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假设

2024-06-25

审计假设(共9篇)

篇1:审计假设

论审计假设

审计假设是开展审计工作和作出审计结论的基本前提,也是建立审计原则和研究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本文正是从此谈起,结合国内外理论界对审计假设的研究及审计假设本身所固有的基本特征,来分析我国建立审计假设体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着重指出了我国审计假设理论体系的构建所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作 者:包强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甘肃,兰州,730020刊 名:兰州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年,卷(期):17(4)分类号:F276.3关键词:审计理论 审计假设 特征

篇2:审计假设

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传统审计假设体系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本文针对对这些缺陷,借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审计假设环境模式,提出更加完善的审计假设体系

作 者:杨文红 魏亚君 作者单位:杨文红(沈阳市法库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中心)

魏亚君(沈阳市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人民政府,辽宁,沈阳,110400)

篇3:审计假设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经济特征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类目的在于规避风险和进行套期保值的融资性的交易工具,其价值依赖于原生性金融工具,往往根据原生金融工具预期价格的变化定值。衍生金融工具是高效益与高风险相伴的一种交易工具,以缴付少量的保证金或佣金从事巨额交易,以控制大量资源、获得高额收益,但也有遭受重大损失的可能。因此从经济层面来分析,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虚拟性、杠杆性、波动性、风险性的特征。虚拟性特性使得其形式千变万化,既可用于套期保值,确保基础金融工具的安全,又可以进行投机,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杠杆性使得交易者可以凭借衍生工具利用不同市场的价格差异,从低价市场买入,在高价市场卖出,从而获利。它可以以小搏大,因而投资利润和损失也可能相应扩大几十倍。此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的金融资产具有较强的价值波动性。当某种衍生工具能明显地降低某种基础工具上的风险时,其价值相应的高;反之,如果某项衍生工具不能降低风险或带来任何利润时,它就没有价值甚至价值为“负数”。

二、审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规定

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第31号——审计证据》明确规定,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审计师必须获取每一报表项目五个报表认定的审计证据,这五个认定是:存在或发生、完整性、权利和义务、计价和摊销、呈报和披露。并且,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衍生工具不只是在附注中进行披露,而是要在财务报表中得到确认。为此,2000年9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公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92号《衍生工具、套期活动和有价证券审计》(SAS92),对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独立审计行为予以指导和规范。2001年6月30日,SAS92正式实施,成为规范衍生工具审计的新指南。

借鉴国际审计相关准则,2006年3月我国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第1632号《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第1211号《了解上市公司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及第1321号《会计估计审计》等主要与企业金融工具会计核算相关的四项审计准则,并与同期颁布的四项金融工具系列会计准则相配合,从会计、审计不同的视角为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核算提供了完整、规范的会计处理和审核标准,实现我国从系统导向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的新飞跃。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衍生交易很可能在表外进行,利用传统的审计假设及审计思路很难发现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有必要探讨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理论并以此指导审计实务工作。

三、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假设选择

(一)传统的八大审计假设。审计假设是审计推理的依据,其本身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并且受制于审计目标,同时又是制定审计概念、审计规范的依据。八项基本假设内容如下:(1)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是可以验证的。(2)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管理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利害冲突。(3)送审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不存在串通舞弊或其他不正当的舞弊行为。(4)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减少错弊发生的可能性。(5)公认会计原则的一致运用可使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到公允表达。(6)如无确凿的反证,被审单位过去被认为真实的情况将来仍为真实。(7)审计人员有能力独立地审查财务资料并发表意见。(8)独立审计人员的职业地位负有相应的职业责任。

(二)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对传统八大审计假设的挑战。八项审计假设的提出者在提出假设的同时强调,必须对这些基本假设不断地加以重新审阅,看它们在新的环境下是否能继续成立。因此当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审计时,八大审计假设需要得到重新审视。

首先,“送审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不存在串通舞弊和其他不正当的舞弊行为”假设可能已不再适用于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当前,衍生金融工具种类和特征十分复杂,巨大的潜在经济效应使得其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加之现行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使用规范的相关规定并不是十分全面和完善,串通舞弊和资料造假行为在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当中已成为一种“非少数现象”,并且已经导致了“安然”、“中航油”等一系列严重事件的发生。因此,在进行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时,应对已送审的衍生金融工具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的可信度持保留态度,这样才能应对防范风险这一审计目标。

其次,“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减少错弊发生的可能性”也可能不再适用于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虚拟性、杠杆性、风险性、波动性等特征,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其风险进行防范不太实际。此外,企业无法有效地将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到日常运营当中,管理者的职权范围过大等因素都会致使内部控制制度失效,导致错弊产生。

再次,由于国内外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相关规定不完全一致,加之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创新速度较快,即使现有相关会计准则得以完善,但是随着金融创新,已制订好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可能又需重新修订,因此在审计过程中不能保证运用公认的会计原则。“公认会计原则的一致运用可使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到公允表达”这一假设在衍生金融工具高速发展的现阶段也不再适用。

最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与传统的经济业务有很大的区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审计人员在面对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时,其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均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审计人员有能力独立地审查财务资料并发表意见”这一假设在审计衍生金融工具时也不能得到保证。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目标及审计思路

(一)审计目标。衍生金融工具以其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成为企业资产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其审计目标与一般业务的审计目标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也有其特殊性。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目标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活动及其经济效益的检查、监督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保证国家金融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护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使被审计单位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安全、有效地运行。另一方面,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特殊的高风险性,相比一般业务的审计目标,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目标更注重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督和管理,规范企业的使用,控制并降低其风险,以避免因衍生金融工具可能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

(二)审计思路。在进行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时,外部审计人员应对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风险治理系统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充分评价金融机构衍生金融工具内部风险治理系统健全性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然后再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其他具体的审计测试,得出审计结论。由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存在理论和实务上的欠缺,已经不适用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于2003年将审计风险模型修订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依据这一审计模型,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思路如下:首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外环境,收集相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和资料;其次,综合分析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第三,编写被审计单位持有衍生金融工具情况报告,确定审计风险等级。风险等级较小时,进入正常审计程序,即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最后得出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风险等级较高时,应进一步确定审计时间、性质、范围(时间:期末或接近期末;性质:获取更有力的审计证据;范围:扩大审计抽样和测试),根据审计证据和重要性得出审计结论,评估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风险等级极高时则应退出审计。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透彻地了解一个企业是起点,风险评估是重点,搜集审计证据是核心。

篇4:审计假设对审计实践的影响

关键词:审计假设审计活动影响

0引言

很多的理论研究体系都是由假设支撑的,相对论如此,会计如此,审计也如此。审计假设奠定了审计理论的学科地位,为审计理论的研究推理提供了依据。它从实践中来,是对审计实践的高度概括,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限制于审计目标,但同时又是制定审计概念、审计规范的依据,对一定时期的审计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审计假设体系的构成内容在理论界存在分歧,但基本内容相同,现通过一种观点的分析谈谈审计假设对审计实践的影响,以求见一斑而窥全豹。

1合理怀疑的假设

该假设是指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不能完全信任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及其载体。该假设成为审计活动存在的必要条件,也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各个历史阶段。

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使被审计人有可能利用占有信息的优势,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出于职业谨慎,不可能完全信任被审计人提供的信息;但同时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可以减少和防止虚假的信息,因此又不能完全否认被审计人提供的信息。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要时刻保持一种理性的怀疑,这种怀疑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审计方向和工作思路,有助于发现问题及控制缺陷的所在,有助于客观评价被审计人的经营情况及经济责任状况。从过去到现在,审计职能随着审计实践的开展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当初的查错防弊转为防风险服务内部管理,但不论如何变化,都没有离开合理怀疑假设这个前提。合理怀疑假设不仅说明了审计的必要性,同时也要求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开展鉴证活动时要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2可验证的假设

该假设认为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可以通过收集审计证据,对照审计标准进行验证,并提出审计结论。该假设为审计活动的存在提供了可能,也为确认审计责任提供了标准。

由于被审计人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所以经济责任的实际履行情况,可以通过收集、鉴定、综合审计证据确认,可以通过对照审计标准,提出审计结论,通过审计这种方式,监督、评价和确认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这个假设的成立是有条件的:被审计单位要能够履行经济责任,会计资料等载体应是健全的,审计人员要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获得审计证据、表达审计意见。在最初的审计实践中,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比如当审计人员对期末余额进行审计时,就需要假定期初余额是真实的,否则就应对期初余额进行验证,而期初余额又涉及前期的数额,这样就必须无限往前推,审计人员也就无法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范围内完成审计工作,责任也永无止境。对此,莫茨和夏拉夫率先提出“审计无反证判定假设”,他们认为:除非存在明确的相反证据,在被审计单位过去认定为真实的事项,未来仍然被认为是真实的。这个假设有效地解决了时间、成本和责任问题,但也影响了审计的外部效果,受到委托人的质疑,之后许多学者对这个假设思想进行了拓展。中国的执业准则就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对以前年度数据,包括对期初余额采取谨慎的态,度。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上期比较数据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上期比较数据实施的审计程序的范围明显小于针对本期数据实施的审计程序的范围,通常限于评价上期比较数据是否正确列报和适当分类。”这个规定兼顾了受托人的要求,也加大了审计的责任风险。总之,可验证假设引出了审计证据、审计标准和审计结论等审计三要素,同时也提出了审计风险、合理保证等问题。

3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假设

该假设认为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甚至排除错误与弊端的发生。该假设是系统导向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基础,也使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的进行有了实际意义。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假设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是制度审计的基础,也使通过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了解和评估内部控制状况充满必要。“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证据更可靠”,“所需证据的数量也受证据质量的影响,即证据质量越高,可能需要的证据数量越少”。在内部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可以较多地信赖内部生成的证据,从而可以相应减少审计程序工作量,而这也是现在企业交易复杂、业务繁多下的一个必然选择。但无论多么强大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都面临一个重大的错报风险一舞弊,内部控制并不能防止内部人员串通舞弊。这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是牵制和制约,是和串通相矛盾的,串通只能说明控制的失效,而串通又恰恰不在内都控制的评价范围之内。这使内部控制的评估结果和说服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内部控制系统的自身设计缺陷也影响了控制效力。内部控制有效性假设提示了审计风险,也使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关注了统计抽样工作和重要性原则。

4保持独立的假设

审计主体和人员在组织形式上应独立于委托人和被审计人之外,并且,在制定审计计划、开展审计测试和作出审计结论过程中始终保持其实质上的独立性。虽然,在审计实践中,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组织的隶属关系和会计师事务所受谁委托都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同时也不能排除审计人员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丧失独立的可能性,但是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取信于社会的最为重要的条件。因此,需要假设审计主体和人员在组织、精神等方面是独立的,这是审计的立身之本,是审计结论客观公正的保证。保持独立性的假设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提出了要求。

参考文献:

[1]李雪审计理论研究IMl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编委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莫茨,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R·K·莫茨,H·A·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文硕译)[M],北京:商业出版社1990

[6]蔡春审计理论结构[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7]傅斌等论审计假设[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7,(6)

篇5:审计假设

【摘要】所有的科研都需要假设,审计学科也同样需要假设。审计假设是人们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但目前还无法加以论证的、以保证审计和审计工作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前提条件和认定,反映着审计实践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点,是建立和研究审计理论的基石,是进行审计工作的前提。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结构体系重要组成要素,历来是审计界探讨的重点。迄今为止,审计学界对审计假设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随着环境的变化,审计的假设也再不断变化,本文通过对审计假设理论的回顾和评价,并且结合我国审计的现实发展状况,分析审计假设的决定因素,并提出了重新构建审计假设理论。

【关键词】审计假设;审计假设理论;审计假设理论重构引言

假设作为哲学和逻辑学的一个概念,指若干理所当然的原始命题是进行演绎推理或科学论证先决条件,它是任何一门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导。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每一可论证的科学多半是从未经论证的公理开始的,否则论证就永无止境。”这里为未论证的公理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假设。假设是理论构架的基石,一切逻辑推理的起点。审计学作为社会应用科学一个分支,应确立自己合理的假设。审计假设这一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莫茨和埃及学者夏拉夫在《审计哲理》(ThePhilosophy ofAuditing)一书首次提出后,引起审计理论界广泛关注,但是对审计假设的探索至今在国内外审计理论界仍未取得完全共识,各种观点同时并存。审计假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因为审计学科与其他所有学科一样,在本学科领域内,也还存在着一些能感觉得到但还无法加以确证的最基本认识,例如内部控制对揭弊查错的作用,财务报表可验证性的特征等。由于这些最基本认识在审计实践中的不可或缺性,使其自然成为开展审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即审计假设。对于审计假设,虽然其自身还无法从逻辑上加以证明,但对其正确性和有效性却可从以其为基基础并通过逻辑推理建立的审计理论无法解释审计实践,或无法被审计实践所验证,则审计假设的正确性、有效性同样受到怀疑。因此,审计假设的正确性、有效性既需从以其为基础而进行的逻辑推理中得到验证,还需通过实践来加以验证。

审计假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实践意义。审计假设的实践意义突出地表现在对审计责任的判断作用上。众所周知,审计在履行其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向社会承担责任,而审计假设正是判断审计人员履行其职责的一个重要依据。M“utz和Sharaf认为,几乎所有的审计假设均与审计人员的责任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审计是一项注重验证的活动,审计验证的对象虽然以会计信息为主,但在会计信息的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组织,这个组织与社会环境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经营活动上的连续性,使得审计要对该组织在某一特定时间段中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是否得到正确的表述作出判断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因此对某些情况根据经验总结作出合理的假定,即合理地确定审计人员的职责范围是必然的,这是审计人员履行其职责所需的前提条件,因此审计责任与审计假设具有直接联系。

共页第页当前审计界关于审计基本假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审计假设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莫兹和夏拉夫在其专著《审计理论结构》一书中提出了8条审计假设:审计可验证假设、无利害冲突假设、受审计的财务报告及其他资料不存在串通舞弊和其他异常差错假设、有效内部控制假设、公认会计原则假设、无反证假设、审计人员有能力独立地审查财务资料并发表意见、审计人员承担着与职业地位相称的职责。他们开创了审计假设及其体系的研究,对后来审计假设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戴维·费林特(David Flint)也提出了七项假设,主要包括:

①审计是以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或公共责任环境的存在为首要前提的;②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太微妙、太复杂、太重要,以致没有审计,该种责任的解除就无法解释清楚;③审计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地位的独立性和在调查与提供报告方面免受约束;④审计的对象,如行为、业绩、成果、业务记录、财务状况或与此有关的事实都可以通过证据予以证实;⑤可以为行为、业绩、成果和信息质量等确立责任标准,可对行为、业绩、成果和信息质量的实际状况进行计量并与一定标准进行比较,计量与比较的过程需要专门的技能和专业判断;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的涵义、重要性和目的是清晰的,通过审计可对其清晰性做出明确的表达;⑦审计可以产生经济或社会效益。

蔡春教授在《审计基本假设研究》一文中提出了5项基本假设;刘力云同志在《试论审计假设体系》一文中提出审计假设两个层次中第一层次的4项基本假设等等。从他们所构建的审计基本假设体系可看出,审计学者在对审计基本假设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分歧,这是因为各自对审计基本假设应该具有的标准有不同的认识。美国著名审计学家罗伯特·莫茨和埃及的侯赛音·夏拉夫在他们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一书中第一次系统的研究并提出审计假设理论,他们是审计假设理论研究的开创者。他们提出了几项审计假设:(1)财务报表和财务资料是可验证的;(2)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之间不存在不可避免的利害冲突;(3)呈报检查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信息材料不存在串通舞弊和其他非常错误;(4)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减少错弊发生的可能性;(5)公认会计原则的一致运用可使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到公允表达;(6)如果没有明确的反证,对被审单位来说,过去真实的情况将来也属真实;(7)审计师完全有能力独立审查财务资料并表达意见;(9)独立审计师承担的职业责任与其职业地位相称。著名审计学家杰克·罗伯逊对他们的研究成果给予至高无上的评价:“没有任何其他的理论结构能达到莫茨和夏拉夫的理论结构那样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任何新的审计理论的发展都不可能超越莫茨和夏拉夫的理论结构。”但审计假设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发展自身,否则审计理论研究将停滞不前.“莫氏审计假设”中的第二、三、四条假设的成立性已遭到严酷的现实的猛烈抨击,不仅在国外有不断爆发的审计丑闻,“安然”、“世通”等,我国也出现了一连串惊人的审计失败和舞弊案件,如红光、银广厦等等。这些案件暴露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呈报检查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信息资料也可能存在严重的串通舞弊。(2)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不可以减少舞弊发生的可能性。难道说上述的麦科特公司没有内部控制系统吗?一旦公司高级管理层串通舞弊,那么内部控制就形同虚设,毫无作用了。审计理论假设存在的问题

4.1不同观点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从以上阐述的国内外审计假设观点可以看出,不同研究人员之间的观点、认识差异较大。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审计假设体系的内容,如我国学者管锦康以审计关系理论为基础,以审计目标为导向,构成一个包括经济责任可认性、经济责任可验性、审计可信性和审计可行性在内的审计假设体系;而英国审计学家汤姆·李提出了与之不同的3类13项内容的审计假设体系。其他学者提出的审计假设也或多或少的不一致,达成共识的假设更少。这就使审计假设不像会计假设那样简练、明了,从而阻碍了假设体系的应用和推广。

4.2审计假设系统性不强

审计假设系统性不强表现在:第一,审计假设体系条目繁多,存在多余的、不重要的项目。如李氏因素较多,结构不明确,费氏第七条“审计可以产生经济或社会效益”应属于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不是假设问题。第二,审计假设之间独立性不强,如莫氏第七条“审计人员完全有能力独立审查财务资料并提出报告”可推出第二条“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之间没有必然的利害冲突”。第三,排他性原则考虑不够,如李氏模式审计行为假设中第一条“有利害冲突”和第三条“形式、实质独立”矛盾等。

4.3研究范围的局限性较大

多数的审计假设体系研究范围不完整,未能完整反映现代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如莫氏模式、李氏模式、费氏模式、安氏模式及我国大多数学者的审计假设均是从财务审计实务中总结出来的,是以狭义的审计观为基础的,如莫氏模式的“财务报表与财务信息是可验证的”、“各期运用公认会计原则的一致性可以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到公允反映”、“审计人员会尽职尽责地检查财务资料以发表独立的审计意见”;李氏模式中审计依据假设、审计功能假设中的第2和第3条等。他们的假设对内部审计、国家审计、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等未做考虑,这影响了审计理论结构的完整性以及社会对审计的全面认识。

4.4面临抽象概括与全面具体之间的两难境地

随着在审计假设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研究人员已意识到审计假设,一方面要有综合性和代表性,即能最大限度地涵盖审计行为产生、存在、发展的规律及各类审计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应具有全面性,即从时间上,适用于审计从产生起历经的整个发展历程;从内容上,既适用于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又适用于财务报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要求的审计。但要从繁杂的审计现象中提炼出最精练、最概括的审计假设无疑是相当困难的。

4.5重理论轻实务,难得到审计实务界的认可

为了进一步了解审计假设研究的现状,从1990-2002年《审计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审计理论与实践》、《现代审计》等多种期刊中有关审计假设研究的文章38篇,从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内容角度进行了分析,目前我国的研究太过偏向于理论方面,只是从实践中归纳总结了审计假设,即只提出假设,没有验证假设的过程。到底归纳总结的假设对不对,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很少有人做研究,这就很难使研究人员提出的审计假设得到实务界的认可。

4.6研究方法较单一

通过对上述文章的分析,在审计假设的研究中,规范性的研究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有少数与实务相结合的文章,也只是侧重于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归纳法,从根本上引人其他研究方法的文章还没有。其实,规范性研究固然是审计假设的重要研究方法,但规范研究只能解释“应该是什么”,而没能注意到目前审计实务的真实状态“是什么”。所以可以尝试引人其他研究方法作为补充,多种研究方法结合运用。这样才会使审计假设更好地在理论与实务两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内容本身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审计假设对审计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审计理论结构的建立都要以一定的假设为基础,否则就无法进行判断、推理。但审计假设自身的特点是具有不能自我验证性,它必须有相关条件予以支持。如“财务报表没有串通舞弊或其他不正当的非法行为”假设一报表的公允性,但后来由实践证明该假设是不恰当的。所以,审计假设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而且它应建立在一定的环境基础之上,当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时,审计假设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正是由于审计假设自身的特点,使得此项研究变得极为困难。

(2)审计理论研究尚不完善

虽然审计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关于审计理论的研究才只有100多年的时间。所以审计理论研究往往局限于对审计实践的解释,对实践经验的提炼与系统化做得不够。审计基本理论研究难以系统深人到丰富的审计实践中去,也没能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由于审计理论研究的不尽完善,也使得审计假设的研究受到制约,自身的体系性也较差。

(3)研究人员自身的局限性

虽然审计假设研究在不断地发展,但从审计假设研究的历史来看,从事该研究的学者偏少。他们所提的观点大都受其所处的时代、环境的局限,而且不能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令人信服的事实证据。就我国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虽然有关文章和著作也有一些,但在研究方法上难有突破,所提的观点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修修补补,缺乏广度和深度。这是由于我国审计的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研究人员水平、素质不高所造成的。

(4)未将审计假设列入审计准则的范围

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指南。而审计假设则包括实施审计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以及对被审计事项做出判断的依据。所以审计假设和审计准则均对审计实务具有指导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由于审计假设未明确地引人到审计准则的范围之中,使得审计人员在实务中难以理清审计假设与审计准则的关系,这不利于审计假设的研究和审计准则的完善。

5审计理论体系的重构

依照以上有关对审计理论的认识,可以认为审计假设的重构应该分为两类:审计存在假设和审计业务实施假设。

5.1、审计存在假设,即被审计过的经济信息等对信息使用者更有用。

具体包含以下3个假设:第一条是经济业务等信息可被验证和评判;第二条是审计人员完全有能力独立胜任审计工作;第三条是审计人员依照相关的审计准则进行审计工作,可承担与其相匹配的职业责任。审计使经济信息价值含量提升,对信息使用者更有用,审计才有存在的资格和理由。若审计只是流于形式,或根本不能真正对经济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作出客观合理的判断,以帮助信息使用者进行计划和决策,那么,审计终将被公众遗弃。

对于审计存在的具体假设,第一条经济业务可被验证和评判非常重要。如果经济信息不可被验证,那么就不可能有审计。因为审计工作就是对经济信息进行追溯或展期验证并对其合法性、公允性做出判断。另外,不仅经济信息要可被验证而且可被评判,验证只能保证其真实性,而评判则保障了其是否公允合理的反映被审计单位的业务事实。只有经济业务信息可记录、计量,并有相应的标准作参照对比,审计才能真正做到验证和评判。

第二条和第三条是对审计主体及其工作依据提出的假设,审计人员若没有能力胜任审计工作的话,那么要想取得公众的信任就成无稽之谈。一项学科存在一定要承担与之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如何较好地完成社会责任,我们假定只要切实履行了审计准则,就可以认定审计人员承担了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公众应对其予以合理的信任。

5.2、审计业务实施假设具体包括:无反证假设、风险可控假设、完善有效的内控框架可减少舞弊的发生概率。具体的审计业务也需要设定一些公认的前提条件才能顺利实施。因为审计人员受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是有一定业务范围的,包括空间限定和时间段限定。若没有无反证假设(如果没有明确的相反证据,对被审计单位来说,过去被认为是正确的,将来也将被认为是正确的。)基于会计及其他经济业务信息的连续性,审计会陷入对受托审计时段以前经济业务信息的无限验证漩涡中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必须对时间进行明确科学的截取,即承认无反证假设的正确性。

风险可控假设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检查风险是可以被控制在一个可忍受的范围内的。这一假设可帮助审计人员理性的选择审计业务。对那些明显有较高风险业务不予承接,尤其是现今风险基础审计风行业界时,这条假设显得尤为重要。若认为风险不可控,那么审计业务将不可能进行。因为风险是游离于人们控制范围之外的。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增加多少审计程序和扩大多少审计范围,风险都不可能降低,那么审计只能处于无奈的尴尬境地。只有完善有效的整体框架内部控制,才能使舞弊的发生概率降低,这样使得审计中通过对内部控制等风险评估决定具体审计范围和重要的审计方法正确合理。

参考文献

[1] 王香焕,万方全;;审计假设体系的重构[J];齐鲁珠坛;2008年06期

[2] 尤家荣.审计假设研究[J].审计研究, 1995,(03).[3] 王明珠.王雪莉,李艳;审计公设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4] 朱锦余.论审计假设体系[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1994,(03)

[5] 杨学军.审计假设的作用[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4)

[6] 王文威,粟琳.也谈审计假设[J].事业财会, 2005,(01)

[7] 孔令文.浅议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假设[J];齐鲁珠坛;2009年03期

[8] 杨学军.审计假设的作用[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4)

[9] 刘力云.试论审计假设体系[J].审计与经济研究, 1993,(02)

[10] 傅建设.试析审计假设[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篇6:假设

假设jiǎ shè[释义]

①(动)姑且认定(基本义)。

②(名)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

③(连)假如。

篇7:假设作文300字

面对各种灾难,人类是那样的脆弱、不堪一击。但是,面对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我们还是在幻想,在期盼、在祈祷。生命如此可贵,决不能在失去他时才读懂他;生命如此脆弱,决不能在它备受重创时才珍惜它。

尽管命运以最冷酷的方式回馈着我们,但是我们仍要坚持走过这条人生之路。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不止发现了冷漠,还发现了对生命的不敬。比如“我爸是李刚”这种荒唐的事。一个副局长的儿子撞、死了人还如此蛮横,试想,在全中国,还有多少官二代自称着“我爸是李刚”?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还发现了这样一种人,他们虽然很普通,很平凡,但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比如“富士康员工跳楼”的事件。他们虽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却用自己的生命来告诉我们生命的伟大与神圣。

篇8:从产权保护视角看审计假设体系

审计假设 (有的学者称之为审计工作前提) 是审计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目前已有的审计假设定义中比较著名的有莫茨和夏拉夫的定义及吴水澎教授的定义。莫茨和夏拉夫认为, 审计假设是指根据客观情况或发展趋势对审计领域中一些尚未确知和无法直接验证的事物所作的合乎逻辑的判断和认定。吴水澎教授认为, 审计假设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决定审计进行的一系列前提条件。这两个定义非常典型, 它们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 审计假设是对审计存在的合理性的一种认为设定。

审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 其最终结果是就审计对象给出鉴证意见。审计工作的独特性在于满足社会公众对于审计的期望, 即期望审计人员毫无遗漏地发现被审计单位的严重舞弊行为。然而, 审计人员认为,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他们无法保证能够发现所有舞弊行为, 也就是说, 审计供给存在瑕疵。社会公众期望与审计实际功效之间的差距就是所谓的审计期望差距。严格地说, 审计期望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这已经为审计职业界和社会公众所认同。如果有一种更好的机制能代替审计, 那么所谓的审计期望问题将变得不再重要。然而, 我们目前尚未找到一种这样的替代机制, 换句话说, 审计需求仍然客观存在。为了寻求审计供给和审计需求之间的平衡, 需要对审计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认为设定。

2. 审计假设的内容包括公理性命题。

虽然这些命题目前尚无法被证实或证伪, 但却容易为公众所接受, 因而也可以作为认为设定。

3. 审计假设是合乎逻辑的。

首先, 审计假设的内容必须具有现实性, 可以被社会公众直接或间接感知。其次, 审计假设的内容必须相对稳定, 那些转瞬即逝、容易变化的内容不能成为审计假设。再次, 审计假设的内容与审计理论体系中的其他部分应保持内在一致性。最后, 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说, 审计假设的内容还要能与其他人类知识体系相通。

二、主要的审计假设研究结论

在审计发展历史上, 人们对于审计假设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先后出现了多种审计假设体系。其中, 比较著名的有莫茨和夏拉夫的审计假设、汤姆·李的审计假设、弗林特的审计假设和蔡春的审计假设。

莫茨和夏拉夫认为, 审计工作的基本假设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资料可以验证;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之间不存在不可避免的利害冲突;呈报检查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信息材料不存在串通舞弊和其他非常错误;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降低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公认会计原则的一致运用可使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到公允表达;如果没有明确的相反证据, 对被审计单位来说, 过去被认为真实的情况将来也被认为真实;审计师完全有能力独立审查财务资料并发表审计意见;审计师承担的职业责任与其职业地位相称。

汤姆·李构建的审计假设体系包括以下内容:没有充分的理由信任所有的账目;对年度会计信息可信性的鉴证是最迫切的审计需求;审计是提高账目可信性的最佳手段;可以通过审计验证账目的可信性;股东不满意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审计师与管理部门之间的利害冲突并不妨碍审计的实施;法律并不限制审计师的地位;审计师在精神和地位上是独立的;审计师有承担任务的充分技能;审计师能对其工作质量负责;审计师可以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并以适当的形式在合理的时间与成本范围内进行审计;内部控制的实施可使账目摆脱严重错弊;公认会计概念与基础的适当性和一致性有助于实现公允表达。

弗林特构建的审计假设体系主要包括七项内容:审计是以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或公共责任环境的存在为首要前提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太复杂, 以致没有审计, 该种责任的解除就无法解释清楚;审计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地位的独立性和在调查与提供报告方面免受约束;审计的对象, 如行为、业绩、成果、业务记录、财务状况或与此有关的事项都可以通过提供证据予以证实;可以为行为、业绩、成果和信息质量等确立责任标准, 可对行为、业绩、成果和信息质量的实际状况进行计量并与一定标准进行比较, 计量与比较的过程需要运用专门的技能和专业判断;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的涵义、重要性和目的是清晰的, 通过审计可对其清晰性做出明确的表达;审计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蔡春教授构建的审计假设体系包含五项内容:责任关系假设、正当怀疑假设、可确认假设、独立性假设和有效性假设。

上述审计假设体系具有较大差别, 这是因为它们是由不同的学者在各个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提出的, 适应不同的经济形势。由此可见, 审计假设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那么, 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国是否也要构建新的适合当前经济形势特别是产权保护形势的审计假设体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应当根据当前我国产权保护形势重构审计假设体系。

三、审计假设体系的重构

1. 产权关系可辨认假设。

目前, 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 建立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其中, 审计在维护资本市场正常运转和产权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便于读者理解, 下面简要地讨论审计与产权保护之间的传导机制。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实质上是各利益相关者签订契约的集合。这些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税务机关、关联方、客户、其他个人或组织等。他们都是产权主体, 他们以向企业的生产过程提供某种投入 (如人工、管理技能、资本、原材料、技术等) 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 (如政府征税) 从企业获得报酬。审计的职能是对企业呈报的财务报告进行鉴证。在鉴证过程中, 审计实质上起到了保护相关利益主体产权的作用。由于企业经济业务和契约的复杂性, 企业往往通过“组织创新”与“交易设计”等手段操纵利润, 加上审计工作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 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往往难以通过正常的审计程序查出财务报告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因而, 审计往往事实上起不到清晰地界定产权和保护相关利益主体产权的作用。但是, 我们仍要假设, 审计可以发挥产权保护功能, 因为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按照正常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 审计也因此才有存在的理由。

2. 审计规范完备假设。

审计是指审计师依法接受委托, 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鉴证意见。在此过程中, 诸如审计法律、审计准则、审计公告书、审计指南以及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是审计师发表审计意见的基本依据。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也处于变动之中, 而审计规范的制定相对滞后, 所以会出现审计规范不完备的情形。但是, 审计师并不能因此拒绝承接审计业务, 而应根据已有的审计规范发表审计意见, 也就是说, 应当认定既有的审计规范充分、有效。

3. 专业胜任能力假设。

审计本身就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加上当前我国产权保护制度还不完善, 产权界定和产权保护工作难度十分大, 审计师面临巨大的职业风险。当前的产权保护形势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胜任能力, 而专业胜任能力的形成需要经历漫长的积累过程。在理想状态下, 每个审计人员都具有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 但是由于个人禀赋、教育背景和执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存在差异。由于审计工作繁重, 社会不能指望所有审计业务都由具有很强的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师去执行, 所以, 通常我们假设获得审计执业资格的人就可以承接审计业务, 以保证整个审计行业正常运转所需要的人手。换言之, 我们通常认为审计人员都具有专业胜任能力。

4. 独立性假设。

审计独立性假设认为, 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能够排除各个产权主体的干扰和经济利害关系, 客观公正地办理审计业务和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如果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就可能出现偏袒或迁就被审计单位的现象, 从而破坏审计独立性, 并降低审计工作质量。如果没有独立性, 审计将不会存在。值得注意的是, 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是辩证统一的:形式上的独立往往是实质上独立的基础, 在形式上的独立没有得到保证的情况下, 根本谈不上保持实质上的独立;在实质上保持独立有助于在形式上保持独立, 如同一个廉洁的官员会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一样, 声誉好的会计师事务所会自觉地严格要求审计人员, 并妥善处理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各种关系。总之, 独立性不仅是审计行业的生命线, 也是社会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一种期望。

5. 风险控制假设。

在2006年以前, 我国审计准则中规定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而在2006年我国颁布的新审计准则中, 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的规定, 重新确立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从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我国更加注重对重大错报风险的控制。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调整, 主要是考虑到当前我国复杂的产权保护状况、审计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不断增大的企业经营风险。因此, 有效的审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关键经营环节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具体做法是:审计人员首先确定一个预期风险水平, 然后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确认和评估来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 并根据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和重点。

6. 有效性假设。

蔡春教授认为, 有效性假设的基本含义是假设审计师与管理部门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利害冲突, 即使有时存在, 也可以避免或不至于妨碍审计的有效实施。它突出强调审计成果具有一定的质量特征, 可以为外界所采纳。而笔者认定的审计有效性假设内涵与之不同。笔者认为, 审计活动是在一定的产权关系和一定的约束下开展的, 但是这些约束不足以成为审计师放弃发表审计意见或拒绝出具审计报告的理由。换言之, 审计师在种种不利条件下出具的审计报告仍然有效, 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被社会认同。

【注】本文受北京市教委资助 (项目编号:SM200810017002) 。

摘要:本文首先对审计假设概念的内涵和现有的主要审计假设研究结论进行了概述, 然后根据我国产权保护现状构建了新的审计假设体系, 以期为以产权保护为导向的审计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审计假设,产权关系,独立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史博.重新构建审计假设的探讨.财会月刊 (会计) , 2005;7

[2].陆勇, 李文美.以产权保护为导向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理论研究.会计研究, 2006;12

篇9:审计假设体系构建

摘要: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传统审计假设体系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本文针对对这些缺陷,借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审计假设环境模式,提出更加完善的审计假设体系

关键词:审计假设;基本审计假设:一般审计假设

一、审计假设体系现存问题

第一,审计假设体系存在局限性。首先,体现在范围的局限性。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审计功能和业务也随之丰富,不仅仅局限于对财务报表的差错防弊,还涉及到战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以及箍证,咨询等领域。其次,传统审计假设局限于企业内部控制所能涉及的各个部分,却忽略了内部控制以外的因素。

第二,审计假设体系缺乏系统性。首先,审计假设体系缺乏系统性体现在层次性不强。只有少数学者采用按条件分类论述。但是从其划分的层次来看,缺少递进关系,使其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次,审计假设体系缺乏系统性还体现在各层次或各条假设之间不相互独立。审计假设体系应该一个严密的整体,应当具有排他性和独立性。

第三,审计假设体系缺乏可扩充性。审订假设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它是进一步研究理论的基础,每条审计假设或者几项假设应该能进一步推出下一理论层次的内容,从而满足客观环境的变化。因此,各层次内部都应具有可扩充性的结构,以便审讣假设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二、审计假设体系设计

1市计假设体系设计思路

(1)审计假设体系设计原则。我们在设计审计假设体系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套原则,即合理性、系统性、指导性、可扩充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审计体系更加合理、严密、科学、可行。

(2)审计假设体系基本模式。第一部分,基本审计假设,该部分假设适应各个审计领域与审计全过程,它是建立审计假设体系的基础,对审计产生原因和可能性进行了说明。

第二部分,一般审计假证,该部分从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审计进行限定,同时从贯穿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审计运行角度进行规定。

2审计体系内容

(1)基本审计假设

①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假设。该假没指出了审计存在的根本原因。有些学者认为:“无论设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审计在客观世界已经普遍存在,而且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而审计假设是人们对审计活动中尚未确知或无法论证的事物做出的合乎逻辑或公认的推理和判断,这是在审计已经存在的前提下做出的理论推导,如果将审计导因纳入审计假设体系就显得没有必要。”但是笔者认为,对审计产生原因的论述可以明显审计工作中涉及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立场,确定我们审计人员的角度。并且随着市场化,经济的迅猛发展,审计已经不只是审计人员和被审单位之间的关系,其中还加入社会公众,政府等利益相关者,而且这些利益相关者对审计工作的结果效应产生重大的影响,广义的受托责任就包含者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所以审计假设系统中加入审计产生原因假设可以适应审计外部环境的变化,符合可扩充性。

②信息的可验证假设。该假设是指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的会计信息是可以验证。这样就指出了审计存在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审计的各项材料是无从认证的,那么我们就无法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认真执行国家规定,是否存在舞弊错误事项,那么审计就毫无意义。在网络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出现的时代,手工记账、纸制材料逐渐被电子媒体所取代,而且反映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也都转化成了电磁信息,如电子签章,网络审核等,信息的可验证性就受到了质疑。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会计信息和资料只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变审计流程,仍然是可以进行验证,并不能够改变审计基本假设。从该假设我们可以推例出审计证据,审计标准、审计风险和合理保证。

(2)一般审计假设

第一,外部客观环境审计假设

这些假设受审计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表达了外层审计环境对审计活动的基本要求。该层假设包括审计能够揭露错误和舞弊假设,审计结果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假设。

①审计能够揭露错误和舞弊假设。该假设是指从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礼会对审讣结果的期望水平来看,审计活动的实施能够发现被审计单位审讣对象存在的重大错误和舞弊行为。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礼会公众越来越关注政府和企业的效率、效益和责任。所有这些因素的实现都基于一个最基本的认识,既通过审计活动,能够揭露受托人任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使受托人接下来的经营管理行为尽可能与委托人的意愿一致,使审计结果的外部相关者(包括政府、银行、社会公众等等)关注的信息能够得到证实。

②审计结果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假设。审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这种监督活动的最终目的。无论是从审计范围角度,还是从审讣主体角度,都是要使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得到真实的反映,这对整个社会是有益的。通过各种审计,能够促进被审计单位的行为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深远的影响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假设从审计结果角度说明了审计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二,内部环境审计假设

①审计标准假设。该假设是指存在用来衡量、评价审计对象的公认的审计标准,如果被审计单位在日常管理中遵循了这些标准,那么审计对象就存在被公允表达的前提。这些审计标准包括公认会计原则、环境标准、社会责任标准等等诸多内容,只要存在某种类型的审计,就存在与之相对应的公认的审计标准,即使在某些正处于发展阶段还尚未成熟的审计领域中,也存在暂时被普遍接受的审计标准,并在不断地研究公认的审计标准。只有存在了该假设被审计单位才有公允表达单位相关状况的基础,但如果被审计单位不按审计标准确认单位的相关状况或存在虚假确认,那么它所表达的状况也达不到公允的要求。因此,该假设只是公允表达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⑦内部控制有效假设。该假设是指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和一贯有效与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错报、漏报,以及是否存在错误于舞弊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减少甚至排除错误与舞弊事项的发生。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质性程序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评估,通过验证判断通过该内部控制制度得出的审计材料的风险程度,从而考虑下一步的审计重点。当然这都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上的,如果一个内部控制完全失效,那么由其出具的审计资料就完全没有可信度,对这样的审计材料就没有审计的必要了。

第三,运行规定假设

①审计主体资格假设。审计主体是指审计组织及其内部的审计人员。从该项假设我们可以推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审计主体的独立性,指审计主体在审计过程中,不受任何与审计客体有关因素的影响,客观、公正地实施审计程序并发表审计意见。这里不仅强调形式上的独立,更侧重精神上独立。第二,审计主体具备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从事审计工作所具备的资格,能力、技术和经验。审计师有能力进行一系列的判断和决策,识别所有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达到审计目标。第三,审计主体具备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既审计主体能够在审计活动中勤勉、谨慎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第四,审计主体有能力承担审计责任。

以上四个方面使审计主体具有审计资格,虽然在现实中许多审计主体的可信赖程度很低,甚至出现与被审计单位共同舞弊的现象,但从整个审计环境来看,审计主体是可以被信赖的。

②风险可控性假设。该假设是指审计风险是不可消除的,但是审计师可以通过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识别和评价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在此基础上,使审计风险能够被合理的控制。审计活动存在风险,这是没有争议的事实,我们要达到的效果是在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对被审计内容的表达不存在重大差错的同时,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缩小审计期望。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对于审计师来说只能被动的接受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但是控制风险只有审计师把审计资源重点分配到高风险的领域,就可以较好的揭露企业被审内容内的重大差错和舞弊,预见经营危机,满足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缩小审计期望。

三、结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审计假设】相关文章:

审计基本假设体系的重构04-27

假设04-12

教育假设05-04

检验假设05-22

对比假设05-25

财务假设07-02

假设检验教案04-13

假设论证范文04-30

政治人假设05-29

研究假设论文题目05-06

上一篇:2022学雷锋系列活动策划下一篇:幼儿园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