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4-06-28

河北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通用8篇)

篇1:河北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河北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贯彻实施《河北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河北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 县(市、区,下同)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人才市场工作。在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未成立前,省人事厅授权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人才市场的管理工作;设区市、县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授权其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人才市场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 具备《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申请设立人才中介机构按照下列权限审批:

(一)省直、中直、省外、国(境)外单位在本省设立人才中介机构,跨市设立人才中介机构,以及设立冠名有“河北”或者“冀”字样人才中介机构的,由省人事厅审批;

(二)跨县设立人才中介机构或者设区市直单位设立人才中介机构,以及设立冠名有设区市名称的人才中介机构,由设区市人事局审批;

(三)县直单位设立人才中介机构的,由县人事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批。

第四条 申请设立人才中介机构,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以下材料和证明:

(一)书面申请报告及相关材料。申请报告应当写明申办人才中介机构的规范名称、组织机构、单位性质、业务范围、人员构成等情况;

(二)工作章程和制度;

(三)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简历及身份证明;

(四)服务活动场所的使用证明或者所有权证明;

(五)经会计部门审验的资金证明;

(六)专职工作人员的《河北省人才中介服务执业资格证》(以下简称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和身份证明等材料。

(七)其他需要的证明。

第五条 申请设立人才中介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人员构成、工作条件等实际情况,申请开展一项或者几项人才中介业务。

第六条 审批机关对符合规定条件设立人才中介机构的申请,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审批机关对符合本《细则》第四条的书面申请,发给受理申请登记通知书;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申请,退回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二)审批机关到申请单位就其申请开展的业务所必备的条件逐项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报告;

(三)审批机关自受理登记之日起30日内审核完毕,合格的,颁发《河北省人才中介服务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正、副本;不合格的,出具不予批准通知书,并说明理由。

第七条 经批准成立的人才中介机构领取《许可证》后,还要按照单位性质分别到以下相关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后,方可从事人才中介服务活动:

(一)属于事业性质的,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二)属于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到民政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三)属于企业性质的,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第八条 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通讯等公共媒体从事或者兼营人才信息中介服务的,应当申办《许可证》。

第九条 在《条例》施行前成立的人才中介机构,应当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在3个月内重新办理审核登记手续。经审核合格的,颁发《许可证》;不符合规定条件和逾期不办的,不予颁发《许可证》。

在《条例》施行前从事人才中介活动的,应当申办《许可证》。

第十条 人才中介机构在本省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征得原审批机关的同意。本省的人才中介机构申请设立分支机构,其分支机构由分支机构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批准;外省、市的人才中介机构在本省申请设立分支机构,其分支机构由省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批准。

申请设立分支机构的人才中介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属于依法成立,具有法人资格且专用基金积存在50万元以上;

(二)成立时间在3年以上,有效人才供求信息储备在6000条以上;

(三)最近3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

(四)有8名以上取得资格证书的专职人员。申请设立的分支机构,应当具备《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并申办《许可证》。

第十一条 《许可证》实行年检制度,由其原审批机关负责年检。年检时间为每年1月31日前,凡在当年6月30日前领取《许可证》的,参加本年检;7月1日后领取《许可证》的,参加下一年检。年检的程序是:

(一)向原审批机关提交《许可证》副本及《河北省人才中介机构年检报告书》,报告上依法开展业务情况、业务变更情况、服务收费情况及年检部门要求说明的其他情况;

(二)原审批机关自接到《许可证》副本和《年检报告书》等有关材料之日起15日内做出年检结论,因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5日;

(三)通过年检的人才中介机构,由原审批机关在《许可证》副本上加盖年检合格戳记后,方可继续从事人才中介服务活动;

(四)未通过年检的人才中介机构,自接到年检部门的通知之日起,暂停人才中介服务活动。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许可证》不得通过年检:

(一)年检时人才中介机构不具备《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有关条件;

(二)违反《条例》第十五条规定;

(三)内未开展业务;

(四)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第十三条 对违反本《细则》第十二条,未通过年检的人才中介机构,原审批机关按照以下办法处理:

(一)属于第一项所列情况的,限期3个月内达到规定的条件,通过年检后方可开业;逾期仍未达到规定条件的,吊销《许可证》;

(二)属于第二项所列情况的,按照《条例》有关条款进行处理;

(三)属于第三项所列情况的,收回《许可证》;

(四)属于第四项所列情况的,审查处理后,经验收合格的,通过年检;不合格的,吊销《许可证》。

第十四条 人才中介机构工作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人才中介服务的人员,均需通过培训,经考试合格并取得资格证书。

申办资格证书人员的培训和考试由省人事厅组织。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统一时间。考试合格者由省人事厅颁发资格证书。

第十五条 资格证书实行登记和验审制度。

获得资格证书者,被人才中介机构聘用后,自聘用之日起30日内,由本人如实填写《河北省人才中介服务执业资格证书登记表》,到受聘人才中介机构的原审批机关登记备案。持有资格证书者不得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人才中介机构办理登记。

资格证书验审每3年进行一次。资格证书持有者在规定验审的第四季度,到原登记机关办理验审手续。逾期不验审的,资格证书不再有效。

政府人事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办妥登记或者验审手续。

第十六条 资格证书验审由本人申请,并如实填写《河北省人才中介服务执业资格证书验审表》。申请人要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纪守法,恪守人才中介服务工作职业道德;

(二)按照本省的有关规定取得知识更新、业务培训合格的证件;

(三)验审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七条 申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通过验审:

(一)违背职业道德,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并造成不良后果;

(二)未参加培训或者培训不合格;

(三)违反《条例》规定从事人才中介服务活动或者触犯有关法律、法规,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 人才交流会必须由人才中介机构承办。举办冠名有“河北”、“冀”、“全省”字样或者组织全省招聘单位参加的人才交流会由省人事厅审批。其他规模的人才交流会由举办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批。

举办人才交流会的人才中介机构,应当提前一个月向审批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具体程序是:

(一)向审批机关报送书面申请材料,具体内容包括人才交流会的名称、时间、地点、规模、范围、组织方案、资金来源以及公安和消防部门出具的同意函等内容,如有联办或者协办单位还需出具联办、协办单位的合作协议;

(二)审批机关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批准的核发《人才交流会批准书》;不批准的书面通知申办单位并说明理由;

(三)申办单位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或者在公共媒体刊播交流会启事应当出具《人才交流会批准书》;

(四)人才交流会应当接受批准机关的监督和检查,凡是人才交流会的内容与批准的内容严重不符的,批准机关应当立即责令交流会延期举办或者停止举办;

(五)举办单位应当在人才交流会结束后15日内,向批准机关报送书面总结报告。

第十九条 人才中介机构从事人才寻聘服务应当保护委托单位的商业秘密,并为人才的求职意愿保密。

人才中介机构不得为委托方寻聘《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人员。

第二十条 人才所属单位出租人才时,与人才承租单位及本人签订的协议应当载明被出租人才的租赁期限、工作任务、劳动报酬、劳动安全以及人才租赁费的支付形式等内容。

人才所属单位转让人才时,与人才受让单位及本人签订的协议应当载明转让人才的原聘用合同的解除、新聘用合同的订立以及人才转让费的支付形式等内容。

出租或者转让人才应当依法保障被出租或者转让人才的工作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以及其他方面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与应聘人员确立聘用关系后,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书面形式签订聘用合同。聘用合同式样由省人事厅统一印制。聘用合同一式二份,由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书面委托的代理人和聘用人员本人分别签字,用人单位加盖印章,注明签订日期。聘用合同签订后,双方各持一份。

用人单位与应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后,应当在聘用合同签订之日起15日内,到用人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进行聘用合同鉴证和办理聘用备案手续。

第二十二条 在人才流动中发生的人事争议,当事人不愿通过其他形式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按照管辖权限向县级以上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三条 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按照管辖权限由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管辖;上级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可以直接查处下级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管辖的案件;下级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也可以将案情复杂、重大或者跨行政区域的案件,提请上级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办理。

第二十四条 人才市场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对违反《条例》的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时,应当查明事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及程序办理。

当事人对人才市场管理活动中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提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可以采取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和检查等方式,对人才市场进行管理。

第二十六条 人才市场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享有下列权力:

(一)进入用人单位和人才中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二)查阅、复制或者录制有关材料,检查工作场所或者询问有关人员;

(三)制止、纠正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人才市场行政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当由两名以上执法人员共同进行,出示执法证件,并告知被检查单位检查的内容、要求和法律依据。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对立案查处的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0日内结案;特别复杂的案件,经上级人事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延长30日。

第二十八条 人才市场行政执法人员应当经过培训并取得由省政府法制办公室统一颁发的执法证。执法人员的培训在省政府法制办公室的指导下,由省人事厅具体实施。

第二十九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篇2:河北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一、成品油零售经营的预核准

申请人申请预核准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应向设区市商务局或扩权县商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设区市商务局或扩权县商务主管部门初审后,将初审意见和申报材料报省商务厅。

(一)申请预核准设立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河北省成品油零售经营申请表》(见附表一);

2、企业申请报告。报告须说明企业基本情况(同时附企业章程、验资报告)、符合申请条件的说明等;

3、可行性研究报告;

4、与年检合格的成品油批发经营企业签订的3年以上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成品油供油协议及该批发企业的《成品油批发经营批准证书》复印件;

5、拟建加油站平面位置图(非城区的,提供建设地点半径10公里内现有和经行政许可在建加油站现状分布示意图;位于城区的,提供半径2公里范围内现有和经行政许可在建加油站现状分布示意图。标出加油站名称和间距,周边没有加油站的需文字说明);

6、拟建加油站土地租赁协议或土地使用证书;

7、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加油站申请项目,在符合我省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将获得国土资源部门核发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招标、挂牌)成交确认文件作为新建加油站预核准的必要条件;

8、当地规划、土地部门预审意见。即:当地规划、土地部门对申请设立的加油站项目在符合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意见(见附表二),规划、土地部门的具体意见也可另附材料;

9、设区市商务局或扩权县商务主管部门申请。申请中注明是否符合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并注明是哪个规划点。申请标题格式为“关于XXX在XXX建设加油站申请预核准的请示”;

10、外商投资企业还应提交商务部核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上报省商务厅的申报材料中,《河北省成品油零售经营申请表》一式三份,其他应提交材料复印件一式一份。

(二)有关要求

1、建站申请单位或个人与中石化、中石油签定的供油协议必须是与中石化河北石油分公司、中石油河北销售分公司签定的协议,与设区市及以下分公司签定的协议无效。“两大公司”和年检合格的其它社会成品油批发经营企业要对与建站申请单位或个人签定的供油协议认真管理,统一编号备案,并保证供油协议的实施。省商务厅将不定期对供油协议履约情况进行检查,对签订虚假协议、骗取成品油零售经营许可的行为将给予严肃处理。

2、新建加油站站址符合冀商改字[2006]18号《关于印发河北省-加油站发展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的,申请建站地址要与《发展规划》中地址名称相符;因城市改造、新增道路等原因,确需增加新建加油站规划点的,属设区市城区新增规划点的,需设区市商务、规划部门同意,并报分管市长签批后,报省商务厅批准;其他地域新增规划点,需商务、规划部门同意后报省商务厅批准,以维护《发展规划》的严肃性。

(三)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建设竣工后,领取《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的程序

经省商务厅预核准的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建设竣工后,由省商务厅或委托省石油成品油行业管理协会会同设区市商务局、扩权县商务主管部门组织验收,经验收合格的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填写《河北省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建设竣工报告表》(附表三,一式三份),出具省商务厅预核准文件、土地使用证或土地租赁协议、规划许可证、消防安全验收意见和环境保护评估意见书(一式一份),由设区市商务局或扩权县商务主管部门到省商务厅领取《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企业持《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到所在地工商、税务、安全生产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二、加油站原址改、扩建的申请与办理

符合行业发展规划的加油站需原址改、扩建的,应向设区市商务局或扩权县商务主管部门提供下列相应书面材料的原件(原件审核后退还)和1份复印件(《河北省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改扩建申请表》[附表四]一式三份,其他应提交材料一式一份),设区市商务局或扩权县商务主管部门初审后,将初审意见和申报材料报省商务厅。

(一)加油站申请原址改、扩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河北省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改扩建申请表》(附表四);

2、企业申请报告。报告须说明企业基本情况、符合申请条件的说明等;

3、拟原址改、扩建加油站平面位置图(非城区的,提供本站地点半径10公里内现有和经行政许可在建加油站现状分布示意图;位于城区的,提供半径2公里范围内现有和经行政许可在建加油站现状分布示意图。标出加油站名称和间距,周边没有加油站的需文字说明);

4、《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正、副本;

5、申请报告。报告标题格式为“关于XXX加油站申请原址改(扩)建的请示”。

6、外商投资企业还应提交商务部核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二)加油站原址改、扩建竣工后,领取《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的程序

经省商务厅批复同意原址改、扩建的加油站建设竣工后,由设区市商务局或扩权县商务主管部门对其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的,发还《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方可营业。

三、加油站迁建的申请与办理

属于城市建设或道路改造等原因确需迁移且手续齐全的加油站,与新建加油站等同办理。迁往地点必须符合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申请人应向设区市商务局或扩权县商务主管部门提供相应书面材料,交回原加油站的《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正、副本。经省商务厅预核准迁建的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建设竣工后,由省商务厅组织或委托省石油成品油行业管理协会会同设区市商务局或商务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填写《河北省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建设竣工报告表》(附表三,一式三份),出具省商务厅预核准文件、土地使用证或土地租赁协议、规划许可证、消防安全验收意见和环境保护评估意见书(一式一份),到省商务厅领取新的《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企业持《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到所在地工商、税务、安全生产等部门办理营业手续。

四、办理的有关程序

1、设区市商务局或扩权县商务主管部门收到成品油零售经营或成品油零售企业迁建、原址改、扩建的申请后,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将初步审查意见及申请材料报省商务厅,由省商务厅决定是否给予预核准或批复。

2、省商务厅批准的预核准事项,由各设区市或扩权县商务行政主管部门送达申请人,同时,扩权县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要将省商务厅批准的有关事项到所在地设区市商务局备案。

3、省商务厅预核准的成品油经营零售经营项目在6个月(批复时间算起)内无特殊情况没有实质进展的,省商务厅对该项目的预核准有权予以撤销;两年内无特殊情况没有实质进展,预核准自行失效,其它申请人若在同一地点申请预核准的成品油经营零售经营项目可按程序申报。

五、成品油零售经营预核准操作办法

1、根据我省效能建设的有关要求,省商务厅对成品油零售经营预核准实行年度指标控制制度。即省商务厅根据全省成品油行业发展规划,按年度下达各设区市、扩权县(市)商务主管部门新建加油站全年控制指标,各设区市商务局、扩权县(市)商务主管部门在核定的指标内初审上报,超年度控制指标的新建加油站申请原则上不予受理。

2、各设区市商务局、扩权县(市)商务主管部门在核定的指标范围内初审上报的新建加油站申请,实行网上预申请,省商务厅进行网上预审核,符合要求的申请,通知有关设区市商务局或扩权县(市)商务主管部门上报书面材料。审定后的新建加油站申请在《河北省成品油市场管理网》进行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的,以省商务厅名义行文预核准。

六、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的变更

(一)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申请变更《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申请人应填写《河北省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变更申请表》(附表五),连同其他证明材料及变更前的《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正副本)报当地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设区市商务局或扩权县商务主管部门初审后,将初审意见和相应书面材料的原件(省商务厅审核后退还)和1份复印件(《河北省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变更申请表》一式三份,其他应提交材料一式一份)上报省商务厅。

(二)《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的变更主要涉及企业名称、企业法人或企业名称和企业法人同时变更。按照商务部《成品油经营企业指引手册》的有关规定,需提供相应材料:

1、企业名称变更应提交的材料:

(1)《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变更登记表》;

(2)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正副本;

(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名称变更证明;

(4)加油站及其配套设施的产权证明文件。

2、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变更提交的材料:

(1)《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变更登记表》;

(2)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正副本;

(3)新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任职证明及其身份证明;

(4)加油站租赁经营、合伙人出资比例调整等变更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还应提供租赁合同、新的出资协议、公正处公正书等法律证明文件;

(5)加油站及其配套设施的产权证明文件。

3、企业名称和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同时变更需提交的材料:

(1)《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变更登记表》;

(2)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正副本;

(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名称变更证明;

(4)加油站及其配套设施的产权证明文件;

(5)新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任职证明及其身份证:

(6)加油站租赁经营、合伙人出资比例调整等变更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还应提供租赁合同、新的出资协议、公正处公正书等法律证明文件。

4、加油站转让属成品油经营企业或经营设施投资主体发生变化。按照商务部《成品油经营企业指引手册》的有关规定,新的经营单位应按成品油新企业设立条件,提交相应申请文件重新申办成品油经营资格。因此,加油站转让变更企业名称、法人或负责人除提供上述有关材料外,还应提交以下材料:

(1)企业申请报告。报告须说明企业基本情况、符合申请条件的说明等;

(2)可行性研究报告;

(3)与年检合格的成品油批发经营企业签订的3年以上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成品油供油协议及该批发企业的《成品油批发经营批准证书》复印件;

(4)新的经营单位加油站土地租赁协议或土地使用证书;

(5)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还应提供省商务厅同意申请人投标和竞买的预核准文件及国土资源部门核发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招标、挂牌)成交确认文件;

(6)外商投资企业还应提交商务部核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三)由于全省中石化、中石油系统所属加油站较多,特别是中石化所属加油站多以片区经理作为《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法人代表,且片区经理更迭较频繁,所以,因片区经理更迭等原因,中石化、中石油系统所属加油站投资主体、国有产权性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对其每个加油站的《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上的法人代表不予进行变更。各设区市商务局和扩权县商务主管部门根据中石化、中石油提供的片区经理聘任文件,协调当地工商、安监等部门,做好企业有关证照的法人名称不统一的衔接工作。

(四)因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遗失,要求补发证书的,申请人应在设区市级以上报刊登载证书遗失作废声明,一个月后提出书面申请并说明原因,凭报刊原件、刊登费用发票,按申领新证程序上报。

七、行政处罚问题

商务部《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已经赋予了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行政处罚权。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积极主动的与有关部门衔接,落实行政处罚的有关工作,切实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

八、整改通知书的发放

按照国家对成品油经营企业年检的规定,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结合成品油经营企业的年度年检工作,对照《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要求,逐项调查各类型成品油经营企业的基本情况。对于年度检查中不合格的成品油零售企业,省商务厅委托各设区市商务局下达《成品油经营企业限期整改通知书》,责令其在一个月内进行整改,经整改仍不合格的企业,按《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予以处理;对于不再具备从事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的,省商务厅依法撤销其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并将撤销的决定通告工商、税务管理部门。

篇3:河北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从2002年开始, 河北省出口总值不断攀升 (见表1) , 从2002年的45.94亿美元开始, 到2005年出口突破100亿美元, 达到109.24亿美元, 之后逐年递增, 到2008年达到240.04亿元, 三年的时间出口总值翻了一番, 而2009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首次出现负增长, 出口总值跌到156.89亿美元, 之后迅速恢复, 出口总值从2011年开始逼近300亿美元, 2013年出口总值终于突破300亿美元大关, 达到309.60亿美元。

注:河北省出口数据来源于石家庄海关;河北省出口在全国的排名根据各省市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统计而得。

从河北省自身角度考察, 河北省出口除了受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 在2009年和2012年呈现负增长或增长率较低外, 其余年份增长较快, 但是与全国其他省 (市) 相比, 河北省的出口排名从多年来的第十名下降至第十三名, 说明从2011年开始河北省出口增长率低于其他省 (市) 。

二、河北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现状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 中国提出以降低出口市场集中度、减少风险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来, 经过20多年努力河北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已取得了初步成果。2013年河北省前五大出口市场为欧盟、美国、东盟、俄罗斯、韩国 (见表2) 。其中对东盟、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出口增幅较快:对东盟出口38.2亿美元, 增长15.7%, 占河北省出口总值的12.3%;对俄罗斯出口28.9亿美元, 增长16.4%, 占9.3%。对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出口比重减少:对欧盟出口46.2亿美元, 下降8.3%, 占河北省出口总值的17.0%;对美国出口39.7亿美元, 增长2.3%, 占12.8%;对韩国出口19.9亿美元, 下降10.6%, 占6.4%。对日本出口15.1亿美元, 下降0.3%, 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9%。对墨西哥、智利、南非、尼日利亚出口较快增长, 比重均有所提高, 分别出口4.3亿美元、4.0亿美元、3.4亿美元和3.3亿美元, 分别增长61.7%、12.9%、16.5%和36.6%。

注:数据来源于河北省统计局《2013年全省对外经贸形势分析》

注:数据来源于河北省统计局《2013年全省对外经贸形势分析》

注:数据来源于《河北经济年鉴-2008》

对比2013年河北省出口市场占比分布图 (见图1) 与2006年河北省出口市场占比分布图 (见图2) 可以看出, 虽然欧盟、美国仍为河北省前两大出口市场, 但对这两个市场的出口额占河北省出口总值的比重已经下降, 欧盟从2006年的19.1%下降到2013年的17%;美国从2006年的14.63%下降到2013年的12.8%。此外, 韩国从2006年的10.38%下降到2013年的6.4%, 从河北省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下降为第五大市场;日本从2006年的9.43%下降到2013年的4.9%, 从河北省的第四大出口市场下降为第六大市场。在对传统市场出口比重下降的同时, 对新兴市场的出口份额不断攀升:其中,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 河北省与东盟的贸易量不断攀升, 河北省对东盟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从2006年的7.9%上升到了2013年的12.3%, 东盟从河北省的第五大出口市场攀升为第三大出口市场;俄罗斯也跃居河北省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对墨西哥、智利、南非、尼日利亚出口比重增长迅速。说明河北省在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三、进一步推进河北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措施

虽然河北省在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面对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外部冲击时, 仍然受到巨大影响。因此, 需要继续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以分散风险, 保证河北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 深度开拓重点目标市场

欧盟、美国一直以来是河北省的第一大和第二大出口市场, 但由于受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 欧美经济陷入低靡状态。欧美政府对光伏市场的补贴政策大幅削减, 光伏市场容量迅速萎缩, 产能过剩矛盾开始凸现。因此, 为阻挡中国光伏产品抢占欧美市场, 欧盟和美国对我国光伏行业实行了双反调查, 导致河北省对欧美出口下降。因此, 河北省应该全盘考虑, 在努力开发东南亚、印度、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同时, 巩固、加强与欧美的经贸往来, 面对欧美实行的双方调查, 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解决贸易争端机制积极应对。伴随着欧美经济的复苏, 河北省对欧美的出口额将会恢复增长。

韩国、日本曾经是河北省的第三大和第四大出口市场。受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 河北省对韩国日本出口下降。河北省应该继续扩大对上述两国的纺织服装、家具和鞋类等生活必需品以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话机等机电产品的出口。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的紧张仍是制约中日贸易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 利用自由贸易区政策开拓市场

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和瑞士签订了自贸协定[和讯网.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和地区, 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以及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河北省可以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的贸易优惠政策, 全面加强河北省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

3. 大力开发新兴市场

以开发金砖四国 (南非、俄罗斯、印度、巴西) 市场为契机, 加强与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的贸易往来。如前所述, 2013年俄罗斯已经成为河北省第四大出口市场, 对墨西哥、智利、南非、尼日利亚出口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说明河北省在开发新兴出口市场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需要继续加强对新兴市场的开放力度, 分散出口风险, 实现河北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 中国提出以降低出口市场集中度、减少风险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来, 经过20多年努力河北省出口市场多元化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目前河北省的出口市场已形成以欧盟、美国、东盟、俄罗斯、韩国、日本为重点, 遍布全球的多元化格局。然而, 面对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这样的外部冲击, 河北省的出口贸易依然受到巨大影响。因此, 我们应进一步推进河北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规避出口风险, 促进河北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河北省,出口贸易,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参考文献

[1]河北省统计局.2013年全省对外经贸形势分析[EB/OL].http://ww w.hetj.gov.cn/hetj/tjfx/sjfx/101392023494392.html.2014-02-17.

[2]和讯网.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和地区[EB/OL].http://ne ws.hexun.com/2014-03-17/163109984.html.

篇4:湖北省兽药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兽药的监督管理,保证兽药质量和动物用药安全有效。控制动物产品兽药残留。促进养殖业发展,维护人体健康。根据《兽药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兽药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兽药监督管理的领导。完善兽药质量监测体系,实行兽药储备制度。将兽药监督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兽药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设立兽药生产企业,应当达到《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并按照规定办理《兽药生产许可证》。

第六条兽药生产企业生产所使用的原料、辅料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生产兽药的质量要求。

生产兽药产品应当具有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的申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兽药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完整的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记录保存至该批兽药的有效期满后1年。无有效期的,保存3年。

第八条已经注册的兽药,拟改变原批准事项的。应当经省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第九条兽药生产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批准的文号组织生产。不得接受委托或委托其他企业加工兽药。

第十条兽药经营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与所经营的兽药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与所经营兽药相适应的营业场所、设备、仓储设施;

(三)与所经营兽药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或者人员;

(四)《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规定的其他经营条件。

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申请人方可向市、县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附具符合前款条件的证明材料;经营兽用生物制品的,应该向省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附具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审查合格的,发给兽药经营许可证:不合格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申请人凭兽药经营许可证办理工商登记手续。

第十一条兽药经营企业。应当遵守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兽药经营企业是否符合《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

第十二条兽药经营企业应当从依法取得兽药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购进兽药,并签订购销合同,合同应当设定质量保证条款。

未取得兽药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及个人不得以技术服务、代购、代销等名义变相从事兽药经营活动。

兽药经营企业不得擅自变更经营地点,异地开展兽药产品经营活动。

兽药经营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建立购销记录,购销记录保存3年。

第十三条规模养殖场采购自用的国家强制免疫兽用生物制品的。应当将采购的兽用生物制品的品种、数量、生产企业向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兽药经营企业经营兽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兽用药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

兽用特殊药品的经营企业。由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指定。

第十五条兽药使用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兽药安全使用规定,并建立用药记录,用药记录应当保存备查。记录内容包括兽药生产企业名称、产品批准文号、标签等。

禁止使用假、劣兽药以及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药品和其他化合物。

第十六条通过饲料途径用药。在饲料产品中添加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应当符合农业部发布的《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的规定。

饲料中含有饲料药物添加剂,应当在产品标签上注明“含有药物添加剂”并标明所含药物的化学名称、有效成分、含量、休药期及注意事项等。

第十七条屠宰企业不得采购、屠宰含有违禁药品或尚在用药期、休药期内的动物。

禁止销售含有违禁药品或尚在用药期、休药期内的动物及其产品用于食品消费。

第十八条兽药使用单位和个人在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兽用药品时。应当执行国家有关兽用特殊药品管理的规定,由执业兽医开具处方,并将处方保存备查。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行使兽药监督管理权,对兽药的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实施监督检查。

被检查者应当如实提供资料、样品。不得拒绝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者法律知识和安全意识的培训。

第二十条省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兽药检验机构,负责全省兽药产品、药物饲料添加剂质量的监督检验和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

兽药监督检验结果和兽药残留检测结果由省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公布。

第二十一条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时。对有证据证明可能是假、劣兽药的,应当采取查封、扣押的行政强制措施。并自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之日起7个T作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需要检验的。应当自检验报告书发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立即解除行政强制措施。

未经行政强制措施决定机关或其上级机关批准。不得擅自转移、使用、销毁、销售被查封或者扣押的兽药及有关材料。

第二十二条兽药生产、经营企业在地方媒体发布兽药广告,应当向省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省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核。作出是否核发兽药广告批准文号的决定。广告内容应当与兽药标签、说明书内容相一致,未经批准的,不得发布。

对责令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兽药,在暂停期间不得发布广告,已发布广告的必须立即停止。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经作出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兽药生产企业接受委托或委托其他企业加工兽药的。由省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兽药经营单位或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一)拒绝监督检查或质量抽检的;(二)无购销记录或记录不完整的;(三)未按国家规定执行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四)不按照兽药经营许可证核定的经营范围和地点经营的。

第二十六条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一)未建立用药记录或记录不完整、不真实的;(二)未按国家有关兽药安全使用规定使用兽药的;(三)未按照国家有关特殊兽用药品管理的规定,擅自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

第二十七条使用禁止使用的药品和其他化合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对饲喂了违禁药物及其他化合物的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违法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为谋取部门或者个人利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南其管理部门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水产养殖中的兽药使用、兽药残留检测和监督管理以及水产养殖过程中违法用药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负责。

篇5:河北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

《河北省实施文化市场管理责任制的规定》的通知

(冀发〔1999〕2号1999年1月8日)

现将《河北省实施文化市场管理责任制的规定》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河北省实施文化市场管理责任制的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文化市场管理中的作用,使其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和我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有关精神和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文化市场管理的主要范围:

(一)书报刊市场:包括各类图书(含电子出版物)、报刊、图片的出版、印制、发行、出租;

(二)音像制品市场:包括音像制品(含录音带、录像带、激光唱盘、激光视盘等)的出版、复制、进口、发行、出租、放映;

(三)文化娱乐市场(包括歌舞厅、卡拉OK厅、夜总会、电子游艺室等),以及电影发行放映市场、演出市场、文物市场、美术市场和对外文化交流市场等;

(四)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包括营业性台球、保龄球、体育舞蹈、棋牌、气功及其他体育经营活动。

第三条 第三条 文化市场管理必须坚持下列原则:

(一)社会效益第一;

(二)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三)谁主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和守土有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四)表彰先进,批评后进,严格执法,奖惩严明。

第四条 第四条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我省有关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加强管理,命名我省文化市场朝着活跃、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 主办单位的责任

第五条 第五条 主办单位是指承办文化经营的单位或文化经营者的直接上级单位。

第六条 第六条 主办单位在文化市场管理中的责任:

贯彻落实文化市场管理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负责对本单位文化经营者的日常监督、管理,教育他们遵纪守法,自觉与文化经营中的不法行为作斗争。

第七条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主办单位有关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一)不按规定申办有关手续和经营证照,或超范围经营的;

(二)不认真落实文化市场管理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日常管理混乱的;

(三)发生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而又不能主动发现纠正和认真查处的;

(四)所办文化活动和文化经营门店、摊点,年内被有关职能部门检查或群众举报,发现两次以上(含两次,下同)违法、违规行为的;

(五)采取部门保护主义,对本单位的违法、违规经营庇护纵容,隐情不报或不据实报告的;以本单位的违法、违规经营不按有关规定落实处罚的。

第三章 主管部门的责任

第八条 第八条 主管部门是指文化经营主办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称系统上级领导部门。

第九条 第九条 主管部门在文化市场管理中的责任:

负责对本部门、本系统所辖文化经营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教育和指导他们遵纪守法,并负责经常检查其经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十条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追究主管部门有关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一)对本部门、本系统所辖文化经营单位因指导、监督不力而发生违法、违规行为,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

(二)所辖文化经营单位中非本部门主动发现并查处的案件,省、市、县三级分别达到5起、3起、2起的;

(三)采取部门保护主义,对本部门、本系统的违法、违规经营者,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包庇、袒护或为其说情的。

第四章 有关综合职能部门的责任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有关综合职能部门是指在文化市场管理中,负有组织、指导、协调、督促等职责的部门,包括各级宣传、政法以及政府综合办事机构等部门。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有关综合职能部门在文化市场管理中的责任:

(一)党委宣传部:指导、协调、服务、检查、督促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调查研究文化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向同级党委提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措施;做好文化市场管理的宣传工作。

辖区内文化市场管理混乱,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严厉批评,且年内又无明显改观,要追究有关党委宣传部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二)党委政法委:指导、协调辖区内公安、检察、法院等政法部门对文化市场中的违法犯罪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检查、督促其办案进度和执法情况。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追究有关党委政法委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对辖区内政法部门查办大案要案督导不力,以致于贻误战机,影响及时结案的;

2、对辖区内有关政法部门在办案过程中出现通风报信或徇私枉法、以罚代刑、错判漏判等行为,不进行纠正和认真查处的;

3、内,所辖文化市场中的立案案件,结案率不到70%的。

(三)政府办公厅(室):综合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实施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代政府制定有关文化市场管理的政令,并督促落实。

辖区内不能认真贯彻落实文化市场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文化市场管理混乱,年内又无明显改观,要追究有关政府办公厅(室)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第五章 主要职能部门的责任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主要职能部门是指对书报刊、音像、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娱乐等几个主要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部门(即行政执法主体),包括县级以上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体育、公安、文化市场稽查等部门。

(一)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归口管理文化娱乐市场、演出市场、电影发行放映市场、文物市场、美术市场、对外文化交流市场等。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有关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不按规定审批有关经营许可证,或有严格超范围经营现象,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2、经检查,歌舞等娱乐场所内的设施,不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的,省、市、县级三分别达到被检查总数的30%、20%、10%;

3、辖区内歌舞娱乐场所存有雇拥或变相雇佣性的“三陪”及其他色情服务等严重问题,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4、放映违禁影片,演出违禁节目,展销违禁绘画、图片等,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5、采取部门保护主义,或对辖区内文化娱乐市场中的违法、违规经营者,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和落实处罚的;

6、内,归口管理的文化市场中非当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动发现并查处的案件,省、市、县三级分别达6起、4起、3起,或其中有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大案要案1起的。

(二)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归口管理音像制品的发行、出租、放映等。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有关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不按规定审批有关经营许可证,或有严重超范围经营现象,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2、辖区内音像制品的经销和放映存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3、采取部门保护主义,或对辖区内音像制品市场中的违法、违规经营者,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和落实处罚的;

4、内,所辖音像制品市场中,非当地音像行政管理部门主动发现并查处的案件,省、市、县三级分别达6起、4起、3起,或其中有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大案要案1起的。

(三)新闻出版及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含各市、县、区负有新闻出版和版权行政管理职能的文化局、文体局、文教局):归口管理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市场和音像制品的出版、复制以及印刷行业。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有关新闻出版和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不按规定审批有关经营许可证或准印证,或有严重超范围经营现象,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2、所辖出版单位出版违禁出版物或买卖书(刊)号,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3、辖区内书报刊和电子出版物市场存有较严重的经营违禁或非法出版物问题,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4、辖区内印刷厂,特别是持有出版物准印证的印刷厂,存有非法印刷活动,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5、采取部门保护主义,对辖区内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市场和音像制品的出版、复制及印刷行业中的违法、违规经营者,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和落实处罚的;

6、内,所辖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市场和音像制品的出版、复制及有关印刷业中,非当地新闻出版或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主动发现并查处的案件,省、市、县三级分别达6起、4起、3起,或其中有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大案要案1起的;

(四)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归口管理体育健身娱乐市场。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有关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不按规定审批有关经营证,或有严重超范围经营现象,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2、辖区内体育健身娱乐场所中存有赌博或封建迷信等严重问题,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3、内,所辖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中,非当地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动发现并查处的案件,省、市、县分别达到6起、4起、3起,或其中有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案件1起的;

(五)公安部门:负责对文化市场经营中治安案件的查处和刑事案件的侦破;负责文化市场的治安管理;参与、配合有关部门对文化市场的检查。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有关公安部门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辖区内印刷行业治安管理混乱,存有较严重的非法印刷活动,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2、对辖区内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中较严重的色情活动和卖淫嫖娼等问题治理、查处不力的;

3、对辖区内营业性录像放映场所播放色情淫秽内容的音像制品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4、办案中有通风报信或徇私枉法行为,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5、对辖区内文化市场中重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因行动迟缓、措施不力、贻误战机,而未能及时缉拿归案,影响整个结案进度的;

6、内,辖区文化市场中所立案件侦破率达不到70%的。

(六)文化市场稽查队:负责宣传、贯彻文化市场管理的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监督、检查文化经营单位及文化经营活动;保护合法经营,制止、查处文化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向有关立法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建议。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文化市场稽查队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对辖区内发现的大案要案指导查处或查处不力,或因贻误战机造成严重后果的;

2、办案过程中有通风报信、徇私枉法等行为的;

3、内,对所辖文化市场中发生的重大案件,不能及时发现和按有关权限认真查处的,省、市、县三级分别达被发现案件的30%、20%、10%。

第六章 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其他有关职能部门是指在文化市场管理中对某一环节或行为负有管理或处理职责的部门。包括工商、运输、邮政、海关、财政等行政管理部门和检察、法院等司法部门。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当地经营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印刷、音像制品、文化及体育健身娱乐等的有关营业执照,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有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经检查,辖区内文化市场中非正常经营者(包括无营业执照、不按有关规定发给营业执照、超范围经营等),省、市、县三级分别达到被检查总数的30%、20%、10%的;

2、辖区内文化市场被发现查处的大案要案中,属违反有关规定发给营业执照的;

3、采取地方或部门保护主义,对文化市场中的违法、违规经营者,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和落实处罚的。

(二)交通运输(包括铁路)、邮政部门:分别负责对出版物(包括音像制品)的运输和邮发管理。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有关交通运输或邮政行政管理部门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不按有关规定运发书报刊或音像制品,或运发违禁及非法的书报刊和音像制品,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2、所辖分局、站等管理的客运车辆上出售违禁或非法出版物,播放违禁或非法音像制品,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3、采取部门保护主义,对有关违法、违规经营者,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和落实处罚的;

4、内,在辖区内出版物市场上,非当地交通运输或邮政部门主动发现并查处的案件中,违禁或非法出版物属于当地本系统非法运发的(包括运发到外地的),省、市、县三级分别达6起、4起、3起,或一次非法运发的违禁或非法出版物,已构成大案要案的。

(三)海关:负责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等的进出口检查。

如发现有违反规定放进或放出违禁或非法出版物(包括音像制品)的,视其数量多少或问题严重程度,分别追究有关海关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四)财政部门:负责将“扫黄打非”工作的必要经费列入预算并按时拨付,同时负责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因不能保证必要的经费而影响“扫黄打非”工作的正常开展,或因经费使用不当,监督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分别追究有关财政部门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五)人民检察院、法院:分别负责检察、督促或执行对辖区内文化市场中违法犯罪嫌疑人的批捕、起诉和审理。人民法院还负责依法审理文化市场中的行政诉讼案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有关检察院、法院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对辖区内文化市场中构成犯罪且符合逮捕、起诉条件的案件,检察院接公安部门报捕或法院接检察院起诉后,没有正当理由而不能在办案期限内批捕、起诉或审判,造成不良影响的;

2、办案中有通风报信或徇私枉法行为,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3、内,对所辖文化市场中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没有正当理由,不能在办案期限内审结的,省、市、县三级分别达被发现案件的30%、20%、10%的。

第七章 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市、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全面负责本地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组织、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协调、督促本地对重大案件的查处。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市、县(市、区)党委、政府要设立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党委、政府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本地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责成本地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至少每季度对本地文化市场组织一次全面检查。各乡(镇)党委、政府也要有领导分管这项工作,并认真抓好当地文化市场的日常管理。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有关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一)所辖文化市场发生重大问题,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二)当地文化市场发生的案件,结案率市、县(市、区)分别达不到70%、80%的;

(三)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对辖区内文化市场中的违法、违规经营者,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和落实处罚,或严重干扰、阻挠检查人员执行公务及对案件的查处,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

(四)内,在当地文化市场发生的主要案件中,市、县(市、区)、乡(镇)分别有5起、3起、2起不属当地主动发现查处的,或其中有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大案要案1起的。

第八章 考核与奖惩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各级文化市场管理机构除按党委、政府要求组织对本地文化市场进行全面检查外,还要组织不定期的抽查。全面检查和抽查结果要分别报同级党委、政府和上一级文化市场管理机构,作为对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进行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做出以下成绩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当地文化市场管理机构或以同级党委、政府的名义给予表彰奖励:

(一)在全省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评比、考核中,成绩显著、名列前茅的;

(二)在查处文化市场的重大案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

(三)检举、揭发文化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有功的。

表彰奖励方式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奖励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应当追究责任的问题,视其情节轻重给予下列惩处:

(一)追究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的责任包括:

1、通报批评,2、党纪、政纪处分,3、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被追究责任的单位自问题处理之日起,当年内不得参与与此有关的先进评比。原享有与此有关的荣誉称号,由原审批机关予以撤销;

(三)被追究责任单位的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自问题处理之日起,当年内不得参与与此有关的先进评比,并按照有关规定作为以后任职考核时的重要依据;

对上述责任问题的处理,一般先由同级有关文化市场管理部门核实,向同级“扫黄打非”领导小组(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提出建议,再由同级“扫黄打非”领导小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责成有关部门立案、审查、报批、执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由司法部门立案处理。对市、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责任问题的追究,由上一级文化市场管理机构核实后,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对基层单位(包括农村)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可参照此精神执行。对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责任问题的处理,经同级文化市场管理机构核实后,报同级党委或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批;

(四)对于文化市场中违法、违规经营单位,应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的,而有关文化市场管理部门未能及时提出建议上报,要按有关规定追究其失职、渎职的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各地和有关部门,可依据本规定分别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由省“扫黄打非”领导小组(省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并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发文件与此规定不符的,以此件为准。

篇6:河北省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二、加强培训,强化学籍管理员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要按规定配备学籍管理员,专门负责电子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和应用工作。要全面强化管理培训,使学籍管理员准确掌握两个《细则》的基本内容、建立学籍档案的基本要求、学籍变动管理的操作办法等,提高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纪律严的学籍管理员队伍,确保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三、健全工作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的重要意义,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利用学籍“一人一号,终身不变”的特点,转变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整体管理水平。要充分利用电子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数据统计、控辍保学等相关工作,建立学籍核准、信息保密、责任追究等制度,细化管理,明确职责,规范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对违反规定的相关人员要严肃追究责任。

篇7:河北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第二条根据《办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暂缓实行生猪定点屠宰的区域、时间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其设置的畜禽屠宰管理领导机构确定。

第三条在暂缓实行生猪定点屠宰的区域屠宰的生猪及其产品,不得进入实行生猪屠宰的区域销售。违者按《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处理。

第四条县级以上政府设置的畜禽屠宰管理领导小组为畜禽屠宰的管理领导机构,其职责是:

(一)贯彻国家和本省有关畜禽屠宰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

(二)监督、保障《办法》的贯彻和落实。

(三)审核定点屠宰场的规划、布局,帮助筹措场点配套设施建设所需资金。

(四)协调部门关系,排除推行定点屠宰工作中遇到的障碍和阻力。

(五)解决推行定点屠宰工作中遇到的其他重大问题。

第五条畜禽屠宰管理办公室为畜禽屠宰管理领导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设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贸易(商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办理定点屠宰管理的日常工作,其职责是:

(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国家和本省畜禽屠宰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实施工作。

(二)参与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畜禽定点屠宰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

(三)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畜禽定点屠宰的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对本行政区域内定点屠宰场点执行定点屠宰管理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查处违反《办法》和本实施细则的行为。

(六)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生猪定点屠宰工作,在各级人民政府或其设置的畜禽屠宰管理领导机构的领导下,由贸易(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会同畜牧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第七条审查定点屠宰场点条件,由贸易(商业)部门为主,会同同级畜牧、卫生、工商等部门实施,条件合格者,发给有关证照。审查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生猪定点屠宰场点除具备《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条件外,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检疫、卫生、环境保护以及屠宰生产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充分利用现有国有大中型屠宰企业的先进设备,并兼顾其它经济成分及中小企业。

(三)结合当地的猪源和市场销售情况,坚持适当规模经营。

(四)生猪定点屠宰场点不宜太少,应当方便群众,一般每个辖区市设四至五个,县级及县级市所在城镇设一至二个,乡镇设一个。

(五)在审查定点条件时对有关部门提出的不同意见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应当报当地人民政府或其设置的畜禽屠宰管理领导机构决定。

第八条省辖市及回民较集中的县、乡(镇)应当设置牛、羊、禽定点屠宰场点。牛、羊、禽的屠宰加工应当按照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

第九条定点屠宰场点的检疫工作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规定执行。生猪屠宰、加工的工艺流程按照农业部、卫生部、原对外贸易部、原商业部联合下发的《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执行。

第十条进入屠宰场点的生猪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征收增值税、屠宰税和市场管理费。税务和工商部门可以派员征收,也可委托屠宰场点代收。生猪代宰的检验费和加工费按有关规定收取,收费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贸易(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物价部门核定。

第十一条经定点屠宰的生猪及其产品,必须有定点屠宰场点的肉品检验合格证,生猪胴体必须加盖能识别定点场及日期的滚动验讫印章,方可上市销售。

第十二条市、县贸易(商业)行政主管部门按《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发放的定点屠宰许可证,应当报上级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定点屠宰证由省贸易部门统一印制。全省统一标记和编号,有效期三年,获得《畜禽定点屠宰许可证》的企业,在有效期满前三个月,应重新提出申请,经复查合格,换发《定点屠宰许可证》。

篇8:河北省实施人才强省的战略性措施

关键词:河北省,人才强省,战略措施

建设人才强省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既具有紧迫性又具有长期性,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制定一套适合省情的、完善的人才资源政策体系和落实人才强省战略的系统性措施,是保障人才强省战略扎实推进的首要工作。

一、人才培养的战略性措施。

(一)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突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战略重点。

一是以提高执政能力为核心,加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培训。沿海强省战略作为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战略转向,要求有一支思想解放、开放意识强的党政人才队伍来把握、制定战略措施并严格贯彻执行。中央提出,每五年将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轮训一遍,河北省要按照这个要求,制定规划,抓好落实。在培养途径上,要坚持个体培养与群体培养并重,应急性培养与系统性培养互补,非竞争性培养与竞争性培养互动,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二是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为重点,加强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河北省企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京津等周边省市的培训资源,应特别注重河北省高校资源。建议组建河北职业经理人才学院,可直接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采用公司制方式运作,由董事会管理,着重培训职业经理人才所短缺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与京津等地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培训机构加强合作,在河北建立培训基地,大力培养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应以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的择业信息为依据和导向,对培训内容和受培人员的去向实行宏观指导,并提倡有偿培训。三是以提高创业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加强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在深入实施“三三三人才工程”、“拔尖人才工程”和“燕赵学者计划”过程中,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高级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为主体,培养选拔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努力做好争取博士点、硕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等工作,以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为载体,抓好高级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教育。在重要领域和重点学科,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和人才智力合作,每年有计划地选派50名以上的中青年专家和更多的科技人才到国外学习,以培养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二)统筹兼顾,推进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理论水平与操作技能为突破口,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要结合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以十大主导产业为重点,通过学校培养、岗位训练、以老带新、自学提高等途径,在各行各业培养一批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的高技能人才,力争每年培养6万名高技能人才、20万名中级技能劳动者、8万名初级技能劳动者。要按照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示范性中高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积极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和科技推广单位的合作,把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立足点,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乡土人才。各地要研究制定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农村人才中、长期开发规划,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对乡土人才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库,进行人才资源开发的预测和规划。把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农民企业家、营销人才等纳入人才培养对象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步入有组织、有序开发的正轨。加强对农村急需的各类实用人才的培养,切实提高他们的增收致富和示范带动能力。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采取“分级负担,适当补助”的原则,省、县、区财政每年均应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各市县要整合农村职业学校、农村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社会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有计划地从农村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送一批优秀青年到对口院校进行定向培养,为农村输送适用的扎根人才。引导和鼓励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到农村建功立业,切实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三)建立河北省人才开发基金,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投资机制。

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形成“以财政支持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吸引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人才开发投资机制:(1)要发挥政府在人才资源投入上的导向作用,对紧缺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的培养,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基础性科研项目,政府要加大投入。设立省人才开发基金,用于紧缺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和奖励。(2)要发挥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必须落实教育培训经费,在保证1.5%比例的前提下,把培训费使用的重点放在一线职工身上。企业及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用于人才开发的经费可设立单独科目,计入单位经营成本。(3)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开放式、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重大项目建设当前和今后对人才的需求,在搞好规划和预测的基础上,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充分发挥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高职院校、高级技工学校等资源优势,通过全日制教育、脱产培训、在职培训等形式,努力为项目建设培养所需各类人才。根据当前人才学历层次大幅度提高的实际,要将人才培养的重点从学历教育转向短期培训,用浓缩型的培训项目替代大而全的培训项目,坚持“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提高培训效果。优化整合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等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搞好依托省内外高校设立的培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乡村”的创建活动,努力构建多元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倡导在职自学来提高现有人才的素质。

二、人才引进的战略性措施

引进人才是解决人才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足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河北特色的引才引智之路。

(一)搭建海外人才来冀发展事业的平台,广聚海外人才智力。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展示河北的开放水平,引进更多的外国专家带项目、资金、技术来冀发展。更要抓住当前海外留学人员趋向回国创业的有利时机,完善留学人员落户和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尽快出台《留学人员科研活动和创业择优资助办法》,广泛吸引留学人员到河北创业发展。发挥河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和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的桥梁作用,加强与留学人员的沟通联络,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绿色通道,采取兼职、合作研究、回国讲学、技术交流、领办创办企业等形式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参与河北省经济建设。进一步扩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可在保定、邯郸等市建立留学人员高科技创业园区,为海外留学人员施展才华提供宽广的舞台。

(二)建立人才的“柔性”引进机制,拓宽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

坚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针,实行“户口不迁、编制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引进,支持国内外各类人才来河北省从事咨询、讲学、科研等活动,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技术承包和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对于中短期或临时聘用、兼职聘用以及应急服务人才,要做好规范稳定的组织担保和行为承诺,确保服务质量的优化和提高。要建立外省籍专家信息库、科技项目库和转让科研成果信息库等。在继续重视对农业人才和文教人才引进的同时,尽快实现引才战略重心向主导产业、高新产业和关键技术部门的转移,重点吸引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带项目、带资金来河北省创业的人才以及其他紧缺人才。借鉴江苏设立“人才特区”的经验,在曹妃甸新区、京唐港区、秦皇岛临港经济区、沧州渤海新区等设立“人才特区”,给予必要的改革试验权,允许实行更为特殊的人才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工作机制,建立以引进人才为主导的人才服务系统。

(三)立足于环京津的优势,完善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框架。

2006年12月,京津冀三方人事主管部门共同签署了《京津冀人才交流合作协议书》、《京津冀人事代理、人才派遣合作协议书》、《京津冀人才网站合作协议书》,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进入了实质性合作阶段。要落实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在职称和职业资格互认、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异地人事代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建等方面探索合作机制:(1)人才网站合作。要通过实行“一网注册、三网发布”机制,联合举办网上人才招聘会,三网互为代理机构等办法,拓展人才网站的合作领域。(2)人事代理、人才派遣合作。依据《京津冀人事代理、人才派遣合作协议书》,三地人才服务机构将分别设立“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服务窗口”,为户籍在本地而工作在其他两地的人才提供档案管理、代缴五险一金、代办医药费报销等服务。今后要积极探索相互代办人才派遣员工医疗保险等手续,进一步为众多流动人才解除后顾之忧。(3)人才交流合作。京津冀三方已连续多年合作举办环渤海人才交流会、日常人才交流会,相互组织代表团或派员参加。今后的目标是采用统一的人才信息软件,把各区域各类型的人才供求信息联网,形成一个大容量、高速度、广覆盖、多功能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统,使京津冀各区域通过这个系统选择人才。搞好区域间的人才需求预测预报。(4)充分开发利用三地博士后群体智力、项目、成果资源。要尽快落实协议,在京津冀三地建立博士后管理部门定期联系制度,通过互通需求信息,开辟绿色通道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5)建立高层次专家资源共享机制,引进国际知名的高层次专家并促其在京津冀三地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指导。(6)公务员交流。与京津密切合作,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需要和干部培养目标,采用挂职锻炼、交流学习、项目课题共同研究等多种形式,加强公务员交流合作。

三、人才使用的战略性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

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做好识才、用才工作的前提是用科学的标准来评价人才。当务之急是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健全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各类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不同特点去识别和使用人才。要综合运用实绩考核、民意调查、笔试面试等方法,对党政干部的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按照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要求,建立反映综合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按照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用、政府调控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体系。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和完善人才选用机制。做好人才的选拔任用工作,必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注重在推进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人才、发现人才,注重在竞争中锻造和识别人才,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党政干部的选用,要深入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务员法》,按照科学政绩观的要求,全面了解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情况。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制度。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堪当重任的后备干部队伍。以推进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积极探索依靠市场机制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办法,使那些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走上经营管理者岗位,努力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完善经营管理人才资质认证工作体系,推行经营管理人才持证上岗制度。专业技术人才的选用,要健全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废除职称终身制。以推行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核心,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公开竞争、合同管理,促进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深化技能考评制度改革,以技能鉴定、业务竞赛和公开评选为方式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并与人才选用相结合。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要把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落实到收入分配中,使收入政策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使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业绩获得一流的报酬,转变河北在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人才竞争劣势。要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积极落实国家统一的公务员工资改革方案,逐步建立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工作实绩、年功等因素,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本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逐步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核心专业技术人员年薪制办法,努力在股票期权制、奖励股权、利润分享等薪酬形式上实现突破。积极探索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

(二)建立健全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人才市场化配置机制。

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其配置也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现市场配置。(1)加大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进一步落实用人单位和人才的自主权。要真正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关键在于遵循市场规律,使人才市场供求主体明确到位,做到供求自由。要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确立起用好、用活人才的机制。要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出资人明确到位,解决产权问题和体制机制问题,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微观经济主体,转换用人机制,加快职工身份转变,实行全员合同制。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非公有制单位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尽可能减少和消除人才使用和流动中的风险。(2)建立人才市场的价格导向机制,充分发挥工资杠杆对人才资源的调节作用。工资作为人才市场的价格信号,调节着人才的市场化配置过程。要通过引导和调控,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和调节机制,使其发挥平衡人才供需的重要作用。逐步放开人才的市场价格,在符合《劳动法》和最低工资标准的前提下,由市场决定,由供求双方协商决定。及时发布各类人才的市场价格,采取招标形式,委托有信度、有权威的社会中介组织来对各类人才的市场价格进行规范化的调查、搜集、整理,并定期或即时发布。强化对人才市场价格的监管,要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等多种形式,加强宏观管理,逐步规定各类人才工资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建立工资指导线。(3)构建全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要按照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总体要求,构建全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大市场体系。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核心,构筑专业性和综合性市场优势互补、集市型和信息网络型市场共同发展的人才大市场格局。加快省内各市人才市场合作的步伐,探索建立起政策兼容、规划统一,服务接轨、代理互认,信息交流、市场相通的省内区域人才市场合作新机制。发展专业性人才市场(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者、高新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大中专毕业生等专业市场),推动省市县三级人才市场对接,建立起经常性市场与一次性市场相结合的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面广、更新速度快的优势,建立覆盖全省并与国内外人才市场联网的人才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各类人才信息数据库,鼓励用人单位开展网上招聘应聘、人才推荐、远程面试等活动。完善人才市场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加快管办分离的速度,使政府授权或职能延伸的“人事代理”等人才公共事务与人才市场的“人才配置”业务剥离,使各级人才市场逐步成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支持民间资本投资人才中介服务业,鼓励外商以合资或合作方式来我省创建人才中介机构。完善人才市场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拓宽服务领域,要在继续搞好有形市场人才交流的同时,搞好人事委托代理,积极开发专业化、现代化、个性化的新型人才服务项目,如人才猎头、人才租赁、高级人才的选聘转让、人事测评、薪酬设计、人才管理效果评估等,为广大用人单位的引才引智铺设“快车道”。努力形成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档案管理服务系统。改革流动人员档案管理,使人事档案逐步变为个人经历、业务能力、工作情况、学历、职称、经营、纳税、培训、家庭关系、刑事民事诉讼、社会奖励等个人资料的汇编,成为一种中性的、公开的、可信的资料供人们在工作、聘用、晋级、选举、经营、商务往来时查阅,为用人单位提供必需的人才资信服务。同时,人事档案的管理也要从过去那种由单位按“集中统一和分级负责”原则的管理向社会化服务机构管理过渡。针对人才流动频繁而无记录可查的现象,可推行人才就业流动登记制度,真实记载所聘人才的工作业绩、考核意见和社会保险金缴纳等基本情况,作为人才再流动就业时对其评价的依据之一。(4)强化政府对人才市场的宏观管理,切实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转变工作方式,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直接从事人才资源的计划配置,而要把调控的手段与重心放在政策、法规体系的制定与完善,对人才开发与配置的整体规划等方面。尤其要强化紧缺急需人才的开发、吸纳与管理工作,制定优惠政策,保证宏观导向。建立人才市场规则,使人才市场运行法制化。要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才市场条例》,制定实施细则,强化诚信建设,依法整治非法人才中介机构,打击发布虚假信息等行为,进一步规范人才市场秩序。要认真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制定适合人才市场实际的竞争规则,包括人才市场进出管理规则及经营管理规则、人才市场交易管理规则和竞争管理规则等。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使竞争行为规范化,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人事争议及仲裁制度,维护和谐的人事关系。完善人才市场活动的仲裁机构及其仲裁的形式、范围和方法,制定河北省《人事争议处理规定》实施办法,保证人事争议案件能够得到客观、公正、及时的处理。加大聘用合同签订和鉴证的力度,逐步实现所有社会人才聘用合同鉴证制度,在源头上控制和减少人事纠纷,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研究制定人才市场运作的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人才作为一种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资源,其配置、使用状况要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纳入企事业单位考核与审核的范围之内,并建立与之相关的责任制度,明确责任主体,使用人单位人才考核、审计的效率同责任主体和主要负责人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建立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动力机制。建立人才资源会计与审计的指标体系,通过政策约束,加强对用人单位对人才资源投入、产出、使用效益及成本核算的力度,推进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与使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轨。

(三)统筹兼顾,保障欠发达地区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需人才。

上一篇:拓展训练心得体会800字下一篇:招商工作计划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