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读后感初中生

2024-06-28

荷塘月色读后感初中生(精选16篇)

篇1:荷塘月色读后感初中生

妈妈走过来,晃了晃手中的《朱自清散文集》,颤抖的声音中略带激动:“韵,你昨天买了这本书,这很好。你如果把《荷塘月色》这篇背下来,就更好了!”哎,什么?我没听错吧?《荷塘月色》可是有密密麻麻三页纸啊?!妈妈见了我悲伤又有点痛苦的表情,顿了顿,得意地挑了挑又黑又密的眉毛:“你背完了再去我那‘领赏’哦!”oh,no!我就知道,妈妈一定会“逼”我的背的!

怀着沉重的心情,双手接过妈妈递给我的《朱自清散文集》,翻到《荷塘月色》时,我已经顾不上埋怨,只得像小和尚念经似的,一边读一边背。我越是往后背,就越是难背,尤其是那讨厌的第四小节——“曲曲折折的荷叶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全都是一套接着一套的。最后,我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一点儿也背不下去了。我叹了口气,还是放弃吧。我知道,如果背得结结巴巴的(干脆说不背),那么我等待着的只有妈妈“像审问犯人一样”的质问了。

姐姐见了,走过来笑眯眯地说:“妹妹,你听过‘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吧?要有恒心啊!”我听了,立刻打起十二分精神。顿时,我的大脑的语言区一阵发热,剩下的内容奇迹般地记起来了。妈妈边听便满意地点头,我背到第四小节时,更是如行云流水。妈妈忽然像被烫的小猫一样从座位上跳起来:“哇,这么难记,你怎么背的啊?韵,你好棒呀!!!”

看见妈妈就要“飞”上天花板了,看到妈妈脸上欣慰的笑容,我转过头,对着在一旁翻《荷塘月色》的姐姐笑起来,笑得那么单纯。笑得姐姐莫名其妙~

篇2:荷塘月色读后感初中生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是作家朱自清写的。全文主要是围绕荷塘的景色写的,文中还引用了《西洲曲》里的句子和梁元帝《采莲斌》的句子用来修饰这篇文章。

在一个夏日的夜晚作者悄悄地跑出来想去荷塘观赏那美丽的景色,于是就沿着小路向荷塘走去。荷塘的周围被树包围着,大多数是杨柳,荷塘好像被封闭了起来,只有小路外面被月光照耀着,月光洒在叶子和花上,显得格外明亮。只有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抛开一切烦恼,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作者独自在荷塘边享受着这荷香月色。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心都要很平静,真敬佩作者在那种环境下却能把心放得那么平静,难道我们不行吗?

篇3:《荷塘月色》再解读

文章一开始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仅仅是一个引子, 实际上这句话理所当然地暗含了这样一个问题, 那就是“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可是, 无论第一段还是第二段, 作者都没有顺着这个思路来解答读者心中的这一疑问, 而是宕开一笔, 姑且不论为什么不宁静, 反正不宁静了, 要去排遣散心。然后就重点写出去散心的整个过程。

但是第二段却是顺着这个思路写出去散心, 欣赏荷塘, 写荷塘周围的树;第四段呢, 也写荷塘, 写荷塘的叶子、花和流水。然后第五段也是写景, 第六段也是写景。可是, 为什么要加进去一个第三自然段的心灵独白呢?

第一段里, 作者明明是宕开一笔, 把内心的隐忧收藏起来, 可是第三段, 作者还是忍不住说了, 这是人之常情。他说得那样隐晦, 但是这一段, 却已经是本文最直接、最明白的回答了。所以说, 这一段 “蕴含了深刻的情感”, 它告诉我们:作者接着苍茫的月色, 摆脱了“一定要做一些事情, 一定要说一些话”的白天, 而这个“一定要”就是不得不的意思。现在, 借着苍茫的月色, 在“我”的“这一片天地里”, “我”终于自由了, 所以, “没有自由, 心灵劳顿”是作者不宁静的原因。

于是在这时候, 作者专注于自己的心情, 沉浸到自己的心灵世界, 直面真实的自己——那个“不平常的自己”, 那个“既爱热闹也爱冷静, 既爱群居也爱独处”的自己, 而这个自己也必须是活在作者所说的“这一片天地”“另一个世界”, 也正是在这个世界, 作者看到了和平时完全不一样的荷塘月色, 因为他是从另一个世界投出了不一样的眼光。所以, 接下来的荷塘也好、采莲也好, 都一定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我”营造出来的或热闹、或幽静、或独自一人、或群居多人的美好世界。这个世界, 近在眼前也好, 遥存于历史中也好, 都不过是作者虚构出的自由世界。于是, 第三段就引起了下文由实入虚的描写。

接下来的写景妙不可言, 作者营造了一种幽静、朦胧、素雅的意境, 这样的荷塘月色, 虚幻缥缈、恍如仙境, 是作者自由心灵的精神栖息地。然而, 当作者的陶醉被蛙声和蝉声唤醒, 就仿佛梦醒了一样, 他又被不宁静的心绪笼罩:“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在这样独处的夜晚, 精神的自由是多么可贵, 这种精神自由还体现在对采莲情景的追求上。对于采莲这部分内容, 有必要强调的是, 我们可以从这种美好生活中窥见作者第三段中提到的热闹、群居和自由:年轻的男男女女, 泛舟碧波之上, 或传杯采莲, 或撩水嬉戏。他们不仅是快乐的, 更是自由的、舒展的, 而这又恰恰是在现实中得不到的。这种强烈的对比, 让作者感慨万千, 自叹“无福消受”。

本文的主体内容, 就是作者对“自由”的“另一个世界”营造, 无论荷塘美景, 还是采莲美事, 都是作者面对不想理会的现实的一种挣扎。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说过:“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 要逃避痛苦, 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 人们总想象有一条线, 超脱了这条线, 当前的痛苦也许就会永不复存在。”朱自清也是在躲, 他躲进了自己营造的自由世界中。然而, 终究不过是想象, 就像所有的精神家园一样, 他们都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无论是陶渊明的桃花源, 还是海子面朝大海的房子。超脱于令人不满的现实, 是多少人心灵劳顿之后的美好愿望, 但所有的超然物外都是暂时的, 只有真正解开心中的千千结, 真正改变了令人不想理会的现实, 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宁静吧。

而在文章的最后, 作者也还是间接回答了“颇不宁静”的原因, 作者欲言又止、百转千回, 最后说“到底还是惦着江南”了。这个“到底”, 就有一种“终究要直面它”的意思。而这个“江南”, 就是作者心中的自由地了, 它不单单是“故乡”这个层面的江南。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 江南是一个让人期望又让人怀想的宝地。这里烟柳画桥, 这里豆蔻娉婷……六朝时代南方开发, 西晋末年黄河流域人口大规模南迁。东晋王朝在江南建立后, 北方士族也纷纷来到江南, 当时有人说“过江名士多于鲫”。 梁武帝也曾诏令招募流民垦荒, 减轻租赋, 发展农业生产, 在他统治的40多年间, 社会安定, 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也为文化的发展创立了良好的环境。后人固然用六朝金粉来形容其靡丽奢华的景象, 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六朝的繁盛旧事。这样的时代, 不正和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旧中国恰恰相反么?朱自清先生谙熟传统文学, 他一定知道, 月色也好、荷塘也好、采莲女也好, 都是最典型的江南意象, 到底惦着的“江南”, 是一个心之所向的富庶自由地。当我们从这个意义上, 把时代背景融入课文的时候, 它或许会显得“去政治化”但又不是一副“莫谈国事”的样子。

所以说, 第三段引起了下文通过美景和美事对“另一个世界” (江南世界) 的营造, 这是想象中的心灵栖息地, 它美好却又遥不可及;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和“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也是一种潜在的问和含蓄的答, 形成了首尾的遥相呼应。

篇4:《荷塘月色》读讲

一、纵观荷塘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看,《荷塘月色》充满了简单的朴素美,语言表达亲近自然,真实生动。比如,“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个“踱”字,交代了作者此刻的心境和状态,也为文章增添了恬静淡雅的感觉。还有,文章描写景色的部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连串的排比、拟人、比喻运用得恰到好处,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一旦步入此情此景,却给人以如诗如画的美妙感觉。再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其中的“泻”字和“静静”搭配在一起,完美而生动地表达出了月光好似流水一般的动态效果,同时又增添了无声无息的幽静美。还有文章中叠字的运用,淡淡的月光、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粒粒明珠、缕缕清香等,韵律上的和谐既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又饱含朴素的淡雅。

从内容层次方面来看,文章层次鲜明,脉络清晰。全文贯穿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带上门出去——荷塘月色——月色下的景象——江南旧习俗——回到家中。暗线:心里颇不宁静——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思乡愁绪——不宁静。结构上自然严谨。

二、深入感知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因由。“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作者的心境。欲言又止,给人以遐想,由此后来的情感表达,抒发胸臆也就顺理成章了。“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简短的一句话,为全文奠定了孤寂、凄楚的氛围。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为全文奠定了整体的感情基调,引起下文。

第二段写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和月色。“白天也很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描写出了作者行走在小路间的那种孤寂的心境,写小路四周的林木和月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段写行走在小路时的感受。紧紧承接了前一段,抒发了游走于苍茫月色间的万端感慨。一个“踱”字生动地勾画出在月色下独自徘徊的孤寂身影,作者此时心情稍有宽解。接下来,“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是一段内心的活动,作者此时的心态开始转向平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作者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寻求到了这样一片净土,从现实的压迫之中暂时地抽身出来,抑郁的情绪也稍微得到缓解。

第四段完全进入到了景色描写阶段,先写茂密的荷叶,然后是多态多姿的荷花以及阵阵花香,最后写花的颤动和脉脉的流水。这是按照作者徘徊“踱”步的观察顺序所描写的,视线是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的。这一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和花,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静中有动,描写静物的同时又体现出了动态美。零星的白花,袅娜又羞涩,有如美人一样娇媚,像“明珠”、像“星星”则完全体现了这月色下的荷塘的光滑。“仿佛远处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是嗅觉,这里歌声却是听觉,从易于体味的听觉感受来唤起读者的嗅觉体验,把两种感官体验完全的结合在一起,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又使作品更加的生动传神。第二层写动态,“这时侯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凝碧的波痕”,“脉脉的流水”,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第五段描写了流泻的月光和塘中的月色。月色虽然是单调无味的,可经过作者的神来之笔,使之与斑驳有致的景色搭配描绘,自然让单调的月光增添了不一样的华彩。首先,“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增加了月光的动态感,以流水作为比喻,将月光诠释得轻柔、流动,既空灵又明澈,那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就是月色和水气柔和在一起的见证。这样的景色有如笼着轻纱的梦一般,写景中带有抒情色彩。虽是满月,却不能朗照,这样的景致越发的虚无飘渺,越发融合作者满腔的愁绪,正是“恰到了好处”,月光是从树的后方照过来的,自然不能整整齐齐,影子参差斑驳,“峭楞楞如鬼一般”,使读者完全融入这梦幻一般的境界,虽然并不均匀,但却透露出某种内在的和谐。“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将这一片和谐,幻化成了优美动听的旋律,传到耳畔。

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一连串叠字的运用,将荷塘四周树木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能引发读者种种联想,此时作者的心绪开始波动,稍缓和的心境又回归到不平静,眼前的幻想慢慢地消失无踪,有的只是 “热闹”的蝉声和蛙声,而“我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恍然若失的感叹,也与本文文眼“心里颇不宁静”互相辉映。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以写景为主,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第七、第八两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进一步表现了作者面对现实的那种复杂的无奈的心态。“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是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对于采莲的旧俗做一简单描绘,而后以《西洲曲》中的诗句,来表现那一系列的优美情境,至此,整篇文章的情感起伏达到了顶峰,首尾呼应使全文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整篇文章以“我”游荷塘为主要线索,作者游走的路线贯穿全文始终,情感表达波澜起伏,又都脱离不开现实的影像。全文笔墨纵横,意境阑珊,结构严谨,又富于变化,语言清新淳朴,使人倍感亲切,如同一篇声色具备的山水画卷,将作者一腔愁绪尽融其中。文章的最后回到了现实,看似简短平淡的叙述,却五味夹杂,现实是无法逃避的。尽享这荷塘月色的景致之后,作者从遐想中回归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然,心里还是一样的不宁静,刚刚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此处呼应开篇,总结全文。整篇文章充满了朴素的美,作者力求“真”与“自然”,真实生动地绘制了这一幅荷香游园图,完全不用绮丽的、生僻的字词来描绘雕琢,而尽显情感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

《荷塘月色》是一篇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佳作。作品“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作者内心的活动虽然不平静但并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淡淡的有所遮掩的,这样就形成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忧愁与喜悦是相伴而生的,在忧愁之中让人向往喜悦,而沉溺在喜悦之中又处处受到忧愁的牵扯。这就是全文的矛盾所在。朱自清以其独有的创作手法,完整而传神的表达形式,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江海中学(226251)

篇5:《荷塘月色》读后感

在夜晚的宁静之中,作者隐隐约约地看见了:田田的荷叶,淡淡的月光,熟睡的花朵,高高低低的杨柳……一切都是那么寂静,只有月光陪伴着他。

在文章中,作者又用了许多拟人和比喻,使文章像诗一般优美。

篇6:《荷塘月色》读后感

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的现实想“超然”又想“挣扎”的心迹。

文章一开头就点出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他想借游荷塘排解苦闷,于是作者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

篇7:荷塘月色的初中作文1300字

火蛇般热腾腾的火燄在夏天甚事嚣张,到处乱窜,让人心浮气躁,人心惶惶。但,夏天就像个矛盾综合体,因为夏天的夜晚却总是叫人心旷神怡!

西坠的太阳拖着汗流浃背的云朵,雨滴伞兵争先恐后的集体一跃,跃离满溢出来的“老母机”——乌云。剎那间,滂沱大雨倾盆而下,澄澈透明的水滴如千针万刺般直捣入地面,但他们的身影却一去不复还,被饥渴的大地,瞬间大口大口的喝入肚子里。

雨停了,云散了,天晴了!阳光从云中渗透出来,久违的阳光照亮了大地,小花小草上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亮如星光,美如碎钻,地上一片闪闪耀眼金光。一场雨后,大地容光焕发,大树小草神采奕奕,流水淙淙,连脾气暴躁的太阳都稍减怒气,不再火力全开了。在地平线上光束微弱的太阳,以及成群结队归潮的白鹭鸶,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风景画。在太阳掉下的那一剎那,黑夜的幕纱渐渐拉下,皎洁的月亮缓缓上爬。

银白的月亮赶走了火红的太阳,沁凉的微风吹走了烈焰的热煞。我被太阳弄得头昏脑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烦躁不安。辗转难眠的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让我快抓狂!起身跳下床,走出让人闷热紧张的屋子。

漫步在羊肠小径上,徐徐微风迎面而来,在我身边轻盈的跳跃着。月光把地面照得清楚明亮,亮白的月好像黑夜中的大太阳,不过没有炙热的火焰,反而释放出些许淡淡的清凉和温柔。幽幽的清香随风飘散,香气无法可挡,诱人一步步走向荷塘,真是名副其实的——“牵着鼻子走”呀!荷塘的月色真美啊!荷花亭立,不时在微风吹抚下随风跳舞,摇曳生姿;荷叶形如巨盘,还有些水珠顽皮的在上面跑跳翻滚,摇摇晃晃,摇出曼妙的舞姿,晃着皎洁的月光。荷塘的月色,就如“云开月来花弄影”的诗句一般,甚是有趣!

当我正陶醉在婀娜动人的荷塘月色之下时,耳旁又传来一阵阵“呱呱呱”的哇唱,连在荷塘间翩翩起舞的蜻蜓,也停在荷叶上伫足欣赏。青蛙们天籁般的歌声源源不绝,由远而近的传入耳中。我抬头仰望万千星斗,一闪一闪的他们好像在对我眨眨眼的说:“欢迎参加夏夜派对!我们会帮你把烦躁的心驱离,灌输舒爽的气息给你喔!”我也还他们一抹微笑,然后兴奋的继续我的夏夜旅程。突然感觉到,我烦躁的心真的沉淀了,我又昏又胀的头,也清醒舒畅了,连疲劳痠痛的脚,也健步如飞呢!

走着走着,看到静立在街道两旁的路灯,也在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我见夜幕低垂,繁星点点,虫鸣蛙唱,千里荷香,翠峰为屏,绿竹作衬,在一旁的.稻田、细水、小农舍齐齐烘托出夏夜的慑人美丽,夏夜的安宁静谧,夏夜的清新凉爽。

夜深了,我又寻来时蜿蜓小径回家。皓月当空,我掩门入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爬上屋顶,月亮依旧皎洁,繁星依旧闪闪发光,但好像铺上一层细细的薄纱,夜空好像晕染的一幅画。远处荧荧路灯依旧明亮,但不同的是他们睡了,全都睡了。朦胧的,山峦、田野静静的睡了!朦胧的,荷花、青蛙静静的睡了!

我躺在已然冰凉的床上,思索着“古月照今尘”的古人诗句和情怀。月亮依然还是以前的月亮,但看着着这皎洁明月的人已经不一样了,以前古代诗人都喜爱在这个“大银币”下饮酒作乐、吟诗抚琴,想着我和文学作家、大师们曾经欣赏过这美丽动人、千百年不变的夜空,我就倍感欣喜。转思又想,但墨人骚客都已经不在人世,真是令我喟然!

篇8:《荷塘月色》学案

一、 关于作者

朱自清(1898~1948):江苏东海人,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春》《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病逝前,朱自清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被毛泽东赞誉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本文正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课堂学习

一、 文本思路梳理

1. 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2. 找出关键词句及情感脉络。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一想,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情感脉络:心里颇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着江南

3. 明确全文的线索。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仍是淡淡的哀愁

4. 探究: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呢?

[明确]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1) 对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

(2) 作者的思乡之情

(3) 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4) 家庭生活的不和谐

(5) 人类的两难处境即现实不自由,自由不现实

(6) 传统知识分子中正平和、洁身自好的文化人格

二、 重要段落解读

1. 作者是怎样从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

[明确]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相似之处是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2.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3.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4.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5. 第八段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了对立、转化。

三、 品味语言特色

1. 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妙处。

[明确]作者抓住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运用通感手法,表现了荷香的神奇清淡,烘托出月夜的优雅和宁静。

(“通感”,又叫“移觉”,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使感觉发生转移的修辞方式)

2. 跟第四段比较,第五段在写法上特别是用词上有什么不同?找出1至3句中的动词,体会其表现力。

[明确]泻、浮、洗、笼

“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很强的动感与立体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显得生动活泼。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无声响的幽静之美。

“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准确地表达出雾的轻柔、飘动状态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突出静态美。(“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洗”字形象地写出叶子和花鲜润和乳白的色调,突出花、叶在月色沐浴下一尘不染、脱俗、光洁照人的特点,照应了上文中的“出浴的美人”。

“笼”字表现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朦胧而又不可捉摸的特点。

3. 第六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课外演练

1. 下列加点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弥望(mí / 充满)

倩影(qiàn / 美丽)

风姿(zī / 姿态)

B. 温馨(xīng / 芳香)

宛然(wān / 仿佛)

惊诧(chà / 惊奇)

C. 蓊郁(wěng / 茂盛)

噩梦(è / 可怕的)

恩泽(zè / 恩惠)

D. 袅娜(niǎo nuó / 柔美的样子)

风致(zhì / 美的姿态)

倏地(shù / 极快的)

2. 文学常识填空及默写。

(1)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主要作品有散文《 》《 》

《 》《 》等,其中《 》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被毛泽东赞誉为“ ”。

(2)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_______。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_______, _______;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_______,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 。

(3) 月光如流水一般,_______。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_______。……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_______,

_______。

(4)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_______。这时候最热闹_______;_______,我什么也没有。

3. 下列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修辞手法不同的一句是( )

A. 风来花底鸟声香。

B. 鸟抛软语丸丸落。

C.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 根据“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语意,对出下联。

上联:水自石边流出冷

下联:

5.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参考答案

1. A(B. 温馨xīn,宛然wǎn;C. 恩泽zé;D. 倏地shū)

2. (1) 背影 春 绿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仿佛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似的

(3)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 D(A、B、C都是通感,D是比喻)

4. 风从花里过来香

篇9:荷塘月色读后感500字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这些词语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上节提到的删去的“刚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于特定的环境外,也与“淡淡的喜悦”这一特定的情感不谐。试想,面前立一群“刚出水的美人”,表现出的喜悦还能是“淡淡的”吗?

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

篇10:《荷塘月色》读后感300优秀

顿时感到了丝丝凉意,深刻感受到作者在孤寂的氛围下内心的彷徨与不宁静。朱自清在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环境——荷塘月色。他着力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将荷叶比作亭亭舞女的裙子,从而突出了荷叶动态的美。伴随着徐徐微风,送来了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更是以歌声比作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这一通感的手法将荷香在文章体现的淋漓尽致。

读着读着,我被作者描写的诗情画意般的荷塘景色彻底征服了,记得也是同样一个夜晚,我和爸爸妈妈漫步在暨阳湖的荷花池边,月光洒在荷塘里照亮了满池的荷花,月光映衬着荷花,荷花点缀着月光。这月光、荷花和我们组成了完全不同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这是一种和谐的美。

篇11:《荷塘月色》读后感200字

不知为什么,我对《荷塘月色》有种特别的感觉,不只是朱自清的散文,更是对凤凰传奇歌中的《荷塘月色》的喜爱,他总能带给我一种美丽的感受,总能让人忘掉一天中的不愉快。

朱自清笔中的《荷塘月色》真真切切描用绘了一幅引人入胜的荷塘月色图,那妙不可言的景象总是让人心旷神怡,陶然忘记。文中写荷花荷叶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多角度,多层次的刻画了其优雅而美妙形象。作者在写荷香时,运用了光和影的和谐之美,让人不仅感到美不胜收。优美而带有淡淡的哀伤,正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我喜欢这样的一幅美景。

篇12:《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第一次讲《荷塘月色》这篇散文,读文,读人。第一课时我主要讲了伯夷、叔齐、屈原、文天祥、秋瑾、闻一多等有骨气的中国古代文人的感人故事,进而引出朱自清,自然过渡到他的高风亮节,让学生先对朱自清其人有深层次的理解。了解朱自清一方面是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生平理解文章;另一方面是借助这些先贤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们应该发扬先贤的优良品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一节课感觉还可以。学生在随笔中都能很好地运用先贤的高风来充实自己的文章。

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品语言。我告诉学生主要从动词、修辞、叠词三方面赏析。课后想了想,在引导学生方面我太欠缺,沒有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比如,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了,因此这时讲修辞应该侧重于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分析课本上的几种修辞。

反思这一篇散文的授课,我对自己很不满意,只是在最后朱自清对待妻子的态度这个问题上感觉稍好些。同学扣着文章展开了小辩论,有同学认为朱自清对妻子是不满的,是厌恶的;有同学则抓住作者出去悄悄带上门、回来时轻轻推门的细节认为朱自清很爱自己的妻子,生怕打扰她的休息。这一场小辩论说明同学们在认真思考文章,思考问题。我最后总结了一下,其实这里的两笔是一种写作笔法,妻本是自己最亲近的人,连她都不理解自己,这就更写出了作者的苦闷,孤寂。作者和妻的关系其实很好,有他写的祭文《给亡妇》可以为证。另外我拓展了苏轼和前妻王弗的故事,以及苏轼的著名悼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在对比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对妻的感情,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整体下来感觉文章讲得太死板,块儿与块儿之间没有有机地融合起来。散文讲课要抓住形散神不散这个特点,从分析形(文本)得出文章的神,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主旨。这样下来应该比较系统。这篇文章导入时我主要抓了朱自清的高洁品质,其实完全可以在生平简介中加入朱自清的细腻、文雅、拘谨、对妻的温柔体贴这样一些性格特点来讲,这样的介绍可能更能打动学生,让作者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地在学生头脑中复活。

篇13:荷塘月色读后感300字

朱自清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描写了一个宁静,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清冷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人静时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他觉得自己是个完全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要做的事,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走着走着,我仿佛看见了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零星地点缀些白花……”风中的花香,肯定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之上,简直就是月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而我便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深深陶醉……()

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尤其是对荷花、叶子以及月色的描写,以人心旷神怡,久久不能忘掉。每次,我读完以后,觉得好像学到了什么人也不知道的知识。每读一遍,都是那么爱不释手,仿佛手里捧着金子似的。

篇14:《荷塘月色》读后感优秀领悟

我们眼见的荷花:“袅娜”“羞涩”“点缀”微风迎面还“送来缕缕清香”“仿佛……渺茫的歌声……”;

我们眼见的荷叶:“与花……颤动”“肩并肩密密的挨着”“凝碧的波痕”;

我们眼见的荷塘:“薄薄的青雾”“浮”。

我们眼见的树林:“弯弯的杨柳”“稀疏的倩影”“漏着几段空歇”“树缝漏着一两点灯光” “月光是隔……荷塘上”。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于是朱子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就成了谦谦君子,成了抒情散文中的异苑奇葩,成了

散文史上的牡丹风华。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话:[益鸟]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周敦颐《爱莲说》里说得好: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篇15:《荷塘月色》读后感600字

读《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很多种说法,我个人的理解是:《荷塘月色》一文表达了作者闲适的心情,描写了月下荷塘的自然之美。本文然我感触很深的,莫过于作者对于景物极其细致的描写。对于月下荷塘的描写我印象颇深,尤其是那柔美的月色。

没有电,光源惜缺,白天靠太阳,晚上自然靠月亮。明月当空,月有着它的素净之美。看天涯明月,寄相思之绪。明月市场成为爱情的见证,著名的神话“嫦娥奔月”反映出了古人对月亮的迷恋、幻想,亦印证了无论是实际还是精神层面,月亮在古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所发出的感慨使人惊叹。由人思月,人生短促,自然无尽。月在人亡是常有的事。多年后,更迭了朝代,明月换拨人看,《荷塘月色》中作者亦与月产生了共鸣,不同的地点,相隔甚远的时间,作者来到荷塘,月光柔和的照射过来,一种美,一种迷幻,亦或一场梦……

篇16:《荷塘月色》三美

一、画面美: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营造了美轮美奂的画面

例如,作者写荷叶,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赋予荷叶灵动的美。又由于荷叶姿态十分舒展,所以作者用“舞女”来修饰。这样的比喻既显现出了荷叶灵动婉约的一面,又使人将荷叶与舞女联想在一起,分不清彼此。

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如粒粒明珠”——像明珠一样晶莹洁白;“如碧天里的星星”——白花在绿叶衬托下,在月光照射下隐约闪烁,像碧天里的星星眨眼,因为是“零星的”,所以用了“点缀着”,这主要是从色彩的角度来描写荷花的,描绘了一副色彩缤纷的荷塘月色图。

《荷塘月色》中的比喻新颖、奇特、优美、生动,它能给我们很多美的感受,同时也能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二、音乐美:叠字的巧妙运用

《荷塘月色》多处运用叠字写景抒情,例如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日”原本是用来表示时间的名词,这里用了“日日”,表明经过荷塘次数之多,对荷塘的熟悉程度之深,重叠后有一种强调的意味在里面。“渐渐”表明时间之慢,这实际上也是“我”当时艰难度日的心境的写照。

第二段“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中的“蓊蓊郁郁”是双音节叠词,突出了夜晚荷塘的孤清冷静,更烘托出了“我”的心绪不宁。第五段专写月色,用“月光如流水一般”总领,“薄薄”写出了荷塘雾气笼罩的朦胧之感。“淡淡”和“弯弯”写出了荷塘的光影交错,意境优美。

总之,全文中叠字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朱自清的深厚的语言修养,也充分反映了汉语叠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表情达意的特殊功能——音乐性、丰富性、形象性。

三、结构美:明暗线索交织,营造环形结构

1.现实世界——理想世界——现实世界

《荷塘月色》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道出了作者内心的烦乱不安。面对混乱的现实,作者不知该如何抉择,心中苦闷无比。作者在彷徨犹豫之际想到了荷塘,“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作者心目中的“另一个世界”或许就是他的理想中的乌托邦,文章的4——6自然段就是作者寻找宁静的产物。然而在寻找宁静的过程中,作者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足见其内心的落寞。理想终归要回归现实:“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挣扎于理想与现实之间,他的内心波动其实也是一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心态真实写照。这种心态反映在文章中,就好像是画了一个圆圈。

2.寻静——宁静——不宁静

作者为了寻得心灵的宁静,才“披了长衫,带上门出去”,一人行走于荷塘月色之中,陶醉于这无边无际的荷塘美景之中,希望能够获得心灵上的暂时解放。“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但是作者真的能通过这一隅荷塘来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一切的美好愿想终究是要回归到现实世界中的。作者的彷徨、无奈表现了在动乱年代不甘随波逐流却又没有出路的知识分子的矛盾心境。作者的内心从寻静到获得暂时的宁静,再到回归不宁静,恰好形成了一个环状结构。

《荷塘月色》一直以来都被奉为写景散文的经典,不仅仅是因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达技巧,更是由于作者将自己的真情实感都一一外化在笔下的景物之中。《荷塘月色》的画面、音乐和结构无不美轮美奂,值得不断品味。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荷塘月色读后感初中生】相关文章:

读荷塘月色后感04-28

荷塘月色读后感范文06-11

关于荷塘月色读后感08-13

散文《荷塘月色》读后感04-27

荷塘月色朱自清读后感12-16

荷塘月色05-06

荷塘月色朗诵04-20

荷塘月色优质05-19

荷塘月色 教案06-13

读《荷塘月色》06-22

上一篇:勇于担当演讲稿简稿份下一篇:积极做好迎接年终目标考核检查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