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形势与对策浅析

2024-05-11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形势与对策浅析(共8篇)

篇1: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形势与对策浅析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形势与对策浅析

关键词: 区域经济,最低工资,产业化,产业升级

摘要:2010年我国区域经济面临着新的形势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这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提出迫切要求,也将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带来重要机遇。本文基于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不确定性,立足目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2010年三季度以来,受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沿海部分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隐忧。这一现象的发生将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提出迫切要求,也将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一、201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2010年特别是第三季度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重大的情况和变化。这些新情况将对今后一段时期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一)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工作会议明确未来的政策导向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会议系统总结了西部大开发1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研究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任务。本次会议明确提出将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这意味着6月初实施的针对新疆地区的资源税改革政策将推广到西部12个省份。2010年8月17日,国务院召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进展情况和下一阶段工作重点的汇报。明确提出开展东北地区“十二五”规划、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将对新形势下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区域规划的实施出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2010年以来,国家批复的区域规划与2009年相比明显减少,区域规划处于加快推进实施阶段。目前,区域规划实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区域政策针对性不明显。规划区域的范围不是以类型区为标准划分的,而是以行政区为标准划分的,导致区域政策的针对性不明显,地区之间的政策大同小异。二是区域生态环境重视程度不够。从区域规划实施的情况看,各省市区积极要求将本行政辖区或辖区内一部分上升到国家战略,主要是解决加快发展的问题,而不是加强生态保护,某种程度上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一定冲突。三是区域规划实施的协调机制尚未完善。由于编制主体与实施主体不一致,且又涉及多个实施主体,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规划协调实施的难度非常大。

(三)全国部分省区市出现拉闸限电现象

进入2010年三季度以来,许多地方为突击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任务,纷纷拉闸限电,限制正常的生产、生活性用电,一场强制性的限电风暴正在暗中涌动。如,河北邯郸、唐山钢企被“拉闸限电”,安平县甚至“全民

限电”,浙江温州、宁波部分区域拉闸限电。9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避免采取停限居民和公共服务单位用电的错误做法,并提出要认真开展节能减排潜力分析、目标分解、重点工程、政策机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努力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四)沿海部分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隐忧

2010年三季度以来,受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沿海部分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隐忧。以温州市为例,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对工业信贷增长明显,但并不见工业增长大幅提升。调研发现,自一季度以来,该市规模工业利润增幅环比回落幅度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关停并转。曾占据全国产量90%以上的温州金属打火机,鼎盛时有500多家企业,现在只剩下100家左右。除打火机外,其他行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一现象的发生将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提出迫切要求,也将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二、2011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密切关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不确定性,立足2010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2011年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贯彻落实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加强督查和评估

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各地要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建立落实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督促检查以及评估工作,完善政策配套支持体系。

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财政、产业、人口、投资等政策,明确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国家支持的重点投资领域和产业准入标准。各省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本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研究制定分类配套政策,推进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

(二)加快调整投资结构,积极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中央确定的“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在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投资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继续加大政府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加快民间投资跟进的步伐,着力扩大中小企业投资意愿和规模。正确处理扩大投资用于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的关系,确保一批重大在建项目继续推进尽快完工,严格控制低水平、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新建项目开工建设。

东部地区要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中部地区要扎实推进“三个基地、一个枢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三农”、保障性住房、卫生教育、基础设施、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西部地区应继续加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东北地区应加快重点产业振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推进中西部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有序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平台,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中西部各地要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中西部毗邻城市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快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快解决城乡统筹突出矛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的客观实际和特有国情,未雨绸缪,超前研究解决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过亿农民工进城、农村空心凋敝等城乡统筹的重大问题,分步制定综合配套政策措施加以应对防范。重点解决目前我国城镇化的盲目发展和不协调发展问题,抓住城镇发展的“贪大求快求新求洋”、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劳动力转移不畅等突出矛盾,加快研究解决办法,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加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镇化集约、特色发展。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以优先解决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农民工落户定居为切入点,由点及面,逐步推进,出台有关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工资增长、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子女就学、落户等相关政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推进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异地接续问题,将农民工住房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继续落实国务院相关文件推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实行更加宽松的落户政策,等等。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建立区域联网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篇2: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形势与对策浅析

文学院09(2)班09111248陈静

随着经济的发展,北京2008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中国正在崛起,正在腾飞,向世界展示着它的风采。对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我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20009年第二季度起扭转了下滑趋势,开始逐季回升,走出了一个标准的V字形反转,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因为经济的回升主要是依靠政府实施一系列政策的发挥作用的结果,而社会投资意愿尚未明显跟进,居民消费后劲亦感不足。同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

(二)扩大内需和改善名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但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一揽子计划,有效扩大了内需,并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趋势。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财政金融风险。2009年,货币信贷超常增长,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和滞后的消费物价上涨产生了很大压力。

(三)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信心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

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

我国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创新步伐,调整发展战略等对策,使企业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有了新的提高。随着经济回升,市场信心逐步增强。但是,总体上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目前,我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同时,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

(四)粮食连续丰收和农民收入提高,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

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也实现了连续6年的较快速度增长。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并不稳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的体系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不足:农业种养的比较效益偏低,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

(五)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趋势,也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但是,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也是我国社会矛盾凸显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

设任务还很艰巨。据新华网,人民网2010年“两会”前夕分别所做的民意调查显示,医疗卫生,教育公平,调控房价这“三难三贵”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买房难,买房贵)仍被选入前十大热点问题。同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也被选为前十大热点问题,而且在新华网调查结果中还被列为榜首。户籍改革,养老保险,反贪反腐,司法公正,民主监督,网络问政等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受到广大网民的高度关注而被选为前十大热点问题。

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两面”或“双向”的特点,即有利条件和突出矛盾同时并存,表明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的根本好转。

针对这样的经济形势,我提出以下几点浅薄的建议:

一,继续发挥政府对改善投资结构的引导作用

二,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三,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尽早颁布实施物业税,增大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成本,限制囤房者和炒房者数量;落实房地产开发建设的规范标准,完成房地产配套设施建设,减少住房者上学难、看病难等社会问题后遗症,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四,遏制垄断行业的人为涨价,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在内需中的比重

六,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持续推进“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应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国际能源价格受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大幅波动的情况下,提高我国的能源自给率和利用率,降低单位GDP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不仅可以有效规避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我国能源造成的冲击,亦可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促进我国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011年经济形势展望:

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物价涨幅趋稳。预计2011年全年经济增长可保持在9%左右,全年物价涨幅有望控制在4%以内。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经济转变虽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但其中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无重大改变,改革开放、增长模式、发展阶段、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动力仍将稳定提升。未来的宏观调控目标应以“稳”字当头,通过提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把稳定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

篇3: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浅析

今年上半年, 延续去年各项经济政策的刺激和落实, 我国宏观经济继续呈恢复性增长态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 同比增长11.1%, 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 国民经济仍属于强势增长阶段。

从物价水平看: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温和上涨, 达到2.6%。如果从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2%, 4月份上涨2.8%, 5月份上涨3.1%, 6月份上涨2.9%来看, 物价呈现底部逐步抬高趋势并逐渐企稳, 主要原因是上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所致, 与此同时, 工业品价格由于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抬升较快, 也出现了走高态势。总体看, 高增长低通胀格局依然维持。

从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形势看:上半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0%。其中, 1-3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4%, 1-4月同比增长26.1%, 1-5月同比增长25.9%, 投资增速小幅回落。但其中,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依然在加快, 比上年同期加快30多个百分点, 项目投资依然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从股市来看, 上半年我国股市表现让人大跌眼镜。A股市场一反去年强劲走势, 中国股市全球表现最差。从年初的指数最高点到年中下跌近千点, 跌幅达30%, 两市市值蒸发超6万亿元, 投资者普遍亏损, 万众瞩目的“虎头”行情彻头彻尾变成了一场“惨剧”。上半年, 资本市场乱象频生:股指期货出台不仅没能平抑市场大起大落, 反而助推跌势;创业板再次书写一桩桩“一夜暴富”的神话;不少上市企业继续恶意增发圈钱;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效果欠佳, 上市门槛似乎越来越低, 大盘股发行或者增资压力不断。资本市场治理水平值得担忧, 也严重挫伤了投资者信心, 进而改变了社会中间阶层对经济的良好预期。

从房地产市场来看, 在新一轮房地产投资和涨价潮中, 各地“地王”涌现, 过量的流动性成为助推的“幕后黑手”。在异乎寻常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下, 资金不断“腾笼换鸟”:挪不出的资金沉淀会对未来可能产生的楼市“泡沫”的破灭埋下信贷隐患;能够快速抽身的资金却又变相进入其他大宗农产品等市场兴风作浪, 上半年一些农副产品得以爆炒或是一个表现;而另一个表现, 就是一些地方又借国家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的出台, 默许这些资金转而潜入, 以各种新型开发区、产业园区、动漫区等五花八门的名义开始了新的“圈地运动”。与此同时, 沿海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民间集资放地产高利贷, 有的年利率已经高于银行利率几十倍, 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风险隐患。

二、政策选择

目前国际经济变化依然复杂多变, 增强出口可以拉动经济, 但不能再走依赖扩大出口的老路;要提高劳动者收入, 但企业成本增加;房地产调控不可半途而废, 但房地产萎缩对经济也不利;节能减排要上调资源价格, 但物价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宏观政策退出过早会使经济二次探底, 但退得太晚又会加大通胀压力。

国内经济宏观面上现在还有一个“未落下的靴子”, 就是央行选择何时加息, 或者年内还要不要加息, 学者看法也不统一。民间对宏观面的担忧明显高于政府, 致使今年国务院强力出台的鼓励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非禁行业领域投资的意见, 并没能受到市场喝彩, 因为目前民间资本积聚最多的房地产业已被非理性舆论重重压制, 直接影响了对政策的稳定预期。

而上半年已经开始的温和金融紧缩政策比如资金回笼速度大大加快, 已经逐渐遏制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 大部分专家意见是下半年宏观政策可以考虑不再需要继续加大紧缩力度, 但可以考虑在财政金融税收政策的差别化上做文章, 包括实行差别化利率的基本准则, 就是必须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把握好三者平衡。

从上半年看,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达到预期目的, 而且这一势头保持到年终没有问题。尽管从各种指标走势上看, 二季度末均已冲高回落, 所谓制造业PMI指标已经下行到50这个关键点就是个证明。但下半年国内经济增长逐步放缓既是基本态势也是结构调整之必需, 从短期看有利于逐步缓解经济运行紧绷状态, 避免政策急速调控引起经济“硬着陆”, 长期看这有利于为明年经济发展让出空间。

加大住房尤其是保障性住房供给;规范地方政府债务, 放闸地方政府直接发行市政债券融资;管理通胀预期, 缓解通胀压力;积极推进汇改, 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调整需求结构, 应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 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增量调整为主, 以发展增量带动存量调整和优化。尽快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致力于结构调整的自主创新, 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把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和突破口, 抓紧研究提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和相关中长期规划。

在深化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改革方面, 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系统设计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并配套实施至为关键。这需要进一步理顺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 按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也逐步放松价格管制、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继续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

参考文献

[1]、何帆《反思宏观经济政策》[J]《国际经济评论》2010 (02)

[2]、刘伟《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M]《企业经济》2010 (03)

[3]、刘伟;蔡志洲《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新特征的考察》[M]《经济科学》201 (002)

[4]、李军杰《关注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和潜在风险》[M]《宏观经济管理》2010 (05)

篇4: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形势与对策浅析

一、当前我国企业领域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第一,部分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型行业进入痛苦转型阶段。经济增速下台阶情况下,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重化工企业正处于稳增长和调结构的矛盾集中发生阶段,过去的黄金发展时期已经结束,目前已经进入寒冬季节,企业压力空前加大。一季度,全国煤炭产量和销量同比下降0.1%和0.66%,全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2.5%,山西、陕西、内蒙近半数煤矿停产;全国铁、钢、材产量同比分别增长0.1%、2.4%和5.3%,远低于2013年同期铁、钢、材产量增幅7.6%、9.1%和11.2%的水平。以煤炭、钢铁为支柱产业的黑龙江、河北、山西、河南等省一季度经济增速只有4.1%、4.2%、5.5%、6.6%,面临前所未有的稳增长、稳就业压力。

第二,国有资产规模大、行业占比高的部分行业对市场信号不敏感问题突出。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中国有资产规模大、行业占比高。在经济增速下台阶背景下,这些行业出现了“价格越下滑,生产越扩大”的“以量补价”行为。比如在煤炭价格持续下滑、社会库存居高不下、行业经济继续下降的情况下,民营煤矿纷纷主动停产减产,而国有煤矿却受体制机制制约,产量不降反增。钢铁行业在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连续6个月低于100点情况下,钢铁产量仍较快增加,更加剧了行业经营压力。相反,在一些国有资产规模小、占比低的行业如纺织、家电等,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能够灵活反应市场供求关系、初步具备技术创新和品牌优势、若干行业龙头企业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的格局。

第三,商业银行对实体企业的信贷控制和盘剥十分严重。这个老问题至今还没解决。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和非金融企业业绩出现严重分化势头,上市银行利润增长情况普遍超出预期。一季度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13.7%、13.9%、10.4%,平安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分别实现净利润40.8%、15.1%、14.8%。统计数据显示,2513家上市公司一季度的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6.4%、8.6%,剔除银行业后分别同比增长5.2%和4.5%;从环比看,2513家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环比分别增长-13.3%和15.0%,剔除银行业后分别增长-16.2%和-9.0%。从调研企业看,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控制和盘剥主要体现在限贷、压贷、收贷后不放贷等行为上,许多优质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缺乏。比如钢铁企业反映,银监会今年对钢铁企业削减了20%的信贷,一刀切的信贷行政命令,让不该倒的企业倒了。广西一家制药企业反映,现在很难从银行贷到款,每年需要的17亿元贷款都要经过担保中介才能贷到,资金成本达到17%。

第四,煤炭、棉花、糖等行业企业面临不公平的市场环境。煤炭方面,由于进口煤炭质优价廉,加之进口煤炭零关税、出口煤炭征收10%关税的政策,我国进口煤炭大幅增加,客观上对当前形势严峻的本土煤炭企业形成巨大冲击;同时,许多省份仍然在向煤炭企业收取20—50元/吨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铁路部门仍然向煤炭企业收取煤炭铁路建设基金以及大秦铁路等四线煤炭特价运费,加重了本土煤炭企业负担。棉花方面,由于棉花收储政策和进口棉花配额政策,国内外棉花出现巨大价差,原料供给缺乏市场调节严重制约着国内棉纺织企业的发展;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目前还没产生效果。糖方面,近两个榨季国内生产和需求基本平衡,但由于国外低价进口糖大幅增加,使国内糖价格失去平衡,进入2013—2014年榨季以来,国内糖价格从过去每吨7000多元高价一直跌到4000多元,而国内糖生产成本整体在5300元/吨左右,制糖企业亏损严重,目前拖欠蔗农欠款高达190亿元,一些制糖企业给蔗农的糖料款至今才兑付到1月份,蔗农再生产已经受到较大影响。

综合来看,在当前“不刺激、中性货币、向改革要动力”等政策作用下,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确面临空前的增长压力,新的增长动力短期内难以弥补重化工业下滑的缺口。因此,当前乃至今后两三个季度,若干以重化工为支柱产业的省区,仍然要承受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这一方面是经济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值得重视的是,尽管在当前严峻形势下,企业并不希望政府因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而是希望政府能在宏观经济处于合理区间的窗口期,继续锐意改革,清理并取消各种阻碍统一公平市场形成的条块分割障碍,清理并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和基金项目以减轻企业负担,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腾出空间和余地。

二、推进我国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去年以来,新一届中央政府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制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在此条件下向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动力、向惠民生要动力,不采取短期强刺激,不扩大财政赤字,也不放松或收紧银根,宏观经济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局面。面对当前复杂形势,我们建议政府既要冷静观察、保持定力,又要未雨绸缪、主动作为,通过放松管制与加强监管和服务,最终促使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第一,要继续坚持宏观调控的目标区间论,不搞短期强刺激,以进一步稳定企业的政策预期和市场预期。首先,中央政府要冷静观察保持定力,只要宏观经济运行在目标区间范围内,政府就不必采取特别的刺激政策,不能被短期内部分地区和行业的较低经济增速吓怕;同时要做好各种政策预案,增加政策工具储备以备不时之需,根据形势变化合理调整政策力度。部分重化工企业反映,当前行业正处于寒冬期,如果发展形势持续恶化或者政府仍然没有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那么就要进行剥离部分无效低效资产。其次,要充分利用经济增速下台阶的倒逼压力和“改革窗口期”,稳步推进各项解放生产力的体制改革,为中长期的经济健康增长、高质量增长创造良好环境。再次,要鼓励地方政府继续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宁愿把经济增速降下来,也要勇于追求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鼓励合理的、没水分、有质量、有效益、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经济增长。中央政府要采取各种有利于创业、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帮助地方政府缓解经济增速下降导致的就业压力。

第二,要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长期的利率管制最终形成了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利润鸿沟。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要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形成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持,形成优胜劣汰而不是优劣俱汰的结果。首先,不要把煤炭、钢铁等行业标签化为产能过剩行业进而实施限贷令。产能过剩行业中也有优秀的企业,不能对所有企业搞一刀切,造成好的不好的企业都死掉;要支持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优秀企业继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甚至进行并购重组。其次,要增加金融企业的自主权,鼓励金融企业进行价值投资。行业最困难的时候,也可能是较好的投资时机。只有依靠对市场的精确研判和把握,金融企业才能优胜劣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金融企业。

第三,要探索以钢铁等行业为试点,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增强国有资本对市场信号的敏感性和灵活性。钢铁等两高一资行业出现如此严峻的局面,与行业中国有资本布局规模大、比例高、灵活性不足等直接相关。不妨以钢铁或煤炭行业为中央国资国企改革试点,重点推进少数几家中央国有钢铁或煤炭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包括母公司股份制改革和国有股减持试点;在企业双方自愿情况下,可以批准中央国有钢铁企业与大型民营钢铁企业的相互持股或合并重组,形成具有区域规模、核心竞争优势的真正按照市场信号活动的市场主体。

第四,要以环境保护为红线,坚决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标准,并引入专业行业协会在内的第三方监督机制。对于煤炭、钢铁等两高一资行业,必须做到环境保护的硬约束,严格执行新修订《环境保护法》及相关节能环保标准。首先,要强化环境保护部门对于节能环保法律和标准的落实,特别是要在大气污染防治、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下大力气,出重拳。不管涉及到什么企业,经过治理仍不达标的要坚决关停。其次,也要创新监督机制,引入行业协会在内的第三方监管作用。总体看,短时间内环保部门很难全部承担起环保监管者的重任。必须创新环保监管机制。行业协会对行业内企业的总体情况、设备和技术、投资建设等动态信息一清二楚,监管动机相对超脱,监管行为更具专业性。可以通过政府向行业协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发挥其专业第三方监管者的职能。再次,要像治理腐败一样,鼓励各界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并查实后集中查处一批,发挥社会监督的职能。

第五,要清理影响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对于煤炭行业,要落实国办发[2013]104号文,全面清理和取消涉煤不合理收费项目,先清费再制定资源税改革方案,比如要统筹煤炭进出口关税,取消煤炭品种出口关税或者将煤炭进出口关税调整到同一水平;要取消煤炭铁路建设基金、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和四线煤炭特价运费。对于纺织行业,要深化棉花国家收储制度和流通体制,推进棉花定价市场化改革,逐步缩小国内外棉花价差;要破除石油石化行业的行政垄断,鼓励优秀的石化加工企业进入上游的石油化工领域。对于糖业,要完善糖价格形成机制,建议增加糖的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对于更多行业,要进一步破除电网、铁路运输、石油领域的行政垄断和价格管制,使电价、运价、油价能够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灵活浮动。

第六,要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和善后工作,特别是企业停产减产破产带来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以及行业洗牌后的并购重组工作。首先是企业破产问题。以煤矿为例,要完善煤矿破产基本条件比如资源濒临枯竭、开采成本高、亏损严重且扭亏无望等,参照原国有煤矿破产政策,研究建立煤矿退出机制。其次是就业问题。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就业形势稳定,但部分以重化工业为支柱产业的省市自治区可能随着行业下滑而出现企业停产减产加剧、破产增多现象,其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既要做好产能过剩地区和行业的去产能化工作,又要做好去产能化可能带来的就业问题,防止影响社会稳定事件发生。再次是行业洗牌后的兼并重组工作。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国发[2014]14号)精神,推进市场化的兼并重组工作。

篇5:中央经济精神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组员:鲜欢欢、单丽敏、韩翔宇、周青、金玉媛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可以预见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台“政策紧缩信号”的预期已不存在,明年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无悬念,稳定仍将是大方向。

高盛银行中国经济学家乔虹预计官方政策立场不会发生变化。特别是预计中央经济工会议将重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他们希望传递出宏观政策仍将保持稳定的信号。我认为此次会议可能会保留调控通胀预期的内容,但不一定会明确地提及资产价格通胀风险。”乔虹说。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执行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明年的宏观政策要转弯但不要转急弯,财政政策仍要积极,但货币政策要慢慢转向中性,为结构的调整服务。

明年我国的经济工作重点应该是调结构,这里的结构不仅是产业结构,还是‘大结构’——除了产业结构外,还有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和经济结构。只有这个目标明确了,其他的政策选择就好办了。因此明年财政政策应该唱主角,财政制度本身、财政支出结构都要优化。

关于出口结构调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产业经济学系教授郁义鸿指出,到了规划调整的时候了,“虽然短期内很难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局面,但提高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例是大势所趋。”他认为,可考虑更好地发挥外汇储备的作用,“它应该为实体经济转型服务”,“应该花一些钱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地引进先进的技术”。

促内需的地位应更重要。在11月27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关于明年宏观政策的趋向,第一条就是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

“促内需的地位应该要重于调结构和保增长,从消费终端拉动经济的增长更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产业经济学系教授郁义鸿对本报记者说,“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个税起征点”。

但他认为,去年出台的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不是长久之计,“拿全民的税收去补贴一些群体和行业,不仅会导致不公平,还会扭曲资源配置,给调结构带来负面影响”。

股市不改振荡向上趋势。对股市影响方面,广州安惠投资总裁陈国华认为,这次经济会议召开后,有关未来流动性的政策是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的信息。即使会议防通胀政策超预期,那么在银行股带动下,股指短期也不会大幅下跌,股市长期振荡向上趋势不会改变。如果政策不超预期,那么在中小盘股和大盘股的风格转换过程中,股市就可能横盘振荡。具体板块方面,陈国华预计,新能源和低碳板块、消费等内需板块、金融板块可能从会议中受益。尤其是金融板块,它是受益政策微调最大的板块。

楼市明年下半年或调整。深圳社科院城市运营中心主任高海燕认为,民众对政策的依赖性不要过高。因为相较政策,市场调整更重要。不过,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张海清认为楼市价量暴涨源头是市场资金无出路,投资者对股市不稳定、投资实体亏损有目共睹,因此导致房地产在2008年调整之后遍地出现翻番现象。

她认为,短期内市场缺乏降价动力。

高海燕却认为市场存在调整机会。一是优惠政策的作用力有递减效果;二是市民购买力也有递减效力;三是2010年政策将适当收缩流动性;四是把资金投向楼市的中小企业主有可能因为在2010年要扩大经营生产而抽出资金,多种作用力的积累可能导致楼市走向调整。不过他认为2010年上半年市场可能仍未有大变化,调整可能出现在下半年。

理财建议调整资产构成。广州富垠黄金交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兵表示,民生问题将成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为此,包括房地产、消费、证券市场在内的诸多理财领域都可能面临着被重新梳理的前景,一些行业可能被进一步促进,一些行业则可能被遏制。

在此情况下,普通老百姓的资产构成就需要在会议后进行相应调整。比如说今年一年房地产价格飞涨,房地产价格可能会受到会议的高度关注,由此制定出抑制房价的对策,那么,想投资房地产的市民就得谨慎。又比如说证券市场,可能会受益于经济会议对于消费市场的进一步促进政策,也可能受累于银行货币紧缩政策,老百姓买股票基金做短线,还应慎重为佳。”这些可能改变的因素,共同构成了一种不确定性氛围,而黄金作为抵抗信用风险的最佳工具,向来适合在这种不确定氛围中发挥作用,则黄金的保值需求可能将增强,甚至有望取代部分原来的房地产投资需求。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侯惠民认为,在金价上涨的背景下,国内黄金市场未来看好,老百姓不妨提高黄金在家庭资产配置中的比例

篇6: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形势与对策浅析

3.2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增长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1.8个百分点。外贸进口和出口双双超过3000亿美元。价格涨幅趋缓,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3%,涨幅回落

1.3个百分点。随着供给能力的提高和不合理需求得到有效控制,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比去年有所缓解。些企业的利润空间,更成为了推动国内物价上涨的一股重要力量,被称之为“输入型通货膨胀”2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世界经济,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危机面前,我国经济理论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迅速投入相关研究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建言献策,努力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贡献智慧。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经济形势,是经济理论界研究分析的热点课题。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经济形势作出了判断和分析,对如何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3总体经济形势向好。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经济下滑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经济出现回升势头,但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仍处于困难时期。今年前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喜忧参半,表明扩张性政策尚未完全抵消经济加速下滑的影响。也有专家认为,虽然经济增长的严峻局面得到缓解,但真正企稳回升、进入持续上升通道仍需时日。还有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已经触底企稳,但可能不是尖底而是平底,也就是经济发展将呈现U型走势,可能要经过两三年盘整后才能重回快速增长的通道。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从产业结构看,低端工业增长减速,基础设施、服务业增长加速。高能耗行业增长减速,经济增长回暖与单位能耗下降并存。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在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整体工业回暖的作用在增强。从区域结构看,以往主要依靠东部地区率先恢复的危机应对模式有所改变,中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从收入结构看,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有所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这有利于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

经济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及时果断地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着力调整内外需结构,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需求上,促成了经济总体形势的向好。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中央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效果已经显现。财政货币政策落实好于预期。货币信贷快速增长,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迹象有所改观。有专家测算,如果不采取扩大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增值税转型、降低行政性收费、提高居民收入等一揽子经济政策,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可能仅有5%左右。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可拉动全年经济增长

2.6个百分点以上。

自去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的弊端不断显现,至今没有结束的迹象。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主要国家经济状况恶化,美元对人民币一路贬值。这些变化,对于中国这样的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国家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扩大内需的政策受到了物价上涨的严重挑战,物价的上涨抑制了消费,压缩了内需。

虽然面临着这些严重的挑战,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下,今年上半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0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农业形势总体良好,夏收作物喜获丰收。工业生产增速减缓,企业利润继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稳定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国内市场销售快速增长,城乡消费同步较快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生产价格涨幅扩大。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货币供应量基本稳定,存款余额增加较多。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那样,经济形势正在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而且比预料的要好。这些成绩的取得,坚定了我们做好今后经济工作的决心,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一是适时、适度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为经济的运行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二是在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之上,适时进行改革,以健康的经济体制与机制,应对不断出现的各种挑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稳定始终是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因为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够得到解决。从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年初中央所确定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这一政策组合,是基本上适合当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的。不可否认,在这一政策组合之下,局部地区和一些行业的运行,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当辩证分析。一些问题是我们早就预料到的,比如说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增长受到了压制,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状况;有些问题是由于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而新出现的,比如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暴涨导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价差扩大等,则需要我们对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总的来看,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能够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政策的基调不应该改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保持这一政策基调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适时、适度地对这一政策的部分或局部进行微调。相信在这一政策的组合下,我国的经济能够在今后保持健康的发展,也能够为我们所需要进行的改革提供必要的条件。

为做好今后的经济工作,下一步我们恐怕应该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付出更多的精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专家学者认为,应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收入所占比重,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以利于形成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动力。应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建立将部分国有企业红利转移至公共支出领域的机制。这不仅有利于改善民生、拉动消费,还有利于抑制国有企业的投资冲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增强经济活力。将货币政策调整与金融结构改革密切结合起来,避免“开闸放水”产生通胀压力而压缩信贷又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的两难选择。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机制创新,提高金融体系效率,改变一方面银行存款非常多、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资金需求又得不到满足的局面。调整结构,推进转型。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实现经济真正复苏和持续增长,最终要靠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转型。首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继续推动重化工业发展,并将发展新技术产业与发展重化工业结合起来。培育和支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第三代移动通讯、生物技术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其次,推动企业转型。通过开展低成本并购,推进企业规模结构优化;促进企业进行组织创新、管理创新;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促进企业尽快实现从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化竞争、从多元化向归核化、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制胜的战略转型。

篇7: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形势与对策浅析

2013-7-10

7月9日,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一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上,作了题为“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的报告。以下根据报告主要内容整理。

我国对环保的认识和探索经历了哪些阶段?

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消费模式问题,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从全球视野看,人类的认识和探索历程,主要经历了工业革命以来的沉痛代价阶段、宝贵的觉醒阶段和1972年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以来的奋起飞跃阶段。纵观世界环境保护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都会推动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重新调整。

我国环境保护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也经历了从认识到实践的不同阶段和过程。从1972年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保工作32字方针,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第一阶段。

总之,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环保的氛围更加浓郁。

如何判断和把握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一面?

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环境质量改善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

PM2.5问题引起公众普遍关注。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70%左右的城市不达标。今年年初,受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雾霾天气。

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2012年,10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比例占10.2%,61个重点湖(库)中24个劣于III类标准。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不达标,农村仍有2.98亿人饮水不安全。

生态保护和农村环保亟待加强。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全国近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

2.8亿吨。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4%、57%和67%。

环境风险不断凸显。全国排查的4万多家化学品企业中,12%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不足1公里。电子废物、工业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持续增加。

哪些是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的主要原因?

一是唯GDP的政绩观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是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环境压力日趋强化。我国粗放工业模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能源、钢铁、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日益盛行。如果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势必带来更大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风险。

三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的压力日益加大。我国对外产品出口承担了巨大的生态环境逆差。

四是环境管理体制不顺、能力支撑不足和法制不健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依然存在,环保队伍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环保

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越来越不适应。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需加修订,“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目前环保工作的难点、重点、亮点、热点在哪儿?

5月24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终身追究其责任。

全国环保工作者,将在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创造亮点、应对热点上狠下功夫。

第一,突破难点,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是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环境保护的最新认识。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必须坚持保护优先方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第二,抓住重点,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在从严遏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优先解决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第三,创造亮点,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认真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着力抓好火电厂、钢铁厂、水泥厂、造纸厂、城镇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场和机动车减排措施落实,确保重点项目按期保质建成投运。第四,应对热点,进一步加强大气、水和农村污染防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集中力量抓好大气、水、农村污染防治工作,以环境质量改善的实际成效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

怎样看待环保新阶段、新道路?

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环境保护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先导、提质、倒逼等综合作用,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要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监管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通过发挥环境影响评价“控制阀”、节能减排“紧箍咒”、环境标准“催化剂”等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必须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多赢。

探索环保新道路的着力点是加快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哪些主要内容?

国务院常务会议最近审议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包括10条35项具体内容,重点有六个方面: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缩过剩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新改扩建项目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前一年完成21个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任务。压缩过剩产能,认真清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

二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增加天然气、煤制甲烷、煤层气供应,发展核电、水电、风能和生物质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强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及山东省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耗煤建设项目实行煤炭减量替代。

三是严格治理机动车污染,提升燃油品质。实施机动车国五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步伐,实行优质优价。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加强步行、自行交通系统建设。

四是强化综合治理,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采取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工业锅炉窑炉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扬尘环境管理、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北方采暖季节污染控制等综合措施。

五是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尽快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抓紧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根据预警等级,采取重污染企业限产限排停产、停止建筑施工土方作业、机动车限行等应对措施。

篇8: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形势与对策浅析

1 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1.1 发展低碳经济符合国际主流价值观, 是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将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观, 低碳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 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 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呼声日盛。而我国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大国责任, 重要的体现在减排与发展低碳产业方面。

1.2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 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而中国正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 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 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1.3 发展低碳经济符合我国资源拥有现状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较为丰富, 但人均能源拥有量较低, 人均能源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2009年中国原油产量1.89亿吨, 净进口原油1.99亿吨。据此测算, 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约为51.3%, 已经超过50%的国际警戒线。作为一个经济规模还在增强的新兴大国, 中国对能源的需求还将不断上升, 据2009年年中发布的《能源蓝皮书》预测, 10年后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4.5%。在缺乏国际定价权的背景下, 中国的能源安全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能源安全也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2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2.1 能源结构不合理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制约因素。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 大气污染中仅二氧化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GDP的2.2%。我国基本已形成以煤炭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结构, 但是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65%左右仍为煤炭, 而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随着经济发展,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煤炭的消耗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也将进一步增加。

2.2 我国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的“高耗能”阶段

目前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 水泥、钢材、石化等高耗能的行业含碳量非常高。这也给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如何提高这些行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 在生产最好的产品的同时使碳的排放量达到最小是我们今后应该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2.3 科技水平落后

总体技术水平落后则是制约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障碍。实现低碳经济是保护气候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要真正的实现低碳经济还需要很多科技的支撑。如甲烷的回收利用、HFC23焚烧、氧化亚氮的分解、二氧化碳收集并储存到地下等。

2.4 社会尚未形成低碳生活理念

人们低碳消费意识淡薄, 没有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 是多年来人们盛行便利消费最典型的嗜好之一。据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 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 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 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人们开车过程中形成的快速启动和急刹车等不良习惯, 开车时快速启动和急刹车只能节省4%的时间, 而燃料消耗却增加39%, 一些有毒物质排放则增加5倍以上。

3 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3.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

制定相应政策保障机制, 营造低碳经济环境。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系统的专门的低碳经济制度与政策, 现有政策的不完善成为导致我国经济长期陷入减排治理缺损的重要根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加以深度推进:一是加强低碳发展立法, 完善法治, 深化相关配套改革, 强化环评制度和能评制度, 探索生态补偿新机制。二是从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政策向主要依靠市场为主的政策转变。三是完善现有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四是建立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 强化企业家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 有序引导低碳消费。

3.2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社会的低碳意识

政府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对人们的消费活动进行有意识地、合理地、科学地引导, 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 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向低碳、生态、健康的方向转变, 使之消费行为向低碳化方向转变, 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 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同时, 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 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

3.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

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并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进一步强化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 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 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3.4 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 推广利用太阳能, 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 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 倡导适宜装饰, 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 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 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 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 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 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总之, 中国应该积极应对低碳经济, 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 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

摘要: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以及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并就当前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环球在线, 2007-12-26.[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环球在线, 2007-12-26.

[2]庄贵阳, 储诚山.低碳经济选择与践行科学发展.[2]庄贵阳, 储诚山.低碳经济选择与践行科学发展.

[3]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内在需求.[3]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内在需求.

[4]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4]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

上一篇: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下一篇:小学冬天里的阳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