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2024-06-07

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通用6篇)

篇1: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需经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较长的发展过程。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婴儿期(0~3岁)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分不清自己和客体的区别。常常摆弄、吮咬自己的手指、脚趾,就像玩玩具一样。在这过程中,儿童逐渐发觉,咬自己的手指、脚趾与咬其他玩具的感觉不一样,从而慢慢地意识到手指、脚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自我感觉)。

儿童在1周岁以后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他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从成年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象称呼其他事物一样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这时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表象阶段。

大约在2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使用代词“我”。一般是先掌握物主代词“我的”,然后才用第一人称“我”代替自己的名字。这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

幼儿期(3~6岁)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等三方面。而以自我评价为主要标志。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是在成人的教育和引导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幼儿期自我意识发展的非常迅速特别是在4~5岁。

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开始发生的时间很接近,但是不同步。首先是自我评价的发展,其次是自我体验的发展,最后是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在3到4岁之间,自我体验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在4岁左右,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为4~5岁。

2、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①幼儿从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逐渐向自己独立评价发展。幼儿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低,他们的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幼儿初期,儿童往往不加考虑的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简单重复成人的评价。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其原因是“老师说我是好孩子”。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儿童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儿童会提出疑问,甚至表示反感。②幼儿的自我评价从带有主观情绪性,发展到初步的客观性。苏波特斯基的研究发现,幼儿对美工作品的评价带有相当大的偏向性。实验者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作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方是老师的作品时,尽管那些作品比自

己的质量差(这是实验者故意设计的)幼儿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不如对方,而当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和小朋友的作品相比较时,则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比别人的好,这一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了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观性。在一般情况下,幼儿总是过高评价自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自己的过高评价渐趋隐蔽。例如:幼儿想说自己好,又不好意思,于是说“我不知道我做的怎么样”。在良好教育下,幼儿逐渐能够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有的儿童则出现谦虚的评价。③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我评价一般比较笼统,逐渐向比较具体和细致的方向发展;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较多只根据某方面或局部进行自我评价,以后逐渐能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价;从只有评价而没有评价的论据,发展到有论据的评价。

总的来说,幼儿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成人必须对儿童做出适当的评价,对儿童行为作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对儿童都是有害的。

3、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①幼儿自我体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方向发展。幼儿的愉快和愤怒是生理需要的表现,委屈、自尊和羞愧是社会性体验的表现。前者发展较早,后者发展较晚,约4岁以后明显发展。

②幼儿自我体验发展水平不断深化。幼儿的各种自我体验都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其发展水平不断深化。如对愤怒感的情绪体验,从3~6岁儿童会有不同的体验程度,从“会哭”,“不高兴”,“会生气”,到“很生气”“很恨他”这个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幼儿体验的深刻性在逐渐发展。

③幼儿自我体验的受暗示性。在幼儿自我体验的产生中,成人暗示起着重要作用,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如问小朋友,如果你做捂眼睛贴鼻子游戏时,你私自拉下毛巾,被老师看见,你会觉得怎样?3岁组儿童只有3.33%的人有自我体验。而在有暗示时(你做了错事觉得难为情吗?)有26.67%的人有自我体验。此研究结果对幼儿教育有重要意义。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注意幼儿受暗示性强的特点,多采用积极的暗示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发展;同时,要注意避免消极暗示对幼儿行为的不良影响。

4、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特点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方面。总的来说,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3~4岁幼儿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很差。到了5~6岁才有一定发展。

篇2: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萌生小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必要性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情势,是指主体意想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熟悉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逐步构成独立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与支持性等性情特点。研究表明,自我意识的出现是在婴儿24个月以后。我国研究者对学前儿童的自我发展进行了协作研究后提出:34岁幼儿是自我意识构成阶段,即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构成早期,他们主要通过亲身经历、重要他人、环境等取得自我意识。因此,帮助小班幼儿构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帮助幼儿萌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几种策略与方法

1、在教学和生活活动中,帮助幼儿取得积极的自我意识。①建构有效的主题活动,了解个体自我与客体小班进园阶段是幼儿从家庭环境过渡到幼儿园环境的关键期。幼儿进园前在家中倍受庇护和关爱,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比较模糊。在幼儿园新生进园时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不适现象:哭闹不止、神情紧张、坐立不安,有的乃至自由涣散、不受束缚。对小班特殊期的孩子,教师可以创设行之有效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对个体自我和客体有所了解。

如,《我》:介绍我和我的家庭;熟悉自己的身体;《我的物品》:熟悉自己在幼儿园使用的物品;《我的朋友》:熟悉同伴及一起玩游戏;《我的幼儿园》:熟悉幼儿园、老师、医生、食堂的叔叔阿姨等。通过这些主题活动使他们熟悉自己,对自己与幼儿园的人、事物的关系建立初步的概念。与此同时,教师请幼儿将自己最爱好的照片和玩具带到幼儿园来,使他的自我情感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悦纳四周的环境。②捉住平常生活契机建立幼儿自信心

由于家长过分溺爱,生活小事也一味包办代替,这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依靠性强。幼儿园的平常生活非常琐碎,却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相当多的时间,捉住平常生活中的每个契机,对小班孩子建立自信尤其重要。

如,在进餐中,教师可以先给幼儿少盛一些饭,鼓励幼儿很快吃完,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你真能干,真棒!有了一次成功的体验后,幼儿马上会添第二碗饭。又如:为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生活能力锻炼,可以在班级中展开能干宝宝评比活动:自己吃饭嘉奖红五角星、自己穿***服嘉奖绿五角星、自己整理玩具嘉奖黄五角星。通过适当的鼓励让每一个孩子得到不同的五角星,长此以往,自信心也随之建立,自我意识会逐步强化。

[!--empirenews.page--]

2、在游戏交往中,帮助幼儿取得积极的自我意识。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使其正确熟悉自己,并能正确熟悉他人。

小班幼儿对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爱好,但他们只关心自己扮演甚么角色,而不能与他人调和角色分配,他们所处的是自我中心状态(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那末,如何想法改变这类自我中心状态,帮助幼儿公道分配角色,使自我主体与集体相互调和?

开始游戏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幼儿相互调和分配角色,启发幼儿制定轮番交换角色的规则,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机会均等地担负自己喜欢的角色。对有忍让行为的幼儿以五角星、小红花等给予强化表扬,而对特别自我中心,不能调和的幼儿则采取一些必要的惩罚,如取消他想得到的嘉奖(五角星、小红花),同时告知他为何得不到嘉奖,在下一次游戏角色分配前再提示他争获得到想要的嘉奖。通过这样正反两方面的强化,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渐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是非分明。

在交往中,我还发现小班幼儿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以为甚么都是我的,因此在同伴相处中经常出现一些纠纷。全托小班的阿伟正想拿玩具柜上的毛绒小熊玩,豆豆走到他跟前,一把夺太小熊,阿伟绝不示弱想夺回来,两人开始争抢玩具,边抢还边说:我的,我要玩的。这样的事情在小班幼儿中屡见不鲜。在他们的意识中以为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

对此类题目,教师可以应用移情教育法让幼儿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如:让幼儿体验玩具被抢走时的难过心情,碰到困难时焦虑心情,分享同伴的快乐时的愉悦心情,从而,体验他人的感受,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正确熟悉自己和他人。

3、在良好的环境中,帮助幼儿取得积极的自我意识。刚进进小班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发生时期,他们通过镜映(lookingglass process)构成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进程,即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来了解和界定自己,构成相应的自我概念,因而可知,教师的评价对孩子自我概念的构成非常重要。

我发现,教师在表扬某个幼儿时,没得到表扬的幼儿则会以为自己不乖,很懊丧;教师在对一个幼儿做出亲热拥抱时,在边上的其他幼儿也会要请教师抱抱,没有被抱的幼儿还会回家告知父母说:老师不抱我,不喜欢我。因此,教师要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尽量关爱每一个幼儿,用亲切的微笑、和蔼的语言让他们感遭到教师对他们的爱:老师最喜欢我。

小六班的毛毛年龄偏小,开始来园时情绪不稳定、自理能力差,总是和集体格格不进。对这些个别幼儿我进行了个案追踪。一开始,我总是找机会和他聊聊,摸摸他的小脸蛋儿。起初毛毛总是以审阅的眼光注视我,一段时间后,我和毛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一看见我便会主动向我问好,我便适时地表扬他,如:毛毛真是有礼貌的好宝宝、毛毛吃饭真干净,使他渐渐融进班集体中。耐人寻味的是,有时在毛毛眼前一句赞美的话会引发其他孩子的极大反应。有的孩子乃至跑到我的跟前对我说:我也是有礼貌的好宝宝、我也是,一些孩子还亲热地抱住了我。

[!--empirenews.page--]孩子的行为表现说明他们非常需要借助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取得自我满足。反之,假如教师忽视给进步的幼儿予以表扬,那幼儿从中取得的便可能是较低的自我评价我不聪明、我不行、我不是好孩子。因此,教师的正面评价对幼儿取得积极的自我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帮助小班幼儿萌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几点建议

笔者以为,帮助小班幼儿取得积极的自我意识的途径应来自家庭、幼儿园、社会各方面。

1、幼儿园

①教师应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让他们每时每刻感遭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构成积极健康的自我熟悉。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及发展状态,进步自己的评价水平。在平常生活中,要多鼓励,少批评,让幼儿在鼓励中健康成长。同时我以为,对发展状态不同的幼儿应给予不同的关注。帮助个别胆小幼儿克服胆小、自卑心理尤其重要,帮助其找朋友,使他们建立良好的个体与群体关系,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②用多元智能的理论来建立多重评价标准。了解和发现每一个幼儿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优点和特点,使评价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如:有的幼儿在绘画方面有天赋但语言发展却不好,有的幼儿音乐天赋好而数学逻辑智能却不行,因此给予每一个幼儿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③展开区域活动有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进步。在区域活动中,分层次制定目标,教师可和时关注到幼儿目标完成的情况,给予鼓励、肯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没有完成目标的幼儿则鼓励他们在下一次活动中继续努力。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水平不同,接受事物的能力不同,所以,在教师眼里应当没有完成不了目标的幼儿,这些幼儿通过第二次、第三次的活动一定会完成目标。

④建立幼儿成长记录袋。记录袋中是我的作品、我的活动记录,教师、家长、自我的评价。通过记录袋让幼儿体验自我的成功,构成初步的自我成绩感。记录袋还能让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检查对每一个幼儿的关注程度,及时纠正自己的教育行为。

用自画像或照片创设心情墙、心情角,让幼儿我不开心、我生气了我很兴奋的种种心情在那里流露、表现,教师亦可以借此了解幼儿心理,便于疏导。

2、家庭

①家长要建立正确的观念,熟悉帮助幼儿构成积极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②教师常常和家上进行交换,帮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不一定完全一致,因此通过交换、家园联系、家长观摩、家访等情势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园表现,教师了解孩子在家表现,家园可以共同配合进行教育。

③正确评价孩子的行为。幼儿经常会以成人的评价往评价自我和他人,有些孩子说不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即便说出也是平时成人在表扬或批评他的。因此,家长要纵向地评价孩子,留意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予支持与鼓励,帮助孩子正确地熟悉和评价自己。

[!--empirenews.page--]

3、社会交往

幼儿是一个独立个体,同时又是一个社会人。固然小班幼儿的自我意识尚处于发生发展阶段,影响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他人多为家长、教师或同伴,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愈来愈多参与社会交往。社会交往不但会通太重要他人影响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而且对幼儿自我整合进程也有重要的作用,带幼儿(特别是中大班)走进社会中,参与社会、社区活动,使之从自然(科学)人走向社会人。如:到社区进行环保宣传,展开我为社区服务、到超市购物,和福利院儿童联欢等活动都能让他们取得来自社会的信息,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幼儿构成调和的自我意识。附:

一、幼儿个案: 这是机关幼儿园小班的新生,在进园第一个月中,通过教师的帮助,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案例,在这里,只截取了一部份幼儿行为表现及教师的指导策略。情况分析:嘟嘟在班里年龄偏小,进园前曾上过4天托儿所,由于分歧群,家人怕孩子吃亏而未坚持下往。进园以来,嘟嘟对幼儿园的抵牾情绪很强,宁愿一个人缩在墙角。也不愿意与老师小朋友在一起,谢绝参加一切游戏活动,总以审阅的眼光来关注四周的人和事,有时还采取抵牾情绪,不愿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动手能力弱,且不愿意学。

行为观察及措施:片断一:第一周事件:嘟嘟情绪相当低落,固然没有象其他孩子那样嚎啕大哭,但却不声不响地缩在墙角,一动也不动,听凭大小便解在裤子上,既不吃饭也不睡觉。

分析:嘟嘟的个性既内向又倔强,教师几次让他回坐位,但都遭失败。以后,教师采取软攻,先带他到图书角,任由他看书(发现他很喜欢);中午不肯睡,也没有委曲他,而是坐在他的边上给他讲书上好听的故事,渐渐消除他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终究肯回坐位坐下。

片断二:第二周事件:通过前一周的接触,嘟嘟与老师之间已建立一点信任感。对集体生活有了一些适应,愿意坐在自己的坐位上,往厕所解小便,吃饭时还会说:嘟嘟要吃这个,不要喝汤了。固然始终不愿意自己动手,但还会喃喃自语嘟是黄星宝宝。

分析:天天都是老师喂嘟吃饭,评吃饭能干的黄星宝宝总也轮不上,妈妈来接时会问:嘟今天是黄星宝宝吗?嘟有些羡慕他人,所以才会喃喃自语说自己是黄星宝宝。老师针对嘟的这类心理状态对他说:今天嘟要当黄星宝宝了,一半自己吃,一半老师喂。嘟开始自己吃了,吃得满天满地都是饭粒,终究当上了黄星宝宝,老师大大表扬了嘟,嘟自己吃饭的积极性也大了很多。

片断三:第三周事件:已玩过好几次滑梯了,可嘟都不愿意玩。又玩滑梯了,老师对嘟说:滑梯多好玩呀,你往试试。嘟摇摇头不肯往。第二天又玩滑梯,嘟看见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也在一边载歌载舞,却不敢上往。

分析:由于家庭中过份的保护和他内向、胆小的个性,造成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不愿参加自以为畏惧的活动。实在,从他的行为外显看,心里还是很想玩的,应当让他尝试一次。老师捉住他的心理特点对他说:上往试试,真的很好玩。顺势把嘟抱上滑梯,嘟快要哭了,但还是滑下来了。还好,感觉其实不是那末可怕。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又试了一次,又成功了,嘟尝到了奇妙的滋味。

[!--empirenews.page--]片断四:第四周事件:这些天,嘟终究克服了心理障碍,克服了自己,敢玩滑梯了,和同伴玩得可起劲了,终究融进了集体当中。昼寝了,老师到处找嘟,原来嘟在教室帮老师放凳子,老师表扬嘟,他越干越有劲,喜欢听老师的表扬,说明他有上进心和自信心了。

评析:曾让老师担心不已的嘟变化很大,已能开始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首先,老师采取尊重他的意愿的方式,答应他不入坐、不昼寝,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这些方法排除嘟对上幼儿园的抵牾情绪,给予他安全感。其次,教师利用各种机会顺手推舟,采取鼓励、表扬的方法帮助嘟克服了胆怯心理,建立我不怕,我能行、我喜欢的想法,大胆参与集体活动,一步一步摆脱自我中心,建立了自信心。

二、活动案例:增进小班幼儿萌生自我意识的系列活动

小班幼儿开始经历从家庭到幼儿园的环境变迁,他们从家庭有限的人际交往活动转向更广泛更有爱好地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以下系列活动的设计引导幼儿喜欢和同伴游戏,学习一些简单的交往技能,晓得一些集体规则,使之逐渐从自我中心摆脱出来。

活动一:好听的名字

目标:通过活动,使幼儿喜欢自己的名字,并愿意在集体眼前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名字。

预备:布袋木偶小狗一只。

进程:

1、幼儿围坐在教师身旁,教师手持布袋木偶小狗向小朋友问好,介绍自己的名字叫小花狗。

2、教师以小花狗的口气告知幼儿,它的鼻子特别灵,只要闻一闻,就可以猜出小朋友叫甚么名字。小花狗闻闻幼儿,猜出三个幼儿的名字,并请这三个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大家为小花狗猜对了拍拍手。小花狗闻闻幼儿,故意说错两个幼儿的名字,请两个幼儿响亮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小花狗请全体幼儿教它。

3、小花狗夸小朋友真能干,都知道自己好听的名字,小花狗就和谁亲亲。

活动二:我带小动物往玩

目的:愿意与同伴友好玩,不争先,一个挨着一个轮番玩。玩时能照顾好自己的小动物,不碰坏同伴的小动物。

预备:每一个幼儿一只哥哥姐姐送的自制小动物。

进程:

1、教师告知幼儿:小动物想到操场上往玩,这么多小朋友和小动物一起玩,怎样玩才能玩得兴奋。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

2、请每一个幼儿牵抱好自己的小动物,一个挨着一个走到操场上往玩。幼儿可以抱着自己的小动物滑滑梯,可以和同伴一起牵着小动物漫步等,教师留意提示幼儿遵守必要的规则。

3、教师以小动物的口气表扬不争先、一个挨着一个轮番玩的幼儿,表扬照顾好自己的小动物、不碰坏同伴小动物的小朋友。

活动三:小小手印叠一起

[!--empirenews.page--]目标:让幼儿通过手印画,初步感受与好朋友合作画画的愉快。

预备:装有浸各种颜料小毛巾的盆子若干只。

进程:

1、教师以小小手印握握手来引发幼儿与好朋友一起印手印的爱好。

2、两位教师当场示范印画,教师请一名幼儿做好朋友,教幼儿印画的步骤:伸出一只小手按在浸有颜料的小毛巾上,使手掌心和手指都沾有颜料,用力按在白纸上,不移动,放开小手,手印便印画好了。两个好朋友一个印好后另外一个再印,两只小手印叠在一起,就像两个好朋友握握手。提示幼儿保持衣服桌面干净,印画后即往洗手。

3、幼儿先找好朋友,然后选自己喜欢的颜料印画。画好洗干净小手后,请小朋友说说哪只小手印是自己的,哪只小手印是好朋友的。

延伸活动:请幼儿与好朋友一起说说两只小手印叠在一起像甚么,教师根据幼儿说的添画几笔就成了一幅画。例:两只手印叠在一起可以像胡蝶,交叉叠可以像小狗等,并可以剪下来布置教室。

活动四:表达愿看

目标:会使用人称代词:我,你,能用完全短句表达自己的愿看。

预备:设置五个娃娃家,预备玩具、食品等给娃娃的礼物;幼儿常见的玩具、物品图片及玩具食品。

进程:

(一)游戏给娃娃过生日

1、放录音:祝你生日快乐,告知幼儿娃娃要过生日。

2、逐一出现教师预备的礼物,请幼儿说是甚么,留意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

3、教师问:你想送娃娃甚么生日礼物?

4、送礼物。幼儿每人拿一件礼物到娃娃家送礼,送时要说:我要把XX送给你,我送你XX。要求幼儿用完全句子表达愿看。

(二)游戏买东西

1、教师扮演售货员,请幼儿来买食品、图片或玩具,买时讲清楚,我要买图片XXX或我要买XX。要求幼儿用完全句表达愿看。

2、幼儿表达愿看完全清楚,发音正确,就能够卖给他。

3、教师可以发问题如:你要买几张图片?你买这个想干甚么要求幼儿回答。

(三)平常对话

1、在活动区游戏中,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表达自己的愿看。

2、在平常生活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条件启发幼儿交谈。教师保证天天跟几个幼儿谈话。

篇3: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同伴交往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概念是自我认识中的组成部分, 是自己对个人本身的一种印象的感受, 这其中就包括了个人的性格、态度、身体能力以及思想等各方面的内容的认识, 它是由众多的价值标准、信念信仰以及态度等标杆所构成的认知结构。自我概念将个人的所有个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包括习惯、思想、能力和观念以及情感态度等, 并将这些运用在一切的行为经验中, 这些概念形成于社会交往中, 一开始的表现便是同伴之间的交往。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 就是幼儿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进行消化与理解, 逐渐认识、了解自己, 并使自我概念进一步形成与发展。根据国外著名的心理学家库利和米德所提出的“镜我理论”, 我们可以得知, 幼儿通过自己相应的行为镜像而形成“镜像自我”, 从而实现自我概念的形成。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将幼儿比作了一面镜子, 然后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表情以及评价来给自己定位, 形成一定的自我界定自我概念。但是实际情况中, 不是所有人的评价都能相同的影响着幼儿的, 那些能够影响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 并对幼儿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那些人就被称为“重要他人”。在幼儿成长的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同阶段, 扮演幼儿成长途中的“重要他人”角色的人也在随时变化着。一般来说, 学前时期重要他人是家长;小学时期的重要他人是教师, 教师在这个时候起到的作用就开始超越了家长。而到了中学阶段, 同伴的作用开始凸现出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幼儿越来越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增加的, 通过了解外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界定以及自身的体验从而形成自己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自我概念。对于幼儿来说, 同伴的态度与看法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在乎, 发挥着比父母和教师更大的价值作用。当幼儿的行为得不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时, 幼儿就会对自我产生怀疑, 并且会缺乏认同感。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接触社会这个大家庭并进一步了解这个大家庭, 知道自己在这个家庭中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对社会架构有自己的认知。另外, 同伴交往也减少了幼儿有可能因为缺少同伴之间的交往与沟通造成的自卑感、被拒绝等不好的影响。

二、同伴交往影响着幼儿的自尊的形成与发展

自尊是自我意识体验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着幼儿自我体验的形成与发展。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 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同伴待在一起的, 因而同伴对于幼儿成长中的自尊的成长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对于一些心理比较敏感的幼儿来说, 同伴交往对于幼儿自我体验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幼儿自尊的发展, 而同伴交往又受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亲密程度两个方面影响着。通过研究发现, 一般自尊心较强的幼儿就是那些与小朋友关系较为密切, 同伴关系比较和谐、相互满意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幼儿。

幼儿的成长过程中, 同伴交往对其自我体验的发展, 即幼儿自尊的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在:第一, 密切和谐的同伴交往关系有利于幼儿之间相互合作与配合的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从而减轻当今社会生活压力给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 由于同伴之间的交往都是选择有一定共同点的同伴作为交往对象的, 这便有利于他们建立统一的认识观与世界观、价值观, 从而使得幼儿的自尊等自我体验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第三, 由于在交往过程中, 相互的满意程度与接收程度、喜欢程度都是很高的, 所以幼儿的自我成就感与归属感就有很大的增强, 这就有利于幼儿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与提升。然而, 幼儿间的同伴交往与自我体验、自尊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着的, 具体表现就是遭到同伴拒绝的幼儿通常就是自尊水平不怎么高的幼儿。

三、同伴交往促进幼儿的自我控制的形成与发展

幼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其自身的各方面素质也在逐渐提高, 同伴交往的对象也越来越丰富, 同伴交往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也越来越大。自我控制是指自己在目的不能顺利实现的情况下, 对自我行为的抑制或是控制乃至改变行为发生的一种能力, 而幼儿一开始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 还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只能受着欲望冲动的支配, 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一般都不能长时间地从事一件事情。等到稍大长到三、四岁以后, 幼儿开始进入幼儿园, 通过和小朋友的接触和交往, 幼儿会慢慢地形成对自我的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认可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控制自己的一些行为的做法是有价值的。比如, 幼儿根据这一道德要求, 意识到控制住一些冲动的行为, 对所遇到的不好的难题不进行攻击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因此, 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能逐渐实现对自身价值的内化, 最终促进自我控制的发展。而幼儿自我控制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社会中的交往来获取, 通过在与他人、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过程中, 观察他人的行为并进行模仿来实现控制自我行为。同伴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平等的交往, 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通过不断地与同伴进行交往, 给幼儿提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 促进幼儿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影响也会随之扩大。4—5岁的幼儿是获得有效交往技巧的关键期, 幼儿的同伴交往的质量高低, 也会影响着幼儿自我控制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 因此, 良好的同伴交往不仅能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形成, 还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 同伴交往在幼儿成长时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强幼儿中的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而自我意识作为幼儿独立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幼儿逐步走向成熟。但是, 这是相对漫长的过程, 家长和教师都不可操之过急。通过分析同伴交往与幼儿园自我意识的发展, 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幼儿成长时期同伴交往对于幼儿自我概念、自尊以及自我控制所起的重要作用, 而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其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摘要:同伴交往在幼儿成长时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强幼儿中的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自我意识作为幼儿独立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幼儿逐步走向成熟。通过研究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情况, 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幼儿的发展特点, 从而正确引导幼儿的成长。本文将从幼儿的自我概念、自尊以及自我控制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进而指出同伴交往对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关键词:同伴交往,幼儿,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高军.同伴交往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6 (S1) :163.

[2]肖霞.幼儿同伴交往活动中自我表露的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41-43.

[3]任春红, 刘丽, 毕嵘.乌鲁木齐市3~6岁民汉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的比较研究[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4) :93-97.

[4]桑标, 徐轶丽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4) :14-15.

篇4: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游戏 自我意识 幼儿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促进2-3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音乐游戏的研究》(批准号:2015SJD311)阶段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01-02

音乐游戏是根据音乐教育的目的、任务设计编制的有规则的游戏。它以音乐为载体、游戏为手段,在唱唱、跳跳、玩玩中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积极情感的发展,同时对幼儿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整体上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音乐游戏已成为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态,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控制。人的自我意识是物种心理演化进程中的一个飞跃,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自我意识是幼儿自我教育的前提,是实现教育内化的关键。在幼儿时期发展起良好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幼儿成长过程中形成对自己、他人以及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使幼儿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习有兴趣,情绪稳定;能帮助幼儿通过认识、评价别人来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对幼儿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并能帮助形成很多道德行为;能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2—3岁幼儿正处在认知各方面能力的支配性有所提高,持久性和复杂性也都有所增强的时期。他们在动作的力量、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等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语言发展非常迅速;处于自我中心水平迅速增强的阶段,第一反抗期的到来使其更有意愿和主张,喜欢反抗成人的指示和决定;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开始有了自主感,他们愿意自主地做某些事情。如果我们在2—3岁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奠基期,抓住其生理、心理上的敏感期,提供他们适宜的、有效的音乐游戏活动,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自我认知发展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既是幼儿认识自我存在的开始,也是幼儿认识物我关系的开始。2岁左右的幼儿逐渐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基本获得稳定的自我识别能力。音乐游戏《这就是我》从幼儿最熟悉的五官入手,通过边演唱歌曲边用手指指出自己的五官,并尝试画出自己的五官和认识五官的作用,使幼儿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感受到自己是个能干的人,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音乐游戏《认识自己》也是从幼儿熟悉的五官导入,对歌曲中眼睛、耳朵、鼻子、小嘴的歌词进行改编、替换,教师与幼儿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表演,让幼儿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它们的功能,知道这些部位对自己都非常重要,有了这些身体部位的帮忙自己就能够成为一名能干的乖宝宝,从而知道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和注意自身的安全。音乐游戏《身体音阶歌》在儿歌中将音阶的唱名与幼儿身体部位相联系,让幼儿在儿歌的指令下快速的辨别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在“do re mi fa sol la si do”中完成不同的律动动作,从而巩固对自己身体部位的认知。

幼儿在对于自己身体内部状态的意识中,是从2岁左右才开始产生的,开始懂得“我想做”和“我应该做”的区别。2—3岁的幼儿手眼协调、指尖动作、手指屈伸等手部动作有了很好的发展,能学习握笔画画、穿珠子、玩插片、捏泥、穿脱衣服和鞋子、运用生活用品等较精细动作,小肌肉群动作也逐渐发达。《我有一双小小手》、《能干的小手》两个音乐游戏的教育内容都来源于幼儿生活,通过手指游戏、师生讨论、探索新知、音乐游戏总结的教学流程,逐步深入、环环相扣,让幼儿了解各手指的名称及功能、用途,知道自己的小手能做很多事、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从而培养幼儿独立的生活能力。2—3岁幼儿的行走与奔跑能力也有了快速的发展,他们不仅能够清晰认识自己小脚的功能,同时对小脚的结构也会产生探究的欲望,他们会反复地观察和玩弄自己的小脚,他们会摸一摸、挠一挠、闻一闻、甚至亲一亲,而且非常喜欢和大人的脚进行比对或者偷偷地穿上大人的鞋子等。在音乐游戏《我的小脚》中,先通过《滑稽的脚先生》的游戏导入让幼儿尝试用脚尖、脚跟、脚边行走,从而能够观察和认知自己小脚的脚尖、脚跟、脚边、脚趾、脚掌等不同部位,再跟随音乐让幼儿自己的小脚丫点点头、摇摇头、拍一拍、搓一搓、脚尖碰一碰、脚跟碰一碰,最后还可以让家长和宝宝一起将自己的脚印并列胶印在纸上,让幼儿比一比,仔细的观察自己的脚印与爸爸、妈妈的脚印的不同。

2岁后,幼儿能把名字与身体相联系,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时,总要把自己的名字挂在前面,说:“宝宝要”、“宝宝不要”等。直到3岁左右,幼儿还倾向于用名字称呼自己,而不用代名词“我”,似乎是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人和物同等对待,到了3、4岁才从名字称呼自己改为用“我”称呼自己。音乐游戏《你好歌》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名字,并把幼儿的名字放入歌曲中进行演唱。带有自己名字的歌曲引发了幼儿极大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非常愿意与老师或其他幼儿握手、点头,也创编自己喜欢的动作与同伴交往。音乐游戏《我的头、我的肩》通过对着镜子表演让幼儿能够找到镜子中的自己,会说“我”、“我的”,学会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同时能够在镜子中认出家长或其他幼儿,引导幼儿说出其他的人称代词,如“你、他、我们、你们、他们”。

二、自我评价发展

幼儿的自我评价是在2—3岁时开始出现的,开始能把自己与他人加以比较。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是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带主观情绪的评价、是表面的评价,因此在音乐游戏中以鼓励幼儿、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为主,成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幼儿,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经常运用激励性、肯定性、尊重性的语气与幼儿对话,为幼儿后期形成独立的自我评价、客观的自我评价、内在的自我评价奠定基础。endprint

在2—3岁幼儿的亲子活动中,都大量的运用音乐游戏来进行点名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幼儿熟悉自己的名字,还可以通过老师的不断鼓励、家长的初期跟随,逐渐让幼儿能够勇敢的、自信的在大家面前独自介绍自己、表现自己,如“大家好,我叫……,我2(3)岁了,……,谢谢大家!”等,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成就感。

三、自我控制发展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自我调节或控制上,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每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行为冲动的人是难以立足于社会的。早期儿童自控的最典型的表现是对母亲指示的服从和延迟满足。在两岁左右,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发展起来。有研究表明,2岁幼儿已具备一定程度的自控能力,并能够通过使用分心、寻求安慰、回避刺激等延迟满足策略来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3岁前的外在教育环境的尽早介入可以为3岁后孩子的控制行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机体自身动作运动的控制发展是自我控制发展的第一步,幼儿从控制自己的行动到逐步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音乐游戏《我的身体》中幼儿在学会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同时,在律动音乐的结尾处进行“木头人”游戏。让幼儿运用自己的身体部位做出不同的造型动作,并且控制自己在“解冻”之前不能动。音乐游戏《拍蚊子》幼儿要根据音乐中长短不一的节奏准确做出拍蚊子的动作,这就需要幼儿在仔细听辨音乐节奏的同时控制自己的动作并快速反应。在教师扮演的“蚊子”准备来叮幼儿时,教师通过不断的语言指令要求幼儿保持睡觉的姿态不动;在幼儿扮演“蚊子”去叮其他幼儿时,教师也要不断的用语言指令要幼儿轻轻的“叮”,不能吵醒小朋友。音乐游戏《走走停停》在音乐播放时幼儿可以创编不同的路线、不同速度、不同的姿态行走,当音乐停止时幼儿要立即固定不动做好造型动作,并尝试每次的造型动作能不一样。音乐游戏《碰一碰》在通过两位幼儿身体之间的触碰认知身体各个部位的同时,要求幼儿之间要轻轻地碰一碰、要控制好力度、不能弄疼好朋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根据外界要求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都有显著地提高,尤其是在3岁之前。音乐游戏《摇豆子》中教师和家长要不断的鼓励并要求幼儿不要用手抓豆子,而是借助其他工具如用勺把豆子舀进罐子内或借助对折的纸把豆子滚进罐子。在模仿教师摇豆子的节奏环节时能安静仔细的倾听,当听到老师叫自己的名字时再摇出豆子节奏。音乐游戏《小司机》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在唱到“红灯停”时停车,唱到“绿灯行”时再继续开车。在音乐游戏《大雨和小雨》和《大鼓与小铃》的探索打击乐器环节中,幼儿都非常想第一个拿到乐器,这时教师一定要请幼儿排好队依次到老师这儿来领乐器,切不可让幼儿随意拿取。在收乐器的环节中,养成让幼儿自己把乐器宝宝送回它们自己家的良好习惯。乐器演奏时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演奏,不会随意的敲打乐器,能够爱护“乐器宝宝”,跟它做“好朋友”。

自我意识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个体的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的产物。音乐游戏以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出发点,帮助幼儿形成完整的自我,抓住2—3岁幼儿从自然人转向社会人的关键期的培养,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世华、耿志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篇5: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的培养

(新疆马兰幼儿园任艳玲)

人类的文明,是靠一代又一代人创造,继续、延续和发展下来的。因此,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而现在人的健康观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行为适应方面的健康。因此幼教工作者,已不仅仅是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与保育,以及生长指标的达标,而是保教工作既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要,使他们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幼儿阶段,是语言、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其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行为习惯诸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许多心理品质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是培养他们健康心理行为的大好时机。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幼儿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融合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融合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通过体验与感受,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长成大人之后,能依靠自己的心理素质,立足于社会,成为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正确面对挫折的生活强者。

在这里我主要谈一下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认知心理结构,它组织、调整、综合着人自身的行为。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等,构成了个性的基础。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正面的自我意识,是一个人不断进步不可少的内在动力,对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认知的建构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

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幼儿的个性、社会交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并能正确认识别人。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往往来源于教师对他的评价。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

活动中,正确认识和评价每个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让幼儿在鼓励中健康成长。教师要帮助个别幼儿克服胆小、自卑的心理,帮助其找朋友,建立良好的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另外,教师要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让幼儿每时每刻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认识。

(二)、寓自我意识培养于生活中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包括盥洗、进餐、喝水、午睡等环节,这些看起来很琐碎的事情,却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占有相当多的时间,所以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培养幼儿正确的自我意识。

1.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和简单的劳动技能,增强其自信心

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中倍受呵护和关爱,有的家长一味包办代替,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孩

子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由于缺乏锻炼和培养,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难题,他们有恐惧感,怕自己做不好某事,总畏手畏脚。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或采用游戏的形式,锻炼幼儿的生活能力。如开展看谁穿衣服快,叠被子叠得好、叠得快等比赛游戏,孩子们在轻松愉快气氛中提高了自理能力。另外,我们先教幼儿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如扫地、拖地、擦桌椅、摆桌椅、整理床铺等,尽可能多地安排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做值日生。每当这些孩子有点滴的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并引导其他幼儿,看到这些孩子的长处,从而使这些缺乏自信的幼儿知道自己也很能干。在获得多次成功体验后,这些幼儿进一步正确认识了自我,增强了自信心。

2.创设良好的环境,帮助幼儿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幼儿教育本身应注重环境的创设。

幼儿需在互相平等、尊重、信任的环境中生活,教育要给幼儿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对于那些自信心差、胆小畏缩、缺乏上进心的孩子,老师要给予他们多一些爱护和关心,用亲切的微笑,和蔼的语言来打动他们,让他们从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话中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喜爱。如早晨来园,微笑着向孩子问好;离园时帮他们整理整理衣装;交谈时摸摸他们的头,都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喜欢。

教师要利用各种活动后的谈话,让幼儿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学习评价他人。如:在区域活动、绘画课、做完操以后,教师可以问问幼儿:“你在哪个活动区活动,玩得怎样?”“你画的画好吗?好在哪里?还有谁画得好,为什么?”另外,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注意时时用鼓励的、积极的语言来评价幼儿,让他们对自己有一种全新的认识。

(三)、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学习自我控制,继而发展到正确评价他人

我们有计划地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作为培养幼儿正确自我意识的主要手段。在设计活动时,我们的原则是根据幼儿具体情况,针对不同个体,使每个幼儿的自我意识得到有计划发展。那些胆小、怕困难,做事畏手畏脚、缺乏自信心的幼儿通过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他人,增强自信心,加强自我意识;而那些过分自信,目中无人,觉得自己什么都好,别人都比不上自己的幼儿,能看到别人的优点,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他人。

1.帮助幼儿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学会自我评价

在“我自己”活动中,幼儿观看了有关婴儿出生及成长的录像,了解了生命的诞生与成长。他们有的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带到幼儿园,给小朋友和老师看,同时讲着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告诉大家“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在认识自我的系列活动中我们还开展了“自画像”、“特殊的我”、“我的进步”、“我很棒”、“我的志愿”、“我的优点”、“我的不足”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认识到“我”是很独特的,有好听的名字、黑色的头发、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眼睛;“我”很能干,能用自己的双手吃饭、穿衣、剪纸、绘画、弹琴,能用自己的双脚走路、奔跑、跳跃、攀登,能用自己的鼻子闻出多种不同的味道,能用自己的耳朵听出各种奇妙的声音。“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并与他人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地方。幼儿在认识“我”的同时,也修正了对“我”的认识的偏差,并能尝试设想自己的将来。

2.在评价自我的基础上,学习正确评价他人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而且自我评价带有主观情绪性,并受认识水平影响。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因此首先要求教师对孩子作出评价时要客观、具体。1>.客观。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可能都是优点或者都是缺点,在体育活动中有的幼儿速度快,动作灵敏,但缺乏耐力,有的幼儿动作发展一般,但遵守纪律、刻苦练习。教师在评价一个孩子时,应引导他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应避免过高或过低地评价孩子,这会使幼儿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影响良好个性的发展。2>具体。教师评价孩子时,要有论据,论据要清楚、具体、明确,幼儿能理解并达到,如:“×××小朋友锻炼认真,能遵守比赛规则,老师要求的每个练习都能认真完成”在老师的具体示范下,幼儿不仅明确了体育活动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达到目标,而且学会了评价的方法。

在每周末的下午我们都要进行一周小结,在此过程中幼儿就象一个小老师能较客观地评价自己与同伴,如:“我这几天吃饭好,但睡觉不好”“××小朋友这一周值日生当得好”“××小朋友很聪明,但他老欺负小朋友”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会了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并虚心向同伴学习,改正自己的不足。

3.让幼儿尝试自我体验

我们采用谈、听、画、讲的方式开展了“我的心情”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及造成这种心情的原因,并用纸笔将这种心情画出来,讲给老师、家长听。我班有一个叫小雪的小朋友,她画了一颗心,旁边画了一辆火车,还画了爸爸的头像。她解释说:“因为爸爸去接兵了,很快就坐火车回来了,我很想他。”元元小朋友画了两颗特别大的心,并把它涂成黑色,说:“因为昨天我做错了事妈妈批评我了,我很伤心,妈妈也很伤心。”也有小朋友把心涂成棕色、粉红色等表示他们不同的心情。

4.让幼儿学会合作,懂得分享

有时幼儿会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如: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要挑好的玩具,把好的东西藏起来,留给自己不让别人分享。分享是一种好的行为,教师应首先让孩子体会属于分享的一份快乐,在“分享”活动中,孩子一起来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玩具等当孩子与伙伴一起分享玩具或食物时,总会得到同伴亲切的微笑和大人的夸奖。这样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与此同时老师和家长在发现孩子主动表现分享行为时,应及时鼓励和表扬,说一些有感染力的话,比如:你懂得了好东西和小朋友们分享就是一个

聪明懂事的孩子!这样孩子就渐渐理解“与人同乐”的道理,养成谦让、共同分享的好品质。

幼儿之间形成了彼此关心、互相友爱的关系,他们懂得如何调整自己去适应他人,适应集体。

(四)、取得家长支持,家园共育,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的评价直接影响幼儿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一个经常得到父母积极评价的幼儿,往往会对自己产生一种积极的看法,能比较有信心地去面对各种问题,敢于面对失败。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家长要树立正确观念,认识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2.帮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的表现不一定完全一致,因此,教师要经常和家长进行交流,通过面谈、请家长观摩活动、家长委员会、家园联系册、家访等形式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并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家园共同配合进行教育。

3.对孩子进行正确评价。幼儿常常模仿成人的语气去评价自我和他人,许多孩子说不出自己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只是简单地重复成人对自己评价的话。因此家长不要将孩子同别的孩子作横向比较,以免挫折孩子自尊心。家长要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篇6: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内容摘要: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主体对于自己以及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它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初期,他们主要通过亲身经历、重要他人、环境等获得自我意识。帮助小班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笔者的实践,介绍一些促进幼儿萌发良好自我意识的途径。

一、萌发小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必要性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主体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逐渐形成独立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与支持性等性格特征。镜像研究⑴表明,自我意识的出现是在婴儿24个月以后。我国研究者对学前儿童的自我发展进行了协作研究后提出3―4岁幼儿是自我意识形成阶段,即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初期,他们主要通过亲身经历、重要他人、环境等获得自我意识。因此,帮助小班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帮助幼儿萌发积极自我意识的几种策略与方法

1、在教学和生活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①建构有效的主题活动,了解个体自我与客体

小班入园阶段是幼儿从家庭环境过渡到幼儿园环境的关键期。幼儿入园前在家中倍受呵护和关爱,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比较模糊。在幼儿园新生入园时我们常常发现一些不适现象:哭闹不止、神情紧张、坐立不安,有的甚至自由散漫、不受约束。

对于小班特殊期的孩子,教师可以创设行之有效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对个体自我和客体有所了解。

如,《我》:介绍我和我的家庭;认识自己的身体;《我的物品》:认识自己在幼儿园使用的物品;《我的朋友》:认识同伴及一起玩游戏;《我的幼儿园》:认识幼儿园、老师、医生、食堂的叔叔阿姨等。通过这些主题活动使他们认识自己,对自己与幼儿园的人、事物的关系建立初步的概念。与此同时,教师请幼儿将自己最喜爱的照片和玩具带到幼儿园来,使他的自我情感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悦纳周围的环境。

②抓住日常生活契机树立幼儿自信心

由于家长过分溺爱,生活小事也一味包办代替,这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非常琐碎,却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相当多的时间,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对于小班孩子树立自信尤为重要。

如,在进餐中,教师可以先给幼儿少盛一些饭,鼓励幼儿很快吃完,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你真能干,真棒!有了一次成功的体验后,幼儿马上会添第二碗饭。又如:为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生活能力锻炼,在班级中可以开展“能干宝宝”评比活动:自己吃饭奖励红五角星、自己穿脱衣服奖励绿五角星、自己整理玩具奖励黄五角星。通过适当的鼓励让每个孩子得到不同的五角星,久而久之,自信心也随之树立,自我意识会逐渐强化。

2、在游戏交往中,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并能正确认识别人。

小班幼儿对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只关心自己扮演什么角色,而不能与他人协调角色分配,他们所处的是“自我中心状态”(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那么,如何设法改变这种自我中心状态,帮助幼儿合理分配角色,使自我主体与集体相互协调?

开始游戏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幼儿互相协调分配角色,启发幼儿制定轮流交换角色的规则,让每个幼儿都能机会均等的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对于有谦让行为的幼儿以五角星、小红花等给予强化表扬,而对于特别“自我中心”,不能协调的幼儿则采取一些必要的“惩罚”,如取消他想得到的奖励(五角星、小红花),同时告诉他为什么得不到奖励,在下一次游戏角色分配前再提醒他争取得到想要的奖励。通过这样正反两方面的强化,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明辨是非。

在交往中,我还发现小班幼儿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什么都是我的,因此在同伴相处中常常出现一些纠纷。

全托小班的阿伟正想拿玩具柜上的毛绒小熊玩,豆豆走到他跟前,一把夺过小熊,阿伟毫不示弱想夺回来,两人开始争抢玩具,边抢还边说:我的,我要玩的……。这样的事情在小班幼儿中屡见不鲜。在他们的意识中以为“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

对于此类问题,教师可以运用移情教育法让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如:让幼儿体验玩具被抢走时的难过心情,遇到困难时焦急心情,分享同伴的快乐时的愉悦心情,从而,体验他人的感受,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3、在良好的环境中,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刚进入小班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发生时期,他们通过镜映(looking―glass process)形成“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过程,即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由此可见,教师的评价对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非常重要。

我发现,教师在表扬某个幼儿时,没得到表扬的幼儿则会认为自己不乖,很沮丧;教师在对一个幼儿做出亲热拥抱时,在边上的其他幼儿则也会要求教师抱抱,没有被抱的幼儿还会回家告诉父母说:老师不抱我,不喜欢我。因此,教师要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尽可能关爱每个幼儿,用亲切的微笑、和蔼的语言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老师最喜欢我。

小六班的毛毛年龄偏小,开始来园时情绪不稳定、自理能力差,总是和集体“格格不入”。对于这些个别幼儿我进行了个案追踪。一开始,我总是找机会和他聊聊,摸摸他的小脸蛋儿。起初毛毛总是以审视的眼光注视我,一段时间后,我和毛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一看见我便会主动的向我问好,我便适时地表扬他,如:“毛毛真是有礼貌的好宝宝”、“毛毛吃饭真干净”,使他渐渐融入班集体中。耐人寻味的是,有时在毛毛面前一句赞扬的话会引起其他孩子的极大反应。有的孩子甚至跑到我的跟前对我说:我也是有礼貌的好宝宝、我也是”,一些孩子还亲热地抱住了我。

孩子的行为表现说明他们非常需要借助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获得自我满足。反之,如果教师忽视给进步的幼儿予以表扬,那幼儿从中获得的就可能是较低的自我评价“我不聪明、我不行、我不是好孩子”。因此,教师的正面评价对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帮助小班幼儿萌发积极自我意识的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帮助小班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的途径应来自家庭、幼儿园、社会各方面。

1、幼儿园

①教师应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让他们每时每刻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认识。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及发展状况,提高自己的评价水平。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鼓励,少批评,让幼儿在鼓励中健康成长。同时我认为,对于发展状况不同的幼儿应给予不同的关注。帮助个别胆小幼儿克服胆小、自卑心理尤为重要,帮助其找朋友,使他们建立良好的个体与群体关系,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②用多元智能的理论来建立多重评价标准。了解和发现每个幼儿都有不同与他人的长处和特点,使评价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如:有的幼儿在绘画方面有天赋但语言发展却不好,有的幼儿音乐天赋好而数学逻辑智能却不行,因此给予每个幼儿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③加强开展区域活动有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提高。在区域活动中,分层次制定目标,教师可以及时关注到幼儿目标完成的情况,给予鼓励、肯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于没有完成目标的幼儿则鼓励他们在下一次活动中继续努力。由于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不同,接受事物的能力不同,所以,在教师眼里应该没有完成不了目标的幼儿,这些幼儿通过第二次、第三次的活动一定会完成目标。

④建立幼儿成长记录袋。记录袋中是“我”的.作品、“我”的活动记录,教师、家长、自我的评价。通过记录袋让幼儿体验自我的成功,形成初步的自我成就感。记录袋还能让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检查对每个幼儿的关注程度,及时纠正自己的教育行为。

用自画像或照片创设“心情墙”、“心情角”,让幼儿“我不开心”、“我生气了”“我很高兴”的种种心情在那里流露、表现,教师亦可以借此了解幼儿心理,便于疏导。

2、家庭

①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认识帮助幼儿形成积极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②教师经常和家长进行交流,帮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不一定完全一致,因此通过交流、家园联系、家长观摩、家访等形式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园表现,教师了解孩子在家表现,家园可以共同配合进行教育。

③正确评价孩子的行为。幼儿常常会以成人的评价去评价自我和他人,有些孩子说不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即使说出也是平时成人在表扬或批评他的。因此,家长要纵向地评价孩子,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予支持与鼓励,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3、社会交往

幼儿是一个独立个体,同时又是一个社会人。虽然小班幼儿的自我意识尚处于发生发展阶段,影响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他人”多为家长、教师或同伴,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多参与社会交往。社会交往不仅会通过重要他人影响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而且对幼儿自我整合过程也有重要的作用,带幼儿(特别是中大班)走进社会中,参与社会、社区活动,使之从自然(科学)人走向社会人。如:到社区进行环保宣传,开展我为社区服务、到超市购物,和福利院儿童联欢等活动都能让他们获得来自社会的信息,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幼儿构成协调的自我意识。

附:

一、幼儿个案:

这是机关幼儿园小班的新生入园第一个月中,在教师的帮助下,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案例,在这里,只截取了一部分幼儿行为表现及教师的指导策略。

情况分析:

嘟嘟在班里年龄偏小,入园前曾上过4天托儿所,由于不合群,家人因心疼怕孩子吃亏而未坚持下去。入园以来,嘟嘟对幼儿园的抵触情绪很强,不愿意与老师小朋友在一起,宁愿一个人缩在墙角。拒绝参加一切游戏活动,总以审视的眼光来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时还采取抵触情绪,不愿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动手能力弱,且不愿意学。

行为观察及措施:

片段一:第一周

事件:入园的前几天,嘟嘟情绪相当低落,虽然没有象其他孩子那样号啕大哭,但却不声不响地缩在墙角,一动也不动,任凭大小便解在裤子上,既不吃饭也不睡觉。

分析:嘟的个性既内向又倔强,教师几次让他回座位,但都遭失败。以后,教师采取“软攻”,先带他到图书角,任由他看书(发现他很喜欢);中午不肯睡,也没有勉强他,而是坐在他的边上给他讲书上好听的故事,渐渐消除他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终于肯回座位坐下。

片段二:第二周

事件:通过前一周的接触,嘟嘟与老师之间已建立一点信任感。对集体生活有了一些适应,愿意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去厕所解小便,吃饭时还会说:“嘟嘟要吃这个,不要喝汤了”。虽然始终不愿意自己动手,但还会自言自语“嘟是黄星宝宝”。

分析:每天都是老师喂嘟吃饭,评吃饭能干的“黄星宝宝”总也轮不上,妈妈来接时会问:嘟今天是黄星宝宝吗?嘟有些羡慕别人,所以才会自言自语说自己是黄星宝宝。老师针对嘟的这种心理状态对他说:今天嘟要当“黄星宝宝”了,一半自己吃,一半老师喂。嘟开始自己吃了,吃得满天满地都是饭粒,终于当上了“黄星宝宝”,老师大大表扬了嘟,嘟自己吃饭的积极性也大了很多。

片段三:第三周

事件:已经玩过了好几次滑梯了,可嘟都不愿意玩。又玩滑梯了,老师对嘟说:滑梯多好玩呀,你去试试。嘟摇摇头不肯去。第二天又玩滑梯,嘟看见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也在一边手舞足蹈,却不敢上去。

分析:由于家庭中过份的保护和他内向、胆小的个性,造成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不愿参加自以为害怕的活动,。其实,从他的行为外显看,心里还是很想玩的,应该让他尝试一次。老师抓住他的心理特点对他说:上去试试,真的很好玩。顺势把嘟抱上滑梯,嘟快要哭了,但还是滑下来了。还好,感觉并不是那么可怕。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又试了一次,又成功了,嘟尝到了奇妙的滋味。

片段四:第四周

事件:这些天,嘟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战胜了自己,敢玩滑梯了,和同伴玩得可起劲了,终于融入了集体之中。午睡了,老师到处找嘟,原来嘟在教室帮老师放凳子,老师表扬嘟,他越干越有劲,喜欢听老师的表扬,说明他有上进心和自信心了。

评析:曾让老师担心不已的嘟变化很大,已经能开始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首先,老师采取尊重他的意愿的方式,允许他不入座、不午睡,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这些方法排除了嘟对上幼儿园的抵触情绪,给予他安全感。其次,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采取激励、表扬的方法帮助嘟克服了胆怯心理,树立“我不怕,我能行、我喜欢”的想法,大胆参与集体活动,一步一步摆脱“自我中心”,树立了自信心。

二、活动案例:促进小班幼儿萌发自我意识的系列活动

小班幼儿开始经历从家庭到幼儿园的环境变迁,他们从家庭有限的人际交往活动转向更广泛更兴趣地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以下系列活动的设计引导幼儿喜欢和同伴游戏,学习一些简单的交往技巧,懂得一些集体规则,使之逐步从“自我中心”摆脱出来。

活动一:好听的名字

目标:通过活动,使幼儿喜欢自己的名字,并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名字。

准备:布袋木偶小狗一只。

过程:1、幼儿围坐在教师身边,教师手持布袋木偶小狗向小朋友问好,介绍自己的名字叫小花狗。

2、教师以小花狗的口吻告诉幼儿,它的鼻子特别灵,只要闻一闻,就能猜出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小花狗闻闻幼儿,猜出三个幼儿的名字,并请这三个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大家为小花狗猜对了拍拍手。小花狗闻闻幼儿,故意说错两个幼儿的名字,请两个幼儿响亮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小花狗请全体幼儿教它。

3、 小花狗夸小朋友真能干,都知道自己好听的名字,小花狗就和谁亲亲。

活动二:我带“小动物”去玩

目的:愿意与同伴友好玩,不争先,一个挨着一个轮流玩。玩时能照顾好自己的“小动物”,不碰坏同伴的“小动物”。

准备:每个幼儿一只哥哥姐姐送的自制“小动物”。

过程:1、教师告诉幼儿:“小动物”想到操场上去玩,这么多小朋友和“小动物”一起玩,怎么玩才能玩得高兴。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

2、请每个幼儿牵抱好自己的“小动物”,一个挨着一个走到操场上去玩。幼儿可以抱着自己的“小动物”滑滑梯,可以和同伴一起牵着“小动物”散步等,教师注意提醒幼儿遵守必要的规则。

3、教师以“小动物”的口吻表扬不争先、一个挨着一个轮流玩的幼儿,表扬照顾好自己的“小动物”、不碰坏同伴“小动物”的小朋友。

活动三:小小手印叠一起

目标:让幼儿通过手印画,初步感受与好朋友合作画画的愉快。

准备:装有浸各种颜料小毛巾的盆子若干只。

过程:1、教师以小小手印握握手来引起幼儿与好朋友一起印手印的

兴趣。

2、两位教师当场示范印画,教师请一位幼儿做好朋友,教幼儿印画的步骤:伸出一只小手按在浸有颜料的小毛巾上,使手掌心和手指都沾有颜料,用力按在白纸上,不移动,放开小手,手印便印画好了。两个好朋友一个印好后另一个再印,两只小手印叠在一起,就像两个好朋友握握手。提醒幼儿保持衣服桌面干净,印画后即去洗手。

3、幼儿先找好朋友,然后选自己喜欢的颜料印画。画好洗干净小手后,请小朋友说说哪只小手印是自己的,哪只小手印是好朋友的。

延伸活动:请幼儿与好朋友一起说说两只小手印叠在一起像什么,教师根据幼儿说的添画几笔就成了一幅画。例:两只手印叠在一起可以像蝴蝶,交叉叠可以像小狗等,并可以剪下来布置教室。

活动四:表达愿望

目标:会使用人称代词:“我”,“你”,能用完整短句表达自己的愿望。

准备:设置五个娃娃家,准备玩具、食品等给娃娃的礼物;幼儿常见的玩具、物品图片及玩具食品。

过程:

(一)游戏“给娃娃过生日”

1、 放录音:“祝你生日快乐”,告诉幼儿娃娃要过生日。

2、 逐一出现教师准备的礼物,请幼儿说是什么,注意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

3、 教师问:“你想送娃娃什么生日礼物?”

4、 送礼物。幼儿每人拿一件礼物到娃娃家送礼,送时要说:“我要把XX送给你”,“我送你XX”。要求幼儿用完整句子表达愿望。

(二)游戏“买东西”

1、 教师扮演售货员,请幼儿来买食品、图片或玩具,买时讲清楚,我要买图片XXX或我要买XX。要求幼儿用完整句表达愿望。

2、 幼儿表达愿望完整清楚,发音正确,就可以买给他。

3、 教师可以提问题如:“你要买几张图片?你买这个想干什么……”要求幼儿回答。

(三)日常对话

1、在活动区游戏中,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表达自己的愿望。

2、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条件启发幼儿交谈。教师保证每天跟几个幼儿谈话。

上一篇:民族音乐心得体会下一篇:show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