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阅读方法

2024-06-07

名人阅读方法(通用10篇)

篇1:名人阅读方法

马克思的阅读方法: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也是世界公认的大学者。生平著作极富,《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等都是他著名的代表作。在他一生的革命生涯和学术生涯中,始终都与书为伴,好学不辍。

马克思生前学识之渊博,读书之广泛,是极少有人能与他相比的。他不仅以毕生精力专门研究了政治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各种学科,而且还酷爱文学,阅读过大量的诗、小说和散文。

作为一位伟人,马克思之所以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在各个领域中都能有所作为,成为一个时代思想的高峰,是与他科学合理的读书方法密不可分的。

第一,读书喜做摘要和笔记。

马克思读书,很有系统性,经常是带着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

第二,坚持有规律性的读书生活。

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在法国等许多国家流浪或暂寓,但他的读书生活一直没有间断。自从1849年夏迁居伦敦后,马克思的经济陷入困境,家庭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坚持读书和科研工作,并在其中找到了“无穷的安慰”。他当时每天早上9时准时来到大英博物馆阅览图书,直到晚上7时回家。不管风吹雨打,春夏秋冬,每天都是如此。连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他了,知道他的专座。由于多年从不间断的阅读,以致他的座位底下出现了他双脚踩出的印痕。

第三,紧张的阅读和轻松的阅读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要从事的是政治经济、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研究,他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因而阅读任务也相当繁重和紧张。由于马克思早年

爱好文学,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并曾做过当诗人的梦。因而,每当他工作疲倦,在理性的书籍里徜徉过久而需要休息时,他便捧起一本诗集,或者是一部小说,走进另一世界,并以此来调剂和舒缓自己疲劳而又绷紧的大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明确和妥善认识书籍阅读和自身创造之间的关系。

篇2:名人阅读方法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36分)

每空2分

1、《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2、《名人传》叙述了国音乐家、国画家和雕塑家、国作家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3、《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 次出版到现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罗曼•罗兰的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4、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5、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6、有一座先知雕像,草图很早就画出来,但一直无人敢接手,米开朗琪罗成功的完成了这伟大的作品,它是。

14、米开朗琪罗至死还留在佛罗伦莎画室里的惟一作品是:

16、“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这是对的外貌描写。

17、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有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是对的外貌描写。

18、“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是对的外貌描写。

19、贝多芬第一首真正为革命而创作的音乐是

20、托尔斯泰最喜欢的中国古代哲人是:。

二联线:(10分)

⑴惟其痛苦,才有快乐。贝多芬⑵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⑶一千次欢乐也抵不上一次痛苦。列夫·托尔斯泰⑷即使为了帝王的宝座,也绝不出卖真理。

⑸人只能单独接近上帝。米开朗基罗

三简答(24分)《名人传》中,作者心目中的 “英雄”,“名人”是什么样的人?作者为什么把名人传的首席送给了贝多芬??

四 论述题(30分)

篇3:名人阅读方法

胡适说:“我在这十几年中, 因为深深地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 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不幸得很, 这班老辈朋友虽然都答应了, 终不肯下笔……前几年, 我的一位女朋友忽然发愤写了一部六七万字的自传, 我读了很感动, 认为是中国妇女的自传文学的破天荒的写实创作。但不幸她在一种精神病态中把这部稿本全烧了。当初她每写成一篇寄给我看时, 我因为尊重她的意思, 不曾替她留一个副本, 至今引为憾事。”

诚然, 阅读传记佳作的第四方面价值, 是它能够给予读者的丰富的民间记忆和个性化的见闻细节。如自传作品的主人往往记忆力强, 个性鲜明, 更可贵的是, 当执笔之时, 往往已与家庭、社会的人事取得心灵的和解, 能够心平气和地正视自己的过往, 乃至时政所施予的不公及社会的歧视和虐待。因此, 人生故事的曲折性和细节真实性, 是构成传记佳作可读性的重要内涵。

出生于浙江江山一个富足的乡绅之家的毛彦文女士 (1898~1999年) 的回忆录《往事》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 从《我的母亲》写起, 顺序回忆了自己求学与就业、逃婚与奇缘、香山慈幼院、海外飘萍、返台定居、悼亡伤逝等重大人生事件。有读者指出, 作者是一个“珍惜初恋”, 又“为爱所伤”, 既爱事业, 又曾获得“幸福”的20世纪的“奇女子”。而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罗久华女士 (罗家伦之女) 则在本书序言中指出, 书中记录了作者跌宕多姿的人生、丰沛曲折的感情世界, 也勾勒出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坎坷:“传统中国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 绝大多数妇女深处闺中, 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留传下来的女性传记或回忆录可谓凤毛麟角。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才逐渐起了变化。”毛女士在本书自序中也说, 《往事》所记, “皆平凡之事, 即使偶有几件‘突出的记载’, 事过境迁之后, 也变得平凡无奇了, 指的应是‘反缠足’行动、接受新式教育、反抗父亲安排的婚姻、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这几件事情。”

仅以其中的“反缠足 (裹脚) 行动”为例, 通过1890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陈衡哲的自传和1937年出生于山东巨野的姜淑梅的回忆录, 就足以获得最具细节的真实观感。她俩几乎相差两代人, 可笔下的遭遇却是那么的不约而同:

我七八岁的时候, 女孩缠足的可恨习俗刚开始遭到一些开明人士的攻击。他们之所以认识到这个习俗的荒谬与残酷, 应该归功于西方人和满族人的影响……可是母亲受到我非常严格的外祖母的影响, 她们觉得如果她们不把我培养成“淑女”, 我就无法找到婆家, 而成为“淑女”的必要条件, 就是一双缠好的小脚……因为担心女儿的大脚无法被婆婆接受, 正是缠足维持数世纪之久的主要原因, 尽管这给孩子一生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因为父母必须负责给他们的女儿找到婆家, 他们不敢拿女儿将来的幸福开玩笑。我发现, 这也是乡村里无知的农民至今仍不愿为女儿放足的主要原因 (中国稻米产区的女子一向是天足的, 因为他们得在水田里和男子一起劳作) 。

大哥在外边上大学, 来信就说:“千万不要给小妹裹脚。不要扎耳朵眼, 别叫小妹受那种委屈。”娘听大哥的话, 没给俺裹脚。别的小闺女六岁就裹脚了, 再讲究点儿的人家, 两三岁就把脚裹上……就是用裹脚布把大脚趾外的其余脚趾硬生生裹到脚底下, 让它们一点儿一点儿骨折, 一辈子踩着脚指头, 用脚后跟走路……裹脚以后, 脚就不长了, 所说的“三寸金莲”, 都是从小给裹出来的, 小脚趾挨着脚后跟。那时候, 女人脚小了吃香, 有句老话口口相传:“裹大脚找瞎子, 想吃馍馍背搭子;裹小脚找秀才, 想吃馍馍拿肉来。”还有什么:“脸儿白白不为俊, 脚儿小小遮半身。”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因为脚大, 新媳妇挨打受气的有的是。 (《乱时候, 穷时候》)

正如罗久华教授所说, 当今的大多数中国人早已把争取“天足”、接受新式教育、婚配自主这一系列前辈女子苦苦奋斗才争取得来的权利视为理所当然, 但后人在乐享成功果实的同时, 也当饮水思源:“正因为有毛彦文这些先辈们披荆斩棘、开创新猷, 后人方得享庇荫, 受惠无穷。”

五、求取智者真经, 导航现世人生

“忘记过去, 就意味着背叛。” (中国创作的儿童剧《以革命的名义》中列宁一角的台词) 这是因为历史常常会披着时新的外衣重演过去的故事。通过阅读传记佳作, 切实了解人类社会的真相, 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站稳立场, 端正态度, 明确时务, 形成真知灼见, 将极大提升读者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实践的才干。

如《民国红颜》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 的作者李安安女士, 十分服膺陈衡哲所说“母亲是文化的基础, 精微的母职是无人代替的……当家庭职业和社会职业不能得兼时, 则宁舍社会而专心于家庭”的观点, 并倍加揄扬其人生的实践:她集诗人、作家、教授于一身, 集事业强者与贤妻、良母于一身”, 她早年勇于“造命”, “通过自我奋斗而成功的新女性……同时又极传统, 尊重自己的女性角色, 当 (社会) 事业和家庭发生矛盾时, 她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相夫教子, 最终把孩子们都培养成才”, 称道她为“一个被遗忘而值得我们学习的女人”。

此外, 阅读传记佳作, 还能够教给读者遭遇人生坎坷和曲折时的应对智慧。因为无论是自传的主人, 还是被作为传主的人物, 他们无不是在生存和发展的人生道路上, 克服了层出不穷的艰难险阻而终获平安吉祥的智者和高人。因此, 毕淑敏认为, 多读书以增长知识, 看一些传记, “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 是理智地度过人生“低潮期”的一个重要选项。她说:“命运中的不速之客永远比有速之客来得多。所以应付前一种客人, 是人生的必修。他既为客, 就是你拒绝不了的。所以怨天尤人没有用, 平安地尽快把客人送走, 才是高明主人。”

诚然, 人生百年不可能永远是吉星高照, 不断有贵人相助, 风也顺水也顺地过来的, 因此, 人生在世, 有时候需要逆来顺受, 随遇而安, 在难得糊涂之中寻求转危为安的机遇;有时候需要逆流而上, 中流击水, 在逆境中加倍付出, 奋发崛起;有时候需要挑战命运, 超越自我, 勇敢地探求绝处逢生的路径……而这些, 在古今中外的传记中都有着宝贵的记录, 值得人们阅读和借鉴, 以获取如何辨识时务、顺势而为, 直至扭转人生乾坤的“正能量”。对此, 通过阅读美国学者金介甫所著《沈从文传》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 以及有关沈先生的回忆录文章, 读者足以从沈先生的人生历程和遭遇中, 得到最为深刻的启迪。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周定一回忆说, 他生平第一次读到单行本的鲁迅《呐喊》、《彷徨》, 郁达夫《沉沦》, 还有沈从文《从军记》这类新文艺小说, 是上世纪20年代末在长沙读初中时, 自己从泰东书局买来的。30年代先后在上海、南京、北平上高中、大学, 逐渐感到了沈从文作品的耐读性。他体会到, 对于沈先生的作品, “要逐字逐句细心地读, 才能体会其中既平凡而又美丽动人甚至惊心动魄的情景。若是用‘看小说’消闲的速度去对付, 就印象模糊, 甚至不知作者在说什么。‘耐读’的另一意义是, 过些时候拿来再读, 仍很吸引人。像《从文自传》, 我就一读再读。《边城》、《湘西》、《湘行散记》中的许多篇章, 也是每读一次有一次的新鲜感。就‘耐读’这点而论, 他和鲁迅相同。”

但在1949年前后, 香港一家刊物却赫然登载了郭沫若的一篇文章, 其中有一题全面否定了沈从文的文学创作, 给他扣上了一顶没有“灵魂”和“思想”的, 喜作色情描写的“粉红色作家”的大帽子, 这给沈先生带来了莫大的精神重负和心灵痛苦。为此他曾在绝望中一度割腕自杀。在这种时政氛围里, 沈先生既不能发表作品于文坛, 更不被允许教书育人上讲台, 甚至连他过去出版的小说等都在1953年被焚烧了, 因为按官方当时的说法是:“永远不再出版”。形格势禁之下, 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沈先生, 被迫改行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为各种新出土的历史文物如殷商的、敦煌的、长沙的、麦积山的展览做“说明员”。

在长达三十年的博物馆工作期间, 沈先生脚踏实地, 不怨天不尤人, 更不自暴自弃, 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对古纸、瓷器、漆器等历史文物的兴趣和爱好, 深入钻研文物业务, 尽力做好自己作为一个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讲解员的知识结构, 并在晚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得以完成填补中国文物史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专著, 迎来了文化生命的又一“春”。因此, 卞之琳先生在题为《还是且讲一点他》的回忆文章中议论说:

从文之所以成为一位杰出的独特作家, 首先是因为一开头就扎下了深厚的修养根基, 不同凡响:他如他自己所说, 既读一本“小书”, 更读一本“大书” (社会现实) 。他从小身经了社会的长期折腾, 后来人生旅途上的坎坷就不会叫他怨天尤人。他作为特殊的知识分子, 经受住了的不少委屈、误解、有形无形的歧视, 实际上并非从1949年开始, 却从不对此耿耿于怀;另一方面, 他受到的称誉, 也并非近十年来才开始, 他也并不以此沾沾自喜。

严文井先生在《谁也抹杀不了他的存在》一文中回忆道, 沈先生以前常说“作家要一辈子不断写作品, 不能以写作为敲门砖, 靠投机和当官来求名”, 可是命运却无情地“逼迫他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离开文学创作, 只差完全放下笔杆”, 但他终于“留下了实实在在的等身著作”, 为中国的文学、文物和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而总结沈先生的为人处世经验, 则胸有大志, 惜时如金, 逆来顺受, 安贫若素等宝贵品质, 实是支持他从中年逆境走向晚年顺境, 从而苦尽甘来的素养基础。或如他的弟子王亚蓉所回忆的那样:“ (沈) 先生没有诉苦的习惯, 我觉得他总是站在很高的地方, 清醒地看待 (时政上和社会上) 那些过激行为。”

篇4:名人阅读方法

推荐书40%是翻译书

《京乡新闻》在韩国是很有影响的大报之一,在国民阅读促进活动方面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在《京乡新闻》上,开办了“阅读图书的京乡”的专栏,专门介绍社会各阶层人士推荐的图书。推荐人在向《京乡新闻》推荐图书的时候,“推荐文章”的题目被要求统一为《我推荐的一本书》,“推荐图书”规定为1种,“推荐理由”规定写800左右的介绍文字。从2007年到2009年,《京乡新闻》曾连续3年刊登这种“推荐文章”,在韩国社会产生了持续不断的积极影响,以至于一般大众读者非《京乡新闻》推荐的图书不读。有评论认为,《京乡新闻》的“阅读图书的京乡”专栏,对于韩国人养成阅读习惯、扩大韩国的读书人口,居然“有着官方号召都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韩国,政府与民间开展的各种“读书振兴运动”,主要以幼稚园的婴幼儿、小学校的小学生、中学校的中学生为对象,宗旨是“开化启蒙”、“寓‘乐’于书”,阅读的图书以幼儿读物、青少年读物为主。而《京乡新闻》在策划“阅读图书的京乡”专栏时,则瞄准了高中生、大学生和一般大众读者。

从后来把“阅读图书的京乡”专栏文章汇编成《推荐这本书》的图书来看,在2007年至2009年的3年间,“推荐者”达3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社会名人,比如作家、诗人、律师、牧师、大学教授、企业经营家、市民运动家等;被推荐的图书,去掉重复推荐的,合计有300多种。

从推荐的图书种类看,“生活类·哲学类·宗教类”为74种、“文化类”为104种、“社会类”为74种、“经济类·经营类”为31种、“科学类”为17种。之所以“文化类”图书推荐比较多,是因为这个种类的图书分“国内的”和“国外的”。由于推荐者推荐了许多东西方古典名著,在全部被推荐的图书中,翻译书约占40%,韩国人自己写的书约占60%。

300位名人推荐300种好书

实践证明,报纸仅凭自身推荐好书,影响力有限;依靠各阶层、各行业的社会名人推荐好书,影响力就要大得多。而通过报纸的广泛传播,社会名人推荐的好书往往更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可。这大概也是《京乡新闻》“阅读图书的京乡”栏目策划者们的共识。名人推荐和媒体宣传结合,使得各个(选题)领域的好书脱颖而出。

站在一般大众读者的角度看,出版物市场上的图书浩如烟海,选择起来费时费力。如果有人推荐,就可以“走捷径”。假如是社会名人推荐的,就更容易接受。“阅读图书的京乡”专栏里的“推荐文章”,一是说明推荐什么图书,二是说明为什么推荐。简明扼要,读者看了一目了然,往往是不想买也想买,不想读也想读了。

在300多种被推荐的图书中,社会名人推荐的图书占压倒性的多数——有“诗人”和“时调诗人”推荐的《顺伊奶奶》《卡拉马佐夫兄弟》《生活的发现》;有“小说家”推荐的《割草的镰刀》;有“文学翻译家”推荐的《百年孤独》;有“文学评论家”推荐的《热河日记》;有“大学教授”推荐的《韩国战争的起源》《如果活着就要活得幸福》;有“韩国国立水产科学院院长”推荐的《席卷我们的海洋》;有“韩国人权共同事务局局长”推荐的《军·人权法》;有“韩国济州教育大总长”推荐的《绿豆将军全琫凖》;还有“韩国朝鲜大总长”推荐的《周恩来评传》等。

日本村上春树不在推荐之列

在被推荐的图书中,从日语原版书翻译过来的有10种,分别是栗良平的《一碗素汤面》、山冈荘八的《德川家康》、金城纪一的《剧烈的变革No.3》、小川洋子的《博士恋爱的数学方式》、大江健三郎的《恢复的家族》(与韩国版的《恢复的人们》相映衬)、丸山真男的《阅读文明论概略》、田代和生的《倭馆》、友野典男的《行动经济学》、稻垣荣洋的《杂草的成功栽培》、岡田哲的《とんかつ的诞生》。另外,在被推荐的图书中,与日本这个国家有密切关系的还有3种分别是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林钟国的《亲日文学论》、キム·ソンホ的《日本电产物语》。

《京乡新闻》“阅读图书的京乡”栏目策划者们在编辑制作《推荐这本书》的时候,也不无遗憾地发现,3年当中推荐了300多种图书,其中只有13种日本的或与日本有关的图书,不但漏掉了像三浦绫子、塩野七生、安藤忠雄这些日本著名作家作品,而且竟然连在日本、在亚洲乃至在全世界都大名鼎鼎的村上春树的作品也无缘“推荐榜单”!难道这300多位“社会名人”,不约而同地对“泰斗级的”村上春树视而不见?或者是看见了但看不起?

从日文版《推荐这本书》面世以来,日本学术界、出版界颇有点耿耿于怀。日本每年出版图书七八万种,韩国每年翻译日本图书七八千种。日本与韩国之间的版权贸易机制十分健全和灵活,对于日本一方的原版图书,韩国一方购买版权、从日文译成韩文、然后出版发行的速度快得惊人:一本日文原版图书这个月在日本出版,而这本图书的韩文版就可能下个月在韩国问世。特别像村上春树这样的大家,其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版了韩文版。而且村上春树在韩国,一直就有大批铁杆粉丝。

其实,日本学术界、出版界在生闷气的同时,也不能不有所反思。在慰安妇、独岛(竹岛)等问题上,日本与韩国长期相持不下,这些都或多或少伤害了韩国人的民族感情。文学不可能完全超脱于政治,以上300多位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韩国精英拒绝推荐村上春树等名家名作,不妨认为这起码是给日本的另类难堪。

篇5:名人谈阅读

——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会与别人相同,最多只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认为这些对我具有重大意义的书,也该丝毫不差地对你具有同样的意义,那真毫无道理。虽然,阅读这些书使我更觉富足,没有读过这些书,我一定不会成为今天的我,但我们请求你,如果你读了之后,觉得它们不合胃口,那么,请就此搁下,除非你真正能享受它们,否则毫无用处。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地去读诗、小说或其他可归入纯文学之类的各种文学作品。他只能为乐趣而读,试问谁能要求那使某人快乐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别人觉得快乐哪?

—— 作家.毛姆

我把阅读分成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所谓有用的阅读就是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在社会职业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这种阅读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这更美好的境界是无用的阅读,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它不见得能直接给你一个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能让你的心灵变得辽阔。生活就是一锅滚开的水,它一直都在煎熬你,问题是你自己以什么样的质地去接受煎熬,最终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读书就是干这个的,就是滋养自己。

—— 作家.于丹

阅读的第一要素,我想是信赖。我们少年的时候,心灵像一张白纸,无条件地相信任何事情。尽管是这样一个不安全的时期,我也以为怀疑主义是最大的不幸。这会使我们丧失阅读的最大乐趣——那种满怀情感的接受,那种对充实内心的渴望。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便也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不仅来自于阅读,更来自直接的经验。这时候的阅读是一种理性的信赖,对于拓展我们不免狭窄的个人经验大有好处。它可使我们保持乐观、善良、开阔的精神。在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念已经形成的中年阶段,阅读可为我们作出补充和修正,使之达到健康完美的境地。晚年时的阅读信赖,我想应是建立在宽容之上。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看到人类无穷多的心灵景观。这时候,我们应当如同相信自己一样去读书,书会和我们融为一体,我们其实也是在读着自己。

—— 作家.王安忆

一本好书会唤醒我的血缘本能,使我辨认出我的家族渊源。书籍世界里是存在亲族谱系的,同谱系中的佼佼者既让我引以自豪,也刺激起了我的竞争欲望,使我也想为家族争光。遥远谱系中的好书不会使我产生仿效和竞争的欲望,但会使我感到欣赏的愉悦,就像欣赏一种陌生的异国风光。

—— 学者.周国平

经典作品对于我们,就像父亲的经历对于儿子、母亲的经历对于女儿一样,它们并不意味着完美,而是意味着忠诚。任何读者都是在用自己的经历阅读它们,是为了寻找自己曾有过的忧伤和欢乐、失望和希望。阅读时,我们发现了自己的思考,并为别人的命运哭泣和欢笑。

—— 作家.余华

有一本好书在家静静等着,手边的琐事都会变成音乐。犹如甜蜜的幽会守在你将要经过的街角,你心中贮存了那么多情感准备与他同行。

书中主人公的命运和你息息相关,当悲剧像乌云一样不可避免,你想扔下书逃走,但你不能,正如你不能逃脱你自已的命运。

——诗人.舒婷

有些书是与黑暗有关的。它描绘了小到人性深处、大到世界万物中极端的、匪夷所思的事物与情感。就像杜拉斯说过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写作就是黑夜,必须经过黑夜。如果说写作是发现与记录生命,那么阅读就是对于生命的一种启示。读这样的书,就像你好好的活着,却真实无比地去地狱里走了一遭。

还有些书里有温和的阳光普照大地,有一刹那刺目的光,还有最终没有忍住的眼泪。如果说,有一种写作就是——“生活感动了你,然后你再去感动他人。”那么,这种阅读就是人被一种虚拟的美好世界感动的过程。

——作家.朱文颖

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作家.毕淑敏

像一个人的记忆一样,书就是人类的记忆,因为在书里,包含着人类的历史,进化发展的过程,年代累积的知识与经验,也描出了自然界的神奇和 优美,借着书的帮助,人类度过了多少难关,抚慰了多少忧患和悲戚,使忧伤的时光重沐愉悦的阳光,借着书的启导,使我们获得较完美的、较爽朗的 思想和满脑子的概念,而使得个人能超越自己。

——哲学家.洛克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书籍与其他信息来源的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艺术工作者是处理情感的,但是因为不阅读、写作,不与自己交谈,没有养成感受和体悟自身心灵的习惯,所以情感是粗糙的,严肃的思考与对真实内心的表达和触摸就消失了,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心灵敏感之程度,或洞悉人情世故的经验,很多都来自阅读。

———电影导演.贾樟柯

无论题目从何而来,都必需紧密追踪当前有关科学领域发展的动向。掌握文献、对文献进行综合,以批判的眼光评价文献,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和正确的信息以指导今后的研究是一个能独立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必备的能力。

—— 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

读论文时要牢记一个问题,“我应该如何利用该论文?”“真的像作者宣称的那样么?”“如果……会发生什么?”。理解论文得到了什么结论并不等同于理解

了该论文。理解论文,就要了解论文的目的,作者所作的选择(很多都是隐含的),假设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论文指出了怎样的方向,论文所涉及领域都有哪些问题,作者的研究中持续出现的难点模式是什么,论文所表达的策略观点是什么,诸如此类。

—— 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全体研究生

对学术性的书,不应说“读”,而是“思索”,“求了解”,“试图伸引”,有时“将书掩起,试图重新建立书中的论证”。

——物理学家.吴大猷

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篇6:名人名言阅读

2.思则睿,睿则圣。——周敦颐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郑耕老

5.才华是血汗的结晶。

6.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7.不经过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

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9.先天环境的好坏并不足奇,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己之努力。

10.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11.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12.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

13.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14.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张之洞

篇7:《名人传》阅读心得

作者说他外貌平平,并用细腻的手法将外貌描绘得格外生动。贝多芬的童年与莫扎特相比,是无光的`,艰苦的,并且少年时代的他就开始为经济问题操心,中年疾病缠绕着他,但他依旧与病魔抗争。

他饱受身与心的折磨,多次想向命运屈服,但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别人的眼中,他是一个骄傲而孤独的伟人,没有人理解他,懂他。从他的经历中,我知道他一生都处于困苦中,友情,亲情,爱情,他也未能好好感受。罗曼。罗兰说贝多芬的这一生就像是一个雷雨天。我能感到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抗争,他对艺术的热爱,追求促使他的生命拥有力。

米开朗琪罗是一位雕塑家,他是天才,但天才的自由被教皇紧紧地束缚,因为西斯廷的工程,他有了一个病态的躯体。因为天才的聪颖,使他无法逃脱教皇的使唤。这是多么令人苦恼的。他光荣着,又痛苦着。

篇8:名人故里争端解决方法探析

名人籍贯、故里或其他类似问题本是史实问题, 应该交给历史学家考证。学术争论本是澄清历史遗留问题, 是学术自由的表现。但在这纷纷扰扰争论的背后, 绝不会是为了学术, 也不仅仅为了一个“名”, 更是为了“名”后之“利”。“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争夺历史名人资源表面上的“文化之争”, 实际上已演变成文化背后的经济利益的博弈。用名人资源开发旅游, 借名人效应促进经济发展, 这本是无可厚非的, 而且是值得肯定的。然而, 有些地方为了经济、政治利益, 仅凭一个莫须有的传说, 或者残简里的只言片语, 甚至请来专家学者说话撑腰。可想而知, 这时学术的纯正已经退居次席, 对前人和文化都缺乏真正尊重。历史研究滑入功利陷阱, 侵入了商业色彩和世俗习气的污染。[2]透过现象看本质, 之所以各地对历史名人故里的争夺打得头破血流, 几近白热化, 说到底是因为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流行的当下, 历史名人俨然就是“财神爷”。似乎哪个地方搭乘历史名人这趟快车。经济腾飞就指日可待了。[3]然而各种争论此消彼长, 说者往往互不服输, 吵个脸红脖子粗, 却如坠云里雾里, 莫衷一是。

名人故里的争夺大战沸沸扬扬, 但似乎总没有一套规范完备的方法规则可以遵循, 大都没有得到完满的解决。面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名人辈出, 合理开发名人故里的旅游资源, 宣扬民族文化, 实现新的绿色旅游经济增长点, 是有关地区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如何妥善解决各个地方的名人故里争端, 迫在眉睫。新的问题出现, 就需要相应出台新的解决方案, 国家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 都应尽快及时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与法规。就此作者试图根据名人不同分类, 探讨解决名人故里争端的相应方法。

一、确实存在的历史名人

真实名人区别于普通百姓就在于其知名度, 家喻户晓可谓“名人”。其知名度越高, 影响力越大。相关职能部门在开发建设名人故里之初, 关键要把握好的可行性原则, 即名人的分类:此故人是名垂千古的伟人还是遗臭万年的恶人, 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 应引起高度重视, 这是有关方面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 伟人故里争端的解决

目前名人故里之争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名人籍贯的确定问题。对同一名人的故里归属地如果有异议时, 一方面当事双方或多方所在地旅游、文化相关职能部门应遵循客观事实, 搜集整理相关史实证明材料;另一方面, 中央有关职能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仲裁机构, 名人故里争夺的相关地方将申请材料汇总上交, 由国家专门机构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归属权的最终定夺。在正式授权归属地之前, 通过媒体进行公示, 若无异议则正式生效。这样形成一套规范的可操作的工作体系, 既能够使名人故里实至名归, 也能让争夺失败者心服口服。

然而不得不注意的是, 名人故里及相关传统文化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 具体人物故里的定夺, 不能死守某个规定条款, 要具体问题区分对待。以屈原故里之争为例, 就算屈原的出生地确实是秭归, 但是当年他在郢都江陵为官数十载, 江陵在他的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并不亚于秭归, 从这个角度看来, 江陵同样以“屈原故里”自居也有理可依。各地相争名人故里, 无非是为了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分得旅游文化这杯羹, 但是文化遗产的传承应该属于全社会、全民族, 而不应被某些地区以狭隘的“名人故里”意识所独占, 这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是极端不利的。纪念诗人屈原, 这是弘扬爱国主义传统, 也是一种发扬和教育的体验,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 不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还是一种文化积淀和遗产。[4]据此, 将秭归、江陵共同定为屈原故里未尝不可。

(二) 恶人故里理应区别对待

所有争夺名人故里的地区都是想借名人效应, 引起关注扩大知名度, 最终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在当代市场经济大潮下, 这样的想法与做法并无可厚非。只要规划合理, 最终能达到提高城市文化底蕴与经济增长的双赢。但在确定名人故里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名人出生地都适合建立名人故里。有关职能部门要分清名人因何成名, 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名人故里争夺战中, 有些个别地区挖空心思和名人扯上关系, 竟然冒出了西门庆、潘金莲的出生地, 试想一下, 如果连此类名人都要见故里, 我国建设精神文明的大众舆论导向如何把握?那么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情何以堪, 岂不意味着中华民族精神与道德底线的沦丧?其实最终伤害最深的是当地老百姓的民心, 这一点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此名人故里的提出理应制止。西门庆出生地的消息一经传出, 就遭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严厉批评与制止, 这是值得欣慰的, 有关地区的职能部门均应以此为鉴, 以“弘扬真善美, 杜绝假丑恶”为原则, 杜绝这类名人故里事件的发生。

二、神话与民间传说中的名人

有别于历史记载的真实名人,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蕴含了大量的神话与民间传说, 从而随之涌现了大量的神仙鬼怪和传说人物, 他们同样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影响甚广, 可谓名人当之无愧。如何对待他们所谓故里的争夺与确定, 也是目前有关地区的职能部门所面临必须要考虑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这类名人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包涵了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的人物, 另一类只是封建社会残余思想留下的神仙鬼怪。因此, 人们在建设开发这类名人故里时, 一定要有清晰的头脑把握好宣扬传统文化和杜绝封建迷信的双重职责。

有些历史名人根据相关史料能够确定其故里所在, 但是一些神话与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其故里所在争议很大, 且难有定论, 这时争执双方或多方往往陷入长久的口水拉锯战, 耗时费力还是难以达到令每一方都满意的结果。面对此类名人故里之争, 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就应该起到关键作用。在确定双方或多方所在地都有同一名人故里合理性之后, 可以要求申请方就建设名人故里提交书面的详细完整的申报材料, 经过专家对其规划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注意节能环保, 结合当地发展实际, 经济实力和民意等多方面的综合考察调研, 最终差额投票决定归属地。如果经过优胜劣汰最终有两个或多个 (秉承宁缺毋滥思想原则, 一般不超过三个) 难以取舍, 可以对名人故里建设实行统一部署规划, 深度挖掘名人故里内涵, 结合当地实际, 分别从不同侧面做文章, 形成本地自身的文化旅游特色, 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带来的财力物力的浪费, 还能相互辉映, 形成统一的品牌效应, 真正实现名利双收, 共创双赢。

参考文献

[1]小晓.冷眼热看名人故里"争夺战"[J].科学之友 (A版) , 2008 (1) :83.

[2]庾晋, 左弦, 姚晓静.“争风吃醋”为哪般?[J].地图, 2005 (1) :26.

[3]韦铀.名人广告亟待升级——“李白故里”之争引发的思考[J].新闻界, 2009 (5) :153-154.

篇9:名人阅读方法

2月17日,围绕如何开展好2009年全民阅读活动以及如何建立全民阅读的长效机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和中宣部出版局在京召开2009年全民阅读活动座谈会。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当当网总裁助理张颖、北京交通广播节目编审王世玲、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等先后发言。

与会者一致认为,阅读需要多层面的引导和推动,阅读习惯需要长期的培养,阅读推广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国家工程,特别是在今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世界经济面临严峻形势的大背景下,推广阅读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大家建议阅读推广的参与层面要更加宽泛,要请有关领导人、社会知名人士和普通百姓共同参与·要通过阅读为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倡导“阅读是一种幸福”、“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等理念,要把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与推进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的建设相结合,阅读宣传推广手法要立体化,如借助纸质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有声读物等进行推广活动。

——中国新闻出版报

探索新机制北京将建出版创意产业园

2009年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工作的重头戏是建立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目前该局已经成立了创意领导小组,主抓园区的建设工作。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冯俊科说,此举对研究探索新的出版管理模式和新的市场运作机制,充分调动国有、民营等多种出版资源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好人民群众在出版业的主体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北京市局目前初步考虑将在园区设立书稿策划编辑中心、书稿审定中心、书稿拍卖交易中心、版权交易中心等机构,为出版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提供通道。

——中国新闻出版报

中国手机媒体已初具规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天发布了《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近年来,我国的手机媒体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应用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目前,手机媒体已经开始从简单的文字短信传播形式,向内容更丰富、表现力更强的多媒体形式过渡。手机报、手机视频等应用形式已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手机报业务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39.6%。

报告显示,手机电视的使用率仅为15.7%,虽然去年的北京奥运对手机电视推广有相当的助力,但资费问题仍是手机电视业务发展的主要阻碍之一。而影响用户使用手机音频广播业务的因素中,有19.1%的用户“担心费用过高”。与之相比,手机小说大多是采用免费WAP网站提供的服务,因此费用相对较低,有23.6%的用户认为手机小说费用低廉。

——中国新闻网

广东省出版集团成立数字出版公司

作为广东省出版集团在发展数字出版方面的重要战略布局,广东省出版集团数字出版有限公司于近日正式成立。

该公司由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海燕电子音像出版社共同出资组建。数字出版公司作为该集团旗下从事数字出版的专业机构,主要负责统一收集、规范管理和综合利用集团所属各出版单位的数字内容资源和版权资源,依托集团传统纸质出版优势,开展网络教育资源服务、电子书刊,应用数据库、电信增值业务、数字电视、动漫等新媒体商业化运营。集团于去年7月就已成立新媒体出版中心。

——人民网

北京万卷评出十大家教图书

近日,北京万卷图书文化中心联合有关教育专家和成功育儿父母代表遴选出了“2008-2009年十大家庭教育图书”,《父母和孩子必须掌握的沟通方法》、《危险青春:中国家庭性教育启示录》等十部图书被列为推荐书目。

此次选出的家庭教育类图书中,原创作品有6种、翻译作品有4种,这些书反映了近期中国教育变化产生的新信息、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成果,操作性、针对性强,并且符合中国国情。北京万卷图书文化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唯畅销书,也不排斥畅销书;不唯名家,不跟风,关注好的常销书是此次选书的首要标准。

——中国新闻出版报

首届中国网络原创作家风云榜第一名被揭发为抄袭

去年首届中国网络原创作家风云榜排名第一的宁波籍女写手vivibear(张薇薇)近日被网友曝光抄袭。相关出版社表示如果认定vivibear抄袭他人作品,他们将追究其责任。

今年初,天涯网友发帖《网络原创作家风云榜首青春畅销书教主vivibear竟是极品抄袭狂!》,指出其作品《寻龙记》有至少13处涉嫌抄袭《明朝那些事儿》。所列证据两者多为整句或整段雷同,有的则简单修改了一下。随后,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维基百科的数据结果让人目瞪口呆,列出vivibear的作品涉嫌抄袭173位作者的203篇作品,除当年明月、赫连勃勃大王等人外,大部分是乏知名度的网络作家。

尽管近年来国内抄袭事件不断,但像这么大规模的文章涉嫌抄袭事件还没有过,无怪乎有人称vivibear可能将创造一项抄袭吉尼斯世界纪录。

篇10:《名人传》名著阅读精选

一、填空题。

《名人传》的作者是罗曼·罗兰,他是20世纪享誉国际文坛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有“欧洲的良心”,之称,他们另外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二、简答题。

1.《名人传》是一本怎样的书?作者是谁? 答:《名人传》是罗曼•罗兰最早享誉文坛的人物传记,它真实的记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三位艺术大师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造,展现了艺术大师们伟大的心灵。

2.《名人传》主要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答:伟大的天才必须向庸俗而且充满敌意的社会进行不屈的斗争,就能获得胜利,完成天才的创造事业。

3.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是最大的幸福又是什么?

答: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作为音乐家、作曲家却耳朵失聪;最大的幸福是他战胜痛苦,创造出拥抱欢乐的《第九交响乐》。

4.在《贝多芬》传后,作者附了“海利根遗嘱”的目的是什么?

答:增加传记“引文”的真实性,同时也是贝多芬痛苦生活和读者心灵的一次撞击。

5.《贝多芬》在立意和构思上扣住什么主题选材?

答:作者紧扣“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气息。” 6.在《米开朗琪罗传》中,作者为什么把人物的痛苦作为重要情节?这痛苦是作者凭空虚构的吗?

答:不是凭空虚构,而是从历史事实中吸收来的,为了使人物的英雄主义精神的全部伟大之处得以显示出来,其感染力在于克服痛苦,战胜痛苦,这是以痛苦为情节的目的所在。

7.《米开朗琪罗传》中,作者写到雕塑家完成的许多雕塑,可看出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有怎样的与众不同的特征?

答: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男性的雄伟和戏剧性的结构,形式上也具有超越时代的新鲜感,因而备受世人的尊崇。

8.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中探索了这位艺术巨匠哪两方面的内容? 答:一是痛苦和磨难——时代与社会给他带来的种种苦痛;二是他的艺术创作带给他的短暂的狂欢。

9.请结合《托尔斯泰传》谈一谈托尔泰的艺术观。

答: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不是一个阶级的所有物;不是一种技艺,它是真实情操的表白;艺术应当铲除强暴,它的使命是要用爱来统治一切;只有为了团结而工作的才是真正的艺术。

10.请结合《托尔斯泰传》谈一谈托尔斯泰的妇女观。

答:他反对现代的女权主义,称赞贤妻良母,认为勇敢的妻子应该是丈夫的助手而不是他的工作障碍。

11.《托尔斯泰传》的立意是什么?作者的着眼点在哪儿?

答:立意是歌颂英雄主义;着眼于评论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是一部文学创作评传。

12.结合《托尔斯泰传》谈谈你对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的看法。答:托尔斯泰一生向善,追求真诚的、博大的爱,厌恶痛苦的民众生活,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他爱的信仰、精神道德的再现,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有一颗真诚、善良、博爱的心。

三、阅读题

(一)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好似他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我们要叙述他的生涯的人所说的:“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

,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

;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

,内心为之

,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罢;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罢。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毋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1.依次填人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______,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______,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______,内心为之______.A.磨折

锻炼

戕害

碎裂

B.锻炼

磨折

碎裂

戕害

C.戕害

磨折

锻炼

碎裂

D.碎裂

戕害

磨折

锻炼 2.如何理解“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一句话?

答:“成为伟大”是靠心灵伟大,“显得伟大”是靠思想和强力而称雄。3.他们“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灾患”而能使他们“成为伟大”,含义是什么?

答:是因为在灾患中磨炼出毅力,显示出伟大的仁慈。4.如何理解“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一句话的含义?

答:形象地表达了英雄的精神对于我们平凡人的无上的慰藉和鼓舞作用。

(二)他离群索居,自我封闭,惟有大自然能给他一些安慰。特雷泽·德·布伦瑞克说,“大自然是他惟一的知己”,是他的庇护所。一八五一年认识他的卡尔·纳特说,从未见过一个人像他那样热爱花草、云霞和大自然,他似乎是靠这些活着。贝多芬自己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爱田野„„我爱一棵甚于爱一个人„„”——在维也纳时,他每天都要围着城墙转一圈。从黎明到黑夜,在田野里,他独自散步,帽子也不戴,顶着太阳,或者冒着雨。

1、选文出自《名人传》,作者是

国作家

罗曼·罗兰。

2、文段中的贝多芬生活痛苦,惟有大自然能给他一些安慰,从《名人传》的整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一时期,贝多芬的最大痛苦是什么?

贝多芬此时已完全失聪。

3、列出贝多芬的一部音乐作品,并谈谈你读了《贝多芬传》的启示。

《月光奏鸣曲》《幻想奏鸣曲》《英雄交响曲》等。贝多芬出身贫寒,十三岁辍学,十七岁挑起家庭重担,二十五岁刚在乐坛崭露头角,耳朵开始失聪。在生活上,他一直是不幸的,由于贫穷和残疾,他的感情生活充满了凄苦和遗憾„„然而所有的磨难只是使他更坚强,他战胜了疾病,战胜了痛苦,战胜了所有的磨难!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坚强的意志。

(三)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他在痛苦中间即曾祝望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底阻碍,竭尽所能的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经过了多少年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克服了他的苦难,完成了他所谓的“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之后,这位胜利的普罗曼德,回答一个向他提及上帝的朋友时说道:“噢,人啊,你当自助!”

1、作者要“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贝多芬在孤军奋斗之中自慰自助,经过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2、为什么称贝多芬为“普罗曼德”?

因为普罗曼德是神话中的火神,人类文明最初的创造者。贝多芬的“自助式”奋斗,给在苦难中孤军奋战的人以启示与鼓舞,相当于一种新的人类文明的创造。

3、谈谈你对贝多芬的名言“人啊,你当自助”的理解。

上一篇:抗击新型肺炎疫情下一篇:客运汽车站进站营运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