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方法:值得你注意的情节误区

2024-06-21

写作方法:值得你注意的情节误区(共2篇)

篇1:写作方法:值得你注意的情节误区

你不得不注意的情节误区

许多新手(和成熟)作家经常犯的错误,错误的形式多种多样,这里我们来分析其中几种。

误区一:为了深刻而深刻的作品

许多今天所谓的“文学”写作——产生于艺术硕士课程,发表在文学期刊上,由文学出版社发行——在情节方面很薄弱。这些作品以为只要逐字逐行地精心雕琢就足够了,如果句子本身足够优美,情节只是附带的。但是因为其中没有真正的情节,没有真正的悬念、冲突或重要的经历,作家必须以某种方式为此做出补偿。通常他们试图通过极简主义、象征或隐喻,暗示一种根本不存在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以此来弥补情节的不足。他们始终让段落和章节悬浮在谜一般的句子中,从来不解决问题,仿佛在暗示某些更重大的真相。但是你必须明白,深刻来自人物和环境,而不能被强加于人。如果他们调整创作中的优先次序,以富于悬念的情节为第一要务,他们将不再感到来自意义的压迫。

误区二:八股套路

当一个人写作八股文时,读者通常会看穿他。这样的作品是陈腐、刻板的,人物和环境没有生命力。这是因为作者在把他的观点强加于作品之上,而不是让观点从作品中有机地产生。而且,他在兜售他的教条、他的观点,除了提出一种观点之外什么也没有做。对这种类型的作品有另一个称呼:宣传品。在创意写作中没有宣传的空间。事实上,创意写作是宣传的敌人,因为它是无法控制的,而且没有任何隐性的教条。

误区三:艺术家还是道德家?

写作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工具,是一个承载信息的平台。当你的作品被数百万人阅读,影响到流行文化,促使人们上街采取行动时,这一点会得到最明显的体现。你意识到你有一种责任,无论你影响的是一百万人的生活还是一个人的。你不仅是一个提供娱乐的人,或者一个艺术家——你还是一个老师、一个榜样。出版——或复制发行——是一种特权。你的信息是什么?读者在看完作品后会采取什么行动?

与了解你的信息同样重要的是,必须记住你始终是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一个道德家。作为艺术家,你的目标是戏剧化,让作品获得生命力——而不是陈述事实或宣传教条。致力于道德宣传或警示世人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反感。这实际上是八股文写作的一个变种,仍然是人为的、做作的。这样的写作适合童话故事、儿童故事和宗教训诫,但是在创意写作中没有立足之地。这样的作品缺乏自发性和即兴创作的空间。

篇2:值得注意的四个误区

一、照搬案例,刻意模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只有一些抽象的理论。有一些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教学,饥不择食地视别人的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用书或结构模式为“经典”,不问青红皂白,采取拿来主义。看别人搞“布贴画”简单易学,就来个“鸡蛋壳贴画”或“树叶拼画”,无视自身的特点,丢掉本校的宝贵资源,不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把别的学校一些成功的活动案例作为模式,死搬硬套,机械模仿,结果是舍本求末,弄巧成拙。

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什么内容呢?其实,没有教材正是为我们真真切切地上好这门课提供了一个最大的可能,因为它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行性。联系实际、关注生活、结合校本、开发本源。就拿我校来说,抓住篮球特色,可以衍生出很多的主题:篮球文化(包括篮球起源、篮球历史、篮球精神等等)、篮球活动(包括技巧、比赛等)、篮球与我校(了解我校篮球的历史、曾经的辉煌、历届篮球队队员的采访以及学校篮球故事等等)。而我们又生在全国最大的羊毛衫生产场地——横扇,它的发展历史,它的现状以及它的未来,这一切,可以说都在我们身边,都与我们息息相关,都是活生生的教材。

没有统一的教材,我们可以结合生活,结合时事弹性地安排教学。如家乡“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再如毛豆丰收的季节,学生家里都会自制熏豆茶,这自然又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今年开学初,学校开展了校园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活动师生喜爱,于是,“关注校园社团”又成为综合实践的内容。

照搬案例,一味模仿,搬来的、仿来的,只是别人的实践探索,未必适合你,适合你的学生。课题的确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小的活动主题入手,这样易操作,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成效明显。一切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身边丰富的自然、社区、人文资源出发。整个活动要充满情趣,在活动中使学生学有所乐,乐有所想,想有所得,得有所用。让学生脚踏实地参与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不搞花架子,切忌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

二、放开手脚,放任自流

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必修课程以后,学校和教师一方面清楚地看到了这一课程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方面又对它产生了曲解。我们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于是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放开手脚去活动,学生活动简直像“放羊”。活动的开展也是“脚踩西瓜皮,溜到哪算哪”。课堂上,学生“吵吵闹闹”“动动手又动动脚”,看起来“热火朝天”,实际上却“一无所获”。

这是不科学的,面对学生偏激的非主流思想,教师应及时正确引导。我们应充分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绝不是“放鸭式”,也绝不是随意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设计者。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领导者。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高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管理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必须要具备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教师要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指导教师还要掌握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会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测量、实验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收集和处理信息。总之,教师要减少操纵,适时调控,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三、效果不明,评价不当

常听到老师议论,在綜合实践活动课上,看到学生忙忙碌碌,可每一次活动下来,学生好像并没真正学到什么。这课怎么上,老师也一片迷茫。他们认为:只有像语文、数学一样,能达到预定目标,能掌握一定的知识,那才是成功的活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呢?是不是学科本位意识的影响呢?知识掌握了多少是评价学习的唯一标准。而综合实践活动淡化知识目标,强调主体对过程的参与、理解和体验。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它包括正面评价:在评价中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出的闪光点,激励和维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通过评价,使学生找到积极的参照点,从而调适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研究和动手实践的水平。它更注重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经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应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还应尊重多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要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如: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同于传统学科,它更趋于多元化,不采用一把尺,重点不在于成果的形式和水平,而在于对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兴趣、合作、情感态度、探究能力等表现出更多的关注。

四、经验交流,价值几何

听过一些观摩课,心里总是觉得不是滋味。不去说这样的观摩活动的指导价值有多大。听听经验总结,一套一套;汇报交流,一条一条;资料汇编,一册一册。可是,细细品味,依旧是高高在上的理论纲要。几堂短期内精心设计的观摩课,听起来,总是有预演过的痕迹。从制订计划到编教材,写教案,设计活动过程,全部由教师一厢情愿地代劳,学生依旧是在教师的一步步指导下提问、讨论、展示。

我想,我们的探讨活动应该更实在些,更扎实些。综合实践的成效不是靠一堂课或是几堂课就能体现的,它对于学生的成长,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多东西是隐性的,难以展示的。

然而交流和探索又是必要的,多些真实的困惑诊断远比浮夸的成果展示更实在。我觉得交流应该是一个阶段的,或是一个系列的全方位探讨。我们更应该听听来自学生的真正心声,而不是在听过的课上见到的那种成人化的总结。

走出误区,创意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个大有所为,前景广阔的课程,它让学生在实践中兴奋起来,更让我们老师的头脑活跃起来,再也不用昏昏欲睡地迈上讲台照本宣科,而是每一天都有新的思考,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新的挑战,让老师们真正永葆自己的教学“青春”。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吴江市横扇中心小学)

上一篇:热爱祖国的演讲稿题目下一篇:动车事故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