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中状元的贺词

2024-06-23

古代高中状元的贺词(精选12篇)

篇1:古代高中状元的贺词

李蟠是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

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

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

与他同榜的探花做诗一首调戏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自此,“饽饽状元”李蟠传遍士林。

篇2:古代高中状元的贺词

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太祖亲临讲武殿举行殿试。

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试卷均为上乘之作。谁为第一?太祖实在犯难。

最后马上得天下的太祖让二人角力(即相扑),胜者为状元。王嗣宗便与陈识在大殿上扑斗起来,结果陈识倒地,王嗣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

篇3:浅论高中历史中古代的环保问题

说到环保问题, 可能很多人会误以为它只出现在现代经济高度发达时期, 事实上, 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国, 智慧的古人就开始关注环保问题了, 那么究竟我国古代的环保问题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来看,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人类不断调整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地域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以及改造活动的有所差异。在原始社会时期, 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 在强大的自然面前, 渺小的人类只能无条件地服从。而到了农业社会时期, 生产力相对于之前有了长足的进步, 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的奴隶了。人类对于自然有了一定的改造能力, 但同时人类所具有的能力又不足以对自然造成明显的影响, 因此在这种状况下人与自然的相处就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 这种状态一直到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代才彻底地被打破。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 人类与自然的角色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逆转, 在自然面前, 人类摇身一变成了征服者。然而就在人类洋洋自得的时候却忘了自己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于是到了现代, 一部分人开始反思, 开始重新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自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了“环境友好”的理念以来,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受这一理念, 建立和谐社会也成为了我国的主流思想, 但由于现实国情所限, 我国的环保事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虽说我国的环保事业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 但是我国环保的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我国古代的环保思想

说到我国古代的环保思想, 可以说是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思想家开始重视自然, 提出了很多环保思想,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就曾说到:“不违农时, 谷物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林木不可胜用也。”这个思想与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不谋而合。除此之外, 还有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也有很多关于环保的思想, 老子主张“知常日明”, 其实就是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 这与我们今天提出的“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见, 我国古代关于保护环境的思想与今天相比也毫不逊色, 这些思想可以说是我们发展环保事业的宝贵财富。除了在思想上,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在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方面也有很多建树。

三、中国古代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在我国, 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 夏朝的王禹就曾下禁令, 在春天的的时候不允许登山伐树, 以便让树木有生长的时间, 而夏天则不允许结网捕鱼, 以便让鱼鳖能够生长。这个禁令就带有明显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种保护环境的法规真正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还是从秦朝时开始的。在秦朝, 秦皇就制定了一部法律《田律》, 它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专门讲环境保护的, 在这部法律里, 环境保护所涉及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它几乎涵盖了生物资源的所有方面。当然, 仅仅有完善的法律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保证这些法律的有效实施, 还需要建立一些专门的环保机构才行。在我国, 最早的环保机构当属尧舜时期设立的用于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官员———虞, 自此以后各种环保机构也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秦汉以后, 历朝都设置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 这样就有效地保障了相关法律条文的实施。

四、我国古代环保思想对今天环保事业的借鉴意义

篇4:古代状元的奇闻怪事

康熙年间,李蟠参加会试。他文思不捷,书法欠佳。殿试那天,所有进士都已交卷出场,只有他还在搜索枯肠,直至鼓敲四更,他才完卷。康熙皇帝得知后,慨然叹曰:“此也苦心之士也。”便点为状元。

明代邢宽则是因为名字被成祖皇帝看中,点为状元的。永乐二十一年秋闱,主考官呈上的录取名单,状元是孙日恭。成祖御览时,眉头紧锁,说:“日恭乃暴也,这怎么行呢?”提笔就划去继续看下去见有一个叫邢宽的人,眉头顿时舒展开来,说:“邢宽,不就是刑宽吗?与暴正好相反,好!”于是钦点邢宽为状元。

篇5:古代状元故事

殿试时,康海果然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绝。送皇上审阅时,孝宗也赞不绝口,声称:“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遂朱批康海为状元。

当初会试时康海不服鲁铎的气,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气,第二名孙清便是一个。他对众人说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强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时的文章,叹服。跑到康海家里,对着他拜了半天,称自己甘愿为徒。

皇上、首辅和同年的赞誉,使康海名扬天下,朝野景慕,争一睹其风采。能与康海家沾上点边的,都引以为自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过官,南京人便声称:“康状元乃南京风水所出。”

篇6:古代高中状元的贺词

全国读书的人成千上万,想成为其中的状元,跟登天也差不多了。一个读书人,要考上状元,要经历如下可怕的阶段:

先在童生中盘旋若干年,也就是没有任何功名的读书人,在清朝,有的人考到八十还在称童,天下大部分的读书人都在这一阶段反复徘徊,这里面有县考、府考和最后决定出头的院考,都是地方性的考试,一旦在提督学政主持的院考中榜上有名,就成了秀才,好处是可以继续参加更高级别的乡试考个举人,并送入府、县学宫学习。

光考个秀才,离当官还有很远的距离,而且,只有秀才一等的成绩,才能获得国家发送的钱粮,其他的秀才,如果不是家庭条件好,可能会是一种惨淡的局面——百无一用是书生,考不上举人受人白眼,又没有办法谋生,进退为难,左右尴尬,所以,只有发奋读书,再往上考个举人,一旦考上举人,即可授官,可免丁役,生活和境况就会大大改善。比如《范进中举》描写的就是屡试不中的秀才突然中举时的狼狈情境,但如果很多次都考不中,不得不曲线上升——由附生升到增生,再升到廪生,再升到贡生,贡生又分好多种,一般被举荐到国子监成为太学生,这时,秀才们的状况就好多了——他们一方面可以直接参加乡试,再考举人,或者可以通过“诠选”出任地方学校的教官。在《了凡四训》中的袁了凡,走的就是这个曲线的路子。

举人一般每个省有几十名,中举后可以参加次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考三场九天,一般在辰、戌、丑、未年的三月举行,考试内容依然是经、诗、策三种,考中的叫做“贡士”。贡士,在古代是进贡的名士,原指古诸侯推荐给天子的士人,所以,贡士下一个主考,就是皇帝本人,叫做殿试。殿试及格的,就是中国读书人考试中的最高学位——进士,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进士按成绩分为三甲,一甲很快就能当官,二三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进士非常难考,有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考中进士,已经很“年轻”了,王维考中进士是二十一岁,更是年轻得很。历史上,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都是进士出身。状元,是进士的第一名,是全国读书人的最高荣誉,叫做“大魁天下”,历史上著名的状元有唐代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吕蒙,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和、张謇等。全国读书的人成千上万,想成为其中的状元,跟登天也差不多了。一个读书人,要考上状元,要经历如下可怕的阶段:

先在童生中盘旋若干年,也就是没有任何功名的读书人,在清朝,有的人考到八十还在称童,天下大部分的读书人都在这一阶段反复徘徊,这里面有县考、府考和最后决定出头的院考,都是地方性的考试,一旦在提督学政主持的院考中榜上有名,就成了秀才,好处是可以继续参加更高级别的乡试考个举人,并送入府、县学宫学习。

光考个秀才,离当官还有很远的距离,而且,只有秀才一等的成绩,才能获得国家发送的钱粮,其他的秀才,如果不是家庭条件好,可能会是一种惨淡的局面——百无一用是书生,考不上举人受人白眼,又没有办法谋生,进退为难,左右尴尬,所以,只有发奋读书,再往上考个举人,一旦考上举人,即可授官,可免丁役,生活和境况就会大大改善。比如《范进中举》描写的就是屡试不中的秀才突然中举时的狼狈情境,但如果很多次都考不中,不得不曲线上升——由附生升到增生,再升到廪生,再升到贡生,贡生又分好多种,一般被举荐到国子监成为太学生,这时,秀才们的状况就好多了——他们一方面可以直接参加乡试,再考举人,或者可以通过“诠选”出任地方学校的教官。在《了凡四训》中的袁了凡,走的就是这个曲线的路子。

篇7:古代高中状元的贺词

历史

基础回扣练十 世界古代文明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太原模拟)《古希腊文学与社会》在描述雅典戏剧公演时写道:“这些观众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政治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观剧()A.反映了雅典丰富的社会生活 B.是雅典公民大会的一项内容 C.有助于雅典人形成身份认同 D.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 从题干中雅典戏剧演出时的现象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政治的人”“紧密的联系”体现了雅典人社会身份地位的认同,C项表述符合题意。仅仅观看戏剧,不能反映出雅典丰富的社会生活,A项不正确。题干材料中的这一现象与雅典公民大会没有关系,B项不正确。材料内容不能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D项不正确。

答案 C 2.(2014·衡阳联考)在西方某些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著作中,总是津津乐道地称颂伯利克里时代的所谓民主政治,并以它的“优越性”来贬抑所谓的东方君主专制。其实,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下面属于其局限性的是()A.是上层公民的民主 B.削弱公民的政治责任感 C.是贵族腐败的根源 高考热点专题专练〃二轮钻石卷

历史

D.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解析 雅典的民主是所有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不是上层公民的民主,可排除A;雅典公民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政治责任感,可排除B;雅典通过改革极大地削弱了贵族的政治权力,其民主措施是限制贵族的特权,不是贵族腐败的根源,可排除C;伯利克里时代设立公民大会,每个公民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实行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容易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故D正确。

答案 D 3.(2014·辽宁五校联考)恩格斯说:“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发生了财富积累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贫困化的现象。摆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从事手工业去跟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卑贱的职业,并且不会有什么成功;或者变为穷光蛋。他们在当时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后一条道路;由于他们数量很大,于是就把整个雅典国家引向了灭亡。所以,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度容易导致民主泛滥和社会动荡,导致雅典灭亡 B.雅典的小国寡民体制不能容纳雅典社会的发展从而导致雅典亡国 C.雅典亡于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的逐渐淡化 D.雅典亡于城邦逐渐走向贫困

解析 从材料中“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可知A、B、D错误。由使雅典灭亡的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可知,社会发展的停滞,雅典公民权利和责任意识的逐渐淡化使得雅典社会走向灭亡,C正确。

答案 C 4.(201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克利斯提尼改革时,为保护公民利益,制约官员,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把多数人认为损害公民利益的人流放 高考热点专题专练〃二轮钻石卷

历史

国外,但特意规定不得动其财产。作出如此规定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是()A.主权在民

B.轮番而治 C.法律至上

D.保护私产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克利斯提尼的改革措施之一“陶片放逐法”强调,可以把损害公民利益的人流放国外,但不得动其财产,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所以选择D项。A项的“主权在民”强调人民拥有国家的主权,B项强调“轮番而治”指公民轮流担任公职,负责国家事务;C项的“法律至上”强调了法律的作用,均与题意信息无关。

答案 D 5.(2014·吉林模拟)《十二铜表法》第八表中有如下规定:“„„

九、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十四、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于塔尔佩欧岩下摔死。如为未适婚人,由长官酌处笞刑,并责令赔偿损失。”该规定()A.体现了罗马法重罪轻罚的特点 B.说明了罗马法严肃残酷的本质 C.显示了对私有财产的高度关注 D.表现了对未成年人的适当保护

解析 由材料信息“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如为未适婚人,由长官酌处笞刑”等可以得出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处罚较轻的结论,故选D项。

答案 D 6.(2014·郑州检测)罗马法专家巴里·尼古拉斯教授说:“如果要创设 高考热点专题专练〃二轮钻石卷

历史

或者转让某一权利,必须实施某些特定的行为,或者使用指定的话语。„„如果有关形式得到遵守,但存在意愿方面的缺陷(如错误或者恶意),法律后果仍然产生。”这说明早期罗马法()A.外在形式重于实质内容 B.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贵族法官可以随意解释法律 D.司法程序缺乏公正性

解析 结合材料“特定的行为”“指定的话语”“有关形式得到遵守”的信息可以看出,罗马法注重形式的突出特点,可以避免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故A项正确,可排除C项;保护私有财产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可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罗马法注重形式,没有涉及司法程序,可排除D项。

答案 A 7.(2014·贵阳监测)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由此可见罗马法()A.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 B.推动了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C.为资本主义规范了社会秩序 D.保障了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

解析 从题干中反映的现象可知,罗马法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A项正确。B项与罗马法没有关系,罗马法也不可能起到这一作用。C项模糊了罗马法的本质,它不是资本主义法律,不可能为资本主义规范社会秩序。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高考热点专题专练〃二轮钻石卷

历史

8.(2014·南通模拟)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A.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理论武器 B.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C.成为资产阶级民权理论的思想渊源 D.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法的本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工具,故A、B项错误。拿破仑的《民法典》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典范,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故D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中关于人格的认识与资产阶级民权理论中关于公民的认识相一致,故C项正确。

答案 C 9.(2014·温州十校联考)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罗马法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D.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

解析 A、D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根据材料信息“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并联系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可知,C项正确。

答案 C 10.(2014·湖南十三校联考)“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只要从参与政治生 高考热点专题专练〃二轮钻石卷

历史

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有什么兴趣。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想赚钱而不是为了名誉。”(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与这句话意思最吻合的是

()A.参与政治不能给农民带来名誉 B.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 C.农民因为忙于生产而不愿参与政治 D.参与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

解析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农民参与政治不是为了名誉,且材料不能体现出参与政治不能给农民带来名誉,A项不正确。从材料中亚里士多德不赞同农民参与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张贤人的管理,B项正确。C项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D项本身表述不正确。

答案 B 11.(2014·武汉调研)柏拉图为说明“理念”曾这样描述过“美德”:“借人东西要还是种美德,可是如果借了朋友一把剑,如果你还给他,他正想用这把剑去杀人,那么这种情况下还借剑还是不是美德呢?”该材料表明柏拉图()A.认为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是最高知识 B.鼓励人们要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 C.以人的感觉而不是以神的意志为尺度 D.认为“理念”存在于人类的感性世界里

解析 依据题干中“那么这种情况下还借剑还是不是美德”可知,柏拉图认为人们应具有独立的理性思考能力才是美德,故B项正确。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是否是最高知识;“理念”是否存在于人类的感性世界里,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A、D项与材料不符。“以人的感觉而不是以神的意志为尺度”属于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故C项错误。高考热点专题专练〃二轮钻石卷

历史

答案 B 12.(2014·北京海淀区练习)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列对他们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A.从自然现象探寻世界本原 B.力图理性地认识人和世界 C.理念世界才是真实永恒的 D.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

解析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兴起人文主义,A项错误。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地思考,亚里士多德提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些都是理性地认识人和世界,B项正确。“理念世界”是柏拉图的思想,C项错误。D项是智者学派的观点,可以排除。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4·重庆云阳中学诊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梭伦主宰政事之后通过禁止借贷以人身为担保使平民获得了自由,既在当时也延续至将来,他还制定了法律,取消了一应私人与公众的债务,这一举措被称为“卸担”,意即卸去人们身上沉重的负担。高考热点专题专练〃二轮钻石卷

历史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三 除将军可无限期连选连任,五百人议事会议员可连任二年外,所有公职任期都在一年以内,不得连任。有的公职甚至一人一生中只能担任一次。通过这些措施,每个公民都能够经常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都有平等的机会担任公职。政治生活成了公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材料一中图一、二体现了哪两种政治制度?分别反映了什么文明形态?

(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二,梭伦为什么要“卸担”?又是如何“卸担”的?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局限。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影响。

答案(1)制度:君主专制;民主政治。文明形态:大河文明;海洋文明。(2)原因:平民因债务奴隶制而处境悲惨。措施:颁布解负令。

影响:解除了雅典公民中平民最沉重的负担,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限制土地兼并;巩固了城邦体制,为民主政治奠基。

(3)特点:直接民主、轮流执政。局限:只有本邦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

影响:古希腊民主政治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14.(2014·河南偃师联考)在历史的长河中,中西方文化的发展各有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罗马人相信,在人类之外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这就是约束人类的自然法则。法律的目的是保证人类“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 高考热点专题专练〃二轮钻石卷

历史

本权利。„„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

材料二 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独立,什么是自由。自由是按法律的要求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做法律禁止的事,那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都拥有这个权利。立法与政体原则相适应„„民主政体下的立法。民主政体中,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就是对民主政治的热爱,而热爱民主政治就是热爱平等。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材料四 „„他(韩非子)又将作为自然规律的道引入政治领域的君臣之道,他在《扬权》中说:“道不同于万物,德不同于阴阳,衡不同于轻重,绳不同于出入,和不同于燥湿,君不同于群臣。凡此六者,道之出也。”这是一种“君道同体”论,通过此,韩非子遂由自然规律的道顺然过渡到人主之道。《主道》一文就是这样定义“道”的:“进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而依据“君道同体”论,无论是定法还是执法都只能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王爱平《从韩非子看道法合流及其

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为人类提供了哪些自然法则?自然法则的提出对罗马法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孟德斯鸠继承了西塞罗自然法的什么精神?对当时的西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观点与西塞罗的自然法有什么共同点?并概括材料四作者 高考热点专题专练〃二轮钻石卷

历史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西法文化发展差异的认识。

答案(1)自然法则:古罗马为人类提供了理性、正义、权利、平等、自由(或者法律至上。平等、自由、正义)等自然法原则。

影响:这种人类自由平等原则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2)精神:自由平等。

影响: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为人的解放创造了宝贵财富。

(3)共同点:最高法则来自于自然。

观点: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道家的观点;“君道同体”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体现君主的意志。

篇8:古代高中状元的贺词

一、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审美教育的价值导向

美国著名学者博伊说:“教学内容不应当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 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精神。”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 注意尊重人, 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 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 努力寻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 将知识与方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 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使学生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成长为富有个性的、蕴藏着巨大能量和善于学习创新的人。审美教育着眼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整体培养, 重视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和人的完善。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美的思想, 发展美的品格, 培养美的情操, 形成美的人格, 发展人的个性。语文教材含有丰厚的审美教育资源, 诗歌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诗歌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应充分发掘诗歌中丰富的人文性。在华夏文明灿烂的长卷中, 诗人灿若星河, 作品浩如烟海, 风格异彩纷呈。仅唐一代, 就有奔放飘逸的李白, 沉郁顿挫的杜甫, 通俗平易的白居易, 清新峻拔的杜牧, 奇诡险怪的李贺, 绮丽精工的李商隐……中国的诗歌, 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 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 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 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 熏陶人的思想, 陶冶人的性情, 净化人的心境, 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 教师积极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 深入地理解, 仔细地揣摩, 自如地运用, 自然会受到诗歌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影响。这样,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健康的审美情趣,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热情、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等等。

二、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联系

古代诗歌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文体, 有其自身的特点, 这些都对审美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朱光潜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 较纯粹, 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 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也就是说古代诗歌在音律方面讲究平仄押韵, 注重节奏, 琅琅上口, 富于音乐性, 使学生在诵读、背诵中获得音乐的美感, 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语言上则更为简练, 结构更为严谨, 注重艺术意象的塑造, 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感, 把学生引进它所展示的优美境界中, 使学生在读诗中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在内容上提倡“诗言志”, 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 象外之形, 其文化内涵丰富, 饱含作者的感情, 便于学生融入诗境中, 聆听诗人的心声, 体会作品情感美和作者的人格美, 更能点燃人心, 打动读者。诗人郭小川就曾说“诗是表现感情的, 当然也表现思想, 但感情可以说是思想的翅膀, 没有感情, 尽管是思想, 也不是诗”。新课改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很多古代诗歌, 这些古代诗歌具有典范性, 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文质兼美, 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结合, 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化身、美的体现。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者融于其中, 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 生发审美愉悦, 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陶冶他们的情操, 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热情。难怪普希金曾说, 诗人“用言词把人心照亮”, 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雪莱也说“诗以想象和热情启发人类向善”。

审美活动在诗歌教学活动中也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第一, 在古代诗歌教学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 能够使学生对阅读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诱发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热爱古代诗歌、探索古代文化的强烈欲望和热情, 激发他们学习古代诗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 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科学性, 产生发现和识别真理的灵感。“以美启真”发生作用的机制, 是审美感和理智感的内在联系。总之, 古代诗歌教学和审美教育不是对立的, 而是统一的。

三、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现

新课程改革以来, 高中语文教科书 (以2007年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为例) 进行了调整, 一共收录了30首古代诗歌, 这些诗歌作品的作者都是在古代文学方面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家, 具有代表性。作品时间跨度上也很大, 从最早的周代的《诗经》到唐代的诗歌;从内容上看, 有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的叙事诗、《短歌行》为代表的抒情诗、以《山居秋暝》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 以《蜀相》为代表的咏史诗, 《旅夜书怀》为代表的行旅诗等等。大量优秀的不同题材的诗歌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审美教育的资源。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资源, 如何在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实现审美教育, 值得我们探究和实践。

教师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诵读和品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诵读非常重要,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通过诵读, 可以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 形式优美;可以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感受文字背后所蕴涵的内容, 从而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受到审美教育。诵读的形式多样, 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诵读方法, 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诗歌的语言很精练含蓄, 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最深刻的内容, 可谓“言简意赅”。古人做诗很讲究词句的锤炼, 故有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贾岛的“两句三年成, 一吟双泪流”之说。古代诗歌中的名句, 更是如此, 所以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时, 不仅要让学生咬文嚼字, 体味语言的魅力, 更要品味诗人的人格美, 提高自己, 完善自己的人格。陶行知先生认为要乘着“美的精神”, 从而创造出“真善美的祖国”, “真善美的世界”, “真善美的人生”。诗歌是诗人以其充沛的热情、睿智的目光去感悟、发现生活后, 奉献给人们的一份精神产品, 是人性的展露、情感的浓缩。通过解读诗歌, 可以感受别样的人生体验, 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高中教材中选入李白、杜甫的诗歌, 这两位诗人不仅对古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人格更让我们钦佩。李白是一位性格豪放, 感情奔放, 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想象奇特, 《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就是例子。然而, 他才华横溢却被权臣诽谤, 不受重用, 他写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这种倔强不屈的性格, 值得我们学习。杜甫写下了《兵车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表现民生疾苦的诗作, 更写了《春望》《登岳阳楼》《登高》等诗作, 家国之痛和个人的悲哀融为一体。这样的诗歌,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品味, 学习诗人的人格美, 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运用多媒体, 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多媒体教学具有高度的再现性, 它能使诗歌教学形声化。印象鲜明, 可以充分展示诗歌中涉及的多种自然景观、人物形象, 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了直观的感受, 有利于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能使他们处于一种爱学与乐学的学习状态中。在古代诗歌教学中, 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比起只靠用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起课来, 显然要生动、形象得多。具体可感的形象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 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消除听课时的枯燥感和疲劳感, 使他们能在感情的参与下进行审美鉴赏活动。在诗歌教学中, 首先是朗读诗歌, 但教师干巴巴的范读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借助多媒体, 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播放李煜的《虞美人》、《相见欢》, 苏轼的《水调歌头》, 岳飞的《满江红》的歌曲, 让学生理解词的歌唱性, 欣赏词所达到的美感。当学生朗读《琵琶行》时, 通过多媒体播一段琵琶曲《春江花月夜》, 再配以古代歌女弹奏琵琶的图片, 或者江南月夜的图片, 一下子就会将学生引领到白居易所描绘的境界中。听觉和视觉的刺激会加深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音乐的理解,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窃窃如私语。大弦小弦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样的描写, 对琵琶音乐不熟悉的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只有借助相关的琵琶曲, 并有“FLASH”制作出相关的画面, 五彩缤纷的珠子纷纷落下的画面, 会使教学更为形象直观, 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呈现出的目不暇接, 转化为耳不暇闻的音乐变化之美, 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欲望。让学生朗读《孔雀东南飞》, 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为背景音乐, 缠绵凄婉的音乐让人似乎看到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的悲欢离合, 体会到他们离别时的柔肠寸断。

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 积极引导学生提升审美层次。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自己的文学和审美素养与诗歌教学同步发展的观念, 这是从事诗歌教学的前提条件。诗歌中蕴含的美是多方面的, 所以要求教师在诗歌教学中, 引导学生领悟、品味、消化诗中的深刻意蕴。充分挖掘利用诸多美的因素,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和判断能力, 这是审美教育的目标。古代诗歌其思想内涵有它独特的方面, 如诗人的怀才不遇, 他们虽然有疾恶如仇、正直贤达、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 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操, 但也有情绪低落、消极避世的一面。要让学生分清美与丑, 以便于批判地吸收。另外, “诗人”与“诗”离我们甚远, 诗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千差万别, 人生经历、思想意识也不同, 所以引导学生不必全盘接受, 要从诗中走出来, 借诗移情, 面对现实, 结合现实谈个人的感受。

篇9:古代状元中的名状元

在终成大器的历代状元中,人们较为熟知的有——

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歌艺术被赞为“自李(白)杜(甫)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崇为“南宋绘画之祖”,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则称“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王维)始”。

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把他和欧阳询、颜真卿、赵孟合称为“楷书四大家”。其书碑有《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为最著,书迹有《送梨帖题跋》,对后世影响很大。

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风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对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产生过巨大影响。

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并和朱熹就“义”和“利”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过多次辩论。他的学说自成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最为后世敬仰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四年(1256)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21岁考中状元,后官至丞相。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其代表作有《正气歌》《过零丁洋》,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激励了后世一代又一代人。

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400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100多种;现存诗作2300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之作者就是杨慎。

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状元翁同。他一生两为帝师,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并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的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他力挽狂澜,平定了“安史之乱”,居功至伟,皇帝赞其“再造唐王朝”。

篇10:古代最美结婚贺词

似梦明眸剪秋水,有志丈夫立人魁。

还当共挑人生担,无垠恩爱总轮回。

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树花开并蒂莲。

比翼双飞关睢鸟,并蒂花开连理枝。

日丽风和桃李笑,珠联璧合凤凰飞。

三生缘缔海之东,两筱无猜志亦同。

天搭鹊桥人间巧奇,一对鸳鸯恰逢新禧。

佳期正值小阳春,风暖华堂拥玉人,应是三生缘夙定,漫教相敬竟如宾。

景星焕彩耀闺房,吉日佳辰合卺觞,宝眷情欢鱼得水,月圆花好配天长。

结婚重负百年连,相让和谐更爱坚,好合良俦无尽福,兴家立业出人前。

燕尔新婚正妙年,亲朋争说好姻缘,珠联璧合情如蜜,海警山盟石比坚。

红毹拥出态娇妍,璧合珠联看并肩,福慧人间君占尽,鸳鸯修到傲神仙。

平平仄仄缔良缘,恋爱情丝自早牵,海石山盟皆缱绻,相亲相敬乐绵绵。

伟业辉煌奕世后,敏功砥砺行于先,庭前且喜椿萱懋,光大发扬瓜瓞绵。

三生石上注良缘,恩爱夫妻彩线牵,春色无边花富贵,郎情妾意俩缠绵。

良宵羹给两清谐,海誓山盟白首偕,为祝兰闺春画永,月圆花好唱吟怀。

福慧前修得妇贤,好将良玉种蓝田,桃源路接天台路,缔得今生美满缘。

美誉鲲南翰墨香,月明光耀读书堂,君女乾坤定,宜室宜家五世昌。

巫山云十二,朱履客三千;明德流芳远,螽斯瓜瓞绵。

景自三阳汤有光,堂开五福礼牵羊,唱随共效于飞乐,佩王鸣鸾百世昌。

银汉明星回,填桥乌鹊肥,玉堂云气霭,秀阁画烛辉;燕舞雕梁曲,锦幕暗香飞,宜男花正好,兰畔照双衣。

家风本俊贤,华堂花烛灿琼筵,双星辉映梨江月,两姓情深燕垒仙;梁孟才追山海誓,娇比璧珠联,鸳鸯谱订成佳耦,伉俪荣谐到百年。

凤卜愿知足起家,俪福定无涯,合欢恰喜联双壁,偕老真堪赋六珈;鹿驭不惭才自赡,鹏程共振愿何奢,海东此日鸳盟在,合舆神州作蔚霞。

家声中垒也称贤,喜气临门敞绮筵,双璧联辉夸美眷,六葭应节缔良缘;女如五彩云犹丽,郎却斯文德自妍,恐负嘉招先作贺,诗题汤饼约明年。

正是时来暖日红,欢颜两颊笑迎风,幸临侣喜游观鸟,福衍斯庆逐一螽;习武修文才学备,羞花闭月貌容同,新婚恩爱何为乐,雅气清香透阁东。

★ 霜降问候语

★ 霜降祝福

★ 霜降文案

★ 霜降短信

★ 霜降古诗

★ 霜降祝福语

★ 霜降早安问候语

★ 关于霜降的古诗

★ 搞笑霜降祝福语

篇11:浅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

关键词:兴趣,对比,想象,实践

古代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着很大的比重, 同时也是历年来高考考察的常规题型之一。但是在教学中许多学生却对此类考题存在畏难心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自我鉴赏诗歌能力的培养, 而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 满堂灌输, 甚至有些教师搞“一言堂”, 剥夺了学生自我解读、鉴赏诗歌的空间, 这就使学生养成了不能系统把握诗歌鉴赏方法, 不能正确解读诗歌的习惯, 从而导致学生面对诗歌鉴赏题失去了自信心和判断力。针对这些现象我认为高中古代诗歌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古代诗歌教学应该先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首先, 诵其诗, 读其书, 应先知其为人。人们常说文如其人, 因此详细的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他作品的特征, 从而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学生对诗人那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往往充满了好奇心, 像讲故事一样把诗人的经历讲述给学生听他们会欣然接受, 这就激起了他们对诗人作品的阅读兴趣。

其次,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要培养学生挑选、系统整理和分析事实的才能, 让他们独立地搜索大量的事实, 思考这些事实, 并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 对比和分析。”因此在课前应该让学生自己广泛的去搜集整理与诗人及诗歌相关的信息, 在课堂上加以交流。鼓励他们试着运用鉴赏技巧自我独立地解读诗歌, 形成自我认识和观点, 并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 让学生有一种参与的乐趣与收获的喜悦, 为学生深入品读诗歌奠定基础。

最后, 用优美的课堂语言带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当中去。教师应当用优美而富感染力的语言为自己的诗歌课堂创设情境, 使学生陶醉在其中, 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并为之所吸引。

二、对比阅读

诗歌教学中的对比阅读可分为两类:横向和纵向。

所谓横向对比即把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进行品读, 以归纳其特点。比如在讲解李清照词时, 就可将她前后两期的代表词加以对比, 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 前者是词人新婚后不久所做, 表达的是对宦游在外的丈夫赵明诚的深切思念;而后者则是词人晚年所作, 是她经历了亡国之愁, 背井离乡之苦, 亡夫死之痛后所作的, 表达的是在以上三种情思的折磨下, 惘然若失, 无所寄托, 近乎精神恍惚的心理。通过两者的对比阅读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对词人的情感世界及她的前后期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 有助于学生对她的其它作品的解读。

所谓纵向对比即把不同诗人的同一类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以此来归纳每个诗人的作品特点。如历史上有许多诗人都曾评价过项羽, 但是褒贬不一, 通过对这些诗句的对比阅读可以从中总结出这些诗人不同的人生取向及价值观。又如在讲解苏轼的名篇《赤壁怀古》时就可以把它和其他诗人写赤壁的诗篇联系起来对比阅读, 让学生去发现不同的诗人因身世、背景、遭遇的不同而造成的诗歌风格及情感的迥异。通过这种纵横的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自我鉴赏诗歌的能力得到提升, 也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诗人加深认识。

三、联想想象

诗人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创造出诗的形象, 读者也就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 从而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结合诗人的身世际遇鉴赏诗歌的同时也要抓住主要意象合理想象和联想, 用想象的翅膀带自己进入诗歌的意境、体味作者的情感。

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李白用他那如椽的浪漫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唯美世界, 这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去想象“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壮阔, 联想“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的迷蒙, 体会“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的壮阔, 进而领悟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放、豪壮的思想情感。

四、讲练结合

实践出真知。因而在教师课堂讲授的同时, 应该经常性的让学生回归文本, 通过自己在课堂当中所学到的诗歌鉴赏方法去活学活用, 举一反三, 从而达到掌握同一类诗歌鉴赏的方法, 为考场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2:漫话古代女状元

至于女扮男装闯过乡试(省考)、会试(京城考)乃至最高级的殿试(皇帝面考)而被圣上亲自点中状元,又立即成为驸马,在封建正统社会里更是纯属子虚乌有,只是文艺家的艺术创造罢了。

纵观中国古代从母系社会转入父系社会后,是个以男性为中心的国度,妇女被剥夺了接受学校教育、踏入社会、进入国家管理机构的权利。从隋代开始终止于清代末年的科举考试,一直都不对女性开放,妇女无权参加科举考试,哪有可能当上状元的高官呢?在封建社会里,胆敢“女扮男装”混入考试队伍,一旦真相败露,必犯“欺君之罪”,其后果是招来杀身灭族之灾,哪个女子会傻乎乎地冒此大险呢?

可是,事情真也奇巧,历史发展往往会从一般规律里派生出特殊现象。直到科考制度行将衰亡的太平天国,才偶尔出现一个真实的女状元。1853年,倡导男女平等的太平天国在天京(南京)举行女科考试,公布的榜书上,女子傅善祥、钟秀英、林丽花分别名列状元、榜眼和探花。据史载,太平天国只开了这一次女科考试,傅善祥成了中国科举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状元,不过,这是在农民起义政权领导下进行的,处于执政初期顺境之时。

太平天国信奉上帝,认为世上男女都是上帝的子女,否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提倡男女平等,在朝廷和军队中都设有女官。洪秀全开女科考试,从妇女中选拔人才,是个历史进步的创举。太平天国创建政权的十多年里开科举十次,其中女科只有一次,究其原因,在于封建正统歧视妇女过深,女子有文化者太少,故第二年考试竟“无一女子应者”。事实上,太平天国实行女子科举,带有强迫性,“令女百长逐馆搜查,凡识字者概令考试”,只有傅善祥是“自愿应试者”。

傅善祥中状元时二十多岁,被分派到东王杨秀清府中任“女簿书”,即秘书工作。农民出身的杨秀清,目不识丁,各类文书均由傅善祥批答处理。后因她恃才傲物。受过杨秀清“枷囚”处分,但不久撤销处分,仍然重用她。直至1864年,天京(南京)被清军攻陷,太平天国灭亡,傅善祥不知所终。

时下,人们已习惯将“高考”的第一名比喻为“状元”,又将女学生的头名喻为“女状元”,其源盖出于科举考试的状元称谓也。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说稿和谐愉悦主动探索下一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