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

2024-06-05

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通用8篇)

篇1: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

《复旦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内期刊指导目录》

制定、实施情况说明

(2004年1月13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60次会议审议通过)《复旦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内权威和核心期刊目录》(以下简称:《期刊目录》)自1995年试行以来,对促进我校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学位授予质量的提高起了积极的作用。为适应两校合并后,新复旦大学医科类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需要,2002年7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5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复旦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内权威和核心期刊目录(医科)》,与此同时,文、理、工类研究生仍在使用1999年版《期刊目录》。根据2003年6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58次会议精神,我校于2003年9月开展了1999年版《期刊目录》的修订工作。新《期刊目录》经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专家组论证并报2004年1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60次会议审议通过。新《期刊目录》合并了《期刊目录(医科)》,并根据专家组建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60次会议批准,更名为《复旦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内期刊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指导目录》),现予公布实施。《指导目录》将杂志分为A、B两类,分别对应于更名前,新修订的《期刊目录》中的权威、核心期刊。

根据历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精神,复旦大学博士、硕士学位申请人必须发表符合一定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学术论文,现就有关规定具体说明如下:

一、毕业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

1、硕士学位:至少在《指导目录》B类期刊上发表(含录用)1篇专业学术论文(专业学位除外)。

2、博士学位:文科类至少在《指导目录》B类期刊上发表(含录用)2篇专业学术论文;理、工、医(科研型)科类至少在SCI、EI或《指导目录》A类期刊上发表(含录用)1篇专业学术论文;专业学位(如临床医学博士等)及临床医学的临床型学位至少在《指导目录》B类期刊上发表(含录用)1篇专业学术论文;在A类期刊上发表1篇文章可相当于在B类期刊上发表2篇文章。

3、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论文要求作者排名第一(特殊情况除外)。特殊情况包括:(1)第一作者为导师、第二作者为学位申请人,(2)以姓氏笔画排名的期刊导师证明学位申请人是第一执笔人,(3)学位申请人在影响因子为6.0以上的SCI期刊发表文章且作者排名前三名。4、2004年9月及以后入学的文科类博士生,申请博士学位至少在《指导目录》B类期刊上发表(含录用)3篇专业学术论文。

5、学校赞成并支持各分委员会提出比学校规定更高的学术规范要求。

二、同等学历申请学位者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

1、硕士学位:至少发表3篇学术论文(申请学位期间),其中在《指导目录》B类期刊上至少发表(含录用)1篇专业学术论文。

2、博士学位:(1)理、工、医(科研型)科类同等学历申请学位者至少发表3篇学术论文(申请学位期间),其中在SCI、EI或《指导目录》A类期刊上至少发表(含录用)1篇专业学术论文。(2)文科类同等学历申请学位者至少发表3篇学术论文(申请学位期间),其中在《指导目录》A类期刊上至少发表(含录用)1篇专业学术论文。

3、作者排名的规定与毕业研究生相同

三、毕业研究生(包括同等学历人员)发表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应署复旦大学。

四、其它说明:

1、参照《复旦大学教师在文科A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奖励条例》,凡以复旦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5000字以上并符合《奖励条例》的A类或B类奖励标准的文章,可视同为《指导目录》中的B类期刊文章。包括:在《中国社会科学》(含外文版)、国外学术刊物上用外文发表且所发刊物属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或A&HCI(艺术人文科学引文索引)检索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的(不含论点摘编)的学术论文、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和《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头版上发表的理论文章、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理论文章。

2、在国际学术会议及全国性学术会议编辑出版的论文集上发表的论文,是否等同于在《指导目录》中的B类期刊发表论文,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提出意见,并经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后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

3、跨一级学科以及在有关杂志的《增刊》发表的学术论文,能否予以认可,由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具体审定。

4、毕业研究生(包括同等学历人员)在申请学位时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如实填报已发表(含录用)的专业学术论文。非学术性文章一律不得列入。若伪造材料,弄虚作假,一经查实,将从严处理。导师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认真进行审核,严格把关。

5、毕业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未满足上述基本要求但满足毕业条件者,允许组织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先予以毕业。在规定的期限内(博士2年,硕士1年)满足发表学术论文要求后,由本人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申请再审议其学位资格。

五、本说明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研究生院 二OO四年八月

附件:《复旦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内期刊指导目录》

篇2: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

1月16日上午,北师大“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成立仪式暨学士后教师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隆重召开。会议邀请了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部分委员,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校外实践基地的负责人等,共同见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的成立。

大会伊始,朱旭东教授宣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家试点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成立文件》,宣读完毕后,由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钟秉林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共同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进行揭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北师大教育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的期望,希望加强结合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在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率先闯出一条符合我国特色与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制度。同时,也对中心的组织顶层设计、结构调整、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监控评价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钟秉林教授在讲话中代表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的成立表示了热烈祝贺,指出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学位培养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发展、锐意改革的重大举措。钟秉林教授回顾了我国教育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探索前进的历程、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现在仍然存在的一定问题,希望新成立的北师大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能够继续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各项制度的改革,探索发展新模式,为创建国际一流教育学科做出新贡献。

随后,举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教育学部几位部领导为长期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进行了授牌。实习实践基地代表,以及教育学部的师生代表也分别做了发言。

成立大会结束后,紧接着进行“学士后教师教育研讨会”。教育学部副部长邓猛教授主持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教育学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的主报告。会专家就北京师范大学拟开展的.改革工作进行了深度探讨。

篇3: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

令人震惊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虽然已经过去几个月了, 但是社会舆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此事的追问与反思:大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从1995年、1997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事件, 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 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事件, 2009年吉林农业大学郭力维尖刀扎死室友事件, 到2013年4月接连发生在复旦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南昌航空大学和沙洲职业工学院的四起校园惨案, 确实不断地对大学生造成精神创伤, 一些大学毕业生也在网上发起感激昔日室友“不杀之恩”的倡仪。大学校园惨案为什么一幕幕上演?社会舆论在痛定思痛之时, 重重地把板子打在了大学教育身上, 认为大学教育功利化, 过多重视学生专业学习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品德修养与精神成长。也有人认为, 大学校园惨案只不过是“极端个案”, 无需人人自危与恐慌, 仅仅指望反思来减少罪行并不现实。笔者认为, 尽管此类校园惨案是大学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反思也不可能完全消除, 但正视并理性探求其背后的复杂成因, 就有可能预防与减少校园惨案发生的概率。

一、大学转变评价理念是和谐舍友关系的基础

“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引起社会对大学宿舍舍友关系的高度关注。2013年4月22日《新快报》报道, 针对广州大学的1500份学生抽样调查显示, 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宿舍内部人际关系不满意。这并不是广州大学一所学校所独有, 宿舍已成为大学生矛盾的集中爆发地。有半数大学生不满舍友关系, 表面上看有一堆客观理由, 如虽然同居一室, 但学生来自不同地域, 家庭经济条件等存在诸多差异;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宽容和谦让;学生在宿舍天天面对电脑, 舍友之间情感交流很少……但由表及里, 我们不难发现舍友关系难处的根源是高利害评价使然。

北京大学饶毅教授认为,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校以总分为唯一挑选和奖励学生的评价标准, 孩子很小就意识到自己永远在跟别人排名, 跟自己越近的人越是自己的竞争对手甚至是“敌人”, 因而造成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 离你越近的人你越要打败他, 离你越近的人你越恨他。其实, 评价绝不仅仅是通过排名鼓励竞争, 更重要的是通过诊断促进发展。所以, 高校要摒弃习以为常的导致过度竞争的高利害评价, 逐步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

二、大学生活礼仪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效

人们普遍认为, 大学校园惨案令人震惊的残忍, 是当事人心理畸形的结果。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一项调查显示, 40%的大学新生、50%的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有媒体分析认为, 受家庭、社会、网络环境等不良因素影响, 大学生心理问题丛生, 甚至往往为一己私利, 不惜伤害他人生命。有学者认为, 大学教育往往强调学生如何成才, 不重视心理问题甚至将其视为思想道德问题, 建议大学教育扭转功利化的办学导向, 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中。这样的调查结果与反思不无道理, 但并没有涉及心理疾患的成因。

我们不难发现, 近年发生的校园惨案的起因都是一些琐事。大学生因琐事杀人看似令人难以理解, 但吴澧先生认为, 虽是生活琐事, 天天折磨你神经的累积效果, 也是很吓人的。事实上, 我国高校不仅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而且还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救助, 却没有注意到会酿成校园惨案的琐事。笔者赞成吴澧先生的观点, 这类琐事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做好了, 大学校园可减少大量的“同室操戈”。大学可进行以如何做好琐事为内容的“生活礼仪”之类的教育, 会比现行空洞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效。

三、大学教育教人成人比教人成才更有价值

“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发生后, 教育问题再次被社会高频提及。近年, 在就业率等重重压力下, 一些大学确实越来越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 而人文教育荒芜甚至缺失。泛滥的教育功利化使学校万事分数最大, 为了分数其他一切都可以排除, 家庭把“望子成龙”演绎为“别的全是假的, 分数才是真的”。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陷入了只育“才”不育“人”的教育误区。雅斯贝尔斯反复强调, 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 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教育确实是需要触及灵魂的, 包括对生命内涵的领悟、对生命的敬畏、责任使命的承担、大爱和宽容等。

然而, 教育对人的价值迷失, 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 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 只能产生功利的价值观———以就业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 而不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精神境界。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成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就是说, 教育教人成人比教人成才更有价值。因此, 高等教育必须扭转功利化趋向,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同时, 要加强“做人”的教育。

四、大学创设道德养成环境比道德说教更重要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说:“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 不重视德性培养, 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 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有学者认为, 令人遗憾的是, 大学道德教育存在着重“外部灌输”轻“主体自觉”、重“课堂宣讲”轻“生活体验”、重“耳提面命”轻“启发诱导”、重“显性教育”轻“渗透教育”等问题, 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内在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 道德问题在大学生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和普遍。也有人认为, 该指责的不应只是大学道德教育, 而应涵盖整个漫长的儿童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 哪一环节都不能缺失。

事实上, 当今社会普遍出现沉迷于对财富的过度追逐现象, 家庭除为孩子投入重金换回分数外, 并没有投入多少精力到孩子的品德养成上, 基础教育看重“升学率”而轻视道德教育, 这些只是我国社会转型期暂时的道德现象。根据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主张, “我们称作学校的社会机构的首要职责, 就在于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当前, 大学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 不仅要直接向学生宣讲道德理论, 更要追随着中华传统道德现代革新的脚步,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道德养成环境, 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 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习惯。

五、大学引领社会价值取向比被动适应更珍贵

在社会因“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把板子打在大学教育身上时, 有学者认为, 大学作为社会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封闭的象牙塔, 社会价值取向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从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来看, 物欲的恣意横行、道德的渐行渐远、理想主义的消解、信念信仰的虚无、主流价值的迷失、知识分子精神的缺失等给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先天营养缺失的土壤,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各种媒体, 到处充斥着虚荣、享乐、拜金的幻象, 金钱、权力、功名成为流行的价值取向。

《新周刊》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是一个物质丰盛、诗意寡淡的时代, 一个盛产亿万富翁、欠缺生活家的时代, 一个“有一种毒药叫成功”、而人人饮鸩止渴的时代, 一个集体沉迷于高速工作、功利社交、名牌消费的时代。扭曲的价值观甚嚣尘上, 无时无刻不在熏染着大学生, 这应该引起大学的高度警惕。尽管大学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 但大学作为负有社会批判责任的机构, 理应担当起引领社会价值取向的使命。因此, 大学要通过价值观教育, 不仅召唤学生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而且要引领社会扭转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六、如何让人心里的魔鬼沉睡更值得思考

校园惨案往往源于当事人心里的魔鬼。美国电影《偷天换日》里有一句台词:我相信每一个人, 我只是不相信他们心里的魔鬼。其实, 人人心里都有一个魔鬼, 在隐蔽的角落里沉睡着, 无声无息, 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它根本不存在。但遇到一种合适的环境它就会苏醒, 当有人心里那个魔鬼醒来时, 他看一定的人群就不再是同类, 而是草芥、蝼蚁甚至是不该存在的病毒, 欲除之而后快, 再无任何恻隐之心。正如顾骏教授所言, 自古以来, 不管采取何种“人文主义”的教育方式, 又有哪个时代没有个人的极端行为?纵观世界, 不管奉行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又有哪个国家不会发生远比投毒更加恶性的事件?

篇4:剑桥大学研究生教育探微

内容摘要:以剑桥大学物理学院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的DAMTP为例,深入分析其研究生教学培养、考核评估及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研究生教学及管理层面的革新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剑桥大学物理学院;DAMTP;研究生课程;讲座课;质量分

【分类号】G643

剑桥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始终把办学宗旨定位在研究、教学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其办学理念是通过观测、理论学习及实验室来理解真实的物理世界,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手段来探讨生物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等各研究领域中的问题。

物理学院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名左右,每年授予博士学位250人,通过一年课程考核的硕士生300人。物理学院的课程主要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物理科学及数学等。

一、 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剑桥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的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由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研究所(the De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Theoretical Physics,即DAMTP)和理论数学与理论数学与数理统计研究所(the Department of Pure Mathematic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即DPMMS)组成。现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DAMTP为例,介绍并分析硕士研究生教学课程、教学方法及管理方法。

1.1 DAMTP的硕士研究生课程

DAMTP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有:代数,分析,组合数学,几何和拓扑,逻辑学,数论,概率论,统计学,运筹学、金融物理,粒子物理、量子场论和弦论,相对论与引力,天体物理,量子信息和量子基础,应用和计算分析,连续介质力学等。分别在秋季、春季、夏季学期开课,课程分24课时(3学分)和16课时(2学分)两种。

1.2 教学情况

硕士课程由DAMPT和DPMMS共同承担。学生择其一注册选课即可。在秋季和春季学期授课时间通常为8周,夏季学期授课时间通常为4周。教师授课速度很快,学生要想完全掌握课程内容和知识整体结构,需在课后进一步学习归纳整理。课后学校也会安排答疑课和习题课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习题课有出勤记录。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师生可以通过邮件讨论。

1.3考核与评估

课程结束后,多数学生会提交一篇论文,论文题目在秋季学期末公布,附带写作说明及论文字数要求(5~8000字)。为了鼓励学生写作提高论文质量,学校会特意在秋季学期期中开设“怎样撰写论文”的报告。论文写作训练为学生将来进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提交论文的学生要参加考试,一般安排在夏季学期,在数学科学中心(Centre for Mathematical Sciences)進行。硕士研究生学分最多可修得19学分,课程考试占3学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或2学分(考试时间为2小时),论文占3学分。不过每名学生只能提交1篇论文。夏季学期初,公布参加考试和提交论文的名单以及考试相关安排。此外,网上会公布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考核范围。

试卷成绩由数值分和“质量分”构成。数值分即百分比评分,满分100分。“质量分”通常由α、β、γ来标识,并且通过“—”和“+”调适,α为最高等,β表示优秀,γ表示至少“Honours”标准,具体质量评分范围如下:α+(92-100);α(81-91);α-(70-80);β+(59-69);β(48-58);β-(37-47);γ+(26-36);γ(15-25);γ-(1-14)。

作为考核的结果,每名学生会被划分成以下4个等级:优秀(Distinction—十分精通所学知识,具备在DAMTP做博士研究生的能力);良好(Merit—学生表现出一流的水平,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及格(Pass—表现了中上等的能力,能够吸收并理解难懂的知识);不及格(Fail)以及其他(Other)(如缺考等)。这里强调一点,在最后学生的等级考核中,质量分尤为重要,数值分高不一定获得优秀,质量分高的学生很有可能获优秀等级。

1.4日常教学管理

DAMTP的教学管理非常有条理,且分工明确。DAMPT的每一名教学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都能高效保持教学正常运转。

可以看出,剑桥大学DAMTP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具有编排的合理性、教学的开放性、考核评估的多样性、教学管理的优越性等特点,这也是剑桥大学始终保持在国际顶尖大学的主要因素。在课程编排上,每一学科都有不同种类的课程,以满足各个研究领域学生的需要;在教学层面上,讲座课的授课方式能更大限度的促进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接触到当代科学中最前沿,而讨论式的习题课更能使学生了解对方的思想,从而拓展思维宽广度;在考核与评估层面上,数值分与质量分的双向评估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这种多样的评分标准更能激发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论文设置也非常合理,论文选题的多样化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未来的博士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育管理层面上,DAMTP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值得许多大学借鉴的,教学管理单位分工明细,井井有条,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设置等都有专门的组织单位负责,保证了整个硕士研究生教学能够有条不紊、灵活高效地运行。

二、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教育国际化的潮流成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动力,也为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通过对剑桥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培养剖析,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一下做逐一分析:

日常教学方面,我国的研究生授课方式基本为传统的讲课式为主;而剑桥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多采用讲座形式,没有课本,没有导论、概论类的课程。讲座内容基本是教师的在研项目,或近期发表的科研论文。讲座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开拓学生眼界,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的老师讲授、学生听。endprint

科研讲座方面,国内的讲座课,除了清华北大等名校讲座课能保证每周有多个讲座课之外,其他高校讲座课实在是少之又少;另外学生参加讲座课也仅仅是带着耳朵去听,没有互动,学生积极性也不是特别高,基本还是传统的授课式,因此讲座课效果会大打折扣;剑桥大学物理学院每周都会有各種各样的讲座供学生选择,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帮助学生探索兴趣所在。

成绩考核方面,我国研究生课程考核由平时分和期末考试分按比例合成,平时分主要侧重的出勤率或作业提交情况,这一点表面看来与考核标准差别不大,实际相差甚远:国外的习题课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而国内则仅是学生单纯地各自演练习题,没有横向的思维,没有背景讨论,没有去问为什么。

论文写作方面,国内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基本受导师研究领域的影响,缺少与除导师外的人交流沟通,如此一来会限制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剑桥大学鼓励学生写论文,并且鼓励学生与不同的老师合作,涉足不同的领域,从而开阔眼界提高创新能力。

研究生管理方面,国内目前的研究生管理方面还存在些许不足,例如学生对课程有疑问或不满,至多是向导师反映,极少能圆满解决,甚至这些问题能一届又一届重复发生。以剑桥大学DAMTP为例,管理岗位上分工明细,教学主管、院务主任、学科主管、课程主管、课程委员会、学院董事会及教员热线。无论是课程改革,课程设置,还是学生的建议与投诉都会得到及时解决。每个岗位都在有效发挥着作用,为学生提供着便利。而在DAMTP,针对课程的设置、考核的形式每年都会经过层层审批和讨论。

通过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和剑桥大学研究生培养之间的差距,找到其中的不足,明确研究生教育是创新的教育。国内大学应通过不断地努力,改革教学和管理模式,以满足国家对创新性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 郝翠屏.剑桥大学本科教育观察与启示.中国大学教学,2012(8).

[2] 赵研、姜庆丹、赵铁、张冬宇.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理论界,2007(12).

[3] 别敦荣、隆芳敏.剑桥大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及启示.现代大学教育,2011(4).

[4] 周建明、贺康静.剑桥大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研究生教育研究.2007(1).

[5] 剑桥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简介http://www.physsci.cam.ac.uk/ .

[6] 剑桥大学研究生教育简介:http://www.physsci.cam.ac.uk/education/graduate.

篇5: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

日本大学从事管理和培养研究生的机构是大学院研究科。研究科下设机构为专攻,专攻相当于中国的系。大学中的最基本研究单位是研究室。

日本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与我国差不多,考试科目一般是外语、数学、物理及专业课。考试通常由各大学、各专攻自行决定。有的专攻指定英语考试为TOEFL或TOEIC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前2年内的成绩,只要达到某一标准就有效。这种灵活的做法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减轻了学生考研的负担。应届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率取决于大学的综合实力,国立名牌大学研究生的录取率都很高。

日本的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年。前一年主要集中学习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后一年主要写毕业论文。日本的研究生大都在毕业前一年找工作,因为日本各公司都提前一年就作出了录用人员计划。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在毕业的前一年就决定了自己的工作去向。研究生期间的学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几乎不受找工作的影响。

篇6:哈佛大学研究生教育调查报告

哈佛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1636年创建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理科教授中产生过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文科教授中产生过三十多位普利策奖得主。以上获奖者尚不包括从哈佛毕业但已离校工作的人。在美国历史上,哈佛的毕业生中产生过六位总统,还培养出众多成就杰出而举世公认的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哲学家、诗人等。在权威机构和媒体历年对美国大学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估中,哈佛大学总是名列前茅。

该校位于欧洲大陆移民群体最先到达的北美新英格兰地区麻萨诸塞州的康桥(Cambridge,又译剑桥)市,典雅的校园沿着清澈秀丽的查尔斯河下游顺流铺开。目前共有10个学院、1个高级研究院、1个继续教育部。其中,文理学院(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是全校的核心,其余9个是专业学院(schools):商学院、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医学院、牙医学院、神学院、建筑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各学院都有自己的研究生院,却没有通管各学院的校级研究生院,只有一个以文理学院研究生院领导成员为核心、由各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组成的全校博士项目学术委员会,负责监督协调各博士项目,提出改进建议,评审新设项目的申请。

作为私立大学,哈佛2002年筹得的办学经费为23.57亿美元,支出22.86亿美元。其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三:

1、政府拨款或国家基金,2、民间基金,3、校友、企业和其他私人的捐款。以2002年为例,所获经费的77%是联邦政府提供的,15%由基金会提供,8%由企业、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其中联邦政府拨给哈佛的经费有77%是国家卫生部所属的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等机构提供的,8%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提供,4%由国防部提供。

与此相应,联邦政府拨到哈佛的经费,41%流到医学院;29%流到公共卫生学院;24%流到文理学院。哈佛的科技项目经费主要是从联邦政府申请而来。社会科学项目的经费大约一半从政府申请,一半从民间基金会或捐款得来。人文学科的项目经费主要靠民间基金和捐款。校长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各方筹款。所以,在每年一度的校友返校庆祝大会前,人们必定可以看到校长站在会场入口同排队入场的校友们逐一握手寒暄,笑容可掬地给每人送去几句亲切问候。这些活动往往就是校友捐款的高峰。

二、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概况

全校在校研究生约12800人,国外留学生占34%,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博士生学制一般为6年(医学院研究生为8年制),但很有弹性,可以提前毕业,更多的情况是推迟毕业。因为学位论文要求很高,学生在此期间的打工负担又比较重,所以往往不能完成研究和写作。有些学生延期太久,以至学校1994年做出新的规定:十年仍未完成学位论文答辩者,取消哈佛研究生的资格。

2001年哈佛大学授予博士学位508人,绝大多数是PH.D(其中生命科学146人,人文科学111人,社会科学86人,物理学71人),其他专业博士学位不足百人。同年全美国授予的博士学位是40744人,从数量上讲,哈佛在各高校中排第12位,加州伯克利大学以751人排第1位。哈佛文理学院的在校博士生约3500人,近年每年招生660人左右。该院一般不专门培养硕士生,只是把硕士作为一个出口,授给完成了前两年的课业而出于各种原因不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其他的专业学院则大量培养专业硕士生,学制一般为1—2年,几乎没有3年制的硕士生。这主要是因市场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使然,培养3年制的硕士,投资多,就业难。

硕士毕业意味着具备了专业基本知识,包括基本问题上的争议,基本资料,专业学术史背景等等。但是在美国,没有博士学位是进不了高教和科研机构的。而有博士学位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算好。他们中大约有一半以上没能进入学术界,而是到各种各样的应用型企事业单位谋职。哈佛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例外,去应用领域做事的比在学术领域搞科研的要多。

顺便指出,哈佛在校本科生约6700人,集中在文理学院。因为美国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是通识基础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所以除文理学院外,其余的专业学院一般只培养本专业的研究生,不培养本科生。

研究生教育管理架构以文理学院为例,其研究生院设院长一人,行政副院长一人,负责招生和资助的副院长一人,学生事务院长助理一人,招生、资助、注册、宿舍等工作的主管若干。全院共26人。研究生教育的大方针由文理学院决定,另有一个由资深教授组成并包括研究生院主要领导在内的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研究讨论一切重要政策和战略问题,给文理学院和研究生院领导提供咨询。研究生院的主要领导组成以院长为首的行政理事会,由院长主持全面工作并负责在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等机构指导下制订政策,行政副院长负责实行这些政策。

在招生环节上,研究生院只负责对报名材料进行初审,然后分送各有关院系,最后再对院系确定的录取名单进行复审。中间的考选与录取工作都由院系组织进行。在培养和学位授予环节上,政策由上述研究生教育委员会制订,各院系负责执行,研究生院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培养事宜,研究生们也几乎感受不到自己在学习时同研究生院有什么关系。但是,各院系的培养工作已经形成了非常严格的规范,有整套的质量保障措施。

全校研究生中获得资助者达50%到90%,比例依专业方向的不同而定,但总体说来获资助者的比例是很大的。一般对处于前期学习阶段的博士研究生,哈佛一般会提供每月为1100—1400美元的奖学金(以理工科为主的邻校MIT的研究生奖学金每月为1700—1900美元)。工科博士生的奖学金主要由导师提供,文理科的奖学金多由学校提供。研究经费充足的导师,每年招生就多一些。

硕士研究生的学费,每年约27000美元。近年还略呈上涨的趋势。

三、师资建设与研究生在科研中的作用

文理学院的教师有600多人,其中教授占大多数,各系也往往是教授占多数。如果经费紧张,首先就缩减助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的人数。因为美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是靠一流的教授队伍来支撑地位的,若靠副教授以下师资为主的队伍来支撑一流研究型大学,显然不行。但是,在这些大学,只要获得了博士学位,即使当助教授,也有资格带博士研究生,在教师队伍中没有“博导”这种特殊阶层。

哈佛各院系为了保证师资的多样化和高质量,坚持面向全国乃至世界招聘教师,很少直接从本校毕业生中留人任教。哈佛教师中确实约30%是本校的毕业生,但其中很多人是到校外工作了一段时间,取得出色的学术成就后,又被“挖”回来的。有些在本专业领域出类拔萃的外校教师,被哈佛看中后,便直接聘来任终身教职。其他非终身教职者,一般都实行合同制。到期若校方没有提前表示续聘之意,即等于解聘。

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哈佛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在学界的优势地位,成熟一个聘一个,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在学者成长初期,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盲目聘入。在这种机制下,哈佛大学诸多学科一直保持着举世公认的一流教师队伍。

哈佛大学的优势学科是人文、物理、生物、医学、经济、政治、法律、管理、东亚研究等等。要想在科研方面保持领先,最重要的是保持对学科发展趋势的预见性,至少应预知未来5年的新热点。在这方面,研究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招博士生的目的,一是靠学生帮助探测学科前沿,在探索中给导师以启发,二是为导师的科研项目出成果,好继续不断地申请新的项目和资助。师生关系也由此而定,导师往往是自觉地从学生那里学习东西。一般导师对学生的最高评价是:“这个学生教给我的知识比我给他的多得多”;而对学生最低的评价是:“这个学生没有给我任何新的知识”。由于理工科博士生的经费、课题往往都是导师给的,学生等于在帮助老师做课题,所以这些学生也往往把自己的导师称为“老板”。尽管如此,最良好的师生关系仍然是一种能平等交换不同意见、互相激发探索的伙伴关系。

四、教学与培养

造就能独立思考、有原创性的人才,是哈佛大学的培养目标。在哈佛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Bishop Mandell Creighton).哈佛大学课程指导书也开宗明义地指出,善于思索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一个明显标志。

哈佛大学的PH.D学位共分51个专业领域(discipline),其中41个在文理学院,12个分布在专业学院(个别的同文理学院的学位重叠)。在这些专业领域进行学位教育的单位,除院系外,还有一些跨院系跨专业的学位教育委员会,相当于我国大学中的虚体单位。除了PH.D,哈佛还提供其他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各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一般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研究生入学后要在导师指点下,制订前两年内满足专业综合考试(Qualify,又称博士资格考试)所要求的选课计划。

博士生一般应在前两年的四个学期内修完至少九门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有两门课要跨出本专业之外去选修,以拓宽知识面,适应未来的教学科研需要。每门课成绩都要达到“B”等或更好。每年因课程成绩不合格而遭淘汰的学生占同一届学生总数的近30%。美国大学的成绩一般不采取百分制来计算,而采取A、A-、B+、B、B-、C+、C的等级制,以减少小分高低上无谓竞争。

研究生的课很少有制式教材,教授们认为一本教材编成后,书中的知识往往已经是5年前的了,所以更重视写出有自己创新性的研究专著。文科尤其如此。教授们一般是给每门课开列一大堆文献目录,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和阅读原著。也有教授从若干本原著中复印出一些重要部分给学生读,让学生产生兴趣后去细读原著。研究生每选一门课,就意味着每星期要读几百页文献,还要找出问题拿到课上去讨论。如果每学期选三、四门课,每星期阅读和思考的量就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他们对前沿成果的熟悉和对基本文献的掌握程度,是我国的研究生比不上的。

学校比较注意从各个环节上培养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各类论文甚至课堂讨论均要求学生讲清楚哪些是自己的独到见解,哪些是引用别人的观点,一点也不能含糊。论文的注释必须合乎规范,一般的作业也至少要有资料索引。从本科开始,一切作业和论文都要努力追求原创性,用二手资料东拼西凑是不允许的。

文科博士生必须具备至少两门外文阅读能力,有的专业方向要求更高。如古代和拜占廷史方向的研究生,要会法文、德文、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外语(非英语)能力是录取新生的一个重要指标,可能比GRE成绩更重要。第一学期开学后,即要通过第一外语考试。第二学期一开始,又要求通过第二外语考试。这对新生是最大压力。外语考试如果未通过,以后可以再考,但外语课至多只能计为两门学位课。若毕业论文开题前仍未达到专业方向外语要求,则不批准开题。

第四学期末或第五学期要过综合考试的大关。可以是平时在各学科的多次考试中累积成绩,也可以是连续几个半天的笔试,或者是一次性的两三个小时的口试。前两种考试可以有一定的选择科目和题目的自由,但如果B以下的成绩达到一定次数,就要被淘汰。后一种考试由3位教授主考,应试者必须回答相当于我国2—3个二级学科专业领域中的各类问题,还要回答1个相当于我国跨一级学科的问题。考试并不深究百科全书似的细节,但要求熟悉该领域的基本文献和重大问题,注意文献之间的关系。凡此种种,目的皆在使学生有广阔的视野和厚实的基础,成为真正的“博”士。

综合考试失败,一般即意味着失去继续读博士的资格。但如果考试委员会同意,可以再考一次,再失败就被淘汰了。在这个环节上的淘汰率为15—20%。只有通过综合考试,才算博士候选人,才可做学位论文。一般应在考试通过一年内选定论文导师和指导委员会,提交选题报告,六年内应完成论文。

博士论文的基本要求是要有原创性。这其实才是从学生走向学者的起点,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达到要求,实属不易。然而研究生们在通过综合考试后,都会有“熬过来了”的感觉。这时,往往课程压力也没了,奖学金也没了,当助教、助研的机会却多了。于是又要谋生计,又要“轻松潇洒走一回”,一不抓紧,七八年写不完论文的“老候选”大有人在。以至哈佛大学1994年不得不规定:十年未完成学业者,不再予以注册。

学位论文写作的每一进展都应向导师报告。负责任的导师往往在学生每写出一章时,就及时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完稿后由导师请两三个评阅人,同时也是答辩委员。答辩会的程序与我国没有重大不同,也是由答辩人公开演讲、接受听众提问,然后听众退场,答辩委员提问、评议、表决。美国的教授当然也不是完全不讲人情关系,据统计,哈佛每年博士学位论文在答辩中未获通过者占10%。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

哈佛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与本科教学相比,研究生教学的内容更强调前沿性和创新性,要求教师本人即置身于学科前沿,密切追踪学术发展的新动向,及时给教学内容注入新资料、新观点、新方法。其课程不太追求体系上的平衡,只求能引导学生在一个专业方向的前沿上有所突破。所以,教师各展所长,开出一些新颖而又有前沿性的专题课。有利于揭示学问的多样性,也有利于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对

一、两个课题的深入学习,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本学科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是,这也可能造成学生对学科基本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

另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其教学重点不在于传授自己的道统,而在于介绍各家不同的流派和学说,让学生在不同学说中寻找新前沿新知识。在这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是书评的制度,学生不仅要会读书,更重要的是能够批评名家的高论。这方面,中国学生往往只会很好地总结别人论点,不善于挑战别人的论点。

教学方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由教师主讲,然后学生看文献、做实验,每周或每两周进行一次讨论交流。另一种干脆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轮流做报告,大家讨论,教师只是加以指导。这些方法都是着眼于研究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要培养能进行独创性研究,又能同别人交流并影响别人的Leaders。相对说来,虽然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一般比美国学生好,但美国学生更善于摸前沿,能说擅写。

无论哪一种教学方式,都注意培养讨论的风气。学生每学期都要在不同的课上不同的范围做各种级别的报告,引起讨论。学生们通过讨论学到的知识比读书得到的知识更细化,理解更深刻。

至于研讨课,主要由学生在阅读指定的资料后,进行评论。教师只做引导性的发言和提问,并在讨论中对学生的意见发表看法。这种课在一学期内往往要求学生写3-5篇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作业或论文,对学生阅读、思辩、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是很好的锻炼。有的研讨课,每星期都有一批书目给学生,其中至少指定一本必读。一学期要写8篇短论文,每篇5页,要比较相关论著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优劣短长。考核评分的办法,是根据到课率、历次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几方面的情况而定,不会只凭期末一纸考卷定优劣。这种评分办法,使学生平时的课业压力相当大,但考试的压力较小,作弊的动力随之也小。

研讨课一般没有考试,成绩主要由到课率、阶段作业和课程论文来决定。例如某门课的考核成绩,可以是到课率占30%,两篇短文各占15%,一篇达到发表水平的书评文章(对2-3本书的比较评论)占40%。

在这种方法下学习,对知识不求甚解的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一般说来,美国的研究生比较能独立思考,善于辩论和写作。

为了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具备最重要的基本学术素质,学校一般都设有专门机构负责教学生怎么读文献,怎么迅速掌握要点并会批判,还可以教你怎么写论文和各种各样的申请。

篇7: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教学与科研力量居全国一流水平的著名重点大学,有逾百年办学历史。1984年经国家批准首批建立研究生院。学校在“七五”、“八五”期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10所大学之一;“九五”、“十五”期间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北京市把北京师范大学列为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4所高校之一。在国际ESI评价体系中,我校社会科学总论、地球科学、数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植物与动物学、化学、工程学共8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前1%,进入学科数在国内“985”高校中排名第九。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教育学科类型、结构和层次,培养教育实践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国家学位委员会设置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并批准我校为首批招收教育博士研究生的试点单位之一。我校计划在学生发展与教育、教育领导与管理两个专业领域招收10~15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一、招生领域

1.学生发展与教育

招生对象为具有中学高级以上职称、丰富学生工作经验和相当成就的各类初等或中等学校教师。

2.教育领导与管理

下设两个方向:

(1)中小学学校领导与管理方向,招生对象为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职称的各类初等或中等学校的现任校级领导;

(2)高校领导与管理方向,招生对象为各类高等院校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二、报考条件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收对象须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并具备以上相关领域的.招生条件。

三、培养方式

我校教育博士研究生采用在职攻读的方式学习,学习年限3―4年。其中前两年采用短期集中方式授课,完成课程阶段学习;课程完成后在职撰写博士论文。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课程学习由研究生院统筹安排,我校将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授课,开设有教育政策分析、教育的历史与哲学专题、当代世界教育改革专题、教育研究方法论、高等学校管理专题研究、中小学管理专题研究、著名校长研究、学校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务、教育组织变革与发展等前沿性和有针对性的课程及讲座,举办高层次的学术研讨。

学生修满学分、完成博士论文并通过答辩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教育博士专业学位,颁发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证书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四、报名时间

11月7日至12月7日。报考办法及考试方式等详细信息,请登录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网站(graduate.bnu.edu.cn/NewsList.aspx?ColumnId=132)查询,咨询电话:(010)58806414;联系人:苏老师;办公地址:北京师范大学主楼A区211A。邮箱地址:zhyxw@bnu.edu.cn。

另注:我校教育硕士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思政、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历史、地理)、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领域,还面向全国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初等和中小学学校教师招收在职攻读(利用暑期授课)的单证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以全日制方式学习的双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具体招生专业及报考办法等详情请登录我校研究生院网址(graduate.bnu.edu.cn)查询相关招生简章。

篇8: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

日本大学研究生教育简介

日本大学从事管理和培养研究生的机构是大学院研究科。研究科下设机构为专攻, 专攻相当于中国的系。大学中的最基本研究单位是研究室。日本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与我国差不多, 考试科目一般是外语、数学、物理及专业课。考试通常由各大学、各专攻自行决定。有的专攻指定英语考试为TOEFL或TOEIC考试, 研究生入学考试前2年内的成绩, 只要达到某一标准就有效。这种灵活的做法极大地方便了学生, 减轻了学生考研的负担。应届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率取决于大学的综合实力, 如国立名牌大学研究生的录取率都很高。

日本的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年。前一年主要集中学习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后一年主要写毕业论文。

日本的研究生大都在毕业前一年找工作, 因为日本各公司都提前一年就作出了录用人员计划。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在毕业的前一年就决定了自己的工作去向。研究生期间的学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 几乎不受找工作的影响。

中日大学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对比研究

1. 教学方面

日本的研究型大学工科课程设置覆盖面较广, 在专业基础课方面打破了专业间的界限, 使之成为宽口径的专业基础课。使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审视本专业与相关其他专业的关系。我国的研究生工科课程体系是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发展而来的, 学院大多由以前的几个系合并而成的, 课程体系内的学科较少, 专业面过窄。近年我国大学在教学课程建设上投入的精力与时间较多, 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2. 科学研究方面

日本的研究型大学主要是参照德国大学模式而建的, 它们与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特别重视大学的研究职能。日本的大学界认为大学的首要职能是学术研究, 教学必须是科研成果的反映。没有科研就没有教学质量。因此, 日本的大学非常重视科研工作。

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是大学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日本的硕士研究生一入学就确定了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研究生入学后, 研究室定期举行论文研究讨论会, 召开讨论会的频率由各研究室自行决定。通常每个学生一个月左右轮到一次有关论文研究进展的介绍。教授通过听取学生的有关介绍, 检查其研究进展情况, 指出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建议。这种经常性的研究讨论会对研究生的培养及发展有以下好处:

第一, 研究生一入学就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题目, 这样学生就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毕业论文。

第二, 研究生在第一年的课程集中学习阶段, 可围绕自己的研究进行学习, 研究中需要什么知识, 就去选什么课, 就去学什么。避免了学生学的课程跟自己的研究毫无关系, 以致造成知识的浪费, 避免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第三, 对于平时研究进展较好的研究生, 可让其把研究成果在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这对其研究室的研究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学制是三年, 当然现在有很多大学也缩短了学制时间, 不过多数大学往往是前一半时间进行课程的集中学习, 硕士研究生在课程的集中学习结束后才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经常感到学到的知识没都用上, 做论文需要的知识又没学到, 所以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 日本培养硕士研究生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 产学研相结合

日本的研究型大学十分重视产学研相结合。日本的大学与企业及科研部门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向研究型大学提供一定的研究费用, 同时将一些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理论研究委托给大学进行。大学由于经费及实验条件等原因, 也将一些复杂或成本高的实验安排在企业内进行, 测得的数据及研究成果供双方共同享有。

在硕士研究生课程集中学习完成后, 日本的大学常将研究生派到企业, 作为企业的研修生。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第一, 学生到现实中去熟悉工作现场及生产设备, 接触企业的科研成果, 在工作实践中接受训练, 使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 加深了大学与企业各方面的横向联合, 为大学的研究开拓新的课题及研究领域。

第三, 学生通过实践训练, 获得大量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由于学生参加的是现场工作, 提高了他们实际应用的能力,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同时使其感到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的局限性, 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并使其确立自己将来的奋斗目标。

将硕士研究生派到企业去研修实习, 对企业和研究生都有益处, 为企业的人才招聘和研究生的择业搭起了桥梁。一方面, 研究生在实习阶段可以了解企业的运营的情况, 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另一方面, 企业在接收实习生时, 也对研修生进行综合考核, 包括对实习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潜力, 创新能力及敬业精神等方面的考核, 为企业的录用人才做准备。在实习结束后, 如果企业与实习生双方均互相满意。就签订协议书, 这样该研究生毕业后就可到本企业工作。如果达成了协议, 会省去在校研究生到处求职应聘的许多麻烦。日本企业和大学间的合作常常是“强强联合”即一流企业与一流大学的合作。

我国的现行研究生教育模式是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比较重视, 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有重理论, 轻实践的倾向, 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亟待提高。借鉴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 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对外合作交流方面

日本的研究型大学非常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条件和实力较好的大学每年定期举办各学科的国际学术会议。大学在经费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对外合作交流常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两种方式进行。

日本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经常参加国际上的学术会议, 跟踪、把握学科的发展动向及前沿, 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将他们自己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到国外, 为学校的学科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日本的研究型大学还利用在本国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之机, 邀请国际上知名专家、学者在大学内为研究生讲学或作学术报告, 使在校研究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国际学术动态, 接触国际前沿。

我国教育模式受以前计划经济影响, 特别是受质朴、务实的传统文化影响, 更多的是埋头做学问, 忽视对外宣传与交流, 使自己的工作成绩与得到的声誉不相符。考虑到国内大学教育经费等方面的限制, 适当地开展一些可行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如可以邀请国外相关领域专家来校做短期访问或特聘教授, 请他们介绍有关专业方面国际前沿的进展, 介绍新方法与新技术等。

我国大学现在已认识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当前很多学校在办研究型大学, 并向国际一流大学迈进, 更应该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往, 熟知一流大学的运行模式, 通过与世界上一流大学广泛联系, 来保证国外大学与我国大学进行真正的交流与合作。

结论

通过对中日两国大学工科研究生教育差别的分析对比, 可以看出我国大学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改革。改革的重点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 为研究生提供坚实的宽口径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二是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让研究生尽早确定研究方向及论文题目, 以研究生的科研为中心来安排其课程学习, 达到学以致用。三是在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同时为研究生的就业尽可能创造有利条件。四是通过大学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开阔研究生视野, 使其了解学科的研究动态及前沿, 提高其创新能力。

总之,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应该广泛学习和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实用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尽量少走弯路, 努力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庆伊富长.大学评价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 1984.

[2]李祖超.日本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 (3) .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送大乌龟回家》及教学反思下一篇:致4*100米运动员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