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研究生

2024-04-20

复旦大学研究生(精选6篇)

篇1:复旦大学研究生

黄浦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一、拟研究问题

本文拟研究上海市黄浦区(老黄浦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现代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等,并结合现代服务业的新理论,提出发展黄浦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思考。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中很少使用此概念。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出现“现代服务业”的提法。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目标。以后的历届会议中都沿用这一提法。但是,我国并没有给出“现代服务业”的明确定义,在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也没有确认现代服务业的界定范围。

我们认为,简单说来,现代服务业就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体现了时代特征的服务业,它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也就是说所谓的现代服务业具有时空上的可变性。有些服务业在过去属于现代服务业,在现在则可能属于传统服务业;有些服务业现在属于现代服务业,那么,未来则可能属于传统服务业。同样的,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服务业在一些地区属于现代服务业,在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属于传统服务业。总而言之,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具有可变性。

本文的现代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它有别于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等为代表。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新型的研究领域。本文从分析上海黄浦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入手,发现问题,剖析原因,提炼优势,挖掘潜力,最终落脚于为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献计献策,具有很强的应用导向性和政策导向性。

三、文献综述

首先,关于什么是现代服务业,不同的学者在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定义。朱晓青、林萍(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传统服务业的对称,与传统服务业相比,它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新兴性三大基本属性。韩云(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

而另外一些作者则从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关系方面提出现代服务业的定义。庞毅、宋冬英(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电子信息和其他新兴高技术,以及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王瑞丹(2006)提出,高技术型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支撑、以服务为表现形态,服务手段更先进、服务内容更新颖、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新兴服务业。刘志彪(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是那些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的部门,如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技术与网络通讯服务、教育培训与卫生保健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以及一部分被新技术改造过的传统服务等。荣晓华(2006)提出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杨翠兰(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而言的,是指以生产性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型态,即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即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

其次,关于现代服务业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内涵,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背景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阶段,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集聚现象和集聚效应等进行研究。

朱晓青等(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新兴性等三个特点。杨翠兰(2005)认为传统经济学关于服务涵义与特征以及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标准,已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扩大生产劳动的范围成为实践发展的要求。朱珍华、夏训峰(2006)研究了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提出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韩云(2005)研究了产业集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提出工业化加速了产业集聚,发展产业及其产业集聚需要服务业的支持,特别是需要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产业集聚的重要举措。刘晖、张信(2006)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出现了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带动使得这两个产业的表现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化、服务业高技术化和新型现代服务业态的出现。王瑞丹(2006)进行了高技术型现代服务业的产生机理与分类研究,认为高技术型服务业是传统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高技术型现代服务业就是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高级阶段之后而产生的一种新业态。高技术型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支撑、以服务为表现形态,服务手段更先进、服务内容更新颖、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新兴服务业。刘辉群(2005)分析了世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信息化和网络化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特征,服务业的开放是大势所趋,服务贸易正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代文、秦远建(2006)认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现代服务业的聚集体。在这一聚集体中,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公共服务等相关联的服务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形成的空间集聚现象,提出了虚拟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生态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链群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刘重(2005)探讨了现代服务业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提出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是第三产业的延伸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是一种类别,即第三产业可以划分为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有广义和狭义区分,广义的现代服务业包括传统服务业的升级和新型的服务业。狭义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指依托信息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技能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业。

常修泽(2005)分析了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总量问题、结构问题、竞争力问题和体制问题,提出以产权制度创新为重点的体制创新思路。裴(2006)研究了企业外包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问题,认为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存在耦合现象,生产性服务形成企业的中间需求,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加深,企业外包成为一种趋势。盛世豪于2006提出,自20 世纪60 年代初起,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全球产业结构在总体上已呈现出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趋势,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成为推动当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顺应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在发达国家,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旋律,其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越来越多地体现知识经济的特征:一是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份额和就业份额不断增加;二是知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三是服务业成为新技术重要的促进者。张树林(2006)则研究了现代服务业的聚集优势和聚集效应。周勇、李廉水(2006)研究了都市圈现代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市场作用机制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另外一些研究则研究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旅游业发展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系等。

四、主要研究方法

(1)理论性推理和描述性分析相结合:通过对黄浦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存在问题的描述分析,进行应用性对策研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思路,对政府部门制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政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2)对比分析和综合分析相结合:通过借鉴北京朝阳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为黄浦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五、论文写作大纲

1.文献综述

2.黄浦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

2.1 基本情况

2.2 发展趋势

2.3 存在问题

3.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理论

3.1波特“钻石模型”理论

3.2 产业集聚理论

4.黄浦区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势分析

4.1 区位地理优势

4.2 历史文化积淀

4.3 服务业发展起步早

4.4 后世博效应

5.黄浦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对策思考

6.1商业、旅游、文化联动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大融合6.2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空间拓展和城市功能定位相配合,利用CBD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商圈)发展,后世博效应,楼宇经济)

6.3优化现代服务业税收制度设计,制定扶持服务业企业的政策,鼓励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税收设计

6.4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政府在现代服务业中的中介服务作用,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篇2:复旦大学研究生

——在复旦大学2012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各位研究生新同学:

你们选择了复旦,选择了在这座有着悠久历史、深厚底蕴和博雅气质的校园进行学术深造。作为校长和一名研究生导师,我热切地期盼你们在这一片学术土壤上潜心耕耘,并预祝你们学有所成。

从今天开始,你们就被赋予了一种期望,那就是在未来的几年与你们的导师一起,秉承对学术的兴趣和诚笃,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以认真刻苦的学习和研究,努力使自己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借此机会,我想重点谈谈一段扎实严谨的学术训练对于你们成长的意义。这个问题关系到了我们国家和社会所渴望人才的培养问题。

美国教育家赫斯伯格曾经说过:“大学是所有社会机构中最保守的机构之一;同时,它又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能促进社会变革的机构。”在现代工业文明里,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新观念、新知识和新型专业人才的源泉,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大学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如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廷(N.Rudenstine)所言,“地球上最稀缺的资源是经过人文教育和创造性培训的智力资源”。我们希望复旦的学术训练能够培养起同学们的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帮助你们在将来的事业中做出创造性的成绩。

20多天前,哈佛大学在其网站首页公布消息,该校统计系主任、复旦大学数学系1978级校友孟晓犂被正式任命为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GASA)的新任永久院长(permanent dean)。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Drew G.Faust)对孟晓犂教授的学术研究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是一位“真正的创新者”。而孟教授本人则表示,他的数学基础和后来研究的基本功都是在复旦培养的。当年他本科毕业在复旦数学研究所开始研究生学习时只有21岁,与今天在座的不少同学年龄相仿。他的在校生活简单而又充实,每天晚上去抢阅览室的自习座位,晚上寝室熄灯后到走廊上背英文。这种简单充实的学习生活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他在寄语母校学子时表示:学习的基础要打得非常扎实,要懂得平衡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要注重交叉学科学习,文理科内容都要有所了解。我认为,他的话触及了学术训练和创新的关键问题。

学术训练和创新,首先要有执着的学术追求。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她在《我的信念》一文中说到:“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渲染。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了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所以,我由衷地希望你们珍惜在复旦的这大好青春时光,自觉警惕并抵制来自世俗的纷繁躁动的干扰与羁绊,不要被庸俗的社会规则乃至潜规则束缚头脑,泯灭良知,消耗热情。

学术训练和创新,需要重视学术传承。学术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据对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调查表明,科学的接代连续性乃是科学原创成功的重要因素,孕育一项重大科学发现、科学发明和理论突破,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学术理论积累。例如,闻名于世的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在长期积淀中形成了珍视人才、扶持青年的学术传统,这使其群英荟萃,一流的科学原创成果奔涌而出,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就达26人之多,还有大批活跃在物理学各领域的顶级中青年专家。这些都说明了真正的学术创新是离不开学术传承的。学术继承和学术创新的矛盾运动和无限地循环上升,是学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基本规律。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德(A.Whitehead)认为,大学的存在就是为结合老成与少壮,以从事创造性的学习,而谋求知识与生命热情的融合。我希望所有的研究生和导师都能在创造性地学术活动中贡献并融合自己的优势,并从中收获丰硕的学术成果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使复旦的良好的学术文化传统代代相传。

学术训练和创新,还要有宽广的学术视野。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曾经谈道:“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了职业的痴呆。”现代工业社会的分工是如此,现代知识体系的学科划分更是如此,研究生培养一旦仅仅拘泥于某一特长和专业的狭小视野,很有可能导致出现“职业的痴呆”。《辞海》总主编、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在撰写《修辞学发凡》一书时发现修辞学与多门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同时研究邻近的相关学科,先后撰写了文章学、美学、逻辑学等方面的著作,其中《美学概论》一书为后来《修辞学发凡》的辞格研究确立了美学基础,《因明学》一书中有的内容还与《修辞学发凡》中的“消极修辞”存在一定的联系。正是这种多学科的、厚实的研究基础,使得《修辞学发凡》一经正式出版,便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著名诗人和文学史家刘大白先生赞誉《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著作”,并认为出版此书的1932年是我国学术界“最可纪念的一年”。我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能够更多地让自己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甚至忘掉自己的专业属性,通过学习努力掌握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学术问题为引导,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篇3:复旦大学研究生

令人震惊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虽然已经过去几个月了, 但是社会舆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此事的追问与反思:大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从1995年、1997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事件, 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 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事件, 2009年吉林农业大学郭力维尖刀扎死室友事件, 到2013年4月接连发生在复旦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南昌航空大学和沙洲职业工学院的四起校园惨案, 确实不断地对大学生造成精神创伤, 一些大学毕业生也在网上发起感激昔日室友“不杀之恩”的倡仪。大学校园惨案为什么一幕幕上演?社会舆论在痛定思痛之时, 重重地把板子打在了大学教育身上, 认为大学教育功利化, 过多重视学生专业学习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品德修养与精神成长。也有人认为, 大学校园惨案只不过是“极端个案”, 无需人人自危与恐慌, 仅仅指望反思来减少罪行并不现实。笔者认为, 尽管此类校园惨案是大学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反思也不可能完全消除, 但正视并理性探求其背后的复杂成因, 就有可能预防与减少校园惨案发生的概率。

一、大学转变评价理念是和谐舍友关系的基础

“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引起社会对大学宿舍舍友关系的高度关注。2013年4月22日《新快报》报道, 针对广州大学的1500份学生抽样调查显示, 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宿舍内部人际关系不满意。这并不是广州大学一所学校所独有, 宿舍已成为大学生矛盾的集中爆发地。有半数大学生不满舍友关系, 表面上看有一堆客观理由, 如虽然同居一室, 但学生来自不同地域, 家庭经济条件等存在诸多差异;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宽容和谦让;学生在宿舍天天面对电脑, 舍友之间情感交流很少……但由表及里, 我们不难发现舍友关系难处的根源是高利害评价使然。

北京大学饶毅教授认为,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校以总分为唯一挑选和奖励学生的评价标准, 孩子很小就意识到自己永远在跟别人排名, 跟自己越近的人越是自己的竞争对手甚至是“敌人”, 因而造成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 离你越近的人你越要打败他, 离你越近的人你越恨他。其实, 评价绝不仅仅是通过排名鼓励竞争, 更重要的是通过诊断促进发展。所以, 高校要摒弃习以为常的导致过度竞争的高利害评价, 逐步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

二、大学生活礼仪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效

人们普遍认为, 大学校园惨案令人震惊的残忍, 是当事人心理畸形的结果。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一项调查显示, 40%的大学新生、50%的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有媒体分析认为, 受家庭、社会、网络环境等不良因素影响, 大学生心理问题丛生, 甚至往往为一己私利, 不惜伤害他人生命。有学者认为, 大学教育往往强调学生如何成才, 不重视心理问题甚至将其视为思想道德问题, 建议大学教育扭转功利化的办学导向, 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中。这样的调查结果与反思不无道理, 但并没有涉及心理疾患的成因。

我们不难发现, 近年发生的校园惨案的起因都是一些琐事。大学生因琐事杀人看似令人难以理解, 但吴澧先生认为, 虽是生活琐事, 天天折磨你神经的累积效果, 也是很吓人的。事实上, 我国高校不仅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而且还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救助, 却没有注意到会酿成校园惨案的琐事。笔者赞成吴澧先生的观点, 这类琐事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做好了, 大学校园可减少大量的“同室操戈”。大学可进行以如何做好琐事为内容的“生活礼仪”之类的教育, 会比现行空洞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效。

三、大学教育教人成人比教人成才更有价值

“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发生后, 教育问题再次被社会高频提及。近年, 在就业率等重重压力下, 一些大学确实越来越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 而人文教育荒芜甚至缺失。泛滥的教育功利化使学校万事分数最大, 为了分数其他一切都可以排除, 家庭把“望子成龙”演绎为“别的全是假的, 分数才是真的”。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陷入了只育“才”不育“人”的教育误区。雅斯贝尔斯反复强调, 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 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教育确实是需要触及灵魂的, 包括对生命内涵的领悟、对生命的敬畏、责任使命的承担、大爱和宽容等。

然而, 教育对人的价值迷失, 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 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 只能产生功利的价值观———以就业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 而不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精神境界。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成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就是说, 教育教人成人比教人成才更有价值。因此, 高等教育必须扭转功利化趋向,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同时, 要加强“做人”的教育。

四、大学创设道德养成环境比道德说教更重要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说:“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 不重视德性培养, 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 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有学者认为, 令人遗憾的是, 大学道德教育存在着重“外部灌输”轻“主体自觉”、重“课堂宣讲”轻“生活体验”、重“耳提面命”轻“启发诱导”、重“显性教育”轻“渗透教育”等问题, 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内在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 道德问题在大学生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和普遍。也有人认为, 该指责的不应只是大学道德教育, 而应涵盖整个漫长的儿童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 哪一环节都不能缺失。

事实上, 当今社会普遍出现沉迷于对财富的过度追逐现象, 家庭除为孩子投入重金换回分数外, 并没有投入多少精力到孩子的品德养成上, 基础教育看重“升学率”而轻视道德教育, 这些只是我国社会转型期暂时的道德现象。根据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主张, “我们称作学校的社会机构的首要职责, 就在于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当前, 大学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 不仅要直接向学生宣讲道德理论, 更要追随着中华传统道德现代革新的脚步,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道德养成环境, 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 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习惯。

五、大学引领社会价值取向比被动适应更珍贵

在社会因“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把板子打在大学教育身上时, 有学者认为, 大学作为社会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封闭的象牙塔, 社会价值取向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从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来看, 物欲的恣意横行、道德的渐行渐远、理想主义的消解、信念信仰的虚无、主流价值的迷失、知识分子精神的缺失等给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先天营养缺失的土壤,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各种媒体, 到处充斥着虚荣、享乐、拜金的幻象, 金钱、权力、功名成为流行的价值取向。

《新周刊》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是一个物质丰盛、诗意寡淡的时代, 一个盛产亿万富翁、欠缺生活家的时代, 一个“有一种毒药叫成功”、而人人饮鸩止渴的时代, 一个集体沉迷于高速工作、功利社交、名牌消费的时代。扭曲的价值观甚嚣尘上, 无时无刻不在熏染着大学生, 这应该引起大学的高度警惕。尽管大学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 但大学作为负有社会批判责任的机构, 理应担当起引领社会价值取向的使命。因此, 大学要通过价值观教育, 不仅召唤学生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而且要引领社会扭转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六、如何让人心里的魔鬼沉睡更值得思考

校园惨案往往源于当事人心里的魔鬼。美国电影《偷天换日》里有一句台词:我相信每一个人, 我只是不相信他们心里的魔鬼。其实, 人人心里都有一个魔鬼, 在隐蔽的角落里沉睡着, 无声无息, 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它根本不存在。但遇到一种合适的环境它就会苏醒, 当有人心里那个魔鬼醒来时, 他看一定的人群就不再是同类, 而是草芥、蝼蚁甚至是不该存在的病毒, 欲除之而后快, 再无任何恻隐之心。正如顾骏教授所言, 自古以来, 不管采取何种“人文主义”的教育方式, 又有哪个时代没有个人的极端行为?纵观世界, 不管奉行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又有哪个国家不会发生远比投毒更加恶性的事件?

篇4: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是我国高校国际问题研究重镇。其中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立于1985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主要机构之一。已故复旦大学校长、中心首任主任谢希德教授对中心的成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心于2000年12月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被评为美国研究国家创新基地。中心得到美国国际开发署所属的美国海外学校和医院项目的赞助。

任务和目标

自成立以来,美国研究中心在以下方面發挥着自己的学术功能:

·研究促进对美国各个方面的持续深入的研究,加强对美国以及中美关系的全面深刻的理解。

·教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有关美国政治、经济、中美关系、安全及防务、宗教和文化等课程,使学生们掌握美国研究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分析方法和英语能力。中心还组织各类讲座,邀请中美学者就美国及中美关系问题作学术报告。

·交流推动中美学者和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沟通。中心欢迎并接受国内外研究人员以访问学者身份来中心从事相关研究工作。中心还就中美两国民间共同关心的问题举办或合办一系列学术研讨会。

·咨询 发挥中心成员研究美国问题的专长,在政府和其它部门的决策过程中就有关美国问题向其提供咨询。

研究方向

美国研究中心目前已经形成六大研究方向:

·美国政治和外交研究方向:重点研究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特别是美国国会的对华政策以及中美关系。

·军备控制和地区安全研究方向:重点研究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防扩散、反恐、同盟关系以及战略威慑等美国安全的核心问题。

·美国社会和文化研究方向:重点研究美国社会和文化的诸多方面,特别是美国宗教、美国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以及中美文化交流史。

·美国亚太安全战略:重点研究后冷战时代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演变和发展,分析其变化的动因,探讨其对地区安全的影响,并展望美国亚太安全政策的未来。

·美国经济研究方向:重点研究美国经济的宏观发展和微观调控,以及美国跨国公司对美国政治及中美关系的影响。

·中美关系研究方向:重点研究中国对外政策特别是对美政策的制定和发展,中美关系的危机与管理、趋势及走向,等等。

中心在2000年后确定了两个重大项目:美国国会和中美关系;美国安全战略及军备控制。

中心人员

中心拥有多名知名学者。其中中心前任主任倪世雄教授,研究方向为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美国外交政策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现任主任沈丁立教授,研究方向为中美关系、军备控制与不扩散、地区安全、中国与美国的核武器政策;副主任孙哲教授,研究方向为美国国会、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比较政治制度。副主任吴心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美关系、亚太政治与安全。

中心设施

·办公大楼 总面积8000平方米,共分四层,分别是各类会议室、接待室、办公室、教室、图书馆,其中多功能会议室每年举行数十次国内国际重要会议。

·谢希德演讲厅拥有400多座位、现代化视听设备和同时支持四种语言的同声传译系统。

·图书馆 目前收藏英文图书30000余册、中文图书5000余册、英文报刊40种、中文报刊近百种。

联系方式: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

邮编 200433

电话021-65642269

传真021-65119567

篇5: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工作通报

由于教育部关于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编制工作的正式文件尚未下达,我校20研究生招生简章不能正常编制,为便于同学们查询、报考我校年研究生,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我校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分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

2、我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考试科目等与招生简章基本相同,为报考准备之需要,请同学们暂时参考我校20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若有变动,请以我校2010年招生简章(待教育部文件下达后编制)为准;

3、我校2010年可以招收以下类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会计硕士、艺术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社会工作硕士。上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数、考试科目、报考条件等内容请同学们届时查阅我校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待教育部文件下达后编制)。

4、我校推荐免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直博生工作于年6月启动,请同学们根据我校研招网公布的《办法》抓紧时间申报(网申:复旦研招网→网上报名→推免生网上申请),有关专业目录请参照我校2009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5、根据教育部规定,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外,以上第3条所列其他专业学位均可招收推免生,请同学们踊跃报名。(该类申请的系统开放时间另行通知,请注意我校研招网信息)。

篇6: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手册说明

一、本手册供硕士研究生使用,填表要求字迹清楚、语句通顺。请注意清洁,保持完好。毕业时归入本人学业档案。

二、本手册由院系统一负责保管。硕士研究生根据不同培养阶段从研究生院网页上下载以下空表,认真填写有关内容并在规定时限内提交,包括通过研究生院网页进入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提交。无故未完成者,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对其学籍做出处理。

1.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2.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3.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 4.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实践 5.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 6.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和发表论文 7.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审

三、本手册自2005级硕士研究生开始实行。各院系在使用过程中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望反馈给我们,以便再版时及时补充和完善。

上一篇:【深圳】标杆地产精装修项目关键点解析及实地施工考察-中房商学院下一篇:xx县开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专项活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