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课程与教师观念

2024-05-25

英语新课程与教师观念(精选十篇)

英语新课程与教师观念 篇1

1 教学中要处理好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

比如:汽车系的学生都有丰富的汽车知识, 但他们多数都不是赛区车手, 或者根本就不会开车。对汽车结构的了解是一种知识, 而开车是一种经实践而获得的技能。以上这个例子与我们学英语具有相似之处。我们学英语是为了掌握英语这种技能, 使我们能用英语说话, 写英语书信、文章, 读英文书籍, 看英文电视。总之, 达到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

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 我们都极为关注语言知识的积累, 却没有努力去发展运用这些知识的实际技能。因此, 我们在语言知识的训练过程中, 不要做过多的语言形式的练习, 要使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相联系, 创设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情景, 真正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和“交流能力”达到和谐的统一。

2 语法知识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好英语的重要条件

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学习语法。下面就以现在进行时为例, 说明探究式学习语法的步骤:1.首先给学生一段含有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的典型对话 (将现在进行时的句子标出来) ;2.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 进行自我探究, 找出: (1) 现在进行时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景的关系 (2) 现在进行时与一般过去时的区别与联系 (3) 归纳总结出现在进行时的含义、构成及现在分词的构成;3.在运用中验证加深理解这一语法: (1) 给学生一段材料, 挖空现在进行时的谓语动词部分, 让学生完成后讨论, 并检查答案 (2) 让学生自创情景, 写一段含有现在进行时的段落。选几位同学的作品, 共同探讨一番。

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是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主, 而传统的语法教学都是以教师的演绎和归纳为主, 以教师的传授为主;传统的语法教学是以知识的系统传授为主, 而新《课标》则以学生的能力为主,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学习语法;教学程序上传统教学是“精讲多练”, 先讲语法再练习使用, 而新《课标》则要求在应用中学习语法, 为应用而学语法。

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避免了以往学习语法时死抠语法的现象, 对语法规则虽烂熟于胸, 但只限于了解语法知识和各种语法形式的层面上。

3 对“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进行综合训练

传统教育方式下忽视英语的听说能力的培养, 形成了“聋哑”英语的现象, 其实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 四项技能要全面发展。

但是听读是理解和吸收信息的手段, 是输入, 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 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因此, 要在全面学习的同时应该做到有所侧重。例如:在有了一定听说能力时, 首选下功夫使“阅读”冒尖, 进而促进听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写作能力也就具备了。

4 语言教学中要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如何进行文化教学呢?笔者认为胡文仲和高一虹所著的《外语教学与文化》中的教法和技巧很值得借鉴:1.文化渗透 (包括词义挖掘法、语法提示法及翻译对比法) ;2.文化旁白。即在上语言课或其它课程时就有关内容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3.文学作品分析;4.文化片段 (即描述跨文化交往中一个引起冲突或误解的具体事件, 然后给出多项选择, 对这一事件作出解释, 让学生选出正确答案) ;5.异同比较法 (比较本国与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异同) 。

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和理解判断能力。如别人夸奖你:Your dress is very beautiful!你应说:Thank you.而不该说:No, it isn’t.

再如, 在美国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其字面意义并非难解, 若不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就难以理解了。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 拳击比赛中若被对方击倒, 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 但多数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 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站起来再战。因此, 该句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 并不意味着输了该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时, 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5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 没有兴趣也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激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如何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发展呢?

首先, 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语言材料, 并指导学生能够驾驭这些材料。 (学困生尤需给予帮助和指导, 使其充分理解和把握材料) ;还要交给学生使用语言材料完成的交流任务;也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实施任务的计划, 做好分层指导工作。这一切教师都应根据所学语言内容设计出能够使用所学语言的情景, 实施活动的组织形式。

其次, 要给学生留出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讲解知识时, 教师一定要少占时间, 点到为止, 给学生多留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对于学生能自学的知识, 要留给他们自己去动脑解决。

6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传统的课程资源, 如黑板、粉笔和教科书, 在我国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根本就无法让学生达到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因此, 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如英文小说、杂志、报纸、电视节目、英文电影、英语广播、英文歌曲、使教学立体化、促进学生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培养他们直接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但我们既要防止技术主义, 又要避免陷入技术无用论。

新的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任。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把握教改的灵魂, 彻底转变观念, 真正把教育改革渗透到我们每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保证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实施, 切忌穿新鞋走老路, 贻误后代!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倾向, 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发展观 篇2

华中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课程观应当是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以英语课程为例,它不是给定的和制度化的,而是动态的和可再创造的;它也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而是强调多学科的整合,并强调跨文化交际;它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活动体系,教学活动应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及生活方式等联系起来,还要和社会联系起来,不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从生活、社会到书本,再由书本到更丰富的生活和社会。

“课程改革嘛,不就是再换本新教材来教教。”好多教师有着这样的想法。新课程的启动,很多学科是换了教材,而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英语教材还是已试用近三年的人教版英语教材,这样一来,有前面这种想法的教师肯定会很迷茫,也许在纳闷:教材都不换,也叫课程改革?在换教材时有的英语教师就已是“穿新鞋,走老路”,现在“新鞋”都没有,那岂不是必走老路无疑?在中学英语教师中,有这样一种

英语新课程与教师观念 篇3

一、对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的思考

1.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2.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得到验证。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3.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鲁迅语)”。“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

基于以上的观点,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教路,更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的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因此,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即使“说”也只是浮在表面上,并没有什么深度地说。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可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正是接受了这种辩证的认识,而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师行为的改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1.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大因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教师把日出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数学教学,学生通过回想日出的景象画出了两种日出的图画,一幅是美术图画,一幅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在学生都欣赏艺术图画的美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条直线与一个圆的数学美和它的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性质。让学生们看见了自然现象中的数学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联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变化着的自然现象再抽象成数学问题,引出了直线与圆的相交、相切、相离三种关系。如同日出一样,生活中许多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司空见惯,并未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用说把它作为课程资源共享。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做有心人,组织学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去发现课程资源。“抽样方法的实际应用”就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案例。在“抽样方法的实际应用”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这就是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丢弃方便袋的个数,来统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丢弃方便袋的数据来看全校所有家庭丢弃方便袋的数据,以致看全国所有家庭一天内丢弃方便袋的数据,从局部看整体,在统计方便袋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抽取样本,学生感受到样本的代表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

2.组织学生营造教室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在“四边形的复习课”中,教师提供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去选择,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一个学生碰到老师的目光马上就避开,老师意识到这位同学可能是不知道如何着手,教师便与她交流,启发她组织知识结构图有几种类型,这就给学生知识上的启发和心理上的支持;教师看见一个学生没有动笔和本,便走过去摸摸她的头,并用温和的目光看着她问:你没有思路吗?学生点点头。教师在启发引导后,让她与同桌交流,让同桌帮她选定一个目标。这个看似普通的动作,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理解,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下、学生的帮助下,受到激励和鼓舞,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教师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教学氛围。

3.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表现在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学习活动就成为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但是这种学习活动又不能完全由老师包办代替,只能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教学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在“等腰三角形的识别”中,教师设计了具有生活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只知道一个底角和一个底边的残缺等腰三角形补全。这个学习活动有三个特点是:一是生活化,所提出的问题是生活中时常会遇到的。二是具有挑战性,需要学生认真调动和组织原有知识才能解决问题。三是开放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惟一的。因此,这个学习活动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恰当”。补全等腰三角形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两腰相等是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学生的原有经验是用量角器和直尺。学生原有的知识不同,有的熟悉两腰相等是等腰三角形,有的熟悉两底角相等是等腰三角形,因此学生在勾画等腰三角形时,就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二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高、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重合。从而解决了补全等腰三角形图形这个生活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达到超水平的发挥。

4.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复制和迁移,而是学生自我建构。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对这种自我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换句话说,这种合作交往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建构。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教师引导学生给直线与圆的三种关系下定义在从哪几方面想,这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发学生主动的思考。让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这是让学生在组对中交流相互补充自己的想法,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我们看到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直线和圆的定义是从点说起的,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让学生在原知识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含义,在同桌交流中,学生展示的是两个人的思考,使学生对直线与圆的认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层,在第三次交流中,学生展示的是4到6个人的思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线与圆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原有的知识是直线与圆都是有点组成的,而圆的定义是用圆心和半径下的定义。经过三次交流,学生自我建构起新知识,达到优化认知结构的目的。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参考资料】

[1] 汪灿祥. 谈数学建构意义下的反思学习[J]. 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 毛新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 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9期.

[3] 邓芳娇. 从反思性教学看反思性学习[J]. 柳州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4] 单中惠. 杜威的反思性思维与教学理论浅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5] 郑菊萍. 反思性学习简论[J]. 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8期.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念的转变 篇4

一、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

新课程的改革是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而得以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教师不仅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 还要建立教学民主的策略和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 教师的民主、平等思想并没有真正形成。虽然在近些年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有的教师也采用 “启发式” “讨论式”的现代教育方式, 但这写方法是限定在教师设计的范围内, 而不是真正的民主、平等教学。新课程改革要求 “教学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没有交往、互动发生的教学就不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同时必然导致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 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要实现这种转变, 如果教师不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是万万不可能的。“穿新鞋走老路”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将民主、平等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如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 做到 “活而不乱”秩序井然, 就成为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以教师的人文修养和学术水平感化学生, 以学生的内在需要来组织教学。

二、要建立现代课程观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课程的本质不是对所有人都采用相同的一刀切的内容, 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于学生共同创造适应其个性发展需要的过程, 是教育体验的过程。因此, 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外在于课程的, 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都是课程实施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 都是课程的饿创造者和开发者, 课程不是“死”的而是动态的、可变的。很显然, 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是包容的、不可分割的。

教师的教学不再限于教科书的范围内, 教师只有敢于创新才能实现课程功能, 达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首先, 教师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 在体系上、结构上加以把握, 这是前提基础。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 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 举一些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上的例子, 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学就没有了交流、互动, 课程的创造性就成了一句空话。其次, 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在传统教学中经常说 “要给学生一瓢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 现在又提出只有一桶水是不够的, 还要有一池活水, 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否则, 就会知识贫乏、落后, 无法与学生交流。而教学的现实状况是, 越是教书的越不看书, 有多少教师能做到经常于大师对话, 与现实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对话?又有多少教师坚持记教学日记, 写教学反思? “勤于学习, 善于学习”, 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 教师更应该身体力行。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做到 “与学生共同成长”。否则, 就会被学生抛弃, 被社会抛弃。

三、要树立不断学习的发展观

新课程体系的诞生, 教师将涉足一个新的领域, 学那些过去从未接触过的、甚至想都没想过的东西。实际上,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 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一场变革中实现新的 “蜕变”、新的跨越。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 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 转变教育观念, 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材开放, 而且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比如教材中有许多 “留白”, 就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新的课程观强调, 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 现在的教学, 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 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 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 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 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为此, 对于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应尽早列入我们教师的学习计划。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书籍, 也应成为我们教师案头的必备品。实施新课程, 教师不仅要 “洗脑”, 还要 “充电”。教师要成为多面手, 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只有具备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才能以自身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以新课程为特色的素质教育, 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只有具备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才能以自身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以新课程为特色的素质教育, 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语文教师的新课程新观念 篇5

我国的课程改革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其目的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1】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即“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着眼于学生充分发展的特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重新认识教学内容

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重新认识语文教学

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老师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不会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过。

英语新课程与教师观念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观念;转变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从而积极帮助、引导学生在学习的交流与探索中真正的了解到数学知识的想法和思路,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进而取得较为广泛的活动经验。”新课程的理念为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也理清了小学数学教师的思路——转变陈旧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1.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新课程教材编写和旧教材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我们用老的方法与思维理解新教材,难免会遇到困难。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材的内容和方法。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或是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及调整教学顺序等。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所以,学校培训工作要培养教师加工教材、开发教材的能力,彻底打破传统的教材观念。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研究活动,尤其要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作用,让教师在研究中共同对教材进行加工与开发,拓展与延伸教材内容,让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

2.要科学定位教师角色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促进者、课程体系的构建者、教学的平等参与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学法指导,要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就要求学校要通过教学督查、教师培训以及学生评教等活动,不断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其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3.要树立多元化数学教学评价模式

小学数学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二、教学过程中如何实践新教学观念

1.准确把握教材,联系生活实际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到对数学的理解、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将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深挖教材,把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充分发挥出来,让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运用创造性的方式使用教材,而不能随意提高或者降低数学的教学要求。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和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就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课件中生动、形象的拼、剪动画效果,将平行四边形的分割过程运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把平行四边形在动画中分割为两个相等的部分,然后将每个部分的三角形进行交错拼好,一个平行四边形就这样形成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动画的方式让学生从视觉上理解到从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两个三角形的原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尝试剪拼,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2.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

教学是需要教育工作者一直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曾经有为教学前辈对教学设计的过程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你希望你的学生去哪里——教学目标,你的学生现在在哪里——教学起点,怎么到达——教学过程”。这个形象的诠释其实讲的就是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情况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活动设计等等。而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以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基础,教学核心就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而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就是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分析。

例如:在“米的认识”的教学中,首先我们确定教学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1米”的含义。“1米”到底有多长,这个问题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难想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教学课件演示来让学生初步认识“米”。与此同时,教师让学生自行估计我们的课桌长度有多少米,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估测课桌的长度,然后再通过教学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初步感受“1米”长度的概念。最后,教师再给学生展示我们用的课桌、凳子的图片。在教学课堂中,把学生自己的估计与真实的课桌比例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对“1米”产生深刻的记忆。

3.专注教学漏洞,培养反思能力

教师授课的方式各种各样,各具特色。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在我们的每一节课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与自己展开“对话”,积极地反思教学的成与败。但是课后的反思是具有多方面的:

(1)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

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他们是课堂的主角,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课堂教学好与坏的评价主体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应该着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要细心回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同时将学生对于学习的独特见解和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尤其是要对学生们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做深刻地反思与总结,力争追根溯源,以此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反思教学的精彩之处

其实我们的每一堂课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闪光点,我们教师要善于不断地去捕捉。在课后还要认真地把课堂的精彩之处做好详细记录,这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以此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通过这样的形式,其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顾会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几点看法[J].学周刊,2011(2).

[2]郭海.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下旬,2011(9).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榄核北斗小)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篇7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 更是参与者。那么, 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 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 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 倾注热情, 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要积极大胆地去实践, 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 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执著地研究, 不断地实践, 立志在为课改做出贡献的同时, 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其次, 要更新观念, 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 要准确理解, 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 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 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 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 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 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 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 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 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 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 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 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 师生不仅是平等的, 而且应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 教师首先是参与者, 与学生平等交流, 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 学生应畅所欲言, 自主互动, 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 问题让他们去议, 答案让他们去辩, 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 不应是“授之于鱼”, 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 而应是“授之于渔”, 教导孩子拥抱生活,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 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篇8

一、以素质教育的新思想为依据。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面向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 其中“生动活泼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强调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就是肯定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 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 而不应是被动地灌输、强迫地塑造的过程。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 最活跃的情感、动机因素, 是他们的认识兴趣, 即“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最直接的内趋力。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并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主动精神, 才能充分发掘他们禀赋的潜能, 才能驱动后天的积极因素。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实行愉快教学, 让学生动眼看, 动耳听, 动脑想, 动口读、说, 动手写、做,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和训练,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愉悦, 精神饱满, 主动求知, 主动发展。

二、语文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为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法的选择,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三、重视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的内核是思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训练应有一定的思维价值, 有利于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通过教学, 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1. 培养学生质疑。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探索语言文字的规律, 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

在相当多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种做法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学生带着什么问题读书, 问题由谁提出来。老师提出来的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如果老师提出的思考问题只是让学生从课文找出答案回答提出的问题, 那么, 学生的思路循着老师的思路走, 是在老师设计的框框里转, 学习还是被动的,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就受到束缚。新的课程改革后, 有的老师重视了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 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不明白不清楚的, 然后让大家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读书。问题来之于学生, 再引导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 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当然, 学生往往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的, 所以有的是表面的、肤浅的, 有的是比较有深度有广度的。教师要加以梳理、组织, 分别对待, 逐个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是不是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了呢?不尽然。有时教学要求要解决的任务学生没有提到, 怎么办?那就得教师补充引起学生的注意。问题不管是老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 教师要给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智慧的火花、创新的萌芽, 鼓励学生讲与众不同的见解。一次, 一年级学生识字。识“辛苦”的“辛”时, 老师讲谁有好办法记住“辛”是怎样写的?一个学生说“辛”字是七画写成的, 点、横、点、点、横、横、竖。另一个学生说, “辛”和“幸”很像, 但是“幸”上面是“士”, “辛”上面是点、横。还有一个学生说, “辛”字上面是“立”, 下面是十, 一个人立着劳动十小时是很辛苦的, 所以立、十是“辛”。虽然这孩子的说法是不符合文字学的, 但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想出了记住“辛”字字形的办法, 是别人没有想到的, 是与众不同的认识, 这就是智慧的火花、创新的萌芽。老师就需要抓住及时表扬鼓励。

2. 培养学生求异。

有一篇文章写到这样一件事:两个人在注视墙上一只艰难地往上爬的虫子。爬了一半, 跌倒了, 从头再爬……其中一个姓陈的感叹地说:“这只小小的虫子, 这样执著、顽强, 失败了, 不屈服;跌倒了, 从头爬起, 真是百折不挠啊!”另一个姓辛的人叹气说:“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 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稍改变一下方位, 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 可它就是不愿反省, 不肯看一看。咳, 可悲地虫子!”观察同一个虫子, 两个人的见解和判断截然相反, 可能得到的启示也会迥然不同。为什么?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由他们各自的不同经历、经验、体会所决定的。阅读活动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在教学中, 学生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积淀来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由于生活经历与语文积淀的不同, 阅读时的心理活动不同, 阅读理解也不会相同。“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新形势下英语教师观念的转变 篇9

一、新课程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套最好的教材, 它的内容新颖, 联系社会生活, 贴近学生实际, 有时代气息, 体现时代精神,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语言素材典型, 情景真实, 表达流畅。广大中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加速教学观念的转变, 以便适应新教材的变化。这种转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从教什么向如何教的转变, 从学什么向如何学的转变;另一方面是学习方式的改变, 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到现在的主动学习。新课标提倡教学的核心就在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新课程要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牛津英语教材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非常实用, 与课改理念相吻合, 但对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师如果想要灵活运用好这套教材, 就要在课前做很多准备工作, 这是对教师自身专业技能的考验, 所以教师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以往人们用“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来形容师生关系, 现在看来应该用“大海”与“一碗水”的关系来形容。有一位资深人士说过, 牛津英语教材是否能顺利推行, 主要看教师的素质。

三、新课程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性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人赞美和尊重。”赞美是一种产出大于投入的投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 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我们不应过分强调“师道尊严”, 要摆正自己和学生的位置, 大家都是平等的个体。我们对学生要进行情感教育, 关心爱护学生, 真诚和蔼对待学生,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欢乐留给学生。还应经常找学生谈心, 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的困难, 多鼓励、少批评, 多表扬、少训斥,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培养师生之间深厚融洽的友谊。

四、新课程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师生平等是互动式教学的前提, 这种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启动—互动—联动”。在“互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在授课伊始, 我们根据任务型教学原则, 可设计一些学生可以达到的小目标, 导入新课学习, 使学生的主动学习达到质的飞跃。主动学习是互动教学模式的基础。《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特别强调互动合作, 认为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同时, 教师也要关注学生, 倾听学生。在师生的双向互动中反馈信息, 设法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引导组内同学互相学习, 团结协作, 共同达到学习目标。联动创新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联动学习, 就是把学生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连, 通过积累调用、迁移训练、拓展写作、表演阅读等方式, 在课堂联动中巩固知识, 使学生获得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

五、以话题为主线, 任务为主导

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是以话题为主线, 任务为主导, 辅以功能和结构项目, 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型教学原则贯穿于每一环节, 各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 围绕话题内容的是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和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各单元的“中心任务”贯穿始终, 各类语言活动均围绕中心任务展开, 构成一个任务链, 为中心任务做铺垫。中心任务属于“输出” (Production) , 旨在培养学生口笔头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我们教师在平时上课时, 无论是听说课, 还是阅读课, 都要尽力设计有趣合理的课堂任务, 语法课、复习课也不例外。

六、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

在教学中, 怎样才能做到师生互动?怎样才能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这可能是大多数教师感到困惑与棘手的地方。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 这就要求我们用好作为一种“信息力量”的学生评价。学生最了解自己, 也最容易激励自己。我们要让学生参与“学生评价”, 因为这是催生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与责任。如在训练英语作文时, 我们可以把作文评分标准给学生, 而不是教师按评分标准批改作文, 可以让学生自批, 或者让其他同学评价、批改。讲练习时, 可以进行“招标”活动。这样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 主动参与的热情高涨。这样做我们就能够恰当地运用好学生的自我评价, 使之演变成一种主动学习的力量。此外, 也不能忽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当然, 教师的亲和力也是很重要的。

英语教师与新课程 篇10

◇一、具有全面的知识

提高专业知识。现在的英语教材更多的

谭仁借用国外原版的内容, 语言更加地道、灵活, 畅同时跳跃性也非常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二者相互影响,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所以英语教师必须: (1) 要有坚实的英语基础——准确无误的语音、语调, 全面的语法知识; (2) 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 不断的充实自己, 更多的了解相关的社会文化, 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社会知识, 才能在日益发展的现代教育中游刃有余。

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其表现之一就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收音机、投影、电视、录像、电影、网络等多媒体技术的出现, 睡对教师传统教学手段“一张嘴巴, 黑板家粉笔“的挑战。现代教学技术的出现, 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使教学手段多样化, 提高教学效率, 加大教学容量, 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更新观念

教师角色的变化。我国教育学者认为:要改变以个就是的教学行为, 必须通过调查其教学意识来实现。长期以来,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动的恩赐者, 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 师生之间是“你授我受”的关系, 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所以, 教师要明确从以“知识教育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因此, 教师应迅速转变教育观念, 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教育实际工作的研究者, 而不是教书匠。

师生关系的变化。教师的教师为学生服务的, 广大教师应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自觉增强服务意识, 充分发挥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更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容忽视。然而农村英语教学不仅是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

鉴于农村教学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我在教学中做了大胆的尝试,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兴趣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几乎都是零起点教学, 由于小学英语教学无法得到保证, 尽管有的学校开设了英语课程, 但是教师专业素质低 (中师毕业的教师, 英语只有初中水平) , 还存在“填鸭式”、“英译汉”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比较沉闷,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 这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不利的。针对这一点, 我从学生走进教室的第一堂课开始, 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快乐学习, 在乐中接受知识, 比如:枯燥的字母教学, 我在课前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 每一张纸上都写着一个字母, 然后用抽签的形式让他们自己来选择, 抽到的同学就大声读出纸片上面的字母, 并且找到另外一个持有相同字母的同学。其次, 学生还可以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字母。这样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 以游戏的方式接受了新知识。

二、大胆创新

现行的教材编排跳跃性太大, 而且教材在新理念上的体现与农村教育脱节,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 我大胆地从新设计教学内容, 让教材中的生活贴近农村生活, 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 必须改变原有教师与现实间“权威——依存”的关系, 确立“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 不仅做销售的良师, 更应成为现实的益友。所以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关心学生, 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困难, 并及时给予帮助, 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只有这样, 师生之间才容易沟通思想和情感, 让“情商”在教学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运用能力。英语新课程要求要以学生为本, 能力为中心, 活动为重点。审视我们长期以来填鸭式的“满堂灌”, 势必使学生错过发展机遇。所以, 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师必须把课堂的主角地位让给学生, 教师从幕前到幕后, 学生由听从变为实践参与者。所以课堂上, 教师要避免采用教师讲解语法知识、学生死记硬背传授知识的方法, 而采用多种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 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要善于创设英语生活情境,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譬如, 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 设计适量的灵活多样的思考题, 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积极运用已学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 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取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能更好的发挥天赋能力。所以,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让他们更好的自主学习, 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 激励学生主动把握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 可以为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语言学习创造条件。

四、改变评价方式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从注重语言要素转向语言实际运用, 从强调书面转向口头, 从重视结果转向过程等等。具体操作体现在以课堂口语练习, 角色扮演、配对, 小组互动, 书面作文上面。评价方式不完全以考试为依据,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这种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瓶颈体系, 必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培养他们的集体合作意识, 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农村英语教学的几点尝试

◇何勇丹张文泉

生更生动更直观的教学体念。如, 教材中“怎样做咖喱牛肉”的教学片段, 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说, 就远离他们的生活, 连“咖喱”是什么他们都不知道, 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没有一个很直观的图象, 接受速度就会减慢, 然而我把它设计成“怎样炒土豆”贴近了学生生活, 这样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勇气, 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之后让每一个学生都“做”一道自己会做的菜进行对话表演, 进行加深巩固练习。又如学习识别衣服上的标签, 我抛开课本内容, 提前让几名学生准备好自己有商标的衣服 (因为大多数学生的衣服都没有商标) , 让学生现场买卖并介绍衣服的大小, 材料, 以及洗涤时的注意事项。这样, 既直观又形象, 又维护了农村孩子的那一点自尊, 给每个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课堂教学变成生活实践的舞台,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

三、分层次教学

上一篇:勘探数据库下一篇:微格教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