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党校在职研究生学习成绩管理办法

2024-06-01

内蒙古党校在职研究生学习成绩管理办法(精选6篇)

篇1:内蒙古党校在职研究生学习成绩管理办法

内蒙古党校在职研究生学习成绩管理办法

为落实研究生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质量,制定本办法。

(一)各门课程的考核成绩由考勤分、作业分、考试卷面分三项合并计算,考勤占12%,作业占18%,考试卷面分和课程论文均占总分的70%。考勤低于6分和作业零分者,该门课程以不及格论处。

(二)课程考核成绩不及格可以参加补考,补考成绩高于60分者均按补考及格记录,低于60分者,参加总补考。因缺勤参加补考总数不得超过6门,毕业总补考不得超过4门,包括考试、考查、课程论文。凡超过者,与下届同修或取消学籍。

(三)考核办法分考试、考查、课程论文三种。

(四)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两部分,由任课教师负责,作业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交班主任,逾期不交和雷同者,作业成绩按零分记。

(五)课程论文须在规定时间内交班主任,迟交不计成绩。课程论文不得抄袭或由他人代笔,凡雷同者一律按零分记,不允许参加补考,只能参加总补考。

(六)考试由研究生部统一组织命题、制卷,统一印发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和阅卷。

(七)学员必须按规定修完各门课程,成绩合格才能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其论文经指导老师审查同意后,方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篇2:内蒙古党校在职研究生学习成绩管理办法

为维护课堂秩序,促进学员学习,保证教学效果,特制订本办法。

(一)学员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参加面授,并进行考勤。班级考勤由班主任负责,研究生部负责对考勤情况随时督查。

(二)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面授者,须持单位证明向班主任办理请假手续,请假2天以上报分管校长批准,不能参加正考。凡未办理请假手续者,一律按旷课处理。一学期旷课累计达总课时的1/2时,责令其退学。

(三)一门课面授出满勤为12分,每半天2分,出勤数不够6分,取消参加该门课程正式考试的资格,参加补考。

(四)学员必须准时到达上课教室,不准迟到、早退。开始上课15分钟后进入教室的为迟到一次,下课前15分钟及以上离开教室的为早退一次。迟到早退累积2次算缺勤1次。

篇3:内蒙古党校在职研究生学习成绩管理办法

【关键词】高专师范新生 时间管理倾向 学习成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33-03

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一寸光阴一寸金”,说明时间的重要性已得到认可,可是认识到时间的宝贵不等同于会管理时间。从1816年开始,心理学界开始对时间心理学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日趋丰富和成熟:包括时间的知觉、认知、推理、记忆等。我国学者黄希庭和张志杰在2001年提出时间管理倾向(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的概念:一种多维度多层次具有动力性的心理结构的人格特征,表现在个体运用时间的方式上,通过心理及行为方面体现出来,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三方面构成。时间管理倾向三个维度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信念和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自我的监控。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专业、年级等人口变量学方面的研究存在不一致的地方。Macan等在研究中发现,女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张丽娟、董好叶研究表明,在性别方面,男生的时间监控观高于女生;年级方面,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时间价值感要高于一年级的学生;在专业方面则无显著的差异。范翠英、孙晓军、刘华山的研究则表明,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和年级方面均无显著差异。陈本友、张锋、邹枝玲、杨勋、黄希庭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的不同,后续应继续深入探讨进行研究。前人关于时间管理倾向的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健康、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等都有密切的联系。钟慧的研究认为,越是善于管理时间的学生其成就动机水平越高。黄岗、秦启文、张永红研究表明,时间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睡眠质量也较差。李晶研究发现,越是焦虑的人其时间管理倾向得分较低,存在显著负相关。王娟的研究认为,时间管理倾向与自尊、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即自尊和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能更好的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赵建新通过调查研究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发现,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生活满意度的三个维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树立正确的时间价值观对提高生活满意度有着积极的影响。William时间管理倾向能有效预测个体的工作绩效和学业成绩。李黎的研究表明,师范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关系。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高职高专的教育投入,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高等专科师范生,正日益成为未来人民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的人才。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对丰富的大学生活非常感兴趣,从忙碌紧张压抑的高中生活过渡到以自我安排为主的大学生活,若对时间没有充分合理的安排,那么在课外活动及学习之间的选择可能会产生矛盾。因此,研究高专师范新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能为提高学生科学合理地管理时间的水平及学业成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选取广东省某专科师范院校271名大学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剔除无效问卷22份,得到有效问卷249份,问卷回收率为92%。其中男生101人、女生148人,文科154人、理科95人。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黄希庭和张志杰(2001)编制了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该量表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组成,共44个项目,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法,分数越高表明时间管理倾向水平越高,信度系数在0.62-0.81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71-0.85之间。本研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

2.智育学习成绩评定。收集被试大一学生第一学期智育学习成绩评定,按1-5分等级记分:1表示不及格、2表示及格、3表示中等、4表示良好、5表示优秀。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录入数据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调查

1.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

由表1可看出,时间管理倾向平均分为3.30分,高于中值水平,因此可以说明高专师范新生的时间管理倾向高于中等水平。

2.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性别和专业差异。见表2和表3。

(1)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性别差异。为了考察不同性别的师范新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是否有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结果见表2。从表2数据可看出,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上显著性水平。

(2)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专业差异。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的师范新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是否有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结果见表3。从表3数据可看出,文理科师范新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均没有差异。

(二)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各维度上的差异

为了考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与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各维度上是否有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结果见表4。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成绩优秀的学生与不及格的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三)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矩阵

从表5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各维度与学习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时间管理倾向越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也越优秀。

(四)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成绩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首先把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作为预测变量,学习成绩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对学习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能解释54.4%的变异(见表6)。

为了进一步了解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对学习成绩的预测,现将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因子作为预测变量,学习成绩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三个维度对学习成绩都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可以解释55.6%方差变异。其中时间监控观的解释力最强,达到了50.5%,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分别解释变异量为3.7%和1.4%。

三、讨论

(一)高专师范新生的时间管理倾向的现状

本研究经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专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时间价值感维度、时间监控观维度和时间效能感维度均高于中数水平,这一研究和李晶(2012)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说明学生拥有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能认识到时间对自己的重要性,运用与运筹时间的能力较强,对自我驾驭时间、有效管理时间的信心也较强。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在高中繁忙的学习任务中已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模式,并且将这种模式应用到大学生活中。本研究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高专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总分以及各维度在性别和专业方面均无显著的差异,这和以往的研究是一致的。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男女地位越来越平等,性别歧视现象也相对以往来说较为少见。大学校园中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均面临严重的升学与就业压力,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学习与掌握的知识量是巨大的,因此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角色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方面也没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文科生和理科生虽然在所学的课程性质特点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如何管理时间方面的态度是相同的,这也说明了时间管理倾向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是一种典型的个体行为,受性别、专业等因素影响不大。

(二)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成绩优秀的师范新生与成绩不及格的师范新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其各维度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一研究结果和李黎(2010)的研究认为成绩优秀的师范生在时间管理方面强于成绩较差的师范生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时相关分析也表明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时间管理倾向得分越高,学习成绩越好。这说明时间价值感高、时间监控观强、时间效能感高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时间对自我的重要性,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运筹时间的能力较强因而能制定出与自我相适应的学习计划,并且在管理时间的行为方面自信心较强,因此时间管理倾向得分比较高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比较好。

(三)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习成绩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能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成绩,其中时间监控观的预测力最强,能够预测学习成绩50.5%的方差变异,其次是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最低。这个研究结果和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张志杰等(2001)的认为时间监控观对中学生的成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张志杰(2004)研究认为若个体对时间的价值和功用持肯定态度,对时间驾驭充满信心那么必然会体现在工作情境中,表现为更积极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黎兵、杨嘉乐(2004)也指出时间监控观能显著影响学业成绩。时间监控观在时间管理倾向三个维度中是最具操作性的,是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和观念,通过一系列外显的活动来体现,包括了设置目标、计划、优先级、时间分配和反馈性五个因子。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运筹利用时间的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设置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好学习计划,优先分配好时间完成重要的任务,并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查。有些学生可能由于刚进入大学还不能很好适应自主管理时间的生活,缺乏对时间的功能和价值的重要性的认识,合理安排利用时间的能力及自我对时间监控调节的能力较差,导致学习与课余生活时间发生冲突,影响了学习成绩。

四、结论

第一,高专师范新生的时间管理倾向高于中数水平,在性别及专业上没有显著差异。

第二,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其各维度差异显著。

第三,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和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并达到显著性水平;时间管理倾向能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成绩,其中时间监控观的预测力最强,时间价值感次之,时间效能感预测力最差。

五、建议

篇4:内蒙古党校在职研究生学习成绩管理办法

从长远看要加快经济发展;从当前看,首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其次要逐步提高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标准,提高离退休职工尤其是企业离退休职工的工资,提高社会弱势群体扶持、补助标准;再次要大力提高对农民的补贴。(二)、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成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一是要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制度 二是要制定好科学长远的总体规划 三是要积极发展大中城市、城市群,但不能走低水平扩张的老路

四是要把县市城区打造成县域甚至地区中心城市

五是要加快发展小城市、小城镇 六是要大力进行农村社区建设(三)继续完善刺激和扩大消费的政策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二是要完善消费品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三是要优化和改善消费环境。

(四)合理引导和调整消费结构

一是要加强对消费品生产供给结构的调控管理。二是要深入开展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者自觉调整消费结构。

25、试述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及其原因?

1、东西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相当一部分表现在东西地区之间的差距上。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文化特色。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据统计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人均GDP比是2:1:0.86.地区之间人均GDP差距的扩大,说明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水平也在日渐增大。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1995年36个

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1,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1,我国是其中之一。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3.33﹕1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若将城镇、农村居民所拥有的福利及其实物补贴,如公费医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等也计算内,那么,城乡收入的差距则会更大。

3、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主要表现为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使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2008年,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行业相差已超过10倍。这说明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4、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国际上,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越不均匀。2008年基尼系数又上新高,已达到了0.65,显著超过通常所说的警戒水准(0.4)。

原因:(1)、初始条件不同(2)体制外收入膨胀(3)体制、制度和政策原因:

1、初次收入分配体制及格局是导致居民及劳动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

2、缺乏监督与控制的行政体制,是导致腐败收入的根源。

3、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不完善,是导致垄断收入的主要原因。

4、政策原因是东西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5、体制、制度及政策不合理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4)政府调控政策乏力。

26、试述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1)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 首先,要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其次,要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这一调控手段;再次,规范收入分配行为,打击遏制非法收入;最后,政府要努力营造三次分配氛围。(2)深化体制与制度改革

第一,要改革初次收入分配制度;第二,要改革行政体制;第三,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步伐,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第四,要深化西部地区体制与制度改革;第五,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增加对

农村的政策倾斜。(3)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增加居民就业(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27、试述造成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1)人口基数大,人口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高,劳动力素质偏低(2)经济增长模式带来失业增加。高经济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增长。(3)经济结构不合理及其调整造成失业增加。公有制经济比重偏高,不利于增加就业。(4)现有体制与政策对增加就业存在负面影响。城乡二元体制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就业增加,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一些制度、政策不利于创业。(5)国际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影响。(6)失业群体结构出现新情况。

28、试述我国增加就业的对策?(1)控制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力素质(2)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增长模式与速度(3)创新创业制度与政策,以创业促就业(4)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5)通过体制、制度改革以及政策调整促进就业(6)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及城镇化进程(7)确定合理的国际化战略,增加国内外就业渠道。

29、论述宏观经济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原则

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是市场规律,政府的宏管必须顺应客观规律,让市场机制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2)宏管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

篇5:内蒙古党校在职研究生学习成绩管理办法

2、法约尔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管理只是整个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它把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概括为六个方面:(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

3、霍桑实验是从1924年到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进行的。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与工人谈话试验;(4)对接线板接线工作的研究。

4、社会人的假设。古典管理理论把人假设为“经济人”,即认为人都是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理性动物,梅奥等人则把人假设为“社会人”。作为“社会人”,人并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感等。

5、人的需求是分层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前两项是人的基本需求,后三项则是高层次的需求。

6、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所谓计划,通俗的讲,就是行动以前预先进行的计算和筹划。具体的讲,就是管理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管理目标对行动方案进行抉择,并设计其步骤、方法、环节、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

7、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任何管理者都应该有一个合适的管理幅度,所谓管理幅度就是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而有效的管理其下属的数量。管理幅度的大小受到管理者本身素质与被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工作能力、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一个管理人员有效管理下属的人数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管理层次。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中职位等级的数目。特别是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层次将会不断的增多。管理层次起因于管理幅度的限制。当组织的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之间是反方向关系,管理幅度越宽,管理层次就越小,反之亦然。

8、组织变革的原因: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需要。组织变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保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9、超Y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约翰〃莫尔斯和洛希共同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是对麦格雷戈的X—Y理论的试验和研究的总结。其结论是:不能笼统地说X理论正确还是Y理论正确。有的组织适合应用X理论,有的组织可能适合Y理论,关键在于管理方式要适合于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据此,他们提出了超Y理论,其要点是:(1)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组织的;(2)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3)组织目标、工作性质、成员素质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影响;(4)当一个目标达成以后,可以继续激起职工的胜任感,这种胜任感的实现是每个人最需要的,所以它能激发人们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因此,超Y理论主张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X、Y或X+Y的管理方式。

10、路径— —

目标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豪斯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领导者是使下属获得更好的鼓励、更高的满意程度和工作成效的核心人物,提出领导的主要职能是为下属在工作中提供满足需要的机会,并使下属明白哪些行为能导致目标的实现并获得奖励。简言之,领导者应为下属指明达到目标的路径。

11、所谓激励:就是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将其内在潜力转化为实现目标的行为过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赫茨伯格发现,使人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和工作环境有关的一些因素,如个人生活、薪金、职业安定、工作条件、监督、公司政策与行政管理、人际关系、地位等;使人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和工作内容有关的一些因素,如赏识、晋升、负有责任、工作中的成长、成就、挑战性的工作等。他还发现,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他把第一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把后一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他建议,管理人员应先向职工提供保健因素,消除职工的不满,然后再向他们提供激励因素,增加他们对工作的满意感。他认为,在缺少保健因素的情况下,激励因素的作用也不会很大。

12、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员工的积极性不仅受到绝对报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员工首先思考自己的收入与付出比率,然后讲自己的收入——付出比率与相关他人的收入——付出比率进行比较。如果员工感觉到自己的比率与他人相同,则有公平感。如果感到二者的比率不相同,则会产生不公平感。当不公平感出现后,员工就会试图去纠正它。

13、前馈控制也称事前控制:就是在工作开始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并采取防范措施将工作的偏差消除于行动之前。

1、企业管理:是指管理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通过内部管理机制运作以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所拥有的资源,最终实现预期效益目标的活动。企业管理的性质:企业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重性,且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①自然属性: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对协作劳动进行指挥,执行着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这是由共同劳动的社会化性质产生的。②社会属性:企业管理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这是由共同劳动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的性质产生的,是维护社会关系和实现社会生产目的的手段。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显然具有不同的个性。

2、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它由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三个基本内容构成,其中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组织和管理的基础,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企业财产权利的安排。

3、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制度为基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使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制度。这里“现代”一词,绝不仅仅是一种时间概念,它起码是针对两种企业制度而言的。一是古典企业制度,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制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现代企业法人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4、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根据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协调的原则,由股东大会、董事会、高层经理班子、监事会四个部分所组成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的企业领导制度。

5、法人治理结构的构成。股东大会:是指一种定期或临时举行的由全体股东出席的会议,同时它又是一种非常设的、由全体股东所组成的公司制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它是由股东在股东大会上选举产生的董事所组成的一个集体领导班子;高层经理班子以总经理为首的高层经理班子,是公司的执行机构。总经理实行董事会聘任制,由他带领高层经理班子的全体成员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并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对董事会和高层经理班子的行为进行经常性的监督,以防止他们从事违反法律和公司章程的活动,损害股东、债权人和职工的利益。

6、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制衡关系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层经理班子成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经营管理企业;监事会代表所有者利益对董事会和经理班子成员的经营决策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

7、企业战略的层次体系公司战略是企业整体的战略总纲,是高层管理者指导和控制企业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业务战略:是企业战略单位在公司战略指导下,经营管理某一个特定单位的战略计划,是公司战略下的子战略;职能战略:是对企业各主要职能活动进行管理的计划,为业务战略服务,其内容比业务战略更为详细、具体,作用在于使业务战略的内容得到具体落实。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企业战略的制订;企业战略的实施;企业战略的控制;企业战略的修订。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一点战略。

8、市场细分是指根据消费者对产品不同的欲望与需求、不同的购买行为与购买习惯,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由相似需求的消费者组成的消费群体,即子市场群。市场细分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核心。市场细分的作用:①识别市场机会最有效的方法。②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战略的重要保证。③企业强化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

9、市场细分的标准:市场细分的依据是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引起需求差异的原因很多,而且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有不尽相同。这些引起需求差异的原因就构成了市场细分的标准。消费者市场的细分标准:地理标准、人口标准、心理标准、行为标准等。生产者市场的细分标准:最终用户、用户规模、用户地理位置等。

10、目标市场:是指企业要进入的那个市场,即企业拟投其所好、为之服务的那个消费群。企业市场细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选择并进入目标市场,然后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11、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投入市场到最终被市场淘汰所持续的时间过程。一般可根据产品的销售量和获利额的增长变化情况,将之划分为各具特征的四个阶段: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本阶段的营销策略: 一是投入期的营销策略:企业应该注意扩大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范围,降低成本,尽量缩短投入期。就价格和促销水平来看,企业可以有四种策略选择:快速掠取策略(高价格、高促销)、缓慢掠取策略(高价格、低促销)、快速渗透策略(低价格、高促销)、缓慢渗透策略(低价格、低促销)。二是成长期的营销策略:企业应把重点从使消费者了解新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转到争创名牌、吸引消费者购买上来,保证产品销售的迅速增长,延长给企业带来最高利润的这一时期。企业可以采用的策略有:提高产品质量、寻找新的市场、扩展企业的分销网络、改变广告宣传重点,充分利用价格手段。三是成熟期的营销策略:现有市场已达饱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些经营欠佳的竞争者被迫退出市场。为了维持企业的市场地位,企业应当采取进攻性的策略,积极增加具有新的竞争的因素,使成熟期延长。为此企业可以有三种策略选择:市场改良、产品改良、市场营销组合改良。四是衰退期的营销策略: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保留策略,即或维持原状或逐渐收缩;放弃策略。

12、定价方法: ①成本导向定价法:是以产品成本为基础,加上预期利润和应纳税金而确定的销售价格。具体又分成本加成定价法、损益平衡定价法、目标贡献定价法等。②竞争导向定价法:是指依据竞争者的价格结合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选择有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定价方法。具体又分为随行就市定价法、密封投标定价法等。③需求导向定价法:企业在定价时,不仅要考虑成本,而且要注意需求的变化及消费者的价格心理,根据市场和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定价。具体又分为理解价值定价法、差别定价法等。

13、质量管理:指的是指导和控制组织的与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这个定义把质量管量视为企业管理的系统工程来看待,只要与质量有关的企业活动,都与质量管理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面的质量概念;采用的方法是科学性和多样性。

14、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拥有员工的总数量及有益企业发展的员工思想、文化、专业技术水平、身心等素质方面的总质量。

15、绩效评估:是根据一定标准,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内部从事工作中的员工的工作态度及其工作成果加以测量的过程。绩效评估的方法:(1)相对标准法:是通过员工进行相互比较和研究分析确定的一个相对的评估标准,以此为员工绩效评估的方法。具体包括排序法、两两比较法、强制分配法等。(2)绝对标准法:是考评人员依据客观行为对每位员工做出评估的方法。具体包括量表评等法、关键事件法、职业锚定等级评价法、行为观察法等。(3)目标管理法:是考评人员与员工共同讨论和制定员工在一定评估时期内需要达到的绩效目标,同时还要确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和步骤的方法。

16、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企业文化特征通常具有隐形性、潜移性、可塑性、继承性、稳定性和发展性、普通性与差异性;又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等功能。企业文化的构成内容:①深层企业文化:它不是人们能直接体察到的,而是渗透于企业全体成员思想和心灵的意识形态。一般包括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精神、经营风格、企业风气和企业道德五个方面。②中层企业文化:它主要指企业文化中对企业员工和企业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给予体现于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内外人际关系等被一定的制度所约束和规范的内容上。通常包括一般制度、特殊制度、企业风格等三个方面。③表层企业文化:指的是那些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就能直接体

察到的视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有觉的外在文化形态。通常主要有:企业标志、标准色、标准字;厂容厂貌;产品的特色、造型、包装、品牌设计;厂服、厂歌、厂微、厂旗;企业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公关礼品和纪念品、宣传媒体和沟通方式等。

1、宏观经济管理特征:

1、经济体制的特定性:是市场对社会资本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条件下的政府管理行为。

2、管理主体的行政性:是国家政府凭借行政权力和行政隶属关系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所进行的管理。

3、管理客体的总体性:是解决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经济问题,其核心任务就是谋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4、管理方式的间接性: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不是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而是通过市场,主要用经济手段和法律规范,引导和制约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5、管理目的的全局性:是指在谋求、维护整个国家利益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效益的同时,并不忽视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存在,而是要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正确地协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使三者达到有机的统一。

2、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①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凡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找到适当工作的一种社会状态。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全部就业”或“人人都有工作”。从失业者的就业意愿角度,可将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只有非自愿失业才算真正的失业。③物价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外汇收入与支出的相对平衡。

3、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原则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要求,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按职能任务确定机构的原则:合理设置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在于正确、高效地发挥政府职能,更好地完成宏观经济管理的各项任务。因此,设置什么样的管理机构、聘用什么样的公务人员,首先应从其所担负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任务出发,坚持先定职能任务、后定机构的原则。②精简效能的原则: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必须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精简就是精兵简政,改变和消除政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冗员繁多等问题,科学合理地确定管理层次和幅度;效能就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各部门和各单位,在履行管理职能的动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工作数量、质量、速度和效果。③权责对称的原则:管理权力是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责的必要条件,因此,管理权力与管理责任对称是任何管理机构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必须从这一原则出发,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管理岗位的权力和责任,使之最大限度地对称。④统一协调的原则:统一就是在宏观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应该有统一计划、统一调控和有利于发挥组织机构整体效能的核心。协调就是政府各管理部门,在这个核心的统一指挥下,协调运作,形成合力。⑤科学规范的原则: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必须根据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责、功能和权限,科学地确定机构、编制、岗位和人员,并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和法规,使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逐步做到制度化和法治化。

4、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社会向市场提供的可供购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它包括国内生产提供的部分与进口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以货币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的总和。按社会总需求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部分。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

5、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资源总量和配置状况。资源总量是构成社会总供给规模的一个基本物质条件,资源配置状况直接决定着供给的总量和结构。资源总量越大,可能提供的总量越多;资源配置效率与利用效率越高,提供的供给总量越多,供给结构越合理。

2、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取决于市场的需要。当社会总需求增加时,总供给会随之增加;当社会总需求萎缩时,总供给会随之减少。

3、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是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增函数,整个社会价格水平越高,社会总供给水平也越高,反之则越低。

4、对外经济联系程度。通过对外经贸往来,一国经济可以突破国内市场的限制,进一步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从而改变国内的供给总量和结构。

5、宏观经济政策。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仅能影响社会供给总量,而且能影响供给结构。政府正是借助宏观经济政策的这种影响作用,对社会总供给进行调节,以使供给总量和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

6、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也很多,主要有:

1、社会总供给水平。社会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质量和品种是决定需求总量和结构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社会供给总量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需求总量和结构。

2、货币供给量的多少。社会总需求实际上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购买力。这种购买力的形成,无论是通过财政渠道还是信贷渠道,最终都是由广义的货币供给量来体现的。因此,一国采用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决定着货币供给量的多少,从而对社会总需求的变动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3、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表明了人们的购买力水平并决定消费和储蓄水平。一般地说,收入水平越高,购买力水平也越高。

4、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需求是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减函数,整个社会价格水平越低,社会总需求则越高,反之亦然。

5、对外经济联系程度。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一国对外经济联系程度日益成为影响该国社会总需求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外经贸往来,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以扩张社会总需求。

6、宏观经济政策。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又一重要因素。政府正是借助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对社会总需求进行调节,进而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以谋求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

7、社会总供求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同一计算口径、同一时期内,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协调与均衡的一种经济运行状态。理解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的涵义,需明确以下几点:这种平衡不是指绝对相等,而是指基本平衡;这种平衡既包括总量平衡,也包括结构平衡;这种平衡不仅指静态平衡,而主要指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既包括短期平衡,也包括长期平衡。

8、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意义①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国民经济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而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这里,社会总供求总量上的平衡,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有序运行的可行性和现实可能性,而社会总供求结构上的平衡,则保证了国民经济能按比例、协调健康地发展。②社会总供求平衡是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的基础条件。资源配置合理和经济结构优化,是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之间有一个大体平均的利润率,生产要素在部门间、行业间的流动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及国民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同时,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也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这时,供给的压力和需求的拉力同在,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会主动地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③社会总供求平衡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在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条件下,和广大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基本稳定,就业比较充分,商品供给充裕,服务周到,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④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保证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只有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进而才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9、经济周期的涵义:经济周期是指因经济波动而使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周期性运动过程。按经济周期波动的性质,一般可分为绝对周期和增长周期:绝对周期是指经济总量绝对水平的波动,主要表现为经济衰退中经济总量绝对水平的下降;增长周期是指经济总量相对水平的波动,主要表现为经济衰退中,经济总量水平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10、政府必须对经济周期波动进行治理:(只能减少波动,不能消除)。经济周期性波动是经济运行内在矛盾的产物,是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必然过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剧烈的经济周期波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各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11、宏观经济计划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面所作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安排。与计划经济体制中的计划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宏观经济计划具有三个突出特点:

1、宏观性。所谓宏观性,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制定者和管理者是以中央政府为主体的宏观决策者,其计划是对全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的总体安排,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结构、速度、规模、布局及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等进行总体规划,是粗线条的,有弹性的,覆盖全社会的。

2、战略性。所谓战略性,主要是指把宏观经济计划置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条件和趋势,对国民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问题作出总体部署和谋划。同时,全国总体发展战略构架下,各个领域、各个区域还要制定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形成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体系。

3、政策性。所谓政策性,就是将一定时期国家的战略意图、发展目标转化为强有力的政策体系,用可操作的政策体系来引导社会经济活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计划是集预测性、导向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总体上的指导性计划,主要通过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措施和经济信息具体实施。

12、宏观经济计划的地位:宏观经济计划是国家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基本依据,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这种中心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2)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中心环节(3)宏观经济计划是协调各种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中心。

13、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和重大经济决策,制定的指导和规范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实践中,宏观经济政策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政策体系。

14、产业政策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产业政策属于中长期宏观经济政策。第二,产业政策的调节对象是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第三,产业政策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质态升级:产业政策作为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而出现的赶超政策,其核心是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自觉设计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第四,产业政策具有浓厚的本国特色

15、产业政策的内容:产业政策覆盖面宽,调整范围大,因而内容也相当广泛,形成一个政策体系:

(1)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过程,并按照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确定各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提出协调产业结构内部比例关系及保证产业结构顺利升级的政策措施。(2)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制定的指导和干预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的矛盾,以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和高效化的各种政策与措施。(3)产业技术政策。产业技术政策是国家为了支持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引进、消化、吸收符合本国国情的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进步,引导产业技术结构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政策和措施的总称。(4)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布局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采取的调整国民经济空间结构和地域比例关系的一系列政策手段和措施。

16、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的计划。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也称转移支信,是政府把财政资金的一部分无偿地、单方面地转移到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17、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而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节存款准备金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18、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通过买卖有价证劵活动调节基础货币,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篇6:内蒙古党校在职研究生学习成绩管理办法

第三讲公共财政管理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孙小兰

主要内容:

一、公共财政基本概念和理论

二、公共收入管理

三、公共支出管理

四、政府预算管理

五、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一、公共财政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以经济的市场化为前提的。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财政运行机制,基本模式相似目的都是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财政职能范围。这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就是“公共财政”。

1、公共财政的特点

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公共财政是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财政体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政府介入或干预市场,但是,政府的作用只能限于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事情,只能起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同时保护和影响市场。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并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模式,它是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财政,政府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时,首先必须满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一基本条件。

第二、公共财政是一种服务财政

公共财政职能和支出应该界定在市场失灵和对公平分配的范围内,因此,公共财政不应介入私人产品,它是一种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国家财政。

第三、公共财政是一种民主财政

财政民主制是政府按照民众的意愿,通过民主的程序,运用民主的方式来理政府之财的制度。它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第四、公共财政是一种法制财政

公共财政的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公共财政作为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其收支必然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一切公共财政收支活动必须纳入法制规范的范围。

二、公共收入管理

公共收入的含义

公共收入也称财政收入或政府收入,是指在一个财政内,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

1.公共收入是政府依法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

2.公共收入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取得的收入

3.公共收入是政府依法行政的成本,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

4.公共收入是公共财政收支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公共支出的基础和保证

5.公共收入是政府优化资源配置、公平社会分配、调节经济运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公共收入的形式

1.税收收入

2.债务收入

3.国有资产收益

4.政府费收入

5.其他收入形式

其他收入形式是上述几种收入之外的政府各种杂项收入,比较常见的有:(1)罚没收入。是指行政机关在执法和执行行政公务过程中,对违法或违章者处以的罚款、罚金等。(2)对政府的捐赠。是指政府的某些特定支出项目得到的来自国外个人或组织的捐赠。(3)“通货膨胀税”。是指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扩大货币供给,造成物价普遍上涨,政府收入增加。

三、公共支出管理

公共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职能活动范围及其所造成的耗费。

第一、公共支出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公共支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1.根据政府职能进行的公共支出分类

公共支出的直接目的是满足政府执行其职能的物质需要。按政府职能分类是

西方国家常用的支出分类方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写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把政府职能的职能归入以下四类:

(1)一般政府服务。(2)公共和社会服务。(3)经济服务。(4)其他职能。按政府职能对公共支出进行分类,可以表明公共支出的用途及这个公共支出在主要职能之间的配置,还可以表现各类支出在整个公共支出中的相对地位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

2.按资金分配部门进行的公共支出分类

3.根据行政级次进行的公共支出分类

4.根据公共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进行的支出分类

5.按支出是否有直接补偿进行的支出分类

6.按公共支出的目的性进行的支出分类

7.按交易的经济特征进行公共支出分类

8.按支出的受益范围进行公共支出分类

第二、公共支出的原则

1.公平原则

2.效益原则

3.量入为出的原则

4.协调平衡原则

5.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原则

第三、公共支出管理方法

1.部门预算

2.政府采购

3.国库集中支付

四、政府预算管理

政府预算的涵义

政府预算,作为一种管理工具,也叫国家预算,它是任何国家政府进行财政管理所必需的。就公共财政而言,政府预算就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筹集、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政府预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其次是它对政府支出的控制。

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收支计划的政府预算有如下涵义:

1.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以财政收支计划的形式存在的2.从性质上看,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3.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反映政府财力的分配过程

4.从作用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调控和监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五、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1、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沿革

1950—1979年:计划型财政管理阶段-“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980—1999年:向公共财政管理过度阶段(1994年建立分税制)1999年以来:明确导向公共财政管理阶段

我国财政公共化的进程

(1)财政支出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

(2)税收制度有了 “简化”改变。

(3)从取消否定公债到重新发行公债并日益转到市场发行上来。

(4)从坚持财政平衡原则到连年安排预算赤字,并尝试运用财政政策配合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5)财政体制从“统收统支”经过“分灶吃饭”再到“分税制”转变”。

(6)财政介入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由“单位”保障制度(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转变为“社会保障”。

2、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未予以足够重视

第二、预算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矛盾

第三、公共收入管理不尽合理

第四、公共支出需要规范

第五、财政法律制度不健全等。

3、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1)完善公共预算管理

(2)加强公共收入管理

(3)改革现行公共支出管理制度

(4)加强对财政管理的审计监督

(5)健全公共财政管理法律制度

(6)注重信息技术在财政管理中的作用。

——完——

上一篇:六年级借物喻人作文范文下一篇:九年级课外古诗词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