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发展

2024-05-18

中国软件发展(精选十篇)

中国软件发展 篇1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信息化应用的普及, 让无数敏感的商家注意到新技术中存在着的巨大商业价值, 于是大量的软件企业就此应运而生。

教育市场是一个广阔的商业竞争领域, 而众多软件企业又伺机寻觅着一切机会获取利益, 软件企业向教育市场的渗透, 新技术与传统市场需求的结合, 就促成了教育软件市场的出现, 并形成了复杂多变的竞争现状。目前, 中国教育软件企业的基本情况是双多, 即教育软件开发企业多和教育软件开发方向多;而中国教育软件的基本情况是三少, 即高质量软件少, 高普及度软件少和针对消费者群体少。

作为教育软件的开发者, 不能只关注于软件产品的编制, 还要关心整个教育软件市场的形势, 只有做到知己知彼, 才能把握住商机, 于低谷不跌, 于高峰不倒, 在众多的竞争者中, 处于稳定的强势地位。为此, 对于中国教育软件市场的发展情况研究, 就成为了教育软件开发者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

一、中国教育软件市场发展历程及现状

1.1中国教育软件市场发展历程

1994年, 科利华公司开发的“CSC电脑家庭教师”等软件, 打破了教育软件市场的低迷形势, 不仅促进软件销量提升, 而且带动了PC行情。

1995年, 中央电教馆在京举办了“执行《非书资料著录规则》 (修订版) 师资培训班”, 并召开了全国省级电教馆电教资料工作负责人座谈会。指出原有的电教资料工作方式已经落后, 必须尽快形成一种新的机制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需要。随着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和计算机教育的普及, 教育软件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重点。

1997年, 北京连邦公司举行了“百万正版用户签名”活动, 号召用户使用正版软件。据统计, 当年教育类软件的正版销售量仅是盗版销售量的20%, 正版权益急需法律支持。

1998年, 根据规模排名的金洪恩、科利华等前十位大型教育软件厂商, 其占据的总份额超过市场总量的50%。

1999年, 金山红色正版风暴开始, 为了打击盗版, 金山公司以超低价格销售正版软件, 与盗版软件竞争市场。据统计, 当年C A I类软件在教育软件用户中普及率达35.8%。

2000年, 软件市场随着金山公司的降价动作全面降价, 但是“洪恩海啸世纪行”的活动却又掀起了新一轮以质量抗盗版的涨价潮流。无论降价还是涨价, 目的都是一致的, 就是抗击盗版软件侵蚀市场。

2001年, 全行业反盗版风潮继续。

2 0 0 2年, 北京等地区高考改革, 以“3+X”模式出题, 清华同方适时推出《清华同方“3+X”高考高分宝典》, 获得巨大收益, 同时引发行业内部大量跟风效仿。

2003年, 教育软件利润开始大幅度下滑, 大量商家转战其他领域[8]。

2004至今, 教育软件市场发展逐步规范化, 未再出现过全行业性盈亏情况。

中国教育软件市场在经过了初期暴力、大量企业一窝蜂涌入、盗版侵害、降价抗争、质量树立、借势投机和市场逐步稳定的一系列波折之后, 终于走到了今天。纵观这一发展历程, 发现中国教育软件市场所走过的道路, 是一个由不规范向规范化逐渐转变的过程, 是一个由无序竞争向有序竞争逐渐发展的过程。

1.2中国教育软件市场现状

(1) 中国教育软件市场企业及产品现状:中国教育软件市场规模巨大, 竞争企业数量众多, 产品多。通过中国双软认定网截止至2010年5月11日的查询结果[9], 与去年较早时期比较, 企业数量和产品数量都有增长。见表1

(2) 中国教育软件市场的良好政策扶持:首先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党的十五届五中和十七大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继而, 教育部给出了有关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先是“十五”期间, 教育部确立了“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 带动教育现代化, 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改革与发展”的战略;2006年制定了《2020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题战略研究报告》;同年成立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7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并提出建设“金教工程”;同年, 组织专家完成了《<2008一2012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领域项目建议报告》;2008年, 设置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2009年, 教育信息化十件大事在部领导的督促下顺利完成。

良好的政策扶持, 是中国教育软件市场蓬勃发展的政治保障, 是软件企业完成工作目标的行政依托。只有在积极且持续的政策下, 中国教育软件市场才能够不断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 中国教育软件市场的巨大市场依托:中国共有13亿多人口, 统计至2008年, 全国共有幼儿园1 3.3 7万所, 在园幼儿2474.96万人;小学30.09万所, 在校生10331.51万人;初中学校5.79万所, 在校生5584.9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30806所, 在校学生4576.07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663所, 总规模达2907万人;培养研究生单位796个, 全国招收研究生4 4.6 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640所, 在校残疾儿童41.74万人[11]。总计至2008年, 中国全国共有教育机构52万余所, 人数近2.6亿。

如此之大的市场, 为教育软件开发企业提供了巨大的舞台, 让众多厂商都欲一试身手。

(4) 中国教育软件市场的文化支撑:中国自古就是重视文化的国度, 而教育则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国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 不亚于英国人重视荣誉, 法国人重视浪漫。正是因为有着这种深刻的教育观, 教育软件在中国, 才能够于短时间内就得到非凡的重视, 迅速的走完欧美等发达国家二三十年才走完的道路。

(5) 中国教育软件的技术现状:中国的软件人才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涌现, 首先得益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也源起于软件产业巨大利益的吸引。中国的软件人才虽多, 但是因为长久以来积习形成的培养方式, 使得中国的软件人才更加偏重于技术攻坚, 而较之国外的软件人员大大地缺乏创新能力。这种现状导致了, 中国教育软件在开发思想上总是落后于国外的情况, 原因不是技术跟不上, 而是意识跟不上。

(6) 中国教育软件的客户群体局限:中国教育软件的客户群体, 基本局限于城市和发达农村, 而对于落后农村, 则总是不予重视。这种情况是市场自身规律造成的必然结果。教育软件厂商作为企业个体, 任何行为都是以营利为目的, 除非特殊状况, 没有厂商会去涉及落后地区。对此, 政府的补贴是吸引厂商将眼光投向落后地区的一项有利措施, 政府既可以通过厂商的积极性带动落后地区的教育, 又可以用资金的方式盘活一批处于疲劳竞争的企业, 让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这实在是一项双赢的举措。

二、中国教育软件市场现状分析

2.1中国教育软件企业分类

从中国教育软件市场上存的特点分析, 企业可以分为五类:小型企业, 大型企业, 投机型企业, 潜在入市型企业, 外国驻华型企业。以下对五类企业特点加以分析:

(1) 小型企业:企业规模小, 员工人数少, 主要承揽大工程的模块外包业务, 或小规模教育软件的开发工作, 企业很少主动推出软件。这种企业, 一般是寄生在其长期用户所在区域附近, 靠人际关系包揽项目, 维持企业生命, 一旦其用户发生变化, 对企业打击较大, 企业的抵抗力较弱。

(2) 大型企业:企业规模大, 员工人数多, 且往往具有多个子公司, 各自承担独立法人责任, 各自有单独业务。大企业一般不承揽外包工作, 而是自身独立开发软件。其用户往往是其他大企业或个人。大企业的业务范围广, 在空间上分布也往往因子公司的存在而较为广泛, 所以业务范围不会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大企业资金雄厚, 技术力量强大, 应对打击的抵抗力较强。

(3) 投机型企业:企业规模介于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 虽然可以比较灵活的选择客户的所在地, 但是一般不具备独立推出软件产品的能力, 所以往往奔波于全国各地, 主动上门寻找客户, 以求得外包类型的工作。这种类型企业的灵活性较高, 应对打击的抵抗力较强, 并且恢复较快。

(4) 潜在入市型企业:企业规模较大, 有实力和意向进入该领域, 但是因为对于行业的运行模式尚不清楚, 所以以一种观望者的形态出现, 一旦发现自身可以操作规则, 就立即入市参与竞争。这种企业对于业内的大型企业是尤为危险的, 因为其往往实力巨大, 一旦进入市场就可能成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5) 外国驻华型企业:外企的实力不容小觑。无论从经济实力, 管理模式, 技术水平和产品研发思路上看, 外企都是中国民族教育软件产业的强劲对手。

2.2中国教育软件市场运行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十几年来的教育软件发展历程来看, 中国教育软件市场已经逐步进入了正规, 但是仍旧存在以下8个突出问题:

(1) 企业生产产品针对用户不明确。这点问题是教育软件的致命伤, 往往表现在:同一个软件内核, 修改一下数据库和用户界面就打包供应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使用。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是, 软件研发人员对于学生心理、兴趣、爱好和学习兴奋点的不明确。

(2) 市场营销盲目。这点问题往往产生在企业的营销部门。原因是:营销人员对于软件的真正意义一知半解, 就出门推销, 结果跑了很多客户都找不到买主。这种问题应由企业的管理层加以注意, 在软件开发的同时, 让营销人员也实时地了解开发状况, 从精神实质上懂得软件的意义, 避免表面化。

(3) 不同企业产品间低水平重复生产。这种情况是由于各企业见到相同的营利热点, 就一窝蜂盲目上马引起的。往往, 多个企业一起出品了产品, 结果内容雷同, 且因为都是短时间仓促生产, 所以产品质量低劣, 既影响企业声誉, 又浪费资源。

(4) 产品定位集中于城市和发达农村。这种情况在现状分析中已有提及, 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解决。

(5) 产品营销渠道不健全。往往, 企业在没有构建好通畅的营销渠道之前, 就盲目上马项目, 导致产品生产之后, 但还没有客户的情况。

(6) 同类产品企业间恶性竞争。这种情况不仅在教育软件领域存在, 而且是所有商业领域中都存在的情况。一旦恶性竞争形成, 那么长期构建起来的稳定的市场秩序就将被打乱, 继而轻则是竞争企业间两败俱伤, 重则是整个行业的市场秩序完全损坏, 长期努力功亏一篑。

(7) 盗版软件充斥市场, 客户正版意识尚需加强。盗版软件对于教育软件企业的打击是经济打击, 对于软件用户的打击是质量打击。长期的盗版泛滥, 已经导致了很多优秀的教育软件企业关闭或转行, 这不仅使教育软件企业深受经济损害, 更让这些企业无心继续生产优秀软件, 最终受到损害的人将是以使用价值目的的普通用户。

(8) 教育软件企业售后服务差。很多教育软件企业针对的对象是学校, 因为学校管理的特殊性, 往往发现软件有问题之后, 还是不会联系企业, 久而久之就使一些软件企业养成了不再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的习惯。这种状况的形成, 既是软件企业应该避免的, 也是用户应该监督其发生的。2.3健康有序的教育软件市场环境

针对中国教育软件市场的现状分析, 需要加强以下4个方面才能建立起健康有序的教育软件市场环境:

(1) 通过加强技术降低成本, 增强企业的抗打击能力。教育软件企业的硬件投入本身较小, 所以降低成本的途径主要是提高技术手段。如果能够通过加强技术把成本降得更低, 就能够截留更多资金, 以之作为抵御潜在风险的保障, 为企业发展提供更高的安全性。

(2)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从自身抓起。因为软件企业的员工多是青年男性, 个性张扬, 思维活跃, 所以管理往往困难, 因此, 领导层就更要加强与员工的思想交流, 力求每个员工都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去。

(3) 加强学习与培训。因为软件行业的特点是产品周期短、更新快, 所以就要不断的加强员工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学习与培训分为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 即企业员工自讲自学和外派深造学习。

(4) 根据企业特点选择自身发展方向。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企业的发展方向。教育软件的研发方向基本有:考试系统、电子教室、理科工具软件、文科工具软件、外语学习软件、天文地理学习软件、电脑技术学习软件、教育游戏、校园网即时通讯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排课软件、网上报名系统、电子阅览室、教材管理系统、e-learning系统、家校通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学前教育系统、校园网资料管理系统、精品课程制作软件、教学测评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班主任辅助管理软件、学生心理测试系统、成绩管理系统、在线点播系统、学校OA系统、幼儿园MIS综合管理系统、电脑家庭教师软件和虚拟实验室等。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软件研发方向。

三、中国教育软件市场发展策略

中国教育软件市场的发展策略, 可以分为两部分:

3.1新市场扩张

面对新市场, 应该谨慎进入, 不可盲目上马项目, 避免一窝蜂地涌入市场, 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发生项目冲突, 造成恶性竞争。3.2老市场处理

面对老市场, 可以采取放弃和保留两种方式对待。放弃的前提是新市场情况稳定, 可以稳定地进行操作;保留的情况是, 有能力同时较好地运作新老两个市场, 否则专注于一个市场较好。

参考文献

[1]、教育软件市场升温[J].技术与市场, 1995年10月:10.

[2]、95中国国际教育/家用电脑暨教育软件博览会新闻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J].电化教育, 1995年8月:27.

[3]、2000年中国教育软件市场回顾[J].软件工程师, 2001年02期:5-6.

[4]、中国教育软件市场调查报告[J].中国计算机用户, 1998年6月:69.

[5]、多媒体网络教室及教育软件市场调查报告[J].多媒体世界, 1999年12月:34-35.

[6]、项建新.高考变脸点燃教育软件市场烽火[N].中国企业报, 2002年6月7日:007版.

[7]、直面变革中的教育软件市场[N].科技日报, 2002年5月15日.

[8]、李勇.我国教育软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2年04期:8-10.

[9]、中国双软认定网.企业与产品相关统计数据.www.chinasoftware.com.cn, 统计截止至2010年5月11日.

[10]、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www.jyb.cn, 2009年7月17日更新.

中国软件发展 篇2

就像人们把1999年称为网络年一样,很多人把2001年称为软件年,而在我看来中国的2001年是管理软件年。我这里对管理软件的看好并不是完全基于市场的考虑,更是由于我们在产业的角度终于看到了管理软件在中国的方向,看到了属于民族软件产业自己的方向,我们也终于走出了以往ERP等思想框框的藩篱,在互联网的更加广阔的空间里寻找到适合中国企业应用的软件架构。当然,用友、金蝶等领导厂商的成功资本运作也成为印证管理软件年说法的佐证。

管理软件的症结问题,是我很长时间以来的思考,这里的讨论不能说是一种理论,权当一种抛砖引玉。我对于管理软件的思考从ERP,这个业界最敏感的概念开始。说起管理软件很多人把它等同于ERP(企业资源计划)、MRPII(制造资源计划)、MRP(物料需求计划),其实ERP、MRPII、MRP是管理软件在某个阶段的一种核心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虽然ERP是1998年后才被中国的管理者广泛接受的一种管理思想,但与ERP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的MRP、MRPII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引入中国,随后产生了一批MRPII软件厂商,它们一直致力于利用MRPII推进中国企业管理。

90年代中期,为了推进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寻求更大的企业发展空间,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财务软件公司纷纷转向企业管理软件,大量冠名为某某ERP的软件产品迅速涌现,国际ERP巨头也纷纷抢滩国内市场,国内的老牌MRPII厂商也迅速转向ERP市场。在软件企业的大力推动下,中国企业界开始广泛了解ERP的管理先进性和对企业体制改革的促进机能,不少大、中型ERP项目纷纷论证上马,进入实施阶段。

现在回过头看来,真正成功、成熟的ERP应用案例在中国市场仍然凤毛麟角。与此同时全球管理软件思想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客户关系管理又成为继ERP之后的焦点。

究竟中国管理软件的发展之路应该如何步入健康的轨道?我认为,实际上可以归咎为如下的三个症结所在:

一、管理软件要强调基础管理,深入企业机制创新细节层面

现在一谈ERP就要强调“ERP首先是一种思想”,进而在体制和战略的层面延伸展开。这种指导思想没有错,但却容易忽视ERP的另外一个重要侧面:基础管理。而中国的管理软件现今为中国客户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提高基础管理问题。基础管理是什么?我理解,它的核心是资金和财务。如今我们说从财务软件升级为全面企业管理软件,也可以说是从基础管理升级为全面企业管理软件。而这里的全面又不完全是ERP,ERP没有从基础出发,有没有面向变化和开放的网络世界是ERP遭受前后夹击的两股动力。

中国进行企业改革,一方面是体制的转轨和战略的进步,ERP可以帮助、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则是要在传统的、粗放式的具体经营中强化管理手段,在成本核算、流程控制、物流管理、客户关系、供应链衔接等各个环节上实现量化监督、科学管理。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夯实了,也才谈得上企业长期战略和短期目标的正确实施。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作为企业资源的管理系统,ERP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打通企业采购、制造、销售、核算、服务等各个环节,用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统筹来促进企业内部效率的最大化。这是ERP的细节,也是企业机制创新的微观基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如果不重视这一点,仅仅将ERP的作用停留在思想转型的纸上谈兵,那么根本无助于企业应用的实际操作。

所以,要引入ERP首先就要强调企业的基础管理,系统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无非是利用技术的手段将管理的制度进行固化,一步一步地将过程控制、资源调配做到位。相反的做法是将ERP神话、将ERP的概念无限扩大化,在上纲上线的鼓吹中误导企业,当系统实施的功效不尽如人意之时,就会产生明显的负面效果,最终前功尽弃。

对于管理软件厂商而言,除了提供优秀而实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要将服务整合进来,通过产品服务的打包提供,刺激项目实施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在必要的时候将成为实施企业的借助外力以理顺其内部关系,排除内部管理科学化管理实施中的阻力,打破种种“暗箱操作”和“灰色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外脑”角色的功能,决不是去教用户学管理,最了解企业问题的只能是用户自己,管理软件厂商需要做的,就是充当“借力打力”中的外力。所以,用友的努力方向是:从产品提供商向集成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发展,最终成为一个集方案、产品、咨询实施之大成的服务提供商。站在企业的整体角度看问题,在微观的层面细致推进,是用友的态度和风格。尽管这样看来容易和ERP、CRM概念的热闹产生距离,但实际上却是在扎扎实实地进行着基础性的前期工作,能够真真正正解决现实的问题,实实在在地推进中国企业管理进步。

二、管理软件要强调过程,在分步推进的过程中逐渐完善

管理软件绝不仅仅是具体的产品,更意味着项目实施的过程和解决方案的贯彻,将ERP作为产品宣传的重点和市场炒作的题材,并非一个成熟管理软件厂商的明智做法。用友在最近数年来致力于管理软件领域的市场建设,也经历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务虚到务实的过程。

在用友看来,用户真正需要的是解决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从单项产品到整合应用的发展过程。中国企业最初的需求,是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这些已经在前些年的财务软件发展浪潮中得到普及。中国企业现在的需求,是面对着工业化改革与信息化颠覆的双重革命,需要利用最少的成本代价,将旧的系统迁移到新的平台上,从而适应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带来的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领域的时代变化。中国企业未来的需求,是将企业内外资源的管理纳入到统一的符合中国特色国情的管理平台之上,彻底改造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寻找定位,中国市场的现实土壤仍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孕育状态。优秀的管理软件厂商,应该“和企业用户一起成长”,依靠自己的技术产品和努力,帮助用户实现无缝升级和代价的低廉。

再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虽然ERP迄今仍然是系统而先进的管理思想,但放到中国这样特定的市场环境中,照搬国外的ERP建设思路对于企业应用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对国外的ERP加以扬弃,创造性地构建管理软件的中国架构---这是包括用友在内的所有企业应用软件开发商的历史使命,也是理想状态的恰当描述。相反,“一步到位”的宣传,要么是对市场认知浅尝辄止,对中国企业管理软件发展规律缺乏深刻认知;要么就是存心误导用户,搅乱市场秩序。

如果我们将ERP抽象为企业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代名词,那么将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持久战。企业管理的进步并非一日之功,中国管理软件厂商更需要在动态过程中把准管理软件核心思想升级的节奏,依靠系列的、稳定的、高质的软件产品引导用户,培育架构,最终形成基于自主创新理论基础和组件开发的中国企业管理系统。从最早的单项型财务软件,到核算型、管理型财务软件,再到财务与进销寸业务管理一体化的管理软件。今年用友再次隆重推出新世纪(NC)管理软件。从用友软件的发展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企业全面管理软件发展需要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用友NC管理软件是用友为中国企业绘制出一整套系统建设蓝图,囊括了企业动态经营模拟平台、全面预算管理、项目管理(预算与成本管理)、EVA(企业经济增加值评价指标)构建企业的动态经营模拟平台,包含了评价指标体系、管理会计体系和供应链及客户关系管理。用友有信心依靠强大的技术实力,帮助中国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扎扎实实地做好企业管理水平的推进工作。

三、管理软件要强调技术与应用的融合,提升服务的含金量

在当前的管理软件市场中,过分强调技术含金量以突出产品的先进也是一种不良的倾向。事实上,对于管理管理软件领域而言,如果不能将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用户的应用实际统一起来,再高的技术含金量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技术与应用的融合,其目的是贯彻一种核心管理思想,帮助企业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引入“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建设信息交流完备的组织系统,确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地位,全面拓展客户关系管理,最终实现电子商务时代的资源整合。技术与应用的融合,必须依仗服务的力量,在用友看来将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是技术、产品表现形式的服务化倾向;另一方面,则是服务本身的技术化、产品化和商业化趋势。

用友董事长王文京就曾不止一次指出,“中高端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的成功必须要做两个方面的努力。一个方面就是产品,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专业服务。专业化服务包括了对客户的经营和管理的咨询服务,以及系统实施的服务,以及针对客户的高级的培训服务,后续的支持服务,其中,实施服务是中高端管理软件整个业务提供里面相当重要的环节。” 在用友的新世纪(NC)系统中,服务的概念就已经大大区别于传统的财务软件服务。跨越了售后培训、操作使用培训和简单维护的初级服务阶段。用友在中高端管理软件领域的服务体系庞大而精致,特别是其中的增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解析 篇3

编者按:2007年8月9日,《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调查报告》(2007)发布会在京举行。本次调查由信息产业部电子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与北京时代计世咨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信息产业部电子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自2000年伊始开展了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的跟踪调查,并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发布了两次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中国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因此,有必要对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新的研究与分析。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的软件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根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75万亿元,其中软件产业收入达到4800亿元,同比增长22.9%。软件产品仍是软件收入的主要来源,占一半以上;系统集成收入增长较快,增速达25%以上。

然而中国软件产业整体发展仍然较慢,产业总体规模偏低,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发布的消息,到2006年底中国软件产业占全球的份额仅为7.1%,而美国所占的份额为38.3%,欧盟为28.7%。2006年下半年以来,进入第三季度,首次出现增速落后于制造业的现象,全年软件产业发展速度低于制造业1个百分点。从软件在国内的应用状况来看,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国外品牌的软件产品占据,以2006年国内基础软件市场状况为例,国产基础软件产品仅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而国外基础软件产品占到整个国内市场份额的92%。

中国软件知识产权法制环境

中国软件知识产权立法环境

在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在遵守参加的国际公约等基础上,已经逐步形成符合国际规则、体系比较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

在上述法律制度下,中国已经实现了对软件的著作权保护、对符合可专利性要求的软件的发明专利保护,以及商标和商业秘密保护等。这些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形式互有不同、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中国软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软件著作权以及软件专利权保护,其重要性体现在上述知识产权对软件的智力创作给予了直接的保护。另外,中国还通过《海关法》、《合同法》对软件的进出口和软件的开发与贸易行为进行保护及规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强对网络环境下软件著作权的保护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针对网络环境的软件知识产权立法有了新的进展。2006年12月29日,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PPT),这对在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更充分地保护版权人和邻接权人的利益将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软件立法基本与需求相适应,通过对软件企业及用户的调查,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社会公众对当前立法环境的认知与需求。

其一,社会对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寄予较高期望。在调查中有57.1%的软件企业和83.6%的软件用户,均对现行法律制度下软件专利保护给予了较高的关注。

其二,随着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在全社会的普及,针对软件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越来越为社会所了解。调查显示在对不同的软件知识产权问题的关注上,软件企业的关注程度均低于公众对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软件企业的差距,特别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如果不了解基本的法律制度,将会影响技术创新及产业整体发展。

其三,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基本适应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软件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环境

中国软件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至90年代初,伴随着《著作权法》的颁布实施,已经初步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产权诉讼制度,并逐步培养了一批能够胜任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法官。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已有了很大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设立知识产权审判庭和配备专业法官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根据2006年的统计,全国法院单独设立知识产权审判庭172个,专设知识产权合议庭140个,共有知识产权法官1667人,由此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司法审判体系,且法官素质不断提高。其次,通过及时发布司法解释,完善实体规范和诉讼程序。第三,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法院受理和审结了大批软件知识产权案件。

中国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环境已经基本建立,并且经过实践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是诸如地方保护主义、诉讼程序不完善、审判周期过长、诉讼费用较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是存在时间较长、社会影响比较集中的问题。

中国软件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环境

用行政手段保护知识产权是中国知识产权执法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国的国家版权局以及地方的版权行政管理部门,经权利人申诉或依职权可以对侵犯软件著作权的行为进行查处。与司法诉讼相比,行政执法具有程序简便、立案迅速、查处速度快等特点。

中国政府近年来通过以下工作加强对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第一,通过加强行政执法,开展联合打击盗版软件的专项工作。第二,积极应对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问题。2006年底,国家版权局发出了《关于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的通知》,部署在全国范围开展为期3个月的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以营利为目的,通过网络提供电影、音乐、软件和教科书下载的非法经营行为等。第三,在全国实施的从政府到企业的软件正版化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中国政府近年来加大了打击盗版的力度,尤其是各级政府率先使用正版软件,以及推行预装正版软件措施后,对规范软件市场和打击盗版产生了积极效果。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无论是软件企业还是软件用户,对我国软件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状况持肯定态度的比例并不高,甚至有34.2%的软件企业和45.3%的软件用户认为目前行政执法不力,作用有限,说明打击盗版的工作在我国依然任务艰巨,政府在实施行政执法方面的社会影响力仍然有限,并且需要加强。

目前,中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行政执法资源有限,行政机关受人员编制影响,无充分执法人员以满足实际需要;二是直接受行政资源有限的影响,行政执法效率较低,并且也不可能成为行政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三是行政执法机关设置比较分散,存在多重执法主体,且执法权限之间存在空隙或重叠,使执法强度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四是行政执法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配合,特别是对于维权个体来说,协调难度较大,从而削弱了行政执法的效果;五是对行政执法工作及结果的宣传力度不够,影响了行政执法的威慑力和执法效果。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公众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近年来,软件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公众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通过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了解情况的调研可以发现,88.24%的软件企业和72.78%的软件用户对该条例都有所了解或熟悉。与2002年的情况相比,公众对该条例的了解程度明显提高,软件企业中熟悉该条例的比重由11.3%上升到21.05%。但是,公众对于政府促进软件产业发展,以及推动软件正版化的相关政策还缺乏了解。

中国软件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近年来,中国软件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维权意识也大大提高,许多企业已经开展了知识产权的相关管理工作。但是客观地看,目前中国企业间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仍参差不齐,且管理效果也有很大差距。调查显示,已经有6.8%的企业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9.4%的企业将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知识产权。另有24.1%的企业主要由技术人员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并开展其他工作,36.6%的企业由本单位的法务人员负责。由此可见,在被调查的软件企业中,有超过70%的企业具备了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或者已经着手实施知识产权管理。

进一步调查发现,企业未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需求的认识不足,持此观点的占68.2%;47.7%的企业认为是缺乏资金投入。

以上两个调查结果恰恰反映了目前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现状,即企业一方面知道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由于缺乏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的知识和能力,使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在企业中得不到体现,从而使多数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仍处于建立意识和实施准备之中。

软件企业及用户对盗版的认知情况

针对软件企业如何评价盗版对其影响的调查显示,只有0.9%的企业认为会产生严重影响,而认为没有影响,甚至持对扩大市场有利观点的却占到68.3%。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首先,从盗版软件的存在状态看,软件的通用性越强,包括在特定领域的通用性越强,以及对软件的需求越普及,被盗版的现象就越严重。而目前国内软件企业涉及的大多数产品尚不具备较高的通用性和普及性。其次,在没有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企业中,其主要问题是企业缺乏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盗版持无所谓的观点也就不足为奇了。再次,软件被盗版最严重的通常也是市场知名度较高的产品,这类产品的市场规模和影响力也相对较高,而目前在国内软件产品和软件企业中,具有市场规模和影响力的还很少。

在面对盗版时,调查显示61.6%的企业积极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利益,而有38.4% 的企业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企业不采取措施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没有必要和效果不明显,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费用高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其表现在,国家在促进软件产业发展政策上给予了更多的倾斜,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加速,为软件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全社会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企业围绕技术创新形成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氛围,将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且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现行法制环境下,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步提高也将在促进软件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以下问题仍需引起产业和社会的重视:

1.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完善仍将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工作,并且要积极应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其中包括软件专利保护、网络化传播、标准中的知识产权、开源软件知识产权、信息资源保护等问题。

2.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还需进一步完善司法诉讼程序、提高行政保护效率,增强法律威慑力,有效保障权利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3.不断提高软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和能力,特别是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帮助,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从战略的角度强化知识产权工作。

中国软件发展 篇4

一、软件谷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做法

软件谷组建几年来, 雨花人始终坚持把软件谷建设作为全区发展的大局, 坚定不移、心无旁骛地在国际国内一流园区比照中加快软件谷建设, 推动软件谷在国内外众多软件园区中迅速崭露头角, 2013年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同类软件园区前三强、总量规模可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相比肩, 2014年以1330亿元的业务收入占到全市40%的高份额。可以说, 软件谷的快速崛起, 既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科学决策, 也与雨花台区举全区之力、心无旁骛发展软件谷的决心和勇气、智慧和担当密不可分。

1.突出以全新的思路理念为先导

理念一新天地宽。软件谷4 年多的发展史, 就是雨花台区首先在思路、理念上不断摒弃自我、突破自我, 最终超越自我的变革史。一是坚决摒弃传统做法, 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软件谷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开发园区, 循传统的做法、过去的路子, 必将一事无成。为此, 在软件谷开发建设之初, 就坚决摒弃“卖地生财”“卖地收租”等不科学、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确立了“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和“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思路, 矢志走出一条自主、专业、科学、理性的园区发展之路。二是抓住园区建设根本, 更加突出公司的主体地位。运作园区必须建立强有力的运作平台。软件谷从正式运作起, 就组建了软件谷发展有限公司, 广泛参与并主导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载体建设、资产管理、招商引资、融资和服务等各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为软件谷真正从规划蓝图到落地壮大, 提供了坚强保证。三是始终保持奋发状态, 充分激发干事创业激情。对雨花而言, 开发建设软件谷是一个没有先例可循和参照模式的重大创新。雨花台区始终坚持把“转变理念、改进作风、提高标准、干事创业”作为对干部队伍的最基本要求, 在全区上下积极倡导“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算账、学会运作”和“科学地干、理性地干、负责地干、有效地干”, 激发了昂扬斗志和创业激情, 真正形成了真干事、真创业、真奋斗的良好氛围。

2.突出以全新的体制机制为保障

制度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唯改革者进, 唯创新者强, 唯改革创新者胜”。在软件谷的组建和运行过程中, 雨花台区始终融入了改革精神和创新思想。一是理顺职责关系“增效能”。按照“小管委会、大公司”的改革思路, 转变建谷初期主要依靠管委会推进工作的模式, 明确管委会主要承担战略制定、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和平台建设的职能, 软件谷发展公司主要承担园区开发、招商引资、创业服务、载体建设和风险投资等职能。通过职能及边界的有效切割, 确保软件谷管委会和发展公司各专所长、高效运转。二是完善组织架构“强公司”。坚持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入手, 不断健全和完善软件谷发展公司的决策管理机制和组织运行架构, 更加突出用制度管人、管钱、管物、管项目、管工程、管载体, 确保公司主导的所有项目实现质量最优、成本最低、建设速度最快, 确保公司健康、长远发展。软件谷发展公司已经与10 多家民营企业、风投机构合作, 成立各类子公司22家, 通过内生的“滚雪球”式发展, 今年软件谷发展公司累计形成有效资产近50 亿元。三是创新融资模式“添活力”。抓住园区建设亟须的资金命脉, 不断深化投融资体系改革, 依托软件谷发展公司等国有平台, 探索创新了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项目融资、民间资本合作等新的融资方式, 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的单纯依靠行政推动、依赖财政注资、依托平台负债贷款的投融资模式, 实现了资产覆盖贷款的良性循环, 为软件谷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3.突出以全新的运作模式为动力

运作, 是软件谷成功的奥妙所在。运作出效率、更出效益。软件谷通过构建“财政注资、运作项目、形成资产、覆盖贷款、良性循环”的全新公司运作模式, 真正把“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思路, 落实到了具体项目和具体载体上, 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强化企业化运作, 增强自主发展能力。2015年8月8日正式营业的楚翘城项目, 就是由软件谷发展公司通过土地招拍挂程序, 摘牌取得位于软件谷北园的A8 地块, 组织专业团队开展项目规划设计和营销策划的。该项目占地72 亩, 总建筑面积约17.6万平方米, 总投资成本9.5亿元, 于2014年6月底开始销售, 现已基本收回成本。剩余部分中, 还有7.3 万平方米的商业、办公楼宇由软件谷发展公司自持, 资产达15 亿元以上, 即软件谷发展公司通过运作楚翘城项目, 不仅收获经济效益, 还赢得了产业发展。正在施工中的信息安全软件产业园, 实行“统一规划、联合建设、分割出让、统一配套服务”的新模式, 既圆了谷内8 家企业的安家梦, 又最大化节约了用地, 软件谷发展公司还自持12万平方米楼宇、形成约6亿元有效资产, 每年固定收益可达3000 万元以上。二是强化市场化运作, 创新合作经营模式。大数据产业基地是南京首个以大数据发展和应用为主题的产业园区, 总建筑面积8.5 万平方米, 由软件谷发展公司与垠坤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合作公司打造。2014年才启动园区装修和招商, 目前入园签约企业超过100 家, 招商率达到96.5%以上。预计到2016 年, 大数据产业基地将实现营业收入16 亿元以上, 税收1.6 亿元以上, 可吸纳大数据研发与应用核心人才5000 人就业。三是强化专业化运作,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软件谷创业创新城位于软件谷西园, 原址是工业物流原料城, 建设了46万平方米建筑, 但一直没有发挥作用。2012年, 由软件谷发展公司整体规划设计, 以产业园区的形式, 与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江苏邦宁科技、深港产学研基地、南大软件学院等产业集聚性较强的企业、机构, 成立合作运营管理公司, 分别打造交通智慧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深港产学研基地和软件人才实训基地。目前, 入驻企业已经超过140 家, 园区整个面貌焕然一新。

4.突出以全新的服务体系为支撑

创业创新服务, 已经成为一个专业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雨花台区始终坚持把提升创业创新服务水平, 作为园区开发建设的重要任务, 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和优质空间。一是切实提升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实际成效。坚持把企业和人才的需求作为第一任务, 整合各方资源, 着力在创业孵化、人才服务、公共技术、品牌推广、知识产权、交流合作等方面, 形成较为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 目前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总数已经超过30 个。软件谷最新推出的“UP开放日”, 就是科技创业项目与资本对接交流的平台, 让企业通过生动、直观的项目路演, 吸引和赢得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的“青睐”和支持, 切实解决企业成长面临的资金难题。二是大力营造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深入开展大数据产业技术论坛、创业者午餐会、银企地对接会、企业沙龙等活动, 培育了以Java咖啡、36 氪等为代表的创业服务平台, 受到园区企业和人才的热烈欢迎。特别是由《创业家》杂志社举办的创业家黑马大赛, 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创业创新型成长企业选拔大赛, 也是创业企业的成长平台、展示平台和交易平台, 由刘强东、周鸿祎等知名企业家担任导师, 在软件谷已经举办了两届, 并设立了全国首个创业家黑马成长孵化基地。三是着力培育本土企业的“参天大树”。园区长久的生命力, 既在于“移大树”, 更在于“育小苗”。从2012 年起, 软件谷就建立了自己的“高成长性企业种子库”, 每年选出10 家左右拥有关键技术、核心知识产权的高成长性本土企业进库, 强化政策、资金、人才、专业服务等全方位的立体扶持, 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企业跟进、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本土软件企业发展壮大之路。目前, 入库企业已经达到34 家。润和软件, 2012 年登陆创业板上市, 今年在收购联创智融后, 企业市值最高达到267 亿元, 已经连续2 年入选福布斯最具潜力中小企业榜单, 今年软件业务收入预计将超过10 亿元。软件谷还涌现出了诚迈科技、南水科技、华博创意等一批软件业务收入5 亿元左右的本土软件企业。

二、新形势下软件谷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站在“千亿级软件产业基地”的新起点上, 软件谷建设既面临千载难逢的重大战略机遇, 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在发展机遇方面, 一是从国家战略看, 党中央在十八大后, 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和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相辅相成, 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 到“互联网+”行动计划、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南京地处国家多重战略的汇合叠加区域, 对接、利用好国家战略机遇, 亟须拓展经济成长新空间, 这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舞台。二是从经济形势看, 经济发展新常态催生出经济增速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增长动力变化的难得机遇, 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日渐成为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 软件谷作为创新创业最活跃、前景最广阔的区域之一, 在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方面, 将展现出更大的发展潜力。三是从南京发展看, 南京已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既面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 又面临产业结构偏重、产业附加值不高、创新成果转化不够充分等深层次问题, 经济“由大变强”成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的首要任务。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大力激发科技创新力、增强产业竞争力、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进一步提升对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既是软件谷的优势和强点, 更是软件谷未来发展的方向所在。

在困难挑战方面, 对标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等国际国内一流园区, 一是在产业融合上, 通讯软件、服务外包和信息服务等传统软件产品和软件开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具备持续发展潜力的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信息消费、互联网金融、智慧产业等优势还不明显。二是在自主创新上, 大部分中小软件企业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独立自主开发能力还不强, 缺少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特别是本土骨干软件企业总体规模偏小, 支撑产业发展和抵御国际产业风险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三是在运作模式上, 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还有待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完善, 尤其是市场规则下政府作用的发挥, 还要进一步专业化、精细化, 需要按照企业和人才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四是在体制机制上, 软件谷发展公司“扩容”速度快和行政化束缚明显、专业要素缺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亟须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提升公司化运作的水平, 增强软件谷可持续发展动力。五是在综合服务上, 虽然软件谷内各类公共服务平台较多, 但是门类还不尽齐全, 特别是各类投融资平台、金融网点和民营及外资风险投资的数量还比较少, 创业创新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

三、全面推进软件谷建设发展的思考及对策

软件谷是南京打造中国软件名城的核心承载, 也是雨花台区加快经济转型、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新城区的强力引擎。推动软件谷建设, 必须按照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 按照“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思路, 着力抓好园区化定位、抓好专业化管理、抓好公司化运作。相信“坚持数年, 必有所成”, 软件谷一定能够在全市转型升级的进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完善战略布局增强驱动力

坚决按照全市打造“一谷两园”软件产业集聚区的部署和要求, 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市多重发展战略, 全力推动软件谷发展壮大。一是进一步明确战略定位。积极融入“五型经济”和南京信息港建设的规划部署, 继续坚持“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和“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思路, 在国际国内一流园区比照中, 把软件谷建设成为一流的“科技谷、创意谷、文化谷、生态谷”, 在加快推进南京信息港建设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二是进一步提升发展目标。按照“控股南京软件总量、引领江苏软件发展”的目标要求, 大力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持续高速增长, 不断提升对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确保到今年年底, 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1650 亿元, 软件产业面积达到602.7万平方米, 软件从业人员达到17.8 万人, 软件企业达到765 家;到2020 年, 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4000 亿元, 软件产业面积达到900 万平方米, 软件从业人员达到40 万人, 软件企业达到1200 家。三是进一步拓展成长空间。充分认清软件谷仍处于艰苦创业特殊时期的阶段特征, 积极对上争取政策引导和扶持, 力争与全市四大国家开发区一并享受相关体制优势和政策优惠。强化对专业园区的规划打造, 在全市转型升级的大格局中, 着力打造信息安全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基地等若干个市级产业基地, 以“谷中园”“园中园”为主题楼宇等形式构建软件产业新的增长空间。

2.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

立足资源禀赋优势, 把握产业发展规律, 大力发展新兴软件产业, 加快推动软件主导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一是加快实施“双十”战略。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第一软件产业基地”的目标, 大力发展通信软件、服务外包、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集成电路设计等十大信息技术前沿产业, 同时着力打造以上述产业为主体的十大专业园区, 切实形成“特色鲜明、相对集聚、多元发展”的良好产业格局。二是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按照“圈子化、全球化”目标, 在国内建立“政府平台圈”“企业圈”“商会圈”等, 在国际上继续拓宽渠道, 力争在美国硅谷、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地参与展会、举办推介会, 面向全球引进重点企业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努力发挥“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催生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三是加快本土企业培育。瞄准产业链高端, 进一步完善“高成长性企业种子库”, 对种子名单上的企业, 进一步强化政策、资金、人才、资源集聚, 在项目申报、人才引进、技术研发、融资担保、企业上市等方面给予倾斜, 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2017 年, 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骨干本土软件企业50 家、10 亿元以上8家、50 亿元以上2 家, 真正培育出软件谷自己的“航母”和“巨舰”。

3.营造创意氛围强化吸引力

坚持把创业文化建设、创意氛围营造, 作为软件谷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着力培育“开放、包容、创新”的鲜明特质, 形成支撑软件谷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一是强化创业创新理念。不断深化与《创业家》杂志社等创业服务机构的合作, 引进“咖啡馆”“杂志社”“主题吧”等特色平台, 深入开展黑马训练营、大数据产业技术论坛、“互联创赢先锋沙龙”“UP开放日”等活动, 营造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 吸引众多软件企业和人才纷至沓来、享受创业。二是完善创新服务体系。针对企业初创和成长中亟须的资金难题, 加强与IDG、联想投资、今日资本、北极光创投等境内外知名机构的深度合作, 适时成立创投公司, 用“四两”的政府基金撬动“千斤”的市场资金, 让谷内优质企业“成长无忧”。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重大专项资金支持, 优先用于和保障软件谷申报项目。三是提升自主创新水平。积极落实南京相关激励政策规定, 引导园区内具有一定实力的软件企业开展前沿技术研发, 从软件产品加工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转型。加快引进和培育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积极跟进思杰研发中心、三星电子研发中心等项目落地, 鼓励行业间、企业间、区域间、国际间广泛开展技术研发合作, 完善端到端的研发产业链,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4.加快品质塑造扩大影响力

坚定践行“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思路, 通过科学运作土地、运作项目、运作资产, 实现国有资产的增持和增值, 推动软件谷建设迈上更加自主、专业、科学、理性的轨道。一是完善科学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财政注资、运作项目、形成资产、覆盖贷款、良性循环”的运作模式, 大力探索以软件谷发展公司为平台、以国有资本为引导、股权多元参与的混合所有制方式, 广泛吸纳民营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特别是通过着力打造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加快提高经营性项目收入占比, 改善经营现金流, 优化资产负债表, 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融资平台, 变“四处撒网”为“精挑细选”, 变“主动上门”为“双向互动”, 为实现软件谷可持续开发建设, 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二是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坚持把发展公司作为加快软件谷建设的最有力“推手”, 加快引入现代管理理念, 有效强化团队建设, 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形成更加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真正用制度来管人、管钱、管物、管项目、管工程、管载体。按照“集团化”发展思路, 进一步健全软件谷发展公司参股、控股公司的管理体制机制, 探索将紫金 (雨花) 科创特区、软件谷创业创新城、大数据产业基地等特色园区作为经济运作的实际载体, 纳入公司统一管理, 全力推动软件谷发展公司做大做强。三是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切实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商学院、功能园区、产业基地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交流, 构建高效的全方位宣传平台, 通过项目对接、信息交流、专题推介等形式, 进一步提升软件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完善功能配套夯实亲和力

中国软件发展 篇5

考察归来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陈双与其他专家在对比分析了印度与中国(尤其是北京)软件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别撰写了系列考察报告,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提出了新颖独特的观点。此为系列报告中的第四份。

以下为其报告全文: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信息产业结构性调整步伐加快,信息产业由硬件主导型向软件和服务主导型发展,全球软件市场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中国软件产业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北京软件产业孕育着蓄势待发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现实矛盾。

一、软件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占全球软件产业份额不断加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全球信息化浪潮和政府的强力推动,软件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最具活力的产业。2003年全球软件产业销售额为74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39%。份额分配大致为美国40%,西欧30%,日本10%。中国、印度、韩国软件的份额为分别2.58%、2.14%、2.69%,比上年上升了0.67、0.39、0.27。美国依然处于高端霸主地位,拥有全球三分之一顶尖软件人才,印度软件和办公支持服务出口增长迅速。

目前我国电信用户数(6亿户)、互联网用户数(9000万户)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1.88万亿元)规模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位,信息服务和产业基础预示着我国未来软件需求将高速增长。

(二)北京软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首位

1、北京软件产值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2003年北京软件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85.3亿元(不含整机产品中的嵌入式软件产值),约占全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总量的34%,并保持连续几年发展速度超过30%的业绩。

2、北京软件出口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2003年北京通过海关的软件出口额1.38亿美元,占全国通过海关的软件出口额的37%。

3、北京软件企业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的软件企业3400家,占全国34.5%;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北京有31家,占全国18%。

4、北京软件产品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北京软件产品5000多个,约占全国总量的30%。北京软件著作权登记的数量占全国43%。

(三)在软件人才和软件内需拉动方面北京对全国贡献率为50%

全国软件人才50%来源于北京,北京是软件人才培养的高地。全国软件市场订单50%来源于北京,北京是软件投资与决策地。如全国电子政务十二金工程和金融、电信等行业的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由北京决策,推动全国实施。

(四)软件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总人数1.7%

软件从业人员12.1万人,占我市从业人员的1.7%。2003年北京软件产业实现增加值100.3亿元,占全市GDp总值的2.8%。软件人均创造的增加值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软件产业发展的几个基本判断

(一)软件产业依然是我国的幼稚产业

1、我国软件产业规模比较小

2003年我国的彩电、彩管、激光视盘机、收录机、电话机、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手机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打印机、光盘驱动器等产品也名列前茅,我国境内生产的显示器、手机、彩电、激光视盘机、笔记本电脑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50%、31%、43%、80%和40%。中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占电子信息产业的8.5%,只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2.58%,规模较小。

小型软件企业居多。国内软件企业人员一般在30-100人之间,最大的不过千人左右。据业内人士说,要进入欧美外包市场,500人的公司规模是一个基本的门槛。

2、高端软件控制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手中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市场,以微软、IBM、甲骨文(Oracle)等跨国公司为龙头的软件企业垄断着全球90%以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及网络浏览器等基础软件、高端软件产品,绝大

分产品标准的控制权掌握在美国,他正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取丰厚的超额利润。在部分中低端应用软件外包的同时,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软件产品出口国。

日本软件产业是依靠国内巨大的软件市场快速发展的,在物流、交通、制造、通信和半导体等领域对企业级软件需求很大,其国内软件市场仅次于美国。为降低成本,日本的企业把很多定制软件外包给人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包括中国)。日本的软件设计技术先进,松下、东芝、日立、索尼、富士通等跨国公司都有相当规模的软件公司,他们研发的软件产品往往随着企业的各类产品(通信、计算机、家电、精密电子设备等)出口世界各地。

美国、西欧和日本软件产业占有全球80%份额。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处于软件产业低端和初级阶段。

3、我国软件企业利润率不高

2003年我市大型软件企业利润率为9.25%,中关村的软件企业平均税后利润率只有4.5%,而美国微软、甲骨文和IBM的利润率均超过30%,甚至达到70%以上。

(二)兄弟省市软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深圳软件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03年深圳软件产值为291亿元(含嵌入式软件),比上年增长45.5%,增速超过北京。华为、中兴、金蝶是深圳软件产业的骨干力量。

上海软件产业连续三年增长超过50%。2001年上海软件产业增长52%,2002年为61%,2003年达到72%,经营收入为201亿元,实现了高速增长。

大连重点发展对日软件出口。2003年大连软件产业销售收入为4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出口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0%,出口占软件总销售收入22%,比上年增长4个百分点。软件园建设极具特色,对日软件出口能力不断增强。

(三)印度软件出口发展咄咄逼人

经过十几年努力,印度在相对贫瘠的国内经济基础上实现了软件产业的腾飞,在高技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核心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印度软件出口规模是中国的6.5倍。2003年,中国软件产业总额为1600亿元人民币,其中软件出口20亿美元;印度软件出口为130亿美元,同比增长30.26%。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出口导向型,以定制软件开发和服务出口为主,2003年印度软件和服务出口额在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为81%。

印度软件出口业务正在走向高端。印度软件企业在国际上已经建立品牌知名度,得到国外客户特别是欧美客户的认可,美国是印度软件最大出口国,占印度软件出口额的58%。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00多家企业采用印度的软件(日本是中国软件最大出口国,占中国软件出口额的61%,多数为低端软件编写)。

印度拥有一批软件出口龙头企业。印度排名前三家的软件企业(Tata、Infosys、Wipro公司)出口额之和超过2003年中国软件出口总额。印度有8家软件企业出口超过1亿美元,中国目前没有一家软件企业出口额过1亿美元(随设备出口的嵌入式软件除外),中国的软件企业国际竞争力与印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四)国际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明显加快

近几年,随着制造业的国际化大规模转移,国际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成为重要趋势,信息产业服务项目外包是项目外包中的热点,全球仅软件外包市场每年就有1300亿美元的规模,印度是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业务集中在电话客户服务(呼叫中心callcenter)、金融保险、人力资源、IT服务等行业。北京、上海、大连、杭州、济南、深圳、西安等城市都瞄准了软件外包市场,制定了各自的软件外包发展计划。

(五)国家已确定软件产业为发展战略重点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进程,必将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对软件的巨大需求。

2000年国务院发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2002年又发布了《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软件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了对软件产业的扶持力度。纲要提出到2005年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国产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达到1500亿元,出口达到50亿美元,软件人才达到80万人

这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明确了近期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将带来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新高潮。

三、北京软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注重引进制造业,忽视软件产业(包括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国际服务业大规模转移的兴起,软件产业正在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新热点。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招商引资工作大多是围绕制造业开展的。

2、注重开发国内低端市场,忽视国际化能力的提高。我国国内软件市场较大,大多数软件企业,如中软公司、用友公司均是以国内市场为重点,努力开发自己的产品替代国外进口软件,没有把精力用于开拓国际市场。信息安全软件、用友的财务软件、金山的WpS软件最为典型,与跨国公司合作和出境承接国际软件业务相对不足。

3、注重扶持自有技术,忽视服务型业务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一直倾斜于自有技术的项目,忽视IT服务型业务的发展。软件企业的认定是从自产软件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等方面来界定的,而将占软件产业总量近50%份额的软件服务业排除在外。如市场较大、高端的金融业务服务型软件和通信业务服务型软件项目,企业一般得不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4、注重产业推进,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盗版软件实际上助推了国内信息化发展”,这个论调由来已久,加上90%以上的操作系统、通用型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游戏软件)来源于国外,这些年盗版猖獗,打击力度不够。对知识产权的侵害,也严重影响了国内软件产业的发展。

5、注重人才总量,忽视软件人才质量和结构。北京软件人才呈橄榄型结构,高端国际化软件经营人才、高级产品设计专家(架构设计师)和低端技术工人相对不足,中间层程序开发人员较多。因此在承接跨国公司个性化较强的软件定单时,综合能力明显低于印度公司。

6、注重自有资金投入,忽视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支持。由于软件企业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比重大,很难通过资产抵押争取到银行贷款。软件企业规模小,前期研发投入过大,与传统制造业的赢利模式有所不同,在上市发行股票和发行企业债券方面存在实际困难。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中规定的由国家扶持的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至今尚未组建,实施难度很大。

四、北京发展软件产业目标和政策措施建议

(一)发展思路与目标

发展思路:抓住全球信息化浪潮和软件等服务业伴随跨国公司制造业转移中国的新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软件产业国际化为突破口,引进国外先进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技术与风险投资,迅速提升软件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软件产业对首都经济的贡献能力,推动软件产业成为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初步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0年北京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要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率,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软件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当年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比2003年翻一番,超过6%,力争达到8%;海关出口额比2003年翻三番,超过10亿美元,力争达到12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45万人;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软件企业集团超过30家。

发展重点: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出口基地;软件外包,重点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嵌入式软件、国产基础软件、游戏软件。

(二)措施建议

1、确定一个地位:统一思想,确定软件产业在我市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由于土地、水、电、油、运等资源匮乏,生产性资源不足,从未来工业发展趋势看,我市制造业难以保持长期高速发展。北京有着人才智力优势,我们认为软件产业发展最能体现“五个统筹”的思想,因此建议扬长避短,集中政府资源,着力打造软件产业之都。

2、抓住一个基地:抓住机遇,加快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抓好“点、线、面”,形成大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的基地产业格局,充分利用好中关村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的集聚效应,以中关村地区为重点,培育一批软件业旗舰企业,建设好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加速软件出口增长,促进产业集聚。

3、营造一种氛围:创造环境,营造一种“搞软件,在北京”的国际氛围。与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投资境的要求更高。北京集聚着大量服务业资源,借鉴制造业引进技术和外资的经验,进一步加强软件产业的规划、政策研究,完善和落实出口扶持、境外投资、外汇管制、境外上市、知识产权保护、政府软件采购等政策,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支持体系建设,创造国际化、专业化的投资环境。

4、培养一批人才:促进跨国公司、大企业与学校的结合,培养适用性软件人才。全国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北京就有6家学院。以重点发展领域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大型软件开发人才、国际化软件人才为重点,积极引进和整合教育资源,使北京软件人才结构更加合理。

5、提高一种能力:走国际化道路,提高软件过程管理能力。与印度相比,我市许多软件企业的开发和生产处于“技术少标准、开发缺规范、生产无检验、质量无保障”的状态,成为软件产业快速发展、软件产品走向高端的最大障碍。通过引入印度公司等一批国际知名软件外包公司,加快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企业软件开发过程管理能力。

6、引导一批资金:疏通资金渠道,促进软件产业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对接。软件产业的资金瓶颈主要是投资制度的制约,要努力研究软件产业的新特点,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向银行和资本市场披露产业发展信息,促进金融业、投资业和企业的对接,促进软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十个部委共同起草的《创业投资企业暂行管理办法》已上报国务院,这个办法的颁布将进一步促进社会资金投入软件产业。

7、拓展一个市场:加快信息化建设,创造更大的软件内需。以电子政务、“数字奥运”、城市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为切入点,以软件正版化、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方式创造更大的市场拉力,拓展更大的软件市场。

8、促进一种融合:利用制造业规模优势,促进软件、硬件融合发展。我国制造业庞大,尤其是电子信息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三。硬件产品中嵌入着软件,硬件制造中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又离不开软件外包服务。就像手机和短信、彩信服务,以及1860服务一样,产品围绕服务,服务围绕制造,融合发展,互为促进。

中国软件发展 篇6

普通彩民购彩选号的常规方法有用笔、纸通过计算方式选号的;有看历史趋势图来统计分析选号的;有对数字的喜好如生日、车牌号等数字选号的,还有机选和随意选号的。“速彩·超智能系统”的诞生是彩票软件行业的技术创新,它打破了彩民购彩选号的常规方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三大特殊功能:

1. 智能条件过滤选号(根据选号条件,自动产生过滤号码和K线自动分析趋势)

2. 智能概率统计分析(根据历史出现的次数,自动统计出现次数的概率)

3. 智能预警语音提示(根据概率出次,自动预警提示)

“速彩·超智能系统”除了上述的智能自动化功能外,还具有走势、趋势、遗漏、K线大趋势分析等功能。这些功能不仅为选号分析提供了方便,同时也节约了彩民在高频(快开)彩票中选号、配号所花费的宝贵时间,是依据概率技术购彩的一款必备选号工具。

浅议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7

信息产业的全球性结构调整日益明显, 逐渐从硬件主导型向软件和服务主导型转变,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世界信息产业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硬件制造业, 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全球性产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新技术、新业务融合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多新的需求、发展契机以及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软件产业造就出一大批地位稳固、甚至垄断性的巨头, 比如2012年SAP、Oracle的年收入已经超过100亿美元, 微软的净收益甚至已经超过350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 软件产业发展连续增长率是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5倍以上, 根据信产部统计, 2011年全球软件产业保持稳定增长, 产业规模为8862亿美元, 全球软件产业在2011年比2003年增长了11.5%, 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市场, 占全球市场的38.37%, 达到3400亿美元。西欧是全球第二大软件市场, 占全球市场的30.16%, 达到2673亿美元, 而中国2011年软件产业在世界软件产业份额中仅仅占了2.99%, 达265亿美元。

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是高技术的前沿, 是最具活力、渗透性最强的先导产业, 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对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减少, 产出增加, 也是知识经济这样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中的主导产品。软件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发达国家, 软件产业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高速增长, 大大超过传统产业的发展, 而一跃成为支柱产业。预计在未来五年中, 全球软件产业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软件产业发展态势各具特色, 企业并购重组依然激烈, 软件服务与外包增长迅速, 高端个性化服务成为产业亮点, 软件网络化与专业化趋势明显, 平台化逐渐成熟, 高可信度受到重视。美国是称雄世界的软件大国, 将软件列为国家关键技术, 其软件产业之所以高速成长, 是由美国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促成的。中国在经济、文化等基本国情上与美国有较大差距, 因此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 照搬美国发展软件的经验势必会受到许多不适宜因素的干扰。印度和中国同属发展中大国, 印度近几年软件产业发展很快, 突出表现在软件出口方面。印度在发展软件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的软件发展提供诸多可借鉴的经验。

印度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末制定“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开发和培训政策”以来, 其软件产业一直持续高速稳定发展;软件的产业化和国际化程度目前已在其高新技术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软件的出口额大幅度增长。在世界主要出口国中, 印度软件出口规模和质量均列第一位。它的软件出口主要是软件加工和承包国外定制软件为主, 采取“离岸开发, 当地服务”的模式, 同时印度政府也为各软件技术园区的软件出口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从各个环节开绿灯。

对比来看, 在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中国的软件产业也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 已经从先前单纯移植、汉化国外软件阶段发展到形成自主开发、独立运作的软件产业阶段。伴随着软件产业政策的不断贯彻落实,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我国软件行业无论是在金融危机前, 还是在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 以及现在的后金融危机时期, 都保持着比较平稳的发展, 达到20%以上的增长速度。据工信部发布的我国软件业经济运行情况, 2012年我国软件产业共实现收入2.47万亿元, 同比增长31.5%, 首次迈入2万亿台阶, 软件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收入比重由“十一五”末的18.2%提高到22.7%, 软硬件比例日趋合理, 软件业与制造业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根据分析, 经过2012年的盘整与提升, 我国2013年国民经济将触底回暖, GDP增长幅度将在2012年7.5%左右的基数上提升到8%以上。因此2013年, 在国内信息化投资加速、新兴领域发展势头强劲和国家利好政策的推动, 软件业运行将在2012年缓中有降的基础上低谷盘升, 预计同比增长至少20%以上, 如此, 2013年我国软件业业务收入将有望突破3万亿元大关, 再创一个历史新高峰, 在世界软件和服务产业的比重也将进一步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在第17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上表示, 我国将继续推动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我国具有完备产业体系这一优势, 深入挖掘行业特色应用和细分市场, 加快工业软件发展和安全可靠信息系统推广应用, 培育壮大信息技术服务业, 以应用、系统和整机带动软硬件发展, 更好地支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同时, 顺应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创新趋势, 着力推进智能语音、移动智能终端等对信息消费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软件即服务 (Saa S) 、平台即服务 (Paa S) 、电子商务及大数据等新型服务业态。

不可否认, 我国与美国、印度等软件大国还有一定差距, 美国和印度在软件产业在发展规模、专业化程度、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还有一些客观因素更是我国无法改变的, 譬如语言的差异、文化背景等方面, 更曾有经济学家预言, 在未来50年, 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赶超中国, 因为印度作为曾经的英属殖民地, 至今还使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 因此印度生产的软件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畅通无阻, 被广泛应用, 并且未来其软件产业发展速度还会进一步提升, 创造出更可观的利润, 尽管上述推测过于片面, 但也说明了我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软件产业的道路还很漫长, 结合现状 (如表1所示) 有利于我们发现问题, 弥补自身不足之处。此外, 以光盘为载体的软件盗版活动十分猖獗, 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薄弱, 执法力度不强, 软件的科研开发与市场严重脱节等都制约着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21世纪是全球知识经济快速推进的时代, 软件作为知识密集型产品, 将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软件产业, 又面临着国外大公司的冲击, 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 利用政策、法令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实行产学研结合, 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并用定制化模式推动外包软件人才培养;

2.软件企业走规模化、规范化道路, 提高软件产品质量和自身竞争力,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3.实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工程, 加强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 以优惠政策刺激国内外企业投资建设研发基地和生产中心;

4.强化政府对软件产业的扶持和引导, 如实行优惠税收政策, 实施鼓励软件出口的政策, 并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 维护市场秩序和软件企业的利益。

总之, 充分借鉴国外软件产业发展的经验, 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软件业这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 必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在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经济的腾飞做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当今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群的迅速崛起,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产业类别, 它强大的增长潜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软件产业是最典型的高智力型产业, 从事以软件产品为代表的知识生产及服务, 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文章对比中外计算机软件服务业的发展, 以此为目标提出了一些战略对策, 以促进我国软件业的更好发展, 全面提升我国知识服务的结构。

关键词:软件,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佳玉.中印软件产业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硕士论文, 2007.

[2] .张琳.知识密集型服务与产业区际转移[D].天津商业大学, 硕士论文, 2008.

[3] .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4] .中国经济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中国软件发展 篇8

1 软件外包的冬天

印度IT服务外包在上世纪末的“千年虫”大战中开始崭露头角。自那时起,印度信息产业的年增长一直维持在40%甚至更高的水平上,并形成了目前世界离岸外包行业中印度一家独大的基本格局。然而2008年,被视为“印度骄傲”的外包行业的发展却在急速放缓。

在印度最大的三家软件外包巨头中,塔塔2008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增长率仅为4.9%,远低于2007年同期37%的水平;英佛塞思在2007财年的利润增长率为18%,而前一年则高达56%;维普罗的利润增速同样慢下来,只有11.6%.而前一年的数字是423%。

总部位于孟买的塔塔咨询服务公司是印度收人最高的科技型企业。该公司称,依印度会计标准计算,公司2008年7至9月这一季度的净利润由2007年同期的125.2亿卢比增至127.1亿卢比,增幅1.5%,大大低于印度科技型企业近年来平均高达40%的利润增长率。印度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维普罗公司(Wipro)的董事长阿齐姆10月22日在一份声明中说,鉴于全球经济疲软的严重程度,该公司对未来发展持谨慎态度。

2 中国软件外包的现状

软件外包服务在中国尚属起步阶段,但近几年大幅度的业务增长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美国IT外包业务咨询公司neoIT曾在2005年发布一项报告称,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具优势的IT外包目的地之一。

根据赛迪顾问的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的研究报告,2001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的市场规模只有1.8亿美元,2003年达到4.7亿美元,2004年达到6.33亿美元,2005年超过9亿美元,2006年突破14亿美元,2007年更是战胜了人民币升值等困难和挑战,达到20.1亿美元,年增长速度都在40%左右。

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在国际外包需求逐渐萎缩的前提下,中国软件外包市场也暂缓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作为中国软件企业实现规模化和国际化的推动力与利润来源,中国软件外包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1 市场问题

中国国内企业的软件外包在日本市场占据了很大的份额,2006年有56%的收入来自于日本客户,而来自欧美地区的收入比重仅为20.4%。然而,进入2008年下半年后,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经济也被拖入了金融危机的洪流中。这直接影响了我国软件外包的市场来源。这一方面由于发包方要严格控制成本,就会尽可能的缩减在软件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发包方要尽可能的降低风险,从而会选择那些规模更大,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更好的大公司。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对日软件外包基本上接不到核心流程,承揽的是如程序录入和单体测试等人工需求量较高的加工型业务,这与欧美国家软件开发流程的整个外包服务很不一样,由此使得中国软件外包科技含量较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在金融危机袭来之时,不具有任何竞争优势。

2.2 质量控制

我国软件企业在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还有很大距离。首先是中国大型软件公司当中达到CMM五级或四级的还不多。

调查发现,在执行CMM质量标准的中国公司中,有超过半数的公司在调查中表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费时又费力,对于日益要求严格的软件开发周期来讲,是一种极大的时间成本。然而,这正是中国外包企业的软肋,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发包商最关心的就是成本和风险。CMM等质量控制标准,虽然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会花费一些时间,然而其强调的是软件开发的整个周期,完善的质量控制是软件成功的有力保障。另外,质量控制标准在维护期间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能够有效的控制软件维护的成本。

3 以印度软件外包为例深入剖析金融危机的影响

据印度国家软件协会估计,由于印度软件外包产业40%的年盈利来自于全球金融服务商,受到金融动荡的影响,印度IT外包业务将是重灾区。印度主要软件巨头重新评估2008年的盈利情况后认为,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将下降5%至6%。

事实上,金融危机只是造成印度软件外包业增长缓慢的众多原因之一。2006~2007年间,印度几大外包公司的软件工程师人数不断增加,雇用的员工超过了30万。在此期间,员工工资年增幅平均达到12%,而越来越高的员工流失率则迫使这些企业将更多财力用于员工培训。随着本国劳动力成本的逐年高涨以及居高不下的员工流失率使印度外包企业原有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然而,印度外包业依然拥有其优势:

(1)强大的市场占有率。印度的十大IT公司占有的市场份额高达45%,而中国排名前十的IT服务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为20%左右。

(2)企业的规模。报告指出,印度的软件服务供应商不到3000家,至少有15家拥有2000名以上的员工,其中的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和维普罗公司(Wipro)等获得国际上的认可,在全球拥有客户。而中国大约有8000家软件服务供应商,其中只有5家拥有2000名以上的员工。

(3)质量控制。印度软件企业之所以能够占有如此大的市场份额,其很大原因在于质量控制和过程控制方面水平非常高,印度的大型软件公司基本都能达到CMM五级或四级这一专业水准。

(4)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印度软件公司非常注重人才培养,绝大多数公司都非常重视员工的成长,他们将股权、培训项目或其它激励机制引入对人才的管理。因此,他们具备了更好的人才基础,建立了国际市场可信的品牌。

4 我国企业如何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发展

诚然,我国软件外包企业要在这个恶劣的大环境下生存下来并谋求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

(1)政府支持软件产业发展,并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应用,扩大内需外,大力扶持,鼓励发展,对软件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这就为我国软件外包企业铺了一条通向成功的平坦大路。

(2)劳动力的低成本。与印度相比,我国外包劳动力的成本优势非常明显。调查显示,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软件人才的薪资非常低,即便是中国软件业薪水最高的上海,也只能在亚洲各大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这就使得我们的软件外包企业成本大大降低。在目前金融危机发包商们货币紧缩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中国企业的最大优势。

(3)对日外包的优势。在对日外包服务中,我国企业明显占有更大的优势,无论是从语言还是从文化背景的角度考虑,中国与日本都更为相近。这就为扩大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4)良好的产品制造能力以及软件的国内市场需求广阔,这就使得国外软件公司在开发中国市场的过程中,也将相应地开发业务外包给国内企业来完成。

(5)另外,中国外包市场的扩张还有其他动力,包括市场管制的放松、高技术教育的

大规模投资、更好的知识产权保护、IT核心标准、基础设施开发和繁荣的中国经济。

同时,国内软件外包企业的劣势也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国内软件企业的规模较小,企业项目管理经验、高端人才以及与欧美企业交流能力的缺乏等。

所有的优势,都可以成为我们赖以生存并求得发展的突破口。

在全球超过3500亿美元规模的IT服务市场中,欧美英文软件服务市场占了绝大部分份额,可以为中国软件企业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在软件外包已经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趋势之后,跨国公司出于自身经济安全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并不希望把软件外包集中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合作大有作为。毕竟在全球软件外包的发包市场上,美国占40%,日本占10%。争取更多份额的国际订单,不仅能增加行业收入,更重要的是在国际合作中,升级技术,更新观念,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我们可以把目标定位于中小企业客户,在这一市场上软件服务需求巨大。然后,营造卖方市场,进行市场调研设定目标客户,发掘客户需求。最后,先从国内行业领域人手,然后再进入欧美相应的行业领域。

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争取在欧美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同时,我们也要把握这次机遇,把我们的实力展现出来,赢得欧美市场的认可。金融危机对印度来讲是个致命的打击,但对我国软件企业未必不是一个机遇。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发包市场占10%的日本,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争取更深层次的合作。

此外,借鉴印度的经验,我们还要加强以下几方面:

(1)针对外包人才流失率高的情况,企业应采取多方面的举措降低流失率。例如,明确用人标准,严把进人关;端正用人态度,放弃投机心理;分析员工需求并尽可能满足,帮助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和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待遇留人,培训和学习,为员工增加一份福利;事业留人,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翁;建立企业员工尤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核心员工流失预警机制;建立公平竞争,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和环境。

(2)鸡蛋分开放。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扩张市场份额。试着将鸡蛋分开放在具有成长前景、经济发展也相对稳定的新兴市场。不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一个方向上,以免整个产业过于依赖某种资源,处于被动的局势下。争取多方向多区域的发展,百花齐放。

(3)中国要在全球市场上提升软件外包的竞争力,仍需要从多方面提高劳动力队伍的素质,包括英语技能、项目管理以及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徐瑾.中国软件外包发展策略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11-007:47-52.

[2]郭凤侠,李桂艳.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及防范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9-111:230-231.

[3]李涧溪.IT外包服务初探[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8-03-025:79-81.

[4]王瑛.国际外包业务承接企业的案例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32-246:362.

中国软件发展 篇9

关键词:IT,软件体系,发展

1 什么是IT

IT是信息技术的简称,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与信息相关的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IT的普遍应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书上对此有不同解释。但一个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的观点是,IT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传感技术。这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与拓展,最明显的例子是条码阅读器;(2)通信技术。这是人的神经系统的延伸与拓展,承担传递信息的功能;(3)计算机技术。这是人的大脑功能延伸与拓展,承担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功能。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在21世纪已成为各行业的公用技术,因为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对信息的信赖。物质、能量、信息三方面构成系统,而信息是所有系统必备的要素。并不是电脑出现之后才有信息,我们能感觉到事物的存在,或想象出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由于有信息作用于我们,大千世界有不可枚举的各种原始的或隐藏信息,正是因为这些信息类型存在差别,我们才得以用感官来区分不同的物质。数字化是我们现实世界走向统一的、完成自动化的根本途径。信息化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它改变我们的思想和处世哲学。

2 中国IT产业需要自主核心技术

就中国来说,IT产业在过去五年经历了年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国家GDP增长速度的三倍,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已进一步增强,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3年,我国IT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000亿元,利税总额1000亿元,IT产品出口额1421亿美元。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收入1600亿元,软件出口额20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IT产业占全国工业比重达到12.3%,占GDP的9.1%,成为第一大产业。

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会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聚集各种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制约,在集成电路、软件、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现代移动通信、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加强创新,促进IT产品更新换代,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总之,我国IT产业大多属于加工业,既不是高利润,也没有自主权,也不能保障信息安全。为此,我们需要尽快掌握核心技术,主要是软件和集成电路芯片这两项。以下主要介绍软件体系的发展。

3 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

对于中国的软件怎么发展有不同的观点,这里我们提出一个目标或口号是:“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

目标或口号很重要,也是客观上存在着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我国计算机产业开始发展的时候,是从抓应用起步的,这符合当时的国情,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后来有的文章总结那时发展软件的方针是所谓“让开大路、占领两厢”。这里,“让开大路”就是不做操作系统,基础软件,大型应用软件等,“占领两厢”就是先做各种行业应用软件、小型应用软件以及有关中文信息处理的软件等等,发挥我们的优势。但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我们不能继续这样的道路了。

近年来,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引起了国人的注意,人们都说要学习印度,但是,这也容易引起误解,认为中国可以像印度一样,照搬印度的模式。所以这里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印度经验、一个是印度模式。印度的经验中确实有很多好的东西可学,例如现在我国软件企业都在加强软件工程管理,做CMM认证等等,这就是学习印度的经验。印度的模式则是承接美国软件业的外包加工,主要是依靠接美国的软件公司的任务、是软件加工业,这种模式在中国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模式。

总之,中国软件业的发展主要应依靠内需市场,中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这个优越条件正是印度所缺少的。我们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去学习印度经验,而不能照搬学印度的模式。中国的软件产业应该有自己的模式,这就是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软件产业不能没有自己的完整体系,这对于提高IT产业的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信息安全,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适应加入WTO的情势等等,都是必要的。同时,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也具备充分的条件,下面举出其中重要的一些条件:

3.1 如上所述,中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印度的计算机业不发

达,国内软件市场很小,只能主要靠软件出口。而中国的软件市场非常巨大,连微软也把中国看成是未来最大的软件市场。现在,中国光是PC每年就销售一千万台左右,还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设备,又有国家信息化的需求,这个巨大的内需市场是最重要的条件。

3.2 客观上Internet的发展使现在的软件体系处于一个大变革

的时期,开放源代码运动和Linux的兴起,都是有利的条件,例如有了Linux,我们能很快地发展自主的操作系统。

3.3 这些年来我国软件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各地纷纷建立了

软件园,软件人才的数量和素质也都有了提高,软件学院纷纷涌现,海外归国学者和国内科技人员正在互相结合,我国的人才优势正在发挥出来。

实际上,自主和完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自主就没有完整,没有完整也就没有自主。

例如,只有在自主的OS下才能建立完整的软件体系,而在Windows下我们只能做下游软件,不可能建立完整的软件体系。另一方面,如果软件体系不完整,例如缺少基础软件,就可能受制于人,也自主不了。所以这两者不可或缺,自主、完整是软件体系的重要特征。

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也能促进软件外加工的发展,现在国内外市场已经接轨,一个软件产品在国内成熟了,能够畅销,也就可以出口到外国去。因此主要以国内市场的需求带动软件发展,和出口到国际市场上去,这两者是不矛盾的。强调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并不排斥在软件体系发展后,扩大软件产品的出口。

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将大大促进创新,发达国家在市场和标准方面的优势往往压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在自主OS下,做什么软件都可以,竞争也是平等的,这就为创新开辟了道路。

参考文献

[1]倪光南.中国IT核心技术(软件体系、集成电路)的发展[Z].

中国软件发展 篇10

一、中国和印度都重视软件人才的培养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软件人才的培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中国政府就制定了软件产业的人才战略, 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中国政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 先是向当时的苏联学习软件知识和技术, 50年代中期, 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请进一大批各行各业的苏联专家, 其中有不少计算机专家。最优秀的苏联计算机专家如苏联科学院计算机中心的什梅格列夫斯基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讲课, 其内容主要是计算机软件方面的, 为我国培育了最初的计算机软件方面的优秀人才, 他也把苏联李雅普诺夫的算子法介绍给中国的学生, 他还给中国学生系统介绍了当时美国计算机软件的研究成果。60年代, 我国又派学者到英国参观、访问、学习, 进一步壮大了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队伍。20世纪70年代后, 随着中美关系的回暖, 再加上70年代末期中国的改革开放, 许多公费的和自费的留学生去美国学习计算机软件科学, 也有许多外国软件专家来我国工作, 为中国的软件产业打下了厚实的人才和技术基础。80年代后, 中国的高校开始设置计算机专业, 招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陆续培养出不少的电子计算机软件人才。中国在2000年前后, 约有软件专业人才20多万人, 还有科研教育方面的计算机应用人才35万人左右。

同样, 印度也非常重视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培养, 但印度的国情与中国的国情大不相同。印度在独立以前, 是英国多年的殖民地, 英语已经成为印度人的通用语言, 在印度, 整个国民的英语水平比中国人高得多, 特别是读过大学、研究生的印度学生, 都能熟练地进行英语会话, 熟练地阅读英文的文献。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印度在与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文化交流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美国的软件技术和产品不需要任何翻译就可以进口到印度, 同样, 印度的电脑软件可以无障碍地出口到任何的英语国家。关于这一点, 中国是远远赶不上印度的。印度的软件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首都马德里、孟买、马德拉斯、加尔各答的五所研究生院, 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左右, 每年约有10000—40000名电脑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印度许多大的软件公司, 就建在这些研究生院校的周围, 可以很方便地在研究生院找到公司所需要的人才。早在1985年, 印度制定了许多吸引留学生回国创业的优惠政策。到2000年前后, 印度约有软件工作者140多万人, 印度在软件人才的培养上处在国际领先水平。

二、20世纪后半期, 中国和印度软件产业的总规模大体相当, 差距不大, 印度略超中国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 中国和印度都进入了信息革命的快车道, 两国的政府和企业都非常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 软件产业发展迅速, 增长很快。

(一) 中国软件产业的总规模

中国软件产业的总规模到20世纪末本世纪初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中国从事软件开发、研制、销售、维护和服务的专业的软件企业2900—3100家左右, 兼营软件的企业有2000家左右, 总数是5000家左右, 到2000年末, 软件总产值约近70亿美元。专业的软件从业人员有13万人左右, 其中软件技术人员12万, 另外, 还有从事计算机应用、教育和科研工作者35万人左右。

中小企业是中国软件产业的主力军, 50人以下的企业, 占软件企业总数的56%, 50人到200人的企业, 占42%, 1000人以上的大企业仅占2%, 仅有中软总公司、北大方正等20家左右。国有软件公司占比不到40%, 中外合资、私营和集体企业占比在60%以上。

(二) 印度软件产业的总规模

印度的软件企业是出口导向型的, 印度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软件产业达到了极高的程度, 它仅次于美国, 稳居全球第二。2001年的软件总产值84亿美元。印度的软件企业到上世纪末约有1000多家, 从业人员41万人, 软件收入占国民收入的1%左右。

印度计算机软件在出口规模、质量和成本的综合指数等方面,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居世界第一。中国的软件产业向印度学习的东西应该很多。下面是中印两国连续7年的软件产业比较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印度和中国在1994年到2000年间, 软件的总产值相差不大, 印度比我国的优势更多些。

总之, 20世纪后半期, 印度和中国同属东方大国, 同属发展中国家, 计算机软件产业相差不大, 印度强于我国, 软件产业综合实力仅次于美国, 居世界第二。

摘要:中国和印度20世纪后半期软件产业发展很快相差不大。中印在软件人才的培养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政策, 培养出的软件人才从质量和数量上说, 大体相当。中国和印度软件产业的总体规模也大体相当, 印度略胜一筹。

上一篇:老班下一篇:传播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