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与政府改革

2024-06-01

网络舆论与政府改革(共8篇)

篇1:网络舆论与政府改革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军转干:2014军转干考试结构化面试之网络舆论与政府工作 军转干:军转干安置过程中,面试无疑是地方单位了解军转干部的一个重要程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军转干部脱颖而出,给地方单位留下好印象,增加胜利转业的砝码。中公教育军转干考试网精选时政热点事件,组织整理结构化面试模拟题,供广大军转干部阅读。

【模拟题】

目前很多网民热议网络舆论,网络上时常出现诸多对政府工作不满意的言论,而且“哪壶不开提哪壶”。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网络舆论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表达、汇聚和传播的公众意见。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实时性、自由性的传播特点。网络舆论一经形成,便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目前很多网民在网络上提出了很多针对政府工作的不满意言论,而且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这无疑对政府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形成了舆论推动工作的局面。

这些网络言论,一方面确实对政府的工作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这有利于督促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和针对性,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有些网络舆论鱼龙混杂,有时候很难分清是非曲直,有时候过于激烈偏激,这对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所以,对网络舆论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了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新的任务。

我认为,对于这种现象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合理应对:首先,政府部门应该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网络舆论不是洪水猛兽,对网络舆论不应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应当引起重视,多怀宽容之心,对一些言论也要冷静对待。其次,在区分和对待言论的方法上,不应以言论本身的正面或负面判断其动机,而应根据通过调查研究来判断是非曲直。再次,要重视与网民的反馈和互动环节,在事实认定清楚之后,应第一时间发布官方关于事实的权威消息,以正视听,然后发挥舆论引导和调节作用,及时疏导民意。最后,政府要以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进一步广开言路,创造一切条件让人们群众批评政府,运用政府网站、网络媒体、微博、博客、邮箱、群众热线等途径,切实听民意,解民难。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满不满意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变“堵”为“疏”,提高公信力,使政府和网民能够加深互相理解和信任,这样才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北京人事考试网提醒您关注军转干考试阅读资料:

2014年军转干考试招考信息

2014年军转干考试阅读资料2014年军转干考试报考指导2014年军转干考试考试题库

更多公务员试信息请点击http://bj.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yueduziliao/?wt.mc_id=bk9894

篇2:网络舆论与政府改革

大家好!

我们都知道,政府就是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机构。而网络舆论,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平台,来表达对某一社会现象的意见或言论。所谓管制,即为保护公众利益而对某些社会现象采取必要的管理约束。这里要先说明一点,我们承认在很多领域可以用引导等其他的方式来解决。但对于某些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必须采用管制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以下详细论述:

首先,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望,而网民身份背景的复杂性,决定了网络舆论的高混乱度。又因为网络言论传播的即时性和高效性,使得各种情绪化意味较浓的言辞迅速充斥在网络舆论中。同时,匿名的言论环境,使人们不必为自己不适当的言论而担心,进而也催生了大量不负责任的言论。另外,中国网民以未成年人居多,尚未成熟的心智使他们不能充分考虑到自己不慎言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上这些因素,都促使了尖锐的网络舆论的诞生。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舆论,反映了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国家对网络舆论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制定相关措施,使其规范和完善,以便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

其次,信息自由流通的网络,使任何人都可以拥有话语权,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拥有了引导舆论的机会。然而,一旦这种自由被不法分子或社会敌对势力利用,他们就可以通过制造和误导舆论,来进行一些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或公民个人利益的活动。由于网民的身份是虚拟的,也就没有了来自道德的约束力,没有了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这就给消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提供了绝好的舞台。如此,对网络舆论进行扩大化和妖魔化的行为,势必会影响国家的安定和发展。这就需要国家对网络环境进行监督,对网络犯罪进行制裁。

另外,政府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以政府名义发布的行政命令、行政决策、行政法规、行政司法、行政裁决、行政惩处、行政监察等,在不违反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范围内,都对所有规定的适用对象产生效力,并以国家武装力量为后盾来强制执行。这就决定了,除政府外,没有任何机构具有这种强制力和公信力来管制网络舆论。当然,管制绝非压制。为稳定社会,政府多实行临时管制,且管制由创新机制实施。即在容许网民信息上网的前提下,依托“舆情报告、异象帖适时转报回应、错时错位短暂应急屏蔽、黑名单曝光、社会贡献嘉奖、经理人员行为规范”等,实现论坛公器性与政府管制的和谐统一。

篇3:网络舆论与政府公信力研究

1.1 积极影响

1.1.1 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情并调整政府公信力

从我国目前网络发展的情况来看, 在公共网络空间, 如网络论坛中, 可以随处看到公众的各种利益诉求的表达, 也可以从中看到网络中存在的争论、批评以及网民的情绪和倾向, 同时还能看到网民对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意见和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网络舆论是有利于当即政府及时了解民意的信息传播渠道, 这种方式有利于公共权力部门在决策中融合人民的声音, 也有利于我国行政执法的顺应民意发展, 同时还有利于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网络空间的信息量较大、来源较广, 网络舆论也是网民了解国家情况的一个重要渠道。此外, 针对网络舆论所收集到的信息, 政府可以从中分析实时政府公信力的实际情况, 因此也就可以必要时对需要改进的部分做出必要的调整或完善, 可以说网络舆论也是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1.1.2 有利于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增强政府公信力

网络舆论信息传播的方式尤其固有的优势, 网络舆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这样就有利于扩大公众对政府信息的之情权, 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对相关信息、政策的顺利传达及下发到各部门, 能够极大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从另一方面来讲, 公众对政府工作信息量知情权增加的情况下, 更加全面、丰富的信息也就会强化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认识, 也就有利于公众对政府公信力进行监督, 能够为帮助政府完善、提高政府公信力做出贡献。

1.1.3 有利于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

网络舆论的强化发展强调了公民个体的存在价值, 也强调了公众在宪法以及相关法律范围内的言论自由的权利, 同时也强调了公众对政府具体、抽象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批判的权利, 这对促进公民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而又重要的意义, 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进步。

网络舆论信息丰富、言论自由, 这就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抒发自己心中想法的平台, 此外网络舆论的随意性也非常有利于调动公众参与政府监管的积极性。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舆论这一良好的信息传播渠道, 将自己对于任一问题的观点充分的表达出来, 同时还可以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作出批评或建议。政府也可以根据所收集到的网络舆论信息进行筛选, 将有效信息收集、整合, 进而获得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改进意见及信息反馈, 也是公众参与改进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1.2 消极影响

1.2.1 有时可导致舆论失范, 影响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信任

目前, 我国网络舆论较为活跃, 大多数网络论坛、博客都疏于管理, 存在管理缺位的现象,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人员缺失而疏于管理的原因, 也有可能是部分管理者片面想要吸引人气, 增加点击率而故意放纵网络舆论的可能。这种行为造成的结果就使得网民在网络论坛或个人博客中对于信息的发布或转载过于随意, 真假难辨, 极易扰乱视听。

网络舆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点额特点使得一些恶意信息的传播极有可能会导致出现信息的误导以及舆论失范现象。恶意信息、恐怖信息等信息的误导也会误导公众的视听, 公众也将会产生对政府工作和政府行为的质疑, 进而也就会对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信任造成影响。

1.2.2 有时可导致出现信任危机

近年来, 因为网络舆论的不良传播而引起的社会信任危机问题越来越突出, 网民不相信政府、不相信政府的解释、不相信企业的承诺、不相信传统媒体的报道、不相信权威专家的论证, 这类问题频繁出席那。而在网络环境下的这种非理性争吵使得整个网络空间的不信任氛围愈演愈烈。而网络交流沟通机制的不健全正是造成网络舆论争论以及社会信任危机的重要原因。有许多地方单位及政府在面临网络舆论时显得十分被动, 应对方式还是传统的一套, 片面的重视在传统媒体上加强宣传, 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不利于自身的网络舆论。但是从实际的操作情况来看, 这种方法效果十分不理想, 有时还起到反作用, 招致信任危机。

1.2.3 有时会影响社会稳定, 政府公信力丧失作用

网络舆论的公共空间内, 网民之间的互动不单是一种文字上的互动, 更多的是情绪的互动。而网民的不满情绪大多是从网络批评开始的, 而且会随着批评的深入不断地扩散以及加重, 从而会对显示社会的稳定带来冲击。从批评的角度来看, 网络舆论的监督式批评和攻击式批评都有可能成为公众不满情绪的源头。网络舆论中一些错误的、恶意偏激的信息传播将会严重的影响社会的稳定, 也会在公众中造成恐慌, 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导致政府公信力丧失原有的作用。

2 我国政府管理网络舆论的发展对策

2.1 打造透明政府, 加强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与民主

在网络时代下, 政府公信力会受到多方面的外部动因影响, 但是政府公信力下降的根源还是在于其内在因素, 也就是政府因素。由此来看, 要转变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趋势就要充分的利用网络舆论时代的优势, 积极主动的从政府方面入手。

第一, 政府应该首先切实的转变管理的理念, 积极地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及诚信政府;第二, 各级政府应该要积极的完善基础性的制度设施, 同时也要建立问责机制。政府在建立和健全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的同时, 也必须要做到依法行政, 这也将会成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关键问题;第三, 政府必须要做好突发事件迅速反应的准备。社会发展的历程是在步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社会发展进步很重要的也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吸取教训中所逐步取得的。政府勇于公开相关的负面信息, 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同时也是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决心的表现。积极的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反应, 勇于承担错误, 非但不会损害党、国家、政府的形象, 反而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党、国家、政府的威信, 增强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信任。

2.2 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管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同时也通过网络架起了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公共部门在网络环境中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网络媒介的传播效果。因此, 政府在加大自身建设的同时, 还应该重视加大对网络媒体的管理, 使其真正成为公众了解政府的窗口。

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管理, 政府应该积极的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政府要引导网络媒体加强自律, 尽量净化网络环境;第二, 要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 建立高素质的从业队伍, 同时还要加大对职业和非职业网络新闻传播者职业道德以及 (下转第93页) (上接第61页) 新闻传播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第三,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网络道德自律活动来帮助网民树立健康的网络伦理道德观, 有效遏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 营造可信赖的网络环境, 从而以一种负责人的网络舆论监管则的角色出现在公众面前, 加强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信任。

2.3 加强立法监管提升政府对网络舆论管理能力

德国政府对于网络舆论管理采用的是硬性措施, 而美国则采用的软性措施, 而不论是硬性措施还是软性措施, 都是通过专门的网络方面立法来实现网络舆论的监管。因此政府加强立法、依法管理也就成为对互联网进行管理的重要环节。政府要认真研究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从多个环节进行保护和监管, 制定和完善一整套科学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堵塞管理漏洞, 消除管理盲区, 以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的有效监管和保护。S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 范围也越来越广, 涉及到社会公共安全以及利益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突发实现都会在第一时间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响和关注。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的政府服务以及运作模式正受着严重的冲击, 政府公信力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网络舆论事件普遍发生, 正是政府公信力削弱的表现。因此,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 只有真正解决了政府公信力的喜人危机的问题,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对网络舆论进行更好的管理。本文主要就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方面入手, 讨论网络舆论与政府公信力, 并提出我国政府管理网络舆论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论,政府公信力,信任危机

参考文献

[1]刘惠君.政府管理网络舆论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行政管理系硕士论文, 2010.

[2]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7.

篇4:网络舆论与政府治理边限选择

【关键词】 网络舆论 政府治理 边限选择

【作者单位】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网络舆论:公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互动共生

1. 网络言论自由权:公权力对权利的维护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人权之一,也是民主政治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与关键所在。随着信息技术日益深入人类生产生活各领域,公民在网络虚拟世界发表观点追求利益实现成为现实中国愈来愈普遍越来越具影响力言论表达方式。网络舆论影响力与范围更强、更广,甚至由网络舆论进而转化为社会现实行动。借助互联网络表达公民价值和利益是在行使宪法赋予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公民基本权利,而保障公民言论自由是政府必须担当的职责。维护公众的表达自由是现代民主国家和政府重要时代特征,也是实现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与依法管理前提和基础。互联网成为“意见的自由市场”,其中不乏一些非理性的声音,但网民对政府的批评、对社会的不满,其中大量的是民众合理的利益诉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利益群体正常的利益博弈,是转型期弱势边缘群体的自我利益表达与维护。因此,政府重视网民意见,回应网络舆论热点,就显得尤为必要。倘若对网络舆论不加以回应与保护,反而不闻不问,甚至打压干预网民的负面意见,最终就不免使整个社会陷入结构性断裂。当代政府担负着维护网络舆论自由职责:第一是通过各种手段,切实保护宪法中公民言论自由、合法表达的规定;第二是信息安全流动。要保障网络信息上的正常流动,不要采取过度的行政手段;第三是个人隐私保护。目前在互联网上,我们缺少对个人隐私的法律保障。这三方面,核心是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 网络言论自由:社会与国家良性合作的新载体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镜”。与现实社会参与不足,监督乏力形成鲜明对照,一个有独立性、参与性、服务性、监督性的虚拟公民社会正逐步形成发展,其广泛深刻的社会动员正在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它的“倒逼”机制与国家高层重视的上下结合必将促进社会的生长和发展。而虚拟公民社会或公共领域的生长依靠则是网络舆论,通过这一中介,虚拟世界的公民社会能动的反作用于国家,实现二者的互动、互补与共生。

现阶段,中国步入了一个“权利”的时代,农民、工人和刚刚形成不久的中产阶级,都在各自争取自身的公民权利。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冲突和社会抗争在数量、规模和烈度上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势头。在其中,最明显的新特征就是尖端电子技术的应用,它使抗议者间的联系更加便捷,同时也能够通过媒体与国际社会向可能的支持者们传播其困境,人们之间由此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和纽带、新的利益关联,相关社会运动的动员能力也得到提高。在2011年岁末发生的“乌坎事件”,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好体现。人们争取公民权利的努力,势必与争取信息权利的斗争交织在一起。

3. 网络言论自由:权利对权力参与与规范

我国的表达自由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宪法上的表达自由。我国《宪法》35条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公民发表的言论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不受任何非法干涉。第二个层次是法规上的表达自由。第三个层次是现实生活中的表达自由。我国由于历史原因,人治色彩比较深厚,现实生活中公民的言论自由与法律、法规的规定有较为明显的反差。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民社会的逐渐形成,公民更有动机、更有能力表达自己的诉求;不断完善的政治体制与宽松的社会氛围也为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提供了外在支撑,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发展也为公民的表达自由提供了坚实技术平台。网络舆论拓展了公民的表达能力,不必过多甚至无需通过官方媒体或者多层级行政传输渠道就能自由表达诉求并能减少信息失真,达到良好的参与与规范权力运行效果。通过网络平台,党和政府得以直接面对没有经过过滤与歪曲的原生态公众舆论,直接和网民沟通,以此为依托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众多网民足够的自由表达权在网络中汇聚并发挥积极规范权力作用。网络问政、网络问责、网络反腐等即为例证。网络言论自由应该保护绝大多数意见,也应该重视少数的、边缘弱势群体的意见。网络舆论自由的关键是要保障网民言论与官员言论能平等对话。

二、边限选择:网络舆论自由与政府治理的平衡

政府网络舆论干预的限度,即政府权力的边限,就是探讨政府“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性质和限度”。这个限度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条件下,都有明显差异,并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政府干预舆论的边限实质就是寻找舆论自由与政府干预的平衡点。现实生活中,政府干预网络舆论的边限可以从政治、执行成本、法律、技术等不同角度加以界定。

1. 政治限度

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是政府权威的来源,它是基于公民的内心的认可与信任。强制性权力控制网络舆论以潜在的暴力作为手段实现政府的管理必然造成公权力对权利损害与认可的下降。失去了公民的认可与信任,政治权力就会背离权利根本,也就使政治权威流失,合法性下降,无法获得持续的正当性。当然,权力可以强制性运用,垄断了合法使用暴力的手段,这是政治权力为保护公民权利维护公共利益必要,也是政治权力存在根本所在。权力来源于权利,权利高于权力,权利制约权力,权力服务于权利,这是现在民主政治发展的共同趋势。社会化媒体时代潮流下,网络言论成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 监督权基本的公民权利新的平台,公权力对网络言论的合法回应是政府的时代特征。 公权力强制管制公民表达与利益要求,不但背离民主政治基本诉求,网络舆论的“全民麦克风”反而会致使政府声誉形象受损,治理效果低下。

2. 管理成本限度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与前几年相比,中国的整体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天新增网站近3000家,其中大部分是体制外的商业网站,再加之外资大量进入我国互联网企业,都增加了网络监管的难度。面对如此庞大的上网群体,特别是近年来手机上网迅速上升,在快速变动的虚拟世界,面对无穷无尽的网民诉求与没完没了的意见、观点,政府管理部门唯有坚持对网络舆论区分对待,合理沟通引导,与网民进行对话协商,完善机制体制畅通表达渠道才能实现网络舆论的善治,否则,单向度行动会带来巨大的行政成本。此外,网络舆论事件的特点,是各地网民就某一地的某件事形成快速的、规模性的聚集,政府有关部门要在短时间内整合现有资源,做到快速联合反应,确实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

3. 技术限度

网络言论作为一种新生的语言符号,其主体的平民性、传播的多元化、内容去中心化等特点使得任何强制性总是显得力不从心。一是网络言论主体具有平民性的特点,人们以很低的成本甚至可以免费参与网络虚拟交往,进行信息的分享、评价生产和参与或利用网络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的障碍。网络赋予了信息时代的人们创造生产信息的能力,网络世界,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是评论员,不管你富裕还是贫穷,也不管你作何职业,只要你上网,你就可以发表、编辑与评论网络言论,有限的行政资源与人员面对原子化的个体,想通过强制的手段管控网络舆论,再加之中国总体性社会逐步解体,个体化社会来临,其管控难度与效果可想而知。二是网络言论传递多元化。传统媒体广播、报纸与电视信息源掌握在少数管理精英或非管理精英手中,他们控制议程设置,过滤信息,排列信息位置等种种信息不对称,左右公众话题与注意力。但是,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具有充分互动性,每个人都可能既是互动主动者又是被动者,互动内容丰富而多元,互动频率极高。而且,论坛、博客、新闻跟帖、微博、手机互联网等网络舆论传播载体优势互补,极大促进了网络信息的即时性传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任何强制管制都变得极其困难而且成效不大。三是网络的去中心化淡化了政府的权威,使得政府想要对网络舆论进行行政控制也是心有余力不足。霍华德·内恩戈尔德指出:互联网是“为公民而设计的、由公民来监控的世界范围的传播网络”,它具有“挑战现存的政治等级制垄断有影响力的传播局面”。网络是一个平民化的传播媒介,完全遵循民主原则,甚至显得有些无政府主义。网络世界中谁也没有绝对的话语权,网络话语权不是由权力、地位或者其它因素而决定。谁是信息主体,谁能获得网民的认同,谁就拥有话语权,谁就是意见领袖。这就是网络的规则。在这个世界里,政府权力不断被稀释,政府权威也在不断受到挑战,甚至是沆瀣一气的小团体也可以利用极端的网络暴力肆意挑战政府应有的权威。因此,网络时代希望通过行政控制决定舆论的方向是难以成功的。

4. 法律的限度

通过立法实现对网络言论控制是世界各国实施互联网虚拟世界管理的方式之一,法律的强制性与权威性能强有力地保护各种法律关系,法律在抑制恶有其特有的优势与效率,但在扬善方面却鲜有作为,甚至其刚性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社会公民自主权利。在转型时期,我国互联网发展无论在经济文化,还是政治、社会与生态建设方面都显现其主导面是建设性。在虚拟世界如何平衡公权力与公民权利,合理确定公权力管理网络言论的边界至今仍是一个亟待解决难题。在A.C.L.U.V.Reno案件中,联邦最高法院就否决了《通信严肃法案》(CDA)中关于限制向未成年人传播下流和明显令人厌恶的信息规定。大法官Stevens 在判决书中写道:基于宪法传统,在缺乏明显证据的情况下,人们假设政府对言论内容的管制可能侵犯,而非促进观念的自由交换,在民主社会中,鼓励表达自由的好处比任何理论上未经证实的检查利益来得重要。这一判决影响深远,重新树立了美国人民对言论自由的信念,也给了网民在自由的空间里隐匿自已身份提供了保障。[9]《通信严肃法案》被最高法院以“条款过于模糊以及对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言论自由权、宪法第五修正案的正当程序条款的侵犯”为由而否决或许表明了立法的困惑。

三、网络舆论治理未来展望

网络舆论既是虚拟网络领域表现,又是现实社会在虚拟世界的反应,它承载了过多价值与利益诉求并突显出巨大的现实影响。对待网络舆论,应重视网络舆论所体现的社会现实,充分发挥其建设性作用,积极主动实施网络参与、网络问政与问责等;具体分析、用心应对网络舆论治理现实挑战,在与网络民众的对话互动中引导治理舆情。传统媒体时代的科层控制与基于精英主义的单向引导已经无法适应网络舆论治理,取而代之应是对话协商为主,辅助以必要控制、引导。以平等对话协商为治理工具,健全完善网络舆论治理工作机制,把握网络舆论对话策略,创新政府网络舆论治理工作方式方法,提高网络舆论治理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自身提升管理能力,加强服务,有所为有所不为,落实责任担当,关切公民,关注多元利益诉求,透明公开,促动双方互信、协作。实施广泛社会动员,培育公民社会。唯有政府与社会、公民的多方建构,网络舆论的治理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军,中华文化背景下的表达自由[J].国际新闻界,2005,(4).

[2] 谢金林.控制,引导还是对话[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9).

[3] 邓晔,郑丁足.宪政下的自由——以网络言论自由权为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07,(3).

篇5:网络舆论与政府改革

【中文摘要】舆论监督在我国社会监督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从舆论监督诞生之日起,政府一直是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之一。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社会事务,表达意见的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的常态,因此,在网络舆论监督时代,网络对政府的监督力也越发强大。而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的新闻舆论监督有所不同,它对内有着自己的生成变化规律,对外也会对被监督对象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这就为政府在网络舆论监督环境下的应对行为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围绕“网络舆论监督”和“政府应对行为”这两个方面,探讨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环境的现实和该环境下政府产生应对行为的客观必要性,进而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出网络舆论监督生成和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并归纳出政府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应对行为的几种不合理类型和合理类型,进一步分析出产生这些不合理行为的内在原因。最后通过分析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科学化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提出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科学应对行为的理想化策略,为政府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的应对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

【英文摘要】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POS)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pervision system in China.In the Internet era, POS that participates in social affairs and

expresses views through networks platform has become normality.Since the birth of POS,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its focus, so

the effec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NPOS)on the government is becoming stronger and stronger.Som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POS, NPOS not only has its own discipline internally,but also has various effects on...【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 政府应对行为 过程研究 传播学策略 【英文关键词】network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government’s response procedure research communication

strategy

【目录】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政府应对行为研究4-59-149-1010-13述12-13研究思路1313-1

4Abstract

5目录6-9

第一章 绪论1.1.1 研究背景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综

1.3.1 中文摘要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1.1.2 研究的意义10

1.2.1 国内研究综述10-1

2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不足13-141.3.2 研究方法1

31.3.3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政府面临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及政府应对行为

2.1 相关概念梳理14-17

2.2 当前我的必要性14-23

国政府所面临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17-21督的技术环境不断进步17-18成环境不断扩大18-19

2.2.1 网络舆论监

2.2.2 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构

2.2.3 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不断

改善1919-2020-212121-23

2.2.4 网络舆论监督受到政治环境鼓励2.2.5 网络舆论监督的媒介环境发展趋于成熟2.2.6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环境不断扩充2.3 网络舆论监督环境下政府采取应对行为的必要性2.3.1 “网络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加,要求政府必须做

2.3.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推进,需要政府应对

2.3.3 目前我国基层政府第三章 网络舆论监督3.1 宜黄事件概述

出应对21-2

2行为与网络舆论监督的良性循环22机构应对网络舆论监督能力不足22-23中政府应对行为的过程研究23-3823-2525-29

3.2 事件的网络舆情与政府应对行为分析3.3 宜黄事件的其他因素分析和启示29-3

13.4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的类型31-35对类型分析31-3333-34

3.4.1 不合理应

3.4.2 合理应对类型分析

3.4.3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不合理类型

3.5 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不合理3.5.1 缺乏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化、3.5.2 政府管理者对网络舆论监督认识片的共同误区34-35的深层次原因35-38常态化机制35-36面36

3.5.3 部分基层政府领导习惯管理者角色,行为应对者

3.5.4 政府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

角色转换难.3636-38

第四章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科学化的紧

4.1 应对行为科学化的紧迫性

迫性和理论指导38-4338-40

4.1.1 政府的不科学应对行为使政府公信力下降,政府

形象受损3838-39

4.1.2 政府的不科学应对行为导致网络谣言盛行

4.1.3 政府的不科学应对行为造成群体的极化效应,甚

4.1.4 政府的不科学应对行为造

4.1.5 微博的至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39

成”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行为的频发39-40

发展使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政府应对行为受到新挑战4040-43

4.2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科学化的理论指导4.2.1 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

4.2.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

为提供方法论指导40-41

体系为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政府应对行为提供特殊的指导意义41-42

4.2.3 一体多翼:以新闻传播学理论为主体,以其他理

第五章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科

5.1 策略基于的具体理论和原则

5.1.2 “把关

论为辅助42-43

学化的传播学策略43-5143-44

5.1.1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43

人”和意见领袖理论43-4444

5.1.3 遵守相关法律原则

5.2.1 建立

5.2 政府应对行为的传播学策略44-51

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44-4545-4646-47

5.2.2 网络舆论传播的控制

5.2.3 网络舆论监督发起对象的控制和引导5.2.4 议程的控制与引导47-49

5.2.5 做好信第六章 总结

息反馈:网络舆论监督议程的后期追踪49-5151-5254-55

参考文献52-54致谢55

篇6:网络舆论监督的问题与出路

网络舆论,是普通民众基于各种社会事件在网络媒介上的认知、态度、情感以及倾向的集聚想象,其意见表达是以WEB2.0时代的信息技术为基础的。

网络舆论的产生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政治体制和对媒体的定位,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舆论意见表达渠道的阻断和监督体制的缺失,WEB2.0的出现,作为海量化信息和观点的互动传输工具,对社会权力、社会现象产生强大的监督和疏导作用,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公权力行使的最主要方式。

由于其快速传播能力与庞大的网络群体数量,网络舆论监督对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失范现象产生力强大的现实影响。

然而,网络舆论本身的特点和缺陷也使之产生了大量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了网络舆论滥用,影响现有司法制度的公正性。“邓玉娇案”的防卫过当无罪量刑与杭州宝马撞人案的重新审判即是例证。

网络群体是形成网络舆论的重要力量,而网络群体的复杂性与强流动性,直接结果就是群体成员身份复杂,加之群体成员网络角色的符号化【1】和言论发表的匿名性,言论发表不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内容则层次不齐、鱼龙混

杂,呈现出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攻击性、污蔑性言论大量出现,甚至出现颠覆社会的言论。这在各大论坛社区跟帖留言中已是屡见不鲜。

网络信息传播的失真以及舆论导向的混乱。由于WEB2.0允许网民个体发布信息发表言论,每一个IP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信息真实性得不到保证,虚假信息的传播随处可见,谣言流言四起,5·12后各种地震信息屡屡见诸网页。而在哈尔滨涉嫌打死青年案中,不同信息来源的事件版本差异甚大,最初的网络舆论倾向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竟反复变换达3次之多。

网络暴力与网络舆论绑架。网络舆论的强大影响力不仅仅在于数百万的留言跟帖与网页,也不再只是数百万的点击关注,它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现实社会生活中。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的“人肉搜索”,在进行监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侵犯了被搜索人的隐私权,对于网络舆论的第三方监督缺失。

而网络舆论对于司法公平公正的绑架犹有过之,很多时候还会伴随发生扰乱社会秩序的暴力事件。社会事件在经过传统媒体的报道放大后,网络舆论往往加入更多的情绪化因素。在“钓鱼岛事件”发生后,船长詹其雄和14名船员被扣押,国内网络形成了高亢的爱国主义声援舆论,但随后就出现了未经批准的游行事件、攻击日本使馆和日本店的行为,“抵制日货”的呼声。对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冲击。

网络舆论因其强大的监督功能约束社会规范和公共权力,也因为滥用而导致监督公信力的降低。在权力与监督的平衡中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网络舆论缺少第三方监督的情况下,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规范重建功能、社会权力制约功能与社会结构整合功能的发挥,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网络舆论本身的行为控制与秩序规范愈发显得重要起来。

1、技术控制

当前主要的技术控制主要为版主删帖、内容审查以及软件控制的关键字过滤。网络终端的无限性,海量的信息在这种人工方式控制和简单软件控制下,作用已微乎其微,而且往往会过滤掉很多有用信息。下一代的技术控制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软件化和智能化趋势。

2、制度控制。

网络舆论的制度化管理不只是法律规范的建立,加强立法固然可以威慑一些诸如侵犯隐私权的违法行为,虽然“网络实名制”尚处于讨论阶段,我们已经能够看出网络舆论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方向。而制度化建设涉及到方方面,包括标准操作流程,文明上网规范,相关运营商的协议,最高法院的法律解释,甚至是国家政策的倾斜。

3、社会与文化规范控制

社会控制主要着力于社会规范的重建,社会道德的倡导,社会舆论的引导;而文化控制和主要在于网民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培养,社会文化氛围的协调。这些往往都离不开网民个人素质的提升,以及网民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对于自身角色的准确定位和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对于主体意识的表达和理性的认知。

文化规范与社会整合是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整体策略,对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群体成员参与社会事件的积极性逐步增强,网络舆论也就脱离了攻击谩骂的窠臼,真正成为影响社会事件进程的重要因素。

4、传统媒体与门户网站的相互配合。传统电视报纸媒体都用有自己的网站,央视、人民网的评论视频和文章,新兴媒体如凤凰、网易的评论与报道,不仅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评论的导向性,而且凭借其高雅的风格,其论坛区的留言帖子情绪相对比较理性温和。

社会热点的报道评论是一个全媒体事件,且报道评论回随着事件的深入呈动态化的发展前进,各大媒体的集中报道与评论,自然能够引起社会受众对事件的持续关注,而在网络舆论形成之前,事件的基调已经形成。

篇7:网络舆论与政府改革

电网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产品与服务的自然垄断性,决定了其必须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公共关系,必须应对越来越密集的公众舆论监督,也即意味着必须随时应对网络舆情对企业形象的冲击。如何科学应对舆情、正确引导舆论,是电网企业必须掌握的技能。一.舆情危机成因

了解舆情的成因,是电网企业做好舆情工作的基础。电网企业相关的舆情危机主要成因有两类,一类是行业政策性的,比如近期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涉及到电网垄断的问题。一类是电网企业自身的原因,由于电网企业工作中经营管理不善、工作人员过失等原因影响,导致电网企业对外形象受损。二.舆情危机特征

由于电网企业的自然垄断属性和媒体的推动作用,电网企业舆情呈现以下特征:一是转型过程中的电网企业属于“敏感体”,极容易攻击焦点;二是正面新闻被较少关注,负面新闻跟风严重;三是电网企业与公众缺乏相互沟通和理解,容易造成误解,垄断、薪酬福利、电价、社会责任等是电网企业舆情的重点内容。三.舆情应对策略 1.做好应对的组织措施

一是成立舆情控制组织多瑞科舆情监测系统成立舆情监测机构,建立新闻发布机制和指挥体系。二是明确组织机构的专业分工,设立新闻发言人和谈判专家。三是构建立体化宣传网络。四是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设置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平台,将舆论引导与监管结合,正面挤压有害信息传播空间。2.积极争取应对主动权

一是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主动权。二是明确舆情管控重点,及时上传下达,统一对外口径。三是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媒体宣传电网企业在重大社会事件中(比如抗洪保电、抗震救灾、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等)所体现出的良好风貌与企业责任,提升公司认知度与美誉度,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3.正面接触媒体

电网企业与媒体的接触不可避免,具体负责人应熟悉本部门工作情况,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敏捷的思维能力。通过加强对话沟通、真心诚意、客观地解释说明,寻求与媒体建立一种合作、互动的良好关系。

篇8:网络舆论与政府改革

我国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天然的主体, 需要而且有必要对舆论进行积极引导。首先, 政府舆论引导能力的强弱和其执政能力成正比。一旦政府能够有力地应付各种层面类别的公共危机, 则能获得民众的信任证明其是有能力的政府, 强有力的政府形象可以实现维持并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在我国亦是如此, 政府是以实现全民社会主义公共利益、构建和谐社会为服务目标的。因此, 积极进行公共危机状态下的舆论引导, 非常有利树立我国政府权威、诚信、有能力的“公信”形象。

其次, 政府行为是在公共领域提供公共服务来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进行公共危机处理和舆论引导也相当于是为社会提供公共品。一旦公共危机爆发后, 将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并在全社会中快速扩展蔓延开来, 给社会政治经济和民众生活整体带来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这时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可以看做是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公共品。政府组织利用其庞大的组织网络体系、便捷渠道来了解事态进展, 并通过舆论引导手段来干预公共危机, 起到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作用, 政府在这中间的作用是责无旁贷的。

再次, 政府组织体系和架构具有整体性。政府机构是一个根据相关原则和程序彼此之间进行不同分工的庞大的组织架构, 由相当多不同职能的分支机构组成。因此政府拥有强大的社会信息资源, 加上政府行为以强制手段为后盾, 在公共危机爆发后, 政府可以借助舆论引导所产生的强大力量, 动员公众和各级民间组织, 整合社会资源组成公共力量合力解决危机中的人力、财力问题。

由此可见, 政府必然成为公共危机中网络舆论引导者。政府在公共危机的管理过程中具备有天然优势, 有着其他非政府组织部门无法比拟的权威性、组织性、强制力等, 政府必然成为了公共危机中舆论引导者。公共危机发生后, 政府作为处理危机的主体, 政府的处理态度和所作所为决定着危机处理的态势发展, 舆论引导的合理性和迫切性非常显现。只有由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舆论进行合理引导, 才能消除民众的情绪负面化带来的行为过激、混乱, 避免进一步破坏社会经济发展、生活安定的平衡系统。

2 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如何当好网络舆论引导者

我国政府如何发挥在公共危机中的网络舆论引导者功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府增强自身危机管理意识

首先, 政府要重视网络媒体的作用。认识到网络媒体是政府与公众方便快速、有效沟通的最佳桥梁, 其功能和作用不可替代。政府信息发布也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要, 政府信息公开、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均可在网络新载体完成。例如, 突出在主流和知名网络媒体上重点宣传报道, 形成“舆论场”;组织专家就事件进行网络讨论等。在这种认知下, 危机事件来临, 政府部门才能做到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引导舆论、促进解决进程, 占领舆论主动权和把握好事件决定权。

其次, 政府要加强日常舆情信息的监测。危机事件发生后, 政府如果采取隐瞒的态度, 不采取及时的报道和信息发布, 而是进行消息封锁, 这不仅是对公众舆论知情权的亵渎, 也等于放弃了舆论引导的权利, 属于危机事件控制不当, 会影响政府公正权威的良好形象, 也会使社会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 将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因此政府要通过科学方法做好日常舆情监测, 建立相应预警机制, 这是保证公共危机舆论引导的重要保障。政府要形成舆情监测案例库, 对国内外典型的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全方位的剖析, 分析内容有:事件是如何延伸发展的;网络舆论是如何演变的;公共危机事件不同的阶段网络上各种不同观点、看法的所占比重和典型观点的摘编。尤其是在启动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后, 必须加大舆情监控力度, 关注舆论, 研究舆情发展方向, 着手引导舆论, 力求及时向社会定期发布准确消息, 稳定人心, 促进危机事件向良性方向发展, 对稳定社会环境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再次, 政府对公共危机舆论导向进行准确把握和预警。在公共危机发生的不同阶段, 政府对已发生或者出现苗头的公共危机的事件特点要深入分析和探讨, 尽快搜集相关资料, 了解危机事件的前因后果, 深刻认清事态发生发展后会对整体社会产生的后果和影响, 预测它的连锁效应, 因此就能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 开诚布公、消息透明地积极处置危机事件, 把握舆论引导格局, 限制和消除负面影响, 将危机的可预见性后果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一是在公共危机的潜伏期, 也是公共危机的萌芽初始阶段, 这时社会各方面对危机事件的关注程度并不高, 媒体也还没有对危机事件产生注意, 对事件本身的资讯和公众对事件评论的报道非常少, 仅仅是部分网民关注到了事件并展开小范围的讨论, 滋生了小范围的社会情绪, 此时的舆论或许尚未形成, 还处于舆情状态。政府部门要发挥信息渠道优势, 例如通过官方微博及时公布准确消息等。通过敏锐的观察力, 嗅觉到危机的预兆气息, 及时将舆论朝有利于事件平息的方向引导, 努力使危机苗头浇熄;对于不可遏制的危机发展势头, 尽量将危害性范围控制到最小。此时的政府万不可放弃了公共危机事件初期的舆论引导权, 否则将陷入被动状态。

二是在公共危机的爆发阶段, 随着信息量的增加, 大量媒体开始介入, 社会各方面对危机事件关注度增加, 随着危机事件的发展态势进行不断地报道和评论, 愈来越多的公众加入了网络上讨论和评论的行列, 并且在网络上的声势越来越浩大, 社会情绪产生了公众的共鸣, 并且不断蔓延开来。随着事件的催化、危机的爆发和蔓延, 政府便要迅速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和管理。在第一时间主动介入了解核查事实真相, 并启动新闻发言人制度, 全方位公布公正权威透明的信息, 在尊重事实基础上对危机事件进行解读和分析, 稳定公众情绪, 抑制谣言和虚假信息, 形成良性的舆论氛围。通过政府引导舆论力量的博弈, 使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主导性言论被广泛接受, 并逐渐占据主导。通过主流舆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使整体网络舆论朝有利事态解决的方向发展。

三是在公共危机的消退阶段, 危机事件得到了安妥解决, 公众的社会情绪得到了消退, 网络讨论大潮也不再出现。媒体的报道也出现了弱化的趋势, 不再是聚焦新闻事件。作为政府, 此时在危机事件处理后的深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并在权威媒体上以社论、社评方式深刻反思, 通过树立、巩固加强现有制度的形式, 与舆论巩固形式相结合, 增强广大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 提升应对公共危机突发事件的能力。

2.2 通过技术手段做好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

面临公共危机的局面, 在网络舆论产生过程中, 由于传播平台的强大功能、内容的超级丰富, 舆论主体的复杂化, 政府作为网络媒体的支持者和领导者, 其“把关人”的角色越来越不凸显, 有淡化的趋象。在应对危机局面的网络舆论过程中, 政府的把关对象既可以是某一个具体的网站或者新闻, 也可以是大的网络传播环境。主要通过以下手段控制公共危机中的负向舆论。

首先, 通过信息技术设置功能加强舆情监控。比如在公共危机爆发后的敏感阶段, 设定敏感词汇语句, 可将禁用词句预先制定成一个类似黑名单的清单, 然后通过信息手段进行过滤或跟踪;或是运用网络拦截工具对IP地址不断进行检测, 凡是在网站上出现的不当言论, 将自动被屏蔽或删除。还可以利用开发的绿色软件直接控制屏蔽。

其次, 加快科技研发技术更新。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网络也成为不法分子技术犯罪的对象, 信息盗取、剽窃、伪造现象时有发生, 黑客入侵、病毒泛滥的现象已是常态。因此, 政府应加大网络科技创新速度, 对社会主流的网络舆论平台进行保护、维护、创新, 防止黑客病毒等入侵、加强不当言论控制筛查, 使得网络硬件设施积极支持网络舆论引导。例如, 目前提倡的利用专业信息过滤软件实现的绿色上网服务等, 受到了许多有青少年家庭的追捧。

第三, 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 转变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 改进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尤其是在线服务、与群众互动方面要重点突出。同时又要做好民意反馈, 拓宽服务群众的渠道, 树立良好的政府公信力形象。这样在公共危机发生后, 才能做到及时汇通, 化解舆论危机。

总之, 政府要当好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 才能调控好网络舆论。一方面要加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规范等社会整体网络环境建设, 另一方面也要从网络环境建设出发, 有效加强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网络舆论的技术控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2.3 加强法律环境建设

政府只有加强法律环境建设, 才能营造出健康安全的网络舆论平台。要健全法律法规, 加强法律管制。在促进互联网法制环境的建设上面, 改变我国目前对互联网管理出现的多头部门管理的现象, 加强网络运行管理和网络行为管理等。通过信息过滤、网络实名制等技术手段, 屏蔽掉流传在网络空间的不良信息、限制“人肉搜索”侵犯个人隐私权等。

要完善法制保障, 才能营造一个开放互动的网络舆论环境, 政府必须加快建立解决信息网络化进程中的安全问题的法律体系。在网络法律法规具体的操作细节方面、执行力方面、责任认定方面, 尤其是对网络主体的权益划分上, 政府需要制订更细致明确的规定, 以保证和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约束力。对于目前许多和互联网相关联的法律法规上, 要将网络犯罪这一空白填充进去, 使得公众的网络上的任何舆论行为都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2.4 建立防范危机的网络舆论引导长效机制

网络化公共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长效机制必须是立体化的, 全方位的。内容包括:具体舆论引导流程规范、专门负责的组织部门、明确的相关职责, 以及如何协调运作等机制。通过网络化的组织领导、融合从上至下、政府部门到社会至科研机构等各层资源优势, 起到舆论引导最佳效果。

(1)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公共危机事件中舆论引导的作用, 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舆论引导流程。通过自身在社会树立的政府公信力, 为舆论引导提供观念支持和政策保障。

(2) 各部门明确相关职责, 细化到个人。多方配合政府指导、共同参与。让社会各阶层形成统一认识战线, 迅速推动危机事件解决。

(3) 在信息畅通的情况下,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各部门及时掌握信息资源, 互通有无。在这些基础上来保证政府及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控:一是在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 当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及时上报, 甚至可以根据事件的危急程度进行跨越层级, 以保证网络舆论检测部门能及早发现问题;二是在网上发现出现相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后及时进行有效监控, 并进行跟踪评估;三是在问题可能扩大化的时候,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保证网络舆论朝健康方向发展。

一旦建立起网络舆论引导长效机制, 配套监督和评估反馈, 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舆论引导的规律, 并能根据不同的具体事件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 政府就能临阵不乱, 以不变应万变。

摘要:阐明了我国政府在危机环境下是舆论引导的天然主体。在强调政府对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基础上, 政府增强自身危机管理意识、通过技术手段做好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加强法律环境建设以及建立防范危机的网络舆论引导长效机制等方面, 提出了政府如何做好舆论引导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危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2]田群兰.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知识, 2009 (5) .

[3]刘倩.人民网舆论引导策略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 2010.

上一篇:健康万里行活动总结下一篇:无锡人才网:外企面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