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与实验探究题

2024-06-23

化学实验与实验探究题(精选6篇)

篇1:化学实验与实验探究题

实验与探究题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帮助实验老师整理化学药品室时,发现两个未贴标签的试剂瓶中分别存放银白色金属片。到底它们是哪两种金属?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对这两种金属X和Y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实验探究。

(1(2)在进行上述实验之前,实验老师只知道X、Y可能是锌银中的各一种,则根据实验结果说明Y就

是。

(3)小明同学提出,还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X、Y的活动性。请你帮他补充完整:。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某同学做“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并收集纯净的气体”的实验。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ABCDE

(1)写出所标仪器的名称:①、②。

(2)描述A中发生的现象:。

(3)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你认为A装置和装置相连并产生什么现象时就足以说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写出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该同学想要收集一瓶纯净的该气体,进一步验证它的性质。连接上述装置的顺序是:(填写各接口字母)。其中,C装置的作用是:;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写出用A装置还可以制取的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并说出它的一个重要用途。

3.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围绕:“澄清石灰水与碳酸钠溶液的反应”展开了如下探究活动。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同学们一致认为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②氢氧化钠和碳酸钠;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小新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发现无气泡产生,说明情况________(填序号)是不可能小红选择了另外一种不同类别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在同学们的合作下,他们顺利完成了探究任务。

4.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CaO)干燥剂产生了好奇,于是他们对这包干燥剂的成分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这包干燥剂是否变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全部是CaO;猜想二:是CaO和Ca(OH)2的混合物;

猜想三:全部是Ca(OH)2;猜想四:是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1)取部分该干燥剂于试管中,加水后无放热现象,说明这包干燥剂中不含。

(2)继续向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出现,说明这包干燥剂中含有。

(3)为了进一步确定这包干燥剂中有无其他成分,小组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方案。

另取部分干燥剂于烧杯中,加水并搅拌,静置后取上层清液于3支试管中。请你参与实验,并填写表中的空白:

写出方案二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得出猜想成立。

【拓展迁移】小组同学反思了生石灰干燥剂变质的原因,认识到实验室保存氧化钙应注

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成甲、乙两组对溶液的鉴别进行探究,请你分析并填空。

【实验目的】Na2CO3溶液、NaOH溶液、Ca(OH)2溶液、稀盐酸四种溶液的鉴别。

【实验药品】未贴标签的四瓶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Ca(OH)2溶液、稀盐酸]和紫色石蕊试剂。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等。

此鉴别出了四种溶液。乙组三位同学经过交流后发现本组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所滴加的溶液应是溶液,由

【反应与体会】①物质的鉴别有多种方法;②鉴别物质的关键是利用物质的特征性质等。

6.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02)可用在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来源。Na202能跟C02反应生成02和另一种固体化合物(用X表示);它也能跟H20反应生成02,化学方程式为:2Na202+2H20=4NaOH+02↑。以下是某兴趣小组进行的探究活动。

(1)利用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制取氧气,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表明C02未被Na202完全吸收的实验现象为。

③O2可采用D装置收集,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这是利用了O2的哪些性质?

④若A装置产生的C02中混有水蒸气,要检验干燥的C02能否与Na202反应生成O2,以上实验装置应如何改进?

(2)为探究X是哪种物质及其有关性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分析和实验。

①有同学猜想X可能是酸、碱或盐中的一种。通过对物质组成的分析,大家一致认为X肯定不是酸和碱,理由是。

②同学们通过讨论和实验证明了X是Na2C03。以下是他们设计的有关Na2C03性质的探究实验,请根据卷首资料

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7.水煤气是重要的气体燃料,某水煤气样品可能含有CO2、CO和H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水煤气样品的成分进行探究。

实验一:(1)将该水煤气样品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看到____ __,证明该气体样品中含有CO2.实验二:(2)为了证明该水煤气样品中含有CO,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该气体样品中含有CO。

请回答:

A中的药品是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硬质玻璃管内的黑色粉末是________。(3)7.8g过氧化钠与足量的水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若反应后得到了40g氢氧化钠溶液,请计算氢氧化

(3)小张认为小明的实验不够严密,做了如下图的改进:则B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的现象时,可以肯定该水煤气样品中一定含有CO。

8.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来探究炼铁的原理,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

(1)为避免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并回收利用一氧化碳,方框中连接的是C和D,导管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C装置中NaOH的作用是。

(2)实验开始时,应(填“先加热再通CO”或“先通CO再加热”),目的是。

(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中出现的现象,反应方程式

为。

(4)除CO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还原Fe2O3(请写一物质的化学式)。

9.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袋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

ABCDE

(1)仪器A中所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仪器B的作用是。

(3)仪器E中的现象是。

(4)若仪器C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试样质量为Wg,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若仪器D增重a g,则Wg该塑料试样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g(计算结果可为分数形式)

(5)若装置中没有连接仪器B,将使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填“偏小”、“偏大”、“无影响”中之一)。

篇2:化学实验与实验探究题

合江县实录镇中学 何银成

定量研究化学单元测试结束了,从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与不足。特别是实验探究题学生出错较多:①学生不懂设计者意图,②各装置的作用,③怎样改进实验,④思考问题时不够全面,⑤常常顾此失彼,⑥答题用语不准确等等,从而导致化学考试得不了高分。从中也反映出平时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对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简要总结分析如下。

一、历次考试中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问题:

本次测试的实验探究题难度适中,学生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

1、学生对有多种气体同时存在时,对选择检验气体试剂的方法和原则及气体检验的顺序不会综合分析、灵活解决。

2、对所学的知识与题中所给的信息不能很好地整合,所以猜想没有正确的思路。

3、学生表述实验现象时,只描述部分反应现象。或者将实验结论当成了实验现象。

4、学生没能很好地将两个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差异所在,也不能将质量守恒定律灵活地运用于本题问题的解决中。

二、实验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要想使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应该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将其落到实处,以消除不利因素,创造积极因素,促进实验教学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2、更新教学方法,扩大实验范围。

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改进现行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验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教师要做好课本上规定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还要尽可能增加一些课外兴趣实验,适时布置一些学生

家庭实验,鼓励学生对实验的创新热情。让学生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都有练习和实践的机会,都能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以达到增强兴趣,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为目的。

3、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研究、运用探究性练习。下面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实验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练习的案例介绍:

(1)发现问题。教师预先装配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实验装置(注:导管口已放入集气瓶中),然后开始加热,并收集气体,同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满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后,发现按正确的操作方法制得的两瓶氧气在蜡烛燃烧的对比实验中,现象基本一样,从而证明前面实验中1号瓶中氧气不纯是因为错误操作导致试管中空气混入造成的。

4、多做此类练习,让学生用语准确,避免丢掉了不该丢掉的分。

5、注重老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作用是导,学生才是主体。

三、几点思考:

1、初中化学的教学时间紧(一学年),任务重(参加毕业考和中考),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练习势必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如何解决这之间的矛盾,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2、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才能使探究性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篇3:化学实验与实验探究题

题1 (2007年黑龙江省初中升学统一考试物理试卷第26题) 小刚是个物理迷, 常常就近取材, 变废为宝, 做一些小实验, 搞一些小发明。如图1, 他在红酒瓶的废软木塞上插两根火柴, 放在装水的盘中并点燃火柴, 然后把杯子倒扣在水盘中的软木塞上方。过一会儿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请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

该试卷命题教师所给的答案如下:

现象:盘中水逐渐进入杯内。

解释:杯内气压减小, 小于外界大气压, 在大气压的作用下, 盘中水被压入杯内。

笔者在这一题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均认为, 除了盘中水进入杯内使杯内水面上升这一现象外, 应还存在其他现象。

在笔者的指导下, 学生们进行了这个实验, 并就实验中观察到的四个现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得出结论如下:

现象1:火柴熄灭。

解释:火柴燃烧使杯中氧气耗尽, 从而燃烧终止。

现象2:杯内产生薄烟。

解释:火柴不完全燃烧生成的有机物。

现象3:杯子内壁出现水汽。

解释:杯内受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内壁而液化成细小的水滴。

现象4:盘中水进入杯内 (注意, 不是“逐渐”而是“立即”进入杯内) 使杯中水面上升, 明显高于盘中水面。

解释: (1) 杯内因氧气参与反应, 水蒸气液化, 导致杯内气压减小, 小于外界大气压; (2) 在大气压作用下, 将盘中水压入杯内。

在笔者指导下, 学生还发现, 用本题中提及的“红酒瓶的软木塞”根本无法进行实验。常规的红酒瓶软木塞长度为4.8~5.5cm, 根本无法在水中直立, 即使截取其中一段, 当插上两根火柴后也会在水中倾斜或倾倒, 使实验无法进行。我和同学们反复探究, 决定以矿泉水 (或可乐、雪碧) 瓶盖钻两个小孔插火柴来替代软木塞, 使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题2 (2008年常州市物理中考试卷第1卷第5题)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 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反映的规律相同的是 () 。

A.放大镜B.照相机

C.投影仪

D.汽车的后视镜

该试卷命题教师所给的答案是C, 投影仪。

笔者在讲该题的教学过程中意识到, 尽管常规投影仪在“当物距u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时, 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 像距v大于两倍焦距”这一知识点上, 与该图所反映的物理规律一致, 但要让初中学生们真正理解本题, 尚有一些障碍。

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有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中, 并未讨论不借助光屏而直接观看凸透镜形成的实像问题, 而且, 这也并非初中物理的教学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们扫清知识障碍, 我带领学生再次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不过在这次实验中, 我们不再使用光屏, 而直接用眼睛隔着凸透镜观看另一侧处于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处的烛焰;我还带领学生仔细观察研究投影仪的构造。得到以下结论:

1.当物距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 在凸透镜另一侧2倍焦距以外某处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该实像客观存在, 与该处是否放置光屏无关。

2.以上所述的实像如果直接用眼睛观看, 只有在特定的方向 (如图3) 才可看到。通常, 投影仪在凸透镜的像方2倍焦距以外成像处用投影幕 (光屏) 接收该实像, 由于光线在投影幕上发生了漫反射, 故可在极大的视域范围内观看到该实像 (如图4) 。

这样, 同学们不但知道了这道试题的答案, 而且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篇4:化学实验与实验探究题

一、创新设计实验

创新设计实验大致可分为:设计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方案、纠错和改进实验设计、开放性实验设计等几大类。

1.设计实验步骤

这类试题主要是根据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的操作步骤,其特点是先确定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原理决定应该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器材,如何安排实验步骤,得出什么结论。此类试题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例题】

海洋研究人员进行水下探测,当他穿上潜水服没入水中后,受到的浮力跟下潜的深度有没有关系?要求:(1)请采用原理不同的两种方法检验你的答案。(2)写出实验所需器材并简述实验步骤。

【诠释】

此题是一道研究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与浸没的深度的关系的科学探究题。这里学生审题不注意时,易错认为是研究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到水底距离的关系,因此审题时要特别认真。题目未给定实验器材,要学生根据其研究的原理,主要是有浮力测定方法,自选器材设计。

【解答】

方法一:两次称重法

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烧杯、水、细线。

步骤: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重G,读出石块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则石块的浮力F浮=G-F。

方法二:公式法(排液法)

器材:溢水杯、弹簧测力计、小桶、石块、烧杯、水、细线。

步骤:将石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在不同深度处排入小桶中的水重G排,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则石块受到的浮力F浮=G排。

2.设计实验方案

这类试题主要是根据所给器材,案例设计实验方案,其特点是只需要所给器材来构建物理情景,确定原理,完成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题】

小明在他家的苹果园里,用所学知识测量苹果的密度。他所能利用的器材有:自制的弹簧测力计以及盛有水的水桶、塑料水瓢、塑料绳和塑料袋(质量不计).请你写出他有可能采用的实验步骤及苹果密度表达式推导过程。

【诠释】

该题测定苹果密度的情景贴近学生生活,所给的器材是学生常见的日常用品或自制的器材。要测定苹果的密度必须测出苹果的质量和体积,质量可用天平直接测量,也可用测力计通过测量重力间接测量;体积因其形状不规范,可以用排水法测量。而给出的器材只能直接测量苹果的质量,苹果的体积需要间接测量,所以不能用常规的实验方法通过直接测出苹果的m、v,然后根据公式:ρ=■求得苹果的密度。

方法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苹果的重力G和浸没在水中时的视重F,求出F浮=G-F,再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出苹果的体积V。则:

m=G/g, V=(G-F)/ρ水g,ρ=m/V=G·ρ水/(G-F)

此法要求ρ物>ρ水,且要完全浸没在水中,利用V物=V排求体积。

方法二: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苹果的重力G,用排水法收集排出的水,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水的重力G水,则:

m=G/g,V=G水/ρ水g,ρ=m/V=G·ρ水/G水.

3.纠错和改进实验设计

这类试题主要涉及实验器材的组合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面,其特点是在所给的实验设计中,可能有不止一处错误,要求指出错误所在之处,并加以改进,从而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和分辨能力。

【例题】

小斌是一位电工,准备为一房间设计电路。房间内两盏灯计划用并联电路,但房东邓大爷想用串联电路。他认为串联电路既简单又省钱。下面是小斌留给邓大爷的便条。请补充完整,并将图1中的两灯及开关正确连入电路。

【诠释】

本题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纠正错误的想法来考查家庭电路的知识。

4.开放型实验设计

这类试题主要是要求学生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构思有关的物理情景,其特点是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构思出不同的二五六情景,确定不同的实验原理,选择不同的实验器材,得出不同的表达式,培养同学的求异思维能力,

【例题】

如图2所示,给你一支削好的长铅笔,请用它设计几个物理小实验。

【诠释】

该题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是一道使用学习用具铅笔进行物理小实验的问题。所演示的内容未明确,有一定的开放性,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训练。解答时要注意它是一根已削长铅笔的特点:一端尖、相当一根木棒、可滚动、有重力等。

【解答】

实验一:两手指压铅笔两端,可验证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实验二:手压铅笔,手指感到疼痛,可验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三:手握铅笔,使之竖直静止,可验证磨擦力存在或说明二力平衡。

实验四:在光的照射下出现影子,说明的光的直线传播。

实验五:将铅笔横放在手指上,使之水平静止,可找出铅笔的重心位置。

实验六:手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滑动与压在铅笔上滑动,说明滚动磨擦比滑动摩擦小。

二、探究型实验

1.力学部分

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伽利略斜面小车、惯性现象、二力平衡、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压力作用效果、连通器、大气压强验证、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体压强和体积的关系、浮力现象、流体的压强、动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的转化。

【例题】

人们常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在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时,伽利略通过如图3甲所示的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推理得到如下结论:运动着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的速度保持不变,并且一直运动下去。

推理的方法同样可以用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在如图3乙所示的实验中,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的?

【诠释】本题结合课本的演示实验,考查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重在引导学生要理解知识的来源,体验其形成过程中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解答: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铃声越来越弱,可以推理:如果罩内被抽成真空,将不能听到铃声。由此可以推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

2.热光声部分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响度、音调、压缩气体使气体液化、分子运动、分子引力、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内能做功、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成像。

【例题】照图4那样,在桌面上树立一块玻璃板,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要想研究玻璃板成像的特点,关键的问题是设法确定像的位置,仔细想想,实验时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确定像的位置,凭借的是视觉效果的相同,因而可以说是采用了的科学方法。

【诠释】本题是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它同时也是一个研究型实验。主要考查实验的关键步骤和研究的方法。解答:另外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等效替换。

3.电学部分

摩擦起电、电荷间的作用、验电器、导体和绝缘体、电流的效应、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电流做功、焦耳定律、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磁体的的特性、磁化、磁场、奥斯特实验、通电螺线管磁场、电磁感应现象、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直流电动机原理。

【例题】某同学利用如图5所示装置研究磁与电的关系,请仔细观察图5中的装置、操作和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比较(a)、(b)两图可知:;比较(b)、(c)两图可知: 。

【诠释】本题是课本上有关演示奥斯特实验的内容。它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得出结论。

篇5:中考化学压轴题 实验探究题

[提出问题]

该淡黄色固体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1)硫单质是一种淡黄色固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点燃硫单质,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与水反应,生成气体并放出大量的热。

[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一:取少量该固体粉末于试管中,加

2mL

水,振荡并观察现象。方案二:在燃烧匙里放少量该固体,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比较以上两方案,你认为的最佳方案是,理由是(从环保、操作等角度分析)。

[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

小明向盛有少量该固体的试管中加入

2mL

水,立刻观察到有无色气泡产生,并且验证出该反应同时生成了氢氧化钠(NaOH)。通过实验验证,确定该淡黄色粉末为过氧化钠。

小明想对生成的气体成分判断,他提出了以下两种假设:

①该气体是

CO

②该气体是

O2

合理?

择的理由。

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合理假设(写出简要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固体粉末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

2mL

水,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有气泡,木条复燃

该气体为氧气

2.为进一步研究高锰酸钾的分解产物,某兴趣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并取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使之完全分解,然后分别进行了以下三个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反应后固体剩余物0.2g

加入5mL

6%的H2O2

溶液中

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量,产生大量气体

固体剩余物中的MnO2

H2O2

分解有催化作

0.2gMnO2

5mL

a

(H2O2

溶液的质量分数)的H2O2

溶液中

平稳反应,放出热量,持续产生气体

MnO2

H2O2

分解有催化作用

取反应后固体剩余物1.0g

加入足量水中,充分溶解,过滤

固体完全溶解,滤纸上无黑色固体

残余物

固体剩余物中无

b

【实验分析】

(1)完成上表中的填空内容:a、b;

(2)实验

2的目的是;

(3)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实验

1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查阅资料】

Ⅰ、KMnO4

受热分解时,在某条件下可能发生以下两个反应:

①6KMnO4

2K2MnO4+K2Mn4O8+4O2↑

②KMnO4

KMnO2+O2↑

Ⅱ、相对分子质量:(KMnO4:158

O2:32)

(4)16gKMnO4

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加热使之完全分解,若完全发生反应①,生成O2的质量为

;若同时发生反应①②,生成O2的质量范围是。

(保留二位小数。提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观察)

①a:6%

b:KMnO4

分解后的产物中没有

MnO2

②和实验

进行对比,确定

MnO2的催化作用

③可能是分解后产物中其他物质起催化作用

③6.48g

2.16g

2.16g~3.24g

3.张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

现象

实验结论或总结

结论

总结

实一

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泡产生,木条

复燃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反应速率。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化锰

实二

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

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明显现象

解的催化剂

实三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请你帮张丽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1)在张丽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2)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取一小段光亮铜片,放

入试管内,然后用试管夹夹持试

铜片变黑

(填甲、乙、丙)的错

管,放在酒精灯的外焰部位加热。

误。说明黑色物质的出

可能

气中的有关。

实验二:取一试管,将一小段光

取下胶塞前的现象:

亮铜片放入试管中,塞上胶塞,并用注射器抽出试管内的空气。取下胶塞后的现

乙的猜想正确

封好胶塞,并加热,趁热取下胶

象:

塞,观察现象。

实验操作

实验主要现象

取少量原料样品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充分溶解

溶液变浑浊,且有明显放热

静置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试剂

A

无明显变化

向白色固体中加入试剂

B,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试剂

A

白色固体消失,有气泡产生,试剂

A

变浑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有少量气泡木条不复燃

氢溶

很慢.

实验二

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

Al2

O3,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产生大量的气泡木条复燃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结果

步骤⑦操作

结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氧化铜也能作催化剂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物质

MgSO4

Na2SO4

(NH4)2SO4

H2SO4

溶解度

35.1g

19.5g

75.4g

与水任意比互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该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

溶液

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猜想①成立

②用玻璃棒蘸取少许原溶液滴在pH

试纸上,并跟标准比色卡对照

溶液

pH

小于

猜想③成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该溶液少许于试管中,猜想④成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后静置,再滴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剩余固体成分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

式)

(2)

剩余固体成分中

一定含有碳酸钙.

实验步骤

预计现象

预计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

猜想(B)正确

猜想(C)正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适量该漂白液与烧杯中,该漂白液已完全失效

实验步骤

预期实验现象

实验目的或预期结论

步骤①;取少量该漂白液于试管中,加

入,静置,观

产生白色沉淀

目的:

步骤②: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观察

结论:

猜想成立;否则,另一位同学猜想成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干

燥的pH

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pH

(填“>”、“=”或“<”)7

猜想一不成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用

A,B,C

三支试管取样,然后各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

A

B

C

A

中的物质是食盐水

B

中的物质是稀盐酸

C

中的物质是澄清石灰水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

M

溶液于试管中,向其

中滴加

猜想①正确,碳酸钠与其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

盐酸

没有气体产生

“猜想一”不成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取少量滤液于

A、B

两支试管中,A

中加入

CaCI2

溶液,B

中加入

A

中产生白色沉

淀,B

中没有沉淀

“猜想一”成立

篇6:化学实验与实验探究题

从近三年平凉中考化学试题来看,综合性实验探究作为压轴实验题,考查的专题都是科学探究,考查的范围几乎涵盖了初中化学实验的全部内容,量大、面广、点多,给复习备考带来了诸多不便。目前,这样的题目以简答题的实验报告的形式出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中考成绩,也关系到备考的成败。在分析试题时我发现,近几年的综合性实验探究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质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条件、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

2.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实验探究

例1:(猜想与假设)电石与水反应生成的可燃性气体是氧气、氢气或乙炔(C2H2);电石与水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是氧化钙、氢氧化钙或碳酸钙。大家做出以上推断的理由是————。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该气体不可能是氧气,原因是————。白色固体不可能是氧化钙,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例2:(提出问题)用山泉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白色沉淀物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I.氢氧化钠样品不纯,含不溶性杂质;

II.氢氧化钠与溶解在山泉水中的某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

小明通过实验很快就排除了猜想I,他的实验是———。

3.常见气体的检验和除杂方法的实验探究

例:(实验探究)取适量电石加水反应,收集生成的气体,验纯后点燃,气体燃烧,产生黄色火焰并伴有浓烈黑烟。电石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

4.生活化学(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和应用;硬水和软水;过滤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的实验探究)

例:(查阅资料)本地山泉水是硬水,含较多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钙[Ca(HCO3)2]受热会分解,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都有碳酸钙生成。小红取来少量的山泉水倒于烧杯中,往其中加入适量的肥皂水搅拌,观察到————现象,确认所取的山泉水是硬水。

5.金属、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

例:小明和小红取含有碳酸钙的沉淀物进行实验:取少量的沉淀物,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实验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由此可见,中考化学综合性探究实验的考查,绝不会脱离课本,而是对课本内容的升华和拓展。因此命题时必然会从课本的重点、难点内容出发,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衔接。

二、中考化学综合性实验探究题复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中考考查的内容源于教材,又稍高于教材。而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经常存在对基本操作的细节把握不准确,对化学基本原理掌握和运用不够扎实和灵活以及语言表达不准确等问题。若要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就必须兼顾以下三点。

1.对课本基础知识再巩固

中考探究性实验题都是以课本实验为原型,经过改造、拓展、深化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其考查核心通常是实验双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这类试题往往给学生的感觉是似曾相识,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得分容易满分难。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复习内容,以填空题的形式为学生重现课本实验内容,帮助其巩固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梳理,主动构建知识网络,感悟和体验实验细节,以提高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解释结论及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2.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由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发展不平衡,在教学和复习中往往存在分层教学的矛盾:照顾好学生,其他学生就会跟不上进度;过分强调基础,好学生又吃不饱。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中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设计自主复习方式,在学生重温课本内容提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现并大胆提问,师生共同探讨,促进复习效果的提高。

3.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创新、思维能力

上一篇:中小学学籍保密责任书样本下一篇:我是古币迷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