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挑战与探索

2024-05-10

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挑战与探索(通用8篇)

篇1: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挑战与探索

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挑战与探索

-------------------------

太原辦證件http:///文章来源:新浪

经济发展带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使计划生育的管理面临挑战,如何解决成为本文分析和讨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篇2: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挑战与探索

一、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2004年2月,我们开始着手筹措试点方案,积极探索依托社区的街道、社区、单位“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新机制的发展途径。经认真调查摸底,最终选定具有代表性的滨湖街道玉兰里社区作为试点单位。该社区商业网点较为集中,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社区内建有48幢居民住宅楼,48间平房,有住户1989户,居民8688人,户籍人口6906人,寄住1303人,流动人口387人。驻区单位有125家。由于试点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为使试点工作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进而保证取得良好成效,我们找准开展工作的切入点,紧紧围绕服务群众,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注重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作用,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组长,计生局、试点街道、社区和区工商局、劳动局、税务局、卫生局、市容局等区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至此,一套“以社区为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之有效的,以城市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为主,单位法定代表人责任制为依托,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户籍管理与现居住地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的试点工作在建邺区滨湖街道玉兰里社区正式启动。

二、试点工作的具体做法。“以社区为主”的管理新机制,是一种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依托社区,依照相关法规和各自职责,形成政府、社区和单位“良性互动”,对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共同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模式。由于它适应新时期计生工作的发展要求,把计生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社区,直接面向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尊重社区居民的计划生育主人翁地位,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区居民在计划生育、生殖保健、家庭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解决了社区里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外来打工、经商人员,以及个体、私营、民办等非公企业人员在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方面存在的“盲点”和“死角”问题。半年来,在领导小组的正确指导和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构建了“以社区为主”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了社区计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保障体系。

(一)加强行政指导,形成工作制度。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首先提高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认识度,然后是解决好日益增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对此,我们把加强对新形势的认识和理顺工作关系摆上了议事日程。

1、深入调研,掌握情况。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对辖区内单位进行了调查摸底,弄清驻区各企事业单位和经营户的人员基本情况,并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造册,为商讨、制定实施方案准备了第一手资料。

2、上门走访,取得支持。通过街道、社区计生专干携带计生宣传折页上门走访,取得各企事业单位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对不理解、不配合的单位采取多次上门宣传的办法,以真诚、负责的态度和对工作的热情,争得他们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3、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在清楚地掌握社区的基本情况及取得各方的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的基础上,我们又通过召开座谈的方式,征求多方意见,明确各有关单位,特别是驻区企业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法定职责。经过多次交流和协调,理顺了街道、社区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和各自职责分工,进一步提高了对推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工作的认识。

4、健全制度,加强指导。经过多次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没有可靠的制度作保障,试点工作将难以取得长效的发展和切实的成效。为此,我们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支持和帮助下,召集区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献计献策,以召开座谈的形式共同研究商讨形成了试点工作的规范和制度,作为一种常规性的工作常抓不懈。一是决策制度。针对计生工作形势的发展变化,由区计生局牵头,由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街道、社区居委会以及企事业单位法人等共同研究调整工作方案。如企事业单位定期向社区上报信息、的工作安排等事宜。二是协调制度。主要是针对驻企事业单位计生专兼职干部等的人员变更情况,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对其进行工作方法、原则和共驻共建等有关计生工作的培训。三是会议制度。主要包括例会制度、年会制度和群众制度。通过召开每季一次例会制度,就近期工作目标提出议题,进行讨论,以平等协商的态度达成一致、形成共识,并就反馈信息制定指导意见。以召开每年一次的年会制度,就人口与计划生育

工作理论进行研究讨论,总结交流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查找不足,并进行经验推广。不定期地主持召开由社区居民、驻区单位职工和辖区内流动人口以及计生信息员、楼栋长、协会积极分子参加的群众会议,广泛征求群众对计生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发挥在计划生育中的主人翁地位提供参与机会。

(二)围绕社区重心,资源整合联动。我们在认真分析驻玉兰里社区的125家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把125家企事业单位分成了指导性的管理单位和委托性的管理单位两种类型,针对各家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和服务措施,充分发挥企业计生协会的桥梁、纽带和楼栋长、会员小组长的号召、带动作用,使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服务、自我监督作用得到充分体现,逐步形成了社区内资源共享、各方联动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良好局面。

1、以“召开联系会”为纽带,指导管理驻区中较大的企事业单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企业由对政府依附关系转到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竞争主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从驻玉兰里社区较大的47家企业看,大多数企业虽有计生机构,但由于机构精简、人员减少,工作只能疲于应付,难以担负新形势下艰巨的计生工作任务,尤其是负责计生的工作人员,绝大部分都身兼数职,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和能力抓经常性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只能满足于统计报表和节假日的宣传教育,难以满足广大育龄人群的保健需求和对计生科学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激烈以及企业在改制、扭亏、发展新项目、开发新产品等经营活动的压力下,要想让企业领导拿出一部分精力抓计生工作是不现实的,企业要在工作时间抽出人员搞计生活动和培训也是很困难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找准问题的焦点,以5种途径打开企业计生工作开展的突破口:一是通过街道与企业签订人口与计生目标管理责任书,坚持实行目标管理。二是通过社区与47家企业签订计划生育双向服务协议书,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制,明确管理职责,落实企业计生管理措施,特别是明确在社区计生管理中的职责,用法律约束力取代单位和户口的约束力。三是成立47家企业参加的驻社区计划生育工作联系会,制定了联系会的章程,推荐了联系会的会长、副会长和理事,由联系会成员单位来共同研讨、交流企业计划生育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双向服务、信息通报、计生政策宣传等计生工作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并对签订的“计生工作双向服务协议”执行情况进行相互监督和检查。四是制定企业与社区计划生育信息联系单,指定专人定期上报,社区根据联系单上的服务需求做好服务安排。五是在100人以上的企业中成立企业计划生育协会,通过发挥计生协会群众组织的特点和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功能,提高对计划生育的参与意识。从实践来看,企业计生工作纳入社区,走属地化管理的道路,一方面有利于减轻企业工作负担,便于企业集中精力抓生产经营,抓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保证了企业职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利益保障,并满足了企业职工的保健需求,为其更好地发展经济提供了健康支持。

2、以“划片管理”的方式,把个体经营户和“三人公司五人店”的从业人员列为社区的委托管理对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的社会职能逐步弱化,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理力度日益减弱,加上非公有制企业的大量增加,使传统意义上的“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从玉兰里社区的125家驻区单位看,只有47家单位的职工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单位人”,其他的78家个体工商户和“三人公司五人店”,基本上都没有承担起计划生育的社会管理功能和责任,使其计划生育工作处于无人管的真空地带。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位”,单一的行政指令对其不具有威严性,对这些组织和从业人员的管理不到位,存在较多漏洞,仅仅依靠街道来管,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包揽不下来。依靠非公经济组织落实“单位负责”,往往会落空。到底怎么办?我们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整合社区资源,把社区内78家个体经营户当作社区的“自管”对象,以委托管理的形式纳入社区的“自管”范围,享受与社区居民同等的管理和服务待遇。指导78家个体经营户与社区签订计划生育委托管理协议书,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和应尽的义务,并把78家个体经营户和“三人公司五人店”按照地段划分为5个计划生育管理片,每个片推荐产生了一个片长,由片长把各片的计生信息报告单定期反馈给社区,由社区定期向个体工商户、“三人公司五人店”进行计生的宣传教育、计生信息的沟通和提供避孕节育、生殖保健以及参加常规性的环孕情检查等计生优质服务,做到计生社区划片管理“包管到片”、“服务到人”。

3、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企业计生协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自觉参与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人翁意识提供载体作用。为进一步深化计划生育的优质服务,切实满足社区居民、企业职工、计生家庭、流动人口、未婚青年等多层次人员的多种计划生育和保健的需求,我们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社区计生工作由直接的行政干预向居民自治转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计生工作只有通过居民自治,把群众组织起来,才能顺利完成计生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我们在试点工作中注重发展企业计生协组织,不断地优化会员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健全服务网络,力争使企业计生协工作全面渗透、全面融入到社区,与社区内以楼栋长和会员小组长为首的社区计生协自治组织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进行工作经验和信息的相互交流。通过居民自治,发挥好其在企业计生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优势。试点以来,组织企业参与了以“关爱女童”为主题的广场活动等,并充分发挥企业计生协会自治组织的服务功能,组织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为流动人口开展插花技术、计算机基础知识等技能培训,帮助流动人口掌握一技之长,为流动人口就业送温暖、献爱心。实践证明,把企业计生协会组织融入社区,与社区计生协

婚育服务证明》,社区依据此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服务。第三,对居住稳定特别是签订劳动合同就业的外来育龄妇女建卡进机,同户籍人员一样普及知识,提供服务,并定期采集和变更有机计生信息。第四,充分利用卫生资源优势,为流动人口提供孕情、环情检查和生殖保健等技术服务,使他们享受到和当地居民一样的优质服务。

三、试点中的矛盾和问题。以上是推行“以社区为主”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看到取得的成就固然令人鼓舞,但是随着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同样是不可忽视。主要矛盾和问题有:

(一)部分企业观念未转变,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够,给社委会的计划生育工作造成很大的阻力。在这次试点中发现,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口、个体工商户和“三人公司五人店”的职员对社委会的工作比较配合。相反,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有稳定工作的人员,他们认为自己有单位、有组织,社委会没有权力“管”他们,不愿接受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支持和了解社委会的工作,不愿接受社委会的服务,势必会给今后现居地管理的实施造成一定的阻力。

(二)相关的人口统计、工作程序不健全,工作困难很大。由于实施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推行的试点工作也处于探索期。因此,在生育、节育的统计方面,如何实现育龄妇女单位、户籍地、现居住地之间的口径统一、信息的及时反馈、相互通报情况,避免数据的错、漏和重复等现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开展社区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的经费不足。推行“以社区为主”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处于摸索阶段,在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必然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保障,才能顺利地运行,从而保证成效的取得。否则,推行“以社区为主”的属地化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名存实亡。

(四)积聚在社区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问题已成为当前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向城市,汇聚在社区,但由于他们在城市求职难、工作不稳定、居住不固定,流动性非常大,缺少组织管理,不仅给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且给社区带来了安全隐患。作为流动人口流入地的政府部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与流出地政府的联系,制定优惠政策,切实关心、关爱他们的生产、生活,积极引导他们为第二故乡作贡献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几点启示。看到成效,就能受到鼓舞、增强信心。认识矛盾和问题,就能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要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查研究,根据新的情况确定新的工作思路方法措施,切实帮助解决社区工作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引导和鼓励社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在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上有所突破。充分发挥区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作用,进一步理清计划生育、工商、劳动、卫生、民政、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在法律框架下的职责,规范街道、属地单位、社区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各自的职能分工,进一步构建部门、单位对社区开展属地化管理工作的政策支撑。

(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切实转变群众融入社区、共驻共建社区的观念。让广大群众广泛参与计划生育工作是实施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应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融入社区的宣传,让群众了解社区、认识社区,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让社区内单位及居民、流动人口积极参与、支持社区计划生育工作,使计划生育真正变成群众工作,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三)加强信息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推行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只靠计生一个部门很难,必须充分利用有关部门的信息平台。如公安、卫生、民政等部门,应把向计生部门定期报送婴儿出生、上报户口、户口迁移、取育手术、婚姻登记等信息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全面了解现居住地人员的计划生育情况。

(四)街道采取有效措施,对少数不配合计生工作的单位进行督促检查。街道要关心支持社区开展属地化管理工作,对少数计生管理工作淡薄、不支持计生工作的企事业单位要结合街道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单位强化管理和服务工作,帮助社区推进试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五)结合实际,加大对开展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工作的培训力度。培训工作的开展要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紧密地结合,找准工作的薄弱环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培训,使参训人员切实认清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形势,能够从老的“条条管理”和“条块结合”的计划生育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自觉地进入“以社区为主”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的模式中来;要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对各有关成员单位等的职责权限以及相互之间的工作关系有一个非常清楚、非常明了的认识,为他们能更有序地开展好工作提供“指路明灯”和理论保障。

(六)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不断提高社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装备水平。虽然目前基层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配置不能满足现居住地管理的要求,但在各地都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的情况下,要大量增加街道、社委会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不太可能。因此可以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在社区建立一支计划生育信息员队伍,及时了解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节育变化。同时提高街道、社区的现代化办公水平,建立健全育龄妇女信息系统,以提高工作效率来弥补人员的不足。

篇3: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挑战与探索

关键词:新闻,宣传,挑战,创新

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的网民已经超过了6亿人, 网站域名注册也已经将近400万, 可见目前互联网媒体的影响范围之大。随着近些年我国网络新闻工作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新闻媒体已经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 并且已经实现了国际接轨。国家对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已经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中央政治局已经针对互联网新闻传播进行了专有批示, 这对于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 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新闻宣传工作是实现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 我国西藏地区与众多国家接壤, 这也使得西藏地区与国家安全稳定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西藏的发展历史悠久, 西藏文化的历史传承在世界文化中都是比较少见的, 这也就导致西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也离不开新闻传播工作。

由于西藏地区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 人们对于新闻媒体的传播的文化认知程度有限, 而且西藏地区的政治敏感度比较高, 加上西藏地区发展相对迟缓的基础设施建设, 给西藏地区的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加强西藏地区新闻宣传工作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互联网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了解新闻的主要途径, 互联网交流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 通过网络新闻媒体进行新闻宣传的方式已经成为目前新闻宣传工作的核心方式和途径。由于西藏地区网络起步比较晚, 因此在西藏的新闻传播工作还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 要确实提高西藏的新闻宣传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 西藏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西藏地区的新闻宣传工作起步比较晚, 近些年西藏的发展相比其他地区比较迟缓, 根据目前西藏的发展情况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1) 西藏的网络安全机制建设不够完善。由于西藏地区网络化建设起步比较晚, 目前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速度, 而且在硬件设备方面还很欠缺, 没有专门的应用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对于网络的检测和反应普遍比较慢, 不能够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2) 西藏独立分子一直在利用网络来蛊惑人心。很多西方国家也通过互联网来诋毁中国, 严重影响了我国西藏地区的政治稳定, 很多西藏人民由于这种反华势力的影响而被思想控制, 从政治的角度说这种邪恶势力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和谐稳定的发展。

3) 垃圾新闻的传播影响了青少年的生活。由于青少年还不具备健康的风险判断意识, 他们很容易被外界的歪曲新闻所影响而产生叛逆的心理。根据之前青少年教育机构对青少年犯罪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82%的青少年是由于网络上的歪曲信息的影响所导致的。

4) 重视新闻宣传对人民群众的影响。由于新闻媒体的传播面对着成千上万的观众, “三人成虎”的寓言就是讲人们言论的传播导致信息被歪曲, 讲一些负面的消息通过扩大宣传的形式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这种不良信息的传播导致新闻宣传工作完全失去了最初创立的目的。

5) 加强西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当今新闻宣传工作者大多都没有深刻的领悟西藏的民族文化,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很难真实的表现出信息原本的概念。由于很多新闻宣传工作者单纯的只是注重新闻内容的关注度, 没有考虑过群众对新闻的反应, 这种不加选择的新闻传播必将蒙蔽群众的双眼, 低级新闻信息的疯狂传播导致越来越多的垃圾文化出现, 同时也给西藏的优良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6) 新闻宣传队伍薄弱是目前制约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西藏地区的教育水平比较低, 目前新闻宣传工作者很多都没有经过完整的教育培训, 西藏的地域文化也很难被新闻宣传工作者传播出来, 这种文化的损失对于西藏文化的传承以及维护西藏地区的团结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3 对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利用好网络渠道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就目前西藏地区的新闻宣传工作进展来看, 通过网络渠道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闻宣传工作的传播对于西藏地区和平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是关系到国家和平、民族团结的事业;通过建设精品新闻宣传栏目来建立适应西藏当地民众的节目, 以正当途径来吸引群众的关注度才是正道。新闻宣传工作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新闻宣传工作更好地传播给其他民族和国家, 从而为西藏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在新兴的网络新闻宣传工作中, 首先要做好最基础的网络宣传教育, 通过这种形式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互联网新闻宣传的认可程度, 并且以这种新兴的、便捷的形式来更好地传播新闻内容, 提升西藏群众辨别真假新闻的能力。由于藏语是藏族特有的语言, 很多藏民现在仍然不知道如何用汉语交流, 所以说在西藏的新闻宣传工作中要通过双语节目的形式来进行新闻内容的传播, 避免由于语言沟通障碍而导致人们无法了解新闻信息。西藏地区还可以通过加强政府与群众互动的形式来建立一种舆论主导的文化建设工作。

3.2 建立健全新闻宣传体系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西藏人民, 我国针对西藏地区做了很多的政策倾斜活动, 大力投资西藏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这就要求西藏政府加强自身的执行能力, 首先就是要加强全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通过规范的规章制度来保障新闻传播工作正常有序的发展, 构建一种绿色的新闻宣传体系。通过政府的干预能力来正确地引导人民群众去解读新闻, 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更好地规范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 对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严肃处理。

政府要对政治敏感度较高的新闻内容及时反馈、及时监控, 避免舆论新闻的歪曲传播而影响人民群众。例如在之前的西藏打砸事件中, 加强政府的干预能力能够有效地避免刻意干涉中国内政的国家来影响民族团结, 及时消除人民群众的敌对意识。

3.3 积极建设精品化宣传栏目

精品化宣传栏目要有重点的展开, 通过权威性的引导来宣传主流文化。新闻宣传媒体可以通过新闻门户网站、政府门户网站等内容来进行党的思想教育, 积极宣传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新闻来强化人民群众的团结意识, 安全稳定是推动地区和平发展的首要条件。通过门户网站的建立及时在平台上对事实新闻进行报道, 让群众更好地了解事件发展动态和事件真相, 避免由于虚假信息传播而影响社会秩序。并且通过答疑的方式来正面回应新闻宣传工作中遇到的质疑, 直接有效的回复造谣信息。

西藏文化悠久,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新闻宣传工作要以西藏历史作为背景, 通过新闻宣传工作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西藏的认识, 全心全意打造西藏特色文化。西藏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工业污染也比较少, 这就为西藏旅游行业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通过新闻宣传工作来积极打造西藏品牌, 吸引更多的人到西藏旅游考察, 这对于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 注重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藏千百年来留下的文化, 通过新闻宣传工作将西藏的历史简洁、明了地展示出来对于提升西藏的社会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者对西藏的历史文化进行梳理, 对西藏民族中特有的事物进行积极宣传,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来更加直观地展示西藏文化, 争取更加完整、全面的保留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可以加强西藏的传统文化与传统手工艺品之间的结合, 这种具有创新性文化传播的内容对于促进西藏文化的传播可以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通过民族风情、曲艺舞蹈等来丰富西藏文化, 从而为西藏文化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5 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的资金投入

新闻宣传工作与硬件设备基础密不可分, 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 报纸、电视、网络传播都需要较高要求, 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形式来针对西藏地区设施基础做相关研发, 不但为西藏提供了较高的技术储备, 而且加强了社会技术核心单位对西藏偏远地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

4 结论

在本文中笔者以新疆新闻传播工作为例, 对新闻宣传工作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通过打造精品化新闻传播体系, 创立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新闻宣传内容作为提升新闻宣传工作的基础, 推动新闻宣传工作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新闻宣传工作要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 通过社会调研来了解当前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希望本文中对西藏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工作建议能够对提升新闻宣传工作的水平和能力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瞿振元.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 2011 (8) .

[2]尹韵公.毛泽东与早期红军的新闻宣传工作——兼论毛泽东军事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起点[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5) .

[3]向婷, 向丽雄.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工作[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

[4]周石其, 黄芳.浅论理工类高校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策略[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1 (6) .

[5]孙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号角下的“三农”新闻宣传工作[J].中国记者, 2013 (1) .

篇4: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挑战与探索

中国的城市规划有效地引导了城市化进程,指导和规范了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地增长,没有城市规划的积极作用,不可能有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巨大成就。然而,中国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

快速城镇化。中国的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每年必须为新增加的1300多万城市人口提供必须的城市空间、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解决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需求。

资源环境压力。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城市化、机动化的最主要的瓶颈,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节能减排策略,是中国政府必然的选择,也是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

社会分化。32年改革开放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有效地刺激了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也带来了社会差距的扩大,出现了城乡差距拉大、贫富不均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空间分异。如图1所示。

城市文化危机。全球化、现代化带来了中国城市发展机遇的同时,对于中国的城市文化造成巨大破坏,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迅速消失,一批具有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和街区被无情地拆除,原有的城市社会结构遭到破坏,到处充斥着机械的、怪诞的建筑作品,人性化的城市设计亟待加强。

规划权威性受挑战。伴随着市场化的逐步完善,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规划管理受到来自不同利益主体的挑战,如何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有赖于城市规划自身的制度和理念创新,也有赖于不同政府层级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

应对各种挑战,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以来,卓有成效地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

一、理清城市化的战略思路

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健康城市化的战略,把城市化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在重视大都市区域不断提升功能,充当国民经济引擎的同时,提出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小城镇的战略,并且着手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上,给予进城人员更加公平的待遇。城乡统筹是中央政府另一项旨在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政策,其实质是为城市和农村整体找出更优的发展路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构建人口和各类生产要素相互融通开放的统一市场。加大城市、工业对于农村、农业的支持,推行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及不同经济地带之间的协调发展,城市规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规划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在中部地区,城市规划积极提倡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城市规划鼓励城乡协调发展。

二、组织编制区域规划落实国家战略

2009年,中央政府先后批准了一批区域性规划或区域性政策文件。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6月,《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分别获得国务院审批通过;7月,《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得到国家批复;8月,《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中国图门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获批复;9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12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获得批复。这些区域性规划或政策针对某一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对于区域的发展目标以及区域内重要城市中心的发展进行了规定。

进入2010年后,国务院又相继批复了《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和《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等规划。政府“有形之手”的不断强化和市场“无形之手”的联合推动,必将引发中国城镇空间结构的新一轮互动。

三、 进一步规范规划行政行为

新的《城乡规划法》颁布以来的重要进展之一就是政府规划行政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通过设定严格的行政程序,推行公开透明的规划行政,国家法律在推进规划法制化建设和规划决策民主化方面取得突破。2009年以来,北京、天津、重庆、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山西、湖南、江西、广西、贵州、甘肃、陕西、新疆、海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各自的《城乡规划法》实施条例或实施办法。中央政府也十分重视相关的制度建设,国务院启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为了改变控制性详细规划频繁修改,特别是容积率等规划控制指标经常被违规调整,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专项整治,旨在“进一步推进决策和规划管理工作公开透明,确保规划和项目审批依法实施”,限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严格容积率的调整程序,打击规划领域的腐败行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都、昆明、南京、成都等城市分别出台了相应的专项管理措施。为了提高规划管理的决策水平,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已有200多个城市建成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近300个城市建成了规划审批管理系统,大多数城市政府规划部门通过网站实施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实现规划管理的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决策智能化、政务公开化和服务社会化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四、 制定住房规划保障供给

住房规划作为规划工作的重点之一,围绕强化住房保障和稳定住房市场两大主题展开。保障性住房的覆盖范围还不够全面,一些中低收入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特别是那些工矿城镇、林区城镇的住房条件远低于城镇居民住房平均水平,进城农民尚未纳入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商品房价格持续攀升,面对这种情况,中央政府发布《关于切实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的通知》,要求重点抓好城市廉租住房和林区、垦区、矿区棚户区改造,加快编制和修编2010-2011年和2009年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扩大民生用地的比例,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的需求。国务院明确要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继续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各城市通过编制保障性住房规划,加大保障住房建设用地供应,加大旧住宅区改造工作,通过增加功能完善、设计合理、区位优越的小面积住房等具体手段,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自2007年中央政府要求建设廉租房体系以来,廉租房作为解决城市低收入者住房困难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中最主要的措施。为了遏制房价的快速攀升,中央政府通过信贷、税收等手段对住房市场进行调控,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相应地措施,限制房地产投机。沿海一些地区开始针对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①,有的城市甚至兴建了专门的居住小区。

五、通过综合的城市交通规划缓解日益恶化的城市交通状况

公交引导、绿色交通、需求管理等理念在政府决策层面得到重视,一些城市着手进行城市交通的系统治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等慢行交通方式重新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以杭州为代表的一批城市在中心地区试行公共自行车租赁业务,北京市编制完成了《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规划设计导则》,杭州市编制完成了《杭州市非机动车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对于特大城市而言,方便的轨道交通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的必然选择,中央政府对此表现出明确的支持态度。至2009年底,中央政府陆续批准了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哈尔滨、长春、沈阳、西安、苏州、宁波、无锡、长沙、郑州、东莞、大连、青岛、昆明、南昌、福州共25个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2610公里。其中,2009年国家批准了10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或者规划调整,新增轨道交通建设长度544公里左右。至2009年底,在建城市轨道交通约1400公里。中国内地已有10个城市的33条共933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投入运营。目前各大城市运行轨道交通线路最长的是上海,将近332公里,北京的轨道线路长度228公里,广州轨道交通线路长度也达到了148公里,北京、上海及广州已经进入轨道交通网络化。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高速铁路的新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联系,缩短了城市间的时间距离。目前,中国已经开通的高速铁路线路已经达到了10条,其中,2009年以来通车的有武汉-合肥、成都-重庆、福州-上海、武汉-广州、郑州-西安等,运行速度均在200公里/小时以上。

六、 改善规划编制工作

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领域,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的精神,严格了规划修改、调整的程序要求,强调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评估的重点内容是放在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实现情况,规划实施和保障机制,强制性内容执行情况,依据总规制定的各项专业、近期建设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情况,以及公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等。同时强化了中央政府对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管理力度。新增了20个城市,从原来的86个城市扩展成为106个城市(见表1)。新增城市大多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发展较快地区,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的高度关注。在具体编制过程中,注重了公众参与和政府部门间的协调。

七、灾后城乡恢复重建规划和建设工作成效卓著

城市的防灾减灾始终是中国各级政府特别关注的事务。四川汶川地震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灾后重建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突出科学重建,贯彻落实政策,注重依靠群众,加强指导帮扶,积极争取援建,坚持信息公开等原则和措施,充分发挥了各方面作用。目前,四川灾后重建工作在民生项目、基础设施、城镇重建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均进展顺利。于2009年上半年全面、按期完成了39个重灾县(市、区)、631个镇乡、2043个村庄重建规划编制或修编工作。截至2009年底,原核定需恢复重建的126.3万户农房已全部完工。全省城镇住房重建累计已开工25.4万套,开工率97.5%,其中已完工19.35万套,完工率74.7%。受损住房维修加固累计已完工134.78万套,完工率99.94%。38个重点重建城镇共需重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419个,已开工287 个,占总数的68.5%,完工65个,现已完成投资43.5亿元,占总投资的60.8%。截至2010年4月底,四川省纳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4个项目,已开工28886个,占97.2%,已完工23232个,占78.2%;已完成投资6787.5亿元,占概算投资的72.3%。

八、 更加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随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司成立了名城处,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围绕《条例》的深化落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截至到2009年年底,有16个城市进入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程序,申报数量之多申报时间之集中是1982年公布首批国家名城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196个镇村(其中86个镇、110个村)申报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理念继续完善,技术方法继续优化。更加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战略性地位与作用,通过选择切合实际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模式,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综合评价体系,借助城市设计有机延续城市历史空间特色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施保障机制来使历史文化名城形神兼备、不断弘扬中华文明。

注①:中央政府曾于2006年发布文件《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把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农民工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宅建设发展规划”,但绝大部分城市仍然把解决这部分人的住房需求的问题交给雇佣农民工的企业来解决。

篇5: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挑战与探索

及时、管理方式粗放、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等相对滞后的城市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城市的管理需要。

一、项目建设工作情况

——领导挂帅,统一认识。

2006年3月,区委书记**同志(时任区长)带队到****区考察了该区的城市模块化管理工作。我区决定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后,区委书记**、区委副书记、区长张曦亲自挂帅,听取我区建设工作方案的汇报,对认真抓好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专题召开区委常委会、区长办公会议、区政府专题会,明确思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研究建设工作,解决相关问题。区委副书记高蓉多次召集工作会议,统一各方面的认识,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从思想上、认识上保证我区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展。

——健全机构,明确职责。为推进建设工作,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区城管局、区信息管理中心、区科技局、区建设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局等35个相关职能部门和17个乡、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数字化城市综合模块化管理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书记、张曦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高蓉、区委常委、区政法委书记陈放鸣、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谭筑、副区长董亚伟、区委办公室主任李伟、区政府办主任陈桂明任副组长,区人大副主任洪兵任常务副组长,区委办、区政府办分管主任、区城管局、区信息管理中心、区科技局负责同志具体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从有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业工作组,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职责,建立了联席会议工作机构,做到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同配合。相关部门和所有乡、街道办事处也参照区里的做法,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集中人力、物力开展建设工作。

——充分调研,定好方案。根据建设部印发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试点实施方案》,结合我区的区情和“一级政府、二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特点,我们按照调研学习、总体规划、分项设计、方案论证的科学程序,再次组织区城管局主要负责同志率相关人员赴昆明市五华区学习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经验;通过收集资料的调研方式,学习北京东城、四川成都、江苏盐城、湖南长沙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经验后,提出了我区数字化城管的基本思路和创新模式的方案。组织专家顾问组根据我区实际进行总体规划和分项设计,并结合实际需要和调研成果,不断充实调整总体方案。在此基础上,区政府专题召开了由**大学傅光轩教授为主任委员长的专家论证委员会对《**区综合模块化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带方案设计)》进行了论证。专家在听取我区方案介绍、咨询问题后,一致认为:方案设计打破了城市管理条块分割,利用了数字化技术手段和先进的城市模块化管理模式,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充分考虑了现有软、硬件和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采用的技术先进,实用。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按照区委、区政府和专家组的规划,我区城市综合模块化建设内容包括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交通执法、工商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领域,总投资需三仟多万元。根据我区财力和城市管理工作轻重缓急需要,我们决定分步实施,首期进行城市综合模块化一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包括基础软硬件及网络通讯、数据库、指挥系统、业务系统等内容。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建设,实现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并从中摸索经验,为全面实施“数字**”打下基础。能。

二、体制建设情况

数字化城市管理不仅是手段、模式、体制的创新,同时,也是大城管格局的构造。需要打破过去城管部门管城管的单一局面,把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都在监督、指挥的系统中整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形成职能部门齐抓,基层单位参与,市民群众互动的大城管格局。为此,在建设工作中,我们重视了体制创新、部门职能发挥和组织机构及队伍力量建设。

——强化区级数字化城管“两个轴心”的建设。“两个轴心”的建设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我区按照管理与监督相对分离的要求,重点强化区级监督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建设。在按程序上报市编办请求正式成立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同时,先在区城管局搭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工作机构,选调有经验、能力强的干部到监督指挥中心任职,按系统要求先开展工作。2008年2月,**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正式建立,由1名副区长、9名局级领导同志分别兼任中心正副主任,配备了11名坐席员、分析员、派遣员、系统维护员,在整合17个乡、街道办事处人力资源的基础上,组建了45名城管监督信息员队伍。

——强化基层城市管理处置力量建设。为适应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新要求,我区积极完善城管体制,按照“属地管理”和“城市管理,区、乡(办)结合,以乡(办)为主;行政执法,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原则,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将部分综合执法力量下放到乡办,各乡、街道办事处和区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区市政所、区环管站等职能部门各组建一支10-20人左右的处置队伍,负责处置辖区责任范围内出现的城市部件、事件问题,发挥了乡、街道办事处的城市管理主战场地位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优势、作用,加强基层城管力量和网络建设。

三、系统运行情况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自3月7日正式开通运行以来,已形成快速发现问题、快速处置问题、快速反馈结果的运行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管理工作向更高、更快和更精细方向发展。数字化城管工作得到了市民群众的充分肯定,一大批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取得了初步成效。

——处置能力快速提升。过去,全区每月处置城市管理问题只有160多件。现在一个月处置城市管理问题501多件,是过去的3倍,处置时间从过去的平均一周缩短到了现在的6小时,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了集中解决,城市面貌大为改观。

——部门职责得到强化。过去很多部门都是等问题累积到了一定的数量或一定的程度时,才会集中精力去解决问题,处置率大致在30%左右,数字化城管开通运行以来,通过规定各乡、街道办事处,区直各职能部门问题处置的时间和要求和考核,使得部门职责得到强化,处置效率大大提高,问题的处置率提升到了75%以上,精细化城市管理的格局初步形成。

——考核评价效能明显。我区数字城管运行以来,以数字城管软件平台自动生成的数据为依据“说话”,不搀杂人为因素,比较公平、公正、客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信性、权威性、科学性和不可抗力性。正式运行以来的实践证明,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在维系数字平台稳定有效发挥监督职能上,是过去传统考评模式所不能替代的。

四、系统创新特色

我区创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借鉴兄弟城市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重点结合**的实际,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组织架构、力量保障、联动机制、手持终端、公众联动、服务热线、应用技术等八个方面作了必要的创新,构成了我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5个创新点”。

——组织架构的创新。我区的数字化城管实行监管分离、各负其责的创新管理体制。按照“管理与监督相对分离”的要求,构建区、乡(街道)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平台,以区、乡(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部门为依托,组建**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形成指挥和监督的两个轴心及各自闭合又互联互通的指挥和监督系统。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主要负责受理乡办、监督员、社会公众及媒体反馈的城市管理信息,受理**区管辖范围内有关城市管理事项,对乡、街道和区直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城市管理的有关工作事项进行核查,将乡、街道、区直相关职能部门及监督员队伍处置办理工作情况向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进行反馈。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处理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反馈的涉及城市管理的工作事项,协调市、区之间和区级部门之间涉及城市管理的工作事项,并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通过管理创新,将城市管理部门、城管监督信息员、公众发现城市管理问题能力整合到一个平台上,监督权、评价考核权、奖惩权上收,实行高位监督;通过新的指挥系统,将乡、街道和区直相关职能部门统一整合到同一系统中,强化区、乡(街道办事处)两级政府的管理责任,并按照“先属主、后属地”的原则,各司其职,分别处置。做到了监督管理集中,指挥调度协调,这种架构维护了监督的权威、指挥的顺畅,保证了城市管理新模式的顺利建立与有效运行。

——力量保障的创新。为了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高效运转,我区合理调整人力、物力资源,在增加发现能力的同时,下派60名综合执法队员到一线,大力加强乡、街道办事处处置力量建设。目前,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各乡、街道办事处、社区、以及区各职能部门均配备了不同数量的处置力量,数字化城管的处置工作已逐步形成专业队伍、执法队伍和乡、街道办事处、社区等社会力量各负其职、相辅相成的良好运行机制。

——应用技术的创新。我们采用新的移动技术,全面支持移动办公、部门协同。在具体的技术创新上,采用gprs无线数字传输技术,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文本、图像、位置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实时传输;采用

gps

卫星定位与基站定位相结合,实现城管监督员的精确定位;区级平台采用光纤传输技术,构建全光纤网络,实现信息的高速传输;充分利用公安部门视屏监控资源,及时发现和处置重要路段的城市管理问题。

**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项目的实施,是区委、区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环境立区、科教兴区、产业强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的助推器。随着**区城市综合模块系统一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全面建成,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交通执法、工商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领域将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篇6: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挑战与探索

通江县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局

张庆海

城市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管理水平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综合实力、整体品位的重要标志和直接体现。近年来,通江县按照省委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市委“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决策部署和县委建设“三区一城”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拼抢机遇,真抓实干,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随着经济日益的发展,社会快速的转型,通江县城长效化管理面临的诸多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理念,长远考虑,加强管理,实现城市管理长效化。

一、通江县城市管理现状

近年来,通江县不断健全城市管理工作机制,科学规划新城建设,老城区也在不断科学改造,城区风貌正按照“四注重、四提升、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快速改造,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管知识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创卫”、“三违、五乱整治”等活动,在教育引导广大市民、门市经营业主树立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革除陋习,倡导新风起到了重要作用,城市“脏、乱、差”得到有效遏制,县城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城镇人民环境明显改善,为促进通江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公共场所乱搭乱建;除诺江大道外门面招牌已被改造外,一些门市经营者,为了让自己的招牌光彩夺目,创新创意,店门招牌参差不齐、杂乱无章,这些都影响了通江县城整体景观,降低了县城形象和影响力。通江老城区虽然局部风貌得到改造,但整体风貌改造缓慢,有些居民甚至觉得改造后影响了他们的方便,不按改造后的方案执行,随意更改,比如乱放空调、乱制招牌等;有些居民为了躲避执法,在夜晚进行乱搭乱建,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时与居民发生言语等冲突,违建拆除也就不了了之,这些都影响着通江县城的长效化管理。

(四)环境卫生状况大幅度下滑。去年,通江县在“创卫”上下大力气,在创建过程中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环境卫生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形象有了大幅提升。但部分市民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差,乱扔垃圾、乱倒垃圾、乱倒污水行为习惯成自然,商店随意将增垃圾堆放到人行道上、违章饲养家禽家畜、广告乱贴的现象严重。一些不法人员和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随意破坏环卫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时垃圾箱和垃圾桶清运不及时,导致垃圾外泄,夏季苍蝇满天飞,臭气随处闻。酒厂沟、南寺沟等地居民直接将垃圾丢入小河沟,污水直接排到通江河,住房出租等广告越贴越高,环卫工人搭着梯子清理等,环卫工人每天都在忙碌打扫却提高不了环境卫生的指数,环境卫生没有强化日常管理,导致如今的环境卫生状况大幅下滑,也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

(五)暴力执法抗法时有发生。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由于被管理者大多是外来农民工、下岗工人及残疾人等城市底层的弱势人群,与被管理人员发生摩擦是在所难免。有些被管理者也明知自己行为是错误的,但总是明知不可违而违之,我行我素,拒不整改,这就引起了执法人员和被执法人员发生冲突,有的执法人员性格急躁,采用暴力执法对当事人造成伤害;有的被执法人员对执法人员撒泼耍赖,故意损坏违章物品或躺地耍赖,甚至一边喊着“城管打人”,一边主动袭击执法人员,致使正常执法变为群体抗法。由于被执法人员多数都能引起人们的同情,为了避免群体事件的发生,有时执法人员把保全自身放在首位与被执法人员打“口水仗”,对劝不动的被执法人员也就视而不管,不闻不问,虽然减少了暴力执法抗法事件发生,但是不利于城市管理,阻碍着城市长效化管理。

三、实现通江县城市长效化管理的措施及对策

通江县城在不断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功能,如何让通江县城市管理科学、创新、与时俱进,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的需要,实现城市管理长效性,是通江县需要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现就如何实现通江县城市管理长效化浅谈几点对策:

6势群体就业,切实解决其生活出路,使其不再从事违法违章经营等。六是加强与国土、城建、工商、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部门的联系,实行信息共享,违规互控,组建工作组,开展联合执法。

篇7: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挑战与探索

教育部教高[]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同时还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近年来,我们在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中,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

1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1.1成立“行、企、校联合专业指导委员会”

依托龙江森工职教集团,与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环境监测站、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黑龙江省气象台等单位为代表的主要生态保护部门合作,成立“行、企、校联合专业委员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组织生产实习。校企合作各成员除开展上述任务外,还要共同进行专业核心的课程开发,制定课程标准,共同编写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教材,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专业教学团队和人才资源等内容。学校完成技能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企业完成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生的教学和管理。

1.2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1.2.1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与沟通机制

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明确院属部门、系部职责,并明确对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督评价,对工作效果进行约束与激励。校企合作过程也是沟通的过程,建立沟通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1.2.2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机制

企业参与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就业教育。一是针对需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专业设置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结合企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逐步实现以需定产,量身订做。二是建立科学实用的项目式课程教学体系。为适应校企合作育人,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项目式课程教学体系。

1.2.3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师管理机制

校企合作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加强专业团队建设。以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为重点,建立教师培养选拔、考核激励机制,教师轮流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使其通过教学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项目开发等成为懂生产、能开发、善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1.2.4建立校企合作的学生管理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学生约束与激励机制,出台《校企合作学生管理办法》,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对培养对象进行严格的选拔,在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对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与考核,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

2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专业的特点,按照“课内实践→生产性实训→综合性模拟操作→岗前实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路,目前已经建成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训室、森林资源保护实训室、纯净水生产实训室等9个,配有各种实验、实训设备百余台套,使用面积约1000平米,形成了具有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

在原有实践教学条件基础上,通过新建、扩建和改建,建成了在同类院校中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环境保护实训基地,新扩建见表2-1。

目前,包括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训室、森林资源保护实训室、仪器分析实训室、环境化学与分析、水污染控制一体化实训室、大气污染控制一体化实训区、环境信息实训室、微生物实训室、纯净水生产实训室等9个,其中,纯净水生产实训室20建成,主要仪器设备:大型纯水实验装置(哈工大生产)、实验室专用超纯水机、双级反渗透、大桶水罐装线等设备。按照纯净水生产要求建设实训室,建成全自动桶装纯净水生产线,真实在现纯净水生产情境。以纯净水生产实训室为依托,集实训、生产经营于一体。实训过程中所生产出的水经国土资源部哈尔滨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分析批号:2012C25)检测,完全符合纯净水标准。目前,纯净水生产实训室现已投入使用,学院办公系统开始使用该纯净水,良好的水质得到了教职员工的一致好评。

3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扩充和完善

学院先后与哈尔滨北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哈尔滨格瑞尼科技有限公司、龙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垃圾发电厂等十余家优秀单位建立了具有教学、技能鉴定、学生就业、教师挂职锻炼等功能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生产现场和设备、技术力量的优势条件,与校内实训基地优势互补、开放共享。

绿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哈市知名环保行业,与该公司共同建立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实训基地,采用轮换教学的形式,分批分拨的派送学生到真实工作环境中参与实际工作,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早日使学生熟悉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是我省生态建设的主体,森工总局环境监测站是以生态环境监测为主的专业机构,与我院同属森工总局。发挥行业优势,整合双方资源,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建生态环境监测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平台。承接森工环境监测站的部分工作项目,例如,生态环境保护、林区生态环境资料调查、林区水质分析等工作。在教师、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完成项目内容,在工作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现生产性实训。

3.1整合现有校外实训基地

对现有13个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整合,根据各企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分别建立认识型、体验型、生产(顶岗)型实习基地。如哈尔滨文昌污水处理厂是北方第一个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均由政府负责,属国营企业,其工艺、设备先进,但用人制度很严格,可确定为认识型和体验型实训基地;哈尔滨市北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是以建设和运行为主,属民营企业,用人制度相对灵活,可确定为生产(顶岗)型实习基地。

3.2开发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目前,我省环保事业发展很快,市场也日趋成熟,环保企业不断壮大。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继续开发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如哈尔滨格瑞尼科技有限公司是以室内环境治理为主的企业,具有较雄厚的实力,行业内知名度很高,市场份额也很大,以技术、设备与其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了新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通过实践教学环境建设,规范了教师、学生行为,并将职业素质、安全意识、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设备操作规程和设备保养等知识,融入到各“制度”或指导书中,师生责任明确,有章可循,管理有序。,专业申报了环境保护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4建设一支理实倶备、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团队

本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到国内外高职教育机构和企业考察学习,进一步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熟悉环保类行业工艺技术发展情况。通过建设,教学团队90%以上的专任教师参与了科研、教研、技术培训与社会服务工作,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专业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篇8: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挑战与探索

新媒体的出现大大影响了高校的方方面面的工作开展, 其中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也是影响颇大。它为就业提供信息交互、沟通便捷, 使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 方便、快捷、高效得进行互动与交流, 在新媒体背景中, 用人单位可以利用新媒体发布多样化的招聘信息, 毕业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各种各样的就业信息, 新媒体的优势无处不在, 但它同时也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的新的挑战, 高校在其中的监管作用显的尤为重要。

一、新媒体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促进作用

(一) 沟通平台多元化, 加强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大学生临近毕业, 大多在外实习, 尤其对于一些“2+1”模式的高职院校, 最后一年顶岗实习都在校外完成。辅导员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不能时时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 此时, 新媒体的介入为辅导员对在外实习期间的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大大的便捷。新媒体提高了多元化的沟通平台, 比如qq、飞信、微信、微博、人人网等, 辅导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在网上的动态更新, 全方面的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各种情况。通过这些新媒体, 免去了一些内敛学生对于面对面与辅导员沟通的尴尬, 增加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交流更加的自然和真实,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往往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需求和困扰, 更好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二) 信息传播即时性, 提升对就业形势预见性

新媒体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被誉为第五大媒体, 它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的传播与更新的速度快。即时性的就业信息让高校辅导员能快速洞悉就业形势, 更好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通过新媒体, 辅导员能及时了解行业内形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与满意程度;实习生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已经满意程度等等, 各种信息的即时性反馈, 让辅导员能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有真实有效的依据, 更好的帮助每一位学生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

(三) 获取信息多面化, 拓宽对就业信息的获取途径

新媒体除了速度快这一大特点外, 信息量大, 内容丰富是它的另一大特点。如今网络上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招聘网, 如“58同城”、“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等一些社会招聘, 上面云集了大量的大大小小的招聘信息, 在加上各大高校的就业网站, 学生能获取到就业信息的途径非常多, 信息量也非常丰富。这些信息能让学生快速了解行业需求情况, 通过筛选找到自己喜欢和适合的工作。

二、新媒体对就业指导工作带来的新的挑战

(一) 能快速正确的筛选有效就业信息

新媒体环境下, 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书籍、多媒体技术等途径获取各种就业信息。在这种信息化自由的时代, 往往会有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 将一些虚假信息散布在网上, 以诱人的薪资条件吸引学生, 赚取学生的免费劳动力或是发生其他更加严重的危害学生利益的事情, 学生一不留神就会上当受骗。高校辅导员就应做好监管的工作的, 能快速正确的识别这些就业信息, 筛选出有效的就业信息提供给学生, 更要教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提高警惕, 增强防范意识, 谨防诈骗, 保护自身的权益。

(二) 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心理

由于新媒体强大的传播速度, 各种醒目的信息总是冲击了大众的眼球, 作为“90后”的大学生, 更是对各种头条新闻倍加关注。“2014届毕业生超700万!”“就业形势严峻!”“月薪6000招不到一个农民工!”……种种信息让众多高校大学生对就业感到压力倍增或者丧失信心, 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就业心理问题。此时辅导员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 引导学生对自身条件进行衡量、分析和总结, 让学生做正确的自我评价, 努力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 通过新媒体技术寻找到时候自己的工作, 完成自己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能正确的过滤一些无养分的网络信息, 而不是过分放大一些信息, 徒增烦恼, 应该引导他们了解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的要求, 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以及其职业倾向, 认真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 建立正确的就业心理, 寻求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总结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而利用新媒体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高校辅导员, 要正确认识新媒体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双面性, 一方面要能利用新媒体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效性和全面性, 另一方面又要认清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正确应对。积极研究和探索新媒体时代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 着力解决好新媒体时代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率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美兰.《新媒体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8) .

[2]雷旭斌.《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中国市场, 2013 (21) .

[3]刘敏.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拓宽就业指导的新途径.西江月, 2013 (9) .

上一篇:关于唯美午安感言下一篇:2023届高考复习--字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