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东山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2024-06-26

漳州市东山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通用6篇)

篇1:漳州市东山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漳州市东山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

为科学配置各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好地为全县人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根据《中央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和《漳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0-2015)》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医疗资源现状

东山县共辖2区7镇,总面积248.34平方公里,拥有人口数21.4万人,城市人口数11.23万人,农村人口10.17万人。

截止2010年底,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医疗机构设备配置和医疗服务利用情况为:

(一)医疗机构

1.数量和类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171家。其中,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妇幼保健所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所,乡镇卫生院5所,门诊部2所、诊所17所、村卫生所(室)142所。

2.级别:全县医疗机构中有二级综合医院1所、二级中医院1所、妇幼保健所1所、民营综合门诊部2所和个休诊所17家。

(二)床位数

全县医疗机构床位总数为480张,其中综合医院250张,中医院150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共有80张。全县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2.24张(省平均2.76张,全国平均

2.83张)。

(三)人员

全县医疗机构有卫技人员(含乡村医生)697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26人(全省平均3.45人,全国平均3.80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含助理)医师1.56人(全省平均1.45人,全国平均1.57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1.2人(全省平均1.19人,全国平均1.25人)。

(四)医疗设备

全县共有CT等价值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202台件。

(五)医疗服务利用

全县2010年卫生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县县级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完成诊疗人数47.82万人次(其中县级以上医院诊疗人次32.48万),入院病人总数为1.60万人次(其中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人数为1.27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教育知识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将树立“健康消费”的观念,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将成为一个新的医疗保健服务对象群体;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将呈现多样化,医疗服务既要保障基本医疗,又要满足特殊医疗需求;重大传染病仍在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非典、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防治不能有丝毫放松,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的医疗救治水平亟待提高;受环境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仍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防治任务仍十分艰巨;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要求尽快建立老年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康复体系;口腔保健和口腔疾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儿童和妇女保健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保障,应受到高度重视。

(一)医疗服务供需状况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居民利用医疗服务的比例也将逐年提高,加上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我县在医疗服务供需方面仍然存在总体明显不足的现状。

(二)医疗事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最近10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县基本建立起了三级医疗保健网,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技术人员队伍逐步健全,医院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得到改善,居民就医环境得到优化。但是,通过对我县卫生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和评价,我县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农村大多数地区医疗资源缺乏,医疗条件差,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城镇地区大医院的分布相对集中,而新开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医疗机构较少,影响居民就医。

2.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县城,镇一级医疗机构人员素质较低,且普遍缺乏。全县医护比例倒置,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内涵建设有待加强,未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不强。

4.医院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还有待强化,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还需要提高。

(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

随着东山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群众对医疗保障需求的日益增长,现有的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卫生资源总量的扩增将会是我县在今后医疗机构发展规划的必然要求。

三、医疗机构设置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一)公平性原则

从东山县医疗资源供需实际出发,面向全人群,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医疗系统的整体功能,合理调控医疗机构的发展规模,保证全体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二)整体效益原则

医疗机构设置应当符合我县卫生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建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互相协调和有序竞争的医疗服务体系,局部服从全局,科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和效益,建立健康有序的医疗服务秩序。

(三)可及性原则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服务半径适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易于群众得到服务。

(四)分级医疗原则

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做到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急危重症和疑难病在县级及以上医院诊疗。

(五)公有制主导原则

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原则。

(六)整体效益原则

医疗机构的设置要符合东山县区域卫生规划,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考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将对医疗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医疗机构设置应适度超前。

(七)中西医并重原则

遵循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中西医并重,保证中医、中西医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及资源配置。

四、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一)总体目标

1.以居民的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以合理配置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地向全体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目的;通过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将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的医疗机构纳入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设置和布局,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2.通过规划使我县各级医疗机构的设置做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功能到位,以利于发挥整体功能。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所(室)为基础的服务网络,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民营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大力发展中间性医疗服务和设施,包括医院内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家庭病床、护理院、护理站、老年病和慢性病医疗机构等,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合理分流病人,以促进急性病院或院内急性病部的发展。

4.建立健全急救医疗业务体系。加强医院急诊科(室)建设,合理布局,缩短业务半径,形成急救业务网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应急能力。

5.建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业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院建设,扶持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二)医疗机构设置与发展规划

根据《漳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0-2015)》的要求,结合我县卫生资源现状和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预测,到2015年,我县医疗机构数量、床位和人员发展指标控制如下:

1.必需床位数

到2011年,全县医疗机构床位数530张,每千人口2.47张,接近2007年全国人均床位平均值(每千人口2.6张),到2015年,全县医院机构床位数640张,每千人口3.0张,达到同期全国人均床位数的平均值。

2.必需医师数

到2011年全县医生(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人数308人,每千人口1.44人;到2015年,全县医生人数达到342人,每千人口1.6人,与当年全国人均医生数平均值基本持平。其中中医师(含中西医结合)占医师数比例不低于20%,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师比例不低于50%。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床位数和医师数比例不低于1:0.3。

3.必需护士数

到2011年,全县执业护士人数244人,每千人口1.14人;到2015年,全县执业护士人数291人,每千人口1.36人,与当年全国人均执业护士数的平均值持平。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护士数比例不低于1:0.4。

4.乡村医生数

由于我县乡村医生总数已基本能够满足农村基层基础医疗保健需要,到2015年,乡村医生数量控制在250人以内。重点加强无学历人员的中等医生水平学历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工作,到2015年力争全县乡村医生40%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三)医疗机构的设置

1.综合医院

二级综合医院:设置二级综合医院1所,为东山县医院,床位数为400张。

民营综合医院:至2015年我县民营综合医院的设置控制在2家以内。

2.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设置二级中医院1所,为东山县中医院,规划期内床位数控制在150张。

3.妇幼保健院(所)

按照卫生部《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完善东山县妇幼保健所的功能与职责、人员配备与

管理、制度建设。不再新设妇幼保健院(所)。

4.专科医院

精神病医院:县级可以设置1所床位在20~70张的一级精神病医院。

妇产医院:县级可设置1所床位在50~200张的二级妇产医院。

其他专科医院:县级可以设置不同类别一级或二级专科医院1所。

5.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各镇原则上只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人口在0.6—1.2万人设立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的社区居委会不再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

6.门诊部

规划期内我县可在原有2家门诊部的基础上新设置1家。

7.诊所

个体诊所按1家/3000人口数为标准设置,2011年可增设至30家,2015年可增设至50家。

8.村卫生所(室)

各行政村原则上设置一个卫生所(室),人口数超过1000人的行政村每增加1000人口可增设1个卫生室。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

9.医务所室

员工总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厂矿企事业单位、100张床位的托老、养老机构,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内部服务的医务室。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内设医疗机构按照卫生部和教育部相关规范予以设置。

(四)医疗技术配置

县级医疗机构主要负责向本县区域内提供综合性医疗服务,具备一定危重症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承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等任务。以提供第一类医疗技术服务为主。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卫生院负责向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所(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门诊部是为患者提供门诊诊断和治疗,不设病床(产床),不开展技术复杂、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医疗服务。

诊所是为患者提供门诊诊断和治疗,不设病床(产床),只开设简单的,风险较低的医疗服务。

村卫生所(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

(五)医疗设备的配置

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根据《福建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合理配置大型医疗设备,鼓励共享共建,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五、政策和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明确政府职责,建立卫生财政保障体系,落实财政投入政策。

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的、具有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对发展基本医疗服务负有重要责任。政府一方面要通过规范医疗市场来鼓励各级医院在不同层面开展竞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的调节,保护弱势人群,向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来改善公平性。

县财政要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建立卫生财政保障体系,落实对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补助政策,支持医疗机构履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县财政对卫生

经费投入的比例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有所增加,原则上应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县政府新增的卫生投入经费,应向农村卫生、社区卫生服务以及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疾病防治领域倾斜。

(二)进一步改革医疗服务运行机制,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与任务,强化卫生全行业管理。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法律和法规,对区域内的全部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监督和统一管理,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与任务。按社会需求控制和调整机构规模,规定服务内容,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和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合理引导病人树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就医理念,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在控制卫生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医,形成与公立医院公平竞争的态势。社会组织或个人可以采用资金、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及其他财产作为投资或捐资,单独或联合举办社会公益型或营利性医疗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社会和个人举办的医疗机构要严格规范与审核,并对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三)科学规划,宏观调控,按“总量控制,调整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把好医疗机构准入关。

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下,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促进现有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一方面采用鼓励政策,引导资源向社区、农村和基层机构流动;另一方面引进必要的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使卫生资源布局合理,提高医疗服务综合能力和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通过设定准入标准,引导社会资本在医疗资源缺乏地区设立民营医疗机构。对医疗资源的增量部分,要严格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设置要适宜,业务结构要合理,项目的审批要严格。在增量资源的配置上,要优先考虑基本医疗服务,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篇2:漳州市东山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为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我县医疗资源,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全县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以及《福建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医疗资源

1.医疗机构:2010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97 所。其中,二甲综合医院1所,二乙中医院1所,妇幼保健院(所)1所,精神病医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乙类卫生院2所,丙类卫生院18所,民营医院1所,村卫生所230所,个体门诊32所(其中城区17所、乡镇15所),个体门诊部1所,学校、景区医务室8所。

2.病床数:2010年,全县实有床位数675张,其中,县医院200张,中医院70张,妇幼保健院20张,精神病医院30张,乡镇卫生院335张,民营医院20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1.86张,低于全市平均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3.95 张水平。

3.人员:2010年底,全县乡镇卫生院(含民营东南医院及42家诊所)以上医疗机构有卫生技术人员848人(含县医院临时聘用卫技人员82人),其中,医师351人,注册护士323人,其他卫技人员174人。全县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33人、医师0.97人、注册护士0.89人,分别低于全市平均的5.73人、2.31人、2.25人。全县有乡村医生362人。

4.医疗设备:全县现有大中型医用设备有16排螺旋CT 1台,数字拍片机(DR)1台,全自动生化仪5台,彩超4台,电子胃镜1台,500毫安X光机4台。全县医疗设备总值2433万元。

(二)居民健康水平和医疗服务需求

1.居民健康水平:2010年,全县人口出生率9.53‰,死亡率5.08‰,自然增长率

4.45‰,婴儿死亡率6.03‰,孕产妇死亡率27.4 /十万,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448.72/十万。根据省疾控中心监测显示,2009年全省医院住院病人按疾病系统分类前五位顺位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疾病;城市居民死亡原因前五位顺位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农村居民死亡原因前五位顺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中毒。

2.医疗服务利用:2010年全县公立医疗机构年门、急诊538525人次,年出院1.54万人次,年手术3962人次。病床使用率56.36%、出院者平均住院7.41天。

3.医疗服务需求:根据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8.9%,其中,城市22.2%、农村17.7%;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0.0%,其中,城市28.3%、农村17.1%;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4.5%,其中,城市12.7%、农村15.2%;居民年住院率为7.0%,其中,城市7.1%、农村6.8%。

二、主要卫生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尚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增加了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医疗服务对象不仅限于病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已成为新的服务群体。基层医疗单位既要保障基本医疗,又要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同时,重大、新发传染病仍在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任务重、责任大;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仍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防治任务仍十分艰巨;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等给医疗卫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二)医疗资源总量不足、总体水平不高

我县的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县医院作为我县唯一的综合医院仅有床位200张,与兄弟县市相比有差距,县精神病院规模小(床位仅30张),长期超负荷运转;千人口床位数、医师、护士数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医疗服务总体水平不高,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城乡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水平发展不平衡,县、乡、村中医三级网络建设仍需大力加强。

(三)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不平衡

樟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城峰卫生院由于建设用地未落实,无法上报项目建设业务用房,影响其功能的发挥。目前县医院房屋结构、布局以及缺乏基本的服务配套设施等现状,影响了医院整体功能正常发挥。一部分本应在县内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避近就远到省城三级医院就诊,加重了群众负担,也使得我县医疗机构整体效率和社会效益不高。

三、医疗机构设置的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

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的作用,适当调控城市医疗机构的布局和发展规模,保证城乡居民公平、公正地享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二)整体效益原则

科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充分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和效益。

(三)可及性原则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服务半径适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方便服务群众。

(四)分级医疗原则

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做

到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内医疗机构诊疗,危重急症和疑难病在省城上级医院诊疗。

(五)公有制主导原则

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充分发挥公立医疗机构的主导作用,正确引导社会力量办医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

(六)中西医并重原则

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基本方针,保证中医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及资源配置。

四、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居民的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以保障居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落脚点,将医疗机构设置融入我县城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由卫生行政部门实行全行业管理,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统一规划、设置和布局,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所为基础的服务网络,在城关区域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我县医疗服务体系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全,切实为居民健康提供保障。

(二)医疗机构配置

1.综合医院:县医院到2012年新门诊楼投入使用时,床位由目前的200张扩编到400张,在巩固二甲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添置一批适用的医疗设备,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建设成融医疗、急救、医学教育、预防保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为一体的县域医疗中心。

2.中医院:启动县中医院迁建提升,按城区建设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县中医院整体迁建到城关南区,占地30亩,按照二甲医院标准设置床位150张。

3.妇幼保健所:妇幼保健机构由政府设置,“十二五”期间逐渐扩大规模,规划用地30亩,建设妇幼所业务用房,床位100张,努力达到二级妇幼保健院标准。

4.专科医院:改造提升现有县精神病院,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谋划在城区周边乡镇迁建县精神病院,床位由目前的30张扩编到150张,达到二级精神病医院标准;原则上全县不再增设其他专科医院,由县医院设置相应科室,并根据我县实际安排床位规模;县级不设急救中心,县医院设置急诊科和“120”,与拥用救护车的中心卫生院构成本区域急救网络。

5.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由政府设置,以乡镇为单位,每个乡镇设置一所乡镇卫生院,按甲、乙、丙进行分类管理。县政府所在地樟城镇不设卫生院,全县已设置20个乡镇卫生院。目前嵩口中心卫生院、大洋中心卫生院为乙类卫生院,梧桐中心卫生院和其他17个一般卫生院为丙类卫生院。三个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已经基本达标,今后五年,要逐步添置数字拍片机、彩超

等中型医疗设备,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使嵩口、大洋两个中心卫生院达到甲类卫生院标准,梧桐中心卫生院达到乙类卫生院标准。积极呼应永泰城区总体规划,发展壮大葛岭卫生院,逐步建设成医疗服务辐射葛岭整个片区的中心卫生院,力争达到甲类卫生院的标准。

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县政府所在地樟城镇由政府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居民医疗卫生健康需求,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的东区、南区、北区,可以各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站辐射人口达0.6-1.2万人左右。

7.医务室、卫生室:现有学校医务室、卫生站7所,旅游景区医务室1所,今后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定,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相应诊疗机构。

8.门诊部、诊所:门诊部、诊所作为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补充,应适当控制其数量,做到合理布局,在一定的区域内,不重复设置同一类别的门诊部、诊所。东区已有1所民营医院和6个个体诊所,西区、南区、北区各已有1个个体诊所,可根据城区发展情况及社会需求,合理设置相应诊疗机构。

9.村卫生所: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1个村卫生所,对村型较大,人口较多,自然村较为分散的行政村,可酌情增设村卫生室;对人口较少的行政村可合并设立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不再新设置村卫生所。我县现有264个行政村居,按规划应设置238个村卫生所,目前已设置230个,2012年前,全部完成卫生所设置。

10.其他诊疗机构: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定,积极扶持民营医院发展、“十二五”期间,民营医院床位由目前的20张,增加到100张。

(三)床位配置

2012年底,县医院新门诊楼投入使用,新增床位200张(县医院原200张),乡镇卫生院完成改造提升,新增床位55张(乡镇卫生院原335张),中医院70张、妇幼所20张、精神病院30张、民营医院新增30张,全县床位达到960张;2015年县中医院、县精神病院完成建设后,中医院新增80张、精神病院新增120张,妇幼所新增80张,民营医院再新增50张,葛岭、梧桐、大洋、嵩口等卫生院新增床位80张,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总共拥有床位1370张,平均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配置达3.81张。

(四)卫技人员配置

到2015年,全县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力争达到福州市平均水平。

(五)医疗技术的配置

1.县级医疗保健机构承担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

(1)县医院是农村医疗卫生的龙头,是县域医疗中心,要面向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坚持专普结合,以普为主,以综合为主,通过适宜技术把作为县级医院应该解决的医疗问题解决在县

医院,做到大多数疾病不出县,不往城市大医院挤,让农民看得好病,看得起病,愿意到县医院看病。

(2)县中医院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实施差异性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康复医疗等方面所具有的创新潜力,弘扬祖国传统医学文化,使中医院条件得到整体改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逐步发展中医康复医学,使之成为一个优势学科。到2013年建成为适应群众需求,规模适当,科室设置齐全,服务功能完善,人员结构合理,中医药特色突出,专科(专病)优势明显的现代化中医医院,力争挤入福建省“优秀县级中医院”行列。

(3)县妇幼所的职责是开展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工作;改善产科住院及接生条件,提高住院分娩率;开展院内异常产科和异常新生儿的急救和转诊;开展产科质量、孕产妇死亡、儿童生长发育监测,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其公共卫生职能是负责全县妇女儿童保健指导服务工作,指导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提高乡镇卫生院产科助产水平,负责开展婚前医学检查、优生咨询工作。

(4)县精神病防治院承担精神病应急处理、门诊诊疗和住院治疗服务以及精神卫生宣传工作。对于疑难病症及时转诊。指导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精神病患者的筛查、康复跟踪管理、随访。配合疾控等相关部门做好精神病患者的登记管理。

2.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疗、应急转诊等服务。

(七)医疗设备的配置

各级各类医院的医疗设备应达到国家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装备标准要求。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必须符合卫生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和福建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标准,兼顾技术的先进性、适宜性和可及性,提高设备使用率和利用效率。2015年前,根据不同类别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配置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设备。

五、规划对策

(一)加强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强化政府领导,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共同做好规划的实施。发展与改革部门要将规划纳入当地的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以项目为抓手,促进规划落实;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加大卫生投入,加快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做好规划实施,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定期对规划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编制、人事部门要完善编制管理、岗位设置等相关政策,科学核定公立医疗机构人员编制,为公立医疗机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建设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将规划纳入城乡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医疗机构建设用地需求。

(二)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

增加对卫生的投入,使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要按照财政部等五部委《关

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要求,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补助政策,完善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机制,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对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支持村卫生所建设。

(三)深化改革,促进医疗机构协调发展

把规划的实施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启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和效益。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卫生资源,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能力,促进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整合利用医疗资源,促进医疗水平提升

今年3月上旬,我县以县政府名义聘请了省市医疗卫生单位的23名专家担任永泰县首届“科技顾问”,这些受聘的23名顾问都是相关业务领域省内知名的专家,又是管理和创新的行家(其中有7名是永泰籍的专家)。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进一步整合对接,完善机制,以不同方式,从多方位、多层次为永泰医疗人才的培养、专科建设管理、医疗服务等提供多元化的帮扶,促进医疗水平不断提升。

(五)加强医疗机构监督管理

篇3:漳州市东山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一、醫療管理團隊的重要作用

多數醫院在醫療功能規劃時由基建部門與主要科室專家小組提交相關資料,并與建築團隊溝通設計思路。由于多數醫護專家不熟悉醫療建築的相關要求,而醫院建設需要整合多學科知識,作爲醫療管理團隊,我們協助設計方與院方溝通、協調,評估醫院定位和設計理念,梳理學科發展和重點技術項目定位,明確兩家醫院資源整合與運營思路,并與主要科室專家、院領導溝通,確認設計思路。

1. 醫療管理團隊的基本素質

醫療管理團隊應熟悉國内外醫療建築發展態勢,有多年三級綜合醫院運營管理經驗,關注醫療流程、醫技設備、運營模式,熟悉學科功能及建築空間需求,了解醫院建築設計相關結構、設備、環保、安全、消防等綜合技術,參與過多項醫療建築項目規劃與設計,熟悉同一規模醫院管理模式。

2. 管理團隊在醫院建設中發揮的作用

(1)梳理醫院發展定位與學科規劃

該項目初步設計時我們即參與,較早了解當地社會、文化、經濟背景,對區域内主要醫療機構學科定位與地位、服務需求與效率、設備配備與使用等情况進行多次調研,掌握區域醫療服務需求基本情况;并對現徐州市中心醫院進行深入調研,通過與院方溝通,了解醫院、學科未來發展遠景及定位。

主要收集的資料:該院數據—科室床位、門急診量、出院患者量、手術量、醫療收入、中型以上手術量與手術分類、百萬元以上大型設備數量、使用狀况、國内/省内有影响的學科和專家團隊等。其他數據—區域内其他三級甲等醫院/重點專科醫院運營數據、學科發展狀况、大型設備配備與使用狀况、重點科室發展狀况,人口、經濟、醫療保險、新農合等醫療付費體系覆蓋和使用狀况等。

主要溝通、明確的信息:醫院性質、技術等級;醫院總體規模,功能分區;醫學臨床、護理、醫技等相關學科省級建設、質量管理標準;學科、科室設置、門急診、手術、危重癥病人的規劃;大型醫療設備規劃;護理單元的確定,床位數標準;醫療輔助科室及教學、科研、特需、特色醫療服務規劃;能源供應與後勤保障系統。

(2)確定項目規劃框架

一般醫院約有500種功能需求,大型教學研究型醫院有約1 000種功能需求。作爲新建城區中的大型綜合性醫院,我們的着眼點是如何突出、强化醫院特色,建構醫院功能鏈條,理順醫療流程動綫,重構醫院科室,明確醫療設備配備標準,包括面積、空間、特殊需求和附加空間要求。根據現場調研、資料反饋及與建築師初步溝通,整理出《醫院醫療功能規劃説明》,明確新建醫院發展目標、建設項目設計原則、臨床科室和專業設置原則、醫療空間定位、主要科室面積、房間功能需求等。

徐州市中心醫院應“立足新城、服務徐州、輻射蘇、魯、皖、豫”,以打造在國内具有重要影响力,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預防五位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爲發展目標。其醫療空間規劃應堅持“突出優勢學科、特色技術項目配置,兼顧其他學科和技術項目發展,流程簡潔、動綫合理、减少交叉、滿足人性化和隱私化服務需求”的總體思路。其中:

門診區域—年門診量150萬~200萬人次,以人體器官和系統爲醫療診治單元,設計爲中心化門診,每一區域均設計診療區、檢查區、治療區、生活區、VIP診區;標準診室建築面積20m2,標準檢查室建築面積30m2;設計兒童樂園、好媽媽俱樂部、病人教育區等。

急診區域—年急診量爲10萬~15萬人次,設有搶救區、診療區、留觀區、檢查區、綜合服務區,充分考慮專業需求和院内感染要求。

手術中心—設計24間手術室(其中6間大手術室每間建築面積70m2,12間標準手術間每間建築面積60m2,6間小手術室每間建築面積40m2),百級手術室3~4間,數字减影手術室1間,未設門診手術室;輔助區域設病人更衣室、準備室、談話室等;一期綜合ICU床位25張,CCU床位15張,占總床位8%。

放射治療中心—放射介入治療是該院優勢技術項目,目前年放射治療約5萬人次,因此毗鄰急診區域設置放射治療中心,設4間導管檢查室。規劃建立區域規模最大、配置齊全的放射治療中心,并在門診内設腫瘤中心門診、乳腺中心門診。

據醫療市場發展趨勢,設計睡眠監測中心、醫學整形中心、精神衛生中心、静脉藥物配置中心等。

二、醫療功能需求規劃的實施

在確認《醫院醫療規劃功能説明書》後,我們與建築師反復探討醫院流程(包括單嚮流程、循環流程、多單元流程、横嚮流程、竪嚮流程等)。

1. 宏觀流程

(1)科室布局

以人體器官和系統爲醫療診治單元,相關科室鄰近設置,减少就診環節、時間、路程等,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力求病人就診高效有序。

整合系統疾病相關診療、檢查、治療等功能用房—心臟中心是優勢學科,設在二樓門診中心區,設普通診室10間、VIP診室2間、心電圖檢查室5間、超聲檢查室5間、其他檢查室5間。

根據醫院學科特色,結合流行病學和市場規模,確定中心功能—設立乳腺中心、腫瘤中心、整形美容中心、生殖醫學中心等。

根據疾病病理生理學特徵,將相關中心相鄰設計—心臟中心與内分泌中心相鄰,骨科與中醫、康復中心相鄰,腫瘤中心與呼吸中心相鄰等。

每一中心内診療、檢查區獨立、鄰近設置—既可分流患者,减少檢查動綫,又便于醫師共享資源。神經中心、泌尿中心等既有獨立入口,也與診療區直接相通,縮短了就診時間,提高了醫療安全,并分散了人流。

(2)重視大型醫療設備功能用房

根據醫院發展與技術項目規模預留空間/用房—放射影像中心3 500m2,放射治療中心5 000m2,生化檢驗區和免疫檢驗區爲開放式房間,預留400m2。

根據病人使用便捷度規劃區域位置—放射介入中心、放射影像中心設于一層,便于門診、急診病人使用;超聲介入治療中心設于二層中心區。

患者走廊與工作人員走廊分開設計—工作人員走廊將控制室有機串聯,如放射影像中心、放射介入中心等。

局部區域用房充分考慮防護、感染控制、檢查動綫—如PET-CT設立一次、二次候診區,留觀區,區域内均有衛生間和單人等候區、休息區。腦電圖室、纖維支氣管鏡、腸鏡室、陰道鏡室等2間檢查室共享1間控制室或處理室。

(3)宏觀流程的組合與并聯

在宏觀流程中充分考慮横嚮流程、竪嚮流程、循環流程的交叉關系,以方便、簡捷、分流爲主導原則。門診各層設立挂號、收費窗口,物流潔污分開,盡量水平流綫,减少能源消耗。藥品、敷料等立體流綫(如將藥品庫、門診藥房、住院藥房設在同一垂直帶上),在内部設置專用電梯;生殖中心、婦科門診、産科門診以及計劃生育科室相鄰,檢驗科與病理科、輸血科、手術室相鄰。

2. 微觀流程

微觀流程設計貫徹以人(患者及醫護人員)爲中心的理念,滿足專業學科細分、邊緣學科滲透、功能區域可變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明確要求醫護人員有完整獨立的工作區域,實現流綫清晰、聯系迅速、醫患分流、各自區域不穿越、以患者爲中心且醫護人員方便使用的醫院診療環境。

(1)針對患者的人性化、安全化設計

門診候診區寬敞—設有一次、二次和三次候診區;每一中心候診樓道8m寬,設有獨立分診區;每層設有1 000m2寬敞明亮候診大廳。

充分考慮防護、感染控制動綫—如門診檢驗區設有獨立衛生間,檢驗區毗鄰采血室;兒科設有獨立污染區;ICU設有病人探視走廊,護士站及其功能用房設在病房中心位置。

公共服務設施齊全—設有商業街、患者教育中心、兒童活動區;病房設有患者活動室、配餐室。

每一中心自成盲端—分功能區域設計,以醫療街連接,减少相互穿越,又滲入專科細分、相互支持、資源共享的現代化醫院發展模式。

(2)針對工作人員的人性化、安全化設計

設置獨立的生活區、工作人員走廊—設健身活動區;工作用房盡可能由工作人員走廊串聯。

重視資源用房布局—輔助用房足够;大區域内庫房、儀器室分散設置;ICU病室放射性設置,中心爲護理站及工作用房;每6~8個手術室設有儀器存放區。

特殊區域充分考慮感染控制、防護要求—輸血科、配液中心、供應室按照工作流程設計功能用房,并充分考慮垂直、平行動綫問題。

病房每層爲獨立護理單元,可以靈活組合布置48~60張病床,多數病房朝南;醫護人員生活區獨立,護理站位于中心。

三、實踐體會

1. 重視醫療服務功能需求的整合

以往醫院建設設計以醫療專業的專家意見爲主,缺乏整體規劃,往往導致醫療資源配置浪費。本項目中醫療管理人員的加入,從醫院運營角度,達成維護、管理、運營最佳化,設計緊凑型大型醫院模式,優化功能與流程,結合學科中長期發展提出科室功能需求和發展定位,根據業務發展數據并結合國内外發展動態,反復溝通,達成共識,整合醫療服務功能,提出專科和亞專科醫療中心概念,爲未來醫院預留了可開展和整合管理的醫療建築平臺。如病理科、輸血科、檢驗科在一個區域,方便合并管理,又可以獨立運營。

2. 醫療管理人員與建築設計人員良好互動

醫療管理人員和建築設計人員專業背景不同,其關注視角也不同。前者關注醫療功能布局、設備配備、功能布局與動綫等,後者關注設計規範、造型獨創性、配套設施合理性等。雙方良好互動,使初步設計完整、細致,對院區公共設施集中布置,資源集中管理、共享,减少了後期諸多問題,對醫院建築現代化水平具有一定促進作用。

3. 醫療功能需求的可持續發展與醫療安全使命

隨着醫療技術不斷進步,醫療設備層出不窮,對醫院建築特别是醫技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而醫療技術的發展是持續而難以預見的。大型醫院規模龐大,在建築設計上要達到合理分區、功能方便、流程短捷、潔污分區分流,還要實現功能單元可識别、功能單元靈活度以及醫院可擴展的目標。

醫療安全是醫療管理的永恒主題,應貫徹在建築設計中,特别要重視院内感染、人流疏散、動綫安全等。醫療管理人員更重視出入口設置對宏觀流程的引導和限制(門診、急診、急救、小兒科、婦産科、傳染科、病房、廢弃物、供應),全面評估整體流程對醫院功能脉絡符合度,人流、物流、交通組織的安全性,緊急搶救動綫最優化等。

4. 醫療流程以人文化與生態化爲理念

醫療空間以重塑温馨健康生活空間爲宗旨,功能空間設置力求人性化、多元化,我們將酒店式設計運營思路融入醫院,在各診療中心内預留VIP診室,同時設置了專門VIP會診中心,設置室内街購物中心、美食中心、健身房、健康教育中心,提供寬敞的一、二次和專屬的候診、休息空間。

隨着人類疾病譜的變化、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應用、服務需求的日益多元化,醫療服務功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相應地,會對醫療建築設計提出新的挑戰。我們相信,基于成熟經驗和前瞻知識的反思與决策,能够避免多學科知識龐雜難以簡單綜合等局限,也不會被艷麗的彩色效果圖掩蓋的非理性醫療流程設計所迷惑,一定能够打造出高品質、可持續發展的百年醫療建築。

摘要:新建新城区大型综合性医院建设中医疗功能的前期规划阶段常常被忽视,本文以徐州市新城区医院为实例,探讨医疗管理团队参与建筑功能规划设计的全过程的体会。强调医疗功能的优先规划对建筑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医疗安全有机结合的促进作用,搭建医疗与建筑专业人员的有效沟通平台,从而提高大型医院建筑功能设计的效率。

关键词:综合性医院建设,功能需求,规划

参考文献

篇4:漳州市东山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关键词】早教机构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44-01

一、研究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缘由。近几年在兰州掀起一股给婴幼儿报早教班的浪潮,然而早教市场在我国刚刚启动,截至目前早教机构没有教育部门监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笔者不由地想问收费昂贵的早教中心为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家长究竟为何对早教课程趋之若鹜,我们能为早教提供怎样建议和帮助。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目前我国针对于早教机构中婴幼儿课程设置方面系统的研究比较匮乏,已有的研究主要针对幼儿园。尽管家长对早教机构的课程设置重视度越来越高,但该领域里实践先于理论。课程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本研究是对兰州市A早教中心所设置的课程进行深度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有利于婴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访谈法和观察法。笔者采用附件一“XX早教机构访谈提纲”对兰州市A早教中心的一名教学主管、两名教师以及两名家长进行访谈。具体的观察方法是是实况详录法,对录像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得出兰州市A早教中心所设置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建议。

二、简述兰州市A早教机构的早教课程

A早教中心位于兰州市市区繁华地带,是众多早教品牌中最受欢迎的品牌之一,现有学员百余位。旨在开发孩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美术式思维引导,主题式课程带入,激发孩子多元智能。提供的创意空间从传统的平面延伸到立体空间。所有课程都围绕某个特定的主题培养婴幼儿创新的思考能力,其课程理念源自韩国,为 4-6人的小班制授课,每节课三十分钟至一小时不等。所有课程均为亲子课程。

三、分析A早教中心的课程设置特点

(一)课程设置按年龄分段。从访谈中笔者得知兰州市A早教中心课程设置按婴幼儿年龄划分,并且精确到年龄和月龄。研究显示,婴儿的神经细胞从第三个月开始每分钟增长超过二十五万个,是婴幼儿神经系统也是发展最快的时候,所以每一个月份婴幼儿都会发生巨大变化。A早教中心能够将课程设置的阶段精确到月龄是该机构与其他不同的地方。

(二)强调环境对婴幼儿美术活动重要性。我们所处的空间环境时刻都在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A早教中心创设的环境包括外部主题环境和心灵环境。笔者认为A早教中心环境良好,较为宽敞明亮,有家长休息区、教学区和活动区,布置有大、中、小型玩具,教室四周围贴有白纸、彩笔等等。在心灵环境上笔者认为A早教中心教师善于与婴幼儿进行互动、与家长互动,能够耐心地鼓励婴幼儿在早教活动中自我涂鸦,本着“爱”的原则工作,能够给婴幼儿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

(三)课程目标包括对婴幼儿的教育目标和对婴幼儿家长的教育目标。兰州市A早教中心的课程目標主要包括对婴幼儿的教育目标和对婴幼儿家长的教育目标。对婴幼儿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开发婴幼儿八大智能,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三个维度。同时A早教中心重视对家长的育儿指导,双方面相辅相成,体现出A早教中心课程设置目标的双重性。

(四)教师的持续鼓励行为对婴幼儿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采访中Z老师讲到“虽然很多时候他们画的四不像,也有时候他们在涂鸦的时候把雨滴画成黑色,但我依然鼓励他们说出为什么雨滴是黑色呢,只要他们自己能够按照自己的认知进行涂鸦出来的作品我都会鼓励他们,让他们都自信的认为自己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作品”。 在对访谈和录像资料的分析中笔者发现教师在婴幼儿绘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肯定孩子,暗示、鼓励、表扬他们,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在活动之后对婴幼儿家长进行暗示、鼓励,并对其家庭教育活动方式进行引导。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一)缺乏让婴幼儿快乐涂鸦的理念。在一次活动前X幼儿因为不想喝水与母亲闹别扭,但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活动目标按时开始活动,X幼儿的母亲也强行让幼儿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画画,整个活动过程都显得很被动,终于下课了X幼儿便极其不开心的和母亲回家了。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应当对该幼儿进行心理疏导,让每位婴幼儿都能够在游戏化的趣味活动中涂鸦,而不是教师牵着“教学目标”的线拉着婴幼儿和家长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年纪较小的婴幼儿一般会很难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是在家长的强行安排之下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完全融入到教师组织的活动当中。教师应方式整个活动的引导者,而不是命令者。

(二)教师应研发或改编预设的活动教案。A早教中心所设置的课程均来自韩国,机构工作人员均接受过总部培训后上岗,而总部位于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笔者认为A早教中心的教师应根据兰州市的婴幼儿发展状况进行课程的研发或改编,因为各个地区婴幼儿所处的教育环境不同,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均适用于全国的婴幼儿。

(三)专门开设家长课程。目前A早教中心只是对婴幼儿家长进行课后访谈,笔者认为应当开设集体讲座,主要讲述科学的育儿方式、家庭教育的知识与技能以提高父母教育子女的能力。例如:母乳喂养、婴儿辅食添加及玩具、服饰的选择,再组织个别辅导,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环境、不同社会环境的家庭制定适合的教育计划。

参考文献:

[1]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附件一:A早教中心访谈提纲

一、与早教机构教育主管/负责人访谈

1.请简要介绍您所在的早教机构所设置的课程,包括将教学对象、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法等。

2. 本早教中心的课程理念是什么?来源于什么地方?

3.贵中心的早教课程设置比起其他早教中心有何优势?

4.您认为目前贵早教中心课程设置方面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二、与早教机构教师访谈

1.您在XX早教中心任职前接受了怎样的课程培训?主要教学内容是什么?您认为效果如何?

2.您在任职过程中是否接受过专业的在职培训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什么?您认为效果如何?

3.在亲子课程的教授中您认为应当对来上课的家长进行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的教育指导?

4.根据您的教授经验,您对于XX早期教育中心所设置的课程方面有哪儿些意见?您认为应该怎样改进?

三、与早教机构学生家长访谈

1.您为孩子选择XX早教机构的原因是什么?

2.您认为XX早教中心的课程设置对您的孩子有哪儿些方面的帮助?

篇5: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初稿)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制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09版)》(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按本《指导原则》制定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配置、调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好地为居民提供符合成本效益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医疗机构设置的依据。《规划》的制订,应遵照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

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含义

《规划》以设区的市为基本卫生区域进行规划,包括省、市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分别制定的本省和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规划》应当以该区域内居民的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以合理配置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地向全体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目的;通过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将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的医疗机构均纳入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设置和布局,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据《规划》设置卫生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避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复、盲目扩大规模,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充分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满足区域内居民的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二、医疗机构设置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设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医疗卫生服务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要从当地的医疗供需实际出发,面向城乡,以基层为重点,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的作用,适当调控城市医疗机构的发展规模,保证全体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民都能公平、公正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二)整体效益原则。医疗机构设置应当符合当地卫生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建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相互协调和有序竞争的医疗服务体系,局部要服从全局,科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和效益,避免诱导以趋利为目的、争夺病人的无序甚至恶性竞争的发生;

(三)可及性原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服务半径的规划、确定要适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易于群众得到服务;

(四)分级医疗原则。落实医疗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做到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危重急症和疑难病在城市医院诊疗;

(五)公有制主导原则。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六)中西医并重原则。遵循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中西医并重,保证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及资源配置。

三、医疗服务体系的框架

(一)医疗服务体系中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设置应当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功能到位,以利于发挥整体功能。在农村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服务网络;在城市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型综合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医院为基础,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大力发展中间性医疗服务和设施(包括医院内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家庭病床、护理院、护理站、老年病和慢性病医疗机构等),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合理分流病人,以促进急性病院(或院内急性病部)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急救医疗业务体系。急救医疗业务体系应由急救中心、急救站和医院急诊科(室)组成,合理布局,缩短业务半径,形成急救业务网络;

(四)其它医疗机构纳入医疗服务体系与其他机构配合、协调;

(五)建立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业务体系。大力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扶持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四、《规划》内容

(一)现状分析

分析本地区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利用和影响因素,以及医疗卫生资源与内外环境,参照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方案等,进行本地卫生区域的医疗服务调查,确定本地区居民医疗服务需要、需求及利用的各项数据。

1.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包括本区域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和支出水平等内容。

2.医疗服务需求分析,包括年因伤病就诊人次、居民两周就诊率、居民住院率、年急诊人次、年住院人次、年手术人次、住院患者住院总天数。

3.医疗资源分析:包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临床技术、医疗设备等内容。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总数、分类、分级、总床位与分级床位数、利用状况、各专科病种(及病情分型)等;人员分析,包括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分类、工作效率等情况;费用分析,包括卫生总费用、卫生总费用/各医院建筑面积总数(平方米)和卫生总费用/医院病床总数等。

(二)主要卫生问题及影响因素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本地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依据疾病顺位、死因顺位,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医疗服务供需状况、医疗事业发展和社会影响等),确定本区域医疗机构合理设置的思路。

1.医疗服务供需状况。通过推算医疗服务利用与本地区居民的医疗服务需要(居民年患病人次;年慢性病患病人数;年患病总日数;年卧床总日数)之间的差距,判断医疗服务供需是否平衡。

2.医疗事业发展情况。医疗技术的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和覆盖范围的扩大,对居民潜在医疗服务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

3社会经济发展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长,将对医疗服务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确定医疗机构的设置

依据以上分析,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综合考虑支付能力、医疗服务可及性转化成为服务需求的潜力,分预测、规划周期医疗服务需求,进而确定所需要的医疗机构类别、级别、数量、规 模及分布,并确定必需床位总数和必需医师、护士总数。医疗机构设置要明确公立医院的设置与发展规划,确保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积极鼓励社会资金设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1.必需床位数

(1)普通床位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A×B+C-D)1 床位使用率 病床周转次数

其中:A为本区域居民总数是制定规划的关键环节,居民总数包括区域内户籍人口及暂住人口,以制定《规划》周期开始日时的夜间居民人口为基数计算:户籍人口数X当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暂住人口(以公安部门已办暂住证数为准)逐年推算至规划周期末;B为以年龄划分的住院率,按每5年划分年龄段;C为其它地区流入本区域的住院患者; D为本地区去外地的住院患者数; ∑表示总和;

(2)各专科床位数的计算:按照上述公式中的收治率、床位使用率、住院患者数以各专科收治率、床位使用率、住院患者数替换即可。专科床位数包括专科医院床位和综合医院中的专科病房床位,依人口总数及其构成、居民的专科疾病发病情况、业务半径、卫生资源状况确定,可参照各科专科床位1张/千人口计。

×

6(3)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的确定:首先组织专家论证不同级别医院就诊的各专科病种,然后由各专科病种床位数分别计算出各级医院床位数,床位数按照(一级+二级):三级医院=70:30进行配置,承担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一级医疗机构原则上可不设床位。

(4)医疗机构设置数的确定:根据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结合各医疗机构的规模及服务半径、可及性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数量。

2.必需医师数

根据当地医疗需求,研究确定区域内医师总数,分科医师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乡村医生总数以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师配置数量。

3.必需护士数

根据当地医疗需求,确定区域内护士总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医疗机构护士配置数量。

4.医疗机构的布局

医疗机构的布局要满足各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便于居民就诊和转诊。功能相同、相近的医疗机构应当具有适当的间距。

(四)确定医疗技术的配置

根据医疗服务需求、疾病谱及疑难危重并发病情况、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执行临床医疗技术准入,合理配置医疗技术资源,落实医疗机构的功能任务,确保医疗安全,满足医疗需求。

(五)确定医疗设备的配置 根据现有大型设备资源利用情况,结合当地医疗需求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大型设备配置数量。

(六)确定承担储血点任务的县级医院

根据当地临床用血情况,在县级医院规划设置区域储血点。

(七)设计制作医疗机构现状图和设置规划图。

五、《规划》制订的权限和程序

《规划》的制订要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由卫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组织进行。省的《规划》要以设区的市(或地区)所制订的《规划》为基础,进行汇总、综合。《规划》制订的权限和程序如下:

(一)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按照区域医疗规划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规划》的制订和组织工作:

1.成立制定《规划》组织(包括领导小组、专家指导组和工作组等);

2.拟定、论证《规划》方案;

3.按照《规划》方案组织进行具体工作;

4.在省的宏观调整和县提出医疗机构配置布局之后,完成《规划》报告,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发布实施;

5.组织以设区的市所制订的《规划》的实施。

(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1.在设区的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下参加该《规划》的具体工作;

2.按照统一《规划》,完成不足一百张床位的医疗机构的具体配置和布局,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纳入《规划》;

3.按区域统一《规划》,将有关本县的医疗机构设置部分呈报县政府批准颁布实施。

(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1.在市(地)制订《规划》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提出宏观控制的指导意见;

2.按照卫生部的有关政策、本省实际需要、医疗机构的业务半径及可行性制订全省五百张床位以上三级医院、重点专科和重点专科医院、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等医疗机构配置的方案;

3.按照全省范围内五百张床位以上医院、重点专科和重点专科医院、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的配置方案,对省内各设区的市(或地区)制订的《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后反馈各地,完成《规划》。

六、医疗机构的调整

各地在制定、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对现有医疗机构中不符合《规划》要求、重复设置的,要进行必要、合理地调整或重组。

按照医疗资源利用情况,对于医疗资源利用率低的医疗机构要适当缩小规模,或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重组和调整;扩大 医疗机构规模,要充分考虑床位利用率、平均住院日等情况。要以提高医疗服务工作效率和医疗系统整体功能为主要手段满足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如本地区的机构、床位、医师、护士与人口比例已达到《规划》提出的指标,不应再规划新建、扩建医疗机构。

七、《规划》的修订

《规划》每5年修订一次,根据考核评价的情况和当地社会、经济、医疗需求、医疗资源、疾病等发展变化情况,对所定指标进行修订。新《规划》也要按上述程序审核、批准、发布。

八、实施规划配套政策措施(一)明确部门职责

市级及省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负责制订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根据全市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动态调整规划,按照规划依法对医疗机构的设置进行审批。

市级及省级人民政府规划部门依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审批建设用地。

市级及省级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依据规划对市卫生局批准设置的对医疗机构新改扩建项目进行立项审批,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投入资金进行建设。

市级及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为规划设置的市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相应经费。

市级及省级人民政府市劳动保障部门制订各类医保定点 医疗机构相应的社会医疗保险付费政策。各区县按照规划负责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审批、建设与投入。

(二)加强执行监督

《规划》由政府提请同级人大政协监督执行情况。

(三)做好宣传工作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规划落实均较好的典型地区,召开现场会,交流经验。

九、《规划》评价

《规划》指导资源配置,其适宜性必须进行监督评价。评价分为预评价、过程评价和终末评价。附录:有关文件、术语:

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强化区域卫生规划的论述: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组织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科学制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各级医院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要逐步进行整合,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新增卫生资源必须符合区域卫生规划,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衔接。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

二、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作为测算区域医疗服务需要、需求的参考数据)(一)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

1.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8.9%(城市22.2%、农村17.7%),按2008年人口总数13.3亿推算,当年全国两周患病累计总人次数达65.4亿。

2.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病例数计算)为20.0%(城市28.3%、农村17.1%),推算全国2008年慢性病总病例数达到2.6亿。

3.城乡居民患病结构 我国城乡居民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的病例61%,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在慢性病患病中,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等)、内分泌系疾病(如糖尿病)增加明显,而呼吸、消化等系统的慢性病明显下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医生明确诊断的循环系统疾病例数1.14亿(其中:高血压患者由1400万增加到7300万、脑血管病由500万增加到1300万);糖尿病病例数从200万增加到1400万。

4.居民严重伤害发生率为2.8%(城市2.3%、农村3.0%)。由此推算,我国全年伤害发生人次数达3700万。

5.疾病负担

衡量病伤负担可用两周内疾病持续天数、短期失能(因病卧床、休工和休学天数)、长期失能(活动受限)等指标来表示。调查地区两周内每千人口疾病持续天数为1537天、每千人口因病卧床天数为185天,每千劳动力人口因病休工天数为90天,每千在校学生的因病休学天数为44天;60岁及以上人群长期失能率(活动受限)为31.1%,(城市26.0%,农村33.8%)。

(二)居民医疗服务的需求(利用)

1.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4.5%(城市12.7%、农村15.2%),由此推算,2008年全国门急诊人次数达50.1亿。

2.门诊病人就诊流向变化: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农村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就诊的比例73.7%(城市48.3%,农村81.7%)。3.调查地区居民年住院率为6.8%(城市7.1%、农村6.8%),住院人次中,疾病和损伤占79.4%,住院分娩占16.5%。以2008年住院率推算,当年全国住院人次数近1亿人次。

4.居民未利用医疗服务的比例:调查地区两周新发病例未就诊比例为38.2%(城市为47.9%、农村35.6%)。

经医生诊断需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为21%(城市22%、农村20%)。

5.居民门急诊次均就诊费用为169元,次均住院费用为5058元。按可比价计算,2003-2008年均就诊平均费用增长4.4%、住院平均费用增长1.5%。本次调查,城市次均就诊费用为312元,次均住院费用为8958元;年均增长分别为4.9%和0.9%;农村次均就诊费用为128元,次均住院费用为3685元,年均增长分别是3.9%和3.6%。

6妇幼卫生保健

调查前5年内,孕产妇产前检查率为94.4%,合格产前检查(产前检查至少包括测体重、测血压、抽血和尿常规检查四项内容)的比例为57.8%,孕产妇早检率为69.7%,产后访视率为56.9%。上述各项指标城市均高于农村,特别是合格产前检查比例,城市达到88.1%,而农村只有50.4%。

调查地区住院分娩率为88.6%,新法接生率为93.5%。参照以上项目、数据进行本卫生区域内的补充卫生服务调查,以及以有关数据进行本区域内相应数据推测,供制定《规划》使用。

三、术语

1.卫生区域: 在我国是以设区的市的行政区划为一卫生区域。这一卫生区域大多人口数十万、数百万、甚至千万左右。行政职能完善。既往我国以这样的区域进行过试点。

2.居民医疗服务需要: 通常用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因病伤短期、长期失能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来反映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量和主要健康问题。

3.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在某一特定市场、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所有消费者将购买的某种医疗服务的数量,它是个人需求的总和。卫生服务研究通常用两周就诊率、年住院率、两周新发病例未就诊比例、应住院而未住院比例等指标来反映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

4.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指城乡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及按照各自功能构建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农村为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即以县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以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网底,综合实施医疗、预防及保健等各项卫生工作措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备、运转协调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一直是我国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城市为街道卫生院、区、市医院。

5.医疗机构是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机构。

6.医院是以诊疗疾病、照料病人为目的的医疗机构。医院是运用医学科学和技术,对病人、特定人群或健康人群提供医 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服务的场所,具有一定数量的病床、医务人员和必要的设备,通过医务人员的集体协作,已达到保障人民健康的目的。

一级医院是向一个社区(人口一般在10万以下)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

二级医院是向含有多个社区的地区(人口一般在数十万左右)提供医疗为主,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医疗服务并承担一定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综合或专科的地区性医疗机构。

三级医院是向含有多个地区的区域(人口一般在百万以上)提供以高水平专科医疗服务为主,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并承担相应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综合或专科区域型医疗机构;是省或全国的医疗、预防、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技术中心,是国家高层次的医疗机构。

7.妇幼保健院是由政府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为妇女儿童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妇幼保健院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以群体保健工作为基础,面向基层、预防为主,为妇女儿童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在切实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的同时,开展与妇女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服务。

8.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指在城市范围内设置的、经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 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9.卫生院负责向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10.疗养院针对慢性病患者提供疗养服务。

11.门诊部是为患者提供门诊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机构,不设病床(产床),不开展技术复杂、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医疗服务。

12.诊所是为患者提供门诊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机构,不设病床(产床),只开展简单的,风险较低的医疗服务。

13.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

14.临床检验中心由政府设置的,主要对临床检验工作进行质量控制的机构。

篇6:黔西南州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2011——2015年)

为加强对黔西南州医疗资源的管理,合理利用、科学调整和优化配置医疗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健康需求,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和贵州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制定《黔西南州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年)》。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满足黔西南州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加强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加强医疗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有效配置,促进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形成,建立适应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和结构更趋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为全州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质优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现状分析

(一)区域概况。

黔西南州地处黔、桂、滇三省区结合部,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全州国土面积16804平方公里,辖兴义、兴仁、安龙、贞丰、普安、晴隆、册亨、望谟8个县(市)和顶效开发区,共124个乡镇、12个街道办事处、1097个行政村。州内居住着汉、布依、苗、彝、回等35个民族,2009年末总人口321.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42.47%。2009年,全州生产总值232亿元,财政总收入45.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人口出生率13.5‰,死亡率为5.6‰,自然增长率7.9‰。

(二)居民健康水平和医疗服务需求。

1.居民健康水平。

(1)居民健康状况:2009年黔西南州居民期望寿命69岁。孕产妇死亡率48.64/10万,婴儿死亡率21.62‰。

(2)疾病谱和死因谱:根据近年来居民患病情况调查分析,城镇居民患病以慢性病为主,患病前三位分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农村居民前三位依次为高血压、慢性肠胃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2009年统计数字表明,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是引起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位于死因的第10位左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州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3)传染病发病情况:2009年,法定传染病报告23种12069例,报告死亡76例。年报告总发病率387.86/10万,总死亡率2.44/10万,总病死率0.63%。

2.居民主要健康问题。

通过对住院病人疾病谱的分析,黔西南州居民住院疾病顺位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住院病人前10位的病种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慢性病和损伤、中毒为主。农村外伤、传染病、妊娠分娩与产褥期综合症、中毒等住院构成比较高。说明黔西南州居民疾病结构总体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一致,外伤、传染病、妇女疾病是农村地区居民重要的健康威胁,这类患者对住院的需求较高。

3.就医的可及性。

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村卫生室覆盖率的不断提高,我州居民就医的可及性明显提高,步行30分钟即可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居民达80%左右,特别是城镇居民,步行30分钟即可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达90%以上。但农村地区特别是村卫生室尚未覆盖的地方,农民就医的可及性较差。说明我州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农村地区医疗资源仍然很匮乏。

4.医疗服务需求。

2009年全州门诊总诊疗人次4624852人次,人均就诊1.44次,远低于全国4.2次的平均水平。说明我州居民医疗服务需求远未释放,潜在医疗服务需求相当高。其中门、急诊人次3978442人次,占门诊总诊疗人次的86% ;出院456973人次,平均每100名居民有14.2人住院,远高于全国9.9人的平均水平。说明我州居民住院需求较高,同时与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诱导消费有一定关系。其中综合医院、专科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出院164378人次,占总出院人次的35.9%。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院292595人次,占总出院人次的64.1%。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居民对慢性病等疾病防治的需求会不断提高,我们应予高度重视。

(三)医疗资源配置现状。

1.机构数。

2009年底,黔西南州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62个,其中三级综合医院1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所,其它二级综合医院7所,中医医院5所,急救中心1所,妇幼保健院(所)9所,专科疾病防治院所2所,乡镇(办事处)卫生院12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38所。

2.床位数。

2009年,黔西南州医疗机构床位总数7136张。其中,综合医院3677张,占51.5%;中医医院571张,占8%;妇幼保健院所160张,占2.2%;乡镇卫生院2277张,占31.9%。按总人口计算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2.2张,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31张。

3.人员数。

2009年,黔西南州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总数591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027人,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2605人,每千人口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数0.81人,远低于全国1.75的平均水平;注册护士1896人,每千人口护士数0.59人,远低于全国1.39的平均水平。

三、主要问题

(一)医疗服务供求矛盾突出。

从医疗服务供给看,我州每千人口拥有床位2.2张,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31张,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60.4%;每千人口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0.64人,远低于全国1.75的平均水平,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36.5%;每千人口执业护士0.59人,远低于全国1.39的平均水平,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35.9%。供给水平显著不足。再从医疗服务需求看,我州年人均就诊1.44次,远低于全国4.2次的平均水平,居民就医需求远未释放;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疾病谱的改变、特别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年轻化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活动范围的增加、自然灾害的增多等,均会导致医疗服务需求的明显提高。因此,我州医疗服务供求矛盾在一段时期内仍相当突出。

(二)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

首先,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大量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县以上,乡镇以下医疗资源短缺,全州2605名执业医师中(含助理医师),有1895名分布在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占总数的73%;乡镇及以下710名,只占全州总数的27%;1896名注册护士中,有1681名分布在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占总数的89%;乡镇及以下215名,只占全州总数的11%;7136张床位中,有4859张分布在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占总数的68%;乡镇及以下2277张,只占全州总数的32%。第二,从医疗资源的结构看,也极不合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健全,专科医院不配套,急救体系不完善。

(三)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补偿严重不足。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但卫生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机构还是主要靠市场获得补偿(州级医疗机构约占80%,县级医疗机构约占60%,乡镇卫生院约占40%)。

(四)多元化办医的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近年来,黔西南州民营医疗机构已有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办医格局的雏形。但具有一定规模、具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较少,低层次、低水平重复的医疗机构过多,竞争能力较弱,还不能真正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有益补充,也难以满足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多元化办医格局还未真正形成。

四、规划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

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需求。从黔西南州医疗资源供需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居民,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优先保证和发展基本医疗,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工作,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急救医疗网络建设,建立结构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保证全体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

(二)效率性原则。

我州经济社会欠发达,医疗资源有限,这就要求政府在坚持公平性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市场的调节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效益性原则。

医疗机构设置要符合黔西南州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要在优化全局资源配置的目标下,调整好局部资源配置,改善医疗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基层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有效提高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医疗系统的整体功能。

(四)可及性原则。

医疗机构布局以便捷为原则,综合服务半径、人口数量、交通便利程度、人群健康需要等因素,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合理的设置,不断提高居民的医疗服务可及性。

(五)分级性原则。

按医疗机构的功能、任务、规模不同,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服务体系,科学规范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规模、功能及相互关系,合理、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六)前瞻性原则。

医疗机构的设置要符合黔西南州区域卫生规划,与黔西南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应该考虑到经济发展对人群期望和健康需求产生的影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将对医疗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医疗机构及其功能的设置应具有前瞻性。

五、设置规划

(一)总体目标。

通过规划的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促进黔西南州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形成资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能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医疗服务体系,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二)基本框架。

1.三级医院。

设三级综合医院3所:黔西南州医院、兴义市医院、兴仁县医院。

设三级中医医院1所:黔西南州中医院。

2.二级医院。

设二级综合医院9所:安龙县医院、贞丰县医院、普安县医院、晴隆县医院、册亨县医院、望谟县医院。依托兴义市下午屯卫生院建设1所二级综合医院,依托兴义市坪东卫生院建设1所二级综合医院,依托顶效镇卫生院建设1所二级综合医院。

设二级中医院7所:兴仁县中医院、贞丰县中医院、普安县中医院、望谟县中医院、安龙县中医院。新设晴隆县中医院、册亨县中医院。

其它二级营利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由州卫生局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规划设置并按规定审批。

3.一级医院。

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规划,报同级政府批准实施。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25个,其中兴义市区8—10个,兴仁县城区4—7个,其他县城区2—5个。

(2)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规划,报同级政府批准实施。

5.卫生院。

按行政区划,一个乡(镇)设一所乡(镇)卫生院。根据功能的不同,卫生院分一般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具体规划由县(市区)卫生部门规划,报同级政府批准实施。

6.村卫生室。

按行政区划,一个村原则上设一个村卫生室,具体规划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规划,报同级政府批准实施。

7.其他医疗机构。

(1)专科病防治机构。

设疗养院2个、皮肤病性病防治中心2个、精神病防治机构1个。

其它营利性专科医院、疗养院、康复医院等,由州卫生局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规划设置并按规定审批。

(2)妇幼保健机构。

州设妇幼保健院1个:黔西南州妇幼保健院。

县(市)设妇幼保健院8个:兴义市妇幼保健院、兴仁县妇幼保健院、安龙县妇幼保健院、贞丰县妇幼保健院、普安县妇幼保健院、晴隆县妇幼保健院、册亨县妇幼保健院、望谟县妇幼保健院。

(3)门诊部、医务室、诊所等。

门诊部、医务室、诊所等的设置,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规划,报同级政府批准实施。

(4)院前急救体系。

州设急救指挥中心1个:黔西南州紧急救援指挥中心。

县(市)设急救中心9个(挂靠县市医院):兴义市急救中心、兴仁县急救中心、安龙县急救中心、贞丰县急救中心、普安县急救中心、晴隆县急救中心、册亨县急救中心、望谟县急救中心、顶效急救中心。

州医院、州中医院、州妇幼保健院内设急诊科或急救中心,承担院前急救任务。

急救中心可下设急救站(设在乡镇卫生院),以满足居民日益增加的院前急救需求。

(5)传染病治疗机构。

州设传染病院1个:黔西南州传染病院(挂靠黔西南州医院)。

设传染病区8个(挂靠县市医院):兴义市传染病区、兴仁县传染病区、安龙县传染病区、贞丰县传染病区、普安县传染病区、晴隆县传染病区、册亨县传染病区、望谟县传染病区。

(6)护理机构。

各县(市)城区设置一定数量的护理机构。护理院由州卫生局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规划设置并按规定审批。护理站由县(市)卫生行政部门合理规划设置并按规定审批。

(三)配置标准及相关要求。

1.病床、人员配置按卫生部《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执行。

2.新设置的医疗机构原则上为以下规模和类别:二级综合医院或相当于二级综合医院规模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站或20张床位以上的护理院;学校、企事业单位为内部职工、学生等设置的医疗机构(新增机构不得对外开放)。严格控制其他类别医疗机构的设置。

3.新设置的医疗机构首先考虑以下专科服务范围:老年病、老年护理、康复、临终关怀以及有技术特色的、社会需求明显的专科。

4.新设置的医疗机构首先考虑在资源薄弱地区以及城市新区设置。除城市新区与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可以设置综合性医疗机构外,其他地区原则上不再设置综合性医疗机构。同一区域内已有相同类别与规模的医疗机构原则上不再重复设置。

5.除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外,期内不设置审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四)功能定位。

三级医院:是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承担全州疑难危重病的诊治、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等任务,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

二级医院:以提供综合性医疗服务为主。对区域内的医疗机构承担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任务,并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

一级医院:承担基本医疗服务。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承担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

其它机构:按照机构类别,提供相应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部门协作。

为了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并对医疗事业发展起到有效指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规划执行的领导和协调,发改、财政、民政、计划生育、社会保障、规划建设等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规划实施和监控,将医疗机构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统一起来,严格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资源投入,稳固公立医疗机构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建立发展多样化、多形式的办医模式,科学配置医疗资源,保证规划的落实,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应坚持政府主导,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医疗卫生的经费投入,保证城乡居民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同时,要制定完善医疗投入的政策,提高政府投入效率,最大限度发挥政府财政的公共服务职能。

(三)强化宏观调控,实施全行业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要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为依据,对区域内的医疗资源配置实行宏观调控,对医疗卫生行业内的所有资源实行属地化管理,有计划地协调发展公立医疗机构;以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为依据,按照医疗机构设置标准,有计划地审批社会办医疗机构。对各级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四)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作为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是提高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应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保健服务需要。

(五)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促进卫生服务合理利用。

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是党和政府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全社会医疗服务公平性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未来卫生事业不断推进的重要保障。政府应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减轻居民的就医负担。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在定点医疗机构的确定和医疗服务管理等政策制定时,应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以管理和服务规范为依据,用相同的标准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进行管理与监督。医疗费用补偿标准和就诊规范要体现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引导居民就医合理分流,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落实。

七、规划的评价和修订

本规划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召开规划评估会,对组织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论证、修订和完善。

八、附则

本《规划》由黔西南州卫生局负责解释。

上一篇:英语研修团队研修计划下一篇:老子的智慧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