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的发展论文

2024-06-27

软件的发展论文(通用6篇)

篇1:软件的发展论文

印度软件业的发展与中国的对比

姓名:王会庆班级:计科0701学号:2007310201586

印度软件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印度现在是世界上五大软件供应国之一,其软件产业约占世界软件开发市场的20%,并且是世界上软件业增长最快的国家,印度软件业近15年来一直以年均50%的速度强劲增长。1990年,印度的软件出口仅有5000万美元,而2004年的出口已达135亿美元。如果未来印度软件产业的年增长率继续保持50%的增长率,2008年印度软件出口将达到500亿美元,占印度全部出口的35%。印度软件现已出口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软件出口第二大国。据世界银行对软件出口国家能力的评估报告,印度软件出口的规模、质量和成本等综合指数名列世界第一。学习借鉴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加快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无疑意义重大。

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1.政府大力扶持软件产业的发展

第一,国家设立了专门研究开发机构,并在全国设立信息中心。允许国营和私营部门建立自己独立的信息与软件产业的开发机构,并享有同样的优惠政策。

第二,政府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一是主要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印度产业开发银行等,设立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为软件企业提供信贷扶持。二是政府大力推动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公开上市集资。三是大力吸引外资参与软件产业,引导外资对软件业的投入。由于政府执行了一系列积极引进外资和鼓励国内软件企业发展的政策,使投资主体不断增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第三,大力建造和发展软件园区。为了提高印度信息产业和软件开发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政府大力建造和发展软件园区,形成了班加罗尔、孟买、马德拉斯和海德拉巴等几大软件产业基地。其中,班加罗尔是印度最大的软件园,有“印度硅谷”之称。为鼓励软件企业入驻软件园,政府投资兴建了国际一流的工作和生活设施,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印度全国已建立了21个软件园区,注册公司超过7500家。

第四,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印度政府不断完善软件产业的政策法规,出台了《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发展和软件培训政策》等政策法规,从立法上保证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1994年修改了版权法,并严格执行,加大打击盗版力度,降低了软件盗版率,其软件正版化程度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这提高了外国企业在印度投资设立软件公司和向印度外包软件业务的积极性,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印度国内软件企业的利益。

2.形成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

印度软件产业在技术上的优势尤其体现在其强大的管理能力和规模质量保证体系上。印度始终坚持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质量标准进行高起点的软件开发。目前,印度已有300多家软件公司获得了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是世界上软件公司获得此标准认证最多的国家。CMM是国际公认的,旨在考评软件企业水平的标准,印度已有上百家计算机公司获得CMM5级认证,位于世界前列。印度软件产业对生产流程进行严格管理并实行售后连续服务,这保证了软件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严格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印度软件公司率先建立了“软件工厂”,不仅软件品质可靠,而且工期和成本均可控,树立了印度软件高质

量、低成本、按时间、守协议的形象,取得了国际客户信任。目前,印度软件企业以其广泛性及成熟的设计技术和实施能力而著称于世,在管理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银行、保险及财务应用,转移方法与技术,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方面有着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据美国的一家调查公司预测,到2007年,世界市场50%以上的软件订货都将被印度拿走。

3.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印度软件业的巨大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其拥有大量技术精湛的软件人才。印度能按照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人才,形成多层次的人才结构。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培养人才。全印现有380所大学和工程学院开设计算机专业,每年可培养17万名本科生和5万名研究生。印度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也很高,特别是印度著名的6所理工大学,他们的教学质量可与世界名牌大学媲美。其次,大力鼓励民间办学,目前印度全国有私立理工学院1195所,每年取得证书的软件人才有数万人。再次,软件企业自身还建立培训机构,重点培训计算机应用专家,系统分析语言、开发管理人员、软件企业经销人员,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第四,大力鼓励著名信息技术公司办学。如以开发教育软件为主的全国信息技术学院在印度和其他50多个国家设立了3000多个培训中心。

印度这种产业化的信息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这种培训体系也培养了大量的“软件蓝领”,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

印度不仅注意培养人才,还十分注意留住和吸引人才,许多大公司大幅度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待遇,并采用给员工配股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减少人才外流。同时,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吸引流出国外的软件人才回国创业。印度许多软件企业家和IT高级技术人才多是留学欧美或在跨国公司工作后回国创业。他们掌握着软件设计的先进经验,并和欧美国家的软件公司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印度软件从业人员约110万,此外,在海外工作的印度软件工程师达10万人,使印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人才国,为印度软件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4.注重培育大型软件企业

印度认识到软件产业讲究规模经济,因此,印度大力发展旗舰级的大型软件企业,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拥有1.5万名雇员,分布在全球50多个国家。印度几大软件公司规模不断扩张,均实现了承接国际大公司大额合同的能力和软件外包的规模经济。印度骨干龙头软件企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预计2004销售收入,TCS 公司为15亿美元,Infosys公司为13亿美元,Satyam公司也有约8亿美元。这些公司已经成为微软、思科、朗讯、IBM等跨国公司的软件和服务供应商,其业务也由初期的软件模块开发、编程、测试发展到完整的应用软件包开发,由单纯的软件开发外包发展到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现在这三家公司已在美国和印度国内上市,总市值超过270亿美元。

5.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和提倡合作

目前印度有几个软件行业协会组织,如全国软件与服务企业协会、信息技术制造业协会、电子及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协会等组织。其中电子及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协会是政府性质的组织,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为政府提建议,为公司提供信息,组织企业到海外参展和介绍国外合作企业;全国软件和服务企业协会则是一家公司方式运作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民间机构,是印度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软件行业协会,在促进印度软件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中介机构及协会的推动,印度软件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很注意

团结合作,不仅经验共享,共同树立印度软件外包品牌,而且相互维持市场秩序,不搞恶性竞争,这对印度软件外包的飞速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6.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

印度软件产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印度根据国情特点,制定了以外包为切入点发展软件产业的战略,积极承接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业务,同时,加强国际合作,鼓励国内的信息与软件公司同国外软件公司合资、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并在各方面予以支持,迅速壮大了本国的软件产业,形成了从设计、开发到服务、咨询、管理的软件产业链,再向提供全面软件服务的阶段发展,成为国际软件市场上的新兴力量。此外,印度软件企业在国际合作中十分注重诚信,包括严格履行合同,替客户保守商业机密等。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已取得重大进展

我国软件产业与印度软件产业几乎同时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和产品市场迅速扩大,应用领域不断拓宽。软件产业的销售总额从1999年的441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1600亿元,年均增长40 %以上; 软件进口从1999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20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7倍;软件产业总额在世界软件产业总额中的比重也由1999年的1%增长到2003年的2.5%。截至2004年3月底,全国累计认定软件企业9201家,软件产业从业人员约62万。与此同时,软件结构得到快速调整,软件产业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2.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与印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良性发展能力方面,差距更大。目前中国软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综观中国的软件企业,长期以来的运作经营模式大多数都以OEM别人的产品或者干脆拿来重新贴牌作为出路,很少有企业投入进行自主研发。因此,核心技术的研发水平较低。国外软件产品占据2/3的国内市场,其中在系统软件方面几乎没有我国自主版权软件的立足之地,国产支撑软件为数不多。缺乏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导致我国在软件产业领域受制于人,大量利润流入外国企业,影响我国在软件产业的再发展能力,威胁着我国的信息安全。

第二,软件企业标准化程度不高,园区质量不完善。我国软件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不高,成为阻碍中国软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瓶颈。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过程中,中国软件企业必须通过世界公认标准作出认证后,其产品质量水平才能得到国际市场的承认。但目前我国软件企业只有少数通过了CMM5级认证,企业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水平与国际大企业相比差距仍较大。我国在北京、上海、大连等地建立了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以及软件出口基地,但是园区环境质量和配套能力与国外同类园区相比仍很不完善。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可能拉大我国软件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对软件产业的发展构成很大的挑战。第三,国内软件人才缺口较大。据最新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加。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培养软件人才的体系。据统计,中国当前软件从业人员3/4以上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计算机与软件相关专业,来自职业技术学校及各社会培训机构的软件从业人员尚不足总数的1/4。同时,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校中的软件教材一两年才能得以更新,而软件不到9 个月就更新一次,教材滞后导致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

实际工作有相当大的差距,导致我国高校培养的计算机毕业生缺乏软件开发所要求的实际经验和技能。人才已成为困扰我国许多软件企业的首要问题。

第四,软件企业规模小。我国软件企业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带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我国软件产业缺乏相当规模的大型企业,印度排前3 位的软件企业出口额相加已经超过2003年中国软件总出口额。印度有8 家软件企业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还没有一家软件企业的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同时,我国甚至还没有一家具有国际品牌的软件跨国公司。我国软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最大的软件企业也只有5000人左右,大量中小企业在人力、资金、资源、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等方面处于劣势,很难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单独或牵头接下一个完整的国外订单。

第五,融资渠道不畅、法治环境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当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来,国家投入了一些政策性资金用于支持软件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政策性资金直接扶持软件企业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由于目前银行贷款的基本条件是贷款担保抵押,这一因素使许多软件企业因缺乏足够的资本金或担保很难申请到贷款。目前,软件企业主要资金来源仍是企业自有利润的积累,这种自我滚动式的发展使企业坐失了很多良好的发展时机。此外,我国法治环境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盗版现象严重影响了中游软件公司的生存和成长。

加速我国软件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中国和印度同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较多相似之处,其中信息产业发展更是如此。中印软件企业相比较,中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借鉴印度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我国软件企业的发展也要针对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制定软件产业的发展政策

作为战略性、先导性的新型产业,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加以推动和引导,通过政策的实施,重点解决软件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以促进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融资政策。国家的各种政策性扶持基金应重点用在有利于软件企业的融资行为的发展之上,如将一部分基金用于软件企业贷款的担保,扩大中上游软件企业的资金使用量,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软件产业化,提高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在税收方面可参考印度做法,实施软件企业零税赋,对完全用于生产出口软件的设备实行零关税。应考虑软件从业人员的特点,对软件产业从业人员给予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对他们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给予倾斜。三是收入分配政策。要允许以软件技术专利权作价入股,参与分配,并可将其中部分股份给予有突出贡献者,对部分有条件的软件企业,可进行股权激励。四是法律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条款,完善对软件盗版的判定标准,并加大对软件盗版处罚力度,加强对软件盗版的预防和打击。

2.规范软件企业管理

我国软件企业要建立适应国际化竞争的管理规则。管理规则的建立需要有国际化管理理念和国际通用的管理方法,需要引进国际标准企业方法和手段来规范管理。当前,我国软件企业迫切需要按照ISO9000体系和CMM体系实施生产经营管理,并取得相应的资质,使我国的软件企业和国外企业有共同的质量管理标准,提高我国软件企业工业化生产能力和国际水平,尽快使我国软件产业由“手工业”阶段进入“大工业化”阶段。

3.积极培养人才和吸引人才,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我国的软件人才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和结构上都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为此,要根据我国目前的状况和软件人才的特点,建立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制。除正规的全日制高等院校应加强软件人才的培养外,还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社会力量组织软件专业人才的培训,使软件从业人员不断参加教育培训更新知识。要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用好和留住现有的人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要推动企业跟踪和掌握软件技术最新发展方向,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努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企业要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不断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增强创新和发展的实力。

4.重点扶持有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企业,努力打造大型软件企业

我国软件业要想在世界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展开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整合优势的建立和应用,注重培育大型骨干龙头软件企业,尽快实现软件产业的规模经济。要给予大型企业集团多方面的帮助,培养一批产品附加值高、市场份额大、核心竞争力强、有研究开发能力的优势企业,通过它们带动整个软件产业链的发展;要加快建立软件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软件的产权交易体系,鼓励有实力的骨干软件企业通过产权交易等方式,积极并购或控股中小软件企业,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打造软件企业的“航空母舰”和“驱逐舰”。

5.软件企业要走国际化的道路

要大力推动软件产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外包加工、软件服务,与国际先进软件企业的合资、合作,吸引国际软件跨国企业来华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学习国外先进研发机制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软件产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支持有比较优势的软件企业对外投资,以日本、美国、欧洲等大市场为重点,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和服务机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要充分发挥我国驻外科技、商务机构的作用,加强面向软件企业的国际市场信息服务,以此全面提高我国软件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6.促进软件企业加强管理和体制创新

要深化体制改革,整合软件产业资源,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规律的企业成长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规范软件行业竞争秩序,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要加大对软件企业行业组织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官办和民办软件行业组织在行业自律、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产业联合、促进国际合作和推动政策完善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强企业管理,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对一些已经形成规模的大企业集团,要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要在集团内部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关系,理顺企业集团总部与分支机构的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形成条块管理、集团化经营的运作体系。

【参考文献】

[1] 魏建国.加强合作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国际贸易,2005(7)

[2] 孟薇,钱省三.印度软件产业研究,科研管理,2005(1)

[3] 申海燕.印度软件蓝领的培养模式及启示.经济前沿,2004(4)

[4] 王庆江.对软件产业外向型发展的几点思考.国际商务研究,2002(1)

[5] 陈利君,卢晓昆,郭穗彦.中国与印度信息产业合作新趋势.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篇2:软件的发展论文

互联和协同将成为ERP的主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原有的组织和流程已不能应付面临的挑战。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必须建立一个协作的制造和销售环境,企业需要在这个环境中明确什么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然后参与其中。在这个协作环境中,协同成为ERP的主题,它将作为连接公司内外各环节的基础平台,成为企业内部人员、业务伙伴、客户之间业务交互的有力保障。ERP的协同体现在:

ERP将成为整个供应链的一个环节,实现企业互联

长期以来,传统的ERP软件供应商将自己视为满足企业全部需求的一站式供应商。产品的着眼点完全集中在企业内部而非企业间的业务往来。英特网及电子商务将迫使ERP系统与第三方应用软件相互通信,实现与客户和供应商的连接并具有极好的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可伸缩性。

把ERP放到整个供应链中并不表明ERP可以作为供应链中的一个原子。从ERP软件厂商看,协同首先要支持供应链业务,实现外部的信息集成和共享,然后是外部业务的集成,最后是基于一定理论的自动业务流程。具体到ERP软件上就是实实在在功能的提供:如适合客户订单的产品配置管理,作为供应商提供产品生产和供应的状况,为供应商提供相关的需求预测,容纳供应商相关产品的相关信息等。

功能向两端扩展,在满足外部需求的同时提高企业ERP应用水平

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间的广泛应用,全球化步伐还将进一步加快,市场需要能支持企业发展的强健的商务软件系统。由于协同ERP系统实现了集成,消除了重复录入,因此它能使企业重视企业间的所有业务活动,更快地制定有信息支持的决策,更快的应对竞争压力和抢夺市场机遇。

以全球业务本地化取代国情化

业务全球化对于ERP软件来说,应做两件事情:第一,从软件上为全球性公司的子公司或供应商通过因特网实现总公司和多边子公司的协同工作,减少在世界各国的管理之间和降低业务处理的复杂性,

其二是本地用户拥有特别针对他们实际使用环境的本地工具、语言和低廉的产品服务价格。

本地化对ERP提出了标准软件必须具有的充分的灵活性,能对独特的业务流程进行个性化定制,保证运用的成功。ERP的灵活性还表现在企业可以采取分步实施(以一个部门、一个业务过程、一种管理功能的成功实施带动整个企业的成功实施,并以此改进企业的业务流程)。

本地化还对ERP产品能否满足各国不同的商业习惯和法规提出了要求,例如小到票证样式、报表的格式。本地化还对ERP产品的语言提出了要求,不但要实现对中文的支持,还要实现同时对多种语言的支持。

软件技术和行业应用将成为ERP软件的控制竞争力

纵观ERP软件向纵深发展的趋势,企业的个性化应用、快速重构、快速扩展将成为ERP软件的核心竞争力。这些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的变革成为推动ERP软件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主机/工作站技术阶段、客户机/服务器技术阶段到互联网技术阶段,每个阶段的更替都动摇了ERP行业的市场格局,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时代,这种因素将比以往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2)ERP将成为开放的、可重构的系统。成功的ERP供应商将是那些能够提供基础功能构件,使客户或实施人员能用其搭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能运行在公司内外不同设备上的软件系统供应商。ERP供应商首先必须采用具有工业标准的商品化的中间件,如工作流的使用,其次是以开放的心态发掘新的、更深层次、更先进的功能。要想快速做到这一点,产品架构就必须具有互联性,互联的方便性正快速成为全球标准化的动力。

(3)XML将成为软件间互联的标准。XML方便了ERP软件及其它应用软件与客户、供应商所用软件的连接,能更好地支持电子商务战略。其次,支持多种界面、多台设备的时代正在来临。有实力的ERP软件厂商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业背景,提出在某个行业范围内认可的XML标准,并逐渐形成与其他厂商和ERP软件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标准,还可以联合其他设备厂商,共同开发基于这些标准的接口软件提供应用服务。

(4)垂直深化的行业解决方案成为ERP软件的立足之本。只有那些对客户所处行业有深刻了解、有该行业很深专业知识的ERP厂商,才有可能为企业提供真正的价值,成为企业的战略性合作伙伴。谁能充分利用先进而成熟的软件技术,谁能深入了解一个或几个行业的应用特点,无疑就抓住了ERP的要领。オ

篇3:软件的发展论文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中小软件企业中, 人才同样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一个好的企业管理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而一支落后的管理团队能使企业团队精神涣散, 缺乏战斗力, 失去发展的机遇。中小软件企业更是如此。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我国加入WTO的深入。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越来越好, 从事软件开发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到目前为止, 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2000万家,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这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主要来自:20多年改革开放中由集体创建发展起来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经营管理者通常文化水平较低;原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营销人员或管理人员, 经营管理者的能力往往局限于经营管理的某个环节;完成了原始积累的个体工商业者, 经营管理者数量最多, 也是最缺乏系统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群体;近几年一批有抱负、有志向, 具有较强拼搏精神的青年, 经营管理能力和经验尚需积累。

这些企业中还有一部分是软件企业, 他们有的利用个人的技术优势开发某一方面的专业软件;有的是看到了某行业的发展空间, 利用自己的资金资源, 开发在某发面的应用软件, 以期在本行业做专做大, 但企业能最后生存发展下来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 管理方面是其根源, 下面从管理的计划、组织、决策、控制和团队管理五个方面加以探讨。

2 计划 (问题、解决方案)

许多中小企业的领导或是以技术见长, 或是具有一定的资金。但由于对国内行业市场了解不深入, 因而不能制订出适合企业发展的长远计划和市场开拓计划, 而产品的规划又会受到影响。就教育行业软件来说, 当产品即将上市时, 依据详实的市场调研制订一个完善的市场开拓计划 (三~五年长期计划;年度、季度计划) 。具体来说, 首先, 应了解国内各地区教育发展的差异性, 各地教育产品的采购方式以及各地的市场容量;其次, 应了解自己产品的特性, 产品推广所涉及的关键部门和关键人物, 进而确定产品推广模式。对于从事教育软件研发、销售的G公司在没有深入了解自己产品特性和教育行业状况的情况下, 先做了教委关系, 之后又做学校关系, 再又做了代理商关系, 最后又从新做了教委关系的销售模式。这样一方面延误了时间, 使公司的预期计划不能完成;另一方面又贻误了市场发展机会。实际上, 鉴于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任何教育产品的推广都少不了与教育行政机关的联系, 少不了做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的关系。因此, 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地方又实力的合作伙伴做好教委关系, 以达到销售的目标。

3 组织

中小软件企业即使有比较充足的资金也不应该建立庞杂的组织架构。这是因为, 一方面庞杂的组织架构不适于中小企业高效灵活的运转;另一方面也会带来资金压力, 因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任重道远;最后, 中小企业制度不健全, 庞杂的组织架构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给企业的组织管理带来负面影响。现在一些中小企业盲目崇拜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从一开始便按大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营, 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工作效率低下。G公司从公司创立之初就建立了市场、销售、综合管理、物流、技术支持、软件开发、财务等部门, 还有总裁室。这样的组织架构造成了连一件最简单的产品宣传资料的领取都要层层上报书面审批, 本来公司员工在同一办公室办公可以直接向主管口头申请的。“适合的才是永存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来设定、调整组织架构。因为企业的内外环境都是在变化的, IT业的软件企业更是如此。

4 决策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已经开始与世界中小企业全面竞争, 迅速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决策管理水平迫在眉睫。许多中小企业在决策管理经营理论方面是弱项, 而且又没有力量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

中小软件企业的决策是方向性的, 它决定企业的命运。因此, 中小软件企业要快速反应市场的变化, 必须发挥“小、快、灵”的自身优势, 必须充分依靠一线员工的知识和信息。中小软件企业决策权应该逐步由管理层向知识型员工转移, 缩短决策过程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从而大大提高中小企业的决策效率和市场适应能力, 化解中小软件企业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5 控制

由于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如计划不切合实际、资金预算过多或过少、公司制度不完善、市场调研不深入、产品不成熟等等。所以计划的调整和控制优为重要。中小软件的开发是一个从产品发布到成熟的不断升级完善的过程, 产品的生命周期短, 市场的开拓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对于资金使用的控制和市场开拓的把握至关重要, 要充分合理分配好有限资源, 不能使资金链中断, 也不能让局部市场拖后腿, 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计划的执行。许多中小软件企业一开始往往只重视产品研发而忽视了市场的开拓, 等到产品成熟再大力投入市场开拓已经为时过晚。一方面不能及时将产品卖出去回收研发成本;另一方面如果产品市场前景好, 会出现大量的竞争对手, 打价格战、盗版, 抢夺市场份额;如果市场前景不好, 研发成本已投入过多, 企业来不及退出和进行产业调整。G公司就是这种状况。因此不断调整和控制企业的计划和决策,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企业在正确的方向上运行势在必要。

6 团队管理

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创建之初, 团队是的不健全的。如何建社一支高效的团队尤其是营销团队对每个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难题。团队规模的大小、人员素质的高低、团队的激励政策以及凝聚力等等, 这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主管和明智的领导团队来带领。G公司在建立营销团队之初, 人员过多且营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造成市场开拓出现许多问题, 而管理团队的问题也不例外。一般来说, 中小企业的营销团队的发展应以重点区域市场为主使团队建设从小到达逐步完善。

结束语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 中小企业更容易受到来自外部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等大环境的影响。因此, 中小软件企业如何从小到大健康地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找不到固定的公式和规律, 只有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摸索出契合自己发展的制度和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小企业年鉴.[1]中国中小企业年鉴.

[2]投资与决策.[2]投资与决策.

篇4:软件的发展论文

[关键词]手机;电脑;软件

手机APP的下载和使用已经发展成一个争夺关注度的市场,在数不胜数的中国网民面前,针对手机软件的排名和热度的讨论进行得热火朝天,而将手机软件和电脑软件各种性能和人性化程度的对比研究,却无人问津,如何结合和发展手机软件和电脑软件,更是个几乎被大众遗忘的问题。

一、手机软件和电脑软件的区别和优劣势对比

首先,要科学区分手机软件和电脑软件并进行优劣势对比,必须要先弄清楚什么是软件,软件的作用和特点有哪些。所谓软件,就是一系列按照特定顺序组织的计算机数据和指令的集合,通俗来讲,就是一个特定的用户服务站,用户通过特定的软件操作来达到软件功能的实现,这就是软件的基本含义了。同时,现在高科技告诉发达的今天,恐怕要给软件来个更具时代意义的划分,那就是手机软件和电脑软件,二者从操作系统,到语言设计,到内存大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所谓手机软件,就是可以在安装在手机上的软件,完善原始系统的不足与个性化。目前手机主流系统有以下:Symbian、Linux、Research in Motion、Windows Mobile、android、iphone。而且現在手机软件已逐渐呈现上升状态,比如,现在的android、iphonef都有专属自己的系统软件:“像iein超级名片就是android、iphonef中最爱欢迎的软件。手机软件可以再网络覆盖的区域进行用户与手机指令的沟通,目前最受欢迎的软件格式是APP格式,也是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电脑软件,也称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程序是计算任务的处理对象和处理规则的描述;文档是为了便于了解程序所需的阐明性资料。程序必须装入机器内部才能工作,文档一般是给人看的,不一定装入机器。一般来讲软件被划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其中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支撑软件即硬件级的软件,使电脑及其它设备运算速度更快更节能,在计算机专业范畴,软件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用户主要是通过软件与计算机进行交流。软件是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为了方便用户,为了使计算机系统具有较高的总体效用,在设计计算机系统时,必须通盘考虑软件与硬件的结合,以及用户的要求和软件的要求。

说到手机软件和电脑软件的优劣势,那就相当明显了,手机软件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方便,容量小,一般的手机软件也就十兆以内,大一点的一般在三十兆以内,下载非常便捷,目前微信推出的扫一扫功能,为手机软件的下载应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用户只需要对着软件APP特有的二维码扫一扫,就能自动链接到下载网址,进行实时地安装应用,但手机软件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功能有限,大一点的软件运行速度慢,不能从事大型的办公设计和游戏娱乐。而电脑软件的特点就是功能强大,种类多,可以从事复杂的专业设计和大型网游的运转,储存的信息量比手机软件大的多。但缺点就是下载缓慢,病毒较多,运行速度比手机软件还要慢,存在很多系统兼容性的问题,给用户带来一些不便。

二、手机软件和电脑软件结合发展的几个重要切入点

在上述手机软件和电脑软件的区分和优劣性对比中,我们除了能够对它们的特点作一定了解外,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它们的通性和可以扬长避短,结合发展的契机。

随着平板电脑进入市场并占领了电子商务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作为手机和电脑的一个中间产物,平板电脑在手机的基础上解放了手机屏幕尺寸小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电脑本身携带不方便的难题。平板的出现,让手机和电脑的结合成为了可能,但平板的软件却始终停留在手机中存在的操作系统基础之上,这既是手机软件和电脑软件结合的一个契机,同样是一个很难突破的难题,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年代,如何扩大平板电脑的内存,注入电脑系统,又如何使手机中如微信,蓝牙这些特色软件和功能得以保留,将是手机软件和电脑软件结合发展的重点。

另外就是操作系统的问题。电脑的操作系统主要是DOS、windows(包括95、98、2000、XP、2003、ME、VISTA、WIN7)、UNIX、LINUX,这些都是目前广泛存在的。手机也像电脑一样,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没有操作系统的手机就是一块废铁。但目前智能手机的系统主要有symbian、Linux、Palm、BlackBerry和WindowsMobile这五个,其中最广泛存在的是苹果的IOS、谷歌的android和微软的Windows Phone三大流行系统,想要更好的利用智能手机,就必须深入了解它。那么随着电脑系统和手机系统独立孤立地更新换代,我们能不能创造出电脑和手机都能兼容并且非常实用的系统?这同样也是手机软件和电脑软件得以结合发展的重要契机,但目前来说,从事这项研究的人或者说这项研究的研究成果很少,如果这种系统的确不能研发出来,那能不能试图研发某种技术,实现二者的转化呢,如果能够做到手机系统和电脑系统的自由转化,那么平板上的软件就完全有可能取得新的进展,这将给人们的生活娱乐,工作和学习带来极大的帮助。

如果手机和电脑的系统不能谋求统一化发展,那么我们的契机口就要转向软件本身了。就像目前专业工作者研发的软件有安卓版和苹果版一样,也有电脑版,那么我们如果能将这三种版本的软件用一种新型的通用型软件代替,会不会实现手机软件和电脑软件的结合?这样一来,手机,电脑,平板就可以采取统一模式下载同样的软件,来实现手机与电脑的彻底有机结合,当然,如果涉及到操作系统问题,那就又回到上述讨论的系统问题了,不过针对这方面的研究,笔者相信一定有人还在坚持突破并在不久的将来取得成功。

三、结语

总而言之,手机软件和电脑软件的有机结合和共性发展将会是未来电子科技发展的一个方向,这是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项目,需要所有电子科技爱好者和专业理论研究者共同去努力。

参考文献:

[1] 路金良. 手机软件开发中的质量管理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0

[2] 左荣华. 基于精益生产思想的手机软件快速开发过程[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篇5:软件的发展论文

邹忭

摘要

本文较详尽地分析了美国软件版权判例的三个发展阶段,指出:尽管美国计算机法律界对于软件版权保护“仍处于一种积极的动荡状态”,争论仍然存在,但经过几年的深入发展,美国软件版权保护出现了向版权法基本原理回归的健康倾向。外国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参考借鉴。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判例

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版权法修正案,将计算机软件正式纳入版权法的保护对象。由于美国计算机软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以及其在全球经济技术等方面重要影响,八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也以版权法作为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形式,从而形成了国际主流。但是,由于计算机软件的版权问题同计算机软件的技术及其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法律界在具体处理软件的版权问题时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并不断地引发出争论。为此,国际计算机法律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其中,世界上软件产业最发达的美国计算机法律界所遇到的问题最早也最多。因此,可以说美国在这方面已走在前面,特别是,美国法院在近十几年中对一系列软件版权案判处而形成的判例,不但丰富和发展了美国软件版权的法律体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软件版权保护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了解和分析美国软件版权判例的发展,对于我们把握国际软件保护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我国软件版权保护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一、美国前期软件版权判例简单回顾

美国虽然于1980年通过立法对计算机程序正式予以版权保护,但在法中没有作出很多具体规定,实际上是留给美国法院根据立法原则,已有的判例和具体案情进行处理,通过案例不断地丰富发展其法律体系。

美国前期的计算机程序案例主要是涉及计算机程序能否享有版权保护,什么形式或什么类型的计算机程序能够享有版权保护。现在这些案例被称为计算机程序版权纠纷的第一代案例。例如:Tandy公司诉Pesonal微计算机公司案(1981年)、Apple公司诉Franklin公司案(1983年)、Apple公司诉Formula公司案(1984年)等。其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Apple公司诉Franklin案(该案可详见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手册》第129页,案件2)。通过这一系列案例解决了计算机程序作为版权保护对象的基本问题,具体地讲,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结论:

1.计算机程序的源代码形式和目标代码形式都具有版权;

2.系统程序(包括操作系统、编译程序等)和应用程序一样都具有版权;

3.固化在ROM电路等载体上的程序具有版权;

4.微程序也可享有版权(详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工作手册》第136页,案例4:NEC诉Intel案(1989年))。

以上这些通过美国第一代案例所总结出的结论已逐步被美国乃至世界计算机法律界所接受,有的甚至已纳入立法的法律内容。例如:有关计算机程序的源代码形式和目标代码形式都享有版权保护的内容在《欧洲共同体关于计算机程序保护的指令》、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以及关贸总协定关于知识产权的协定(Trips)中都有相应的规定。

二、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向深入发展

随着软件版权保护的发展,法律界面临着从简单的、逐字逐句的复制行为发展到带有伪装的拷贝行为的问题。再加上计算机软件作为一项智力劳动成果,它同一切人类文化科技成果一样,不可能凭空而降,它总是在不断继承、借鉴他人成果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发展而成的。根据版权法的基本原理,只要是利用原有软件的思想,则是合法的。因此,正确合理地区分计算机软件的思想概念与表现的界限,不但涉及对某个软件是否侵权的判定,而且直接涉及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如何做到既能吸收他人软件中的先进技术,又不致陷入版权纠纷,同时还能享有自主的版权。从更深的角度来讲,正确合理区分软件的思想与表现,关系到版权法保护的基本宗旨,即通过保护软件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创作开发更多更先进的软件,促进技术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上述第一代判例得到的结论从一定角度上讲,就是认定各类各种形式计算机程序的编码(包括源代码和目标代码)――美国法律界将其称为程序的文字性(Literal)部分,都是作品的表现,理应受版权法保护。而程序的功能目标,法律界也一致公认为属于作品的思想范畴,不受版权法保护。但是,在上述编码与功能目标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地带,例如程序的总体结构、接口设计、屏幕显示等等――美国法律界往往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程序的非文字性部分,而这部分中间地带中哪些属于程序作品的思想概念,哪些属于程序的表现,这些有关软件开发中的版权问题,成为了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深入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美国处理上述问题的案例出现在八十年代中期,例如:SAS公司诉S&H公司案(1985年)、Whelan诉Jaslow公司案(1986年)和Plains合作社诉Goodpasture公司案(1987年)。这些案例又称为第二代案例。其中最著名的也是影响最大的是联邦第三巡回法院二审判决的Whelan公司诉Jaslow公司案(该案可详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工作手册第155页,案例12》)。

美国法院在处理计算机程序版权纠纷,采用了一些判断准则,其中最普遍的是所谓“接触加实质相似性”准则(Access&SubstantialSimilarity)。也就是说,法院在判定一个软件是否侵权时,首先要考虑被告是否曾经接触过原告的版权作品,如果被告有可能“看到或得到原告的程序”,则满足了“接触”条件。其次,法院要将两个程序进行相似性比较,比较包括文字成分(编程代码等)和非文字成分的相似性比较。如果出现相似或实质相似,就有可能判定侵权。这对于文字成分出现相似的情况,问题不大。而对非文字性成分相似的情况,相似的非文字成分必须是属于程序作品的表现时才有可能侵权。如果该相似的非文字成分是属于程序作品的思想概念范畴,就不应该认定为侵权,因为这是版权法原理所允许的。因此,问题又归结为程序作品,特别是其非文字性成分的思想和表现的区分。

美国第三巡回法院在审理Whelan诉Jaslow案中,提出:被告程序作品的思想就是该作品总的功能目的,除此之外,任何对该功能和目标不是必要的成分都应该视为表现。该法院认为,被告的程序虽然与原告程序编码完全不同,但两者的结构、顺序和组织(SSO)相同或相似,故构成了侵权,将计算机程序的版权保护一下子从文字性编码扩展到它的结构、顺序和组织。

除了计算机程序的结构、顺序和组织之外,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出现了许多涉及所谓计算机程序的“外观与感觉”(Look&feel),即程序的屏幕显示和用户接口版权纠纷的案件。例如:Broderbund公司诉Unison案(1986年)、Digital公司诉Softklone公司案(1987年)和Lotus公司诉Paperback公司与Stephenson公司(1990年)等(以上案例可参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工作手册P168-178》)。这阶段的“外观与感受”案例与“SSO”版权案例都表现出

明显的深入扩大版权保护范围的趋向。它们明确地提出,计算机程序中的非文字性成份,包括程序的SSO和用户界面中选单及其结构和组织、应答词及其显示形式和图象、命令和语法、功能键按击顺序和编排等,只要具有原创性和非显见性均可能享有版权……

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这种将计算机软件的思想范围缩小,扩大受保护的表现的作法,虽然也有不同的作法(例如:1987年美国第五巡回法院判决的Plains合作社诉Goodpasture公司案),但是总的来讲,在美国法律界占了主导地位,同时也影响到了其他的国家,有些欧洲国家也开始采取了类似的扩大版权保护的作法。

三、当前软件版权保护向合理方向的新发展

从上述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的美国第二代软件判例来看,美国对计算机软件的版权保护已经逐步背离了版权保护的基本原则,已经从保护“表现”深入到保护“思想”。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软件的技术性较强,其思想和表现往往混合在一起,难以区分,而美国司法界对技术又不太熟悉。此外,美国计算机界,特别是大企业希望能给予软件的保护越强越好,以维护其优势地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对这种做法,美国法律界乃至国际法律界是有不同意见的,尤其在日本,一些法学界人士对之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同时,产业界的反应也是强烈的。持反对观点人士认为,目前,开发新软件总是要借鉴他人的思想的,没有人会一切从头做起。按照上述案例的作法,只是对资金雄厚的大公司有利,加强了大型软件公司的垄断地位,不利于竞争,并将遏制可兼容性产品的开发,使软件开发者如履薄冰,同时也使用户在软件的品种、价格方面失去选择机会,这将窒息软件产品的创新,不利于软件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有悖于版权法的宗旨。

随着争论的深入,九十年代初,形势出现转机。以1992年美国第二巡回法院判决的ComputerAssociatesInternational公司诉Altai公司案(简称Altai案)为标志的所谓第三代判例表明,美国软件保护又出现了逐步回归到版权基本原则上的趋势。

美国Altai案从根本上否定了Whelan案判决中建立起来的SSO等判断规则,同时又在版权基本理论和准则的基础上,结合软件的特点,提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判断规则。

美国第二巡回法院在判决Altai案中认为:

(1)“一个程序仅含有一个思想”的观点不能成立,每个子程序至少有一个“思想”。在计算机领域,许多子程序已被标准化和规范化,以致于它们几乎在无意中就被写入计算机程序中,从而否定了Whelan案的“计算机程序思想唯一性”原则;

(2)一个程序中并不是只有一个结构;程序分解后的各个层次都存在一个结构,认为程序的“结构、顺序和组织”必然构成作品的“表现”的观点毫无根据。从而否定了Whelan案的`SSO准则。

该法院在Altai案中提出了一套新的判断规则――“抽象、过滤和比较”三步判断法。具体内容为:

第一步对计算机程序进行抽象(Abstraction)。首先对指控他人侵权的原告程序分解为各级构成层次,从代码、子模块、模块……直到最高层次的功能设计,对程序分层次逐级抽象,将思想抽象出来。随着抽象层次的上升,被抽象出来的思想就越多,而剩下的“表现”就越少。

第二步过滤,即将抽象掉思想的各层次的表现,逐层次进行“过滤”。根据硬件环境、兼容性条件、效率因素、公有领域因素等外部因素过滤出不受保护的内容。

第三步比较,把过滤后剩余的部分与被指控侵权的程序在逐个抽象层次进行比较,以确定被告是否复制了过滤后剩下的“表现”。为确有复制,还需进一步评价被复制部分在程序中所占的重要性。

第二巡回法院在Altai案中提出并采用的合理界定计算机程序版权保护的范围的基本规则及其判断法则,较好地解决了版权基本原理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的运用问题,体现了司法解释要与立法最终目的保持一致,既有效地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鼓励创新、鼓励合法竞争的公共利益。因此,引起了美国乃至各国计算机法律界的高度重视。在随后直至当前,从美国发生的众多计算机软件纠纷案来看,Altai案的法则已经普遍地为美国法律界所接受,并且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总的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分层抽象思想,Whelan案的SSO等法则已被实际否定

从近五年的美国案例来看,尽管美国各法院在判断计算机程序的版权保护范围的作法各有差别,但几乎所有的法院都拒绝采用Whelan案中提出的判别法则。人们越来越清楚一个程序包含许多层次的思想。Whelan案判决的法则普遍被认为过于简单化和保护过宽,所谓SSO法则实际已被否定。许多法院广泛地对计算机程序应用抽象法则(第九巡回法院称之为“内部”法则,而“过滤”则称为“外部”法则),确定不受保护各层次的思想,将其排除于侵权考虑之外。从而缩小了自Whelan案以来的受保护范围。

至于层次的划分一般都是自代码到功能目标设计逐层进行,但其中具体划分为几个层次,则根据具体案情,各有特色。例如:Altail案中法院是假设了目标码、源代码、参数表、服务要求和整体轮廓5个层次,进行抽象的。

又如:美国第十巡回法院在GatesRubber案中(1993年),是“按照与程序创作过程平行的方式”分成目标代码、源代码、算法及数据结构、模块、程序结构或构造、主要目标6层进行抽象的。

2.过滤作为判别法则的重要步骤,考虑了更多的因素

“过滤”是“三步判断法”中极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过滤”将计算机程序中不受保护的成分剔除出去,显然将直接影响版权保护的范围。如果过滤得越多,则受保护的范围越小,侵权的可能性也越小。对于软件开发来说,其回旋的空间也越大。近年来,美国法院普遍接受“三步判断法”的法则,其关键在于广泛地采取了过滤法(或称外部法则等,实质差不多)来确认不受保护成分。而且总的趋势是过滤中考虑了更多的因素,也就是合理地缩小了版权保护范围。

过滤一般首先将根据版权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例如:第十巡回法院在Autoskill案中(1992年),首先根据如下原理进行过滤:

(1)根据思想――表达两分法原则程序的主要目的和功能总是不受保护的思想,类似地,每一典型模块也具有各自的目标和功能,而模块的基本功能和目标也是不受保护的思想或过程。

(2)根据过程(属于思想)和表现的两分法原则版权保护不能延及程序所体现的过程,而“通常,过程是作为部分系统构造、模块内部操作或算法出现的。”

(3)事实“计算机程序中,事实常常在很多抽象层次中出现,而且常常是作为部分数据结构或代码中的文字表达。”

(4)公有领域必须过滤出程序中所有非原创的成分,包括处有公有领域的成分。

(5)同一性原则版权必须拒绝保护那些“与思想、过程、发现等不可分离或紧密结合的表达。”

(6)精彩场景原则(Scenesafaire)第十巡回法院在该案中还应用了文学戏剧等作品中的精彩场景原则,对软件中

某一特定主题的标准的或一般性的表现,也予以过滤,认为不应受保护。

最新的案例表明,美国法院在处理软件版权纠纷进行过滤时,还充分考虑计算机软件的特点:鉴于计算机软件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作品,其开发过程与一般文字作品不同,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如果将由于这些限制因素而造成的表现相似也视为侵权,显然也是不合理的。这就是所谓“外部因素”限制了表现的观点和作法。即将由于“外部因素”限制而产生的表现的相似不作为侵权论处。

其实,“外部因素”限制了表观的观点,在1987年美国联邦第五巡回法院审理Plains案中就已提出。当时,第五巡回法院就以棉花市场规律等作为外部因素限制了被告程序的表现为理由,否定了对被告侵权的指控。近年来,美国法院对“外部因素”的认识更加深入,在运用过滤法则中,确认了更多的“外部因素”,要求在相似性分析中过滤相关成分,从而限制或缩小版权的保护范围,近年来,一些判决中提到的外部因素有:

(1)硬件限制(Altai案、GatesRubber案和Cams案)即排斥对那些由于计算机硬件或其他硬件环境特征、标准等限制而产生的软件相似成分的保护;

(2)功用性(如Apple诉Microsoft案,第9巡回法院(1994年)、Capcom诉DataEast案,1994年等)即为功能目的纯粹的功能项或其编排将予以过滤掉。例如:著名的Apple公司诉Microsoft案中,法院指出:“纯功能性的项目或这些项目为了功能性目的”编排,完全不受版权保护所限。

(3)产业标准和用户要求产业标准和用户要求作为外部因素,即将那些由于符合产业标准而出现的相似部分排除于版权保护之外,是近年来美国法院的新提法(也有不同观点)。这个观点在GatesRubber案、Apple诉微软案、BrownBag案(第9巡回法院,1992年)和Capcom诉DataEast等案中均有反映。例如:美国法院在Apple诉Microsoft案中指出:“用户接口的功能元素或它们在产品中同类的编排的相似性并不暗含非法复制,但是标准化却跨越了竞争产品的功能性考虑”。“过度地扩大版权保护可能产生反作用,不利于固定的兼容标准的利用。”该法院又提出:“一些视觉显示和作品的功能目标紧密相关,都形成了标准,如果计算机程序的‘市场因素在决定顺序和组织时起了重要的作用’,那么这些模式可能会成为思想概念,而不为任何个人所用。”

(4)兼容性要求允许开发兼容软件一向是产业界的共识,在法律界也是没有很多疑义的。但在具体的司法案例中,将兼容性作为外部因素以限制版权保护范围则是近年来才出现。例如在Altai案中,法院提出,与其他程序共同运行的兼容性要求作为“外在考虑”因素,将限制程序员编写程序时的自由选择,从而限制了计算机程序中受保护的表现的范围。在第二巡回法院审理的GatesRubber案中,也提出软件兼容性要求所决定的程序部分应予以排除、过滤。

(5)除了上述之外,另外一些“外部因素”也被提出来作为“过滤”的条件如效率性,即设计编程中要求具有较高或最佳效率,进入公有领域可以自由使用的成分,广泛接受的编程方式等。

3.比较

比较是三步判断法则的第三步。通过比较,确定被指控侵权的程序与原告程序是否相似或实质相似,是原先美国法院一贯采用的方法。引入三步判断法则后,美国法院对如何进行比较以及判定侵权进一步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做法。

(1)比较只对抽象――过滤后的成分进行从Altai案、GatesRubber案和Autoskill案来看,部分法院认为,被过滤的成分应该完全不予考虑。相似性比较只能根据过滤之后剩下的成分,然后才作出判断。

(2)在Apple诉Microsoft案、BrownBag等案中,法院提出,程序中某些过滤的成分,虽然就其本身来说,单独是不受保护的,但这些成分可以组成一个比其总和更强的作为整体的可能构成可版权的表现这种观点源自于汇编作品(或编辑作品)的版权,对于那些本身不享有版权的材料,如果在将其进行编排、挑选等工作,构成一个汇编作品,并体现一定独创性的话,则该汇编作品也是可以享有版权的。显然这种观点也是合理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法院在提出整体可能有版权的同时,又强调了,在这种情况下的比较,应该要求更高的相似性。

(3)新的更高的相似性比较标准

美国判例法在处理软件版权纠纷中发展了判定侵权的相似性标准,其中最突出的是,提出了“实质相同(或完全相同)”标准。例如:第九巡回法院在Apple诉Microsoft案中提出,对单个元素的复制。侵权的认定标准是采取“实质相似性”还是“实质相同性”标准,要根据这些元素是否受制于限定原则,如外部因素等来决定。如果受制于限定原则,则应该使用“实质相同”标准。第五巡回法院在EngineeringDynamiss案中(1994年)也提出,如果技术和思想概念约束限制了表达思想的可行的方式,那么只有“完全相同”的复制才可提起诉讼。

“实质相同”标准也被提出来应用于对程序作品的整体分析比较之中,第九巡回法院认为:对于那些大多数由可受保护的元素组成的作品,将在实质相似的标准下,提供“宽”的保护;而对于那些大部分由本身不受保护的元素所组成的作品,其保护范围只限于其所构成的作品的原创性的节选和编排,将在严格的实质相同的标准下比较分析,以提供“窄”的保护。

4.其他一些新作法

(1)“不计琐细”准则的最后删选

目前,美国有的法院在进行侵权比较分析后,即使发现“相似”或“相同”的部分或元素,还要将此部分与整个程序进一步比较,看其在产品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此部分内容对整个作品的作用影响不大,就仍可能按照“不计琐细”原则,不能构成侵权的基础。例如:第十一巡回法院在审理Mitek案时,经过抽象――过滤――比较三步检测分析后,进一步使用“实质相同”标准,对程序作品进行整体比较,最后判定原告程序中5个非文字成分是可受保护的且与被告程序中的成分相似。但是,法院最终仍判决不存在侵权,其理由是这5个相似成分在程序作品作为整体中,缺乏重要性,属于原告程序中的“不计锁细”部分。

(2)一些标准的用户接口成分不受保护

近年来,美国出现了一系列所谓软件的“外观与感受”的版权纠纷案例。“外观与感受”不是一个版权术语,它被用来标识软件的各种非文字成分。例如:“外观”往往是指计算机程序的外在各种视听成分,屏幕显示用户接口的可见部分和其他可视的和可听的输出部分。“感觉”则往往包括程序中的动态的操作流程、键盘设计和其他能产生各种功能的方法等。从表面上看,“外观与感受”只涉及用户界面及其开发的版权问题。实际上,它必然与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版权问题有关,特别是,这些案例的处理将影响到对软件开发中接口界面(不仅仅是用户接口)的版权处理。近年来美国“外观与感受”案例的处理结果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趋同的,即一些标准用户接口成分不受保护。例如:图形接口的基本特征,除了特别有其特色,与功能无特殊关系等成分之外,

一般不受保护。这种处理方法,对于兼容性软件开发商来说,在处理难以回避的接口版权问题方面,将是有利的。

(3)判断侵权时更多地使用专家证据

现在,美国法院无论在抽象――过滤阶段,还是在比较和整体判断相似性方面,都更广泛地采用专家论证以判断是否侵权。早期,由于计算机软件的技术复杂性,专家的论证在案件判定方面占较重要的地位。以后,随着Whelan案侵权准则的简化,在“外观和感受”案件中,法院往往提出以普通观察者的观察和印象作为判决时的参考。如今,随着三步判断法则的使用,无论是抽象层次的划分,外部因素及其他限制原则的选取和使用,还是实质性相似的分析……都缺少不了专家的论证,这也是一般普通观察者难以胜任的。这是计算机软件本身技术特征所决定的。在软件版权纠纷处理方面,专家的论证已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国法律界近年来的一个明显倾向是,在有关软件开发中的版权问题方面,缩小了版权保护范围,为新软件的开发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更宽松的环境。

鉴于美国软件版权保护的发展对世界的重要影响,我国知识产权界人士一直对其予以密切关注。1992年,美国第二巡回法院对Altai案判决后不久,我国的专家就对其作出很高评价,并敏感地指出,美国软件版权保护出现了向版权法基本原理回归的健康倾向。如今,尽管美国计算机法律界对于软件版权保护“仍处于一种积极的动荡状态”,争论仍然存在,但笔者认为,经过近几年的深入发展,大势已经越来越明确,正如我国有关专家曾指出的,美国计算机法律界将更合理地遵循版权法基本原理;更加重视计算机软件的技术特征,包括软件开发和使用中所具有的特征;特别是,将更加注意版权法在奖励作者,鼓励开发新的软件和传播信息以及利用思想之间的应有的平衡;更加充分地考虑软件保护的合理与否对竞争乃至产业发展带来的潜在影响。

篇6:大连发展软件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33 作者:戴玉林

在信息时代,软件产业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先导产业。2000年6月24日,国务院颁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02年9月20日,国务院又制定了《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软件产业加快发展。大连软件产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如今,大连已成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在中国软件产业的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连的实践证明: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通过积极抢占软件产业的国际制高点,而在信息产业革命中崛起。

把握规律,抢占信息产业制高点

大连是东部沿海开放城市,也是传统产业占很大比重的城市。面对激烈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连市委、市政府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发展软件产业是迎接挑战、化解发展难题、实现现代化的突破口,也是大连建设和谐社会的助推器。近年来,大连市软件产业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发展迅速、成就喜人。2004年,销售收入为70亿元,出口额为2亿美元。从事软件和信息服务的企业达450余家,其中外资企业100多家,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企业有50家,形成了国内外大公司和本地企业组成的软件产业集群。在大连,通用电气、IBM、爱立信等22家世界500强IT企业纷纷设立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东软、中软、浪潮等国内知名软件企业设立了出口基地;大连华信、海辉、永佳电子、远东数码等本地优秀软件企业也在IT业崭露头角。2003年,中国国际软件交易会落户大连,引起了世界IT精英的极大关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制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发展软件产业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大连市从优化环境入手,实行扶持、激励的产业政策,着力营造稳定宽松的政策环境、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规范透明的政务环境。从1998年开始,市里每年拿出2000万元产业专项资金,1亿元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加大对软件产业的扶持力度。2004年,出台了《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吸引软件高级人才的若干规定》,在政府采购、人才培养和引进、软件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软件企业有力支持。特别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带动企事业单位和全社会使用正版国产软件,以支持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发展。

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发展软件产业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一是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市场国际化、企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和创业环境国际化,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竞争合作中锻炼人才队伍、增强技术实力、提高企业自身素质,提升国内软件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与竞争力。二是积极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世界顶尖IT公司的战略合作,在软件外包业务中锻炼、提高民族软件产业。三是全力支持企业开展CMM、CMMI评估工作,以便培育出更多能与国际大公司平等对话、进入国际市场发展的企业。目前,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已与美国微软公司在技术、人才和投资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大连海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吸纳了美国英特尔公司等四家国际金融风险投资。大连市正积极推进有实力的软件企业稳步、快速地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实施人才兴业战略。软件生产是以人的智力为主要资源,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创新为主要特色的知识产业,因此人才是根本。大连市把人才队伍建设,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作为发展软件产业的重中之重。一是与大连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增设软件技术应用的相关专业,健全学校的软件基础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形成以企业为核心,政府、学校和科研单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与国外教学机构、著名软件企业的联合办学,多渠道培养软件人才。大连软件园和东软集团公司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民办软件学院——大连东软信息技术学院,造就一批软件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市场开拓人才、精通行业应用的专业软件人才。三是加强国际合作,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软件高级管理人才、系统分析和设计人才。四是实行激励政策,吸引留学国外的软件人才回国或在国外为祖国服务。目前已有国内外2000多名软件开发人才到大连软件园工作。

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及其应用系统,软硬结合,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和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提高。首先是制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鼓励政策和技术装备政策,促进企业积极采用信息技术调整优化升级产品结构。其次是引导、支持软件企业与应用行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004年,大连嵌入式软件收入额为12.2亿元,出口5700万美元,嵌入式软件已成为大连软件产业中发展强劲的增长点。大连机床厂集团、大森数控有限公司利用嵌入式软件,把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制造技术相结合,开发生产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机床。大连现代高技术公司则把软件技术运用于现代医学,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栅强放射治疗系统。

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大连软件业的成长历程是中国软件产业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世界软件强国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为赢得竞争优势,必须急起直追,尽快解决好我国软件企业规模小、产品低端化和国际竞争力不强这一普遍问题,积极抢占全球软件产业制高点。从大连的实践经验来看,在发展软件产业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对外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软件开发是一个需要高度协作的工程。我国软件产业目前处于全球软件产业链的中下游地位。多年来,我国在基础软件研究与开发上投入严重不足,无法形成自主健全的软件产业链,使得大量利润流入外国企业,严重制约了我国软件产业的拓展空间。从软件产业的规模来看,则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旗舰式企业和具有产业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在很多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上,还受制于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较少,国际竞争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这种形势决定了要发展软件,不引进不行,但一味依赖引进也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必须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大力实施引进——吸收——创新——领先的技术赶超战略,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走出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特色的软件产业发展道路。

(二)全面发展和重点扶持的关系。为了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导权,我国必须加快实施选择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以重点项目带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和技术,就不可能占领信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目前,国产软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还比较低,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环境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要实现民族软件产业的升级和振兴,必须集中力量,扶持核心技术项目的发展,加快培育民族软件产业的龙头企业。要制定政府采购软件产品和服务的目录及标准,鼓励企事业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中积极采购国产软件产品和服务,或与软件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引导作用,规范软件行业竞争秩序,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以行业应用为重点,引导软件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等多种方式,加快形成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各行业内的软件开发部门转变经营机制,走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的发展道路,积极培育民族软件骨干企业和名牌软件产品。

(三)软件和硬件关系。我国要想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中占据高端位置,必须高度重视软件技术与硬件设备的高质量结合。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是在实现了工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我国在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双重任务的背景下,不可能脱离传统产业来实现信息化,也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信息化的模式,而必须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道路。软件产业的发展能给“中国制造”带来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乃至制造设备。我国在加强硬件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同时,必须大力推进软件核心技术的研发与进步,全面提升“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打造出先进的制造产品和著名的制造企业,最终形成享誉世界的“软硬”统一的完美产品和中国品牌。

上一篇:描写泉水的作文范文下一篇:加油卡办理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