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育的看法

2024-05-21

我对教育的看法(通用10篇)

篇1:我对教育的看法

我对教育的一些看法(二)--谢校长在初一年级家长会上的讲话选

二、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我先讲个故事:我小时候经常没鞋子穿,我们家孩子多,母亲做一双鞋不容易,再加上我们小孩子脚长得快,经常要换鞋子,于是母亲就想了一个法子:把鞋子做大点,布料加厚点,做的结实点,以便来年还可穿。可是我穿着的时候就特别不舒服,特别是不能走长的路程,也不能跑快,心里特别难受,于是就想了一个坏主意,把鞋子搞破了,结果爱了母亲一顿骂,也不准换鞋子,我心里恨死这个不合脚的鞋子了。鞋子对于脚而言,合适就是好的。如果不合适,无论款式、质地、颜色还是其他怎样怎样好都不是好的。

教育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如此,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否则就不是好的教育。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习惯爱好也有差异,接受能力、记忆习惯等等都不一样,所以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总的要求是要适合孩子。但我们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家长不顾孩子的客观实际,一味追求名校、名师、重点班等等,我不是说不应该追求,应该的,但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学校、老师或者班级。教育不能讲面子,也不要互相攀比。

教育不能讲面子,为什么呢?因为越是讲面子,就越有可能违背教育规律,采取不“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导致孩子对教育的反感、厌恶或者恐惧。家长可以反省一下,我们要求孩子做的事里面有多少事是对孩子有益的。例如送孩子“培优”(姑且这么称呼,其实不是培优,可以叫培训)这件事,有多少成分是对孩子有益,又有多少成分是关乎面子。以我的经验来看,孩子学习不是一个“培优”就能解决问题的,如果培优能解决一切问题,就不需要学校了,学习也就简单了。学习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有许多家长送孩子“培优”是图省事,把孩子交给一个人管着;或者你们都这么做,我不做就没面子;或者别人孩子都培,我孩子要是不培,就会落后。我可以这么说,孩子学习会否落后与培训无关。孩子必须自己学会学习,这是关键。有的孩子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家长首先想到的不是鼓励孩子自己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而是立即请所谓的“家教”,有的甚至请四五个家教,这样一来,孩子就省事了,不需要动脑筋,什么都可以依赖家教,孩子不仅没有了克服困难的决心,也会变得更加怕困难。有的小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却无地自容,家长把孩子成绩的好坏当做是一种荣耀或耻辱,但小孩子并没有这种荣耀或者耻辱感。他们会通过察言观色知道:“哦,原来我读书跟父母有这么大的关系呀。”于是就找到了对付父母的办法,“我不跟你读书了”,只要父母不满足我的意愿,不管合理不合理,都以此相威胁,这样就助涨了孩子骄横的脾气,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还有的孩子遇到点困难或者不开心的事就在家里闹脾气,啼哭、不吃饭等等,家长一看小孩子不开心就像要塌天一样,不是正确引导孩子去正视困难,想办法克服困难,而是立马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样的事情有几次之后,孩子就从中得到启示:只要我发点脾气,父母就会满足我的要求,办我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教育孩子肯定是会出问题的。我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百分之五十或六十的满足孩子愿望,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生活中,孩子有愿望,有梦想是好事,最好是他自己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或梦想,但由于能力、条件等因素所限,孩子不能一下子实现自己的愿望或梦想,家长可以给予一定帮助,但这种帮助应该是有限的,也应该是次数不多的,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思想。留一些空间让他自己去奋斗。

教育也不要攀比。只要攀比,教育就会变味。教育就是教育,不应该让他承担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什么名利荣辱都不是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就是让孩子的心智得到健康发展。她以培养和提高能力为核心,以服务社会、幸福生活为宗旨,她也不能简单的等同于读书学习。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教育应该会轻松许多,和谐许多,不会有这么多的焦虑与不安了。穷,未必教育不好孩子;富,也未必能教育好孩子。只是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就可以了,不必攀比。

教育不是一场竞赛。现在很多人把教育当做竞赛,还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面子观念,正是这种教育观念,导致了我们教育中的急功近利,社会上蔓延着对教育的焦虑情绪,使教育工作者不能够很好的按教育规律办事。家长巴不得孩子能一夜成才,社会巴不得我们的孩子一出学校就能承担社会重任,我们的孩子没有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社会也缺少深层次的对教育的理解与宽容,再加上我们这一代家长的成长道路(好好读书,考好大学,过好生活)非常单一,使得我们的教育更加走向极端化,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指责教育,但是很多人不愿认真研究教育,动物本能似的沿袭着老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如棍棒教育等。在这样一个多元发展的时代,这种单一的成才观念仍然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教育应该回归到它的本来面目,教育工作者应该是高度专业化的,就像医生一样,在这一领域,他们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威,家长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参与对象,特别要加强学习,不能用上一代人教我们的办法再去教我们的孩子。我们家长也要放宽心,把更多的教育方面的事交给老师去做,交给学生自己去做。当然,我们的教师应该以更专业的知识和方法为家长服务,用更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方法去教育我们的学生,这样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成长得更好

篇2:我对教育的看法

概述:我们的老师每次给我们讲到关于我们中国的教育的时候,都会说同样的一句话:“我们中国今天的教育状况很不好,那么多年过去了,自从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培养出一个有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作家,画家了吗?就像已故的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老爷爷所说的那样,“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不只是钱学森老爷爷提出这样的疑问。但是,我们这些学生却可以说出这个疑问的答案。答案很简单,我们中国的学生的创造力,人身自由等等受到严重的束缚,生命健康权,隐私权等等受到严重侵犯!这些,都是我们不可以接受的。

1、学生的人权需要保护

来看一下一位教师的叙述: 当前对于人的权利的解释和阐述可以说是太多了,学校的学生可以说是深谙此道。有一次我在上课的时候,一学生不专心听讲,眼睛一直朝桌洞里面看(疑似看课外书籍或玩手机)。我就提醒这位学生,并要求其把看的东西拿过来。可这位同学一声不吭坐着不动,对俺的话置之不理。我只好压着怒火到他桌子前,几次要求都不能叫动他,气得我声音提高了八度。可能他有点害怕,我要求他把桌里的东西全部拿出来,他也照办了。并告诉我拿的是一本外语类书籍(这个结论,对于一个极其讨厌外语的学生说给我听,我是不会信的),结果我什么也没发现。我又要求其同位也清空桌里的东西,他笑眯眯的对我说:“老师,你没有权利搜他的桌子”说实话,我是异常生气的——一个学生连学习这个义务都没履行好,还和我谈什么权利。对此,我熊了他一通。他表示认同我的观点。我想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没有只讲权利的义务;也没有只讲义务的权利。而我们社会对于权利是如此的痴迷竟把义务抛之于脑后,搞的学生的思想也是混乱不堪的。

由此我联想到教师惩罚学生,几乎所有人都说老师侵犯了学生的人权。有时候我就想:老师侵犯学生人权,确实如此,可是那是因为学生没有遵守规章制度这个必须遵守的义务而必须接受的“教育”——怎么变成老师的错了呢——难道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保护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是不对的吗?学生的基本人权得到保护,但是学生未来的发展权却在开始即被扼杀。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必须担当起启蒙的责任。因此赋予教师更多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权力是搞好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发生教育事件,舆论应该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上报道,而不是一边倒的谴责教师和学校。

这位老师一直在为自己解说,本来嘛,公民人身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现今社会有多少老师仗着自己的身份压迫学生,动不动“扣你学分”“通告批评”“记过”等等,屡见不鲜。而作为学生呢,一方面天生对老师就有那么点畏惧害怕,一方面出于对老师的敬重,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老师地位比我们高,欺负我们无知。其实,我们真的也很无奈。不敢跟老师对着干,能忍则忍。从而导致一些教师体罚学生屡禁不止。

2、我们现在受到的是素质教育吗?

不必找出更加华丽的词汇来描述素质教育,其本质还不是过去所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吗!素质教育不是减负、不是降低教材难度、不是严格规定作息时间„„素质教育应该是在教育规律的指导下合理的安排学生学习、生活,使学生各方面都能健康的成长以及让我们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可是我们却在兜圈子,而且是看不到尽头的圈子。在这个领域存在了太多的荒诞和矛盾。

我曾听闻许多同学抱怨说,中国的学生是全世界最辛苦的学生——上学比太阳早,放学比太阳迟,晚上同星星一起“秉烛夜读”,放假了还有大堆大堆的作业压着。实话说,我也曾抱怨过,外国的学生上午9点上课,下午3点半放学,回家还没有作业,课堂上学的,尽是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内容。网上曾看到,新西兰那儿的初中就像幼儿园,高中才开始学乘除法。我听了,敢到极不平衡!

我们除了学习负担重以外,精神负担也是很沉重的,我们肩负着家长们的期望,为了使辛苦养育我们的父母不因为我们而伤心,我们如同拼命一般的念书。补习班兴起了,在我们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上补习班了,为着自己能够比别人多走一步。再加上当今中国社会上的竞争相当强烈,大学生已并不希奇,如果没有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将来怎么办?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白领,甚至是金领。我们的负担真的是很重很重!

但话说回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未来的命运就落在我们的肩上,国家当然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中国成为发达国家。记得我曾向姨夫抱怨,中国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国家一样,学习轻松一些呢?姨夫开玩笑似的对我说:“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已经上去了,我们要赶上他们,当然累点。当像非洲那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贫穷到极限了,也不想再去追赶其他国家了,因此,教育也相对轻松,偏偏我们中国在可上可下的地步,奋起直追,就是发达国家,自暴自弃,就是发展中国家,那你想要哪个?”我觉得姨夫说的其实有些道理。后来,是教我们地理的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令我彻彻底底的想要努力学习,改变中国的未来,她说:“你要抱怨,就抱怨自己生在中国,是个中国人,可事实如此,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是希望自己的国家被人瞧不起,还是像当今的美国一样,高高在上?”

3、考试和评价体制不完善

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制仍然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现在很多学生都对无穷无尽的考试很反感,有的学生讲,考试已经异化为一根魔杖,分数已经异化为学生的命根。考试的本来意义是对教育教学的成果进行检验进行评价,然后反馈给教师,让教师了解教育教学过程的得失,从而改进教育教学。但现在出现了考试功能的异化,特别是高考。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的功能实际上是选拔一部分人,淘汰一部分人。目前,在高等教育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的情况下,还不能取消考试的选拔功能,只能改革并完善它,使之科学化、合理化。

考试制度一定要改,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靠考试去选拔人,去评价学生。因此,除了考试之外,还要建立比较全面的、多方面的评价制度。要从各个方面去评价一个人——品德,意志,情感,活动能力或实践能力,是不是热心公益事业,有没有责任感,这些都应该全面衡量,并且作为选拔学生的重要参数。这样才能从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真正落到实处。

4、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1.提高认识。当今社会,要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把它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以至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在呈现一种拉大的趋势,如果再不采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话,造成的不仅仅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甚至会造成社会群体之间相互抵触的情绪,会培养出一部分群体的反社会倾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讲教育均衡发展,不是讲平均主义、一刀切,而是要积极采取措施,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办学条件的差别。

2.政策倾斜。要坚持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要鼓励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办出特色,用特色学校来取代窗口学校、示范学。在生源安排上,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坚持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的办法,以保证学校之间生源的相对均衡。要提倡把优质高中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去,引导家长不要非把子女送到尖子学校不可。

篇3:我对教育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 许多农村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师的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德育工作者或心理辅导员的事。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无关, 可做可不做;即使搞心理健康教育精力也有限。仅仅解决少部分学生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没有必要搞心理辅导。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落到实处。

2.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许多农村小学校长, 教师包括心理辅导教师, 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常常采用品德教育的方式, 以批评教育、惩罚教育为主要教育方法, 在客观上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还有教师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 简单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品行问题, 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 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部分教师不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本身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3. 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

农村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成就动机与耐挫力、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 认知上的问题。主要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的问题。 (2) 情感上的问题。很多小学生在情感调节上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 喜怒无常, 一会儿兴高采烈, 一会儿悲观失望。情感调节有问题的学生。对沉重的打击可能无动于衷, 而受一次小小的挫折却悲痛欲绝。这类学生情感淡漠, 甚至对同学对朋友对亲人冷漠无情, 以至表现为长期情绪低落、忧郁和莫名的焦虑。 (3) 应考综合症问题。学校、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值过高, 学生在考试前后由于过度的紧张和疲劳往往会出现头晕、心悸、心慌、胸闷、情绪紧张、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不敏捷、思想混乱、思路不清、再认与回忆发生困难, 甚至还有口干、腹泻、恶心、呕吐、痛经、双手发抖、大汗淋漓等现象, 严重时会发生晕厥现象。 (4) 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当前农村的小学生人际交往情况却不容乐观, 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冷漠古板、心胸狭窄、怯于交往, 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带来情绪上的失落和苦闷并影响学习。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 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

当代社会竞争加剧,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对小学生的心理影响极为严重。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黄色书刊、色情网站、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都给小学生心理健康带来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家庭因素也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动因。目前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苦闷和压力;父母关系的不和、离婚、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过分溺爱、过分严厉, 都会造成孩子不健康的心理。

2. 学校认识偏差。

一些农村小学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出于上级要求、形势需要, 所以消极等待简单应付, 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心理辅导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辅导热线、建立心理健康信箱、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 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缺乏正确的认识, 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有些学校, 为应付检查, 甚至弄弄虚作假, 名不符实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 学生本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篇4:我对小学美术教育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素质教育;提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24-01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一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角、触角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在美術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实施素质教育已深入到各个学校领域,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的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学生的个性等全面发展。而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已引起广大小学美术教师的关注和思索。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它同素质教育中其它形式的教育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提高审美教育会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动地达到心灵的境界的转化,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能力,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儿童喜欢多种形式的游戏,教师可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如在上《魔幻的颜色》一课时,让孩子认识三原色、三间色。要是用一般抽象的讲话,孩子们是很难接受的。教师应考虑这样一种做法:用水彩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试管内,再拿三个空试管,一齐放在试管架上。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再把三种彩水倒入一个试管内晃动立刻变成间色时,学生边拍手边喊出声来。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形式较为新颖,孩子们像看魔术一样看老师演示,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色,红色+蓝色=?色,蓝色+黄色=?色,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减色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调色方法,效果很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绘画艺术。

二、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育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参与学习,进行创造。因此,应加强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因此在作画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忙于涂抹自己的画面,画的多看的少,这时教师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并说出绘画对角的结构、颜色、明暗等规律性的绘画因素,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敏锐的感觉事物的能力。学生在绘画中观察比较自然和具体对象后,思维就有素材,接着以自身体验进行绘画就水到渠成。如《校园里的花》一课,先让学生看看校园里各式各样的花,再看看画家笔下的花,最后看看以前小朋友画的作品。进行比较,感知画面的处理、提炼,创作作品。

(二)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绘画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想象力。引导学生在基于绘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要用儿童的语言,天真烂漫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动手操作是小学美术学科体现得最为充分的一个方面,尤其在手工粘贴画中,它要求学生手脑并用,画、剪、粘贴缺一不可,充分调动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在注意、好奇、自信及对成功的期望中进行。如《巧巧手》一课,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可利用的材料,将各种材料运用剪、折、贴、卷、插等制作方法加工成各种画面,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因此,它也是训练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三、要注意德育渗透教育

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我们去培养,绘画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凭借教材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绘画基础知识、技能与陶冶美好心灵和谐发展呢?充分挖掘材料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去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艺术文明,用审美的规律去感受和欣赏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让我们为我们的祖先骄傲和自豪。教育德为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有老师曾做一番尝试,就是把美术课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用描绘祖国美丽的河山,家乡的名胜古迹,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育,结果效果很好。学生从平时的不重视身边的景物,到看重身边环境的优美,再到滔滔不绝地向别人讲述家乡美丽与神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静兰,如何放飞自由的美术课堂[J],教育科研论坛,2010(8)

[2]赵亚楠,基于小学生特点美术教学设计三法[J],课堂内外·教师,2009(9).

篇5:我对幼儿教育的看法

我觉得幼儿英语的教育,兴趣培养很重要,英语启蒙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兴趣是启蒙教育的动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才能吸引孩子。对于孩子来说,让他们尽早地进入英语环境很重要。根据孩子的天性来判断,用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语言环境也很重要,作为老师的我要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把说英语当成一种很好的习惯,从生活中启发他们,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成为他们很好的朋友,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我还会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有针对性地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所以我认为,幼儿学习英语要以培养其学习英语的习惯和兴趣为目的,不过分地追求他们学习的数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使其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还会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有计划地为孩子播放一些情节引人、活泼有趣、贴近儿童生活的英语VCD教学片或录音带,这样孩子就会不自觉地跟着自己的同龄人说。另外,我会经常跟孩子用英语对话、做游戏,尽量多用英语交流。我会在教室布置上一些与学英语有关的图画,营造出一种学英语的气氛,使孩子感到始终处在一个英语氛围中,这样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说英语。并且设置一些符合他们的游戏场景,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幼儿进行英语教育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快乐和兴趣中学习!

篇6:我对农村小学教育的看法

万古学校 张朝华

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实施多年,作为一名在小学一线教学多年的教师,我想浅谈一下对我国农村素质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意见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李岚清同志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强调指出: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职业的本质是育人,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的劳动,具体的说是引导青年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特别关心教育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教师已真正成为社会大众崇尚的职业,教育战线也呈现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在两种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也使教育领域产生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一些教师把知识当作商品,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商品关系,热衷于捞外快,向学生索要或变相索要钱物;有的教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批改作业,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教学意识淡薄,教学无目标,随意性大,甚至制定目标错位,不能依纲据本,知能传授不严密,缺乏科学性,浅层次的讲解多,许多课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招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一)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应当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形成自己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授业”不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还要他们能吸收新信息,具有新思维,也就是说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现代的新鲜的“活水”。“解惑”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在课堂上不但能解决书本上的“惑”,还要能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发生的知情意行几方面的“惑”。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一定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要达到上述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认真学点教育学、心理学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重视文化、业务的进修,同时苦练教学基本功,这样,自身的素质才能再上一个档次。所以,就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精心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让农村教师定期分批到城镇学校“拜师学艺”,由专家引领,促进专业成长。

(二)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提高教师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对人民事业无限忠诚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教育劳动是一种周期长、见效慢的劳动;教师的劳动没有轰轰烈烈、动人心魄的大场面,总是在一点一滴中进行,是一种平凡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空界限。它是“全天候的”、“立体多维度 ”的艰巨劳动。虽然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上做了不少的努力,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教师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相比,仍然是偏低的,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有差距。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只讲待遇不讲奉献是不行的,要做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在教育工作中寻求自身的价值,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找到自己人生轨迹的光辉位置。

提高教师的素质还必须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迄今,我们还有不少同志认为教师职业是“金饭碗”,就连民办教师也是“金饭碗”,一干就是十年、二十年,你教书我也教书,教孬教好一个样,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告别“金饭碗”,实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在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根据本人的德、能、勤、绩逐项打分,合格者聘用,不合格者下岗甚至辞退,势在必行。这样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增强压力感,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激烈竞争的需求。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处在世纪之初的教育工作者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提高对素质教育的理性认识,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树师德,铸师魂,修师业,笃师行,使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的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

篇7:我对义务教育的一点看法

虽然现行教育提出素质教育,我想,没有基础文化知识做后盾,要想谈素质,不太可能吧?就算有,机率会有多大呢?

我的观点只站在一个第一线教师的角度从发。从国情出发,义务教育符合国情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

篇8:我对一材多用的不同看法

一、一材多用暗含的前提及对写作目标的异化。

一材多用的前提是,认定学生材料匮乏。以在老师引导下产生的论点为圆心,对照学生拥有的相应材料, 就可认定学生材料匮乏。从时间维度看,分析学生材料匮乏现象,结论有两点:一是平时没有注意素材的收集、整理、积累,导致材料匮乏,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在具体使用时,面对有限材料,不会使用,也就不能让有限材料发挥最大作用。这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老师无法在教学实施时解决的,于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之下,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时材料匮乏的问题呢?老师将问题解决的办法放在了材料处理的技巧上,并于此衍生出了以论点为圆心的,各式各样的一材多用方法。有以话题 (论点) 为引心,突出材料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用由表及里,小处落笔尽量往论点靠的方式;有参照论点来取舍,以已有材料的几个关键词为作文材料剪裁点的方式;有从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将材料与论点联系起来的方式,等等。

我们重温“高中语文新课标”, 解读从属于“表达与交流”的作文的课程要求与教学建议,领会其本质, 对照目前大行其道的各式“一材多用”,就会发现“一材多用”正在实施着对写作目标的异化。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的教学要求”“表达与交流” 项中,第二条提出“培植科学理性精神”,第三条提出“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建议部分”的“表达与交流”项中,对写作活动的表述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求“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由此,我们可以对从属于“表达与交流”活动的高中议论文的写作本质做如下总结: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程目标看,作文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应该是“培植科学理性精神”“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一句话, 培养理性精神和发展各种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从形成过程看,这是一个养成过程,而不是训练过程,即强调内生性。

然而,林林总总的一材多用技巧与新课标“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背道而驰,在根本上将此材料 “困境”的本质,归为了一个技巧性问题,将写作化作技巧的训练,希望通过众多技巧的讲授与反复训练,解决此问题,最终,将一个如何内生性的素养问题变为了一个反复训练的机械问题。

但是,学生作文写作时出现的困境,并未缓解。面对变化不定的作文题,常常为写作材料的贫乏而大伤脑筋的事还是依旧存在。我们有必要以新的视角,再次审视作文中材料的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二、从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视角,重新审视学生的材料现状。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在应用领域上,已出现从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向母语作文教学领域延伸的趋势。这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可理解性输入假说认为:在所有输入中,可理解性输入是最好的、高效的,所有的输入,如果经过情感过滤,将增强学习者的动机、态度和信心等感情强度,对可输入理解产生积极影响。只有有意义的高效的输入, 才会有高效的输出。输入的内容形式上可用“i+1”表示,“i”是学习者现有水平,那么输入应有一个小的跳跃,即“i+1”,“1”表示稍稍高出学习者现有水平,具有这样特征的输入,是可理解的输入。

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来重新认识议论文写作构思中学生已有的看起来数量很少,品质不高的材料。

篇9:陈君石:我对“垃圾食品”的看法

大家之所以把汉堡包、薯条、炸鸡、可乐等食品列入“垃圾食品”名单,当然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从营养成分的角度来看,它们所含的能量高和(或)脂肪高,而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他营养素却很少;如果多吃、常吃,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和发胖。

不过,是不是只有上述食品才是高能量、高脂肪的呢?

我查阅了2002和2004年的中国食物成分表,以每100克(毫升)可食部计算,每100克北京烤鸭的能量含量差不多是同样重量的汉堡包的2倍,脂肪含量也是汉堡包的2倍多。烤羊肉串的能量和脂肪也不低,好在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照此看来,我们是不是要把北京烤鸭和烤羊肉串也纳入“垃圾食品”的名单呢?继而,红烧肉、狮子头、水煮鱼等传统中国菜肴也都要上榜?要这样,“垃圾食品”的名单是不是太长了,而且有违大家的“观感”?

我认为,应该深思一下,在中国照搬国外的名词到底是否合适。

作为营养学家,我们从不认为食品有好坏之分(即“垃圾食品”与非垃圾食品),因为一个人吃的是否营养、健康,关键在于食物搭配是否合理。比如,如果我中午吃了汉堡包,那晚上就应该多吃一点蔬菜。同样的,中午吃了方便面,那晚上就补上一点肉食和蔬菜。红烧肉脂肪太多,但也不是不能吃,只要不多吃,不天天吃,完全可以作为平衡膳食的一部分。

当然,从正面来看,“垃圾食品”的说法笼统概括了某些食品能量高和脂肪高的特点,可以提醒人们要控制对它的“口腹之欲”,但并非完全不能碰。

总之,“垃圾食品”不是一个科学的定义,食物本身并没有“垃圾”还是“健康”之分,没有垃圾的食品,只有垃圾的搭配。当然,消费者还是可以多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特点,尽量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去吃,比如根据其中的“平衡膳食宝塔”做到食物多样化,每种食物都吃一些,每种食物都不多吃,成为真正的健康达人。

责任编辑/邹佳璇

篇10:我对教育的看法

2009-2010年秋季学期

中岭镇官寨小学:刘 慧

我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小学的应用的看法

中岭镇官寨小学:刘 慧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通过新时代的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网络教学也既是远程教育在当今社会是非常必要的,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建立农村信息高速公路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我们发展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然而,“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资源,也为我们观摩和学习搭建了崭新的平台。资源共享、整合,较好、合理的在教学中应用远程教育已是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构建学习环境的优势;科学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在农村小学有效的利用远程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农村小学,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有效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呢?下面是本人的几点认识和见解:

一、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促进课程改革。

国家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与之相应的教学改革也同步启动,我校处于偏僻的农村,信息相对落后,我们迫切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的特征,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为我们及时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接受新的教育理论,起着指点迷津的作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示范课例”,任课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崭新的角色走进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每次看后,我们都深深感到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于泰山。

二、加强学习,提高运用远程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在农村小学教师中,青年教师特少。而远程教育对于中、老年教师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以前从未接触过。组织教师学习应用远程教育已迫在眉睫。

(1)、每月组织一次观摩远程教育资源中的示范课,或者组织本校青年教师上研讨课。之后,组织教师结合当前的课程改革,从教学思想、课程结构,教学技巧等角度思考,从中领会课中蕴含的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新思想,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制定切实可行的远程教育教师培训计划。

如:什么是远程教育,什么是光盘播放模式,如何正确熟练地操作远程教育设备,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校的教师都能熟练的使用远程教育设备,为将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

三、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教育领域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而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信息技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提供了方便,推动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四、校校联合,整合信息,资源共享。

农村小学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有的一个乡镇多达十个以上,而各个学校“各自为政”,缺乏合作精神。结果校校开发应用远程教育的资源。

耗费大量的精力、物力,但成效不明显,质量不高。应该把同一地区的几个学校组成一个信息资源开发课题组,根据教学内容分学科、分章节开发研制适合本地区的远程教育信息资源。构建统一的软件平台,将各自开发的资源上传到该平台,实现统一管理,发挥不同学校的学科优势,起到优秀资源共享。这样既节约了各自的时间和精力又提高了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

五、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学科整合的能力。

许多教师误认为应用远程教育就是使用课件,动画上课。缺乏“人机”互动,没有“人”“机”“学科”的有机整合的认识。教师是实施整合的主体,应提高对远程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认识,摆脱“课件+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模式。从整体观,系统观去考虑、落实具体的模式,把远程教育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学科中去,围绕学科知识的学习进行整合试验。

农村小学虽然与城市学校在应用远程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只要我们迎头赶上,从以上几个方面踏实做好,也一定能有所突破。使远程教育的应用在农村小学开花、结果。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提升教学质量,让她成为我们了解外界的窗口。“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把远程教育资源有效地用到教育教学中,从而拓宽孩子的视野,为其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上一篇:心中那朵绽放的梅散文下一篇:红楼梦判词解析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