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些思考

2024-06-30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些思考(共8篇)

篇1: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些思考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些思考

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价值理念和思维方法的笃信,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对科学真理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高尚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对崇高事业的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方向保障,对个体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价值理念和思维方法的笃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信仰,一个人也不能没有信仰,否则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 主流意识形态,共产党员 和先进分子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和实践者,而且马克思主义信仰也需要大众化,成为普通民众的政治期待和行动自觉。

警惕马克思主义信仰 的危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出现了信仰危机或是被边缘化的问题,这突出表现在一些人对理想信念的淡漠,极端个人主义、享 乐主义、拜 金主义盛行,社会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趋 于功利化、世俗化、多元化,以及戏谑庄严、贬损崇高、褒扬庸 俗、膨胀 自我等不良现象的蔓延。为此,党的十七届 四中全会在 总结党的建设基本经验时,第一条就是强调“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 的严重挫折,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上世纪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激发了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对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表示怀疑。苏东剧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我国作为“和平演变”的重中之重。它们利用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借助于“文化软实力”到处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终结论”,大肆兜售西方的新 自由主义、历史虚无 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理论,鼓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它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而严重地影响着普通大众对马克思 主义 的信仰。在 策略手 段上,他们感 到“西化”、“分化 ”不够,又采取“淡 化”政治、“腐化”干部、“丑化 ”领 袖、“溶化 ”马列 的攻势,企图达到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的目的。凶之,当前加强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的运动。无产阶级 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 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j(盼‟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就在于消灭剥削、消灭 阶级和阶级差别、消除异 化现象,实 现人 的解放、自由和 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明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 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 合体,在那里,每个人 的 自 由 发 展 是 一 切 人 的 自 由 发 展 的 条件。”_4](‟在我国的社会 主义 条件下,只有坚定 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树立一种整体的社会发展观,对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有价值关照和道德关怀,始终把全体人民的自由、发展和幸福作为思想、制度、政策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平等观、公正观和发展观的实践和落实。

江泽民则强调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点明了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_6J(。完成这一艰难的历史课题,不能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人们需要社会主义的运动、组织、制度、社会等等现实存在物,实质上就是需要它们的社会主义价值,就是因为它们具有社会主义价值的功能,就是因为由此而带来的社会成员的普遍幸福。唯有认识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我们具体采用何种社会主义形式,才有明确的目标和取舍的标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保障作用就体现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急功近利的思想等等,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受到严重冲击的同时,也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对这些错误 思想 的克服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来制约和规导,以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原则来抵制和消除,从而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个体更好地实现人生·70 ·价值具有推动作用。一是它具有导 向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能为我们指 出人生奋 斗的正确方 向;二是它具有动力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能为我们 的人生选择提供一种强大的推进力量 ;三是它具有规范作用,马克思主义不仅是 思想理论体 系,而且是价值理念、道德观念、行为准则,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从应然性上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 导引规范,界定理想 目标和思想行为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肯定积极的价值取 向、正确的思想行 为,否定消极 的价值取 向和错误的思想行为,排斥 干扰、冲击理想方 向、目标的思想行为。因此,马克思 主义信仰是个体实现人生价值升华的精神动力,它以求真和至善的理念使人们

超越当下的现实生活,不断走 向人生 的理想境界。诚如米希尔 ·兰德曼所 言:“支配动物行为 的本能,是动物物种 的 自然特征 ”,“人的行 为则是靠人 自己获得 的文化来支 配的”l ”)。马克思主义是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 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 自觉地以先进的文化精神来引领思想、塑造自我、成就人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三、确立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价值性、现实性理解 和认 同的基础上产生 的知、情、意、信、行合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和提升的过程。

首先,要增强实践意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 的首要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哲学 和实践科学。马克思曾经在批判费尔巴哈旧哲学时肯定了实践的功能:“对于实践 的唯物 主义 者,即共 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 的现状。”-48)所 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最为关键的是化信仰为行动,化理论为德行。如果对马克思主义仅仅停留于信仰层面而没有实际行动,这种信仰就只能是 自我欣赏、自我安慰,而没有任何实 际意义。对马克思主义 的信仰要通过实际行动体现出来,当前无论是政党、社会还是个体都要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物质化、现实化。比如“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以人为本”这一“普照之光 ”中得到实惠,就必须依赖于政策选择、具体行政、制度安排、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努力,离开了相应的社会实践,“以人为本”的政治承诺就会成为苍白无力的政治口号。领域的指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2.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国 由计划 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不仅引起了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乃至人们 日常生活 的深刻变化,促动了人们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 的重新分配和调整,也带来 了人们新 旧价值观念、价值 目标、理想 信仰的冲突与激荡。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变得越来越物质化、功利化和个体化,对传统的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消解。

3.有些人对当前社会 的“两极分化”和“腐败行为”表示不满,也 影响 了对马克思 主义信仰。近年来,社会成员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但经济上 的贫 富差距 也有拉 大的趋势,社会 上相对弱势的人群由此产生了心理落差,萌发了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甚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与此同时,部分领导干部和党员以权谋私、权力寻租、执法犯法,严重地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严重地脱离人民群众,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也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 同理想 的信念。这也 从侧面提醒我们必须加大推进社会公平的力度,着力消除各类政治腐败现象,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和信任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历史任务,重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根本所在。

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依据

自上世纪 的“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成为中国社会 占主导地位的信仰,这既是历史 的选 择,也是 人 民的选 择。马 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理性的、现实的信仰,它不同于非科学的、非理性的、超验的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对科学真理的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寻求 自身和人类解放发展的思想武器,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 和历史辩证法才能正确把握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 自身发展 的本质和规律。中国社会历史 变迁 的经验昭示我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紧密结合时代、实践和人民的需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是 推动 民族伟大 复兴 的根本 出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和放弃,这不是 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问题,而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信仰 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相信、坚持和发展真理。面对世界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邓小平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 学。”“不要认 为马克思 主 义 消 失 了,没 用 了,失 败 了。哪 有 这 回事!”-2J(弼 马克思 主义 的精 华是科 学社会主义,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昭示 了两个 必然 :资本 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理想、一种制度、一种价值、一种运动,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它是共产主义学说的一部分。正如邓小平所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实质上就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学说不仅是一种科学的预见,而且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 目标 的最实际的运动,它在世 界上 已经 是

一 百多年 的活生 生的现实。因此,马克思 主义信仰是源于现实并服务于人们现实生活的价值诉求。

马克思主义是高 尚的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对崇高事业的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 曾言 :“„思 想 ‟

一 旦 离 开 „利 益 ‟,就 一 定 会 使 自己 出丑。”[3 任何思想、理论和主义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利益诉求,都有一定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价值合理性和价值正当性。马克思主义虽然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但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全一

致,对于社会未来 的发展来说,它代表的是整个人类的利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69 ·其次,要秉持科学态度。坚定 马克思 主义信仰不是一种非理性 的、盲 目的崇拜,而是要有一种 理性的、科学的态度,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 以后,邓 小平曾多次强调 :老祖 宗不能丢,同时又要说 出新话。江泽 民 同志指 出,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 主义 的基本原理。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坚 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因此,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奉为“圣经”,而是要推进马克思 主义 的 中国化、时代化 和大众化,在坚持 中发展、在发展 中坚持,尤其是要 坚持 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 系。坚定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僵硬化、封闭化,而是要提倡理论联 系实际、实 事求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信仰马克思主义还需要对各种假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批判斗争,勇于捍卫和坚持真理、勇于 自我批判;通过斗争揭露反马克思主义的反科学的本 质,提高人 民群众 的思想认 识,增强辨别力,从 而进一 步坚定 马克 思 主义 的科 学信仰。同时,也要以开放、平等和宽容的心态,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 秀文 明成果,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在与时俱进 中不断得 到丰富和发展。

再次,要注重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理性的、自觉的、可信基础上的确信,需要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具有理性的认知、情感的共鸣、意志的磨炼和习惯的养成,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必要的生活体验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本质有了深刻的觉解和把握,才能自觉 自愿地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精神内化为行为主体 内在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追求。因此,理直气壮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帮助人们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论基础。近些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宣传还不够,原因在于受西方往往把信仰等同于信奉宗教的影响,有人据此把信仰片面归结为只是精神领域个人 自由选择的问题,忽视 了信仰 问题的巨大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 中央委 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邓小平文选(第 3卷)[c].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邓小平文选(第 3卷)[c].北京:人 民 出版社,1993.[6]江泽 民文选(第 2卷)[c].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6.[7]米希尔 ·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8.[

篇2: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些思考

信仰,《辞海》解释为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为准则。它是一个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俞国平先生理解为:所谓信仰,其实就是不完美者对于完美境界的永远憧憬和追求。它是一种意识范畴、精神意象。信仰就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个人成才成长、完善自身的生存智慧,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成伟大而崇高使命、实现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旗帜和灵魂。

大学生信仰是指大学生这个群体他们所拥有的信仰。大学生是一个对国家来说十分重要的群体,他们的信仰即将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未来。大学生信仰是当代大学生要找到一种精神支柱,树立一种科学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指对大学生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在大学校园生活乃至今后用它来指导人生的为人处世。

大学生信仰的目标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大学生信仰不同于其他人群的信仰,大学生党员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大学推广和实行的直接执行者和参与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践行者。因而对大学生党员首先要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目前的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信仰问题日益突出,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全球化的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随着物欲横流而变质、腐化,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使得当前人们缺失坚定的思想信念,主流信仰变质。当前大学生信仰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仰多元化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群在增加,现在高校兴起一股“信教热潮”,这其中有佛教、基督教等,信仰日益复杂化、多元化。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推进、国家的宗教政策民主健全,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我国公民信教群体比例有着很大幅度的提高。这导致不少学生不关注马克思主义,甚至出现不关心和回避的现象。国外各种文化对大学生影响巨大,宗教尤其体现的突出。

一项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调查显示:只有33.30%是寻求真理,23.8%是寻求心灵寄托,42.90%是继承家庭传统。这其中的原因是:有将近一半的同学是继承家庭传统,这里暴露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现在整个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大范围信仰宗教的现象,不少学生是循着家人而信仰其他宗教,有的同学现在把信仰作为一种新的时尚,作为一种文化流行元素而去盲目追捧,纷纷效仿,从而导致引起思想紊乱,没有科学的指引。为了追求人生的终极关切,即主动性信教。有些信奉宗教的大学生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家庭和睦富足,本人聪慧伶俐,学习成绩优异,一般不存在人生道路的挫折问题。但是他们涉世不深,带着一种幼稚的理想主义来看待社会。但社会却并不符合他们的理想,而是越来越暴露出许多缺陷。他们愤世嫉俗,他们惴惴不安。当他们所受的教育过于空泛,面孔过于呆板,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切时,以仁爱和行善为核心的精巧又深奥的宗教学说就易于乘机而人。23.8%是寻求心灵寄托,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和竞争意识越来越明显,就业压力等多方面原因使得不少学生精神背负沉重的负担,为了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释放,便寻找到宗教这个平台。

2)信仰这正在弱化

东西文化的交融的全球化环境下,大学生中他们基本能能正确对待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及其理想模糊的倾向,对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不足,关心国家政治不够。三十年来,我国已经从政治中心的社会,转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并重。虽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内在地包含着政治的成分,但毕竟对青年来说,政治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对政治教育和政治活动的兴趣不如以前高。马克思主义即使思想层面的,又是政治层面的东西,大学生缺乏对这方面的关注。

3)无信仰,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想法,生活忙碌平淡

有些同学存在着严重的信仰缺失问题,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不关心其他事,更有把信仰寄托在网络游戏上。完全没有信仰,是典型的无信仰者。“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一个可怕的民族,也是一个走向灭亡的民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就没有凝聚力和前进力,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信仰和精神是人生前进的力量,是民族繁荣兴旺的法宝。”无信仰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对大学生的精神构建是极不利的。

4)信仰功利化

有的同学说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当问及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时,他们的回答中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即信仰马克思可以入党,对就业有帮助等想法。信仰宗教的学生大都也是带有某些宗教和政治目的。他们把精神信仰和政治追求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两者的本质区别。

以上这一系列的现状被一些学者和教育专家总结为“信仰危机”,危机的解决才是关键,那么怎么解决呢?这就是接下来我要探讨的重点。

邓小平指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当代科学的发展的思想,当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念时,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最科学的信仰,即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支柱。

马克思主义作为早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最富有活力和最拥有广阔前景的科学信仰,她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明晰映现了无产阶级以解放全人类为已任的革命本质和博大胸怀,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尤其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乃至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十分担忧,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实施有有效的大学教育,并开展切实的自我教育。

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信仰,而且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的信仰。它是科学的、崇高的——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发展的信仰。它不仅具有巨大的物质价值,带给人类以最大的物质利益,而且具有最崇高的精神价值,鼓励人类进入最高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高尚的人格。它是现实的、健全的——它不是像一些宗教或迷信那样,歪曲利用人的某种本质力量,使之畸形发展,走火入魔,而是促进人诸种本质力量健康和谐地发展。它是发展的,前进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材料和经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其理论成果。

篇3: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些思考

一、深入社会调查, 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在五四运动时期, 作为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为了对当时的中国落后的农村社会与广大农民进行广泛宣传发动, 恽代英同志深入到当时的湖北省黄冈县的农村进行调研和宣传革命思想。恽代英同志在大学期间到五四爱国运动期间的革命思想是极其复杂的。起初, 在巨大的爱国运动浪潮下, 他投身到爱国运动中, 依靠发传单、游行示威等行动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行为, 也通过创办爱国期刊宣传爱国思想, 号召广大人民团结起来保卫国家, 这便逐渐形成了恽代英同志早期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当时的爱国运动中起到了极大的鼓舞和带动作用, 使他成为了武汉地区爱国运动的主要领导者。这段时期在他的思想里除了民主主义思想外, 还有一种无政府主义思想也悄悄萌生。到了五四运动时期, 由于爱国运动慢慢发展成全国的声势浩大的运动, 广大小资产阶级纷纷开始投入到爱国运动中, 他们大部分都主张无政府主义思想, 因此这种无政府主义思想逐渐占了主导地位, 甚至一些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 而恽代英同志正是这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得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之后, 恽代英同志立即强烈要求加入当时尚弱小的中国共产党, 因为他十分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165。

随着爱国运动的继续推进, 经过了五四运动的洗礼, 恽代英同志逐渐摒弃了无政府主义的影响, 慢慢转向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 坚定了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 顺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开始对政党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他又被调到黄埔军校主持工作, 负责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在军校党委书记以及其他同事的配合下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的政治制度, 把全校军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重点落实, 这一举措大大推进了革命思想在军校的普及和推广。黄埔军校的成立和当时的苏维埃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成立之后一直坚持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一手抓军事训练, 一手抓政治思想培养, 目的在于能够培养出全能型的军事人才。恽代英同志在紧抓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的同时, 还经常同广大师生交流对革命的看法, 鼓励同学们树立崇高理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因此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还被同学们视为良师益友[2]150。在思想政治工作与军队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恽代英同志写出了很多重要的著作, 为进一步宣传我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成立进步社团, 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恽代英同志虽然出生在一个动乱不堪的时代, 在当时的中国国内, 各种社会矛盾异常复杂和尖锐, 广大人民群众可以说是苦不堪言, 深受当时侵略控制中国的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残酷剥削与压迫。恽代英同志的成长成熟, 逐渐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是在其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经历并成就的, 这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发展的过程。在这一不断成长的进程中, 恽代英同志真正地成为了一名忠实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并就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使用了多种方法, 一直致力于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使命。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恽代英同志积极利用自己的课堂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讲演。譬如, 恽代英同志积极利用自己的课堂直接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 曾在中央军事学校武汉分校、黄埔军校、上海大学、成都高等师范学院、四川泸州川南师范、安徽宣城省立第四师范等高校出任教职。在课堂之上, 恽代英同志主要向学生讲授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阶级斗争学说以及唯物史观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而且更应强调的是,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方面, 恽代英同志反对呆板、说教式的教育, 反对本本主义与教条主义, 主张将科学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 特别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10。恽代英同志还循循善诱, 结合自己的思想转变, 深入学生, 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此外, 为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恽代英同志积极利用自己教外文之机会, 将自己翻译保存的《马克思主义浅说》与《列宁主义概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秘密地赠送给当时进步的师生供其进行广泛的传阅。

与此同时, 他非常重视社团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要作用, 恽代英同志也发起成立不少进步社团, 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的重要阵地。在恽代英同志看来, “书店”是在中国社会进行新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为了让这些组织成为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的主要据点, 恽代英同志参与创建了不少组织, 其中较为著名的社团有“利群书社”、“互助社”等。也正是因为如此, “利群书社”中有《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资本论入门》、《共产主义ABC》等马恩经典著作。除此之外, 与正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陈独秀同志一起, 经销代销各种进步书籍和报刊。恽代英同志积极联络一些进步人士主编出版《共产党》、《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湘江评论》等进步杂志[4]77。恽代英同志的政党思想是在非常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 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形成之初并不完备、系统, 但一方面体现出了当时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觉悟程度以及对政党重要性的认识, 另一方面, 也反映出了中共对以往政党思想的实践的思考, 对于推动国民革命斗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创办进步报刊, 促进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了解

恽代英同志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十多年, 他将新闻出版作为重要阵地之一, 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作为一名革命的报刊工作者, 恽代英认为, 对中国革命的关心不能只是停留在纸上, 必须要忠实地宣传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 要用实际行动为民众谋利益, 要全面深入了解现实。恽代英同志先后撰写了多达一百多万字的革命文章, 主办了《中国青年》、《新建设》、《红旗日报》等十多种进步报刊。恽代英同志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热情地呼唤中国社会中的青年一定要“到民间去”, 去深刻了解中国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状况, 鼓励中国社会中的广大有志青年都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军阀的斗争中去。譬如, 《中国青年》在发刊词中明确指出, 自己正是供给青年需要的“忠实的友谊的刊物”, 为中国进步青年服务, 生动活泼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决议以及民主革命的路线、纲领, 将致力于引导中国革命青年走向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切实的”、“强健的”、“活动的”革命道路上去。中国革命青年要深入中国社会实践, 去勇敢地结交、教育、团结和研究中国的工人、农民的真实心理状况, 真正地了解中国社会中的工厂与中国社会的农村真相。通过在各种新闻出版物上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理论, 进一步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与先进性。在恽代英同志及其所办报刊之广泛影响下, 中国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逐渐地觉醒因而全面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 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5]81。

恽代英同志是国民党反动派最为切齿痛恨的共产党人之一。他认为新的政党组织就应该是救国护民的中坚力量, 不能像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政党那样欺压百姓, 镇压革命势力;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就要从国家集体利益出发, 为正义而战, 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定考虑, 以努力建立公平、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己任, 不仅对内要建立和平的社会环境, 对外还要防御仇敌, 打败一切外来侵略势力。因此, 他对新的政党充满了期望, 决心投身到新的革命斗争中, 努力让这个政党组织成为民主革命的中心力量, 并同广大工农群众的革命势力紧密团结起来, 把为民众谋福利作为革命政党的奋斗目标, 切实为民众解决实际问题并征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1930年, 在上海从事革命工作的恽代英同志不幸被捕, 并被关押进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 (在南京江东门外) , 此时他化名作“王作林”。然而, 由于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特科负责人顾顺章的叛变和指认, 恽代英同志的真实身份也被暴露。早在黄埔军校时期, 恽代英同志就被蒋介石认为是“黄埔四凶”之一。1931年4月29日的中午, 也就是在被叛徒出卖之后的三天内,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 恽代英同志坚贞不屈, 最后被南京的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地杀害, 时年才36岁。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治活动家与著名教育家, 恽代英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恽代英,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恽代英.恽代英日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2]魏敏.回忆恽代英[M].人民出版社, 1992.

[3]李中祥.恽代英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论题[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11) .

[4]曹金国.恽代英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重要贡献[C].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篇4: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 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

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面临着种种挑战,也出现了重重问题。当代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

一、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受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和多元文化不同程度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存在以下问题:(1)信仰失衡,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淡化;(2)文化真空,对外来文化盲目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不明确;(3)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局部盛行;(4)道德风气有所下降;(5)个人自由主义还很猖獗等等。总的来说,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乏。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理想信念错位,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说来,有以下四点:

1.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深入,多种错误价值观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出现了严重的误区,导致一些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缺乏奉献精神。

2. 低俗文化的渗透

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融合,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大搞“文化霸权”,采用媒体、网络等一系列形式把西方的一些低俗文化、宗教文化传播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使他们迷失了方向,产生“文化断层”。另外文明的冲突和碰撞也使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的对待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产生偏差。

3. 西方的和平演变

冷战虽然结束,但是西方国家丝毫未放弃对我国的“西化”政策,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从各个方面渗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另外,由于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定程度上有 “去意识形态化”趋向,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现实中得不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4. 不发达的经济因素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现阶段实行的经济政治体制政策,产生了官员腐败、社会不公、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差距扩大等系列问题,使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

三、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国内外严峻挑战,但是我们不应逃避,应采取多种措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理想信念教育。

1. 明确理想信念的目标,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稳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最科学最有生命力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要求实现对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在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 我们要采用多种媒体形式加强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近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因此,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道德修养,加强国民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自觉抵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

3. 切实发挥“两课”重要作用,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自觉抵制西方低俗文化的冲击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要把握好文化活动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作用,加强对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引导管理。

高校“两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艰巨任务。两课应把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对西方的低俗、糟粕文化进行有效抵制和批判,吸收多元文化的积极成分,积极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科学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营造良好氛围。

4. 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

《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因此,在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引导他们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暑期实践、科技创新等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也曾说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篇5:高校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2010级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刘炜20100300

43内容摘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优于古今中外一切政党的独特品格。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国家战无不胜的精神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名党员安生立命的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特别需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研究和教育,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牢牢扎根在心灵深处。关键词: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学习;坚持实践;改造自己;政治的敏锐性和鉴别力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优于古今中外一切政党的独特品格。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几十人党员发展到今天7600多万党员,并成为执掌十几亿人口国家政权的党,其间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即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他们无论条件如何恶劣,环境如何艰难,都能够勇敢面对,不顾个人安危,抛头颅洒热血,无私地贡献自己的一切。历史的发展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国家战无不胜的精神武器。

今天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有人说:当今的中国最缺乏的是信仰,一不信鬼神、二不信上帝、三不信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不少别有用心的人甚至诋毁、嘲讽他。一些党员干部不能经受考验,出现了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分析原因,根本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出了问题。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信仰问题。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对信仰问题有许多重要论述,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要求大家学习红军长征精神,“始终保持对

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党的建设基本经验,第一条就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名党员安生立命的基础,是根本,党章规定:你信仰了就要坚持,这是对党员最根本的要求。有人说“这是个思想多元化的时代”,我可以对这个理论有不同的认识,我也可以不相信这的个理论,那你就没有资格留在党内。作为一名党员必须对这个理论认同。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客观形势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风险。确实,“这是个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其中有积极的成份,有很多有价值思想、先进的管理方法、制度,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许多不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思想甚至对我们的青年一代造成侵蚀,我们的国家太大了,人口太多了,国情太复杂了,在严峻的背景下,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我们要有一个坚定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特别需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研究和教育,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牢牢扎根在心灵深处。

首先,我们要终生学习、反复学习,通过理论学习来提高认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世界观,是对人类发展规律的总结,涉足的理论非常广泛,包括世界的、整个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创新的活的理论,能一直引领时代潮流,成为指导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指路明灯。我们不光要学习马克思的基本理论,还要广泛涉猎和了解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要有怀疑,应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理论,应该要有思考,并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它。通过学习我们达到一种理论水平的提升,最重要的一点是形成一种厚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还要通过学习、宣传、教育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深入开展“四信”教育,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其次,我们要坚持实践,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它不是教条,它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我们要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回顾2000多年的哲学史,不少哲学家确实也提出过很多真知灼见。但他们大多是所谓的“学院派”,要么脱离社会现实,很少真正关心人民群众的命运;要么单凭个人直观经验和抽象思辩主观制造各种哲学体系。尽管他们对人类文化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但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不科学的,甚至消极的成分。它们的生命力都很短,一般随着哲学家的去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哲学也很快终结了。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决摒弃脱离实际的抽象思辩,坚决反对那种把哲学命运寄托于少数几个哲学家,制造所谓“绝对真理体系”的庸俗之举。它认为真正的哲学同科学一样,是在真理与谬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中发展的。哲学发展的唯一的源泉和动力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和生活。它认为哲学不是少数精神贵族的专利,而应当普及到群众中去,成为亿万群众的精神武器。它的生命决不会由于某个人的去世而终结,而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生命永续。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就是以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几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在最初创建的新世界观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的历史。展望未来,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实现其历史使命的关键。进入21世纪,社会生产力空前大发展,真正世界范围的大生产和大交往格局开始形成;无论是整个世界还是各国内部,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发展变革中的世界和中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如时代特征、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社会主要矛盾,等等,要求哲学给予正确的回答。只有立足当代实践,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实实在在去做,才能用实践来检验这个理论的对与错。

第三,我们要积极地改造自己。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 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我们要通过改造自己,克服唯心论,克服形而上学,树立唯物论;我们要通过改造自己,消除消极、僵化、保守的思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要通过改造自己,牢记党的宗旨,并把党的宗旨同自己的工作和言行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还要通过改造自己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要反复问问自己是否与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的要求相适应。犯了错误的领导干部身陷囹圄时,大都在悔过书中写道:自己是因为忽视了思想改造,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放弃了对世界观的改造,最终导致这样严重的后果。我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同样要更多地反思自己以达到改造自己的目的。

最后,特别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形势和分析问题,保持政治的敏锐性和鉴别力。用辩证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靠得住的基本条件。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引导青年学生在重大问题上,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政治方向,明确政治观点,遵守政治纪律,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一些错误思潮,总是披着时髦而华丽的外衣,对年轻人有很大的迷惑性,而一些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新生事物也总是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时常遭遇人们的指责。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我们具有很强的鉴别力,善于从政治的高度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清本质,正确地加以识别,及时回应社会上存在的不正确思想观点,在大是大非、重大原则问题上,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在正确的思想、道路上把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高度统一。

参考资料:

1、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2、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

3、韩玲老师上课笔记

篇6: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些思考

王文涛

中国共产党章程

总 纲

第一章 党 员

第二章 党的组织制度

第三章 党的中央组织

第四章 党的地方组织

第五章 党的基层组织

第六章 党的干部

第七章 党的纪律

第八章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第九章 党 组

第十章 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

第十一章 党徽党旗

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一章第一条规定要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首先要“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那么,承认我党章程的前提是要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总书记指出:“信仰纯洁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纯洁”,“保持思想纯洁,最重要的是保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党在思想上的纯洁是在其他各方面纯洁的基础和前提,着力解决好广大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纯洁性,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永葆党在思想上纯洁的内在要求

党在思想上的纯洁,主要指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坚持党的指导思想、政策路线,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1.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的内在根源。“马克思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中一些重要问题的真知灼见足以使‘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一个令无数人心向往之的标签”,马克思主义诞生160 多年来,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直到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仍然站在科学理论与道义的制高点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人们的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会去占领。当前,与多元文化思潮相对应的,是价值观上的多元、多样、多变,是不同主体利益要求的价值观的“诸神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对党员干部的思想产生影响,激荡着党员干部的精神家园,使一些人茫然失措,无所适从。“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2.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的精神动力。坚定的信仰是鼓舞人们战胜艰难困苦,经受各种风险考验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使共产主义理想具有了现实性的基础,在带给人们以最大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以崇高的精神鼓舞人们进入高尚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人格。一个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会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思考、评价周围的事物,会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所体现和要求的价值观对多元价值观进行比较、反思、批判、选择,不再茫然失措,无所适从。

3.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检验党员干部思想纯洁的根本标准。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和特性,政党之间的区别,表现在立场、原则的不同,根基则在于信仰的不同。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不同正是在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视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列宁指出:“要知道,只是自称为‘先锋队’,自称为先进部队是不够的,还要做得使其余一切部队都能看到并且不能不承认我们是走在前面。所以,我们要问问读者:难道其余各‘部队’的人都是些傻瓜,竟会单凭我们党是‘先锋队’就相信我们吗?”要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先锋队”,就必须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接受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核心价值理念,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合格,就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

二、影响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性、纯洁性的主要因素

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多元化、务实化的社会信仰环境的冲击。经济的总体计划不会只局限于经济范围,它变成了人类生活的普遍方式,对经济的指导导致了对整个生活的指导,结果产生了相应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和信仰的变迁,最终必须追溯到社会的经济生活之中。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市场经济遵循价值规律和优胜劣汰原则,“市场交换”的观念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而且向政治、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延伸。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们通常总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认为这是正确的和道德的。信仰变得更加务实化,崇拜的背后寄托的是对个人物质利益的满足和生活状况改善的期待。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一些人虽然承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崇高性,但认为共产主义理想过于遥远,不能给自己带来现实的实际利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价值性与理想超越性出现的脱节,是部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和纯洁的重要因素。

2.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发展所引发的质疑。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不利影响,上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相应政策的调整,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进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热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制度、体制还不尽完善,人民的各项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党章中写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我们的党已经对这些情况有了充分的预见。面对这些情况,一些党员干部不能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从而导致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怀疑、动摇甚至悲观失望。

3.长期和平环境的销蚀和腐败滋生的影响。由于顽固的封建官僚思想余毒的长期影响,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政绩观、权力观、利益观的嬗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风不清气不正。有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人们在伦理道德领域最不满意的群体就是政府官员。习近平深刻指出:“现在,有些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晕晕乎乎、头脑发热,不能正确认识价值问题,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导致精神支柱坍塌,人生方向迷失,有的甚至守不住党纪国法的底线,最终走向腐败堕落,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和平环境下所滋生的精神懈怠和腐败顽疾,是动摇和淡化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性、纯洁性的重要因素。

4.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教育的弱化。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信仰的确立,既是社会对个人进行信仰教育的过程,也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作为社会化一个重要条件的社会权威形象,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大众传媒共同创造的。一旦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之间对人们的规范要求和价值观念的指导出现了分歧、对立甚至冲突,他们所共同创造的这种社会权威形象便会受到损害,其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力和行为的约束力便随之降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权威性的减弱,是造成当前部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5.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知半解和自我修养的放松。一些党员干部不注重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理论素质和内在修养,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断章取义,孤立地、静止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一些党员干部不注重党性修养,认为只要内心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行了,有点小毛病、犯点小错误无关紧要,生活情操不高,交际圈子杂乱,久而久之受到影响,背离党的性质、宗旨。这些都是影响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性、纯洁性的内在因素。

三、新形势下坚定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保持党在思想上纯洁的对策思考

新形势下,保持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纯洁性,既要有理论武装和纪律约束的外力规范,也要有党员干部自觉自律的内力制约,必须内外兼修、标本兼治。

1.保持党员干部信仰的坚定性、纯洁性,应坚持纯洁思想与纯洁队伍相结合。第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在各种诱惑面前牢筑思想防线。第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第三,注重培育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从内心深处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认同和追求。第四,切实纠正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潮和滋长的不良作风,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开展适当的党内思想斗争,提高免疫力和自洁功能。第五,把好党员入口关,认真分析入党动机,严格掌握标准和程序,真正把先进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把好党员管理关,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把好干部选拔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以廉洁自律为重点,加强对干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德的考核,树立靠实干说话、凭实绩选人的导向。第六,疏通党员出口关,探索科学的干部考评机制和退出机制,坚决将蜕化变质分子、腐败分子清除出党。

2.保持党员干部信仰的坚定性、纯洁性,应坚持党章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一方面,学好党章。党章作为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广大党员干部应把学习党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和生活方式,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抓住本质学,自觉按照党章的要求强化党性观念,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持全面学,认真研读党章,全面把握党章各项内容和规定。联系实际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章上来,使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学习党章和学习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和业务知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另一方面,勇于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提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始终与党在思想上同心、政治上同向、行动上同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兴党。

3.保持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纯洁性,应坚持严格自律与严明法纪相结合。一方面,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自律意识,不钻制度的漏洞,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努力做到“八慎”。一是做到“慎权”,正确地对待和使用权力。二是做到“慎初”,克服侥幸心理,守住初次,绝不越雷池半步,管住自己的嘴、手、脚。三是做到“慎欲”,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廉洁操守。四是做到“慎微”,自觉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五是做到“慎独”,以高尚的道德规范做人办事,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有人监督无人监督一个样。六是做到“慎友”。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亲贤能,远小人,不能良莠不分,随波逐流。七是做到“慎好”,严格控制自己的嗜好,不使某一爱好成为“软肋”。八是做到“慎终”,即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不能有停下来放松一下的思想,更不能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

另一方面,在严格自律的同时,应切实增强纪律意识,把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内化为行为指南和规范。加强和完善党内党外监督,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

篇7: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些思考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信仰与信念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带根本性的问题。加强对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与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带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个人体会与认识如下:

一、立足自身,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一)充分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共产党人不懈的精神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最终目标是要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所以说,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集中体现。苏联和东欧发生巨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的思想搞乱了,失去了科学理论指导,失去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训惨痛,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当前,西方敌对势力的主要矛头指向中国,他们对我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虎视眈眈,利用各种手段企图“分化”中国,梦想在中国搞“和平演变”。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回击他们的有力武器,是毁灭他们的痴心梦想的重要保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信念始终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始终是我们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所以,只有坚定理想信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才能取得成功。作为一名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至关重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它同样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要学习理论知识,尤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应对遇到新的困难,出现新的矛盾,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当前,很多党员干部时时刻刻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实际对于学习轻描淡写,疲于应付,理论知识马马虎虎,这无益于指导实践,不能更好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当下,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尤为重要。

(三)立足当前,扎根实践,在行动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理论指导着实践,实践充实和丰富提高理论知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需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不断深化、巩固和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一定要铺下身子,全身心投入到生活中和工作中去,运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真假和科学程度,运用实践真知去伪存真,丰富、发展理论知识,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从而在实践和行动中自觉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潮中去,并为之努力奋斗,无论付出鲜血还是生命。当前,也有很多党员领导干部理论知识不低,谈起来头头是道,但说和做总不协调,不愿扎根生活实际,不愿到一线艰苦的地方实践锻炼,浅尝辄止,无益于丰富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言行。

(四)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争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先行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示范带动作用往往能影响一批甚至更多的人。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这个问题上,我个人认为,也应如此。我们作为党员干部,更要率先垂范,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实际,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全力做一个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支持和维护者。当前,社会上总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和行动,个别党员背离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言行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不仅仅自己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支持和维护者,还要宣传发动,带动他人,充分发挥示范作用,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个人的心里。

二、认真查看,坚决摒弃工作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习气

(一)克服因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存在的精神迷茫的现象,进一步振奋精神、顽强拼搏。对照检查并深刻剖析自己,发现个人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总认为自己是一名党员,信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并自觉参加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为之而努力,为其增砖添瓦。但是,我没有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有时在挫折面前悲观失望,甚至有时出现精神迷茫的现象。我会以此为契机,提高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并为之奋斗。

(二)克服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而产生的浅尝辄止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学习、系统掌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还需要足够的相应理论知识,在学习期间由于诸多因素而放松了现在的系统学习,导致自己的理论知识不够全面,很多知识知道些,但是停留在面上,掌握不深入不成体系,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指导实践的力度不够,不能很好的服务现实工作与生活。今后,我会有的放矢,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点,系统学习,扎实掌握,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克服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却脱离现实的问题,进一步扎根生活,彻底解决日常行动中有时出现不敢担当的现象。理论为现实服务,需要与现实相结合。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没有很好的将理论与现实实际结合到一起,没有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就理论而谈理论,遇到具体矛盾和问题,就办法不多,困难不少,担当精神不够。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我将工作生活结合,把握机遇,深入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自己,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坚定自己的信心,真正做一个勇于担当,自觉奉献的模范党员。

(四)战胜并超越自我,自觉同不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言行做斗争。个别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够坚定,言行甚至背离一个党员的标准和要求。对此,我个人没有勇敢的自处他们的缺点,充当了“老好人”。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我不仅仅要自己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更要自觉同破坏或动摇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言行做斗争,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和理论来示范和带动他人,并全力做好教育和宣传工作,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深入人心,进而变成自觉行动。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更有动力,才能长足发展,复兴中华的伟大中国梦想才能早日实现。

篇8:论大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信仰

由于全球化的广泛作用,国家间的交流越来越普遍,“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被裹挟其中,产生了碰撞和裂变”,宗教趁此机会冲击中国人的思想,模糊宗教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地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对宗教的宽容度逐年提高,有些甚至投入宗教的怀抱,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一些隐忧,所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的本质,看到宗教和信仰的区别,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深刻的迫切性。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中国实施宗教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但对大学生的信仰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大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六章第53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国家要求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更加广泛,大学生受到国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对于宗教信仰更加宽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发生着变化:

首先,宗教信仰的影响力从民族大学生扩展到普通大学生。学界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源自1992年,研究对象是民族大学的大学生,研究重点在于对民族大学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进行管理和合理引导,从2006年开始,学界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逐年上升并多元化,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民族大学的大学生,这表明,宗教信仰的影响力逐渐扩展到普通大学生。到21世纪中叶,“在非民族地区,大学生有宗教信仰的比例最高为28.1%,最低为6.7,平均比例为13.88%”,宗教信仰侵袭到更多的大学生。

其次,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更加宽容。21世纪初期时,学界的调查还显示大学生对于宗教的态度比较暧昧,“部分学生认为宗教有一定的社会作用”,近几年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唯物唯心之分,而是对宗教的作用给予积极的评价,“在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上,64.1%—94%的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持理解或者基本理解的态度”,甚至部分大学生会定期进行宗教活动。

第三,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多元。大学生对于宗教的信仰并不局限在某一个宗教上,而是呈现出多样化。佛教、基督教占的比例较高,同时由于大学生通常只在心理出现波动,在生活、学习各方面受到挫折时才会向宗教寻求安慰,所以这种信仰并不坚定。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带来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信仰宗教不仅给个人带来不良影响,更给社会造成一定损害。

首先,大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看清宗教的实质,对其教义存在盲从。一方面,这种盲从会使大学生更加脱离现实,产生不合实际的想法,做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这些行为会给个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更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给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侵害。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反思精神受到侵蚀,在从众心理的暗示下,失去理性,失去分析事物本质的理智,由此大学生会被邪教煽动。

其次,国家的建设需要大学生勇敢进行实践活动,但宗教教义多劝人忍受而非努力改造自我,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于陌生现象、事物等的臆断和猜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早已突破传统观念,可宗教仍把人牢牢禁锢在落后、迷信的思维中,以期维持自身的存在,这是不利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

最后,大学生信仰宗教有可能干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大学生勇于承担责任,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却容易变得畏手畏脚,目光短浅,甚至有时还会对建设社会主义产生错误的想法,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阻碍。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学生信仰宗教时对宗教的理念多是一知半解,在宗教信仰上易走弯路,另一方面西方的一些势力利用宗教,给大学生宣传不利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思想,这导致大学生变得浮躁,不能沉下心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

三、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

大学生对于未来世界的设想远比普通人理想,而要实现理想就必须选择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像革命先辈那样,穿过迷茫与困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清宗教的本质,分清宗教与信仰的关系。

1、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清宗教的实质

首先,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宗教就是对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人们对支配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式。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把这种外部力量神圣化,使它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马克思指出:宗教是苦难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难就是现实世界中苦难的歪曲的反应。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道“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其次,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宗教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般讲来,宗教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产生。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就无法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无法认识到客观自然规律,从而形成各种图腾崇拜;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国家力量的强大和共同利益的驱使,人们无法轻易摆脱阶级剥削和压迫,对于剥削制度造成的巨大苦难的恐惧和绝望,促使他们选择宗教麻醉自我(这当然离不开统治者的控制和宣传)。

第三,宗教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消亡。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同国家、民族等一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最终也要按照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其存在的一切根源统统消失后自然地消亡。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于宗教是一种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较大,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相交织。但最终,在孕育它的社会存在消失后,宗教终将走向灭亡。

宗教的本质是人们对支配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既然是幻想,它就不能正确地指导人们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使人取得进步,无法成为自由全面、真正的人。尤其在阶级社会,宗教被剥削阶级利用,成为麻醉人们的精神工具,给人带来更多苦难,即便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宗教也总是宣扬轮回来生等思想麻痹人的头脑,把人变得愚昧迷信,不仅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更无法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

2、分清宗教和信仰的关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首先,宗教是信仰的表现形式。基于人对自身即人何为人而非动物这一问题的探索,所有人都认为人活着应该有信仰。信仰是某种思辨领域的东西,不像物质那样具体,在现实生活中又必须通过具体才有可能表现出来,不能给与人明确的感知;信仰之下人采取的动作、行为也不一定达到预期或得到社会的许可、他人的认同,而人是群体性动物,社会与他人是人作为人生存、生活所必须依赖的,因而信仰有可能使人苦痛、怀疑。作为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宗教以“精神鸦片”的形象给人以慰藉,缓解人的“信仰之痛”,依靠一套系统的神话架构,庞大繁杂的理论体系,吸引广泛的受众,既能满足人对群体的依赖,又因宗教的教义往往会暗合人的某些信条,当人按照信仰行事,即便得不到所有人的认同,也会得到宗教教义和宗教徒的肯定,实现心灵的满足。

其次,信仰比宗教作用更为广泛。宗教要求人安于现状,信仰则既教人安于现状又教人积极进取;宗教总叫人服从虚幻的“神”的教诲,信仰既允许人存在理想主义的浪漫想法又给人必须认清现实的要求。但是宗教具有强大的迷惑性。尤其西方世界宣传众多“英雄人物”、许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角色都是宗教徒,这给大学生带来恶劣的影响。因为“英雄人物”总会吸引众多目光,这些目光会模仿偶像的行为举止乃至信仰,如果恰巧这一人物信仰宗教时,宗教就找到了好的宣传标语:信教使人卓越/成功/了不起,而曾经的不信教者也会对宗教产生极大的兴趣甚而信仰宗教,这种现象甚至在知识分子中也尤为普遍。

第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最科学的信仰。信仰的领域里不只有系统的宗教更有系统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就是信仰领域里最为科学的一种。它坚持对人的终极关怀,谋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鼓励个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实现的途径是持之以恒的实践活动。思想的境界再高,如果不付诸实践,也只是一种空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给大学生实现理想指明了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信仰还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摆脱封建殖民压迫、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也是大学生应该持有的科学观点。社会的发展绝非个人能力的作用,而是无数人的合力,大学生要认清这一点,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始终保有信心。

总之,大学生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宗教的影响下走出来,看清社会现状,认识自身承担的使命,积极进行社会实践,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

参考文献

[1]侯剑华,等.国内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的文献信息可视化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

[2]张澜,陈菲,等.辽宁省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分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0,12.

[3]吕超,熊坤新.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综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1).

[4]李彦华.对河南省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J].教育理论与心理学,2011,3.

[5]鲍振兴,张凤英,等.大学生宗教信仰分析与思想引导[J].莆田学院学报,2011,12.

[6]李慧,徐雪松,冯艳.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培育大学生的精神世界[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6).

[7]谈宗凡.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4).

[8]吕超,熊坤新.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综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1).

上一篇:事件报告制度下一篇:七个经典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