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镇2011年大调解工作半年工作总结

2024-05-28

永和镇2011年大调解工作半年工作总结(通用12篇)

篇1:永和镇2011年大调解工作半年工作总结

永和镇2011年大调解工作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镇围绕“重点建设招商年”建设总体目标,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健全大调解网络,集中力量,多措并举,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将大量的民间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永和镇的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领导重视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协调中心工作,对大调解工作不但人员配备的合理,在经费投入上也进行了大投入,大协调中心以党委书记为主任,分管副镇长为副主任,镇各部门负责人和村(居)负责人为成员的调解中心组织网络;大调解中心以分管副镇长为组长,司法助理员为副组长,综治维稳、信访、司法、公安、安全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大调解中心。同时领导联系村(居),镇干部包村,全镇共8个维稳信访协调小组。一旦突发事件发生时,由大协调中心主任统一部署,具体由综治维稳、信访、司法、公安、安全工作人员现场处置。

二、完善协调机制,促进矛盾纠纷问题依法化解

1、加强组织协调,落实领导保障。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列入维稳信访大调解领导责任制和“平安建设”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镇党政班子每月至少召开一次重大矛盾纠纷分析会,镇维稳信访大调解工作组不定期召开维稳信访大调解分析会,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议程,专题研究部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各村调委会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分析例会,认真研究分析辖区矛盾纠纷动态和规

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把握矛盾调处工作的主动性,促进基层社会的安定稳定;镇调解中心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深入基层了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实行面对面的指导,加强检查和督促,确保纠纷问题得到落实。

2、落实工作制度,促进调解规范。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调委会规范化建设标准,结合我镇实际,规范了调委会各项工作制度的内容,上墙公示牌的规格、标准。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纠纷排查、纠纷登记、纠纷回访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规范了调解程序和调解文书。镇调解中心及时指导各村普遍建立了办公室工作职责、协调领导小组联络员制度、例会制度、矛盾纠纷月专报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预防机制,严格落实例会制度、调处责任制、信息报送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二)务实创新形式,推进纠纷化解工作新发展

1、开展法制宣传预防工作。我镇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把开展专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与法制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广大群众法律意识,促进矛盾纠纷预防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建立一支以人民调解员为骨干,扎根基层的普法宣传队伍。在做好大调解工作的同时,又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把化解纠纷问题放在预防矛盾纠纷发生上,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二是通过调解个案,运用生动的调解案例在基层和群众中开展生动直观的法制宣传,把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转变成法制教育过程。充分运用墙报、发放宣传资料等各种宣传形式,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起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群、影响一片的效果;三是在党委、政府重大政策出台前后,有针对性开

展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增强广大群众对政府中心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充分运用调处信息简报等宣传活动载体,及时反馈基层的工作动态,介绍成功做法,交流典型经验。

2、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今年来,我镇针对结合重大节日、阶段中心工作,全面部署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专项活动。各级调解组织按照统一部署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把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与专项治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排查调处久调不决的纠纷积案,及时发现和化解突发性的重大、疑难纠纷,切实防止矛盾纠纷激化或发生群体性事件,有力促进社会的稳定。一是围绕热点问题开展排查调处。在开展全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项活动中,各级调解组织把工作重点放在影响农村稳定、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问题上,及时调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农村的稳定。二是围绕中心工作化解重点难点纠纷问题。各级调解组织立足本职,在化解婚姻家庭、邻里等常见性民间纠纷的同时,主动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化解了大量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劳资关系等突出矛盾纠纷,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地方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三是围绕经济发展主题做好生产经营纠纷化解工作。调处中心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劳资问题、工伤赔偿、工程款拖欠等纠纷问题的整治力度,及时化解经济类纠纷问题,有效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了当地经济健康发展。

3、探索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机制。一是积极探索公调、检调和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促进大调解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同时

完善制度,形成规范、系统、经常的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有力促进社区调解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三)加强队伍建设,推进调解理论水平新发展

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造就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知识精、工作作风硬的调解队伍,是有效开展调解工作的保障。今年来,我镇开展了综治副主任、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继续完善调解员参加典型案例分析、调解格式文书制作评比等制度,通过各项制度的落实,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2、加强信息报送,畅通业务交流渠道。充分利用现代办公资源,设立专门电子信箱,积极鼓励各村、社区以电子文档的方式报送工作信息,缩短信息收集周期。同时,积极畅通对“上”和对“下”两条渠道,对“下”通过加强与信息员的日常沟通,了解相关工作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对“上”主动了解上级信息编发要点,及早谋划有关信息,不断整合资源。

3、加强工作调研,提升调解理论水平。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对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数据统计,量化分析,把握矛盾纠纷问题的根源,提出建设性工作意见。

今年上半年,全镇共排查矛盾纠纷41起,调处41起,调处率达100%,调处成功39起,调处成功率达95%,形成15个调解卷宗。虽然维稳信访大调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方法,为全镇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2011年6月30日

篇2:永和镇2011年大调解工作半年工作总结

解民事纠纷为重点,“大调解”工作发挥出了合力,一大批重大、复杂、社会影响面广的矛盾纠纷得以及时成功化解,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现将这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以来的工作成绩

今年上半年,我镇继续加大在对各级调解组织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由综治委指导大调解工作协调领导机构及工作机制。到目前为止,全镇已建立各类调委会17个,其中建立镇调委会1个,村(社区)调委会12个,企事业单位调委会4个。通过横纵网络的完善,全区化解处置重大矛盾纠纷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2010年1月初至5月末,全镇上下共排查纠纷**起,调解**起,调解率**%,调解成功**起,有**起正在办理中。信访接待中心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件,办理率**%。

二、主要做法

(一)完善协调机制,促进矛盾纠纷问题依法化解

1、加强组织协调,落实领导保障。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列入综治领导责任制和“平安建设”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镇综治委每季度定期召开社会稳定分析会,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议程,专题研究部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各村调委会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分析例会,认真研究分析辖区矛盾纠纷动态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把握矛盾调处工作的主动性,促进基层社会的安定稳定;镇调处中心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深入基层了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实行面对面的指导,加强检查和督促,确保纠纷问题得到落实。

2、规范运作机制,推进工作开展。一是落实督导机制。专门成立了以分管政法的镇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综治、司法、信访、公安派出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督导组,每季度下基层督促检查工作进展,对发现的情况较复杂、牵涉面较广的疑难纠纷问题进行研究,落实工作责任。二是落实未结纠纷调处责任制。镇调处中心加强未结案件的回访跟踪,及时掌握调处进度情况,对在调处工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积极帮助协调有关部门共同解决。在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项活动及开展群体性事件隐患排查调处活动期间,镇调处中心专门下文对未结纠纷进行任务分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五定”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和分工,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取得实效。三是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对全镇各级调解人员进行重新摸底登记,对不胜任或长期缺位的调解员进行调整充实,建立镇定期派人参与重点区域内村居月例会制度,畅通信息渠道,发挥村(社区)信息员的作用,随时掌握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苗头动向,组织法律工作者深入村(社区)参与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的调处。

3、落实工作制度,促进调解规范。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调委会规范化建设标准,结合我镇实际,规范了调委会各项工作制度的内容,上墙公示牌的规格、标准,落实了调委会的“五有、六统一”。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纠纷排查、纠纷登记、纠纷回访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规范了调解程序和调解文书。镇调处中心及时指导各村普遍建立了办公室工作职责、协调领导小组联络员制度、例会制度、矛盾纠纷月专报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预防机制,严格落实例会制度、调处责任制、信息报送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二)务实创新形式,推进纠纷化解工作新发展

1、开展法制宣传预防工作。今年上半年,我镇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把开展专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与法制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广大群众法律意识,促进矛盾纠纷预防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建立一支以人民调解员为骨干,扎根基层的普法宣传队伍,在做好大调解工作的同时,又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把化解纠纷问题放在预防矛盾纠纷发生上,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二是通过调解个案,运用生动的调解案例在基层和群众中开展生动直观的法制宣传,把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转变成法制教育过程。充分运用广播、墙报等各种宣传形式矛盾排查调处工作的重要作用,编印有关法律常识分发到社区,加强了对群众的宣传教育,起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群、影响一片的效果;三是在党委、政府重大政策出台前后,有针对性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增强广大群众对政府中心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充分运用调处信息简报等宣传活动载体,及时反馈基层的工作动态,介绍成功做法,交流典型经验。

篇3:永和镇2011年大调解工作半年工作总结

天津市滨海新区司法局着力构建“大调解”格局, 以新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站为平台, 加强规范化建设, 开展提升受理时效率、调解成功率和医患满意率专项活动。

滨海新区司法局完善接待、受理、调解、报告、记录、回访等工作, 健全工作台账制度;积极寻求多方协作, 与法院、公证、法律援助、卫生行政及医疗机构加强协调联系, 促进医疗纠纷依法科学高效解决;加强对医疗纠纷的法律服务工作, 赴现场开展宣传、调解、疏导工作;建立“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工作机制, 定期整理、汇总、分析、研究纠纷情况, 向医疗机构提出合理化建议, 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预防医疗纠纷发生。

第一季度, 滨海新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站受理调解申请25件, 主持调解54场次, 调解成功18件, 出具法律效力调解书18份, 赔付金额达80余万元, 经调解疏导防止民转刑事件2起。

篇4:永和镇2011年大调解工作半年工作总结

4月15日,航海学会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召开2011年上半年联络员工作会议。桑史良秘书长向会员单位联络员通报了学会2011年工作思路、国内外学术交流项目、大型活动计划,以及2010年优秀学术论文评奖情况;同时,介绍了即将召开的学会八届五次理事会的准备工作。

2011年具有社会影响的大型活动首推庆祝“中国航海日”系列活动。学会正与上海市建设交通委一起策划面向广大市民的航海日巡游活动,还将举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中国航海史巡展。学会将组织业界权威专家与市建设交通委主管领导座谈,交流航运企业的发展,倾听业界呼声,并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进展把脉。期间,学会开展传统科普品牌活动——上海市青少年航海夏令营,以及知识讲座等。

与会代表肯定学会的学术活动、服务工作在不断推进,赞成理事会延期换届,对中英国际学术交流、“中国航海日”系列活动、学术论文评奖等很感兴趣,愿积极配合,提供必要的支持。

会后,联络员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中国航海博物馆。

学会受市建交委委托举办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专家恳谈会

2011年4月14日,受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委托,上海市航海学会筹备的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专家恳谈会” 在浦东名人苑召开。

上海市建设交通委综合处李晨曦副处长先介绍了今年上海国际航运金融中心建设的设想。学会知名专家雷海、张治湘、叶似虬、孙鸣歧、桑史良、张爱琪等出席恳谈会,并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航运、金融保险、法律、内河航运、邮轮、救助打捞、船检和学术咨询等方面进行专题发言。与会专家从各自的专业领域提出了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建议,得到了上海市建设交通委领导的肯定。

本次专家恳谈会,是上海市航海学会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建言献策,是学会为政府了解收集宝贵的专业建议提供了平台,是学会积极主动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所开展的工作。今年年初,学会还组织专家研究、分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形成建议报告,上报市建交委,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学会召开八届五届理事会

上海市航海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于2011年4月28日,在中海集团总公司会议中心召开。学会理事会领导成员及有关代表53人出席会议。 秘书长桑史良主持会议。会议决定第八届理事会任期延续一年,2012年召开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理事长、上海海运(集团)公司总经理徐辉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增补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油轮公司总经理严志冲为常务理事等理事会部分成员变动的报告以及财务报告,宣布了2010年度上海市航海学会优秀论文评奖结果。学会注重学术质量与学术道德,宁缺毋滥,聘请以学会顾问方嘉德为评委会主席的业界10位知名专家学者评审,在征集的70篇论文中,评选出三等奖3篇、鼓励奖3篇。

会议对八届四次理事会以来,学会在拓展科技服务,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整体实力方面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予以积极评价;分析、研究了学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创新学术活动形式,加强科技品牌建设,加强国际交往,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科普工作质量,为航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智力支持等方面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会议指出,学会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按照“311学会建设工程”的总体要求,瞄准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科技团体的目标,提升服务航运经济、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实力,为航海学科发展、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科学爱鸟护鸟共建生态文明

今年4月的第三周是上海第30届“爱鸟周”。

虽然上海的鸟类总数在下降,但上海鸟类 “四大金刚”——麻雀、乌鸫、白头鹎、珠颈斑鸠如今数量愈发多了起来。其中麻雀已经明确被列为了上海市保护鸟类。 昔日不起眼的麻雀,今日不仅成了上海的主要鸟类,还被保护了起来,真是让人感慨良多。儿时上海全民动员捕捉麻雀状况还记忆犹新。

篇5:永和镇2011年大调解工作半年工作总结

2011年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要点

各村党支部、村委会、乡属各单位:

为了加快建设“大调解”工作体系,健全“大调解”工作制度,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充分运用调解的方式,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对于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推进“三次创业”,建设“实力、开放、和谐、效能”新邻水,促进梁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奋起三次创业”工作大局,巩固“由党政统一领导、综治调中心综合协调、部门联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即充分发挥作用、又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制和机制,及时把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实施“1234”工程:即:“建好一个阵地(乡村调解室),健全两项制度(社会矛盾风险评估制度、考核奖惩制度),深化三大建设(组织体系建设、对接机制建设、调解员素质建设),开展四个活动(社会矛盾集中化解活动、调解文化建设活动规范化建设活动、”三无“乡镇创建活动)。努力减少存量,控制增量,实现两上升(社会矛盾积案化解数量上升、各类社会矛盾调解成功率上升)、四不出(小纠纷不出组、一般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乡、疑难纠纷不出县)。四下降(民转刑案件下降、越级上访案件下降、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下降、群体性事件下降)的工作目标。

三、健全组织网络

进一步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组织网络,县上的有关文件要求配齐配强工作人员,落实调解工作场地和经费,大调解工作经费要按要求纳入财政预算。规范大调解体系中的各类基层调解组织,在我乡切实整合综治、维稳、派出所、司法所、群工办等各方面的力量,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将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纳入大调解工作体系,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切实推进各级大调解协调中心规范化建设。

四、规范运行机制

建立联合排查、综合研判和分流处理、分类化解机制,落实联动调解工作流程、对接程序和效力确认制度,健全工作台帐和网络信息库,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考评和奖惩制度,认真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成功案例,指导调解工作深入开展。

五、深入行业领域

对各系统和行业领域的矛盾纠纷类型、数量、社会影响程度、化解纠纷难易程度进行摸底调研,确定部分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如:卫生、教育、民政、交通等部门作为今年我乡大调解工作深入开展的切入点和示范点,积极探索适合本部门本领域的矛盾纠纷化解的方式方法。针对普遍存在的医患纠纷、产品质量纠纷及消费维权之间的纠纷、离婚纠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等深入开展大调解工作,着力化解与人们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矛盾纠纷。

六、提高队伍素质

规范各级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及各级各类调解员队伍管理,进一步完善专职调解员和兼职调解员数据库,建立并完善“三大调解”组织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调解员定期培训和考评机制,完善调解员经验交流机制,完善调解员调解案件奖励机制。利用多种形式对各类调解员进行专门培训,提高调解员素质,提升大调解工作总体质量和水平。

七、加大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对大调解工作进行广泛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使人民群众知道大调解组织、支持大调解工作。做到报纸有报道,电视有画面,广播、电台有声,使大调解工作成为在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直通车”。

八、大力化解矛盾纠纷

各村(委)、各部门要积极总结经验,探索调解新方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调解工作,在做好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赔偿等常见性、多发性民间矛盾纠纷的调解的同时,针对突出的难点、热点纠纷开展调解工作,化解发展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冲突,解决好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纠纷。加强与卫生、食品、交通、劳资、教育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着力化解行业性矛盾纠纷。

主题词: 大调解要点

抄送:县委办、县府办、县综治办、县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梁板乡党政办公室制2011年3月15日印

篇6:永和镇2011年大调解工作半年工作总结

二〇一一年,我镇“大调解”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争创新一轮省级平安镇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县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认真按照中办发„2009‟46号文件和中省市县政法工作会议的部署,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努力化解矛盾纠纷,为推进“三个加快”和建设“富裕蓬溪、文明蓬溪、和谐蓬溪”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现将我镇的“大调解”工作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大调解”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治本之策,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长远之计。各村(社区)、镇直各部门在抓深化、抓规范、抓落实上狠下功夫,不断完善“大调解”组织网络,健全“大调解”工作机构,配齐配强调解人员,落实好调解工作场地、经费,确保组织、机构、人员、场地、保障“五落实”,切实做到“有场地做事、有专人干事、有经费办事 ”。

加强调解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将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纳入“大调解”工作体系,全面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着力化解老矛盾,有效预防新矛盾,下功夫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全镇形成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

健全工作台帐和网络信息库,加强检查指导,认真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成功范例,推动调解工作深入开展。通过发挥“大调解”工作体系的重要作用,实现“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乡,疑难

纠纷不出镇,矛盾纠纷不上交”的目标。

二、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促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妥善解决

我镇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规范群众来访、接待登记、立案受理、分流指派、依法调处、结案调处、跟踪回访等工作流程,真正形成矛盾纠纷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的“分流——调处——会办”的三段式矛盾纠纷处置模式,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

新形势下,随着改革改制不断深入、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矛盾纠纷类型、轻重程度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企业改制等平等主体之间的矛盾与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矛盾相互交织,矛盾纠纷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群体性、综合性等新特征,而且这些纠纷内容多元化、涉及的专业知识多、对法律政策理解要求高。针对这一情况,紧密围绕常见性、专业性的纠纷如医患纠纷、征地拆迁、劳动争议等建立专业调解小组。

各村(社区)、镇直各部门充分发挥各级调解组织和信息人员的作用,定期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各村(社区)坚持每半月对社会矛盾纠纷排查一次,在预防调处上,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调处,及时发现和掌握社会矛盾纠纷动态,主动介入调解,避免矛盾纠纷激化,充分体现“大调解”在维护稳定方面的前瞻性,有效发挥预防作用。

三、加强联动调解,积极构建“大调解”衔接配合的工作格局 各村(社区)、镇直各部门积极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大调解”效力衔接的制度,实行进入司法诉讼时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前置,立案、审理和执行时调解工作前置,依法确认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效力,支持生效调解协议执行。

加快建立“三大调解”协调联动机制,通过“大调解”协调中心工作平台,实行联席会议制度,采取“邀请调解、委托调解、指定调解、联合调解”等多种形式,稳妥化解跨乡镇、跨部门(行业)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改变原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各弹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状况,从单向调解转变为联动调解,从单打独斗变为整体联动。

建立健全检调对接机制,对民事申诉等案件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基础上,从“三个效果”有机统一出发,加强释法说理、心理疏导等工作;充分发挥律师和法律援助工作者的专业优势,组织和引导他们参与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的调解。

总之,通过多种方式和制度构筑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链接桥梁,使“三大调解”工作紧密结合、互为贯穿,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保障机制,做到指导部门有想法,实现衔接有办法,具体作为有章法。

四、实事求是,积极探索扩展行政调解的功能和效力

行政机关对发生在本领域、本行业以及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进行协调,是行政机关实现行政管理、行政服务目的的重要手段,也是处理矛盾纠纷的首选方式。法院在审理涉及行政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时,在进行合法性审查的基础上,宜依法确认其效力,以有效提高行政调解的成果及时转化成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形式固定下来,赋予其法律效力,克服行政调解法律效力的困境,防止矛盾纠纷的反复。

探索以“警民联调”模式来解决行政调解的效力问题,对于一些因锁事纠葛、邻里纠纷引发的轻微伤害案件,派出所可以委托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对于调处成功的案件,由基层调解委员会出具调解协议书,公安民警协助调委会通过回访制度,监督协议的执行。其他行政机关受理的行政调处案件,包括群团组织受理的调解案件,也可采取上述模式运作。

五、将“大调解”工作成效纳入综治维稳目标考评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推动“大调解”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严格落实大调解工作领导责任制。今年我镇将领导干部抓大调解工作情况记入领导干部抓稳定、综治工作的政绩档案。严格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责任制,对调解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对组织领导不力,调解工作不落实,导致矛盾纠纷突出的地方、部门和单位,严肃通报批评;对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重大案件和事件的,严格追究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健全、落实考核奖惩机制。完善目标考核办法,坚持分组分片进行督导,坚持每季度一评查一通报,将平常检查与年度考核相结合,逗硬考核奖惩。镇目标办将大调解工作纳入乡镇、单位重要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逗硬落实奖惩措施,确保“大调解”工作取得实效。

XX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

篇7:永和镇2011年大调解工作半年工作总结

仁和镇计生站2011年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和县人口计生委的正确指导和关怀下,坚持“强队伍、促业务、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工作思路,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中心目标,狠抓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计生日常工作中狠抓基层、夯实基础,强化综合治理,推进优质服务,认真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途径。现将半年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指标:

仁和镇辖区人口有14519人,已婚育龄妇女3144人,其中采取各种节育措施人数2944人(其中,2010年11月16日至2011年6月23日止落实绝育术70例),综合节育率为93.64%。截止2011年6月底,全镇人口出生为126人,出生率为6.48‰,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为81.91%,性别比为103。

二、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目标任务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领导重视、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经费到位;

1.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实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责任、措施、投入落实到位,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的各项职责,坚持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协调相关部门制定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优惠政策,落实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与优惠措施,帮助计划生育家庭增加收入,年初与各村及相关单位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坚决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纳入到党建精神文明及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2.积极协调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为计划生育事业办好事、办实事。

3.加大经费投入,确保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改进作风、依法管理、加强培训、强化队伍建设

1.为了贯彻落实达县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2010年工作目标责任书中要求,结合实际,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重点,实施方案,并层层签订了工作责任书,根据群众较关心的问题对计划生育宣传、政策法规、协会、流动人口管理和群众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对群众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了及时整改,一年来我镇计生工作严格按照计划生育“十禁止”开展各项工作,无违纪违法行为发生。

2.加大干部培训及学习力度,强化计划生育队伍建设,进一步转变计生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习作风。为培训一批会工作、想工作、能工作的计生队伍,我镇在年初对各村计生专干进行了专门的业务培训,同时,利用每月的工作例会,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基层计生干部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3.对当年需生育的已婚育龄夫妇及时将计划生育政策和服务项目送上门,帮助她们完善各种手续,及时送上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知识;在已婚育龄妇女享受计划生育手术时,及时进行宣传指导,关送避孕节育知识上门。

(三)加强计划生育协会建设,巩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

1.今年年初,以人口与计划生育协会及进进行了调整,并对村上协会也进行了整顿,召开会议进行民主评议,吸纳了一批热心计划生育事业的基层群众发展到协会中来,同时积极参与到各种协会活动中去,以更好服务于广大计划生育家庭。

2.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进行巩固和完善。首先在原有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以结合各村情况进行了补充,使执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真正得到实惠。其次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改变过去计划生育部门仅限于管理的局面,通过改革工作思路和方法,在服务中通过利益驱动,政策推动,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实行计划生育。现全镇十个村和一个居委会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村民自治,通过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的开展,各项工作较以往有了很大改观,尤其是流动人口管理,由于宣传力度的加强,群众执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逐步提高。

(四)因地制宜、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

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和难点在流动人口管理上,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升入,育龄妇女外出人员逐步增多,为我们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我们通过强化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通过流入地计划生育部门的协查,通过外出育龄群众在家人员的联系,加强流出育龄妇女生育和避孕节育工作的管理。

(五)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1.按照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要求,我处从计划生育的基础工作抓起,对辖区9个村委会的基础资料制定了统一标准,进行统一整理及建档,基础工作的规范化,为我镇计生工作上档次、上水平奠定了基础。

2.为做好各类统计台帐的登记造册工作,我镇每月及时对人口出生进行了入户调查登记,并在上报半年和全年统计报表之前,组织人员以辖区人口开展清理清查工作,并对育龄妇女信息卡进行了微机录入工作,并实现了与县人口计生委联网资源共享。

一年工作中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有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中提出的要求,进一步积极进取、踏实工作,以新的思路谋求发展,以新的突破促进改革,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和创建活动做一份贡献,也为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仁和镇计生站

篇8:永和镇2011年大调解工作半年工作总结

7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南宁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和媒体介绍了2011年上半年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进展情况。

2011年上半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为重点,全力做好就业工作

一是继续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充实和细化就业政策项目,畅通政策落实渠道,构建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是全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和有序进城务工。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企业、基层、农村就业,大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目前成立自治区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52家。

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继续推动实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边境地区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就业创业援助行动等系列培训就业工程,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

四是全面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创业的政策措施,将政策覆盖面由城镇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扩大至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群体,提高贷款额度,简化申请程序,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创业提供“绿色通道”。继续推进南宁、柳州、桂林三个国家首批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带动全区创业工作开展。

五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大力推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就业服务整体能力。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公共就业服务系列专项活动,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

1-6月,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8.6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71.55%;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35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79.38%,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03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1.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63.97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91.39%;城镇登记失业率3.56%,低于年度控制数0.94个百分点。

二、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为重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把扩面征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养老保险以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重点,医疗保险以关闭破产困难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失业保险以事业单位聘用人员为重点,工伤保险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原国有集体改制企业老工伤人员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截至6月底,广西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65.61万人、936.51万人、238.33万人、247.65万人、227.7万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99.92%、99.63%、100.14%、93.1%、98.57%;五项社会保险费征缴总收入151.73亿元,其中养老保险105.54亿元,失业保险7.45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5.2亿元,工伤保险2.01亿元,生育保险1.53亿元。

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政策。着力解决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截至6月底,广西接收区外流动人员养老保险关系3209人,其中农民工250人;转出到区外人员1406人,其中农民工19人,跨省跨地区流动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关系顺利接续。推进异地医疗生育费用实时结算“一卡通”及医保关系异地转移接续工作,目前钦州、河池、百色市已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关系异地转移接续和异地就诊实时结算。

三、以围绕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培养和引进人才为重点,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广西“1+3”人才政策的分工,完成了广西首批32个特聘专家岗位设置和遴选工作。围绕重点产业,部署自治区第四批人才小高地的申报和遴选工作,支持和鼓励自治区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设立人才小高地,鼓励和支持人才小高地申报设立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岗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二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围绕服务广西重点产业发展,加快汽车产业人才小高地建设,做好广西柳州汽车城的人才支撑服务。上半年,全区共培养高技能人才1.58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56.43%。

三是加强引进高端智力工作。配合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开展院士服务咨询活动,组织开展留学回国专家河池行活动,为广西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指导。

四、以提高素质、规范管理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

一是进一步推进公务员考试录用、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认真做好2011年全区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进一步规范公务员考录工作各环节的制度和程序,安全顺利完成公共科目笔试和面试工作。除特殊职位外,2011年自治区级机关录用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比例人员达到85%。二是稳步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聘任制管理试点工作。认真抓好全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勤务机构警察警员职务套改工作,顺利完成了沿海铁路公安民警公务员身份转制过渡工作。认真总结经验,继续稳慎推进防城港市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工作。

五、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

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各项配套政策,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聘用制度。上半年,全区共有2.26万个事业单位完成首次岗位设置工作;实行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共有2.97万个,占总数的90.92%,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达73.49万人,占90.29 %。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严把“进口关”,上半年办理区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手续198批次,新进人员2433人,其中公开招聘2294人,公开招聘人员占新进人员总数的94.28%;全区各级事业单位通过公开招聘新进人员累计达9.1万人,占新进人员总数的95.7%。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建立起“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用人新机制,共有1252个单位完成岗位设置工作,24845人参加竞聘上岗,22441人签订了聘用合同,14209人通过聘用认定,兑现了新的岗位工资,促进了广西医改的顺利推进。

六、以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和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积极推动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积极配合全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对试点市县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的指导。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创新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和总量的核定办法,提出“托低不限高”的指导原则,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相关配套政策,从政策层面解决了影响工作进度的主要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广西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相关政策文件。联合自治区气象、广电等部门,认真研究落实提高艰苦气象台站、艰苦广播电视台站、艰苦岛屿作业、艰苦地震台站等事业单位特殊岗位津贴标准及类别划分政策。

二是进一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配合中央六部委,开展对南宁市和自治区15个区直部门规范津贴补贴实施情况的清理检查和整改工作。督促检查信访岗位津贴、人民警察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补贴等政策的执行情况。认真落实公务员特殊岗位津贴政策,及时调整了我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纪检监察办案人员岗位津贴标准和审计人员工作补贴标准。

三是加强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加强对企业工资总额的宏观调控,完善国有企业工效挂钩政策。制订2011年全区企业工资指导线方案。

七、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进一步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篇9:XX街道上半年大调解工作总结

XX大调解工作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以及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辖区实际,着力发挥“大调解”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全力精心构筑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努力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现将上半年大调解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组织

街道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组长:XX(XX书记)、XX(XX主任),副组长:XX(副调研员),成员:XX(XX科长)、XX(XX科长)、XX(XX科长)、XX(XX主任)、XX(XX主任)。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社管科,负责辖区矛盾纠纷大调解日常工作。

二、工作完成情况

(一)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上半年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XXX件,并通过手机随手调与案例报送上传于XX省大调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

(二)进一步加强了信息员员队伍建设,在辖区X个社区成立了XXX人的信息员队伍,人员类别涵盖一级网格人员、二级网格人员、基层干部、党员、退伍干部、群众,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把矛盾发现在苗头,化解在基层。

(三)坚持了每月一次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分析制度,每月召集相关社区人员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分析会,对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汇总分析,对排查出的重点问题和疑难纠纷大家共同来出主意、想办法,做出有针对性的调处方案,并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切实加强了矛盾纠纷调处成效。

(四)认真组织好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借助综治宣传、法制宣传、禁毒宣传、防邪宣传等有利时机,对辖区群众进行矛盾纠纷大调解宣传工作,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000余份,针对辖区内各社区征地拆迁与重点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法制政策宣传活动。通过宣传,进一步提高了辖区群众对大调解工作的知晓率,使大调解工作深入人心。

(五)认真组织开展了对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不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培训会,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干部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形成工作合力,积极与大调解中心、司法局、X法院、法律援助中心、公安、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联系,多次邀请律师指导,并成功调处多起疑难纠纷。

(二)街道领导高度重视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把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列位日常性中心工作来抓紧抓好,并列入了对各村、社区的年终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贯穿于党建、行政、经济和社会事业中。

(三)街道党工委定期研究、部署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并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经费实行了实报实销。

四、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调解员的培训工作尚需进一步规范;

(二)个别社区对调解纠纷形成卷宗材料的重视度不够,离上级要求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街道大调解中心建设;

(二)进一步提高形成卷宗材料上报案件在成功调解纠纷中的比例;

(三)进一步加强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基础建设。规范公示内容,健全基础台帐,完善工作制度,严格考核奖惩;

(四)加强调解员教育培训和管理,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威信高的高素质调处队伍。

我们将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把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努力提高各级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把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做到更好。

篇10:大调解半年总结

为深化我村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大调解”工作向基层延伸,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2010年上半年,我村在镇党委、镇政府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全面贯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健全大调解网络,集中力量,多措并举,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将大量的民间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我村的又快又好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为己任,以调解民事纠纷为重点,“大调解”工作发挥出了合力,一大批重大、复杂、社会影响面广的矛盾纠纷得以及时成功化解,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现将这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以来的工作成绩

今年上半年,我村继续加大在对调解组织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由综治委指导大调解工作协调领导机构及工作机制。通过横纵网络的完善,全村化解处置重大矛盾纠纷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完善协调机制,促进矛盾纠纷问题依法化解

1、加强组织协调,落实领导保障。村调委会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分析例会,认真研究分析辖区矛盾纠纷动态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把握矛盾调处工作的主动性,促进基层社会的安定稳定;

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深入基层了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实行面对面的指导,加强检查和督促,确保纠纷问题得到落实。

2、规范运作机制,推进工作开展。一是落实督导机制。对发现的情况较复杂、牵涉面较广的疑难纠纷问题进行研究,落实工作责任。二是落实未结纠纷调处责任制。加强未结案件的回访跟踪,及时掌握调处进度情况,对在调处工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积极帮助协调有关部门共同解决。在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项活动及开展群体性事件隐患排查调处活动期间,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五定”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和分工,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取得实效。三是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3、落实工作制度,促进调解规范。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调委会规范化建设标准,结合我村实际,规范了调委会各项工作制度的内容,上墙公示牌的规格、标准,落实了调委会的“五有、六统一”。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纠纷排查、纠纷登记、纠纷回访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规范了调解程序和调解文书。进一步完善预防机制,严格落实例会制度、调处责任制、信息报送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二)务实创新形式,推进纠纷化解工作新发展

1、开展法制宣传预防工作。今年上半年,我村坚持打防

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把开展专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与法制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广大村民法律意识,促进矛盾纠纷预防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建立一支以人民调解员为骨干,扎根基层的普法宣传队伍,在做好大调解工作的同时,又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把化解纠纷问题放在预防矛盾纠纷发生上,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二是通过调解个案,运用生动的调解案例在基层和村民中开展生动直观的法制宣传,把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转变成法制教育过程。充分运用宣传栏、标语等各种宣传形式矛盾排查调处工作的重要作用,编印有关法律常识分发到社区,加强了对群众的宣传教育,起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群、影响一片的效果;三是在党委、政府重大政策出台前后,有针对性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增强广大群众对政府中心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充分运用调处信息简报等宣传活动载体,及时反馈基层的工作动态,介绍成功做法,交流典型经验。

2、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上半年,我村针对结合重大节日、阶段中心工作,全面部署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专项活动。各级调解组织按照统一部署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把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与专项治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排查调处久调不决的纠纷积案,及时发现和化解突发性的重大、疑难纠纷,切实防止矛盾纠纷激化或发生群体性事件,有力促进社会的稳定。一是围绕热点问题开展排查调处。在开展全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项活动中,把工作重点放在影响农村稳定、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问题上,及时调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农村的稳定。二是围绕中心工作化解重点难点纠纷问题。立足本职,在化解婚姻家庭、邻里等常见性民间纠纷的同时,主动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化解了大量农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劳资关系等突出矛盾纠纷。三是围绕经济发展主题做好生产经营纠纷化解工作。

3、探索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机制。一是积极探索公调、检调和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促进大调解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同时完善制度,形成规范、系统、经常的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村调解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三)加强队伍建设,推进调解理论水平新发展

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造就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知识精、工作作风硬的调解队伍,是有效开展调解工作的保障。通过各项制度的落实,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2、加强信息报送,畅通业务交流渠道。积极畅通对“上”和对“下”两条渠道,对“下”通过加强与信息员的日常沟通,了解相关工作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对“上”主动了解上级信息编发要点,及早谋划有关信息。不断整合资源。

3、加强工作调研,提升调解理论水平。积极深入基层、深入村民,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对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数据统计,量化分析,把握矛盾纠纷问题的根源,提出建设性工作意见。通过工作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通过每次纠纷调解过程,其实也是在对村民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的过程。但也只是调解工作治“标”,而调解工作要治“本”,只有通过抓好对村民的普法学习教育来提高村民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从而更加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的发生。

(一)村调解工作职责

负责本村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管理,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协助镇政府处理村民矛盾。

1、贯彻落实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镇政府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的指示精神,研究制定本村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计划、工作制度和考评管理办法,定期通报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情况,推广成功经验,树立先进典型;

2、推动建立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责任追究机制和处置突发事件预案;

3、接待村民来信来访,提供法律咨询,做好矛盾纠纷统一受理、分流处理、非诉讼调解和督查回访工作;

4、组织开展村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工作,动员和组织党员、村干部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主持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并为乡镇(街道)综治考核提供有关依据;

5、公开选拔人民调解员,集中培训、考核人民调解员,督促推广、使用人民调解制式文书;

6、及时向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和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情况和社会稳定工作信息;

7、完成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交办的维护社会稳定的其它工作。

(二)调解工作制度

1、定期排查制度:健全排查工作网络,制定排查工作方案,开展定期排查和重要时期、敏感时期专项排查。村调解组织每周排查一次,村调解中心负责登记、汇总、分流、研判。

2、分类处理制度: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集中梳理,进行分类处理,小矛盾小纠纷由村级调解组织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及时上报,人民调解中心参与调解;苗头性、倾向性矛盾纠纷制定预警方案,防止激化。

3、重大疑难纠纷报告制度: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矛盾纠纷;可能导致突发事件或激化为刑事案件的重大纠纷;涉及人数较多,易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的重大纠纷;严重干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疑难矛盾纠纷;可能危害国

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纠纷苗头或线索按照要求向主管机关和基层党委政府报告情况,不得迟报、漏报、瞒报。

4、业务培训制度: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每年组织1-2次调解业务知识培训,培训调解员,规范档案管理。

6、联合调解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情况,互通信息,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衔接配合机制。

7、考核奖惩制度:制定完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考核办法、组织考核验收;每年召开一次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安排布署工作、表彰先进、兑现奖惩;

8、责任追究制度:对不切实履行工作职责,调解组织不健全、调解人员配备不齐全、处置矛盾纠纷不力,造成矛盾纠纷增多、“民转刑”案件增多、群体性事件增多的;对重大疑难纠纷迟报、漏报、瞒报的;推诿扯皮、拖延不办、激化矛盾、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给予相关责任人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炉城镇道子坝村

篇11:2012年县乡大调解工作要点1

为全面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扎实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平安**”、“和谐**”建设,确保全乡社会政治和谐稳定,现就2012年“大调解”工作提出如下工作要点。

一、加强基层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巩固提升“五进”延伸活动成果

1.健全矛盾源头调解组织网络。深入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规范完善乡、村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各村调解室,巩固提升“大调解”工作进农村院落面向群众的一线调解“窗口”工作,完善各类调解组织登记备案制度,夯实“就近就快”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基层基础,努力实现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2.完善调解工作群众评议制度。坚持群众路线,建立完善基层调解工作群众代表评议制度,积极培育和倡导“群众的事情群众评议,群众中产生的纠纷依靠群众解决”的人民调解工作新途径,把调解工作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畅通社情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引导群众依法反映诉求,依法参与调解。

3.贴近群众开展排查调解工作。组织乡党委、政府和各村调解组织,广泛开展“下访寻问题、就近解难题”实践活动,走出去、沉下去,进村入户,听取意见,了解诉求,排查矛盾,解决问题。变“坐等上门”为“上门”排查调解。领导包案、干部包村、党员包户,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化解矛盾。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

二、大力开展“攻坚破难”活动,完善解决突出矛盾纠纷的联动协调机制

1.开展突出矛盾和问题专题调研。围绕解决征地拆迁、劳动争议、环境污染、草山药山资源纠纷等设计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突出矛盾等问题,逐项开展专题调研,逐个研究破解矛盾的有效办法,积极探索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突出疑难矛盾纠纷的对策措施和长效机制。

2.健全专业性、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类型化管理,健全解决突出疑难矛盾纠纷的专业性、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总结推广交通事故纠纷联动调解等成功模式,实现分类施治、攻坚破难的专业化与联动调解的“无缝衔接”。

三、健全“大调解”工作常态机制,提高“大调解”体系工作综合效能

1.加强“大调解”工作平台常态机制建设。健全乡“大调解协调中心”工作平台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及社会调解常态机制建设,配齐配强“大调解协调中心”专职副主任及工作人员,强化矛盾纠纷层级管理、衔接联动、工作保障“三项重点机制”建设。积极协调财政部门把“大调解”工作经费、调解员“个案奖励”等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全面落实财政常态保障。

2.完善“大调解”综合信息系统平台。进一步完善覆盖乡、村各类调解组织的“大调解”信息系统,以“大调解”信息平台为基础,健全社会矛盾分析研判机制、调解工作绩效考评机制、调解“个案奖励”机制和信访、维稳、应急处突等相关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提升“大调解”信息系统的综合效能。

3.规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基础台账。健全“大调解”工作基础台账,突出抓好“三册一本”(调解组织登记册、调解人员登记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登记册、调解工作记录本)基础台账建立完善工作,并纳入“大调解”信息系统规范管理。

4.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完善调解员选聘、分级分类培训和“调解能手”命名制度。把具有丰富基层群众工作经验的老党员、老村委会主任和大学生村官、社会工作者聘请到基层调解室工作,建立完善各级调解组织。对新进入调解员队伍的人员普遍轮训一遍,全面提升一线调解员调解工作素质。

四、加强基层工作督促指导,强化化解社会矛盾责任倒查

1.加强对基层工作的督促指导。强化司法调解指导作用,加强对口指导和调解业务培训,坚持依法调解和“法、理、情、德、利”多策施治。认真总结推广实践中积累的新经验、新做法。广泛推广运用“案例工作法”。促进“调解文化”建设,在农村院落(牧民定居点)推广“调解文化大院”创建工作。

2.建立化解社会矛盾责任倒查机制。把“大调解”工作成效同越级信访(上访)、涉稳群体性事件、社会管理群组满意度测评等客观评价指标挂钩,建立矛盾纠纷未能及时发现和化解引发越级上访、群体性事件等责任倒查机制。

3.积极推进“大调解”工作体系创新发展。结合本乡,试点推广专职人民调解员聘任制度和等级评定制度,积极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在情况复杂、化解难度大德重点专业领域,加大政府购买专业调解服务模式等新举措,促进我乡“大调解”工作体系创新发展。

**乡“大调解”协调中心

篇12:被误读的“大调解”

这项俗称“大调解”的改革中,改革推动者希望使诉讼与其他矛盾纠纷解决方法衔接起来,在社会矛盾多发期,“更大程度化解矛盾”。

尽管改革试点在事实上显示出化解矛盾、节约司法资源的优势,但改革本身却一直伴随着质疑和不信任,令改革者始料未及的是,“来自法学界的质疑更多。”

在一次有最高法院领导参加的会议上,法学界一位知名学者甚至调侃说,最高人民法院干脆改名“最高人民调解院”得了。言下之意,最高法院是在放弃司法功能,把自己降低到与人民调解一样的位置。

改革的推手之一,最高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多位法官直言,“很多人包括法学界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个改革,甚至法院系统内部也存在不同意见。”

多元纠纷解决成“替罪羊”

司法实践上对调解原则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调解逐渐被“加强”的信号。

1982年,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民事诉讼法》(试行)中规定“着重调解原则”,到1991年修订《民事诉讼法》,法院调解的原则被修正为“自愿、合法调解原则”。调、判关系也相应调整为“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 2008年,这一方针转变为“调解优先,调判结合”。

调解率的变化也证明了调解得到加强的过程。据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浩研究,“在1989年之后的长达十多年的时间内,由于法官们认为判决比调解更能彰显法官的司法能力,调解率曾节节下降,全国法院一审民事案件的调解率在1989年时曾高达63.9%,判决率只有16.5%,而到了2001年,民事案件的调解率只有36.7%,判决率则达到41%。”

李浩认为,随着中央高层开始重视调解,尤其是“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的提出,调解在司法实践中的比例越来越大,2009年,调解率首次超过判决率。而2010年,全国一审法院的调解率为38.80%,判决率为30.99%,调解率超出判决率近8 个百分点。”

这种改变是“调解优先”原则的具体体现,背后则是依靠法院系统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李浩说,“许多地方采取用调解率考核法院和法官的方法,把调解率的高低作为衡量法院工作是否先进的指标,把调解率同法官的个人利益挂起钩来。”

另外,在中国“调审合一”的审判模式中,法官事实上往往具有选择的决定权。当拥有裁判权的法官一心要调解时,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很难拒绝,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强迫调解。

研究者认为,由于在实践中出现了“片面追求调解结案率、未能遵循自愿原则、弱化了对民事权利的保护、软化了法律规则、忽视了对事实的查明”等诸多问题,使公众和学术界对调解质疑不断,甚至认为这是对法院司法属性的自我放弃。

质疑中,很典型的观点是,最高法院是不是要放弃司法功能,把自己降低到与人民调解一样的位置,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似乎正好是在做这个事。

2011年4月,在中央十六部门共同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调解优先”亦被置于显著位置,在此方针指导上,“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作用。”

最高法院司改办副主任蒋惠岭介绍,中央推进的大调解,落实到司法改革任务中,实际上就是司改办承担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改革。

在公众看来,人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法院内部推行的诉讼调解还是大调解,其方式方法目标都是一样的。

蒋惠岭私下只能笑称,“诉讼调解的确存在一些问题,相关的改革方案也正在论证之中,但千万不要让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成了诉讼调解问题的替罪羊。”

社会力量在哪里

虽然质疑不断,但法院系统内的这项改革仍在推进。最高法院司改办指导处副处长龙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改革能使纠纷解决更加便捷高效,成本降低,法院案件数量增长得到有效的遏制,也极大缓解了法院和法官办案压力。”

在改革推动者看来,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提出,最大的背景正是社会转型期中,矛盾纠纷多发,诉讼案件数量激增,申诉缠访数量不断增多,而司法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有些纠纷用其他方式解决,其效果会更好。

其实没有哪个国家依靠司法可以解决所有纠纷。龙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很多法治发达的国家真正起诉到法院的案件一般只是在所有纠纷数量的20%上下。”

但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龙飞说,“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有纠纷打官司的观念,很多人不信任且不愿意接受法院之外的调解,对非诉讼机制认可度较低。”

在国外则是相反,“有纠纷首先想到的是行业组织,通过这些渠道解决成本低、速度还快,比如美国,打一个官司要花很多钱,而且旷日持久,这时候非诉讼的机制就发挥作用了。”

差别在于,西方国家有了一个立体的纠纷解决机制,而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是司法在发挥作用。

2002年以后,随着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调解被认为是更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的一种解决纠纷方式而重新得到重视,最高法院也不断强调应当注重用调解方式处理民事纠纷。

此后,《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正式提出,“加强和完善诉讼调解制度,重视对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依法支持和监督仲裁活动。与其他部门和组织共同探索新的纠纷解决方法,促进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为此,最高法院确定了上海浦东新区法院、甘肃定西中院、福建莆田法院等九家试点。

蒋惠岭说,“随着案件数量增长,法院处理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当时想促进仲裁的发展,和包括医疗、劳动人事等矛盾多发的部门建立了处理纠纷的机制,但最重要的一点,法院在中间应该怎样运用这些机制做的还不够。”

2008年,中共中央确定60项司法改革任务,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被列入其中。

2009年,最高法院提出,完善诉讼与仲裁、行政调处、人民调解、商事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机制,为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繁荣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这种改革要求之下,2012年,最高法院将试点法院扩大到42家,区域范围上从东部中部和西部全覆盖,而法院层级则涵括高院、中院和基层法院。

改革需要“整体保障”

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改变把法院作为解决纠纷唯一渠道的固有观念,调动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的诉调对接关系。

按照龙飞的说法,“真正成熟的法治社会,不仅依靠司法来解决纠纷,还要通过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规制来自我消化矛盾。”

最高法院试图通过平台建设、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来推进这个过程。

以平台建设为例,改革要求试点法院应当建立诉调对接中心,并与仲裁、行政调处等外部调节力量建立对接关系。

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在所有的试点法院中走得最远。2009年,该院成立诉调对接中心,到2013年3月进一步成立了单独建制的民七庭(也称为诉调对接中心),人员包括1名主任,6名诉调法官,35名诉前调解员以及30名其他工作人员,并设有15间调解室、4个派出点和4个工作站。

蒋惠岭认为,在各级法院设立专职的调解员,与法官分开,在调解过程中能够避免“审调合一”, “推进诉讼调解本身没有错,但在有些法院在具体做法上有偏差。调解和审判应当是分离的,裁判的法官不调解,调解的法官(或专职调解员)不裁判,这应当成为法院诉讼调解未来的改革方向。

改革者认为,单独设立的诉调中心还节约了大量审判资源,以浦东新区法院为例,2010年8月至2012年期间,该院诉调中心用全院不足4%的审判资源,共处理案件58227件,其中非诉调解协议司法确认58件;诉调成功案件37291件,速裁案件5312件,分流了全院30.6%的民商事纠纷。

但设立机构并不容易,因为涉及到编制、经费等,如无地方政府支持,很难做到。在42个试点法院中,仅有上海浦东、上海普陀、四川眉山、江西南康、北京朝阳等八个试点法院争取到了单独编制的诉调对接中心。

除了编制、经费等现实困难,法院内部和外部对价值上的误读也使改革面临难题。

蒋惠岭说,“法院系统内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诉讼外调解室调解组织的职责,法院过多地参与诉前调解超出了法院审判职责范围,影响了法院自身的审判工作。”

更具体的影响是,因为这些纠纷未进入诉讼程序,无法进行司法统计,一方面无法体现法院审判工作中化解大量社会矛盾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不能纳入对法官办案数量、调解率等考核指标中,进而影响到法院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对外部而言,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多元纠纷解决理念尚未普及,包括调解员的素质不高,调解的认同感不强,违背调解原则造成的负面影响等,整个社会对非诉讼机制的认可度仍然处于低位。

上一篇:业务培训心得体会5则范文下一篇:大班绘本老鼠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