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盏灯作文

2024-04-09

那盏灯作文(精选17篇)

篇1:那盏灯作文

每个人记忆中都有难以忘怀的事物,在我的记忆里,有那么一盏灯,驱散了我心中的黑暗,照亮了我回家的路……

我家住在一条很偏僻的胡同里,每天晚上回家时,天已经黑了,我又是个女孩子,经常走夜路不免会有些害怕。但有一天,我刚走到胡同口,就发现拐弯处射出来暖暖的灯光,走近一看原来是自己家的。但当时并没有多在意,从那天起,每天都有暖暖的灯光迎我走进家门。

可后来我发现,母亲晚上一人在家时,只点一支小蜡烛,我问母亲为何不开灯,她说:“这样省电。”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了,就说:“妈,您以后不用每天为我开灯了,您自己在家连灯也舍不得开。”可母亲却说:“家里本来人就少,你上了一天学回来,看到门口亮亮的,心里也一定会温暖许多。”我立即说:“唉,那有什么呀。”其实我只是嘴上逞强,因为家里就我和母亲两个人,所以为了母亲,我只有假装坚强一点。

可我的演技好像早已被母亲看穿,有一天,偶然间我听到母亲与她朋友的对话。母亲说:“虽然我孩子她不说,但我也知道她心里肯定不好受。她累了一天回到这个冷清清的家里,心里一定很难受的,所以我每天都把灯打开,希望能给她一丝温暖。”当时我不知怎的,忽然鼻子一酸,眼角湿湿的。其实我又何尝不知道母亲的用意!我并不是不感动,只不过生活不允许我感动,我一感动,就会流泪,那样母亲也会跟着落泪。我已经不想再看到她伤心的泪水了。十几年来,她独自一人带着我和姐姐,已经很艰辛了,我真的,真的不愿再看到她的眼泪了。

我从开始学习写作到现在已有五年了,这些年来我写过很多东西,可是有一种内容我不敢写,那就是母爱。虽然平时的自己很大胆,但对于感情方面却很不善于表达。我不知道该怎样写,生怕我平淡的写作手法表达不出母亲对我的恩情;生怕我细小的笔杆承载不起母亲那似海的爱;生怕我笨拙的文笔把原本感人的语句变得支离破碎。而且,我一直认为:爱一个人,只要放在心底就好,是不需要表达出来的。但我错了,爱一个人,就要让她知道,就像母亲爱我,用每天的灯光告诉我她那深深的爱。

篇2:那盏灯作文

“奶奶的病须要慢疗”这是父亲常说的话,随着北国的风翻大山,干燥的天气增加了丝丝寒意,看着奶奶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父亲开始焦头烂额,收到的精油灯,能滋润空气,在腾出的水雾里揉杂着玫瑰精油的微香,灯身很大,双手托起像天边的白五盘,令人有种静秘的幻想,这时父亲唯一的期望,就是奶奶能吃好睡好,或许才有好转的机会。

几时去看望奶奶,手瘦得只剩下一层皮,脚肿的红透,岁月真叫人难以猜透,前几年还能吃上奶奶抱包的蛋饺子,今年她却只能呆呆的坐在轮椅上,大概走到了生命轮回点时,开始变得呆滞,木纳讷带时光里沉沦,像随波逐流的浮萍,在迷惘中迷惘,在失望中失望,无可耐何的看着生命燃烧的蜡烛,一寸一寸消失,“奶奶老了”,岁月感叹。

精油灯一直不灭,我甚至能想到奶奶从夜晚爬起来坐着,一个孤寂的夜,独坐在轮椅上,望着这琼楼玉宇,街灯不灭的世界,似乎有一种寒冷钻肌入骨,这时回头,一盈微光燃着,一丝水气汽芯入心肺,凉凉的是儿子的光芒,奶奶欣慰着,这是她对生活最后的一丝倔强。

病情恶化,她变的沉默,沉默,甚至连只言片语都没有力气讲,奶奶说,她想回家了,某天清晨,紧赶慢赶,沿途千山万水,景如画,窗入框,这世界上,美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让人留恋,奶奶无心欣赏,一心只有家――魂牵梦绕的地方,离别思忙,悔在没有提醒奶奶带上那盏灯,现在它身在何处无人知晓,奶奶当初握着我的手说“青青乖哦!奶奶病好了就回深圳过年”心猝不及防被击中,世界上最动人爱。

国庆后的第二天,忽而听到的哭声,外面寒风凛冽,屋内香烟四溢,奶奶离开了,这是我第一次尝到失去家人的心痛感觉,希望奶奶走时不带浮世杂乱,唯有瑰香的精油灯,仙气冲淡病痛,彼时得天空开成了永恒的模样,时光飘渺,风轻云淡,我们要做的唯有不辜负,不辜负这场生命,心存热血和向往,好好的活,

篇3:那盏灯作文

1、中国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

“喉舌论”是社会主义重要的新闻理论, 而且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更及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革。在这变革中, 中国的新闻传播也走过了纠结的里程。但是无论过程如何, “喉舌”二字始终贯穿其中。

从近代开始, 中国就以政党报纸为主, 新闻传媒作为党执政的重要工具之一, 新闻事业也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发展至今日, 一党领导的人人民主专政制度下新闻始终作为党的喉舌也不难理解, 但是不能否定, 我国新闻传媒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舆论工具,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们倡导新闻传媒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领公众舆论, 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2、新闻媒体就像“黑暗中的那盏灯”

美国王牌新闻栏目《60 Minutes》主持人迈克·华莱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还存在着一些黑暗的勾当, 而我们的任务并不是制止他们, 而是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我始终认为这句话就形象地体现了西方新闻伦理。

西方国家注重的是事实, 强调事实的客观性。因而新闻报道经常将真实性与客观性联系起来考察, 从1833年本杰明·戴创办《太阳报》时在其出版宗旨里表达了“刊载每天所有的新闻”的态度之后, 以事实报道为核心, 西方传媒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专业主义的新闻报道观念。西方传媒强调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对事实细节的准确观察和描述, 要求站在客观中性的立场。

二、从新闻发展历程分析新闻伦理差异

1、中国新闻“喉舌”论的变革与发展

最早把“喉舌”与传播联系起来是先哲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1896) 中的文字:“上有所措置, 不能喻之民, 下有所苦患, 不能告之君, 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 而起天下废疾者, 则报馆之为也。”这段话表达了维新派对新闻自由的想往, 希望能够大力发展“报馆”亦作臣民的“耳目喉舌”。

1948年, 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 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 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明确了当时纸质媒体依赖政党生存的现状。新中国成立后, 和苏联一样, 为了巩固政权, 中共加强了对新闻的管制, 并逐渐了强化“喉舌”论以确保新闻出版物与党的立场一致。“从媒体的发展史上看, 新中国的传媒业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年代, 传媒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是宣传和发动人民的重要武器。”

“喉舌”论接下来的两次变革在文革前后。文革期间, “喉舌”论的定位发生了变化, 不仅党的机关报要发挥“喉舌”作用, 其他报纸也不允许出现不同的声音。《文汇报》因为大量刊登批评意见, 很多从业人员被打成右派, 《文汇报》总编辑徐铸成、驻京办事处主任浦西修、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王中等人都被划成了“新闻界的右派分子”。文革结束之后, 学术界百废待新, 新闻传媒也向着更自由的方向发展, 1985年, 胡耀邦指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 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业呢?就它最重要的意义来说, 用一句话来概括, 我想可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 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 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

1998年, 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参加一次媒体座谈时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是中央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群众喉舌的概念。由此, “喉舌”论被掀开了崭新一页, 日臻完善。

2、西方新闻传播发展与新闻伦理的形成

在西方, 最初的大众传播手段即印刷术的出现, 成为推动民主建立的原始动力之一。当时, 作为新知识新思想载体的书籍承担起批判传统社会的功能。无论在文艺复兴时代、英国革命时代还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都是如此。大众传播越是发展, 越是展示出其威力, 越是促使不同的政治力量力图实现对它的控制。拿破仑已经看到, “三张敌对报纸比一千把刺刀更可怕”。所以他极力实现对报纸的控制, 使其为己所用。而面对由政府控制的法国报纸, 德国政治家梅特涅曾感叹说:“法国的报刊值拿破仑的30万大军。”

西方人把言论自由的法律追溯到中世纪的英国《大宪章》和17世纪的《权利法案》, 但真正明确保护言论自由的法律是1791年批准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在英、美、法等国的现代多党制形成时期, 大体上也是报纸开始成为政治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的时候。民主制度为19世纪兴起的真正的大众传播媒介提供了政治法律上的保障, 同时,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种新崛起的政治因素和独立的政治势力, 它本身又成为维护、扩大和发展新闻自由最积极的力量。

随着西方资本经济的发展, 西方的新闻媒体在激烈的商品经济竞争中不断革新, 成为了商品经济发展服务的信息媒介, 即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传递情报、交流信息、获得广告、赚取利润成为其最初的重要功能和任务。而在现代西方社会中, 新闻传播既有文化传播、环境监视、社会调节、娱乐共享的作用, 又在参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组织的构成、社会经济的运行等方面, 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西方学者曾形象地将大众传播对社会有机体的调节作用比喻为“社会的排气阀”。商业报刊的性质决定了西方的新闻不必须依附政党而生存, 面对新闻事件, 它们敢于说自己的话, 能从更广阔的面客观向受众呈现事实, 因为受众希望看到的就是真实而全面的信息。

三、中西方新闻伦理的博弈

在西方新闻的理论界定中, “喉舌”论并没有得到认可, 而是在新闻传播的普世理念面前黯然失色。在西方, 媒体只是一种传播媒介, 一种工具, 而非某一党派、某一阶层、某一阶级的喉舌。而在中国, “喉舌”论是社会主义重要的新闻理论, 而且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更及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革。

对此, 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圈子理论”:关于媒体是喉舌的定义有大圈、中圈、小圈之分。大圈是指“凡是媒体都是党的喉舌”这一传统观点, 中圈则缩小了范畴, 以“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来表达, 小圈划定的是“党报党刊是党的喉舌”。李良荣教授认为, 中国进行新闻改革25年来, “大圈”之说已基本消失, 现在“中圈”与“小圈”之间徘徊。在他看来, 当今的“喉舌论”适用于“小圈”, 即对党报党刊实行特殊的政策并给予保护, 以充分发挥“党的耳目喉舌”的作用;而其他媒体则应进入市场接受洗礼。

这一理论将“喉舌”论与新闻自由嫁接起来, 让二者有了很好的契合点, 从这个点出发, 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迅猛发展。

摘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作为人们获取信息重要媒介的新闻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中西方因为历史、人文、地理等因素的不同, 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不同水平的新闻伦理。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中西方的新闻传播进程、新闻报道来揭示这种差异性。

关键词:新闻伦理,喉舌论,新闻自由,中西差异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J].新闻战线, 1949 (5) .

篇4:心中那盏灯

八岁的那一年春节,我执意要父亲给我做一个灯笼。因为在乡下的老家,孩子们有提着灯笼走街串巷熬年的习俗,在我们看来,那就是一种过年的乐趣和享受。

父亲说,行。

我说,我不要纸糊的。父亲就纳闷:不要纸糊的,要啥样的。我说要透亮的。其实,我是想要玻璃罩的那种。腊月二十那天,我去东山坡上的大军家,大军就拿出他的灯笼给我看,他的灯笼真漂亮,木质的底座上,是四块玻璃拼制成的菱形灯罩,上边似乎还隐约勾画了些细碎的小花。大军的父亲在供销社站柜台,年前进货的时候,就给大军从遥远的县城买回了这盏漂亮的灯笼。

我知道,父亲是农民,没有钱去买这么高级的灯笼。但我还是想,父亲能给我做一个,只要能透出亮就行。

父亲说,行。

大约是年三十的早上,我醒得很早,正当我又将迷迷糊糊地睡去时,我突然被屋子里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吸引了,我努力地睁开眼睛,只见父亲在离炕沿很远的地方,一只手托着块东西,另一只手正在里邊打磨着。我又努力地醒了醒,等我适应了凌晨有些暗的光后,才发现父亲手里托着的是块冰,另一只手正打磨着这块冰,姿势很像是在洗碗。父亲每打磨一阵,就停下来,在衣襟上擦干手上的水,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

我说:爹,你在干啥?

父亲说,醒了,天还早呢,再睡一会儿吧。

我说:爹,你干啥呢?

父亲就把脸扭了过来,有点尴尬地说:爹四处找废玻璃,哪有合适的呢,后来爹就寻思着,给你做个冰灯吧。这不,冰冻了一个晚上,冻得正好哩。

父亲笑了笑,说完,就又拿起了那块冰,洗碗似的打磨起来。

父亲正在用他的体温融化那块冰呢。

我看着父亲又一次把手放在脖子上取暖的时候,我说,爹,来这儿暖和暖和吧。随即,我撩起了自己的被子。

父亲一看我这样,就疾步过来,把我撩起的被子一把按下,又在我的前胸后背把被子使劲掖了掖,并连连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冻了你……

末了,父亲又说,天还早呢,再睡一会儿吧。

我胡乱地应了一声,把头往被子里一扎,一合眼,两颗豌豆大的泪就洇进棉絮里:你知道吗,刚才父亲给我掖被子的时候,他的手真凉啊!

那一年春节,我提着父亲给做的冰灯,和大军他们玩得很痛快。伙伴们都说这个冰灯做得有意思。后来,没几天,它就化了,化成了一片水。

但那灯,却一直亮在我心里。

篇5:那盏灯作文

春雨淅淅沥沥,溅起那一滴滴晶莹。天色愈暗,补课回家的我举伞而归。路边的野花倾下花瓣中的残存,颇是一番清新。而我已无心欣赏,只想快些回家。天越暗,心就越急躁。突然,转角处那间杂货铺打开了外面的灯盏。那灯光,透过斜斜密密的雨丝,是那么温暖如慈母。

夏日已然高照,尽管夜幕降临,依然闷热,真想下一场痛痛快快的大雨,洗涤这一片闷热。我背着书包疾步穿行在熙攘的人群,又是那间杂货铺亮起了微弱的灯光。那灯光,透过喧闹而直入我心,如同严父一般冷静,使我镇定下来。

秋风飒飒吹过,是一番悲壮苍凉。路边是枯黄的落叶,发出破碎的声响。秋风不似寒风般凛冽,却也如同女中豪杰一般刚气。我迟疑了一下,依然加快了脚步前进。那间杂货铺门前已然洒下一片余晖,似夕阳般凄美。

冬雪,还是来了。我尽量放松了脚步,像是怕踩疼了雪。彼时,我已不急不躁。转角,蓦的,我被笼罩在熟悉的灯光下。我突然停下了脚步,转向这间杂货铺,主人温暖的声音依稀说:“你一个女孩子家,这么晚还补课,你一定怕黑,我就想在你路过时,开一盏灯……”那灯光,透过纷纷扬扬的飘雪,让衣衫单薄的我不觉寒冷。

篇6:那盏灯作文

――题记

记得那是一个无月的夜晚。

深冬的夜晚,总是到来的很早。放学后,学生们便不再停留,骑着车,在大街小巷中飞窜。我们一群人总是跟约好似的,一起蹬着车在路上前行,最后在三岔口哪里,作群兽之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而这会儿,也是我最害怕的时候。

这条通向家的小巷,到处都是枯枝落叶,一副凄凉的样子,而且还没有路灯。平时有月的夜晚,还能趁着皎洁的月光壮壮胆。可今夜无月,再加上刺骨的寒风,让人不禁就会脑补一些鬼啊什么的,这对于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女孩来说,真是令人心惊胆战。

可这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推着车,闭上眼睛,准备一鼓作气冲过去。忽然,我听到前面有嘈杂声,便睁开眼睛,只见就在不远的前方,有一抹微弱的灯光,虽暗,但却使我增添了几分勇气。便骑上车,向灯光处冲去。

到了近处才发现,那灯光处有一个馄饨铺,旁边的一棵槐花树下早已停放着几辆自行车。我便将车倚在树旁,下车缓解压抑。那馄饨铺的老伯这才看见我,向我招手,我摇摇头。老伯笑着说道:“来,来这里,爷爷请你吃。”我便高兴的坐下了。

吃着馄饨,听着周围客人零零碎碎的话,我才拼凑出一个故事。老伯啊,他怕黑,但他经常要走夜路,他的老伴便每天站在门口,举着灯给他信心。而现在,老伯不怕黑了,他的老伴却去世了。老伯便在这条小巷中,支起个馄饨铺子,点着灯,为放学晚归的学生增添勇气・・・・・・听完了故事,吃完了馄饨,我突然觉得心里好暖好暖,似乎已经没有了刚才的胆怯了。我向老伯道过谢,带着勇气,抛下胆怯,向着黑暗继续前行。虽然无灯,但我总觉得前方的冥冥之中,有那么一盏灯,在照亮我前方的路。

篇7:那盏灯作文

希望是人生中的一首歌。关键在于你怎么唱。有人喜欢一首歌是因为它的旋律,有人喜欢一首歌是因为它的歌词还有人是因为演唱者才喜欢这首歌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去主宰这首歌,去创造点燃这一份希望。

在茫茫人海中,有许多人都是虚幻的,就像是失去了灵魂的傀儡一样,因为他们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失去了激情,这是千万要不得的。失去希望的人比失去灵魂的人更为可怕。因为他们整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虚度光阴。不满足是不断向上的齿轮,我们要怀有一个永远不满足,对世界充满求知的心理,这样才能点燃希望,点燃光明。

当你在困境中徘徊时,你会怎样做。有两种人,一个是没有希望或不相信希望的人;还有一个则是充满希望的人。没有希望的人在困难面前是弱者,他们会在困难面前低头,最终走上黑暗的边缘。而充满希望的人则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是困难面前的强者。在困难面前,他们不畏困难,永攀高峰,而希望则是他们攀上高峰的阶梯,带领他们到达成功的彼岸。

充满希望的人是自信的。它比失去自信的人更为可爱。当你充满自信时,你会感觉到自己身上发出的光环,看见别人身上散发的优点,在自信的人面前,你会比他更自信;在挫折面前,你会用自信来战败挫折;在软弱面前,你会用自信来抵制软弱。自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就像鱼儿离不开水,植物离不开阳光。而自信是来自于希望。

篇8:打开那盏灯

小米至今想起来仍后怕不已。那天,在驾车即将驶出隧道前,他关掉了行车灯,向隧道出口驶去。悲剧就在那一刻发生。一辆大货车,迎面向他冲过来,对方好像根本没有看到他的车。小米赶紧鸣笛,踩刹车,急打方向盘。两辆相向而行的车,在隧道口相遇,这时,对方似乎才猛然看到他的车,也急打方向盘。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两辆车的车尾,还是撞在了一起。

小米的车,像个陀螺一样,被撞得旋转了360度才停住。所幸没有迎头撞上,小米才捡了一条性命。

交警很快赶到了。认定双方都没有尽到安全行车的义务,负同等责任。交警告诫小米,开车进入隧道,一定要打开行车灯,只有等到完全驶出隧道,才能关灯。否则,迎面驶入隧道的车辆驾驶员,会因为光线的骤变,而出现“灯下黑”的现象,很多事故,就是这样造成的。

据一家权威机构调查,隧道里发生的交通事故,八成以上,都发生在隧道的出入口,而其中最大的杀手,就是致命的五秒钟“灯下黑”现象。

这次有惊无险的事故,让小米明白,在一条道路上行驶,光顾着自己是远远不够的,让别人也看清道路,看清你,你和别人,才可能是安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一些国家规定,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即使白天,即使阳光灿烂,也要打开行车灯,其目的不在于照亮自己的道路,而是让对方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到你。

其实岂止开车,做人何尝不是如此?有时候,你打开一盏灯,照亮了别人,才能照亮自己。

篇9:那盏灯作文

记得小的时候,每次去外婆家,都要经过一条长长的巷子,白天还好,人来人往,一到晚上,失去了白天的热闹,没有一盏路灯的巷子黑乎乎的,显得格外冷清,每次走到巷子口,我的心都不禁哆嗦一下,拽着外婆的衣角赶紧往里走。

可是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巷子口竟然亮起了一盏灯,灯光下,一个慈祥的阿婆坐在那里,笑眯眯地摇着蒲扇,看着过往的人群,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意的笑着,很快街坊邻居都熟悉了她。知道她刚搬来不久,是个孤寡老人,平常靠低保生活,间或着出去捡点破烂贴补家用。

“阿婆,您自己的生活都不宽裕,路灯的钱我们大伙一起分担吧!”

“不用,不用”,阿婆胀红着脸,慌忙摆手道:“这个巷子有一盏灯,大家走路都踏实些。”

我们被阿婆朴实的语言打动了。从这天起,谁家做了好吃的,谁家办酒席,都不忘叫上这位阿婆。而我也总会去阿婆家问寒问暖,有时还会讲几个笑话,逗得大家捧腹大笑。邻居间因为这盏路灯变得亲近起来。

光阴似箭,日子一天天过去,这位阿婆已经越来越老了,苍老的脸上略显虚弱,也不能常出门了,一段时间不见,我的心里竟涌现出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酸酸的,充满惆怅。但只要看见那盏亮着的灯,我的心便暖洋洋的,因为那不仅仅是一盏灯,更是一位老人美好的心。

篇10:那盏灯作文

在我家小区大门口、道路两旁和草坪里,有很多盏各式各样的灯。黑夜里,它们不断用自己的能量,将暗夜照得如白昼一般明亮。来往的行人凭借着这束光,可以在黑暗中无畏地行走;在外的游子凭借着这束光,可以在黑暗中找到回家的路;玩耍的孩童凭借着这束光,可以在黑暗中投入到妈妈的怀抱……

在我放学回家时,家门口的那盏路灯变成了我的依靠,高高的灯杆上挂着许多盏小小的灯,灯中散发出无尽的光芒,将身边的一切统统照亮。路灯下正是妈妈的身影,妈妈娇小的身躯被灯光拉得很长。她看见我以后,便大幅度地摆着手,然后快步走上前来,接过我背上沉重的书包,拿出一个热水袋或一瓶热牛奶,再将她身上的衣服披在我的身上,暖和的衣服驱赶了冬日的寒冷,似乎透过皮肤一直暖进我的心里。妈妈问起今天上课的状况,班级里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儿,午饭吃得好不好……正是这些简单无华的问题,仿佛一股暖流灌进我的血液里。

夏日的夜里很凉爽,清新而富有活力。与冬日大不相同,可不变的却依旧是妈妈站在路灯下的身影。一阵阵清凉的风吹起了妈妈柔顺的长发,衣服也随之摆动,一直到我的身影出现,妈妈才停止了看表和踱步,眼里担忧转换成了安心与祥和。她接过我的书包,会关心地询问热不热、渴不渴……即使我说一点儿也不热、不渴,她还是会拿起手中的扇子为你扇风,并递给我矿泉水,清凉的暖意一直蔓延到心底。

雨天时,接我的妈妈显得焦躁不安,灯下的影子在不停地改变位置。这时,妈妈眼里的焦急更甚,不停地望向远方,急切地寻找我的身影。在我来到妈妈面前时,妈妈的伞便会倾斜,雨水打湿了她的半边身子,而伞却紧紧地包裹住了我。

篇11:那盏灯作文

夜晚,总是孤寂凄凉的,刚上完补习班的我一个人走在路上,白天的万家灯火被夜晚肆意吞没。我拢了拢外套,还是被风吹得打了一个哆嗦,眼前的一家沙县小吃吸引了我的注意,店内的灯仿佛是一盏夜灯,指引着人们,温暖着人们。

“老板娘,来一碗扁食!”一进店门我就对正在准备食材的老板娘说。老板娘听到后,抬起头,对我露出朴实的微笑,说“好嘞!”我找了张桌子坐下,可能人们都是来躲风的,店内的客人挺多的,大家都是拼桌,我开始打量食客们,有一对小情侣悄声呢喃,神情中透露着满满的幸福;另一桌是一位满头银丝的老奶奶带着一个扎着俏皮可爱的小辫子的小女孩,老奶奶从自己碗中打了一点扁食给小女孩,笑着对她说“乖孙女,多吃点”。

“女娃,你的扁食好了”操着一口方言的老板娘端来一碗扁食,不知为何,这口音让我感觉特别温暖。看着碗里的扁食,如同一个个大胖小子一般,我亲不自禁的一口接一口的吃着,不一会儿就吃得精光。当我拿出钱包准备付钱时,我想到了外面的大风,便收回了脚。后来发现,其实大部分客人都是只剩下最后一点点汤汁在满满享用。老板娘也不在意,时不时与客人们聊上两句唠唠家常。

我看了看时间,还是决定要走,肤浅的时候老板娘对我说“快点回家,外面风大,别着凉咯”

走到门外,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外面的风好像也没那么大了,想起老板娘友善的话语,身体渐渐温暖起来。

篇12:如约那盏灯

和妻子相识于十多年前的春天,当时,我在音乐教育系,妻子在计算机系,偶然的一次机会我们相识了。带着青春懵懂的羞涩,我们走在了一起。那时候,因为父亲投资失败,我的家境非常窘迫,父母倾尽所能每月也只能给我120元的生活费,加上师范生80元的补贴,我每月只有200元“大洋”可以填饱肚子。我把情况告诉了妻子,她扑哧一下笑了,大声喊道:“傻瓜,你以为我要找高富帅啊!我可是做长远投资生意的,就看你后半程怎么发力了!”余下的日子,我们一起走过了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周末小聚,每当我问妻子吃点什么?她总笑着回答:“两块钱的白菜,加一个馒头!”

工作后,我考到一所私立中学教书,妻子在读研后也到了济南某大学教书。空间上的距离加上现实的差距,让我们陷入了苦苦的思索,放弃还是坚持?有一天,她问我:“如果我辞职,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到工作或者等我老了变成黄脸婆,你还会像今天这样爱我吗?”我苦笑着说:“别傻了,我能理解!”突然有一天,妻子竟拉着行李真的站在了我面前。“我回来了,一无所有,你看着办吧!”我当时惊讶地看着这个天底下最笨的大笨蛋,在心里无数遍念着:“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后来,参加公务员考试,我顺利成为了一名警察,分到一所农村派出所工作。妻子也通过考试,到县里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教书。本来以为离得近了,就能好好照顾她。可是,无数个白天夜晚我和战友们都只能奔波在案件侦破、纠纷调解的现场,一次又一次对妻子和日渐长大的儿子许下相聚的空头支票。

每当我对儿子说“下个周末爸爸一定带你去动物园”的时候。儿子总是说:“爸爸说话从来不算数,我才不信!拉了勾也不算数!”是啊,拉了勾我也很少能兑现承诺。因为警务区还有一大堆活,一大堆群众在等着我!我只能舍“小”顾“大”。但她都毫无怨言,默默地为这个家付出着、奉献着。时间久了,妻子养成一个习惯,只要我告诉她今晚可能会回家,她都会打开靠近窗户的那盏灯。她告诉我:“灯亮着,心里踏实,就感觉你快平安回来了。”

窗口的灯照亮了我回家的路,给予我爱的感觉、家的温暖。我知道,天下所有警察的家属心中都有一盏灯,那是期盼爱人平安归来的心和真挚的情!

(作者单位:宁阳县公安局)

篇13:那盏灯作文

——题记

希望第一灯——努力

两只老鼠都掉进一桶牛奶中,桶很高,它们都无法出来。其中一只说:“算了吧,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劲,还是放弃吧。”于是它沉到了桶底,淹死了。另一只想:我一定要努力出去!它一刻不松懈地向上跳着。好大一会儿,牛奶有一些硬了。这只老鼠由于为了希望而不懈努力,终于重获自由。

此灯灯芯箴言:希望需努力坚持,努力不懈,希望之灯常明!

希望第二灯——坚持

两个商人在沙漠中行走,突然一阵狂风将骆驼惊吓逃跑。两人只剩一个泛青的苹果。

两人一路上相互搀扶,一心想:我们还有一个苹果哪!为了这个信念,两人坚持了三天,终于走出了沙漠。这时苹果已有些泛黄。

此灯灯芯箴言:坚持吧,一颗坚韧之心相当于为希望之灯注入无数燃料,使其发出耀眼光辉。

希望第三灯——为他人着想

汉斯年轻时经商失败,但他一向十分看重朋友。在朋友困难时,他总会竭力相助。即使在他最潦倒的时候,朋友来做客,他还不忘给朋友一些小礼物让他带走。

经商的失败没有隔断他和朋友的真情,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汉斯重新燃起斗志。他看到银行中的朋友为他贷款,部门经理为他提供货源,市场管理者为他销售,他第二次的成功纯属朋友为他帮忙。朋友对他说:“我们是在向你学习,你过去所做的一切都在启示我们,人应当学会为他人着想。”

此灯灯芯箴言:为他人着想是最神奇的,它可使希望之灯变为无数盏,使你发现无数宝藏。

篇14:那盏灯作文

南瓜,南瓜灯。南瓜脑袋——南瓜灯绝对是万圣节的一个标志,橙色的圆圆的略带邪恶的南瓜,挑者三角形的眼睛,窥视着万圣节的一切。这个脑袋叫杰克,杰克灯的故事源于古代爱尔兰。相传杰克是一个爱恶作剧的醉汉。一天他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它不敢下来。然后,杰克就与恶魔约法三章,以恶魔施法让杰克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它下树。然而,杰克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狱,于是它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指引着在天地之间倘佯。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胜一筹,于是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已经变成了南瓜做的jack —o— lanterns了。

南瓜灯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南瓜灯在各种外国节日必需品必需自己制作的当中,应算比较简单的了。想做的话,请破费—买一个圆圆的大南瓜回来,在南瓜的顶端或底端用小刀将瓜面切除一块,以便套空瓜瓤。注意:切面尽量平整。掏空打薄用特制勺子或日用勺子也可,将瓜籽和瓜瓤小心掏出来。选定准备雕刻的地方,将那块瓜皮刮薄至一英寸厚。粘贴事先准备好的纸脸谱在选定处钉上。沿虚线描刻,用小锤或图钉在南瓜皮上描出脸谱。完成后,撕下纸脸谱,修正后,把蜡烛固定在里面,点燃,毕加索都望尘莫急!

篇15:那盏灯作文

夏天到了,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光洒向大地,犹如一条从天上落下来的云梯,好像可以走上去似的;镜子般的水面波光粼粼,水面上漂着几点春日的落红,柳树姑娘正抚摸着她的长辫子,小辫儿迎风飘荡,美妙极了!

我站在小树林旁,有两个人,是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外婆,小女孩儿的外婆衣着朴素单薄,一双苍老的手,花白的头发,看得出来,她已经上了年纪。小姑娘细语轻声地说道:“外婆,荷花灯怎么做呀?”“噢,行,行!我来教你!”外婆说道。外婆拿起一张粉白相间的手工纸,虽然天色已经昏黑,但是,借着微弱的月光能明显看出上面已剪成了几片花瓣。只见外婆,剪下一片,又剪下一片,一下子剪了数也数不清的好多片,涂点胶水,把它们一片又一片地粘起来,终于粘成了一个荷花灯,底座还有一个托盘呢!外婆苍老的脸上有了几分笑意,和蔼可亲地说:“孩子,你看,多漂亮呀!”小女孩儿欣喜若狂,眉开眼笑,一双黑葡萄般的水灵灵的大眼睛弯成了月牙,露出了洁白的牙齿,红润的嘴唇动了一下,跳了起来,说:“外婆,我们一起放荷花灯吗?”“好,好!”外婆脸上笑开了花儿。“我们先点蜡烛,别急!”外婆耐心地说。外婆找来了打火机,摁下按钮,点燃了蜡烛。外婆放开按钮的一瞬间,火花也消失了,外婆把蜡烛放入荷花灯中,说“好了,现在可以许愿了,许好愿,写下来!”小女孩儿双手合十,许了个愿,她的眼睛微微闭上,嘴唇默默地动了几下:“祝全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小女孩说完,提起水笔,在荷花灯上写下了四个大字:万事如意。写完,她捧起荷花灯,轻轻地送入河中,祖孙两目送着荷花灯漂远。

我在旁边看着,入了迷,我并没有去打扰她们,我想:她们一定很幸福吧!

篇16:点亮那盏灯

噢,又一个美丽的节日——元宵节如期而至。

我小心翼翼地提着灯,一路上伴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远远望去,真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呀!空中,那挂着的两排灯蜿蜒伸向远方,有憨态可掬的十二生肖灯,有精致典雅的宫灯,还有传统的大红灯笼一串串挂在树梢,喜气洋洋,映红了人们的笑脸。再看孩子们手里,那小男孩手上的“孙悟空”还会翻筋斗哩。那女孩手上提的莲花灯好漂亮,赢得了路人的啧啧称赞。还有一个小宝宝,拖着和他个头一般高的兔子灯,一摇一晃地走,看上去真有趣!

人们在灯的海洋里慢慢地走,细细地看。他们在说些什么?老人们的笑容是那样甜蜜,他们是否在感叹现代人的好日子呢?中年人脸上的笑容那样轻松,他们是否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年轻的妈妈抱着宝宝,大概在介绍什么是元宵节吧。孩子们最兴奋了:大孩子忙着猜灯谜、领奖品;小孩子呢,“只拣游人多处行”,跟着大人乐颠乐颠地跑,赶着那份热闹。在这个醉人的夜晚,笑意写在每个人的脸上,连月亮都穿破了云层,羡慕地望着这人间美景,它是否也觉得“何似在人间”呢?

朋友点起了许愿灯,随着灯内温度的增加,红色的灯渐渐鼓起,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带着人们的希望和梦想慢慢地升起,摇摇晃晃地升向高空。

篇17:七年级作文:那盏灯

我在村里上学,学校离家不远,都是姥爷送我,他的手里一直提着那昏暗的老灯,在记忆里,姥爷给我的印象只有两个词: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唯一陪伴在他身边的,便是那昏暗的老灯,能在黑暗中给他带来一丝光明。

从我记事起,姥爷就把那个只装两节电池的手电筒带在身上,他说是我出生那天买的,灯上的圆玻璃片正中间有一条直直的裂纹,即使重新安上新的电池,也照不了多远的路。

还清楚的记得,黎明时分,姥爷就得带着我去学校,当四周还是一片漆黑时,我家早已亮起了灯,姥爷怕我冷,便拿出一件大衣,给我披上,然后拉起我的手,另一只手便拿着老灯,送我上学,有时候,我们刚走到半路,竟又起雾了,四周朦胧一片,姥爷手中的灯也照不清路了,原本不长的路,现在觉得如此漫长,终于到学校了,姥爷又将手套递给我,我不要,他没说什么,塞给我扭头就走了,我看见的只是一个年迈老头的身影,隐隐约约,渐渐地消失在黑暗里,缓过来时,觉得眼角湿润了……

我忽然觉得,姥爷就是我的那盏灯,虽然不那么光彩夺目,但能照清前行的路。

上一篇:国旗下的讲话关于感恩下一篇:水凝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