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护理安全措施

2024-04-11

输血护理安全措施(共14篇)

篇1:输血护理安全措施

输血护理安全措施

1、全血、成分血和其他血制品取回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1单位全血或成分血应在4小时内输完。如暂不输入的应保存在检验科专用冰箱,科室不得自行贮血。

2、输血过程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重点监测以下几个阶段:输血开始前、输血后15分钟、输血过程至少每小时、输血结束后4小时进行监测并记录。

3、血制品不加热、不随意加入其他药物。

4、输注顺序:血小板、冷沉淀、血浆、红细胞或全血;血小板取回后立即输注。

5、输注速度: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血小板、冷沉淀、血浆)应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尽可能快的输入。

6、准确记录输血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以及有无输血反应;输血完毕空血袋送检验科保存。

7、观察输血(血制品)过程的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有:

(1)发热反应(2)过敏反应(3)溶血反应(4)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反应(5)其他:空气栓塞、细菌污染反应、输血传染的疾病等。

8、发生输血反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畅,通知医生给予处理,保留余液及输血器,并上报医务科。

篇2:输血护理安全措施

1、输血时严格执行“三查”“十对”制度。

2、全血及红细胞应在离开2-6℃的贮存温度后30分钟内开始输注,4小时之内完成全程输注

3、选择理想的血管或静脉导管,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建立静脉通路。

4、输血(血制品)前遵医嘱用药。

5、先慢速滴注15min,观察患者的反应。

6、输注顺序:几种血制品同时输注时优先输血小板和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

7、输注速度: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血小板、冷沉淀、纤维蛋白酶原复合物)应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尽可能快地输入(60-100滴/分)。1个治疗量血小板应在20分钟之内完成全程输注。200ml病毒灭活血浆应在20分钟内完成全程输注。1个单位的冷沉淀应在10分钟内完成全程输注。

8、观察输血(血制品)过程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①皮肤过敏反应

②寒战、发热

③腰痛、血尿

④四肢抽搐

⑤其他

9、并发症的处理流程:

停止输血(血制品)→无菌封存血液制品→更换输液管→立即报告医生、通知输血科→根据医嘱用药、处理→按要求填写不良反应报告单→上报医务质控部

10、输血完毕,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冲管。

11、准确记录输血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以及有无输血反应。

12、输血后24小时内将血袋及输血反应报告单送返输血科。

备注:《输血安全护理记录单》输血前评估栏、知情同意书栏每次输血至少填写一次。

篇3:输血护理安全措施

1.1 血液制品的来源问题

血液制品是用来救助患者的一种特殊医疗用品。目前为止, 血液的来源是健康人体, 保证临床用血安全的首要环节就是健康的献血者。但是, 由于有些无偿献血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了某种疾病或有某种病史, 再加上实际工作中的漏洞, 如体检不合格者、输血的时间间隔不够, 就可能给输血的安全性带来威胁。

1.2 输血记录不够规范和完整

(1)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国内有很多基层医院的医绀出于各种其本身的字迹非常潦草, 开出的单子中名字都难以辨认, 采血的过程中一般只是核对床号灯。因此, 导致在交回的报告单中出现名字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 (2) 病例单极为重要, 如果对于有艾滋病患者等有其他极为严重的通过血液传染的传染性疾病, 医疗工作人员没有及时的将患者的病例进行黏贴, 造成病例归档而报告单认为黏贴的现象, 后果则相当严重。 (3) 输血申请表中的空白项较多, 很多相关的负责人员在对患者的输血申请表中同意书的填写中空白项较多, 尤其是对于急诊的患者, 填写不够规范。 (4) 输血记录不够详细, 如输血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都没有记录或者记录的不够详细具体, 输血的反应以及对反应做出相关处理后的结果没有记录。 (5) 输血治疗的效果如何病例中也并没有记录。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60例患者为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住院输血患者, 年龄28~69岁, 平均年龄42.53岁, 其中男性28人, 女性32人, 并符合以下输血指征:慢性病、非出血者Hb<60 g/L、普通成人血红蛋白 (Hb) <70 g/L、老年外科患者可相对放宽为Hb<90 g/L;急性血液丢失导致低血容量休克 (活动性出血丢失其血容量的25%以上) 患者, 多伴血压下降低于90mmHg时应予输浓缩红细胞;血小板< (20~30) ×109/L的老年内科患者, 微血管出血的外科患者如血小板小于50×109/L常需输入血小板。

2.2 方法

记录本组患者输血前用药及输血后有无咳嗽、呼吸困难、荨麻疹等不良反应

2.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 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P<0.01为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3 结果

60例患者输血后出现发热8例, 咳嗽、呼吸困难3例, 荨麻疹1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其中输入输浓缩红细胞者45人, 出现不良反应9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输入新鲜冰冻血浆8例, 出现不良反应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输入血小板4例, 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相比较, 输血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P>0.05, 无统计学意义。60例患者中输血前给予异丙嗪等预防不良反应用药者46例, 出现不良反应7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输血前未予预防用药者14例, 出现不良反应6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9%;两相比较, P<0.05, 差异有显著性。以上患者经对症处理均好转。

4 讨论

输血安全是涉及卫生行政部门、采供血机构和临床医疗机构多行业艰巨任务, 输血病历的质量是体现一个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水平重要标志[1], 是落实科学合理用血的缩影, 通过加强输血病历的管理, 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是实现输血安全的有效途径。临床输血中安全输血的有效措施:

4.1 做好输血前的各项工作

输血前, 采取各种方式向患者介绍输血的有关知识。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对输血有紧张、担忧、又需要输血的患者, 护士要进一步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加对输血治疗的同时, 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安慰[2]。

4.2 输血中护理

(1)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在临床输血过程中,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是每个医务人员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大量事件证明, 临床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差错或事故, 多因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疏忽而造成的。三查八对是防范输血差错及护理纠纷发生的关键, 这样做是对患者负责, 也是对自己负责, 并通过高度的责任心, 精湛的专业技术, 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护理服务。 (2) 做好输血有关记录;观察患者倦怠感、腰痛、背痛、恶寒、呕吐、体热感、胸闷、胸痛、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 沿血管走行部位发热、疼痛、肿胀、皮肤瘙痒等。颜面潮红、发绀、冷汗、出现皮疹、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脉搏细弱、休克。出现异常时, 应中止输血, 换上生理盐水, 迅速报告医绀并协助其抢救处理。如为昏迷患者输血, 应设专人守护, 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尿量及颜色。 (3) 控制输血量和速度。视患者病情、年龄、心功能、肺功能、肾功能以及贫血程度等而定。对于急性失血并伴有休克者, 应大量快速加压输血;对于一般性贫血患者, 一次输血以1~2U为宜;对于心肾功能不全或心肾衰竭者, 以每次输注1U新鲜血为宜, 输血速度应严加控制, 按1mL/ (kg·min) 计算。输血速度通常以5~10mL/min, 1U血需30~60min输毕。 (4) 注意原始记录和资料的保存。和临床输血质量有关的记录和资料包括:血液出入库记录、血型鉴定结果记录、交叉配血结果记录、冰箱温度记录.血液质量观察记录、输血不良反应记录、交接班记录等, 书写时必须遵循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溯性的原则。这些资料是已经完成的活动达到的结果的客观证据, 必须按照要求保存10年。因为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关于举证倒置的规定, 如果没有很好地保存和临床输血质量有关的原始记录和资料, 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3]。

4.3 加强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

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输血知识不是很了解, 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危害, 因而对义务人员进行输血知识的培训, 加强义务人员的输血知识, 使其对输血知识和技能有着更全面的了解, 熟悉输血流程中的各种事项, 从而减少输血风险, 减少纠纷, 使得临床输血更为安全可靠。另外, 护理人员要钻研业务技术, 善于积累和总结经验, 规范操作,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护理人员必须意识到只有追求护理质量高效, 掌握护理业务, 加强三基、三严”训练, 才能更好胜任岗位需求[4]。

4.4 转变用血观念, 推行成分用血

大力宣传成分输血的科学知识和临床意义, 严格控制使用全血, 实行全血使用许可和审批制度, 使医务人员逐步养成成分输血的习惯, 提高输血效果, 减少输血的免疫学副作用和传染疾病的机会, 并做到一血多用。

参考文献

[1]唐长玖, 陈春艳, 万民.1161份临床输血病案文书质量结果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08, 26 (5) :547.

[2]邓雪莲, 于志军, 董克菲, 等.川省二、三级医院输血科 (血库) 现状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 2002, 15 (6) :119-120.

[3]武峰.输血面临的风险与安全输血的对策[J].中国热带医学, 2007, 19 (1) :41-42.

篇4:输血护理安全措施

[关键词] 临床输血;安全管理;有效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8-01

医疗工作是一种风险较高的工作,在医疗工作内容中,输血治疗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风险性。因为病毒存在“窗口期”和未知性,新的病毒不断地出现,检测技术的很完善,无法完全杜绝疾病通过血液进行传播的现象。所以,无论血液通过多么严格的程序检验合格后,仍是具有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和风险性。另外,输血治疗还可以引起急性肺损伤、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热、溶血、过敏以及和输血有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疾病[1]。本文对临床输血中安全输血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输血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9例,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48.24±5.81)岁。本组患者均符合下列输血指征:①外科患者出现如血小板<50×109/L等此类的微血管出血现象;老年内科患者血小板<(20-30)×109/L。②由于急性血液丢失从而引发休克的患者。③成人血红蛋白小于70g/L,未出血患者的HB小于90g/L以及其他慢性病等。

1.2 方法 观察记录100例患者在输血前后是否有荨麻疹、呼吸困难或者咳嗽等不良反应发生。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計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100例患者在进行临床输血前有18例患者未给予预防用药,有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4%;有82例患者给予预防用药,有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8%。两项进行比较可知,患者在临床输血前给予预防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未给予预防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

本组100例患者在进行临床输血后出现2例荨麻疹,5例呼吸困难、咳嗽,10例发热。共计发生不良反应1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其中7例患者输入血小板,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15例患者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其中发生5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78例患者输入新鲜浓缩红细胞,其中发生12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两项进行比较可知,患者在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后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P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均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1天内均已好转。

3 讨 论

对于临床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而言输血安全是重要的工作内容,输血的质量能够将一个医疗机构的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充分的体现出来,对输血安全的管理进行加强可以使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实现输血安全的有效性[2]。

在进行输血工作前,医疗机构应使用各种方法将输血的相关知识介绍给患者,并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工作,护理人员应对存在恐惧、紧张且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输血知识介绍,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的执行查对制度和操作规定。通常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出现的事故或者是差错多是由于医务人员没有严格的执行查对制度所引发的,所以实行“三查八对”可以有效的预防输血中出现的问题和护理纠纷的发生,从而为患者提高更高效、更安全的医疗服务内容。同时,在进行输血时,护理人员还应记录相关的输血情况,对患者的沿血管走行部位是否出现皮肤瘙痒、肿胀、疼痛、发热等现象,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是否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胸闷、体热感、呕吐、恶寒、背痛以及休克、脉搏细弱、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皮疹、面色潮红等症状进行观察,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应立即中止输血,给予生理盐水进行治疗,并及时告知医师进行抢救工作。此外,在进行输血过程中,还应对患者的输血速度和输血量进行控制,并保存输血的原始资料和记录。资料主要包括血液的出入库信息、交叉配穴结果、血型鉴定结果、血液质量观察信息、输血不良反应等,在书写时要遵循可溯性、规范性、科学性、完整性、真实性等规定。并按照保管规定对输血记录进行十年以上的保存,一经发生医疗纠纷,该资料则会成为客观资料,具有法律作用[3]。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对患者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的输血的不安全因素,抑制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曾俐敏.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临床安全输血的意义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6):413-414.

[2] 林琼琳,郑全荣,徐晶心,等.医院输血科加强输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J].中国输血杂志,2011(03):249-250.

篇5:安全输血措施

按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2000]184号文件,以下简称《规范》)制定本措施:

一、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反应大都是由于责任心不强所致(如配错血、临床抽错血)。迟发性溶血反应一般由于不规则抗体未能检测出来所致。控制方法:

1.ABO血型、Rh血型初检(检验科);

2.复检ABO正定型、ABO反定型和Rh(D)血型; 3.抗体筛查,必要时做抗体鉴定; 4.交叉配血用盐水和聚凝胺配血法; 5.疑难配血加用卡式抗人球蛋白法等。

二、避免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1.成分输血。根据病人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成分输血率达70%以上。

2.输用全血、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制品时,进行白细胞滤除,滤除率可 达99.8%,可避免或减少由白细胞所引起的,非溶血性热源反应,避免或减少经白细胞传播病毒;避免或减少因细胞碎片微聚物引起的肺栓塞;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免疫抑制。3.积极开展自身输血。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输血科按有关规定,根据临床申请和病人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调配供血。

三、杜绝责任性差错发生。

1.经治医师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内容完整、准确,输血科不接受缺乏必要资料或内容不准确的申请单。

① 护士抽血时,一定要核准病人身份,如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血型等,立即贴好标签,并在输血申请单上签名。

② 血样送达输血科时,由送检医护人员和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③ 输血科配血时,核对病人标本与申请单一致,检查血袋包装,标签填写内容;有效期及血液外观如颜色、凝块、颗粒、气泡、溶血等,正确无误时才可进行交叉配血。

④《规范》二十四条规定。“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用治疗盘端回。

⑤《规范》二十五条规定:“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配血结果以及血液外观,共同签字发出”。

四、保证血液质量。

1.储血条件、温度符合要求。2.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五、输血不良反应处理。

篇6:护理安全输血制度

1、输血前必须做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2、采集血标本时,须做好核对,不能从输液侧肢体抽取,以防影响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3、由护士将患者血标本与临床输血申请单、输血记录单送交血库。

4、取血时护士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共同认真做好“三查八对”,双方核对无误后,在临床用血发血单上签字。

5、血液取回后,由两名医护人员再次进行“三查八对”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

6、输血完毕后,将血袋送回血库保留24小时。

篇7: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1.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输血法》《临床技术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规。

2.护士应掌握有关输血的法律法规,规范输血程序,增强法律意识,严格把关,以保护病人医院供血单位和自身的合法权益,使输血治疗达到安全水平。

3.严格无菌操作规程,血型检查,签输血协议书,输血前准备,输血实施,输血的副作用及对策的各个环节,严格按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执行。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严禁同时采取两名病人的血标本。

5.输血前由两名护士仔细核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试验报告单,和血袋标签等。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的血有无溶血,浑浊及凝块等,准确无误方可输入。

6.取回血液尽快输入,不得自行储血,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

7.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根据输血反应程度报告上级部门积极展开检查治疗和抢救,妥善保管余血。

8.使用完得血袋用双层黄色塑料袋捆扎,送输血科保存24小时。

输血查对制度

一、抽交叉配血查对制度

1)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患者血型化验单上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2)抽血时要有2名护士(1名护士值班时,由值班医师协助)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3)抽血(交叉)前须在盛装血标本的试管上写好病区、床号、住院号、患者姓名等信息,字迹必须清晰无误。

4)抽血时对化验单与患者身份有疑问时,应与主管医师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如发现错误,应重新填写化验单和条形码,切勿在错误化验单和错误条形码上直接修改。

二、取血查对制度 取血时,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编号、输血数量、血型等是否与交叉配血报告单相符,确保准确无误。检查血液有效期和外观,符合规范要求。

三、输血过程查对制度

1)输血前患者查对制度:须有2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核对供血者与患者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查实相符后进行下一步程序。

2)输血前血液及用物查对:检查血袋上的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外渗,血液外观质量,确认未过期、无溶血、无凝血、无变质后方可使用。检查所用输血器及针头是否在有效期内。

3)输血时查对:须有2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及交叉配血单)到患者床旁核对床号,询问患者姓名,查看床头卡,询问血型,确认受血者方可输血。

篇8:产科安全输血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2012年9月—2013年1月我科输血患者30例, 年龄16岁~35岁, 其中妊娠合并贫血5例, 胎盘早剥6例, 前置胎盘出血3例, 产后大出血10例, 子宫破裂3例, 血小板计数低 (<50×109/L) 3例, 部分患者出现意识模糊, 恶心、呕吐, 面色苍白、出汗, 脉弱及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 血红蛋白 (Hb) <30~90g/L。

2 输血安全措施

2.1 掌握有关输血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是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指导临床输血的重要法律文件,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 了解这些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依法给患者安全输血具有重要意义。了解输血申请程序, 掌握有关血型, 输血适应证, 常用血液制品的性质、特点、输注方法, 发生输血反应及并发症的应急处理方法。严格查对制度, 确保安全;执行无菌技术、标准预防, 防止职业暴露发生。

2.2 护理评估及健康教育

对患者生命体征、输血史、输血目的、合作能力、心理状态和血管状况进行评估, 告知患者输血的目的、方法, 输血中应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输血反应的表现, 出现不适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护理中针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 进行必要的解释, 态度和蔼, 并做好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恐惧心理。

2.3 正确采集标本

标本采集正确与否与检验结果密切相关。标本采集前查看病历, 《输血知情同意书》上患者或家属是否已签字, 是否已查输血常规。确定输血后, 护理人员持医生开具的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采血管, 前往患者床边采血, 认真核对患者床号、姓名、年龄、腕带标识等信息, 1次只为1例患者采血, 禁止同时采集2例患者的血标本, 以避免差错。禁止直接从输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血液, 如果患者在输液时, 需选另外部位采集, 以保证标本质量。抽血完毕, 记录采血时间, 并将标本尽快送输血科。

2.4 安全取血

护士凭取血通知单按时到输血科取血, 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核对取血单、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的患者信息和血袋上的血液信息, 包括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床号、血型、供血者血袋编码、血型、血液量、采血日期、有效期、交叉配血实验结果、保存血的外观和内容物。核对无误后双双签名取血, 同时登记取血时间以备查验。

2.5 输血前查对

血液自输血科取出, 在运输过程中勿剧烈震动。取回病房后由2名护士对患者资料、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袋完整性、血袋标签各项内容及血液外观进行核对。有文献报道[1], 床边核对环节失败占所有输血操作程序错误的25%。因此, 应认真执行床旁核对, 由2名护理人员在患者床旁共同核对有关信息, 特别是患者的信息, 认真履行“三查八对”程序。将血袋内成分轻轻混匀, 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确保静脉通路通畅, 检查输血器必须具备过滤功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 准确及时记录输血护理单。

2.6 安全输血技术操作要点

血液取回后30 min内输入, 输血通路为独立通路, 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 前一袋血输尽后, 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 再接下一袋继续输注。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 输血起始速度宜慢, 观察15 min, 患者无不适后, 根据病情、输注血液制品的成分调节滴速。如需加压输血, 可以把血袋卷起来用手挤压, 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加压法。在输血过程中, 注意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 以便及早处理异常情况。患者无输血不良反应及其他特殊情况, 不得在输血中途拔掉输血器, 以免造成血液人为污染。

2.7 输血后的观察及处理

输血结束后, 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 将输血记录单贴在病历中保存。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 及时发现因输血引起的异常情况, 将血袋送回输血科保存至少24 h。

2.8 出现输血反应和并发症的护理应急程序

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输血虽然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 但同时应注意血液制品也有潜在的危险性;再加之由于医务人员的操作及患者的体质等原因, 仍有3%~10%的患者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及相关疾病, 如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出血倾向、心脏负荷过重、枸橼酸钠中毒反应等。应严密观察患者情况, 重点监测以下几个阶段:开始输血前;开始输血后15 min内;输血过程中至少每小时观察1次;输血结束后4 h。若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 应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 用生理盐水维持通路, 立即报告医生及护士长, 配合医生采取急救措施, 无菌封存血液制品, 协助医生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 送输血科检测, 及时做好抢救记录。

3 结果

5例妊娠贫血孕妇安全输注浓缩红细胞后, 血红蛋白升高;3例血小板减少孕妇, 输注血小板后, 血小板计数上升, 安全分娩;22例出血孕产妇, 输注红细胞、冷沉淀、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等, 配合手术完成抢救过程, 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30例输血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好转出院。

4 讨论

4.1

输血能补充血容量、增加心排出量, 提高血压, 改善微循环;能增加营养;能供给各种凝血因子, 有助于止血;能增加免疫球蛋白, 增加免疫力, 直接挽救患者的生命。

4.2

安全输血既能达到预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 又能避免由于输血不当或者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2]。临床输血操作过程中, 任何一个环节有误, 都会影响医疗安全。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丰富的输血知识, 并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 工作做到忙而不乱, 认真核对每一环节, 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范, 确保患者输血安全。

4.3

产科临床实践证明, 正确安全的输血, 减少了不必要的输血反应发生, 解除了贫血孕妇的痛苦, 挽救了许多产后大出血患者的生命, 大大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做到安全输血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丽英, 李琦.在输血方面医务人员的误差与输血安全[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6, 1 (3) :244-245.

篇9:输血护理安全措施

【关键词】 输血科;安全管理;临床输血;纠纷;措施防范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67-01

输血和其他临床诊疗措施一样,必须做到安全和有效,这两者是辩证统一,如果输血不能产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就失去了作为治疗措施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样,如果尽管通过输血产生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缓解了病情,但是由于输血不当,或者输注的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导致发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甚至发生并发症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损害和后果,使产生的治疗效果大大折扣[1]。自2002年9月1日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正式实施,公民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纷越来越多,而输血科的安全规范管理则是输血安全的首要条件。现笔者分析近几年临床输血纠纷的实例及预防纠纷的几点措施如下;

1 建立、健全输血科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临床输血,减少临床输血纠纷

在科主任的带领下,科室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完成了输血科各项管理制度、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等文件,组织实施各项制度等并确保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组织学习本科所有人员并确保每人均能理解,带领全科人员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输血科管理办法》,使输血科的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秩序化、提高了工作的质量,确保了临床输血的安全。

2 加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科工作人员及血站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预防医患纠纷

2.1 临床方面应该严格管理,堵塞漏洞 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预防医疗纠纷的实际手段主要还是靠加强管理、堵塞漏洞。例如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不完善,监督执行不力;科室和部门之间衔接协调不够;个别医院工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病案和其它医疗文书书写和管理不规范等。医护人员应增强法律意识,对已经发生的差错和纠纷应采取个案分析,对案例进行讨论剖析,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纠纷产生的原因,使全體医护人员逐渐学法、懂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2.2 对于输血科工作人员,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尤其是交叉配血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配血双签字制度。交叉配血时要同时检查受、供血者ABO正反定型及受血者Rh血型、采用聚凝胺法。对可疑结果要重复检查核对,主动与临床科室联系,严防差错事故。同时输血科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满足临床不断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各种教育,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思想,每个星期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巩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每年派工作人员外出进修或参加全国性会议,拓展视野,接收最新的医学信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更重要是工作中把好质量意识关,强化工作人员对安全输血的思想意识,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及对于患者关于输血方面的咨询,输血科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2.3 对于血站工作人员来说。目前血站检测血液技术都比较成熟和安全,但是有极少用于临床输血之后患者出现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国内均报道经输血传播艾滋病、丙肝、梅毒等经血液传播疾病。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窗口期”因素。(2)目前的检测手段还不够先进。(3)检测方法本身的误差可造成漏检。(4)由于献血员自身情况造成[2]。由于以上各种情况的存在,就造成血液污染的因素,这些因素就是构成输血而感染性传播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造成患者严重的损害和后果,使产生的治疗效果大大折扣,引起严重的医疗纠纷。血站应该强化管理,规范健全创建机制始终以提高职工思想素质、质量意识作为工作重点,严格按《质量工作手册》进行考核,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牢牢把住了血液的检测质量利用。

2.4 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知识了解甚少,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时,就对医疗过程、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及血液制品进行怀疑、抱怨甚至纠纷。笔者曾值班时遇到一位肿瘤病人输注一袋血浆后发生荨麻疹、皮肤潮红等输血反应症状,患者家属要求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工作人员予以解释,笔者亲自向病人家属解释,根据患者症状属于正常的血浆过敏反应,荨麻疹反应较常见,发生率可达1%-3%[3],但病人家属一直认为就是血浆质量有问题,并且患者家属在输血科情绪激动,任何解释都是无法听进去,从而引进一次临床输血纠纷。笔者认为,在输血前让患者家属认真阅读输血治疗同意书,以做好输血时发生的任何输血反应。

3 共同努力,提高输血技术,把输血医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减少医疗纠纷隐患

临床科室,输血科,血站等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整个医疗诊治过程,避免出现医患纠纷,更要加强输血科以后的发展方向是提高血液质量,减少输血反应,引进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使临床输血更安全更放心,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总之,现代医疗纠纷的发生是逐年上升趋势,我院输血科认为规范医疗过程中的医疗行为,在临床工作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注重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高峰.输血与输血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

[2] 安万新.输血技术血[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07-210

篇10:临床输血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1.2严格执行输血管理制度,认识安全输血的重要性正确输血能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错误的输血不仅影响疗效、安全,而且增加患者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在输血管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病情,认真执行输血护理工作制度,一丝不苟地按输血护理常规工作。1.3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加强输血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定期组织学习,提高法律意识,护士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护理服务的首要前提。

1、输血时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2、血制品取回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如未及时输上,应尽快送回血库保管。

3、选择理想的血管或静脉导管,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建立静脉通路。

4、输血(血制品)前遵医嘱用药。

1、输血时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2、血制品取回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如未及时输上,应尽快送回血库保管。

3、选择理想的血管或静脉导管,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建立静脉通路。

4、输血(血制品)前遵医嘱用药。

5、先慢速滴注15min,观察患者的反应。

6、输注顺序:血小板、CIK取后立即输注,几种血制品同时输注时优先输血小板和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

7、输注速度: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血小板、冷沉淀、纤维蛋白酶原复合物)应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尽可能快地输入(60-100滴/分)。

8、观察输血(血制品)过程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①皮肤过敏反应②寒战、发热③腰痛、血尿④四肢抽搐⑤其他

9、并发症的处理流程:停止输血(血制品)→无菌封存血液制品→更换输液管→立即报告医生→根据医嘱用药、处理→按要求填写不良反应报告单→通知输血科及其他相关科室

10、输血完毕,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冲管。

11、准确记录输血的开始时间、输完时间以及有无输血反应。

篇11:输血科防范临床输血纠纷措施

随着社会进步,普法工作的广泛开展,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用血纠纷尤其是输血传播性疾病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因此输血科在防范临床输血纠纷、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规范医疗行为,严格依法办事

输血科要配合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抓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落实,参与临床用血规范管理与监督,主要有:

1、要与患者或其家属解释血液来源的特点,即临床用血来源为输血科,输血科血液取自当地血站。并了解患者或其直系亲属有无无偿献血经历,并统计上报献血办。

2、经治医师了解并掌握输血适应症,且工作中掌握适度,按医院规定履行申报手续。

3、经治医师在实行输血治疗前与患者或其家属谈话,医患双方共同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或用血志愿书;输血前留取患者标本进行相关传染病的检测。

4、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认真核对,准确无误后方可输血,输血严格依规程操作。

5、认真收集临床医护人员填写的输血反应回报单,每月统计报医务处(科)。

6、实行无偿献血后,有些患者对输血收费不理解,要对用血过程中遇到的经济问题依当地政府有关规定予以解释,以免误会。

二、强化质量意识,抓好内部管理

输血科房屋设施须符合卫生学要求,结构与布局合理,仪器设备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工作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经过了岗位培训。在做好这些基础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强管理,做好:

1、严把血液入库关。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

2、贮血冰箱依规程进行消毒、检测,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且标识明显。

3、交叉配备操作正规、结果准确、报告及时。

4、大力宣传无偿献血,努力推广成分用血,积极开展自体输血、互助输血、光量子用血疗法等多项服务。

三、在输血纠纷中输血科免责情形

1、血源方面:

1)由于供血辐射范围及运输方式上的变化,为及时到达;或由于供血数量不足而出现的“血荒”,以致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

2)血站过错如血站的合法性、血站献血员档案缺失、血站采集未经检测的血液、血站使用试剂不合格、献血者化验检测与采血间隔超过安全时限等。3)输血所具有的客观危险因素如血液检测的“窗口期”,由于试剂和仪器性能限制引起的客观存在的“漏检”等。

4)输血过程中发生的同种异体抗原引起的输血反应。

2、临床方面

1)医护人员未按要求操作,如查对错误、血液污染等。

2)受血者在输血前和输血后未留取标本进行输血传播性疾病检测的。3)输血记录缺失或“用血治疗同意书”无患者或其亲属签字。4)血液来源非法,未经血库发放等。

3、受血者方面

1)超过诉讼的时效。据《民法通则》规定,若确诊输血传播性疾病时间距来访时间已超过一年,同时又无诉讼时效终止、中断情形,以不接待为妥。若医患双方争议为20年前的,则更应不接待。2)所患疾病并不是输血传播性疾病。

篇12:无效输血管理措施

定义:是指的血液制品输入人体以后,未达到相应治疗目的,称之 血液输注无效。

建立控制输血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 生、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一、免疫因素

⑴严格制控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避免手工分离血小板,尽量输注 单采血小板以减少与供者抗原的接触,降低或推迟免疫反应发生。⑵白细胞滤器减少血小板制品中的白细胞含量。

⑶紫外线照射血小板制品,使白细胞灭活,失去抗原作用。

⑷输注前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使用HLA配型和血小板交叉配型,增加血小板相容性,ABO血型相合,HLA配型相合,血小板抗原(PFA)相合。

二、非免疫因素

⑴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纠正DIC。

⑵适当增加血小板输注数量及次数。

⑶注意血小板储存条件,尽可能输给24h内采集的新鲜血小板。⑷病人情况许可条件下避免使用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环丙氟哌酸等药物。

⑸脾脏肿大者需增加每次输入血小板数量。

三、具体措施:

1、选用单一供者血液制品,尽可能减少患者接受多种抗原而产生输血反应;

2、采取自身输血;

3、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

4、尽可能避免患者在存在脾肿大、感染、发热、药物反应、溶血时输注血液制品;

5、采用配合型血液制品成分输血;

6、输血科与相关科室负责对输血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篇13:输血护理安全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输血前出现焦虑情绪的血液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48.7±5.3)岁,病程1~18个月,平均病程(6.2±1.8)个月,病情分类:再生障碍性贫血22例,地中海贫血症合征8例,溶血性贫血3例,白血病5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8.1±5.4)岁,病程1~19个月,平均病程(6.3±1.5)个月,病情分类:再生障碍性贫血21例,地中海贫血症合征7例,溶血性贫血4例,白血病6例;排除接受过输血治疗患者、合并患有其他严重性疾病患者和不愿接受本次输血治疗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护理措施包括:一般护理、环境护理和抗感染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主要护理措施包括:(1)完善基础护理:帮助患者熟悉住院环境,拉近距离感,对患者进行生活指导,满足患者需求;(2)疾病知识护理: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血液病病理学知识、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3)心理护理:多与患者进行交谈,保持态度温和,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适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心理负担,帮助患者增强治愈信心;(4)对输血制品进行科学质检,保证血液质量;(5)健康教育护理:患者出院时,向患者家属讲解患者生活中的各项注意事项,增强预防意识,并指导家属定期带患者来院复查。

1.3观察指标:采用我院自制的焦虑原因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血液病患者输血前产生焦虑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观察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情况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分,量表内容分为20个调查项目,评分原则为4级评分法[2],标准分=总分×1.25,以50分为界限,正常:标准分<50分;轻度焦虑或抑郁:50分≤标准分<60分;中度焦虑或抑郁:60分≤标准分<70分;重度焦虑或抑郁:标准分≥70分;采用问卷法调查患者对本次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调查内容分为3个项目,即不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收集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采用χ2检验,P<0.05为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焦虑情绪影响因素:经过对输血前患者焦虑情绪产生原因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引起患者输血前产生焦虑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患者对自身疾病和治疗方法的不了解,对未知事物感到焦躁;(2)患者担心血液制品质量,不确定治疗效果;(3)家庭经济压力的影响导致患者内心沉闷、焦虑。

2.2 SAS评分和SDS评分:观察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变化情况:护理前,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为(63.4±10.9)分,SDS评分为(58.6±8.3)分,对照组患者SAS评分为(63.7±11.2)分,SDS评分为(58.8±8.5)分,两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为(32.4±7.2)分,SDS评分为(29.8±8.3)分,对照组患者SAS评分为(58.7±9.6)分,SDS评分为(56.1±8.9)分,两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有下降,且观察组SAS评分和SDS评分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护理满意度。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观察组患者中不满意2例,满意7例,非常满意29例,护理满意度为94.7(36/38);对照组患者中不满意7例,满意14例,非常满意17例,护理满意度为81.6%(31/38);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液病在临床中较为多见,是一种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的疾病[3],该病症以贫血、出血、发热为主要特征;造血系统包括人体血液、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等,凡是涉及到造血系统病理或生理,并以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均属于血液病的范畴[4];血液病是一种现代病,当前环境下引起血液病的因素有很多,如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以及免疫和污染等,都可以成为血液疾病发病的诱因或直接原因,临床常见血液病有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血小板减少症以及血友病和淋巴瘤等[5],多半为难治性疾病,发病隐袭,病状隐匿,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身体虚弱、经常性感冒、头晕头痛、毛发干枯、胸骨压痛以及腹胀和血液检查异常等多种症状。在对血液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大多数患者需要输血,而在此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心理负担过重,影响预期效果,为进一步研究血液病患者输血前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和相对护理措施,我院选取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进行临床研究,其中护理人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1)患者入院时,带领患者熟悉医院环境,介绍与之相关的各位医护人员,营造良好氛围,并在力所能力的情况下满足患者需求;(2)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和主要治疗方法,并辅以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心;(3)倾听患者内心想法,多与患者沟通,建立心理咨询平台,缓解患者紧张情绪;(4)定期对输血制品进行检查,预防产品过期或质量不合格现象;(5)出院时,指导患者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嘱咐患者家属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保证患者及时用药,并定期带患者复查。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引起血液患者输血前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对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法不了解、怀疑血液质量、不确定治疗效果以及家庭压力等,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总而言之,对输血前出现焦虑情绪的血液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理情绪,降低其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 探究血液病患者输血前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和相应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输血前出现焦虑情绪的血液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研究分析患者输血前出现焦虑因素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于护理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血液病患者输血前出现焦虑因素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对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法的不理解、血液质量和治疗效果的不确定以及来自家庭的压力等;护理前两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7%,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1.6%,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液病患者输血前的护理工作中采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减轻患者心理压力,SAS和SDS评分低,患者护理满意度高,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血液病患者,输血,焦虑,优质护理

参考文献

[1]黄玲,申瑞红,何利平.血液病患者发热反应的护理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8):54-55.

[2]梁月娜.心理干预对慢性血液病患者抑郁及焦虑情绪的效果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11(2):206-207.

[3]傅霞,米春英,陈福莲.HFMEA模式分析血液病患者成分输血的安全性[J].药物与人,2014,27(7):240.

[4]王勇.临床输血风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3):3040-3041

篇14:贮存式自体输血的采血及护理

关键词:贮存式自体输血;采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5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47-02

贮存式自体输血是指术前采集患者全血或血液成分贮存,需要时再回输给本人的输血方法?下面将贮存式自体输血的采血及护理阐述如下?

1适应证和禁忌证

1.1适应证

1.1.1术前备血≥800ml,ASAⅠ~Ⅱ级(其中Hb≥110g/L,Hct≥0.33),择期手术?

1.1.2已对同种输血产生免疫抗体或既往有严重输血反应的手术患者?

1.1.3稀有血型或曾经配血发生困难者?

1.1.4因宗教信仰不接受同种异体输血的患者?

贮存式自体输血无年龄及体重限制?在对儿科患者的身体状况做充分评估及采血量作出适当调整后可进行贮存式自体输血?对于计划剖宫产而有可能需要输血的孕妇,建议贮存自体血,尤其是稀有血型孕妇?

1.2禁忌证

1.2.1有细菌感染或正在使用抗生素(血液在贮存期内细菌会增殖)?

1.2.2不能耐受采血的严重主动脉狭窄症?室性心律失常?新近的心肌梗死症?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的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1.2.3癫痫频繁发作者,或有献血史并在献血后发生迟发性昏厥者?

1.2.4有遗传缺陷造成红细胞膜异常?血红蛋白异常或红细胞酶缺乏,使自体血液在贮存期间易溶血的患者?

2护理准备(1)

2.1评估:对患者进行健康咨询?体检初筛后,再作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检查,进行风险/受益评估?

2.2告知:将贮存式自体输血适宜性评估的结论告知患者,如需使用药物进行红细胞动员,应明确告知?遵循自愿和知情同意的原则,由患者本人和/或监护人签署《自体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2.3制定方案:采血方式?采血量?采血时机等由临床经治医师和输血科医师根据待术时间长短?失血量估计?患者耐受性等综合因素考虑,共同商定采血方案,由患者本人和/或监护人签署《贮存式自体输血申请单》?

3操作护理(2)

3.1采血前护理准备

3.1.1核对:采血员应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AB0和Rh血型?科别?门急诊(或住院)号等,核查《自体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贮存式自体输血申请单》?《贮存式自体输血者健康情况征询表》?

3.1.2监测:常规动态监测HR?NIBP?ECG?SpO2?

3.1.3检查血袋:采血前检查血袋外包装有无破损?血袋有无渗漏?霉变,有无正式批准文号,是否在有效期内等,同时检查抗凝剂有无浑浊或异物,并予以加压检查,确认合格后待用?

3.1.4打印标签:内容包括采血编号?患者姓名?AB0和Rh血型?科别?门急诊(住院)号?采血量?采血日期?采血者姓名或工作编号?医院名称?血液品种等,并有“仅供自体输血”明显标记?

3.1.5采血部位:选择粗大?充盈饱满?弹性好?不易滑动的静脉,最多选用的是正中静脉,其次是贵要静脉,头静脉由于易滑动,前两者不易触及时才选用?

3.2采血过程及护理

3.2.1静脉穿刺:选好静脉穿刺点,以穿刺点为中心,用消毒剂自内向外螺旋式消毒皮肤,切忌往返涂拭?消毒面积不得小于6cm×8cm,待干,以保证消毒剂有效作用时间?消毒后的部位若再次接触(被污染),应重新消毒?

3.2.2将血袋置于采血仪(秤)托盘上,选择血袋容量型号,采取措施防止空气进入血袋(如用止血钳?止血夹等夹闭采血导管),取下护针帽,按无菌操作要求将血袋的穿刺针刺入连接动脉或静脉通道的肝素帽,松开采血导管止血钳/夹,并迅速进行血袋归零?

3.2.3保持针头位置稳定,血流通畅,固定针头位置,用敷料保护好穿刺点?

3.2.4嘱患者不停地做松握拳动作,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异常及血袋重量是否递增?可利用血袋高度调节采血速度,200ml采血时间控制<5min,依次类推?

3.2.5观察患者:采血过程中应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告知血液采集后的注意事项,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脸色?表情,如发现患者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等异常情况或发生局部血肿?针头阻塞时应立即终止采血,会同经治医师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2.6观察血流:血液采集过程中必须将血液与抗凝剂保存液充分均匀混合?密切注意血流是否通畅,如发现血流不畅时应检查:针头斜面是否贴住血管壁?是否全部进入血管内或针头是否刺穿血管?止血带压力不足或过高引起表浅静脉充盈不良或深部静脉回流受阻等,应及时处理,保证血流通畅,防止凝血?血量不足等现象?

3.2.7监测采血量:当采集的血液足量时,采血仪(秤)会发出“嘟嘟”报警声?查看显示屏数字足量时,用止血钳或夹子在距针尾约lcm处夹住采血导管,止血钳应夹到极限,防止松脱?

3.2.8记录:

1)填写血袋标签上的相关信息,并粘贴于血袋空白面的正中,同时要求患者签名确认《贮存式自体输血血袋标签》?

2)采血结束必须再次核查患者身份?血袋信息,将《贮存式自体输血者健康情况征询表》交于经治医师保存在病历中?

3)填写《贮存式自体输血采集工作记录》表单中涉及采血的信息?

3.3保存

自体血贮存?发放?临床输注等要求与同种异体血相同?

参考文献

[1] 严海雅.自体输血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

上一篇:中国广告史下一篇:浅谈油品计量误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