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简答题重点

2024-05-31

市政学简答题重点(共6篇)

篇1:市政学简答题重点

1、城市产生的条件。

答:(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3)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2、市政的含义。

答:(1)市政的主体是城市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

(2)市政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3)市政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各种手段。

(4)市政的客体或对象是城市的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

3、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特点。

答:(1)自我管理。居民委员会的自我管理是指居是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

(2)自我教育。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没有行政强制权力,居民委员会主要依靠说服教育的方法展开工作。

(3)自我服务。居民委员会可以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

4、市民参政的条件。

答:(1)透明的市政决策。(2)高素质的市民。(3)多元的参政途径。

5、中国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城市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答:(1)积极参政议政,实行民主监督。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3)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

(4)协助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加强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6、我国城市志愿者组织的主要特点。

答:(1)自愿参加、关爱他人、义务服务、不计报酬。

(2)城市志愿者组织的种类繁多。

(3)自愿行动是多元的,其中有短期性的也有长期性的,有辅助性质的工作岗位,也有负责独立领导的工作岗位。

7、市民参政的意义。

答:(1)市民参政是城市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

(2)市民参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

(3)市民参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的保证。

8、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

答:(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2)市政体制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9、市政体制的作用。

答:(1)市政体制有利于巩固和维护国家政权。

(2)市政体制是组织和开展市政管理活动的依据。

(3)市政体制的变革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市政体制的变革推进了城市经济体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0、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基本特点。答:(1)市政体制形式多样化。

(2)政党通过竞选的方式参与市政体制。

(3)市长、市议员和市法官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相互制衡。

(4)多数城市不辖区和县,实行市县分离。

(5)存在大量利益集团。

11、大都市区的出现和发展对西方国家原有的市政体制提出了哪些挑战。

答:(1)大都市区中的一部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具有规模经济效益,需要跨地区提供服务。

(2)某些公共行政事务如社会治安等需要市县乡镇政府的合作处理。

(3)市县乡镇还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环境保护等。

12、中国市政体制的基本特征。

答:(1)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2)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具有同一性。

(3)市政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

(4)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市政职能具有全能性。

13、中国原有市政体制的弊端。

答:(1)市政职能转型不到位。(2)市政机构设置不合理。(3)城市行政区划不够优化。

(4)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不合理。(5)配套制度改革不深入。

14、中国市政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答:(1)加快市政职能转型。(2)科学设置市政机构。(3)合理设置市政体制层级结构。

(4)完善基层市政管理体制。(5)实现市政管理的法治化。

15、市政职能的意义。

答:(1)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各项公共事务及其管理活动的组织化,代表了城市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反映了城市政府行为的基本宗旨和目标。

(2)市政职能决定了城市政府管理的范围和组织规模。

(3)市政职能既取决于国家和地方的行政体制,又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城市各级政府上下左右之间的行政关系,是中央、省和城市政府的权责分工和事务分割的重要依据。

(4)市政职能决定着城市财政收支占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5)市政职能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政府管理的绩效和成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16、市政职能的原则。

答:(1)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政府在国家行政体制中的地位。

(2)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的特色和工作重点。

(3)中国城市政府是城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家在城市设立的一级行政机关,这决定了城市政府既要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还必须担负起管理整个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履行一级地方政府的一般职能;同时还要履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专门职能,发布决定和命令,管理本区域内的各项公共事务。

(4)市政职能必须依法确立和调整。

17、我国城市政府的职权。

答:(1)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决议,执行国务院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决议和命令。

(2)制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

(3)全面领导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各项行政事务。

(4)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一切合法权益。

(5)领导并监督所属各工作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的工作,改变或撤消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决议。

(6)管理其他城市公共事务。

18、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

答:(1)制定法规、政策和指导性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2)更新管理理念,吸纳民间力量参与公用事业。

(3)依法行使各种审判权、认证权,对各项公共事务实施监督和检查。

(4)投资和支持开发新技术,引导、刺激经济发展。

19、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基本特点。

答:(1)市政职能的法治化程度高。(2)内容广泛的市政职能体系。

(3)市政职能以服务为导向。(3)多样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20、中国市政职能的基本特征。

答:(1)行政主导型的市政职能体系。(2)单一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

(3)发展不均衡的市政职能体系。(4)重管理、轻服务的市政职能导向。

21、我国重管理、轻服务的市政职能导向的具体表现。答:(1)在城市管理中强调政府为本位,行政权力过分集中。

(2)依靠行政强制手段干预从微观到宏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市政管理过程缺乏民主化和法治化,社会组织和广大市民的主动参与度低。

22、中国市政职能转变的路径有哪些。

答:(1)调整城市政府行使职能的外在环境,为转变市政职能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2)调整城市政府内部系统的经济行政职能,为转变市政职能提供保证。

(3)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行政职能,为确立科学的市政职能开路。

(4)在市政职能实现方式上,坚持从过去的以行政命令为主,向综合使用规划指标、经济杠杆、经济信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这五种调节手段转变;坚持从过去的直接管理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向间接控制、引导企业行为转变;要进一步充实加强综合经济管理和经济检查机构,适当合并和精简专业性管理部门。

23、城市发展战略的作用。

答: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以下作用:

(1)科学地认识和尊重城市的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对城市产业和人口发展的承载力。

(2)在认识自然环境、产业结构、人口发展和城市建设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3)科学地确定主导产业的个数和相互关系,正确把握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环节。(4)城市发展战略指导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规划的制定。

(5)城市发展战略对本城市与所在城市体系之间的关系作出科学的定位,有利于形成城市与城市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24、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答:(1)科学地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

(2)科学地预测城市的人口规模。

(3)科学地规划城镇体系和城市布局。

(4)科学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体系。

(5)科学地认识和尊重城市发展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承载力。

(6)部署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重点、措施和步骤。

25、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和原则。答: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

(1)国家和上级政府的生产力布局等规划。

(2)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而形成的城市体系。(3)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4)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现状。

(5)城市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客观条件所构成对城市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城市发展战略的原则。(1)实事求是。(2)始终抓住主要矛盾。

(3)统筹兼顾城市发展战略各组成部分关系。(4)长远目标和分期实施相结合。

(5)法制法。

26、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应该坚持的原则。

答:(1)城市化的速度要适度,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适度同步发展。

(2)合理、集约利用资源,分类引导人口城市化。

(3)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市化空间格局。

(4)走市场推动、政府导向的城市化道路,健全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5)实现城市发展方式的多样化和合理化,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27、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内容。

答:(1)对规划区内的土地进行城市规划管理。(2)对规划区内的各项建筑进行城市规划管理。(3)参与重点工程竣工验收。(4)监督检查城市规划的实施。

28、中国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原则。答:(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都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都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安排。

(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中要根据各自城市的实际情况,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和开发。

(3)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综合开发是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核心,产业转移是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连接点。

29、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应注意的事项。

答:(1)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各项建设工程的选址、定点,不得妨碍城市的发展,危害城市的安全、污染和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

(2)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注意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段进行改建,不得破坏城市环境和城市历史文脉。

(3)城市旧城改造应当强调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步改善居住和交通运输条件。

(4)城市新区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瑞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

(5)城市新建铁路编组站、铁路货运干线、过境公路、机场和重要军事设施等要避开市区。30、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答:(1)城市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2)城市基础设施是市民生活的基本条件。

(3)城市基础设施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

(4)城市基础设施避免和减轻各种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危害。

(5)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3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

答:(1)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生产性,决定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必须有偿使用。

(2)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决定了它的部门和企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兼顾经济效益。(3)城市基础设施具有承载性,决定它必须与城市的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相适应。(4)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性,决定了它必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必要的竞争。

(5)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超前性,决定了在建设的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处理好它与生产设施、生活设施的关系。(6)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系统性,决定了必须保持它的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32、如何健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

答:(1)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根本保证。

(2)市政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以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组织保障。

(3)改革和依靠城市基础设施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关键。

(4)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是搞活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新途径。

(5)人民城市人民建,是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源泉。

33、城市科技管理的意义和内容。答:城市科技管理的意义:

(1)城市科技管理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2)城市科技管理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城市整体实力的重要手段。(2)城市科技管理是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挑战的主要途径。

城市科技管理的内容。(1)确定城市科技发展规划。(2)制定并实施城市科技发展计划。(3)城市科技活动的组织和领导。(4)城市科技活动的调控和评估。

34、质量监督的原则和意义。答:质量监督的原则:

(1)统一管理和分级分工管理相结合。(2)公平、科学。(3)突出重点。(4)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督并举。(5)区别对待。

质量监督的意义:质量监督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是充分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有力手段,是保证实现国家质量目标的重要措施,是发展国际贸易、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贯彻质量法律和技术标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是促进企业提高素质、健全质量体系的重要条件,是城市政府获得质量信息和经济信息的重要渠道。

35、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答:(1)城市土地本身的特点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2)城市土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3)中国城市土地的国有制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36、城市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符合的条件。

答:(1)只能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城市土地使用权才能进行转让。

(2)取得使用权的城市土地不能直接进入市场流通,必须按照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期限和条件对城市土地进行投资、开发、利用后,城市土地方可转让。

(3)城市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必须签订合同,并办理过户登记。

37、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答:(1)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人起着重要支配作用。

(2)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完整性,对外依赖性很强。

(3)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稳定性。

(4)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

38、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主要标志。答:(1)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协调。

(2)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最优化。

(3)实现人口、资源、设施、环境相协调。

(4)实现环境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39、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在中国环保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答:(1)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

(2)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

(3)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推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

(4)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准绳。

(5)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40、造成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答:造成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城市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超出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容量。(2)不尊重生态规律,片面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因循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3)城市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和市场机制失灵。

(4)社会消费需求猛增,生产技术、防治环境污染技术落后。

41、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

答:(1)协调发展,互惠共赢。(2)强化法治,综合治理。

(3)依靠科技,创新机制。(4)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42、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答:(1)环境质量标准制度。(2)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度。(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三同时”制度。(5)环境监测制度。(6)排污管理制度。(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8)污染赔偿制度。(9)限期治理污染源制度。(10)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1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1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制度。

43、生态市的主要标志和基本条件。答:生态市的主要标志:

(1)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2)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3)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4)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5)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

(6)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市的基本条件:

(1)制定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2)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市80%的县(含县级市)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并获得命名;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并获得命名。

44、建设生态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因地制宜原则。(2)以人为本原则。(3)综合性原则。(4)区域整体性原则。

(5)集约化原则。(6)有机集成原则。(7)重点性原则。

45、城市人口管理的意义。

答:(1)城市人口管理是维护城市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的需要。

(2)城市人口管理是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3)城市人口管理是发挥城市功能有有力保障。

(4)城市人口管理是优化城市人力资源配置的必要前提。

46、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答: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

(1)生态安全:向所有居民提供洁净的空气、安全可靠的水、食物、住房和就业机会,以及市政服务设施和减灾防灾措施的保障。

(2)生态卫生: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生态工程手段,对粪便、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再生利用。

(3)生态产业代谢:促进产业的生态转型,强化资源的再利用、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可更新能源的开发、生态高效的运输,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同时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4)生态景观整合:通过对人工环境、开放空间、街道桥梁等连接点和自然要素的整合,在节约能源、资源,减少交通事故和空气污染的前提下,为所有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

(5)生态意识培养:帮助人们认识其在与自然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地方历史文化,诱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47、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

答:(1)搞好城市社区管理有利推动城市深化改革。

(2)搞好城市社区管理有利于城市市民的政治参与。

(3)搞好城市社区管理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搞好城市社区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48、城市社区管理的原则。

答:(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3)权责统一,管理有序。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5)因地制家去,循序渐进。

49、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意义。

答:(1)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2)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3)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是城市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50、城市医疗保险管理的主要内容。答:(1)确定医疗保险的征缴范围。

(2)负责征缴医疗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3)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4)确定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

(5)监督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情况。

51、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原则。

答:(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2)统一指挥的原则。

(3)各专业力量分工与协作的原则。

(4)确保处置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所必需的物资及时充分供应的原则。

(5)提高市民防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的原则。

52、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作用。

答:(1)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维护着市民生命和健康的底线需求。

(2)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保护着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3)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维护着城市生存和发展。

(4)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保卫着国家的物质基础。

(5)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保存着城市的文化遗产。

53、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类型。

答:(1)治理自然灾害的公共安全管理(2)城市消防类公共安全管理。(3)社会治安类公共安全管理。

(4)卫生防疫类公共安全管理。(5)基础设施类公共安全管理。(6)环境污染类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7)应对恐怖主义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8)应对社会**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54、造成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成因有哪些?

答:(1)随着人类向生产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城市公共安全的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核电站安全、信息安全、转基因食品安全、恐怖主义活动等新的公共安全问题。

(2)自然环境的脆弱和社会环境的失调导致其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承受力的弱化,诱发城市公共安全问题。

(3)科技技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所引发的技术设备故障,是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4)经济全球化导致受到国外影响(如失业、金融危机、跨国犯罪等)而诱发或加剧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

55、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构成。

答:(1)城市的中共市委是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领导核心。

(2)城市政府各工作部门既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领导者,又是公共安全管理的组织者、指挥者和监督者。

(3)城市所辖区县的中共党委就本辖区内公共安全管理对中共市委负总责。

(4)城市的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履行各自处理公共安全事件中的义务。

56、市政绩效的意义。

答:(1)市政绩效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2)市政绩效在内涵上与城市竞争力保持着一致性。

(3)市政绩效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57、市政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1)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明确市政绩效管理的法定地位。

(2)市政绩效管理应以城市发展战略和价值导向的明确化为基本前提。

(3)建立和完善市政绩效管理的组织机构。

(4)以一定的激励制度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

(5)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构建开放、和谐的市政绩效管理体系。

(6)以电子政务为契机,建设高效、统一的市政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58、市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答:(1)应注意市政绩效评估维度的选择。

(2)市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指标之间的隶属度。

(3)市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还应强化相关性分析。

(4)市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还应关注各项指标的鉴别力大小。

59、市政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答:(1)有利于绩效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和简洁化。

(2)有利于绩效目标的实现。

(3)信息系统能够为绩效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4)有利于促进市政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60、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必须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因。

答:(1)无论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还是城市政府对公共事业的管理,都主要依靠国有公共事业单位与非国有公共事业单位之间展开的适度市场竞争作为动力,这有利于公共事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2)减少政府财政支出需要兼顾经济效益。

(3)把公共事业单位外部竞争的压力转化为改善公共事业单位经营和内部管理的基础。61、城市公共安全通告机制的必要性。

答:(1)澄清和抵御有关公共安全事件的错误传闻。

(2)有利于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市民在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的严重威胁面前统一思想、众志成城、统一部署、统一行动。

(3)有利于市政府依靠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市民,贯彻落实市政府的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政策和措施。62、城市公共财政的职能。答:(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和增长职能。63、《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 答:主要内容:

(1)居住、游憩、劳动、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功能,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保证这四大功能的正常进行。(2)居住是城市的第一个活动,住宅应该占用城市中最好的地区。(3)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城市规划成功的关键。

(4)城市规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维空间而不是长宽二维空间,必须注重高的要素。(5)制定城市规划法规来保证城市规划的实现。64、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城市财政收入。答:(1)城市维护建设税。

(2)城镇土地使用税。(3)城市公用事业附加。(4)车船税、燃油税。

(5)排污费、过桥费、过隧道费、住宅建设配套费。65、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方式。

答:(1)根据城市基础设施部门和单位在公益性和市场化程度上的区别,实行不同类型的供给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2)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实行不同的定价制度。(3)无论实行何种经营管理模式,城市基础设施的部门和单位都应努力提高经济效益。66、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答:(1)增长极核理论,揭示了大城市的聚集经济规律和带动中小城市以及农村经济的作用。

(2)主张城市应该具有更多的人情味,重视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3)马丘比丘宪章是城市规划理论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城市功能分区是相对的,城市应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我生活环境,大城市的交通政策是使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交通。

(4)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规划理论中兴起技术派和环境学派。

篇2:市政学简答题重点

推销交易是商流、物流同时进行的过程

推销活动受市场供求局势影响大

整体商品质量越来越重要

无形推销品推销的特点:

推销活动中一般只有商流而没有物流

许多无形服务产品的推销成交过程往往是服务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同一性过程 购买中英强调服务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和实际利益

注重把服务放在首位

推销中注重人际关系的连锁性

怎样来理解和认识三角推销理论?

推销三角理论阐述的是人员推销活动三个因素:推销品、企业、推销员从和作用才能使顾客接受推销品,采取购买行动,实现推销成交。

一、推销员对企业的相信

充分相信自己所代表的和服务的企业,才会具备从事推销工作应有的向心力、荣誉感和责任感,才会具备主人翁的工作热情并在推销事业中发挥创造精神。

推销员对企业的优劣、长短之处要又辩证的眼光,认识到企业在推销员和其他人员的努力下,劣势可以变成优势,小可以变大,落后可以变先进。

企业无论大、小、新、旧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是推销员信任的基础之一,也是推销员技术运用的基础之一。

要使推销员对企业的相信,也要求企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树立企业的公关形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做好发现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的工作,完善从招聘、面试、培养、考核、奖励、晋升等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对推销员罚懒奖勤、罚愚奖智的激励工作。

二、推销员对产品的相信

对自己所推销的产品应当充分相信,因为产品是推销员借以推销的客体,她给顾客提供使用价值,给顾客带来需求上的满足。

推销员要相信自己推销的产品货真价实,相信自己的产品是可以成功地推销出去的。对自己产品都不相信的人在推销过程中无疑是在自欺欺人。

推销员对自己产品的相信,要求推销员对其产品三个层次的概念都必须十分熟悉,并对竞争产品有较清晰的了解,从而对自己推销产品的效应、质量、价格等建立起自信。

这种相信源于对产品的充分了解,源与对产品的认识、功能功效和与其他产品相比的相对特点、优势和合理使用的方法。

三、推销员的自己的相信

推销员的自信心,是完成推销任务、实现自己宏伟抱负的前提。

约见顾客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约见顾客的常用方法

面约

1.优点:1)有利于双方关系发展和情感加深——见面三分情

2)有利于进一步做好推销洽谈的准备工作,百闻不如一见,双方有所了解,便于后

续工作

2.缺点:1)受地理位置限制,2)有一定的条件,一般用于熟悉的顾客

函约:是指推销人员利用推销信函约见顾客。

1.优点:1)约见难以约见的顾客,而他们常是决策人

2)比较灵活机动,费用低,广泛,内容和形式十分灵活

2.缺点:1)不利于信息反馈2)费时

电约:是指推销员利用各种电讯手段(电话、电报、电传、传真、电子信箱等)约见顾客。

1.优点:1)速度快2)便于及时反馈信息

2.缺点:1)费用高2)以打乱对方正常工作

托约:是指推销人员委托第三者约见顾客。

条件:第三者要与推销对象关系密切。

1.优点:(1)以达到约见目的(2)有利于克服推销障碍

2.缺点:(1)不如自己可靠(2)第三者要与被约对象关系不好则效果很糟 广约:是指推销人员利用各种广告媒介约见顾客。

适用于推销对象步明确、广泛这种情况。

1.优点:覆盖面广,效率高,速度快;变上门推销为登门求购。

2、缺点:费用成本高,针对性差。

寻找顾客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找顾客的常用方法

(一)地毯式拜访法

这是指推销员在不太熟悉或完全不熟悉推销对象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拜访某一特定地区或某一特定行业的所有组织和个人,从中寻找自己的准顾客的方法。

(二)连锁式介绍法

它是指推销员请求现有的顾客介绍未来可能的准顾客的方法。

原理:购买者之间有着相似的购买动机,各位顾客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影响。采用此法寻找新顾客,关键在于推销员能否取信于现有的顾客,培养出能够信赖你、帮助你的一大批基本顾客队伍。

(三)中心开花法:是指推销员在某一特定的推销范围里发展一些有影响力的中心人物,并在这些中心人物的协助下把该范围里的个人或组织变成推销员的准顾客。

(四)委托助手法:又称推销助手法和推销信息员法。

它是指推销员委托有关人员寻找准顾客的方法。

企业以各种形式招聘或推销员自己出钱聘请。

(五)资料查询法: 是指推销员通过查阅各种现有的情报资料来寻找准顾客的方法。

(六)广告信息寻找法

是指推销员利用各种广告媒体直接向广大消费者传递有关商品与推销的信息,刺激与诱导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然后再向由广告吸引拉进的顾客进行推销活动。

(七)市场咨询寻找法

是指推销员利用各种广告媒体直接向广大消费者传递有关商品与推销的信息,刺激与诱导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然后再向由广告吸引拉进的顾客进行推销活动。

4、接近顾客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一)介绍接近法

(1)接近时推销人员要强调讲究推销利益,给人好感;

(2)谈吐要讲究口才艺术,初次见面话不在多,要真实、可靠、热情。

(二)产品接近法

直接应用推销品引起准顾客的注意和兴趣而切入推销洽谈的方法。

特点:让产品作自我介绍,让顾客接近产品,通过产品引起准顾客兴趣和注意。

(三)利益接近法

特点:利用求利心理动机。

(四)好奇接近法

特点:迎合了一般顾客的好奇心理。好奇与探索是人们行为的基本驱动力之一。好奇产生一种驱动力。

(五)震惊接近法

指推销人员利用某种令人吃惊或震撼人心的事实来引起顾客的注意和兴趣进而转入面谈的接近方法。

(六)比较接近法

通过比较同类产品或服务的差别来刺激顾客购买欲望的接近方法。

(七)调查接近法

特点:推销的过程也是调查的过程,易被对方接受。

(八)其他接近法

赞美接近法;求教接近法;馈赠接近法;连续接近法(回访接近法)。

推销洽谈有哪些方法?各有何特点?

一.提示洽谈法

是指推销人员利用语言来暗示、启发或建议顾客购买的方法。

1、明星提示法

借他人之口来说服顾客采取购买行动的洽谈方式。

理论依据:权威效应理论

应注意的问题:

(1)提示的明显必须是名人或名物

(2)必须与推销品有关,构成和谐的推销情景

(3)必须是真人真事,且经过同意

2、自我提示法

利用多种提示刺激物来吸引顾客,使其进行自我暗示,从而促使顾客采取购买行动的洽谈方法。

主体是顾客自己。

理论依据是:自我暗示理论。

可以使人,也可以是情景,关键是提示物影响力度。

3、逻辑提示法

推销人员利用逻辑推理来促使顾客采取购买行动的方法。

4、间接提示法

运用间接的方法劝说顾客购买推销品的洽谈方法

5、积极提示法

使用积极的语言或其他积极的方式劝说顾客购买推销品的洽谈方法

6、激将提示法

利用反暗示原理来说服顾客采取购买行动的方法。

二、演示法

1、产品演示法

通过直接来演示推销品本身来促使顾客采取购买行动的洽谈方法。

推销品本身就是信息源。

2、文字演示法

通过演示有关文字资料,说服顾客采取购买行动的方法。

3、图片演示法

通过演示推销品的图片资料来说服顾客采取购买行动的洽谈方法。

与文字演示相比,图片更直观、形象。

与产品演示相比,具有更加方便、灵活的特点,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信息传播的媒介,且具许多独到优点,信息量比文字大,生动形象、易被接受、理解,还可克服语言沟通方面的障碍,特别适合于国际推销。

1、音响演示法

利用音响的效果和有关音响资料来促使顾客采取购买行动的其他方法。

2、影视演示法

通过录像资料、影片等来说服顾客采取购买行动的洽谈方法。

3、证明演示法

演示有关推销证明资料来说服顾客采取购买行动的洽谈方法。

篇3:市政给排水施工技术的重点研究

1 市政给排水施工的关注重点

1.1 给排水工程施工单位技术不过关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 市政给排水工程的相关行业和施工单位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很多曾经的分包企业发展成了总包企业。而这类新型的总包企业在控制分包工程质量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工程质量问题。

1.2 主管部门对工程质量的管理不够规范

市政工程一部分的给排水工程其业主是政府或其主管部门。这样很容易使一些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忽略给排水工程中涉及的基本办事程序。同时, 政府或其相关部门作为市政给排水工程的组织策划者,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对一些管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监督控制, 因而无法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进行规范管理。

2 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重点

2.1 沟槽开挖技术

在沟槽开挖前, 需要探明地下既有的管道、电缆以及其他构筑物的具体位置, 以便将来采取相应的保护迁移等措施, 保证工程开挖工作的顺利进行。沟槽开挖即将结束时, 应做好管道的基础准备, 做好摊铺碎石、浇筑混凝土基础等工作, 不要让沟底的土壤暴露时间太长,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害。砂砾垫层按相关规定进行沟槽 (垫层) 宽度的铺设、摊平、压实。铺设结束后, 要在铺好的砂砾垫层上在浇筑混凝土基础。混凝土级配必须由具有相关资质的试验室试验人员, 混凝土基础的浇筑采用钢模板进行立模, 管道基础首先浇筑成水平形状, 等安管完工后再浇管座。混凝土施工需先用插入式振动器来振实, 然后再用平板式振动器来振平及抹平。

2.2 管道安装技术

2.2.1 管材的选用和检查

管材以及所需主要配件由合格的制造商提供。管材进场时, 施工单位的材料员首先对产品的质量进行现场验证。当发现外观不合格管材时, 需马上进行内、外压试验。

2.2.2下管

垫层施工完毕验收合格后, 即可安装管道。在施工前, 需做好基础表面污泥、杂物、积水的清除工作, 复核好高程样板的中心位置与标高。排水管道必须是自下游向上游铺设。下管时, 需要人工和8t以上的汽车吊配合工作。吊车沿沟槽开到距沟槽边缘2m位置, 这样能避免沟壁的坍塌, 维护沟槽边坡稳定。铺设管道时, 将每节管材平稳吊下, 再用手拉葫芦吊把管子水平移到管道的接口处, 这时需要用人工来放置管材, 调整好管节的标高和轴线, 使每节管材平顺对接。下管时, 采用专用吊钩, 严禁采用钢丝绳穿入管内进行起吊。同时, 现场起吊过程必须有专人指挥, 绑 (套) 管子要找好重心, 平吊需要做到轻放, 避免管道的相互碰撞。当施工现场比较狭窄, 不便机械下管时, 可以采用人工压绳下管的办法。当有架空线路时, 在保持相当安全距离的管节下人沟槽时, 要避免与槽壁的支撑及槽下管道的相互碰撞, 并严格控制水平尺度与方向。

2.2.3安管方法

平基混凝土需要在验槽合格后方可浇筑, 且终凝前不得泡水, 并及时做好养护工作。平基混凝土高程必须严格控制, 绝对不能高于设计高程或低于设计高程10mm。平基混凝土的强度必须达到5MPa以上时, 才能直接下管安装。安管对口间隙保证在10mm以内。浇筑管座混凝土之前, 平基需要凿毛并冲净。平基与管子相互接触的三角部位, 应采用同等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进行浇筑, 并填捣密实。管座混凝土浇筑时, 必须两侧同时进行, 这样就能保证管子不被挤偏。

2.2.4 接口方法

操作基本程序:基础和管口凿毛洗净→浇筑管座混凝土→将加工好的钢丝网插入管座的对口砂浆中→勾捻管内下部管缝→上部内缝支托架叶抹第一层水泥砂浆→按钢丝网片→抹第二层水泥砂浆→勾捻管内上部管缝养护。操作要点:抹带尺寸为带宽200mm, 带厚25mm, 钢丝网宽度180mm。抹带前先刷一道水泥浆, 然后安装好弧形边模。第一层砂浆厚约15mm, 抹完后稍凉有浆皮儿出现时, 将管座内的钢丝兜起, 紧贴底层砂浆, 上部搭接处用钢丝扎牢, 钢丝网头应塞入网内使网表面平整。第一层水泥砂浆初凝后再抹第二层水泥砂浆, 初凝后赶快压实。抹带完成后, 应立即用平软材料覆盖, 3~4h后洒水养护。

2.3 排水管道闭气试验技术

2.3.1 闭气试验前做好检查工作

检查管道和井的外观质量是否合格;管道是否回填且沟槽内有无积水;除了预留进气管外, 其他预留孔洞都要封堵且不漏气;管道两端堵板的承载力经核算必须大于气压力的合力。

2.3.2 闭气试验标准

从试验气压达到规定后开始不断向管道内充气, 充气压力不应大于管道承受压力。在排水管道外表面及管道接口刷上肥皂泡末, 并沿途观测管道, 看管道是否有漏气现象, 如果有漏气现象, 管道外表面或接口会不断有气泡冒出。不过不漏气, 排水管道安装合格。

2.4 回填沟槽与恢复路面技术

沟槽的回填, 应从管道两侧平衡进行, 沟内不得有积水, 不得使用腐土、垃圾土和淤泥等, 回填土中不得含有碎砖、石块、混凝土碎块及大于10mm的硬土块。回填之后要迅速、仔细地复原所有施工地面, 测录其密实度, 以保证压实率达到95%以上原道路结构情况, 使之恢复施工前的状态。为此要求在恢复路面时必须认真地对照设计要求, 进行道路恢复。

2.5 回填土沉陷预防技术

管槽回填时必须根据回填的部位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填料和压 (夯) 实机具。如本地区主干道下的排水设施的坑槽回填用中粗砂。管槽从胸腔部位填至管顶30cm, 振捣至相对密度≥0.7, 实践证明效果很好。管槽较窄时可采用微型压路机填压或人工和蛙式打夯机夯填。不同的填料, 不同的填筑厚度应选用不同的夯压器具, 以取得最经济的压实效果填料中的淤泥、树根、草皮及其腐植物既影响压实效果, 又会在土中干缩、腐烂形成孔洞, 这些材料均不可做为填料, 以免引起沉陷。控制填料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2%左右;遇地下水或雨后施工必须先排干水再分层随填随压密实;杜绝带水回填或水夯法施工。

结束语

安全管理在市政给排水系统中非常重要, 因为其管网大部分埋在地下, 发现与解决问题会变得非常缓慢, 而且如果发生问题, 还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安全管理问题,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孟然.国外市政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住宅设施, 2012 (2) .

[2]余波.探析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规划与设计[J].科技资讯, 2012 (1) .

篇4:市政道路检测工作的重点分析

市政道路是一个城市交通运输网路的主要骨干,做好市政道路的维护工作保证这个城市区域的交通运输体系高效可持续工作,完成城市工作的日常的对外的交流。但由于市政道路的使用年限的不断延长,道路都不同程度的遇到一些损坏问题,有些市政道路甚至已不能正常完成它该承担的功能。作为市政道路的主要管理部门市政部门应该针对城市道路的现有状况构建一个适应每条城市道路的检测维护方案指导市政决策,避免市政道路的进一步损坏影响正常的交通出行。因此应有计划的对市政道路网路内的道路运行状况进行检测汇总,及时处理各种道路损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市政道路工程检测的方法

1.合理确定施工控制参数

在进行市政道路施工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控制工程质量的相关数据,即为施工控制参数。通常情况下,在进行路基填土施工过程中,填土的含水量多少对施工质量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施工中控制工程质量的参数。施工控制参数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是增强道路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因此作为施工人员一定要做好施工参数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在施工中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将失误发生率降至最低,最大限度的增强施工的成效性。

2.材料质量检测要点

(1)材料检测。我们都知道当前增强施工成效性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做好材料质量的检测工作,所以施工人员要注意在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谨慎,对道路工程中所需要的材料像水泥、混凝土、钢材等进行严格把关,在材料进场前要对其质量要求进行检测,如若与相关标准要求不相吻合,则应禁止使用,否则会对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后果不堪设想。

(2)土质检测。在进行填方处理时施工人员一定要注意对填方土质进行检测,绝对禁止使用有机质土或者黏度较大的土质,从而保证填方满足施工相关要求。

(3)砂石检测。还需对市政道路工程中所使用的砂进行严格检测,要注意对砂的含泥量以及颗粒粗细进行检测,从而保证砂的质量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待所有材料准备就位后相关检测人员还应进一步对材料进行检测,以确保施工整个阶段得以顺利实施。

3.工程质量检测方法

为了做好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施工人员只有对现有的工程质量检测措施进行改进与完善,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实施。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1)完善质量检测制度。对现有的道路工程质量检测制度进行改进与完善,施工人员要对质量检测的各个标准全面了解与掌握,从而保证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得以有效实施。

(2)强化质量检测组织机构。作为道路工程施工单位来说,应该强化工程质量检测组织机构的建设力度,尤其对于一些施工难度大,工程影响程度较高的市政道路项目更应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在检测中要目的明确,责任到人,对在检测中懈怠,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人员应做出一定的惩罚,而对在检测中表现积极,工作效率高的人员要进行适当的奖励,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3)改进质量检测机制。要对检测机制进行深层次的改进,随着时代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现有的检测机制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只有不断改进检测机制,在工作中大胆创新,使其更好的服务市政道路的检修工作。

市政道路工程检测工作的注意事项

第一,严把砂石材料检测关。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对工程作业中所使用的砂石材料可以进行检测,判断其是否符合工程质量要求,并根据检测结果对项目质量进行预判。在进行砂石材料检测时,假如检测结果符合工程质量要求,才可在市政道路建设中使用,不然就不能在工程中使用。如果所使用砂石材料已符合工程要求,那么尽量在整个工程中就不要重新选购其他产品,以期降低市政道路建设施工成本。

第二,对检测时所用新技术及材料进行分析论证。对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材料进行工程检测,对其可靠性进行分析论证。论证可行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可以在市政工程中推广使用,并加强工程后期检测和长期管理机制,在一定范围内管控新事物所带来的风险,如此也可以更好的助推新技术、新材料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对原材料进行检测。市政道路工程检测应加强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工程原材料质量的检测分析及其判断选择合适的工程材料以期保证工程质量的安全可靠。对原材料的检测时运用日益发展的科学新技术、新方式对每一种原材料进行工程参数检测,分析选取满足工程要求的材料,使工程质量的到保障。

结束语

兴建道路工程的优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有效缓解了当地交通运输受阻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道路工程的不断修建中,我们会或多或少的碰到施工方面的一些难题,作为市政部门更应做好道路工程的定期检查工作,对于一些常见结构等病症问题要做好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实施。此外施工人员还应做好工程标准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对于存在的施工方面的漏洞要做好及时的处理,以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增强施工的成效性。

(作者单位:襄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篇5:劳动教养学简答题

3. 生产劳动突出矫治和习艺两大特征,实现习艺劳动功能化 4. 严格执法程序和标准,实现执法活动规范化

5. 加强劳动教养人民警察的分工与培训工作,实现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10.不同时期的劳动教养工作方针 1.劳动生产和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针 2.教育、挽救、改造的方针 3.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11.社会主义人道原则体现:

1.依法管理,尊重劳动教养人员的人格,保障劳动教养人员法定权利的行使不得侵犯,严禁侮辱、打骂、体罚、虐待等行为 2.搞好生活卫生管理,创造良好环境,关心劳动教养人员的身心健康

是否属于劳动教养的适用对象;基本违法犯罪事实是否清楚、基本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有无法定的从轻、从重情节;案件性质是否准确;适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办案程序是否合法;法律手续是否完备 20.劳动教养执行内容: 1.劳动教养的交付执行 2.依法办理收容手续(1)审查法律文书

(2)对交付的劳动教养人员进行检查(3)进行入所安全检查(4)进行入所登记

3.依法处理执行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21.劳动教养管理所对下列人员不予收容: 1.不满16周岁的少年

2.劳动教养学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经验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3.劳动教养的主要发展阶段:

初始阶段(1955年8月~1957年8月)

(一)1.2.3.4.5.6.收容对象单一

具有明显的安置就业性质 严格审批的权限

强调在政策上与劳动改造严格区别 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 劳动教养尚未纳入法制化轨道

曲折发展阶段(1957年8月~1966年5月)、(二)1.将劳动教养工作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 2.扩大了劳动教养的收容范围和收容对象 3.明确了劳动教养的性质和期限 4.制定了劳动教养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5.坚持了劳动教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造人

(三)停顿徘徊阶段(1966年5月~1978年12月)

(四)恢复发展阶段(1978年12月~1983年7月)

1.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制化建设有了新发展

2.通过及时调整使用对象,充分发挥其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3.确立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明确了劳动教养工作改革方向

4.完善了劳动教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体制 5.加强了劳动教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4.劳动教养工作的主要成就

1. 劳动教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2. 教育矫治劳动教养人员的工作成就 3. 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成就

4. 劳动教养场所建设和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成就

5. 劳动教养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六大目标:革命化建设有新的进步;专业化建设有新的提高;正规化建设有新的突破;领导班子建设有新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新的进展;保障体制建设有新的举措 6. 劳动教养法律关系的行政性 1. 行政权利主体的多元性 2. 主体法律地位的不对等性 3. 司法制约性 4. 管理体制的行政性

7. 劳动教养和监狱制度的区别 1. 性质不同 2. 执行对象不同 3. 法律依据不同

4. 强制措施的内容和程度不同

5. 劳动教养人员于罪犯的法律地位不同 8. 劳动教养工作特色的原则 1. 依法办事的原则

2. 坚持劳教工作方针,以提高教育挽救质量为中心的原则 3. 确保安全稳定的原则

4. 一切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原则 5. 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6. 大胆试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9.劳动教养工作特色的基本内容

1. 管理上突出以人为本,实现管理模式的多样化

2. 教育上紧紧围绕教育人、挽救人这一中心,实现教育工作

3.合理组织和安排生产劳动

4.搞好思想、文化和技术教育,为劳动教养人员回归社会后升学、就业创造条件

12.劳动教养执行工作的原则 1.严格管理与教育挽救相结合的原则 2.生产劳动与教育感化相结合的原则 3.个别化原则4.社会化原则 5.科学化原则

13.劳动教养机关的权力与义务

权力:执行权,所政管理权,教育改造权,获得国家必要的物质保障权

义务:正确执行劳动教养决定;依法、严格、文明、科学的管理和教育改造劳动教养人员;保护劳动教养人员的合法权益;接受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等 14.劳动教养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通信权和会见权,一定的民主生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民事权利等

特定义务:接受劳动教养处罚,遵纪守法,服从管教,努力学习政治、文化和技术,积极参加劳动等 15.劳动教养适用的一般条件

(一)主体要件

1.达到法定的劳动教养责任年龄 2.具有法定的劳动教养责任能力 3.劳动教养主体免责的例外情况

(二)主观要件: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是故意的(三)客观要件:使用劳动教养所必须具备的客观行为事实 16.劳动教养期限的确定 1.查清违法犯罪事实 2.确定违法犯罪的性质 3.全面分析违法犯罪的情节 4.掌握违法犯罪的动机

5.综合判断违法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17.劳动教养期限的执行变更:减少劳动教养期限,延长劳动教养期限和提前解教

18.劳动教养案件办理情况:

1.公安机关在治安案件的查处中认为需要提请的劳动教养案件 2.公安机关在刑事案件的侦查预审中认为需要提请的劳动教养案件

3.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而建议适用劳动教养的案件 4.人民法院判决免予刑事处分或宣告无罪而建议劳动教养的案件

19.劳动教养的审查内容:

2.精神病人、呆傻人、盲、聋、哑人、严重病患者 3.怀孕或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的妇女 4.丧失劳动能力者

5.外国人、无国籍人以及香港、澳门、台湾人 22.劳动教养人员批准所外执行:

1.家庭成员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或没有生活来源,确需本人照顾或抚养的2.有特殊业务专长,确为本单位生产、科研所必需,本人悔罪认错较好,所在单位提出申请的3.确有必要劳动教养的盲、聋、哑人,严重病患者,怀孕或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以及年满60周岁又有疾病等丧失劳动能力者

23.不得批准所外执行的1.因实施危害国家安全性为被决定劳动教养的2.属于多次作案、流窜作案或者其违法犯罪行为在当地造成恶劣影响的3.曾被劳动教养或者受过刑事处罚的 4.染有毒瘾未戒除的5.为逃避劳动教养或者决定劳动教养后自伤、自残、逃跑的 6.不投送劳动教养场所执行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7.被决定劳动教养人员的家庭、监护人和单位均没有实际帮教能力的24.劳动教养行政复议的特征

1.劳动教养行政复议是具有一定司法性特征的行政行为 2.劳动教养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内部监督性的行政行为 3.劳动教养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补救性的措施 25.劳动教养行政复议的范围

1.对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作出的劳动教养决定不服的 2.对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作出的或司法行政机关根据授权作出的延长劳动教养期限的决定不服的3.对司法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劳动教养行政赔偿的决定不服的26.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期间,劳动教养决定不停止执行;但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停止执行: 1.原审批劳动教养的公安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2.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3.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停止执行的 4.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27.提起劳动教养行政诉讼的条件:

1.原告是认为劳动教养决定等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政相对人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8.劳动教养法律监督的特征 1.监督主体的专属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2.监督对象的特定性 3.监督内容的综合性 4.监督依据的合法性

29.受理劳动教养人员及其家属的申诉和检举、控告 1.对申诉、控告、检举受理的范围

(1)不服劳动教养决定向原审机关申诉被驳回又向人民检察院申诉,检察院认为有错误可能的(2)对劳动教养机关人民警察的违法犯罪行为提出的控告(3)上级检察院和本院检察长交办的 2.对劳动教养人员及其家属申诉的处理 3.对劳动教养人员及其家属检举和控告的处理

30.劳动教养检察监督的工作制度、方法和有关问题的处理程2.依法对劳动教养人员实行严格、科学、文明的管理,实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宗旨

3.对劳动教养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挽救他们成为新人

4.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对劳动教养人员进行帮教,并积极创造就业条件,从根本上防止他们重新违法犯罪 38.劳动教养机关的法制化建设 1.依法规范各级组织的职能和权限 2.科学合理的设置机构和编制 3.控制规模、健全工作机制 4.依法行政、改进管理方式 39.劳动教养执行机关的职能 1.严格执法的职能 2.规范管理的职能 教养人员

3.真实身份未确认的劳动教养人员 4.被列为“难改”人员的劳动教养人员 5.邪教类人员未转化的劳动教养人员

6.从半开放式管理降级和从开放式管理直接降入封闭式管理的劳动教养人员

7.解除禁闭的劳动教养人员 8.受到延期处理的劳动教养人员

9.其他需要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劳动教养人员 46.劳动教养人员不予准假、放假的条件 1.因流窜作案被劳动教养的 2.假期在外作案的 3.患性病尚未治愈的4.因吸毒被劳动教养尚未戒除毒瘾的 序

(一)劳动教养检察监督的工作制度和方法

要始终把执法检察作为法律监督工作的重点,通过建立岗位责任制,真正做到人员、任务、时间三落实,使劳动教养检察监督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劳动教养检察监督主要采取经常检察与重点检察相结

合,重大问题及时检察的方法

(二)劳动教养检察监督中有关问题的处理程序 1.纠正劳动教养机关违法的程序 2.案件的调查处理程序 3.重大恶性事故的处理程序 31.劳动教养行政监督的特征 1.自查性和强制性 2.专业性和特殊性 3.灵活性和效率性

32.劳动教养人员的法律特征 1.有违法犯罪行为 2.符合法定的收容条件 3.经过法定程序作出决定

4.被劳动教养执行机关收容劳动教养 33.劳动教养人员与罪犯的区别 1.法律地位的基础不同 2.权利和义务的设定依据不同 3.法律地位的具体内容不同

34.劳动教养人员分类的标准(横向分类方法)1.根据劳动教养人员自然生理特征分类 2.根据劳动教养人员违法行为性质分类 3.根据劳动教养人员的恶习和危险倾向分类 35.劳动教养人员的法定义务 1.接受劳动教养处罚的义务 2.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3.严格遵守所规所纪的义务 4.服从管教的义务 5.参加劳动的义务

36.劳动教养人员权益保障的措施 1.建立社会化的开放式帮教处遇机制 2.建立和完善劳教救济制度和体系

3.建立劳动教养人员实现合法权益的监督检查制度 4.提高劳教机关及劳教人民警察人权意识和执法水平5.增强劳动教养人员自我保护权益的能力 37.劳动教养机关的任务

1.依法准确、及时的适用劳动教养和收容劳动教养人员,维护社会治安,治理违法犯罪

3.教育挽救的职能 4.组织劳动生产的职能

5.保障劳动教养人员的合法权益的职能 40.劳动教养人民警察的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 2.业务素质 3.职业道德素质

(1)忠于职守,敬业爱岗(2)公正执法,不徇私情(3)为警清廉,防腐拒贿(4)文明管教,“三像”育人(5)业精技强,一专多能(6)临危不惧,勇于牺牲 4.身心素质

41.劳动教养人民警察执法行为规范的特点 1.权力的专属性 2.内容的综合性 3.行为的法定性 4.执法的强制性 42.“十个严禁”

1.严禁直接参与或指示、默许他人打骂、体罚、虐待劳动教养人员

2.严禁利用劳动教养人员减期、所外就医、所外执行或其他职务接受贿赂、馈赠,谋取利益

3.严禁使用劳动教养人员管理劳动教养人员,代行警察职权 4.严禁使用劳动教养人员干私活,私自接待劳动教养人员亲属和关系人

5.严禁扣押、拖延劳动教养人员申诉、控告信件 6.严禁克扣、挪用、侵占劳动教养人员伙食费和其他财务 7.严禁与劳动教养人员攀亲结友、发生经济往来,私放劳动教养人员

8.严禁擅离职守,失职、渎职

9.严禁违反规定对劳动教养人员使用禁闭和警戒具 10.严禁违反规定持有、使用弹药

43.劳动教养人民警察纪律规范的主要内容 1.政治纪律 2.组织纪律 3.工作纪律 4.廉政纪律

5.保密纪律 6.警容风纪管理规定 44.实行分类管理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做好针对性的教育矫治工作

2.有利于稳定所内教育矫治秩序,防止“交叉感染” 3.有利于准确执行劳动教养法律法规,从而使劳动教养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45.封闭式管理制度的使用标准 1.新入所劳动教养人员

2.入所满3个月,近3个月累计考核总分在900分以下的劳动

47.劳动教养教育工作的任务目标 1.遵纪守法 2.遵守公民道德 3.心理健康 4.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5.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

48.劳动教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1.法制教育 2.公民道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 4.入所和出所教育 49.组织课堂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问答法3.讨论法4.演示法 5.练习法 50.个别谈话教育的方法 1.感化法 2.疏导法 3.激励法 4.帮教法

51.劳动教养人员劳动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 2.生理学依据 3.教育心理学依据

52.劳动教养人员劳动的教育矫治作用 1.促使劳动教养人员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2.矫正劳动教养人员的恶习3.培养劳动教养人员劳动技能 4.增强劳动教养人员体质 53.劳动教养人员劳动安全管理 1.劳动安全教育 2.安全作业规程管理 3.劳动保护工作

54.劳动教养人员心理矫治的目标 1.劳动教养人员认知的改变 2.劳动教养人员情绪的调控 3.劳动教养人员行为的矫正 4.劳动教养人员人格的完善 55.劳动教养人员认知障碍 1.认识品质不良 2.反社会意识 3.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 4.不良的认知结构

56.劳动教养人员心理矫治的任务 1.劳动教养人员心理健康教育 2.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验 3.劳动教养人员心理咨询 4.劳动教养人员危机干预 5.心理矫治档案管理

57.劳动教养人员心理矫治的工作原则 1.科学指导原则 2.启发教育原则

3.平等交流原则 4.全面系统原则 5.安全保密原则

58.劳动教养人员心理健康标准 1.能面对现实,适应劳动教养环境 2.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3.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

4.心理和行为符合自己的年龄特征 5.客观正确的自我意识 6.人格完整和谐

59.劳动教养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激发他们正当的兴趣和爱好 3.教育他们学会排解不良的情绪 4.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念 1.科学化管理 2.规范化管理 3.目标化管理

71.未成年教养人员感化教育的措施 1.正规化课堂教育为主的措施

2.针对其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教育的措施 3.所内教育与社会帮教相结合的措施 72.解教人员社会保护的特点 1.自主性 2。广泛性 3.适应性 4。复杂性 73.解教人员社会保护的原则 1.区别对待的原则 2.协调发展的原则

3.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 4.帮教关系相互平等、信任的原则 5.培养劳动教养人员健全的性格 60.劳动教养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利用传播媒介开展传播活动 2.培训劳动教养人员骨干 3.开展专题讲座

4.进行系统化的课堂教育 61.劳动教养人员心理咨询的技术 1.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技术 2.倾听的技术 3.影响的技术 4.观察的技术 5.消除阻抗的技术 62.分类矫治的特点

1.形式的规范性 2.内容的针对性 3.群体效应性

63.财产型劳动教养人员教育矫治的内容 1.加强文化和法制教育,使其认罪服法 2.加强人生观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 3.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其适应社会能力 4.改变其需要结构,消除违法犯罪动机 5.强化劳动锻炼,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64.滋扰型劳动教养人员的特点 1.认识上片面偏激 2.情感上粗野冷酷 3.意志上两极分化 4.行为上野蛮冒险 65.吸毒型劳动教养人员的特点 1.认知水平低下,法制观念淡薄 2.依赖心理顽固,消极情绪强烈 3.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 4.人格扭曲,心理问题严重 66.女劳动教养人员的认知特征 1.认知范围窄,认知系统薄弱 2.认知方式具有直观性 3.认知过程的独立性差

67.女性劳动教养人员教育矫治的原则 1.感化教育的原则 2.感性教育的原则 3.个别教育的原则 4.激励教育的原则 68.未成年教养人员心理发展的矛盾: 1.身心年龄与社会年龄之间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附性之间的矛盾 3.活动能量和自制力之间的矛盾 4.需要和可能之间的矛盾

69.未成年教养人员违法犯罪的特点 1.盲动性 2。模仿性 3.偶发性 4。纠合性

70.未成年教养人员的管理方法

5.教育管理与解决实际问题向结合的原则 74.对解教人员的物质帮助与救济 1.提供住所 2.衣食馈赠与资金借贷 3.医疗与生活救济

篇6:自考证据法学简答题论述题

证据法学简答题及论述题荟萃

1.诉讼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才能建立诉讼证据法学的科学体系?2.研究诉讼证据法学的意义有哪些?为什么要重视诉讼证据法学的学习与研究?3.神示证据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4.如何评价自由心证制度?它和我国的诉讼证据制度有什么区别?5.法定证据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评价法定证据制度?如何认定法定证据制度?6.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诉讼证据法的关系。7.为什么司法证明必须寻求不同价值之间的权衡?8.论述诉讼证据法上不同正义观及其平衡。9.各国诉讼证据法对不同价值的权衡有无统一的尺度?10.什么是证据的本质?为什么说证据有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双重属性?11.证据生成程序对证据的第二性本质的生成起了决定性作用,为什么?怎样理解诉讼证据的特殊性?12.怎样准确表述证据的概念?为什么说证据概念的表述有科学性,怎样才是科学的?怎样联系司法实际中的证据去说明其概念的准确性、科学性?并举例说明。13.怎样理解证据形成程序,举例说明其过程。14.证据形成程序的性质是什么?它与证据的本质是否有必然的一致的联系?有哪些特别的例外情况。15.证据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提法是否科学?它们之间是否不可分割?你能举例说明吗?16.书证和物证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书证在证明案情中有什么作用?17.被告人口供的意义是什么?在收集和审查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时要注意什么问题?18.什么是物证?物证应如何审查判断?19.什么是证据的分类?为什么要进行理论上的分类?20.肯定证据和否定证据是怎样划分的?这种分类的意义是什么?21.传来证据和原始证据是怎样划分的?如何联系实际进行划分?22.简述证据规则与证据原则、证据制度的相关关系。23.从两大法系诉讼规则的差异谈诉讼模式对诉讼规则的影响。24.简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25.试述我国现行证据规则的不足。26.如何科学构建我国的证据规则体系。27.如何理解证据的收集与保全的概念?不同主体在收集证据方面有何区别?28.试述刑事诉讼中收集证据的要求和方法。29.举例说明收集与保全证据的必要性。30.进行证据保全应具备哪些条件?31.试述民事和行政诉讼收集证据的要求。32.试述民事诉讼证据保全的程序要求。33.证明的效力和证明力有些什么区别和联系?34.怎样看待证明效力,理论上要弄清什么问题?35.证明力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36.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包括哪些范围?37.证明标准理论上的分歧说明什么?你有何见解?38.不同的证明标准,在司法实践中运用时将产生何种价值?39.如何理解客观真实标准与排除合理怀疑标准?40.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是否有区别,你是怎样理解的?41.诉讼证明责任“三分法”有什么价值?它在证明活动中,有什么具体指导意义?42.举证责任在刑、民、行三大诉讼中的具体运用有何特点?试联系实际,予以举例说明。43.诉讼证明责任理论中有哪些问题,尚须进一步研究?44.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43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8条之规定。45.评析直接言词原则与出庭制度。46.评析侦查人员作为证人出庭与作为办案人员出庭。47.侦查人员出庭作证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48.评我国的质证制度。49.评析我国交叉询问制度的特点及缺陷。50.英美交叉询问制度的运行条件。51.我国法官、律师、检察官素质与交叉询问制度。52.诱导性发问的含义及其禁止范围。53.试述取证、举证、质证与认证的关系。54.试述认证的主要内容与方式。55.评析我国审判方式改革提出的“当庭认证”要求。

上一篇:从学生到合格的结构工程师下一篇:东北传统民俗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