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作用

2024-05-15

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作用(精选6篇)

篇1: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作用

试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发展及其作用,摘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自我建设,取得不断创新和巨大发展。同时,它也带领着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取得各种伟大成果。如今中国的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与中共产党的努力分不开。关键词:中国;发展;中国共产党;发挥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多种条件作用下的结果,其意义也非同一般。

1、成立条件

1)当时,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形势的推动下,中国有了一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其中包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蔡和森;以及原中国同盟会成员董必武等。他们推动了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新文化运动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运动。2)这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亦形成了,它大约于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成立以后,成员研究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到工人中去宣传和组织工作,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这些活动,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和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推动了中共的成立。

2、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参加大会的李达、张国焘、董必武、毛泽东等12名代表代表全国五十多名党员。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物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大会还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成立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做出了加强其自身建设以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境地巨大努力。这期间有成功也有受挫,但其始终坚持着,在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1、国共合作及国民大革命

刚刚成立的中共走联系群众的路线,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但遭到了北洋军阀政府地镇压而走入低潮。中共意识到自己力量的薄弱,在经过多方考虑之后决定和孙中山 领导国民党合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标志国共合作的形成。从此掀开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的序幕。国共一起合作开展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事业,在全国影响广泛。一直到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汪精卫发动“七一五”事变,标志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共从失败中理解到掌握歌革命领导力量的重要性

2、国共十年对峙

1927年到1937年,国共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对峙。这十年,中共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起义,并且开展了土地革民为老百姓分得了土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召开了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特别是遵义会议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革民,成为重要转折点。

3、抗日战争和三年对峙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件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艰苦的抗战。在这期间,中共作为抗日的中流砥柱,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人民的力量,终于于1945年取得抗日的伟大胜利。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首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而这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战争胜利后,关于执政党的问题,中共和国民党产生分歧,中中共坚持人民专政,与国民党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内战。最终受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指日可待。

三、成为执政党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在经过长期时间的奋斗过程中促进了自己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的成熟。而这过程也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经过时间洗礼后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进自己当家做足的时代„„

篇2: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作用

一、慈善与慈善组织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关于慈善的概念,古已有之。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慈”是“爱”的意思,孔颖达疏《左传》有云:“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善”的本义是“吉祥、美好”,《管子·心术下》中所说的“善气”二字合用,则是“仁善”、“善良”、“富于同情心”的意思。

中国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此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孔子和孟子也曾说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以及人之幼;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对于什么是慈善,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更有极为精辟的概括:什么叫慈呢?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讲的是纵向关系,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什么是善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为善,讲的是横向的关系。什么是慈善呢?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崔乃夫会长以纵横的关系,深刻地勾画出了慈善事业的全部活动和真谛。

而慈善组织,或可称公益组织,则是以慈善为目的对需要帮助的他人进行帮助并提供慈善服务的非营利、非政府组织。

二、慈善组织的作用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代,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各方面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随着我国各慈善组织和其它非政府组织自身发展的日趋成熟,我国慈善组织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在不断壮大、社会地位也日益突出。虽然不久前出现过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一度导致我国民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下降,但这并不能否决慈善组织在我国社会的作用。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慈善组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也将发挥其独有的作用,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

看慈善组织在未来中国社会

加瓦。

首先,慈善组织将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贡献力量。虽然慈善组织不是政府组织,不是一股政治力量,也不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但是作为有其特殊作用的民间组织,它所进行的活动毫无疑问是会对政治产生一定影响的。慈善组织可以了解处于社会底层群众的需求,知晓弱势群体的困难,鼓励和帮助需要援手的民众,并通过一定途径将底层弱势群体的声音反映到政府机构,为政府进行决策提供不一样的呼声和意见。同时,在慈善组织进行助人活动时,若发现政府政策明显不合理或违反国家法律时,它可以有组织地抵制这些政策并使政府改变之前的政策。由此可见,慈善组织对政府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它具有其主观能动性,能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修改及监督、评估。

其次,慈善组织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入,十八大也强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但是市场在提高效率和促进机会平等的同时,巨大的社会不平等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事实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不全面的,贫富差距也是比较悬殊的,而慈善组织则是促进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缩小贫富差距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方面,慈善组织本着行善助人的理念援助贫困弱势群体,改善底层群众的生活;另一方面,许多慈善组织本身就是有富人群体组织创建的,如李连杰的壹基金,他们筹集来自富人群体的资金以援助贫困群体。可以说,慈善组织在贫富群体之间架了一架桥梁,使得两个群体的财富在二者之间进行适当的流通,从而将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一步的深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慈善组织在我国社会领域的各方面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慈善组织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但是政府的能力确是有限的。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有限能力必然会导致其在提供社会保障服务时存在着盲区。因此,社会中有一部分人享受到社会保障服务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另一部分

看慈善组织在未来中国社会

人的需求又会得不到满足,而这些得不到满足的特殊需求者又往往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妇女、儿童、残疾者、贫困者等弱势群体。慈善组织则正好能很好地弥补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失灵情况,为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提供及时的救助。

慈善组织对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中国现阶段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的社会不公平突出表现在弱势人群与其他人群的不公平上。据统计我国现有2.5亿贫困人口,这部分社会困难群体与小康社会全面发展是一对突出的矛盾。解决社会困难群体问题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而慈善组织等社会救助性民间组织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力量。因慈善组织是由对社会工作有强烈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发起和组织,社会各阶层群众志愿加入的。他们中有不少人对社会救助工作锲而不舍,自愿奉献自己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对救助对象满怀热忱。这些慈善组织和众多的志愿者队伍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社会救助经验,弘扬了扶贫济困、关怀困难群体的社会理念。这些救助潜能将以慈善组织的形式,通过开展扶危、济困、安老、助残、扶幼、救孤活动,承担起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社会事务工作,实现对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社会公平。

慈善组织也促进了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机制使得我国经济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战略的一大弊端也显露出来了,这就是我们的人文生态极度恶化,价值观念发生扭曲:人与周围环境失去了和谐相处的状态,甚者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分裂,出现了人与社会关系的变态、文化价值观念的倒错、人自身人格的分裂等。正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已经认识到发展本身不是目的发展的目的是创造一种使人能够长期享受健康和幸福的生活,从而将人的需要、人的期望和选择作为一切发展活动的中心。十八大上也提出了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以人为本。慈善组织倡导人本性,而这恰好是时代发展的特点,也是以人文关怀精神为主旨的新价值理念形成的基础。

总而言之,慈善组织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将发挥重大的作用,然而目前慈

看慈善组织在未来中国社会

篇3: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作用

一、学堂乐歌是对旧的封建思想的巨大冲击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最有力、最持久的声音就是救亡与自强的呐喊、启蒙与进步的呼声,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实现前者这一目的而存在。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末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革的具体产物。特别是1903年沈心工首先在上海南阳公学附属小学、龙门师范、务本女塾等校的具体实践,引起迅速广泛的社会影响。许多拥护推行改革的知识分子自动动手编写乐歌,以便通过乐歌的习唱,对年轻的学生灌输新的民主主义的启蒙教育。因此,学堂乐歌是一种教育改革和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教育的历史现象。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教育,务必会引起旧的统治阶级的不满。旧的封建思想被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教育所冲击,虽然还没有使封建思想彻底消除,但大面积的普及教育,也使人民封建思想的根基动摇。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不仅严重冲击了旧的封建思想,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清朝末年,无论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或是维新派的人士建立新式学堂和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唤起民众 (主要指青少年学生,也包括新军士兵) 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救国存亡”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也有拥护推翻帝制、欢呼民主共和新政、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基本符合当时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总的革命要求,如《革命军》(沈心工编)、《出军歌》(华航琛编)、《美哉中华》(沈心工词、朱云望曲)、《勉女权》(秋瑾编)、《缠足苦》(沈心工编)、《女子体操》(沈心工编)等都是当时比较流行的、有代表性的学堂乐歌。一些作品表达了要求实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宣传反对迷信、学习科学的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来代替封建的旧习俗的思想。也有不少歌曲是专门作为向少年儿童进行一般的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的,辛亥革命初期,还出现了直接歌颂革命的歌曲。

二、通过学堂乐歌引进了西方一系列音乐理论(线谱、简谱记谱法,乐理,作曲法等)和各种音乐表演技能

随着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西洋近代的音乐文化开始逐渐地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西洋的音乐和其他体裁如,唱歌、风琴、洋琴、军乐、小提琴、演奏等,开始得到初步的介绍和学习。同样,西洋近代音乐理论,特别是五线谱和简谱的记谱法,一级乐器演奏法等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05年梁启超编译的《乐典教课书》(日本出版,国内发行),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比较完备、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而后又编辑印刷除了包括乐理、歌唱教授法和风琴练习法在一起的《音乐全书》,并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有关发展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论文《音乐教育论》,也是我国最早的一篇系统阐述近代音乐教育问题的论文。1905年李叔同的《国民歌唱集》,和《音乐小杂志》,这些都介绍了西方的音乐理论。而且他们在文章里都对诸如声乐演唱姿势、发声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李叔同在《昨非录》中就提出:“歌唱发音宜平,忌倾斜”等。在中国大量缺乏作曲人才的时候,学堂乐歌的曲调直接用了拿来主义,把外国歌曲的曲调拿来填上中国的歌词。其中最熟悉的就是李叔同的《送别》。原曲是美国作曲家约翰·P·奥德威(1880-1924)作词作曲的美国“艺人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日本明治时代的大童信藏(1884-1905)将这一旋律略为修改,填写了歌曲《旅愁》,李叔同又根据修改后的《旅愁》的旋律填写了《送别》。这些都是西方音乐理论的传播,使中国开始了中西音乐结合的有效探索。

三、学堂乐歌活动影响下出现了我国最早一批音乐教育家,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最早的教材

学堂乐歌之前的旧式学堂无乐无歌,就更不用说有什么正规的音乐教材了,其后新式学堂中虽然设立了乐歌课,但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正式的歌集或课本,加之师资的缺乏,我国早期乐歌的教育大多只能依靠日本教习。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新的音乐教育家。他们对学堂乐歌的创作、编配、推广、介绍等,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代表人有曾志忞、李叔同和沈心工三人。曾志忞 (1879-1929) ,1903年于东京编印出版的《江苏》杂志上,连续发表《乐理大意》和《唱歌及教授法》。其中以五线谱和简谱对照刊印了《练兵》、《游春》等6首歌曲,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公开发展的学堂歌曲,也是现能见到的中国人正式使用简谱的最早记录。李叔同(1880-1942)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沈心工 (1870-1947) 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1904年起,先后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和《民国唱歌集》4集。1937年重新修订,精选出82首歌曲,汇编出版了《心工唱歌集》。此外,还翻译出版了《小学唱歌教授法》一书。他的第一首习作《体操一兵操》,后改名为《男儿第一志气高》,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出版了约四十多种音乐教科书,包括乐歌、乐理、琴法等,收录了约1300多首乐歌。学堂乐歌的兴起繁荣造就了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批音乐教育家和师资队伍,音乐教育的普及使得音乐教师供不应求,政府教育部门有计划地组织音乐师资人员的培训、考核,从而培养了大量的音乐师资人才。

四、学堂乐歌初步确立了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为现代音乐教育铺下了最初的奠基石

我国的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古三代和春秋,三国时期,“礼乐”并重,音乐教育得到充分的重视。但自秦汉以后,由于社会变革,科举制的确立及人们对音乐的偏见,使得音乐教育失去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被宫廷所垄断,纯粹成为贵族的教育和为贵族服务的教育。学堂乐歌是场具有启蒙作用的音乐教育运动。学堂乐歌的兴起,再次恢复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展示了音乐审美、育人的社会功能,使之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1

1907年 (光绪33年) ,清政府学部颁发的《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学堂每周总共34课时,女子小学堂中音乐科为随意科,女子师范中音乐课列为正式课,每周1一2节。1909年 (宣统元年) ,学部颁布《奏请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折》规定全国所有的小学堂每周总课时为36课时,设乐歌课为随意科,每周1-2节。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中学将乐歌列为正式科目每周授课1小时。并于1923年正式改名为“音乐课”。民国元年,随着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规定“唱歌”列为必修科目,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已是蔚然成风。由此可见,正是从学堂乐歌开始,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初具雏形。将乐歌引入学堂,使得新一代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并对以后如何开展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上的转折点。它开创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先河,是从以学艺为目的的封建音乐教育体系向以育人为目的的现代音乐教育体系转变的标志。学堂乐歌的蓬勃发展大大加速了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进程,有力地冲击了封建音乐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学堂乐歌也是中国艺术歌曲史和声乐教育史的开端。

五、通过学堂乐歌活动肯定了“集体歌唱”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为我国“五四”后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准备了条件,也为现代音乐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西洋音乐和乐器虽然早已经传入到中国,但是它们并未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对我国的音乐文化的发展实际影响也不大,但学堂乐歌的出现使群众集体歌唱的形式在我国确立并且发展起来。学堂乐歌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一部分。根据我国国情,开始“学堂乐歌”以学校内集体歌咏的方式。后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群众歌曲以齐唱和合唱为主,这一艺术形式极具凝聚力和活力,唤醒了国民,极大鼓舞和振奋了国民的精神。它为“五四”运动后群众歌曲体裁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群众集体歌唱形式,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国民及社会以深刻的影响。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集体歌唱成为社会时尚。以学校生活和少年儿童生活为主要题材的少年儿童歌曲、学校歌曲、集体歌唱曲和黎锦晖创作的歌舞表演及儿童歌舞剧广泛流传,形成近代歌唱文化的一大潮流。

学堂乐歌的兴起、发展、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尽管它的创作方法都是对西方的借鉴和照搬,但是它却在中国音乐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近代音乐文化 (其中包括各种歌曲及其演唱形式,钢琴、风琴提琴等乐器及其演奏方法,新的记谱法如五线谱和简谱,以及西洋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等) 才开始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学堂乐歌的集体歌唱形式,为后来的群众歌咏活动提供了发展条件。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学堂乐歌的传唱,群众歌咏方式成为中国人民音乐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更深入了解学堂乐歌有着深远的意义,能让我们更真切地认识到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修海林, 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顾笑瑜.学堂乐歌的演进及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J].史学月刊, 2005, 09P118-120

[3]严凤, 翁晓宇.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04, 09P66-70

[4]王玫.洋洋西水淼淼渐进——学堂乐歌的兴起及其对中国近代音乐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04P98-100

[5]秦太明.学堂乐歌:新音乐的启蒙[J].艺术百家, 2006, 03P95-97

[6]崔东伟, 房燕.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产生的作用[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2P102, 120

篇4: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作用

【关键词】拱桥; 时间轴;历史作用;施工材料;发展前景

拱桥是指以拱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桥梁。拱是曲线中最优美的造型,拱桥的产生和应用,在人类适应自然、迈向文明的进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世界桥梁史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拱桥文化。

桥梁按照结构体系及受力特点,分为梁、拱、索三种基本体系和组合体系,其中,拱桥的历史最为悠久。可以说,拱桥是承载历史,面向未来的。

一、拱桥的发展

1.1拱桥在古代的发展。中国的石拱桥最早出现在东汉,在宋代时石拱桥已在全国各地建造,而现存的石拱桥中,建于明清两代最多。建桥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中国石拱桥的代表作首屈一指的则是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该桥始建于隋朝开皇十五年,完成于隋大业元年,是世界上首座敞肩式单孔圆弧拱形石拱桥。

1.2拱桥在现代的发展。到了现代,拱桥已经作为我国的传统桥梁之一出现,特别在山区的地质、地形条件下,是十分经济合理的桥型。在建国初期,山区公路桥梁仍大量采用就地取材的石拱桥。1957年,我国进入了经济困难时期,少用水泥钢材的圬工拱桥成为公路桥梁的首选桥型。这个时期,拱桥的跨度也有所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一种用料省、安装重量轻、施工简便的新型拱桥——钢管混凝土拱桥在国内开始兴起。钢管混凝土拱桥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在全国各省推广,代替了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其主要代表作有:广东南海三山西桥,四川绵阳涪江三桥,广州丫髻沙大桥,重庆万州长江大桥。

20世纪,中国的钢拱桥建设长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到了21世纪初,中国桥梁工程界开始尝试建设500米左右的现代钢拱桥,以期改变中国在钢拱桥方面的落后局面。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上海卢浦大桥,重庆菜园坝大桥,重庆朝天门大桥。

因此,拱桥在中国古代桥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拱桥不仅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在技术工艺上也优于其他桥型,即使放到世界桥梁史中进行比较,中国古代拱桥,尤其是石拱桥技术也是一枝独秀。中国传统的拱桥修建技术,在吸纳了现代计算方法和现代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得到了飞速发展,创造了多种新颖结构,使中国的拱桥技术始终站在世界前列。当然除了石拱桥还有双曲拱桥、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钢筋混凝土肋拱桥、钢筋混凝土拓架拱桥、钢筋混凝土刚架拱桥、钢筋混凝土拱桥、系杆拱桥、钢拱桥等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二、拱桥的发展前景

拱桥作为中国古代桥梁中极其重要的一支,在过去,已经发挥出了它极大地作用,充分证明了其在中国桥梁史上的重要地位。那么,从古发展而来的拱桥,在现代桥梁中,又有着怎么的发展前景呢?

2.1整体分析。从整体上讲,拱桥和其它桥梁一样始终受力学、材料科学和施工技术的制约. 首先要从桥梁的的受力来研究。几乎所有的材料,受拉、压的效能都要远远高于受弯的效能。拱结构就是转化为受压的例子,受压构件有个很致命的稳定问题,跨度大了之后,稳定问题就会很突出了。

其次是从材料科学角度分许。拱桥作为压弯结构,随着跨径的增大,自重较大,高强材料的应用受到稳定问题的制约,也制约了大跨径拱桥的发展。 在未来拱桥的发展中,材料结构将不断向高强、轻质和多功能的要求发展。

最后,是施工技术,早期桥梁的发展着重于桥梁结构材料的轻型化,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现今制约拱桥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施工了。施工技术对拱桥的发展影响相当大,理论上合理的桥梁往往因为施工上的难题不能成功。

2.2按类型分析

2.2.1石拱桥。由于石拱桥劳动生产率低,支架费用大,对地质条件要求高,修建时间长等原因,石拱桥并不代表中国拱桥的发展方向。但是在地形地质条件合适的山区,石拱桥仍是一种具有一定经济竞争力的桥型。

2.2.2钢筋混凝土拱桥。钢筋混凝土拱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我国的主导桥型。自重较大, 跨越能力比不上钢拱桥, 但因为具有钢筋混凝土拱桥造价低, 养护工作量小, 抗风性能好等优势,至今仍被广泛采用,特别是我国的西南地区,经过分析我们认为钢筋混凝土拱桥的发展趋势为:拱圈轻型化、长大化以及施工方法多样化。

2.2.3钢拱桥。钢拱桥在中国起步较晚,应用规模还比较小,但是近几年来数量不断增多,拱桥跨径不断增大,设计、制作、架设等经验不断积累,研究工作也相应有了进展。特别对于大跨、高速铁路桥梁对刚度与跨越能力的要求,钢拱桥较之其他桥型有着较大的竞争力。刚拱桥在我国的发展主要受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钢桥的建设投资大,后期维护与管理费用更高,因此盲目建设大跨度,轻型钢拱桥不适合中国现在的国情。刚拱桥的设计理论方面还有很多问题要研究,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消化吸收国外刚拱桥的研究与实践已得到的成果,再次基础上展开研究。钢桥在大跨度的发展上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发展的时期将会在我国的技术和经济条件水平达到的时候。

综上,由我们对拱桥未来发展的设想看来,拱桥虽然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总的趋势是向前的,它在我国桥梁结构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存在的缺点也会在以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过中进一步地得到解决。我国目前的拱桥向着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方向发展。我国作为拱桥的发源地之一,古代曾对世界拱桥的普及、发展产生过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事实已经证明,走进新世纪的中国拱桥,同样在引领世界拱桥新潮流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项海帆.《中国桥梁史纲》.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2]罗英.《中国石拱桥研究》.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篇5: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作用

关键词: 城镇化;建设银行; 个人金融支持

一、引言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然而在广大农村,金融在服务理念、经营机制和政策支持等方面与国家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战略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笔者所在的建设银行在个人业务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可以将一些成熟的个人产品进行优化,使其适应非农化人口的金融需求,从而实现城镇化进程中金融的助推作用。

二、城镇化中非农化农民的资金需求

农村人口非农化是指农村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农业人口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方式不断更新的变化过程。农民非农化后,对于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强,其原因在于:

(1)农民非农化后,伴随着农民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大规模的农地经营需要得到金融服务的支持,如农业贷款、农业保险等;

(2)农民非农化意味着农民失去土地的保障,农民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需要得到金融服务的支持,如养老、医疗保险,教育基金、助学贷款等;

(3)农民非农化也意味着部分农民需要自谋出路,满足农民进行自主创业、就业的金 融服务需求就成为了农民非农化金融支持的重要内容,如创业贷款、风险投资等;(4)农民非农化的金融支持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金融服务需求,如结算、汇兑、信托、消费信贷和证券投资等服务。

总之,金融支持可以满足进城农民对消费信贷服务的需求;可以满足进城农民对个人财产保险和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可以满足进城农民在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方面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

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政策的制定基本上都是围绕“政府主导、市场辅助”的金融服务管理模式展开的,但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加快,传统的金融支持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需要,必须改变目前“政府主导型”格局,逐步向“市场主导型”过渡。与此相适应,融资模式也应该由“政策性”为主过渡到“商业性”为主。在这个进程中,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建设银行,在其个人业务发展中,有着一系列成熟的个人金融产品,对于解决非农化人口的资金需求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1.个人消费额度贷款

是中国建设银行对个人客户发放的用于指定消费用途的人民币贷款。贷款可用于住房装修、购买耐用消费品、旅游、教育等。贷款对象为年满十八周岁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 且借款人年龄与贷款期限之和不超过65周岁。其.贷款额度根据借款人资信状况和所提供的担保情况来确定。其中,以房产做抵押的,贷款额度不超过抵押物评估价值的70%;以信用或保证做担保的,贷款额度根据借款人或保证人的信用等级确定。贷款的有效期最长为10年(含);信用额度有效期最长为2年(含)。担保方式以建设银行认可的抵押、第三方保证或信用方式。

个人消费额度贷款作为建行主推的个人消费贷款产品,得到了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可以作为解决非农化人口资金需求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个人消费额度贷款产品现阶段主要针对城市人口,因此,其核定贷款额度的资信证明主要是如借款人所在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借款人纳税单、保险单等材料,而非农化人口一般都无法提供此类的材料证明。因此,优化产品流程,在需要提供的申请材料方面进行改进十分必要。2.国家助学贷款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进程的深入,非农化人口子女入学的费用也成为其重要支出。国家助学贷款是指中国建设银行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不含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含高职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发放的,用于支付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用的人民币贷款。可以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含高职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提供每人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的标准,总额度按正常完成学业所需乘以学年所需金额确定,具体额度由借款人所在学校按本校的总贷款额度,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标准以及学生的困难程度确定。贷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0年。只需提供借款人有效身份证件、学生证或入学通知书的原件和复印件、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其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材料等即可,有力的解决了非农人口子女就学的问题。3.4.个人助业贷款

1.贷款对象:年满十八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 且借款人年龄与贷款期限之和不超过60周岁。

2.贷款额度:最低额度10万元,最高授信额度500万元。3.贷款期限:贷款期限一般为1年(含),额度有效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 4.贷款利率:按照中国建设银行的贷款利率规定执行;

5.担保方式:担保采取抵押、质押和保证方式,但是不接受单纯以第三方保证形式提供的担保。

6.还款方式:贷款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可以采取按月还息任意还本法、等额本息还款法、等额本金还款法、一次性还本付息还款法等方式;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可采取等额本息、等额本金还款法。具体还款方式由经办行与借款人协商并在借款合同中约定。

7.需要提供的申请材料:

(1)借款人及配偶身份证、户口簿或有效居住证明、居住地址证明、婚姻状况证明;(2)借款人配偶承诺共同还款的证明;

(3)从事生产经营的营业执照,从事许可制经营的,应提供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经营许可证原件及复印件;合伙或公司制企业还应出具企业合伙经营协议或章程及验资报告、出资协议原件及复印件;

(4)贷款用途证明(如购货合同等);(5)生产经营活动的纳税证明;

(6)借款人获得质押、抵押贷款额度所需的质押权利凭证、抵(质)押物清单及权属证明文件、权属人及财产共有人同意质押、抵押的书面文件;

(7)建设银行二级分行(含)以上认可的评估部门出具的抵押物估价报告;(8)建设银行需要的其他资料。办理流程:

1.客户申请。客户向银行提出申请,书面填定申请表,同时提交相关资料; 2.签订合同。银行对借款人提交的申请资料调查、审批通过后,双方签订借款合同、担保合同,视情况办理相关公证、抵押登记手续等;

3.发放贷款。经银行审批同意发放的贷款,办妥所有手续后,银行以转账方式向借款人指定个人结算账户发放贷款;

4.按期还款。借款人按借款合同约定的还款计划、还款方式偿还贷款本息; 5.贷款结清。贷款结清包括正常结清和提前结清两种。①正常结清:在贷款到期日(一次性还本付息类)或贷款最后一期(分期偿还类)结清贷款;②提前结清:在贷款到期日前,借款人如提前部分或全部结清贷款,须按借款合同约定,提前向银行提出申请,由银行审批后到指定会计柜台进行还款。

篇6: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作用

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和始终坚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示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方针,实现了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正确指导,其中第一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第二共产党坚持和领导了敌后游击战争,第三共产党实现了对全民族抗战的政治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开辟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成为全民族持久抗战的中坚。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拥护,成为领导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坚强核心。在艰苦的抗日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对鼓舞群众、凝聚人心、坚持抗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关键字:中流砥柱,正确路线,先进性,全面抗战,指导思想,先锋队,敌后战场

正文:

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勇敢担当领导责任这场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广泛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各界同胞、各党派、各军队、团体及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同仇敌忾,奋起抗战,抵御外敌入侵,最终取得自鸦片战争以来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彻底胜利。这一胜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共产党把争取抗战胜利作为全党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统一全党思想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及其广泛宣传教育的结果。

首先,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和始终坚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向选择正确。“九一八事变”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旗帜鲜明地阐明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立常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月30日又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1932年,“一二八上海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出《为上海事变给各地党部的信》,4月15日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宣言》,20日又发出《为对日宣战告全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通电》。这些宣言、通电和文件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愿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华北事变。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2月,中共中央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同时,提醒全党“必须更深刻地了解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共产党要在中国革命中取得领导权”。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毛泽东针对新的形势鲜明地提出了“我们的领导责任”问题,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历史已判定不能经过资产阶级的领导而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够完成。”还把无产阶级能否担当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看成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且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的险恶用心已经昭然若揭,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勇敢地表明了担当抗战领导责任的态度,并且在政治领导等方面开始实施,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第二,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方针,实现了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正确指导。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守军进攻,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这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控制下的南京政府,对内对外是代表国家的。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和实现自己的领导责任,作出了艰辛的努力。

一是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全面抗战爆发后,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处理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捐弃前嫌,主动推动、促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倡导进行了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如何抗战问题上,国共两党存在根本的分歧。国民党坚持***,只实行单纯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使抗日战争成为全民族参与的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针对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我党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我党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的前提下,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我党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就是在全面抗战中担当领导责任的重要体现。

二是共产党坚持和领导了敌后游击战争。1937年8月,党在洛川会议上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确立了在抗战中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便独立自主地到敌后进行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从此,以国民党领导的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逐渐被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体的游击战所代替。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表现出一定的抗日积极性。但是,由于敌强我弱的总形势和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在防御阶段一年零三个月期间,国民党军队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一直退到四川,丧失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国土,断送了中国半壁河山。1938年10月,中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侵略军将主要力量用于打击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12月,以国民党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敌,充当了汉奸;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这样,抗击日军的主要责任便落到了共产党身上。

在战略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常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依托抗日民主根据地,抗击了二分之一以上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也渡过严重困难,进入再发展时期,华北和其后各个根据地开始对敌军发起攻势作战和局部反攻。到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发展到19块,面积9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9550万人;军队发展到91万人,民兵220万人。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胜利阶段后,在中国战场,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势作战。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向同盟国的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在八年的全面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武装,在敌后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万余人。八路军、新四军伤亡60余万人,各抗日根据地群众伤亡600余万人。事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要坚持和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是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是领导抗战取得胜利的决定力量。

三是共产党实现了对全民族抗战的政治思想指导。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是执政党,但它在这个时期通过在不同阶段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了对全民族抗战的政治思想指导。

“卢沟桥事变”后,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23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指出对付日本的进攻应坚持坚决抗战的方针,实行全国军队和人民的总动员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办法,争取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使中华民族得到自由解放的前途。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贯彻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指明了方向。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阐明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重大影响。

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妥协、投降倾向增长。为争取一切力量团结抗战,克服分裂投降,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借纪念全国抗战两周年之机,发表对时局宣言,提出了“抗战、团结、进步”的三大方针,及时为全国的抗战指明了方向。

第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开辟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成为全民族持久抗战的中坚。

全国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平型关等对日作战的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太原失守后,华北国民党军队的正规战基本结束。八路军深入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根据地,形成了广阔的华北敌后战场,抗日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与此同时,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也相继开辟了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向敌后的全面进军,实际上形成了独当一面的战略格局。

第四,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拥护,成为领导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坚强核心。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民族利益的忠诚捍卫者,是民族解放的先锋。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党的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全国抗战爆发后,党又明确指出:现在需要造就一大批为民族解放而斗争到底的先锋队伍,去领导群众,组织群众,为完成抗日这一艰巨任务而苦战到底。在抗日战争中,广大共产党员牢记党的先锋队性质,始终站在民族解放的最前沿,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以自己的奋斗和牺牲,塑造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坚强维护者的光辉形象。

在艰苦的抗日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对鼓舞群众、凝聚人心、坚持抗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曾经明确要求:“共产党员应在民族战争中表现其高度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应使之具体地表现于各方面,即应在各方面起其先锋的模范的作用。”抗日战争中,广大共产党员按照党的要求,在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共产党人的影响和带动下,广大民众前赴后继地投身神圣的民族解放事业的洪流,筑起了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铜墙铁壁。

在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事业中,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巨大的历史责任,这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党豪迈地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任务。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作用及关键时刻的作用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作为中华民族利益忠实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这场运动中的伟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和促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和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指明了抗战胜利的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抗战的重要战场,对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参考文献: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国党史出版社,2002年

上一篇:领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要过好“五关”下一篇:中学2012年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