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表面积教学案例

2024-06-27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案例(精选12篇)

篇1:圆柱的表面积教学案例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以及用进一步取近似值。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织,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在一课时内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四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三道例题没有做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练习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调堂教学效率。

二、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讲练结合。

教学这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而且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每一步练习都是下一步练习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在学生理解了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即: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以后,作为检查复习,我首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出示三个圆柱体,并分别告诉条件:(单位:厘米)r=3d=4c=6.28,然后让学生练习求它们的底面积,并做好记录;在学生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仍以上面三个圆柱为主,从右向左依次给出三个圆柱的高:(单位:厘米)h=7h=6h=3,要求计算出这三个圆柱的侧面积,同样做好记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所得数据,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再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趣。

三、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学过的平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练习: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根据练习要求,组织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测量,最后算出结果。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且根据实物的特点想出了很多测量所需数据的方法,既合理又灵活。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较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本节课合理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讲练过程中,动态逐一出示三个圆柱及条件,并闪烁所求底面和侧面。将直接的告诉条件和问题变成动态的先后展示,不仅做到思路清、方向明,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多媒体将生活中的油漆桶、水桶、羽毛球筒等实物“搬”到课堂,加深了学生对表面积实际计算意义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篇2:圆柱的表面积教学案例

1、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具有趣味性、挑战性、探索性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DD计算饮料罐的商标纸面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合作,他们分工明确,在愉快的劳动中获得了对知识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觉当中使用了S=ch这个公式。

2、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观察、触摸,体验感知圆柱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并通过动手裁剪实验,与小组成员共同探究圆柱侧面积与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不断的测量与计算,构建起知识的框架。学生对这些计算的方法有了丰富的情感、态度和实践经验支撑的“活学活用”。

篇3:圆柱的表面积教学案例

在学生理解了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 以后, 作为检查复习, 我首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出示三个圆柱体, 并分别告诉条件: (单位:厘米) r=3, d=4, c=6.28, 然后让学生练习求它们的底面积, 并做好记录;在学生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 仍以上面三个圆柱为主, 从右向左依次给出三个圆柱的高: (单位:厘米) h=7, h=6, h=3, 要求计算出这三个圆柱的侧面积, 同样做好记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 设疑:你会计算这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 利用计算所得数据, 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再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 又很自然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 学生学得轻松, 练得有趣。在这节课中, 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卷也一个圆柱体的管子, 做演示。同学们都能理解, 把侧面打开就成了长方形, 再换个角度, 就能看到底圆周长=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

对于表面积的处理, 我先让学生自己找找, 什么是圆柱体的表面积。通过学生在书本中画, 小组讨论得出:“圆柱体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本节课的教学,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积极主动, 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 认真观察, 独立思考, 互相讨论, 合作交流, 终于发现了知识, 领悟了知识, 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

一是重视学习内容的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数学问题,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在教学的环节中, 我创设了“八宝粥罐头”的情景,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 让学生边看边想边说, 复习了圆的面积和圆柱的特征。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 精心设疑:老师要制作一个圆柱形教具, 请你帮助选择合适的部件 (两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和一些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思维进入了积极的状态:选择哪一个长方形才会与两个圆围成圆柱呢, 促使学生思考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的关系。让学生融入到学习氛围中来。第二环节中,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 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大胆探索, 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是重视学习主体的创造性。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独立思考, 相互讨论, 辩论澄清的过程, 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本节课中, 首先以现实生活问题引入, 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 从实际出发,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对“选择哪一个长方形才会与两个圆围成圆柱呢”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辩论, 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推导出来了。

篇4:小议《圆柱的表面积》教学策略

关键词:打好基础;动手实践;精讲精练

《圆柱的表面积》是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圆柱体是在学生已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相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圆柱体仅有三个面,计算量减少了许多,但由于圆柱体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所以在计算时需要通过转化的思想将复杂的知识化难为易。而在实际教学中,有好多教师不深入钻研教材,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往往弄巧成拙,甚至误导学生,致使深陷泥潭,不能自拔。笔者从教二十余年,长期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下面就《圆柱的表面积》教学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打好基础是关键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没有一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时,如果学生不知道它们有几个面,每个面各是什么图形,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那教师再如何引导,学生也无从下手。《圆柱的表面积》教学第一课时安排的就是对圆柱特点的认识和侧面展开的理解,教材中内容很少,甚至可以说是少得可怜,只是几个概念,如什么叫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等,而对于侧面展开也只是了了几笔,简简单单地提了一下,仅此而已。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法“照本宣科”,那这一课时的内容未免有点儿太少了,教学时间最多不过10分钟便可结束。大多教师认为,教材上内容安排得少,那教学时大可不必讲得太多,只要让学生了解便可,其实不然,特别是对圆柱表面积概念的理解,若不清楚圆柱体共有几个面、哪几个面、几个怎样的面、各个面之间有无关系等这些知识,那学生是很难进行相关运算的。所以,在教学中,对圆柱特点的认识和侧面的理解,一定要深入透彻,只有如此,才能为后面的表面积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动手实践是重点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时候仅凭简单的说教是很难做到的,而对于抽象思维尚未成熟的小学生那更是难上加难,特别是对图形的认识、空间观念的理解,就更要借助于外界具体事物了。笔者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课前要求每个学生亲手制作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柱,其具体的制作方法也不会告诉给学生,上课后要求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换自己制作的圆柱,然后给别人评一评做得怎么样。通过检查,确认做得圆柱都非常规格时,笔者是这样做的:

案例一: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小组任务: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哪些面的面积?

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它三个面的面积,即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知道它的三个面中,两个底面是两个完全一样的圆,而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在学生完全理解圆柱表面积概念的基础之上,再深入探讨其表面积的具体计算方法。

案例二: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小组任务:拿出准备好的小剪刀,沿着高将圆柱体剪开,议一议,剪开后的圆柱体的表面积分别是什么图形?怎样计算?

好多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的,通过制作圆柱,再到剪开圆柱,这并不是徒劳无功。就如同修车师傅学习修车一样,给你一辆车你会拆还要会装,装了再拆,这就是学习修车的基本功,在这一过程中会学到好多本领。教学中,通过制作,知道要做一个圆柱体需要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形纸片和一张长方形的纸,从而加深学生对圆柱特点的认识,即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底面和一个侧面。通过剪开,知道圆柱的侧面虽然是一个曲面,但沿着高剪开后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让学生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后的形状。剪开后,再尝试沿着剪开的高还原,再展开,再还原,多次重复同样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知道圆柱的高展开后就是长方形的宽,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就是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长方形,所以圆柱的侧面面积就等于底面周长乘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小组学生测量底面圆的周长和侧面展开后长方形的长,通过对比,用数字证明这一实事。

笔者始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说得多,往往不如做得多,一节课,如果就教师一人站在那里说个没完没了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那这样的课堂可以说没有一点儿效率。

三、精讲精练是手段

篇5:《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以游戏闯关的形式愉悦地完成本课教学。课下,听取了老师们的评课,又联系课堂教学,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这节课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激情导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复习开始前,我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把你们刚认识的新朋友带来了,你们猜,他是谁?”就在学生们的猜测下,我拿出了课前藏好的圆柱。我继续发问“你们认识它吗,是怎样认识的?你们还想知道它的什么?”由此展开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复习引入——提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导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闯关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教学,以闯关的形式将课程分为三部分,以闯关成功奖励一节活动课为诱饵,激发学习兴趣。第一关是侧面积的计算,探究新知时,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圆柱侧面沿高打开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由此导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圆柱的表面积吗?(第二关开始)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第三关是练习阶段,以生活中的圆柱物体为例求出所需要的材料,要求学生说出要计算哪几个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

三、把握重、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圆柱表面积”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但在教学中,我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用“进一法”取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之和。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操作推导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俗话说:听过了就忘记了,做过了就记住了。学生亲身实践了,一定记忆深刻。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现有的学具和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推导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幻灯片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联系上节课的经验说出看法,而没有实际操作,我也没有让他们展示推导的过程,加深印象,只是让他们说一说,导致一部分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篇6:《圆柱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今天,这项作业收上来,不多,有一小半的同学交来了。大部分是因为想不出其他办法,而交来的这项作业中,有很多同学是把侧面展开成了平行四边形,仿照课堂上的方法推导的。

篇7:《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晓义小学 程琼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会解决有关圆柱的实际问题。学习重点

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习难点

明确求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实际是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教学具准备

圆柱展开图、制作好的硬纸片圆柱模型、剪刀等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能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计算?

2、我们上节课进一步认识了圆柱,圆柱有哪些特征?它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师: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朗读,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合作探究新知

1、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例3)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的展开图。(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和2个底面都是圆。)

2小组讨论: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如何求圆柱的表面积?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刚才大家讨论两个底面面积和侧面面积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底面是圆形,侧面展开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 2

小组讨论,圆柱的表面积怎么计算?

总结发言: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所以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积×2 3.圆柱的侧面积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圆柱的展开图(沿着圆柱的一条高剪开,圆柱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小组讨论:

问题:①这个长方形和圆柱体有哪些关系?②你能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圆柱的表面积(1)推导公式

同学们已经学会求圆柱的侧面积,那么如何求圆柱的表面积呢? 根据学生汇报过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2个底面面积的和。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21做一做,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可让学生板演)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练习四1---6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篇8:圆柱的表面积教学案例

如果把这些错例加以归纳, 属于理解性错误的有4例, 占全班的9.5%, 属于技能性错误的有15例, 占全班的35.7%.究其原因, 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对于计算这个重点缺少有效指导;二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没有仔细地检查验算, 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 在圆柱这部分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指导,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让学生不仅算得对, 更要算得妙、算得巧、算得快.

一、注重方法指导, 提高计算能力

学生在学习圆柱相关知识时, 在计算方面的困难, 主要是知识点较多, 容易混淆, 圆周率又参与计算, 使计算难度加大, 准确率明显降低.教师在教学时, 不仅要指导学生探究新知识, 同时要指导学生灵活地进行计算.

1. 有序计算

圆柱表面积计算涉及圆柱底面积的计算、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教学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计算, 特别在初学阶段.例如, 在解答“一个圆柱形薯片盒, 底面直径6厘米, 高2分米, 做这样一个薯片盒需要多少硬纸板?”时, 应引导学生先算底面积, 再算侧面积, 最后算表面积:

底面积:6÷2=3 (厘米) .3.14×32=28.26 (平方厘米) .

侧面积:2分米=20厘米.

3.14×6×20=376.8 (平方厘米) .

表面积:28.26×2+376.8=433.32 (平方厘米) .

学生这样计算, 思路比较清晰, 列式不容易出错, 降低了计算难度, 同时也便于学生检查与验算.

2. π参与计算

学生在计算圆柱的相关题目时, 圆周率参与了计算, 让计算的难度加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计算时, 灵活对待圆周率, 可以把π带入计算的过程中, 使计算尽可能的简便.还以上题为例, 教师也可以这样加以指导:

底面积:6÷2=3 (厘米) .

π×32=9π (平方厘米) .

侧面积:2分米=20厘米.

π×6×20=120π (平方厘米) .

表面积:9π×2+120π=138π≈433.32 (平方厘米) .

这样, 原来3.14多次参与计算, 现在变为一次参与计算, 使计算难度大为降低, 学生计算的准确率也随之大幅提高.

二、适当对比体验, 培养良好习惯

圆柱是六年级下学期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 发展空间观念, 而且要充分利用这部分载体,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真审题的习惯.这部分所学的内容主要是圆柱的特征, 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 圆锥的体积.但在题目的呈现时, 千变万化, 千差万别,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读题, 理解题目意思:要看清题目中的形体是圆柱还是圆锥;题目中单位名称是否统一, 是否要进行单位互化;题目中知道的是底面半径, 还是直径, 还是周长;题目要求的是底面积, 还是侧面积, 还是表面积, 还是体积……这些都要求学生认真研读题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圈点法、画关键词句等方法, 帮助理解题意.

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解答有关圆柱应用的题目时, 往往不是两三步就可以完成的, 有时还需要很多步.为了保证准确的结果, 学生必须要认真检查验算.要通过具体的实例, 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 做一步查一步, 不仅要检查计算是否准确, 及时验算, 还需要检查数据、运算符号是否搬错.当然, 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 意志薄弱, 不能自觉坚持检查与验算.因此, 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检查、验算的方法, 监督他们养成检查的习惯外, 要让学生对比体验检查与不检查、验算与不验算的不同结果.

认真打草稿的习惯.小学生在做题目时, 不喜爱打草稿, 他们或者想当然的口算, 或者在书上、桌子上、手上等地方写一两个竖式, 有的依赖计算器.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而有关圆柱的计算, 大都计算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在做题之前先准备好草稿本 (不是一两张纸) , 同时让学生体验有无草稿本前后计算情况, 帮助学生主动养成准备草稿本, 认真打草稿的习惯.

三、选择合适素材, 激发计算兴趣

圆柱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 而且很多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密切相关.教师在选择素材时, 既要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的物品, 又要注意呈现恰当的数量, 尽可能便于学生的计算, 不能让学生望数兴叹, 望数而畏.这方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小学第十二册教材选择的有关圆柱的素材就很便于学生的计算.

正确对待学生使用计算器.《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学生在学习圆柱相关知识, 进行一些复杂计算时, 可以使用计算器.但要杜绝学生动笔就用计算器的现象.过多使用计算器, 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长期下去, 学生一些简单的计算, 不用说三位数乘两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就连一些基本的口算学生都难以迅速准确地算出, 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更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另一方面, 过多便用计算器, 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不利于学生形成一丝不苟、踏实认真的作风, 也不利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因此, 教师在选择素材, 编选题目时, 应尽可能选取一些便于学生计算的题目, 不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为了能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 如2×3.14=6.28, 3×3.14=9.42, 4×3.14=12.56, 5×3.14=15.7, 6×3.14=18.84, 7×3.14=21.92, 8×3.14=25.12, 9×3.14=25.26, 12×3.14=37.68, 16×3.14=50.24等.学生熟记后, 大部分计算都能迅速口算出结果, 提高了计算速度, 降低了畏难情绪, 减少了抵触心理, 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篇9:“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页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能够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

3.培养小组合作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难点]

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能将所展开的图行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纸质圆柱体、圆柱体表面展开图

[学具准备]

纸质圆柱体、长方形纸、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出示:圆柱形水杯,口缸。

提问:

1.同学们,这些东西我们很熟悉吧!谁来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呢?(指名说)

2.如果要把这些物品封闭包装,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材料?

师:谁能说说上一节课你学过圆柱体的哪些知识?

生:……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自制的圆柱体模型,动手摸一摸。

生:动手摸圆柱体

师:谁能说一说你摸到的是哪些部分?

生:……

师:你所摸到的圆柱体的表面,它的大小叫做表面积,我们这节课就要学习如何求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大小。

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导语:圆柱的侧面积是一个曲面,那么怎样才能把它变成我们熟悉的平面呢?(指名说)

提问: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我们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形状的呢?

(一)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面积概念

1.动手操作。将学生分成4人为1个小组,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体学具,量出它的底面半径或者直径、高,并将量出的数据注明在圆柱体上。然后,沿着圆柱两个底面之间垂直剪开或打开圆柱,并在展开图中分别标明圆柱的“底面、侧面、高、圆的周长”。

2.对照观察,独立思考

(1)圆柱展开后得到什么图形?(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与圆柱的底面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圆柱的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与圆柱的侧面积有关系吗?(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2)圆柱的两个底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

3.建立表面积概念

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之和就是该圆柱的表面积。启发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从而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推导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1.探索,发展空间思维与逻辑思维。

(1)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2)圆柱的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引导学生进行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步骤:

2.尝试。要求学生按以上步骤试着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归纳总结。在學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以上四个算式列为综合算式,由此得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4.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计算上题,看看最后的答案是否一样?分步计算和综合计算,哪一种方法更为简便?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21页的“做一做”:教师指定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自练,如有疑问可以相互讨论。练习后,师生核对,集体评议算法和得数。

(四)强化练习,全体学生必做的基本习题

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题(教师提示: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用哪一种方法都可以,别忘了单位。)

篇10:《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33―3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圆柱表面积、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理解并掌握求圆柱体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圆柱形模型、剪刀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新课

我根据学生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都喜欢喝饮料,那么你们知道做这样的一个饮料罐至少需要多少的铁皮吗?怎样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疑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求知,解决问题。)

(2)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的表面

师:我们来做一个“饮料罐”,该怎样做??

生:要做一个圆筒,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同学们说的意见不一致时,我适时引导,你们动手剪一剪不就知道了吗?每一组的同学都剪开自己带来的圆筒,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也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圆柱各部分的组成有了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知识的转化和迁移。)

2、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

师:我们先来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就是求什么?学生观察、思考、议论。

生1: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圆面积×2+长方形面积。

生2:也就是求圆柱体的表面积。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对吗?要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生3: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了。

师: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3: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相等,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以求出圆的面积。生4:我觉得知道圆的直径和高也可以了。

生5:我还觉得知道圆的周长和高也行。

师:这三位同学都说得很好,那么圆柱的侧面积该怎样求?

生6: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如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是否也适用呢?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小结:同学们会动手、动脑,巧妙地把圆柱的侧面转化为平面图形,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不论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乘高。

师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侧=ch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一生板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分组合作得出结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个性也得到发展。)

3、探究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师:我们知道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了,那么它的表面积该怎样算呢?(1)出示例2

分组讨论例2中给了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它的表面积应包括几个面?怎样解答。

(设计意图:学生已掌握了圆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学交流就能掌握方法。)

(2)教学例3

师:在实际生活中,求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一起来看例3,应该算几个面?为什么?学生做完后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5:我知道了,做这个无盖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就是求一个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和。

生6: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因为用料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让学生看34页,看“注意”后的一段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讨论,理解进一法,明确在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意识。)

(3)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1、出示牛奶罐、无盖水桶、水管等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制作这些物体所用铁皮的面积,各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

小结: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根据具体实物分别处理,要学会运用新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综合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用铁皮制作圆柱形的通风管10节,每节长9分米,底面周长3。5分米,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2)砌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直径2。5米,深3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圆柱形的油桶,底面半径4分米,高1米2分米,制这个油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实践与应用

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先让学生讲讲需要测量哪些数据,以及测量方法,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不断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4)全课小结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计算油桶的表面积是求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总和;无盖水桶的表面积是求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水管―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所以都要采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篇11: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优秀学生不断出现,并且加快发展。让后进生也能跟上,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个人发展的较高水平。在这个学期,我也一直注重这方面的.引导,所以在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有许多同学不知道该如何推导公式,针对这种情况,我尊重学生的差异,采取分层要求:a、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的同学,马上开动脑筋想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行,怎么转化。b、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的同学呢?我又有另外的要求:你们看能不能再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在这样分层要求的情况下,每个学生的研究目标都很明确。每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现,这样就促使小组交流活动有效进行。

篇12:《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圆柱的表面积》

二、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五年级学习了长、正方体表面积、面的旋转,了解了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和认识了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后,安排的一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运用迁移规律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加以应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下节探究圆柱体积降低难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入中学学习其它几个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它具有很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圆柱体是有一定认识的,大部分学生知道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哪,但是极少数学生会求圆柱表面积,而且这些孩子都是在外面奥数班学的。由此可见,学生对圆柱的表面积了解的比较少,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圆柱展开与卷成等活动,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表面积。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向学生渗透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2.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六、教学方法(个性化的教学)讨论法、动手动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直观演示

七、媒体资源: 圆柱表面展开电脑动画展示、自制的圆柱体纸盒每人1个、剪子、尺子。

八、教学过程

1.展示作业,创设情境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老师还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用白纸板做一个圆柱体,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同学们真是心灵手巧,谁来把你的制作过程简要说一说。(基本会出现三种情况,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作为圆柱体侧面把它卷成圆筒,再做两个和圆筒同样大小的圆。)

师:请你用圆柱体的特点来检查一下,你同座的圆柱体做的是否合格?请两位同学说一说。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① 介绍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师:你是否想知道你做了这个圆柱体用了多少白纸板呢?要求“制作一个圆柱体用了多少材料”,实际上是求什么?

生: 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面积和2个底面面积。(边指边说)

师:我们把圆柱侧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侧面积,把圆柱底面的面

积叫做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表面积。(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② 设疑激趣。

师:我们知道,圆柱的底面是圆,求两个底面的面积很好求,可是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我们又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

3.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1)小组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所学过的图形求出它的面积呢?(小组合作探究,用剪一剪、比一比、算一算等方法进行研究。)

(2)小组汇报

(??出现两种情况(1)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即 长×宽 =底面周长×高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侧 == C × 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πr×h

(3)如果斜剪开,展开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圆柱体底面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圆柱体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即底×高 =底面周长×高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侧 == C × h

(4)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5)动画: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6)你们小组算出自己制作的圆柱体的表面积了吗?你们做了那些测量又是怎样算的?

3.课堂练习,知识拓展

师:下面我们便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基础碰碰车

① 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形,也可能是()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② 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③ 求圆柱体的表面积,只列式不计算,让学生说想法。

1)、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1.2米

2)、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5分米

3)、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25厘米。

(2)升级跷跷板

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独立审题。问:要求“做这个水桶要多少材料”,实际是求圆柱的什么?(列综合算式,集体订正。)

小结: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要分析好求的是哪一部分的面积?再选择解答方法。

(3)智慧摩天轮

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款2米,直径1.2米,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合作总结,互相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用一句话评价自己和小组成员。

5.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上一篇:技术经理kpi考核指标下一篇:血液分析仪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