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思路财政局

2024-07-04

工作思路财政局(精选6篇)

篇1:工作思路财政局

工作思路(财政局)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全州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63200万元,比上年增长5%;全地域财政收入安排116000万元,比上年增长5.9%。全州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90746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9.2%。全州财政预算收支平衡。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开辟财源,增收节支,深化改革,努力实现全年财政预算。

(一)加大依法治税力度,开创财政收入征管的新局面。一是严格依法治税。清理和纠正越权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税行为,保证税收稳定增长。二是突出重点。加强对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重点税种的征管;突出抓好烟厂税收和重点工程的税收,确保重点税收均衡入库;规范农税征管,确保征收主体到位。三是提高收入质量。严禁收过头税,不得虚增收入和负债垫税入库,同时也不能人为压减正常的财政收入规模;从今年起,州不再对县市下达收入计划,以县市人代会通过的预算和上年水平进行考核。四是坚持均衡入库。力争实现半年“双过半”,均衡完成全年收入预算。

(二)加大支持经济发展力度,探索发挥财政职能的新方式。一是加大财政资源整合力度,培育和壮大市场经济主体。按“一主三化”路子,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扶持优势农产品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利用财政政策杠杆,促进减人减事减支,降低财政供养系数,提高人均可用财力水平,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做好“全省财政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工作,实现省提出的“到20使多数县级地方税收在年基础上增长60%左右、人均可用财力翻一番”的目标。二是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抓住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等机遇,建立项目库,积极向上申报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支农、外国政府贷款和世行贷款等项目,争取中央和省更大的扶持;认真组织实施项目,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加大优化环境力度,促进全州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加强收费监管,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加强预算外资金和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取消罚没收入返还,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四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落实降低农业税税率和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政策,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加强涉农收费监管,稳步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减轻和规范农民负担;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新增支出主要用于农村;支持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五是加大财政服务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高社会就业水平。支持国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步伐。六是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在保证财政资金使用规范和安全的同时,规范专项资金及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三)加大公共财政建设力度,建立财政支出结构的新格局。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坚持量入为出,调整支出结构,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重点支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一是确保教师、干部工资发放。继续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将工资性支出预算到位,加强工资专户管理;帮助解决困难县市和乡镇收入淡季的工资发放问题;大力实施“金财工程”,推行工资管理网络化。二是确保重点专项支出,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征缴力度,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自求平衡能力;积极筹措资金,加大社保投入;加强社保资金调度和监管,确保专款专用。确保义务教育的经费支出,将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中小学教师工资、学校公用经费和危房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省财政补助的一费制地区中小学公用经费和州规定的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必须足额到位,认真落实。加大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力度,建立和完善财政应急机制;办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积极筹措资金和落实有关政策,支持环保、文化、广播、计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解决好企业军转干部政策待遇问题。落实政法经费,确保社会稳定。加大财政支农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保证州委、州政府确定的重点支出项目。三是严控一般性支出。加大对会议费、接待费、差旅费、电话费、办公费等公用经费管理力度,逐步科学界定事业单位经费供给范围,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凡是拖欠工资的地方,财政不得投资上新的建设项目,不得盖办公楼、买轿车,领导干部不准出国;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预算法》,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四)加大财政改革力度,构建财政资金运行的新模式。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一是推行部门预算。在全州范围内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州直部门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其中47个部门实行比较规范的部门预算。县市要全面启动。二是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尽快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在全州范围内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三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推行政府采购预算,实行部门预算的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率要达到100%;逐步提高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支付比例,实行政府采购监管与执行分离,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全州政府采购规模达到1.2亿元以上。四是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推行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规范收支行为,进一步抓好收缴分离、罚缴分离和银行代收代缴工作,对执收执罚部门实行收支逐步脱钩。

篇2:工作思路财政局

截止当前共完成审计项目18个(不含政府投资审计项目),其中,法定项目1个,署、省定同步项目6个,市同步项目1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8个,自定项目2个。查出违规金额12044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11056万元。完成政府投资审计项目395个,核减工程价款1663万元,核减率为11。47%。向纪检(监察)、司法机关和主管部门移送案件线索7件。20xx年我局被评为浙江省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同时继20xx年获得审计署优秀项目后又一项目获得审计厅优秀项目。今年3月被丽水市政府授予公务员集体二等功一次,1名干部获得浙江省查核能手称号,2名干部被县人民政府记三等功一次,在第五届全市审计系统运动会中取得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

一、立足主业,狠抓质量,认真履行审计职能。

(一)以预算执行为主线,深化财政审计。根据省审计厅财政同级审工作方案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顺利完成了财政同级审工作任务。针对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编制未细化、财政专户管理不规范、预算单位专项资金结余有待清理、税收征管不规范等几大突出问题提出了审计建议。同时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上,综合其他项目审计结果,向县人大常委会作了专题报告,并提出了审计整改建议,受到了高度认可。审计建议促使云和县率先在全市实现部分单位部门年度预、决算公开,并促进县政府出台了《云和县预算单位往来款清理暂行办法》、《云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和县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制度,为促进财政预算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发挥了作用。

(二)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开展财政存量资金审计。按照省审计厅、市审计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对云和县本级财政及65个一级预算单位截至20xx年末的财政存量资金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进一步摸清了全县财政存量资金规模和结构。县人大专门成立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与审计组同步对财政存量资金开展调查,县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云和县人大常委会关于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对财政存量资金开展调查的决定》,增强了存量资金审计的性。针对存在的存量资金未有效统筹安排使用、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部门预算执行率偏低、财政性资金保值增值不理想等问题提出了审计建议,督促县财政局进行了整改,并促使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为我县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供了依据。

(三)以规范政府公务支出行为为目标,开展公务支出公款消费专项审计。公务支出公款消费专项审计作为首次审计,而且涉及面广,我局在审计中采取重点突出对“三公经费”和会议、培训费的审计,对其他公务支出公款消费的审计采取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县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其他专项审计调查的方式进行。于3月27日,召开了全县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内部审计工作布置会,并组织本级102家单位对20xx年度公务支出公款消费情况进行了自查,在自查基础上,对22家一级预算单位和1家二级预算单位进行了抽查审计。主要发现存在“三公经费”等公务支出预算未细化、公车加油卡管理不到位、公务接待相关制度不健全、公务卡使用不理想等问题,针对公车加油存在的问题撰写了《公务用车加油卡管理有待加强》等专报信息。

(四)以监督权力运行为目标,做“优”经济责任审计。6月份召开了云和县经济责任审计动员会,首次对经济责任审计单位实行了统一进点。受市委组织部委托,今年对两位副处级领导干部(白龙山街道原书记王沿伟、崇头镇原书记魏启勤)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全年共完成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局长王长荣同志、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原局长吴日清同志等8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在审计中发现了县机关事务管理局低价出租公有住房、收取的房租长期滞留账外、财务报销不及时;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存在部分政府非税收入未及时纳入财政专户“收支两条线”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债权债务管理和财务核算不规范;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存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不规范、超限额分散采购未经审批;县卫生局下属事业单位县疾控中心存在医用耗材采购未经政府采购办审批、应急物资和消杀物品过期报废处理程序不到位、对外签订合同不规范,卫生监督所存在预付工程款长期挂账未结算、部门采购未经政府采购办审批;县林业局存在国有资产管理不规范、往来款长期挂账、下属单位管理不规范;县人劳社保局存在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下属单位及工会组织管理不规范;崇头镇存在工程项目未实行公开招投标、“三资”管理责任不到位;白龙山街道存在发放奖金未缴个人所得税、财务管理不规范、工程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已督促被审单位进行整改。

(五)以保民生促发展为目标,有序推进专项资金审计调查。随着民生资金投入的逐年增加,今年我局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大了民生资金审计力度。完成了20xx年县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粮食生产补助专项审计调查、财政涉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和财政扶持村级发展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县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重点调查了县住房办、财政、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部门,并抽查了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开工情况、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情况。针对存在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计提补充廉租房建设资金未及时上缴县财政、建设管理不到位、住房分配和使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并督促相关单位进行了整改。粮食生产补助专项审计调查项目主要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粮食补贴专项资金申报审核不到位、部分粮食补贴资金使用效益不佳等问题。财政涉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存在审核不规范、虚假申报、管理不到位、部分财政涉农资金使用绩效不高、公职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等问题。财政扶持村级发展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存在项资金存在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使部分专项性资金处于失管、脱管的状态;村集体对财政性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存在挤占挪用、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并促使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云和县创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规范化县工作实施方案》、《云和县推进农村“三务”公开和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强化了对村集体经济监督管理。

(六)以提高政府性资金使用绩效为目标,深化政府投资审计。按照协审合同及工程价款审计质量控制管理规定,完成了对协审机构20xx年审核的30万元以下的项目审核质量抽查工作,对抽查结果进行了通报,对先进协审单位和先进协审人员进行了表彰。根据《云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调整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工程价款)审计方式的批复》文件,对审计方式进行了调整,单项工程送审造价在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含50万元)的项目由社会中介机构审核。至20xx年11月底,我局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共358个,审计送审金额1。33亿元,审定金额1。18亿元,核减金额0。15亿元,核减率达到11。28%。针对审计中发现部分建设单位在工程款支付上存在不按合同支付和超付工程款的现象,撰写并上报《亟须加强对工程款支付的监督管理》等专报信息,进一步发挥了审计建设性和预防性作用。对云和县公路管理局独山中心公路站拆建工程财务竣工决算、县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长垄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的竣工决算进行了审计,针对项目招投标、项目管理、合同执行、决算编制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审计整改建议。

(七)以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实效为中心,全面推进内部审计。顺利完成三年轮审任务,并完成内审项目115个(含县农业局农经审计项目),增加效益145。41万元,移送县检查院2起,移送县纪检监察3起,提出审计建设意见被采纳232条。实现10个乡镇(街道)内部审计室全覆盖,并配备专职或兼职内部审计人员。县经商局、县工业园区等5个单位加入市内审协会,成为内审协会会员,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制定和完善了《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内审工作汇报制度》、《县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实施办法》、《质量评估暂行办法》、《内审文书参考格式》等5个制度,内审制度进一步健全。共组织内审人员83人参加市内审协会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组织审计干部参加了上海财经大学内审培训。同时举办了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内部审计业务培训、内部审计质量提升培训、内部审计业务交流等交流活动和业务培训6次、培训覆盖212人次,进一步提高了我县内部审计水平。

二、创新思路,寻求突破,打造审计工作新亮点

(一)在审计质量提升上有突破。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浙江省审计厅关于开展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年”活动实施意见》及其“三个办法”,扎实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制定了《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实施办法(试行)》,就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控制审计现场重点环节管理、提升审计报告质量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修订和完善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进一步控制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着力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和依法审计能力,增强打造“精品”项目意识,继20xx年获审计署优秀项目后,今年又一项目获浙江省审计厅优秀项目,同时1个案例被审计署实验室录用为教学案例,2个案例入选省厅计算机审计方法案例。

(二)在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上有亮点。主要表现在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通过提出审计建议和撰写专报信息等方式向提出建议对策72条,被采纳35条,被县领导批示6份,撰写信息188篇,被市级以上媒体录用153篇次,促进县级及相关部门完善制度规定21个,进一步促进了县级体制机制的完善,发挥了参谋助手的作用。

(三)在信息化建设上有成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审计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探索现场审计与网上审计的有效结合方式。今年我局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投入,充实了硬件设备,完善了网络平台,并启动审计数据安全建设,并为下一步联网审计项目奠定了基础。同时,利用网站建设进一步扩大审计公开范围,今年我局已率先实现审计结果全部向社会公开的目标,公众可通过网络直接查询审计公告和审计结果。

三、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展现审计工作新风貌

(一)以制度规范保障内部管理。一是修订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在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首问负责和办结等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了机关内部管理十四项制度。二是落实监督考核机制。继续按照个人与科室、科室与局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状的方式,明确工作职责。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局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形成以实绩论奖惩的激励竞争机制,延伸考核结果运用范围,将其作为年度创先评优和选干的重要依据。

(二)以培训学习提升队伍水平。一是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审计水平。局机关充分利用“周一夜学”等平台,邀请省市县专家进行授课,加强审计业务、法律法规和计算机等知识培训。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机,通过开展《红脸》读书会、xx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会、审计职业规划讨论会等形式树立和培养审计人人员“敢于亮剑、善于亮剑”的意识和素质。二是组织参加高级技能培训。积极选派审计能手参加署、省、市高级技能培训,今年共选送8名干部先后参加高级会计师、中级计算机培训以及专项审计调查培训等,在培养审计能手上取得了新进展。三是交流学习创新工作思路。先后组织人员赴莲都、松阳、龙泉、泰顺等兄弟县市学习交流审计工作经验,深入学习审计经验作法。积极响应审计署号召,选派干部7人参加为期三个月审计署武汉特派办对浙江省土地出让金和耕地保护专项审计,通过实践演练交流学习,审计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2位干部被县政府记个人三等功一次,1位干部被评为省、市审计十大查核问题能手。

篇3:工作思路财政局

2010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极为严峻的特大自然灾害, 甘肃省各级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坚决贯彻中央和省上决策部署,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全面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 扎实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全力支持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保持了经济回升向好、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各级财税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保障重点及民生支出, 推进各项改革, 加强财政监管, 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 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财政收入执行进度快、增幅高、均衡性强。坚持依法科学征管, 强化重点税源、潜力税源、零散税源管理, 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完善征管办法、深化收缴改革, 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重点环节非税收入征缴力度, 确保应收尽收。财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支出的均衡性、时效性进一步提升。各级各部门积极采取得力措施, 强化支出管理, 完善考评机制, 加快预算下达, 加强资金调度, 及时拨付资金, 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 全力保障重点支出。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53.6亿元, 完成汇总预算的118%, 增长23.4%。其中省级收入130.8亿元, 完成预算的114%, 增长20.02%;市县收入222.8亿元, 完成预算的120.5%, 增长25.6%。大口径财政收入实现745.3亿元, 完成计划的113.7%, 增长23.7%。全省财政支出实现1466.7亿元, 完成变动预算的95.8%, 比上年增支220.4亿元, 同比增长21.36%, 其中省级支出313.4亿元, 增长16.1%;市县支出1153.3亿元, 同比增长23.8%。各级财政均可实现当年收支平衡。

(二) 中央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家25个部委出台了支持我省加快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16个部委与我省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央完善政策措施, 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并进一步加大了对藏区扶持力度。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已批复, 中央补助资金34.8亿元。循环经济全国试点进入实施阶段。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试点县达到40个, 中央补助达到4.1亿元。21个县列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试点范围。农村义务教育化债工作中央已验收通过, 并奖补资金3.4亿元。化解农村其他债务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部分自治州列入全国学前教育发展试点范围。均衡性转移支付、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大幅增加。5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全部落实到项目。机场、铁路、公路及兰州新区建设等又一批重点项目中央已批准立项。当年中央共下达我省各类补助1023亿元, 比上年增加138亿元, 增长15.6%。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 省上当年下达市县补助929亿元, 增长15.8%, 有效缓解了市县财政困难, 增强了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能力。

(三) 支持经济发展措施积极有效

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综合运用直接投资、财政贴息、参股经营、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 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贯彻实施国家结构性减免税费扶持政策, 共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25亿元。统筹预算内外资金、地方政府债券等资金60多亿元, 支持铁路、公路、机场等重点项目建设。落实资金6亿元, 保证了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扶持政策的及时兑现。安排资金2.9亿元,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循环经济发展。拨付资金29.5亿元, 推进污染治理、节能减排、能源节约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投入资金8.7亿元, 支持和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办理出口退税4.3亿元, 支持外贸企业扩大出口。利用政府主权外债资金2.2亿美元, 增加了经济社会发展投入。及时安排扶持专项1亿元, 衔接落实对口援建资金1亿元, 加大了支持藏区发展力度。积极筹措资金, 支持敦煌银行、交通旅游投资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组建工作。

(四) “三农”投入大幅增加

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 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各级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方面支出230亿元, 比上年增加39亿元。下达资金37.5亿元, 有效落实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公益林补偿等政策。整合资金7亿元, 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技术推广, 深入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投入资金6.8亿元, 支持实施土地整治工程, 新修梯田面积达到163万亩。筹集资金7.1亿元, 解决了1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新建农村沼气用户10万户。落实资金3亿元, 顺利实施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7.2亿元, 支持了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农“四补贴”资金达到25.9亿元, 加大了惠农补贴力度。下达资金15.3亿元, 支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等扶贫项目建设。拨付一事一议奖补资金12.2亿元, 带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20.7亿元, 受益群众达到801万人。整合资金2.6亿元, 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 培训人数达到14万人次。新增补助1.7亿元, 进一步提高了村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补助标准。补助资金1.4亿元, 支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

(五) 民生资金保障有力

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全省教育支出达到227.9亿元, 占全省生产总值4100亿元的5.6%, 比上年增加21.5亿元。落实资金12亿元, 支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安排资金15.6亿元, 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拨付资金17.1亿元, 提高高校、职业学校、高中生助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生生活补助标准, 建立了从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面覆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府资助体系。筹措资金1.5亿元, 争取中央补助0.9亿元, 启动了化解省属高校债务工作。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支持第三期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全省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支出272.7亿元, 比上年增加64.4亿元, 较好地保证了城乡低保、企业改革、就业再就业、救灾抚恤等方面的需求。城乡低保标准再次提高10%, 城市低保标准由月人均185元提高到204元, 农村低保标准由728元提高到850元, 总保障人数达到341.8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达到34个, 参保人数达到284万人, 参保率达到77.6%, 领取待遇人数达到56.3万人。拨付资金2.8亿元, 向425.7万困难群众发放临时物价补贴, 向10万名大学生发放伙食补贴。补助资金14.1亿元, 有效落实了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以奖代补”方式, 补充各地担保基金2.1亿元, 新增小额担保贷款近70亿元, 满足劳动者自主创业贷款需求。认真落实税费优惠政策, 拨付资金46.2亿元,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力度, 完成20万户农村危旧房、0.6万户农村残疾人危旧房、8.2万户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等改造工程, 开工建设廉租住房4.6万套、234.3万平方米, 为12.8万户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

积极推进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全省医疗卫生支出100.3亿元, 比上年增加12亿元, 支持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前一年实现全省全覆盖, 公立医院试点改革顺利推进,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改革稳步实施。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三项医保参保率均超过95%, 16万名关闭企业离退休人员、31.6万名大学生、50多万名中专、技校、中小学在校学生和入托幼儿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 城乡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33万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补助标准达到15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80元提高到120元,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补助达到28.6亿元。下达资金5.9亿元, 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 惠及困难群众86万人。

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力度。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9.5亿元, 比上年增加5亿元。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积极推进。支持全省文物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实施了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及乡镇文化站、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等农村重点惠民工程, 进一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全力支持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了地震灾区居民住房维修和重建任务, 基本完成了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恢复重建工作, 实现了“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任务”的目标。舟曲、成县等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启动实施, 当年拨付灾区救灾抢险和灾后重建资金29.1亿元。

省级财政安排资金41亿元, 确保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4件、23项”惠民实事的全面落实。

(六) 管理改革深入推进

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政策, 开征了甘肃教育附加, 实施了石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征收改革。健全政府预算体系, 试编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省级和14个市州本级、36个县全面编制了部门预算, 31个县选择部分单位进行了改革试点。预算编制的内容进一步细化, 完整性明显增强。资产管理系统加快建立,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有效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一步深化, 财政资金支付动态监控管理在探索中加强。政府采购规模达到60亿元, 增长20%。“省直管县”试点改革平稳运行。乡镇财政建设得到加强, “一册明、一折统”惠农资金发放办法进一步调整完善。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实行了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水平、税收增长、支出进度等“六奖一补”考核奖惩政策措施。主体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扩大, 考核评价办法正式出台实施。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平稳推进, 分类保障政策全面落实,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围绕收入、支出、会计、内部监督四条主线, 加快建立覆盖资金和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深入进行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回头看”, 积极开展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治理。组织实施了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和检查工作。在全省开展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会计信息化标准建设深入推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出台了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优做强做大实施办法。信息化建设与财政业务管理进一步融合, 应用支撑平台在7个市州推广实施并上线运行。预算公开取得新进展。机关作风年活动、创先争优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老干部、工青妇、新闻宣传、财政科研、机关后勤服务等工作, 也都取得了新进展。

回顾过去的五年, 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甘肃省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调控作用有效发挥, 民生问题加快解决, 财政改革稳步推进, 财政管理更加规范, 各项财政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收支规模大幅度增加,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254.6亿元, 增加到2010年的745.3亿元, 年均递增24%;地方财政收入由123.5亿元增加到353.6亿元, 年均递增23.4%, 均高于同期GDP增长。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4.6%提高到2010年的18.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482元增加到2010年的1343元。中央补助由2005年的31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23亿元, 年均递增27%。“十一五”时期中央对我省补助累计达到3546亿元, 是“十五”期间补助总量1160亿元的3倍多。

全省财政支出由2005年的4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66.7亿元, 年均递增27.9%, 人均支出由1655元增加到5567元, 在全国的排名由2005年的21位上升到2009年的16位。全省财政赤字由2005年的29.6亿元减少到2009年的14.6亿元;赤字市州本级由8个减少到7个, 赤字县市区由67个减少到43个。

——支持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民生问题加快解决。充分发挥财税政策、财政资金导向作用, 大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先后实施了稳健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适时出台实施了扩大内需、灾后重建、节能减排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清理、规范收费项目, 减轻企业负担50多亿元。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 顺利推行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五年累计完成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329亿元, 重点支持了一批交通、教育、卫生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工程。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贷款项目47个, 利用外资15亿美元, 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 有力支持高速公路、农业综合开发、医疗卫生等项目建设。争取中央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20亿元, 成功发行中期票据100亿元, 重点用于重大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筹措资金124亿元, 基本完成了146户企业国家政策性关闭破产任务。

积极调整支出结构, 大力支持“三农”及社会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 全省农业、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支出总量分别达到839亿元、828亿元、763亿元、310亿元、104亿元、43亿元, 六项支出总额年均递增31%。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效进行, 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公共文化事业加快发展。五年来, 围绕群众就业、就医、就学、行路、饮水、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 省级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53亿元, 有效落实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54件为民办实事事项。市县政府也根据实际, 积极筹措资金, 解决了一批民生事项。

认真落实政策措施, 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了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 提高了补助水平,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基本落实, 农村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积极推进, 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收入明显增加, 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以及优抚对象、城乡低保、五保等低收入群体补助水平连续几年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 基层困难得到有效缓解。坚持财力向基层倾斜、向困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 不断加大对市县的补助力度。省对市县补助资金总额由2005年的2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29亿元, 年均递增32.8%;市县人均财力由806元增加到2277元, 年均递增23.1%;市县人均支出由1108元增加到4376元, 年均递增31.6%。“十一五”期间, 省对市县补助累计达到3055亿元, 是“十五”时期补助总量811亿元的近4倍。初步建立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实施了生态功能区和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了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 极大地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 提高了基层财政保障水平, 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财政改革深入推进, 监督管理不断加强。进一步完善了均衡性、生态功能区和民族地区等转移支付办法。调整和完善了省对市县财政管理体制, 在41个县市实行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全省基本实施了乡财县管、村财乡管方式改革。实行57县四税和10个市州营业税基数定额返还政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继续深化, 政府预算体系不断完善, 非税收入收缴改革推向深入, 国有资产管理稳步加强, 农村综合改革顺利推进。进一步强化乡镇财政职能, 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了惠农财政资金“一册明、一折统”发放方式改革。财政财务监督成效明显, “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机制已基本建立。

在五年的工作实践中, 各级财政部门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提升了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的水平, 增强了科学管理、依法理财的能力, 坚定了沉着应对、克服困难的信心, 成绩来之不易, 经验弥足珍贵, 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

一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 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 积极建言献策, 履职尽责, 主动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 这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前提。

二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和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的理念, 立足财政看全局, 主动发挥财政在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和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职能作用, 把握机遇, 用足用活政策, 积极争取中央支持,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不断壮大财政实力, 这是财政部门的职责所在。

三是必须坚持“民生为先, 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问计于民, 问需于民, 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这是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财政体制, 深化税制改革, 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 创新激励机制,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水平, 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这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基础和关键。

五是必须坚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队伍建设是基础建设的理念, 按照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和确保“两个安全”的思路, 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大力弘扬“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财政工作宗旨, 不断增强财政干部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这是做好财政工作的有力保障。

总体看, 过去的五年, 是财政实力不断壮大、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是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健全、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财政改革不断深化、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的五年。上述成绩的取得, 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 是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 更是广大财政、财务干部职工敬业奉献、辛勤工作的结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总量小、自给能力弱、人均水平低、债务包袱重。二是财政管理还不够科学精细, 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 支出的均衡性、时效性仍有待提高。三是财政改革进展不平衡, 管理体制、制度需要继续健全完善。四是部分市县和部门资金管理、使用不够规范, 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财政监督工作的深度、广度、力度不够, 监督力量不足。五是利用外资总量少, 结构和效益欠佳。对此, 财政部门一定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 积极采取措施, 通过推进改革、加快发展, 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甘肃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财政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为主线, 深化财政改革, 加强财政管理, 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是做好财政经济工作的前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世情、国情、省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经济社会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从国家政策看, 一是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 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 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二是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明确了我省的战略定位和重点发展战略, 指明了中长期发展方向, 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推动力。三是国家制定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 我省的重要生态地位将得到体现, 有利于进一步争取重大生态项目, 对改变我省发展路径、调整经济结构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四是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深化资源价格改革, 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 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等政策, 都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支持力度。从省情看, 甘肃省自身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过“十一五”以来的奋斗, 全省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完善, 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 经济实力持续壮大,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但是,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我省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 非税收入占比较大, 一次性、特殊性因素较多, 抬高了收入基数,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态势不一定能持续,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等方方面面, 都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 我们一定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 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和挑战, 切实转变观念,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科学把握财政改革发展规律, 强化政策支持, 加强机制创新, 更加奋发有为地工作, 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 “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和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抓住机遇, 积极争取, 用活、用足、用好中央对甘肃的各项扶持政策, 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跨越发展;深化财税改革, 厉行增收节支, 优化结构, 突出重点,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增强基层政府服务能力, 规范收入分配制度, 逐步缩小地区间财力差异,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狠抓基础管理, 加强基层建设, 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按照以上总体思路, 我们确定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收入目标: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 使财政实力继续发生明显变化,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 五年翻一番, “十二五”末地方财政收入和大口径财政收入分别达到700亿元和1500亿元, 在财政收入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收入质量显著提高, 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支出目标: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2%, “十二五”末达到2500亿元以上, 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明显加大, 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不断推进。

管理与改革目标:努力建立健全增长稳定、结构优化、调节有力的财政收入机制, 以人为本、科学规范、注重绩效的财政支出机制, 目标明确、相机抉择、协调配合的财政调控机制, 方法科学、基础扎实、手段先进的财政管理机制。

今后五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是着力促进全省经济跨越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 我们要按照“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区域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支持实施“六大行动计划”, 大力推进工业加快发展。重点在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上下功夫, 加快改造传统产业, 扶持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 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持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 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的变化, 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把握好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 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保持财政稳健运行。

二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支持城乡统筹发展, 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支持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强学前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促进高等教育, 完善扶持民办教育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 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努力扩大就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大医疗卫生投入, 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支持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棚户区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着力推进财政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也是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的体制保障。要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进展, 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 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 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全面推进省直管县改革, 深化乡财县管改革, 强化乡镇财政管理, 用三年左右时间, 基本实现乡镇财政标准化建设目标。推进预算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共同构成、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改革, 在全省各级财政实行比较规范的部门预算管理。按照强化税收、规范非税收入的原则, 继续推进税费改革。同时, 完善财政支持地方金融体系发展和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

四是着力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是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的要求, 事关财政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事关财政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坚持完善制度、夯实基础与提高执行力并重, 不断提高财政科学管理水平。规范财政执法行为, 深入推进财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年度预算与中长期财政规划相结合的机制, 促进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努力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强化预算执行管理, 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时效性。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围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财政监督等关键环节, 加快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提升信息化对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能力。加快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逐步扩大公开范围和细化公开内容, 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

五是着力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建设, 积极引导广大财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努力成为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效能型集体、廉洁型班子。不断深化财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健全选贤任能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全面提高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提高开展调查研究的水平, 增强谋划全局、做好前瞻性研究、完善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的能力, 努力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加强财政文化建设, 推进财政系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按照党风廉政建设总体要求, 不断加强财政资金监管, 严格落实反腐倡廉牵头分工责任, 确保财政资金、财政干部“两个安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弘扬爱岗敬业、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和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优良传统, 为“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2011年的重点工作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也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 对于顺利完成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甘肃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 深入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 全面部署了2011年的经济财政工作。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上的决策部署, 妥善安排并积极做好今年的各项财政工作。

全省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基本思路是:收入预算安排充分考虑税收政策和非税收入相关因素, 实事求是、积极稳妥, 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指标相适应;支出预算安排要处理好保证运转、改善民生和促进发展的关系, 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有保有压,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严格控制公用经费等一般性支出,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上述思路, 2011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代编预算为403.1亿元, 比去年完成数增长14%。大口径财政收入计划为849.6亿元, 比去年完成数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加上预计中央税收返还、转移支付、定额补助等, 减去上解中央支出后, 全省总财力可达到942.6亿元, 比去年年初代编预算增加148.2亿元, 支出预算相应安排942.6亿元。再加上预计中央专项补助和上年结转, 今年全省财政支出可达到1500亿元以上。

这一安排是积极稳妥的, 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为确保完成2011年各项工作任务, 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 发挥职能作用, 支持经济发展

2011年, 为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全省经济跨越发展, 省级用财力和地方政府债券安排的经济发展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方面的专项资金达到50亿元以上。

支持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按照“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 加快白兰核心经济区、兰州新区建设, 推进酒嘉、平庆、天水等经济区发展。推动“两州两市”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和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发展, 落实好国家和省上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建立完善对口援建机制。支持铁路、公路、机场、轨道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努力改善我省基础设施条件, 为加快发展提供长久支撑。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财税政策调节作用, 加大投入力度, 支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转化、加快发展能源产业、现代高载能产业和工业企业合作发展等“六大行动计划”。加快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和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积极研发应用低碳技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推进产学研结合, 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政策措施, 积极开展省属商贸流通、建筑、旅游、供销等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认真落实支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 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扶持力度。支持敦煌银行、交通旅游投资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 为经济发展提供活力。同时, 继续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 切实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 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实施好家电、汽车摩托车、节能环保产品补贴政策, 有效刺激居民即期消费。加强基层市场建设, 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乡镇农村集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工程。

(二) 有效增加投入,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 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确保财政支出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所提高。2011年省级预算安排农林水事物资金达到25亿元, 增长26.4%。

支持发展农业生产。落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持办法, 推进“四个1000万亩工程”。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 加快改造中低产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支持良种良法集成推广应用, 推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规模, 健全产粮 (油) 大县奖励制度。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工程,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综合补偿机制。

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地质灾害防治, 在31个县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水利、交通、通信、污染治理等条件。实施1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新增10万户农村沼气用户、150万亩梯田建设以及县通二级公里和通乡油路建设工程。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深入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 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支持做好粮食收购和农产品市场调控。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推进开发式扶贫, 实施500个村整村推进和16个片区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持续增收。全面推行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健全利益补偿机制, 推动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建设。加强涉农补贴资金管理, 改进涉农资金补贴发放方式, 提高财政惠农补贴资金综合效应。大力开展以“两后生”为重点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 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稳定性。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稳步开展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积极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 加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 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公益性债务。

(三) 优化支出结构,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省级教育支出预算安排31亿元, 增长30%。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提高经费保障水平。继续实施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免学杂费政策, 支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落实好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 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和农村学前教育建设工程,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省属高校积极化解债务, 有效控制高校债务风险。

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今年省级预算安排医疗卫生资金9.8亿元。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均财政补助标准, 由120元提高到200元。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和建设, 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继续支持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实施覆盖全省城乡的“120”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为全省乡镇卫生院配置500台 (套) 救护车及车载医疗设备;改扩建11个县级医院、10个市县妇幼保健院、新建1170个村卫生室。

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今年省级预算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26.5亿元。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办法, 继续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 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将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0%, 将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养老保险范围。新增资金3.5亿元, 将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提高10%, 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由204元提高到225元;农村低保补助标准由850元提高到1096元。加大对低收入家庭补贴救助力度, 切实保障城乡困难家庭、离退休职工、在校贫困大学生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建立失业保险制度。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扩大鼓励创业的政策扶持范围, 做好就业帮扶、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等工作。扶持1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

加快住房安居工程建设。省级投入资金9亿元, 支持实施20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2万户城市棚户区、5000户国有林区 (场) 棚户区 (危旧房) 和1500户省属企业矿山塌陷区危旧房改造, 建设1.5万套、75万平方米廉租住房, 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10万户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规范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

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今年省级预算安排文化体育资金4.7亿元。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支持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文化建设, 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大国家重点文物和大遗址保护力度。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建设1930个农家书屋、30个乡镇和社区体育健身中心、154个基层邮政所, 为59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设备。

支持社会平安工程建设。安排资金3亿元, 加大食品安全和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力度, 建设全省道路治安智能控制系统, 实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系统建设及隐患综合治理,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切实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足额落实配套资金, 认真组织实施《舟曲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成县等地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着力支持城乡居民因灾损毁住房、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以及灾害治理和生态修复等工作, 确保灾后恢复重建有序顺利进行。

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支持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工资改革,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在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 根据财力许可提高津补贴标准, 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收入水平。加强财税政策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继续实施最低工资制度, 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四) 厉行增收节支,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切实加强收入征管。依法加强税收征管, 强化非税收入收缴, 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加强对经济运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收入态势分析, 挖掘新的收入增长点。巩固增值税转型以及成品油税费改革等税制改革成果, 严格执行资源税等改革政策, 严禁越权减免税, 维护税法的严肃性。从2011年1月1日起, 将除教育收费以外的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 支出通过预算安排。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覆盖范围, 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 省级单独编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继续清理和整顿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抓住中央完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实施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47条意见、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大对藏区扶持力度等政策的有利时机, 积极争取中央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继续做好中央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工作。

进一步强化支出管理。今年, 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财政支出管理年”活动, 着力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在全面推行省直管县改革, 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同时, 进一步完善机制、制度, 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要加强预算指标下达时效性管理, 狠抓项目前期准备、用款计划编制、支付申请和资金拨付等基础性工作。省级要抓紧推广使用预算指标管理和监控系统, 尽快研究启用文件传输系统, 指导市县加快完成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实现预算编制、指标管理、预算执行、监督控制的有机衔接, 切实提高预算下达和文件传递的及时性, 增强预算监控的有效性。强化单位执行主体地位作用, 开展部门预算绩效评价改革试点, 建立支出执行定期分析、定期通报制度。加大对项目支出进度跟踪问效力度, 健全支出时效性考核评价机制, 严格兑现奖惩措施。要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 认真总结支农资金整合经验, 积极清理整合各类专项, 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坚决杜绝损失浪费、撒“胡椒面”的现象。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 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 (境) 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等三项经费支出预算原则上实行零增长。牢记“两个务必”,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严肃财经纪律, 勤俭办一切事业。

(五) 加强基础管理, 推进财税改革

加快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 继续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 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加快建立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在67个县市全面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推进“乡财县管”管理方式改革, 转变和充实乡镇财政职能, 充分发挥乡镇财政贴近农村、服务农村的优势, 切实保障各项民生政策、资金及时有效落实。

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改革。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 推动基金预算与公共预算的有效衔接;试编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在全省范围内全面编制部门预算。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 细化项目预算编制, 健全项目论证评审工作机制, 推进项目库建设和项目预算滚动管理。探索建立资产预算, 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和收入收缴运行机制。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债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国库现金管理, 严禁用财政库存资金搞非预算性、营利性项目。

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 继续做好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 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依法规范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机构等举债融资和担保承诺行为。研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 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 逐步形成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六) 强化财政监督, 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认真贯彻《监督法》, 严格执行《甘肃省预算审批监督条例》, 及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预算草案、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等情况,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努力提高依法理财水平。高度重视审计、监察和社会监督, 认真抓好有关问题的整改落实。牢固树立大监督理念,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制度, 提升财政监督合力。继续开展灾后重建、民生资金以及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等专项检查, 保障政策有效落实。建立完善财政监督信息披露和公告制度。继续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 进一步抓好强农惠农资金监督检查。加强财政法制建设, 健全财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继续推进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强化财政执法监督和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扩大预算公开范围, 细化预算公开内容。积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完善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扩大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范围。建立以奖代补机制, 支持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行业做优做强做大。

◇作者信息:甘肃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杨嵘

篇4:浅谈财政监督工作思路

【关键词】财政监督;会计监督;廉政建设

我区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在省局、市局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局党组的工作部署,我们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坚持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强化职能、依法监督”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职能作用,广泛深入地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突出重点、热点,开展对财政专项资金检查

围绕财政监管中的重点问题,抓住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强化财政支出监督力度,既要监督资金的安全完整,更要注重资金的绩效监督,使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更紧密结合,全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在开展检查过程中,继续探索监督检查的新形式、新方法,综合利用监督检查成果,降低检查成本,提高监督效能。

一是加强对财务、国库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建立收入对账制度,确保财政收入的完整与安全;二是结合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建立对重大财政支出资金,如政府采购、社会保障等财政资金从编制、拨付到使用全过程的有效监控机制。

二、强化财政系统内部监督

不断提高财政运行质量。根据《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的规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对包括财政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在内的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财政部门内部各业务机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资金运行行为的监督检查。把住预算和资金两个关键环节,重点参与部门预算管理,在财政收支计划、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工程项目预算的编制上、及财政重大事项决策等方面提前介入。此外,还要研究探索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的方式方法,提出改进内部监督检查工作的新措施,全面提升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层次。

三、强化监督结果的运用,进一步拓展财政监督的领域和空间

要实行监督信息公开制度,即不定期或定期公布监督信息,对重大案件实行媒体曝光,对一般案件实行公开制度,这样既可代替催款通知,又能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增强单位法人和直接责任人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提高违纪成本和风险,建立健全检查结果移交制度,将处理人和处理事相结合,真正起到监督效果和作用。树立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将检查和调查相结合,为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要将检查信息和调查研究相结合,适时转化为有效的管理建议。

四、强化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监督是财政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是财政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伪造、变更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行为,要集中力量,加大会计打假力度。要本着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为加强财政管理服务的宗旨,有针对性地选择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行业或单位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有计划、分阶段全面整顿会计秩序。认真组织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改进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方式方法,加强经常性的会计监督工作。

五、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职能作用

从目前的工作现状看,我们还有许多监督不到位或是空位的地方,所以,在监督理念上,要把“财政监督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结合、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与财政改革和管理相结合”确保财政资金合规、安全、有效,建立“预算、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财政运行机制,根据财政管理的需要和监督检查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特定项目进行专项检查和开展调研工作,要综合运用检查、调查、审核、督促、反馈等多种方式和方法,改变以往集中性、突击性和临时性的事后检查方式,构建以事前调查审核、事中动态跟踪监控和事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新机制,构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模式,增强财政工作透明度,做到科学理财、依法行政。紧紧围绕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新机制等问题,就财政监督工作如何融入财政管理,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构建预算、执行、监督三分离的科学财政管理体制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为提高财政监督水平服务。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财政监督工作水平

要认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以廉政促勤政。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职能,努力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切实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业务水平。虚心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从而促进我区财政监督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财政监督服务财政管理和改革的几点思考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年 14 期 王湛.

[2]关于财政监督的有关问题探究 《中国市场》 .2015年 49 期 王雪莹.

[3]新形势下财政监督的思考 《会计师》 2015年 3 期 钱晓明.

篇5:财政局人教科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过去的一年,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室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紧紧围绕提高财政干部“五项”能力这一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各种教育培训,广泛深入地进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及时宣传报道财政服务全县“三重”工作最新信息,不断提升财政干部队伍素质,改善队伍形象,为全局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人教科属我局新设科室,工作职能绝大部分是从办公室剥离出来的,但我们紧扣职能,正确履行职责,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学习教育,全面提升队伍素质

(一)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局作为第一批参学单位在为期6个月的学习活动中,广大党员同志能够结合财政工作实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规定动作,同时每一位党员都对照《党章》认真撰写了党性分析材料,查找了自身不足,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并得到了整改和落实,机关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好转,党员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二)集中开展春训进行封闭学习。今年2月19日—22日,我局首次举办了全县财政干部春训班,名在职财政干部职工接受了融理论、业务、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在春训活动中,局领导传达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全委会、人大、政协会议精神,分析中央、省经济政策走势、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态势,提出了2005年财政工作思路和措施。通过集中学习活动,广大财政干部学习意识得到增强,工作思路进一步明晰。

(三)抓县镇两级财政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政干部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定期选送县镇两级财政干部到上海财大进行短期歇岗培训,提升财政干部“五项”能力,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提升破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的能力。

(四)结合“四五”普法,抓好教育引导。我们认真组织开展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活动,特意邀请了县纪检会、县检察院反贪局、县审计局领导做专题讲座,教育引导广大财政干部自觉遵纪守法,牢记守法意识,增强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在组织活动当中突出以预防为主,以正确的理念作引导,理论联系工作实际,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廉洁从政意识。

(五)开展先进典型示范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活动。坚持用先进人物教育人和模范事迹感动人,组织广大财政干部观看了牛玉儒同志先进事迹录像报告会,激发广大干部爱岗敬业、勤政爱民、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还开展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观看了《慕绥新、马向东案件透析》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录像片,使广大财政干部职工从活生生的犯罪事实中受到教育。

二、组织多种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开展

(一)以申报市级文明单位为契机,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把局办公区和住宿区全域分成若干责任小区,落实专人负责卫生创建工作。对安全、卫生、文明教育等项进行全面强化,受到市县文明委高度评价,今年七月份我局被评为市第十一届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二)争创市级卫生标兵单位,积极开展卫生创建活动。今年5月份又对整个办公大楼进行了一次彻底清洗,为大家营造了一个安全卫生、愉人心身的办公环境。今年通过卫生创建,进一步强化了我局机关干部环境意识,实现了办公室窗明几净,各类物品摆放有序;办公楼卫生间内清洁无异味,无卫生死角,卫生责任区专人管理,专人负责。

(三)继续强化综治意识,不断推进和谐财政建设。今年上半年对办公大楼第六层进行了装修,消除了安全隐患,通过了消防部门的验收。同时修订了《县财政局车辆调度管理办法》和《县财政局计算机管理办法》、《县财政局室内电器管理规定》,做到防患于未然。年初年末邀请干部职工家属参加局家属座谈会活动,提高干部家属协作意识,进一步推动和谐财政建设。

三、撰写财政信息,做好宣传报导工作

2005年,财政信息办公室成立后,在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过问下,改变以前信息工作“等米下锅”的状况,积极与各部门联系,发布近期信息需求要点,及时进行反馈,同时加强督查和指导,主动约请有关部门就开展的重点工作、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及时组织信息报送,从而使信息工作与财政改革与发展相适应。财政信息宣传报导工作短期内有了明显的起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有了较大提高,全局信息意识大大增强。目前,已有篇信息被省厅财政信息所采用。

四、狠抓制度建设,有效促进依法行政

制度建设是促进依法行政,更好地履行财政职能的重要保证。我们紧紧围绕制度建设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轮岗交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今年7月份,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轮岗交流,我们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并邀请县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全程参与、全程监督,严格按照用人制度规定去做,真正做到“阳光操作”。

(二)强化廉政教育制度,时刻做到警钟常鸣。今年制定了《关于实行局领导纪检组长同镇财政所和科室、二级机构主要负责人谈话制度的意见》、《贯彻县财政局财政业务工作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有关文件,先后对各镇财政所正副所长,各科室、二级机构负责人进行廉政谈话。本着对财政干部高度负责的精神,将廉政谈话作为一项制度每年开展一次,并把谈话内容形成文字记录,存入谈话对象的廉政档案。同时要求每一位财政干部职工要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家庭账、健康账,严守党纪国法,正确运用权力,防微杜渐,警钟常鸣。

(三)摸清疏理财政人员结构,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我们对县镇两级在职干部职工、提前退养、离退休人员进行填表登记,基本摸清了财政人员队伍结构状况,上半年,对财政执法人员执法证进行了上报年检,有效地规范了财政执法行为。

五、2006年工作思路安排

(一)继续抓好财政干部职工春训集中学习活动,及时了解财政改革最新走势和发展态势,适时邀请上海财大知名教授作公共财政改革专题讲座,进一步开阔财政干部工作思路。

(二)认真组织县镇两级财政业务骨干到高校进行短期歇岗培训,有条件地个别吸收系统外人员一道参加培训,让更多人了解财政、关心财政、支持财政。

(三)采取多种方式搞好机关学习活动。组织系统内人员开展融入长三角创新文化大讨论活动,邀请专家作有关财经法规讲座,集中收看党风廉政建设和预防职务犯罪录像,进一步活跃学习气氛,增强学习效果。

篇6:区财政局某年工作思路汇报

一、全力组织财政收入,力争20xx年的全区财政收入较20xx年增长达到50

收入完成情况:20xx年预计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0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7.89,同比增收1100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1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91,增收196万元。基金预算收入26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66,增收30万元。

分部门完成情况:国税部门预计完成2020万元,较20xx年的1078万元增长87.38,同比增收942万元。其中增值税1800万元,企业所得税200万元,个人所得税20万元。地税部门预计完成347万元,较20xx年的267万元增长29.96,增收80万元。其中营业税200万元,企业所得税10万元,个人所得税50万元,其他87万元。财政部门完成633万元,较20xx年的555万元增长14.05,增收78万元。

二、继续突出我区财政工作重点,抓好保工资和保运转工作,在社会保障工作上深入贯彻两个确保,为社会稳定保驾护航

确保工教人员的工资发放和社会稳定在20xx年依然是我区财政的重点工作,为此我们必须牢牢一手抓筹措,一手抓科学管理。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坚持保工资、保运转的的基本工作方针,合理的安排财政支出,优先保证公教人员的工资足额兑现。社会保障工作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石,在20xx年的工作基础上20xx年我区社会保障工作再有新的提高,狠抓“两个确保”不动摇:既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足额按时发放,把全区所有符合低保标准的对象全部纳入低保金的发放范畴,确保底保人员实现应保尽保,切实解决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问题。

三、加强财政运行和体制的完善和管理工作,努力构建一只业务精、素质高的察北财政“正规军”

1、按照市级政府采购工作方案,吸取20xx年政府采购工作经验,逐步完善政府采购工作职能和管理体制,全力配合政府在20xx年成立一只与市级政府采购相配套的政府采购管理、运行体系。充分发挥采购职能,完善采购管理管理制度、营造一个阳光、高效、透明和科学的政府采购工作环境。

2、继续加大对土地出让金的管理力度,严格履行国有土地拍卖、转让的相关制度、程序。建立国有土地出让金专人专户管理。

3、结合20xx年专项资金清理检查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加大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检查力度。确保资金高压线不出问题。

4、积极筹措和争取资金做好蒙牛十五条生产线3500万元贷款资金20xx年的还款付息工作。

四、结合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开展创建文明局室,比学、赶帮,争创第一的学习教育活动

继续实施政务公开工作,为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我局机关效能建设,全面提升机关效能,达到作风再改进,效率再提高,服务再优化的目的。20xx年机关效能建设从工作程序透明、优化服务职能、提高干部业务、思想素质上下足工作,力争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上一篇:雅思:如何正确应用写作的高分下一篇:《左手责任 右手执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