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资本与投资情况

2024-04-23

公司资本与投资情况(共9篇)

篇1:公司资本与投资情况

南京万顺食品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资本与投资情况

一.出资

备注:

1.以办公住所、办公用品和设备出资的股东xxx、xxx和xxx,在公司成立前应一次性足额缴纳出资;

2.以货币出资的股东xxx和xxx,在公司成立前应缴纳其认缴出资的20%,其余部分自公司成立之日起每季度缴纳其认缴出资的20%,有特殊情况可以向股东会申请延迟,但要在两年内缴足;

3.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要进行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出资证明书样本

三.公司资本的增加与减少

(一)增资

程序:

公司增资应当董事会制定增加注册资本的方案,然后提交股东会决议,并必须经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增资方式:

1.外部增资,此方式要慎重采用;

2.内部增资:一般采用同比增资,按股东原实际出资比例相应增加各股东的出资,但是,获赠公司股份的董事长所持的股份增资后所占比例不得超过5%。如果,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可采取不同比出资。

3.分配性增资:公司在用当年税后利润弥补完亏损,并再提取10%纳入法定公积金(若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5% 列入公司法定公益金后,还有盈余的,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股息、红利。

(二)减资

适用情形:

1.公司资本的实际需求量小于公司的注册资本总额,为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而减少公司资本。

2.公司严重亏损时,公司的注册资本数额与公司实有资产严重不符,或者公司派生分立情形下,原公司主体地位不变,但公司资产减少,将公司注册资本减少以与实际资产相符。

程序:

1.由董事会通过决议,制定公司减少资本方案。

2.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在减资前,首先应清理资产,明确公司的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的现状,为制定减资方案提供依据。

3.召开股东会,对减资方案进行审议并表决。减少资本决议须由代表公司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4.通知及公告债权人。公司自作出减少注册资本决议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3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

5.处理公司债务。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45内,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如果对于债权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的要求,公司不予满足的,则不得进行减资。

6.办理变更登记及公告。公司减少注册资本的,应当自减少注册资本决议或者决定做出之日起45日内申请变更登记,并应当提交公司在报纸上登载公司减少注册资本公告的有关证明和公司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的说明。

7.公司减资后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法定的最低限额。

四.公司转投资的限制

限制:

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

公司要向其他企业投资或为他人提供担保,由经过董事会和股东会决议;

公司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不得超过25万,对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不得超过5万,董事会和股东会的决议不得超过其规定的限额。

程序:

1.公司要对投资对象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发展潜力及未来前景;对担保对象也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摸清信用状况及还债能力;

2.董事会以2/3多数通过决议后,提交详细的调查报告及风险评估报告给股东会;

3.股东会以2/3的多数通过后,决议生效。

篇2:公司资本与投资情况

北京***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资本(以下简称“乙方”),本着诚实、公平、自愿原则,达成以下内容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本协议”),以资双方信守。

第一条合同双方当事人

甲方: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乙方:**资本

第二条合作事项

2.1 甲、乙双方在节能企业融资投资方面开展合作。甲方在中国境内寻找优质节能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融资及上市项目,并推荐给乙方。乙方从甲方推荐的企业中挑选合适的企业,并在甲方的协作下,与企业建立沟通,洽谈股权投资事宜。

2.2 在不造成负面影响和利益损失的前提下,甲、乙双方可在各自网站及宣传资料上使用对方的公司名称和标志。

第三条相关费用和报酬

3.1 甲乙双方在展开本协议约定的合作时,各自发生的费用由各自负担。

3.2 甲方按本合同规定为乙方推荐企业后,且该推荐企业与乙方完成股权投融资之后,甲方可获得服务报酬。报酬支付方、支付金额以及支付方式由具体项目的相关各方另行约定。相关各方包括但不限于甲方、乙方、节能企业。

第四条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4.1 甲方通过培训、行业渠道、或其他合法渠道搜集优质节能企业融资与上市项目。

4.2 甲方应将自己所获悉的推荐商家的相关情况如实告知乙方,并可协助乙方提供相关的沟通、协调。/

34.3 甲方向乙方提供的项目,甲方有权与乙方一同参与项目调查,投资分析、投资模型设计等一系列工作。

4.4 甲方有权了解乙方与企业洽谈的进展阶段。

4.5 在不损害乙方利益和名誉的前提上,甲方可以在其网站和宣传材料上使用乙方的公司名称和标志。

第五条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5.1 乙方有权了解甲方推荐商家的真实信息、情况等。

5.2 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提供所推荐商家的背景资料等。

5.3 在不损害甲方利益和名誉的前提上,乙方可以在其网站和宣传材料上使用乙方的公司名称和标志。

第六条保密义务

6.1 甲方承诺对在签订、履行本协议过程中所知悉的、与本协议有关的乙方的商业信息进行保密。同时,乙方对在签订、履行本协议过程中所知悉的甲方和甲方所推荐的企业的商业信息进行保密。但下列商业信息除外:

(1)在签署本协议之前,商业信息已经公开或能从公开领域获得;

(2)非因乙方或甲方的行为、疏忽或责任,而在本协议签署之后,商业信息已经公开或能从公开领域获得;

(3)在本协议签署后,由经授权的第三人合法透露给乙方或甲方的商业信息。

第七条纠纷解决

7.1 凡因本协议引起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任何争议,双方一致同意提交甲方住所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以诉讼方式解决。

第八条其他

8.1 本协议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应另行协商后签订补充协议。该补充协议作为本协议的组成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8.2 本协议有效期限为二年。在本协议有效期限届满前三十日内,经双方书面同/

3意,本协议的有效期限可延长二年,此后依此类推。

8.3 本协议是甲乙双方合作的框架协议。具体项目的合作协议,以具体项目的单独约定为准。

8.4 本合同自甲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签字或加盖单位公章(或合同专用章)、乙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北京**投资有限公司(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

日期:

乙方:**资本

法人代表(或授权代表):

篇3:公司资本与投资情况

一、转投资之流弊

1. 虚增资本。

在公司法上, 公司资本被视为狭义的股权资本, 即公司成立时由公司章程所确定的股东出资所构成的公司财产总和, 是一种股权资本。股权资本又包括初始资本和新增资本。通过公司转投资均可实现这两种资本。以公司新增资本为例, 我们引入公司通过转投资虚增资本的经典案例:甲乙两公司决定各增资100万, 并以甲乙两公司互相向对方公司转投资100万的方式来完成, 此时甲乙两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 所有者权益均增加了100万, 虽然实际上甲乙公司的资本并没有实质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在会计处理中, 当公司以金钱对投资购买股份, 资产项下的长期股权投资增加而现金减少, 达到资产负债表平衡, 所有者权益并不发生变动;而对于接受投资的公司, 由于其对外增资, 其所有权权益会相应增加, 同时资本项下的应收账款增加从而达到资产负债表平衡。

在公司资本改革前已存在这样利用将钱“左进右出”的方式来虚增公司资本, 但是在《公司法》修改后, 根据新法第179条的规定, 股东认缴新增资本时的出资, 依照公司设立时的出资规定执行, 取消了2年缴满的期限, 同时认缴制下, 公司可以将认缴期限延长至二三十年, 期限限制的取消为投资公司增加欺诈的激励, 投资公司可以故意将认缴期限无限延长。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 出资认缴制且无期限限制降低了公司通过转投资实现资本虚增的执行成本。

2. 董事、监事利用转投资控制股东 (大) 会。

转投资带来的另一个流弊在于董事、监事可能利用转投资控制本公司股东会。此类情况一般发生在公司之间交叉持股的情况下。典型案例如甲乙两公司交叉持股, 两公司的董事、监事相互约定, 甲公司在乙公司的股东大会上行使表决权时按照乙公司董事、监事的意思行使;反之, 乙公司在甲公司的股东大会上行使表决权时按照甲公司董事、监事的意思进行。因此, 甲乙两公司董事、监事均可利用互相投资额表决权来支持自己向股东会提出的议案, 当互相投资份额较大时, 甚至可以操控股东会。根据2005年的《公司法》规定, 无论有限公司还是股份公司, 在认缴公司增资后必须两年内缴满, 并且需通过验资机构的检验。修改后的《公司法》将增资部分的规定也改进为适用新的公司注册资本制度, 即取消验资要求, 取消实缴期限要求。所以, 公司增资后交叉持股也更加方便, 由此给董事、监事带来通过转投资操控股东会的激励也得以增加。

二、我国转投资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1. 我国转投资制度的历史沿革。

不管是我国历史中还是域外比较法上, 对于公司转投资的法律规范主要体现在限制转投资对象与金额上。我国对于公司转投资的限制主要出现《公司法》与《合伙企业法》这两部法律之中。

新的《公司法》与2005年《公司法》对于转投资的规则并未改变, “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法条中规定的公司不得成为连带责任的出资人, 在现实中主要体现为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这一但书为公司出资成为普通合伙创造了突破口。在2007年《合伙企业法》颁布实施前, 1997年《合伙企业法》中对于合伙人的资格虽然没有明确规定, 但理论界与实务届通过对法条的体系解释一致认为该《合伙企业法》中的合伙人限于自然人。因此, 2007年以前公司不得转投资普通合伙企业成为普通合伙人。2007年《合伙企业法》中明文规定:“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 作为法人的公司当然也适用本条条款。因此, 对公司转投资对象的限制完全打破, 可以说目前我国法律对公司转投资并没有任何限制。

从数次《公司法》与《合伙企业法》修改的脉络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公司经营投资的干涉逐渐减少, 对转投资的限制步步放开, 这是对公司这一私主体给予更多意思自治的体现, 符合市场与经济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在现行《公司法》中, 放开了公司注册资本与增资时的限制, 取消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公司资本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 包括不再限制股东或发起人首次缴纳数额以及分期缴纳期限, 取消了验资要求和证明等等。

2.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缺陷。

尽管现行《公司法》与《合伙企业法》对于公司转投资行为的限制几乎没有, 满足了公司通过转投资提高盈利能力和形成规模经济的需求, 但这种完全不予限制的立法模式在保护市场交易安全和实现法律公平上仍有不足, 主要体现在: (1) 虚增资本的风险尚未规避。资本制度改革后, 公司转投资设立子公司或是增持其他公司的股份更加方便, 公司经过对目标公司的增资认缴后, 将实缴期限约定为五十年亦可。所以通过转投资来虚增资本的成本更是降低了。目前我国在信息披露规则上, 《证券法》对上市公司的要求较高。因此, 在上市公司定向披露的事项中包括了母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 其股权结构公示较为明晰。针对非上市公司, 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中虽然将企业投资设立企业、购买股权信息列入年报内容。首先, 这只是暂行条例, 在法律层级上并没有相应的规范;其次, 仅仅公示对外设立企业和购买股权的信息并不能看出公司公司资本的虚实, 因为公司的财务报表并不在应当公示的范围内。但这部暂行条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非上市公司的“封闭性”, 对公司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公司一定的信息起到了积极作用。 (2) 缺少对交叉持股现象的必要限制。交叉持股本身并不具有任何违法性, 但其所带来的法律风险却很多, 因此需要强调的是, 对交叉持股我国法律缺少必要的限制。纵观我国现行《公司法》, 对于通过转投资交叉持股的法律问题并没有相应的规范。在公司增资制度也随之改革后, 公司之间互相参股愈加方便, 由此带来的公司治理弊端也更加需要重视。

三、我国转投资法律制度的完善

1. 域外规则的借鉴。

(1) 英美法系国家对公司转投资的规制。在20世纪后, 随着“越权原则”的式微, 英美法系国家公司对外投资的限制逐步放宽, 公司转投资被视为公司作为私主体的固有权利, 但对于其所带来的资本虚增等流弊, 英美法并没有视而不见, 而是利用相关制度进行规制。有三种方式可以运用: (1) 信义义务。 (2) 股东派生诉讼。 (3) 深石原则。 (2) 大陆法系国家对公司转投资的规制。大陆法系国家以制定法律条文的方式来对公司转投资进行限制, 主要侧重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 (1) 表决权限制。 (2) 持股限制。 (3) 公开义务。

2. 对我国转投资制度的启发。

篇4:公司资本与投资情况

摘要: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等相比,具有投入產出关系不明显、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等特点,更容易产生投资不足等非效率投资现象。文章借鉴固定资产投资预期模型,构建了企业人力资本预期投资模型,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研究假设,建立了公司治理和政府干预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影响的关系模型,采用我国上市公司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得出:(1)我国上市公司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样本数量比投资过度的样本数量更多;(2)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董事会规模和政府干预程度越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程度就越小。

关键词:公司治理;政府干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上市公司;实证研究

一、 引言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投资。有证据表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着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非效率投资现象,那么,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否也存在着非效率投资现象呢?目前对企业固定资产非效率投资研究的比较多,而针对企业人力资本非效率投资的研究则比较少见。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等相比,具有投入产出关系不明显、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等特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存在着更加严重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不对称性。尤其是作为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这种“软资本”的花费情况更不易观察到,因此,更容易使企业决策者在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上产生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所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更容易产生投资不足等非效率投资现象。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原因可以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来考察,从企业内部来看主要是公司治理和高管团队,从企业外部来看主要是国家税收和补贴等政策。本文将借鉴已有的固定资产投资预期模型,建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预期模型,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实证方法,探索公司治理和政府干预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影响情况。

二、 人力资本投资预期模型的建立

杜两省(1996)认为企业价值的实现既需要物质资本,也需要人力资本,且是两种资本相匹配的结果;当两种投资的边际效率相等时,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达到最大化,当一种投资的边际效率较低时,应该增加另一种资本投资,直到两者边际效率接近为止。詹姆斯·赫克曼(2004)认为在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必须有适当的比例,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只有达到平衡状态,过分强调其中一方都会损失效率。在企业投入资金量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物质资本投资比例越大,则剩余给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比例就会越小,存在物质资本投资挤占人力资本投资的现象。因此,企业物质资本投资比例是企业人力资本预期投资的另一个解释变量。

企业雇佣关系的稳定性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和收益,企业在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除了结合企业自身的可雇佣能力,还要考虑雇佣关系的稳定与否(姚先国,翁杰,2005)。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无论是一般性人力资本投资还是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前提条件是雇佣关系的稳定,这是因为雇佣关系越稳定,企业就越加拥有收回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时间。企业更愿意长期雇佣能持续、稳定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且忠诚度较高的员工,更愿意为留住他们而进行更多的培训深造、升职、保健等增值性人力资本投资。因此,企业雇佣关系稳定性也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另一个解释变量。

其中,Invi,t表示i企业t年的人力资本投资,MCIi,t-1和ERSi,t-1分别表示i企业t-1年的物质资本投资比例和雇佣关系稳定性,?着i,t表示残差。物质资本投资比例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净值改变量除以年初总资产来衡量。雇佣关系稳定性采用“1-员工离职率”来衡量,当计算结果越高表示雇佣关系越稳定,反之则表示雇佣关系不稳定。修正后的模型的相关系数的t值都大于2,t分布的双尾显著性概率Sig.皆小于0.05,因此,回归系数是显著的,说明自由现金流、上一年人力资本投资、企业上市年龄、物质资本投资比例和雇佣关系稳定性对因变量新增的人力资本投资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三、 研究假设和回归模型

1. 研究假设。

(1)股权集中度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在股权高度集中的企业中,股东拥有对企业经营决策和投资计划的决定权,更可能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在股权分散的企业中,大股东持股比例相近,很难出现少数股东控制企业的情况,因而可能形成强势管理者与弱势所有者的局面。此时“权利控”型管理者会加大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为建立“企业帝国”奠定基础,但是他却承担着巨大的投资风险;而“偷懒型”和管理防御型管理者往往为了逃避风险,尽量减少新的投资或仅投资于能获得短期收益的物质资本。他们通常把人力资本投资视为一项成本,认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会减少当期利润进而影响自己的薪资水平,导致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程度比较严重。总的来说,在股权集中度增大时,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较多;在股权集中度减小时,企业更容易出现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情况。因此,提出假设1:

假设1: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程度就越小。

(2)股权制衡度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随着股权制衡度的提高,企业投资容易出现扭曲行为。理由是股权制衡度越高,其他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差越小,他们对投资决策的干预权就越大,出于利己的目的,投资目标很容易出现分歧。股东之间为争夺控制权而导致投资决策不一定符合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准则。而且,过高的股权制衡度,可能降低第一大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减少或者放弃能够给企业未来带来较大收益的人力资本投资项目,造成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因此,我们提出假设2:

假设2:股权制衡度越高,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程度就越大。

(3)董事会规模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自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以来,作为监督和控制管理者行为的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董事会规模的大小不仅影响着公司的业绩,而且还影响着企业的投资行为。随着董事会规模的扩大,董事会拥有的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的人才也会增加,这使得董事会内部人力资本的互补性增强,有利于其发挥监督作用以及做出更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也就是说,董事会规模越大,越能减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由此,提出假设3:

假设3:董事会规模越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程度就越小。

(4)政府干预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潘双庆(2010)提出政府运用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能促进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提高企业员工教育经费的提取比例,建立企业职业培训投入加倍扣除制度,以及提供直接的财政补贴等方式增加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资金来源,可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缓解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喻兰(2008)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税收负担相比较物力资本较重,我国税收政策还没有充分重视并鼓励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现行税收政策压制了企业进行在职培训和与研究、开发活动有关培训的热情。可见,政府的干预度越大,如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要求企业提供更多的培训活动、员工健康福利等,可以向企业传递政府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视信号,从而增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缓解投资不足,反之,如果政府的政策没有体现重视或鼓励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就更倾向于物质资本投资。由此提出4:

假设4:政府干预度越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程度就越小。

2. 回归模型。借鉴Richardson(2006)模型的残差度量思路,先用回归方法估计出企业人力资本预期投资水平,然后该模型的残差表示公司的非效率投资,如果残差值为正,表示过度投资,反之,残差值为负,表示投资不足。为验证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董事会规模、政府干预和股权性质度对企业人力资本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分别建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过度回归模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回归模型如下:

四、 实证结果与分析

1. 样本选择。选取2011年~2013年我国上海证交所和深证交所的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C19、C25、C26、C27、C28、C30、C32、C34、C35、C36、C37、C38、C39、C40、I63、I65和M74等17类行业93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其中制造业企业846家,占90.4%,服务业企业90家,占9.6%;国有企业312家,占33.3%,非国有企业624家,占66.7%;样本中剔除了ST、*ST或PT公司以及数据缺失的公司。

2. 回归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股权集中度、董事会规模、政府干预3个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验证结果如下:(1)股权集中度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呈负相关关系,表明股权集中度越大投资不足程度就越小;(2)董事规模与投资不足呈负相关关系,表明董事规模越大投资不足程度就越小;(3)政府干预与投资不足呈负相关关系,表明政府干预越大投资不足程度就越小。股权制衡度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分析,将样本按照股权性质分为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两类,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在国有控股企业组,所有变量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董事会规模和政府干预4个自变量全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1)股权集中度与投资不足呈负相关关系,表明股权集中度越大投资不足程度就越小;(2)股权制衡度与投资不足呈负相关关系,表明股权制衡度越大投资不足程度就越小;(3)董事会规模与投资不足呈负相关关系,表明董事会规模越大投资不足程度就越小;(4)政府干预与投资不足呈负相关关系,表明政府干预越大投资不足程度就越小。

五、 研究结论

本文借鉴Richardson(2006)等的固定资产投资预期模型,构建了企业人力资本预期投资模型,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研究假设,建立了公司治理和政府干预对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影响的关系模型,采用我国上市公司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得出:(1)我国上市公司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样本数量比投资过度的样本数量更多;(2)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董事会规模和政府干预程度越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程度就越小。根据实证研究结论,几点建议如下:(1)适当提高股权集中度;(2)增强股权制衡的作用;(3)优化董事会结构;(4)增加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相关的补助和税收优惠。

参考文献:

[1] Richardson S.Over-investment of the free cash flow[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y,2006,(11).

[2] 竇炜,刘星,安灵.股权集中、控制权配置与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兼论大股东的监督抑或合谋?[J].管理科学学报,2011,(11).

[3] 杜两省.人力资本投资必须与物质资本投资相适应[J].学习与探索,1996,(5).

[4] 姚先国,翁杰.工资结构、雇佣关系稳定性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5] 潘双庆.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研究——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J].武夷学院学报,2010,(6).

[6] 张功富,宋献中.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过度还是不足?——基于沪深工业类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实证度量[J].会计研究,2009,(5).

[7] 郝颖,林朝南,刘星.股权控制、投资规模与利益获取[J].管理科学学报,2010,(7).

[8] 辛清泉,林斌,王彦超.政府控制、经理薪酬与资本投资[J].经济研究,2007,(8).

[9] 刘星,刘伟.监督,抑或共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7,(6).

[10] 魏明海,柳建华.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 管理世界,2007,(4).

[11] 高雷,宋顺林.掏空、财富效应与投资者保护——基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 2007,(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号:13BGL028)。

作者简介:张瀛之(1989-),女,汉族,山东省济南市人,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张炳发(1961-),男,汉族,山东省沂南市人,济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主任、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知识资本;唐燕(1989-),女,汉族,四川省泸州市人,济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篇5:公司资本与投资情况

5股权投资企业资本募集合法合规情况说明书

标准文本

本机构系XX股权投资企业的发起人,本机构现就该股权投资企业资本的募集事宜确认如下:

一、募集资金仅面向特定对象,未通过媒体(包括本机构网站)发布公告、在社区张贴布告、向社会散发传单、发送手机短信或通过举办研讨会、讲座及其他变相公开方式(包括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机构的柜台投放招募说明书),直接或间接向不特定对象进行推介。

二、已经投资于股权投资企业的资金来源合法。

三、不存在多个投资者委托某一个投资者出资的情形。

四、未以任何方式向投资者承诺确保收回投资本金或获得固定收益,并已充分告知股权投资企业投资者其所应承担的投资风险及可能受到的投资损失。

五、所有投资者均具有《通知》第一条所要求的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自然人投资者均已提供相关资产证明。

【自然人发起人签字/机构发起人盖章】

篇6:公司资本与投资情况

这是巴菲特灵魂导师格雷厄姆的不朽巨著,巴菲特称自己投资理论的“85%来自格雷厄姆”。巴菲特甚至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格雷厄姆·巴菲特”。富昌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说,经典不是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读”,而是“我正在重读”的著作。毫无疑义,本杰明·格雷厄姆在上个世纪30年代写成的《证券分析》堪称证券投资界的“经典”。这是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的“改变一生的智慧之书”,巴菲特在为这个新版本所写的序言中写道:“在我丰富的藏书中,有四本我特别珍视,它们都写于五十多年前。然而假使我今天才第一次读到它们,仍会受益匪浅。文字虽老,智慧不朽。它们中的两本分别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而第三本就是读者手中的《证券分析》。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的时候,就开始研究《证券分析》,并非常幸运地成为格雷厄姆和多德的学生。可以说,《证券分析》和两位恩师改变了我的一生。” 富昌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司

所谓文章本天成,《证券分析》及其所涵盖投资理念的特质与理论经济研究的三大要素(即历史、逻辑、方法)互相印证。在华尔街旁的美丽、静谧的哥伦比亚大学内,格雷厄姆摒弃证券投资界一贯的功利与浮躁,耗时7年写成《证券分析》,就是这样一部兼具历史真实性,逻辑严谨性与方法创新性的著作。富昌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证券分析》以其在华尔街的深刻影响力见证了半个多世纪的股市兴衰,经典如同一部历史。投资分析的各类艰深理论、复杂模型经历了多番更替,但《证券分析》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却从不动摇。引用巴菲特的一句话来说,真正的投资者必读《证券分析》,因为这就是投资“圣经”。作为价值投资“教父”,格雷厄姆在书中使用了严谨而接近苛刻的学术语言,却又如抽丝剥茧般有条不紊,将稳健、踏实投资风格传遍一度浮躁的华尔街。

这本书久而弥新,首先在于其历史的真实性与时代特殊性。它诞生于美国大时代背景下的华尔街,讲述了萧条时期企业破产、股市动荡的生动故事,提供了上百篇最为真实的商业案例。研究大时代变革下商业运作、投资理念的变迁,《证券分析》就是宝贵而完整的研究素材。

《证券分析》在投资界引入理性与务实的研究风格,为其后卖方研究发展指明了出路。从1927年开始至1934年,成书的7年恰恰也是格雷厄姆人生之中最为动荡的7年。从百万富翁到倾家荡产,格雷厄姆的投资思路也得到了市场最为严峻的检验。在20世纪上半叶,华尔街充斥着各种“新式”的投机理论,当时主流观点认为只有债券才算投资,股票都是投机,股市飙涨促进了更多投机者的涌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格雷厄姆以其在大学教研的眼光针对战前投资理论、新时代投资理论逐一批判。

篇7:人际关系与人力资本投资

人际关系与人力资本投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构建人际关系的`目的性更强,会有更浓厚的投资色彩.因为在市场经济下,各市场参与者都希望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因而与各利益主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可以促成交易与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风险.

作 者:邱恩强 作者单位:民航东北管理局刊 名:辽宁经济英文刊名:LIAONING ECONOMY年,卷(期):“”(10)分类号:关键词:

篇8:公司资本与投资情况

随着机构投资者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 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表现也越来越活跃。美国机构投资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崛起以来, 其占公司股份的比例由1950年的6.1%上升到1997年的48%, 甚至占某些公司股权比例的70%;中国各类机构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重达60%。虽然中国机构投资者发展较晚但发展迅速, 也逐渐表现出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兴趣与能力。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但是对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关系的研究还很少, 而且已有关于机构投资者的实证研究往往假设持有同一家上市公司股票的机构投资者会进行联合, 用前几名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和来代替机构投资者持股, 这样并不能真正发现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本文在对中外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 从持股特征和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两个方面对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比较了第一大机构投资者与其余机构投资者的不同, 检验了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内生性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根据研究目标, 本文提出了如下研究假设:

(1)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影响。机构投资者在选股时会衡量上市公司的很多指标, 尤其关注上市公司的业绩、规模等情况。杨德群、蔡明超、施东晖 (2004) 研究了基金的持股特性, 发现基金会综合考虑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和成长性, 并且重视公司的业绩和重大风险。翁洪波、吴世农 (2007) 检验了企业规模对机构投资者选股的影响, 发现企业规模越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谭松涛、傅勇 (2009) 考察了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对机构投资者投资选择的影响, 发现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持有那些治理水平较高的公司。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决定了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经营管理, 甚至影响到上市公司的业绩。因此, 机构投资者在选股时会受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肖星、王琨 (2005) 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特征, 发现资产负债率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呈显著负相关。说明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会影响机构投资者的选股, 而且财务风险越小机构持股比例越大。翁洪波、吴世农 (2007) 对机构投资者持股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与肖星、王琨 (2005) 相同。可以看出, 机构投资者选股时会首要关注上市公司的规模、业绩, 而资产负债率也是机构投资者关注的一方面。为此, 本文提出:

H1:机构投资者倾向于财务风险较低的上市公司, 即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呈负相关关系

持股比例大的机构投资者在选股时会综合考虑上市公司的业绩、规模、资本结构等, 而持股比例较小机构投资者则可能只是关注上市公司的业绩、规模等主要指标, 而资本结构不会影响他们选择。基于这些分析, 提出如下假设:

H1a:资产负债率与第一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呈负相关关系

H1b:资产负债率与除第一大机构投资者外其余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无显著相关关系

(2)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在已有文献中系统地研究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之间关系的并不多, Firth (1995) 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资产负债率是一个正向的关系, 机构投资者倾向于提高公司的杠杆比例。罗栋梁 (2007) 验证了Firth (1995) 的结果, 发现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成正相关。但是Grier和Zychowicz (1994) 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负债水平是一个负向的关系, 认为由于机构投资者通过公司治理对公司进行积极的监督, 可以代替负债的监督和信号功能。国内不少学者从其它角度研究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治理之间关系时把资本结构作为控制变量得到了一些结果。穆林娟、张红 (2008) 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业绩呈正相关, 而负债水平与上市公司业绩呈显著负相关。肖星、王琨 (2005) 在研究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业绩间内生性问题时, 发现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呈显著负相关。宋玉 (2009) 在研究最终控制人性质、两权分离度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时发现总体机构投资者、基金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呈显著负相关, 而券商持股比例与资产负债率无显著相关性。高雷、张杰 (2008) 在研究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过程中发现机构投资者与公司资产负债率呈显著负相关。翁洪波、吴世农 (2007) 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呈显著负相关。总的来说, 国内大部分研究都认为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负债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但这不能用Grier、Zychowicz (1994) 的解释。因为中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很低, 远远低于国外水平, 而且负债在上市公司中的监督作用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所以机构投资者与资产负债率成负相关只是由于机构投资者担心会增加公司的成本而且负债过度可能导致公司破产。为此, 本文提出:

H2:机构投资者会通过减少上市公司的负债来减少公司运营成本,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关系

考虑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治理会产生不同影响, 本文认为第一大机构投资者会在公司治理中起到主要作用, 而其它机构投资者会搭第一大机构投资者的便车。为此, 提出如下假设:

H2a:第一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关系

H2b:除第一大机构投资者外, 其余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无显著相关关系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06年至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劵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 所有的数据都来自CCER数据库。为了保证数据的适用和准确, 对所选研究样本根据以下原则作了剔除: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剔除了数据中缺失值, 剔除了明显错误的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上市公司选择2006年以前上市并且持续经营到2008年的公司;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样本剔除了被ST以及审计意见为非无保留意见的上市。筛选结果, 2006年至2008年符合标准的上市公司为977家, 三个年度共2931个数据。

(三) 变量定义

根据研究假设, 本文选取的变量主要有三类:资本结构水平、机构投资者持股和控制变量。 (1) 资本结构水平。本文用资产负债率衡量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水平。资产负债率是在资本结构中最综合也是最能体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情况的指标。 (2) 机构投资者持股。根据假设本文选取全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第一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以及其余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本文中机构投资者具体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社保基金、保险基金、银行基金、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以及其他基金组织。 (3) 控制变量。控制变量考虑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和可抵押能力, 分别用企业总资产对数、净资产收益率和固定资产与总资产比来表示。具体变量选择及定义见 (表1) 。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1水平上显著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1水平上显著

(四) 模型建立

根据研究H1, 建立模型 (1) 至 (3) :

根据研究H2, 建立模型 (4) 至 (6) :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相关性分析

对全部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相关系数表略) 。经检验变量发现各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都远远低于警戒线80%的水平。进一步利用容忍度 (Tolerance) 和方差膨胀因子 (VIF) 进行多重共线性的诊断, 各年样本的自变量的容忍度Tolerance都显著大于0.2, 方差膨胀因子VIF显著地小于5, 因此, 自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二) 回归分析

从 (表2) 中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率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总比例以及第一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都呈显著负相关, 而资产负债率与其余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相关性不显著。控制变量方面, 总资产自然对数、净资产收益率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都呈显著正相关, 固定资产与总资产比与机构投资者无显著关系。结果验证了H1, 说明在上市公司持股的第一大机构投资者会更加综合考虑公司的规模、业绩和资本结构, 而其它机构投资者只是关心公司规模和业绩, 并不会全面分析上市公司的情况然后再持股。固定资产与总资产比与机构投资者无显著关系, 说明机构投资者不关心企业的可抵押性。从 (表3) 可以看出, 机构投资者持股总比例、第一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资产负债率呈显著负相关, 而其余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资产负债率无显著相关性。控制变量方面, 企业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呈显著正相关, 企业盈利性、固定资产与总资产比和资产负债率呈显著负相关。结果验证了H2, 说明第一大机构投资者持股会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对企业资本结构产生影响, 而其它机构投资者并不会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 他们会搭第一大机构投资者的便车。另外, 企业规模越大负债率越高, 说明公司需要依靠负债来扩大规模;盈利能力越强负债率越低, 说明公司的盈利越好对负债的依赖越小, 公司会通过内部融资来扩大再生产;可抵押能力越强负债越低, 这与一般理解相反, 可能是因为可抵押能力越强越说明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越高, 公司在扩大再生产时更多的现金是在期初的固定资产投入, 而日常不需要太多的投入, 因此公司的负债反而越低。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1水平上显著

(三) 进一步检验

考虑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间的内生性问题, 本文建立联立方程进行进一步检验。根据上述研究, 在公司中持股的机构投资者, 第一大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是主要的, 所以在联立方程时只考虑第一大股东的内生性问题。本文构建如下联立方程:

由于联立方程模型是过度可识别的, 因此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 (2SLS) 进行回归。结果见 (表4) 。结果显示, α1在统计上显著, β1在统计上不显著, 说明说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数受公司的资本结构影响, 而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但影响程度有限。

四、结论

篇9:还原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英才》:你怎么看待未来国企改革的方向?

王会生:三中全会确定了国资改革方向,就是要搭建两类公司:一类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一类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对我们这些投资公司的人来说,我们探索了20 年,现在我们的工作方向终于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原来我们独资的,可以卖掉一部分股份,有些可以保留控股,有些可以参股。国投信托为什么要引入泰康?因为这个行当,市场化程度太高。原

有体制、管理搞金融不行,不如人家长期在金融市场摸爬滚打过来的搞得更好、更快。我们引进战略投资的目的就是市场化。

《英才》:你对国资国企改革有什么样思考和建议?

王会生: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看,对国资是完善,对国企是深化改革,两字之差还是有特殊意义的。在这些年“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资监管体制下,感觉企业的活力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这是因为国资监管部门的定位不太清楚,这次三中全会提出来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体系,其实就进一步清楚了定位。完善就是有些东西要强化,另外一些东西要弱化。就是说管资本要强化,管人、管事要逐步弱化。所以我想,管人要逐步做到市场化选聘人才,把这个权力授予董事会;管事,就是减少审批,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由企业自主决策。所以管资产实际上就是管资产的运营,要派进董事、监事,制定制度,监督执行制度,通过董事会、监事会去行使权力。

投资公司要有进有退

《英才》:你说国投要做资本投资公司,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公司是资本投资公司?

王会生:资本投资公司要有进有退,不是只发展单一产业。进,进什么?国家安全、国家命脉、公共服务、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新兴产业,比如页岩气、油藻、养老产业。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你不做谁来做?一句话,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投资方向应该是“命脉”和“民生”。所以国投要把赚钱和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比如雅砻江、北疆循环经济项目;退,就是搞资本经营,把一些不良资产卖掉,赚的这些钱干什么?搞前瞻的东西,搞国家安全命脉的东西,搞关系民生的东西。我认为,三中全会所认定的资本投资公司的发展之路就该这么走。

《英才》:国投要转型做资本投资公司,你认为需要哪些改变?

王会生:打个比方,以前看好航天产业,于是就想投资控股,但是我们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不懂怎么办?三中全会提出来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其实,混合所有制最现实、最标准、最快捷的实现形式就是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包括PE 基金、并购基金、夹层基金等等。通过建立基金管理公司,靠基金管理公司这支专业投资队伍,去投那些好项目。

又如,北京污水处理、排水管道系统要改造,需要大量的钱,我们就设计了一个模式,吸引社保基金发起成立水务基金,再吸引社会资金投进来。实际上这种基金不是国有的,是混合所有制的,在国企的改制中,完全可以通过这种灵活的手段,吸引民营企业进入这些产业。

《英才》:国投管理这么多企业如何授权,能否谈谈具体的做法?

王会生:国投的授权,不是说一下就授予你什么权利,你信任的企业就多给授权,不信任的企业就少给他授权。有些企业,开始时人事权公司不给你,因为怕你弄乱,先把资产运营的权利下放给你。再过两年看,行的话,我再把人事权给你,这是逐步授权。标准是什么?是最后真正放心了,我就彻底把权力授权给你了。

这里面,我觉得要给这些企业定下一个目标,叫能够良性循环。不是说一到发展的时候就找集团总部要钱,而应该是你在市场上去投资、去运营、去管理。我作为大股东、出资人,对你的方向、战略,包括最后的结果,是要考核的。所以我想,对国资管理部门来说,过渡到管资本是逐渐的,要经过几年的演变,才能够对这些企业充分授权,这需要一个过程。

混合所有制体现合作共赢

《英才》:在国企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中,你认为什么样的企业有资格参与?

王会生:我觉得首先要制定一个准入制,不能说是个民营就参加国企的混合所有制。而且,政府改革,下放审批权越快,可能乱得越快。我的建议是建立一种机制,所有企业都一视同仁,制定准入条件;第二个是诚信制,即使你有这个资格,让你进“宴会厅”了,还要看你是否诚信;第三个是招标制,大家都行了,那我们招标,谁中标算谁的;第四个,评价考核机制。给你之后,干了一年没干好,走偏了,取消你的资格,三年不许准入。我认为政府可以把握这么四种机制,往那一摆,谁有本事谁干。

《英才》:说到混合所有制,民营企业家认为如果跟国企合作,国企肯定是要控股权的。所以很担心,即便有49% 的股权,他也没有话语权。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会生:实际上,这和国有企业的考核机制有很大关系。这些年搞重复建设,包括产能过剩有很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考核导向有问题,考核办法需要完善。因为考核企业资产增长,企业就要合并报表,合并报表就必须控股,占51% 以上。

比如有的地方,一下子同时建起几个电厂,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业绩考核的问题。几家公司要建电厂,人家说有钱你们就建吧。但是股权问题谈不拢,谁都想控股,最终就是谁有本事谁就能把电厂批下来。但是,如果把考核资产变为考核利润,结果就会不同。现在中央都把GDP 考核给改了,国企的考核是否也要改改?

《英才》:不控股,那么合作中谁说了算?

王会生: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我占股越少,就意味着引来的资本越多,资本放大的效应就越明显。99% 的资本都是我的,引来1% 民营的钱,体现不出放大效应。如果说50% 是我的,另外50% 是我从外面引来的,放大作用、带动作用,影响力就完全不同了。

实际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是要强化“控制力”这个概念,而是市场化共赢,皆大欢喜。我接触过一些民营搞房地产、搞煤炭的企业,他们有很多钱却不知道投什么,他们很喜欢和国有企业合作,用他们的话讲,也想戴上“红顶”的帽子,我觉得这样有共识,挺好的。

《英才》:国投现在的混合所有制比重有多少?

王会生:国投这些年,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公司控股的三级企业中,除部分前期项目公司和特殊目的公司外,近80%的项目都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业,占集团总资产的88%。在投资主体多元的企业中,利用民营资本、基金、外资等形成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占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的80%。我们还有7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本身就是混合所有制。

上一篇:七年级一班家长会议程下一篇:李玲驻村联户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