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攀比行为表现

2024-06-22

幼儿攀比行为表现(共9篇)

篇1:幼儿攀比行为表现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一、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是将丰富幼儿攀比行为现状研究的研究,为幼儿攀比行为成因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本课题的实践意义是为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家长提供矫治幼儿攀比行为的指导和帮助,希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消费习惯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攀比最初的基本解释为抓住某种东西往上爬,主动去接近另外的东西,后来的延伸意义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比如在消费等方面一味比高,不甘落于人后。

钱来娣(2012)在《浅谈幼儿的攀比心理》指出,从心理学角度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步建立,开始有了争胜心,这也就是幼儿攀比行为的成因。但是对于幼儿的争胜之心,不能一味否定,因为这也是促使幼儿积极向上的一种动力,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只要不过分,他们的模仿行为和好胜之心都应当加以保护,而不是压制。

沈贵鹏(2005)在《学生攀比现象透视与引导》中详细论述了攀比行为的内涵,而且沈教授对于攀比内涵的认识非常深刻,他认为攀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心理、一种行为。随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国内的很多地区先后富裕起来,经济不再像之前那样紧张,所以人们开始追求更多,攀比之风也由此而生。生活中人们对攀比的理解通常是广义上的,即不顾自身的具体情况与条件,盲目与高标准比较。我们所理解的攀比,一方面是指盲目与他人比较,不顾自身实际、不管后续影响、不符教育要求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包括那些积极进取的,在攀比的同时,看到自身不足,加以改进,取长补短的正面现象。我认为幼儿存在攀比心理的主要表现就是争强好胜,不肯接受落后于他人的情况,表现欲较强的幼儿甚至会因此而与其他同学发生争吵,更严重者还会发生行为上的纠纷。幼儿存在攀比行为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广大幼儿中。

(二)研究现状

攀比属于比较方法的一种,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的产生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因为人都有向上的心理,孩子也总想自己比别人好,希望得到比别人更多的夸奖,获得自己心理上的满足。国内的有关学者对于幼儿的攀比行为一直比较重视,发表了很多著作来阐述这一行为的涵义及成因。

(1)幼儿攀比行为的危害

经常攀比,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都有不利的影响。在攀比中,视同伴为对手,视父母的拒绝或否定为不疼爱。长此以往,可能会扭曲儿童对人际关系的正确认知。消费攀比还容易使一些儿童形成崇尚物质、任性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性格。此外,攀比心会导致幼儿追求虚荣,追求同学的羡慕,增加精神负担,在攀比中孩子一旦处于下风,情绪容易低迷。

时间久了会导致幼儿滋生诸多不健康的心理,所以幼儿的攀比行为危害非常大。

(2)幼儿攀比行为的成因

①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为幼儿攀比的行为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家长的溺爱,让幼儿的攀比行为有了经济基础;

③幼儿判断是非能力较差性为他们的攀比行为提供心理基础;(3)改善幼儿攀比行为的措施

①家长、教师要把握幼儿攀比行为的程度,适时予以纠正。②父母不要溺爱幼儿,防止出现攀比惯性。

③从家长、教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研究课题的切入点

现代社会对幼儿攀比行为的探讨除了分析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外,同时应该更多关注如何减少幼儿攀比行为,共同矫正这种不良行为的措施,对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的研究集中在幼儿攀比行为产生原因的分析,本文除了对幼儿攀比行为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还将对幼儿攀比的具体行为进行阐述和分析,本文的切入点就是幼儿攀比的具体行为分析。

(四)参考文献

[1]沈贵鹏.学生攀比现象透视与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5(22).[2]王雨晴,陈英和,肖兴荣.幼儿心理理论和元认知发展关系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3]武建芬.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4]田景荣.谈谈孩子的消费教育[J].父母必读,1994(8).[5]钱来娣.浅谈幼儿的攀比心理[J].教师,2012(1).[6]Matthias Kunze, Mathias Weske.Comparing Behaviour.Behavioural Models.2016.[7]Stephen J.Handel.Children’s competitive behavior: A challenging alternative.Current psychology,1989.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了解幼儿园中部分幼儿攀比的现状。2.分析幼儿攀比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通过在CNKI中国期刊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中搜索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并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才提出自己的看法。2.访谈法

采用非结构式访谈,对5所幼儿园中抽样调查的30名幼儿教师进行访谈,以幼儿园中幼儿存在的具体攀比行为为主题进行访谈。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有关幼儿攀比行为的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家长跟幼儿老师,填写在家及幼儿园的攀比行为情况,其中家长和幼儿教师各30份,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篇2:幼儿攀比行为表现

摘要:幼儿教师的课堂行为特征是指幼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幼儿发出的言语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这些特征会对幼儿课堂的学习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课堂行为,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课堂行为,让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生活过得丰富、快乐、充足,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行为;策略;问题

教师的行为包括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积极行为是指教师在和幼儿交往时对幼儿有礼貌,尊重幼儿的想法和意见;对幼儿的表现能给予肯定性评价,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使幼儿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一、教师积极的课堂行为

1.礼貌是指教师对幼儿的礼貌性用语,如“邀请”、“请坐”、“谢谢”,也常常在开始上课之前的引导语中表现出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谁?”

2.表扬则兼具了鼓励的性质,有幼儿回答因为天冷老爷爷把帽子给小鸟做了鸟窝,可是老爷爷生病了,小鸟们就用自己的羽毛给老爷爷做了顶新帽子,幼儿概括得很棒,作为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有时不仅自己表扬回答问题正确的小朋友,还可编成顺口溜让小朋友一起念“棒、棒、棒,你真棒”。

3.询问指教师对幼儿的作品或者想法弄不清楚时向幼儿做进一步的求证,有些幼儿回答问题声音轻,老师没听清楚,会请小朋友再说一遍;有时则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自创玩法不了解,会请幼儿仔细讲解。

4.提问指教师考察幼儿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既可以在上课之前,“你们知道哪些花吗”,也可以在上课过程中,“看着图片上的花,你能说出它叫什么名字吗?”,还可以在活动结束后,“今天看的花都知道叫什么名字吗”。提问和询问的不同之处在于,提问是老师测查幼儿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的情况,而询问是教师对自己不清楚的问题请幼儿做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5.提醒是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告诉小朋友该做什么,使其注意,在课堂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老师会用不同的语词来提醒小朋友该怎么做,对小班幼儿教师会说:请小朋友坐坐好,小眼睛看着老师,小耳朵听老师说。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就比较强调纪律了,老师经常会说:123,坐端正,把小手放膝盖上,眼睛看着黑板上的图片,提醒对于纪律的维持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幼儿语言表述、动作表达、游戏玩法时均有提醒。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促进幼儿的自身素质发展。

6.解释是指教师会对幼儿的回答所作的进一步说明。幼儿回答“一天喝一半”,教师解释道“也就是每天喝半瓶”。经过教师的解释说明,既可以使别的`幼儿清楚的知道别人的想法,也使幼儿自己意识到说话要完整,要清楚。

7.指导是指教师在幼儿不理解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教导,较多地体现在体育活动中与艺术活动中,这些活动对动作、技巧的要求较高,幼儿有时需要老师的帮助与指导。

(一)有效回应行为的策略

1.诱导提示法。诱导提示法是指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语言、肢体动作、表情等提示,为幼儿提供思考、理解的思路,从而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和困难、推进集体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即时追问法。即时追问法是指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当幼儿思路“卡壳”时,教师提出另一解决问题的角度或降低问题的难度,以此打开幼儿的思维,促使幼儿积极应答行为的出现,最终达到让幼儿理解问题、掌握要点的目的。

3.梳理提升法。梳理提升法是指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回答予以整理,以使答案更完整、明确,更便于幼儿理解的一种回应方式。梳理提升法是集体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回应方式。受经验与表达能力的影响,幼儿往往会出现回答不完整、表述不能直切主题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思路和对幼儿回答的理解做出梳理、提升,以便给其他孩子以正确、科学的示范。

二、教师消极的课堂行为

教师的消极行为是指教师忽视孩子的个别差异,使用过激的语言,对表现差的孩子冷淡,处理事情不公平,以及对孩子采取威胁、责骂、暴力行为等。教师有时会威胁小朋友,有时会说出“待会儿不给你点心吃”、“不让你上幼儿园了,我马上打电话给你妈妈让她来接”等这些生活上的范围。这对大多数小朋友来说见效很快,但在小朋友情绪已经受到极大的伤害下,如果老师仍然威胁,会加剧小朋友的恐惧感。

1.老师会忽视幼儿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点:

(1)作为老师有时的忽视,绝不是有意的不理,而是这么多的小朋友,老师的眼神无法长时间关注每一个小朋友,总有在对的时间里恰好错过了一个小朋友,而没有对他及时进行指导与纠正。

(2)有时老师疲于日常事务的繁琐,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去倾听孩子的声音,较多的是老师自以为是打断孩子的声音:好了,这个我知道了,去玩吧!或者:这个课后再说,好吗?甚至有的:就你话多,快一边去,老师正忙着呢……

2.教师存在问题。

(1)不规范。有时教师的语言松散、零乱,还常伴有口头禅,导致教学语言不严谨,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在自评中,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语言,存在诸多不规范的问题,如用词随意、表达不够准确、描述不够生动等。

(2)繁冗多余。除了不规范,教师的教学语言繁冗多余的现象也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对完成教学目标没有任何意义的、重复性语言较多。如有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问“好吗”“好不好”“明白了没有”“知道了吗”等问题。

篇3:浅谈幼儿攀比行为现象

1.外表攀比。4~5岁的幼儿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更多的表现在对自己外貌的认识。幼儿自我意识快速发展,他们从攀比中张扬自我,在攀比中认识自己外貌,并加以肯定,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幼儿对自己的外表还是很注意的。

2.物质攀比。孩子在进行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就是“只要是别人都有的,我也不能少,我也应该有”。家长总想把一切最好的都给他们。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对攀比已经有了朦胧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注意同伴的穿着。幼儿经常要求穿最好看的衣服去幼儿园。可见幼儿已经产生了这种朦胧的物质攀比意识。除了对穿着的要求外,很多幼儿还喜欢与其他小朋友攀比玩具。

3.家庭攀比。除了这些攀比,幼儿还会与自己的小伙伴比自己爸爸妈妈的职业。有的幼儿会说:“我爸爸是开大公司的,是里面的老板。”还有我爸爸妈妈是开宝马,奥迪的车子送我来学校的。另外我家是住别墅,你家是住哪里的等。

4.荣誉感的攀比。除此以外,幼儿还喜欢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希望自己能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因而有的家长就拼命地让孩子利用休息的时间,东学西学,为了就是能在学校里能当上小组长,有的家长甚至于还想到了给教师送礼这种的滑稽想法。

二、产生攀比的原因

1.个别幼儿争强好胜的个性。中班幼儿处在4—5岁的年龄阶段,这个阶段幼儿的注意力虽然呈现出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趋势,但无意注意仍占主导地位。因此他们会学习模仿周围大人的种种行为。如果家长之间经常互相攀比,幼儿也会在无意识中模仿家长的攀比行为,处处与别的幼儿比较。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虽然规则意识在慢慢萌芽,但是其是非观还是较为模糊。他们不能判断成人的某些行为是好还是坏,往往简单的认为成人的行为是正确的。因此,当家长之间互相攀比时幼儿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我”可以模仿。但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由于还没有成熟客观的评价和判断能力,幼儿会分不清该比什么,不该比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就会因为好胜心的驱使把所有的都与其他幼儿比较,当学习上比不过别的幼儿就会在物质上想办法超过其他幼儿。

2.教师主观的攀比行为。教师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有的教师会将班上的幼儿进行比较,谁比谁聪明。还有一些教师往往会偏爱一些穿着漂亮的孩子。这些都会使幼儿产生攀比意识。还有的教师觉得幼儿可爱或长得漂亮,就对幼儿格外照顾,不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幼儿。这样也会使幼儿产生攀比行为。

3.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幼儿提供了攀比的经济基础。当今社会,经济水平在不断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水平及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也使得幼儿的攀比心理不断的上升。然而,幼儿这种攀比现象的出现,与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密切相关。真心希望家长有钱以后,不要忘记传承艰苦朴素这一优良的传统。在美国和西欧等地方大人和小孩平时都穿得非常朴素、随便,这就表明攀比其实并不是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最重要的还是要给孩子一个精神的支点。

4.家长的教养方式为幼儿的攀比滋生了依赖。如今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家长的过分溺爱会导致幼儿产生攀比行为。有的家长又过于自卑,或是家里面不是很富有,却听见幼儿在家里念叨某某某今天穿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我也想要;某某的玩具真好玩,为了幼儿也能拥有这样或那样一样东西,拼命的、不断的满足幼儿,却不知这样却使幼儿从小就产生了一定的攀比心理。

三、对待幼儿攀比行为的策略

1.严格把握“适度”原则。家长要严格把握适度原则,不能对幼儿的任何要求都点头。当幼儿的要求无理时,要坚决的说“不”。对他们的溺爱往往会加重攀比。如果幼儿为了攀比而向家长提出要求,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将攀比变成动力,通过依靠一些自身的努力来达到实现攀比的条件。更要适时给予鼓励,鼓励幼儿和自己比,把物质上的比较转化为精神上的比较,将自己的昨天与今天比,过去和现在比,在这样的攀比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忽略物质上的比较。

2.正确表扬。幼儿都是喜欢被表扬的,不喜欢被批评。因此教师在表扬上更要仔细审度,引导幼儿向良好的品质进一步更好的发展,而不是引导他们为了被表扬而攀比。作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关注到每个幼儿,平等对待他们,对于幼儿的行为表现都要及时做出适当的评价。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上多鼓励表扬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选“小老师”的方法来引导幼儿自我管理约束,让幼儿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教师应在细节上具体表扬幼儿,而不是注重外在的、笼统的方面。

3.家园合作教育。家园联合教育可以达到教育的一致性,来加强幼儿养成良好的品质,消除不健康心理。在教育观上,家长和幼儿园应该始终保持一致,不能过分溺爱,应该引导他们建立一个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不能盲目与别人比玩具、比旅游、比衣服……。家长和教师也应从自身做起,不能处处与他人比较,心存攀比,要为幼儿树立好的好榜样,做出表率。

4.树立健康价值观。作为教育者,家长与老师都应建立一个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如果家长与老师自身都有着不良的攀比意识,想着从物质上比过别人,如何能够教育幼儿有一个健康的价值认识。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当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如:谦虚礼让、讲文明、拾金不昧、与自己比较等优秀品质。让他们追求精神上好的方面,改变他们原本盲目追求的想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摘要:幼儿的攀比行为是幼儿在成长阶段比较常见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在中班,幼儿的攀比行为主要有外表、物质,家庭的攀比及荣誉感的攀比。教师将采用合理的策略去对待幼儿的攀比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

篇4:结合实际论幼儿的攀比性行为

关键词:攀比;分析;对策;行为

针对幼儿的攀比性行为,回访了30份家庭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中显示:

有50%的幼儿会缠着爸妈帮他们买其他小朋友有而他没有的东西;

几乎100%的孩子都会经常要求爸妈帮他买某样东西;

有40%的家长肯定自己的孩子有攀比的行为。

什么是攀比心理?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一天她爸爸去接她,便满脸不高兴地说:“你怎么来接我啦,瞧你个光头,丑死啦。让小朋友们看见多不好,会笑我的,下次让妈妈来接我。”就这样她一路上不高兴,回家后和她爸爸说:“爸爸,以后你再来接我时不戴帽子,我就喊你叔叔了。”还有一些孩子不愿穿不好看的衣服,认为穿了就没有面子。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时候,其实是父母的攀比心理影响了儿童。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愿落后于人、超群好强、物欲性强的内心综合流露,这种心理在特定情况下能起积极性作用,但长此以往会给幼儿身心健康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

一、幼儿攀比行为探源

1.孩子的虚荣心太强

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予索予求的态度,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培养出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什么都不愿落人之后,从而使幼儿滋生攀比心理。

2.攀比心理的驱使下,孩子的竞争意识被扭曲

幼儿天真无瑕,心灵纯洁,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最佳时期,但幼儿未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在不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扭曲的竞争意识。

3.目前学校教育对孩子人格的教育欠缺

面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呢?想必这需要幼儿园的教师做更深入的思考。

二、幼儿攀比心理的利弊分析

攀比心理在特定情况下能起暂时的性积极作用。就拿我的一个小妹妹来举个例子吧:她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班级的攀比现象非常严重,同学之间经常相互炫耀父母给自己买的物质,以及相互比较零花钱的多少等等。因为我的小妹妹特别贪玩,学习成绩很落后,父母为了让她学习成绩赶得上,与她约定:如果考试能得一百分,就奖励她一百块钱,帮她存在自己的小银行里。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常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利用物质与金钱来促进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但我想说的是这都是暂时的现象,这样根本起不到质的改变,也就是说:治标不治本。家长、教师如果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三、对幼儿攀比行为的建议和对策

1.家长、教师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把握其程度,适时给予鼓励,保护童心

幼儿喜欢相互攀比,争强好胜,喜欢表扬,不喜欢批评。教师对讲文明、有礼貌的幼儿要随时予以表扬夸奖,让幼儿产生羡慕和追求的愿望。对于孩子的不良攀比行为,教师要正确引导,使之内疚后,产生立即改正、争做好孩子的愿望。

2.年轻父母不要过分地疼爱独生子女,防止出现攀比惯性

3.家園联合教育,坚持教育的一致性

家园联合进行一致教育是加强幼儿礼仪教育,消除幼儿不正确心理的有效途径。可通过办家长学校、定期开家长会、设立家长园地、普访于重点家访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认识幼儿德育的重要性。不过,由于隔代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爱孙心切,教育观念老化,迁就溺爱幼儿,这更需要我们花大功夫做好家长工作。

4.从家长、教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教师的正确教导。幼儿的成长是在你的身边开始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自己不要存在攀比别人的心理,要时刻为幼儿作表率。

5.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

鼓励幼儿参与竞争、敢于竞争,但这里有个争什么怎么争的问题。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小朋友看到别的小朋友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回家就让妈妈给买一件;有的小朋友调皮起哄,她也跟着调皮起哄;看到小朋友穿了新鞋,他就偷偷在新鞋上踩黑……这些都属于不健康的竞争。教师对此要重视,要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帮助幼儿明辨是非美丑,避免无意义的攀比和嫉妒。

总之,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方法来处理攀比问题。当幼儿出现攀比现象时,作为家长、教师应当视其情况做出合理的教育,用巧妙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攀比问题。

参考文献:

[1]任昌荣,万磊俊.浅谈幼儿科学教育的原则.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5(06).

[2]周东峰.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幼儿德育工作.学前教育研究,1995(03).

[3]张俊英.幼儿竞争素质的培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2).

篇5:托班幼儿入园行为表现个案分析

案例一: 九月一日,小宝牵着妈妈的手来到了幼儿园,当她看到活动室中各种各样的玩具时,顾不上和老师打招呼就跑到玩具柜中将玩具一筐一筐地拿出来玩,妈妈要走时,她非常高兴地和妈妈说再见。大约二十分钟后,她把玩具铺得到处都是,还抱着娃娃坐进了装积木的大筐中,让她出来也不肯。在半天的活动中,她的情绪非常愉快,自由地到处走走跑跑,甚至要自己开门出去玩滑梯。

开学一周,小宝每天都能以愉快的情绪入园,妈妈告诉老师她每天都盼着上幼儿园。但入园后,她对老师的任何指令都充耳不闻,也不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而是自己到处跑、到处玩。

妈妈询问小宝情况如何,老师先表扬了小宝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表现,同时,也将她自由乱跑不参加活动的情况告诉了妈妈,并让妈妈鼓励她能跟着老师学本领。小宝的妈妈告诉老师,小宝每天都要在幼儿园楼下玩将近两个小时才肯回家。妈妈表示一定会配合老师,也请老师对小宝有所要求,让她能参与集体活动。

分析: 由于小宝曾上过幼儿园亲子班,对环境比较熟悉,所以她的入园情绪是愉快而积极的。她喜欢玩,幼儿园的玩具对她充满了吸引力,同时因为要去玩,导致她到处乱跑、不参加活动。因为是开学第一周,为了让宝宝们能有愉快的情绪,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老师没有对她的行为作出纠正,而是与家长进行了积极沟通,取得了共识。

案例二: 第二周的第一天,小宝依然高高兴兴地来到幼儿园。当她想到处乱跑时,老师就牵着她的手把她带回到了集体中。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老师一直督促她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当老师说宝宝们要跟老师学本领时,她居然放声大哭起来,怎们哄都不行。直到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出去玩滑梯,她才止住不哭,玩得很开心。可是一回到活动室,她又放声大哭起来,还边哭边说:“我不要坐椅子!”此后的几天,她天天如此,一听老师说学本领她就哭,一听老师说出去玩她就很开心,然后回到活动室她又接着哭。

分析: 本周,老师与家长进行了配合。在家,妈妈对她进行了教育,并提出要求:“不许乱跑,要跟老师好好学本领。”在幼儿园,老师也对她要求:“坐在小椅子上,和大家一起学本领。”本想鼓励小宝能参加到活动中来,可是,却因此让她感到了约束、限制和不自由,她依然不能参加到集体活动中,情绪也大受影响,每天哭闹不止。同时,我们发现老师一讲出去玩就能稳定她的情绪。

案例三: 第三周的第一天,小宝又是哭着来幼儿园的,老师立即哄她:“你不哭,马上让你玩好玩的玩具,老师等一会儿还带你去玩滑梯,好吗?” 她立即止住了哭声,问老师:“真的吗?”看到老师点头,她向老师表示:“我不哭!”在后面的活动中,老师无论组织什么活动,都对她说:“我们在玩呢!”同时,为了不让她乱跑,老师就对她说:“我们坐在小椅子上玩。”几天下来,她的变化很大,愿意听老师的指令了,也能和大家一起参加活动了。

篇6:幼儿园的攀比

一家幼儿园的活动区内。浩浩、轩轩和强强用拼插玩具建了一座蝴蝶形状的立交桥。浩浩挑了一辆最漂亮的车说:“这辆是我爸爸的帕萨特。”轩轩一看不干了:“不行,这是我爸爸的„奥迪‟。”强强更不甘示弱:“我爸爸开的是„ 宝马 ‟,比你们的都棒!… …

调查:幼儿园90%的孩子爱攀比

有研究者曾对青岛市3所幼儿园进行了调查,发现攀比是小朋友比较常见的行为,且攀比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趋势。90%的小班幼儿的家长反映尚未发现孩子有攀比心理,而90%的大、中班幼儿的家长则反映自己的孩子经常与其他小朋友攀比。其中,中班孩子会更多的攀比服装、玩具、零食等,大班的孩子则会比较谁家的车好、谁家的房子大等。

很多家长察觉到孩子的攀比心理后,非常焦虑,担心孩子就此养成虚荣、嫉妒的习惯等,这种顾虑可以理解,但也没必要把事情看得这么严重。这个年龄的孩子之所以喜欢攀比,有时候是受外部成长环境影响的,也受制于特定年龄心理发展规律的。只要消除了外部的负面影响,并进行一定的引导,一般来说是可以矫正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喜欢攀比未必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关键看家长如何因势利导。

揭秘:孩子爱攀比的4个秘密

幼儿攀比的动机并不“可怕”,家长不必“谈攀比色变”。一般来说,孩子喜欢攀比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对家长“横向比较”行为的模仿

很多家长不仅自身就存在喜欢跟人攀比的习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喜欢拿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整天被比来比去的孩子,又生活在喜欢攀比的父母的影响之下,难免会认为“攀比”就是生活的常态,进而不自觉地去跟别人攀比。

天生的好胜心驱使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在好胜心较强的年龄,凡事喜欢争第一,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见谁有了好吃的好玩的,从而产生攀比之心也在情理之中。

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

孩子总是渴望得到关注的,但由于他们的社会性还没有充分展开,吸引关注的手段往往还比较幼稚,攀比便是他们常常借助的手段之一,他们往往以为,只要我哪方面比别人好,老师和小朋友就可能关注到我。

内心缺乏力量和自信

那些对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就很容易借助外在的“强大”,从而来追求在同伴和老师面前的尊严感,攀比自然成为他用以“压倒”其他人的方式。

应对:随机对孩子攀比进行引导

孩子攀比并不可怕,家长的科学应对是关键。孩子出于攀比心理向家长提出买什么东西的要求时,便是家长随机教育的契机,教育的重点可以放在让孩子明白: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外在的东西决定的

从薇薇家回来的路上,俊俊嘟嘟哝哝地说:“妈妈,薇薇家的房子多漂亮,咱们家的房子差远了。”

“我们家的房子不是也很舒服吗?小区还有你喜欢的运动场。”

“可是那么小,我都不好意思请小朋友到我们家里来!”

“妈妈带你去过坤坤家,他家的房子还不如咱们家大,你不是也玩得挺开心的吗?”

“那是因为坤坤是我的好朋友!”

“是呀,坤坤住小房子,你还是一样喜欢他。辉辉家住的是别墅,比薇薇家的房子还大,你都不去。”

“辉辉动不动就讲粗话,还爱打人!”

“你看,坤坤人好,住再小的房子,你都喜欢跟他玩,辉辉不讨人喜欢,住那么大的房子,你都不愿意跟他玩。重要的还是小朋友本身是不是可爱,而不是房子住的大不大,只要我们俊俊是个很棒的孩子,住的房子再小,也是大家喜欢的好孩子哦!”

攀比的内容应该是凭自己努力赢得的结果,而不是从爸爸妈妈那里获取的东西

甜甜一放学回家,就对妈妈说:“给我买个向小诺那样的卷笔刀,可以用手摇的!”因为家里已经有一个用的很顺手的卷笔刀了,妈妈就问:“你不是已经有一个卷笔刀了吗?”

“可是不如小诺那个酷。”

“更酷的卷笔刀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可以让我比过他。”

“你画画很漂亮,跑步能得第一,妈妈都为你骄傲呢,这两方面都是你努力的结果,卷笔刀是爸爸妈妈给买的,不是你自己的本领,比过别人也没有什么光彩的。”

攀比本领也要尊重自身的实际,纵向的“攀比”是更值得鼓励的行为

妈妈去接牛牛放学的时候,发现牛牛很不开心,原来是跳绳老是比不过妞妞,很沮丧。“妞妞比我小,跳得还比我好,如果连她都跳不过,太丢人了!”牛牛难过地说。

“牛牛真是个积极进取的孩子,妈妈很欣赏你这一点。可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也有不擅长的方面。妞妞跳绳好,唱歌不一定好,牛牛跳绳不如妞妞,可是唱歌比妞妞好啊。对于不擅长的方面,我们可以努力去改进,但不能期望值太高。我们没必要去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就像没必要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比一样。”

“……”牛牛若有所思。

妈妈趁机继续说道:“对于比本领,妈妈有一个更好的建议,那就是我们不跟别人比,但可以跟自己比,今天的自己跟昨天的自己比,只要每天有一点进步,就是最棒的哦!

父母必读2个关键提示

家长自身做好示范

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巨大,不妨首先反思一下自身是否存在攀比行为,包括自己跟别人攀比和拿自家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攀比的行为。如果存在这种倾向,就要果断祛除这种“感染”源,如果无法消除自身的示范作用,则孩子将很难彻底放弃攀比行为,因为每个家庭出来的孩子,都会打着那个家庭的烙印。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篇7:幼儿攀比心理存在的原因及利弊

张凯小朋友哭闹着不上幼儿园,妈妈问他为什么?他说陈丽小朋友的书包很漂亮,而自己却是哥哥留给的旧书包,不想上学,妈妈为哄他上学只好答应买新书给他。几天后,张凯小朋友又不愿上幼儿园,原因是黄平小朋友有一部高档的机器人玩具而自己却没有,疼爱子女的妈妈无耐只好顺从之。

如上所说的张凯小朋友就存在着一种被家长忽视的早期攀比心理。攀比心理虽然在青少年、成年人中曾遍存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幼儿攀比心理也不可忽视。根据对某园大班100多名幼儿进行家庭问卷调查的结果,有75%的幼儿有过攀比别人的玩具、书包等现象。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愿落后于人、超群好强、物欲性强的内心综合流露,这种心理在特定情况下能起着积极性作用,但长此以往会给幼儿身心健康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家长、教应本着正确的态度看待幼儿的攀比心理,采取一些较为合理、健康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攀比心理。

一、攀比心理存在的原因

1.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过去经济较落后,人们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会存在攀比?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漂亮、时髦呢?一些家长本身也不愿落后于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自然会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2.家长的这份溺爱,为幼儿的攀比滋生了依赖。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茁壮成长。超凡脱俗,把自己的子女当作掌上明珠,儿女要什么就给什么,甚至以自己子女与别人相比来显示自己有身份有地位。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会让幼儿滋生攀比心理,产生依赖。3.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幼儿天真无瑕,心灵纯洁,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时期,但幼儿未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常为父母所忽现。4.家长的自卑心理,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或下岗了,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急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攀比心理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作用

1.攀比心理在特定情况下暂时性能起积极性作用。攀比是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追求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它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李某小朋友贪玩,学习成绩很落后,其父母为了让他学习成绩赶得上,而与他约定:如果成绩能赶得上张某小朋友就买与张某一样高档的书包给他。这样迎合了李某小朋友的心理,结果李某的成绩果然赶上了张某。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常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而给加把劲,使他赶得上别人。2.长此以往,攀比心理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的,家长、教师如果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今日的孩子要求你买漂亮的书包才愿上幼儿园,明天要求买高档玩具,后天就要求买其它的东西,长此以往,当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孩子就不听话了,麻烦事也就来了。

篇8:浅谈幼儿心理攀比行为

一、幼儿攀比的原因及影响

1. 幼儿攀比的原因。

攀比心理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②家长的溺爱为幼儿的攀比滋生了依赖;③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④家长的自卑心理,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幼儿攀比的心理分析。

(1)幼儿物质攀比的心理分析。在幼儿园里,听得最多的就是小朋友一大早就来跟你说:“老师,我今天穿了新鞋子。”“老师,我妈妈给我买了新玩具。”……现在的小孩子,很注重物质方面的攀比。经常听到小朋友在嘀咕了:“今天我爸爸要开汽车来接我了。”“我家的是奔驰,你家有吗?”如此年幼的小孩,这样的攀比心理已经相当明显了。在幼儿园,女孩之间就会比谁的衣服好看,男孩之间就会比玩具是不是最新的,这些都是物质上的攀比,幼儿之间会这样比较大多是受家长的影响,家长本身可能就存在着攀比之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穿得比其他孩子漂亮。

(2)幼儿荣誉感攀比的心理分析。幼儿之间除了物质方面的攀比外,还有在荣誉感上的攀比。小朋友们总喜欢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希望自己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所以有的家长就拼命地让孩子利用休息的时间,学习这个,学习那个,为了能在学校里能当上小组长,有部分家长就产生了对教师送礼这样的滑稽想法。

3. 攀比心理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1)有利影响。从一个角度来看,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若将攀比的内容放在学习上,以学习成绩好的幼儿为榜样,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其进步。

(2)不利影响。一方面,过分的攀比会使幼儿产生歧视的心理。幼儿自认为家里很富有,而看不起一般的同伴,不喜欢跟他们一起玩,这样久而久之,就使得幼儿与同伴间的关系产生了隔阂,会遭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斥。一个班级中,如果大部分的小朋友产生了这样的心理,那么就会影响到整体,很自然地产生集体攀比风。另一方面,过度的攀比会使幼儿形成不良的行为品格,严重的话,长大后会使部分幼儿产生犯罪的心理。

二、如何正确引导幼儿的攀比心理

1. 家长要严格把握“适度”的原则。

家长的百依百顺容易造成幼儿攀比心理。因此,在满足孩子基本需要的同时,家长应将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对幼儿提出的过分要求坚决说“不”。当孩子爱攀比的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将攀比变成动力,告诉孩子不是不可以攀比,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要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例如,让孩子今天和昨天比,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本学期和上一学期比。在比较中,孩子会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

2. 老师首先要关注每个孩子的进步,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

其次老师要多鼓励幼儿,尤其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环节。例如,在玩角色游戏时,老师可以表扬最遵守规则的幼儿,也可以表扬角色扮演得最好的幼儿,等等;在学习上,老师可以用评大红花的形式,鼓励幼儿遵守上课纪律,举手回答问题;在午餐、散步、午睡时,教师可以通过选“当小老师”的方法,鼓励幼儿争当“小老师”。这样,幼儿就很自觉地会约束自己不好的行为,希望成为老师眼中的那个好孩子。通过生活中一系列简单的事例,我们使幼儿在努力获得教师表扬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幼儿的“攀比风”向好的方面发展。

其实,大多数孩子有攀比心理,完全是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不知不觉给他们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如何来帮助这些孩子积极向上、追求内在精神,向好的一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家长改变以往对物质上的盲目追求的想法,正确地启蒙我们的孩子。作为学校教师,也要多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以简朴实用的消费习惯对孩子进行引导,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健康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

摘要:幼儿攀比是一种不可忽视、需要引导的现象,目前已经成为幼儿园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幼儿攀比心理的行为表现包括对玩具衣服等物质的不当追求和跟风行为。引导家长把握好对孩子的爱与溺爱的程度,家长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教师平等关爱对待每一个孩子,以及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是消除幼儿攀比心理的主要方法。与此同时,正确看待与孩子自主意识觉醒相伴随的竞争意识和不健康攀比心理的区别,合理引导孩子的竞争意识,可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了减少幼儿的攀比现象,要探讨幼儿常见的攀比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攀比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园合作,共同矫正这种不良行为的措施,以引导幼儿心理。

关键词:幼儿,攀比,心理分析,家园,合作

参考文献

[1]沈贵鹏.学生攀比现象透视与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5(22).

篇9:“幼儿课堂行为表现”观察报告

根据幼儿课堂行为表现观察数据汇总表,我们得出初步结论:

1.在幼儿整个课堂行为表现中,非投入状态35次,占总次数的13.8﹪。非投入状态也仅仅体现在东张西望、操作时不专心等,只有一部分幼儿没有很好地参与。

2.在幼儿整个课堂行为表现中,投入状态218次,占总次数的86.2﹪,其中认真倾听59次,表演时很专心103次。说明教师的教学内容深深吸引了幼儿,艺术活动中幼儿的参与度、积极性很高。

一、本次活动观察的结果与分析

活动中,幼儿的投入状态所占比例比较高,这与教师平时细心观察幼儿生活,敢于创新是分不开的。我们分析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创新教学内容,调动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非常喜爱小动物,而小老鼠的形象机灵、可爱、聪明,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绘本课题设计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幼儿喜爱的小老鼠,并将小老鼠与绘本结合,由此延伸出“可爱的鼠小弟”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小老鼠上灯台》这首儿歌朗朗上口,是小朋友耳熟能详的,因此在艺术领域我们选择了艺术活动《小老鼠上灯台》作为绘本故事的延伸。活动中教师突破传统歌曲教学的方式,将《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通过打击乐的形式展现出来,并让每位幼儿都参与其中。新鲜、新奇的东西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小老鼠上灯台》这首儿歌,也体验了打击乐器的乐趣。

2.通过创新教学用具,发挥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平时喝水的时候,我们发现幼儿对敲击小茶杯非常感兴趣,两个杯子敲一敲,用杯子敲桌子、椅子,敲手、肚子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把杯子扔在地上让它发出声音……出现这样的行为时,我们常常会制止,而孩子则会失望地看着我们。后来我们发现把茶杯倒过来正好很像小老鼠的形象,因此有了灵感。在乐器的选择上,教师独具匠心,选择了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又非常熟悉的“茶杯”,这样既来源于生活,又满足了幼儿敲击茶杯的需求和愿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茶杯自由探索,敲击茶杯的各个部位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给幼儿充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当有一名幼儿尝试用筷子在杯子肚里转圈圈的时候,她异常得欣喜和快乐,并举手和大家一起分享她的发现。

活动中,虽然投入状态占的比例很高,但是也存在个别小朋友操作不专心,随音乐敲击节奏的时候乱敲、东张西望、杯子掉地上等非投入状态,所以在该课堂上也有值得我们共同商讨和完善的地方。

1.介绍过程过于仓促

教师在出示教具“茶杯老鼠”时,通过打击茶杯跟小朋友问好,并请幼儿“听一听小老鼠说了什么”。然后请幼儿探索敲打茶杯的各个部位。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她发现一名幼儿用筷子在杯子肚里转圈圈,并引导幼儿唱到“叽里咕噜”的时候可以在杯子里面转圈。但是她没有介绍一下小老鼠身体的其他各个部位,比如头部、尾巴等,导致幼儿在敲打的时候出现乱敲、东张西望的现象。

2.教学用具设计不尽合理

教师在茶杯上贴上老鼠作为教具非常吸引幼儿,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具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王老师的要求是把杯子的底朝上拿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拿反了,这受幼儿生活习惯性影响,幼儿平时拿杯子喝水就是这样拿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小班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大而明显的东西。王老师制作的教具比较小,老鼠形象不明显,导致有些幼儿没有仔细观察小老鼠的形象,在敲击的时候不知所措。教师在设计教具“茶杯老鼠”时,应该尽量大胆夸张些,再形象一点。可以在杯身上贴一个老鼠形象,杯柄处贴一条老鼠尾巴,将整个杯子做成一个“茶杯老鼠”。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更加清楚地认识“茶杯老鼠”的各个部位,便于幼儿随音乐旋律的变化自主选擇部位进行敲击练习。

二、本次活动观察的启示与建议

1.做幼儿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教育无处不在。教师正是了解了幼儿喜爱小动物的天性,发现他们对动物小老鼠的喜爱,以及幼儿对敲击茶杯的乐趣和愿望,并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带给幼儿一次特别、愉快、轻松的艺术体验。在与幼儿相处、交往的时候,我们教师需要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幼儿生活的一举一动,看看他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并从中挖掘出丰富的教育资源,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适合本班幼儿,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大放异彩。

2.做幼儿艺术活动的引路人,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师对教学活动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因此在艺术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才能使幼儿跟着老师的步调。王老师在第一个环节以游戏“小小老鼠”导入,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然后出示“茶杯老鼠”,亲切地与幼儿问好,激发了幼儿敲打茶杯的愿望。在请幼儿敲打茶杯的时候,教师给了幼儿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当教师请幼儿安静下来而有的幼儿不配合时,王老师也通过“猫来了”使他们安静下来,自然又合情合理,既让幼儿安静下来,又在情理之中。整个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动静结合,教学思路清晰。

3.做幼儿艺术活动的支持者,做精、做细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是指幼儿课堂中为了辅助教学、使儿童更好掌握所学知识的辅助材料,在幼儿园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班幼儿受直觉思维的影响,对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所以教具应该符合安全、大、清晰、色彩鲜艳的原则。在王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具的不适当会直接影响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水平。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小看教具的作用,教具的设计需要仔细推敲,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4.做幼儿艺术活动的参与者,努力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

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很有亲和力,表述清楚,语速适中。在孩子面前,老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幼儿平等对话。王老师总是不断地走到幼儿身边,蹲下来轻轻地问:“你们的老鼠和老师的一样会说话吗?”“你刚才是怎样让小老鼠说话的?”“小老鼠要和大家打招呼了。”由于是小班幼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没完善,所以教师创设了宽松、自由、愉快的语言环境,使幼儿会说、想说、敢说,活动中王老师这点做得十分不错。有一个环节幼儿都停止了回答,最边上一个小男孩还没停下来,坚持把《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念完,王老师并没有打断他,而是给予他时间直到他念完并表扬他都记住了。这体现了教师与幼儿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

三、结语

活动中,教师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从引路人、支持者到参与者,营造了一个宽松平等、有利于孩子主动参与、积极互动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尊重、欣赏、关爱、合作与分享的学习平台,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化、身心和谐地发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幼儿攀比行为表现】相关文章:

幼儿攀比行为表现07-24

幼儿攀比行为的论文题目05-08

幼儿攀比行为现状研究开题报告04-20

幼儿攀比05-24

幼儿攀比心理范文06-03

攀比行为06-14

大学生攀比行为分析08-07

学生攀比04-09

不攀比范文05-15

攀比消费范文05-17

上一篇:工程系顶岗实习资料下一篇:教师节表彰大会闭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