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的团队所必需的品质

2024-06-23

一个成功的团队所必需的品质(通用7篇)

篇1:一个成功的团队所必需的品质

一个成功的团队所必需的品质

每一个人都有参加一支团队的体验——不论是在校里我们参加过的一支校园球队,还是一支乐队——都知道成为一个成功团队的一分子一定是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参加适合自己的团队,也能成为人生中最有力量的体验。

那么什么是团队呢?团队就是把每个人的力量集中起来,共同完成一个目标的组织。一个团队的工作,可以集中和利用每一个人的力量、技能和经验,并使大家相互取长补短。某个人的短处,往往就是另外一个人的长处,而某个人的一无所知的领域,往往另一个人就是行家里手。

我们知道团队不仅仅是一群人,那样的话,在电车站等车的那些人也能称之为一支团队,但他们不是,在这里,我要补充说明的是,作为一个团队仅有一个共同目标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在电车站候车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等候电车把他们带往目的地,也或者他们最终的目的地都是相同的,但这远远不够,为什么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就会发现一组人与一个团队是多么的不同:

引例:在一个湿热的夏天,各式各样的人都在车站等车,其中有穿西装的商人、带婴儿的母亲、建筑工作和无家可归的人。后来,一辆挤满了人的电车进站了。当他们发现车厢里已挤满了人时,大家都往上冲,一个妇女带着四个孩子,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地方可以容得下她这一家子人。当她想试试另一节车厢时,车门关了,车开动了。她只得再等下去。

同一辆电车驶入了下一站。一支棒球队正在候车,他们一共有十多人。当他们看到电车已被挤得水泄不通时,他们其中的一名队员叫道:“我去看看第一节车厢有没有位置?”另一名队员说:“我看一下最后一节。”教练和其他的队员紧紧把住中间车厢的门,不让它关上,因为他知道只要有一扇门是开着的,车就不会开动。这时其中有一个队员叫道:“这里有位置。”大家均向一个地方聚集,教练点了点人数以确定队员都到齐了。这时电车才启动了。

所以说,团队仅有一个共同目标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团队成员之间必须互相合作、互相交流、无私奉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支成功团队应具有哪些品质?

一、团队成员的互相关心

(1)要想团队的成功必须学会关心别人

一切伟大的团队都源自于此,它是其它品质的基础。一个团队内缺乏关心,将不成团队。诺切特足球教练露.荷尔滋曾说,他看过一个电视节目探究在军队里士兵缘何为国家献身,节目采访了美国海军、法国海外兵团和英国突击队,结果却出乎意料地发现为国捐躯者竟是出于对同胞的热爱。一支团队若想成功,队员就得明白他们要互相关心。

(2)关心并非是分帮结派。

所有关心应该是互相的,博爱的,广众的,而不单单是指团队中的某些人、某群人,这种做法只会削弱团队势力,和不互相关心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同时也是一种狭隘的私心,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船失事后两个人一起坐在救生艇的一端,无所事事地看救生艇另一端的人们正在从大船中向外淘水,其中一个对另一个人说:“幸好漏洞不在我们这一边。”

(3)正确面对同事的过错

关心是一种体贴、是一种表示感情的行动,但绝对不是包庇,团队素质最重要的是正直,而每一个人员的公正、正直尤为重要,你包庇了队友的过错,就是给你的团队埋藏了一个失败的隐患,而你提出且帮助他改正了过错,才是真正的关心,同时也增强了你团队的战斗力。

二、团队成员知道工作重点

1、团队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工作,以达到共同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应该清楚团队工作的重点,诸如篮球之类的体育运动,队员们知道得分是重点。共同的目标是总得分超过另一支球队,而取得最终的胜利。正因为如此,所有球员都会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提高和完善他们的得分技巧,这是他们的焦点所在。但是相比之下,在我们的团队中,许多员工不知道得分意味着什么,例如:我们的团队中也许有人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培训,觉得很乏味,很累;有些员工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天天加班;甚至有些人不知道我们为什么现在连休息日都没有,那么现在告诉大家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或者说很好的掌握得分的技巧,还没发现团队中可得分的那个重要的人,我们更没有练就一身过硬的得分技能。

2、或许我们现在都有自己的工作计划,自己的工作任务,但还不知道将这些任务结合起来以达得最终总分很高、很理想的结果。这就相当于,一个篮球队,知道怎么接、运、传、抛,但不知道将这些技术结合起来以达到最终投球入篮一样。每次一个很好的队员拿到球之后可能因超时不投篮而犯规,但也许这名队员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运球手,他运球技巧可能令观众大开眼界。但是每次只要他碰上球,球队就不能得分。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有一句特别精辟的理论:“在一个企业里,最贵的不是那些拿高薪的人,而是那些无所成就的人。”因为他们不知道工作的重点在哪里,他们最终创造不得分。

3、团队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工作任务,分析任务没有完成的原因时,我们要从先主观的角度出发。“如果你想做,你会找途径;如果你不想做,你会找借口。”也就是说任何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那么就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看我们是否能找得到工作中的重点。

三、团队成员互相交流

1、因交流了解团队:我没有参加过篮球比赛,但是在校园这些不太正规的球队比赛中经常有这样一种情形:两个队员跳起来抢篮板球,争执不下之时,突然有第三个在一边喊:“自己人!”原来两个是同一队的。这是“交流”在球队中的含义,故在一个团队中,团队中领导者与队员、队员之间要进行经常性的交流,这一点,我们公司现在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例如每周我们的办公例会,每个部门不定期举行的小组会。队员之间无拘无束的、经常性的交流可以提高效率,同时,古有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说法,那我们引伸到这里即,这种思想交流在团队中一旦产生,便能使组织充满一种向上的活力,为组织进一步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因交流提高自己:人自身知识的获得常常是通过别人的影响启发,如交往、交谈,讨论等得以实现。俗语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说。那么为什么不在一个团人中倡导一种坦率自由的工作氛围呢。在一个团队中,尽量避免存在“闷葫芦”似的员工,让大家动起来、说出来、共同商量,共同领会,一起交流。

四、团队成员共同成长

1、互相信任、共同成长。一般说来,人在受到信赖的时候,都会产生快乐和满足的感觉,进而诱发出全力以赴的心情。在一个团队里,我们应该很自然地对队友说:“你去做这件事吧,你做得比我好。”信任使得队员们一起开展整体工作,开始做他们都认为重要的事;培训工作常抓不懈。作为一个团队,培训是共同学习,是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的前提,故不仅仅是公司统一组织大家学习、为大家提供培训,每个部门也同样是这样,定期以会代训向我们每一位员工传授、指导工作中的技能与技巧,所以希望大家能够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来对待培训课,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以来增强整体团队的力量,跟得上团队成长的脚步。

2、认可别人、培养默契。也许在我们的团队中有人觉得,授训者资格太浅薄或对自己的领导者不够满足,但是我认为,就像我们刚开始提到的那样,在一个团队中就一些知识、技能有知者就有不知者,就某一个特定的领域来讲,两者就会互换位置。同样,当你觉得别人并非被你认可时,你应该毛遂自荐,而不应该敌视或与其对立,这对一个团队的成长是非常有阻碍的。我们还拿救生艇来说,正在漏水的救生艇里,如果有人看着淘水的人说“看他淘得多笨,我比他强多了。”但是他却在一边看着,那么后果呢,无疑是全部遇难。当你处于被领导时,你应该知道你们要一起成长,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好的团队默契需要全作伙伴的态度,每一队员都要尊重自己的领导、自己的队友。

3、个人成长是团对成长的基本

我是否愿意改变自己以求成长,尽管这意味着要放弃我目前的利益,因为在这个职位上我可以体验到成长。

我的是否想成为他人效仿的榜样?(领导风范)

我是否愿意为成为一个职业高手而付出代价?

五、团队成员置整体利益于个人利益之上

一旦团队成员相信团队目标并开始真正地互相信任之时,他们将能展示真正的团队力量。彼此间的信任使得他们有可能将团队的最高利益置于个人权利、特权之上。

1、奉献精神:“每一次的成功都基于牺牲,即情愿付出代价”这对一支获胜的队伍来说是千真万确的。每一名团队成员都必须愿意将时间与精力花在锻炼与准备上。他必须愿意承担责任,愿意放弃个人的意愿,情愿为了团队的成功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一个团队的成功亦归结为团队中每一个人的愿望与贡献。这点在生意场上与运动场上一样确切。如果不是人人都相信这个事业是值得付出的,永不可能造就团队最后的成功。这需要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在奉献精神。

有一句佛语说“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

2、合作精神,打消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赢得蝇头小利,而团队力量则可以取得全线胜利。在一个团队中,如果你以团队利益为重,你将本着合作的态度来处理事情,如果你本着个人利益为重的原则,那么将以与队员竞争的原则来处理事情。那么我们来进行一下,我们到底是不是应该以个人利益为重,本着竞争的态度来处理事情呢。

靠竞争取胜

靠合作取胜

把他人看作敌人

把他人看作朋友

精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精力集中在他人身上

疑心他人

支持他人

仅在你优秀时才能赢

只要你或他人优秀,就能赢

胜利取决于你的技巧

胜利取决于众人的技巧

小胜

大胜

少许欢欣

大喜

有赢家,也有输家

都是赢家

3、明白“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

内陆的河流,都是相通的,大家不妨这样理解团队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我们一起来评测一下我们现在的团队紧密的程序。

请大家来评分:

1分代表不是,2分代表几乎不是,3分代表有时候是,4分代表大多数情况是

5分代表几乎一直都是

1、早出晚归。为了完成工作,会把工作带回家。

2、参加团队的定期例会。

3、出色地完成团队制定的工作任务。

4、努力提高团队工作的质量。

5、关心团队工作的质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6、向别人称赞自己的团队。

7、必要的时候相互帮助。

8、碰到团队之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能够寻求外部的帮助和资源。

9、准时参加会议。

10、有时候,业余时间也和同事们在一起。

11、努力实现团队制定的工作职责。

12、即使团队的工作遇到阻碍,也仍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13、热烈地参与团队工作的讨论。

14、努力保持团队向上发展。

15、需要的时候,愿意做额外的工作,以保证部门目标的实现和发展。

16、希望团队成功。

17、对自己在团队的精神和土气。

18、认真听取关于部门工作的反馈意见。

19、更多地把自己当作团队中的一员,而不是只考虑个人利益

如果你的分数低于40分,那么你要做大量的工作去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如果分数在40-70分之间,你尚有一段距离有待努力;如果你的分数在70分以上,则说明你所在的团队组织相当的出色。

篇2:一个成功的团队所必需的品质

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这一精神,以及他在整个刺秦活动中表现出的很多优秀品质,历来很多老师把分析荆轲这一光辉人物形象作为正面教材大讲特讲,殊不知如果换一个角度,或者采取逆向思维,我们甚至可以把他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分析讨论,以给学生甚至成年人一些启示和教训。

第一,此次刺秦行动到底可不可取。对荆轲的评价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肯定的人有很多,如司马迁首先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时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在《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但也有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如南宋鲍照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北宋苏洵在《六国论》中非议“至太子丹用荆卿计,始速祸焉”,认为正是太子丹派荆轲刺秦加速了燕国的灭亡,是一不明智的选择。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上,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第二,荆轲刺秦为何会失败,对于现代人又有什么启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我们知道荆轲在整个刺秦大计中自始至终都表现得十分出色,而且在秦王的宫殿咸阳宫上秦王君臣的表现也给荆轲刺秦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由于荆轲计划周密,秦王没有任何防范措施,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秦王的长剑抽不出,群臣手无寸铁,持兵器的士兵没有秦王的命令不敢上殿。但是为什么没有成功呢?陶渊明认为是“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这也许确实是一个原因,因为“荆轲废,乃以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但除此以外有没有其他原因呢?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从进入咸阳宫,荆轲一直是在孤军奋战,他的助手秦舞阳干什么去了?书上说得非常明白“秦舞阳振恐色变”,也就是吓得脸色苍白,浑身打哆嗦,趴在那里头都不敢抬,大气也不敢出,真应了一句话:关键时候掉链子。荆轲如此慎重之人怎么会找这样一个人做助手?书上写得也很明白:“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悔改,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斥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原来这根本就不是荆轲相中的人,他物色好的助手在远方一下子来不了,是太子丹的不信任刺伤了荆轲的自尊心,一气之下赌气前行,易水送别时“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是不是预感到了失败的结局?原因除了秦国是虎狼之国之外,是否也跟助手没有到来,仓促上路有关呢?

我们又会问,荆轲为什么不等到助手来了之后一起去呢?这毕竟是性命攸关的大事,答案很简单,荆轲不能忍受太子丹对他的不信任,他认为这是对他人格的侮辱,说白了就是荆轲不能忍受别人对他的羞辱,这是导致他刺秦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假想一下,如果荆轲不管太子丹如何不信任,如何催促上路,甚至如何羞辱,都不改变自己的计划,坚持等朋友来到一起刺秦,也许就会成功,秦朝历史也许就会改写,但很可惜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假想,真实的历史还是顺着事情的发展向危险处延伸。同样不能忍受羞辱的还有太子丹,前面已说过太子丹年轻时曾在秦国作人质,在这期间曾受到秦王的冷遇羞辱,太子丹刺秦的一个原因就是报复秦王对他的羞辱,最后导致的结果果真如北宋苏洵所说“始速祸焉”,荆轲失败身亡,太子丹被杀,燕国被秦消灭。太子丹的命运悲剧也是源于一个“忍”字。太子丹的不能忍还体现在另一个细节:催促荆轲上路,“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悔改,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言外之意非常明显:这么多天了还不动身,你到底去不去?不信任是表象,等不及才是实质,这么长时间都等了,还差这几天?“小不忍则乱大谋”,历史再一次证明了这句至理名言的正确性。

篇3:如何打造一个成功的团队?

微软公司的工作条件并非舒适安逸,因而这种献身精神尤其难能可贵。在微软,一周工作60个小时是常事。在主要产品推出的前几周,每周的工作时数还会过百。微软公司也并非以其高额津贴出名。相反,它却以“吝啬”著称。据该公司的一位前任副总裁透露,多年以来,董事长比尔·盖茨因公出差时,总是自己开车去机场,而且坐飞机也是选择二等舱。

那么,是什么神奇的吸引力,竟使这帮百万富翁(甚至包括一两亿富翁)不是因为自己经济的需要而如此卖命地工作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完全超越了自我的团队意识。这种团队意识,已在微软公司落地生根。微软人认为,他们不属于自己,而是从属于某种特别的东西——微软这个团队。

董事长比尔·盖茨在谈到这种文化之时说:“这种企业文化营造了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开拓性思维不断涌现,员工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我们微软公司所形成的氛围是,你不但拥有整个公司的全部资源,同时还拥有一个能使自己大显身手、发挥重要作用的小而精的班级或部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见,而能使这些主见变成现实的则是微软这个团队。”

这种团队意识,绝非微软公司所独有。类似于这种把个人归属于集体的团队意识,也是其他公司都在刻意追求和培养的。这种意识,使雇员们工作热情更高、工作体验更深,从而也使他们的生活更具价值。

那么,如何才能使员工树立起这种团队意识,打造一个成功的团队呢?

发现别人做得正确的事

虎鲸本来是海洋中最庞大、最凶猛的食肉动物之一,但它们却愿意听从训练师的指挥,为观众表演节目。训练师是怎样办到的呢?来自训鲸的秘诀,亦为企业打造成功的团队提供了借鉴。

对待员工或同事,要及时给与肯定,这是建立信任的好方法。就像《鲸鱼哲学》一书中所说的:“注意力就像阳光一样,我们注意什么,什么就会生长;我们忽略什么,什么就会枯萎”,“越去注意某一个行为,这个行为就越有可能被重复”。所以我们要“发现别人做得正确的事”,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肯定;如果不想鼓励不好的行为,就不要在上面花太多的时间。

组织行为学的强化理论认为,人们会重复那些受到正强化的行为,而修正那些受到负强化或者惩罚的行为。但是,如果积极的行为得不到正强化,那么这些行为会出现自然消退的现象。《鲸鱼哲学》一书中的“鲸鱼哲学”管理理念,正是运用了这一理论,把注意力导向到表扬上,进而使积极的行为得到正强化。

这也是信息社会中的企业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随着经营形态从劳动密集型转为知识密集型,管理的深度也从外部行为的管理延伸到对内部员工的心理管理。我国的企业(其中大多是中小型企业)正处于一个向管理要效益的转型期,原来那种通过简单的“猫抓老鼠”(即只注意别人做的错事)的管理方式,就可以获得成功的日子已经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去不复返了。现代的企业效益从哪里来?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来获得经济效益。人总是渴望被激励与赞美,更喜欢被肯定的感觉,所以,按照“鲸鱼哲学”的管理理念,完全可以塑造出积极创新的企业文化,高度默契的团队以及员工的自我成就感,让员工打从心里觉得“我热爱我的工作”,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1>2吗?

什么叫团队?是不是把一群人集合在一起,就可以称之为团队?

我们都习惯的认为:人多力量大。但从古至今,以少胜多的例子数不胜数。一个普通的团队人数再多,并不必然战胜一个成员不多、真正高效的团队。

德国科学家瑞格尔曼的拉绳实验也告诉我们这一点:

组织者将参与测试者分成四组,每组分别为一人、二人、三人和八人。瑞格尔曼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的测力器分别测量拉力。测量的结果为:二人组一同的拉力为个人单独拉绳时两个个体拉力相加的 95%;三人组降为 85%;而八人组则降至 49%。

可见,一个群体并不必然产生 1+1>2的行为结果,要想产生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智慧和所长。

很多公司的领导者都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认为一个真正的团队应该是绝对无条件服从上级命令的,不允许有个人主张,甚至做事方式也要与组织保持一致。这样,只需要一个能干的领导,带着这个听话的“团队”,就可以攻城掠地,战无不胜了。

接着按照这个思路,他们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奖惩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出现了差错则无法具体到个人。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办公室甚至一个部门的人员工资、奖金都一样的一团和气的现象。

但这种做法在《团队精神》一书中却遭到强烈的批评。这样的结果使得个人创造力被否定,个性得不到张扬,主动性和能动性得不到鼓励,个体的力量没有被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团队的力量也就无从说起,团队精神也自然是荡然无存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绝对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否认团队协作的作用,当错误或失败发生时又过分夸大个人的失误,这种做法同样不可取。

对此,《团队精神》一书的观点是:团队并不是人数越多力量越大,只有当团队中每个人都在适合的位置做适合的事情时,团队的作用才能体现。另外,过分强调团队或个人的作用对于团队的建设都是不利的,一个真正高效的团队应该既强调协作又张扬个性,内部充分交流与信任。而建设这样一个团队又需要一个合理的奖励机制。当然,团队建设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的问题,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改进,但最起码《团队精神》一书的观点可以为团队建设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成功团队四要素

《击掌为盟》一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艾伦是业绩突出的产品销售人员,但他不愿意与其他成员团结协作,结果被解雇了。

艾伦失业后到儿子所在的勇士冰球队当教练。这个队,人人精力过人,但各自为政,造成总是输球。为了做好团队配合,艾伦找到了前女子篮球队的教练,在她的帮助下,艾伦和他的勇士队开始了神奇的团队合作,终于夺得了冠军。

至此,艾伦悟出了成功团队必备的四个要素:确立清晰的目标以及共同的理念、发挥并提高技术能力、协同配合、坚持正面评价并反复地奖励与认可。

读过艾伦的故事,你将从中学会:确立鼓舞人心、挑战极限、点燃激情的目标。改造职场上的“黏球”队员,使其具备真正的团队精神。将个人技能转变为团队技能,使团队即使在失去个别队员时,依然能够战胜逆境,实现自我超越。利用两个法则——反复地奖励与认可,让你所在的团队保持迅速攀升的发展势头。

通过艾伦轻松、感人的故事,《击掌为盟》一书为我们传达了一个具有非凡影响力的理念。“一个人的智慧永远比不上一群人的智慧”,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就可能为你的团队创造奇迹!

当然,打造成功团队的方法远不止这些,管理是件纷繁复杂的事情,团队管理更是一个需要智慧的事情,或许《如何打造坚实的基层团队》、《狼联盟——小团队打天下》、《天塌下来谁顶着》为团队精神的打造,会给众多的团队成员和管理者更多的启发。

《鲸鱼哲学》

出版时间:2004年10月

作者:[美]肯·布兰佳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虎鲸本来是海洋中最庞大、最凶猛的食肉动物之一,但它们却愿意听从训练师的指挥,为观众表演节目。训练师是怎样办到的呢?来自训鲸的秘诀,不仅为个人改善人际关系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亦为企业打造成功的团队提供了借鉴。

《团队精神》

出版时间:2004年11月

作者:李慧波

新华出版社

书中既有三国典故、《论语》训诫等中国古代用人之道,也有通用、微软、海尔等中外著名企业培育团队精神的范例,还恰如其分地对石油企业团队建设的片段细节作了点评,从而缩小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距离,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启发借鉴意义。

《击掌为盟》

出版时间:2003年10月

作者:[美] 肯·布兰佳等

电子工业出版社

这本书突出展示了优秀团队的威力与见识,彰显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及其创造的近乎完美的业绩。不管你是身处庞大的业务团队,还是仅和另外一个人有着合作关系,《击掌为盟》都将告诉你,如何才能以你们的共同目标为核心,进行训练有素的协作与配合。

《如何打造坚实的基层团队》VCD

出版时间:2005年1月

主讲:曾仕强

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基层团队作为企业的执行层,是企业生存的基本保障。如何才能打造出坚实的基层团队呢?在本课程中,"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先生根据他几十年的管理经验,从分析基层员工着手,总结出一套打造坚实基层团队的要领。

《狼联盟——小团队打天下》

出版时间:2005年2月

作者:刘登阁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从狼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许多料事待人的智慧、积极进取的谋略、自我保护的手段以及制服"对手"的方法,如果不想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被淘汰,我们不妨换上一双狼眼去看世界,用狼的积极、顽强的心态去面对社会,用狼的卓越智慧去搏击人生,这样才能使我们百折不挠,无往不胜。

《天塌下来谁顶着》

出版时间:2005年1月

作者:中世主编

西苑出版社

篇4:一个成功的团队所必需的品质

一是创造性思维必需的三要素: (1) 有渊博的知识, 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 (2) 有探求新事物, 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 持之以恒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教师教学用书》 (人教版, 下同) “课文研讨”部分就是这样分析的。

二是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 (1) 有渊博的知识; (2) 运用知识不断探求新思路; (3) 留意细小的想法, 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教师教学用书》“练习说明”部分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我们且不去理论同是《教师教学用书》为什么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地方会给出不同的说法。下面笔者试着分析这两种答案的来源以及合理性。

很显然, 答案一来源于课文第6、7节 (说明:文章开头给出的问题段为文章的第1节, 全文总共14节) 。第7节有这样的论述:“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 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必须要素之一:要有渊博的知识。括号中为笔者注, 下同)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 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 必须有探求新事物, 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有探求新事物, 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 在此基础上,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有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的毅力) 。”结合第6节提到的要有“渊博的知识”, 第7节提到的“创造性的思维, 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于是概括出了以上三个要素。

再来看答案二。从课文中句子“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 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可看出“如何运用知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关键要素, 而“创造性的思维, 必须有探求新事物, 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在此基础上, 持之以恒的进行各种尝试”是对“如何运用知识”的具体诠释, 编者认为没有必要将其分解为两个方面。另外, 从课文中语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 主要根据之一是,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可看出, “相信自己, 留意小灵感并发展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要素, 并且是拥有创造力的前提。而且课文最后一节的论述:“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 不断积累知识 (有渊博的知识)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而去探求新思路, 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运用知识探求新思路)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 相信它的价值, 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留意细小的想法, 锲而不舍地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 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课文最后一节总结的三个方面就是对创造性思维三个要素的全面概括。

并且, 课后“研讨与练习”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教材的编写者到篇末才给出“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的全部答案, 他们应该也是赞同答案二的。

在作者的笔下, 创造性思维究竟有哪些必需的要素?要素之一是有渊博的知识, 这是毋庸置疑的。还有哪些?不过, 我们首先应该达成这样的共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这个问题作者用文字表述的意思应该是确切、惟一的, 只不过是读者理解上存在分歧。

我们再来细读第7节的文字:“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 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 必须有探求新事物, 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在此基础上,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必须承认“发挥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是两种不同的说法, “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创造力”指从事创造活动的能力, 当然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指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因此根据句子“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 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就简单理解为“运用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 这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运用知识”这种行为也不是要素的范畴。

其实作者阐述得很清楚:“创造性的思维, 必须有探求新事物, 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之二应该是“探求新事物, 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紧接着的下句“在此基础上,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持之以恒地尝试的结果是发挥创造力、突显创造力, 最终成为一个拥有创造力的人。而“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已经超出了思维活动的范畴, 不能列为创造性思维必需要素之一。

答案二的提出者还认为文章第8、9节所举的两个例子正是用以论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 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从而更加确证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之一是“运用知识”。笔者不同意这样的说法。首先, 关于“如何运用知识”, 两个例子中没有只言片语, 而句子“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和“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 以及相应的句子“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此后不久, 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传递给读者是这样的思考:人物不是在已有的事物面前止步不前, 而是头脑中有探究新事物的态度和意识。这里突出的是探究新事物而具有的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这两个人的发明都是首先有了探求新事物的意识, 然后活用知识, 进行尝试而获得成功的。作者举这两个事例是为了用典型的事例具体论证“创造性的思维, 必须有探求新事物, 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完整地阅读这两个事例, 更是如此。

另外, 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节是对创造性思维必需要素的完整概括, 笔者也不同意这个看法。最后一节是这样写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 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而去探求新思路, 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 相信它的价值, 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 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其中, “这些”指的是: (1) 自信, 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拥有创造力; (2) 经常保持好奇心, 不断积累知识 (知识不断积累的结果便是有渊博的知识) ; (3)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而去探求新思路, 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强调要有运用知识探求新思路的意识) ; (4)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 相信它的价值, 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锲而不舍地发展小的灵感) 。做到了这四点, 你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也就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以上四点, 相信自己拥有创造力是前提, 渊博的知识是基础,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有运用知识探求新思路的意识是关键, 而锲而不舍地发展小的灵感是保证。不过, 这四点论述的是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而不是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当然, 要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首先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是说, 这四点中应该包括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要素是指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作者笔下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有二:一是渊博的知识, 二是探求新事物, 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文章开头的问题:“从下列四种图形中, 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解题者如果对以下概念知识都很精通, 直线、曲线、角、对称, 直线构成的图形、非对称性图形、没有角的图形、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 并且解题者头脑中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有探求新思路的态度、意识, 运用积累的丰富知识去思考、分析, 自然会有新的发现, 会发现四种答案全都正确。也就是说渊博的知识和探求新事物, 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是创造性思维必需的。

而要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要具备的条件有四:一是相信自己拥有创造力, 二是拥有渊博的知识, 三是有探求新事物, 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四是持之以恒发展小的灵感。这四点与文章结尾段只不过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篇5:如何成功领导一个多元的团队

艾琳 · 迈耶帮助企业发现并引导人们认知这些微妙的文化线索。她在新书《文化地图:突破全球商业的无形边界》中指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学习彼此的社会行为习惯。根据迈耶的观点,跨国公司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发现吸引消费者的方法,却没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如何帮助自己内部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一起工作。

一切都需要从沟通开始,迈耶说。对同事不同于你的行为持开放的态度,经常讨论这些差异,并与其他同事分享这些知识。她的研究对领导多元文化团队的管理者有着深刻的启发。

大多数跨国公司认为,文化差异仅仅意味着彼此交换名片时的礼节注意,或赠送礼物时的周密考虑,而并没有意识到认知这些差异将意味着对人心理的深入理解。它表现在谈判中论点选择的微妙不同以及决定双方相互信任的筹码是什么。跨国公司常把一个在本土表现出色的管理者安排在一个海外领导者的位置。他们认为,“这家伙是一个发电机,让我们给予他更多的机会和责任。”但有时,在本国文化背景下很成功的领导者,常常在带领另一个国家的团队时感到力不从心。如果他在40岁以上,并有20年全面、系统的知识来带领本土团队赢得成功,却很可能会对自己这么多年职业生涯所学到的知识充满了质疑。

公司雇佣并安排在全球不同管理职位的人需要非常灵活。例如在丹麦,领导者扮演一个平等的促进者的角色更能激发下属的干劲,但在俄罗斯,员工则更需要领导者明确地肩负起任命、监督的责任。15年前,当公司全球化还没有这么普遍的时候,管理者需要擅长在本国文化下激励员工。但现在跨国企业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培养一批新的管理者,其领导风格可以在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下都是有效的。

当然,你不必去找那些在每种世界文化下都知道如何激励员工的管理者。即使你可以找到这样的人,试图适应全球化团队中所有成员的习惯也会导致混乱和低效率。你需要的是这样一个人,他知道什么时机需要适应团队不同成员的文化规范,而什么时机又需要设置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文化来取代这些规范,把每个人都统一到一种团队模式。

在国外生活的人通常有两种反应:积极学习新文化或是完全排斥新文化。判断一个人是否善于在另一个国家工作就是问他,“当你在国外生活时,你注意到或学习过有什么工作方式是与你原来不同的?”而那些积极地描述他在不同文化中学习经历的人通常会是有效的管理者。(编译:郑丽莎;来源: http://www.strategy-business.com/)

篇6:一个成功的团队所必需的品质

[案情]

张某与王某合伙投资建设一旅行用皮包生产厂,但资金不足。因当时市场上该品种皮包的销路很好,为抓住商机,尽快获取经济利益,二人经商议后,决定砍掉计划用于购买通风设备的资金。先投产再说。结果生产过程中,因生产车间通风不好,苯的含量严重超标,发生51人群体苯中毒事故。

[评析]

皮包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高毒化学品苯的粘合剂,苯易挥发。因此使用这种粘合剂要求生产车间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设备。这是保证从业人员生命健康安全必须具备的条件。本案中,皮包厂投资人张某和王某为了获取一时的经济利益。置职工的生命健康于不顾,砍掉用于购买通风设备的资金,致使从业人员因生产车间通风不好。苯含量严重超标,发生51人苯中毒事故,作为投资人张某和王某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这起事故充分说明,要保证安全生产。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措施加以支持,这就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生产方面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投入。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生产经营单位的经济成份越来越复杂,国有生产经营单位、集体生产经营单位、私营生产经营单位、外资生产经营单位、个体户并存,就其数量而言,私营生产经营单位、外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体户占了绝大多数,其中很多生产经营单位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甚至根本不投入,不具备起码的安全生产条件,要钱不要职工的命,因此导致事故多发。从表面上看。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与单位追求的经济效益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实则不然,因为发生一起大的事故。往往给单位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有的甚至能将一个单位多年的经济效益毁于一旦。

《安全生产法》第18条正是针对这种情况,作出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刑法》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它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案中,皮包厂投资人的行为显然违反了安全生产法的规定,造成51人苯中毒事故属重大伤亡事故。应承当《刑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篇7:一个成功的团队所必需的品质

专注用心的努力——果实最甜

受访人:滨州加盟商魏经理

我是从一个外行进入这个行业的,刚开始给别人打工,后来接触公司后,我借了7000块钱开了一家养生馆。我的店虽小,但是生意越来越好,因为每次学习我都跟上,回去用心服务顾客,有许多顾客在我店里做后给我带来他们的亲戚朋友,你说没有效果的话,他们能带自己的亲戚朋友来吗?前段时间,我有几个顾问走了又回来了,他们说,出去转了几家别的养生馆,都没有咱家专业,所以还是选择了回来。我听了这个,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了。看到有的美容院老板个人能力挺强,美容院也挺大,做好几个品牌,面部、身体,样样俱全,投资挺大,营业额也挺高,但年底算算利润,还不如我这小店赚得多,我对自己真得是越来越有信心了!前段时间我遇到了以前的公司同事,她们见到我都很惊讶我的改变,听我的创业经历,她们都想找我取经,现在在我店里边帮忙边学习,今天我也把她们带来了,让她们来公司感受一下,这也在无形之中给了我信心。然而给我更大信心的是,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负债7000到买车买房,到现在投资做公司联盟母店,然后手里还有余款,这是我奋斗两年的结果,自身能力提高了,钱多了,可以说我认识裴总,认识脉迪古方,让我少走了不少的弯路,让我创业路没有那么多的坎坷,从内心里我感谢裴总,感谢脉迪古方!

小编感言:选对行,跟对人,专注力,学习力,再加上用心服务顾客,定能让你立于不败之地。确立目标后全力以赴,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并把事情做对。你到底要做什么?什么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你生活的重心是什么?只有确立了符合价值观的人生目标,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恒地付诸实现,才有可能获得内心最大的满足。

互惠双赢——不变的真理

受访人:济宁加盟商周经理

通过在脉迪这一年多的学习,我店里的员工改变很大,她们专业性都很强了,有几个现在已具备了开分店的能力了,所以我从不和别人似的向公司要美导下店来扶持,我们靠自己就可以了,这一点我们很自信,也相当自豪,我家的员工都是跟我好几年的老员工了,我们相处得非常好,我常想,我给能她们什么,脉迪支持老板开分店,我想这就是我能给她们的,之前我觉得凭自己的能力开个二三家分店还可以,但要开十家八家的,那我肯定开不了,现在我能,脉迪给了我足够的信心,我要把我的员工都培养成老板。

小编感言:我们从小就参与各种比赛、考试,培养了一种你赢我输、你死我活的竞争心态。试想一下,谁又甘心在竞赛中认输呢?树立双赢思维就是要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寻求互利,以达成双方都满意并致力于合作的协议计划。懂得利人利己的人,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角斗场。一般人遇事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给了每个人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并非自己之失。因此,“双赢思维”成为人们运用于人际领导的原则。

专业知识——信誉才是生产力

受访人:陕西联盟店周经理

我是陕西人,前几年痛经特别严重,一个朋友做的是脉迪古方中药熏蒸,她说能给我调理好,我当时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去的,因为以前也没听说过,所以不是很相信。没想到做了一个疗程就好了。然后我就决定在她店里学这个中药熏蒸。学了一年多就回陕西开了一家店。一开始生意不行,因为都对中药熏蒸不是很了解,所以都不相信。开始都是亲戚、朋友来做,他们做了感觉到效果确实不错,就领他们的朋友、同事来体验,慢慢的一个带一个就有一些顾客了。可是顾客越来越多,总感觉自己的压力、责任也越来越大,因为毕竟学习时间短,不够专业。做得挺到位,调理的效果也很好,就是跟顾客沟通起来特别难,说得不专业,顾客就很难信服你。后来公司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每个月都去一次,学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和话术及专业手法,回来后跟顾客交流起来就更加有信心,顾客听了也就相信我们的专业技术及产品质量,对我们的调理效果也增添很大的信心。这样配合好了,效果也好,他们也就给我们带来新顾客。所以现在店里的顾客也慢慢的多了起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脉迪公司给了我们学习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跟专家面对面的沟通,并且手把手地教我们专业手法。在这里感谢脉迪公司及领导人把最好的、最专业的知识复制给我们,让我们能够稳定的、健康的、快速的发展。

小编感言:欲求别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对方。众所周知,有效的倾听不仅可以获取广泛的准确信息,还有助于双方情感的积累。建立共赢、换位沟通、集思广益,都将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要培养设身处地的“换位”沟通习惯,相信成功创业已经不再遥远。

上一篇:火灾事故通告下一篇:安全监理检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