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前期声乐训练

2024-04-20

童声前期声乐训练(精选5篇)

篇1:童声前期声乐训练

针对儿童声乐技巧的训练,只能以生活中的感觉和丰富的想象力,来训练歌唱器官的协调及配合。运用单项练习来进行声乐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声乐技巧。

呼吸练习:最初接触声乐的儿童,不知道歌唱呼吸是怎么回事,开口就唱,把声音全部挤压在喉咙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更体会不到。如何运用气息呢?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回忆感受一下 引导学生做一些表演,如快速爬楼梯或跑步后,气喘吁吁时的样子,模仿的基本像时,问他:现在你能说出身体的感受吗?你的腰部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你能边表演边发出声音吗?你能在唱不同音高时,同样使用上这些感觉吗?你的声音和腰部是如何配合的呢?儿童能把这些感受记得非常牢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声乐技巧的兴趣。

咬字吐字练习:唱歌和说话一样,要求咬字吐字清晰,在唱歌时必需运用歌唱语言的方式来咬字吐字。歌唱语言的拼音是建立在生活语言拼音的基础之上,通过艺术加工(语言夸张的创造),而形成的歌唱语言的拼音规律。在儿童歌曲中,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型歌曲,即欢快的和抒情的。在表现欢快歌曲时,要把声母和韵母作为两个独立的结构单位互相拼合,在这样咬字吐字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把快节奏中的字和旋律唱清楚。表现抒情类的歌曲时,咬字时把韵头、韵腹、韵尾要交代得非常清楚,这就要在拖腔过程中,不急于归韵,过早的归韵就会出现沉重的鼻音,当在快唱完这个字的韵尾处时,再快速归韵,这样有利于歌唱声音的连贯和感情的充分表达,从而提高整部歌曲的完整性。

打开喉部练习:在训练中要求学生喉部打开时,有的学生并不知道“喉”在哪里,只能疑惑地摸着自己的脖子。如何进行喉部打开并放松呢?可以给他们讲个生活小常识,例:当你口中含着水想说话时,你的喉咙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会很好奇的试一试、想一想,然后你告诉他,这就是喉部放松的感觉。

面部自然放松练习:在歌唱时要注意面部的自然放松,如果面部器官有歪、咧现象,同样会影响歌唱的声音及形象。一般来说,当面部保持微笑状态时,面部器官便会处在比较理想的位置,微笑时,笑肌被抬了起来。当笑肌随着微笑抬起后,口腔内部的硬颚和软腭也会同时抬起,喉咙在这种状态下也就自然打开,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歌唱状态。学唱过程中,特别是初学期,要经常对着镜子练习,检查是否有面部紧张状态,同时分辨声音是否松弛、歌唱器官是否协调,当出现不正常的状态时,要及时加以纠正,一旦形成不良的习惯,就很难改掉,这样会直接影响学习歌唱的进度。

声乐教学中的童声训练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推进,越来越被家长重视的特长教育红火起来。学习声乐的儿童也越来越多,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歌唱训练,也是声乐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但是,怎样进行童声训练,是我要讨论的话题之一。要让儿童建立起科学的发声方法,必须掌握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头声”是科学的方法之一

中外声乐界有的把儿童区细划分为“胸声区”、“中声区”、“头声区”三个区域。有的则粗划分为“胸声区”、“头声区”两个区域。我们现以后者的划分来讨论问题。

声乐课的训练中,让儿童从c1开始向上唱,唱到f 1时,常常出现声音的“畸变”和生理感觉的不适。我们把这一产生“畸变”和“不适”所对应的音高f 1,叫做换声点。这个换声点通常被称为儿童的自然换声点。

为了避免这种生理上的不适和声音音色上的不统一,我们把儿童的换声点从f 1向上移至b 1。换声点移高,明显地使胸声区增宽(从a—b1),由原来只含六度的胸声区增宽到九度,而头声区则相应减少。当儿童从c 1唱到b 1时,在这个高度上将产生更加严重的“畸变”和“不适”,以至于听起来声音犹如嘶叫,主观感觉声带几乎被撕裂。长此以往,非但训练不出甜美的童声,还会使他们稚嫩的声带毁于一旦,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在欧美大寺院里很多优秀合唱团没有一个例外,都只有一个声区,即头声区,把换声点下移到d1或c1。换声点的下降,除了a、b处在胸声区外,其它都统一到一个声区上了,即头声区。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换声点移低至d1或c1后,头声区增宽了,除了训练中不唱及的a、b外,都统一在一个声区里,它避免了换声点,使两个原本不统一的声区,变成一个声区,这样,声音既协和、统一、甜美,生理上又感到舒适、轻松。这是童声训练中唯一正确的做法。

用头声的唱法去唱胸声区之所以是科学的方法,因为它与儿童的心理与生理协和,使其潜在的音乐天赋如春潮般涌动而出。“头声”所需要的气息量少,声带震动范围小,儿童稚嫩的发生器官能够胜任,从而心理坦然、平静、情绪欢愉、振奋。不多的气息可以支持较长的乐句,较高的声音不感到紧张、疲劳,声音连贯、柔和、控制有度。非但不会伤害其尚未发育成熟的发声器官,还会激发他们对唱歌的热爱,增加唱歌的信心。

二、顺从儿童生理规律用轻生歌唱

在童声训练中,轻声是掌握头声最有效的手段,对声音要限量求质。要求儿童在歌唱时音量要少一些,要留有余地,不允许他们习惯性的喊叫似的歌唱。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时期,发生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如横隔膜处幅射形肌肉,尚不结实有力,在呼吸过程中,横隔膜上下运动幅度不可能很大,肺的体积小于成年人。因而,气息的存储量是有限的,作为发声系统的“发声体”的质和量都是低下的,而作为“震动体”的声带,相对成年人的即短、又窄、还薄,发声体在微气流冲击下,其震动的幅度(决定音量)、频率(决定音高)都受到限制,一旦任其主观(习惯性)地放声歌唱,超过了这个客观(生理机能)限量,必然会使其发声器官紧张、疲劳,进而使其失控、失态。这不仅无法使声音统一、协和,还会使其发声器官因负荷过重而受损,从精神上感到歌唱是一种难忍的折磨。加之他们的胸腔、咽腔、鼻腔、头腔等“共鸣体”同样未发育成型,不能自我控制,在这种十分紧张的歌唱状态下,他们除了声嘶力竭的叫喊外,绝无其它作为,哪里还谈得上发声器官的正确保持和控制的呼吸呢?自然得不到通畅、柔美的声音了。反之,要求儿童顺从生理规律用轻声歌唱,这样他们的发生器官的运动量才能用而有度,用而有余,不紧张、不疲劳。同时,轻度的生理负荷,使精神得到相对的放松,思想集中,思维活跃,有利于实现发生器官有度的主观控制和正确状态的保持及限气息的合理运用,再通过他们发出声音的反馈,去自觉地使发声器官处于最佳状态及气息的合理运用。

进行轻声训练必须明确的是建立在有呼吸的基础上的轻声,而不是无呼吸、有气无力地挤、卡、捏的声音。这就要求我们,在儿童的声乐教学中,要坚持做一些训练;比如从高至低的练声曲练习、用低头弯腰轻声唱法、哼鸣练习、假声启发等。实践证明,对儿童歌唱进行因势利导,进行必要的、适当的科学训练,童声训练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声乐教学]童声训练(2)

2、训练喉咽腔“打开”

由于语言的习惯,我们平时在讲话时喉咽腔是不必充分张开的。而在幼儿或少儿期与成人交谈时无意识的相互模仿,造成许多孩子在说话与唱歌时咽喉部位不自然地收紧,养成了“挤”、“提喉结”等不良习惯。这种不良的发声习惯在未受过训练的孩子中普遍存在着,如不能妥善及时纠正,将使孩子失去真实、自然与动人的童声音色。因此在进行喉咽腔“打开”的训练时教师首先应“从我做起”,在对孩子(特别是小学生)讲话时要使用自然、轻松的语调,千万避免“拿腔拿调”。在检查学生发声时要细心分辨其咽喉部位是否处于自然、放松、打开的状态,是否有不必要的用力,声音是否过分亮(贼亮),发声时脖子上是否有明显凹陷等等。一旦发现不良习惯已在以往有不同程度的养成,就应在训练的一开始给予坚决的纠正。

我训练过这样一个男孩,嗓音条件不错,但牙关紧闭,舍不得张嘴,还伴有“压舌根”,就更不用说“打开喉咙”了,声音似从牙缝里钻出来。唱较高的音时,下巴与肩膀同时用劲,且声音逼紧,喉结上提。针对这种情况,一开始我就在有计划地训练气息的同时,有意识地让他多做“u”母音的练习,并体会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用嘴说,二是张开喉咙说。当他体会到用喉咙说出“u

”时,再唱出长音“u

”,要求用缓吸的方法吸气,均匀地用缓呼的方法唱出。同时,多用表扬的方式激励他,使他常保持兴奋的状态。等他能坚持稳定地唱够6拍以上后,从ьB大调开始,逐音上行连续练习:

1=ьB 4/4 5 4 3 2 | 1

儿童声乐教学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崔宝芬 来源:《幼教博览》2009.07 上传时间:2009-10-15 20:38:58 关键词:儿童,声乐,教学,注意,问题

目前,学习声乐的儿童越来越多,儿童的声乐教学已成为声乐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文化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与成人不同,针对儿童的声乐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成人有所区别。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知识水平,在想象、模仿等能力上的优势和在分析、理解能力上的欠缺,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供读者参考。

采用简单易懂、形象简单的教学术语。

首先,儿童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远远达不到理解声乐理论的程度,因此,声乐理论的讲解,不但起不到帮助儿童学习发声方法的作用,相反,还会给他们带来困惑,给声乐实践制造障碍。因此,在教学术语的选用方面,要采用大胆的设想、形象的比喻与描述的手法,把抽象的方法、位置和感觉具象化,并用十分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好具体到某一物象,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汇来表达,甚至还可以用手势、动作来表达。如用“闻花”来表达歌唱前的气息准备状态;用“第二个扣子”表示歌唱时喉咙的假想位置;用“关门”来表示关闭唱法等。这种形象、简洁的术语很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掌握,能帮助儿童很快抓住感觉并给感觉定位。用很简单的词汇代替繁琐的理论,发挥儿童的优势,避开儿童的弱势,把复杂抽象的声乐教学变得简单而轻松。因此可以说,简洁、形象、准确的教学术语,是打开儿童声乐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从气息训练开始,有步骤、分层次地展开教学。

气息训练是指腹式呼吸训练和歌唱时的气息保持训练。从气息训练开始,是指在正式声乐训练前,应对儿童进行必要的歌唱气息的准备训练,使之先体会到气息的位置,形成一定的气息概念与实践经验。这样,在以后的声乐训练中,儿童可以自觉地用上气息,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快把气息与其他的方法融为一体,在声乐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步骤分层次地展开教学,是指根据儿童思维的特点,教师要把气息、喉头位置、声带感觉和头腔共鸣等方法根据儿童的学习程度和理解能力,按照从易到难、先分后总的顺序,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训练。对于每个具体方法的学习,都要先做独立的专门训练,再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而不是所有的方法一拥齐上,避免儿童因不能控制多种意念,顾此失彼而找不到感觉。如在学习喉头位置与声带放松时暂时不要讲共鸣,也不要对气息做要求。不做其他任何要求,儿童才能够集中精力来体会喉头和声带的感觉,才能很快体会到并抓住这种感觉。在感觉掌握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感觉同以前学习的方法统一起来,就简单容易得多了。事实上,即使教师不作要求,儿童也会不自觉地把以前学过的方法加入声乐实践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要在当前的训练内容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加以肯定,就能收到“鱼和熊掌兼得”的效果。

适当把握声乐训练的时间、强度以及歌曲难易程度

和成人相比,儿童的声带短、薄、韧性差,十分稚嫩,在儿童声乐教学中要时刻注意的就是保护儿童的声带。保护儿童稚嫩的声带,不仅要以正确的发声方法、巧妙得当的教学方法以及对错误发声的及时纠正来完成,还要求在声乐训练的时间、强度和歌曲的难易程度上加以把握。因为,即使发声方法正确,长时间的训练也会使声带疲劳,粘膜受损;即使发声方法正确,大声或高声的重机能发声也会增大气流对声带的冲击力,增大声带的张力。对于儿童稚嫩的声带,长期这样的训练是难以承受的,会导致声带粘膜充血,声带局部增厚,声带小结等病变。因此,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适当地把握训练的音高、音强和训练时间。一般来讲,儿童的声乐训练应以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为目的,以自己的自然声区为基础,音域不超过一个半八度,中等音强,尽量使用轻机能唱高音,每次的训练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并且中途要休息两次,让声带得到休息,恢复弹性。另外,还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歌曲。要根据儿童的音域和学习情况及演唱能力来选择在演唱中没有障碍又能充分展示其发声技术的歌曲。因为儿童刚刚学到或掌握一些发声方法,概念还没有形成,位置还没有巩固,额外的发声难度会导致儿童感觉的偏移和发声的失败。对于初学声乐的儿童,一般选择音调适中,旋律优美、上口,没有大跳音,闭口音不多的歌曲。因为这样的歌曲不但不会给儿童增加额外的发声难度,而且还在不伤害儿童声带的同时起到巩固发声方法的作用。

正确认识童声音色,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自然的童声是两片短小的薄薄的声带振动发出的纯净的基音,加上口腔共鸣形成的明亮清脆的个性音色,稚气可爱,非常迷人。但这是一种自然的音色,缺少科学发声方法的支持,头腔共鸣比较少,因此歌唱时高音上不去,喊的成分比较多。学习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加入气息和头腔共鸣,音色就会有所改变,变得圆润、浑厚,但会失去一些明亮度和稚气感。但是,解决了高音,并且头腔共鸣能产生一种饱满和通畅的感觉,因此,在儿童的声乐教学中,不能因为怕改变明亮可爱的自然的童声音色而在发生方法上有所保留。学声乐学的就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如果因为自然的童声音色好听,就不学头腔共鸣,对儿童来讲,最终会得不偿失。因为,随着儿童身体的发育,自然的童声最终会失去,而科学的发生方法会使他终身受益,是他永远的财富。因此,不盲目追求音高或音色,变尖亮为通透,追求童声的艺术美,把科学的发声方法放在第一位,才是儿童声乐教学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及时的赞美

每个孩子在听到表扬时都会感到兴奋、开心,尤其在唱歌的时候,赞美和肯定会使儿童精神振奋,情绪高昂,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歌唱状态。同时,及时赞美和肯定还能把正确的发声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儿童,不仅起到鼓励的作用,还能稳定他们的发声方法,提高他们对声乐的悟性。

最后综述,儿童具有很强的探求未知世界的热情,有强烈的对美的追求。在声乐的学习方面,儿童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几乎都比成人强。另外,儿童思想单纯,心无杂念,对技术的掌握也比较牢固。因此,只要采用的方法得当,术语巧妙,因材施教,儿童学习声乐不比成人难,甚至有时比成人学得还快。

声乐艺术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心、用脑、用嗓、用耳去感觉的艺术。声乐教学不只是让小学生学会几首歌曲,单纯地解决一些声音技巧问题;而是培养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知识技巧运用到实践中去。

一、声音训练是基础

在声乐教学中,发声练习必须放在首位。声音的好坏、音域的宽窄,是能否唱好一首歌的关键所在。发声练习时要对姿势、呼吸、发声、节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发声技能技巧,正确运用到演唱当中。

1.姿势一正确的歌唱姿势,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应反复提醒学生注意姿势,要求他们做到:(1)身体自然直立,全身保持松驰;站立时两脚自然分开,与双肩平行,两手自然下垂;头部自然保持平稳,双眼平视前方;胸稍向前挺起,腹部微收;面带微笑,身体重心略向前倾。

2.呼吸一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和动力。我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静坐练习。指导学生坐正,不要坐满凳,嘴轻轻闭上,将两手贴在助下(约2—3分钟)。当学生感到两肋呼吸的动作时,再向他们说明歌唱呼吸的正确位置。这个练习可避免学生在吸气训练时常犯抬肩、胸口僵硬、鼓肚子的毛病。(2)抽泣练习。启发学生找抽泣时的的感觉,通过反复体会,使他们感到肋骨下端的膈肌随着抽泣声有重庆声乐教育培训资源网弹性地往下往外扩张。坚持做几分钟,膈肌会有累的感觉,让膈肌得到了锻炼,这样快速吸气可用于歌唱时抢气或偷气。(3)闻花香练习。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用鼻腔慢慢地吸入,好像一直缓缓地吸进腹部、肚脐、腰围处(隔肌),吸满后将气吐掉,这样反复练习,让学生们进一步体会深呼吸的感觉。

掌握了吸气的方法,还要学会控制运用气息。(1)在做深呼吸的过程中,突然停住吸气,这时横膈膜仍保持吸气时的状态,几秒钟后,气要平稳均匀地从牙齿缝里呼出”S”的声音。”S”声始终是弱的力度,这样练习既锻练膈肌保住气息的能力,又练习了有支持有控制的呼气。切断气息的练习。先将气吸人肺底,呼气时上下牙齿自然闭合,随着气息发出”S”的声音,中途将气息长短不一的切断。做此练习要注意气息切断瞬间不要加气。

3.发声——儿童的发声器官尚未成熟,他们用声纤细,音量较小,音域较窄,但声音甜美清脆明亮,歌唱时大都利用头腔共鸣。特别是六至十一岁的童声,可以说是童声最好的阶段,声音清脆、明亮,气息能力增强,音域在十度左右,是歌唱最有特色的时期。因而,抓好这一段发声训练,可为今后增强表现力,提高歌唱能力打好基础。

(1)声音位置——儿童歌唱的发声是高位置的

头声发声,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在训练儿童歌唱发声时,先要考虑的是儿童具有优美动听的音质,而不是一味去模仿成人的发声。为此训练时先用轻声带假声,再以假声找头声,逐渐扩大共鸣腔,去解决自然声的局限。发声先采用下行音阶,用哼鸣进行训练,哼鸣最容易找到头声位置。母音”U”,音色稍暗、柔和,用它进行训练也容易找到头腔共鸣,克服喉音、大声吼唱、位置低、声音”炸”的毛病。

(2)吐字咬字一熟练地掌握咬字技术,不仅是为了把字音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听众,更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咬字吐字与歌唱发声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后,才能很好地”解释”歌词内容,真诚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引起听众的共鸣。因此,在训练时要求学生做到:①平时坚持讲普通话,逐步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这是克服地区方言的有效办法;②习惯用奶声、扁嘴说话的学生多用”a”、”o”的母音进行训练。

节奏训练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是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加强平稳节奏训练、变化节奏训练等。提高学生对节奏变化的应灵敏性,为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情感训练是关键

抒发情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功能。美妙的歌声都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感则是歌声的内涵,它们都统一在所表现的歌曲上。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歌词的思想性、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音乐的高潮在何处,哪些地方有难度需要注意等。要引导学生深人挖掘作品的内涵,调动好学生的感情,正确地表达歌曲情感,让他们学会用情用心去唱。比如重庆声乐教育培训资源网教学生唱《跨世纪的新一代》这首歌曲时,我通过对歌词的朗读和旋律的配合,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新世纪的主人肩负着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待。通过启发,使他们能以情带声、声为情用,让歌声达到声情并茂的完美统一。

能力训练是保证

声乐教学实际是一个不断发现、分析、解决发声正误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积极动脑,及时感悟和区别发声对与错的状态。针对出现的错误和问题,教师分析和示范应准确,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同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用心体会,用心聆听,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敏捷地进行思维,清晰把握正确的状态,把这种状态延续到课后自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培养他们的能力。

篇2:童声前期声乐训练

在一些校内外童声教学活动中,常发现发声练习这一教学环节被轻视,由于一些教师的认识问题,没能有效地发挥其重要作用来优化教学效果,因此造成了发声练习这一重要环节的表面性、程式化,变成了一幅空架子。让我们来观察一些童声训练团体进行发声练习时的部分场景:

场景一:某教师在一次教学活动中设置了大量的发声练习曲,占用了整个教学活动二分之一的时间,导致其它相关内容没能有效展开,便草草收场……

场景二:某教师在教学中所选用的发声练习,与之后教唱歌曲的发声技能没有任何关联,致使之后歌曲教唱时重、难点解决不顺利,没能完成预期教学目标……

场景三:某教师指导一群低年级学生反复练唱“咪吗咿呀”等成人训练时常用的练声曲,学生们一遍又一遍枯燥而乏味的练唱,有的面色木然,有的交头接耳……

场景四:一次发声练习中,教师只顾在前面闷头伴奏,学生在下面有的大声喊叫,有的抿嘴哼唱,形态各异……

上述情景,究其原因,集中体现了发声练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即实效性问题。如何有效的利用发声练习这一教学环节,将其功效发挥至最大限度,同时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乐于其中,我在童声训练中有如下体会:

一、精炼发声内容,把握发声练习的“量”。

如果将歌曲教学称为教学活动的正式部分,那发声练习就是此前的“热身”了。喜欢唱歌的学生很多,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喜欢发声练习,他们在练习时往往按捺不住满脸的不耐,热切的期盼着早点进入“唱歌”的阶段。一次童声教学活动时间不长,而发声练习可训练的技能内容容量较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提高多种技能,又能避免因用时过长而致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要恰到好处的把握“热身”的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训练目标、现有水平、学习能力等多种因素有目的的选择多条发声练习曲,并将这些练声曲进行提炼,适当地选择其中的技能要点进行组合、添加、创编……将原本目标单一的练声曲经过多方采集,融会贯通,形成达多种训练目标为一体的综合练声曲,达到一曲多用的效果, 放大发声练习的实用性,同时还可使练声曲富于变化、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运用此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每条练声曲选用的训练目标不宜过多,同时每一个发声要点必须严格地给予要求,让学生逐一练习到位,扎实地掌握,而不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二、针对教学目标,发挥发声练习的辅助功能。

发声练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较好地完成本堂课的歌唱要求。在一些童声训练团队中,发声练习的内容常常较长一段时间固定不变,并且独立于整节课以外,这是不适当的。发声训练时,一些常规训练固然很重要,但所选内容更应与整节课的教学目标相统一,与所授歌曲的技术要求相对应,方可发挥其积极的辅助功能。如:教授两首不同的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和《小白船》,之前所选用的发声练习就应有所区别,在教授歌曲《春天在哪里》前的发声练习,应选用跳跃音练习来配合歌曲欢快、跳跃的演唱风格,同时要选用闭口母音练习以配合歌曲中闭口发音较多的咬字吐字特点;而教授歌曲《小白船》前的发声练习,则应选用急吸慢呼的气息练习、连贯音练习及开口母音练习以配合整曲的表现风格和发声特点。只有在发声练习中有预备的形成一定的歌唱能力,奠定良好的发声基础,之后的歌曲学习才会更加顺畅。

三、紧扣年龄特征,直观、形象地开展教学。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不具有可视性特征,在歌唱技能的讲解中,有很多知识概念是抽象、模糊的,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述清楚。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需要更直观、更感性的中间媒介。教师在发声练习中要将一些抽象概念、抽象感受具象化,避免使用一些生涩的专业术语,让学生更准确的体会、琢摩、感悟、想象、表现各种技能要求。

1、运用带词连声曲:带词连声曲借助了曲中词义所表达的内容,所反映的情绪,来调动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激发形象思维和想象力,有助于学生能够以情带声,自然而有趣味地进行技能训练。

2、形象描述:对学生进行技能讲解时,许多要求需要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启迪学生,如:在吸气训练中,为能深入吸气,同时解决面部兴奋、肩部放松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想象一朵芳香扑鼻的花儿盛开在我们的前额,我们要努力张开鼻孔,面部兴奋的将额前的花香嗅入腹中……吸气时需胸廓打开,可启发学生想象自己的后背有一对大翅膀,像小鸟一样张开翅膀预备飞翔……

3、诱导模仿:音乐是一种感性的艺术,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长时间过于理性地讲述,要针对学生好模仿的学习特点,多做夸张的形象示范,让学生通过对教师最直接的视觉感受,诱导其通过对外部形态的模仿而逐步达到内在形态的到位,通过模仿更易于让学生理解、掌握。

四、从教学对象实际出发,严格设置练习内容。

童声教学是一门科学,发声练习曲的运用要谨遵科学性原则。学生的身心特点、素质基础、能力水平等都是确立发声练习内容的依据,所选内容要难易适度,若定位过低,则达不到训练的目的,但若难度过高,则会自设障碍,使学生感受不到期待的效果,从而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学对象,低年级初学的孩子,应选用一些趣味性强、形象化的发声练习,如模拟小动物叫声,模拟大自然的声音等;而中高年级,有一些基础的学生,选用一些旋律性强、技能要点明确、简单易唱的短小歌曲作为练声曲则更适当一些。同时,在训练中应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来逐步推进。如:在咬字吐字练习中,可遵循“u、o、ü、a、i、ei……”的顺序入手,由易到难,寻找出不同母音发声特点的共性;在旋律进行上,由音阶式进行和二三度音程练习逐步过渡到五度、八度跳进,由小音程逐渐向大音程过渡;在音阶上行练习之前,必须先选用从高到低的下行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到高位置发声,并能放松喉部,且克服换声点的生理障碍;在扩展音域时,可选择学生音域中最易发声的适度音开始,循序渐进地向高低两个音区进行移调,逐步扩展……总之,发声练习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可操之过急,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感受到自己在一步一步的前进,增强自信,收获成功的喜悦。

篇3:浅谈童声合唱训练方法

一、游戏是合唱基础训练的活力源

童声的纯真、美好是世界任何其他声音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每一个合唱指挥都希望能训练出合唱团银铃般美妙的声音, 把童声的音质发挥到最美。这既是美好的愿望, 又是一个兢兢业业的长期训练的过程, 不能急于求成, 更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对呼吸、发声、咬字、音准等基础训练作长期的规范和指导。然而枯燥的基础训练又让学生提不起兴趣, 面对好玩好动的儿童, 指挥只有在训练方式上适合儿童的特点才能让他们保持对合唱的兴趣, 而在游戏中进行基础训练时一个不错的方法。这里着重在呼吸和音准训练中谈谈平时游戏式训练的点滴。

1、游戏中的呼吸训练

会呼吸 (指正确的呼吸方法) 就会歌唱, 这是意大利声乐教育家贝基的经典之言。歌唱的呼吸以快吸、深吸、均匀慢吐为主, 它与平时生活的呼吸差别在于生活中的呼吸是下意识的, 而歌唱中的呼吸是有意识的, 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适当加深、加大。然而在这呼吸技巧的训练中, 越是强调它的有意识, 学生往往越不自然。于是我设计了几个游戏, 让学生在自然、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会呼吸技巧。如练习深吸时我让学生自由站在窗口, 呼吸窗外新鲜空气, 然后看着我的手势很“节约”地, 有控制地进行吐气。在吐气时, 学生把自己当作满腹丝线的蚕宝宝, 连绵不断地吐丝 (从牙齿缝里轻轻地呼出“嘶”的声音) , 比一比哪个蚕宝宝的丝线均匀、流畅。练习快吸时我让学生模仿受委屈时抽泣的样子, 和学小狗喘气游戏, 让学生反复体会小腹有弹性地往外扩张。练习快吸时还可以带学生做穿针引线的游戏:穿针 (快吸作几秒钟的停顿, 一般不超过6秒) , 引线 (随着手拉线的动作, 发出“嘶”的声音, 手的动作要慢, 直到呼气结束) 。指挥则从视觉上检查学生呼吸方法是否正确 (不耸肩) , 从听觉上检查学生是否有控制地进行吐气, 气息是否均匀、平稳、流畅。把枯燥的技巧训练融于游戏中练习, 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逐步掌握歌唱最基本的呼与吸。

2、游戏中的音准训练

合唱是集体性的听觉艺术, 统一的音色、音准和良好的和声感觉是合唱的要求。所以, 音准训练成了合唱团的关键。合唱的音准训练应由浅入深地进行, 要求学生首先会唱音阶, 逐步发展到听唱乐句、分解和弦、旋律音程, 再以旋律音程的唱法, 引出和声音程。锻炼学生准确记住音高的能力上, 我经常带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在钢琴给出一个音后, 学生进行哼唱并记住这个音, 随后学生可自由地傻笑、喊叫等, 几十秒后或更长时间, 看到指挥做出发音的手势后, 学生立即哼出刚才唱的音。教师用钢琴给学生正音, 让学生自己听辨检查自己再次唱出的音高是否正确, 是偏低还是偏高。此游戏可反复进行, 可以是单音也可以是和声, 或一句短小的旋律。学生很热中于这样的“玩”, 而且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内心记忆音高的能力和积极追求音准的意识。

二、流行歌曲是合唱训练的添加剂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 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 总能听到流行歌曲, 它存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也充满了学生的生活。孩子们喜欢流行歌曲, 更爱唱流行歌曲。这对于很多音乐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 是一件无力改变却又倍感头疼的事。其实流行歌曲并不是一无是处, 只要我们运用得当, 即能投学生所好, 又能使合唱训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给流行歌曲记谱, 能有效提高学生音准

时下网络歌曲盛行, 《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丁香花》及学生喜欢的S.H.E的歌曲, 学生都能耳熟能唱。于是我就利用这点优势, 让合唱团学生在课余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 把歌曲的谱子唱出来。对于高段学生来说, 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把旋律大致记下来。在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带着成就感, 唱着时下流行歌曲的歌谱, 总能掀起一个小高潮。而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把握音准的能力也提高了。

2、选择流行歌曲旋律片段, 做发声训练, 提高学生兴趣

发声训练是每次合唱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 传统的经典的发声练习更是不可或缺。但长期不变的毫无新意的发生训练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每次发生技巧的训练中除传统的练习曲外, 我还选择一两条适合的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片段作发声训练, 进行补充激趣。

三、欣赏是合唱训练的平衡木

欣赏是合唱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就是一根平衡木, 即让学生遨游于优秀合唱团美妙的歌声中, 陶冶情操, 提高鉴赏力, 又让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 对自己的演唱做出准确的评判。欣赏既包括欣赏他人优秀合唱作品, 也包括欣赏自己合唱团作品。

1、欣赏他人优秀作品, 拓展视眼, 提高鉴赏能力

欣赏优秀合唱曲即可以扩大学生音乐视野, 提高自身对合唱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也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 精神放松。我收集了很多国内最高水平的童声和少年合唱音乐CD。在每次练习之前, 总会先放这些优秀的合唱音乐, 而学生也习惯轻声走进教室, 仔细聆听。对有些作品我还会作介绍, 从作品的思想情感, 创作背景和和声指导学生进行欣赏, 使学生感受多声部合唱所产生的和声美。

2、欣赏自己的作品, 客观地做出评价, 提高演唱水平

专业合唱团优秀作品的欣赏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但是毕竟与自身合唱团的水平相差一些, 学生能感受到他们歌声的美, 却对他们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因为以现有的水平, 无论从声音、技巧、音准、情感等各个方面都没法达到这个水准。

四、情感是合唱训练的灵魂

一首合唱作品只有真切地融入了演唱者的情感, 它才具有生命力忽然感染力。

1、选择适合学生, 学生喜爱的作品

选择的作品难度过高或过低, 都不利于合唱团的发挥, 所以在作品选择中指挥应以合唱团的水准而定。作品还应是学生喜爱的合唱曲, 能让学生注意和期待并能够全身投入的合唱作品, 因为审美兴趣与热情会时刻影响着学习效果。

2、提高指挥的自身修养

训练一首作品, 指挥教师首先要对自己进行充电。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作好案头准备, 对作品进行细致、准确的分析。其中包括理解作品思想和艺术形象, 领会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取向, 研究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特点、声部关系, 找出作品的重点、高潮和演唱的难点。在排练中, 指挥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在感动学生之前先感动自己, 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对作品的把握化作精辟的语言、准确的指挥动作、形象的体态语言及会“说话”的面部表情, 去传达给学生。启发他们的内心感受, 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学生的心, 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和意境中, 去感知、分析、体验、理解、创造音乐形象, 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情绪、内容、风格和意境, 演绎出他们的真挚情感。

合唱是一门严谨的技巧艺术, 只有经过严格而科学的教学训练, 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 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探索, 让我们的童声合唱事业往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摘要:“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是童声, 其中最动人的歌声, 是童声合唱。”合唱艺术是一种结构严密、声音丰富的集体艺术。童声合唱则更富有自然、纯净的特征。童声合唱在群众文化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对培养孩子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陶冶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操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童声合唱必须训练得当, 才能体现其价值。

篇4:童声训练的基本问题

首先我们要对童声有一个明确的基本概念认识。即什么是童声,什么是好的儿童歌声,一童声分哪几个阶段,怎样划分童声的声区等基本概念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标准。

童声的概念:少年儿童在变声前的嗓音叫童声。他(她)们的嗓音特征是:带有稚气,音色清脆,音量不是很大,男、女童声在音色、音域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别。儿童唱歌的声音不同于儿童单纯的发声或说话的声音。它应具有音乐性和歌唱吐字、咬字两个基本因素(音乐性包括乐感、节奏、音准、音量等。)

好的儿童歌曲:

1歌声清脆悦耳,不闷不哑,自然流畅、不紧不压。

2要唱出儿童声音的本色、不模仿成人的歌声,不矫揉做作。

3歌唱时要有乐感,能唱出强弱快慢的对比,能表现儿童健康欢乐、朝气蓬勃的感情。

童声划分的几个阶段:儿童在变声前的阶段是比较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的变化,声带共鸣腔等发声器官会发生变化。因此同样是童声,在音色、音量、音质等方面仍有一些区别。我们就一般情况下来谈童声分几个阶段及多阶段的特点。

四岁——六岁左右可称为初期童声。由于声带处在初步发育时期,声音单薄、气息短浅、音域狭窄(六度——八度左右)。

七岁——九岁可称为中期童声。是儿童声带发育相对稳定时期。因此也是童声歌唱最有特色的时期。声音清脆明亮,气息能力增强,音域能在十度左右。

十岁左右——变声前,可称为晚期童声。是童声歌唱较为成熟时期。声音相对变得有力度,还有了一定的气息控制能力,音域可以向高低作适当扩展。通过训练可以唱难度稍大的歌曲。

十三岁左右——变声期。由于儿童身体发育的早晚不同,生理、心理都先后出现了变化。使得声带开始变厚充血,声音变得粗闷、沙哑、音域变窄、音量变弱。这就是典型的变声期现象。这个时期的儿童会出现一些对歌D目出现一些恐惧心理。因此除了要注意保护嗓子,还要注意帮助他(她)们克服一些心理歌唱的恐惧症,不要拒他(她)们于集体的音乐活动之外。以免挫伤他们的歌唱积极性。

童声声区划分:

童声声区是由于在整个童声阶段,体质和发声器官等条件不同,我国儿童发育比上个世纪七、八十年提前了近三岁,所以实际上,很多儿童在十岁左右已开始向成人的声音发展了,特别是女童声更比男童声早四五年。所以我们在划分童声区时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划分声区时我们要因人而降,细心观察仔细分析儿童声区的音质、音色、气息以及说话(吐字、咬字习惯等综合因素)。但从基本的因素来看我们可以两个方面来划分儿童声区的划分

音域声域的划分,便于我们在训练童声时制定出合适儿童发声情况的要求,如中声区是自然声区,在训练中要从中声区开始,逐步提高扩展儿童的音域。根据儿童不同的音域情况,采取不同的训练难度,避免要求过高而损坏声带,过低则不能提高演唱水平。

篇5:教学中如何进行童声合唱训练

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都具有重大意义。当然,只有合唱声部清晰、均衡,声音和谐,才能表现歌曲的意境。那么,如何搞好合唱教学呢?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共教师们参考。

一、加强合唱欣赏,培养合唱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学生对合唱艺术有了兴趣,他们才能自觉、认真地唱好每一个音符,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注意各声部的协和,努力体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合唱训练中,应经常给学生欣赏一些短小、优美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让他们细心聆听各声部的旋律,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提高合唱的听觉能力。让他们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合唱艺术的美,以此来培养学生合唱的兴趣。

二、加强科学发声训练,激发合唱兴趣

合唱是以高位置的科学发声方法为基础的。在训练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气息浅、吸气抬肩、不会气息保持等错误呼吸方法,要采用学生能够理解并完全可以做到的方法进行练习。比如“象闻花”一样做深呼吸练习;用半打哈欠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巴等等。另外,让学生将白声和有气息控制的高位置的声音进行比较、分析、鉴别,以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辨别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概念。特别是唱高音时,要求学生用假声带真声的方法来歌唱,切忌大喊大叫,因为这样不但会损坏声带,而且会破坏合唱的和谐性。在轻声歌唱时,要求注意音色、节奏、声部的和谐,学会有控制地发自内心的歌唱。

三、加强音准和节奏训练,打好合唱基础

合唱是集体性的声音艺术,统一的节奏、准确的音高是唱好合唱的基础。训练时,首先要求学生唱准上下行的自然音阶,其次进行听辨和模唱练习,先听辨单音,然后到和声音程,最后到听辨和模唱简单的旋律。这样由听到唱,从简到繁,培养学生的调式调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两声部合唱的训练,让学生在和声效果中,得到音准概念,从而掌握音准。在训练中,也可编一些比较简单的两声部练习曲,来帮助学生揭开合唱的神秘面纱。同时要求学生演唱时做到能监听另一声部的音高及和声效果,通过训练使学生的音准能力得到提高。另外,在学唱歌曲时还要注意加强节奏感的培养。只有这样,在音准和节奏上,才能做到高低两声部的和谐统一。

四、加强咬字和吐字训练,增强合唱效果

正确的咬字和吐字是歌唱技巧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功。熟练的咬字、吐字技巧,不仅是为了把字音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听众,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咬字、吐字与歌唱发音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生动形象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使歌声富有感染力。所以在合唱训练过程中,特别要加强咬字、吐字方面的训练,从而使合唱获得最佳的演唱效果。

总之,合唱是一门非常严谨的艺术,要求音色统一、声部和谐、音量均衡。它必须经过严格而刻苦的教学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谈童声合唱训练中的调和艺术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童声合唱作为声乐艺术的一种,是小学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引导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力,增强艺术修养。特别是让学生具有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买了一把好琴,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调试,那它流淌出来的音乐肯定是牵强而又不尽人意的。同样,一个童声合唱队,如果没有指挥精心调试那几十种各具特色的童声,又怎么能获得优美而又和谐、统一的声音呢?而且,对于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合唱练习也同样需要一步步精心的调试过程,这样才能为一个优秀的童声合唱队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来调试合唱训练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从而最终达到明亮而又优美、统一的声音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调和合唱队纪律与发声的矛盾

合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艺术,其统一性和整体性取决于各个合唱队员良好的素质,要调试好童声合唱队的声音,队员之间强烈的相互配合意识及集体的凝聚力是成败的关键。而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前提是合唱队要有良好地纪律。我们知道,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思想也容易不集中。而合唱队的人数一般都要在60人左右,如果没有良好的纪律,训练时学生肯定心不齐,六十个人就有六十种声音,甚至于讲话声、打闹声都会出现;或者训练开始了,人却到不齐,这更是训练中的大忌。因此,新队员一加入,我就要规范好队员的行为: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要请假。每个队员心中都要把团队精神放在第一位,杜绝自由散漫的坏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为以后合唱队员之间良好的协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作为老师,也应在各方面身先力行:认真备好课,上课语言表达清晰,不迟到、不请假,处处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而起到表率的作用。解决好了合唱队的纪律问题,训练一开始,同学们在发声练习中就能做到:心齐而气息平稳,讲授的发声方法领悟快而声音和谐。这样就提高了合唱训练的质量。

二、调和不同音色之间矛盾 每个人的声音都各具特点,在训练中既要看到儿童发声方法与成人发声方法原则上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到儿童声带的生理特点:气息浅、声音稚嫩、对声音的强弱控制能力较差,这样就容易导致合唱中出现整体声音的不协调及音色的不统一。如何调和不同音色之间的矛盾呢? 首先:气息的调和

在合唱气息训练中,我首先要求学生保持好正确的站立姿势。然后给学生作示范:用腹式呼吸闻远处飘来的花香,停顿一秒后,再缓缓地呼出;或用双手斜拿着歌纸,用控制的气息即腹式呼吸法对着纸角均匀的吹气,而且要使纸角的振动保持一致的频率,不能一会儿弯一会直。通过这种方法,训练学生控制气息的能力,然后逐渐使学生达到气流平稳的目的。然后再用“呜、噜”等容易使声音达到和谐统一的母音来练习歌曲。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歌曲的各种力度变化的训练。如在《飞来的花瓣增强力度、扩大音量》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有控制地、熟练地掌握渐强、渐弱记号等,使音乐色彩有丰富的变化,最终达到抒情、优美而又有力度的童声合唱效果。其次:真假声结合的训练

童声合唱训练,在练习气息的基础上更应着重于真假声结合的训练,这样的歌唱不但音色柔美丰满、音质清晰干净,而且发声动态轻快灵巧,强弱变化也运用自如,声音明亮而不喊叫,柔和而不虚弱,而且宜于协调统一。在训练中,我运用以假声带头声的科学方法。先让学生尽量打开并放松牙关,然后找打哈欠的感觉进行多次练习。感觉找到后,就让学生在高位置上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歌唱化方法朗读歌词,激发了学生模仿的兴趣。然后用气息深位置高的方法来发声练习,再引入歌曲教学,从而使歌唱的声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调和不同声部之间的谐和性 合唱就是把几个声部用歌声和谐统一地表达出来。与齐唱相比,合唱既增添了和声的色彩,又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单声部曲子占多数。在二声部歌曲教学中,由于练习不够扎实,学生也比较习惯于唱高声部,不喜欢二声部低沉容易走调的旋律。针对这种情况,在声部训练中,我就采用先易后难、先入为主的方法,先强化练习二声部,并且一开始就注重二声部的唱谱练习,让学生牢记低声部的旋律感觉。待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具备了一定声部基础,就可以逐步加大合唱训练的难度。比如选择简易三声部、四声部的歌曲。在多声部合唱训练中,声部虽然多,但各声部的旋律都是相辅相成、起互相衬托的作用的。训练时,在学生熟悉各声部旋律的基础上,重点就强调各声部音色音量的统一、和谐;咬字吐字的准确性;相互协调而做到配合默契、主次分明。这样唱出来的各声部一定是令人陶醉的。

四、调和个人情感与歌曲情感的表达 一个好的音乐作品,除了它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之外,在歌曲演唱过程中还必须融入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即加入个人对作品的情感处理,形成一种自己的风格。在小学阶段,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够完善,情感体验也显得较为简单、朴素、自然。因此,在合唱作品排练中,如何让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歌曲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并将它表达出来,显得尤为重要。在训练歌曲作品中,首先,我会讲述作品的一些创作背景,并让学生了解所学歌曲是属于哪一类型;其次,让学生理解音乐的旋律发展,重点处理歌曲的轻重缓急,唱好标注出来的音乐记号,表情记号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安排好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让学生在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指挥的身体语言、手势的大小、强弱等变化,用童声合唱的形式表达出歌曲的真正内涵。

五、学生演唱与指挥的融合

众所周知,指挥是合唱队的核心力量,他在舞台上的职责是借以准确的形象,丰富的挥拍,以及全身心投入的音乐感觉与歌唱状态来演绎作品的内涵。在学生演唱作品过程中,指挥的一个小小失误就会导致拍点不准,学生的情绪不稳。所以指挥的每一个动作(包括脸部表情,形体动作,发声技巧提示等)对学生都要具有一定的预示性,让学生在思想上预先有个领会、准备的过程。这样在表演时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合唱队的整体水平。例如:《牛背上的孩子》引子部分是无伴奏合唱,完全是靠指挥的预示进入,而且在拍点快慢的控制,渐强、渐弱的手势中,如果指挥有一些慌忙或拍点不准,学生就会感到不自然而无法表现得最好。当然,指挥的手势更要与歌曲的内在情感紧密相结合。在《牛背上的孩子》引子部分一结束,马上就是欢快活泼的前奏,而且学生要加进简单的律动,这就需要指挥在引子结束的一刹那,先一步用振奋、欢快的手势预示好学生的情感表达,让他们作好准备并达到律动时需要的热烈效果。

六、调和伴奏与合唱的统一

童声合唱音乐形象的塑造,伴奏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个学生熟悉的好的伴奏,那美妙的旋律一上来就能抓住听众的心,引人入胜而起到画龙点晴之功效。指挥会得心应手,学生也会精神振奋。例如:在上次百灵鸟合唱比赛中,虹桥小学的伴奏就是最引人注目的。前奏一开始,那流畅自如、催人振奋的音乐旋律就使人为之一震。加上虹桥小学那明快、亮丽而有个性的服饰,学生还没开口唱,一个好的印象已印在了观众的头脑中。再有指挥和学生很好的表现,比赛结果当然不言而喻了。反之,伴奏与合唱不协调,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作为江阴市一等奖的城中中心合唱队在参加无锡市的合唱比赛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请了另外的伴奏老师,虽然弹的伴奏不错,可学生对新老师弹的音乐的感觉不熟悉,水平就一时无法正常发挥出来了。所以说,调和伴奏与学生演唱的统一也是至关重要的。

七、心与心的融合,声与声的共鸣

童声合唱训练是一个连续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能急于求成、赶鸭子上架。它需要指挥、学生等各方面全身心的投入,互相配合来演绎出优秀的作品。在训练中,我们注重的是让学生用心在歌唱作品,真正的发自内心深处呼唤,而不是刻意去模仿或热衷于一些形式的东西。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歌唱的美,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让他们的品质变得崇高,把我们祖国的未来培育地更娇,更艳。

作为一名合唱队指挥,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总结自己的排练实践,用生动、活泼、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要求的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前进,那么在不懈的努力中,合唱中所要达到的和谐而又柔美统一的声音,将离我们不再遥远!

上一篇:早发原文赏析及翻译下一篇:防噪音扰民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