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发展观

2024-06-23

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发展观(精选6篇)

篇1: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发展观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在国际外语教育界,相继使用过语法翻译法、直接法、自觉对比法、集中学习法、全身反应法、暗示法、沉默法、沉浸法、咨询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可谓兼收并蓄,各有所长。在不同时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及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为着某一特定的培养目标,这些外语教学法都曾起过不同的积极作用。在我国一百多年的外语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或多或少地借鉴过这些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特别是解放后,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借鉴国外教学法和前人的经验,积极探索创造符合中国实际的外语教学法,如:“结构・情景・交际法”、“张思中教学法”等。前几年,我国外语教育界积极推行的是交际法,强调外语的交流功能。在不断转变的过程中,虽然有的教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法,但认定单一的、落后且不合现代教学法的教师还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这种落后的理念如果不转变,不管是用何种教材,学生的兴趣、积极性、真实交际能力的培养,都将是困难重重。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但这并不等于否定了其它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它是对交际法的继承和发展。在学习、运用这一教学途径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这种教学理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先后出现了不少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专家,如Long、Doughty、Prabhu、Nunan等,他们在这方面的专著或论文及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对它有了一定了解后,就可分析所教班级实际,尝试运用它,然后在实践中加以创新,寻找适合本地实际的做法。在运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了解任务型教学的实质和任务的特点,考虑任务的组合、排序和难度等问题,以保证语言意义和形式的平衡,以及语言的流畅度、准确度的平衡发展,主要应关注这样几个方面:

① 任务的真实性。Nunan在介绍设计一个综合语言课程的七条原则时,第一条就是材料的真实性。它体现在语言输入的真实性、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的真实性、对语言学习有益的练习活动的真实性和语言课堂所需再现的社会情境的真实性。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呈现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因此,在导入阶段,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往往能较快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而在任务的目标指向上,又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体现“做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② 任务的可完成性。制定明确的目标,并让学习者先知道任务所要达到的结果,然后以他们各自的方式探索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果设计的任务不可完成,将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学生主体水平的发挥。

③ 任务的阶梯性。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构建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以新教材为例,笔者在设计任务时,不仅注意每一课的任务,还关注单元高级任务的设计,这样,一个单元下来,不仅是完成了一系列的独立任务,还使它们成为最后综合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④ 任务的合作性。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学习者之间的共同合作,每一个学习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都担当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

⑤ 任务的评价。这是完整的任务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在学生对任务的持续兴趣方面、成就感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在评价学生完成这项任务时,评价的核心放在学生的态度、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过程,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是融在全过程之中的。

因此,我们就以激励为主,而不是批判式地下结论。当然,我们应采取多元的、综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而不是拘泥于一种。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看、听、说、读、写、译以及唱、游、玩、演、做、画等,以彻底改变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及机械操练的模式,从而在活动中构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情感交流、多维互动的局面,让

[1] [2] 下一页

学生多种感官并用,通过感知、实践、体验和参与,习得语言,掌握语言。

篇2: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发展观

华中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课程观应当是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以英语课程为例,它不是给定的和制度化的,而是动态的和可再创造的;它也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而是强调多学科的整合,并强调跨文化交际;它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活动体系,教学活动应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及生活方式等联系起来,还要和社会联系起来,不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从生活、社会到书本,再由书本到更丰富的生活和社会。

“课程改革嘛,不就是再换本新教材来教教。”好多教师有着这样的想法。新课程的启动,很多学科是换了教材,而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英语教材还是已试用近三年的人教版英语教材,这样一来,有前面这种想法的教师肯定会很迷茫,也许在纳闷:教材都不换,也叫课程改革?在换教材时有的英语教师就已是“穿新鞋,走老路”,现在“新鞋”都没有,那岂不是必走老路无疑?在中学英语教师中,有这样一种

篇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念的转变

一、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

新课程的改革是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而得以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教师不仅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 还要建立教学民主的策略和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 教师的民主、平等思想并没有真正形成。虽然在近些年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有的教师也采用 “启发式” “讨论式”的现代教育方式, 但这写方法是限定在教师设计的范围内, 而不是真正的民主、平等教学。新课程改革要求 “教学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没有交往、互动发生的教学就不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同时必然导致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 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要实现这种转变, 如果教师不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是万万不可能的。“穿新鞋走老路”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将民主、平等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如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 做到 “活而不乱”秩序井然, 就成为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以教师的人文修养和学术水平感化学生, 以学生的内在需要来组织教学。

二、要建立现代课程观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课程的本质不是对所有人都采用相同的一刀切的内容, 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于学生共同创造适应其个性发展需要的过程, 是教育体验的过程。因此, 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外在于课程的, 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都是课程实施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 都是课程的饿创造者和开发者, 课程不是“死”的而是动态的、可变的。很显然, 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是包容的、不可分割的。

教师的教学不再限于教科书的范围内, 教师只有敢于创新才能实现课程功能, 达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首先, 教师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 在体系上、结构上加以把握, 这是前提基础。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 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 举一些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上的例子, 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学就没有了交流、互动, 课程的创造性就成了一句空话。其次, 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在传统教学中经常说 “要给学生一瓢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 现在又提出只有一桶水是不够的, 还要有一池活水, 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否则, 就会知识贫乏、落后, 无法与学生交流。而教学的现实状况是, 越是教书的越不看书, 有多少教师能做到经常于大师对话, 与现实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对话?又有多少教师坚持记教学日记, 写教学反思? “勤于学习, 善于学习”, 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 教师更应该身体力行。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做到 “与学生共同成长”。否则, 就会被学生抛弃, 被社会抛弃。

三、要树立不断学习的发展观

新课程体系的诞生, 教师将涉足一个新的领域, 学那些过去从未接触过的、甚至想都没想过的东西。实际上,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 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一场变革中实现新的 “蜕变”、新的跨越。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 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 转变教育观念, 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材开放, 而且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比如教材中有许多 “留白”, 就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新的课程观强调, 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 现在的教学, 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 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 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 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 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为此, 对于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应尽早列入我们教师的学习计划。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书籍, 也应成为我们教师案头的必备品。实施新课程, 教师不仅要 “洗脑”, 还要 “充电”。教师要成为多面手, 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只有具备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才能以自身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以新课程为特色的素质教育, 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只有具备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才能以自身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以新课程为特色的素质教育, 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篇4: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发展观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初中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程的改革首先是教師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统治者“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而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结合学生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师生间互动,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和快乐成才。教师要注意每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有特殊才华的学生有更多、更快发展的机会,使学生有困难、家有困难的学生有更多、更细的关爱,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友情,同时受到鼓励、感化、召唤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俗话说:“爱屋及乌”教师的真诚之爱“投射”到学生身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赖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

教育家巴班斯基说:“积极的情绪会造成情绪的高涨,会强化人们的努力”。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这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一是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独尊的旧观念,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以真诚的心态和言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二是要大力倡导不唯书、不唯师的教风和学风。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三是要坚持以成功激励学生,不能以失败刺激学生,教师评价学生要重在表扬和激励,“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当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信任,就能不断产生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育需要教学创新,教师渴望教学创新,学生呼唤教学创新,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新世纪、新课程呼唤全新观念的新教师,愿我们每位教师把握这个机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披荆斩棘,应对挑战,担负起时代与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职。

篇5: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发展观

传统教育中,教师常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他们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对象;强调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个性发展得如何,是不言而喻的。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树立起“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关注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学生观,相信学生是有巨大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发展,离不开他们自己的感知、体验、实践和参与,这些是教师所不能包办代替的。

传统的教师观中教师形象是知识的传播者,靠一张嘴、一本书和一支粉笔打天下,被称为“Chalk and talk”,俨然一个“传教士”。而新课程提倡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师观。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教师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对大部分教师而言,在观念转变上还不是特别难,但要真正付诸行动,就不那么容易了,这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思想与行动的统一。当今教学中有较多的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当小组活动有问题时,教师是他们的帮助者,当活动进程受到阻碍时,教师又应担当起促进者这一角色。

此外,应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的互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所谓互动,即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会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互动,事实上就不存在或未发生真正的教学。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与教师具有同样价值的人。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和谐的。对教师而言,师生交往互动不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还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这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凸现、心灵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释放。这样认识教学,教师便不会“满堂灌”,学生也不会把教师讲的不加思考地“照单全收”,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思考和探索,相互影响和补充,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同发展。

篇6: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后白中学 李伟根

新课程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正冲击着我们头脑中的旧有的观念。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初中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程的改革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二、改变教师权威“统治者“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而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

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结合学生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师生间互动,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没有教不

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和快乐成才。教师要注意每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有特殊才华的学生有更多、更快发展的机会,使学生有困难、家有困难的学生有更多、更细的关爱,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友情,同时受到鼓励、感化、召唤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俗话说:“爱屋及乌”教师的真诚之爱“投射”到学生身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赖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

教育家巴班斯基说:“积极的情绪会造成情绪的高涨,会强化人们的努力”。

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这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一是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独尊的旧观念,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以真诚的心态和言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二是要大力倡导不唯书、不唯师的教风和学风。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三是要坚持以成功激励学生,不能以失败刺激学生,教师评价学生要重在表扬和激励,“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当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信任,就能不断产生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育需要教学创新,教师渴望教学创新,学生呼唤教学创新,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新世纪、新课程呼唤全新观念的新教师,愿我们每位教师把握这个机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披荆斩棘,应对挑战,担负起时代与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上一篇:我生命中的一位良师作文下一篇:高中作文800字绿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