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人家测试题

2024-05-29

小桥流水人家测试题(通用15篇)

篇1:小桥流水人家测试题

小桥流水人家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峡之秋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到秋天,它们绿得发黑;而那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又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峡外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去得特别迟。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犹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渔火,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的光晕,长江仿佛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青光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A 写事的记叙文 B 写物的记叙文 C 写人的记叙文 D 写景的记叙文(2)这篇文章是按()顺序写的.A 事情的发展顺序 B 时间的先后顺序 C 按地点的转移 D 按认识的发展过程

2.请你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不同时间三峡之秋的特点 , , ,.3.这篇文章作者运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请你找出一个比喻句,一个拟人句.4.请你为三峡做一张漂亮的名信片,让不熟悉三峡的人更回了解,向往它.参考答案: 1.(1)D(2)B 2.新鲜,热烈,平静,沉睡 3.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比喻句)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的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拟人句)

篇2:小桥流水人家测试题

这或许就是我,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了吧。

其实,老实说,要体验这种感觉,也不用刻意跑到江南去,毕竟大老远的不说,人生地不熟的也是另外一种因素。此刻我反倒觉得,其实我的老家就挺好的。比如说我们家的故居,坐落在丹载的一所依山傍水的小建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毕竟年代有些久远了,所以故乡的老屋现在大抵也不太适合居住的了,不过有时怀一下旧也挺好的吧,我觉得。

所以当我怀起旧来的同时,也就不自觉的想起了我儿时的往事。

或许人就是这样,年幼的时候,总渴望着能快些长大:当长大了的时候呢,又h怀念起童年的往昔。矛盾?是的,人就是这样的一种很奇怪的动物。

那么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去度过呢?我想不同的人会有着不同的答案吧。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这是鲁迅先生的见解。想想,也挺有道理的。

我目前的工作,经常会让我不知不觉的陷入到矛盾当中去。因为要不断地去尝试着改变以往的种种,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所以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也是值得自豪的,因为发现一路走来,收获也挺多的。

而我唯一的缺陷就是处理事情不够沉着。这点也是我所彷徨的地方。我想在工作中加强自身的素养也就变的尤为重要了吧。

每次听到赵传演绎的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的时候,总会感到莫名的感伤。关于这点,我想我就是一个定力不够的人,是一个情绪容易受波动的人。关于这点,我想我应该要注意。毕竟作为销售行业的人员,自控能力应该要具备收放自如的吧。期待这点,我会有所改正。

篇3:李坑:好一个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

李坑距离婺源县城不远,中间有平坦的马路,途中可以观赏到纯粹的山间美景。青山依旧,绿水长流——这是李坑给人的第一感受。在那里,有山有水的地方都叫“坑”,村里人多姓李,所以就叫“李坑”了。

村口有一个高挑的牌坊,顶部隽秀的“李坑”二字告诉人们,真正的小桥流水人家就要到了。一片美丽的田园风光,农家门前自辟的小园,葱葱地长着几畦青菜,小园近旁流着淙淙的小溪,与旁边的白墙青瓦相映成趣。村口几颗硕大的古樟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古徽州地区的百姓似乎对樟树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据说婺源人家在喜得千金之后,总要在门前种一颗樟树。等到女儿长大,樟树便也成材了,可以为出嫁的女儿做嫁妆。香樟极易成活,它的生命力很强,假如樟树长不好,那就预示着这家的“风水”不好,就没有人愿意和这家结亲家了。

村子两侧青山隔溪相望,一条青石板路不知道从哪里伸出来,悠然地向村内延伸,路面的斑驳与残破,似乎在告示游人这里曾经承载的风雨与繁华,经历的岁月与沧桑。

蜿蜒的小溪水从村中流过。

溪水是李坑不能缺少的风景。小溪漫漫,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村民用来引水灌溉的装备,很简单,就用剖开的竹筒捆绑而成,但是很有诗意。点缀在溪上的座座石桥,或长或短,或平坦或耸立,给小溪增添了无穷的韵致。

坐在桥上,看着青山环抱,绿水萦绕,田园清秀的小村,风光旖旎,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安详,那样的古雅,叫人都不想走了。

雨中的李坑别有韵味,有些苍茫,有些寂静。山峦间飘荡着层层的雾霭,山,看不见顶;房屋,隐去了清晰的面容。偶有清风拂过,黛黑的马头墙缓缓地崭露头角,墙头还有一株小草呢。浓雾笼罩下的一切都显得有点模糊,却又更富诗意。平整的石板路、马头墙、青石板、牌楼、茶亭、廊阁都是那么的有神韵,让人不知是身在现实中,还是在梦境中。

婺源商人是徽商的重要一支,在李坑也不乏富贵建筑。走进“大夫第”,看见正门口的门槛,高啄的檐牙,屋内有梁雕、窗雕、门雕,都栩栩如生。打眼望去,心里都会感到震撼。

据说,大宅内有雕刻的,祖上大多是为官或是大商贾。李坑有雕刻的古宅很多,村头村尾均可见到,这一切无不显示李坑昔日的富贵与荣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豪门虽然富贵却不欺人,所建的房屋均削去一角。因为,在徽商眼里,自己锋利的屋角会对邻里造成不利的影响,于是自动将墙角削平。而且,后建屋的墙总是比先建屋的后退几尺,表示礼让之意。这种礼让的气氛由来有因。李氏族人先后出了18个进士,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就有32个,还有一个武状元。他们饱读诗书,深得儒家传统思想的精髓。这种人文气息也延续到了现在。有着350年历史的“铜绿第”是这种徽派建筑的代表。“铜绿第”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在清代以经营化工生意起家。

“文昌阁”是李坑人为保佑后人金榜题名而建的庙宇,二楼的墙上挂着李坑的18位进士的画像。“文昌阁”里,又不知多少归隐权贵文人雅客在此品茶对弈,吟诗作画,尽显风流。除了这些出名的富贵宅子,普通人家的生活也是很有韵味的。简朴的古宅里一样窗明几净,摆设虽然不多,但大多古色古香,无不流露出远古的气息,让人深刻感受到传统的民俗与文化在普通百姓中的坚守和传承。

穿过小巷,在集市上的闲逛才能发现李坑的真正魅力。河流从镇中穿过,老板就在船中招揽生意。河道两旁是挂着大灯笼的古老商铺,商铺前的青石板上人声鼎沸。在桥头上俯瞰桥旁两岸的人潮,让人想起当年这里应该也是如此,商贾云集,人来人往,热闹情景不亚于秦淮河上夜夜笙歌的景致。茶庄、酒馆,各色店铺;叫卖声、脚步声、船桨声,声声入耳;茶香、饭香、酒香,丝丝入鼻……各种声音,各种气味和颜色交互着,传递着,快乐得都有些醉了。

若你嫌沿溪的店铺太过吵嚷,可在溪边随意选一艘小竹筏,让主人带你漂流。小溪就是小溪,坐在竹筏之上,身体跟岸边的房子挨得那么近。岸上的一切,都看得真真切切。热闹的人流远去了,耳边渐渐清净下来。溪边石阶上,几个小姑娘在洗衣服。不知谈到了什么开心事,引得她们一阵大笑,笑声荡漾起了层层水波。一户人家的门敞开着,院里摆着几盆小花,一条大黄狗懒懒地趴在花丛下,拨弄着脚底的土,很是悠闲。桃花源也不过如此吧,过着简单的生活,保持着和善淳朴的民风。

溪边的茶楼倒是很安静,屋檐下挂着两串大红灯笼,在风中摇摆,向来往游人示意。挑一地势高的,探身窗外,就能将李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尽揽眼底。李坑的茶都是婺源当地的茶,很淡,有着朴素的香味。有的茶楼还配有露天阳台,明净的夜晚,体味一番“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境界也是不错的享受。除了茶楼,李坑的乡间小路上也常有供游人休息的茶亭。静坐其中,吹着凉爽的山风,喝着自带的饮料,也是件惬意的事。

篇4:小桥流水人家

自驾路线:

上海方向:沪杭高速嘉善大云出口下——沿善江公路按西塘路标行驶——下高速后开车约十五分钟可到达西塘古镇。(总车程约一个半小时)

杭州方向:

A:沪杭高速嘉善大云出口下→沿善江公路按西塘路标行驶→下高速后开车约十五分钟可到达西塘古镇(总车程约一小时四十五分)。

B:320国道行驶→嘉善车城路口左拐→往平黎公路方向约行驶十五分钟即可到达。

苏州方向: 苏嘉杭高速平望出口下→318国道往上海方向→过黎里后右转至平黎公路往嘉善方向,按西塘路标约行驶二十分钟左右即可到达(总车程约一小时)。

西塘镇内交通:游船

白天游船:

1、手摇船:100元/船(限坐10人)

2、电瓶船5元/人,整点开船,间隔半小时

晚上游船:150元/船(限坐10人)

1、定点发船时间:18:00,18:30,19:00,19:30,20:00,21:00。

2、坐船地点:送子来凤桥桥头的游船码头。

西塘古镇门票:100元

旅游小贴士:

1、西塘是水乡,蚊子比较多,记得带上驱蚊水;

2、汽车站下来,走路10分钟就到了,尽量别叫三轮车,对过分殷勤的人心怀警惕,记住天下没免费的午餐。

篇5:小桥流水人家作文

乌镇不像其它江南古镇,它特别静,清静、幽静、恬静。

一进乌镇,就是逢源双桥。乌镇多的是桥:逢源双桥、仁义桥、仁寿桥、仁德桥、仁惠桥、福惠桥、永安桥几乎每座都是砖筑石砌。船从桥下悠悠荡出,摇晃着温暖的阳光和游人的欢声笑语,不一会儿又突然折向另一条河道中去,河面上又响起另一船的热闹。我们在桥上行走,船上的人们笑着看我们,真弄不清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风景,可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

有桥,必定有水。乌镇的水很柔,弯弯的小河从镇中穿过,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撒了满湖碎金。粼粼波光反射在河旁的粉墙上,那墙似乎也流动起来。小木船在河中慢慢地摇啊摇,船夫轻声地哼着民谣,小曲在河上轻轻地飘荡。水赋予小镇以生命的流动。河岸上树木很多,远远望去,绿云片片,像是少女的柔发,诉说着这江南水乡的万种柔情。古旧的护栏竹竿,锈了铁链,光亮滑润的驳岸,悠悠水巷,绵绵船歌,这一切都把人的思绪拉回昨日的梦境

人家尽枕河。乌镇的房静静地站在水中。一座座古老的房屋似乎在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游客们在古老的青石板路上匆匆而过,给这个古老的小镇带来一丝丝现代的气息。那是清一色的石板街,豆腐一样平整,每块石板都磨得光溜溜的。巷子深深,站在高处,一户户人家只见片片屋顶,跟船一样,一层层浮下去。只要有人从巷子深处走来,身后总会衬着一片金光,好像仙境一般,遥远又神秘。

听说雨中的江南是最美的,我却不这么认为,雨中是朦胧美,阳光沐浴下的古镇则是另一种美,不是吗?

我曾在甪直呆过一段时间,甪直多雨,不知乌镇怎样。闭上眼睛想象雨中的乌镇,细碎的雨打在屋顶上,石板上,树叶上,渡船上,落啊落。那声音真的跟音乐一样,沙沙,耳朵里全是这么柔和的一片。一块块石板闪着幽幽的光,远处的河这时似乎睡着了一般,几艘小船摸模糊糊的只辨得出个影。

虽然我没有目睹晚上的乌镇风光,但我可以想象——夜晚,月中升天,那些傍水而筑的人家,哪家的吊桶扑通一声打碎了满河的灯笼。谁家的少女从桥上走过,那才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篇6:作文 小桥流水人家

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那是一个幸福甜蜜的地方

流水潺潺

鱼虾嬉戏

垂柳依依

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那些美好的印象

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福建漳州云霄县元光小学五年级:沈国秀

★ 小桥流水人家的词语解释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 小桥流水―人作文

★ 乡下人家五年级作文500字

★ 忆经年小桥流水畔六年级作文

★ 山里人家作文300字

★ 乡下人家 作文_作文350字

★ 描写乡下人家作文

★ 乡下人家三年级作文

篇7:小桥流水人家作文

我的家离小溪很近。有时候我会和小伙伴一起光着脚丫在小溪里抓小鱼。站在溪水里,看着水中红墙绿瓦和柳树石桥的倒影,一条条肥嫩的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这种画面美丽极了!

经常会看见捕鱼的水鸟在水面停留,就算妇女在这里捣衣,大声地说笑,它们也从不害怕。有时我们会用柳枝和野花编织出一个个美丽的花环,也会在溪边采集一些鲜嫩可口的野果。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记忆啊!

在小溪的不远处有一座茶山,春天来了,我会跟着奶奶一起去采茶叶。我更喜欢茶地里的茶花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我会把它们采摘一些回去,在花瓣上写下一个个祝福与心愿,跑到小桥上,然后撒在小溪里,让它们随着溪水流到视线的尽头……

我爱我的故乡,那里是我出生的地方。因为爸爸工作的原因,我们全家来了江南水乡宁波。这里河道纵横,河水清澈。可是每次妈妈看到小河小溪的时候,她总会说,这里的溪水再美,也没有家乡的清澈与甘甜。

篇8:小桥流水人家测试题

议课焦点一:是循文访意地归旨, 还是披情入文地漫溯?

课堂中, 两位教师都采用了“归旨式”的教学策略, 按“景、事、人———情”的路径进行循文访意, 着力让学生扣住词句体会家乡景色的优美, 联系生活感受童年往事的趣味, 想象“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恬淡生活画面, 而后从文本直接抒情的语句着手触摸作者的思乡之情, 并呈现作者多年旅居海外的经历, 深化文章的中心。从课堂效果来看, 这样的教学很顺畅, 尤其是课末教师的深情叙述, 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但是在议课中, 有位教师提出了异议:这种“归旨式”教学在重心上是不是发生了偏差?这是一篇借景 (物) 抒情的散文, 作者写景叙事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故乡炽热的爱, 我们应牢牢抓住这条情感主线, 而不能把它等同于一般的写景叙事文, 将景与情感割裂开来。

这位教师的话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作者笔下的景、事和人:一条小溪, 有时“潺潺”, 有时“干涸”;几件往事, 无非就是捉鱼虾、丢野花、采茶;几间平房, 矮小、潮湿、光线又暗;人们的生活普通而又单调。可就是这样的一些景、事和人, 到了作者笔下却变得那么美, 那么令人向往, 这是为什么?因为作者太爱自己的故乡了, 所以在别人看来是平常的东西, 在她眼中却变成了最美的。

可见, 我们着力要探究的并非是景如何美、事如何有趣, 而是要把握景美、事趣、人和背后的情感内涵。明确了文体本质, 教学就能有的放矢———初读课文后, 就直奔中心, 说说课文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披情入文, 向文本语言漫溯。如在写景部分, 可以这样引导:作者故乡的景致如此寻常, 可在作者笔下却那样令人向往, 她将对故乡绵绵不绝的爱融化在每一处文字里。细细品读文字, 你从哪些语句中捕捉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扣住“潺潺”“粼粼”的音韵美, “婀娜舞姿”的姿态美, “水、鸟唱和”的情趣美, 引导学生体会:故乡在作者心里就是一幅有声有色的写意画, 那潺潺的流水声多少次在梦中回响, 那婀娜的柳枝多少次在梦中飘摇……这样, 每个静止的文字符号便都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 烙上了作者思乡的印记, 而寓情于景的表达方法也不着痕迹地让学生有了深刻的体悟。

议课焦点二:是开掘语用功能, 还是呵护语言本色?

本文语言简约平实,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两位教师在以下三处设计了补白练习, 以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

第2节: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想象捉鱼虾的情形, 体会其中的乐趣。

第5节:想象作者还在什么时候爬上书房窗台, 看到什么样的情景。

第6节:扣住三个成语, 想象描绘乡民恬淡的生活情景。

在此三处, 学生们或想象说话、或动笔书写, 用情趣盎然的细节描写参与到作者的童年叙事中, 与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但同时值得思考的是, 如此集中的训练是否掩盖了文本自身呢?文本中没有过分渲染童年之乐, 也没有细致刻画乡民的淳朴热情, 一切显得简约而平实。在语词的使用上也显得很随意, 如“我喜欢过桥, 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 没有矫揉造作的咬文嚼字, 也没有吮笔儒墨的刻意经营, 让人感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就好像树叶长在树枝上一样” (《谢冰莹选集·前言》) 。这种“自然、质朴”的语言风格难道不值得珍视和呵护吗?

因此, 在想象补白的基础上, 不妨再次回扣文本, 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比较体会:文章语言平白如话, 却淡而含情, 浅而有致, 用真情触动着读者的心弦。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言语虽简, 却情透纸背, 是谢冰莹一贯的散文风格, 更是一种写作的境界!并可推荐作者的其他散文片段, 以体会其言简意赅的表达魅力。这样的轻轻点拨不仅是对作者写作风格的尊重, 更是对学生阅读赏析意识的唤醒。

议课焦点三:教学尺度是合理, 还是越位?

当我们的讨论拘泥于微观教法的争论时, 一位老师从宏观着眼, 提出了新的议题———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做怎样的取舍?两位教师的教学尺度把握得是否准确?

的确, 作为一篇略读课文, 如果不搞清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合理把握教学尺度, 再精细的设计都是枉然。

首先把握略读之“要”。略读课的教学内容要简明, 应从“整体”出发合理考虑。文本所在单元的四篇文章都以“思乡”为主题,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现出来的。再看此文前的连接语:“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致久久不能忘怀呢?阅读课文, 想象文章描绘的情景, 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从单元要求和课前连接语中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本课的教学重点:淤把握作者借助哪些景致表达情感。于关注表达方式, 探究作者如何表达思乡情。经过前三篇精读课文的训练, 学生对本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一目了然的, 对作者是通过哪些景 (物) 表达情感的, 也较容易把握。因此, 教学的重点应是着力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体悟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写法的迁移, 引导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手法, 借助家乡美景、趣事来表达对家乡的爱, 从而为本单元主题活动“浓浓的乡情”作准备。

其次, 把握略教之“简”。略读教学旨在指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实践运用, 实现学法迁移, 能力提升。因此教学中应大胆放手, 留足自学时空。在初读感知环节, 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1.出示词串, 在检查读音过后, 让学生竖着读词语, 引导讨论有什么发现。 (分别写景、写事、写人们的生活)

流水潺潺寻螃蟹日出而作

婀娜多姿采野花日落而息

粼粼波纹摘茶叶守望相助

2.在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梳理文章脉络:作者正是从家乡美景、童年趣事、乡民生活三方面对故乡进行回忆。

这一环节利用词串提纲挈领, 为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铺就美丽的“搭石”, 可谓匠心独运。但是, 如果一堂课不能挑战学生的思维, 就不能称其为有效的课堂。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学会浏览, 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而教师却省去了学生浏览文本、提炼信息的动态学习过程, 看似是架设阶梯, 实则是越俎代庖、提供捷径, 这无益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略读课文的教学, 应为学生营造近乎“零介入”的阅读环境, 让略读课真正成为提升阅读能力的跑马场。如这一环节, 可直接从课前连接语入手, 先让学生回顾前几篇文章, 明白古往今来思乡情感是相同的, 但寄托的对象却因人而异, 并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作者对家乡的哪些景致久久不能忘怀。如此粗放的设计, 虽然少了些许“看点”, 却实实在在地训练了学生捕捉课文重要信息的能力。

篇9:小桥流水人家

目的地:周庄

路线:沪宁高速公路——昆山出入口下高速进县道——周庄

车程:约120公里

耗时:约2小时

高速收费:单程25元

在上海与江苏省昆山市的交界处,有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周庄。千年的历史沧桑之熏陶与浓郁的吴地文化之孕育使得周庄以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周庄,已经成为了吴地文化的摇篮,江南水乡的典范。

周庄镇旧名贞丰里。根据史书记载,北宋元祐年间(1086年),周迪功信奉佛教,将庄田200亩捐献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将这片土地命名为“周庄”。但那时的周庄只是集镇的雏形,与村落相差无几。元朝中叶,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符号沈万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浔迁徙至周庄东面的东宅村,因经商而逐步发迹,才使周庄出现了繁荣景象。

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虽然历经九百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风貌。全镇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有0.47平方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

周庄民居,古风犹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张厅。同时,周庄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它们共同构造了一幅美妙的江南水乡风景画。

自驾指南

高速公路路况良好,县道路面虽然有些窄,但总体路况也相当不错,基本都是柏油路或水泥路。

美食提示

周庄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小吃,例如鼎升糕、青黄团子、桶蒸糕等。坐在临水的茶楼台上,叫一壶茶、几碟点心,是很惬意的事情。

住宿提示

周庄是值得住上一晚的地方,夜晚的水乡很宁静,走在古镇小巷里,会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许多车友都为此将原本的1日游改为了2日游。

篇10:小桥流水人家作文

看残阳如血,染红这片长天。我行走在古道的中央,看着两行行人匆匆而过,只留下远去的身影,伴着西去的残阳,愈来愈淡……

踏步在这充满离索的街市,让人无法自拔,无法形容心中的感情,忍不住的眼眶雾花闪现。也许,我们就如同那来来去去的行人一般,只是这街市的一个过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或许这一去就不会在回到这个留下许多情丝的地方。也或许,直到许多年以后再回到这个街市的时候,看着物是人非,那时候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我不知道,应该是一种遗憾,还是一种无限的怀念?我定了定眼,我想把这一切都留在我的记忆中,我用我的眼睛将眼前的所有的画面定格在这个瞬间,直到永远。

我没有永久的时间,我也没有永不褪色的记忆,我会老去,记忆也会随着时间流走一点一点的淡化,甚至遗忘所有。我终归只是一个凡人,摆脱不了一颗凡心,无法超脱这片红尘,我也不想忘尘超俗,以求解脱。我不能抗衡时间,也不能反抗遗忘。但是我却可以把我所拥有的一切记录下来,遗忘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回味回味,找回逝去的记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是,不可否认夕阳曾经无限风光过,有过一次辉煌的闪烁时刻。我们的生命就像那注定要燃烧干净的蜡烛,既然命运已经注定,为何不燃烧自己,化作光和热照亮这片世界呢?我们不求能够给世界留下什么,也不求世界会记住我们,不求那流芳百世,也不敢臭名远扬。只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小人物,做真实的自己,不要让我们迷失在黑暗中!

我们寻求一个终点站,站在那里,回头看来时的路,我们何尝不是一阵感慨,有害怕有幸运也有后悔,但是我们注定了不能回头。虽然浪子回头金不换,回头是岸。可是何处是彼岸?那里又是净土?我们只好继续前行,我们没有后退的余地可说。因为我们没有选择。是啊,我们何尝不是踽踽前行,如履薄冰,任重而道远。

好吧,我们不再犹豫不决了,我们放开心神,坚定不移的踏步前行,向着那未知的前路而去。虽死尤荣。

篇11:小桥流水人家作文

暮春,枝叶苍翠再现,婉转的鸟啼又在耳际响起,风也变得燥热起来,吹散大地仅存的一点冷意。

纵目远眺,群山起伏,宛如大海中翻腾的波涛。突然,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纯朴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

虽然它比我想象中的那幅田园山水画相差甚远,但依然能唤起我心中对自然的向往,确切的来说,是一种神往。

而我心中的世外桃源应该是这样的:几间清明纯净的矮房被绿山包裹,屋前流水潺潺,鸟儿在枝杈上乱舞。屋前有一个小花园,蝴蝶,蜜蜂在随意汲取花香。一场风雨过后,落红满地,露珠从草尖滑落,溪水上涨,咚咚地唱着歌儿,淹没了溪岸的油油的绿草。而我呢,则置身于其中,听风的细语。

世界是多么的美好,没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离情别绪;没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辗转徘徊,有的只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淡闲适。

而如今,三间瓦房,几亩薄田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欲望了。

喧嚣的街市,车水马龙。映入眼帘的是高耸入云的`大楼;路面尘土飞扬,行人在匆忙中走过。我们都能理解――他们只是想让生活变得更好而已。

但是在匆忙中,人们失去了驻足观赏的闲情雅致,对身边美好的人或事视而不见。现代人紧绷着的神经包含着多少的无奈?每天起床面对着这个瞬间万变的世界,稍不谨慎,就可能沦落为千万下岗人员之一。

作为学生,我们迟早要涉足社会,面对红灯绿酒,繁弦急管,如何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陷入金钱的漩涡之中?

篇12:小桥流水人家作文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万,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

记得幼时,故乡门前那座石板桥就已在了。桥是由整块青石板铺成的,桥的两侧还雕刻着两副石板画。经过多年的两淋日晒己已经模糊不清了,石板桥总是默默地弯着腰送走上一批客人,又迎来了下一批路人。小时候,只要一有空,我就邻居家的小妹妹一起在桥头迎着夕阳看那晚归的路人……多么怀念的画面啊!

流水

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小溪清澈见底,一眼就能看见水底的沙石和小鱼小虾。每当夏天来临,烈日炎炎,这正是玩水的好时候。孩子们一个个从家里出来了,大的孩子在没腰处游泳;小的孩子就在没膝处捉鱼;还有一些孩子在岸边打水花……妇女们在桥边的树荫下一边看着嬉戏的孩子,一边洗衣服。多么和美的画面啊!

人家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整片天空。路上,一个个晚归的行人,带着一天的疲惫踏上了归家的路。远处,一座座低矮的房子飘起了缕缕炊烟,仿佛呼唤着正在嬉戏的孩子,呼唤着忙碌了一天的丈夫……多么温馨的画面噢!

篇13:小桥流水 纳西人家

古城民居建筑古色古香,或沿河、或临街、或依山,二层小楼均为清一色的土木结构。站在高处放眼远看,古城内深褐色的老屋屋顶连成一片,构成古城厚重、典雅的色调,其景正如丽江清代秀才杨竹庐的两句诗:“高处俯临万家瓦,山城萧瑟清景多。”

高处观赏丽江古城,一片灰褐色的屋瓦铺天盖地,给人以粗犷、凝重的感觉,用“清景”形容真是十分的恰当。而置身于古城的街巷民居中,则又是另一番天地,那“家家流水,户户垂杨”;那老屋的柱、梁、门、窗、栏、檐、阁上精细的雕刻、斑斓的色彩;那门户洞开的庭院中闪现出来的红肥绿瘦、绿李黄梅,使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那份精致、那份优雅、那份与世不同,难以用语言表达。

这里游人如织,因此古城中心的民居十有八九改作了旅店客栈,沿街的的各色店铺也十有八九被外地人租赁。尽管这些建筑还保留着纳西族建筑的特色,但浓浓的商业气息却使它失去了原汁原味。幸而“农家乐”,“做一天纳西人”旅游项目,在古城周边的农村方兴未艾,使人们有了走进纳西民居,体验纳西民俗,了解纳西人家的机会。

丽江农村纳西族民居分为前院后园,各户民居精致讲究的程度从门洞就可窥见一斑。讲究的人家,门洞修得飞檐拱斗,富丽堂皇。一入门洞,“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建筑格局的宅院呈现在眼前。这些宅院既有北京四合院的韵味,又有江南水乡引水人户活水绕屋的风情。

三坊一般是三栋两层土木结构的楼房,与照壁合围成一个大天井,四个角上是四个小天井。小天井各有其功用,一般一个是厨房,天井内有一口水井,水位很高,现用现取水,非常方便。另外三个,一是鸡舍,一是猪圈,一是牛栏,人畜分开,互不干扰,各得其所。

“照壁”是一堵雪白的墙,可以反射光线,使院子显得明亮。同时照壁也是一堵艺术的墙,在它的四周用蓝色线条勾画出优雅的镶边,描画着花鸟虫鱼、兰竹松梅各色图案,墙顶檐角用青砖青瓦装饰成翘角飞檐,十分的典雅古朴。照壁下往往砌有花坛,种些翠竹松桂长青植物,主人家喜好的各种盆栽花卉也往往集中放在此处。花开时节,花红树绿,高低错落,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欣赏过了院子一隅的美景,当眼光移向楼房,看到流光溢彩、精致无比的雕花门窗,会更令人赞叹不已。家家楼房正中的堂屋,均取以六扇木门格扇,门框中配以镂空木雕窗芯。这些雕刻均为民间传统工艺,堪称鬼斧神工,精雕细刻,从雕刻工艺看,有单层镂空,双层镂空,甚至还有三层镂空,层层叠叠,富于立体感;从雕刻题材看,则是无所不有,通古博今。常见的有四季博古、福禄寿禧、人物故事、飞禽走兽、四书五经等;从雕刻艺术看,无论是人物、动物、植物都雕得栩栩如生,形象浪漫,意趣盎然。纳西人爱美的天性、善良的品性、勤劳勇敢、耕读崇文、崇尚自然、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都浓缩镌刻到了这一扇扇门窗上。

再看两侧厢房窗户的外形,其格式亦不可计数,方形、椭圆形、菱形、花形、扇形、多角形、心形……窗中之棂或纵横格、或斜线格、曲线格、或满天星、雪花纹、宝石点……一家一个样,集精凝绝,各有千秋。门窗的色彩,雕花镂空芯一般是金黄色,衬之以褚红色的框,醒目协调,光泽鲜艳。这样的门窗,除了有采光通风的功用外,更多的具有了观赏的价值,简直就是一件件艺术品,令人百赏不厌。难怪一位外国建筑家说:“中国城市的现代建筑模仿欧洲而远不如欧洲,丽江古城的建筑则有如南美古代墨西哥,属于一种奇异之建筑。尤其是门窗艺术,应为世界第一。”

再看大天井的地面,也是一奇异之处,青白两色,大小均匀的鹅卵石,配以青瓦把地面镶嵌成一幅大图案,四周再勾勒出各式花纹,有的图文并茂,如中心为一个大“寿”字,四周为四只蝙蝠,寓意为“四福齐寿”;有的四周用象形文字东巴文镶嵌出吉祥的话语。由于东巴文本身就是一些奇异美丽的图画,使整个地面看上去美妙无比,成了一幅搬不动,拿不走的大艺术品。

丽江纳西族土木结构的民居最神奇的还是它的木架结构,整座房子由12根互相以榫连接的圆木支撑,作为立柱的圆木就直接立在地基上的圆形石墩上,即不深入地下,也无任何物品固定。整个房梁、楼板全是以榫连接,不用一颗钉子。这种以榫连接的结构,十分稳重平衡,有四面互相牵拉的力,抗震能力十分强。纳西民居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论城乡,家家楼房的下层前部都有一宽大的外廊,称为厦子,它是纳西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厦子内既淋不到雨又可晒到太阳。这是纳西人日常起居的地方,吃饭、会客及一些日常的活动都在这半露天的廊下。人在这廊下,白天可以看到蓝天白云,享受雨露阳光,夜晚可以看到月亮星斗,享受清风明月,随时都呼吸着新鲜空气。这主要得益子丽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这种半户外的生活无疑对健康十分有益。

看完前院,再看后园,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田园诗画。园子的四周种着高低错落的乔木,低处种着荆棘做藩蓠,荆棘上还结着一串串的小红果,园内果红菜绿,蜂绕蝶飞。丽江水好,每块菜畦四周都有小沟,活水绕屋流,绕地流,不愁没有水浇地。家家园子的一角,都有一个厕所,真正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园子里的菜蔬水果,自种自吃,不上化肥农药,现吃现摘,是真正的绿色食品。一些“纳西民俗定点接待户”还建起了后花园,在原有果木的周围,再植些花草,配以构栏茅亭,高几矮凳,供游人小憩。在丽江农村,最引人入胜的是金秋时节,家家户户园中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橙红色的果实,枝头稀疏的柿叶已染上了淡淡的霜红。家家院中的粮食晒架上挂满了串串金黄色的玉米,像是一堵堵黄金的墙。园中红透了的石榴,在蓝天白云和远处耀眼的雪山映衬下分外的红艳。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有一首小诗,寥寥数语,将丽江美丽的田园风光尽收其中:

环水泱泱,石榴满枝。

不见稻田稻花香,天高气爽好丽江。

纳西人是热情好客的民族,招待亲友、游客的农家宴也极具特色。一般是先上甜食,几盘自制的果脯蜜饯,一碟油炸洒上白糖的糯米粑粑。然后是油炸食品:土豆片、乳膳、核桃仁、糯米血肠、油煎凉粉等。接着就是八大碗以荤为主的主菜,比较有特色的有腊猪头肉蒸豆豉、酥油蒸鸡、吹肝、腌火腿、高丽肉等。最后是几样素菜,其丰盛的程度被上个世纪40年代在丽江办“工合”的俄国人顾彼得称做“完全像宫廷宴会”。

纳西人有着执着的家园情结。一个纳西人无论他走到天涯海角,到两鬓霜白时,总要回到家乡,倾其毕生的财力,经营一个美丽的家园。拥有一座春花秋果的庭院,一栋乃至一院有着雕花门窗的房子,是无论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毕生奋斗的目标。正因为纳西人这种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才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家园文化、灿烂民居。

纳西族简介

纳西族主要于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维西、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纳西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有本民族的语言,古代曾有过一种象形文字,称为东巴文。共有1400个单字,至今仍使用不衰,故被誉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视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有中外驰名的东巴音乐,有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重要地位的白沙壁画。

旅游小贴士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与同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面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人古城”。

篇14:小桥流水人家作文

走进木门,里面是一间矮小的平房,屋檐上破裂的瓦片保持着它古朴的原貌。堂前有一架脚踩式水车,还有一个磨盘安在木架上,显然,它们是一对老搭档,正等人上去劳作呢。我和小伙伴好奇的走上去,各自握住木头架子的一端,脚步齐齐的“啪”一步,又“啪”一步。“呜—”磨盘看我们辛苦,就“吐”出一堆白花花的米粒来鼓励我们。

走出小平房,就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原来屋后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里躺着一块有年纪的大石头,已经被流水冲刷得看不清它的皱纹。柳树的枝条轻轻拂动,上面已经突出好些小嫩苞。风吻了一下,那些长长地枝条就结成了摇篮,伴着嫩苞荡啊荡,慢慢地,滑出一条条飞舞的弧线。

大家被欢快的流水感染了,干脆挽起裤脚,脱了鞋袜,下去走走。我的脚板在水面上一滑,痒痒的,是小鱼在亲我吗?哦,还有小螃蟹,他抓着我的脚趾了,有点儿疼。我用手舀起水,向伙伴的脸上一泼,只见对面灵动的眼睛一闪,又来一朵浪花向我奔来……哎呀,我皱皱眉头,原来被泼的滋味不好受呢。

灰色的石桥把一座座房子连在了一起,桥边摇晃着一些小花。原来是蒲公英,它被风捎到这儿,就随意的长,把桥装饰的分外典雅。

篇15:《小桥流水人家》教案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粼粼、波纹、印象、潺潺”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张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课下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思乡的名句,谁来说一句?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师:刚才大家背的都是古诗名句,其实在现代诗中也有不少思乡名句。比如我们刚学的诗词《秋思》《长相思》都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无论古今中外,远离家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故乡。这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女作家谢冰莹的思乡名篇。 (板书好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小桥流水人家。轻轻读课题,看看这一课的课题有什么特别的? 生:是一句诗。 师:对,马致远的天净沙,(师生一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过渡。 师:对,这课课题是由三个词组成的,小桥、流水、人家。那么在这个有着古朴的小桥、潺潺的溪水、散落着几户人家的地方一定是个很美的地方。大家再美美的读课题。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找课文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三处景物? 2、指名读,齐读生词。   清澈见底的小溪  潺潺地环绕 婀娜的舞姿 黄色的野菌 流水唱和 点缀风景 依依多情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守望相助 3、师:词语读的很美,相信课文读的也很棒。听录音读课文边听边想:哪些段落写了小桥、流水,哪些段落写了人家? 生:1234段写了小桥流水,56段写了 三、品读课文。 (一)、品味1――4节。 师:我们先来欣赏这一课的小桥、流水。大家用心读读1――4段,看哪段描写是你最喜欢的?   生:我最喜欢第1段。 师:那你美美地来读一读。 生:读第一段。 师:这里的小溪真美!引读: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 师:在清澈见底的小溪里能看到什么呢? 生:能看见小鱼游来游去。 师:也许还是五颜六色的呢! 生:能看见大大小小、光滑的鹅卵石。 师:这让每个走过这里的人都想捞起一颗。 生:还会有绿绿的水草呢! 师:它点缀着这条小溪,让小溪更绿了! 师:这里的垂柳也很美!引读: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再来读。 师:从你们的眼睛里我看的出来,读的时候,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仿佛看到了什么?给大家说说。 生:眼前仿佛看到了有着水蛇一般的腰肢的姑娘们在翩翩起舞。 师:想象力真丰富!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片舞动着的绿色的世界! 师:多美的画面啊!仅仅有小溪、垂柳,这个地方还不够美,尤其是:(引读下面一句)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这时是最美、最和谐的画面。水鸟在唱什么?流水在和什么? 生:水鸟唱:这里风景真美呀!流水会和:对,风景如画! 生:这里空气真清新!流水会和:那我们多吸几口气! 生:这里的柳枝真柔软!流水会和:我们和它一起跳舞! 师:一唱一和多么美妙!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美的画卷呀!这么美的景色,谁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师过渡:读的真好,景色真美!其实小桥流水再美也美不过它带给孩子们的乐趣。那么他给孩子们带来了那些乐趣呢?品味第2段。 师:是呀,在这里捉小鱼、小虾、小螃蟹是作者最快乐的事情。再读这几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几个孩子挽起裤脚、赤着胳膊,拿着小桶,撅着屁股,蹦着跳着去找去捉。听到了他们惊喜的说,我捉到了,我捉到了! 师:真是有趣的童年。童年是首歌,跳跃着快乐的音符。一起来读这段话,让我从你的表情、你的声音上感受到你跳跃的快乐。 师:在这里,还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品读第3段。 指名学生读。 老师总结:是啊,我们仿佛看到了在一座小小的木桥上,一个小女孩捧着刚刚采来的五颜六色的野花,一点一点丢在桥下清澈见底的小溪里,潺潺的溪水打着旋儿载着鲜艳的野花静静的流向远方。 师:好了,接着说。 学生读第四段。师总结:一座石桥通往茶园,还让作者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所以作者记得――生接读: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师:当我每次看到茶树时,我会立刻想起―― 生接读: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师:每次喝茶,看到杯中打着旋的茶叶,我也会立刻想起―― 生接读: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师总结:家乡的小桥流水真美呀!美就美在这里有清澈见底的小溪,婀娜多姿的杨柳,发出悦耳歌声的水鸟,美就美在这里还有作者快乐的童年。边总结边板书。 师过渡:那么,住在小桥流水旁边的人家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二)品味5、6段。 生:读第6段。 师:这段话中哪三个词最能说明这里的生活特色? 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 师:知道意思吗?那我考大家一个最难的,“守望相助”什么意思? 生:相守在这里互相帮助。 师:那么这里的居民会在哪些事上互相帮助呢? 生:农忙时邻家人手少,去帮他们干农活。 生:邻居家孩子没人看时,帮忙照看小孩。 生:做了好吃的端着碗互送食物。…… 师总结过渡:真是善良又淳朴的居民!就在这样美好和谐的村庄里,有着我的家。我的家是什么样的呢? 指名读: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师:漂亮吗? 生:不漂亮。 师:但我非常爱它。为什么呢? 生:因为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师:不仅如此,还因为:引读(父亲的书房就在前面,我可以天天去玩。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师:是呀,这里有父亲、书、凉爽的清风,还可以看到小溪、小桥和依依多情的杨柳,所以即使是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但我依然爱它。 三: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我想作家谢冰莹一定走过很多地方,见到过许多名山大川,但她却深深的记着这里的(指板书小溪、垂柳、水鸟、居民和留在这里的快乐童年),所以她说―― 生接读: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像,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因为她深深的记着是这里的(指课题小桥、流水、人,同时擦去“家”这个字)共同构成了自己的家(在中央板书红色的“家”字),所以几十年以后她还是说―― 生接读: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像,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正是因为她对这里有着深深的眷恋,所以将来无论她走得多远,他依然会说―― 生接读: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像,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师:作家谢冰莹对自己的故土将久久不能忘怀,直到永远永远。 四、作业 摘抄课文中优美词句或段落;积累关于柳树或思乡的古诗。

 

上一篇:软件工程开题报告通用下一篇:初中化学继续教育专业课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