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2024-05-22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教案(精选9篇)

篇1: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课标: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理解自然带的形成和地域水平分异规律、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世界特殊地区的自然带成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农业生产关系聚焦高考: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对于人类如何利用环境资源发展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指导意义。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情况,结合目前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的思想,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其命题趋势将侧重于案例分析,运用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将与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结合。复习重点:陆地环境地域差异性的表现及原因复习难点:理解陆地环境地域差异性的表现及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地与南北白山坡差异的原因。山地自然带分异规律的归属是易错之处。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谈话法、案例法、归纳法、学习方法指导:本课内容理论性、专业性和综合性都很强,对多数学生来说比较深奥难懂,因此需联系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整体理解,如将“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及“世界洋流分布图”等通过迭加、进行比较,并找出内在联系,增进理解,同时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前准备:多媒体及学生学习的学案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读家乡的五幅图分析思考请同学们描述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复习巩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新课教学:引导学生结合探究活动一完成探究活动二理解自然带的概念及其成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自然带1自然带的概念及其成因(板书)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三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带的名称、自然带在分布上与气候的关系、自然带的界线2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其界线(板书)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四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自然带的水平分异规律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水平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板书)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五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自然带的由山麓至山顶的分异规律

(二)由山麓至山顶的分异规律(板书)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六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自然带的非地带性

(三)非地带性:---局部环境因素的差异(板书)分布规律典型地区影响因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缺失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南美南部东西两侧分别是

自然带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南、北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

延伸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x疆

、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

土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

,大陆东岸分布纬度

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七帮助学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三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板书)巩固提高:指导学生完成学案中的反馈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教与学评估:结合板书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并指导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评估以便今后教师调整教学和学生课后的复习巩固。指导学生完成自我分析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状态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板书设计: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

自然带1自然带的概念及其成因2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其界线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水平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二)由山麓至山顶的分异规律

(三)非地带性:---局部环境因素的差异三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教学反思

篇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2.能够运用不同的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课时安排】 一课时 【引入新课】

1.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到电教室观看不同纬度带的自然景观的视频,获得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的感性认识。

2.给出一段描述我国东西部自然景观的文字,让学生从文字中分析我国东西部自然景观的差异作为引入。

3.学生收集有关我国东西部自然景观的图片,分析对比我国东西部的自然景观有何差异,进而引入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学习新课】

1.首先从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来分析陆地自然景观有明显差异的原因。(教师可根据以下简图来分析)

2.对“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可根据“现象——原因——规律”的思路来分析。先让学生观察两幅图片,分别是“热带雨林景观图”和“苔原景观图”,让学生感知不同纬度地区自然景观有所不同,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该种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纬度地区光热条件和降水条件不同;然后让学生读图分析各自然带的分布特点,并总结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最明显的地区是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而中纬度地区则由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该分异规律不明显,但在一定范围内也呈现该规律。教师可通过课本100页的活动来加强学生对自然带是相应地理环境的反映的认识。

3.对“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教师给出同纬度但距海远近不同的地区的景观图(“温带落叶阔叶林图”和“温带荒漠图”),让学生依据“现象——原因——规律”的思路来自学分析,总结出经向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原因,找出该规律表现明显的地区。4.对“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课本101页的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师生共同找出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特点及其原因。

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该规律最明显的地区是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而中纬度度地区由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而不明显,但在一定范围内也呈现该规律。南极

经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有规律的更替,该规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热状况为基础,自然带由山麓到山顶作有规律的变化,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

篇3: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两个不同的区域为例, 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 学生已掌握了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 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但是, 由于学生缺乏对各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了解, 要让学生对任意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的差异进行比较, 还是有点难度。

教材分析

本课时共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分析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差异的基本原理, 即分析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差异的方法;二是案例分析, 以日本和英国为例进行区域差异比较。

在分析区域差异的基本原理中, 本教材提出了区域差异分为自然要素的差异和人文要素的差异。要求学生能在理解和掌握区域差异概念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区域差异的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并初步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

在以日本和英国为例的区域差异比较中, 课本以案例分析的形式, 通过对日本和英国两个区域差异的分析,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最终实现学生能对任意两个或多个区域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课型设计

新授课

设计思想

一、通过视频编辑软件剪辑、制作视频素材 (全国各地典型区域差异欣赏, 英国和日本自然环境区域差异欣赏视频, 英国和日本经济发展差异欣赏视频) , 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学习和巩固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和比较内容。

二、通过选取日本和英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典型图片, 进行充分运用, 反复比较, 逐一分析日本和英国两大区域的差异。

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阅读教材及观看相关视频素材, 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特征。

2.通过比较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方法。

3.掌握英国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基础知识。

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两大区域的异同点的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英国和日本两大区域的比较内容。

教学方法设计

讲解法、对比分析法、图表分析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教具设计

PPT课件;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通过播放视频素材《区域差异欣赏》导入课题,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 进而呈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新授】

一、区域差异比较方法

(一) 比较要点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 找出比较两大区域差异的要点, 并要求学生现场记忆;通过课件逐一呈现区域比较的要点:

自然环境:位置 (纬度、海陆、海拔) 、气候、地形、植被、水文、土壤、自然资源等。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农业、人口、城市、产业结构、交通条件等。

(二) 分析原因

分析两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形成的原因。

老师点拨:老师强调一下注意事项:比较两大区域的时候, 既要比较区域的差异性, 同时也要比较区域的相似性。

二、案例分析: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提问:比较英国和日本两大区域时, 在方法上有哪些注意点? (这个问题既起导入下文的作用, 又起对上面知识点的复习作用。)

答案提示: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个方面进行;既要比较两者的相似性, 又要比较两者的差异性。

(一) 英国和日本自然环境比较方法

1.相似性

通过课件呈现英国和日本位置图, 观看视频, 并结合课本归纳出两国自然环境的相似性。 (提示: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地处中纬度、比较湿润。)

2.差异性

通过反复呈现英国和日本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及两国的矿产资源分布图, 结合视频, 引导学生比较两国的区域差异。并完成下表:

老师点拨:对各要素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时, 不仅要记住差异性的要点, 还要学会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二) 经济发展 (人文要素) 比较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 归纳出英国和日本两国经济上的相似性。

1.农业比较

结合课本和课件, 完成两国在农业上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比较。

老师点拨:结合课件上的两国渔场形成图, 分析两国的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2.工业比较

观看视频, 利用课件, 并结合课本, 完成两国工业方面的异同点的比较。

(1) 差异性

通过课件中的两国工业所需的矿产资源的来源图、工业城市分布图, 引导学生比较两国的工业上的差异。

老师点拨:日本是如何克服“临海型”这一经济特点的?

(2) 相似性

通过课本, 结合历史知识, 可归纳出两国都是“发达工业国;岛国优势”的相似性。

3.思考:

(1) 日本和英国都是世界发达的工农业国家吗?

(2) 根据日本和英国的产业结构图, 比较两国产业结构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三) 小组活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己选取任意两个相对熟悉的区域, 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 对这两个区域进行差异性比较。

(四) 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五) 课堂测试

1.关于日本和英国的叙述, 正确的是 ()

(1) 都属于海洋性气候

(2) 能源均不能自给

(3) 海运条件便利

(4) 对外贸易发达

2.关于日本和英国的叙述, 正确的是 ()

3.读下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A、B、C、D四个岛屿中有“硅岛”之称的是_______, 图中没有画出的属于日本领土的群岛是_______。

(2) 图中E、F、G三个城市中, ______有世界上第一座海上城市。

(3) 日本的地形______,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_________。

(4) H处是日本的______渔场, 它形成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 日本渔业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是______。

(5) 日本国内正酝酿迁都计划, 日本迁都考虑的因素有_______。

【板书设计】

一、区域差异比较方法

(一) 比较要点

自然环境:位置 (纬度、海陆、海拔) 、气候、地形、植被、水文、土壤、自然资源等。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农业、人口、城市、产业结构、交通条件等。

(二) 分析原因

二、案例分析: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一) 英国和日本自然环境比较方法

1.相似性

2.差异性

(二) 经济发展 (人文要素) 比较

1.农业比较

2.工业比较

(1) 差异性

(2) 相似性

篇4: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关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地理1中第三个标准提出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即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不同版本教材的呈现

三、不同版本组成部分对比

四、不同版本教材的结构编排

不同版本描述的次序表现方式,侧重点以及理解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1、不同版本的分析顺序

人教版:由赤道向两极、由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的垂直分布来依次对差异性进行说明;

中图版: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将差异性放大到经度和纬度三维空间方向上,由纬度、经度、垂直方向上依次对差异性进行讲解;

湘教版:提出差异性在纬度地带、干湿度地带、垂直地带以及地方性的表现并总结规律;

鲁教版:先提出水平区域的分异同时给出许多案例;再提出垂直区域的分异,然后进行分析。

2、描述具体方法

人教版:内容简洁,图文结合较佳。以一张“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从总体来提出自然地理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接下来再进行分层次的描述并举例,最后把区域差异与农业生产差异进行结合分析,但只是以阅读的形式出现。最后的问题探究很具有价值,体现了地理的人地和谐的思想。

中图版:对该部分文字描述较少,大多采用思考,学习指南,课题,案例等形式呈现所讲的内容,对学生的图表阅读能力要求很高。很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综合难度较高;在地域分异这一部分重点以气候带为例详细讲述。

湘教版:相对而言,这个版本对于差异性的描述要更为细致,而且对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知识也拓展得更宽,每一个分异性规律都有相对应的活动。而且该版本还强调了因地制宜,把所学的地理知识更好的合理运用到生活中,更加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鲁教版:图像数量多,图文结合较佳。与前面的版本不同的是,该版本先学习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后再学习地理环境整体性,而人教版、中图版和湘教版则是先学习地理环境整体性后才学习地理环境分异规律。最后还将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差异性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不同版本的共性

篇5: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2、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询问学生假期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并说一说当地的景观都有什么不同。(PPT上同时播放四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图片,很直观)。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陆地自然带

【教师】PPT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

【学生】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教师】我们如果坐火车从中山出发到北京,一路上会依次看到什么自然带的景观呢?

【师生总结】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也就是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热量为主导因素

【教师】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也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

【学生】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师生总结】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3、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水分为主导因素

活动: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7、5、8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教师】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师生总结】因为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活动】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9、5、10两幅景观图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篇6: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1.下列线路中,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现象组合正确的是()A.华北到东北——河流结冰期变长 B.重庆到拉萨——夏季气温由低到高 C.淮河以南到以北——暖温带过渡到中温带 D.黄河中游到上游——河水含沙量越来越多 答案 A 解析 从华北到东北,冬季温度逐渐降低,结冰期变长。2.关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自然带沿纬线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②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的产生,主要是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③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 ④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仅在低纬与高纬地区表现

A.①②

C.③④

答案 B 解析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也受水分条件影响。

(2012·安宜高一检测)图a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b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c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完成3、4题。

B.②③

D.①④

3.从图a到图c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迥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现象

4.这种分异规律明显的地区是()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图a到图c景观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水分的差异引起的。第4题,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宽广,东西方向(从沿海向内陆)水分差异大。

5.同属一种自然带,但气候类型不同的城市是()A.巴黎和罗马

C.广州和开罗

答案 B 解析 北京和伦敦同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读下图,回答6~7题。

B.北京和伦敦 D.东京和华沙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6.甲、乙两湖所处的自然带分别是()①温带荒漠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热带荒漠带 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

C.①④

答案 A 解析 甲湖即咸海,所处的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乙湖是洞庭湖,所处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7.两湖泊面积都在缩小,主要原因是()A.跨流域调水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B.周围大面积引水灌溉造成乙湖面积缩小 C.沙漠侵吞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D.围湖造田造成乙湖面积缩小 答案 D 解析 甲湖缩小的原因是锡尔河、阿姆河等河流两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使入湖水量减小,乙湖由于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面积缩

B.②③

D.③④ 小。

8.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

答案 B 解析 图中四座山地,位于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结合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由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更替顺序与从赤道向两极的相似,排除A、C;图中山地最低海拔为2 338 m,依据其夏季均温,不可能存在山地冰雪带。

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下图所示对应关系。读下图完成9~10题。

B.山地针叶林带 D.山地冰雪带

9.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A.60°N~68°N

C.50°N~54°N

B.52°N~58°N D.52°N~62°N 10.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A.逐渐升高

C.逐渐降低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在北纬42°附近,针叶林带分布在山地海拔1 100m~1 800m范围内,水平方向上,针叶林带应分布在距北纬42°地区1 100km~1 800km的范围内,由于纬度间隔1°的经线长约110千米,从而可推算出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约为52°N~58°N,B项正确。第10题,从赤道向高纬度地区,气温逐渐降低,适合在较低温度条件下生长的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逐渐降低,到55°N附近,针叶林带成为水平地带性自然带。

11.下图中数码①~⑦代表陆地自然带,“干”、“湿”表示水分状况,则图中表示的两大陆陆地自然带类型相同的是()

B.保持不变 D.变化无序

A.①与⑤

C.③与⑤

答案 C 解析 由第一幅图,自然带南北对称分布,确定为非洲大陆,所以①~④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由第二幅图自然带出现东西更替,且水分少的地区自然带面积广阔,确定为澳大利亚大陆,所以⑤~⑦自然带依次为: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然后对照答案进行选择,即可确定选C。

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B.①与⑥ D.③与⑥

12.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沿X方向热量增加 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D.沿Y方向纬度增加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沿X方向自然景观大致由森林过渡为草原、荒漠,则与我们所学的由沿海到内陆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类似,其主要原因是水分不断减少,故沿X方向干燥程度不断增加,即A项正确。从图中可看出,沿Y方向自然景观依次是针叶林、温带阔叶林、以及热带雨林,这又与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垂直地域规律有相似之处,故沿Y方向热量条件应越来越好,则C、D两项错误。

13.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A.山东丘陵

C.刚果盆地

B.江南丘陵 D.西欧平原 答案 B 解析 依上题分析,M地自然景观应该是森林景观,且M介于热带雨林和温带阔叶林之间,根据自然带的地域规律,该地最有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四个选项中的AD两地都是温带沿海地区,植物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刚果盆地地处热带为热带雨林景观,惟有江南丘陵受亚热带季风影响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2012·唐山高一检测)读下图某山地位置及其植被—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回答14~15题。

14.该山地分布在()A.高原山地气候区

B.温带季风气候区 C.温带沙漠气候区

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15.北坡比南坡()A.光照强

C.水分多

答案 14.B 15.C 解析 第14题,根据该山地的位置及山麓的植被可判断,该山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第15题,图中北坡比南坡林地多,可推知

B.坡度陡 D.林地少 北坡降水多。

二、综合题

16.读下图,某考察队从A地出发,沿图中的航行路线进行科学考察。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出发后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见到沿岸大陆呈现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热带雨林的景观变化。这种景观变化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地域分异。

(2)船经过被称为“赤道奇岛”的B处,发现岛的沿海栖息着只有极地或寒带才有的企鹅和海豹,形成这种奇异现象的原因是该地受____________的影响。

(3)船出发时是冬季,三个月后到达了目的地C处,这时该地是______季。

(4)若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则秘鲁沿岸气候会发生哪些异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热量(2)秘鲁寒流(3)秋(4)气温升高,降水偏多 17.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________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________地。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______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________的地带性差异。

(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地中海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2)乙 丙

(3)乙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4)地形 海陆位置

篇7: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2)、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教学难点: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具准备: 自制电脑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地区又存在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板书】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幻灯片展示景观图片】我国炎热的南方、温凉的北方、多雨的东南沿海、干旱的西北内陆,感知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学生讨论列举与生活和生产相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感性认识

【教师介绍】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其中,我们熟知的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比全球性地域分异的尺度小。

【幻灯片展示归纳】五带分布图、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

【板书】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思考】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和特点。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过渡】陆地上有哪些自然带呢?(引导学生读图5.6,)【板书】2。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北半球为例)

【游戏探究】假设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尽量按下图排列模拟最好)

【多媒体演示】以亚、欧、非为例,演示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大陆中部,引导学生探究

【过渡】为了更容易掌握自然带的分布,我们把这个图简化一下

【多媒体展示】陆地自然带分布简图,引导大家对号入座,注意对应的纬度是多少,以及位于大陆东岸还是西岸或是大陆中部。(图略)【讨论问题】

(1)请将板图中符号与你所在的自然带“对号入座”,提问扮演自然带的同学,说出所在的纬度和海陆位置,或者说出所在区域的特征(气候、植物、动物、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等)。分析该自然带的成因。

(2)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总结】

【游戏互动】在上面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根据景观图判断自然带并进行空间上的排列

1.我国从南往北的景观排列,提问排列的思路,自然带分布的成因?

2.我国从东往西的景观排列,提问形成这种景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为下面讲分异规律作准备)

3.怎样最直观地看出各地的差异?(观察植被状况:因为植被对地理环境有明显指示作用)

4.给出自然带分布图,在图上完成对象的拖放。(起归纳巩固作用)

5.说说我们家乡的自然带

【课堂小结】略。影响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多媒体展示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分布图。

【课后作业】熟练记忆自然带的分布。

篇8: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终身学习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大力提倡的,如今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及泛在学习理念已在国内达成共识。但是在过去几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中 , 传统的大单元、大粒度的课堂实录式的视频教学资源,难以满足学习者对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及泛在学习的需求。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涌现了一批以在线学习视频为主的混合学习模式,比如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等,同时更多人有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增强,学习者也希望学习内容短小精悍,因而拥有知识点共享、辅助教学、分享技能功能的“微课”应运而生。

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具有“情景真实、主题突出、资源多样、形式灵活、交互性强、动态生成”等优点,拥有“短小精悍”的鲜明特征,能补充传统课堂学习内容并能有效开展非正式学习,并且微课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学习者提供碎片化、移动化学习,所以微课的使用率逐渐提高,制作微课也成了我们地理教师当前面对的难题。

高中地理必修1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多为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时空跨度大,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高一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低,所以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中地理必修1最难学,而且很容易对高中地理必修1的内容产生畏惧感。微课通过整合地图、视频、景观图、示意图、模式图等多种教学资源,能够短时间集中向学生展示时空跨度大的自然现象,帮助学生丰富生活经验,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理解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并运用解释生活现象,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克服对高中地理必修1内容的畏惧感。因此,地理微课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将会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学会制作地理微课也成为地理教师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下面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微课为例,谈谈高中地理微课的制作。

二、微课定义

对于“微课”的定义 , 现在无统一的界定。与“微课”概念表述相关的 , 国内有“教学视频案例”、“微型课程”、“微视频”等 , 国外有微课程 (Micro-Lecture)、微型课程 (Micro-lesson)、微视频课程等 , 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

国外,与正在热烈讨论的“微课程”概念最为接近的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 ? 彭罗斯提出的Microlecture概念,核心理念旨在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以形成“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是一种知识挖掘的框架[2]。

国内,佛山市教育局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认为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 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华南师大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 , 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序与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均提出 , 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3]。

在本文中 , 笔者在深入研究各位专家学者对微课概念理解的基础上 , 结合自己参与微课资源建设的实际经验 , 提出自己对微课的理解 ,“微课”是一种教学资源,是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学生学习的某个疑难点进行讲解的教学视频,也可以是针对某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视频。“微课”既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习资源,又可以为学生解疑答惑提供学习资源,还可以用于学生课后巩固复习。

三、微课制作的主要方法

微课的制作方法很多,下面介绍目前常见的三种方法(如表1):

1.可汗方式。可汗学院的制作方式,即电子黑板系统(包括手写板、画图软件)结合录屏软件。教师在电子触控板上选取各种颜色的画笔,像在真实课堂上,一边讲解,一边在电子黑板上演示,通过录屏软件,制作成5—10分钟的微课。

2.软件式。使用一些微课制作软件。计算机、耳麦(附带话筒)、屏幕录像软件Camtasia Studio、课件制作软件Flash或PPT等。

3.录课式。录制真实课程,后期剪辑制作成5—10分钟的微课。使用摄像机或者录播教室,全程录制教师授课过程,再根据知识点多少剪辑成一个或者多个微课。同时教案、课件、试题也都做相应的“微”处理。

四、高中地理微课制作实例———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微课为例

一节微课的制作主要包括课题选择、素材准备、脚本撰写、微课录制、后期编辑五个部分[4],下面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微课为例进行介绍,该过程对其他地理微课制作具有借鉴作用。“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微课的制作选择上面介绍的制作方法中的“软件式”制作方法,该方法主要用屏幕录像软件Camtasia Studio、课件制作软件PPT制作,“软件式”制作方法相对简单,可以由教师本人独立完成。这种方法一方面大大吸收了传统课堂中的板书讲解的全部优点,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后期剪辑,剪去那些不必要的部分,提升讲解的效率。下面介绍运用“软件式”制作方法制作“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微课的过程[4]。

(一)课题选择

课题选择是微课制作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用微课来呈现,主要要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方面。通常可选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来做,具有针对性。同时多个相关联的、有层次、多角度,围绕某个特定主题的多个微课可制作成专题式微课序列。二是学生特点。要分析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目标、学习特点、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来确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同时也要考虑微课的类型的影响。三是适宜的表达方式。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多媒体表达,对用传统方式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设计,避免把课本照搬到视频中的现象。本微课“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包含两个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本内容的特点是“规律比较抽象、与区域地理结合紧密”,导致学生理解、应用困难。通过微课融合多种资源,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中国自然带分布图上直接讲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并展示各地自然带景观图,利于学生把抽象的地理规律与具体区域结合起来,也有利于学生在其他区域应用“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借助景观图给学生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规律(如图1所示)。

(二)素材准备

准备制作本微课“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用的课件、案例图片和练习素材(如图2所示)。目前广大教师用于课件 制作的软 件主要有Microsoft PPT、AdobeFlash、Adobe Photoshop和Macromedia Authorware等,本节微课选用Microsoft PPT为课件制作的软件。本微课内容需要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中国自然带分布图、自然带景观图、示意图,PPT制作课件程序简单、易操作、教师经常使用,所以使用Microsoft PPT制作课件。

(三)脚本撰写

脚本就像电影的剧本,好的脚本设计是一节好微课的基础,通常包含片头、引入、过程、总结、片尾等五部分,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有相通之处,但由于微课容量小,各部分更加集中精简。通常可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分镜头剧本设计,把每个时间点讲述的内容清晰标示出来。下面例举“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微课脚本设计(如表2)。

(四)微课录制

本微课主要采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PPT课件模式录制视频,用自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按上面脚本设计过程,录制本人对PPT的讲解。具体操作如 下: 启动Camtasia Studio, 选择“录制Power Point”。打开PPT,单击“录制”按纽,PPT就进入了放映状态。教师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点击“单击开始录制”这一按纽,程序便开始对PPT进行视频录制了。一边放映PPT,一边讲解PPT上的内容。PPT放映结束后,“停止录制”,点击“生成您的录制”,选择“自定义生成设置”,勾选“创建MP3文件”,然后一直点击“下一步”,直至“完成”,视频就初步制作出来了[5]。

(五)后期编辑

微课录制完成后进入后期制作,其中包括视频编辑、字幕、声音、背景音乐、画面等内容的精加工。本课后期利用Camtasia Studio、会声会影软件进行字幕、旁白的添加及微课视频的编辑和美化处理。具体操作如下:开启Camtasia Studio,导入刚刚做出来的初步视频,把视频片头片尾的空白部分剪除;在需要显示字幕的位置加入字幕,以突出重点;最后,为视频的片头和片尾配上背景乐,若为了获取其他效果可以采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编辑,一个美丽实用的微课就制作好了。

五、微课制作的注意事项

通过制作“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微课发现微课与传统课堂有很多不同之处,在设计制作微课时还要注意一些细节,避免走弯路。

(一)快速入课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会通过创设情景或复习巩固来导入新课。但微课里不需要,建议直奔主题、开门见山[6]。例如:在“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这一微课中,直接介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分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接着讲解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二)教师语言要准确、得体

平时的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有点啰唆也是正常的,但在微课作品中则会被扩大很多倍,所以要注意这些细节。而且微课对每一个点击者来说只有他一个学生,是一对一的教学,因此也要注意相关的语言表述[7]。例如:在“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这一微课中,讲解过程中很少使用生活语言,多用书面语言。

(三)有适时的提示性信息,简洁、美观的板书

微课里不适合有大段的板书,学习者来不及细看,但重难点的剖析则需要借助字幕、符号、图表等来加以强调。微课缺乏师生间的交互,那么教师在单向传授知识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能否跟得上,所到之处需要有相关提示[8]。

例如:在“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这一微课中,在讲到重难点处时,屏幕会显示文字,帮助学习者理解重难点知识。

(四)要有简短的总结

微课结束时需要有概括性的总结,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难点,让学生在微课的尾声能回顾本课的内容及要点。

微课通常以简短的时间、精练的讲解、动态的画面来介绍某个课题中的重点、难点或疑点,设计微课对教师理解和把握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微课也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水平[9]。通过上面案例的叙述我们发现,微课制作其实并不难,我们只要把握住它的本质,选择适当的工具软件,就能制作出好的微课作品。

摘要:微课具有“情景真实、主题突出、资源多样、形式灵活、交互性强、动态生成”等优点。由于学科内容、学生个体以及知识点呈现方式的差异性,微课的制作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本文主要讲述微课的概念、常见的微课制作方法,通过地理微课制作案例来讲述适合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方法、地理微课制作时的注意事项。

篇9: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考点点击

1.考点解读

考点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图解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图1)

★以某自然地理要素(生物)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光合作用方程式如下。

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大气)。

水圈:新陈代谢作用吸收一些化学分子,并转化为另一些化学分子参与水循环,改造陆地的水分状况。

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促进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如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

★生物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生物循环。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给地表。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图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平衡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所以,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考点2: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及其原理的分析,关键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地貌、大气、水文、生物、土壤)的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不断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表3)

2.高频考点

★预测趋势

从形式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多以区域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从内容看,注重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以及不同区域的差异。

从能力看,注重考查综合能力、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本部分内容考查,侧重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这是我国在不断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考查中主要从区域差异入手,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差异。当今社会众多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资源浪费和枯竭等都是忽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今后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考查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分析

组成的整体性:即各组成要素是整体的一部分,而非孤立存在的。

影响的整体性:掌握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是理解的关键。结合实例分析如表4。

变化的整体性:①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图4);②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它区域。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图5)。

★主要陆地自然带

(1)自然带是在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植物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自然带的名称多用植物名称命名,因而有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等,注意区分热带雨林带与热带雨林的差别,不要将二者混淆。

(2)应注意几种特殊情况。①气候类型不同、自然带相同——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②气候类型相同、自然带不同——热带季风气候区,迎风坡为热带季雨林带,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根据水分多少,又分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图6)

二、知识网络

1.知识图解(图7)

2.知识拓展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差异规律与我国三大自然区及其内部差异的有机结合

在东部季风区,热量条件的变化是造成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在本区北部地区,由于山地的阻挡、距海远近等条件的影响,水分条件的差异也是形成区域内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从东到西随距太平洋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这是该地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分异是由于本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加上北部山地呈东西走向,东南部山地呈南北走向,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温气流的影响,青藏高原有东南暖湿、西北寒冷干旱的地域分异,这是青藏高原大致的水平地域分异;受地势高低不同的影响,山地自然景观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即形成垂直地域分异。

★图形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如图8)

★世界自然带与典型植被、典型动物和典型土壤的分布(注意与气候类型分布的异同,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如表5)

三、重点升华

1.要点突破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图解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成因(图9)

★地理环境整体性(图10)

★垂直分异规律总结

(1)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是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纬度地带分异(图11),但并不完全一致。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的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在有些基带是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2)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是在水平自然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基本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如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自然带谱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而北坡的自然带谱为高山草甸草原带。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天山和乞力马扎罗山进行比较);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③跟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比较)。

(4)影响山体同一自然带海拔高度因素有二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如针阔混交林,在亚热带(台湾玉山)海拔可达2 800米,到暖温带(五台山)只能到2 000米,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仅到1 200米,具体如图11所示。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雪线高度问题

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图12)。

影响雪线的因素,从本质上讲是蒸发融化与降雪积雪的对比关系,具体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四图比较)。一般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降低,所以雪线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降低,如赤道非洲雪线为4 500~5 000 m,阿尔卑斯山为2 500~3 000 m,挪威在1 540 m左右,南北极圈内雪线已低达海平面附近。但雪线位置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附近,而在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比赤道附近少的地区(乞力马扎罗山和珠穆朗玛峰比较)。②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乞力马扎罗山、天山、阿尔卑斯山均如此);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即迎风坡雪线下界要低于背风坡雪线(珠穆朗玛峰最明显,乞力马扎罗山、阿尔卑斯山、天山都有此特点)。两种条件矛盾时,一般是看主导因素降水(迎风坡)。如珠穆朗玛峰的山地自然带,该山地南坡既是迎风坡又是阳坡,那么除积雪冰川带外,其它的山地垂直自然带,阳坡要比阴坡的高,而该坡的雪线可能比阴坡要低。③季节: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

★典型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及雪线的分布(图13)

★非地带性现象

(1)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判断方法。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哪种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2)非地带性现象分类。①“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②“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③“约束”:如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受安第斯山脉的约束,自然带分布狭长。④“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天山山麓的绿洲。

2.学法指导

★景观图

在景观图中,既有表现某区域的综合景观,也有局部单要素的景观。展示自然带综合特色的自然景观,如热带雨林带(图14),表现了植物以高大的乔木为主,参差错落的分层结构,植物种类繁多,粗大的树干被藤本植物盘绕,反映了这一地区在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植物繁茂,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食物丰富,大型食草类动物应运而生。大象在密林中,为适应湿热的气候具有皮厚的特征;林间阴暗潮湿,善攀援的动物猩猩、猿猴,只得筑巢栖息于树上。通过景观图,表现了气候与植物、动物之间的联系。诸如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等自然带的自然景观图,也同样具有综合特色。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图15)

突出“理想大陆”的自然带分布图综合反映了各大陆自然带分布的一般规律,它不是实际大陆自然带的分布,但比实际分布更典型。“理想大陆”是参照各大陆的轮廓特征绘制的,与斯查勒的“理想大陆气候分布图”很相似。所谓“理想大陆自然带”,它有两个假设条件,一是大陆海岸线比较平直,没有海湾、半岛;二是大陆地表平坦,没有起伏很大的高原和盆地,也不受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制约,所反映的是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规律。只有在这样假设的大陆上,才有可能在干扰较少的条件下研究自然带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指导读图15,从整体到局部逐步深入,首先从全球看规律:①低中高纬度自然带的分界线,大致呈东西向延伸,基本符合纬度地带性,反映了热量条件随纬度而变化的一般规律。②低高纬的纬度地带性最为明显。低纬地区处于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丰沛,水分条件沿经度方向变化的差异较小;高纬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小,湿度大,水分条件的经向差异也很小。③中纬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自然带大致按经线方向南北延伸,由沿海向内陆显示出经度地带性。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A亚寒带针叶林带;B、G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热带荒漠带;E热带草原带;F热带雨林带;H温带草原带;K温带荒漠带;I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自然带G—H—K的更替,反映了陆地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自然带F—E—D—C—B—A的更替,反映了陆地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四、实战演练

1.典题精讲

例1:图16为我国某山体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示意图。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山体垂直带谱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垂直带谱的看法,正确的是(双选):

A.东坡、南坡的带谱比北坡、西坡复杂,是因为山麓地面高度不同

B.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西坡比较湿润

C.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南坡低是坡向造成的

D.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地形造成的

(2)对山体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双选):

A.地处南方湿润地区 B.地处西北干旱地区

C.位于湿润河谷一侧 D.位于干热河谷一侧

解题思路:(1)对应选项和坐标图可知:北坡、西坡缺失某一高度以下的自然带,显然是山麓高度造成的;东坡雪线比西坡低,说明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故西坡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部高而窄,应是因为西坡更干燥造成的;北坡雪线比南坡低是由于北坡是阴坡。(2)该山体2 500米以下分布有常绿阔叶林带,故该山体应位于南方湿润地区;该山体1 500米以下分布着干旱河谷灌丛,说明其位于干热河谷一侧。

答案:(1)AC  (2)AD

例2: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所致。据此回答(1)~(2)题。

(1)使恐龙生存环境更加恶劣的要素,下列最准确的是:

A.气候变化B.植物变化

C.水的变化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2)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它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光合作用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D.平衡功能

解题思路: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构成地理环境的每个自然地理要素均拥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各功能不同的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所没有的功能,主要是平衡功能、生产功能。由恐龙时代到恐龙灭绝,说明这期间地理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地理环境是由众多地理要素构成的,因而可以推断使环境恶化的不是气候或植物等单个要素,而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在无人类活动干扰时,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和动态发展,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答案:(1)D (2)D

例3: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图17)。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建议。

解题思路: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本题的立意在于考查学生推断、评价及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了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和防治建议。解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试题要回答的内容(问题)。其次要认真阅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图,弄清其含义及各部分的因果关系。第三,根据图示线索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其成因,最后根据环境恶化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直接现象是河流干涸、草场沙化。根据图示进行归类分析:河流干涸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属自然原因;草场退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多、人口压力增大,属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时应沿着图示所提供的网络,解答更方便。

答案:从自然条件方面看,全球变暖是主要原因。由此导致蒸发增加和地温上升,使河流补给(冰川融水、土壤水)减少,导致部分河段干涸,环境恶化。在人类活动中,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得生态平衡破坏,鼠害日益严重,再加上过度放牧,是破坏植被和最终造成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制止对有益野生动物的滥捕滥猎,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是防止该地区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主要措施。

2.仿真模拟

图18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A.海退与海进、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退与海进、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2)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

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

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

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

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

(3)青藏高原是否隆起与地理环境变化不吻合的是:

A.青藏高原隆起导致内部出现干旱化

B.青藏高原隆起加剧西北地区干旱化

C.若青藏高原移走,东亚季风将增强

D.青藏高原隆起,与黄土高原堆积无关

读“甲、乙、丙、丁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图19),已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乙、丙、丁三地位于我国。据此完成(4)~(5)题。

(4)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一片枯黄时,甲、乙、丙、丁四地昼长由长到短的正确排序是:

A.丁>丙>乙>甲B.丁>乙>丙>甲

C.乙>丁>丙>甲D.丁>丙>乙>甲

(5)若乙表示的是我国天山,则其南坡缺少森林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6)~(7)题。

材料一:图20为某国简图,该国总人口7 004.9万人(2006年),面积约163.6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卡伦河是该国最长河流,也是惟一的可通航河流。下游从阿瓦士到河口,是良好的水运航道。

(6)试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卡维尔盐沼的成因。

(7)评价卡伦河下游通航的有利条件。

答案:(1)B (2)C (3)D (4)B (5)C

上一篇:廉洁服务承诺下一篇:在海边漫步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