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程序

2024-06-05

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程序(精选8篇)

篇1: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程序

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程序

(一)积极分子培养阶段

1、对于申请入党的同志,应在收到其申请的一个月内,支部负责人找其谈一次话,给予鼓励。

2、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由所在党支部决定。党支部每年对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党委派人参加,并在会议记录上签字。经党员大会推荐、支部考察,支委会讨论通过后,方可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后要向全体党员公示。确定为积极分子后,支部向直属机关党委申报并领取《入党培养对象登记表》。直属机关党委根据发出的登记表建立积极分子名册。

3、党支部应定期分析研究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状况,对入党积极分子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要通过每年的民主评议活动,对不符合条件的及时淘汰,符合条件的及时补充。支部要根据积极分子成熟情况向党委汇报次年的发展计划。

4、党支部指定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联系人应定期找积极分子谈话,落实帮教责任制,做好经常性的教育培养工作,做到保教育、保培养、保成熟,负责填写好考察记录,及时向党支部汇报培养情况。

5、各基层党组织要利用党校等阵地,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的系统教育。党支部要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听党课,参加党内有关活动,给他们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党委要负责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业务知识的培训。

6、建立和坚持发展对象公示制。入党积极分子经过党支部一年左右的考察培养,对各方面条件基本成熟,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接受为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要进行公示。公示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政治思想表现、工作实绩、培养考察情况及其他需要公开的内容,公示时间一般为7天。要在公开栏、学习园地等公共场所,以书面形式向群众公示,接受监督。群众对发展对象如有异议或意见,可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党支部或所在上级党委提出,书面意见要签署真实姓名。党委和支部对举报的问题,要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向群众反馈。

7、确定为发展对象后,支部要负责做好政审工作。政审的主要内容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本人的政治历史和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政审的基本方法是:同本人谈话、查阅有关档案材料、找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以及必要的函调和外调。在听取本人介绍和查阅有关材料后,情况清楚的可不再函调或外调。政审要形成综合性材料。

8、支部在做好发展对象政审工作的同时,要及时召开党内外群众座谈会,让群众进行评议.并做好评议记录。还要通知发展对象,写好自传和近期思想工作汇报。团员入党的,让团组织完备其“推优”手续。

9、入党积极分子要及时参加省直党校的集中培训,培训的时间一般为5至7天(或不少于40个学时),培训内容主要是特色理论和党章。培训结束后,由省直党校统一进行考试。凡不经短期集中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不能入党。培训合格证由省直党校统一制发。

10、在培养成熟、材料齐全之后,党支部应将发展对象的考察材料及政审材料交直属机关党委,并提出发展为预备党员的申请报告。

材料应包括:(1)入党申请书;(2推荐评议材料;(3)近期思想工作总结;(4)入党培养对象考察登记表;(5)政审报告及材料;(6)党校培训学员鉴定表;(7)其他有关材料。

(二)预备党员接收阶段

1、直属机关党委收到支部要求发展预备党员的报告后,要认真审查考察材料,把好预审关。预审通过后,核发申请人《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

2、申请人填写《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党支部应向其解释《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中的各项内容。发展入党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入党介绍人一般由培养联系人担任,也可由发展对象自己约请,或由党支部指定。《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填好后交支部审阅。

3、支委会要对发展对象填写的《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和有关情况进行严格审查,经集体讨论认为合格后,再提交支部大会讨论。支部大会采取举手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赞成票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半数,才能接收为预备党员。如果一次会议同时讨论两名以上的申请人入党,要逐个讨论表决。

4、根据支部大会决议,如同意接受申请人入党,支部将决议填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支部和支部书记盖章签字后,报党委审批。(设总支的单位,要经总支审查签署意见后再报党委审批。)

5、党委审批前,要由党委委员与新党员谈话。党委会审批预备党员时,必须经集体讨论决定,党委对支部上报的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必须在三个月内审批。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应返回支部复议,重新填写《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如在一次党委会上同时审批几个人入党,要逐个审批。表决时,同意的人数超过应到会委员的半数方为通过。

(三)预备党员考察阶段

1、党委会通过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后,直属机关党委应及时将“接收预备党员通知单”交给所在党支部,参加本支部的组织生活。

2、入党介绍人(或联系人)具体负责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里的教育、考察,及时填写考察记录。

3、党组织应及时将预备党员编入党支部和党小组,要通过参加党组织生活和实际工作锻炼,使他们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4、党委对预备党员应继续开展短期培训,进行党员标准再教育。

5、预备党员,必须进行入党宣誓。宣誓仪式,一般由基层党委(党总支)组织进行。可结合“七一”纪念活动和预备党员培训班时进行。

6、预备期满,由本人提出书面转正申请,党小组提出意见。党支部及时召开支部大会讨论其能否转为正式党员。讨论前,支部要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并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具备党员条件的,按期转正,不完全具备条件,需进一步教育和考察的,可延长一次预备期,延长时间不少于半年,最长不超过一年;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支部大会讨论、表决后报党委审批。

7、党委对党支部上报的预备党员转正的决议,应在三个月内讨论审批。审批结果应及时通知党支部。党支部书记要与本人谈话,并将审批结果在党员大会上宣布。

8、预备党员转正后,应将有关的入党材料归入本人人事档案进行保存。

篇2: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程序

(一)、申请人向本人所在党支部递交书面入党申请。写入党申请书,一要对党忠诚老实,二要联系思想实际。申请书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对党的认识;表明为什么要入党;本人成长的主要经历和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简要情况;明确努力方向,表达接受党组织考验的态度和决心。

(二)、28周岁以下的青年入党,一般应从团员中发展,发展团员入党一般应经过团组织推荐。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光荣任务。具体推荐步骤是:党支部接收入党申请书后,责成团支部召开团员大会进行民主评议,评议通过后,团支委在进行认真考察的基础上,填写《推荐优秀共青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登记表》,逐级报团总支、学院团委进一步考察审核后,签署意见向党支部推荐。

(三)、党支部在接收入党申请书时,要与申请人谈话,应积极鼓励,并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争取入党的努力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了解,根据申请人的条件和表现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设立支委会的党支部由支委会讨论确定,在支部大会上宣布。未设立支委会的党支部由支部大会讨论确定。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向党总支汇报。

(四)、对已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支部要指定1--2名正式党员做培养联系人,并采取吸收他们听党课、参加党内有关活动、给他们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培养和帮助。对积极分子进行短期集中培训,是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积极分子必须参加学院党校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没有经过培训的原则上不能发展入党。

(五)、入党积极分子应经常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一般每季度书面汇报一次,以便党组织了解自己的思想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六)、对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后,要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支委会(未设支委会的支部大会)讨论同意,可列为发展对象,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公示。如入党积极分子是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知名人士的,在列为发展对象前,党支部还要征求党委统战部的意见,前者还要征求民主党派主委的意见。

(七)、经公示无异议的发展对象,要进行政治审查。政治审查的主要内容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本人的政治历史和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

政治审查的基本方法是:同本人谈话、查阅档案材料、找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以及必要的函调和外调。对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的了解,一般采取函调,要从严控制派人外出调查。对从工作单位来我院学习的学生,要通过函调了解其在原单位工作期间的政治情况。

(八)、对条件成熟的发展对象,党支部要写出书面报告,并附有关入党材料报党总支。党总支确认基本符合党员条件后,在党支部的报告上签署意见,并附有关入党材料报组织部预审同意后,发放《入党志愿书》。

上报预审的入党材料包括: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党校学习结业证书复印件,思想汇报材料,政审材料,团组织推优登记表等材料。

(九)、申请入党的人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入党介绍人一般由培养联系人担任,也可由发展对象自己约请,或由党支部指定。

入党介绍人指导被介绍人填写《入党志愿书》,并认真填写自己的意见。

(十)、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大会的基本程序是:申请人汇报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履历,以及需要向党组织说明的问题;入党介绍人介绍申请人的主要情况和对其培养教育的情况,并对其能否入党表明意见;支委会报告对申请人审议的情况,并对其能否入党表明意见;与会党员对申请人能否入党进行充分的讨论;申请人对支部大会讨论的情况表明自己的态度;采取举手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即可作出同意接收申请人为预备党员的决议。

(十一)、支部大会后,党支部应及时将支部大会决议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连同有关入党材料报党总支审议,审议通过后报学院组织部,由组织部报党委审批。

支部大会决议的内容应包括:召开支部大会的日期;简要说明申请人符合党员条件的情况,对其存在的缺点应明示;应到会和实到会的党员人数,有表决权的党员数,表决时同意和不同意的党员各有多少;表明接收为预备党员的意见。

(十二)、党委审批前,指派专人对《入党志愿书》和有关材料进行审查,并同申请人进行谈话,作进一步考察。谈话人将谈话的情况和自己对申请人能否入党的意见,如实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

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处级以上干部入党,由组织部指派专人谈话,其他同志入党,由党总支指派专人谈话。

(十三)、党委在审议申请人是否具备党员条件,入党手续是否完备后,对符合条件、手续完备的,批准其为预备党员,预备期从支部大会通过之日算起,由组织部将审批结果书面通知报批的党总支和党支部。党支部应及时通知本人并在支部大会上宣布。

附属医院党委和珠海校区党委发展副处级以上干部和副高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入党,分别由附院党委和珠海校区党委审查,报学院党委审批。发展其他人员入党,由附属医院党委和珠海校区党委审批。

党委对党支部上报的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必须在三个月内审批。如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审批时间,但不得超过六个月。

(十四)、党委审批为预备党员后,应组织进行入党宣誓。入党宣誓仪式一般由党总支或党支部组织进行,学院党委在每年“七.一”党的生日期间集中组织一次。预备党员面对党旗进行入党宣誓,是发展党员工作的必须程序。

入党宣誓仪式的基本程序:宣布仪式开始,奏《国际歌》;党组织负责人致辞;宣布参加宣誓的新党员名单;预备党员向党旗宣誓;参加宣誓的预备党员代表表决心;入党积极分子代表发言;上级党组织负责人讲话;宣布入党宣誓仪式结束。

二、预备党员转正程序

(一)、党委批准为预备党员后,有一年的预备期。党组织应及时将其编入支部或小组,通过党内生活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对他们继续进行教育和帮助。要督促预备党员履行党员义务,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按期转为正式党员。

(二)、预备党员应主动向党支部汇报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每季度应书面汇报一次。入党介绍人要继续担负培养联系人的责任,协助支委会对他们进行热情的帮助。支委会在对党内外群众进行考察了解的基础上,每季度讨论一次,发现问题要及时同本人谈话。

(三)、预备党员预备期满要主动向党支部递交书面转正申请。转正申请的内容包括:预备期满的日期,提出转为正式党员的请求;介绍自己预备期期间在政治上、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有那些进步和提高;对照党员标准,还有那些缺点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四)、党支部根据预备党员提出的转正申请,及时召开支部大会进行讨论。具备党员条件的,按期转正;不完全具备条件、需要进一步教育和考察的,可延长一次预备期。延长时间不能少于半年,最长不超过一年;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取消预备党员资格。按期转正、延长预备期、取消预备党员资格,都必须经过支部大会讨论通过。

(五)、支部大会后,党支部应及时将支部大会决议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连同有关材料报党总支审议,审议通过后报学院党委组织部,由组织部报党委审批。

(六)、党委对党支部上报的预备党员转正的决议,应在三个月内审批。由组织部将审批结果书面通知报批的党总支和党支部。党支部书记要与本人谈话,并在支部大会上宣布。

篇3: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程序

一、量刑的概念

量刑的概念, 中外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但笔者赞同马克昌、高铭暄教授的观点:“量刑, 亦称刑罚裁量, 是指人民法院根据行为人所犯罪行及刑事责任的轻重, 在定罪并找准法定刑的基础上, 依照刑法关于量刑原则和量刑情节的规定, 决定对犯罪分子是否判处刑罚, 判处何种刑罚、刑度或者所判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刑事审判活动。”

二、中国量刑现状和弊端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单独的量刑程序, 甚至相关法律规定也几乎没有, 而是将量刑和定罪合二为一, 在同一庭审程序中一起解决。这种量刑运作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弊端。

一是加重“重定罪、轻量刑”错误思想, 淡化执法者对量刑重要性、特殊性的认识。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控诉方对量刑指控的缺失, 直接导致辩护方在量刑辩护上缺乏明确针对对象, 辩护角度和力度不够, 辩护律师一边作无罪辩护, 一边又提出从轻减轻量刑意见的自相矛盾现象时候出现。

二是使得法官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规制。我国实体法在刑罚裁量上的规定过于原则和宽泛, 这种粗放型的立法模式给了法官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 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法官个人决断。而庭审对量刑又不重视, 量刑过程主要是庭下评议时做出, 这款决策过程的不透明、不公开, 无法从根本上保证量刑的公正。

三是弱化当事人权利保障、影响司法权威。定罪与量刑混合庭审模式中, 没有独立的量刑程序, 被告人无法就量刑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辩护意见, 被害人也没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控诉, 实际上双方权利均被弱化。隐秘状态下做出的裁量结果, 无论本身多么公正, 也难以让人心服口服, 实践中大量上访案件都是由于当事人对量刑不满引发的。

三、构建我国量刑程序的设想

1、独立与相对独立量刑模式的利弊

我国需要什么样的量刑程序?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 即独立量刑程序和相对独立量刑程序。前者指, 法院先就定罪问题开庭, 然后休庭评议, 在确定被告人有罪及具体罪名后, 将定罪结果告知控辩双方及被告人给予合理准备时间, 再专门就量刑问题进行第二次开庭。后者指, 将庭审分成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 先调查定罪证据并进行答辩, 定罪程序结束后法庭继续审理, 在假设指控罪名成立的前提下进行量刑证据调查和答辩, 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中间不休庭。

笔者认为, 在我国设立独立量刑程序时机尚不成熟, 理由有:一是我国没有建立刑事案件分流制度, 如果定罪与量刑严格分离, 意味着绝大部分案件必须要多开一次庭, 现在司法资源无法承担因此而增加的巨大工作量;二是我国法官集定罪与量刑职能于一身, 没有必要将定罪与量刑严格分离进行;三是我国实行的是法院独立审判制度, 法官在法院授权范围内行驶职权, 对无权决定的案件不能当庭认定证据, 更不能宣判, 必须休庭履行内部审批程序后才能决定, 设立专门的量刑程序只不过又多了一个形式, 增加了一道程序而已。

2、构建我国量刑程序的具体设想

中国国情决定我国应当设立相对独立量刑程序。本文拟以被告人是否认罪为标准, 将量刑阶段与定罪阶段的关系二元化, 分为定罪阶段与量刑阶段的分离模式与合一模式。前者是指在被告人不认罪的案件中, 定罪问题与量刑问题在程序上分开进行, 在确定被告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以后, 再进入量刑阶段;后者是指在被告人认罪的案件中, 定罪问题与量刑问题在同一程序中进行。

(1) 定罪阶段与量阶段分离模式

该模式针对被告人不认罪的案件, 具体设想如下: (1) 定罪阶段。在控诉方宣读起诉书 (状) 之前, 审判长宣告庭审围绕起诉书 (状) 中指控的犯罪事实是否存在以及指控的罪名是否成立进行。在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程序中, 审判长指挥控辩双方就起诉书 (状) 中指控的犯罪事实和罪名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 对于与犯罪无关的事实如被告人的前科问题、被告人的品格问题等, 应制止双方在这一阶段提出。在被告人最后陈述阶段, 审判法官应提示被告人就自己是否承认起诉书状中指控的犯罪事实和罪名进行陈述。在法庭评议阶段, 如果合议庭确定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 则案件进人量刑阶段, 如果合议庭认为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则可以当庭宣告被告人无罪;如果合议庭认为案件性质重大、复杂而难以做出决断的, 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2) 量刑阶段。在重新开庭后, 法庭组织控辩双方围绕量刑事实和量刑主张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在这一程序中, 允许控辩双方使用品格事实和前科事实等, 双方还可以直接引用在定罪阶段查明的事实。在法庭辩论终结后, 审判法官应提示被告人就量刑问题作最后陈述。在法庭评议阶段, 合议庭应当对有利于或者不利于被告人的量刑事实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影响量刑结果进行评议。宣告量刑结果, 并说明量刑理由。

(2) 定罪阶段与量阶段合一模式

这一量刑模式主要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形:一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 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被告人认罪案件;二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若干意见 (试行) 》的规定, 可以适用“普通程序简易审”审理的被告人认罪案件;三是根据《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若干意见 (试行) 》的规定, 不能适用“简易程序”或“普通程序简易审”进行审理的被告人认罪案件。

具体操作为: (1) 审判人员在法庭调查开始之前, 询问被告人是否自愿认罪, 并明确告知被告人, 如果自愿认罪法庭将直接按检察机关指控的罪名定罪, 法庭审理主要围绕量刑问题。 (2) 如果被告人明确表示自愿认罪并接受认罪的结果, 法庭审理按定罪与量刑阶段合一模式进行, 即对定罪证据分组出示、质证后直接进入量刑程序, 控辩双方重点围绕影响量刑的事实证据进行举证、质证、辩论; (3) 如果被告人不认罪, 则案件适用定罪与量刑阶段分离模式进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被告人一开始自愿认真, 但在量刑程序中突然不认罪的, 法庭应当结束量刑程序, 重新采用分离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廷光.论量刑原则与量刑公正-关于修改完善我国量刑原则的立法建议[J].法学家, 2007, 4.

[2]李玉萍.我国相对独立量刑程序的设计与构想[J].法律适用, 2008, 4.

篇4: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程序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就不是一个注重法律制度完善性和合理性的国家。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在本质上就不同于勇于冒险的海洋文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渐成熟使得科学技术也飞速发展,同时,与产业发展相配合的组织和制度也陆续完备起来,更不必说其先进的法律制度,他们的发展始终是将经济技术与制度等量齐观,并驾齐驱的;而我国封建专制从形成到逐步发展成熟长达几千年,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法制一词也是在近代國门打开之后才常常被提及,在这种法制本身就不健全的情况下,还谈什么实体法和程序法之分?虽然自“中国上古之世,程序已经颇有可观”,到近代也有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制度,但是,程序法一直没有独立于实体法之外,法制一词笼统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而且其内部分化也很不充分,这种结构上的混乱必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二、中国早期法制建设处落后于发达国家

近代国门被打开后,清政府打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而这次运动注定会以失败告终,重技术轻制度的学习无疑是徒劳的,李鸿章等洋务派只看到西方科学技术的挑战,而对于保障器物技术发展的法律制度的重要性,依然普遍认识不足,一味强调经济技术先行而轻视制度层面的革故鼎新。而同一时期的日本,不仅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技术而且引进了西方的制度,将技术与制度结合起来,正如季卫东先生指出,日本虽然也与当时的我国一样,力求政治的安定,但是他自始至终都很注重建立新型组织和制度,从而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中国在法律制度方面还与日本有一些差距。

美国宪法最突出的特征体现在互相监督制衡的分权体制上,各个权利之间的协调更主要是通过程序进行的。如果把美国宪法的发展史看作“自由的进行过程”的话,“自由的历史基本上是奉行程序保障的历史”,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宪政研究多注重国体政体、权利义务等实体部分,而轻视程序问题。在考虑法制建设时,我国的法学家更多地强调令行禁止、正名定分的实体合法性方面,而对在现代政治、法律系统中理应占据枢纽位置的程序问题则语焉不详。

三、法制建设对程序的忽视

时至今日,我国的法制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虽然难以与发达国家健全的法律制度相媲美,但就我国的法制发展史来看,这样的进步已经非同小可,不容置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与完善,国家领导人也更加注重法制的发展,研究法学的学者专家也与日俱增。然而,对于法学本身的研究和重视并不等同于将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大多数情况下,中国法制研究对程序问题常常不以为意。权利义务的标准无从界定、对于侵权行为在何地以何种方式进行追究的程序规定也一直残缺不全。

四、法律程序

实体法的实现和逐步发展离不开程序行为。一味的重实体轻程序只能使得法律所保护的“公平正义”成为一句口号,无论实体法有多么完备,如果没有程序法对实体法的保障,那么看似依法治国的国家其实却是“无法可依”,实体法的落实必须依靠技术性很强的程序法。

程序法不应该被视为单纯的手段和形式。程序的实体意义还表现在西方宪法的“正当过程”条款上。程序的公正性的实质是排除恣意因素,保证决定的可观正确。例如在审判阶段,法官很有可能在案件审查过程中主观臆断,这时天秤的一端便会偏向于一方当事人,案件的最终审判结果将会对另一方当事人极为不利,没有程序法的保障,法官,这样一个在案件审判时明显比当事人占优势的主体,多多少少会将个人情感因素渗透于案件的审判过程,甚至有可能导致审判最终结果对本来就处于劣势地位的当事人更加不利,为此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审判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必须回避,某种意义来讲,程序才是保障公民利益,实现社会真正公平正义的有效手段。程序的实质既不是形式性也不是实质性,而是过程性和交涉性。

五、正当程序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制

无论我国法制体系如何健全,如果国家不将实体法和程序法置于天秤的两端,那么永远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制社会。法律程序在我国的重视程度的确有待提高,一方面我国程序法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很多人有空子可钻,另一方面公民法制观念较为淡薄,常常不按程序办事。我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真正的法制必将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有效结合和统一,有了“有法可依”这一前提,才能引导公民“有法必依”、才能实现“违法必究”,而后两点的实现关键在于程序法的完善与公民的法制意识和自觉性;因此,正当程序为法制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六、结语

理论上很完美的制度并不一定可以付诸实践,而行之有效的制度却未必是提前设计好的。设计合理性与进化合理性的接合部即是程序。我国法制经过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法律理念和制度到在国内的长期发展,可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中国法律在限制恣意时,采取了比西方更为严厉的措施,这一点直接压抑了民众的选择——程序的价值所在,也因此,中国的法律森严难以活用,公民在追求其最终目的时往往选择以非程序方式去满足,而这些非程序方式又恰恰导致了“肆意”的大肆横行,与建立程序法的初衷正好矛盾。

篇5: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程序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求质量细程序

第四章预备党员的接收

第十八条接收预备党员应当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九条支部委员会应当对发展对象进行严格审查,经集体讨论认为合格后,报具有审批权限的基层党委预审。

基层党委对发展对象的条件、培养教育情况等进行审查,根据需要听取执纪执法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审查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党支部,并向审查合格的发展对象发放《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

发展对象未来三个月内将离开工作、学习单位的,一般不办理接收预备党员的手续。

第二十条经基层党委预审合格的发展对象,由支部委员会提交支部大会讨论。

召开讨论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有表决权的到会人数必须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人数的半数。

第二十一条 支部大会讨论接收预备党员的主要程序是:

(一)发展对象汇报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履历、家庭和主要社会关系情况,以及需向党组织说明的问题;

(二)入党介绍人介绍发展对象有关情况,并对其能否入党表明意见;

(三)支部委员会报告对发展对象的审查情况;

(四)与会党员对发展对象能否入党进行充分讨论,并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才能通过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因故不能到会的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在支部大会召开前正式向党支部提出书面意见的,应当统计在票数内。

支部大会讨论两个以上的发展对象入党时,必须逐个讨论和表决。

第二十二条党支部应当及时将支部大会决议写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连同本人入党申请书、政治审查材料、培养教育考察材料等,一并报上级党委审批。

支部大会决议主要包括:发展对象的主要表现;应到会和实际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人数;表决结果;通过决议的日期;支部书记签名。

第二十三条 预备党员必须由党委(工委,下同)审批。

乡镇(街道)党委所属的基层党委,不能审批预备党员,但应当对支部大会通过接收的预备党员进行审议。

党总支不能审批预备党员,但应当对支部大会通过接收的预备党员进行审议。

除另有规定外,临时党组织不能接收、审批预备党员。

党组不能审批预备党员。

第二十四条党委审批前,应当指派党委委员或组织员同发展对象谈话,作进一步的了解,并帮助发展对象提高对党的认识。谈话人应当将谈话情况和自己对发展对象能否入党的意见,如实填写在《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上,并向党委汇报。

第二十五条党委审批预备党员,必须集体讨论和表决。

党委主要审议发展对象是否具备党员条件、入党手续是否完备。发展对象符合党员条件、入党手续完备的,批准其为预备党员。党委审批意见写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注明预备期的起止时间,并通知报批的党支部。党支部应当及时通知本人并在党员大会上宣布。对未被批准入党的,应当通知党支部和本人,做好思想工作。

党委会审批两个以上的发展对象入党时,应当逐个审议和表决。

第二十六条 党委对党支部上报的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应当在三个月内审批,并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如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审批时间,但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二十七条 在特殊情况下,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可以直接接收党员。

第二十八条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党和人民利益英勇献身,事迹突出,在一定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生前一贯表现良好并曾向党组织提出过入党要求的人员,可以追认为党员。

追认党员必须严格掌握,由所在单位党组织讨论决定后,经上级党委审查,报省一级党委批准。

第五章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

第二十九条党组织应当及时将上级党委批准的预备党员编入党支部和党小组,对预备党员继续进行教育和考察。

第三十条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入党宣誓仪式,一般由基层党委或党支部(党总支)组织进行。

第三十一条党组织应当通过党的组织生活、听取本人汇报、个别谈心、集中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对预备党员进行教育和考察。

第三十二条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预备期从支部大会通过其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

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党支部应当及时讨论其能否转为正式党员。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按期转为正式党员;需要继续考察和教育的,可以延长一次预备期,延长时间不能少于半年,最长不超过一年;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

预备党员违犯党纪,情节较轻,尚可保留预备党员资格的,应当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或延长预备期;情节较重的,应当取消其预备党员资

格。

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延长预备期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应当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

第三十三条预备党员转正的手续是:本人向党支部提出书面转正申请;党小组提出意见;党支部征求党员和群众的意见;支部委员会审查;支部大会讨论、表决通过;报上级党委审批。

讨论预备党员转正的支部大会,对到会人数、赞成人数等要求与讨论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相同。

第三十四条 党委对党支部上报的预备党员转正的决议,应当在三个月内审批。审批结果应当及时通知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应当同本人谈话,并将审批结果在党员大会上宣布。

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第三十五条预备期未满的预备党员工作、学习所在单位(居住地)发生变动,应当及时报告原所在党组织。原所在党组织应当及时将对其培养教育和考察的情况,认真负责地介绍给接收预备党员的党组织。

党组织应当对转入的预备党员的入党材料进行严格审查,对无法认定的预备党员,报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批准,不予承认。

第三十六条基层党组织对转入的预备党员,在其预备期满时,如认为有必要,可推迟讨论其转正问题,推迟时间不超过六个月。转为正式党员的,其转正时间自预备期满之日算起。

第三十七条 预备党员转正后,党支部应当及时将其《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政治审查材料、转正申请书和培养教育考察材料,交党委存入本人人事档案。无人事档案的,建立党员档案,由所在党委或县级党委组织部门保存。

第六章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和纪律

第三十八条各级党委应当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和党务公开的重要内容。

对发展党员工作情况,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党委每半年检查一次,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每年检查一次。检查结果及时上报,并向下通报。

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对具备发展党员条件但长期不做发展党员工作的基层党组织,上级党委应当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必要时对其进行组织整顿。

第三十九条 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每年应当向同级党委和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报告发展党员工作情况和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如实反映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和对违反规定发展党员的查处情况。

第四十条县以上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应当重视对组织员的选拔、配备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作用。

第四十一条各级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中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和不正之风,应当严肃查处。对不坚持标准、不履行程序、超过审批时限和培养考察失职、审查把关不严的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典型案例应当及时通报,对违反规定吸收入党的,一律不予承认,并在支部大会上公布。

对采取弄虚作假或其他手段把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发展为党员,或为非党员出具党员身份证明的,应当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第四十二条 《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的式样由中央组织部负责

制定,省级党委组织部门按照式样统一印制,并严格管理。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本细则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中组发〔1990〕3号)同时废止。

篇6:加入中国共产党程序

一、自愿提出入党申请

要求入党的同志自愿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主要写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和本人主要表现。党组织接到申请后,应派人与申请入党人谈话(一般在十五天内)进行下面教育和鼓励。

二、确定入党积极分子

入党申请人经党小组推荐、支委会审查同意后,便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将入党积极分子报上级党委备案,并通知入党积极分子本人,要求其本人写出自传(内容主要写本人简历、家庭主要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的政历和现实表现情况),指定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

三、进入考察期

考察期一年以上,自党支部确定其为入党积极分子之日算起。党支部每半年要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每次考察情况要填入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填写考察意见时,要真实、具体、准确,既要有优点,也要写出缺点)。防止平时无记录,入党前闭门造车、突击编写的现象。要注意掌握表中时间顺序即工作顺序,按先后顺序一般为:党小组推荐意见>支部对申请人的政历了解意见>支委会(或不设支委会的支部大会)讨论是否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意见>考察意见(时间相隔不能超过8个月)>综合政审结论>党内外群众公开测评意见>支委会或支部大会讨论发展对象意见>党总支意见。

四、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

党支部派一至两名正式党员召开座谈会,听取党内外群众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反映。

1、座谈会党外群众一般不少于8人,不够8人的,支部应加以说明。

2、座谈会应在考察期近一年,支部准备列为发展对象之前召开。记录整理表内评定意见反映要求真实。除表内情况还应附一份完整的群众座谈会原始记录(参加人员必须签名)。

五、确定发展对象

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后,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支委会(不设支委会的支部大会)讨论同意,可列为发展对象。

党支部确定了发展对象,应及时向上级党委报告意见,并附送入党积极分子的政审材料、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原始记录、考察材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等。

上级党委分管书记和组织部门进行审查,对符合要求的,同意确定为发展对象,并报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审定,方可下发《入党志愿书》。

六、政治审查

审查发展对象本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政治历史和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

审查发展对象直系亲属和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对发展对象自传中反映出的情况及上述审查内容要形成综合性的政审材料和结论意见(落款处须盖上支部章)。

七、短期培训

基层党委要对发展对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五至七天(或不少于四十个学时),主要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邓小平理论等文件。中组部组织局编写的《入党教材》可作为学习辅导材料。乡镇培训的,要发正式文件并报市委组织部备案。

未经培训的(除个别特殊情况外)不能发展入党。培训后要填写培训成绩登记表并由党委组织部盖章,装入入党材料档案。

八、确定入党介绍人

入党介绍人由两名正式党员担任,一般由培养联系人担任,也可由发展对象约请,或由党组织指定。

入党介绍人的主要任务是:

1、向被介绍人解释党的纲领、章程,阐明党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认真了解被介绍人的入党动机、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工作表现、经历等情况,如实向党组织汇报。不能采取马马虎虎的态度,更不能有意隐瞒和歪曲事实真相。

2、指导被介绍人填写《入党志愿书》,并认真填写自己的意见(填写入党介绍人意见时,不要简单地以“提希望”的形式代替写缺点,而应实事求事地对被介绍人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工作表现和其它方面的情况作出全面评价,并表明自己对其能否入党的态度)。向支部大会负责地介绍被介绍人情况。

3、被介绍人批准为预备党员以后,应继续对他进行教育帮助,使他按期转为正式党员。

九、填写入党志愿书

发展对象填写《入党志愿书》,须经上级党组织同意,在入党介绍人的指导下,用钢笔或毛笔填写。并要求其填写时要忠诚老实、实事求是,不得有任何隐瞒和伪造。字迹要清楚,不得涂改。对《入党志愿书》上有的项目没有内容可填时,应注明“无”。在“对党还有哪些需要说明的问题”一栏,主要填写需要向党说明,而其它栏目中不能填写的问题,或对某些栏目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如亲友中被停职、拘留审讯等,现在尚无结论和处理的问题。

十、支委会审查 召开支委会,严格审查发展对象填写的《入党志愿书》和有关材料、经支委集体讨论认为发展对象合格和手续完备后,即提交支部大会进行讨论。

十一、召开支部大会 程序:

1、申请入党人汇报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履历、现实表现以及向组织说明的其它问题;

2、党小组和介绍人介绍入党人的主要情况,并对其能否入党表明意见;

3、支委会报告对申请入党人审议情况;

4、与会党员充分发表意见,对申请入党人能否入党进行讨论;

5、申请入党的人对大会讨论情况表明自己的态度;

6、采取举手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注意事项:

1、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达到应到会的正式党员半数以上;

2、申请入党人及其入党介绍人必须参加支部大会;

3、讨论两个以上的人入党时,必须逐个讨论和表决;

4、支部决议应及时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决议内容包括申请人的优缺点,应写实到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数、表决结果及日期;

5、及时将《入党志愿书》、申请书、政审材料、培养教育和考察材料报党委审批。

十二、组织员谈话

在审批接收新党员前,要指派党委组织委员、其他党委成员同申请人谈话(2人以上),作进一步的考察。谈话前,要对支部报来的入党材料进行审查,看材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查看支部记录),并采取座谈或个别谈心的方式,听取党内外人员对入党申请人的反映。谈话中,主要了解被谈话人的入党动机,对党的认识和对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征求其对党需要说明的问题,帮助其提高对党的认识,指出努力的方向。谈话后,及时如实地将谈话人的意见填入《入党志愿书》,并向党委汇报谈话情况。

十三、党委审批

党委审批要及时,必须在支部上报的接受预备党员决议三个月内审批,如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审批时间,但不得超过六个月。凡无故超过规定时间而未予审批的,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党委审批必须坚持集体讨论,不能个人说了算,更不能以党政联席会的形式讨论审批党员,党委审批的意见要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注明预备期的起止时间,并通知报批的党支部。

十四、支部向本人发出入党通知书

党支部接到上级党委入党审批通知后,应及时通知本人并在党员大会上宣布。党支部应将上级党委批准的预备党员编入党小组活动,告诉其交纳党费的时间、规定等。

十五、入党宣誓

预备党员必须面对党旗进行宣誓。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的时间,应尽可能在上级党组织批准预备党员后及时举行(一般由基层党委或党支部进行)。有些党支部为了使入党宣誓仪式更有纪念意义,采取在党的生日集中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的办法,也是可以的。

入党宣誓仪式的程序:

1、唱国际歌;

2、党组织负责人致词;

3、新党员宣誓。

十六、预备期的培养考察

预备期为一年,从支部大会通过预备党员之日算起。对预备党员地教育和考察,党组织通过听取本人汇报、个别谈心、集中培训、介绍人帮助等方式,每季度要讨论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同本人谈话。预备党员要自觉地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考察,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每半年要向支部书面汇报思想和工作一次。预备期满后,党支部要进行全面考察,并写出书面报告。各基层党委的预备党员转正材料(转正申请、个人思想工作汇报、党小组意见、党内外群众意见、党支部考察报告及发展材料)必须报党委组织部审查同意后,方可讨论审批。

十七、预备期满 考察合格。转正。

转正手续:

1、本人在预备期满前适当时候向支部提出书面转正申请;

2、党小组提出意见;

3、党支部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

4、支委会审查;

5、支部大会讨论、表决通过;

6、预备党员材料报市委组织部审核;

7、上级党委审批。

党委对党支部上报的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必须在三个月内审批,并通知报批的党支部。

考察不合格。延长预备期。对预备期满后不完全具备条件或犯有一定的错误,但还没有完全丧失预备党员条件,并且本人决心努力改正错误的,可延长预备期。延长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最短不能少于半年。延长预备期必须经过支部大会讨论作出决议,填入《入党志愿书》,报上级党委。延长预备期期满后,由党支部根据其是否具备党员条件作出转为正式党员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决议并报上级党委审批。

取消预备党员资格。

对在预备期内不能履行党员义务,确定不具备党员条件或犯有严重错误或延长预备期后经过教育考察已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必须经过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支部大会决议填入《入党志愿书》报上级党委审批。

篇7: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程序和手续

一、接收预备党员的手续和程序

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关于进一步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工作的意见》,并结合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入党申请人的培养教育和接收预备党员的程序是:

(一)本人申请。入党要坚持自愿原则,来不得半点勉强,更不能强迫。由申请人向本单位党支部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汇报本人的基本情况、主要经历、直系亲属、社会关系等情况;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和态度,在思想、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主要表现,今后的决心和努力方向等。写入党申请书,必须对党忠诚老实,不能有半点虚假和隐瞒,特别是谈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时,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际,谈切身体会,不能只停留在讲抽象大道理上。

(二)培养、教育、考察。党组织接受申请书时,要与申请人谈话,肯定其行动,鼓励其更自觉地向党组织靠拢。申请入党的同志经过党组织一段时间的培养、了解,对政治觉悟较高、思想素质较好、愿意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的人,经过党支部委员会或党员大会讨论,可以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因客观原因不能集中进行培训的,党组织应安排他们学习指定的文件,并搞好辅导。

(三)对已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同志,党组织指定1—2名正式党员做培养联系人,并采取吸收他们听党课、参加党内有关活动、给他们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以及定期培训等方法,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积极分子必须参加业余党校的短期集中培训,没有经过培训的,除个别特殊情况外,不能发展入党。

(四)团组织“推优”。团组织召开团员大会,团支部委员会介绍申请入党的团员情况,团员进行民主评议,提出推荐对象;团支部委员会在对推荐对象进行认真考察的基础上,讨论确定推荐名单,填写推荐对象审核表,报上一级团组织审定;上级团组织进一步考察审核后,签署意见向党支部推荐。团支部(总支部)书记和基层团委书记由上—级团组织在认真听取团员青年意见的基础上直接向其所在单位党组织推荐。党组织接到团组织的推荐意见后应及时讨论研究,对被推荐的条件成熟的优秀团员可以确定为发展对象;对条件尚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培养、教育的,可列为入党积极分子。

(五)申请入党的学生应经常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一般每季度一次,书面、口头均可,以便党组织了解自己的思想情况,求得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党 1

支部每半年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分别提出培养意见和措施,并将有关情况填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

(六)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后,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支委会(不设支委会的支部大会)讨论决定,可以列为发展对象。

(七)党组织对发展对象的历史和政治表现进行调查了解。确定为发展对象后,要进行政治审查。政治审查的主要内容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本人的政治历史和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直系亲属和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还应组织座谈会或进行民意测验,并征求班主任(或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和主要任课教师的意见,进一步了解发展对象的平时表现。凡没有经过政治审查的,不能发展入党。

(八)召开支部大会,讨论发展对象情况。对条件成熟的发展对象,起草支部意见,并整理其有关材料(主要有入党申请书、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集中培训记录、党校培训结业证书、思想汇报、自传、政审材料、团支部“推优”材料、群众座谈会原始记录、学习成绩等),一并报上一级基层党委或党总支审查。

(九)基层党委或党总支认真审查所有材料,确认其基本符合党员条件后,向校组织部汇报。较大院校的党委已将发展学生党员的审批权授予二级单位党委或党总支。

(十)校党委组织部审批同意后,发放《入党志愿书》。

(十一)确定入党介绍人。发展对象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入党介绍人一般由培养联系人担任,也可由发展对象自己约请,或由党组织指定。受留党察看处分尚未恢复党员权利或尚在缓期登记期间的党员,不能做人党介绍人。介绍人向发展对象解释党的纲领、章程,说明党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认真了解被介绍人的入党动机、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学习、工作和生活表现以及经历等情况,并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入党介绍人指导被介绍人填写《入党志愿书》,并认真填写自己的意见。负责向支部大会介绍被介绍人的情况。

(十二)支委会审查、支部大会讨论。支委会对发展对象填写的《入党志愿书》和有关情况进行严格审查,经集体讨论认为合格后,再提交支部大会讨论。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发展对象汇报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履历、本人表现以及需向党组织说明的其他问题。支委会要向大会报告对发展对象的审议情况。与会党员要对发展对象能否入党进行充分的讨论,并采取举手或无记名

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才能通过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因故不能到会的党员正式向支部提出书面意见的,应统计在票数内。支部大会讨论两个以上的人入党时,必须逐个讨论和表决。党支部及时将支部大会决议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呈报上一级基层党委或党总支审议,审议通过后再报上级党委审批。

(十三)谈话。上级党委收到发展对象的有关材料后,在审批前,指派专人(党委委员或组织员)对《入党志愿书》和有关材料进行审查,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并同发展对象谈话,作进一步的考察。谈话人应将谈话的情况和自己对申请人能否入党的意见如实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并向党委汇报。

(十四)审批。党委对党支部上报的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必须在3个月内审批。如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审批时间,但不得超过6个月。党委在审议申请人是否具备党员条件、入党手续是否完备后,对符合条件、手续完备的,批准其为预备党员,并把审批结果通知报批的党支部。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从支部大会讨论通过之日算起。

(十五)党支部应及时通知本人并在党员大会上宣布。对未被批准入党的,党支部也要通知本人并做好思想工作。

(十六)预备党员必须面对党旗进行宣誓。入党宣誓仪式,一般由基层党委或党支部(党总支)组织进行,上级党组织应派人参加。入党誓词在党章第六条中有明确规定。

二、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

把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接收为预备党员,只是接收党员工作的第一步,还应该做好预备期间的教育、考察工作,帮助其按期转为正式党员。预备党员教育、考察、转正的一般程序为:

(一)党组织应及时将上级党委批准的预备党员编入党支部或党小组(党员人数较多的党支部一般再设若干党小组);通过党的组织生活和实际工作锻炼,对他们继续进行教育和考察。

(二)党组织要通过听取本人汇报、个别谈心、集中培训等方式,对预备党员进行教育和考察。预备党员每一季度要有一次口头或书面的汇报。党组织每季度要讨论一次,发现问题要及时同本人谈话。每半年应进行一次考察、鉴定,并将有关情况填入《预备党员考察登记表》中。

(三)预备期满时,预备党员要主动写转正申请。在转正申请中要汇报自己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同学关系等方面的情况,要具体化,特别要针对党支部大会所提缺点,汇报一年来的改正情况。

(四)支部大会讨论。讨论时应先听取本人申请、党小组意见,让与会党员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进行表决。具备党员条件的,按期转正;不完全具备条件、需进一步教育和考察的,可延长一次预备期,延长时间不能少于半年,最长不超过一年;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按期转正,延长预备期,取消预备党员资格,都必须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并报上级党委批准。

(五)党委对党支部上报的预备党员转正的决议,应在3个月内讨论审批。审批的结果应及时通知党支部。党支部书记要与转正的本人谈话,并将审批结果在党员大会上宣布。

篇8: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程序

一、程序正义的基本问题

1.程序正义的起源

在西方思想史上, 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 有关正义的学说很多, 但总的说来这些学说基本上都属于“实体正义”的范畴, 因为它们重视的是各种活动结果的正当性, 而不是产生结果的活动过程的正当性。换句话说, “实体正义”认为活动过程的正当性与否并不影响结果。

程序正义作为一种观念, 最早出现在13世纪的《英国大宪章》。 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一些学者开始系统地研究过程或程序本身的正当性问题。其中以美国学者约翰·罗尔斯最为著名。他在《正义论》中提出并分析了程序正义的三种形态:纯粹的程序正义 (pure procedural justice) 、完善的程序正义 (perfect procedural justice) 以及不完善的程序正义 (imperfect procedural justice) , 并着重对纯粹的程序正义进行了论述。纯粹的程序正义指的是关于什么才是合乎正义的结果不存在任何标准, 存在的只是一定程序规则的情况;完全的程序正义指的是在程序之外存在着决定结果是否合乎正义的某种标准, 且同时也存在着使满足这个标准的结果得以实现的程序这样的情况。至此, 程序正义的观念真正出现了, 其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2.程序正义的特征

(1) 程序参与原则。

这一原则的核心思想是, 那些其权益可能会受到审判结局直接影响的主体, 应有充分的机会并富有意义地参与法庭裁判的制作过程, 从而对法庭裁判结果的形成发挥有效的影响和作用。具体来说, 法庭至少应保证当事人在裁判制作过程中始终在场, 保证他们有向法庭提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主张, 并对不利于自己的证据和意见进行质证和反驳的机会、能力, 并且将其裁判结论直接建立在根据这些证据、主张、辩论等所做出的理性推论的基础上, 从而使各方的参与产生实际的参与效果。不仅如此, 法庭还应当保证各方有充分提出本方证据、事实和主张的机会, 而不对其参与进行不必要的限制;同时, 当事人在法庭审判过程中还应受到基本的人道待遇, 其人格尊严和自主意志得到尊重。

(2) 程序公开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审判的每一个阶段和步骤都应当以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看得见的方式进行。也就是既对当事人公开, 也对社会公开;既对执法活动公开, 又对执法结果公开。程序公开原则是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 它有利于接受当事人与社会舆论的监督, 规范执法者的执法行为;有利于增强当事人和其他民众对法律的信任程度, 从而有利于当事人顺利解决纠纷;普通民众能够从中受到广泛而又生动的教育, 自觉履行法律和社会赋予的义务。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开庭审理过程不公开, 其实质也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程序公正。

(3) 程序的效率性原则。

司法裁判活动不应过于迟缓, 否则“迟来的正义并非正义”;裁判活动也不应过于急速, 否则“急速而来的正义”会走向正义的反面。总之, 在程序的运作过程中要求及时, 也就是讲究效率。程序的效率性本身是有价值的, 它可以确保有关各方及时摆脱讼累, 恢复安宁和自由。“一种争端解决程序总是因同一事项而被反复启动, 它是不足以成为一种程序的。”

(4) 程序的公正性原则。

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实体公正仅要求当事人接受的司法裁判是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最佳分配, 但是, 人们不仅需要一个正确的判决, 更重要的是得到这一判决的程序也要公正。为了得到社会公众对司法判决的认可, 自愿接受和遵守司法判决, 培养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心, 只有通过公正的程序。

(5) 程序的科学性原则。

程序正义实现的前提在于程序的科学性, 即指程序自身合乎情理, 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也就是程序能够充分体现和服务于其设置的目的, 符合行为的客观要求。程序设计科学、准确、规范, 才可能实现真正的正义。一项科学的法律程序, 要求程序自身规则科学合理, 以便于拥有自由裁量权的官员受其约束。如果程序自身有严重的缺陷, 那么按照这样的程序得出的结论难有公正可言。

二、我国法律程序正义现状的原因与分析

1.实现程序正义的观念障碍

(1) 经济层面的原因。

追溯任何一种社会现象, 都可以从经济上寻找原因。程序正义这一社会现象也不例外。长期的计划经济, 人们习惯于指令性的方式, 重集中、轻民生, 重义务、轻权利是这一体制的重要特点之一, 必然导致重指令和指令结果, 轻程序和程序正义。 虽然我国已实行市场经济, 但计划经济所造成的陈旧观念仍然存在, 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利益诱惑, 使得某些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即使枉法徇情也在所不惜。

(2) 政治方面的原因。

中国几千年来的法制传统是重人治、轻法治, 所以在法治环节上, 重实体法轻程序法, 造成诉讼的政治化倾向, 审判的政策功能大大扩张。体制的高度集中, 百姓对法律的无知与惧怕, 官员的恣意专断、官僚主义等, 这些都弱化了对程序正义的关注。

(3) 文化方面的因素。

中国人推崇儒家文化, “追求合情”成为对程序法制的发展危害最大的一个因素。季卫东先生精辟地指出:“从总体上看, 我国传统法律之中的形式主义的要素十分稀薄。这种属性妨碍了程序法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反过来, 程序的不合理有时会限制实体法生成和进化的机制。而实体法的疏简并没有诱导法律技术的发达, 相反形成了正当化作业的法外指向, 进一步压抑了程序的分化。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正是这种恶性循环, 使中国封建社会的程序法律丧失了限制君权肆意的功能。

(4) 价值观念方面的因素。

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上, 崇尚义务, 提倡奉献;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青睐社会整体。这样导致程序工具主义思想占主流地位, 程序或者过程其存在的价值就是产生实体上的结果, 只要能够产生公正的实体结果, 程序的正确与否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程序观念的淡薄, 对程序的价值未有足够的认识, 也是程序正义难以实现的原因之一。

(5) 程序规则设计方面的因素。

我国关于程序正义的理论尚处于探索阶段。程序规则设计过粗, 缺乏操作性。立法的简单化、法律的不完善, 都会给执法者留有投机的空隙。

2.实现程序正义的制度欠缺

(1) 审判独立制的不完整。

审判独立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审判权的独立;二是法院与法院 (含上级法院) 之间的独立;三是法院内部法官之间以及法官与院庭长之间的独立。而我国的审判独立只是第一个层次的独立。1995年《法官法》颁布后, 将独立延伸至法院, 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但对第三层次的独立, 目前我国仍无系统的制度来调整。这不利于保障程序正义的实现。

(2) 司法机关设置的地方化、行政化。

这种地方化、行政化的制度是建立程序正义的大碍。

(3) 司法改革处于探索阶段。

为了使“程序正义”适合中国国情, 我们正在尝试各种改革, 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

(4) 司法权的地方化。

司法人员长期生活、工作在同一地区, 这必然形成司法人员的关系网, 易出现程序瑕疵、枉法徇私的情况。独立的司法活动有时也会受地方影响。

(5) 司法人员的素质问题。

司法人员素质决定法的实施效果和质量。目前不少司法人员素质不高, 不能准确、全面地体会和把握法的精神, 试想无论法律制定得多么完美、公正, 如果执法者在执法时“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那么法律永远都将是一纸空文。

三、结束语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原因,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接受“程序正义”的理念仍然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 “程序正义”在不同的地区、对不同的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 乃至在不同的法院和法官那里, 会以迥然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正因如此, 我们看到法院在改革中是谨慎的, 尽量使“程序正义”与社会现实相互融合。在重实体轻程序的法制环境下, 不仅对程序正义价值的独立性应当呼吁和论证, 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意在保证程序正义价值的制度机制, 使那些无视程序价值以及违反法律程序的主体得到制裁。“程序正义”将会以渐进的、多元化的方式逐步影响我们的社会, 最终成为中国的“法治”精神。如果操之过急, 反而会使法的权威受到损害, 增加法治实现的障碍, 甚至导致对法治的信任危机。

参考文献

[1]陈瑞华.通过法律实现程序正义[J].北大法律论评, 1998 (1) 18-19.

[2]陈瑞华.刑事审判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57-58.

[3]郑成良.现代法理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304-310.

[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154-157.

上一篇:漫步春天里心情随笔下一篇:银行外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