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2024-06-17

智慧城市的探索与实践(精选6篇)

篇1:智慧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2012NEC创新解决方案展 专题研讨会现场实录

~~智慧城市~~

【第一场:NEC在智慧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 演讲者:NEC中国战略发展部 总经理 唐力

唐总: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

我是NEC中国的唐力,欢迎参加2012 NEC创新解决方案展,我接下来就NEC过去几十年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工作向各位做一个汇报。

今天我汇报内容主要是NEC针对智慧城市的安心安全、防灾应急、医疗保健、智能社区、智能交通、智能物流、节能环保、和云计算等领域探索与解决方案。

首先我先对NEC做一个简单地介绍。NEC成立1899年,至今有113年的历史,目前在全球的员工超过12万名。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日企之一,NEC早在1972年中日邦交刚恢复时候就向中国引进了移动式卫星接收站系统。随后NEC在中国开设北京事务所,接着为国产化合作(技术转让)做了大量的工作。典型案例有首钢NEC(半导体)、天津NEC(交换机)、武汉NEC(光通信)、上海华虹NEC(半导体)等。NEC在中国还开展了解决方案业务,成立了中国研究院,开展了IT网络产品的销售。NEC大力拓展在中国的软件外包和国际采购,是日企在华最大的软件外包发包商。从2010年开始,为强化中国在全球事业中的重要性,NEC将NEC(中国)提升到与欧洲、美洲、拉丁美等各大区并列的同一级别,成为NEC的世界五大区域总部之一,统管NEC在大中华区的60家独资公司。

上面这张图展示了NEC在中国的IT服务方面的主要内容:首先,在纵向产业链上,由IT网络平台开始,往上到IT解决方案,再到高端IT咨询服务。从横向行业链上,包括政府公共事业,制造装备事业,流通物流事业等,以及和这些领域都相关的云计算,它包括IaaS、PaaS和SaaS应用服务,可以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我接下来向大家展示的是NEC针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诠释: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NEC首先构建4个层面的社会基础设施,其包括能源流,信息流、物流/交通流,和人流。在这些基础上构建智慧城市的各种应用。我们侧重于四个领域应用:首先是安心安全,比如说人脸识别和防灾应急等;接着是健康保健,比如说智慧医疗、老人中心、移动医疗等;再者是节能环保,包括楼宇的能源智能管理、电动车充电电池、和快速冲电桩等;最后是交通与物流,包括各类物流解决方案、仓储/运输物流解决方案、物流云平台、以及智能交通等。

在上述NEC针对智慧城市的众多解决方案中,我首先就NEC在安心安全/防灾应急方面 的解决方案做一个介绍。

首先,我介绍一下NEC的城市综合监管系统。城市综合监管系统,可以在四个层面(信息层面,交通层面,在能源层面,及安全层面)对城市的信息进行搜集,然后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对各种事件进行监督、管控和预测。

NEC城市监管中心在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首先通过各类视频监控和传感器收集城市各类信息和数据,然后通过智能化数据分析与统计,来把控城市状态,管理目标绩效,和发送报警信息等,从而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和降低城市运营成本。

NEC在防灾应急方面已有40年以上经验。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其中包括泥石流、台风、海啸等,针对这些领域防灾应急,NEC通过40多年探索,积累许多成功的经验。防灾系统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复杂,从纵向组织上看,它涉及了中央、省、县、街道等方面,从横向行业上看,它涉及了气象、营救、公安、医疗等方面。NEC防灾应急系统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首先是信息搜集,然后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对灾害进行预测和预报,接下来就是针迅速地制定对灾后应急处理,以及迅速反馈灾情等。目前日本所采用的地震活动系统和火灾检测系统,都是大多NEC提供的,典型的案例就是3月11日大地震中,NEC的系统做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地震的S波到来之前,检测出地震大致发生的地点及强度,成功地预报了地震的到来,因此及时启动了部分制动系统,从而减少了地震造成的灾害。另外,针对火灾消防应急事件,NEC的系统可以通过信息搜集,尽快获取发生灾害发生的地点,通过GPS定位,通过计算机对救急车自动发出出勤指令,这样增加了消防车、救护车在5分钟之内到达灾害地点的比例,大大提高了生命的救活率。

NEC的防灾应急系统与设备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灾害对策本部、防灾信息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地上无线系统、数码通报通信系统、数码移动通信系统、早期地震警报系统、和海底地震海啸观测系统等,在NEC的日本的防灾应急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日本防灾应急系统分为三级,最高级系统是唯一的国家级系统,是由NEC提供的;第二级是大中型的系统,相当于与中国的省、市一级,NEC的市场占有率是73%;在第三级的区、县、街道级的系统中,NEC占有38%份额,所以说,NEC是日本防灾应急领域中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一家企业。

下面这张图显示的是:NEC在河川水位监控方面解决的方案,它通过各种传感器和红外及高感度相机来监控河流的水位,通过无线设备来远程遥控或无人监控,实现河川的闸门控制,从而降低水灾的发生。

下面这张图显示的是:NEC如何通过光纤传感器来监测数据中心/机房/空调的异常温度

以实现火灾预警。,用光纤作为传感器,可以对不规则物体的温度进行远程测量,例如,对在机房中对空调设备进行温度监控。与传统的“当火灾冒烟之后才能发现”模式不同,NEC的方案在火灾发生之前就能对火灾进行预警,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液化气罐、煤炭传送带、和各种光缆和电缆的火灾预警。其中一个红外摄像头可监控半径10公里的范围。

另外,NEC还有针对森林/矿山/电力设备的火灾防护的远红外视频监控系统,且已在内蒙古得到成功应用。

下面我介绍下NEC世界一流的人脸识别技术:众所周知,人脸识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NEC在这个领域已经耕耘了几十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例如,NEC在近期全球著名的NIST测试中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 在准确性方面,NEC的出错率是仅为0.3%,大大领先其它厂商,几乎是主要竞争对手的十分之一;在测试速度上,完成对160万张照片比对NEC只需0.4秒,也为第一;另外,当遇到人脸拍摄角度有所倾斜或者戴眼镜人物时,NEC的人脸识别依然保持较高的识别率。NEC的人脸识别系统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例如香港和澳门海关的自动清关系统采用了NEC的人脸识别技术,另外泰国、越南、新加坡的电子身份系统中也采用了NEC的人脸识别技术。

除人脸识别以外,NEC还拥有领先的智能视频监控技术。近几年,随着视频监控摄像头越来越多,对各种海量视频数据的智能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NEC的视频分析技术可实现根据人物特征的描述进行智能检索,比如, 可以以“穿黑色裤子的中年男子”为条件对视频数据进行智能检索,系统通过智能分析和对比,实现在各种海量视频中对可疑对象的快速筛选。

在为大家介绍了NEC针对安心安全/应急防灾方面的解决方案后,我将就NEC在医疗保健和智能社区方面的方案做一个介绍。

NEC有一个完善的HIS系统,不仅可管理病人的各种电子病例信息,而且还提供无线医生站和无线护士站等方案。图上这边是NEC移动护士站,右边显示的触屏电脑是NEC在全球首家推出的双屏的触屏电脑,可供护士和医生使用,以实现医嘱管理、交接班管理、生命体征信息管理等。接下来是医院临床数据共享系统,它可以帮助不同诊所共享病人在过去各个不同医院所拍摄的CT和超声波等图像等临床诊断信息。

下面这张图显示NEC医疗和养老方案,它是基于云计算的综合解决方案,可针对养老中心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它通过移动终端定时检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比如说脂肪、血压,心电图),实时传送到数据中心的监控系统,中心系统针对有问题或者近期变化比较大的状况进行抽出,根据病人的情况安排电话问诊或上门治疗。除了健康监控以外,NEC的养老

系统还可提供安防监控、定位服务、娱乐管理,员工护理等服务。

下面这张图显示的是NEC的客流监控系统,与目前市场上类似产品相比,NEC产品的产品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具有非常高的精确度。为什么NEC的系统具有非常高的精确度呢?因为一般系统是通过数人头来监控人流,而NEC的系统通过把人头和身体锁定来监控人流,因此具有较高的精确度。此外,通过与人工智能相结合,NEC的系统可以对客流在某一个时间段、在某一个方向上、某一个地点上针对不同的性别和不同的年龄段的人进行分析统计。

这张图是NEC智能社区的解决方案,它包括智能感应车,感应门禁,智能楼宇,智能一卡通等,可提供综合的社区解决方案。

接下来是NEC的智能楼宇解决方案:首先是能源可视化,接下来是物业管理,它包括人员的定位管理,门禁管理,视频监控等。此外,NEC将云计算技术运用到楼宇的智能管理中,客户不需要在第一个楼里面设置监管中心,只需要在一个区域设置一个监管中心就可以了,从而减少了运营成本。

下面是NEC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它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智能能源,其包括能源的按需分配和用量管理;其次是家庭自动化,它包括对开关、遥控、感应、照明、空调进行智能化管理;第三是通信功能,包括对数据共享管理等。最后是家庭健康管理,可以对血压、心电图、体重、脂肪等等进行测量,然后上传到健康数据中心进行检测。

以上是NEC针对医疗保健和智能社区的解决方案,接下来我将对NEC在智能交通和智能物流的方案做一个汇报。

首先介绍一下NEC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它收集移动车辆、汽车尾气、视频监控、感应地丁、信号灯等信息,然后利用NEC的专利算法进行人工智能处理,来分析信息和预测路况,并通过多媒体方式对外发布交通信息。比如,交管部门可实时了解车流信息,政府部门可实现应急指挥,增殖服务部门提以提供公交指南和公交物流信息服务。这三张图片显示的是NEC在中国导入的“通过RFID和智能视频检测交通流量与违规”的应用案例,通过对视频的智能分析来捕捉交通违规车辆照片和自动识别车牌。NEC的先进的车牌识别技术,甚至在逆光、强光、摄像角度倾斜较大情况下也可以正确识别出车牌号码。

下面是智能公交系统的一个案例,该系统已在日本东京导入,它可通过网络、手机短信、智能公交车牌等多种渠道,为乘客提供公交车信息(包括到达地点、现在位置、运行状况、时间表、费用)和交通新闻等全方位公交信息服务。

这是NEC智能停车解决方案的一个案例,它可通过红外或RFID技术探测目前车位是否有车停靠,并在智能车牌上显示出最佳和最近的停车位。

这是NEC在针对地铁的换乘或车站解决方案,其中的电子钱包可以方便乘客在车站零售店或者付款机进行小额购物,它不仅是可通过一卡通来实现小额购物和乘车功能,也可以将芯片植入手机里面,通过手机来乘车或购物。

这是NEC在物流方面的解决方案,它包括信息中心系统,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同时也包括生产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

这张图是NEC仓库管理系统的简单说明:它分为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可实现入库、进库、出库管理等管理,NEC的运输管理系统可以覆盖从订单审核介入,装车管理,车辆发送管理,图中监控管理,卸车管理,接车管理,和评估等各方面。另外针对不同企业自己所用的仓库管理和运输管理系统,NEC还提供通用基于云计算的物流平台,可将各个不同企业自己的物流管理系统相接,实现全程管理与监控。这是一个NEC将温湿度传感器与和RFID相结合来实现对物流全过程监控的案例。

以上是在智能交通和智能物流的方案,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NEC在节能环保、废水处理和风电方面的解决方案。

首先,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NEC不仅可为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的提供高效锂电池,而且还可以提供非常优异的快速充电解决方案。NEC快速充电方案有三大特点:第一是高速充电;第二是保护电池寿命,快速充电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电池寿命影响大,NEC快速充电采用传感器检测电量,并对充电量进行智能控制来应用最优化的充电模式,从而将对电池的寿命影响压缩到最低;第三个是安全,一般的快速充电站必须安装在远离汽车加油站的地方,而NEC快速充电站非常得安全,可以建在加油站里面。

接下来是NEC的BEMS“如何实现对于楼宇能源使用的检测与最佳控制”:首先,NEC的BEMS可实现能源可视化,它通过监控能源使用、温度、湿度、传感器,RFID检测,实行对楼宇使用能源情况的可视化,然后,BEMS通过对照明设备、空调设备、卫生设备的最佳控制,达到节能和优化目标,这也是一个通过云计算来实现BEMS的案例。

下图一个是NEC针对数据中心提供节能和绿色环保的设计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NEC的蓄电池解决方案,它不仅包括对不同分系统(比如说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的发电方和配电方所需的蓄电池的解决方案,而且包括针对使用方(比如说工商、商业楼宇、家庭)在用电方面所需的蓄电池解决方案。

这张图是NEC针对风力发电解决方案:众所周知,风力发电不稳定,非常容易发生故障,一旦发生故障之后很难确定故障发生的原因,修理周期非常长。NEC通过在风力发电设备的关键部件上设置传感器,实现各个主要零部件运行状况动态检测,并通对搜集数据的智能

分析来预警异常情况的发生,从而提前安排维护和修理,以减少故障发生。另外,NEC的系统可在故障发生后,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原因,从而缩短维修时间和提高维修效率。

这张图是NEC在环境服务方面的解决方案:首先,NEC针对各种环境保护问题,可以提供咨询服务,通过环境测量来协助制定应对土壤地下水污染的对策;其次,针对所发现问题,NEC利用其系列的专利技术,可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和解决方案,NEC尤其擅长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的解决方案。

最后,我介绍一下NEC针对云计算及高效运营平台方面的解决方案。

NEC在云计算解决方案覆盖了软件、硬件、平台、服务、和终端的各方面:首先,在基础软硬件方面,NEC可以提供服务器、存储设备、软件运行平台、数据库等,其次,在云计算的平台方面,NEC可提供从IAAS平台(RIACUBE)、PAAS平台(CloudManager)、M2M平台(ConneXive)等全线产品,并针对不同行业提供基于云的行业服务。第三就是云终端的解决方案,它包括NEC首创的双触屏本电脑等。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NEC的IAAS平台,它包括两个平台,第一个是针对硬件设备的管理平台,如服务器和存储等进行监控,如果某一块硬盘出现故障的时候,系统会自动切换到正常的服务器和硬盘上面,第二个是对生命周期进行全程管理的平台,它可提供计划、设计、构件、运维管理、和性能改善的全方位管理。

其次,是PAAS平台,即CloudManager, 它可提供服务管理,租户管理,合同管理等功能。

第三个属于现在非常热的M2M的平台,NEC的M2M平台叫做ConneXive,它可提供一致化方式来搜集各类行业传感器的检测数据信息(如农业、工业、物流、能源等),针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提供高性处理和分析,然后为各种行业应用提供平台服务。

第四,就针对大数据处理。随着云计算和移动设备广泛应用,产生大量数据,从而对大数据的处理提出了挑战。NEC可提供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实现对大数据库的高效、快速的处理。

第五,基于云的SAAS应用服务。通过设在各地区计算云计算中心,NEC可提供丰富的SAAS服务,比如说企业的信息平台,温度监控系统,ERP监控系统,在线学习,人才管理,档案管理等。

接下来我讲一下NEC在行业云计算方面的成功案例:

首先、针对汽车方面云计算方面,NEC的方案不仅包括汽车制造和销售的解决方案,而

且也包括针对保险公司、广告公司、零售店、4S店、汽车用户的云计算服务。这张图显示NEC针对电动车的TELEMATICS系统,其中所特有的充电桩设备,可以监控显示充电量和预警。

下面是NEC针对教育方面的云计算服务。NEC的教育云计算方案是跟北师大联合开发的。它通过将云计算与北师大师资相结合,将所有中学课本都输入到数据库中,使学生可通过双屏的终端进行交互学习。例如在课堂上,当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可即时发现哪几个学生提问,针对问题,答错的有多少,答对的有多少,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通过云计算系统,可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做出评估。这个系统已在深圳、北京的某些中学投入试用和使用。

第三、是NEC的云计算在酒店行业的应用。NEC酒店云计算方案不仅覆盖了通用的酒店业务管理,还包括相关周边业务的管理,例如餐厅的网上预约,积分管理等。NEC酒店云计算方案目前在日本大型城市的酒店中拥超过900家客户,在日本的占有率超过60%,处于第一位。在世界其它国家的大型酒店,包括喜来登等都有成功的案例,在中国多家四、五星级的酒店中也有成功的案例。

第四,是NEC在全球云计算中心的使用案例。NEC在日本有数十个云计算中心,在欧洲、美洲也有很多的云计算中心,在中国的大连设有一个云计算中心,可在全球范围内向客户提供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

以上,是我对NEC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所做的简单介绍,如果各位对这些方案有兴趣的话,请到展位进一步了解和探讨,谢谢大家。

篇2:智慧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冀州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面对城市管理新形势,冀州区城管局坚持“用心用情为民服务、精益求精管好城市”服务理念,采取新思路,不断打造城管工作新亮点。

一、强化“大城管”建设体制机制持续优化

一是执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深入贯彻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精神,以及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我区出台《中共衡水市冀州区委、衡水市冀州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重点完成住房城乡领域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等工作,按照要求时间节点顺利推进城市管理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二是长效管理体制日趋完善。持续推动智慧城管系统优化升级,优化完善信息采集模式,加大疑难问题协调督办力度。同时,积极推进“非接触性执法”,利用无人飞机科技更好地发挥部门联动机制作业,“不动声色”地锁定证据,采集员步行采集案件,提高数字城管案件上报的准确性及执法效率。

三是基层基础建设全面加强。进一步加强街道层面城市管理的统筹协调,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业,1 推动城管执法力量联动开展,城市管理问题快速发现和处置能力得到有效加强。同时,不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及时发现、投诉举报城市管理问题。

二、推动管理质效“大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一是强力落实,创一流业绩。“城市管理工作就是为群众服务,要坚持‘实、精、严、快、新、好’的工作标准”,环境卫生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难点工作。自环境卫生实施“以克论净”的深度保洁模式以来,区城管局环卫工作从原来的粗放式管理,转为量化评价,城市也逐渐摆脱土多灰多的旧印象。今年以来,我区大力开展“洁城行动”,目前累计洗扫近168万平方米,冲洗580万平方米,让城市卫生展现出清新形象;实行“一日处治”工作方式,为全力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从各个细节入手,相继开展占道经营集中整治、重点摊点摊贩规范、渣土车查处、露天烧烤治理、非机动车停放整治,同时,实施提升容貌景观工程,对积存垃圾、白色污染、广告牌匾、违法建设等进行集中整治,今年以来清理流动摊点320处,清理店外经营283处,撤除乱扯乱挂条幅132条,查扣乱摆乱放灯箱53个,清理违章占道物品420处,拆除违规牌匾630块,查扣露天烧烤经营9起,查处“一区三边”违法建筑24处(现已拆除16处),查处“三沿两环”违法建筑50处(现已拆除45处)累积清理垃圾600吨。

篇3:智慧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3 智慧城市国内标准化工作进展

目前, 在“智慧城市”建设热潮背后, 是巨额资金投入。工信部的数据显示, 仅2012年, 全国就有320个城市共投入3 000亿元建设“智慧城市”。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数据, 仅在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中, 影像获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等地理信息产业的产值就达到300多亿元。相对医疗、社区等, 智慧交通的成果比较好量化, 经济效益也明显, 因此是“智慧城市”建设中最热门的投资领域之一。仅在该领域, 未来的投资规模就达到千亿元级别。“智慧城市”的基础是信息畅通, 要达到全城一盘棋, 首先需解决数据、信息资源真实、可靠、共享、互联、可复用、安全, 但目前缺少制度和方法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 各部门对数据各取所需, 并作为保密信息控制在部门内部, 使数据不能有效共享和使用。业内期望来自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政策、标准能够统筹规划全国“智慧城市”建设, 避免智慧城市盲目建设。

3.1 国内标准化工作创新机制

2014年1月30日, 国家标准委批准成立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目前协调推进组成员包括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农业部办公厅;总体组成员单位包括技术委员会、研究机构、院校、企业、联盟与地方四类成员共57家;专家咨询组包括国内智慧城市标准化各技术领域14名专家, 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其中, 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负责拟订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战略和推进措施, 制定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 协调我国智慧城市相关标准的技术内容和技术归口, 指导总体组下设各项目组开展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制定、国际标准化和标准应用实施等工作。已形成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 已梳理3 000多项相关标准, 分析研究了智慧城市标准需求, 拟提出20余项智慧城市国家标准立项建议, 形成在研的5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草案, 并于9月形成征求意见稿, 已形成《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2014》征求意见稿等标准化成果。

3.2 重要标准技术成果

(1) 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

总体组在论证智慧城市的标准体系时, 基于实际需求, 把握以下重要关系:新标准与已有标准的关系、急需急用标准与后续标准的关系、先进超前标准与我国技术和产业实际现状的关系,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构建与现有标准全方位对接等。在基础技术标准方面, 除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基础技术标准外, 一般按照国家和行业基础技术标准开展。根据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的需要, 对现有各行业信息化中涉及的数据格式、产品要求、通信网络、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安全等标准进行梳理和修订, 将其纳入到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中。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中需要制修订的标准数量至少达数百项, 并且一些标准还需在以后业务发展中不断构建。因此, 按照“急用先制定”的原则, 目前阶段的标准化工作主要定位在初步构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 以智慧应用示范工程、智慧城市试点项目、智慧应用服务系统建设为依托, 制定急需急用标准。智慧城市处于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之中, 技术需具备前瞻性, 所以标准研制工作也要有一定超前性, 标准不仅仅是对当前技术总结, 同时也是对当前技术引领, 通过具有前瞻性的标准来指导技术和产品研发。构建智慧城市是一项应用性极强的工作, 标准体系的构建必需紧密结合城市发展的需要, 既要借鉴国际标准化工作成果, 统筹协调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的同步推进, 又要针对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求开展标准研制工作, 才能确保标准真正的落地和产生积极影响。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我国智慧城市总体性、统一性、体系性的规划, 为后续智慧城市国家标准项目申报及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促进智慧城市健康、持续和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 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物联网、云计算、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众多技术和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市民生活等诸多领域, 信息化系统内外部接口多, 信息和系统开放共享和协同互动的要求高, 此外, 智慧城市的安全保障问题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技术问题, 这些特点使得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更加凸显。

目前, 总体组在国家标准委的统一指导下, 已形成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及标准明细表征求意见稿, 后续将启动广泛征求意见及修改论证, 将于本年度向社会发布试行稿。

(2) 在研国家智慧城市标准项目

国家标准委于2013年7月立项5项智慧城市国家标准项目 (见表2) , 按照总体组初步规划的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 该5项标准为基础标准中应最先制定的标准, 分别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总体组同时已启动2014年智慧城市国家标准立项研究工作, 对急需制定、迫切需求的标准优先考虑立项, 目前拟建议新立项14个类别20项左右的国家标准, 支撑我国各类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及城镇化发展需求。

4 智慧城市标准化需求及标准差距分析

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工作不是零基础, 而是在已有信息技术标准、城市建设标准、信息化应用标准等基础上, 开展推动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更高级阶段。目前, 总体组对于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工作, 始终坚持从多个角度考虑和分析, 对于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需要遵循的现有标准;第二类为针对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重点研制的新标准;第三类为根据智慧城市不同场景需求, 需要制定的标准实施指南。总体组在梳理了3 000多项相关标准及对比分析国际、国外相关标准化成果和趋势的基础上, 组织论证了一批急需尽快研制的标准项目, 并给出了建议, 在术语定义等14个标准类别中提出了首批急需制定的14个类别20项左右国家标准项目建议 (见表3) , 后续还会提出标准化路线图和战略规划等标准化差距分析研究结论。根据国内3 000多项已有相关标准的标准化差距分析结果, 首批项目建议及标准化需求较为明确, 立项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已经过总体组内部多次讨论。目前各个项目仍需经过广泛征求意见、论证并最终形成结论的过程。

5 智慧城市国内标准化工作建议

响应、拥护和贯彻国家、城市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健全城市精细化管理体制机制,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统筹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市容环境管理的体制机制, 推动管理重心、专业职能下移, 提升基层服务管理能力。推进城市管理网格、社会服务网格、社会治安网格有序对接, 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与城市运行监测平台信息共享。建立地下管网综合管理体制, 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 提升城市运行监控和预警应急能力, 保障水电气热供应和安全运行, 做好垃圾、污水处理工作,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 鼓励企业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创制, 完善产业转型升级机制, 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强化节能、节地、节水、人口、环境、技术、安全等准入标准。

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建议:

(1) 研究标准制定工作的创新机制

标准研制以企业为主体, 服务于企业和城市, 倡导用户与企业积极参与我国智慧城市标准研制。建议各地方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用户单位与承建企业高度重视智慧城市标准研制工作, 积极将典型、有效、自主的智慧城市应用实践经验固化为标准, 提升我国智慧城市标准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并在智慧城市规划、实施、验收、运行中加强标准的实施, 提升我国智慧城市标准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建立企业标准、联盟标准研制及推广机制, 提升智慧城市标准形态的多样性和互补性。两年来, 经过全国信标委SOA分技术委员会组织智慧城市标准与应用研讨会、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和推动国家标准研制等, 取得了较大突破, 支撑我国国家标准的研制, 征集和形成了一批智慧城市建设优秀案例和解决方案, 对后续标准的发布、实施、推广、验证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形成了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标准从实际需求中来, 凝练优秀案例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案例教训、推广标准应用和落地等实践经验。

(2) 标准应用推广和实施

标准研制过程采用边实验边验证的途径, 确保标准的落地、适用、推广和实施。标准应用推广过程结合标准宣贯, 标准验证、标准试点及推广, 最终达到以标准为核心推动力, 推进智慧城市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促进标准国际化发展

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和与国际其他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合作, 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同步推进, 将我国国内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积极向国际标准化成果转化, 扩大我国的标准影响力, 培养一批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专家, 反哺国内智慧城市标准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Uniti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2014 Revision[EB/OL].NewYork:United Nations, 2014[2014-07-05].http://esa.un.org/unpd/wup/Highlights/WUP2014-Highlights.pdf.

篇4:智慧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对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与认识

智慧城市建设方略与路径

宁波是为数不多“城市整体”规划的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作为主要利益相关方制订和参与决策,设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制(例如2010年即成立的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了智慧城市规划发展研究院等;在市级政府推进建设两年后,又广泛引导各县(市)区开展试点探索,自上而下地推进覆盖全市的智慧建设,形成了“顶层设计”模式。在智慧城市治理方面,宁波表现了强大的政治投入,除制订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设立相应组织管理外,还建立了智慧城市推进与过程的各类管理机制,制订了绩效测度和评估论证程序,因而有助于提高项目决策和治理水平,表现出较高的智慧治理成熟度。在推进实施方面,制订了一系列中期和年度的行动计划,如2013年就有《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2013年智慧交通项目建设计划》启动智慧交通一期15个具体项目等,并且依据绩效测度和评估程序的例行年度检查。

【启示】 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具有较慎密的推进思路,触及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些深度内容;同时,培育了一支高度敬业的建设队伍,设置了创建智慧城市工作的绩效评价、实施目标管理及其工作流程,构成了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要素。

破解体制难题,探索最佳实践

在整合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上,宁波市通过“云管端”的架构,构成数字化的“城市空间”。如2013年以来提升了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实施了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和信息安全等三大工程,构建了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目前正在启动建设城市公共物联网建设。在软件与数据基础建设方面,当初政府强力推进、多年悉心建设出台的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信用数据库和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等,破解了其他城市目前仍然面临的数据统一体制难题。

在提高城市的开放度上,政务数据开放已成为多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配置,也因而创造出开放数据产业的巨大机遇;但政务数据开放在各国都是一个过程,会受到当时体制及利益的强大约束。宁波认识到信息整合共享的难度和重要性,分别以政府行文的方式,形成了包括基础数据库等政务云平台的共享机制建设和智慧应用系统信息共享机制创新,在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是具有先进性的。笔者于2014年底参加对宁波各区县市年度智慧城市建设的考评中,对海曙区政府数据的开放及其社会应用水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协同合作的建设-投资模式上,各国智慧城市投资-建设的主要模式为政企合作模式(PPP)。宁波智慧城市发展资金来源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筹款,但突出了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以重要领域重大项目带动智慧城市整体建设的特点非常鲜明,政企合作模式中的“公有”部分也表达得比较充分,如2013年全年确立的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10个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在城市网络信息公共服务的i-Ningbo建设中,还探索了可持续的建设-投资-运营模式。宁波关于智慧项目建设主体的探索又是多元的,例如省级示范试点“智慧健康”,主要由政府(市卫生局)主导建设;而省级示范试点“智慧物流”则较多地体现社会力量的投入。

【启示】 宁波在智慧城市设计、投资建设、治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以及新兴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均具比较鲜明的先行特点,其中不乏具先进性、可复制性的要素和案例,应当提炼出可资借鉴的智慧城市建设“最佳实践”。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政府主导建设投资模式下,如何达成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仍需探索。

研究创新,指导实践

宁波在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即表达了对这个新领域专业研究的高度重视,较早地设立了市级智慧城市研究机构,独立制订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参与部委、中国工程院和省市的相关重大课题研究,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2014年宁波被列为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从一个新的视角按“国际惯例”来重新审视智慧建设的若干重要课题,例如对利益相关方、智慧治理、融资建设、价值评估、商业模式等的重新诠释,并有机会对诸如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发展、衡量智慧建设投资的社会回报等国内关注相对较弱的领域进行探讨。

【启示】 智慧城市需要理论指导。宁波先行开展了基于政府、企业、学术机构“三螺旋”架构的智慧城市研究模式,并参与和指导智慧城市实践,可资后来者借鉴参考。另一方面,相信宁波实践会对中欧智慧城市比较研究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智慧产业与智慧经济

“智慧经济”是智慧建设的重要维度。2009欧盟提出了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六维度”概念。笔者在2014年对新加坡“智慧国”建设考察和参加巴塞罗那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等的国际交流中,深感国际同行也多寄希望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附加值的智慧(经济)产出,并探求解决智慧建设投资回报(ROI)的难题。智慧经济的技术分量,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表现的产业能力,也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期待。据世界经济论坛《2014全球十强信息经济体》报告,成功创建“智慧国家”的新加坡形成了“知识密集型经济”,引人注目地名列第二。国内浙江省20个智慧示范试点,都部署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容;2014年杭州提出“智慧经济”发展目标;《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更是浓墨重彩地提出了“智能制造推广工程”等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和“互联网经济培育工程”等智慧产业倍增发展行动。

宁波重视智慧产业的发展.连续3届宁波智慧城市博览会总计获得61个智慧城市项目落地,投资总额超过280亿元;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两化融合示范为契机,达成新增的较高比例信息消费,拉动智慧产业发展;探索了以先进技术驱动城市实体经济增长,例如德国SAP公司、宁波中之杰共建“中小企业信息化云服务平台”提升企业信息管理水平。

【启示】 在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并重的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产业或智慧经济,必将是持续关注的重要维度,也是调动各利益攸关方积极性、达成智慧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兴技术推进“智慧的产业化”,可持续的智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模式等,都应当结出累累硕果。

从宁波的先行和全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的项目建设来看,我们所期待的智慧城市建设“浙江军团”的崛起包括:涌现一批优秀的智慧城市示范案例;提供若干领域的行业或部颁智慧项目标准;广获认可的浙江省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卓有成效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融资建设模式、业务运营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发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大型平台和系统软件;具知识产权及推广价值;改善民生、可感知体验、有公民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政府数据公开,形成开放的数据资产;专业理论建树上,有量化数据支持的学术论文专著和科研项目成果;促进城市经济和相关产业增长;智慧城市建设人才辈出等等。

期待“宁波智慧2.0”

“智慧城市”建设,似乎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人都在谈论它,每一次城市会议都会涉及它;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却从一开始便与众不同。从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探索、破解、创新、传道,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先行者的开拓,为后来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示范:提供了一个当下智慧城市的标杆、构筑了强大而现实的智慧愿景、形成了组建立体建设队伍的架构(笔者所见国内敬业能力最强的智慧城市建设管理队伍)、甚至可资借鉴各类智慧项目的评价模型、从而精确了建设目标、优化了建设方案,诸如此类悄然融化在国内众多后续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中。对此,人们应当对宁波智慧城市的先行探索表达由衷的谢意。

但人们对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预期却不会丝毫减弱。在智慧城市建设百舸争流的今天,追兵渐近,后来居上,宁波是有压力的:如何让市民、企业有更多更好的智慧感受和体验?智慧项目建设投资的PPP合作模式如何深化?智慧产业如何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政府如何协同力量表达足够的智慧建设动员力?俨然是期待宁波的“智慧2.0”了。我们已认识到,智慧城市没有定式,破解城市难题的智慧路径也不一而同,智慧建设的结果将是最严峻的考验。

我们有理由期待宁波智慧建设的更臻完美:

期待智慧项目有更多可体验、可感知的内容。一方面,城市的建设者和市民等,都期待看到智慧建设带来的直接好处;另一方面,智慧建设的后来者,也瞄准着宁波先行的标杆示范,例如,如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表达的城市新型“智慧”。

期待技术红利(或智慧红利),创造城市发展新引擎。国际经验指出,新技术应用的规模、复杂性以及较高昂的投资成本,都会是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我们期待在宁波智慧建设中,考验的技术应用效果,特别是考验各类新兴技术的经济效果,观察先进技术驱动城市实体经济增长,引领若干高端领域“中国制造”崛起的可能性。

期待宁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宁波智慧建设在多方面具有先进性和可复制性,应当通过适当的营销和宣传、通过表征城市国际地位的旗舰项目(如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人才汇聚之地、技术集成与社会融合的标杆等),获得国际智慧城市建设大奖。

开放的数据作为城市重要资产。开放数据作为新兴资产类型,需要象其他资产一样地核算、管理和精心配制,支撑与实体经济并行的“第二经济”(麦肯锡,2003)。智慧城市建设积累的数据有望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如何开发基于可信数据集的新业务与新服务广受关注。而智慧技术将通过开放数据,支持包容性的经济(inclusive economy),为市民和企业创造新的机会。如果说,国际智慧城市理事会将人们平常谈论的诸多智慧建设项目,定义为城市管理当局的“责任领域”,延揽为政府“自己份内”的工作,那么在当今的中国城市建设中,长期主掌公共数据的政府,有义务开放各类政务和业务数据,还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期待宁波部署更多“可公开”的公共数据和信息开放,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提供开放的数据平台,并在管理上设置具数据与分析中心的CDO(首席数据官)角色,支持和辅助未来城市的智慧决策。

篇5:智慧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文/株洲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支队长 黄耀斌

2010年7月,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通报2008至2009年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等级评价:“株洲”从全国参加评价验收的394个城市中脱颖而出,在新增的四个一等管理水平城市中榜上有名,正式跻身“全国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城市”即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株洲人由此再夺一张含金量极高的国家级名片。然而,“创模”夺牌成功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一劳永逸,株洲的城市交通管理是否就攀上了最高峰。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株洲交警已经开始城市交通管理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城市交通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动因

在株洲市提出创建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之初,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建立城市交通管理长效机制的理念。市委书记陈君文在株洲“创模”时曾多次强调:“创模”不是为了拿牌子,而是要切实改善我市的道路交通环境,不断满足广大市民的交通需求,为全市人民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畅通的出行环境。株洲“创模”取得成功时,他又强调:“创模”虽成功,创建无止境。“创模”成功不代表一劳永逸,“创模”难、“保模”更难。2010年8月2日,在株洲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以下简称支队)视察指导工作时,他再次强调:检验“创模”成效的关键不是奖牌,而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全市各级公安交警部门要在“创模”成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的新方法、新手段。特别是要认真围绕“如何提升队伍素质和工作积极性”这一课题,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治性措施、经济性措施和导向性措施,进一步提升民警素质和工作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大路面交通秩序的管控力度,尤其是对机动车驾驶人的管理力度;要扎实做好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全力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株洲市“创模”成功,广大交通参与者在享受“创模”成果的同时,对城市交通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株洲城市交通管理当前还存在一些与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不相称的现象:一是交通违法行为一定数量地存在。路网不完善、结构不合理,交通供需矛盾的凸显,群众的守法意识不强,交通参与成分复杂以及路面勤务管理的不完善等,导致各类交通违法行为还一定数量地存在,严重影响了株洲市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二是道路交通事故时有上升趋势。由于城市交通的急速增长,人、车、路、环境的矛盾日渐凸现,加之安全责任机制不够落实,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真正形成以及群众安全意识不牢等,导致道路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和损害了老百姓人身和财产安全。三是市民交通安全意识还不够高。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效果不佳,部分交通参与者交通法规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违法严重。机动车闯红灯、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行人不走人行道、横跨交通隔离栏等现象随处可见。四是群众对交通管理工作还不够满意。在违法处罚、驾驶人考试、车辆上户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上,交通管理的服务意识还不够强,服务程序还不够规范,服务流程还不够便民,群众对交警工作的满意程度还不高。民警在执勤执法过程中还存在水平还不高、执法能力还不强、对有关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不到位、执法不严格不规范等现象,群众投诉还时有发生。

二、城市交通管理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市民的交通需求是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永恒的追求。公安交警作为道路交通管理的职能部门,作为”创模”主力军,必须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指示,必须顺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呼声,积极创新社会管理,谋求建立城市交通管理长效机制。

(一)以勤务制度改革为抓手,建立交通秩序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构建有序交通。制定并实施《株洲市交通秩序勤务管理与考核办法》,彻底解决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路面见警率低、管控率低的问题。对城市道路实行中队、民警包片包段划分责任区、责任路段,将城市道路按照道路等级、交通流量、通行状况等情况分为三级实行管控的勤务管理新模式。各大队每月制定勤务安排表,明确各岗点、路段的执勤民警及上岗时间,秩序工作考核小组对民警责任路段的交通违法行为按月考核,在民警责任路段内发现的违法行为数量以及违法行为种类相应扣除精细化管理考核分,并按月进行排名通报,考核结果作为民警精细化管理考核奖金发放、评先评优和晋职晋级的主要依据。支队秩序管理部门对城市各大队交通秩序工作进行考核,按得分高低进行分组排名,排名第一的大队人均奖励300元,第二名人均奖励100元,排名末位的每月扣精细化管理考核奖100元。对连续两个月排名最后的大队,大队主要领导要在支队队务会上说明情况并作书面检查,连续三个月排名最后的大队主要领导和分管秩序的副大队长,支队将报请市局建议予以免职。

(二)以强化交通安全责任为抓手,建立交通事故预防长效机制,着力构建安全交通。强化政府部门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发挥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作用,建立健全以各县(市)区政府为责任主体参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工作机制,将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部门,由政府主导对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领导干部年度政绩考核,重特大以上交通事故实行责任倒查,对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的,一律严肃追究责任。强化客运企业、车属单位的主体责任。与交通、安监、城管等部门协调联动,严查营运车辆交通违法行为,出租车车均违法数排名靠后的,采取限期整改、停业整顿、调整经营权以及限制竞牌资格等处罚措施。对公交车违法按线路车均违法数排名并以此作为核发司乘人员、管理人员工资奖金的依据。与市直机关工委、政法委、警备区、创建办等部门联动,采取联合通报、媒体曝光、责令停驶车辆、责成违法人、车辆管理责任人说明情况以及接受诫勉谈话等措施,加强公务用车、军警车等车辆管理。强化交通秩序管理。建立交通秩序整治常态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摩托车闯禁区、不戴头盔,机动车闯红灯、违法掉头、不按规定车道行驶、不系安全带、酒后驾驶等影响道路通行秩序和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常态化管理,同时将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违法行为纳入常态整治范围。优化交通成分。报请市政府发布公告,分步实施禁摩限电措施,如城区取消摩托车登记,禁止外地摩托车驶入城区,对城区三轮摩托车进行回购、补偿,提前报废,在主城区、主干道逐步实行摩托车、电动车禁行等等。

(三)以打造交警优质服务品牌为抓手,建立交通管理公共服务长效机制,着力构建满意交通。积极推进“大车管”建设。加快车、驾、检融合,建设“环境舒适、程序优化、办事方便”的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车驾管服务中心,打造株洲交警优质服务品牌。推进公共服务机制建设。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交管服务站和交通事故快处快赔中心建设,在已有的交管服务站建设基础上,再在城区合理选址建设2至3家交管服务站,增加服务功能,切实把延伸服务做强、做实,做到老百姓家门口。“以市带县”,把交管服务站建设向县(市)扩展,力争在每个县(市)都建立起交管服务站。推进交通管理“一网通”建设。建立具有交警服务特色的呼叫服务中心,实现“五四三”不见面服务功能(五项业务办理:选取机动车号牌、补换领机动车牌证和驾驶证、预约驾驶人考试、信息变更备案、处理交通违法;四项信息查询:机动车和驾驶证信息查询、交通违法情况查询、交通事故处理情况查询、业务办理咨询;三项警务公开:法律法规、办事流程、表格下载)。深入推进“阳光作业”。实现交通违法异地处理和罚款缴纳,解决群众接受违法处理难的问题。创新机动车检测监管模式,实现对检测站的无线监控。用科技手段创新驾驶人考试评判机制,建设红外线桩考、路考系统,实现对驾驶证考试过程的全程监控。推动销售商代办车辆登记业务、下放小型汽车等级管理权限到县级车管所以及窗口单位实行“一站式”服务,进一步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四)以执法质量建设“三大突破”为抓手,建立执法规范化建设长效机制,着力构建和谐交通。一是执法制度建设大突破。制定和出台株洲市交警部门执法细则和执法流程,形成覆盖全警、精细操作的执法标准体系,建立职责任务清晰,检验标准明确,过程严密、监督管理有效、考核奖惩过硬的执法管理体系,从实体和程序上保证执法活动规范有序,执法结果公正。二是执法素质建设大突破。全面开展民警执法教育,保证民警每年轮训期不少于15天,形成“大教育、大培训”工作格局,确保执法民警100%通过执法资格认证,20%以上的获得高级执法资格认证,10%以上的重点培养成为执法业务骨干。三是执法示范岗创建大突破。开展创建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城市和示范标准岗活动,在株洲市建成两个以上的路口示范标准岗,建成两个以上示范交警中队,80%以上的事故处理岗位达到示范单位创建标准,力争把株洲市建成全省的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城市。通过狠抓“三大突破”,确保交通管理执法工作主要指标和群众满意率度逐年提高,并走在全省交警系统的前列。

(五)以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为抓手,建立交通安全宣传长效机制,着力构建文明交通。将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纳入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借助株洲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平台,将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纳入各单位文明城市创建考核体系,提升全社会对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解决交通安全宣传由交警一家唱独角戏的传统局面。推动交通安全宣传的制度化、低龄化、公益化。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范畴,制作专门的宣传教材,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实行宣传低龄化。将交通安全宣传纳入外来人员的用工安全教育、人身安全教育和劳动教育,做到同部署、同考核、同检查。推动交通安全宣传在新闻媒体固定栏目免费刊播的制度建设,实现交通安全宣传公益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交

通宣传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宣传交通安全、重视交通安全的良好氛围。加强交通安全宣传阵地建设。在城区及县(市)大队建立和完善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落实“五个一”,即一个固定场地、一间交通安全教室、一处交通安全宣传展厅、一套交通事故模拟现场和一支交通安全宣讲队伍,让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成为交警部门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组织警营开放日,密切警民关系的主要阵地。

篇6: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实践与探索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现状与技术的对比研究,发现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明显较低,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政策与技术,才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组成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生活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没丧失原有的使用价值,但被抛弃的固态或者半固态的物品,是由家庭生活废物和来自商店、市场、办公室等具有相似特性的废物组成的,如厨房垃圾、树叶、废纸等。

城市生活垃圾的种类繁多,所以各个国家都有对于垃圾种类的不同分类方法。我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提出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将城市生活垃圾可分为以下14种: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可燃垃圾、可堆肥垃圾、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瓶罐、厨余垃圾、电池、其他垃圾。城市居民生活中对垃圾一般有两种分类方式:第一种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四种;第二种分类方式则更简单的将垃圾分为有机垃圾(湿垃圾)、无机垃圾(干垃圾)和有害垃圾三种。2 城市生活垃圾的利用价值

城市生活垃圾并不是百害无一利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中的有机垃圾、可燃垃圾、可回收垃圾的产量正在大幅增长。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大部分为厨余等有机垃圾,这部分垃圾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成为促进农作物生长的有机肥料;可燃性垃圾可以通过焚烧产生热能,用于发电等;废纸、废玻璃、废塑料、废弃金属等可回收垃圾可以作为资源进行再生利用。

由此可见,城市生活垃圾的不断增加,既是我们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包袱,也是丰富资源的重要来源。只要通过合理有效地资源化处理,这些被废弃的城市生活垃圾也将变废为宝,成为取之不尽的循环利用资源。3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现状 3.1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发达国家就开始重视垃圾分类收集问题,并在70年代就逐步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收集。

以美国为例,绝大部分居民在家中就实行了垃圾分类收集。居民家中大多备有物料粉碎机,可将果皮、厨余等有机垃圾破碎后冲入下水道,从而避免含水量大的有机垃圾直接倒入垃圾桶内腐烂发臭。在欧洲,居民们一般都将有机物垃圾单独存放,自行堆肥处理或由垃圾运输部门运走。垃圾运输部门使用不同的垃圾运输车辆将分类好的垃圾分别运送到相应的处理地点。除了家庭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外,垃圾运输部门会根据城市的统一规划在城市街道的垃圾收集点放置有不同标志的垃圾容器,供居民和路人分类投放垃圾,比如有专门的电池投放桶、玻璃瓶投放桶、报纸投放桶等。

由此可以看出国外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水平已经相当高了,这主要取决于国外发达的经济水平、人们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府的重视。3.2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垃圾生产量与日俱增,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问题也日益得到了重视。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都明确提出城市生活垃圾应逐步做到分类收集。目前各城市均设有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和收购网点,从居民手中回收可再生利用的生活垃圾。

2000年,原建设部公布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名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成为首批试点的8个城市。2011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国家要求各地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计划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4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现状 4.1国外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现状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已经由原来简单的堆弃、填埋、任意焚烧发展到了现在通过先进的环境卫生科学技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高级阶段。经过多年的试验、实践,国外形成的垃圾处理技术基本上分为填埋、堆肥、焚烧三种。三种处理技术在各个国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中所占的比重也大有不同。由于填埋技术所需的土地面积大,因此这种处理技术在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对于一些国土面积较小但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比如日本、丹麦、新加坡、瑞士、卢森堡等,土地资源相当珍贵,焚烧技术就在各类处理技术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垃圾分类,所以国外的堆肥处理大多是利用分类收集的厨余垃圾、污泥和粪便等作为堆肥原料,混合垃圾堆肥处理并不多。目前国外还开发研究了在堆肥机理上通过控制温度等工艺提高了堆肥肥效,减少了二次污染。4.2国内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现状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起步较晚,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焚烧和堆肥等技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影响,卫生填埋技术还是我国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其他方式仍处于试点和起步状态。

4.2.1焚烧处理技术

1985年深圳市从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引进两台日处理能力为150t的垃圾焚烧炉,成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垃圾焚烧厂。目前,北京、上海、哈尔滨、大连、深圳、天津、宁波、等城市都已经拥有垃圾焚烧处。我国年产量1.5×108t的城市生活垃圾,其中垃圾焚烧的发电率还不到10%,从目前状况看,大多数城市垃圾焚烧处的效果并不理想。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城市生活垃圾在焚烧之前并未进行较好的分类,垃圾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焚烧效果;二是只注重垃圾的焚烧,而没有考虑应该充分利用焚烧所产生的热能;三是焚烧废气处理技术较差,没能及时处理焚烧所产生的有害气体(二噁英),导致了二次污染的局面。

4.2.2填埋处理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是采用露天堆放、自然填沟和填坑等处理方式。但近几年,填埋场的建设日益完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相继建成一批以高密度聚乙烯防渗膜为核心的层状结构作为防渗层的卫生填埋场。虽然之后一些大中城市先后建设了一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有些城市也花巨资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设备,然而总体而言,填埋垃圾处理技术在中国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除了技术水平较低的制约因素外,城市生活垃圾中的有害物质造成的二次污染、填埋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易燃易爆性气体、生活垃圾生产量远大于填埋场的填埋能力以及填埋土地的减少,都制约着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的发展。4.2.3堆肥处理技术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最早使用的是堆肥垃圾处理技术。原本的垃圾堆肥化处理技术是将垃圾露天堆积,表面盖上土壤,然后使其在厌氧或者自然通风的条件下进行发酵,得到的产品在进行过简单的筛选后可以用作为农业用的肥料。目前我国已经逐渐建成了一批机械化连续垃圾堆肥设施,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堆肥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还没有普及,导致所需堆肥处理的垃圾中杂质含量较高,处理工作比较困难;二是随着一些化学肥料的诞生,使得堆肥处理得到的农用肥料的销售量下降,企业难以继续维持运转;三是没有经过分类的垃圾中含有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被土壤吸收后,影响植物的生长,甚至会威胁到人体的健康。5 结论

人们常常认为城市生活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由此可见,垃圾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只要将城市生活垃圾正确的分类,通过先进的技术将其资源化利用,城市生活垃圾也可以变成人们所需的资源。国外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所取得的成效,使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垃圾资源化处理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在一部分大城市推行了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的理念。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水平较低。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就成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国外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现状的研究,得到一些经验教训,推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17年澳洲预科课程申请攻略下一篇:监狱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