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源节约型

2024-06-02

建设资源节约型(共6篇)

篇1:建设资源节约型

2006年

竭泽而渔之路不能走――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怎样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怎样理解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如何谱好资源、环境、发展的协奏曲?

循环经济之路怎么走?

竭泽而渔,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讲的是把湖水排干来捕鱼。鱼倒是全捕着了,但湖水排干了,就再也不会有鱼了。它告诉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如果违反自然界的规律,急功近利,过度索取,看似取之不尽的资源就会用尽。同样,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消费的增长,而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忽视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那就等于竭泽而渔。

我们党十分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并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

怎样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我们经常用“地大物博”来描述祖国的广袤与富饶。从大的方面看,这样讲当然没有问题,但并不等于说我们国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相反,目前我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形势日益紧张,不容乐观。

从全球来看,有关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减少;现有石油储量不足2万亿桶,可供开采时间不超过百年;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遭受用水短缺的威胁。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和需求增加,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从我国来看,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少。比如,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37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另一方面,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过去,我们比较多的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消耗过大,浪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与此同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并不鲜见。虽然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奢侈浪费的消费观还在发展,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不把节约资源的政策方针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经济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必须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怎样理解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贸易站楼兰,极尽繁华。然而,这座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却于公元500年左右消失在漫漫黄沙中。不少研究者将吞噬楼兰文明的祸首归结为环境的急剧恶化。楼兰的悲剧警示我们:环境是无情的,只有与环境和睦相处,人类才能更好地利用环境,文明才能不断延续。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

面对严峻的形势,必须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充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我们党紧密结合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决策。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天地人和,物我为一。”人,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整个自然界的环境,人就不可能生存、繁衍。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人的自我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一种环境伦理观念的普及,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南,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认识,贯彻执行,为环境的友好、自然的和谐作出更多的努力。

如何谱好资源、环境、发展的协奏曲?

2006年4月中旬,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研究部署“十一五”期间的环保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进一步落实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措施,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展望“十一五”,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将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的极端紧迫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以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那么,如何谱好资源、环境、发展的协奏曲呢?

一是要大力倡导节约型消费模式和环保意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人们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淡薄造成的。因此,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勤俭节约、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理念,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要增强全民环保意识,调整和改造不利于环保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加强环境伦理、环境文化宣传,培育环境友好的理念。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日常养成做起,厉行节约,保护环境,努力形成人人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尽责出力的良好风尚。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无论是研制、引进节能技术,还是治理环境污染,都需要投入,早投入事半功倍,晚投入花费翻倍。要加大高耗能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改造升级的投入;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三是要有制度作保障。制度是管根本的、管长远的,能够使资源、环境、发展保持协调前进。要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环境质量变化和环保工作作为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还应当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等。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要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实施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价格、财税、投资政策。

四是要加大执法与监管力度。近年来,资源环境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较为普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因此,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逐步完善“中央监察地方、地方监管单位、单位法人负责”的监管体制。要提高对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的监测能力和水平,严厉查处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违法行为和案件,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科学技术。要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与创新,积极开发和推广节约资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循环经济之路怎么走?

在一般人的眼里,垃圾只是生产生活废料,不但处理起来费时费力费钱,还容易污染环境。可是换一种角度,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要使用得当,非但不会污染环境,还会成为其他行业的能源资源,产生经济效益。

我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

重点行业 建设济钢、宝钢、鞍本钢、攀钢、中铝、金川公司、江西铜业、鲁北化工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产业园区 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及园区集中供热和废物处理中心,建设河北曹妃甸、青海柴达木等若干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建设湖南汨罗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和加工示范基地。

再生金属利用 建设若干30万吨以上的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示范企业。

废旧家电回收处理 建设若干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示范基地。

再制造 建设若干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电机和轮胎翻新等再制造示范企业。

这种对垃圾的循环使用,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理念。由于循环经济具有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双重作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我国的循环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在一些地方进行了一系列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循环经济毕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十一五”规划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了明确部署,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工作要求。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认真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从工作上说,要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倾向。把推行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要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同时,要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加快立法进程,研究起草循环经济法,并抓紧制定相关专项法规。国家发改委也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通过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要避免“竭泽而渔”的做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更好地造福子孙后代,也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深度阅读

温家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人民日报》2006年4月19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2005年12月3日。相关链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2日。

2008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这首人们熟悉的优美歌曲,唱出了人们对海南优美环境的赞叹。从2000年9月开始,海南省推动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截至2008年4月,共建成文明生态村7774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33.4%。当地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增加,文明程度提高,琼岛处处盛开生态文明之花。海南省抓住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发展的突出优势和长期依托,坚持生态立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生态问题是人类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影响着发展的全局,也决定着发展的可持续;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的命运,既影响着人类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辉煌的中华文明与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状况息息相关,而印度河流域的宜居环境则塑造了古印度文明。人们也不会忘记,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等所经历的由繁荣走向衰败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地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使得文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前车之鉴,要时刻牢记。当代世界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无不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今的伦敦环境优美,但它曾经被人们称为“雾都”。19世纪50年代,伦敦是一个被各种工厂包围的城市,烟尘笼罩在城市的上空,工业污染严重,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特征。长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消费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认识日益深刻。1972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宣示,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先后问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成为世界共识。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

历史与现实都警示我们,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给老百姓一个美好的生活家园,让天更蓝、水更清,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2007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同时,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禁令一出,牵动人心。曾几何时,塑料袋以其方便廉价的特点,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它也越来越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是继续依赖塑料袋的便利性而无视其危害,还是郑重地为环保作出新的抉择?“禁塑令”的实施充分展示了我国政府在保护环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决心,也有助于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

确立建设生态文明新目标,是我们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进程中取得的新认识、树立的新理念、形成的新任务。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内容,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标志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新贡献。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好“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要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同时,生态文明的实质是科学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持续;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够真正拥有沉甸甸的“金山银山”。

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

在五年累计降低供电煤耗22.4克/千瓦时,实现节约标准煤385万吨,节约用电24.3亿千瓦时,节约燃油38.5万吨,直接实现节能价值33.5亿元的同时,五年内规模翻了一番,装机容量达到6302万千瓦,效益翻两番,主营业务收入720亿元,实现利润42亿元。这是中国华电集团通过科学发展,在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中交出的一份骄人答卷。华电集团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减排、加快清洁发展的成绩说明,只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才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是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社会共同的理念,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当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时,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共和谐的美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篇2:建设资源节约型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正是人与自然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要在发展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通过最严格的环境管理、最经济的环境保护手段、最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最广泛的社会参与,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资源节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资源节约观念是指人们从节省原则出发,克服浪费,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节约意识(观念)作为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建立在对资源严重稀缺的认识基础上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养成人人都乐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的良好习惯。

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损耗强度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改善环境为内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

一、经济发展的方式要由以环境和资源换增长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导向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不能脱离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消费,引导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三、通过多种手段,宣传和营造崇尚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逐步将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变成公民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建立长效机制,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有效的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最后,还应强调的是,应该通过妥善解决环境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一些污染事故的突发和环境纠纷,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要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坚持环保为民,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利益的环境问题,妥善处理环境纠纷。要加强宣传教育,使人们既增强改善环境的紧迫感,又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要完善环境事故应急监控和预警体系,制定重大环境污染突

篇3: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 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是, 我们国家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资源消耗高, 浪费大, 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 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 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种种原因, 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 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 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 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高标准, 有的产品过分包装, 一些活动讲究排场、大吃大喝。这样, 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 煤电油运紧张, 环境污染加重, 导致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 而且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 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 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1.1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 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 人口还要增长,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 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 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1.2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1.3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 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工业化不断推进, 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城市化步伐加快, 资源需求持续增加, 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2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几点对策

2.1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加快科技进步

建立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我国资源生产、消费等领域的技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 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 努力突破技术瓶颈, 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一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生物化工和新材料产业, 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和吸纳利用工业废弃物的产业, 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保合理的产业结构。二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产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节能节水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以及功能替代型产品, 推进产品升级换代。三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 加快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开发推广应用, 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 推行清洁生产, 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四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园区。引导和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 营造工业集中发展区的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共生效应, 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循环使用和永续利用。

2.2建设资源节约性社会, 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支撑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要突破资源与环境的瓶颈制约, 必须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 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 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几年来, 我国高耗能、高耗材行业发展过快, 比重偏大, 这是导致能源资源消耗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必须注重结构调整, 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 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 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生产环节要严格排放强度准入, 鼓励节能降耗, 实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在废物产生环节, 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 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 合理延长产业链, 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耗环节, 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 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1农作物秸秆利用的现状分析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前景广阔, 秸秆将是21世纪可开发利用的最经济、最可观的能源。我国每年秸秆产量在6亿t以上, 虽有大量秸秆用于还田、饲料和工业原料以及农民生活燃料等方面, 但还是有约1.2亿t秸秆被白白烧掉。

目前, 对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对秸秆利用技术认识不足, 久推不广, 主要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 试验示范等方面工作连续性差, 农民不仅看不到秸秆还田的好处, 反而认为还田支付机械作业费用不如简单处理省事;二是投入机具不健全, 扶持力度不足;三是秸秆利用技术不配套, 联合收割机价格昂贵利用率低, 没有适应性较好的播种机, 造成播种困难;四是农民缺乏科学知识, 对传统的耕作方式习以为常,

2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2.1 玉米秸秆还田

玉米秸秆还田是利用量最大、最简便、最实用的技术。它是以机械的方式将玉米秸秆粉碎抛撒地表, 使其腐烂分解。据农机人员连续6年跟踪测试, 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2倍, 速效氮增加3倍。土壤团粒结构改善, 保水透气吸水能力提高, 有利于蓄水保墒, 减少资源浪费。一般情况下连续还田3年以上, 可使小麦增产7%~8%, 玉米增产5%~6%。

2.2 饲料加工技术

随着草原草场严重退化, 放牧量严重超载, 用秸秆饲料搭配精饲料的圈养方式迅速扩展。秸秆的有效利用, 对麦秸、稻秸、玉米秸秆可以将其粉碎后采用青贮技术经微生物发酵后制成

2.3 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该技术

是将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原料粉碎后在气化反应炉中通过热解反应或高温裂解, 变成CO和H2为主的可燃气体。秸秆气化集中供气、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它不仅经济实惠, 而且能减少或防2.3建设资源节约性社会, 需要建立节约型文化, 实现社会对资源的全面节约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节约要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要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 必须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教育, 形成一个有利于节能和环保的思想观念体系, 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一是政府要带头节约, 建立节约型机关。在做决策时, 把资源节约、降低消耗作为首要条件, 充分考虑资源的承受能力和涵养、接续能力。在规划、项目审批等各种经济活动中, 坚持先节约的原则。在日常公务活动中, 严格规范公务接待标准, 精简会议文件, 推广无纸传输。在各级政府机构建立节能及物耗责任制, 对机关耗电、耗水、公务车耗油等实行定额管理, 细化节约指标, 严格目标考核, 促使每一个机关工作人员带头节水、节电、节约办公用品。同时, 加大对公款请客送礼、购买装饰豪华车辆、超标准建办公楼的治理力度, 做到令行禁止。二是开展节约型城市创建活动, 建立节约型社会消费模式。抓好典型示范, 建立一批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单位、节约型社区、节止秸秆污染, 净化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此外, 目前农业部正在实施的“生态家园”项目, 即利用秸秆产沼气, 方便、干净、省钱。同时沼液还能养猪、养鱼、浸种, 也可用于叶面喷施、水培蔬菜, 沼渣可种菇等。沼气的运用不仅为农民生活带来了方便, 改善了环境, 也为加快我国农村的小城镇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 利用秸秆制造建材

将麦秸制成麦秸墙体、保温材料等人造板材, 可替代大量木材。我国麦秸年产量在1.5亿t以上, 每年取麦秸总量的0.5%生产板材, 可替代150万m3原木。棉秆还可代替木材制造纤维板、中密度板、保温板等。1t棉秆可代替0.4万m3木材, 若利用棉秆总量的1%, 一年可代替14万m3木材。

3 秸秆利用技术实施对策

一是大力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 彻底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组织科技人员联合攻关, 进行示范工程前期研究, 使收获、粉碎、耙压、起垄各种作业集成配套, 真正形成集约的能力, 借鉴河南、山东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经验, 走专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 提高机组作业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二是通过示范试验推广工作, 加大对秸秆还田机械化的宣传力度。组织现场会, 抓住富裕村做示范, 大张旗鼓地宣传, 跟踪调查、跟踪服务、跟机作业, 使农民买放心农机、适用设备。让农民的钱花得值, 提高信誉、保证机械质量。

三是目前靠个人购买秸秆还田机械作业, 存在资金不足问题, 建议政府财政加以扶持。另外, 针对机械存在的振动大、可靠性差、消耗功率大、寿命低及部件质量等问题, 做好跟踪服务, 做到出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四是政府部门对现有的秸秆利用技术设备的生产要加强管理, 同时要组织科技人员攻关, 设立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开发, 避免形式主义一阵风, 将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工作抓实抓好, 抓出

约型镇村、节约型家庭。开展公共场所的资源节约活动, 编制个人节约消费的行为导则和公共场所资源节约公约;鼓励使用绿色产品, 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行为, 减少一次性产品消费;开展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再生能源利用等试点示范;推进家庭日常生活用品的节约, 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市民的自觉行为。三是开展全民教育, 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要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 从现在做起, 从我做起, 从点滴做起, 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 从一点一滴做起, 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充分发挥全体公民节约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 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 这一时期正是人与自然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只要我们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办法、采取最经济的管理手段、建立最高效的管理体系、动员最广泛的社会参与, 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摘要: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4: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

四联集团是一个集科研、生产制造、销售、进出口贸易、金融为一体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是我国三大仪器仪表制造基地之一,公司主要生产和经营自动化仪表、分析仪器、电工仪表、光学仪器、仪表元件、仪表材料、机电仪专用集成电路、汽摩仪表及零部件、环保设备、电脑加油机及试验设备等,主要应用在钢、电、煤、油、化、气和环保等领域。随着国家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九大行业的宏观调控,一些过热的行业将得到抑制。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未来一段时间,一些行业和领域的投资必然减缓,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而这些行业又正是我们的重要市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四联集国没有惊慌失措、六神无主,而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企业长远的发展出发,认识到中国经济始终是要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中国积攒实力的需要。她就宛如一个长跑运动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冲刺,放慢一下步子,适当调整状态,为的是下一阶段更好地冲刺。如果处变不变、无动于衷、视而不见,仍沿袭过去的思维定势必遭灭顶之灾。纵观国内外企业,每逢一次大的经济调整,都难免会上演一些“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悲喜剧,大浪淘沙、去粗留精,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的乐与愁,取决于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尽管我国历来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方针,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能挣会花、不挣也花”的思想却有所滋长。这几年国内一些地区为了出政绩,好大喜劝,急功进利,眼睛只盯在靠投资拉动上,不惜牺牲效率、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盲目地扩张,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流失。反观国内企业,有的企业经济刚刚开始复苏,勤俭节约的传统就忘在了脑后,居功自傲、摆谱讲阔,大手大脚乱花钱的现象俯拾即是。如果不止住让此风蔓延,害莫大焉。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我国的能耗设备能源利用率比发达国家普遍低30%至40%。去年我国实现的GDP仅占世界4%,但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铁、水泥、氧化铝分别占世界消费量的7.4%、30%、27%、40%和25%。按照1亿千瓦发电装机实现的GDP来看,美国用1亿装机实现的GDP为1.25万亿美元,日本为1.758万亿美元,而我国仅为0.2857亿美元。我国的耗能比美国高出3倍多,比日本高出5倍多。若以单位GDP产出耗能来计算能源利用效率,日本为1.5,意大利为1.32,德国为1.5,英国为2.17,美国为2.67,加拿大为3.5,而我国则高达11.5。虽然我国电力发展速度、发电量均居世界前例,但单位GDP消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0%至90%。如此巨大的反差,怎不令人警醒。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观念创新,事实求是,不能搞绝对化,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单以GBP的增长来代表发展。发展是一个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发展要以人为本,特别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要通盘考虑,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协调好各方和区域间的发展和利益关系:发展要可持续,处理好发展近期目标和远期长久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违背经济和社会发展内在和客观规律。“失主东隅,收之桑榆”。尽管国家对部分行业实行宏观调控,限制了一些行业的发展,可能有些项目要停工或下马,但其间也蕴涵着无限的商机,如电力、环保等行业就大有自动化仪器仪表的用武之地。况且,国家在限制一些行业的同时,也在大力培养另一些行业和新辟一些领域。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如何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合理利用资源,把企业做大做强?四联集团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在集团的重庆川仪总厂有限公司提出了走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之路,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资源节约型企业,就是不依靠投资扩张的内涵扩大,而是通过不断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寻求尽可能少的投入,产生尽可能大的产出,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大的节约,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就目前企业能看得见、摸得着、见实效而言,就是开源与节流并重,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

开源,源要开在企业内外,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一、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在国家鼓励和优先发展的领域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二、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行业和领域,通过用户结构的调整,优先与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企业、项目谋求合作,严格控制与已经列入停工和下马的企业、项目合作。三、产品结构、用户结构的调整要在新产品开发、老产品不断改善和提高可靠性、售后服务上,使我们的客户是成长性好、资信度好、严格管理的客户。四、严格控制对客户的信用管理:一是要确定周期,对客户进行评估,确定哪些客户可以授信、授多大额度的信用;二是对已经到期的要有专人负责催收,如果不能限期收回,弄清原因果断采取措施;三是注意帐款的时效,努力让实效延续;四是注意信息的传递,搞好相应凭证资料的管理,确保必要的法定证据齐全有效;五是加强财务部门对应收帐款的监督.使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五、重视与客户充分的信息沟通,强化和规范合同评审,树立“完整准确的信息交流是销售基本前提”的理念,保证遍及全国30个网点或办事处传递的信息是客户的真实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中间环节“翻译”造成的损失。六、提升营销人员素质,实现专业化产品专家销售。七、加强企业对市场信息的采集管理,通过信息的加工处理,使我们对所处的宏观环境、细分市场的现在与将来发展变化、产品未来发展趋势运筹帷幄,稳操胜券。

节流,就是眼睛向内,树立没有预算就没有目标的思想。以精细预算管理为手段,以现金平衡为准绳,建立以利润为基础,经营性净现金流为核心的综合管理体系,改变“重钱轻物”和单一的从制造环节降低成本的观念,控制各种费用开支。作为生产经营性企业日常产生较大的费用,主要有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每类费用有各种名目,每类费用都有可控费用与不可控费用之分,不可控费用,指在目前的生产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之下,企业没有多少调控余地的费用。如折旧费用、与工资有关的各种保险、需交纳的进入成本的税费等。这些费用在企业的费用开支中占据一定的比例,无可避免,而有一类费用如利息,看似不可控,但如果我们有效管理资金,企业存货周转得快且有效、应收帐款周转流畅,存货周转率和应收帐款周转率不断提高,单位产出的资金需要量就会减少或者在资金占用一定的情况下产出总量就会增加。可控费用,在企业成本费用开支中占有相当比例,是控制的重点。这类费用包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差旅费、通讯费、招待费等。本着资源节约的原则,对于可控费用,每一项支出的程序、开支的标准都必须规范。这类费用的管理可控,与经营者的政策水平和能力直接有关。同时,要控制生产过程中各种成本和资金占用。这块是产品成本费用中占销售收入比重最大的。但是我们有的企业重两头(销售环节、采购环节),轻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以至于造成大量的浪费,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要降低成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讲投入产出比,破解好企业物资采购和如何采购、生产场地和生产流程优化配置、产成品销往哪、怎么销这“三道题”,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篇5: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郭颖

调查目标:了解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实地了解新型能源公司的发展成长过程和国企如何响应国家号召配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调查时间:2009年8月13日——2009年8月15日

调查对象:安徽省淮南市张集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包括参观工作车间及管理部门

调查之前的准备工作

一、什么是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中“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

二、为什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过去的20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水平最高的国家之

一。但是,由于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义国内储蓄率”的真实性,即中国国内储蓄率中的相当部分是通过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所换来的,这种以资源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作为代

价的经济收益,必须进行有效地修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要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如何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社会?

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

首先,要将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同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在实践中推进这一基本国策。不仅要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而且要以此为依据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体现科学发展观、政绩观的指标体系,构建“绿色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实现“政绩指标”与“绿色指标”的统一,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的行为。

其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变透支资源求发展的方式。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大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大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必须把资源保护和节约放在首位,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辩证地认识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加大合理开发资源的力度,努力提高有效供给水平;要着力抓好节能、节材、节水工作,实现开源与节流的统一。第三,通过经济杠杆,推动节约资源,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要尽快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和推动结构升级。对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级产品出口加以控制,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在能源、交通、金融等行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力争用信息技术降低对能源的消耗。

第四,必须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要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要健全和完善《节能法》,并加大实施力度;尽快制定《可再生能源法》,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政府要进行制度设计,建立能源、资源审计制度,与现行的环境评价制度共同构成社会性管理的新框架。

实地调查的情形

大约三天的考察时间,我几乎走遍了张集煤矿的每个角落。总体来说,从外观上看,张集煤矿不太像是一个大的煤炭基地,因为整个基地环境非常好,不像是印象当中一个采煤地区该有的环境。后来听工作人员介绍说,张集煤矿曾被授予“花园工作环境”的称号。

在某职工住宅区的后面,有一个污水处理系统,据悉,这是张集煤矿近来新建的污水处理循环再利用的系统,它可以日处理矿上几乎全部的生产污水,这又是一个对节约水资源,实现资源重复利用的好的诠释。

对于煤矿周围逐渐在减少的矸石山,当地工作人员感慨地说,以前煤矿往往为处置这些矸石绞尽了脑汁,矸石山占压耕地,还污染环境。现在,这些矸石在修路、发电、烧制建筑用的空心砖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既增加经济收入,又节约土地。李从玉还介绍说,在稻田养龙虾最近也在淮南火起来了,这些龙虾既能吃掉稻田里的草和虫子,省去打农药的钱,养龙虾一亩还可收入2000多元,另外龙虾壳可做成鸡鸭的饲料,还可以提取甲壳素药用辅料。我也稍微留意了一下,确实,很少能看见所谓的矸石山了。

我们都知道,在采煤的过程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瓦斯气体。以往,煤矿企业采煤时都是把瓦斯从井下抽出并直接排放,不仅浪费能源,也污染大气。而今,“煤炭与瓦斯共采、治理与利用并重”的理念在淮南已深入人心。淮南矿业集团改革创新,变瓦斯“抽放”为“抽采”,使瓦斯从昔日的“安全杀手”、“污染源头”变为清洁能源。在承担职工洗澡、食堂蒸汽和办公区暖气供应的张集煤矿锅炉房旁,高耸的烟囱静静矗立。“它呀,原来冒黑烟,后来冒白烟,现在不冒烟了,彻底下岗!”当地职工感慨万千。淮南矿业集团新上马的6台燃气锅炉,不仅大大降低劳动强度,而且噪音小、无粉尘、无“三废”,一台4吨瓦斯锅炉每年可节约2200吨标准煤。“余热不光能供暖,还能抽湿制冷。明年夏天,井下工友的作业环境会舒服许多。”老矿工张作勇满怀憧憬,亚太地区首个热电冷联供技术项目正在这里紧张施工,瓦斯发电的余热经过特殊处理后,可使井下工作面温度由目前的平均33摄氏度降至26摄氏度。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淮南,这一要求正在成为矿区上下的实际行动。”淮南市经委副主任杨成算了一笔账:淮南矿区把瓦斯气作为居民燃气使用并用于发电,每年至少创收2000万元以上。

调查后的感想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

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作为淮南煤矿集团中的代表,张集煤矿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张集煤矿这十年多的发展,始终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的位置,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我相信它可以走的更远更好。

篇6: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近年来,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节约型社会)的提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节约能源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未来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人均主要资源(包括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1/2。进入21世纪,随着新一轮以重化工业拉动为特点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要缓解资源能源的长期供需矛盾,中国必须走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节约型道路,即要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快速的经济增长,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本质要求。中国必须充分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发展机遇,利用后发优势,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而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该模式的核心要素。我们正在探索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史无前例的,除了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组合作

用,利用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崛起的机会加快完成工业化过程,建立起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体系。

促进节约型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时代,核心竞争力或战略性科技创新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国的地位。而随着不可再生资源、化石能源的日益紧缺和全球变暖的加剧,具备节约环保特性的产业、技术和产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发展节约型的产业和技术也将成为战略性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绿色崛起”与和平发展的重要保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影响的日益加强,中国对国外资源(特别是石油、铁矿石等)的依存度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由此引发各种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观点。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必须通过发展模式转型、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更合理地利用本国资源和国际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对局地、区域和全球的影响,并承担与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

建设节约型社会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普遍意义。追求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不仅是中国追求的目标,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未来社会的努力方向。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将承受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人类必须采取一致的行动来节省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全球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又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面临诸多挑战

自1950年开始,中国政府一贯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建国的方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废物回收系统,这在物质财富并不丰富的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1980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资源消耗量、废弃物产生量也不可抑制地增长。与此同时,在生产领域,由于资源价格不合理、环境成本没有内部化等原因,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加剧。在一些沿海地区发展出废物拆解和回收产业,但二次污染严重;在消费领域,受西方物质主义影响,超越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过度消费倾向日益明显。其结果是资源节约和回收利用远远赶不上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速度,能源短缺加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中国尽管在资源节约利用方面成效显著,但资源利用方式总体上仍十分粗放。从横向比较,目前中国的资源利用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从纵向看,据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研究,自1980年以来,中国基于10种主要资源和污染物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持续下降,从1980年的2.359降至2002年最低的0.726,年均降低4.9%,说明我国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节约指数总体下降趋势渐缓,2003年之后开始出现反弹。从上述对比结果综合判断,过去20多年来,虽然中国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成效显著,但并没有根本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许多盲目冒进的现象。我国曾多次提出节约资源的问题。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许多盲目冒进的现象。我国曾多次提出节约资源的问题。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议、对策

(1)建立节约型生产体系和可持续生产模式。重点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最佳实践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优先发展绿色制造业、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可持续农业,实现能源的高效、清洁与梯级利用,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2)建立可持续城市化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紧凑型、组团式”的城市群,提高资源的规模效益和效率;建立公交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可持续的城市综合公共交通系统,促进城市理性增长;发展绿色建筑和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城市基础设施。

(3)倡导适度消费观念,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实现由注重单一的物质消费向多元的减物质化的文化和功能性消费转变,从注重自然资本密集型的消费转向技术、知识和服务密集型消费。

(4)加强自主创新,建立绿色科技支撑体系。着力培育和提升节约型社会的科技支撑能力,重点发展促进开源节流和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建设以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产业及其技术开发为重要导向的创新型国家。

(5)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制度保障体系。包括建立健全有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经济激励与行政规范相

结合的政策体系;制定和实施强制性的行业、产品的资源能源消耗或资源环境绩效标准体系。

(6)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都要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位置,努力降低消耗,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7)加强法规建设,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制定和完善标准,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要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人标准,加快制定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依法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

(8)加快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高度重视信息、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在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应用,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重点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加快资源节约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大对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

(9)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约意识。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以及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典型案例剖析和印发宣传品等多种形式,提高全社会对建设节约型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编写培训教材,组织开展相关管理和技术

人员的培训。编写消费行为守则和资源节约公约,引导合理消费,规范消费行为。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荚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希望继续加强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研究单位及企业问的交流与合作,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做出新贡献。

学校名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系别:财经系

班级:本经济134

姓名:杨晓铃

上一篇:我的“七十二变”-我的自画像作文600字下一篇: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职业素质 发展与规划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