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品安全的思考

2024-06-25

关于食品安全的思考(精选6篇)

篇1:关于食品安全的思考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提到食品安全的问题,首先要提的就是曾经震惊世界的疯牛病引发的病牛肉危机事件。1989年英国就开始发生疯牛病。2006年,世界著名巧克力食品企业英国吉百利公司的清洁设备污水污染了巧克力,致使42人因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巧克力而中毒,这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到底是由于什么而导致的呢?首先不得不提到的一点就是食品检测制度:看到的突击检查较多,效果也最好,平时的抽检估计会有一定猫腻,现在爆出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以央视记者暗访调查为主,其实这些问题监管部门极有可能是知道的,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罢了,这其中有可能会存在利益链条。而且有些问题,依然是公开的秘密,但就是没有人来管,和这个检测监督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其次就是由于处罚力度过轻:近年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使得人们对食品安全信任感下降,也对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效果起了疑问。虽然食品安全法加重了食品安全犯罪的处罚力度,但是由于在行政法、民法和刑法的执法衔接还存在一定问题,导致有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没有得到严惩。目前相关管理办法尚未出台,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具体监管部门和监管方式不明确,给食品安全带来一定隐患。具体体现在:一是生产经营行为交叉的企业存在盲区。如“前店后厂”,既有生产加工行为,又有即时制作,现做现买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无法明确归一个部门监管。二是熟食、烧味等加工行为存在监管漏洞。三是街边流动摊贩卫生状况较差,达不到发证的条件,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具体由哪个部门监管不明确。再就是第三方监管机构的缺失和监管的不透明: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是指政府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对食品的安全性所进行的一种监督管理活动。其主体必须是由国家创立的、依法行使国家法律并能对食品的再生产过程进行干预、控制和监督等强制性管理活动的政府专业机构。就目前的监管模式来看,由于没有摆脱多部门联合监管和按品种监管的局限,实践中弊端日益显现。首先,它人为地割裂了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完整环节,不利于实现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也不利于预防食品污染。因为,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界限是理论上的,在现实中,生产单位本身在搞流通,流通单位也在搞生产,在生产和流通、流通和消费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结合,部分经营方式在环节归属上也存在客观争议,界限较为模糊。而界限的模糊往往导致各部门监管对象的模糊,因此,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在所难免。

食品安全事件逐年递增,涉及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民已经对国产食品的信任度已经约为0,各地因食品中毒死亡事件时有发生,最终在某地某小学出现了因食品而导致的急性以及慢性中毒,导致了多名儿童死亡,这引起了人民的公愤,一些大学生开始上街游行,也有人抨击政府,认为这一些都是政府监管不力造成,政府迫于压力紧急修订一部食品安全法。

对于食品安全的问题,我认为之后一定会有严厉的制度形成,有些同学会说,把那些黑心商贩都杀掉,看谁以后还敢这么做.严酷的刑罚是无法根本上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朱元璋采用的酷刑治吏,最后他却发出了”我欲除贪赃官吏,却奈何朝杀而暮犯”的感叹,说明加重刑罚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而且以后也不会加重刑罚, 刑罚轻缓化已经是一种世界趋势了,古代的中国刑罚史是一部重刑史,但时至今日, 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刑罚制度的发展必然真实体现并积极顺应刑罚的轻缓化趋势,刑罚轻缓化是刑法现代化的表现形式,所以以重刑罚来打压食品安全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即使在食品安全法中规定某些情节可以导致死刑,但对应的情节必定是很严重了.以后更有可能的是加重经济、名誉上的处罚。比如餐馆经营者在出了事故后将不得从事该行业;加大罚金,加重违法犯罪的成本等手段。在个人信用记录上留下相关的记录。

但是个人认为觉得政府在短时间内还将继续担任检测任务,领导并且管理某些检测机构。这些机构出现的前提是有法律的保证,若没有法律规定,食品公司就不会花钱去送检样品,即使有部分公司会选择去送检,但是也将不足以维持这些机构的运行。这些机构的人才也要求是素质比较高的,若没有良好的条件,也将无法吸引人才。只有区区几千的薪水,而且做的都是日复一日的工作,还没有上升的空间,换做你,你会去么?而且在没有历史的条件下,第三方机构的权威性很难得到建立,如果靠政府建立,机构的公平公正性又会受到质疑。即使有这些机构了,如今政府的权力没有很好地被限制的话,打压一些小小机构还是没有问题的。

除此之外,我觉得到时候政府的监管力度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加强,加大对食品原产地的监管力度,但同时在加大政府权力的同时,我觉得随之会出现一系列的腐败问题,通过行贿逃过一些监管,会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死灰复燃。媒体以及公民的监督意识将会变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政府权力,当然也只是一定程度上,这和我国的政治体制有一定关系,就不扯远了。总之政府对食品公司的监管还将继续出现较大的漏洞,中央的政策到地方上,执行力度将会大大降低。

我由衷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食物里将不再有各种添加剂,我们能够安心的购买食用。

篇2:关于食品安全的思考

“还不如就什么都不要管,让我稀里糊涂吃,然后再迷迷糊糊死好了。”

“瘦肉精,染色馒头,色素奶茶,地抠油,有毒奶粉,假鸡蛋,假牛肉虽然吃了都有点不利于人体健康,但确实对国家过去GDP的增长有着很大贡献。”

“食品问题不出则已 一出就是大问题 什么知名品牌放心的免检的全是屁话 苏丹红 三聚氰胺 瘦肉精 这真是增长国民化学知识呀!”

这是最近网上热议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于这个社会顽疾我有些自己的看法。

在这一轮轮**中,少不了的永远是媒体的口诛笔伐,相关部门的快速反应,相关责任人的道歉表态。但到底缺失了什么,才导致人们在同一块石头上一次又一次地跌倒?是时候痛定思痛了。历次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听到了道歉,但没看到有人受严惩;我们听到了表态,但没看到具体的解决措施。双汇瘦肉精事件的不了了之,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今后有没有企业继续效法:置人民安全于不顾违法牟取高额利益——媒体曝光——相关部门迅速行动——有关责任人表态——偃旗息鼓、**平息。这种违道德的利益高惩罚小的行为或许会成为企业家们的一大诱惑!

其实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 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二 法律的不完善,政府监督不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下,面对着其他企业的竞争,利益的诱惑,不少开发商身上流的道德血液逐渐减少,以至于他们抛开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是一味的朝钱看,只顾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而见利忘义、蒙骗欺诈、巧取豪夺,丧失最基本的社会道德,生产食品的工人如此评价他们的产品:“打死我都不会吃,饿死我都不会吃”,里面加了色素的,从粮食、蔬菜、水果到熟食、副食,每种商品的生产者都曾这样说过,他们吃专门自用的粮食或者蔬菜。然而,当某一个企业出现问题,可能是这家企业有一个缺德的老板了,当一个行业出现问题,可能是行业监管出现了漏洞,可当所有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出现了道德问题的时候,那只能说我们的监管部门严重失职了,这是因为有部分地区为了追求GDP的高增长,对某些企业放宽监管,在这次双汇事件中,河南政府还抱怨央视说什么都好商量,干嘛把东西都捅到台面上!

篇3:关于食品安全的思考

一、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以强调关注民意, 反映民生为主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 》已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针对近年来食品安全方面违法犯罪的新情况, 该修正案对刑法的有关规定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进一步加大了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

(一) 与《食品安全法》衔接, 扩大入罪范围

我国于2009年颁布并施行了《食品安全法》, 而《刑法》中的相关罪名设置呈现出滞后性, 导致一些违反《食品安全法》的犯罪行为难以准确定性。《食品安全法》对食品以及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以及监管者规定了相应的义务, 但当他们违反义务应承担刑事责任时, 在《刑法》中却找不到恰当的罪名。《刑法修正案 (八) 》第24条将刑法第143条修改为“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 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与原刑法条文相比较, 其根本性的变化在于用“食品安全标准”替代了“卫生标准”。这就扩大了本罪的适用范围, 解决了《刑法》与《食品安全法》的适用衔接问题。

(二) 进一步加大了食品安全犯罪的刑罚惩治力度

《刑法修正案 (八) 》在对《刑法》第143条、144条的修改中, 加大了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惩治力度。首先, 两罪作为贪利型犯罪, 行为人的目的是赚取非法利益, 而以财产刑剥夺其财产利益, 是十分有效的惩罚和预防犯罪的途径。但《刑法》中财产刑设置上的不足却妨碍了其功能发挥。为此, 两罪分别取消了对于结果加重犯规定的“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的规定。其次, 两罪的加重处罚情节也作出了重要的修改, 在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加重情节的要求之外, 分别作出了“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规定。这是结合《食品安全法》的相应规定, 并从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出发, 对于那些虽未造成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结果, 但是却给社会公众造成严重恐慌, 给国家形象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给相关食品行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为予以从严惩处的规定。另外, 在2010年9月, 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曾联合发布了一份《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通知》中规定, “对于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累犯、惯犯、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以及销售金额巨大的犯罪分子, 要坚决依法严惩, 罪当判处死刑的, 要坚决依法判处死刑”。可以说, 该《通知》实际上是在准立法层面启动了食品安全犯罪领域的“严打”。《刑法修正案 (八) 》的相关罪名罪状及法定刑的修改实际上是对食品安全犯罪领域的“严打”的持续发力。

(三) 新增食品监管渎职罪

《刑法修正案 (八) 》第49条增加了食品监管渎职罪的规定。具体规定如下:“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 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 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1款) 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 从重处罚。 (第2款) ”在《刑法修正案 (八) 》出台前, 根据刑法规定, 对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发生渎职犯罪, 根据犯罪主体身份不同, 分别以不同的罪名 (如商检徇私舞弊罪、动植物检疫徇私舞弊罪、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 予以定罪处罚。新增食品监管渎职罪, 解决了相同性质 (即职责性质相同) 的渎职犯罪行为因所处单位部门不同而承担不同刑事责任 (即同质不同罚) 的法律问题, 从而对同样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发生渎职犯罪, 并且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统一以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处罚, 以此达到定罪和量刑统一。

二、理性认识刑法对食品安全保护的强势介入

(一) 刑事立法需要独立和理性

人们通常形象地比喻刑法是“第二道防线”, 没有刑法作后盾、作保障, 其他部门法往往难以彻底的贯彻实施。然而, 诚如杨兴培先生所言, “刑法作为第二次违法规范形式的产物, 它的完善还有赖于首先制定和完善一些前置性的法律为刑法的制定提供基础。刑法的有效执行, 还有赖于前置性法律的有效执行。只有当前置性的法律无法惩治和阻挡一般违法性行为时, 才需要刑法闪亮登场。不然刑法的补充修改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不可否认, 这些年我们在食品安全保护方面付出了努力, 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标准滞后的问题仍然突出;法律法规对各部门的监管职能规定得也不是很明确;县区一级食品安全监管十分薄弱, 在乡镇基本没有相应监管机构;部分消费者, 特别是广大农村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也使得犯罪分子得到可乘之机。这些问题, 不是加大食品安全犯罪的惩治力度就能解决的。况且, 刑法也不应超出部门法的意义去解决其他法律应该解决的问题。虽然, “刑事立法中的刑罚早期化、重刑化倾向在当前情势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是对某一法益是否有必要加以刑罚保护必须从刑事立法本身出发进行判断, 即坚持刑法独立性判断原则”。

受传统思想流弊的影响, 刑法万能的理论还有一定的市场。同时, 运用刑法打击犯罪, 相对于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经济管理模式调整以减少、预防犯罪而言, 成本更低、风险更小, 一定时期内甚至效果更为明显。这些都使得刑法的触须不断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那些本来可以通过民事、行政等手段解决的问题, 却强行向刑事司法适用的路径上靠拢。然而, 在思忖某违法行为入罪的必要性的同时, 也必须同时考虑其可行性。在我国的刑事立法并未做好观念性和体系性变革的准备下, 即未将行政处罚和刑事制裁的违法-犯罪二元机制变为刑事制裁一元机制的情况下, 将原本属于“违法”的行为人为地、强行提升为“犯罪”而遭受刑事制裁, 一方面, 破坏了固有的二元制立法体制;另一方面, 其司法适用的收效也远未达预期。

(二) 刑事司法需要公正和机变

20世纪90年代的山西假酒案, 近如石家庄三鹿三聚氰胺奶粉案, 均有相关犯罪人被处以死刑。可见, 我国关于保障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定不可谓不严, 刑罚适用不可谓不厉。然而, 在食品生产、销售领域的违法犯罪事件仍层出不穷。对食品安全的保护, 长期以来存在着“中央下狠心, 地方表决心”的不正常现象。一些大食品厂往往是地方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保住工厂也就保住了财政收入, 尤其是在当前将经济发展指标作为官员考核主要标准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自然是对食品安全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 由于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牵涉到许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若依法严惩可能会使整个行业遭受重创, 一些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以“维稳”的名义保护所谓“重点企业”, 于是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强化了那些违法犯罪的企业和个人的侥幸心理。可以说,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某些地方政府及其主管领导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贝卡利亚曾经说过, 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 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可以相信, 只要让每一起关涉食品安全的案件都诉诸于法律, 并得到公正的司法适用, 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就会得到极大的改观。

另外, 与其不断呼吁加大刑法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惩治力度, 不如将现行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用好, 用足。具体到刑法, 与其建议不断增加新的罪名, 不如立足于现行规定, 对刑法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解释。我国成文法立法形式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滞后性, 随着时代的演进, 法律总会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不理想的状态。而法的稳定性的特质, 也包含着在其适用中的机变的要求。诚如张明楷先生所言, “既然信仰法律, 就不要随意批判法律, 不要随意主张修改法律, 而应当对法律进行合理的解释, 将‘不理想’的法律条文解释为理想的法律规定”。

三、结论

从刑事政策的角度看, 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 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和系统化的保护体系, 而刑法只是最后一道关口。因此, 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措施必须做到严密、适当, 使其既对食品安全犯罪起到应有的惩戒, 不使严重危害社会的食品安全犯罪分子逃脱法律的惩治, 同时也要做到罪刑相适应, 避免不必要的刑罚浪费和司法资源消耗, 避免刑罚的过分严厉。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保障食品安全工作设定了如下目标:“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健全法制, 严格标准, 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 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 加强监管执法, 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笔者认为这才是抓住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兴培.公器乃当公论, 神器更当持重—刑法修正方式的慎思与评价[J].法学, 2011 (4) .

[2]郑延谱.论有限刑法的有所作为—和谐语境下刑法使命与局限性之协调[J].政治与法律, 2010 (2) .

[3]刘国龙“.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的理解与适用[N].检察日报, 2011-04-06.

篇4: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食品 安全 思考

引言

一连串食品质量问题的曝光,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这一国之根本的关注和担忧。仔细回想这一问题的发现,并非偶然,而是在目前特殊条件下的多方社会经济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作为食品安全的直接承受者,我们有必要对食品安全作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改善食品安全现状,促进人类与社会的长远发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对于食品而言,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人类生存、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时刻也离不开食品。食品的安全直接关乎人民群众,从而影响到人类的长远发展,国家的发展壮大。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总概况

食品安全,包含两个层面的概念。一是食物,粮食的供应问题,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其需要的基本食品;二是质量,要求食品健康无害,营养卫生。

1、从数量上说,我国的食品供给非常充足,现今的中国老百姓追求的不再是吃得饱,而是吃得好。因此,百姓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2、从食品安全上说,来自农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库存粮食质量达标率已达到97.5%,且我国的食品安全合格率已从15年前的56%,上升到现在的90%以上,沿海大城市更是高达95%以上。

3、从上层建筑来看,09年我国出台了《食品安全法》,建立了食品安全网络制度,统一了食品国家安全标准,取消了食品的“免疫制度”,构筑了更为严密的食品安全网络。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也解读了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的刑事责任。

二、我国食品安全出现的问题

1、化学污染带来的安全问题。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很大,尤其是江河、湖泊、近海污染等是导致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这些被污染水体中,有机污染和重金属含量严重,而农、畜、水产品富集,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其次,种植与养殖造成的源头污染。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从源头上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人们过量地施用化肥,造成了蔬菜中硝酸盐大量累积,对人体造成了危害;农药残留超标,兽药、生物激素和生长促进剂使用不当,以及养殖环境的污染,都会造成大量有害物质的粮食、蔬菜、水果、肉制品、乳制品等不合格产品充斥市场。

2、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现象大量存在。例如,沙门病菌、肠出血型大肠杆菌等。

3、食品加工生产过程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生产者出于牟利目的,导致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食品加工要求、食品安全标准操作,造成了极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4、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依然严重,有少数企业的法律意识淡漠,重生产、轻卫生的现象,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今年两会食品安全的关系指数最高:一是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从过去的粮油、豆制品、水产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奶制品;二是危害程度越来越深,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三是制假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走向内部、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

三、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1、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发展重要时期,对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经验,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当前市场规则的盲点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谋取暴利。再者,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存在着诸多弊端,给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我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職能部门之间要么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出现争着不管、互相推诿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而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缺乏必要的常识,导致了消费者安全意识淡漠,不顾及食品的生产日期、质量、卫生,只图便宜,总抱有侥幸心理,这就为食品的销售大开方便之门。

2、食品安全问题解决的建议

政府方面:

(1)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和食品安全过程监管机制,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下柜制度,从制度方面保障食品安全,规范食品产业的结构规模化、规范化。

(2)要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根据地方特点确定种植、养殖结构的宏观计划,有机地组织各地区优势农产品生产,并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补贴和舆论导向支持,大力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引导农民科学种植、科学养殖,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3)要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加大食品安全案件的惩处力度。政府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继续完善《食品安全法》,调整、整合现有的部门职责,建立职责明确、责权统一、监管严明、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提高整治效果。

(4)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与监督作用。既要继续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又要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培养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消费者方面:作为消费者,我们要摒弃贪便宜、图方便。随大流的不合理的消费习惯,养成进超市、购合格产品、看日期、查包装的科学消费习惯;要有识别优劣食品的意识,不断提高鉴别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还要放弃好人思想,增强维权意识,积极为有关部门提供线索,并主动协助监管部门的工作。形成人人远离不洁食品,个个打击伪劣食品的良好氛围。

总之,生活在高度社会化的今天,人们要想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出健康,除了有关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相关食品卫生法规、条例的规范和制约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和了解我们日常饮食中的食品安全,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健康美好,才有利于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及工作重点》 张勇

[2]《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何文娟

篇5:关于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考

工商机关要在创新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上下工夫,建立和完善工商监管、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体系,突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关键环节、重点部位,大力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真正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工商机关要在创新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上下工夫,建立和完善工商监管、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体系,突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关键环节、重点部位,大力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真正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严格把好食品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关,依法清理和规范经营主体资格

把好食品市场经营主体准入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法定职责,要坚持常抓不懈。一是坚持依法登记注册,严把主体准入关。要依法完善注册程序,规范登记用语,对食品安全经营涉及前置审批的事项,始终坚持先证后照的原则,对没有依法取得食品相关许可文件的,坚决不予核准登记食品安全经营范围,确保食品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有效。二是要结合每年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规范食品经营主体资格,对被吊销许可证或许可证过期失效的,要及时依法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登记。三是要依法取缔无照经营,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依法取缔无照生产经营食品行为。

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和完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一是要结合市场巡查,按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的要求,基层工商所对食品经营主体实行信用分类分层监管,依据其守法和信用状况,合理确定分类的时限和定性、定量标准,防止和避免因标准不一形成信用等级失衡的问题,不断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基层工商所才能根据经营者的信用等级,将执法力量和资源重点放在问题易发和多发的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管。二是实施责任区管理,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化。要以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十项制度为基准,按照数量合理、任务均衡、边界清晰的原则,把辖区划分为若干责任区、若干个监管网络,落实精细化管理。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务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人员,这就要求每一位干部明晰责任区内食品经营主体的分布情况和经营状况,实施食品安全监管的针对性监管,有效地保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重点部位、重点对象监管到位,提高行政效率。同时,基层工商所要把引导和监督经营者自律作为规范经营行为的重要任务。督促其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购销台账、质量承诺、质量协议准入、质量责任、质量自检、食品退市等七项制度,重点抓好企业、商场、超市、批发市场的自律制度和措施落实,以促进食品经营者提高自律能力,更好地对消费者负责。基层工商所要加大制度和机制创新,积极构建食品安

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日常监管,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强化对食品经营者行为的规范和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的动态监管,对在巡查、检查、申诉举报、检测中发现的违法经营行为以及拒不履行退市义务的经营者,要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有效地维护食品市场秩序。强化食品质量监管,建立和完善市场食品质量准入体系

篇6:关于食品安全的思考

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问题是直接关系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点问题,是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难点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XXX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和资金投入,制定下发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和食品安全责任目标考核办法,使食品安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食品环境有所改观,但是,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监管仍然相对薄弱,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还存在许多问题和隐患,急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存在问题

一是经营环境卫生较差。学校周边大多是小型餐饮店和流动摊贩,经营面积狭窄,设备简陋,甚至很多流动摊贩的经营工具就是一辆手推车,基本没有防尘、防虫、消毒机等设施设备,生熟食品、原材料等随意露天摆放,餐饮垃圾随地乱扔乱倒,餐饮环境卫生较差,食品安全无法保证。

二是流动摊点不利监管。由于校园周边食品经营摊点具有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流动摊点屡禁不止,一般都无证经营,没有任何手续,摊贩的健康状况、原材料来源、生产加工过程等情况难以掌握,生产日期、厂家、保质期等基本信息很难判断,食品原料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防止污染和保鲜手段,为了竞争往往是低质低价,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三是经营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部分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漠视国家职能部门规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经营者在采购和销售环节中不按规定履行查验制度,不建立购销台账、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和不合格食品下架退市等制度,造成食品经营管理制度缺失,使不合格食品趁机流入校园。

四是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学校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开展较少,学生对食品安全识别能力较弱,广大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多数学生食品消费主要以食品的色、香、味为主,其中味道重的麻辣烫、烧烤等现制现售食品尤其受到学生的欢迎,而这类食品存在重复使用食用油,大量非法添加色素、防腐剂、调味剂等问题,长期食用易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校园周边食品市场良好氛围

一是加大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公示栏、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与食品有关的法律法规、卫生知识、辨别方法等,增强学生、家长、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和真伪食品辨别能力,引导学生到有资质的食品经营场所进行消费,督促食品经营者诚信经营。二是建立工商与学校联席工作制,执法人员定期进校园,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咨询活动,开辟校园“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通过现场讲解和信息公示,不断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消费意识。

(二)健全监管机制,严把校园周边食品市场准入关

要严格校园周边食品市场准入关,规范经营主体资格,建立学校及学校周边食品经营户动态监管档案,定期对学校及周边食品经营户进行巡查,严厉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对新登记的校园周边食品经营户,要采取跟踪巡查和后续回访等措施,对其经营范围、经营行为等进行全程跟踪监管,严防违规经营。

(三)切实履行职责,维护校园周边食品市场经营环境

一是加大巡查力度。坚持定期巡查与不定期巡查相结合,将校园周边食品经营区域分段划片,落实到具体人员,制定巡查计划,增加巡查频次,对辖区实行全方位、流动式、不间断的监督检查,实现校园周边食品市场无缝隙监管。二是加强执法监督。大力开展学校周边食品执法检查专项行动,重点检查学校及周边食品经营户的证照是否齐全,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等制度是否落实,经营食品是否有QS标志,有无销售“三无”食品和假冒伪劣、有毒有害、过期变质及其他不合格食品等,对未取得食品卫生经营资格的企业、餐饮店以及流动摊贩,坚决予以清理和取缔,对销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过期变质等不合格食品的,依法从严从重进行处罚。三是强化经营者自律意识。积极开展“诚信经营户”及“校园放心店”评比活动,引导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树立“文明诚信光荣、欺诈失信可耻”的经营理念,督促建立食品进货检查验

收制度、食品购销台账制度、食品质量管理制度、不合格食品下架退市制度等,促进食品行业自律。

(四)完善“三位一体”机制,加强校园周边食品市场监管合力

建立学校、社会、职能部门“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促进监管落实到位。一是建立学校日常监管机制。成立校园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第一责任人,落实具体工作人员,负责监督校园内食品经营者经营行为。二是建立社会监管机制。建立校园周边食品义务监督站,聘请学生家长、社区居民担任义务监督员,实现校园周边食品全天候监管。三是建立职能部门协作监管机制。加强工商、教育、卫生、质监、公安机关、地方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加大执法力度,互通执法信息,协同开展检查,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食品进入校园周边市场。

上一篇:两岁八个月宝宝智力发育下一篇:村级防疫员考核评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