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统计局2005年工作总结

2024-06-28

北京市西城区统计局2005年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北京市西城区统计局2005年工作总结

北京市西城区统计局2005年工作总结

2005年是全市政府统计系统的“数据质量年”,区委、区政府也明确了全面实施“三区战略”的总体工作思路。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北京市统计局的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促提高。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队伍建设、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统计基础建设、统计调查研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科学性,增强统计工作的权威性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

一、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促进统计队伍建设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正是经济普查和年报工作最繁忙的时期,局党组精心组织,统筹兼顾,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教育活动和统计工作两不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树立普通党员的先进典型,用身边老党员的先进事迹感染、影响青年党员、积极分子和普通群众。全体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党性观念、先锋模范意识进一步增强,带动了干部素质的明显提升,激发了大家的昂扬斗志,充分展示了统计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为加强统计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进程,适应统计人才储备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制定了干部培养管理办法,注重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坚持不拘一格选人才,通过民主程序,严格的考察,产生出副处级后备干部5名,选拔了2名科长和4名副科长,使一批政治思想素质高,专业知识水平高,责任心强,事业心强的年轻人走上领导岗位。2005年,我们还在全区统计系统组织统计师职称考试培训,包括区、街两级统计机构在内的20多名同志参加了培训。当年,有2名同志取得高级统计 师职称,12名同志取得中级统计师资格,专业技术骨干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各街道、各部门在队伍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华天饮食集团公司重组后,引进了大学毕业生,加强了统计队伍的力量,保持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

在注重队伍建设和锻炼的同时,我们还注重统计文化的建设,为广大统计人员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情操。在北京市政府统计系统第一届文化艺术节上,全区共同参与,西长安街街道、环卫中心、园林局积极组织本地区、本部门统计人员参加书画、摄影、征文和演讲比赛,并获得部分奖项。通过精心组织、认真排练,我区的服装表演在演出中引起了轰动,向全市统计同仁展现了西城统计人的活力和风采,并获得组织一等奖。

二、坚持以数据质量为核心,加强基础工作建设

真实可信是统计工作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每一个统计人的职责。为了保证源头数据质量,我们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成效。

(一)强化数据质量核心,各项普查调查顺利完成

在经济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中,我们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了周密的工作方案、管理制度,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保证。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调查,通过普查,进一步摸清了全区第二、三产业的“家底”,重新核实了地区生产总值。国务院普查办和市委、市政府对普查结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经济普查数据方向性地还原了经济的真实情况,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印证了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和前瞻性,为引导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经济普查中,全区共调查单位23771个,个体工商户18228个;填报表种近60种,涉及指标2000余个;共收审上报近15万张报表,处理数据信息达2000多万笔。在此期间,我们做了大量的 审核工作,严格把关,数据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西城区被国务院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授予“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是我们全区统计人的骄傲,也是对我们辛勤劳动的回报。

1%人口抽样调查共涉及51个小区、5417户、17528人。强化基础工作,确保数据质量,是1%人口抽样调查的最大特点。我们精心组织调查的各个环节,使每个环节责任落实。我们采取了集中汇审的有效方法,对确保数据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调查任务。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统计工作水平

为提高数据质量,2005年,我们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了不同的培训方式,加大了各种统计业务知识的培训力度。一是在网报培训中,我们采取了分层次培训的方式,统一教材、统一派遣教师、统一讲课内容,共组织培训47场次,培训各级统计人员近3000人。二是经济普查之后,新增单位数量不断增加,全年共对2097个新增单位的统计人员进行统计业务知识的培训,大大提高了这些单位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法律意识和统计业务水平。三是举办了统计从业资格考前培训,全区共653人参加统计专业知识培训,672人参加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及格率75.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6.6个百分点。2005年年报,单位多,表种多,培训的组织工作难度很大,各街道统计机构克服种种压力,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使培训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什刹海、德胜街道认真抓培训,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新街口街道积极组织地区单位参加区统计学会举办的《如何正确填写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专题讲座,提高了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区、街两级统计机构共组织年报培训79场,11000人次参加了培训,综合到会率达到97.4%。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更多更好的统计服务 一年来,我们强化了主动服务、科学服务和优质服务的意识,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结合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问题,提供全面、准确、快捷、高效的服务。

为了全面、及时反映六个“功能街区”建设的进程,我们建立了“功能街区”统计监测制度。对金融街的多项统计指标监测试运行;进一步完善、巩固了六个“功能街区”固定资产投资监测统计制度;德胜科技园、西单商业区的监测已形成常规统计制度。到2005年底,基本实现了对六个功能街区的监测统计。

全年共完成国家、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专题调查近30个。宣传思想工作调查、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调查、城镇居民口粮收支平衡基础调查、低保家庭调查、居民家庭春节生活调查、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情况调查、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信息化应用水平调查、企业景气监测调查、群众安全感调查、旅游业调查等等。这些调查的大量信息,弥补了日常统计不足,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效依据。

在《西城报》开辟《数据统计》专栏,进一步普及统计知识,同时也宣传了统计工作,受到各界欢迎。编印了《走近统计》、《西城区情》等资料、为区人大、区政协和区领导及时提供了全面的统计资料,提高了统计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全年编辑《统计动态》32期、《快报》28期、《经济普查简报》30期、《调查资料》127期、《调查分析》27期、《调查报告》25期,通过这些资料,全面反映西城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预测未来趋势。深度开展调研工作,积极参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除了2005年全局11项重点调研课题外,还参加了西城区“十一五”规划的总课题和11个分课题的研究。以发挥普查成果为区域服务的作用,我们积极筹划经济普查后期资料开发工作,服务政府需求,共撰写了短、平、快分析14篇。确定了15个重点研究课题,与各委、办、局等相关部门签定“西城区经济普查重点课题研究合作协议书”。为统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各街道统计部门也相继确定了研究课题共7篇,这些课题将于今年4月底前陆续完成。

在为各级政府服务的同时,我们加大了为基层服务的力度。月坛街道率先启动信息平台,加强与地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使信息快捷、高效、准确地传递给基层统计单位。展览路街道专门制作了街道办公地图,并向社会公布办公地址、电话、联系人,方便了与基层单位的沟通和联系,提高了办公效率。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统计数据网上采集系统建设,是解放统计生产力,提高统计数据采集率,转变统计生产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从基层单位统计工作的现状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大幅度减轻统计工作负荷。我们将统计数据报送网络化作为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通过反复研究、讨论,多方征求意见,确定了“创造条件,积极试点,稳步推进”的工作方针,明确了具体实施步骤,细化网报工作流程,尽最大努力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各街道和综合部门的配合下,2005年,我区定报单位基本实现了统计数据网上报送。

由于网报单位大量增加,在积极平稳推进网报工作的同时,我们以提高统计信息网安全防护水平为重点,制定了《西城区统计信息网络安全改造方案》,加强了网络安全管理的力度。一方面最大限度整合现有资源、规范管理,另一方面积极与市统计局、区相关部门沟通,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及时解决突发的网络故障,提高网络使用效率。

五、坚持依法统计,注重执法效果

2005年,我们进一步充实执法检查力量,改善技术装备,严格依法查处统计违法行为。在全区执法人员共同努力下,执法工作有了新 突破。一是检查数量的突破。共检查462个单位,是以往检查单位数量的2倍;二是立案数量的突破。共立案65件,立案率达到18.6 %,是以往立案数量的3倍,其中警告34件,罚款12件,罚款金额11.2万;三是执法手段的突破。在全市集中执法检查中,我区率先使用了简易处罚程序,当场对受查单位进行警告处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过实践锻炼,推进了全员执法工作,提高了全区的执法水平。为提高执法检查质量,四次组织全区专、兼职执法检查员检查技巧和执法文书培训,通过培训和对经济普查执法案卷进行评查,提高了全区统计队伍的执法水平。在全市统计执法专项评比中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时荣获国家统计局授予的“依法统计”先进单位的称号。

六、强化宣传工作,加大舆论导向力度

一是加大宣传工作投入,提供有力保障。2005年统计宣传工作得到了局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并作为重点工作被纳入局折子工程。为此,我们加大了对宣传工作的投入,组建了专业科室,配备专人负责统计宣传工作,购置了设备,从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

二是创新工作方法,理顺宣传渠道。在宣传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强化内部协调机制、与市统计局的沟通机制、与区属部门的交流机制,进一步理顺了工作关系,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确保宣传报道渠道畅通,从而打开了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三是以重点工作为突破口,宣传工作收效显著。我们结合经济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成效明显。一年来,我局向市、区各种刊物投送稿件达1000篇以上,采登率45.4%,及时报道了统计工作动态,宣传统计成果,反映西城区社会发展状况;以“西城区统计信息网”为媒介,大幅增加网上信息量,向社会发布信息;为配合经济普查工作,在《西城报》上及时推出3 期普查宣传专刊,发表《经济普查公报》;编辑制作了经济普查多媒体宣传片《我们一起走过》,社会反响良好;编辑出版了《普查情怀》等刊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反映普查人员的感人事迹和普查工作的风雨历程;在《西城画报》上报导了统计文化活动,提高了统计的社会知名度;金融街街道将统计法有关条款和定报制度印制在笔记本上,在年报培训时发给基层单位,受到基层单位的普遍欢迎。

篇2:北京市西城区统计局2005年工作总结

2006年是全市“十一五”统计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西城区统计工作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的一年,也是统计“基础工作年”。我们坚持以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及全市统计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及市统计局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统计工作环境,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统计,夯实统计基础,加快统计改革,提升统计服务水平,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统计工作任务。回顾2006年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夯实基础工作,提高数据质量

(一)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统计数据来源于基层,数据质量高低取决于基层统计能力的强弱。2006年,我们将工作重心下移至基层,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采取统计督导的方式,深入经济总量前20名的大企业,对企业内部统计制度建立情况、统计工作流程、统计数据质量等进行指导,并积极征求企业对现行统计方法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为基层统计工作创造条件,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促进统计基础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各街道统计所也做了大量工作,西长安街统计所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对基础工作较好的单位进行表彰,进一步调动了基层单位搞好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统计人员业务培训和考核。为进一步强化统计管理,我们采取多种措施,下大力气抓好统计人员业务培训及考核工作。一是强化基层单位业务培训。去年2月至9月,由街道组织,统计局专业人员统一授课,对全区限上企业展开全面的业务培训工作,共培训29场近2千家企事业单位。二是按照《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在全区开展统计资格考试,共887人参加考试,合格率90%居全市第一;全 年共完成5360人的资格审批,从源头保障了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提高专业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结合自身统计工作需要,先后组织了会计基础知识、数据库操作、马克威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业务管理系统操作等培训。通过培训和各种演示活动,提高了专业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统计技能,提升了统计队伍整体素质,打牢了统计工作的基石,为建立一支作风严谨、纪律严明、业务精通的统计工作队伍夯实了基础。

(四)强化数据审核,确保年、定报数据质量。为正确反映我区一年来各行各业所取得的成绩,确保数据质量,我们采取了事前预防与事后抽查相结合,初审与复核相结合,报表单位负责与统计专业人员负责相结合的“三结合”办法,重点抓好“三个会议”,一是组织业务骨干及时参加市年报会,把上级指示精神领会吃透;二是统筹安排各专业年报会,精心备课,认真讲课,使基层统计人员熟练掌握报表填报方法;三是开好数据上报前的评估会,切实保证了年、定报数据质量。展览路统计所为确保年报数据质量,专门成立了由主管主任任组长,统计所所长、办事处办公室主任任副组长的年报工作领导小组,保证了年报工作圆满顺利完成。

二、以开发利用统计资料为重点,统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6年,我们强化“贴近需求、服务到位”这一理念,坚持以决策服务为向导,积极为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发挥了统计部门参谋助手的职能作用,服务水平有了新提高。

(一)做好统计年鉴、公报、快报等的编印工作。综合月报全新改版,根据专业制度的变化,调整了出版频率,增加了社会指标的容量,及时快捷地为各级政府提供了优质的统计服务,扩大了影响。编制了《西城区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调研分析汇编》、《西城统计月刊》,以全新的视角和表现方式编印了《西城区情》,深受区领导和社会各界好评。什刹海统计所利用经济普查数据编辑统计资料,从地区单位基 本情况、行业构成等七个角度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数据翔实,特点突出,受到了街道办事处领导的关注和肯定。2006年,我们围绕党政领导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快速、准确提供信息,全年共撰写信息787则,有560则信息被各级刊物采登,采登率达71.2%,充分发挥了统计部门信息丰富、灵敏和公正的优势。

(二)认真抓好调查分析。为更好地发挥统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2006年我们相继开展了企业景气调查、企业投资环境调查、1%人口抽样调查等23项调查。围绕党政领导关心的热点问题、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开展了9项课题调研。全年共撰写《统计调查报告》和《统计分析》74篇、统计调查资料123期,及时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依据。

(三)为社会各界提供及时、方便的经济社会发展信息。一是人大、政协换届选举期间,我们精心编印了《数据解读西城》丛书,从魅力、变化、喝彩、发展4个不同侧面诠释了西城的变化,帮助“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多方位了解西城,受到了代表们的普遍欢迎,并在西城区宣传思想工作“十个一”评比中,荣获“一件好宣传制品”最佳奖;二是在对外查询工作中,做到热情服务,把握原则,数出有据。全年为各部门提供数据查询187人次,查询量64万余笔。三是各统计所参与街道中心工作,为统筹区域管理提供依据。德胜统计所利用统计资料配合街道办事处开展的对地区企业规模的摸底,为推动和完善中关村德胜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服务。新街口统计所协助社区办编辑的地区基本单位名录手册为街道发展和社区建设提供支持。四是七个街道统计所还利用经济普查数据,首次组织专门的统计课题研究小组,取得了一批成果。如金融街统计所撰写的“加强功能街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统计分析报告,全面分析了金融街街道的区域特点,提出未来的发展建议,受到街道办事处领导的好评。五是统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触角伸向企业。我们利用经济普查数据,首次尝试根据 不同行业的特点、结合企业的需求汇总编辑分行业数据资料,反馈给参与普查的单位,使基层单位充分享受调查成果,让基层单位感受到他们既是普查的付出者,更是普查的受益者,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参与调查、配合调查的积极性。这是政府统计部门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而进行的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三、加强统计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依法行政

(一)强化统计执法检查,树立统计工作权威。按照市统计局下达的执法任务,我们认真落实本统计执法计划。全年共检查443家单位,立案104件,同比增长60%,罚款25.2万元,同比增长142.9%,在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06年统计执法检查工作评比中我区统计执法工作名列前茅。月坛统计所还结合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印制了《致法定代表人的一封信》,将执法检查情况及造成违法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反馈,提升了企业对《统计法》的认知度,树立了统计工作权威,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单位统计业务水平。

(二)争创“诚信统计单位”活动在全区开展的有声有色。为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工作,全面提升统计工作质量,教育和引导各单位自觉遵守统计法律法规,我区从2006年起在统计系统开展“诚信统计单位”评估活动,通过建立诚信统计评估的长效机制,达到“弘扬诚信统计精神、树立诚信统计理念、营造诚信统计氛围、创造诚信统计品牌”的目的。为确保诚信统计单位评估工作的真实、有效,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成立了评估领导小组,明确申报范围、条件和评估工作流程。并在全区广泛宣传、动员,制作了4000余份海报张贴在全区重点街道和写字楼内;发放15000份宣传品给全区各单位,提高了企业诚信统计的意识。在对申报单位的统计制度建立、基础工作和报表质量等方面进行初步核查后,成立专家评估组分别对基层单位进行现场评估,最终评出北京市西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北京敬业电工有限公司和北京味多美食品有限责任公司3个单位为2006 “诚信统计单位”。此项工作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市统计局多位领导认可。

四、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自动化水平

一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使西城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根据区领导的指示精神,制定了西城区统计信息化建设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其中统计专网、安全防护体系、数据备份系统、政务信息系统及网站等建设项目已经立项。完成了市、区统计专网升级改造工作,数据传输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目前我局全体同志已能够连接市局、国家局内网以及互联网,为大家及时了解有关信息提供了有效、快捷的途经。同时进一步加强了网络安全设施建设,为有关计算机安装了物理隔离卡和隔离硬盘,实现了统计专网与区政务网物理隔离。完成了路由器、防火墙的联合配置调试工作,安装了入侵监测设备,并部署了相应的安全策略,保证了网络安全。目前,西城区统计信息网改版工作已初见成效,网站内容更加丰富,实用性增强,已成为社会各界了解西城的一个窗口和平台。

五、积极推进街道统计体制改革工作

篇3:北京市西城区统计局2005年工作总结

关键词:死因,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

城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将会影响到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构成。南宁市于2004年4月1日起要求在全市区范围内统一使用全国《居民医学死亡证明书》取代了原来的居民死亡报告卡, 把居民在家死亡、意外伤害死亡纳入统计范围。为了解城市居民的死亡原因, 分析其死因构成, 为南宁市的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现就2005—2008年报告的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经审核、核实的2005—2008年市区各有关单位报告的《居民医学死亡证明书》。

1.2 死因分类

死因分类依据国际疾病ICD-10进行。

1.3 主要评价指标和统计方法

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比和死因顺位。潜在寿命损失年 (PYLL) =∑Ai×Di, 其中Ai为各年龄组尚能生存年数, Di为各年龄组死亡人数;PYLL‰=PYLL/N, 其中N为早死年龄域上、下限之间的总人口数 (1~70a) ;平均减寿年数 (AYLL) =∑ (Ai×Di) /∑Di=PYLL/Di。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构成作为标化。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死亡概况

2005—2008年市区居民粗死亡率分别为2.32‰、2.36‰、2.61‰、3.05‰, 按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人口构成标化, 标化后死亡率分别为1.84‰、1.83‰、1.98‰、2.27‰。历年男女粗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见表1, 历年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对2005—2008年死亡率进行趋势分析, 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2.2 前10位死因顺位

2005—2008年市区居民前10位死因的死亡率、构成和顺位见表2。4年来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一直居死因前4位, 占总死亡的63.28%。男女性历年首位死因是恶性肿瘤, 见表3、表4。恶性肿瘤死亡首位是肝癌, 占恶性肿瘤死亡构成的27.52%;心脏病死亡首位是急性心肌梗死, 占心脏病死亡的29.51%;脑血管疾病死亡首位是脑内出血, 占脑血管疾病死亡构成的37.08%。

2.3 不同年龄组前3位死因构成

婴儿组首位死因是围生期的疾病, 幼儿组、少儿组的首位死因是损伤和中毒, 青壮年组、中年组、老年组的首位死因均为恶性肿瘤, 见表5。

2.4 前10位死因的平均死亡年龄

死亡年龄最小的死因为损伤和中毒, 为41.38岁。平均死亡年龄最大为高血压病, 为71.39岁;男性平均死亡年龄最大为呼吸系统疾病, 70.41岁;女性平均死亡年龄最大为心脏病, 为73.88岁, 见表6。

2.5 前5位死因的PYLL、PYLL率和AYLL

前5位死因造成的PYLL最高为恶性肿瘤, 每千人中潜在寿命损失7.72a, 男性9.66a, 女性5.11a。最高为损伤和中毒, 为33.93a, 男性34.13a, 女性33.27a, 见表7。

2.6 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2005—2008年恶性肿瘤居死因首位, 死亡率分别为58.67/10万、51.81/10万、67.31/10万、80.36/10万, 经过趋势检验, 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前4位死因是肝癌、支气管或肺癌、胃癌、结肠直肠癌。男性恶性肿瘤死亡前4位是肝癌、支气管或肺癌、胃癌、结肠直肠癌, 女性恶性肿瘤死亡前4位是支气管或肺癌、肝癌、乳腺癌、胃癌。

注:PYLL—潜在寿命损失年;AYLL—平均减寿年数。

3 讨论

随着现代生活模式的改变, 近年来广西居民的死因别发生了很大变化, 急性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占的比例上升[1]。南宁市居民死因前4位的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与国内部分城市研究结果相同[2,3]。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男女, 历年脑血管疾病在死亡原因的构成均呈上升趋势。防治脑血管病应以控制高血压为切入点, 同时采取如经常测量血压和控制盐摄入量、戒烟、限酒、适度脂肪摄入及适当锻炼等综合措施加以预防。

不同年龄组前3位死因差异较大。要根据主要死亡原因报告的年龄分布特点、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病种, 采取不同的预防控制措施。

由于死因构成比侧重于从数量上反映疾病对健康的影响, 不能充分体现由于死亡年龄不同对整个地区经济、生活造成的影响, 只能片面反映疾病负担的情况[4]。PYLL分析突出了早死对寿命损失的危害更大;AYLL则直接反映疾病对寿命的危害程度。损伤和中毒在南宁市区的死因顺位中位于第5位, 但死亡的平均年龄是最低的, AYLL值也是最大的, 造成劳动的损失也是最大的。伤害死亡的预防与控制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肿瘤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 与居民的病毒性感染、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烟草以及环境污染有关[5]。南宁市恶性肿瘤的首位死因是肝癌, 广西是肝癌高发区, 近几年发病率虽有所下降[6], 但南宁市与肝癌的关系最密切的乙型肝炎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7]。乙肝疫苗是第1个预防癌症的疫苗, 但农村乙肝疫苗覆盖率还是相对比较低的, 需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乙肝疫苗接种[6]。支气管与肺癌成为女性死亡的首位恶性肿瘤, 这可能与“二手烟”和接触厨房油烟过多有关。

参考文献

[1]陆冠臣, 陈娜萦.广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8, 15 (3) :692-695.

[2]初里楠, 李竹, 张燕, 等.2003—2007年北京市西城区居民疾病死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09, 26 (2) :193-194.

[3]周金意, 向全永, 陶然, 等.2007年江苏省居民死因监测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08, 19 (4) :74-75.

[4]陆艳, 张永红, 张钧, 等.2002—2005年苏州市居民死亡谱和减寿年数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7, 15 (3) :284-285.

[5]邵永强, 钱合笑, 张孝和, 等.温州市2003—2007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趋势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 23 (3) :47-49.

[6]庄辉.乙肝防治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EB/OL].http://www, stdaily.com/broadcast/content/2009-07/27/content-87525.htm, 2009-07-27/2010-03-03.

篇4:解读2005年北京科技工作报告

“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实施五年来,北京的科技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去年,北京市委、市政府肯定和批准了“深化二四八,实现一个转变,两个加强,实施三大行动”的科技工作思路。

为此,科技管理部门以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为指导,按照“扶优扶强、因势利导、示范带动、项目引领”的原则,针对首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布局科技工作;改变工作方式,实行政事分开,发挥中介机构在科技管理中的作用;科学设计管理流程,用公开征集等方式确定科技项目,用招投标等方式选择项目承担者,加强了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估。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实践,积累了经验,摸索出了“以大带小”、“以用带研”、“科技资源招商”等引导创新的模式。

“一个转变,两个加强,三大行动”的总体工作思路在全市得到了贯彻落实。一些区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实施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建立了产业孵化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区。通过科技计划的引导,一些企业增加了科技投入,创新实力得到增强,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意识有所提高。以软件产业为例,全市软件企业2004年的研发经费约为96亿元,同比增长72%。城区科技资源更多地涌入郊区,年内城八区流向郊区县的技术1576项,成交额9.09亿元,比前几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区县的科技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全市各部门科技工作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得到强化,科技服务的渠道和手段不断丰富与完善,网络化的科技工作体系开始形成。

关键词:科技创新成果

2004年,北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一批有份量的科技成果。高温超导电缆研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用国产超导线材制造的我国第一组超导电缆系统正式并网,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丹麦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把超导电缆投入电网运行的国家。“非晶、纳米晶制品研究及产业化”重大项目突破了国外有关专利的制约,在家电和通讯电源用高品质纳米晶铁芯产业领域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申请了18项国家发明专利,建立了3个国家标准,使我国非晶、纳米晶在材料体系、工艺装备及产业化能力等方面整体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世界前三位。曙光计算机突破每秒11万亿次大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10万亿次以上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北京天元网络公司的两项标准被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接纳,使我国在电信领域与国际标准的接轨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科兴SARS灭活疫苗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获国家科技奖励项目占1/4强。在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成果中,北京地区获得62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26.6%。其中,“‘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的超细晶强韧化与控制技术”等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占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总数的60%;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3项,占国家自然科学奖总数的46%;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占国家技术发明奖总数的30%。

专利申请量、技术交易额持续增长。2004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18402项,比上年度增长8.2%,其中发明专利8608项,比上年增长9.9%。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共认定成果转化项目362项,促进了一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0亿元,达到424.99亿元,占全国成交总额近1/3。其中,中关村科技园区技术合同达15434项,比上年增长31.41%,成交额175.24亿元,增长39.9%。全市专利技术合同500项,比上年增长近1倍,成交额6.21亿元,增长1倍。完成各类产权交易项目1788项,其中技术产权交易71项,比上年增长1倍,成交额93.66亿元,增长5倍多。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77.7亿元,同比增长17.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0%。中关村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625.5亿元,同比增长24.5%;生产总值760.9亿元,同比增长22.4%,相当于当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7.8%。园区内一批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形成,为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软件业全年营业收入达到520亿元,同比增长35%,按可比口径计算,约占全国的33.8%。累计登记自主开发的软件产品突破6000个。

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公共平台日趋完善。国家软件出口(北京)基地正式获得批准。以“三库四平台”为主的软件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完成了主要建设内容,综合应用率达到80%,已为1400余家企业提供了软件技术系列服务。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大科技项目“ASP企业E化平台”已发展了300多个用户,为一批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抓存量、促增量、培育重磅产品”的发展战略指导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北京成为全国医药工业盈利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生物医药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90.9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利润23.7亿元,同比增长10.8%。新材料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40.3亿元,同比增长40.2%。

关键词:科技支撑

目前,科技对首都的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奥运筹备、区县发展等各方面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

奥运科技工作已经进入到以项目为核心的全面实施阶段。“奥运绿色建筑标准及评估体系研究”作为科技奥运十大专项之一,已开始运用在国家游泳中心等奥运建设项目中,成为北京市制定“公共建筑节能评审标准”的重要基础。“奥运改扩建、临建场馆及设施环保指南”、“奥运场馆瞬间热启动金卤灯照明系统的开发”等项目取得初步成果,并已开始在场馆建设中得到应用,“奥运会射击用运动枪、弹研究”、“数字化三维人体运动的计算机仿真研究”、 “兴奋剂检测芯片的研究”、 “奥运会信息系统集成测试管理平台”、“奥运虚拟博物馆”、 “奥运场馆中央控制管理系统”等项目的实施将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保障。

一批项目应用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东城区“依托数字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项目”建立了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器和数据处理平台,首次在国内城市管理领域实现了众多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与应用创新,创造性地构建了万米单元格部件管理法,通过GIS、GPS实现了现代化城市管理流程的再造和实时的可视化、自动化管理,实现了对城市市政公共设施的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的覆盖和管理。完成了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中的北京怀柔山水园林生态城市规划示范项目。“北京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技术研究”、“危险化学品相关紧急事故处理及决策信息支持系统研究”、“洁净能源示范工程”、“北京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 等一批项目已应用在城市建设中。

区县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大力发展各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重点扶持了“中介机构培育型”、“示范基地带动型”、“企业自主创新型”、“院校领办型”、“生产力促进体系型”等5种类型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模式。“农村科技服务港”一头连通了全市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一头连通了区县的科技信息网和各类农村服务组织,为城乡居民获取科技和市场信息创造了条件。中介服务机构积极为郊区提供咨询和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在科技项目的安排上,配合市农业“221”行动计划,重点支持了种养业一批优良品种的选育,为实现品种更新换代做准备。开展了板栗、大桃加工等适用技术的研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科普工作取得新进展。拥有世界一流天文科普设备的北京天文馆新馆让人耳目一新,参观者络绎不绝。新北京天文馆成为世界上规模较大的天文馆之一。此外,北京还启动了2004~2008北京区县科技活动中心(科技馆)振兴计划和奥运科普行动计划,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得到了落实。顺利完成了第三届APEC青年科学节北京市所承担的任务。成功举办了科技周等一批科普活动。

关键词:创新环境建设

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制订了《北京计算机软件保护办法》,修订了《软件双高人才的奖励办法》、《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开展了《技术创新条例》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工作。落实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政策,年内市财政专项资金分别对362个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1.3亿元,为35个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匹配资金1057万元。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成立5年来,累计向1600家中小企业提供了70亿元贷款担保支持,贷款额放大倍数超过18倍。园区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总计投资2116万元,帮助13家园区企业引进创业投资1.1亿元。

各方面协同合作,扶持软件产业发展。在税务部门的支持下,全年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14.8亿元,累计退税47亿元;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近400家软件企业的5000多名软件高级人才得到市政府专项奖励,奖励金额5000多万元;在市商务局和北京海关的支持下,160多家高新软件出口企业解决了通关归类问题,用友工程等多家通过CMMI三级以上评估的软件企业得到专项资助;在版权局、知识产权局和信息办等单位的支持下,政府部门使用正版软件工作圆满完成,验证了电子政务系统嵌套本国办公套件的正版化新路子,并建立起我市的两级著作权行政监管和执法体系;在相关委办局和各区县的支持下,年内政府投入软件领域的专项资金超过5亿元。

科研机构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市农科院畜牧所的改革和禽用疫苗产业化试点工作取得突破。市环保研究院建立起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框架。北京一轻所凭借电脑绣花机技术,成功走向市场。人工晶体研究院成功地实施了战略性资产重组。

着眼资源整合,创造性地开展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者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技术创新规律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型孵化器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促进科技条件平台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结合,提升孵化服务水平。平台建设摸索出了大学资源开放、行业资源集聚共享、专业孵化器整合创新等不同的资源整合方式;启动了“清华科技园公共测试平台”、“北京软件园软件产业公共技术与科技服务平台”、“北京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设备共用服务平台”和“ 北京海银科医药技术孵化服务平台”等试点。除专业孵化器与科技条件平台的结合外,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农委、市科委等部门合作,依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按照市场机制建立的“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开展了以“通过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为宗旨的基础研究平台建设的探索,在全国产生良好反响。

推动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目前全市孵化器总数为61家,其中经市科委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有 39家。孵化基地总面积8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714家,累计毕业企业1128家。2004年,孵化基地共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92亿元,缴纳税费7.7亿元,创造4万多个就业岗位。

大力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首次通过民主的方式产生出由民营企业家领衔的新一届理事会,北京发明协会新一届领导都是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

主动、充分地利用北京人才、成果、信息等优势科技资源,吸引外部资金投入北京的科技研发活动,把科技资源对资本的隐性吸引力显性化,“科技资源招商”取得了实效。仅在生物制药领域,中生制药等一批大型国内大型医药企业和跨国医药集团已在京投资超过20亿元。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对基础性研究形成了连续性支持,2004年共资助了244个项目。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奖励。加强了软科学研究与专家顾问咨询工作。积极实施“科技新星”计划。

关键词:八大主题计划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加强基础工作,启动“科技工作主题计划”,是贯彻总体工作思路的重要措施。主题计划针对首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社会发展的需求来配置政府资源和引导社会资源,统领科技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和落实、项目管理、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各项工作,完善区县、委办局协调互动的网络型科技管理体系,集成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形成开放条件下具有首都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2005年开始,作为科技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措施,北京正式实施8个主题计划:“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现代服务业促进”、“北京市民科学普及行动”、“科技条件平台服务首都建设”、“应用基础研究与战略高技术”和“科技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计划

今年,实施“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计划,重点支持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北京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发展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以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遵循“以大带小”的原则,在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重点领域,以大型软件外包、芯片产业链建设为突破口,组织实施一批起点高、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科技项目,全面带动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遵循“以用定研”的原则,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基因工程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设立企业使用知识产权的专项资金,在软件、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支持企业获取、形成和应用自主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推进技术标准试点城市工作。

“应用基础研究与战略高技术”主题计划

实施“应用基础研究与战略高技术”主题计划,增强北京地区基础研究相关计划与首都发展的关联性,从首都区域发展的高度,在城市管理(人口、交通、资源、环境等)、旧城保护方面及功能基因、蛋白质组学、纳米技术、超导技术等优势领域,开展面向首都城市功能定位、面向区域竞争力提升、面向公共事业的基础性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在未来几年力争解决若干满足北京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科技问题,促进若干具有战略性技术突破的形成,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支撑,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现代服务业促进”主题计划

实施“现代服务业促进”主题计划,使北京更多地参与国际服务业的高端分工,成为全国最具优势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世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重点领域是互联网信息服务、通信服务和科技创新服务等。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和面向奥运的WLAN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面向奥运的多语言智能信息服务网络,推动国际化、开放式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建设以石景山数码娱乐产业基地为代表的北京数字内容服务示范基地和以中关村软件园为代表的软件出口服务机构,大力支持软件外包服务、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的发展。高度重视北京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北京具有的研发、测试、检测等能力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条件优势,大力促进科技服务与科技中介、咨询行业的发展。要抓住继全球制造业转移之后研发服务业转移的机遇,调动首都资源,加快发展北京研发产业。工业设计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高端业态,要大力发展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设计创意产业,建立北京工业设计资源协作基地,创立工业设计奖,搭建设计条件平台,创办设计企业专业孵化器,整合产业信息、人才等优势资源,探索设计产业化发展的资源共享模式,为企业创新和设计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主题计划

实施“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主题计划,根据资源禀赋以及功能定位,通过“技术扩散”、“辐射效应”和“产业联动”,促进各区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实现协同发展。重点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新规划对区县功能的定位,利用有能力的科技中介机构,为区县提供咨询服务,明确发展战略和确定发展重点与优先产业。二是加强新型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围绕工业小区的建设形成一个全市的工作网络,通过开展科技创新促进郊区发展的政策研究与示范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优化郊区产业结构,扩大郊区经济总量。三是围绕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改善、改造郊区生活、生态环境方面,抓好昌平卫星城东扩工程中的社会综合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制定门头沟生态修复总体规划、设计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案并进行技术示范,推动密云生态县建设。四是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服务港建设。大力发展资源集约型和技术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构筑生态农业基地。五是加强科技在城镇建设与公共管理中的应用,以科技推进城市化进程。在新城建设、旧城保护与改造等方面加强技术开发和应用,鼓励科技成果、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的高度结合,推动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主题计划

实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主题计划,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探索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建设节约型宜居城市的发展道路,建立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政策保障体系,促进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缓解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企业清洁生产、生态园区建设、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及绿色消费等几个层面入手,开展煤、油、气、电等领域内的能源高效合理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启动企业绿色管理、生态园区建设、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示范,生态治理集成技术以及生态农业发展示范项目。根据奥运场馆建设的要求提供生态解决方案。应对北京地区水资源严重紧缺的状况,建立符合北京实际的供水关键技术体系,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提高供水水质,保证供水安全。促进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率的提高。在绿地植物选育、灌溉水源、灌溉方式等方面开展研究,为绿化节水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绿色GDP体系建设、循环经济的地方政策、法规和战略研究。提高居民节约意识。

“科技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主题计划

实施“科技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主题计划,在医疗卫生、智能交通、全民健身、人居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实现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建立相关的技术支撑体系,促使一批成熟的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和应用,同时,要组织实施医疗服务网络科技示范和食品安全标准化基地示范工程。以社区医疗为基础,以科技成果为手段,建立疾病综合防治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科技示范点。针对城市现代化过程中日益突出的精神、心理疾病和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医疗卫生突出问题开展疾病防治与研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的流行、食物中毒等)应急救助技术体系。通过路网接泊、交通模拟、信息平台和信号控制等技术研究,重点推进智能交通系统(ITS)建设、加快北京交通信息化建设。围绕市政府提出的“食品放心工程”,实施食品安全标准化基地示范工程,开展食品标准、检测方法和检测评价体系研究,开展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

“北京市民科学普及行动”主题计划

实施“北京市民科学普及行动”主题计划,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共同作用,大力加强科普场馆建设,积极打造一批科普项目品牌,努力培育一批职业化、专业化的科普工作者队伍,切实加强全方位的科普合作,有效促进科普的国际间合作交流,整合区域场馆、院所、高校及企业的资源,构建能够不断满足社会不同群体需求的北京大科技文化传播体系,引导人们建立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科技条件平台服务首都建设”主题计划

实施“科技条件平台服务首都建设”主题计划,按照“有效调控增量资源,激活存量资源”的思路,逐步加大对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启动条件平台网络体系建设,制定平台运行监测指标体系,在重点专业领域内,注重与孵化器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几个科技条件专业平台。

进一步改善区域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促进创业孵化体系发展。通过创新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的引导,促进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完善北京地区技术转移体系,逐步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技术合作,促进北京技术成果的辐射和扩散,把北京建成全国技术交易中心。适时推出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软件企业认定等政策的贯彻落实。努力探索院所改革的新途径。

加强软科学研究,为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抓好市政府专家顾问团工作。继续实施“科技新星”计划。加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的科技管理队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八个重要转变

篇5:北京市西城区统计局2005年工作总结

日在东城区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东城区区长 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东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

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是新一届区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区九次党代会确定发展目标的起步之年。一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认真落实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任务,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一、东城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4年,东城经济在较高平台上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63亿元,同比增长10.3%左右;财政收入预计完成34.5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完成183亿元,同比增长10.2%左右。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和北京历史文化保护政策,调整了一批开发建设项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预计完成120亿元,同比下降29.5%。继续推进总部战略,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品牌及知名企业,一批大型企业总部相继落户东城,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实力。努力发展非公经济,积极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三个经济功能区建设全面加快。积极推进王府井升级战略,东方新天地、百货大楼、新东安、工美大厦等龙头企业基本完成商品结构调整,带动王府井继续繁荣,全年预计实现零售额42亿元,同比增长 22%。完成校尉胡同、帅府园胡同和东安东路市政改造工程,社科院综合楼、王府井御园大厦正式开工,王府井地下空间开发已提出初步意见。东二环交通商务区建设全面推进。组建了东二环建管办,进一步完善了东二环交通商务区规划。9个已开工项目进展顺利,中海油大厦、北京人保办公楼已实现结构封顶;东方文化艺术中心、海运仓B1、B3号地和东直门交通枢纽等项目正在办理各项前期手续。机场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组建合作公司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传统文化旅游区建设稳步推进。结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制定了街区规划,开展全区旅游资源状况调查,基本摸清我区旅游资源底数。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多种形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奥士凯集团公司、稻香村食品集团、合力公司等一批企业改制正在进行,天元公司改制方案已基本完成。一批完成改制企业健康发展,东方文化产业集团通过资产整合,初步盘活了隆福广场、安外303号楼等一批长期闲臵资产,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东华服装集团等改制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呈现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的良好势头。截至2004年11月,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0家,其中现代服务业企业达到92.2%,实际利用外资预计达到1.69亿美元。国内外友好市区交流进一步扩大。

大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推广跨部门全程办事代理制,确定了“一口一网一集中”的新型办事模式。截至去年11月,41个实行全程办事代理制的政府部门共受理1891户,办结1650户,无一例投诉,我区被评为全市优秀区县。继续坚持区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企业联络员制度,完善“企业家日”活动、企业绿卡制度和中小企业发展讲坛。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东城区平台搭建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序进行。

二、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认真做好危改和居民回迁工作。积极推进在施危改工程, 建内危改居民回迁工作基本完成,朝内危改一至三期实现居民回迁;甘水桥危改达到结构封顶,西营房危改正在进行结构施工。根据全市风貌保护政策要求,新太仓、后永康、美仑、黄图岗等四片危改项目正在做方案调整。芍药居西区经济适用房5号、6号楼已具备开工条件;302、304号楼实现结构封顶。努力推进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成立了历史文化保护委员会及办公室,基本完成全区平房区房屋院落现状调查和建立平房区基础数据库工作,为推进文保区危改奠定了基础;玉河、三眼井风貌保护项目方案已通过多次专家论证,正在报请市政府审批。探索了以群众自愿、社会参与为特点的文保区“微循环”改造方式和以确保群众安全为目的的“解危工程”试点,市委、市政府到我区进行调研并给予充分肯定。标准租私房腾退已完成3428户,完成区属任务的96%。完成了吉安所、僧格林沁祠堂的修缮工作。

重点建设工程全面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进展顺利,一七一中学教学楼投入使用,新史家小学即将竣工验收,东直门中学实现结构封顶,五十五中学综合楼施工顺利,二中综合教学楼正在进行拆迁,五中综合教学楼正在进行前期方案设计调整。继续抓好市政交通设施建设,东二环西辅路、海关东侧路市政工程竣工通车;地铁五号线扩大拆迁工作顺利完成;东北城角联络线道路工程正在前期准备。地税大厦和政府服务经济大厅已竣工;区法院大法庭建设具备开工条件;检察院办公楼、残疾人活动中心选址基本落实,交通指挥中心规划选址已有初步意见。光彩、信远、地坛体育大厦、富华金宝中心等重点开发项目都实现计划。全年实现开复工面积512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1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20万平方米。

城市管理新模式投入试运行,城市管理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在区委牵头领导下,通过对东城区近年来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城市管理规律的认识把握,依托“数字城市”技术等理论,完成了网格化城市管理体制课题研究并通过专家组评审;组织力量对全区6大类、59种、16.8万件城市部件进行了普查,为新模式运行奠定了基础;组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创建了“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新体制,实现在数字城市技术应用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城市管理新模式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区域、全方位覆盖的特点得到较好体现,取得明显效果。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水平稳步提高。北京站东街环境整治工程已经完成,和平里西街重点整治工程正式启动。绿化及生态环境建设进展顺利。全年植树5.78万株,栽摆花卉36万株(盆),扩大改造绿地15.45公顷。柳荫公园北岸改造和地坛公园二期、三期道路改造全面完工,柳荫湖湖水治理工程已竣工。大力推进治理大气污染第十阶段任务,建立了重点施工工地远程可视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加大工地扬尘控制。继续实施胡同整治工程,对112条胡同环境进行整治。全年拆除违法建设3.5万平方米,圆满完成节水、防汛、供暖等任务。

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启动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突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礼仪教育实践,进一步提高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在创建国家卫生区的基础上,创建健康城区活动取得初步成果。扎实推进文明行业、文明街道、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推荐和平里等5个街道申报首都文明街道。大力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警)民共建新途径。

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召开了东城区教育大会,进一步明确东城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深入调研及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东城区教育改革与发展总体方案》及9个分方案,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成立了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进一步完善了“名校长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正式开通东城数字德育网,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德育网络环境和自育空间。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取得初步成果,教育部和市教委分别在和平里四小、东直门中学召开了全国课程改革研讨会和全市“深化教育发展改革”研讨会。我区再次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先进区。胡锦涛总书记于教师节到宏志中学慰问师生,给我区教育工作者以巨大鼓舞。

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公共卫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系统,完善了东城区急救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卫生监督管理力度,规范全区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进一步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已通过全国评审组验收。

科技、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应用,完成全区政务宽带网铺设与接入工程和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建设,更新了政务地理信息系统,“数字东城”网站被评为市优秀网站。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孵化器建设稳步推进,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产权示范校”建设,科普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围绕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开展了全区文化资源调查,基本完成记录我区文物史料的 “东华图志”大型图集编撰工作。切实提高群众文化工作水平,周末相声俱乐部被评为北京市群众文化创新活动之首。在全市率先实现了街道全部建立图书馆、全部实行图书统一配送、全部实现网络管理“一卡通”、全部加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属十个街道全部被评为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我区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3枚金牌。扎实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两个转变”,在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先进区复查中受到好评。不断创新老龄工作,为老服务各项目标全面落实,残疾人工作取得新成绩,红十字会、档案和地方志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展。

成功举办各项重大活动。圆满完成国庆55周年中山公园游园活动的各项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参加了中山公园游园活动,与我区人民共同欢度国庆节。成功举办王府井中学生国际音乐节,来自4大洲11个国家的17支团队的706名国外师生与我区近万名学生,先后举办了10余场音乐会及艺术教育论坛,12所中外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举办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题游园会,3万多名师生及家长参加了11个活动区域的展示活动,社会反响强烈。

四、扎实为群众办实事,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社区建设稳步推进。认真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市五次城管会精神,按照“创新体制,健全制度,打牢基础,形成特色”的工作思路,坚持从抓调研、抓队伍、抓特色、抓制度、抓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入手,深入开展社区建设调研工作取得新成果,进一步促进社区工作水平提高。继续抓好重点社区建设,奥林匹克社区公园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区体育文化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初步建成了一批以学习、服务、文化、科普、健康、环保为特色的社区。

多种形式为群众办实事,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扎扎实实为弱势群体办实事。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633万元,享受粮油帮困卡家庭7395户14741人。积极搭建社会救助平台,建成全市首家区级爱心捐助家园。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0000个,安臵失业人员8000人,再就业率达到68%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下。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四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收缴率平均为99%。加强廉租房登记审核工作,全区申请登记的廉租家庭配租567户,配租率达83%。完成77座公厕翻改建,全年大修危旧平房500间。经市政府批准在我区5个街道平房院进行自来水“一户一表”试点工作已经完成,2600多户居民受益。全年新增社区便民菜店(点)22家,使我区社区便民菜店(点)总数达到60家,扶持开办7家大众便民浴池,缓解了我区平房区居民洗澡难问题。积极开展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取得较好效果,截至2004年11月已清理拖欠工程款1.19亿元,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6700元,同比增长12%。

五、认真抓好民主法制建设和公共安全工作,确保全区稳定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水平继续提高。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全面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认真做好政府部门接受人大工作评议和做好政府组成人员向人大常委会述职评议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提高。进一步加强与政协联系,大力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重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意见,依法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涉台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628件全国、市、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部按期办复,办理水平继续提高。

下大力量抓好公共安全工作,确保全区的安全稳定。制定了《东城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实施方案》等11个分预案。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安全,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非典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成立了全区食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大巡查及处罚力度,确保全区食品安全。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建立了消防安全、地下空间安全和文化娱乐场所管理台帐,对2100余名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和特种作业操作人员进行了安全培训。按照“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要求,加强对建筑工地、地坛庙会等重点单位和重大活动的安全检查,查出215处重大火险事故隐患并全部整改完毕。全区各类伤亡指标均未超出市政府下达的指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绩,维护了全区良好社会秩序。认真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方针,坚持抓安全与抓基层基础工作相结合,整合社会防范力量,切实提高科技创安水平,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创建工作,初步建立起适应新形势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工作机制。在全市三次群众安全感调查中,我区均列八城区第一。继续开展严打斗争,不断加大打击力度。截至2004年11月底,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785起,有效维护了社会安定。集中力量、妥善处理危改小区回迁后续问题等一批重点信访问题,信访工作保持较平稳态势。前11个月共受理群众信访5212件(批),比上年同期减少11.3%。

六、积极推进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 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召开了全区依法治区大会,积极推进依法治区工作。认真落实依法行政实施方案,全面贯彻《行政许可法》,清理行政许可事项,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增强行政执法人员服务意识。聘请了新一届区政府法律顾问,建立了东城区行政执法人员数据库,继续推行行政执法监督巡查制,加强责任追究,规范行政复议工作。认真落实《东城区国家公务员公共服务行为规范暂行规定》,成立了东城区人民政府行政投诉分中心,规范公务员行政行为。

以理顺职能为目标,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按照全市部署,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机构设臵,规范和理顺部门职能分工,组建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机构,进一步理顺了政府职能。市委、市政府规范公务员收入的各项工作全面落实。

政务公开取得较好进展。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召开全区经验交流会,全面总结五年来的政务公开工作。全区53个政府部门落实了政务公开制度,医院、学校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单位也实行了办事公开,公开内容达到669项。积极推进“数字东城”网站分站点建设,扩大政务公开覆盖面。在全市政务公开检查中获得好评。

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解决好实践宗旨问题。坚持在决策和推进工作中把群众利益维护好,使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坚持调查研究,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按照区委要求,针对东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就城市管理、教育改革、文化强区战略、古都风貌保护和危旧房改造、社区建设、人才战略等问题开展了调研,为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奠定了基础。坚持精简效能原则,切实解决“文山会海”问题,努力改进文风会风,简化办文程序,减少会议和文件数量收到一定效果。坚持求真务实精神,切实解决形式主义。坚持层层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做到一级对一级负责,真正解决工作落实问题;进一步加大督查工作力度,通过制定折子工程,将每一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

政府廉政建设取得新成绩。严格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扎实抓好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严格组织纪律等七项重点工作,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监督力度明显加强。严格规范公务员公共服务行为,制定了《东城区公务员违法行政行为投诉办法(试行)》和《东城区全程办事代理投诉督查暂行办法》,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专项监察取得良好效果。加强对政府公共工程、各类财政性资金投入绩效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全年完成审计76个单位,涉及资金156亿元,纠正不规范资金5.6亿元,核减工程结算1.6亿元,查处违纪金额679万元。严格执行拆迁工作中的“八公开、八不能”规定,市委、市政府在我区召开了“维护群众利益,规范拆迁行为”现场会。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以原住宅开发公司案例为反面教材,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警示教育。深入开展纠风工作,治理医药购销、医疗服务领域不正之风和中小学教育乱收费收到较好效果。

各位代表,2004年政府工作的良好开局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帮助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东城区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区各单位、部队、全区各族人民以及所有关心、支持东城区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一年工作,东城区的现代化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对如何处理好地域相对狭小、历史文化保护任务压力较大与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关系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二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方式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三是社会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四是我区的发展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窗口行业的行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五是一些领导干部的履职能力及群众工作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六是区属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扎扎实实地予以解决。

2005年工作安排

2005年是深入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在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认真落实区委九届五次全会确定的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从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以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为切入点,扎扎实实地做好全年工作。

200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胡锦涛同志视察北京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领导下,按照区九次党代会确定的指导思想、总体奋斗目标、发展战略和工作原则,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的统一,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以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全面发展为主题,深入实施“二三六三”发展战略,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保持东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在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宏伟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2005年东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实现4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达到200亿元;财政收入增长8%,实现37.2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1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同比增长9%左右。

一、全面开创东城区现代化建设和总体发展新局面

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进东城区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加大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和思路创新力度,进一步提高政府推动发展的能力,整合区域资源,以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东城经济竞争力,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东城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是把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调整方向。研究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重点发展邮电通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现代流通业等行业。二是将经济结构调整与实施总部战略结合起来,提高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用良好环境吸引符合东城区产业结构的企业总部进驻我区,围绕重点企业发展引进相应的上、下游企业,尽快形成以大企业总部为核心的产业链。三是将经济结构调整与资源整合结合起来,不断壮大东城经济实力。充分利用全国经济普查资料,通过多种方式引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方便居民消费的新兴业态。积极引导符合市场需求的传统企业特别是老字号企业,通过引进新型技术、转换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把经济结构调整与制定“十一五”规划结合起来,认真总结东城区历年发展经验,按照有机衔接、统筹发展的原则,编制东城区“十一五”规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为重点,全面推进三个经济功能区建设。一是继续实施王府井升级战略。进一步完善王府井商业区发展规划,加快实现由单一购物功能向多元综合功能转变。加大商业街统筹管理力度,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继续完善王府井硬件设施,推进富阳大厦、王府井御园大厦、北京饭店二期等开发项目建设。以“百年金街”为主题,组织系列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王府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全力推进东二环交通商务区建设。深入研究东二环交通商务区行业结构、功能布局,统筹东二环两侧地区发展。强化东二环建管办协调服务职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确保在施项目顺利施工,中海油大厦、北京人保办公楼实现竣工。积极协调东方文化艺术中心、海运仓B1、B3区以及机场快速轨道交通项目、东直门交通枢纽等项目完成前期开工手续。三是加快传统文化旅游区建设。结合孔庙和国子监文物修缮工程,完善传统文化旅游区规划。深入挖掘区内文化文物资源,建立东城区旅游资源信息库,引入市场机制整合旅游资源,重点办好“千年古韵东城游”旅游文化节活动,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四是加强特色街区建设。按照差异化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银街商业规划,发挥其精品店和品牌店效应;研究制定搞活平安大街商业的具体措施;加大对隆福寺商业区支持力度,在保持传统民俗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王府井商圈形成互补。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确保实现保值增值。加大国有资产整合力度,使国有资产向符合“二三六三”战略的行业聚集,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集团。二是加快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部门预算改革,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全面性、约束性和科学性。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实现财政国库管理工作网络化、智能化。依法推进政府采购工作,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三是完成天元公司等区属企业改制工作,推进已改制企业的股权多元化进程,完善股本设臵和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处臵历史遗留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促使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围绕实施总部战略,进一步提高投资促进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建立招商项目资源库。聘请国内外知名宣传策划机构,加大对我区教育、文化、卫生、商业、旅游等领域的推介力度,积极引导外资进入适合城区特点的现代服务业,使利用外资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后期服务,确保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6亿美元。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友好市区交流与合作,严格外事工作管理,提高对外交往的实际效果。

坚持以创新为重点,继续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进一步完善全程办事代理制,加强经济服务大厅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真正方便群众和企业。二是继续坚持区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企业绿卡和联络员制度,完善“企业家日”活动,强化公务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三是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制定促进我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发挥工商联、私个协的桥梁作用,定期召开中小企业论坛,推动中小企业担保和信用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四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建设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平台为契机,加强市场监管,全面落实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市场的安全性,使百姓放心。

(二)努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与管理实现新突破 按照全市区县功能定位导向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精神,积极探索城市现代化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和改善人民生活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扎实推进东城区的城市现代化建设。

稳步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区修缮保护。积极推动玉河、三眼井和黄图岗项目启动开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职能部门作用,加快实施解危工程,完成一批中式楼和简易楼改造。继续扩大以微循环方式推进风貌保护区改造试点,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完成一批平房院改造。

进一步推进危旧房改造。继续抓好在施危改小区建设,实现朝内、西营房、甘水桥危改项目竣工回迁。切实抓好芍药居经济适用房建设,302、304号楼竣工交付使用,其余栋号开工建设,为文保区实施危改提供保障。积极创造条件,完成新太仓、后永康的方案调整工作,力争启动建内二期等危改项目。

加快推进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切实抓好现代化学校建设,新史家小学和东直门中学教学楼竣工交付使用,五十五中、二中建设完成计划,完成五中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推进市政道路建设,配合做好地铁五号线建设,东北城角联络线道路工程正式开工。努力推进区属重点项目建设,地税大厦、服务经济大厅、检察院办公楼和残疾人活动中心交付使用,法院大法庭正式开工,落实区交通指挥中心选址。积极协调推进光彩大厦、信远大厦、南新仓商务大厦等一批开发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加快启动金宝街沿线开发项目,富华金宝中心部分实现竣工;积极协调推进地坛体育大厦、凯恒大厦、金隅集团环贸中心、当代万国城等项目建设。全年实现开复工面积450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1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0万平方米。

全面推进城市管理新模式实施。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作用,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整合政府城市管理职能,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式,不断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联络协调机制,使之真正发挥全区域覆盖、全时段监控、网格化管理特点,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管理新模式作用,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的新突破。

继续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按照全市统一部署,以 “城中村”整治为重点,全面启动城市环境建设,推进王家园、北二里庄、和平里中街14号院及柳荫公园整治,完成和平里西街北段综合整治工程,全年拆除违法建设1万平方米。继续抓好环境建设。对区内重点道路进行绿化改造,完成柳荫公园湖水处理改造工程。全年扩大改造绿地5公顷、植树3万株、种植草坪1公顷,再创建5个花园式单位。继续实施“胡同工程”,全面整治100条胡同。以控制扬尘污染为重点,实现治理大气污染阶段性目标。全面推进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提高垃圾分类普及率。巩固节水型小区和单位的创建成果,提高中水利用率。继续做好防汛、供暖、人防等各项工作。

(三)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按照《东城区进一步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意见》和《东城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测评体系折子工程》的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实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全面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各项创建活动,继续抓好创建健康城区工作。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为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区“五连冠”奠定基础。

全面启动教育改革方案,加快东城教育事业发展。按照中央及北京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要求,从东城区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完成课外活动指导服务中心组建工作。以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为依托,深化教研、科研和继续教育三位一体改革。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加大对教育改革的指导力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和校长两支队伍建设。继续优化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扩大学区化管理试验,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东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整合全区信息化资源,继续抓好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推广。积极做好《科技工作规划纲要》的落实工作,积极推广信息、环境保护和节能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探索科技企业有效利用科技政策的机制,促进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群众科学素养。按照“文化强区”战略要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确定区域文化发展思路。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制定《关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见》,积极扶持“周末相声俱乐部”等群众文化活动知名品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严格文化市场管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落实传染病防治法,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医疗和药品市场监管,确保市民就医用药安全。继续开展“奥运伙伴城市”交流活动,筹办奥林匹克社区体育节,提高群众体育工作水平。积极做好市运会和市民运会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竞技体育在全市保持领先水平。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外来人口素质教育。进一步做好档案、保密、老龄、残联、地方志、妇女儿童、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

(四)集中精力抓好和谐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全面提高社区建设水平。认真落实区委《关于加强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以推进民主自治为基础,以社区党建为核心,逐步建立扶贫济困、畅通利益诉求反映渠道等七项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从群众最关心和最不满意的问题入手,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逐步建立和谐社区建设支撑体系,理顺社区民主自治与政府行政管理关系,清理社区承担的行政性工作,减轻社区居委会行政负担,切实加强居委会建设,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加大对和谐社区建设支持力度,解决困难群众实际需求;利用网格化信息平台,畅通社区信息反馈渠道;由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共同出资,两年内使社区居委会用房逐步达到220平方米以上;以群众满意度作为主要标准,建立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和社区的科学评价体系;加强街道、社区干部队伍培训工作,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保障。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社区居委会的关系,再创建一批特色社区。

切实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把就业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确保全年新开发就业岗位8000个以上,安臵失业人员就业7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建立街道之间就业岗位资源调剂制度,推广弹性就业等灵活就业形式。加强再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竞争力。结合低保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政策,发挥公益性就业组织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巩固扩面征缴工作成果,确保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达到95%以上。认真执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通过慈善协会、爱心家园以及法律援助等多种方式,切实帮助特殊困难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全面落实为民办实事工程。继续抓好一批为群众拟办的重要实事。全年大修房屋600间,按照二级道路标准改造20条胡同,在群众参与下,继续推进无燃气、无暖气楼房改造。进一步完善社区菜市场建设。继续深入实施放心食品工程。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抓好廉租住房管理工作,改善人民群众基本居住条件。完成77座公厕翻改建和50座公厕死粪井改造。在全市统一部署下,继续推进平房院居民用水、用电“一户一表”改造。

(五)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全力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创造良好条件。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促进重大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认真做好政府组成人员向人大常委会述职工作,接受人大代表对政府部门工作的评议,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继续加强向人民政协通报工作制度,坚持重要问题决策前与政协民主协商,自觉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进一步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沟通联系,创造参政议政的良好氛围。高度负责地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提高满意率。依法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和涉台工作,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众团体开展工作。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按照《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要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安全工作,严密防控非典等传染性疾病,确保全区不发生重大食品卫生事故。不断完善各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责任、管理、台帐三大体系,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加强人员培训,防止重大责任事故发生,确保不突破市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

全力维护东城区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方针,巩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果,动员和依靠各方面力量,深化“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切实提高科技创安和社区矫正工作水平,进一步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开展“严打”整治和与法轮功邪教组织斗争,加大中小学及幼儿园等重点地区治安防范和刑事案件打击力度。控制刑事案件发案率,提高破案率,力争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恶性案件,维护我区良好社会秩序。继续推进信访工作的“四个转变”,通过强化矛盾排查、舆情分析、督查督办、矛盾化解四种机制,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和各项制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逐步实现信访工作的重心下移,使问题发现在基层、化解在基层。切实做好政府便民电话工作,畅通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

二、以提高行政能力为核心,继续推进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建设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科学执政能力。进一步更新执政理念,强化服务意识,转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和水平。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逐步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中介组织作用,优化资源配臵,通过资源整合推动东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切实推进政府职能向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继续完善东城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公共事件能力。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更新人才观念,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人才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多渠道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民主执政能力。进一步完善重大问题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加快建立相关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切实推进政务公开,制定政府信息公开办法,逐步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全面推行规章文本和规范性文件公民自由索取工作。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应用,提高政府信息利用效率,初步实现政府网上办公。加强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和执法监察。继续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预算执行、重点工程和经济责任审计,积极探索财政性资金效益审计,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完善行政投诉中心,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社会监督,规范政府行政行为。以一线基层组织为重点,继续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认真执行《东城区国家公务员公共服务行为规范暂行规定》,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落实依法治区方针,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按照《东城区依法治区工作规划》和《东城区四五普法规划》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继续清理行政许可项目,改革行政许可方式,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巡查,创新层级监督机制。加强规范性文件审查,制定并实施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败诉责任追究制度,提高行政复议工作水平。深化“四五”普法活动,提高政府常务会学法效果,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意识,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

篇6:北京市西城区统计局2005年工作总结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西城区2005-2008年 环境建设规划及折子工程》的通知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各处、公司及各有关单位:

《西城区2005-2008年环境建设规划及折子工程》(以下简称《规划及折子工程》)已经区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规划及折子工程》内容,修订、完善本地区、本部门2005-2008年环境建设计划,并明确、细化工作任务,做好落实工作。

附件:1.《西城区2005-2008年环境建设规划及折子工程》

2.西城区环境建设规划及折子工程领导小组名单

二○○五年二月二日

主题词:城乡建设 规划 折子工程△ 通知

抄送:区委办公室、各部、委,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各

处、室,区政协办公室,区公安分局,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区武装部。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5年2月2日印发 西政发〔2005〕4号附件2:

西城区环境建设规划 及折子工程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副组长:

成 员:

林 铎 白云生 曹长胜 王劭卿 陈 蓓 李 江 俞 强 杨 月 朴建来 苏 东 边群英 张宏达 阎 军 王秋英 李 文 王福俊 周慧来 李 丹 郑伟英 白贵海 林 毅 区委副书记、区长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副区长 副区长 副区长

区政府办主任

区政府办副主任 区市政管委主任

区市政管委常务副主任

区发改委主任

区科委主任 区文委主任 区建委主任 区法制办主任 区文明办主任

区阜景管委会办公室主任

区财政局局长

西城规划分局局长 区环保局局长 区园林局局长

区国土房管局局长

王 新 区商务局局长

西单地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

王建平区旅游局局长

陈 艳 区民政局局长

赵 静 区卫生局局长

乔世琦 西城工商分局局长

郭柏顺 西城公安分局副局长

姜文龙 区城管大队大队长

张建国 西城交通支队队长

杨立群

什刹海管理处党总支书记、常务副主任

刘福田 区环卫中心主任 李会增 区市政管委副主任 王 奇 区市政管委副主任

李红兵 月坛街道办事处主任

黄 勇 展览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于学强 金融街街道办事处主任 徐 斌 什刹海街道办事处主任 唐海蛟 德胜街道办事处主任 李征帆 西长安街道办事处主任 王占荣 新街口街道办事处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主任: 杨 月 区市政管委主任(兼)

副主任: 朴建来 区市政管委常务副主任(兼)

李会增 区市政管委副主任(兼)

上一篇:感受乡村二年级作文450字下一篇:音乐学毕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