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iui的练习

2024-06-27

ieiui的练习(共8篇)

篇1:练习指导和练习评析的主要区别

就复习流程而言,“练习指导”和“练习评析(讲)”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两种技法。似乎大家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很少有教师感觉自己有什么局促和窘迫,更无不妥或欠缺之处。即使是一些初次执教毕业班的教师,只要自己肯花点时间,动点脑筋,也能够参照多种多样的复习用书,讲得有板有眼,头头是道,丝毫也不逊色于经验丰富的长者和前辈。这种复习“常态”由来已久,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

然而,没有发现问题并不等于没有问题。在笔者看来,目前的复习课堂上至少普遍存在着“练习指导”和“练习评析”不分彼此、混为一谈的严重偏失。教学论常识告诉我们,从理论上区分“练习指导”和“练习评析”是简单的,发生在学生“练习”之前的教师活动,属于“指导”;发生在学生“练习”之后的,就算是“评析”了。但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其“复杂”的原因主要不是“之前”“之后”的时间界限不清晰,而是“练习指导”的基本要求和“练习评析”的基本要求模棱两可,很不明朗。导致许多教师误以为两者只是时间前后的不同,而要旨和方法等并没有实质性差异,自然也就不可能对此展开深入思考和研究了。长期如此这般,自然成习惯,也就觉得理所当然、不足为奇了。

其实,“练习指导”和“练习评析”除了对象(练习)相同,具体的目的指向、重点定位、操作要领等有明显差异。正确认识和恰当把握两者的差异,便是提高两种复习课型效率的关键。下面拟简述若干“差异”,以供正在或将要进行复习教学的同人们参考。

首先,“练习指导”关注共性,而“练习评析”则注重个性。“指导”之直接目的在于提高练习的正确率和有效性,简言之,就是设法让学生“答对”。因而“指导”往往关注练习共性,着眼于练习的“块”和“面”,即根据练习题的内容、性质(特点)、难度等,尽量指明这一类型习题的一般解法,涉及什么能力,可用哪些定理、公式、原理、方法等,既要全面,统筹兼顾,滴水不漏;又要概括,抓大放小,点到即止。而“评析”则不同,通常更多地注重个性,舍其“面”而取其“点”,侧重于某个(些)练习题的具体解答情况。“练习评析”切忌不分主次、不加取舍地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评析”必须依据练习结果(答案),而“结果”会有正误优劣之分,有些练习多数学生都符合解答要求,自然可以少讲(评析)或暂时不讲;有些练习则是多数学生都出现差错或纰漏,当然需要重点评析———“练习评析”的首要任务便是“纠错”。可见,“练习评析”需要重视的“个性”应该是普遍存在问题(差错)的某些练习解答(答案)。当然,出现差错的原因未必简单,至少需要考虑思路、步骤、计算、表述等多个环节,因而“评析”不是将错误答案逐一改正就可以,关键在于分析并指明哪个或哪些环节出现了怎样的偏误,这样的“评析”才算是基本到位了,实际效果也会更加理想些。

其次,“练习指导”选择要点,而“练习评析”则针对重点。我们知道,练习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同样的练习会有不同的难度,不同的练习会有相同的要素。凡是有效的“练习指导”都必须在把握练习特点的前提下,选择有关要点,或审题,或思路,或定理,或公式,或步骤,或技法,或辨析,或推算,或表述,明确告诉学生此类练习(内容、题型、难度等)通常具有哪些要素,完成解答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练习指导,毕竟只是一种引导和点拨,既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替代解题,因而选择要点、提纲挈领而有的放矢就成为必然要求。而作为发生于学生练习之后的“评析”,已经很真切地知道了练习结果,达成了哪些预期效果、出现了哪些典型差错、严重到什么程度等,全都了然于心。自然没有必要再按部就班地搞程式化了,而是根据练习的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并针对这些重点进行分析、纠错和提升等。“练习评析”的关键在于解决重点问题,而不是解决所有问题。针对重点,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重点问题,切忌四平八稳、均衡使力。事无巨细,眉毛胡须一把抓,肯定背离了“评析”的初衷。笔者以为,重点的缺失正是“练习评析”中极为普遍却又无人问津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复习课堂的教学效果。

再次,“练习指导”介绍思路,而“练习评析”则运用方法。教学常识告诉我们,顺利解答练习题既需要正确的思路,也需要娴熟的方法,思路为方法定向,方法使思路得以落实,两者不可偏废。正因为如此,“练习指导”和“练习评析”也就有了明显不同的职能———前者负责介绍思路,目的是让学生“懂”;后者主管方法运用,为的是使学生“会”。解答练习的“专业性”很强,形成相应的正确思路至关重要,但并非轻而易举。“练习指导”的重要任务就是介绍思路,依据练习特性,给学生指点正确的解题思路,不但是“指导”的分内事,而且是“指导”的主题曲。换言之,合理而得法的指导就在于开启学生的解题思路。而“练习评析”则不同,完成练习解答不是仅有思路就可以了,还得运用方法。方法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将策略性思路转化为实质性答案的必要途径。在“练习评析”时,思路已经显得有些“遥远”,切实的是分析运用了什么方法,这些方法为何导致解答出现问题或明显失误,运用怎样的方法才是恰当而有效的,才能纠偏补失,等等。一招一式,货真价实,出神入化,在“会”字上做足文章。这样的“评析”求实不务虚,唯质不求量,传授的是方法,展示的是技巧,培养的是能力,追求的是实效。

第四,“练习指导”预设可能,而“练习评析”则警示失误。正确的结果往往是唯一或相同的,但错误的结果却各有各的不同。多种可能性的存在是“练习”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于是“预设可能”,即指明“可能会怎么样”,便必然成为“练习指导”的重点之一。无数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指导时预设“可能”越充分越恰当,学生练习的差错率就越低,正确率就越高。因为这种“预设”其实就是对于错误思路的有效“堵截”,假如预设了更多产生偏失的“可能”,也就“截断”了思维的多条“歧路”和“岔道”,自然而然地达成了“归顺”正确思路之目的。当然,所预设的“可能”不是臆测和杜撰的,必须来自于练习实践。在“评析”阶段,“可能”已经变成现实,有些差错是由于未能准确“预设”而导致,而有的差错则是没有因为“预设”幸免。“评析”就要选取、列举练习中出现的典型偏差、错误,对照练习要求,深入细致地分析产生差错的具体原因,甄别差错的不同性质和轻重程度,同时强调解题思路、环节(步骤、流程)和技法等的重要性,给学生以多层面的警示,构成足够的心理冲击张力,以求“吃一堑长一智”。“练习评析”选取的(解答)偏误务必“典型”,以便由此及彼,以点观面,闻一知十,触类旁通。

第五,“练习指导”旨在提醒,而“练习评析”则重在纠错。提醒,通常是“过来人”之于“未来人”而言的,即经验积累者对于经验缺乏者的提示和告诫,练习指导的“提醒”也是如此。练习相当于实战演练,经验可谓举足轻重,把握什么,注意什么,避免什么,落实什么,等等。多数学生缺乏尝试和经历,来自解题实践的经验尚未获得,而曾经出现过的差错却难免重复。惟其如此,力求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提醒,让学生在具体练习之前就明确解题的有关要端和要领,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失误,便是“练习指导”应当体现的要旨。然而,最有效的“提醒”也只能减少差错,不可能杜绝错误。因而“练习评析”的纠错显得非常重要了。根据练习结果(答案)的差错情况,展开分析、订正、修改和评述等,告诉学生怎样改错、纠正,使之符合解答要求,便是“评析”的着眼点和侧重点。“评析”是整个练习流程的“终结者”,倘若有关问题不在这个“终端”解决,练习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练习评析”的纠错功能,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订正错误答案,二是修改问题答案。“订正”的操作简单容易,而“修改”则复杂困难得多。但笔者以为,“修改”尽管耗时费力,实际效果会比一味的“订正”更加理想,理当切实重视。

篇2:优化练习设计,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一、练习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能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练习设计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比如,针对容易混淆的问题,精心设计对比练习。有些“形似宴异”的应用题,学生往往不认真审题,造成解题错误对此,通过对比练习就会收到好的效果。如:“有20吨煤,运走了1/4吨,还剩多少吨7”“20吨煤,运走了1/4,还剩多少吨7”这两题,学生往往认为是同一类型,但通过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前者比后者多了个“吨”字。1/4吨与1/4表示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1/4吨是一个具体量,1/4则是一个分率。最后再确定算法,就不会搞混淆了。还有一些计算题,以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为例,分数除法在计算时须转化,变成乘法运算,运用分数乘法计算法则。这个转变过程不易理解,也可以用对比练习来解决。

二、练习设计要具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素材的选取到呈现,从练习活动的安排到组织,都应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事情、实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题。如教学计算题后,常让学生做一些机械、重复的练习使新知得到巩固,但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常设计一些“欢乐大比拼”、“夺冠ABC”、“勇攀高峰”等竞赛练习。同样的计算习题,放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就有所不同。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做题,学习兴趣高,解题速度快,巩固性也强。

三、练习设计要具有生活性,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如学习平面图形知识以后,要求学生把校园内一块长50米、宽30米的长方形空地设计成一个花园,其中要有圆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不等的花池、草坪、道路。要求:(1)各块地所占面积的比例适当;(2)图案美观。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创新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四、练习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能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设计练习时,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和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筛选、学会思考、学会整合。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一间房长4米、宽3米,现在有20×20厘米(每块2元)、30×20厘米(每块2.5元)、30×30厘米(每块3元)、40×40厘米(每块18元)、50×50厘米(每块12元)五种地砖供你选择,设计铺设方案。你设计的方案买地砖需要多少元钱?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设计。学生的思维马上被激活了,设计了多种不同的方案。有的学生设计了最省钱的方案;有的学生根据房间大小,设计了不浪费材料的方案;有的学生提出根据地砖质量的不同来确定方案;还有学生提出根据各人爱好不同,设计出不同颜色或各种颜色搭配,具有个性化的方案。

五、练习设计要具有整合性,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数学本身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数学练习也应考虑整合性。如教学乘加时,可以先出示一首完整的唐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然后提出问题:“这首唐诗一共有多少个字?怎样列式计算?”从而引出乘加算式。又如,与音乐学科整合——用节奏的重复以及旋律的循环来帮助认识循环小数;与体育学科整合——测算50米的跑步速度,以此来认识时间单位“秒”;与美术学科整合——呈现名画佳作,引导欣赏后打分,以此来计算平均分等等。

篇3:ieiui的练习

演唱技巧也是建立在人体运动器官肌肉习惯基础上的技巧。且堪称运动技巧中最高级、精密的一类。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这里特别强调练习对于声乐学习的特殊意义。希望学习者在学声乐时能够充分地重视抓好练习这一最重要的环节。

一、练习习惯——比练习本身更重要的素养

培养良好的练习习惯是练习者练习中应当放在首位的课题。大家知道,某一次练习或某几次练习的好坏,仅仅涉及到一次或几次的练习效果。而某种习惯的好坏则会影响整个学习进程。甚至关系到最终的学习效果。如果我们仅仅为了短期目的,如完成作业、回课、临时参加比赛等,而在家从不练习。临时抱佛脚,是一定会酿成不良后果的。一定要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本末倒置将会后患无穷。

培养良好的练习习惯似乎有些抽象,有没有比较具体的内容呢?概括一下,良好的练习习惯应包括以下方面:

(1)乐于学习和练习

(2)精力集中

(3)有目的性,不盲目

(4)善于运动方法

乐于学习和练习是指有学习的自觉性。我们要培养自己求知的欲望,唤起学习的兴趣就能帮助我们逐步树立起学习的自觉性。这是使我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学习态度的根本方面。不舍得在根本方面下功夫,而依赖父母、强制、打骂、物质刺激,迁就姑息来学习是得不到良好效果的。

精力集中是学习的好品质,是良好学习习惯和练习的重要标志。有的人学习起来东张西望,挖鼻,搔痒,喝水,上厕所等等没完没了。他没有学习的愿望,精力分散,怎么学得进,练得好呢?这一点要坚决纠正。学习就是学习,不准干别的,要从严要求,学完练完,该玩就玩。

练习有目的,不盲目和善于运用方法是体现良好习惯最具体的方面,干事最忌盲目和蛮干。办事无目的和不讲究方法的蛮干都是事倍功半的愚蠢行为。

要懂得在达到目的的努力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譬如:练习中从感性上接受某种练习“程序”,从而逐渐懂得练唱应怎样安排。在学习一首练声曲、一首曲子、一个高音,一种技巧,一种表现时都浸透在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去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体现出科学地培养好习惯。

二、动脑练习——事半功倍的要诀

动口不动脑,犯“耳聋”、“瞎眼”病,或糊里糊涂思想走神的单纯做机械式练习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人都犯过这个毛病。我不能为这种有害的习惯过于严厉的责怪学生。我认为集中精神用一半的时间练习会好得多。即使是纯机械的练习,为了取得有益的技巧效果,也得通过耳朵传送到脑子的神经中枢。如果脑子为其他事物占用,那么它就觉察不到当时练习的印象。这样的练习完全是浪费时间。如果我们希望取得效果,不应当去想眼前练习以外的任何事物。这种带盲目性的练习方式是学有成效的一大敌人。

先动脑,后动口,想清楚,看清楚,听清楚再练。练的时候再仔细想,仔细看,仔细听。如果让练习处在积极思维的良性循环中,练习的有效性就会充分地显示出来。那将一定是事半功倍的。一些学生学得快,掌握快,进步快的根本原因正是在这里。

三、关于练习法的“老生常谈”

下面,我要列举一些有益的练习法,因为并不新鲜,并且总是提到,所以是老生常谈了。不过,尽管这样许多人仍不懂得自觉运用。因此还需要再强调。

(1)基本练习法之一——重复

重复是学习之母,知识是在重复中积累的,记忆是在重复中巩固的,可以这样说,重复也是声乐练习的一种基本形态和形式。应该说它是符合学习规律的科学方法。以声乐为例,一首新歌在读谱阶段的目的就是把旋律唱熟,把歌词、节奏,呼吸按照乐谱的标记搞正确,在练习阶段又有新的目标,那就是解决技术困难(包括任何一种演唱技巧、跳音,高音、强弱变化、声音变化,准确性、完整性等)和做音乐的艺术处理(包括对音乐风格的把握,音乐性质和特征的变化、乐句、呼吸等等)。歌曲练习成熟,进入演唱阶段后,练习目标又不同了,仍然以重复的方式进行的练习又有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级的内容。它需要用不断地有意识的练习来保持准确精密的气息控制和技术的良好竞技状态。它需要做不断细致的练习来巩固和创造艺术表现的更高境界。

(2)基本练习法之二一一慢练

慢练同重复一样是最基本的科学练习法之一。慢练的最大优点是来得及想来得及准备,来得及根据听觉得到的反馈信息来调整和修正缺点和毛病。使之更符合预定的设想要求和最终演唱目标。

从技巧练习角度来说,技术动作的规范和准确要靠意识的支配和修正。这只有在较慢的速度中才能做到,如果一开始缺乏有意识的规范要求,一旦演唱形成习惯,纠正就更难。值得特别强调的问题是,一首作品在完全练习成熟后,也不应忽视适当慢速练习。

(3)攻克难点练习

从学习的总进程看,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每个阶段和学习步骤,甚至每学一首新歌都可能遇到一定困难。一般地说,在一定程度内,一首歌曲不会全都困难(如果你是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进行学习的话)。但一首歌曲哪怕有一个难点没能克服,全曲的完整性和整体美就会受到破坏。把难点抽出来重点练习,反复练习,集中突击,直至最终完全克服。这是聪明的做法。

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中,要有正确的练习方法,这样遇到困难容易克服,技术方法也容易掌握,学习进步加快,心情也就愉快便出现良性循环的好结果。只有扎实的歌唱技术,良好的练习方法,不断学习就会有不断的进步,就是一个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也就会不断有更美妙的感觉。声乐是表演艺术范畴的专业,一般地说,学习声乐不是为了自娱,总是要进行演唱和表演的。这就是说,总是要唱给别人听的,而回课就是演唱给老师听。可是往往回课或表演时心理会紧张,唱的结果远不是自己在家练习时的样子,大大打了折扣。这就是因为,练习和表演不是一回事。要求表演成功也需要进行练习。所以,我们在这里专门来谈谈如何练习适应表演性演唱的问题。

演唱有以下特点:

(1)演唱只有一次机会,比如上台表演,参加考试,只能演唱一次,需要一次就成功。

(2)演唱的完整性有特殊的意义

(3)演唱需要面对听众,它需要有一种适应表演环境的心理准备和心理状态。

演唱性练习与平时的练习因目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区别。第一,演唱性练习是在一首曲子

练习成熟之后,为适应实际表演需要进行的练习。这样的练习要当作正式表演来对待。总体上完整统一,不允许像通常那样唱错了重唱。第二,在演唱性练习中要锻炼一种应变能力。演唱中出现失误是很难避免的。如果出现失误,为了整体的完整,要能迅速做出应变反应,或直接接下去,应避免停顿或重来。这种应变能力要以牢靠的背谱为基础。有一种可行的办法。就是特别把一些乐段或段落的开始,我们叫“站头”记牢,遇到意外事故时能抓住就近的站头立即往下接,以不破坏完整性。有时我们还可以专门训练这种应变力,比如在特定目的下有意中断演唱,再练习连接下去。第三,演唱性练习最重要的是训练和培养一种适应演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

篇4:ieiui的练习

【关键词】练习设计 针对性 层次性 多样化 开放性

一、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强化学生理解知识

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就是设计练习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做到有的放矢,力求用较少的时间设计精练的习题,获得最佳的练习效果。例如教学《圆的面积》第一课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白其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圆的半径,围绕这一重点设计的练习是: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一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学生通过思考得出:(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πr2求出面积;(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 =π( )2求出面积;(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 =π( )2求出面积。又如学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后,针对找对应的底和高这一难点,可以在题目中出一些多余条件,让学生先找到图形相应的底和高,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课堂教学中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就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增加的一种练习,便于攻其一点,逐步强化。

二、设计层次性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中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既要基于教材的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时还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既要关注学困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生,让特困生吃得饱,让优秀生吃得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倒数的认识》的新课练习中,可分解成四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让学生依据倒数的意义去求整数、分数的倒数;第二层次,思考1和0的倒数;第三层次,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第四个层次,做游戏“找朋友”,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谁能又对又快地说出这个数的倒数,谁就和这名同学互为好朋友。这样,学生觉得有趣,课堂气氛也活跃。多层次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探索多样化的练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课堂练习要讲究“花样”,按部就班地练是低效的,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口诀时,我们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即看到或听到“几乘几”的算式,就能不假思索地说出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习。但是如果只是机械地反复背诵,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练习的形式应变单一为多样。例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练习的形式可有:(1)对口令,一个学生说“几七”,另一个学生说得数;或一个学生说“几七”,另一个说出两道算式;(2)找朋友,一个学生拿乘法算式卡片,另一个拿得数,或者设计成“送信”“帮小动物找家”等活动;(3)整理卡片,卡片上写有乘法口诀,把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出来;(4)抢答游戏:一星期有几天?你能很快说出3星期有几天吗?你是怎样想的?5星期呢?4星期呢?7星期呢?采用多种形式记口诀,让学生又快又好地熟记口诀,特别是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有效练习抢答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组织学生交流记口诀的方法协助记忆,加深学生对7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练习的多样化,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枯燥感,克服学生学习的厌倦情绪,促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四、探索开放性的练习,训练学生思维广度

开放性练习设计主要根据现代教育思想,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出发,打破封闭性练习限制,提倡开放性教学和开放性练习。开放性练习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除了设置必要的基本练习外,还要定准练习难度,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开放性练习:

(一)设计条件开放的练习。如:出示5种类型图书价格表。问:根据以上信息,笑笑用20元能买哪三本书?此题根据以上信息,有多种不同的选择,让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条件开放,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了解信息社会的复杂性,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思考数学问题,提高处理信息能力。

(二)设计问题开放的练习。如:车展中心第一天成交量是65辆,第二天的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能提出“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多少辆?第二天成交量是多少辆?两天成交量一共是多少辆?”等问题。通过问题开放练习,学生由已知条件出发,思考所能解决的各种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设计结论开放的练习。有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必须将认知结构组合、重建。鼓励学生采用多种策略解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引导学生既求同又求异,并能寻求最佳结果。

篇5:ieiui的练习

一、明确什么是哼鸣

哼鸣是只哼音调不唱歌的一种发声方式,这种练习方式是获得鼻腔共鸣、头腔共鸣与声音高位置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声乐训练中哼鸣练习分为两种,一种是闭口哼鸣,闭口哼鸣练习是丰富声音共鸣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获得头腔共鸣,有利于感受声音位置靠前。哼鸣时,整个口腔放松,舌头放平,软腭伴随着正确的吸气动作上抬,牙齿不要用力,整个口腔就像含有一口水一样,保持放松自然。鼻腔均匀的呼出气息,声音贴着后咽从眉心飞出,将鼻腔打开,或者准确的上部共鸣。正确的哼鸣练习时,在眉心有微颤的感觉,哼鸣音会在气息的支持下,均匀柔和的发出。

哼鸣练习的另一种是开口哼鸣;开口哼鸣是在闭口哼鸣的基础上,将牙关打开,发出“n”音,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检查闭口哼鸣是否正确。闭口哼鸣的着力点同样在软颚与舌头位置,区别是开口哼鸣感觉更加明显些。在进行开口哼鸣的练习过程中,张嘴的过程要注意发音不能变成“a”音,初学者在练习这部分的时候时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发声的同时要放松软腭,在鼻腔上部将“n音”与前额相接,感觉用力点是在鼻子上部,正确的发出声音,使鼻腔、头腔形成共鸣。值得一提的是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哼的时候口腔要保持类似打哈欠的一种状态,以使得喉咙打开,并稳定喉头位置,将哼音用一种叹气的感觉,从眉心发出。

二、哼鸣练习中需要注重的几点

在进行哼鸣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保证正确的口腔状态,哼鸣练习中要讲颚关节打开,口似含水,并保持自然放松,嘴唇微闭,舌根放松,不能紧张,一般是在一口气之内从闭口哼鸣转为开口哼鸣,以此来检查哼鸣练习是否正确,标准就是声音状态是否一致。

其次,呼吸;哼鸣练习在正确的口腔状态下,还需要正确的呼吸呼吸方式,主要是运用胸腹式呼吸将气息存储到丹田,再将气息缓慢送到鼻腔,缓缓哼出,使其达到一种空灵、悠远、放松、通畅的一种效果。

再次,保持喉部的打开;哼鸣练习过程中,喉部打开是其进行准确发声练习的前提。具体方法是,保持一种类似于半打哈欠的状态,使上颚兴奋,放松下巴以及舌根,面部微笑,使喉部保持稳定状态。在具体的发声练习过程中,切记哼鸣是使声音由哼而出的,声音与气息共同作用在鼻腔而引起的共鸣,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刻意的去追求发声的强度。

三、哼鸣练习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

1)哼鸣练习有利于使初学者更好的体会声音共鸣的感觉,体会声音的“高位置”。在声乐训练中,控制音色的变化,并保持其良好的共鸣是非常重要的,运用好共鸣使声音通过腔体的震动而发出,会使原来的声音不再单薄,混合着气息获得共鸣而使声音得到美化,获得声乐演唱中的高位置,产生具有穿透力的声音效果。

2)哼鸣练习有助于解决换声问题,并扩展音域。换声是歌唱训练过程中的重点解决问题,换声问题不能解决,就不能很好的统一声音,音域不能扩展更不能唱好高音,无法很好的完成对音乐作品的诠释与展现。换声往往是从低音唱起,到一定程度会感觉有阻碍,甚至会出现破音,这就是到换声区容易出现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一个真假声的混音出现,通过一些假声来掩饰真声声音,但假声要有限度,与真声自然衔接。哼鸣练习在训练过程中对弱音的控制有一定的要求,并需要保持口腔的一个自然放松的状态,加强腰腹肌对于气息的控制,将声音控制在鼻腔与咽管部,保持一种高位置的发声状态,而真假声的混合就是高位置的发音,通过哼鸣训练,能够使真假音的转换更为流畅。

3)哼鸣练习利于更好的控制气息。声乐发声训练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呼吸的训练,呼吸中气息贯穿整个演唱过程,气息是发声的动力之源。初学者在歌唱过程中常常会有气息沉不下来的情况,声音越唱越高,越过分注重气息,声音越显得僵硬,以至于演唱中没有了音准,而哼鸣正是使气息均匀,依靠横膈膜以及腰腹来产生由口腔直至横膈膜的气流通道。唱起坚持哼鸣练习,能够使演唱者通过最少的气息运用获取最大的声音效果共鸣,使气息更好的控制,发声更加灵动,整体的歌唱器官都能够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

4)哼鸣练习有利于缓解疲劳,利于修复受到损伤的声带。声乐训练往往在一开始的时候,歌唱的方法掌握不准确,如喉咙用力过大,力量太重等,会导致声带受到损伤,这时候可以用哼鸣练习法来缓解声带压力,调整和修复受伤的声带。哼鸣练习主要是以轻声哼唱为主,放松喉头声带闭合,使集中的气息有控制的通过声带发出柔和的声音,伴随着联系时间的增长,能够使声带得到良好的调整和恢复。

参考文献

[1]李军.如何正确运用歌唱发声中的哼鸣练习.[J].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1月.

[2]孙伟.哼鸣练习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J].音乐大观.2014年7月.

篇6: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练习与言语练习

一、应当区分出性质不同的两类练习:语言练习与言语练习

1. 语言练习与言语练习

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两个概念。言语是交际过程中的语言运用这一可以直接观察得到的事实。从言语中可以分析出言语过程和言语作品(言语过程中说出的话),而不同的言语的作品中可以综合出共同的结构成分和运用出这些结构成分的共同规律。这些结构成分和规律的总和构成一定的体系,这就是语言。这样,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客观地存在于言语过程中.存在于言语作品之中。如果说语言是一种结构体系,它作为交际工具而存在,那么言语便是交际工具的使用过程以及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言语作品。

2.言语过程

言语过程:就是学生学习英语时存在着对英语结构的认识过程,和将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使用过程。

根据国外的资料,英美儿童在初学本族语(英语)过程中,由于come,go,break,do这些不规则动词在成人言语中使用频率最高,儿童开始已经学会了它们的过去式:came,went,broke,did等。后来,当学到了几个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如walkeg,helped等,儿童就逐渐本它们普遍化,说:It comed off. It breaked. He doed it.等。这说明儿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不同的言语作品进行感知和分析,并把相同的东西综合成一定的模式(规则),然后加以普遍化。可见,对语言结构的认识过程是客观存在在于语言学习之中的。至于言语过程的存在那就本待言了。

3.没有对语言结构的认知,言语过程就不会实现

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言语作品,大量地都不是单纯模仿来的,而是根据一定语言几个“创造”出来的。这说明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理解这种语言的结构,这样,才能在交际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和情景说出合适的语句。

4.语言练习和言语练习

要达到对语言结构的认知,除必要的讲解外,主要靠大量的练习。当然,学生在做以认知语言为目的的这类练习时,注意力必然主要集中在语言形式上。所以,我们有理由把这类练习称为“语言练习”。

同样,要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学生在做以言语为目的的练习时,注意力必须主要集中在语所表达的内容和交际情景上,所以,我们有理由把这类练习称为“言语练习”。

5.教学中必须区分出语言练习和言语练习

我们的教学如果不区分这两类练习,那么,对英语课堂实践的组织就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当然,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忽视言语练习的偏向,就说明这一点。所以不要认为只要练了,责任就尽到;而应当区分语言练习与言语练习,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使两类练习都能在课堂上作妥当的安排进行训练。

二、言语练习的种类

言语练习种类很多,大体可归纳为:

(1)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如问候•告别•值日生报告•相互命令或请求做事•等等;

(2)用英语讲解语音•词汇•语法或课文等;

(3)用英语就所学的内容进行问答;

(4)用英语介绍人•图•实物,或借助实物讨论•会话;

(5)按情景讲故事•游戏•表演;

(6)改写课文;

(7)用英语交谈;

(8)作文。

篇7:ieiui的练习

一、变机械性练习为创造性练习

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师往往把练习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 认识上的偏爱加之应试的指向, 导致练习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因此, 我们应多设计创造性的练习, 即改变练习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设计新的练习, 以达到巩固课本知识、发展智力的目的。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的有关应用题后, 设计如下片断训练:学校开展植树活动, 三年级3个班, 每个班植树30课, 四年级3个班, 每班植树40课。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教学大纲只要求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当教学任务完成后, 又设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经过思考竟然得到第三种解法:30×6+10×3=210 (棵) , 并能流畅地说出思考的过程。当学生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解题方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时, 学习积极性倍增, 创新欲望也就更加强烈了。

二、变随意性练习为目标性练习

随意性的练就是目标不明、要求不清的训练;目标性的练则有明确的学习要求, 它规定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范围内应达到怎样的要求。数学教学每课都有学习目标, 因此我们设计练习时要从单元整体要求出发, 分课实施, 分节落实。如学习小数乘法时, 我们就应明确该组的整体目标是:

1. 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规则, 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2. 能够根据特点自觉地应用乘法定律, 进行简便计算;

3. 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

根据整体目标, 把练习落实到每课时, 每节课都有相应的要求。这样目标明确、单元要求清楚, 分课实施, 分节落实, 效果显著。

三、变盲目性练习为高质量练习

目前我们有好多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中还停留在“题海战”的层面, 师生都埋头钻在作业堆里拼命奋斗。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成绩, 却忽略对作业的精心设计。为了应付各级考试和调研, 有的教师盲目地从各种各样的试卷上复印毫无质量的练习题让学生重复地去做, 进行大量的考题练习, 或者重复练习课本上的作业题。

四、变课外练习为主为课内练习为主

有的老师上课讲丰盛, 直至下课才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外完成各项练习, 造成学生严重的作业负担。练习作业演变为“教的补充”“教的强化”, 这自然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失去了训练应有的教育意义。我的做法是:把“练”挤进课堂,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训练活动的最佳组合。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 从“尝试操作”入手, 让学生动手绘制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并测量自己绘制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 让学生通过折叠、拼凑、测量、计算进行验证, 让学生多渠道证实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五、变单一的书面练习为优化的组合练习

过去每课授完后完成书面作业的单一的练习形式, 严重影响着训练的质量。为此, 我采取的是多种类型的作业优化组合后进行训练, 即:采用必做题、选做题、兴趣题、视听题、游戏题、操作题等形式多种的练习优化组合, 在课堂上统一调控, 穿插训练。在优化组合的过程中, 必做题是基本题, 它是按大纲要求进行的达标训练, 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完成的时间一部分在课前, 大部分在课中, 小部分在课后;选做题是给尖子生开“小灶”的训练题, 欢迎中等程度的学生也去训练;兴趣题是为后进生专门设计的, 布置学生看电视 (影) 做数学智慧题, 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完成;其余类型属于动手为主的训练, 学生均能圆满完成。这样多种类型的作业优化组合, 学生就会乐练, 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8:ieiui的练习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语文课程作为一门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其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多处阐述了加强写作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为了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多种实验教材都以不同的方式对写作训练题进行了编排。

一、研究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湖北省宜昌市所有初级中学使用的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以下简称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此教材每册书除了在每单元安排写作训练进行写作导引和写作实践外,还在有些阅读课文的“研讨与练习”中设置了大量的写作练习。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课文后写作练习题与课文联系紧密,秉承了过去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优良传统。写作练习是课文练习的一部分,是学生进行练笔的重要途径。这一类练习题的科学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形成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语文教师非常重视写作教学,对每单元一次的写作指导也总是不遗余力,但传统的单元作文教学以文体为主线,训练方式以“整篇写作”为主,在作文的时间、字数、文体、体裁等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它所涉及的写作知识、写作能力和训练要求综合性高,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练习,写作的内容大都与课文内容有联系,承载的信息量较小,写作形式更加自由灵活,更多关注的是单项能力的训练,这样将写作训练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粗为细,使学生写作能力聚零为整、积薄成厚、积少成多。有的练习需要学生用精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有的练习则需要学生具有清晰的思维逻辑,这些无疑是对学生语言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训练。形式多样短小精悍的课后写作练习,便于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这也为大作文积累了写作素材。由此可见,学生进行课后写作练习正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无论是单项能力的训练还是素材的积累,都为单元作文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研讨与练习”中写作练习题分类研究

据统计,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研讨与练习”中的课后练习题共559题,其中写作练习题72道,约占总题量的13%。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后写作练习进行分类研究。

(一)表达方式类写作训练题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与内容中更明确地指出:“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说,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种表达方式的恰当运用,是初中语文写作训练的重头戏。这类练习呈现出以下特点:不同的年级侧重于不同表达方式的训练。九年级偏重于议论的训练,共设计10题;八年级偏重于描写的训练,共9题;记叙手法的训练则受到了最大的关注,贯穿于七至九年级的写作训练中。其分别为5题、5题、7题,且形式多样:既有人物形象的塑造,如《阿长与山海经》的写作练习;也有记叙事件过程变化的练习,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关于叙事情节的提炼,例如《心声》;也有叙述视角的转换,例如《老王》、《智取生辰纲》等课后练习。在记叙类的写作训练题设计方面,编者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七年级时“写一两个事例”、“写一段话”、“改写某一部分”,到改成一篇记叙文、续写、改写或缩写故事,难度不断加大。

关于描写类的练习题教材安排较多,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训练。其中人物描写主要是从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设计练习。笔者认为,在当下信息量大、心浮气躁的社会环境里,很多学生缺乏细心的观察、细致的描绘,此类练习设计还可以丰富全面些,以加强学生语言生动性的训练。教材中关于心理描写的训练过多。另外,景物描写的训练亦有重复之嫌。议论类练习题在九年级的编排也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由七年级时的“写一段评价文字”、“写一点欣赏文字”到八年级“写一则感想”、“写一封公开信”,再到九年级“写片段作文”、“写成一篇议论文”,让学生逐渐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阐述自己观点并做到有理有据的议论能力。这一部分的练习设计,还能与生活紧密相联,体现出这种表达方式的实用性,例如七下学完《斑羚飞渡》就要求学生“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九下学完《诗经》设计了“写一段赏析文字”的相关练习,还有多次出现写“读后感”的训练题。如此设计,既弱化了议论这一表达方式的学习难度,又削减了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积极性。但是,这一部分训练题中,有4次要求以书信的方式来完成,未免过多。这些书信写作练习的设计还包括了三种书信形式:一是建议信,如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练习;二是公开信,如八年级下册《罗布泊》练习;第三种是私人书信,如九年级上册《傅雷家书》练习。尽管都是书信,但建议信、公开信和私人书信在写作上还是存在着差别,如果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写作指导会很费时费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这类写作训练题选择了放弃。《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会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但教材对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的练习题设计太少,仅仅只有2题。关于抒情类表达方式的训练,共4道题,均是从诗歌教材中衍生出来的,这恐怕也加大了学生训练这种表达方式的难度。

(二)写作技法类训练题研究

学生学习写作需掌握一些基本写作技法。经统计,教材中关于比喻的写作练习共3题,想象类写作练习共9题,其它的写作技巧训练题,涉及到了对偶、对比、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共6题。由此得知,想象类练习在写作技法练习的比重很大,这一设计,体现了此套教材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力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要求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但想象训练,又不能够只是单一的训练,它总是和其它写作技巧或写作形式的训练糅合在一起,例如七年级上册《春》的写作练习,既训练了想象,也训练了比喻的运用;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要求改编成课本剧,除了需有丰富的想象,还要求学生具备编写剧本的基本能力;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的写作练习是“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心迹。”文字的表述中要求是想象,但是,这个想象必须建立在对鲁迅的性格、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而且,其中的很多想象练习题,想要完成好它还必须对阅读文本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对文本主题有较准确的把握。这类训练题,看似可以天马行空,任凭思维之舟肆意飘荡,实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在教学实践中,想要学生写出佳作,教师需做大量充分的写前指导。在修辞手法的写作练习中,比喻句的写作共3题,对偶1题,拟人、排比等常用修辞手法的写作练习题没有涉及,不免是个缺憾。

三、写作形式类训练题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七-九年级)的学段目标与内容有以下写作方面的要求: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此教材设计缩写练习1题,扩写3题,续写1题,补写4题,改写13题。以上这些写作形式,都需要先认真领悟原文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主旨,这样写起来才胸有成竹,完成它们还需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或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实践中,扩写、续写、补写这三种形式老师们选择运用的稍微多些,缩写和改写练得相对较少,这也和中考考不考有一定关系。

关于仿写,尽管语文课程标准中并未提及二字,但绝大多数的一线老师都知道它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不二法宝。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也非常重视这种写作形式,每册书都有仿写训练,6册书共达15次之多。仿写是把学到的写作知识直接转化为写作技能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仿写架起了由“读”到“写”的桥梁。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联系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初中生正处在写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常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感性的经验支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会依托一些经典的文章,告诉学生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呼应过渡……让学生逐步掌握到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体味到写作的奥妙,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教材关于句式仿写练习共3句:七下时只做简单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练习,八上时进行对偶句的写作,再到九年级时是对“我是干瘪的稻穗,————”诗句的仿写,难度逐渐加深,充分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于写法仿写题的编写,笔者认为七年级下册4道题的练习所选例文典型,分别是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运用对比对动物进行描写,题目难度适中,学生训练起来会充满成就感。七年级上册的5道题则难度较大,例如赏析文字和《短文两篇》的仿写,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能写出较好的习作。关于诗歌写作手法的仿写,七八九年级均设计了一道题。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七八年级学生的完成情况并不是很好,毕竟诗歌创作需要有高度凝练的语言和丰富形象的意象,无论是诗歌外在的形式还是内在的神韵,尤其是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仿出质量仿出新意。

四、“研讨与练习”中写作训练题的特点

课后写作练习作为单元作文教学的有益补充,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首先,大多数课后写作练习的形式灵活自由,篇幅短小精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写作的良好习惯;其次,大多数课后写作练习注重单项技能的训练,如某种表达方式的练习或者某种写作手法的运用等等,训练目的明确。再次,单元作文由于篇幅长,教师批改时间长,反馈相对滞后。但大多数课后写作练习篇幅短小,学生可以即时完成,教师可以即时批改。这样的当堂训练,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写作状态,也能让学生逐渐适应这种限时思维的方式,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教版教科书的“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训练题是与课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本文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落实课后写作训练的意义,也更加明确了今后的训练方向。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邓小珠.人教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实验教科书课文后写作练习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5]张荣荣.结合教材中的“研讨与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

上一篇:冬至的现代诗句下一篇:四川大学应用技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