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教学设计

2024-05-12

小桥流水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小桥流水教学设计

8* 小桥流水人家

一、教材分析

《小桥流水人家》是已故台湾作家谢冰莹的一篇回忆故乡的散文。看到题目,不由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小桥流水人家”。课文文质优美、情景交融,作者用如诗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表达了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二、学情分析

本文文字优美,语言清新、流畅,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美景图,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的情境中,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思乡之情的,学生通过对《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梅花魂》《桂树雨》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挚爱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思想的情是一样的,思想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因人而异,引发思乡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学生在这方面可以将这些表达思乡的方式进行对比,并理解运用积累,以帮助本单元的习作。对家乡的思念、挚爱之情五年级的孩子可能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朗读认识7个生字,能把句子读通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老师准备《小桥流水人家》散文朗诵材料。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前面我们学习了《桂花雨》,作者把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寄托在故乡童年时的“摇花乐”和“桂花雨”的回忆中,下面这篇文章的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致又久久不能忘怀呢? 阅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2、在上课之前老师带大家欣赏一首古诗(范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出自这首古诗(板书:小桥流水人家)。

3、看到这个题目,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老师带来的图片,跟随作者走进心中的小桥流水人家。

(二)、初读感知 自学要求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

3、对照课文,再次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景色。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小桥流水人家的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找一找,并画出)

(三)、研读课文

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小桥流水人家的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

1、“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颗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1)这段文字中,你从哪些词语中感悟到了什么?(借机解释有关的词语,并正音“唱和”中的“和”。)

学生可能的回答:(从“清澈见底、潺潺地、柔软的柳枝、婀娜的舞姿、粼粼的波纹 ”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作者家乡的小溪那里的景色很美,作者记忆中的小溪可真美啊,她对这些景色记得这么清楚,又写得这么美,可见她就家乡的流水是那么喜爱。)

(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作者如果不热爱家乡的这美景,也不会把这小溪流水写的这么美了,字里行间都流露了作者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引读:①是啊,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对家乡的小溪流水还是记忆犹新,每当回忆起来就在头脑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生读)

②多少次梦里回故乡,都会陶醉在家乡那会唱歌的小溪边,驻足仔细地欣赏起来:(请你来读读)多美的景色呀,叫人怎能不喜欢呢?(你也来读读)

③没有一个“喜欢”没有一个“爱”的字眼,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那真挚不渝的爱,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如画的美景吧。(生齐读)

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作者笔下的家乡生活是怎样的?

过渡:这美丽的小溪还给了童年的作者怎样美好而难忘的记忆呢?

3(2)“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无忧无虑的童年真让人怀念啊,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生齐读)小溪唱着歌,流水应和着,孩子们的笑声也应和着,多欢快啊,多快乐啊!(生齐读)透过文字我们似乎听到了作者童年的欢声笑语,看,有的同学嘴角还挂着微笑呢!

过渡:同学们还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作者浓厚的思乡情?

(3)“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引导学生说出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真是美的令人心醉,令人神往!想到了桥,脑海中就泛起了和桥又关的涟漪:(出示:我的家离小桥很近,„„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野菌。)(指名读,生齐读)

在他乡飘泊的日子里,总能看到茶树,每看一次,就会把心底的记忆叫醒一次:我曾经随着采茶女„„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野菌。(指名读)学生练习说话:通过这些景致的描写,我们间接的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我们的家乡也很美,有山有水有茶,你能借助景物来抒发你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吗?(学生交流,师及时指导)

过渡:间接的表达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喜爱思念情,作者也是,写到这里,思想的闸门打开了,奔涌出来的是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乡的思恋,作者又是怎样表达的呢?

(4)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第四小节,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等一会我们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引导学生用发展的思辨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汇报:

“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

(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4 师:矮小的平房虽简陋,虽潮湿,却无法改变我的对家的真爱。生我养我的老家给了我多少美好的回忆呢?让我们再来回读前面的这些印在我脑海深处的情景吧。

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看看那恬淡、闲适的生活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读最后一段:在这比画还美的乡村里,“故乡所有的居民都姓谢。村庄有大有小,„„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四)情感体会:

1、师:小溪、小桥、老宅这些景物是那么普通,可我们通过作者的文字,却能感受到它们所富有的无限生机和活力,都显得那么可爱。在作者的表达中,我们能捕捉到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畅谈:热爱家乡,怀念家乡。„„)(板书:热爱家乡,怀念家乡)

2、练习朗读: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带着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浓浓的思乡情怀,随着音乐走进这美丽的乡村。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

(四)、仿写

过渡:作者用清丽淡雅的文字,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风俗图。

我爱我的老家, 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 流水潺潺 垂柳依依 水鸟歌唱 人们守望相助 那些美好的印象 我一辈子不会忘记 我爱我的老家, 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是一个()的地方(„„)(„„)(„ „)那些美好的印象 我一辈子不会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动笔画一幅与课文相配的风景图。

4、板书设计:

8、小桥流水人家 家乡美景-------如诗如画

家乡生活---------恬淡、闲适

家乡印象---------深入脑海、永不忘记

篇2:小桥流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小桥流水人家》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清新、流畅一个爱字通贯全文。看到题目,不由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小桥流水人家”。课文的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活情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 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二、学情分析

本文文字优美,语言清新、流畅,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美景图,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的情境中,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思乡之情的,学生通过对《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梅花魂》、《桂树雨》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挚爱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思想的情是一样 的,思想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因人而异,引发思乡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学生在这方面可以将这些表达思乡的方式进行对比,并理解运用积累,以帮助本单元的习作。对家乡的思念、挚爱之情五年级的孩子可能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想之情的方法。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潺、婀、粼、涸、缀、螃、蟹”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浮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2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乡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课件展示图片,学生看后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交流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

2读一读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是引用了哪首古诗中的句子? 课件出示:古诗《天净沙〃秋思》全班齐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导题:这是一篇以古诗词为题的文章,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文章,去看看那里的美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词,读通句子,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还要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读记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潺、婀、粼、涸、缀、螃、蟹、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浮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

(三)细读课文

1分组读课文,想象文章中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家乡的景致的?通过作者的描写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感兴趣的同学画出你想到的画面。

请同学分享想到的画面,老师板书画自己想到的画面(板书简笔画)

2、通过刚刚对文章的阅读,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点拨: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那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呢?这与我们之前学习的课文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的?现在我们边思考边默读文章。

3你从课文哪些地方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之情(学生交流,老师加以点拨引导)有以下几个地方:

⑴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概括,找关键点。板书:景美:小溪,垂柳 指导理解句子:“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作者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⑵第二到四段,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丢野花、欣赏野花和野菌、摘茶叶。板书:事欢: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丢野花、欣赏野花和野菌、摘茶叶

(童年时期的事,作者却记得清清楚楚,可见家乡给他的印象很深刻,也可看出他对家乡的爱有多深)

⑶第五段,“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板书:我家:矮小、阴暗、潮湿

(作者的家事这么简陋,他他却依然爱他,只因为这是他的家乡,可见,他爱家乡不须任何理由)

⑷最后一段学生可能没能体会,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理解这段。

“故乡所有的居民都姓谢。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读了这段你有感受到什么?(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意。4同学们体会得都很好,作者的感情就是从这美美的描写中娓娓的叙述中表达出来。请你读读这样三组句子,体会一下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有什么特点?

课件展示:

第一组: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 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第二组: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第三组:

*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教师点拨:第一组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第二三组通过回忆一件件有趣的小事和描写家乡美好的景色来表达爱的情感。)

(四)回顾全文

本文作者写了家乡的景美,童年的事欢,简陋的家,故乡人的太平生活,从中

渗透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1、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通过对故乡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

写来表达的)再读读相关的句子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真实、更感人)

3、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这种表达方法。

(五)拓展延伸,总结

篇3:小桥涵设计探讨

涵洞是指贯穿路基或路堤的小型泄水和排洪构筑物。涵洞主要由洞身、端墙或翼墙和出入口铺砌等部分组成。涵洞同桥梁的区别在于涵洞跨径较小, 桥梁跨径大, 在1981年制定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 单孔跨径小于5m, 多孔跨径的总长小于8m的为涵洞。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 涵洞分为以下几种:

(1) 按构造形式分类:盖板箱形涵洞、圆形涵洞、框架涵、拱形涵洞、倒虹吸管、泄水隧洞等。

(2) 按建筑材料分类:钢筋混凝土涵洞、混凝土涵洞、石砌涵洞。

(3) 按用途分类:排洪涵洞、灌溉涵洞、立交涵洞、组合功能类型涵洞 (如排洪兼立交) 。

(4) 按施工方法:现浇法、预制顶进施工。

(5) 按与线路的关系可分为正交涵洞和斜交涵洞。高速重载铁路的高舒适性、高安全性、高密度连续运营等特点对土建工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高速重载行车条件下, 桥梁结构的动力远远大于普通铁路桥梁, 这样就会让结构物承受极大的冲击力, 使旅客舒适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样就会导致轨道状态不保持稳定, 甚至还会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这样一来就对高速铁路桥梁的刚度和整体性、净空等提出了高要求。所以对高速铁路正线涵洞, 一般都适宜采用整体性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涵, 见图1。

2 设计原则及主要结构尺寸

(1) 小桥一般选用7~16m钢筋混凝土框架, 净空满足四级及以下交通要求和排洪要求。

(2) 对于灌溉涵洞, 一般根据灌溉面积、路基填高选用, 为方便工后维修, 一般孔径不小于1.5m;路堑地段采用混凝土倒洪吸管;排洪涵根据过水流量、既有沟渠断面确定, 以不压缩既有沟渠为原则, 一般选用2~6m框架涵。

(3) 立交涵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及当地有关部门的要求, 选用孔径4~6m、立交净高2.5~4.5m的框架涵。

(4) 涵洞基础应计算工后沉降, 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100mm;敷设无砟轨道时, 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相应地段路基的控制标准。当工后沉降量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地基处理。

(5) 涵洞顶至轨底的填料厚度不应小于1.2m。

(6) 涵洞基底土层基本承载力小于250kPa, 应对基底土层进行换填, 当土层较厚时, 采用粉喷、旋喷桩、基底换填等措施进行基底加固。

(7) 涵长一般采用5m一节, 每股道线路宜从涵节中心通过, 以保证涵洞的受力均匀。

3 框架桥涵的荷载及计算

3.1 活载

列车活载包括冲击力时, 应将静活载产生的力乘以冲击系数 (1+μ) 。设计顶板时, 应按全部冲击力计算;设计边、中墙及底板时, 冲击力可以适当减低。当顶上填土厚度大于1.0米时, 不计列车竖向动力作用。路活载、人行道活载框架桥的孔洞是车辆、人群穿越线路的通道。因此, 设计框架桥时必须考虑车辆、人群荷载。

3.2 温度变化影响

温度变化的幅度可按当地气候条件决定。当地最高和最低月平均气温一般取七月份和一月份的气温平均值。设计时, 应考虑施工季节和混凝土入模温度, 然后确定夏季升温度数和冬季降温度数。

3.3 结构内力计算

结构内力计算采用平面杆系有限元法, 单元设为等截面直杆, 对于梗肋部分单元则按其两端有效高度的平均值作为该单元的截面高度, 以考虑梗肋对内力计算的影响。

4 重点注意事项

4.1 路桥方案的选择及下穿方案的优势

大部分城市都是以铁路线为依托发展起来的,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功能的扩展, 原来对城市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铁路线, 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表现出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空间上分析, 在城市平面布局中, 铁路线将其两侧的城市功能区隔断, 造成城区之间的联系不畅。

(2) 从平面交通各交通形式占用道路的时间角度来分析, 城市交通流量的上升和铁路提速后矛盾突出, 原有平交道口根本不能适应上述两种交通的发展, 各种恶性事故在城市公铁平交道口时有发生。

(3) 道路、铁路的交叉点多位于城市中心或经济比较发达的街区, 从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角度考虑, 应选择比较合理的交通方案, 降低噪声, 提高城市环境品质。

在新建公路、铁路立体交通方案中, 公路采用框架桥下穿铁路较之上跨方案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优势如下。

(1) 从对铁路行车安全的影响考虑, 下穿方案的控制因素比较明确, 易于先期采取防护措施, 顶进式框架桥从工法创立到目前为止30多年, 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技术, 其措施也非常可靠和完整;而上跨方案由于桥式的变化、工程控制因素不同等因素, 往往各工程的实际情况不同, 工程中不可控因素多, 从工程控制角度考虑, 存在一定的难度。

(2) 能够节约市政道路占地, 提高城市中的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符合城市发展长远利益, 同时也降低了征地和拆迁的费用。

(3) 下穿方案有利于控制噪声污染, 与上跨方案中道路、铁路的噪声叠加并向相邻城市区域扩散相比, 下穿方案将大部分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在引道路槽内, 噪声污染的范围、强度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和大幅降低。

(4) 下穿方案有利于城市景观的设计, 避免了上跨方案中引桥阻隔观者视觉的弊端, 道路两侧可以配合梯级绿化、街头小品、夜景照明等, 形成具有一定观赏性的城市景观作品。

从以上优势看出, 采用下穿框架桥实现城市道路、铁路的立体交叉具有工程上的诸多优势, 能够发挥市政工程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也很适合我国的国情。

4.2 几个关键因素

在方案阶段影响框架桥设计的最关键控制因素是总体路桥方案和地质条件。前者影响桥位和平纵断面, 如果考虑不周, 会引起路桥的关键控制参数发生变化;后者影响工法的可实施性, 同时对投资估算和控制影响较大。以上是方案阶段必须深入研究的主要问题, 有些是必须深入配合, 部分内容需要达到施工图阶段, 以便稳定设计, 为后续阶段设计创造有利条件。

4.2.1 总体方案对框架桥设计的影响

在方案设计阶段, 道路和主桥的设计应加强配合, 框架桥及其临近路段的道路平纵断面应达到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深度。道路平面设计方案除满足道路功能及其相关规范的要求外, 尚应考虑铁路设备的现状, 尽量避让既有道岔及其转辙设备、接触网杆、既有桥涵构筑物。同时, 应尽量避免道路与铁路小角度斜交, 以降低工程造价和施工难度。

4.2.2 地质条件对框架桥的影响

在方案阶段, 由于地质勘察工作的深度不够, 一般地质条件不确定的因素较多, 但是在有的工程中又要求对地质条件进行必要的评价, 以确定工程的可实施性和框算工程造价。本文介绍下列几种方法, 作为方案阶段地质评价、辅助确定方案的主要手段。

(1) 通过地形、地貌判识, 了解施工场地所在的地貌单元, 进而推断不良地质状况存在的可能性。

(2) 了解周边既有建筑物、构筑物施工时的地质状况, 必要时可依据临近钻孔进行有依据的类比。

(3) 通过地表植被的分布, 以及沟渠、河道的走向判断地下水的情况。

(4) 在桥位的确定中应尽量避让有明显不均匀地基条件的情况, 也应尽量避免临近高大、敏感建筑物设置基坑的情况。

(5) 要特别关注并了解所在地区的典型地质特征, 对敏感地质条件进行分析。例如:黄土地区具有湿陷性的Q3、Q4地层, 山区条件下冲沟地貌单元下的沟口地基状况, 沿海地区高含水软土地层等。

5 涵洞施工

基础承担基础以上所有荷载, 施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涵洞的使用功能。因此, 基础混凝土配料应按审批的施工配合比进料, 严控混合料的搅拌时间不低于规定的最少搅拌时间, 最好是集中搅拌。

混凝土到场后检测坍落度, 坍落度控制在3~5cm。对基底到混凝土料口大于3m时, 要设置串筒或其他防混凝土离析的措施。混凝土震捣时, 震动拌要快插慢拔、梅花形布点、震上层时要插入下层三分之一、以混凝土面不“冒泡”不下沉为宜, 混凝土层厚不大于30cm。按规定的要求现场制作混凝土试样, 同条件下养护, 以确定基础质量情况。

6 结束语

由上文得知, 笔者通过对高速铁路框架桥涵的设计原则、主要结构尺寸及方案设计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介绍, 为以后同类设计提供积极的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S].

[2]冯卫星, 王克丽.地道桥设计与施工[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4]徐丹, 王琪, 王晓梅, 张会.小桥涵水文计算中径流公式的应用[J].交通标准化.2011 (12) .

篇4: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模式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是它们的极致,就计算机学科来说,教师教的顺心,学生学的舒心,也是教学的一种极致,这种极致同样需要一定的环境。传统的教学方法,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为传导媒体,是远远不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经过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和信息时代以及今天的人文教育相脱节。

因特网的广泛应用,让很多学生陷入其中,百上不厌,学生也明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但是,一拿到课本,由老师讲授,然后结合数量不多的上机操作,教学效果仍然很不明显。计算机教材从小学、初中,再到职业中学的编排的不衔接性,导致知识点的重复,已经不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真正深究起来,学生只懂得皮毛,却没有掌握实质,毛病究竟出在哪儿?我们不妨回过来看看,我们现在的教学环境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差距:信息网络时代,学生们一方面通过因特网和其他媒体接触到各种知识和观点,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依然滞留于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上,致使学生的在校学习难免有一种受制的苦痛,严重滞后了教育的发展。况且随着教育的发展,许多智力一般的学生成为职业高中学生,如何跟的上时代的步伐,使这些综合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能够学有所得,不浪费光阴,就需要给广大师生创造出一个发挥极致的良好环境来,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应本着从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原则实施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模式的教学,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成绩。两个多学期的尝试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非常符合计算机基础学科的特点,能迅速构建起计算机基础教学极致来。

一、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教学模式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的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教学模式,是指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在不同模块,由不同任课教师轮流主讲,实现教学过程通力合作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具有三个特性,即电化性,同步性、灵活性。电教性,以多媒体课件为媒介,将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课堂;同步性,指同年级同一教学内容,由同一位教师统一授课;灵活性,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教法,让学生从多位教师灵活的教法中得到启示,学到知识;分合有序,灵活自由。

二、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教学如久旱甘霖,给广大师生带来新的活力,优势显著

(一)对学生而言,不局限课本,灵活的教法成为学生的企盼

1.兴趣浓厚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许多教师苦苦探索的目标,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模式做到了这一点。因为它每堂课都以新活生动的画面,展示不同教师的不同风采,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加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老师精心剪裁、播放制作的内容相关的课件增加了授课的直观性。学生在课堂上既是观众,有时又是亲自登台的演员,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也完全改变了他们由于底子差、基础薄而混到毕业的糊涂观念。新的教法犹如一种兴奋剂,使学生耳目一新。当轮到展示自己项目成果时,学生为了在大家面前突出本组的亮点,积极性很高,准备充分,精力高度集中,学习效率相应提高了很多。这一点很好地体现了心理学理论,那就是“良好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过早出现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有了显著提高,学习效果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进。

2.素质提高了。教育心理学表明,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无论是幼年还是成年,在公众面前大多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多次的成功表现会增强人的自信心,从而在学习工作中充满愉悦,提高效率。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模式,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实验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信心大增,学习劲头更足。

3.营养丰富了。传统的由一位教师包班授课的方式,使学生整门课从师一人,教师的性格、气质、教法等各个方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造成他们在某一方面“营养”过剩,其他方面则相对匮乏,不利于学生独特个性的形成。新的教学方式打破了这种界限,使学生有机会领略到其他教师的风采,从不同教师那里吸取营养,课堂表现极为活跃。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模式,不仅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加强,教师也能有充分准备自己所担任的模块,相互协作,体现团队精神。

(二)对教师而言,合作教学获得了比个体能量和大得多的效果

首先,独立模块的内容,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时间保证。大家分工合作,对某一疑难或某一知识点进行探讨和研究,以保证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其次,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应该说,每位教师阅历不同,知识层次也各不相同,共同协作过程中,大家各抒已见,纳优去劣,使知识锦囊越来越丰富,教给学生的知识方法也就越广博,越精彩,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就提高得越快。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大批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成为教学骨干。

强化竞争,精彩纷呈。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模式,在加强教师之间的大力合作的同时,不仅没有将竞争机制淘汰,反而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强化。因为这样的竞争不只是教学成绩的竞争,还有学生支持率的竞争。职高学生虽然综合素质不高,但在某些方面个别学生,对个别知识点,如网络操作的了解可能并不逊色于老师。因此,当一位教师面向几个班的学生共同上课时,如果教师自身素质较差,那可真要露“丑”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特别注意自己在各方面的表现,无形之中不断鼓励自己,挖掘自己,力求展示给学生的都是自己最优秀的。同时由于轮流主讲,使每位教师有了充足的时间精心准备自己要讲授的知识,他们广泛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并尽可能多地搜集掌握材料,充实自己。这样,将每个模块都作为优质课精品课去讲,从而有始有终地使课堂效率达到最高。因此,该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并在竞争中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不喜欢由一位教师包班上课,而喜欢多位老师轮流授课,这恰恰又是课堂质量提高的有力证明。

(三)对学校而言,和谐融洽的校风强化了它的凝集力

项目教学流水合作模式可以说尽最大可能地挖掘了师生潜存的优势,在整个校园内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的师师、师生、生生合作关系,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发挥极致的良好环境。

篇5:《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有所领悟。

[设计特色]

以“形式――内容――形式”的学习模式,先向学生渗透表情达意的形式与方法,再从形式入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再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与方法,并尝试加以运用。

[课前准备]

写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以及课文中句子的小黑板。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古诗导入,感知形式

1、出示《天净沙、秋思》的小黑板

2、老师在很多村小工作过,由于工作的需要也教过许多不同的学科,今天老师就把这首小令给大家画出来。在老师画的过程中让前边的几位同学依次给大家读一下这首小令,看看老师画得快还是同学们读得快。(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方式表现“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断肠人、夕阳”等内容,学生依次朗读)

(设计意图: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尊重的砝码就越有分量。”此环节若采用多媒休演示,细致的画面加上教师有感情的配乐朗读更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现,采用这种手法虽不能完全达到了上述目的,但对于公开课时融洽师生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这篇小令是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你读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作的简单分析,向学生渗透以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4、老师在画中没有表现出来的是哪句诗?你们想知道这是怎样一幅美丽的景色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故设悬念,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自读自悟,理解课文

1、下面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这篇课文,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感情是什么?画一画哪句话最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感?(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那段日子”、“那些印象”“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到底是哪些日子、哪些印象令作者至今都难以忘怀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画出你的答案来。(将板书改为:“哪段日子”、“哪些印象”)

(设计意图:巧妙布设疑问,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探究问题的答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快速阅读后,同学们肯定都有了自己的答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和大家交流一下,并说说你的感受,最好能在朗读时就把你自己的感受加进去。(引导学生根据书中的句子概括出一个个小标题,然后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及合作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朗读、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三、分类阅读,感悟方法

1、乡村的美景、安逸的生活,相信身在农村的我们每个人都深有感触,但作者怎么会写得如此感人至深呢?请大家看一下下面的句子。(小黑板出示文中句子:

第一组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第二组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第三组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2、请你读读这三组句子,体会一下作者是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观察、比较,体会通过直接抒情和写景、叙事等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掌握语言表达的形式。)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在表达感情时免不了要有直抒胸臆的语句,但绝不能大量空泛地抒情,还可以借助具体的景物和事情来表达,这样写,文章才会更真实、更感人。

四、课堂练笔、学以致用

1、家乡的美景、童年的回忆是我们每个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几十年后,也许你也会漂泊在异乡的土地上,家乡就像一曲历久弥新的老歌不时地触动你的心弦。试想一下,当你思念家乡时,你会想起什么?是一处风景、一件往事、一个伙伴抑或是一种感动?请你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在写作过中也可以借鉴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延伸,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谁能把你写的话给大家读一读,让同学们和你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和忧伤。

五、课堂总结,寄托希望

有一句词说得好:“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乡愁的滋味或许只有当你真正漂泊异乡时才能有切身的体会,但老师相信,同学们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我们可爱的家乡,不会忘记故乡的“小桥流水人家”。(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板书设计]

(哪)那段日子

(哪)那些印象

8、小桥流水人家

(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

篇6:《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理想课堂”并非是准备最完善、上得最完美的课,应是还孩子们更多的参与时间和空间,孩子们主动学习、各有收获的课堂,是高实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本节课努力按照课堂模式的三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运用)六环节(创设情境自学指导、定向示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调控、拓展练习)的基本要求去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优美词句。

课前准备:

1、学生按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全班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以曲中的句子为题“小桥流水人家”。

点评:用古诗导入,既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感情,又让学生明白了课文题目的出处。因诗的感情与课文的感情相吻合,这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检查预习

1、回忆预习的六步骤。

2、自读课文。

3、检查词语。婀娜 干涸 点缀 流通 舒服 印象 螃蟹 粼粼 波纹 唱和着 清澈见底

依依多情 日出而作

日入日息 守望相助

4、分节读课文,文章表达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评:预习的六步骤:

1、标出自然段。

2、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新词。

3、读生字新词二至四遍,借助英才教程等理解词语意思。

4、描红生字,再把画出的生词写三遍。

5、第二遍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句,反复练习,直到读通读正确。

6、第三遍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再次预习,帮助学困生认真完成预习要求,先学后检查学习情况,符合教育规律。

(三)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下面要求

1、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难忘的景,如课文的第一段。难忘的事,如捉鱼虾蟹、丢花、采花等。

同桌互相交流。

练习朗读。

点评:先学后交流,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同桌合作学习环节,但合作学习的氛围不够浓,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还得提高。

2、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A、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在作者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清风是美的,小溪小桥是美的,杨柳也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作者借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B、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儿时的趣事,仍记忆犹新,对家乡太有感情了。作者回忆往事,来表达思念之情。)

C、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作者出生的平房虽然矮小潮湿,但它是作者的老家,是作者的出生地。作者爱老家,不须任何理由,爱它没商量。这里直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爱和思念之情。)

(2)自读课文,写一写作者表达感情的。

(3)全班交流。

点评:此环节是完成教学难点的,教师的点拨起了重要作用。让学生动起笔来,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再全班交流。这里,老师要是能教学生怎么能小组合作学习,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更好了。

(四)拓展:欣赏学生习作,进一步体会通过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xxx写的:有一次晚饭后,我陪爷爷出去散步。一列从泰安开往辛店的火车呼啸而过,爷爷停住了脚步,远远地凝视着火车,久久不愿离去,眼里差点儿流出泪来。爷爷想老家了。

xxx写的:四岁那年的国庆节,我跟着爸爸去爷爷家。爷爷家的石榴熟了,红中带黄。石榴仿佛是一个胖娃娃,咧开嘴在傻笑,还有的笑破了肚子,露出了籽儿。我剥开石榴,一颗颗水灵灵的籽露了出来,它们整齐地依偎在一起,仿佛是一团晶莹的红色汁水,令人馋涎欲滴。我迫不及待地摘下了一颗品尝了起来,甜津津、酸溜溜的,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好吃极了。

xxx写的:玉米成熟了,绿绿的叶子里露出了金黄色的“小牙齿”。玉米的头型最帅,长着一撮棕色的毛,真是人见人爱。把成熟的玉米收到家里,扒了外皮,晒在院子里,那时,我最高兴了,因为姥爷让我们光着脚丫在玉米上玩。为了防止玉米到处乱滚,姥爷在外边围了一道玉米墙,尽管墙只有五六个玉米高,但还是能防止玉米到处乱滚的。我在玉米墙里又是打滚,又是跳,还躺在上面装睡,开心极了!

(五)作业:积累优美的词句,读老师写的文章《枣树情》。

反思:

1、 本节课努力按照课堂模式的三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运用)六环节(创设情境自学指导、定向示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调控、拓展练习)的基本要求去做,且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体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运用”教学理念。

2、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体现得明显。以学定教,适时点拨,合作交流,培养了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想,边想边记笔记的读书习惯。

3、 出示学生习作,真实地拓展了课文,引导学生运用了所学知识。

4、 课文是一篇很美的散文,课堂上读得还是少,若有指导学生感情地读好一部分的练习,就更好了。

5、 教师指导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不够强。应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合作探索,合作交流,扎实落实。

篇7:《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课文的提示部分有学习方法的指导,但是如何操作且不清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目标转换成清晰的操作办法。作者怀念故乡的哪些景致,有些什么特点,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表达方法的概括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点拨的。

还有一点要给予学生明示,不然会出现混淆:谢冰莹,和冰心的原名“谢婉莹”只差一个字。

(谢冰莹,五四”时期崛起的女作家,中国第一批女兵,湖南新化人。1906年出生于新化大同镇谢铎山,小时随父读四书五经,十五岁就见锋芒,发表其第一部作品《刹那的印象》。后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女校,未毕业即投笔从戎,十九岁时逃避家中为她安排的婚姻,毅然于1926年冬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次年参加北伐,著《从军日记》,发表于《中央日报》副刊。。《从军日记》被林语堂译成英文,茅盾等予以嘉评,谢冰莹由此名声大震。谢后来另有《女兵自传》一书为人称许。1927年军政学校女生队解散,先后入上海艺大、北平女师大学习。毕业后,于1931年及1935年两渡扶桑,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研究院。1935年曾因“抗日反满罪”在日本被捕。抗战爆发后组织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参加战地工作,写下《抗战日记》。抗战后期还在重庆主编刊物。曾任北平女师大、华北文学院教授。1948年赴台湾,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后改为师大)教授。休。谢冰莹于1956年皈依佛门,法名莹慈。1958年,赴马来西亚太平市华联中学任教,两年后归台。她1971年因右腿跌断退休后移居旧金山。

代表作《女兵自传》,相继被译成英、日等10多种文字。

2000年这位世纪女兵作家逝世,享年93岁。)

教学目标

1.学习“婀娜、点缀、潺潺、粼粼”等新词,了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大致意思。

2.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家乡美景,读出作者怀念之情。

3.在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时,领悟作者抒发思乡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家乡美景,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抒发思乡情的几种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由作家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由作家冰心的原名导入,引出作家谢冰莹。介绍作家生平与作品。

2.出示课题,想象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是不是围绕课题写了“小桥、流水、人家”这三方面,分别是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小溪(流水):第1-2自然段;

小桥:第3-4自然段;

人家:第5-6自然段。

2.读单元提示,明确目标: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致久久不能忘怀?阅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3.明确自主学习方法:这些景致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一一编号。写出了什么特点,用几个词概括出来。划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品味评注,感情朗读。

4.小组合作学习。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小溪、或者小桥、人家)交流学习体会,然后分工朗读,准备好汇报。

5.以朗读的形式开展小组汇报。

在朗读点拨中,引导体会家乡的风景美。

三、再读课文,体会表达

1.请你读读这样三组句子,体会一下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有什么特点。

出示句子:

第一组:*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第二组:

*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第三组:

*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杨,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 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

*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从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

第一组:直接表达--直抒胸臆;

第二组:间接表达--通过写事来表达;

第三组:间接表达--通过写景来表达。

四、拓展资料,深化表达

1.读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想想,他的思乡情是如何表达的。

2.写写我们的“小桥流水人家”,题目自拟。

篇8:小桥流水教学设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走进汉字, 由今溯古, 我们翻开的是一帧浩瀚的文化长卷。“知音”源起春秋, 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伯牙绝弦》, 谱写的是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的华美诗篇。

《伯牙绝弦》作为教材文本有它特殊的价值:初步接触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大意;积累经典, 感受经典文化, 感悟友谊须以“理解”为基础。教材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 第七单元以“欣赏艺术, 感受美”为主题, 单元导读中编者对如何欣赏艺术, 如何感受艺术的美, 进行了提示———“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表达的方法”。联想和想象应该是进行艺术欣赏的“共通的法则”:文学需要想象和联想的参与才能在解读中欣赏和感受文字的魅力;绘画需要联想和想象, 读懂线条和色彩表达的感情;音乐需要联想和想象, 才能捕捉音符跳跃的意思和情感。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倾听艺术的声音, 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抽象的、心灵深处最美的东西感性化、形象化。《伯牙绝弦》写的是音乐艺术的表达与欣赏相融相谐的最高境界, 以音乐为载体诠释了一场经典对话。文本只用一句最质朴的句子进行言说———“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仅一个“善”字却包容了表达和倾听应该言说的千言万语。什么是“善”鼓琴?弹得流畅?纯熟?表现手法丰富?非也, 那充其量只是皮毛, “善鼓琴”不但指琴声优美, 还指琴声能表达弹奏者的心声、情感、意志、情趣、志向等。“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弹者展开联想和想象, 把自己的情感、情操、志向、兴趣、意志等具象化, 以“峨峨兮若泰山”的形象向倾听者传递着他的心情、感觉、志向等。所以“泰山”是个意象, 在伯牙的心灵深处“泰山不是泰山”, “泰山”是其借琴音想要表达的“仁者乐山”的情怀。什么是“善听”?能感受到琴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还不算“善听”, “善听”是能从琴声的高低转换、节奏的快慢联结、气势的舒缓相衔等感受到弹奏者的心声、情趣等, 展开联想和想象。钟子期感受到伯牙的琴音“峨峨兮若泰山”, 不仅仅是听懂了乐音的雄浑气势, 还感悟到了伯牙“泰山”的心胸和情操, 走进了伯牙的内心, 读懂了一个“仁者”如山般宽厚、稳健、宽容、坚实的胸襟。此谓心相通, 意想连, 情相投, 借助于一曲“高山”, 表达者与倾听者的情感相互理解, 思想相互融合, 这是真正的“知音”。

同样, 在“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中, 伯牙把自己的思想具化为“洋洋兮若江河”, 以“江河”为意象, 表达着“智者乐水”的情操;钟子期聆听琴声, 展开想象, 不但看到了烟波浩渺的江河恣意流淌的景象, 还感受到了伯牙“智者”如水般轻盈、灵活的个性, 如水般一直向前的追求, 伯牙弹出“流水意长”, 子期听出“流水情深”, 所以一曲“流水”唱响的是知音的赞歌。

从言语表达的角度来分析“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我们可以抽取其中的表达规律进行迁移运用。表达规律是“摹形词语垣兮垣喻体”, 由此可以迁移运用的有很多, 如:

习习兮若清风

皎皎兮若明月

皑皑兮若白雪

涓涓兮若细流

……

然而当我们尝试着把言语的规律进行抽取而进行迁移运用的时候, 不经意间把“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从文本背景中割裂出来, “峨峨兮若泰山”与“洋洋兮若江河”再也没有“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的意蕴和内涵了, 所以笔者以为以上训练不宜放在文本整体背景中来进行操作, 不然会破坏“知音”与“高山流水”所营造的文本的气场, 与学生的认识发展与文化积淀无益。

【教学内容预设】

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因声求气, 在朗读中感受语言叙述的简洁, 在朗读中感受知音心相通情相连的幸福和愉悦。背诵在于积累, 在于语言的浸润, 在于文化的沉醉, 在于精华的汲取。

2.学会读注释, 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借助工具理解文言文是习惯, 也是能力。自主阅读和理解的成功, 会激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展开联想和想象,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能讲、会讲是言语的表达训练, 讲的过程是情感沉浸的过程, 在有声有色、声情并茂的讲解中理解“知音”的魅力。

3.用联想和想象感受、欣赏音乐艺术的美, 用联想和想象解读纯真的友谊。

【教学过程预设】

一、揭题, 走近伯牙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 (读题)

生:伯牙绝弦。

师:伯牙是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 是一位抚琴高手。曾经有人这样赞扬他的琴艺 (屏幕出示) :

师:请你猜猜这句话的意思。

生:伯牙弹奏琴时, 那些拉车的马儿都仰起头来, 不再吃草料。

师:伯牙的琴弹得怎样?

(生自由言说)

【设计意图:“伯牙善鼓琴”的言说是概括的, 如何引领学生理解和感受“善”的内涵,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需要有一些形象的东西支撑。“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是一个辅助理解的支撑点, 连马都能被伯牙的琴声所感染, 何况有思想和情感的人呢!由此联想到伯牙鼓琴, 人们听了或许击节高歌, 或许舞之蹈之, 或许潸潸泪下, 或许黯然神伤。】

师:也有人用5个字简洁而精到地评价他 (屏幕出示) :

师:这5个字的意思是?

生:伯牙擅长弹琴。

师:你觉得怎样才算是“善鼓琴”呢?

(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自由言说)

师: (在师生对话中进行引领, 努力达成师生认识的相融) 音乐不仅仅是娱乐, 真正的音乐创造者是把自己的心灵、思想、精神与音乐融合在一起的, 他的音乐往往是能言说他的志向, 传达他的情感。 (板书:音乐寅志向、情感)

【设计意图:在学生感知伯牙是鼓琴高手的基础上, 继续讨论“善”的深层含义, 琴声优雅是善, 旋律曼妙是善, 音韵和谐是善。“善鼓琴”者的艺术表现在于运用音符、旋律于心中, 营造美的意境, 由师生的对话推动、促进师生对话视野的融合。如果鼓琴高手表达的是“山是山”、“水是水”的境界, 那像伯牙那样的鼓琴艺术家, 表达的是“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更高境界, 那才是真正的音乐。世人能听得懂“山是山”“水是水”的音韵境界, 却不曾听得懂“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雅士情怀。】

师:再读, 说说课题的意思。有疑问?

生:琴弹得那么好, 为什么绝弦?

【设计意图:以伯牙爱音乐, 善鼓琴的认知理解为基础, 比照“绝弦”的行为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 而矛盾的解决过程正是对“知音”、“高山流水”、“伯牙和钟子期”深入解读的过程。】

二、初读, 感知经典

要求读正确。 (音准, 句通。)

【设计意图:以声求气, 通过在诵读文本时, 强调节奏、停顿等的实践操作, 以求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模糊理解。】

三、深读, 对话知音

师:哪句话说明白了伯牙绝弦的原因?请你用笔郑重地画下来。

生: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

师: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生:伯牙和子期是知音。

生:伯牙对子期的死非常难过。

生:表明了伯牙再也不鼓琴的决心。

师: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要绝弦谢知音?

师:怎么解决问题?看来要真正理解绝弦的行为, 我们得仔细研究一个词———知音。你觉得什么是知音?

生:知音是朋友, 是互相理解的朋友, 是心灵相通的朋友, 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朋友, 是情相通意相连的朋友, 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是爱好情趣相同、性格脾气相投的朋友。

【设计意图:“子期死”是伯牙绝弦的浅层原因。假如世上还有钟子期第二, 仍能听得懂伯牙的琴音, 伯牙不会绝弦。任何表达都需要相对应的倾听, 表达的开始, 意味着倾听的开始。没有“倾听”的“表达”是无意义和无价值的。“鼓琴”是表达, 当“鼓琴”开始时, 鼓琴者已经在寻找适宜的倾听者了, 子期的倾听与伯牙的表达形成最佳的对话关系。子期死, 表达没有了倾听的存在, 表达失去了理解的对象, 即表达不再被理解和倾听, 表达的价值为零。也只有从这个层面去认识伯牙, 我们才能感受到伯牙的孤独与痛心。他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好友, 他失去的是从子期身上看到的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如此, “绝弦”的行为就可以理解了。所以, 理解“绝弦”的真正原因在于“知音”。】

师:你从短文哪些句子可以明白伯牙和子期是真知音?

生: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生: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生: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师:很会读书。即使是两千年前的文章, 也难不倒我们。这些话都能说明他们是真知音, 告诉大家其实只要弄明白两个字, 就能真正深刻地理解知音。

生:善听。

师:读读这些句子, 你觉得钟子期听到的应该是怎样的乐声?听明白了伯牙怎样的心声?

生:凝重的、坚实的、厚重的乐声。表达如高山般远大的志向, 如高山般坚强伟岸的品格, 如高山般宽厚的胸怀。

生:清脆、活泼的乐声。表达如流水般勇往直前的个性, 如流水般聪慧空灵的智慧, 如流水般灵活机智的品格。

师:有句古语就是这么说的: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看来伯牙是智者也是仁者, 他把智者的智慧和仁者的胸怀藏于乐声中, 子期都听明白了, 也都听出来了。这才是善听, 这才是真知音啊。所以, 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设计意图:以“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的引入, 帮助学生理解伯牙以“泰山”“江河”表达自己的意向、情感;也以“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的引入, 感悟钟子期对伯牙的“仁者智士”思想境界的理解。如此, 才是真“知音”。知音蕴含着一种对话关系, 知音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四、研究, 绝弦谢知音。

师:伯牙绝弦仅仅是为纪念子期吗?

生:既然没有人能听得懂我的音乐, 也没有人听得懂我的心声, 我再弹也是多余的。琴只能弹奏给懂音的人听啊!唉, 知音难求。没有了知音人, 再言说也是徒劳的。

师:于是———

上一篇:幼儿家长会通知怎么写下一篇:全民健身运动损伤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