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师恩?敬我尊师

2024-07-03

感怀师恩?敬我尊师(精选4篇)

篇1:感怀师恩?敬我尊师

感怀师恩,敬我尊师作文

作者:李雯婕

许昌市第十二中学

八(5)班

亲爱的老师,您就像那春天的细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您给予我们的爱和关怀将鼓舞着我们走过艰难困苦.在人生旅途上,您为我点燃了希望之光,您所做的一切润泽了我的心灵,开阔了我的视野。今天我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自打我们入学以来,和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古文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老师,是用来传递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而在我看来,老师并不只是在学业上为我们解答疑难问题的,在生活中也可以有多重身份。当我们身体不舒服时,他们像父母一样对我们关怀备至,嘘寒问暖;我们心情低落时,他们像朋友一样跟我们跟我们谈心;当我们・・・・・・所以,老师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6年的时间里,老师是陪伴我时间最长的,特别是班主任,可以说每天都在学校,甚至一日三餐都在学校度过。每当同学们有什么问题,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老师都会跳出来为你解决。而我们作为学生的,就应该好好听老师的.话,不给老师找那么多的麻烦,我想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不为过吧。我们要懂得体谅老师。

在小学6年里,我最想感谢的是我们班主任,胡老师。她对待她的教育工作十分认真,而且她不是为了教学生而教学生的,而是为了教会学生而教学生。她作为我们的班主任,也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她不光在数学这门学科上认真负责,而且还会每天监督我们学习其它科目。正是有了这6年每天学习不断坚持,才有了我们如今优异的成绩。

感怀师恩,敬我尊师,老师,我们谢谢您,谢谢您能够传授我们知识,让我们饱读诗书走向初中,从不怕会跌倒,老师更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是伟大、默默地付出,不求回报。最后,我想对老师说:“谢谢您,您对我们的恩情,我牢记在心中,您对我们的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

篇2:感怀师恩?敬我尊师

襄城县姜庄乡初级中学

八(2)班

八年求学路,擦肩了多少同学,又离别了多少师长,我,可还曾记得,那个与我朝夕相伴四年的马老师?是呀,怎生忘却得了。

那时的她,给了我一切让我去领悟这世界。

她给了我谦虚的眼睛,让我看到了人外之人,山外之山;她给了我提起笔的勇气,让我记下了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她给了我倾诉的窗户,让我向她诉说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她不似任何作文中的老师,她很特别,也很普通。

我记不得她几时为我们批阅作业到深更半夜;也不记得她何时在天空一抹鱼肚白时就兢兢业业的坐在教室里候着我们,更没记得她在下课时与我们嬉戏打闹像个孩子一样。她总是按时上学放学,从没半点拖沓;她经常绷着脸威严的扫视过教室。她虽严厉,却也有感性的一面。我曾在一次不经意间问她已经教了我们几年了。当时她的脸上是那种我从未见过的感慨,就像游子提起阔别已久的家乡时一样。我透过她那深邃的的皱纹看出,马老师,爱我们。她对我们的学习从未松懈过。从一个个生字生词的默写,到一篇篇课文的背诵,她都亲力亲为。她并没有为我们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她只是任劳任怨的为我们做了一件又一件的小事。私底下我们也讨论过马老师,很多人都认为她太严厉,所以对她的口碑并不是很好。我心里对这些评论置之一笑,并未反驳,应为或许待多年后,这些人对马老师又会是另一番说辞呢?虽然比马老师更加关心我的老师很多,但马老师在我心里依然最重。因为在那迷茫的时期她教会了我是非对错,还在我与家人不睦的时候让我慢慢试着理解家人的意味深长。

篇3:感怀师恩?敬我尊师

小学:峰回路转

1991年9月, 我带着所有的好奇入学。上学不久, 我的好奇变成了无数个“问题”:数学里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 而不是等于三或者四?语文拼音口诀“j、q、x, 见到ü, 挖去小眼睛, 照样要拼ü”也让我很困扰:ü挖去小眼睛后, 明明变成了u, 为什么还要念ü?我的小脑袋怎么也搞不清这些个“为什么”。问题越积越多, 时间一长, 我发现学习远没有逮小兔、捉小鸟好玩。小学三年级以前, 我的考试成绩没有一科及格过。老师无奈地对我爸爸说:“老表, 你家这个娃娃怕不是读书的料哦。”

峰回路转会有时。三年级时学校来了三个师范毕业的新老师, 其中一个姓杨的女老师教我们数学。她和蔼可亲, 循循善诱, 告诉我们这道题可以这样做, 也可以那样做, 我一看结果竟然还真一模一样, 我便再找了几道来做, 发现原来一道题可以用好几种方法去解答, 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数学居然这么有趣, 我渐渐爱上了数学。三年级上学期, 我的数学破天荒地考了99分, 成绩一举成为班级的佼佼者。

小学升学考数学时, 我被一道判断题难住了:“直线是平角”吗?我犹豫不决:我画了一条直线, 用量角器一量正好180°;我再画一个平角, 用直尺一比, 是笔直的, 便打了个“√”。第一个交卷走出了考场。

中学:波澜起伏

我是在“惊吓”中开始我的中学生活的。

第一次惊吓是初中入学时被“榜上无名”。1997年9月, 到初中学校报到时, 我被吓出一身冷汗:我和家人在学校公布的分班名单上来回找了数遍, 愣是没找到我的名字。我落榜了?后来弄清楚了, 我的入学成绩位列全校第三, 要经过新年级的3个班主任抓阄决定我在哪个班。

初三, 班级合并了, 两年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几乎全换了, 情感上一时难以适应。一次, 一个老师把我叫到讲台上批评了两节课, 一气之下, 我彻底放弃了她所教的学科。这个愚蠢的决定至今仍让我悔恨不已。2000年, 我以微弱的优势考取我们当地最好的高中, 其中数学考了112分 (满分120) , 暗叹:幸好还有数学。

第二次惊吓是高中第一次检测考试的“首尾颠倒”。我的中考数学成绩在新班级排名第二, 可入学后第一次单元检测我考了31分, 因比倒数第一名多了1分而“屈居第二”。这让同学们的眼镜跌了一地, 两次考试的悬殊也太大了点。

当高中再次学习“角”和“直线”的知识时, 对于“直线是平角”这个判断题, 我可以很坚定地画个“×”。因为小学数学就说过,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定义不同, 性质不同, 怎可混为一谈?2003年, 我再次以稍稍高出录取线的分数考入大学, 而数学成绩再次成了我的救命稻草。

大学:视野大开

2003年9月, 我进入云南民族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就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 开阔了我的眼界, 锻炼了我的能力。大学期间, 我担任过校报记者、班级团支部书记、学院团委宣传部主任, 还负责院报的编审工作。但我最为满意的是在这里学到了一种方法:把书本读厚。

在高考复习阶段, 我学会了把书本读薄, 高考前我能在两个小时内梳理完所有的中学数学知识。“把书本读厚”则是在陈建飞教授的《近世代数》课上学到的, 教科书两页的内容他用作研究的态度给我们讲了近一个月, 我也记了满满一本的笔记。他这种“把书本读厚”的精神让我受益匪浅。毕业后一直想偷偷回去蹭蹭他的课, 无奈先生的仙去, 将我的这个梦想彻底毁灭了。

闲暇时, 我偶尔还是会思考当年那道“直线是平角”的判断题, 也会想诸如“如果确定直线的两个点无限接近, 最终合为一点会是什么情况”等问题。

篇4:亲历历史 感怀师恩

王希、姚平主编《在美国发现历史——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中,31位当初在美国立身扎根的学者们或叙或议,讲述那一代在美国的中国历史人的种种经历。这部回忆录集的作者们虽然个人经历千差万别、研究方向迥异,但让笔者印象深刻共鸣阵阵的是感怀恩师的那些篇章。这些学者每每谈起当年导师对自己的扶助与关怀,感激、感动、感慨之情扑面而来。

最早赴美学习历史的中国学者之一巫鸿教授,谈到其初到美国时,仍保留着在国内的“串门”习惯,拜访其导师“往往敲敲门就走进张先生的办公室”。而老师也每次都是和颜悦色地接待他,并未告诉他,按照美国的“规矩”,找教授谈话是需要预约的。读到此处,笔者不禁感慨老师的宽容与对学生的爱护。若张先生一开始便“严守规矩”,维持“师道尊严”,难免给人以高高在上的威严并加重异国感,又何来之后的经常讨论、交流以及伴随于此的学生的成长?笔者大学时的中国法制史老师李柷环女士也曾给我如此感动的瞬间。当时临近考试,我就一个问题短信至李老师请教,却意外地接到老师打给我的电话,因为怕短信说不清楚而在电话中给我解答,在解答之前竟先问我接电话“要不要钱”,老师的细心与爱心由此略见一斑。这么一件小事,让我对李老师感怀至今。

北大历史系教授朱孝远先生在本书中说到,赴美留学期间,一天上午他去其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业师卡尔·塞申斯的办公室谈他的论文定稿,两个小时关于论文修改的谈话结束后他才知道,塞申斯先生的母亲在当日清晨离世,但他却依然为了学生的论文准时赴约。此情此景,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会被深深地触动。在忍受着至亲辞世之哀的同时,不忘与学生之约,仍悉心辅导学生的论文,这是怎样的一种责任感和对学生的关怀之情啊。本书中还有个挺有趣的细节。朱孝远教授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硕士导师弗里德有一天高兴地告诉朱先生,说另一所大学录取了朱做博士,并且还给了奖学金。但弗里德替朱孝远教授拒绝了这个机会,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最出色的中世纪史专家,朱先生应该跟他好好读上几年”。读到这一幕我不禁哑然失笑。老师对自己学识的自信,连带着对学生前途命运的关心让人动容,而这位老师顽童般有趣的性格也跃然纸上。

这些留美学者们不仅在心理上得到了老师极大的关怀,在治学上更是受到了老师们的许多有益教导。俄克拉荷马州立中央大学历史与地理系教授李小兵先生文中提到,初到美国时英语不好,爱德·凡顿教授自愿辅导其英文,帮他修改文字。这一辅导就是七载,李小兵的水平日益见长,受益匪浅。北大长江学者王希教授在丹佛大学上古德弗兰德教授的“社会史研究”课程时,老师要求写一篇实证研究。王希在与老师充分讨论后完成文章,却被古教授原封不动地退回。问后才知他“少了一样东西”——对于统计方法思路受何人启发的说明。而这个问题其实是他们在讨论中早已清楚的东西,但古教授却仍依其严谨的学术研究作风,要求王希按照标准的学术规范来完成文章。这一要求深深地影响了王希。日后古教授谈及此,无不骄傲地宣称是她教会了王希“怎样做历史”。由此感到,学术诚实的态度是老师对学生最重要的影响之一。

治学严谨之风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我在新加坡一家律师所实习时,记忆最为深刻的一幕,是一位年届70高龄的律师合伙人,讲述其在本科期间某位老师上课时说的某句让他至今受用的话,以及这位老师在人格上对他的影响时那种飞扬的神情,在给我们讲律师职业道德时仍不忘摆出50年前老师给他讲过的经典例子。把老师比作“灵魂工程师”,这一“土得掉渣”的比喻确实有其深刻的道理。学生时代迷惘的我们,世界观、人生观都在成长发育期,若不是老师们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细细雕琢,又哪来的“长大以后”人格健全的你我?

上一篇:法警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述职报告下一篇:201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分项:专题14-诗歌鉴赏(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