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后感

2024-05-29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后感(共6篇)

篇1:《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后感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后感

寒假中,无意间与微微老师的相见里,“巧遇”《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一本书,并幸运地加入到“弘毅读书会”的组织,读书会的半途加入对于自己来说是一次与书的缘分,更是一次约束与挑战。要了二宝后的生活忙碌到没有自我,就连读书都成了一张奢侈。忙碌的生活好像永无止境,心灵的恐慌却与日俱增,心底有一个声音不停地告诉我,读书吧,让读书充实自己荒芜的心灵世界,带着这种约束与读书的渴望,整个寒假里逼迫自己忙里偷闲读一读,哄娃入睡后睡眼朦胧中看一看。说实话,初读时克里希那穆提的文字是晦涩难懂的,浮躁的心情很难沉入其中,我抱着“虐你千百遍”的心态去读:读不懂,就拿出笔圈一圈写一写;

读不下去,就倒着读,跳着读;

读不明白,就边读边做笔记……

读着读着,似有所浅显的感悟,克里希那穆提的精神智慧不属于印度,更不属于“通神学会”……他提出的见解与心灵的感悟超越了国度,他属于全世界!

编号6“责任”中提到它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自己家庭,不是为了某种观念或信仰,而是为了整个人类。一个人的文化和他所处的社会会限制了我们的责任;

编号8“根本的改变”中说世界各地现有的制度都是腐化、衰败和完全不道德的。编号19“问题”中说我们对整个人类富有责任,作为教育者对整个人类负责就是从自己和学生开始,然后遍及整个地球;

编号30“合作”中称当今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包括组织化的宗教,都在加剧排外和分裂。这种合作的缺乏最终会导致战争和人类的毁灭。只有在危险和灾难当中我们才会聚在一起,而当他们结束的时候,我们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文字中,我了解的克里希那穆提对教育的价值定位超越了个人或国家的思考,上升到全球和整个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高度。

叩卷沉思书名,这本书信集《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是写给学校的,不仅是解放学生的心灵,也是写给家长的,更是解放教师的心灵的。从小,老一辈人就告诉我们“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进学校接受教育,读书好就意味着能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寻求一份成功的职业。为了学生拥有好的学习成绩,给家长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进行着一项项所谓的“爱”的工作:学校管理者,为了评价学生,创设“七彩少年”争彰活动,每个学期末量化考核,评选一次七彩少年;

优秀的班主任,为了让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班级管理细则,明确加分和减分的每一项,周周公布,月月总结,学期评选文明优秀学生,美曰其名班级之间的竞争带来了友谊和上进,带来了进步和自信,带来了责任和压力,带来了团结和奋进;

学科教师,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一周小测验,一月一月考,每次考试成绩不仅在全班学生面前公布,更要发布在班级群里公布成绩,宣布名次……所有的一切,社会响应,家长肯定,教师也被附上认真负责优秀的桂冠,我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愧于教育,无愧于社会和家长。

然而书中却告知为整个人类负责的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更要培养完整的人,培养完全责任感的人,“完全的责任感就是爱”、“爱是对全人类的”、“善是爱的绽放”、“善意味着自由”、“休闲意味着自由”、“学校是一个休闲的地方”、“善不会在恐惧的土壤中绽放”、“在拿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进行比较时,双方都受到伤害”,“学校毕竟是学生获得快乐的地方,而不是受欺负、受考试恐吓,被一套模式、制度强迫着去行动的地方。它是一个传授学习的艺术的地方。如果学生不快乐,他就不能学习这门艺术。”……

对比世界心灵大师提出的爱,我们的方式对吗?我们的爱有分寸吗?我们是在爱,还是在摧残?我们一边高举爱的旗帜,一边大搞特搞学校、班级间各种各类的竞争和评比,在所谓的竞争中孩子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快乐,竞争中感受到的是恐惧。

回过头看自己,如果你眼睁睁看着有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精神恍惚,濒临崩溃的时候,你就知道,成绩!名次!绝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关键的东西!绝不是!我们可以在乎孩子们的成绩!但更要在乎孩子们的全面的健康的成长,一切为了成绩而对孩子的不尊重不理解,以爱的名义对孩子的简单粗暴,有时候其实就是一种伤害!

我的学生呢?他每天必须学好每科功课吗?次次考试必须及格吗?否则就是“潜能生”吗?需要每科老师不厌其烦的辅导和教诲吗?人,不是全才,也许从小,他的老师、他的父母,就说他不是学习的料儿,他们肯定努力了,但最终放弃了!就无所在意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他们应当生活得有滋有味!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长项,使他们快乐成长!如果你以极强的“责任心”,去关注一个在学习方面有弱点的孩子,整天地对其辅导、教诲,你不烦吗?我认为简直是对人性的摧残!

你是教师吗?你有没有以爱的名义摧残过孩子们呢?你还在以分数的高低去评判一个孩子聪明与否吗?你再回顾一下那些没有考上大学,所谓没能成才的孩子们,他们在社会上不是一样活得有洋有味吗!你的观念转变了吗?

假期播放火热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从小与众不同的她,给妈妈带来的大多是麻烦,上学后到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是妈妈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面对妈妈的突然离世,贾玲内心深处一直想让妈妈脸上有光,是啊,时光的倒流可以让妈妈是厂子里第一个买上电视机的人,可以让妈妈嫁给官二代拥有一个有体面职业的女儿……其实,我们都想多了,妈妈一生所愿,不过是儿女健康快乐,就行了。

是的,教育,我们赋予它的太多,我们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让孩子拥有友善和爱,在没有恐惧、自由安全、休闲的学校学习,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篇2:《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后感

师生合作发展,构建一个不以老师主观设计而是以大家共同发展为目的的“发展型”班级。在这个平台上,没有特定的目标,只有自由。让那份朴素的善在自由中绽放。我们不走老路,只走新路,走自己的路。人本位就是克里希那穆提所倡导的善。他说:“善只会在自由中绽放。只能在行动中表达。善没有对立面。只要有任何形式的暴力或者斗争,善就不存在。经过计算的,或有意或无意的都不是善。”我觉得作为班主任,善不仅仅是对于学生的宽厚,更是对于生命成长历程的尊重。我们不应该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设计我们的教育行为,更不能凭借着自己的主观去刻意设计班级或者学生的发展路径。我们要做的是还成长以自由、还成长以晴天。在学生成长的路上,我们一路陪伴,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不认为以一种主观的判断来施爱是一种理智的行为。因为主观的东西太感性,有些甚至没有依据,但爱是正确的。真正的爱学生,就应该向对待孩子学走路一样。只要孩子没有出现涉及安全的事情出现,就让他去跌倒。这是自然赋予孩子的特权,自己跌倒,自己快乐地站立,他们享受这个过程。但在教育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以爱为名去扶持。这样孩子虽然没有感觉任何的不快,但是他们却失去了贴近自然的机会。连最基本的走路都会很长时间才能学会。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更是如此。我们陪伴着他们,但我们又不能碍着他们。我觉得以一个合伙人的身份出现比较合适。我们是一伙的,你在成长,我也在成长。我们是一路的,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你在进步,我也在进步。我做的比你好,你明里暗里地向我学习,你做的比我好,我低头向你学习。

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也许老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优越感,老师和学生都在学习。我们的内心没有功利化指标化的纷扰,一个没有分数概念的班级,一个没有恐惧的班级,一个和谐并快速发展的班级。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就是消除学生心中的恐惧。而这个工作不是班主任自己能做的。他需要让放手,让学生在这个平地上实践,再跌倒中自然地去体会。只有自己真正体验过自己曾将惧怕过的东西并最终走出来,人才没有恐惧。当一个人能谈面对恐惧的时候,它已经被放下了。渐渐地孩子们会认识到,人生在于分享,分享的越多,自己收获的也就越多。而学习也一样,你成就了一个天才,同时也就成就了你自己。学习为人,不为己。这就是责任。带着责任去生活,去感悟。无论做什么都是高效的。因为你快乐,快乐是搞笑的前提。一个人,为了一群人;而一群人也会为了一个人。这些都是知识之外的收获。

篇3:《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后感

克里希那穆提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这些信不是给你在闲暇之余草草浏览的,也不是用来作为消遣的,它们是认真写成的。如果你愿意读的话,就带着学习的态度去读。就像你要了解一朵花儿,就得非常细心地观察它的花瓣、它的茎、它的颜色、它的芬芳和它的美。这些信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去学习,而不是哪天早上随便读一读,然后就把它忘掉了。你必须给它点时间,与它游戏,质疑它,深入地探询而又不轻易接受,与它共处一段时间,消化它,使它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也许这本书并不能直接提供给我们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甚至连显而易见的教育理念和思想都很少,但它如一盏明灯照亮教育和生命最深处……如果你能细细阅读,它会开启一种智慧——教育和生活的智慧。

比较的危险

从根本上讲,它牵涉到度量——多或少,大或小——这本质上是比较。你总是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拿一幅画和另一幅画比较。在较大和较小的权力之间、怯懦和好斗之间也存在比较。这种对权力、地位和财富的不断度量几乎从人一出生就开始了,并且持续终生。它在学校、学院和大学里受到鼓励。它们整个的分数制度就是赋予知识以比较的价值。当甲被拿来和聪明、漂亮、自信的乙比较,正是这个比较毁灭了甲。这种破坏的表现形式有竞争、模仿、依循乙的模式。这有意或无意地引起了敌对、妒忌、焦虑,甚至恐惧。而这成了一种模式,让甲在他的余生中总是在心理上和身体上进行度量和比较。

——摘自《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第87页

如果回忆我们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比较”始终伴随着我们,不论是在父母单位同事的闲聊中,还是在学校密密麻麻的排行榜上,我们一直在“被定位”,比谁好,或者比谁差。于是,你的目标就是超过他们。久而久之,“比较”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习惯了与他人比,那些在学校中一直胜出的孩子长大后不习惯落于人后,而那些在学校中充当失败者角色的孩子则有一部分从小就被挫伤了自信心,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处于一种焦虑和恐惧之中,差别在于前者害怕不能领先,而后者害怕始终落后。而更为深层的问题是,“比较”的习惯使我们不仅与别人比,同时也和自己比,希望自己的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我们的心境也因比较而“浮躁”。

我们缺乏对“比较”本身的反思。细细想来,首先是与别人的比较,就像大自然有着山川、河流、树木、花草一样,它们都沉静地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不具有可比性,所谓的“优异性”只是我们人为擅定的单一维度。其次,我们来看与自己的比较,人生总有起落,更何况按照自然的规律,美貌、体力、智能、健康等都不可避免地在走下坡路,希望自己日臻完美本身就是一种虚妄的念头。

更为严重的是,当“比较”追究到深处时便成了一种“自我中心”的妄念。克里希那穆提举了个例子,就像一只被拴在柱子上的小狗,尽管它竭力地奔跑,却始终被囿于柱子和绳子所勾画的小圈内。而被“自我中心”束缚的人们何尝不是如此,对自己无限制的关注以及对他人和自然的漠视使人们也被拴在那根无形的柱子之上,在绳子圈起的范围内游走。比较和竞争给人们带来的是紧张、压力和冲突,真正的合作难以发生。只有当一个人放弃了自我中心的时候,其内心世界才是祥和、完整和欢快的,这样的人才有可能体验到与他人和自然的一体感,真心实意地开展合作。

合作不仅会带来一个富足而美好的社会,而且会让每个人都在友爱之中拥有一个清澈明净的心灵。克里希那穆提指出“在没有了竞争和比较时,学校的整个氛围将完全不同”。当前我们还无法完全取消竞争和比较,但是强调独特性和多样性已经成为今后改革的方向,无论是教师评价或是学生评价,我们都强调发展性教育评价,其核心便是由“他评”转向“自评”,这不仅是指评价主体的改变,更为核心的是在于从“外在评价”向“内在评价”的转变,不仅建议不和别人作比较,同时还强调一种内省,不是和自己的过去作比较,而是叩问自己的内心,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有没有富有创造性和关注地学习(或教学)?有没有体会到学习(或教学)生活的美好?通过对自己的了解,我们才能达到身心的和谐,充满信心地面对明天、他人和自我。

与自然和谐相处

与自然真实地交流,不是纠缠于言语上对它的描述,而是要成为它的一部分,去觉知,感觉你属于那全部。能够对那全部有一种爱,能够去欣赏一头鹿,一只墙上的蜥蜴,或是一段躺在地上的折断的树枝。看这夜晚的繁星和新月,不带言语,不是仅仅说多漂亮啊,然后转身被其他的东西所吸引。就像第一次那样去看那颗独挂天边的星星和那轮清新皎洁的明月。如果在你和自然之间存在这种交流,那么就能和他人产生交流,和坐在你旁边的学生,和你的教育者,或者和你的父母。我们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关系感,不只是关于友爱和关心的言语上的描述,也包括非语言上的交流感。那是这样一种感觉,即我们都是在一起的,我们都是人类,不是分离的、破碎的,不是属于任何特定的群体或种族,又或是某些理想主义的概念,而是我们都是人类,我们都生活在这个非凡的、美丽的地球上。

——摘自《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第171~173页

克里希那穆提常常强调一种“敏感性”,而这种敏感性优先表现在我们与自然的交流中。教育已经习惯于把自然分割成为“各门学科”,以至于学生通过书本认识的大自然失却了整体感和美感,从课本和练习本中抬起的沉重昏沉的脑袋,从电视和电脑前游离的迟钝麻木的眼神已经无法感受森林的葱郁、水波的滟潋、高山的雄浑、点点的繁星,当然也嗅不到花朵的芳香。有一次我去温州讲学,一位教师就和我谈了她的疑惑,她说每年学校要组织一次春游,游玩地点由孩子们自己决定,而每年孩子们都出人意料地一致选择去游乐园,钢铁机器里瞬间的刺激和快感代替了去大自然踏青的悠闲和轻悦,而她进一步发现孩子们的许多感觉也因此衰退了,他们会问什么叫爱,什么是美。

克里希那穆提在书中建议我们在某一日清晨拉开窗帘,调动所有的感官,以崭新的目光直触自然,让那沁人心脾的清香充满你的心肺,让葱葱郁郁的绿色占满你的眼眶,让轻轻巧巧的风声钻进你的耳朵。在那一刻,你会感觉你的身体在不断地变得柔软,它舒展开来融入大自然,你回归为自然的一部分,这时的你就不会再去恣意蹂躏和践踏大自然了。也就是克里希那穆提所指的“敏感性”,这种对自然的敏感性和一体感会延伸至你与他人的关系,让你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共同生活在这个美丽非凡的地球上,从而突破狭小的自我空间和短窄算计的视野,开始全身心地与身边的人交往。克里希那穆提重复了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谚语“你的敌人不是他人而是你自己”,尽管从表面上看,在一个班级里、在一个公司里和在一个单位里,你和身边的人不是你上就是我下,但是只要你抱有那种与他人的攀比感和分裂感,你的内心就始终无法保持宁静和淡定,从而无法尽全力去做你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因此获得的仅是一种有限性的生长,即由超越别人的外在动机驱动,而非出于内在的兴趣持续地探索。即使暂时成功了,你的内心依然是充满矛盾、焦虑和痛苦的,一些我们所崇拜的成功人士他们中的不少人受着内心痛苦的煎熬,而这种煎熬很有可能就是“空洞的成功”造成的。

当你与自然、与他人去和谐相处时,你才会发现一个全然不同清亮的世界。

悠闲的学习

悠闲意味着心不被占据,只有那里才会有一种学习的状态。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仅是积累知识的地方。理解这一点真的很重要。我们说过,知识是必要的,在生活中有它有限的位置。不幸的是,这个有限的知识耗尽了我们全部的生活,使我们没有空间学习。我们是如此地被谋生占据,它消耗了我们思想的全部能量,以至于我们一天下来精疲力竭,只想去寻求刺激。我们通过宗教或其他的娱乐从这种疲惫中恢复,这就是人类的生活。人类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它需要他们全部的时间、精力和生命。他们没有时间和空间来悠闲学习,生活因此变得机械,几乎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清晰地理解“悠闲”的含意:它是我们的心不被任何事物占据的一段时间,它是可以去观察的时间。只有一颗不占据的心才能够观察。自由的观察就是学习的活动,它把心从机械中解放出来。

——摘自《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第21~22页

什么是悠闲?悠闲不是指无所事事,它不仅仅是指时间的空余,更是指一种“无我”的境界。因为,即使你慵懒地躺在海边的帐篷里望着潮起潮落,暂时脱离了外界带给你的压力,但是内心无形的压力和欲望却依然与你形影不离。悠闲不仅意味着内心被腾空,不再去想后天要上交的论文、今天赶紧得批完的作业、下周那场至关重要的公开课、下个月评职称时要交的材料,更重要的是摆脱这些事件背后自己对未来的焦虑、对过去的懊悔和对他人评价的在意等情绪和联想。没有问题的困扰、没有感官的享乐、没有任务的催逼、没有时间的紧迫感,你拥有无限的时间去洞悉内心和身边正在发生的事,这时候真正的学习才发生。此时的我们不仅能集中所有的能量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还能习得智慧。因为,悠闲时的心不再被强大的自我中心所占据,使我们能平静认真地思考关系,体会此刻完全的“空无”带来完全的“能力”,我们不再用思想思考而是用心灵来洞见。

克里希那穆提指出思想是受欲望驱动的,它是有限的,来自过去的记忆和经验,而基于这些记忆和经验,我们会根据“我曾如何,因此我将会如何”的逻辑自然而然地联想和描画一个臆想中的“未来”,这个“未来”实际是“过去”的投射,既是虚幻的,又是有限的,最为关键的是这个“未来”是和“过去”比较和度量出来的,因此依靠思想的学习永远处于一种破碎、矛盾和局促之中,失却了一种新鲜感和整体感。只有出于一种内在好奇心和敏感性的洞见才能绽放所有的感官,只专注于当下和现在,没有冲突和强制,身心和谐地学习。

综上所述,悠闲的学习也就是一种基于“现在”的洞见,悠闲的学习最终将带来每个人的智慧和社会的真善美。作为教育者,我们负有这个责任,对全人类负有责任,而全人类对每一个教师来说,就是你自己和你的孩子们。克里希那穆提告诫我们不要犯“好高骛远”的错误,我们通常习惯于从最崇高的理想、最遥远的地方开始想象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这种海市蜃楼的梦想没有落脚点,应该倒过来,从最近的地方开始,也就是从你内心开始,从此刻开始打开整个世界,因为只有心灵和现在才是真实和永恒的。

篇4:创新体制就是解放教育生产力

2012年2月,由咸宁市委副秘书长调任咸宁市教育局局长的李旭东,保持着他一贯低调的风格,他自称“到教育局时间不长,对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政策的把握也不够准确”,而多次推迟采访时间。“管理就是服务,治理需要创新。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区域教育资源,解放教育生产力。”5月上旬,李旭东在会议间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从“治理”的高度和“创新”的角度,解析了咸宁教育发展的策略和动力。

创新教育优先发展机制,不断加大教育整体发展动力

“办人民满意教育,是责任政府、良心政府、为民政府的应有之义。”2013年4月,在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推进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小强的话掷地有声。

李旭东说,近五年来,教育工作都被列入咸宁市政府年度“十件实事”之一,不仅如此,市政府定期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每年,市委书记任振鹤、市长丁小强等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专题议教会议,深入基层学校调研,对教育发展提出明确意见和要求。

“教育发展,规划先行。”李旭东说,去年咸宁市编制出台了《咸宁市城区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13-2030年)》、《咸宁市农村义务教育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3-2015年)》和《咸宁市温泉中学和实验小学校园布局规划》。

“规划充分体现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城市建设等其他规划必须服从服务于教育发展规划。”李旭东自豪地说,这三个规划的规格非常高,市委、市政府多次讨论,几易其稿,最后提交到市人大进行表决。

几年来,在管理机制的“调控”下,咸宁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政策。2013年,市直投入2833万元,完成咸宁市温泉中学和实验小学建设项目18个,新建校舍5300平方米,改扩建校舍3050平方米,改扩建运动场21500平方米,添置课桌凳1000套,添置教学仪器设备1309台套,配备教室空调230台;全市累计投入7.22亿元,各县市区大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政策、资金、项目等一律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办学条件上的差距。

“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让全市教育优先协调发展有了制度和机制保障。”李旭东说,义务教育重点是改造升级,今年实现县域基本均衡目标;学前教育,启动并按计划推进“第二轮行动计划”;普通高中,市政府决定一次性化解6000万元的债务,下一步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投入5.6亿元的职教园区已建成,未来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谋求内涵式特色发展。

创新教育均衡发展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整体发展实力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促进教育

公平既是党委政府的承诺和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李旭东不仅擅长通过制度机制创新,牢牢抓住教育发展的“牛鼻子”,而且善于争取政策,借势发展。

2013年初,按照布局规划,在咸宁城区兴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被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为此,市教育局组建工作专班,由一名副县级领导挂帅,第一时间完成了校内主干道硬化、三通一平、地下管网铺设等工程,去年年底学校各主体工程同时开工,计划今秋开始招生。

三年前,每逢秋季招生时节,像应对突发事件一样,市教育局都要制订工作预案,以应对城区入学难入园难问题。原因何在?李旭东说,一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咸宁城区教育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二是随着社会发展,家长和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愈来愈大。

李旭东认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城区的主要任务是推进义务教育扩容工程,县市区则主要是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此,市教育局从机制创新入手,不断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

一是三年在城区兴建二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可提供6000个义务教育学位,其中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已投入使用;二是加大对全市中小学的督导评估力度,督政策落实,督规范办学和内涵式发展;三是全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各县市区积极落实“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两年共招录1248名新机制教师,已初步化解薄弱学校或薄弱学科教师紧缺问题;四是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同时,职称评定、评先表模、教师培训等一律向农村教师倾斜;五是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大力实施“启明星计划”,推动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六是在推进“周转房”建设的同时,市区、通山县等积极探索“教师安居工程”模式,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近几年来,咸宁市创新工作思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力推教育公平。一是严格执行国家资助政策,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资助体系。截至今年全市享受各类资助学生达53万多人,资助金额64883万元。二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随迁人员子女工作网络。嘉鱼县组织开展“为留守儿童过生日”、“爱心一对一帮扶”等活动。崇阳县建立三级留守、流动儿童托管机构,托管留守、流动儿童1.5万余人。赤壁市落实留守学生档案登记管理制度、留守学生监护人制度、留守学生结对帮扶制度、留守学生寄宿制度,举办“五点半学校”。三是全面提升学校后勤保障水平。通山、崇阳、通城三县争取实施省营养改善计划学校397所,受惠学生近15万人。2013年,咸宁市启动“希望厨房项目”,筹集善款700万元,建设希望厨房300个,实现幕阜山区(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所有符合援建条件的农村寄宿学校和咸安区部分学校“希望厨房”全覆盖。

李旭东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努力,咸宁市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得到大大缓解,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也跨上新台阶。2013年9月,赤壁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并获得评估组的高度评价;去年12月,嘉鱼、崇阳高分通过省政府义务教育督导评估验收;通山、咸安、通城正按规划要求,抓紧推进各项工作,计划今年通过省督导评估验收。

创新教育优质发展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整体发展活力

去年湖北省被确定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后,李旭东积极争取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开始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探索。坚定的信心来源于他深信:在信息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教育发展的活力离不开信息化,要以信息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和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一是完成了《咸宁市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并通过省专家组的审定。二是积极寻求与高校的合作。崇阳县与华中师范大学开展合作,建起全国第一个现代化的教师教育区域性数字化学习港;开通可视教室,与华师和华师一附中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咸安区与高校合作,在教学点开展信息化教学试点,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三是以咸宁市政府名义向省教育厅申报参加教育信息化试点。通山县已在黄沙镇开展“专递课堂”试点,把过去的“联校走教”发展成“联校网教”,目前已初见成效。

如何推进全市的教育信息化工程?“重在一个‘用字,简便才能普及,普及才有实效。”李旭东用四个字概括出咸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通”(信息资源通到学校,学校有设施设备,信息化网络畅通),“联”(城区学校和教学点通过网络联起来,形成一条教育信息环路),“用”(通过多轮多层次培训,让教师会用、爱用),“优”(技术操作简便,方便实用,让城乡师生都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长期在党政部门任职、善于学习反思的李旭东,擅长于从制度机制等源头上寻求教育的治理之策。近一个小时的畅谈,他对咸宁教育的感情与信心溢于言表。“机会、起点等层面的教育公平已基本解决,我们正在组织力量建立完善素质教育评价标准体系,要通过创新评价机制,引领教育优质发展。”

篇5:解放幼稚的心灵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以及精神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社会,教育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变化影响,成为社会的热点。这部《心灵捕手》电影就是一部描写青年人走过青春影霸,解除封闭自守,解放心灵的好片子。

影片中的主人公威尔是一位拥有足以令人感到羡慕嫉妒恨的普通人,不过他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和对树立的敏感大脑,是个罕见的天才。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数学教授,在系里的公告栏下写一道难题,难倒了所有聪明而出色的学生,但这道难题却被一个年轻的清洁工轻易解开。这个绝顶聪明的年轻人名叫威尔,他叛逆不羁,打架滋事,险些坐牢。数学教授保释了他,并向法官求情,想让威尔能跟自己一起研究数学,但教授请来为威尔做心理治疗的多个心理专家,都被这个智商极高的毛头小伙子羞辱,纷纷宣告威尔已经无可救药了。数学教授没办法,只好求助于他原本看不上的大学同学桑恩。这孩子本不过是有种很常见的心理问题——孤独,桑恩逐渐通过接连几次的接触的交流中,发现了这个孩子的问题所在。

他为什么孤独?被本该爱的人遗弃之后他心里出现了防卫心理,想与人亲近的同时他又害怕失去,所以在他人离开之前他先离开,这样他会觉得是自己放了谁,而不是被遗弃。这种不能敞开心扉对待别人造成他的孤独,永远不会去爱就也永远得不到爱。这在他生活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工作,爱情——他不去做最应该去的工作,更不敢去接受一个爱他的人。而且他也不见得清楚,什么是他应有的生活。他不知道如何走出自己,遇到心仪的女孩,也不知道怎么相处。他在别人面前摆出一副什么都无所谓。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许像威尔一样那么有天赋,却有脆弱的心灵的人很少,不过有像威尔这种心理的人很多。很多事其实并不是那些人看到的那个样子。很多人会把他们想的怎么怎么坚强,怎么怎么厉害,觉得他们很能干,很强,所以他们没有办法也只能掩饰自己的脆弱,自己的孤独,自己的寂寞,不让他们发现,不让他们知道,认为既然他们那样认为,那就那样吧。所以那些人永远不知道他们的心其实很脆弱的,很需要别人的疼爱,别人的关心。。

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开始给别人一种自己什么都强,很厉害,很坚强的感觉的,别人就觉得我很厉害。跑步,别人也觉得我很能跑,说我 跑步应该很厉害的(虽然每次800米测试我都是永远的刚好及格)。以前我每次都会说:其实我并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厉害啦。不过每次他们都不会相信的,就这样我也就慢慢地学会不说话了,他们怎么想就他们想去吧,因为即使我说了,别人也不会相信的。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其实我都会受伤,会对自己很失望,觉得自己很无能。但是事实毕竟是事实,所以我也没有办法,只有笑笑了。

爱情也是一样,就像影片中的威尔一样我也可能会有一段让人羡慕的,自己会感到幸福,快乐的爱情,不过都是因为自己的不敢,本该享受的幸福就没有了。不敢爱,更不敢说出自己的爱,就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只是因为自己觉得不可能,觉得不会有结局,不可能走到一块儿。所以只要坦白自己爱他本该就能留住的爱情,只是因为自己的漫不经心,最后成为一段让人伤心的,又让人觉得回味无穷的回忆。不过有时候真的很希望有人真正的疼自己,爱自己,关心自己,而且也只有在这样人的面前我们才会抛开自己所有的面具,能放心地敞开自己的心扉,倾诉其实一切并不是看起来的那个样子。

伪装,伪装自己很坚强,每天嘻嘻哈哈的,笑得更是没心没肺,给人感觉自

己没关系的,过得很好。但是自己真的没关系吗?!答案其实并不未然,自己其实有关系,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为什么非得要这么做?答案是,我们很怕,很怕别人看不起我们,觉得如果不那样会很丢脸。不过有时候承认自己并不是没关系,承认自己受伤了,并不丢脸的。有时候应该认认真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还有自己的感情,不再让自己的心那么累,不再让自己觉得那么孤独,那么寂寞反而会更好吧。

也许我们应该勇敢地敞开自己的心大声地告诉自己——该放弃伪装,抛弃面具,好好的,认认真真对待自己的感情是时候了!

篇6:谁解放你的心灵3[大全]

撰文/汪冬梅

这篇文章中一大堆材料,根本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主题应当是Kevin等真实的人,他们怎样在影响这个城市,怎样改变很多人的生活。

开头:这是一个需要心理医生的时代,“甚至心理医生也需要心理医生。”——《欲望城市》

上海人的心理医生在哪里?在一定程度上,情感顾问开始成为大众的心理医生。介绍至少3名正在引人注目的感情顾问:盈枫、Kevin、?他们的基本状况,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别人的生活是否融会在他们的生活里? 如:

Kevin:„„岁,„„星座 从事心理顾问的原因:„„ 最困扰的事:„„ 最集中典型的案例:„„

Joy FM弦动我心

未见其人,先闻其音。也许你我都有晚上十点静静与盈枫邂逅的经历,“别有用心”的音乐、真诚睿智的话语,温柔醇厚的心怀,她和她的Joy FM陪伴着这个城市和城市中孤独的伤痛的渴望安慰的年轻心灵,给你体贴,给你沉静,让你从烦恼中渐渐走出,品味Joy。

音乐疗法:《梦醒了》之后的《美丽心情》

曾有一个女孩(其实是很多女孩),会为情所伤到沉沦,盈枫送她一首《梦醒了》,几声涩涩的瑟瑟的吉他弹拨后,那英压抑中的痛苦随轻唱而低回:“你给我一个到那边天空的地址,只因为太高摔得我血流不止,带着伤口回到最初背叛的城市,唯一收容我的却是自己的影子,想做你感情里的最后一个天使……只怕梦醒时已分两地。”听歌的女孩触动心事泪流满面,盈枫说,“英国诗人约翰·盖伊写道,男人是为了撒谎而生,女人是为了相信这种男人而活。男人对待爱情的姿态千差万别,爱上什么样的男人就决定了爱情的品质和结果。失恋最可怕的不是伤害,而是从此莫名地将自己推入自怜的地步而不自知,真爱在我们生命中必须付出代价,明白了,才有资格真正爱人与被爱。”提琴悠扬之后,RURU略带伤感却勇敢地高唱,“只有曾天真给过的心,那曾经爱过他的心情,有一股傻傻的勇气,那深爱过他却受伤的心丰富了人生的记忆,当我安安心心地走在明天里,有不后悔的美丽的心情。”听歌的女孩渐渐平静,盈枫说,这世界之所以多姿多彩,就是因为有“爱”这个字。男与女的相知相遇,走完心灵探索之旅,才赫然发现这全是造物主精心策划的人生剧场。

从音乐的清幽抚慰到哲理的泠然领悟,盈枫如同夜空中的精灵,用音乐和每个不安的心灵相通,为你我疗伤。对她来说,电台的DJ不仅仅是份工作,更是青春和生命的一部分,盈枫真诚地告诉我们,Joy FM里有她太多热情,甚至信仰和理念。可能是母亲的遗传基因吧,非常希望能帮助别人,让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理解,有温暖的感觉。如果不做DJ,可能做红娘呦,盈枫笑道。悟性好吧,从小就感觉到人认识自己、了解别人都不容易,而默契、相知、信任更非易事,而触动心弦的音乐,能帮你尽情倾诉、真诚沟通。

是谁的琴弦动我的心弦

中学时代接触域外音乐时,盈枫又新鲜又激动,之后一直站在最新音乐的前沿,聆听和汲取。等她长大机会降临时,能把最新最好听的歌与人分享,和弦悠扬的同时又能成为心灵的使者,轻抚寂寞、化解感伤,真是两全其美呵。盈枫说到此时,笑容灿烂如仲春午后的阳光----这是份荣耀的工作。

笑容背后:热情+责任感。一小时的节目要做很多案头准备,听大量的音乐,中文的、海外的,从歌海中挑选最合适此刻的那一首,工作的耳朵丝毫没有休闲听歌的轻松,而更多的是责任感。让你在刹那间被打动,是谁的琴弦动我的心弦?要做到这一点,盈枫的心里可至少藏了三四千首歌!

Joy FM中,有个采访老外的特别栏目,盈枫用巧妙的设问开启心门:

你曾经收到过(或送出过)最棒的礼物是什么? 生命也是回忆的过程,你最好的回忆是什么? 爱情中最让你心动的一瞬是什么?

…… ……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受和表达。在每一个讲述的背后都是一个有意味的故事,仿佛早已遗忘,一被触及,会蓦然醒悟:我原来有这么好的“财富”!一个来自科罗拉多的美国人的记忆让盈枫念念不忘,他说,最好的也是最坏的,最坏的也是最好的,(真没想到美国人也有老庄色彩)父亲临终前执手相握的一刻,让他意识到生命的此刻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活在将来,因为不一定会有明天,所以别抱怨,别等待,马上行动。现在都不快乐,明天怎么会快乐?

还有一个国外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的香港男孩,偶然来到上海便留下了,为什么?你怎么也猜不到是因为在街头看到有人吵架!欧洲的街头无人争吵,表面上礼貌,骨子里是彻底的冷漠,彼此毫不关心,接触了很久的人也无法了解内心,如同生活在厚厚的铠甲里。相反,上海街头的一幕是真实的人性流露,有活泼泼的生命气息的味道!----吵架反而吸引人,匪夷所思吗?换个角度,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也会深刻。

有意思吧,这样的节目会使很多人为之沉思、为之动容,让大家与大家共享,让心灵与心灵更近,感谢聪明的盈枫,随音乐飞舞的快乐精灵。

另:在盈枫的图片旁,可以附这些内容:

盈枫自己的缓压法:写字,自我倾诉,自我对话,听到心底深处的声音;

运动,流汗流掉烦恼,让自己放松;

倾诉,向闺中密友一吐为快。

建议:每个人都不同,要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缓压法,画画、散步、逛街„„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与Kevin的笔谈

AskKevin的专栏吸引了这个城市中一个庞大的群体,Kevin清癯的文字淡淡地为都市人解惑。正是这种独特的方式吸引着你我越来越多的人想把心情诉诸笔端,在和他的笔谈中让生活继续。甚至我们的采访 亦如是。

ME:从什么时候开始用这样的方式阅读、倾听陌生人的心情?最初的时候有没有特别的目的性?

K:两年多了。最初始于《城市画报》上的专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不过是杂志参照国外的同类媒体所开设的栏目来构想的。然后是《上海一周》报纸上的同类专栏。

Q2: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专栏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和现代都市人的“所缺太多、欲望也太多”有关吧?

K:对自己的文字和想法其实倒是一直都有信心的,但栏目的读者反应,的确和现代人的愿望与需求有关。对于人自身情感和个性成长有关的话题,本来就是现代社会的媒介所一向关注的。

Q3:你的文字没有说教气,你也从不以心理学家自居,但你从别人字里行间,常常能非常准确地解读个性,揭示被有意无意隐藏的东西,这种“本领”从何而来?天性?阅读?阅历?行走和思考?

K:我的确不是心理学家,也不相信有情感专家。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欲求和冲突,只是不同的实际状况导演了各种不同的剧情而已。这些实际状况包括人的背景、能力、经历和个性差异等,由于各种差别,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过程和结果。我在自己的生活和经历中,感受、体验,你所提及的那些要素确实是影响了我的判断、观点的最重要的因素。独立的行走和思考是重要的。阅读和经历就是人发现自己、选择道路的重要手段。我从中学起就涉猎西方经典心理学的著作,可能对我现在的眼光也有影响。

Q4:你不姑息、不纵容,甚至不温和,也不掩饰你的立场和想法,所以犀利、鞭辟入里,即使你说今年比去年少了激烈,多了悲悯,但剔透、洞澈仍是你专栏的“个性”,这也是你的个性吗?

K:我的个性是复杂的,但真实、坦率必须是我面对那些来信的态度。我不必矫饰什么,因为我既不是为着糊口来当它是工作,也不期望藉此获得实惠。当然,我乐意被赞美,而这只是由我写下的东西供人评判决定。

我希望人能既注重生活,又能藐视它,我希望自己的体验能与人交流,在很多时候,我看见的人和事,都像是自己有过的感受,所以可以很自然的说出我的想法。

Q5:你说过,文字始终不过只是文字,生活庞杂的表象会使它们不值一提,这么低估自己文字的力量?改变别人是让他停止成为他自己吗?赞赏你不做别人的人生导师,但心理救助不会完全无用吧?独立、尊重自己骄傲的心、勇敢选择、勇敢坚持、正视自身才是问题和矛盾的根源,你的这些观点慢慢渗入很多阅读者的心灵,你自己知道吗?就“好的态度至少是种慰藉”这句话展开点吧。

K:至少,文字不是对每个人都有用的。多数人的局限性就是无法通过现有的知识和见识来认识自己、看清世界。这不是悲观,而是事实。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道理人人都懂,多数人都会厌恶他人的说教,但自己的选择、改变总是很难的,能够突破自己的,始终是少数。所以首先我自己必须看穿这一点,并接受这种现实。这并不难,人生、世界,我们其实一早就加上了过多的虚幻在上面;另一方面,人其实也并非想像中那么脆弱,多数人最后都可以用各种积极的、消极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我认为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复杂的内容、味道、可能性,因此更为有趣。

但是,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比较的,人应对、处理问题的态度、方式也如此。所以,我会倾向于各种主动的、积极的思路,我相信有很多好的个性和品质始终有助于人去解决问题。人活着,总是要做事的,要与人打交道的,态度当然是最重要的东西。也许因为我长期从事营销管理工作的缘故,因此我会格外强调态度的重要性。

Q7:你曾给自己的写作打过一个比方,好像在机器面前看到哪里冒头就打下去,不知道有没有人“上诉”,你写过的人有没有再和你交流的?你在意他们的反应吗?你会和你的读者成为朋友吗?

K:很多。我虽然不能有时间和他们交流更多,但一直在意他们的反应。因为在写下那些文字的时候,我把自己放在他或者她的面前,我们在说起同样的事情和各自的感受,我一直是从朋友的立场来读每一封电子邮件的。

有一些读者,已经和我成为了朋友,甚至非常好的朋友。某种程度上讲,这是我的文字带给我最大的收获,这是令我珍惜的东西。

关于爱、勇气和个性:Kevin的心答

以下是Kevin对一些心灵困扰的回答,这些诗样语言是否正中你的下怀,令你豁然开朗,也未可知。

▲我多么希望有关感情的一切,依然只是和梦想与真在一起,即便经历风雨还能保有纯粹和亲切。

因为爱几乎是,也应该是惟一的例外:尽管会失去、会失败,仍然是值得等待和尝试的。

惟有在这种文字中,人说我是理智的。也许,我不得不。

但在那个依然存在的梦想里,渴望的激情会铺天盖地燃烧并席卷整个大地。

我多么希望你们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不肯逃避的最后一个人。

有勇气看别人的眼睛。有智慧听自己的心。

▲在感情上,人通常是自私的。

所以爱没有别的愿望,只要成全自己。

▲那一晚的情不自禁说明了什么呢?

你正好有些渴了,正好你手边有一杯清凉的可乐。

你没想就喝了它。如此而已。

▲隔着人海的响应总是艰难。这些人在城市里潜行,工作,生活,最终都只能接受所有事实——此时此地的事实,以及幻象——生活在别处的幻象。没有呼应的爱,最终不用道别。

▲婚姻是一种完结?放心交出自己了就可以不管不顾?你下了赌注,就必须睁大眼睛,因为这漫长的豪赌将直至上天将你们分开。

▲当你改变时,你的生命有一部分延伸了,那部分是你奖赏给自己的快乐。

▲当全世界的女子都一心只想成为漂亮娃娃和性感宝贝的时候,男人们的生活其实更加荒芜。那些曾经抚慰心灵的母性光辉再不会出现了吗?男人们虽然没曾开口,但失望在加深。

▲完美的东西是很少的。

期求完美的人常常离完美最远。

在一本从季风书店里买的诗集中有这么一些诗句:“那内心的巢穴不是由本能构筑而成/每只鸟都能进入/那由其他不完美的鸟构筑的巢穴。”你能放弃对完美的渴望吗?如果可以,幸福反而是有指望的了。

不必害怕伤害。因为你更害怕孤单。惟有不被爱才是噩运,惟有不爱才是不幸。

▲决不回望。告诉自己这就是我的感情低谷了,我可以承受。从现在开始,我要一直往上飞。

城市里的每个白天黑夜,都有不同的故事在发生,在结束。我们个人的经历无论怎样惊心动魄,也只是上天见惯的世象风景。既非幸运,但也不是不幸。

▲即使在现实中你已支离破碎,也应该有个纯粹的愿望在跟随。

▲从来都有各种爱情,如同自然界一样,有昙花,就有昙花一现;但也有岩石,接近天长地久。

▲对你和许多像你一样挣扎在痛苦抑郁里的人,我其实最想说的话就是:要嘲笑你们心中完美的爱情;要打击你们过分软弱的性情;迫使你们大声说话、高声唱歌;激发你们开朗生活的意志;要你把握珍惜和不在乎的分寸;要你反抗自己的惯性。

▲总的来讲,不是女人麻烦,而是男人的麻烦来了。这倒是重新接近了自然界的法则:雄孔雀不仅要长成一表人才,还得常常show出来给另一半看。

她变了。也许世上自此少了一个女经理或女工程师,但多了一个活得快乐的物质女郎。你痛心疾首,别的男人心花怒放。

一个人,若有杰出的技艺或后天的努力,长成了人才,很好,是上帝的gift。

一个人,若有不俗的身体或容貌,也成了人才,甚至不劳而获,也不错,也是上帝的gift。

别委屈,能长成倾国倾城的花瓶决不是件容易的事。

▲怀抱一个爱情,无论它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它完美还是脆弱,你在众生之中虽然被淹没,但你能清楚感觉自己活着。

爱的本身是没有过错的。

▲呵呵,减法的人生。从一个时候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告别。

▲如果爱应是简单的,如果爱该是藏在心里的,那么这句话一定是对的: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复杂的人,简单的感情,这中间的过程是我们所有人的悲欢离合。有时候我甚至觉得爱是失落和遗忘的艺术。它令人痛苦,但又带有某种必然性。

▲从这个晚上开始,我要你用一种强悍的意志来逼迫自己改变,无论你是男是女;我要你用成人的态度来重新打量过去,无论你是否委屈。

▲这世上没有谁离了谁是不能活的。当尊严纷纷低头不语时,爱的价值已经很可怜了。

从来,我只尊重骄傲的心。

▲离婚是激情消散的故事。没有理由干涉他们。那也许是我们的另一天。

这并不全是噩梦。对他们、对你都不该是世界的终结。你该会同意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和选择,你该会谅解他们累了、要退出,你也要警惕爱情确实有消失的过程。留意所有发生过的,如果从中学习珍惜,也是好的。完全安静地置身事外几乎不可想象。

就算是打击吧。我还说过:打击来得越早越好。(摘录自《城市·一周》——给

Kevin的信

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心理咨询师:谁解放你的心灵?

拜访叶教授的时候,心里有点惴惴不安,又存着些莫名的希望。他在国内心理咨询学界都是相当有名的,这样的一位专家是不是一下子就洞察我的心理,或许可以把自己的心事讲出来,请他指点迷津。不知道去见心理咨询师之前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想法?

心理咨询师的眼睛

心理咨询师很“神”吗?是不是常常洞彻人的心扉?科班出身且有八九年职业经历的叶教授说,没那么简单。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先天敏感+后天训练,观察、交往,解读,假设,验证,判断,审慎而高度紧张。作为一个职业本身,心理咨询师的门槛是相当高的,(国外同行的收入水平为100—150美元/小时,国内一般50—200元/小时。)心理压力也特别大,总接触负面的东西,在国外,心理咨询师的自杀率挺高的,所以先得自我心理调节,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如果有童年失助的经历,心理补偿的作用下可能特别投入、陷进去,很容易burn out!好的心理咨询师首先得去掉自身的“心灵沧桑”。

目前中国心理咨询业开始推行职业认证,标志着行业的日渐成熟和规范。但行业现状并非尽善尽美。叶先生说,社会机构的“心理热线”往往热情有余专业不足,挺危险的。医院的心理治疗以药物为主,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博爱心理咨询中心都有专业心理医生,但求助者很多,往往应接不暇。

中西方心理咨询的区别

这个问题谁关心?而且,这种采访很僵硬,根本不适合我们杂志

叶教授觉得目前国人对去看心理医生仍是一种不太健康的态度,与西方人在这方面的成熟仍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当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看看叶教授论述的中西方在心理咨询方面的差异,也许可以让你更快的成熟起来。

求助问题的表现形式:

中方:内外冲突,人与他人(人际关系),人与外部世界(适应社会)等方面; 西方:内在冲突,人与自我(人格障碍),人与自我成长(认知障碍)等方面。

社会原因:中方:处于财富积累的初始时期,从贫穷到小康到富裕,快速发展,生活的压力普遍偏大,社会保障不够稳定。

西方:几代人的财富积累已经完成,生活安定,社会保障稳定,外界的环境比较宽松。深层文化根源:中方:传统思维模式中“有出息”的观念深入人心,处处与人比较,拼命出人头地,“无友不如己者”,所以皇帝只能是孤家寡人。西方:快乐第一,独立至上。做卡车司机和做总统一样快乐。

咨询心态:中方:讳疾忌医,总把心理咨询和精神病态等同起来,轻易不愿求助,所以一旦求助,问题已经比较严重。

西方:平和正常,觉得和心理医生交流是平常的事情,甚至是有身份、有经济能力的象征。心理咨询模式:中方:影响模式,心理咨询师要有权威感,前来咨询者很大程度是来寻找权威意见的。

西方:平等交流模式。

咨询效果:中方:言行不一,由于易受环境影响,不太有定力,所以治疗时表示接受建议,咨询后回到现实中,容易再受影响,问题复发。

西方:言行一致。个性的独立,思想的完整,一旦接受了心理咨询的建议,就会切实履行,从而产生良好的咨询效果。

不管你准不准备(或有没有勇气)看心理医生,如果觉得烦恼,不妨试试—— 这段仿佛在讲学术问题

为什么我们不快乐?

人的心理压力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对于现代职业人士的“心理高压”,叶教授从社会、历史、人性各个角度给予深度阐释:高科技因素加速社会发展,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种种变化,使得人必须快速适应环境;人本身的欲望又被快速唤醒且“欲壑难添”——据调查,年薪500万满足吗?回答“不满足”的大有人在。

为什么不快乐?西方经典的解释中我们最熟悉的是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说,人性的欲望和社会角色之间的挣扎;还有阿德勒的“自卑说”,和他人相比时,不如人则不快乐。尤其是中国目前的社会进程导致社会差距的加剧,原本身边同一层次的人发达了,心理难免失衡。何况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喜欢琢磨怎样出人头地,总在不停地比较中,总在追逐更高的职位和更多的利益,怎能不累?就算拿了第一、获得了最高的职位,但为了保持住“胜利成果”,还得殚精竭虑,岂不更累?

除了这些深层的心理动因,还有追求完美的个性,人际交往的矛盾,工作生活中事务繁多、头绪复杂等实际问题的造成的困扰。怎么办?

谁要看这些东西?

心理咨询师的减压“处方”

深层次心理压力,要从人生哲学、宗教等层面进行探讨,佛学的去“欲”、基督教的博爱都是一定的精神支柱。

浅层次心理压力,用对策解决。人际烦恼可以讨教些应对技巧;工作繁多可以学习时间管理。下面这些方法对缓解心理压力有效哦:

“腹式呼吸”:失眠时,可以尝试深度呼吸。吐气比吸气慢一倍,产生憋气的效果,憋气时,体内的CO2增加,可以使人镇静,环境适宜时,20次的有效深呼吸可以进入睡眠状态哦!而且,深呼吸对心血管和胃溃疡都有良好作用呢。

想象:冥想、入静,可以让心情安宁、快乐,想象在一间温暖的房间,让心灵彻底放松。但别聚气(把气息聚于身体某一处),因为没有专业的指导,聚气有危险。

运动:身、心相关,让心灵舒畅吗?先让身体畅快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比较好的运动是太极和瑜珈。练太极需要一定的指导;瑜珈在伸展关节的同时舒展内心,对于女性还能优美体态、减掉脂肪呢。

兴趣:爱好是心灵的避风港。比如旅游,从人的动物性“残留”的角度说,在大自然中休憩会浑身轻松,更何况暂别工作和生活,也远离了烦恼的根源。

药物:别讳疾忌医,吃药也没什么可怕。压力下的焦虑一旦酿成抑郁,必须找有经验的医师,在专业的指导下用药。特别提请注意:请医师全程指导,别随意增减药量。

物理方法:有的仪器可以把人脑中相应功能区的脑电波释放出来,可以兴奋,也可以安静。

倾诉/倾听:普通人面对别人的烦恼,倾诉是最好的帮助。遇到问题,诉说是大部分人的第一需要。从专业角度看,诉说的过程是渐渐“客观化”的过程,诉说者慢慢变成旁观者,如同审视别人的伤口,情绪平复才有可能。当然,悲伤哪能三言两语就转为喜笑颜开?在诉说和倾听的过程中,需要耐心来平复伤痛。

不管什么方法,希望从此心灵彻底解放,让你我快乐在生命中的每一天„„

4P

心理的烽火

美国派了25万多军队去征服伊拉克,还得再追加200名心理医生随军,因为战场的烽火掀起所有被卷入者的心理波澜,甚至是心理疾病。在飞机、坦克、导弹、防毒面具的背后,是一颗颗紧张而不安的心:或无精打采或焦躁不安,惊慌、沮丧、甚至疯狂。

心理学上治疗“战争压力反应”的对策是给予加热的食物和充足的睡眠,同时还让洗热水澡。患病战士一般只需要休息72小时,就能够恢复精力,重返战场。

可就算如此,我们还是频频听到美英联军误伤自己友军的消息——这都是精神高度紧张惹的祸;尤其是在占领区,紧张的情绪会酿成无法想象的悲剧:一辆满载妇孺的民用客货两用车被当成威胁,遭到疯狂扫射,10名妇女儿童,其中包括5名五岁以下的儿童丧生!面对此情此景,医护兵马里奥-曼扎诺军士感慨万分:“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可怕的事。”

可以不问政治的是非曲直,但不可以忽视人心灵的伤痛,谁都无法躲避战争的血腥、残酷和利益争夺下的荒唐、丑陋,追问意义的人不会因为有热东西吃就欣欣然,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选择逃避到瑞士的世外桃源,也无法安之若素,战争,让所有的人的心永远都痛。

死亡,竟是春天的话题。

4月1日的雨夜,张国荣,陨落的星。在自己和自己的战争中,他选择了逃亡。所有的话题都是伤感,心理疾病与死亡有时是那么地近,我们无法回避。哥哥忧郁的气质是被喜爱的理由,可抑郁确是伤害他的“杀手”,“沉睡中,为何拿刀”、“横过漫长马路,梦境那样恐怖”、“偷窥我,跟踪我惊险到想吐”、“我一路,睡不好只为噩梦太嘈”,《失眠歌》是他痛苦的声音,压力巨大下的失眠、抑郁、思维和反应迟钝(最严重时无法开口——他可是艺人啊),无论如何,他最终的不愿继续是因为无法继续。

其实,我们都会有很多的不快乐,而且,心理学家说在人生的旅途中,谁都至少会患上一次抑郁症,但患上抑郁症的人大多数“身在病中不知病”,只有1/4的人知道,大多数人用积极或消极的办法都会悄然度过,可是他(她)们不同:1935年的阮玲玉,1985年的翁美玲,2002年的陈宝莲,2003年的张国荣,谁知道明星风光的表面下深潜的心理问题。艺术使娱乐圈本身充满着无限的暧昧,有人际关系,也有心理关系,像张国荣这样的完美主义者事实上已处于娱乐生物链的顶端,高处不胜寒,艺术成就的另一面往往是难以挥散的心理空虚,而来自艺术与情感的压力会使这种空虚变成一种很难左右的无助,这无助击倒了他,也击碎了所有爱他(她)们的心。

在自己和自己的战争中,永远没有胜利者。

这些书既不时尚,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读心

经典型

《梦的解析》

(奥)弗洛伊德著

精神分析学开山鼻祖弗洛伊的经典著作,远比你想象中的好看。尤其是对于多梦的你,看看潜意识经过怎样的曲折,才会有梦境的展现。开始一段弗洛伊德的自身案例特别有趣。

《未发现的自我》(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

现代人的苦闷、现代人对科技及科技文明的依赖和厌倦的复杂情绪,和谐与矛盾、合理和荒谬之中的微妙关系,尤其是西方现代文明和东方传统文化之间的比较,荣格自有一套说法。

《理解人性》(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 很多时候不得不承认,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仅仅天生的吗?社会对个性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有不可小视的作用。阿德勒把个性在社会中的表现分成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看看你是哪一种。阿德勒以“超越自卑”的理论在心理学界闻名,说到底自卑是人的心理渴望承认的曲折表现。换个角度,有自卑也有动力,只要你能超越。

《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美)卡伦·荷妮著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阐述了我们时代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病、工作中的心理症障碍等各种病态人格表现、原因和治疗方式。卡尔·荷尼作为女性心理学家特有的细腻,能给你的阅读更多享受。

《幽默心理学》(美)霍兰德著

爱笑的人=快乐的人=自信的人吗?没那么简单。霍兰德说,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大多数的喜剧性现象看来是与自我的以往冲突有联系的„„笑得过多的人必然有着挺多的“类似的恐惧”需要克服。某种程度上说,要自信的微笑,不要盲目的大笑。

普及型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美)约翰·格瑞著

男女两性之间的讨论,人类最古老也最新鲜的话题,东方的太阳和月亮之比,西方的金星与火星,异曲同工,颇得其中奥妙。我们可能很多时候都是身在此山中而浑然不觉,所以多个角度看对方,可能多一份理解,少一点烦恼,它会很畅销一点也不奇怪。

《人性的弱点》

(美)戴尔·卡耐基著

“认识你自己”刻在古希腊神庙廊柱上,也印在你我的心中,这是曲折的通往天国之路,我们永远无法到达之处。但了解自己的缺点,尽力避免由此而来的人际交往中的麻烦,倒是好处多多。卡耐基是人性通俗研究的大家,尤其擅长把握人际关系的技巧,所以一直颇受欢迎。

小说型

《24重人格》

[美]韦斯特 著

戴维有24个分身,他不能控制自己和自己分裂,一会儿是说话结巴的8岁儿童,一会儿是温柔机敏的少女,一会儿又是开朗幽默的男人,荒诞么?其实,我们有时候也会被自己戴着那么多不同的角色面具“吓一跳”,让所有的他(她)们和谐,让所有的他(她)们快乐,祝福他(她)们就是祝福我们自己。

休闲型

《你的心情不好吗》等

布拉德里·特雷弗·格里夫

可爱的动物,相似的表情。让人莞尔一笑间,灰色心情烟消云散。最有趣、最畅销的心灵休闲书。

视觉的心理宴会

恐怖型:《精神病患者》希区克可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人格分裂的典型,弑母、杀友,血腥、恐怖的开端。

哲理型:《云上的日子》20世纪90年代作品,83岁患了失语症之后的安东尼奥尼,探索现代人与人之间难以克服的交流障碍,尤其是情感和欲望造成的隔阂和距离。有缘无份的邂逅;苏菲·玛索陷入弑父又恋父的迷惘;语言的诉说、肉体的诉说三个家庭三对恋人之间本能地重复着倾诉的循环;美的纤尘不染的女孩为了避免结束而选择从不开始。沉沦与救赎、与欲望与超脱,没有语言,只有映像,阐释人类心灵的无尽体验,西方文化心理的顶级表现。

探索型:《性,谎言与录相带》20世纪80年代末作品,好莱坞天才导演斯皮尔博格的处女作,对性和人际间隐私心理的讨论,总是无法面对自我的现代人脆弱的心理,面对亲人甚至面对自己总是在不由自主地说谎,只有在他物——“录相带”的面前的毫无顾忌,去除谎言的遮蔽,才敢正视自我。

社会型:《移魂女郎》20世纪90年代詹姆斯·曼格尔德根据苏珊娜·凯森的自转体小说改编,边缘性精神障碍的威诺娜·赖德和幻想性谎语癖的安吉丽娅·茱丽,不断地反抗和逃离,可在令人困惑的精神病院里谁是真正的病人?正常和不正常,梦幻和现实之间扑倏迷离,只有承认自身的矛盾和病态,才会走出迷惑,找回自己的社会角色。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她们之间的互相刺激和互相取暖,“举起你的手臂,假设你是一棵树,摇摆你的手臂,就像树枝在摇摆,你的脚下,就像树根在大地里”,这是电影中最温情的一瞬。

娱乐型:《天下无双》2002年王家卫的普及性作品(最容易看懂的一部),江湖小混混梁朝伟邂逅大明长公主王菲,趣事横生,尤其是梁朝伟传授“呼吸法”,天大的烦恼,一个深呼吸搞定!攥紧拳头,紧握你的伤心事,然后深呼吸,“嘘”一声,所有怨气都跑出来了,解脱啦!王菲被母后幽闭深宫时,不断重复“呼吸法”以慰藉相思之苦。《天下无双》的结尾颇有意味,想念至深而幻作对方,梁朝伟和王菲心理大置换,超越阶级鸿沟,终成神仙眷侣。

人格型:《无间道》2002年最有分量的香港电影,梁朝伟卧底黑帮十年,身心疲惫,更可怕的是自己总在和自己演戏,面具会不会渗透到灵魂?被自我分裂的危险折磨得无法入眠,只有在陈慧琳心理治疗椅上睡个好觉。不过,脱不了商业片的底色,漂亮的心理医生可容易让患者移情哦。

让心灵放假的音乐和色彩

愉悦你的耳朵,专家的意见:节奏鲜明的音乐能振奋精神,让你激动和兴奋,走出颓唐和低迷的心情低谷;旋律优美的音乐能平复焦躁,让你安宁和愉悦,摆脱紧张和烦躁的不安情绪。音乐是通过生理作用而实现心理作用,通过听觉器官和听神经影响人体的振动频率和生理节奏,引起共鸣反应,从而调理情绪。

试试吧:缓释紧张的《火鸟组曲》(斯特拉文斯基);安详向上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想曲》;化解忧郁的《忧郁圆舞曲》(西贝柳斯);轻松明快的《卡门》(比才);利于安眠的《仲夏夜之梦》(门德尔松);还有让你神清气爽的中国古典音乐,《梅花三弄》、《平湖秋月》《碧涧流泉》、《春江花月夜》„„心与乐舞,心旷神怡。

愉悦你的眼睛,试试在衣服、提包、饰品、甚至房间的颜色上作些改变吧,更多春夏的气息,更多开朗的心情。

红色:热烈而奔放,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充满锐气; 绿色:乐观而稳和,大方开朗,心情平和,充满希望; 黄色:大胆而洒脱,轻松愉快,目标坚定,自如自在; 蓝色:安宁而镇定,平静淡泊,判断敏锐,见识深刻。

愉悦心灵的艺术:莫奈的阳光和空气

自然和人生,人与物象在大自然中的同一生命感觉,光与影无限的和谐和完整,超越世俗光与色层面,上升到空灵境界的生命质感,1887年的《春野》,1873年的《丽春花》,1886年《遮阳伞下的女人》,1880年的《坐在柳树下的女人》„„

莫奈的“印象”,也是我们永恒的印象,我们心灵休憩的印象之地。

透视自我的艺术:达利的梦境和想象

上一篇:辉煌的近义词及造句下一篇:六年级英语试卷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