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假设

2024-07-02

财务假设(精选九篇)

财务假设 篇1

无套利假设符合经济人的假设, 如果理性经济人能够确切知道某项资产被低估, 他没有理由不进行套利, 在利益驱动下, 投资者必定进行资产买卖以赚取差价。初看, 无套利均衡是建立在完全信息的前提下的, 只有信息完全对称, 投资者才可以敏锐地预计到每项资产的内在价值, 并与其现行价格相比较, 从而做出买入或者卖出的决策, 但是, 财务风险管理假设又同时承认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这样一来, 两个假设就产生了矛盾。其实, 财务风险管理只是假设如果信息对称, 则市场处于无套利均衡, 也就是只假设无套利这种行为的存在性, 并没有认为无套利均衡的前提即信息对称一定成立。因为, 在无套利均衡前提下, 如果市场信息是对称的, 那么套利行为使得市场迅速达到均衡, 这样一来, 投资于任何一项资产都不可能有超额报酬产生, 也就不存在风险管理问题, 所以, 财务风险管理假设是承认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性的, 它所表达的意思是, 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所以财务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尽量减少这种不对称的程度, 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技术, 资源以获取和分析信息, 最大化投资者能够掌握的信息, 以接近信息对称的状态, 将信息不对称转换为信息对称, 进而进行风险行为选择, 所以, 虽然二者都是风险管理的假设, 但二者并非孤立发生作用的, 信息的对称是均衡存在的前提, 我们首先假设信息不对称, 于是产生了为了应对风险而进行的信息搜集, 分析工作, 在将信息不对称转化为一定程度的对称后 (不可能完全对称, 无套利均衡其实只是一个理想状态, 我们假设有这个前提是指风险管理行为应尽可能去实现无套利均衡) , 无套利均衡的前提就有了, 这时就可以进行风险行为选择, 也就是通过决策和行为实施尽可能去实现无套利均衡。

资本边际效用递减和风险厌恶假设这两个假设也是紧密相关的, 风险厌恶的前提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由于边际效用递减, 所以资本的效用曲线呈现开口向下的形状, 任意给定曲线上的两点, 这两点的效用的平均值均小于二者平均值的效用值, 这正是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效用函数所具有的性质。边际效用递减和风险厌恶假设为我们进行风险决策提供了依据, 效用价值决定了报酬和风险的匹配标准, 某项投资是否值得投资或者说是否值得去承担其存在的风险, 取决于该风险可能带来的效用增加是否大于或等于其可能带来的效用减少。资本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平时我们经常使用的方差分析方法的缺陷, 例如, 有两个项目A和B, 假设投资者的期望报酬是300 (注意:这里的期望报酬不同于使用均值—方差模型时计算出来的那个期望报酬, 我们衡量一项投资是否可行时是以投资者要求的报酬为标准, 即应该使用必要报酬或其他投资者认为可以接受的报酬作为期望报酬来区分一个项目是否有利, 这是投资者的心理预期, 与项目本身的加权平均报酬无关) , A项目分别有60%的概率获得400的报酬和40%的概率获得200的报酬, B项目分别有60%的概率获得500的报酬和40%的概率获得100的报酬。由于投资者的期望报酬是300 (不同于A, B的加权平均报酬) , 则对于A而言, 有60%的概率获得100的超额报酬, 即向有利的方向偏离的程度是100, 有40%的概率向不利的方向偏离, 偏离程度是-100, 总偏离程度则为0.6*100-0.4*100=20, 同理, B的总偏离程度是0.6*200-0.4*200=40, 显然, 用这种方式衡量的偏离程度投资者总是希望它是正数, 且越大越好, 以上的结果说明B项目优于A项目。但如果我们假设该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R (符合资本边际效用假设) , R代表获得的报酬数, 那么A的期望效用为17.66, B的期望效用为17.42, 则A优于B。之所以得出上述两种相反的结论就是因为在用方差 (或者我们这里使用的偏离程度) 来衡量一个投资项目的风险时, 我们讨论的是报酬而非报酬带来的效用 (或者即使讨论的是效用, 也是以资本边际效用不变为前提的) , 所以失去一单位报酬和得到一单位报酬给投资者带来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 而如果从效用的角度来理解, 情况则不然, 由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存在, 得到一单位报酬的增加的效用小于失去一单位报酬减少的效用, 因此二者不可抵消, 把效用这一概念引入到风险管理假设中, 说明指导风险管理行为的应该是效用价值而非报酬本身,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这也是合理的, 消费者的最终目的是要最大化自身的效用, 投资者亦如此, 只不过一个是通过消费来实现, 一个是通过投资获利来实现。

财务假设 篇2

一、引子

由于英语高考加试听力,高中教师对听力教学越来越重视。然而,他们往往把听力课上成听力测试课,课堂教学分成三个步骤: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师生核对答案。学生经常是在答题的压力下上听力课。长此以往学生对听力课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未能使听力课成为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文拟根据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的输人假设(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进行探讨。

二、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20世纪70年代末克拉申提出第二语言监控模式。此模式建立在输人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之上。输人假设是指可理解性语言输人,这是监控模式的核心。根据这个假设,语言输人话语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学习者只要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人,只要能够听懂对方的话语,语言即可习得。克拉申把学习者现有的第二语言水平定为“i”,把学习者将要达到的更高一级的语言水平称为“卜1”,“i”和“卜1”之间的差距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所在。语言输人材料的难度要稍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i”,“i+l”学习者为了听懂新输人的语言材料,会求助于以前的知识经验或利用语境、上下文等进行判断。通过努力,学习者理解了语言输人中”难以理解的成分“,从而使语言习得取得进步。克拉申的输人假设重视学习者理解输人材料时所获得的较高一级的语言形式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这种印象的.有无和深浅与学习者的情感密切相关,决定着语言习得是否成功。由此克拉申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设。

克拉申指出,“对语言输人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Krashen,1982)。学习者必须吸收语言输人中可理解的语言成队习得才会产企他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份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Krashen,1985),即缺乏自信或焦虑阻碍了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学习者在交际中不能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组合。

克拉申的“输人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虽然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对我国的英语听力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学习者必须获得难易程度适中的语言输人;(2)学习者必须理解语言输人材料中的新语言形式;(3)学习者必须具有自信心而且

财务假设 篇3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假设 原则

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原则赖以建立的基础,即财务管理原则应从属于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人员在具体环境条件下的最佳假设,当它被证明有用之后,财务管理假设可以上升为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假设应当具备独立性,各个假设不能互相包含,也不能相互推论,每个假设应具有独立意义。财务管理假设应当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总体上讲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概念、程序和方法的逻辑起点,财务管理假设如果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则财务管理概念、程序、方法也就残缺不全。

1.有效市场假设及其推演出的财务管理原则

1.1市场的含义

目前学者都认为有效市场假设中的“市场”指的是资金市场或资本市场。假设财务管理所依据的资本市场健全、有效并长期存在。本人认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综合价值管理方式,这里所说的“市场”不仅包括金融市场,还应延伸至其他要素市场,如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人才市场、信息资源市场等。各类要素市场健全、有效的意义在于通过市场上大量利益独立的供求者之间的竞争机制形成公平、合理的价格,引导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1.2市场有效性

市场有效性是指市场价格的有效性,也就是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反映了交易者对价格的集体预期,同时也显示信息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一个包括资本、商品、人才、信息等资源的有效市场的存在有其重要意义:首先,企业可以按照可预期的合理价格在资本、商品、人才等市场上获取企业所需要的资本、商品、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以满足企业进行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需要。其次,企业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商品市场等市场环境,将闲置资本以适当的方式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以满足企业资本增值的需要,将商品在市场上销售以实现价值增值,将设备等闲置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进行重新配置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再次,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运营效率等理财成果可以通过市场得以恰当反映。

1.3有效市场假设所推演出的财务管理原则

有效市场假设可以推演出以下几个财务管理原则:

1.3.1市场中心原则

企业的理财活动要以市场为中心进行,要面向市场、依托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资源需求量。企业要以金融市场为依托,合理选择筹资渠道和方式,实现较低成本与较低风险的筹资。企业要以商品市场供求为依托进行有效投资,取得高于市场收益率的超额利益。市场中心原则要求企业财务人员不断地更新知识,学习和掌握市场经济規律与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相关法律知识,具备在市场经济中科学理财的业务能力和综合能力,掌握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供求状况,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

1.3.2双方交易原则

双方交易原则是指市场的每一项交易都至少存在两方,在一方根据自己的经济利益决策时,另一方也会按照自己的经济利益行动,其交易是一种“零和博弈”。因此,企业进行财务决策时要考虑对方的反应,在交易时不能“以我为中心”,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要注意对方的存在。

1.3.3信号传递原则

信号传递原则是指行动可以传递信息,这比企业的声明更有说服力。信号传递原则可以让接受信息的人根据企业的行为判断企业未来的收益状况,因此企业在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行动方案本身,还要考虑该项行动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可以影响市场交易的价格。

2.财务主体假设及其推演出的财务管理原则

2.1财务主体的空间属性

财务主体可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解:①绝对财务主体和相对财务主体。绝对财务主体是指拥有并控制一定的经济资源,并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单位,它必须拥有独立的资金,并承担与资金相匹配的财务责任,享有独立的财务权,绝对财务主体就是一个法人。相对财务主体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这种经济实体更多的是在绝对财务实体内部进行独立经营的分厂或分公司,相对财务主体同样也拥有并控制一定的经济资源,只不过其控制资源的范围或能力受到限制。②实体财务主体和虚拟财务主体。实体财务主体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财务主体。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某些所谓企业为完成某种产品或作业而把分散在不同地区的企业主体(如经营者、供应商、销售商)通过网络联结在一起,它们分工协作、共同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这样就产生了虚拟企业。

2.2财务主体假设所推演出的财务管理原则

财务主体假设可以推演出以下几个财务管理原则:

2.2.1理性理财原则

理性理财是财务主体进行财务管理所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财务主体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应预先设定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避免财务管理的盲目性。

2.2.2风险、成本与收益均衡原则

该原则是财务主体理性理财的必然选择,它要求财务主体在财务活动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所付出成本与所获取的收益达到均衡,也就是在风险、成本相同情况下选择收益最大的决策方案,在收益相同的情况下选择风险、成本最小的决策方案。财务主体总是会采取一定方法回避或分散风险,为追求较高报酬而承担较大风险,或者为减少风险而接受较低的报酬。

2.2.3货币时间价值原则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的增值,这是财务管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并贯穿于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分配决策等财务决策的各个环节。该原则要求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必须考虑货币时间价值,运用折现的方法将不同时点的货币流入或流出折算为同一时点的货币流入或流出,以便比较。

2.2.4资源配置原则

在财务主体中存在着各种资源,这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它要求企业在资源配置时做到资源供给与需求在时间和数量上保持平衡。

3.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及其推演出的财务管理原则

3.1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的内涵

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是指财务主体将其理财活动持续至实现它的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这一假设是基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财的持续时间不确定而提出来的。该假设包括以下内容:①财务主体能够持续生存并将按照现在的经济组织形式在存续期内不断地进行其经营活动;②财务活动伴随着其经营活动连续不断地进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进行破产清算;③财务主体能够通过理性理财行为,确保财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理财活动的持续进行;④财务管理将按管理要求划分出若干连续的财务管理期间(如年、季、月、日),实行分期管理。这一假设从时间上限定了财务管理的具体范围,使财务主体、财务管理客体、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信息和财务管理方法有了时间上的归属。

3.2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所推演出的财务管理原则

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可以推演出以下几个财务管理原则:

3.2.1财务分期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财务主体在制定财务目标时应针对不同期间制定与之相对应的财务管理目标;考虑不同期间财务环境的差异性,要分期间进行财务预测;要区分不同期间财务经营成果,借以正确评价不同期间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要分期间进行财务报告。

3.2.2可持续理财原则

这一原则表面上和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相同,但实质是不同的,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侧重于对财务主体未来存在性的估计,可持续理财原则是对财务主体理财提出的要求,也是在理财过程中应坚持的一项原则。可持续理财原则要求财务主体在财务活动过程中,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其财务活动,不能局限于眼前利益,要采取理性的理财行为,促使财务主体持续地发展下去,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在财务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彭韶兵.财务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化成.试论财务管理假设.会计研究,1999,2.

财务管理假设观点研究 篇4

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原则赖以建立的基础, 即财务管理原则应从属于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人员在具体环境条件下的最佳假设, 当它被证明有用之后, 财务管理假设可以上升为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假设应当具备独立性, 各个假设不能互相包含, 也不能相互推论, 每个假设应具有独立意义。财务管理假设应当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总体上讲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概念、程序和方法的逻辑起点, 财务管理假设如果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则财务管理概念、程序、方法也就残缺不全。

财务管理假设问题是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一个比较滞后的问题, 在目前我国财务管理研究中, 财务管理假设问题研究相对不足。

在我国, 最早研究财务基本假设的学者是王广明与刘贵生。他们认为, 财务基本假设是财务理论研究中对财务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提出的一些基本设想, 是财务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财务的基本假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理财主体与自主理财假设;资金市场健全假设;连续经营假设。

李沪松则在分析了财务假设所具有的性质和作用之后提出:财务主体假设;资金市场假设;财务风险假设;持续经营假设;管理行为假设。

陆建桥认为,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都是以假设为逻辑起点的, 因此, 呼吁加强财务管理假设的研究, 并提出了财务管理的五项基本假设:财务主体假设;理性财务行为假设;不确定性假设;财务预期假设;财务信息可靠性假设。

王棣华认为, 财务假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独立理财主体假设;谋求价值增殖假设;财务风险假设;财务关系客观性假设;利益平衡分配假设;财务环境、财务文化决定假设;财务可管理假设。

乔世震与张晓燕认为, 由于人们在认识财务现象时所处的环境不同, 以及所面临的财务现象的复杂程度不同, 财务假设往往难以达到共识和统一, 即财务假设存在不确定性。

林丽在分析了财务假设的基本特征后, 提出了五个财务假设:理财主体假设;有效市场假设;资金再投资假设;风险和报酬同增假设;持续经营假设。

宋志伟认为, 财务假设体系是由财务假设以及各个财务假设所派生出的次要财务假设组成的, 财务假设有六个:财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非对称信息假设;货币流通假设;资金增值假设;独立经营假设。

王培泽、熊焰提出五个财务假设:财务主体假设;自主理财假设;持续经营;财务分期假设;财务可控假设, 并详细阐述了财务假设与财务原则的关系。

刘中华提出了九个财务假设:独立理财假设;谋取价值增值假设;货币时间价值假设;财务风险假设;财务关系客观性假设;利益平衡分配假设;环境文化决定假设;财务可管理假设;财务理性人假设。

佟如意则提出了三个财务假设:管理行为假设;经济人假设;资源稀缺性假设。

二、财务管理假设的十种主要观点

笔者对各种观点进行归纳, 主要有以下十种主要观点:

(一) 独立理财主体假设

独立理财主体假设的本质是企业以拥有法人财产权为依据, 独立开展各项理财活动。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 在宏观上通过制定法规、政策来规范、引导和约束企业的财务活动。因此, 独立理财主体也是有条件的, 而且受到内外环境的广泛影响, 为了使财务理论更加简明, 需要以假设的办法来说明独立理财主体问题。独立理财主体假设解决的是由谁来独立理财的问题, 即谁是理财的主体。

(二) 资金增值假设

资金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 资金具有增值特征是由社会环境及其内在机制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下无论企业目标或企业财务目标是什么, 也无论它如何表述, 都与资金增值有关。如果企业理财不以资金增值为前提, 那么企业财务管理就根本无存在的必要。这一假设为企业以最少的投入, 争取最大的产出, 力争最低的成本, 实现高利润创造了条件。这也成为企业进行各种财务决策, 编制财务计划, 加强财务控制的理论先导。

(三) 货币时间价值假设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 货币时间价值假设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项假设。人们假设货币是按一定比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值的, 尽管事实上并非如此。货币时间价值假设是促使企业优化资源配置, 不断增加价值的基础。货币时间价值假设是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前提, 它要求企业的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以及资金分配活动都要注意降低成本, 实现企业资金的不断增值。与货币时间价值假设有关的现值、终值、利息、利率的计算, 都是这一基本假设的有效应用和发挥。

(四) 财务风险与收益相关假设

企业财务是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运营的, 因为经营结果的不确定, 就带来了财务风险。既然财务风险是由于未来不确定因素造成的, 财务收益与风险的关系也就难以完全定量化加以分析认识。所以财务风险与收益相关假设也就有存在的必要性。

(五) 财务关系假设

财务关系是由于财务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它是客观存在的。财务关系假设是搞好财务管理的前提。

(六) 利益分享假设

企业既是一个经济实体, 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企业财务利益的取得, 既要靠投资者注入资本, 又要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同时也离不开债权人在资金上的支持, 国家也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因此, 当企业取得财务利益时, 要在相关各方做好分配工作, 做到利益上的均衡。

(七) 环境文化决定假设

企业财务管理是处在一定的环境、文化之中的, 环境、文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 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 要对理财环境进行充分的研究认识, 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开展各种财务活动。

(八) 财务可管理假设

虽然财务活动纷繁复杂, 人们对财务现象的认识还很肤浅, 但财务还是可以加以管理的。财务可管理假设的含义之一是要求每一个理财者都要对企业财务活动严格加以管理, 提高理财水平和理财效益。因此, 这一假设不是可有可无的, 而是理财的重要前提。

(九) 财务理性人假设

财务理性人假设的本质是强调人们对自己利益的关心与认同, 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按理性人的原则去处理各种财务问题。财务理性人假设是企业进行各种财务利益分配的基础, 也是企业建立各种财务决策模型的基础。

(十) 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财务管理主体可以长久经营下去, 可以在未来很长时间内经营一个企业。只有假设一个企业可以持续经营, 才有进行财务管理的必要, 才有必要研究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财务管理方法和原则, 才能够分阶段进行财务考核, 才有必要编制长期财务计划。

三、笔者观点

基于以上观点及论述,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假设应包括理财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资金增值假设和理性理财假设。

(一) 理财主体假设

理财主体是指财务管理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 通常是指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物质利益的经济实体。理财主体假设明确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空间范围, 将一个主体的理财活动同另外一个主体的理财活动相区分。

(二) 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理财主体持续存在且能够执行预计的经济活动, 即每一个理财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都会无限期地经营下去。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时间范围。

持续经营假设可以派生出理财分期假设。按理财分期假设, 可以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过程人为地划分为数个期间, 以便分阶段考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持续经营假设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前提。

(三) 资金增值假设

资金增值假设是指通过财务管理人员的合理营运, 企业资金的价值可以不断增加。这一假设实际上指明了财务管理存在的现实意义。因为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资金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 如果在资金运筹过程中不能实现资金的增值, 财务管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资金增值假设的派生假设是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此项假设是指风险越高, 获得的报酬也越高。资金的运筹方式不同, 获得的报酬就不一样。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实际上暗含着另外一项假设, 即风险可计量。因为如果风险无法计量, 财务管理人员不知道哪项投资风险大、哪项投资风险小, 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也就无从谈起。

(四) 理性理财假设

理性理财假设是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是理性的理财人员, 他们的理财行为是理性的, 他们会在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有利的方案。尽管我们承认存在一部分盲目的理财人员, 但从财务管理研究来看, 只能假设所有的理财行为都是理性的, 因为盲目的理财行为是没有规律的, 而没有规律的东西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理性理财的第一个表现就是理财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即企业的理财活动都有一定的目标。第二个表现是理财人员会在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即表现为财务管理人员要通过比较、判断、分析等手段, 从若干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有利于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最佳方案, 第三个表现是当理财人员发现正在执行的方案是错误的方案时, 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以便使损失降至最低。

摘要:财务管理假设是人们根据财务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理财环境的要求所提出的具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假定或设想, 是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财务管理假设,研究过程,主要观点

参考文献

[1]郭收库.对财务管理假设体系的构建研究[J].会计之友, 2006 (1) .

[2]李双.财务管理假设理论研究[J].财会月刊, 2006 (6) .

假设作文300字 篇5

面对各种灾难,人类是那样的脆弱、不堪一击。但是,面对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我们还是在幻想,在期盼、在祈祷。生命如此可贵,决不能在失去他时才读懂他;生命如此脆弱,决不能在它备受重创时才珍惜它。

尽管命运以最冷酷的方式回馈着我们,但是我们仍要坚持走过这条人生之路。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不止发现了冷漠,还发现了对生命的不敬。比如“我爸是李刚”这种荒唐的事。一个副局长的儿子撞、死了人还如此蛮横,试想,在全中国,还有多少官二代自称着“我爸是李刚”?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还发现了这样一种人,他们虽然很普通,很平凡,但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比如“富士康员工跳楼”的事件。他们虽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却用自己的生命来告诉我们生命的伟大与神圣。

谈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审视 篇6

1 对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时间分期假设和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假设的认识

1.1 关于主体假设

财务会计本是立足主体, 面向市场, 提供该主体关于财务状况、财务业绩和现金流量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在财务会计的这些基本特征中立足主体是前提。所以, 主体成为第一个假设。主体假设的主要作用在于:主体规定了财务会计所应处理的交易、事项的空间范围, 从而规定了财务报告的内容与边界, 即为谁报告、报告谁的经营、财务活动。根据主体假设, 通过信息的提供, 把企业同市场区分开来。主体假设表明, 财务会计与报告的边界是企业, 而不是市场, 在本质上, 它只直接提供某个特定企业的微观经济信息。至于宏观决策若使用会计信息则需要再加工改制。换言之, 主要承认主体假设, 就难以肯定离开会计主体的宏观会计的存在。

1.2 关于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

这两个假设是紧密联系,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如果说主体假设是由于企业作为独立法人的出现, 并且是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条件下才显示其重要性, 那么, 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却不是由环境所决定, 在承认企业为一个独立的核算与报告主体的前提下, 尽管现实世界中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为了使会计有可能科学地处理该主体日常发生的交易与事项, 并定期报告主体的经济、财务信息, 假定主体有可能持续经营 (除非有反证) 并定期从其持续经营的长河中, 截取一个“时间段”总结其在特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 描述其在特定时日的财务图像, 是完全必要的。

持续经营假设和时间分期假设都是对一个会计主体经营时间长度的描述。会计主体的特征也决定了这两个假设的内涵。

从持续经营假设看, 对于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 应当做出不同的解释。每一个现实主体, 由于它相对稳定, 在缺乏反证的情况下, 可以承认它是持续经营的。但即使现实的主体, 在全球化和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中, 改组、兼并也是常有的事。有时, 整个企业在持续经营, 而出于战略或经营下去可能不利的考虑, 关闭、合并或增设该企业所属的某些分部 (包括地区分部和业务分部) 这也会导致企业整体持续经营与某些分部不再持续经营现象的存在。虚拟主体则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这种企业 (企业串) 的特点就是经营期限短暂多变, 持续经营假设基本上不适用于此类企业。因此, 我们面临的企业将是持续经营与非持续经营、企业持续经营与分部终止经营同时并存的复杂局面。

从时间分期假设看, 由于它同持续经营假设密切联系着, 凡是持续经营的现实主体, 就需要进行时间分期, 而不适用持续经营的虚拟主体, 时间分期也可能不再适用。

1.3 关于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假设

货币是价值唯一可以表现的、能够量化的形式。会计要反映价值的形成、耗费、收回及其循环周转, 非依赖货币计量不可。在财务报表的量化表述中, 货币应是惟一的计量单位,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 所以它是主要计量单位, 但其他财务报告以及报表附注都还需要披露其他不能用货币量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使用者特别是对投资人的决策非常相关。

2 对确认的基础与计量的属性的认识

2.1 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量制

权责发生制的产生与发展也许是偶然的, 而它能够一直成为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则具有经济环境所造成的必然性。

权责发生制本来是针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来说的。收入的确认是收取收入的权利已经发生, 费用的确认则是支付费用的责任已经确定。但从复式簿记的观点来看, 确认一项收入的同时会确认一项资产的增加或一项负债的减少;确认一项费用的同时也会确认一项资产的减少或一项负债的增加。权责发生制实际上涉及所有会计要素的确认。

还应当指出, 权责发生制只用来作为编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 (收益表) 和全面收益表的确认基础。另一个重要的报表——现金流量表的确认基础是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若用直接法编制, 其直接的确认依据是现金流量制;若用间接法编制, 表中各项目的确认则通过权责发生制进行转换, 最终仍是现金流量制。再考虑到:现金流量在未来公允价值的计算, 在今后投资人的投资决策中都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增的确认基础即基本假设应当加入现金流量制, 才比较全面, 并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所以, 这个假设的提法是: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量制。总起来说, 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量制应成为一项基本假设, 用来描述会计确认的基础。

2.2 公允价值与成本

财务会计不仅要计量资产和净资产的价值, 而且要计量资产价值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耗费, 即成本。企业的最终目标当然是追求最大限度的财富创造和价值增值。但产出是以投入为前提的。产出要求最大, 投入则要求最小。因此, 成本的计算同样是财务会计的任务。

补充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量制和公允价值与成本两个假设, 财务会计的基础概念可涵盖企业、企业的报告、确认和计量等基本程序各方面的基础概念 (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概念作为一个体系将更具完整性。

3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3.1 由于主体 (特别是未来将大量兴起的虚

拟主体) 的不稳定性, 在不确定的持续经营中, 基于人为地分期而提供的报告, 必然对某些项目, 允许会计人员去主观估计和判断 (所谓“职业判断”) , 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包括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 都带有暂时性质。暂时性这个基本概念对于现在会计基本假设对财务报告所造成的后果, 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即开始实行市场经济。

以上的假设 (基础概念) 在我国也是适用的。承认上述会计的基础概念, 实际上是我国在财务会计 (会计核算) 规范的制定方面学习西方、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理论依据。但我国要求建立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采用了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和力度远远超过西方国家。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是经济环境特征对会计影响的客观反映。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置身于这种远较西方国家宏观监控力度大得多的市场经济环境中, 必然造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之间的差别, 这种差别是否也应导致有差别的, 即体现中国特色的基本假设?值得我们思考。毫无疑问, 我国的国家宏观调控 (包括计划指导和行政法规的约束) 也有力地协调生产、配置资源, 在某些部门和领域 (如金融、证券、国防和经济要害部门) , 在特定的条件下, 宏观调控不仅能够纠正而且直接取代市场调节和企业调节, 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已经直接地、很明显地影响着财务会计、财务报告及其规范。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谁控制规范会计信息表述与披露的权力, 谁就会通过这一权力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我国的财务会计处理、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要求非常明显地体现为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是立足企业、面向市场, 提供各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财务业绩和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 这些信息实际上是特定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效益的货币表现。会计信息所表现的乃是一个主体的经营效率、经济效益、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在我国, 这些方面决不是单凭企业自身的努力, 也不是仅由市场机制这一环境的影响所形成。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另一外部环境———-国家的宏观调控的广度和力度。

参考文献

[1]杜兴强.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和会计对象的再认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财务假设 篇7

1 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

会计假设(或会计前提)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人们在会计实践中对某些未被确切认识的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发展趋势做出的合乎逻辑的判断[1]。

1.1 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是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2]。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是具有实体形式的公司组织或事业团体。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活动为谁服务。它所涵盖的只是有形的、我们可以肉眼看得到的实体企业组织形式。

1.2 持续经营假设

指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一直持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发生破产、倒闭、清算[3]。持续经营只是一种理想的假设状态。

1.3 会计分期假设

指在会计工作中,人为地在时间上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经营成果加以划分形成会计期间[4]。它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

1.4 货币计量假设

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可以运用货币单位进行记录和反映,且币值不变[5]。它有两层含义:即会计核算的单位是货币和币值稳定不变。

2 虚拟公司

虚拟公司是指“一些并非以资本为纽带的独立的厂商甚至竞争对手,以商业机遇中的项目、产品或服务为中心,充分利用各自的核心能力,通过利用互联网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广泛合作,采用外包、共生、功能虚拟等形式所构建的以营利为目的动态、网络型的经济组织[6]。 虚拟公司的特点:

2.1 组织结构虚拟化

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组织结构和层次,它通过某个牵头公司把任务下达到每个相关部门,各协作企业之间平行的开展工作与合作;它没有办公大楼、厂房、机器设备等传统意义上的固定资产,它最主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本、知识产权、技术等无形资产。

2.2 流动性和项目导向性

它的存在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期的。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项目导向性,它存在的期限就是一个项目或市场任务存在的期限,它会随项目或市场任务的完成而中止合作关系,虚拟公司自动解散。

2.3 契约性

它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不具备法人资格,也不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虚拟成员之间签订一种非约束性的“谅解备忘录”组成非股权式的松散的联盟。

2.4 优势互补性

各虚拟成员的核心能力和资源优势具有互补性,通过核心能力和资源优势的优化组合达到完成项目和市场任务的目的。只要目标一致,甚至竞争对手也可能成为合作伙伴。

2.5 网络性

它利用着互联网技术在各成员之间迅速传递信息和进行业务往来,打破了成员之间的时空距离。正是由于它存在着这些特征,使得虚拟公司在现代经济竞争中具有很强的产品和服务优势。虚拟公司将是新世纪一种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

3 虚拟公司对会计假设的冲击及会计假设的创新

3.1 虚拟公司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冲击及其创新

知识经济环境下虚拟公司的出现,使企业组织形式突破了传统的空间限制。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拓展,使得会计核算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经济环境下实实在在的企业。它还涵盖了包括虚拟公司在内的非企业组织形式。使得会计主体假设应对“虚”、“实”两个空间。

首先,在虚拟的媒体空间,会计主体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迅速分合。虚拟公司组建的目的就是几个核心能力有互补性的企业共同完成一个企业所不能完成的市场任务或项目,它会随着项目的完成而自行解散。这与传统的实体公司有很明显的区别,但虚拟公司又有着作为企业的特性,即获利、生存、和发展,它是一个公司,有着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己可以独立支配的经济资源,并要承担自己到期债务。因此,会计工作必须对虚拟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反映,为各类信息需求者提供信息。从会计主体的界定来看,我们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这一原则,因此,会计主体假设在内涵上必须进行扩展。

其次,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以企业为主体而编制的会计三大报表基本上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信息。但是知识经济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传统三大报表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具有局限性。在虚拟公司条件下,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的是技术开发、人才储备、信息沟通以及市场营销等无形资产因素在企业的影响。现行会计对这些无形资产因素没有做出完整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安排,从而导致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最终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与分析。因而,会计主体假设必须将这些无形资产因素纳入其核算范围,在制定会计报表时对这些表外因素加以披露和揭示。

3.2 虚拟公司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冲击及其创新

持续经营假设,它将企业的经营过程看作是永续的,它适应工业经济条件下企业大规模持续经营的需要。虚拟企业的出现使持续经营假设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虚拟公司的最大特点就是流动性和项目导向性。虚拟公司成立的前提就是个虚拟成员基于共同的目标而组建的。当项目完成后,组织自动解散。

再者,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随时可能都会破产,清算。据统计,某些高新技术项目的成功率只有10%—20%,但这些技术开发费用则动辄要几百万美元。如此高的风险,使得企业在进行会计工作时,不得不考虑持续经营假设的现实可行性。对非持续经营的企业如虚拟公司,可以依据虚拟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按项目及市场任务采用清算会计原则。有学者认为在方法上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和现行市价法等。

3.3 虚拟公司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冲击及其创新

虚拟公司具有动态性,临时性和短暂性,其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才是最主要的。传统会计提供的信息往往具有滞后性,人为的划分会计期间,使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同时,传统会计提供的信息成本高,不利于虚拟公司的竞争和发展。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大大简化了人为操作,使信息成本大为降低,因此,会计信息可能会因成本的降低而加快其循环的周期,可以缩短会计期间,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虚拟公司已经发生的财务信息都实时的反映在互联网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随时可以登录企业的网站浏览所需信息或根据身份验证,正当合法的读取信息、数据。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都可以实时的获取所需信息,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实时的反映可以简化会计工作的繁琐性,使会计工作更多地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综上所述,虚拟公司的出现使得会计分期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此,虚拟公司应从自身特点出发,以整个经营期作为会计报告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报告。

3.4 虚拟公司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及其创新

货币计量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以货币为单位进行计量和反映,并且币值保持不变。虚拟公司的出现及发展,给货币计量假设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首先,虚拟公司最主要的资产是人力资本、知识产权、企业管理水平、创新力等无形资产,货币计量假设并没有对这些因素做出计量和反映。

其次,虚拟公司和网上银行的发展,使得企业之间的交易将以“电子货币”为主要的支付手段。电子货币大大加快了资金流动速度,资金划拨可以在瞬间完成,加强了记账本位币的唯一性,使得货币真正成为“观念”上的产物货币。也使得价格、利率、汇率等变化更为加快,严重的影响了币值的稳定性,使货币计量假设的条件之一币值稳定失去了存在的现实意义。用现实的价值来计量和确认各项资产、负债更具备真实性和客观性。货币计量假设应发展为计量多元化和非货币化。

由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虚拟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要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虚拟公司发展的要求,就必须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特定的会计主体—虚拟公司服务。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虚拟公司。它的出现使传统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会计假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使传统会计假设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虚拟公司发展的要求,适时地做出调整、补充和完善。是现今会计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针对虚拟公司的特点对四大假设的创新与拓展做出了论述。

关键词:虚拟公司:会计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参考文献

[1]陈宏.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假设[J]财务与会计,2000(2).

[2]王敏晰.虚拟企业:新型企业组织形式[J]经营与管理,2004(3).

[3]崔也光.网络时代,会计的时空观[J]会计研究,2000(3).

[4]陈维洪.对网络时代会计假设创新与发展的思考[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5]周颖.浅议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创新[J]湖北财税(理论版),2003(11).

财务假设 篇8

一、学生角色的效应

在教学中, 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课堂所创设的、师生想象的情境中, 去充当学习中、生活中的各种角色, 这对于缩小他们与教材的差距, 提高其感知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以强化教学效果是颇为有益的。

1. 引趣效应。教材中描写景物的课文不少, 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 学生对课文描写的景物多感陌生, 如果就课文读课文, 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就难以形成生活中的景物画面, 学生阅读不仅不感兴趣, 而且难以深切感受语言。而通过角色转换, 让学生充当游人, 或者巧用挂图, 引其入境, 变观图为游览;或者妙用文路, 巧设游路, 变文章为画面。那么平面的图画就变成立体的场景, 静止的山水画图就会变成可见山清水秀、可闻山间流水、可听松涛鸟鸣的美丽画面, 而静止的文字也会通过学生的想象、联想还原成原来的生活画面。这样, 学生定会兴趣盎然。而如果再进一步, 让学生充当导游, 读中探明游路, 明确景点, 体会感情;读后引人入境, 循路探幽, 巧作讲述。其角色所带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阅读的兴趣、生活的情趣, 还有无形的动力。对寓言、童话或情节生动且以人物语言叙述为主的叙事写人的课文, 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情朗读, 或者分角色表演, 或者要学生根据提示编剧并表演。这样, 学生定然乐此不疲。而对于一般的叙事写人的文章, 或引导学生或进入文中情境, 或充当文中人物, 其阅读就不仅是语言的理解, 而是生活的再现, 学生也一定很感兴趣。

2. 构境效应。小语教材以叙事写人文章为多, 课文所写事情均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虽然这些环境学生大都未曾见过, 但就中高年级学生而言, 随着阅读量和生活经验的增加, 他们对诸多环境都有“虽未经历、似曾见过”的感觉。为此, 可发挥角色效应, 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构筑情境, 以奠定阅读基础。如: 《草原》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 , 揭题时可这样引导:同学们, 你到过草原吗? 如果你现在到了草原, 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什么样的画面呢? 引导学生借助从影视、书报中获取的关于草原的景色, 想象构筑“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图”, 从而为课文的阅读理解奠定了基础。

3. 理解效应。教学中, 学生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点, 这除了与其认识理解能力有关外, 学生与课文存在的差异是重要原因之一。让学生充当角色, 可有效地缩小这种差距, 以浅化难点。

(1) 化人为“我”, 体会心理。由人物外表体会人物心理, 是读写人文章的难点, 让学生充当角色, 感受情境, 可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 如:阅读《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 , 可这样引导:如果你是彭总, 饥寒交迫时会对朝夕相处的战士、对形影不离的大黑骡子说些什么? 这样引导设身处地, 能使学生顺利地感受彭德怀的内心:一边是他珍视的战士们, 一边是他的心肝宝贝大黑骡子, 面对断粮的困难, 他应该而且必须忍痛割爱, 把天平向战士们倾斜。这样, 就能深切地感受彭总对战士、对大黑骡子的爱。

(2) 化人为“我”, 体会意蕴。对有些内涵丰富的句子, 可让学生设身处地, 具体形象地理解。如:《争论的故事》 (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 开头这样叙述, “从前, 大山脚下有座小村庄。小村庄住着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一天早上, 一群大雁从他们头上飞过, 兄弟俩想射下一只大雁来充饥。”对句子丰富的内涵, 教者这样引导理解:

师:细细读读这两句话 (出示上述句子) , 想一想:知道这样的兄弟俩后来竟然没有射落大雁, 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生:你们以打猎为生, 经验肯定丰富, 也许有百发百中的本领, 为什么连大雁也打不着呢? 真是不可思议。

生:你们以打猎为生, 箭法一定很好, 应该箭起雁落, 怎么没有打到头顶的大雁呢?

生:你们啊, 还兄弟俩呢? 一群大雁从自己头顶飞过, 大雁肯定很多, 而且离你们很近, 兄弟俩不是两道城墙吗? 可竟然没有打到, 太不应该了!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是啊, 他们以打猎为生, 又是兄弟俩, 而且是一群大雁, 又是从头顶飞过, 实在没有理由射不下来。那为什么又恰恰没有成功呢, 下面我们继续阅读。

上述案例, 通过情境创设, 让学生以评价的口气, 呈现句子丰富的内涵, 结合后文的理解, 学生对兄弟俩争论的“无谓”定会有真切的感悟, 对语言蕴涵的道理定有深刻的理解。

(3) 化人为“我”, 体会感情。感情体会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借助角色, 可沟通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的联系, 唤起他们感情共鸣, 以促进情感的体会。如:阅读《一夜的工作》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 可这样引导:如果你是作者, 看到总理办公室设备那么简单, 会说些什么? 看到总理一夜要批阅那么多文件, 你会对他说什么? 如果你看到总理工作了一夜仅仅喝一杯绿茶, 吃几颗花生米, 你会对他说什么? 这样, 就能使学生深切地感受总理生活的俭朴、工作的劳苦、待人的可亲, 真切感受作者对总理的敬仰之情。

通过角色转换, 让学生充当游人, 或者巧用挂图, 引其入境, 变观图为游览;或者妙用文路, 巧设游路, 变文章为画面。

4. 创造效应。教学中引导充当角色, 还可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请看《日月潭》 (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 写的是大尖哥和水社姐为拯救日月, 解救人民而英勇献身的传说, 教者这样启发创造想象:

师:日月重新回到了蓝天, 人们重新见到了光明, 可是拯救日月的英雄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们, 化作了青山! 同学们, 如果当时你在场, 将用什么方法来悼念人民的英雄。

生:我喜欢画画, 我要把日月潭、太阳和月亮、大尖哥和水社姐全部画在一幅画上, 表示我对他俩的怀念。

生:我喜欢唱歌, 我要来到日月潭边, 唱一首《爱的奉献》表达对他俩的怀念, 感谢他们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了乡亲们。

生:我想以“永远的怀念”为题, 写篇作文悼念他俩。

师:是啊, 为了人民的英雄, 人民将永远怀念。听了这个故事, 老师不禁想起了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一句名言——【出示】指名朗读:世界上最美丽、最高贵、最伟大的事情, 莫过于报善和惩恶。读了这句名言, 联系课文叙述的故事, 你想对大尖哥和水社姐说些什么?

生:大尖哥和水社姐呀, 虽然你们牺牲了, 但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你们将世世代代活在人们心中。

生:无论到什么时候, 我们总不会忘记你们, 你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师:其实悼念英雄的形式很多, 而通过挽联表示对英雄的怀念就是很好的形式, 挽联就是悼念死者的对联, 下面请大家把下面的挽联读一读。 (出示, 学生朗读)

横批:永远怀念

人民英雄为着人民人民英雄人民怀念

师:下面还有一副挽联, 请你们补充完整。 (出示学生补充)

横批:

拯救日月挺身而出, ___。

(生补充后引导朗读)

生:我写的挽联是“拯救日月挺身而出, 降伏恶龙英勇献身”, 横批是“永垂不朽”。

生:我写的是“拯救日月挺身而出, 降伏恶龙献出生命”, 横批是“日月同辉”。

生:我写的是“拯救日月挺身而出, 千辛万苦无所畏惧”, 横批是“有口皆碑”。

生:我写的是“拯救日月挺身而出, 世世代代永远怀念”, 横批是“与山河共存”。

师:这些挽联是大家心中的呼唤, 是大家真情的表白。可以想见, 日月潭这动人的传说一定会和日月共存, 与日月潭同在!

情境的创设, 既是故事的自然延伸, 更是感悟的有效升华; 既是诚挚的情感表白, 又是真实的言语实践, 达到了精神提升与语言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主体角色的强化

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以提升精神、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自己的能力, 这是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角色。而相当多的学生在自我角色的扮演中, 一直将自己置于被动地位, 一切依赖于老师。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发挥角色效应, 首先必须强化学生的自身角色, 使其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知识获取的主人, 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者。

1. 参与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课堂活动的指向, 而确定教学目标历来是教师的事, 每篇课文要完成什么任务教师有数, 学生茫然。这样, 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跟着老师转,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了,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了。因此, 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须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 把引导确立教学目标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通过点拨诱导, 让其参与目标确定。

(1) 尝试写作, 确定目标。对切近学生生活的课文, 可在揭题时引导参与写作, 通过揣摩内容、思路, 而明确学习目标。如:《沙漠中的绿洲》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 可这样揭题时:如果你写《沙漠中的绿洲》, 准备写什么? 你认为阅读这篇课文该弄清哪些问题? 学生明白:需搞清这里的沙漠原先是怎样的? 变成绿洲后又怎样? 是谁用什么方法将沙漠变成绿洲的?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2) 弄清体裁, 确定目标。可在平时渗透的基础上, 引导认识课文体裁, 以确定目标。如是写事的, 则要弄清事情, 理清顺序, 把握重点, 理解中心, 了解写法;写人的则要了解人物, 把握事情, 理解特点, 弄清写法……

(3) 复习迁移, 明确目标。同组课文, 由于读写训练重点相同, 因而阅读目标相似。为此, 在重点课文渗透读书方法后, 学习其他课文可引导迁移, 以明确目标。如:《九寨沟》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 阅读前, 教者这样引导:通过《泉城》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 的学习, 你弄清了哪些问题? 学到了什么读书方法? 学习《九寨沟》必须搞清哪些问题? 学生知道:必须感知和了解草原的九寨沟景色怎样,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对九寨沟进行具体描述的? 哪些地方写了静态, 哪些地方些了动态, 其静态和动态描写的目的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参与的目标确定, 可加强课堂教学的目标控制, 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透明度, 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严格的监督下进行, 以避免信马由缰。

2. 参与学法设计。阅读教学过程是指导学生理解教材、运用教材, 使其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 为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目标确定后, 须引导其参与学习方法的确定, 以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参与教学过程, 从而把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1) 体裁定法。在平时加强学法指导的前提下, 可让学生以教者的身份依据课文体裁而明确方法。如:学习古诗, 运用“一读, 划出生字, 读准文音;二读, 借助字典, 理解词义;三读, 由字及句, 理解句义;四读, 想象情境, 创造画面;五读, 朗读背诵, 体会感情”的“五步阅读法”。读写人的课文则运用“一读, 知人物, 明事情;二读, 理顺序, 抓重点;三读, 析要素 (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等刻画人物的要素) , 悟特点;四读, 明写法, 学写人”的“四步阅读法”。

(2) 导语定法。对重点课文, 可让学生课前自学课文前的导语, 明确目标, 把握方法;对其他课文, 可通过复习迁移, 让学生以编者的角度依据“导语”确定学法, 进而运用方法, 自主阅读。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 在重点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后, 可引导结合课文阅读, 结合单元导语, 让学生归纳读书方法:认真阅读课文, 把握主要内容, 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特点。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运用上述方法阅读其他课文。学生一旦把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教者要引导比较选择, 以寻求适合教材、符合学生实际的最佳教法和学法, 以求得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统一。

3. 参与课堂评价。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还须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评”的现象, 以有效的方法沟通学生之间的联系, 让他们参与答问评价, 以促使课堂信息多向传递, 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具体感受, 深刻理解, 灵活感悟, 以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1) 点拨, 导其评价。在学生答问中随即点拨, 以引导学生介入评价, 把课文理解一步步引向深入。如:“你们认为他 (她) 答得如何”“他 (她) 答得全面吗, 为什么?”以逐步让学生把握“辨正误、评优劣”的评价方法。

(2) 定法, 促其评价。学生基本掌握评价方法后, 可要其采用“评价式”的方法进行答问, 即把评价与答问结为一体, 在评价他人答问的同时对答题进行“补充、纠错、引深”等。如:“我认为某某答得不错, 抓住了问题的要点, 我想再补充一点……”“我认为这样理解是片面的, 因为……”“这样答看似正确, 但好像浮于表面, 我觉得可以这样思考……”。这种答问形式, 能有效建立起师生间、学生间的平等关系, 促使学生介入评价。

(3) 激励, 促其评价。学生介入评价后, 还要运用激励手段, 对答问和评价情况多从正面进行肯定, 对主动参与评价, 评价有深度、有高度的学生给予表扬, 以促其主动积极地参与评价。

三、多重角色的获得

由于年龄与阅历的限制, 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还缺乏全面了解和深刻理解, 要他们短时间内实现角色转换, 而用老师交给的角色来确定自己的言行举止, 这并非易事。因此, 要创造条件, 帮助学生实现角色转换。

1. 丰富生活, 理解角色模式。小学生进行角色转换的最大困难是感知的缺乏。如果学生对某角色不仅没有看到过, 甚至连听也没有听说过, 他们头脑中根本就确定不了某个角色的形象, 也就谈不上调节自己的角色模式。因此, 要使学生对有关角色得以“扮演”, 须丰富其生活, 让他们生活中的各种人物近距离接触, 如经常组织参观工厂, 观看各类人员劳动的场面, 就能让学生不断地加强对“工人”这一角色的体验, 了解“工人”这一角色的内容;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专业户, 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专业情况、收入情况, 就能让学生逐步加强对“专业户”这一角色的体验, 了解其在家庭、在社会所处的位置。另外, 带学生参观敬老院、幼儿园、医院, 就能加强他们对有关角色的感性储备, 一旦需要, 他们头脑中就能尽快呈现出某个角色的形象, 从而通过心理调整, 以较迅速地完成角色的转换。

2. 扩展阅读, 增加角色储备。由于时空的限制, 要学生对每个角色都去了解和体验不仅不可能, 也没有必要, 而对社会相当多的角色, 课文中, 特别是课外书中都有描述。因此, 在丰富生活、进行直接体验的同时, 可加强课外阅读, 广泛涉猎。通过订阅书刊, 推荐书目, 以保证阅读的针对性;通过互相推荐, 共同阅读, 以保证阅读的广泛。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 知识储备不断丰厚, 学生对各种角色的了解也日渐增多。教学中, 他们便会通过思维指向的瞬息调整, 运用自己的信息储备, 构筑起头脑中的角色形象, 进而确定自己的角色转换目标, 尽快进入角色。

3. 课前铺垫, 奠定角色基础。平时生活的丰富, 阅读量的增加, 对学生课堂角色的转换是必要的。但严格地讲, 平时的生活、阅读对角色的了解往往是无意的, 它不可能解决课堂教学中所有角色转换的基础问题。因此, 课文阅读前, 要根据其内容和学生实际对与课文相关的环境背景、时代背景、人物背景, 可以通过观看影视图片、阅读课外书、进行专题介绍等方法以补上学生头脑中的某些空白。如: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 阅读前, 可借助图文、视频向学生介绍有关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的故事, 让学生对人物有较多的感知。这样铺垫, 课上转换就较为顺利了。

财务假设 篇9

一、输入假设的概念

语言学习离不开语言的输入。语言学习包括输入、吸收和输出三个环节。“输入”是指在语言习得中, 学习者接受到的并能体现学习对象的语言, 是学习者听到看到的语言, 即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 亦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 必须接触目的语的材料。“输入”的形式有书面和口头两种, 具体说就是通过读、听、看接收语言信息。除了言语性材料 (verbal) , 输入还包括非言语性信息 (nonverbal) 。“吸收”是指被内化并纳入中介系统的输入部分。从根本上讲, 只有那些被吸收的才是有意义的。“输出”是指学习者在输入吸收后, 通过说或写而产出的语言和信息。输入为外语学习者提供学习模仿的信息, 学习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吸收其中的某些信息并对其加以加工, 输出的是经过加工处理的输入信息。由此可知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即没有输入不可能有吸收, 更无从产生输出, 语言习得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因此, 保质保量的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关键。

20世纪70年代末克拉申提出第二语言监控模式。此模式建立在输入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之上。输入假设是指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这是监控模式的核心。根据这个假设, 语言输入话语既不能太难, 也不能太简单, 学习者只要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只要能够听懂对方的话语, 语言即可习得。克拉申把学习者现有的第二语言

筅江西理工大学陈静

水平定为“i”, 把学习者将要达到的更高一级的语言水平称为“1”, “i”和“1”之间的差距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所在。语言输入材料的难度要稍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i”, “i+l”学习者为了听懂新输入的语言材料, 会求助于以前的知识经验或利用语境、上下文等进行判断。通过努力, 学习者理解了语言输入中“难以理解的成分”, 从而使语言习得取得进步。克拉申的输入假设重视学习者理解输入材料时所获得的较高一级的语言形式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这种印象的有无和深浅与学习者的情感密切相关, 决定着语言习得是否成功。由此克拉申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设。

二、情感过滤假设的概念

我们过去只重视知识的本位价值和实用价值, 把教学目标限定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只注重学生认知系统的活动, 而忽略教学过程中情感的调动和情操的陶冶。众所周知,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如果教师只注重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授课内容, 而缺乏对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 较少去观察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出现一堵无形的墙, 情感得不到沟通, 教学效果的实质就难以体现。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下, 教师只“走近”学生还不够, 还更应“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心灵深处。

我国古语中就有“亲其师, 信其道”之说, 意思是学生只有在情感上接纳教师, 在人格上去尊重教师时, 才能听从老师的教诲, 模仿他的言行。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 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 圆形也罢, 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人文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人为本”, 强调人的价值、情感、需要及人际的交流和个体的自我实现。在教学领域则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和情感型师生关系。Rogers指出:学生有学习的潜能, 因此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我实现, 而不是自我否定。师生关系应该备受关注, 因为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师生对他们彼此关系的态度。

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创建的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 (Krashen's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他的情感过滤假设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确认了三种与二语习得有关的情感变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 并声称, 情感变因并不直接影响语言习得, 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是一个心理过滤系统, 它可以干扰或打断外界语言环境的必要性输入而阻碍习得, 或使其顺利通过, 进入语言习得机制而促进习得。低情感过滤 (强动机、强自尊心、弱焦虑等) 较少地阻碍或打断这种必要性输入, 因此它比高情感过滤更可取。因此, 在外语课堂上教师应该培养友好活跃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低情感过滤中更有效地学习。在通过听来学习英语时, 焦虑是他们的最大障碍。由于受到听力考试的压力, 教师经常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多项选择中选出正确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不可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听。他们的心情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之中, 惟恐听不懂、做不对, 影响考试成绩。学生的这种紧张焦虑情绪阻碍了他们听力水平的提高。因此, 在听力课上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 改变那种“听录音—答题—核对答案”的教学模式, 努力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教师在选择听力材料时, 除了要考虑难易适度、语速适中外, 还应考虑材料的趣味性以及它们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的情感, 进而影响学生的听力学习。有趣、形式多样的听力材料能使学生的心情放松, 消除他们的焦虑情感, 激发他们听英语的兴趣, 使他们在理解语言材料的同时, 形成对语言形式的印象与记忆, 促进英语学习。

克拉申指出, “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学习者必须吸收语言输入中可理解的语言成份习得才会产生。他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 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份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 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 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 即缺乏自信或焦虑阻碍了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印象, 以至于学习者在交际中不能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组合。

Underhill指出, 倘若教师声称对情感因素的关注并不是他们本分的工作, 则很可能会忽略一些促成学生学习成功的基本要素。教师若能真正理解情感教学在课堂中的重要性, 并且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 那么他就能给学生创造很多成功的机会。

情感与语言教学是一种双边的互动的关系。关注情感可以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语言教学反过来又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由此可见, 研究课堂上的情感因素对外语及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重视教学中情感因素作用和进行情感教学, 逐步做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融合, 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高技术发展呼唤高情感。在我国, 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转向中小学基础教育, 转向人的素质教育, 在教学中贯彻情感性原则更为必要。

总之,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调节学生的心智,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 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掌握与教师、同伴交往的技巧, 扩大信息源, 用赤诚的期盼之心去博得学生的认同, 挖掘并发展学生的语言潜能, 这是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重大课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振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要使每个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 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树立主体意识, 造就独立人格, 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某著名心理学家在某学校曾做过这么个实验:他随机地从名单上抽出几名学生, 告诉老师他们都是可造之材。一段时间过后, 该心理学家发现那批学生真的提高了很多。正如雅斯贝尔斯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 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学生的心灵是稚嫩的, 一个成功的教师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教学手段的高明, 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呵护心灵, 用期待的心情与学生交流。

参考文献

[1]Arnol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Krashen, S.Principles and Practis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 Press, 1982.

[3]Krashen, S.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Alemany Press, 1985.

[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1.

[5]王宗炎.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6]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上一篇:英语课下一篇:强脉冲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