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校园

2024-06-23

民族文化校园(精选6篇)

篇1:民族文化校园

小学生作文大全

阳光对小草就好比是他们闯过困难的动力,而我们的阳光,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梦,所追求的成功,我们就是因为一切追求才会来到这美丽的校园,成为校园的一部分,因为校园因我们所拥有的“文化”而完美。

我们必须拥有小草那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精神才能够把完美无瑕的“文化”献给校园。

学习的态度是什么?是认真,是一丝不苟。

有人会问:“学习一丝不苟,难道就能考到好成绩了吗?当然,不一定,但你尽力了,会有什么人怪你呢?只有你根本没有尽力,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罢了,那样的一丝不苟会考出多少的成绩,更别指望考出好成绩啦!其实我们经常性的埋怨,不过是给自己的失败与羞愧作了一个小小的掩释。没有所谓的一丝不苟,只有所谓的放弃。一丝不苟不是说出来,而是要做出来的,难道不是吗?小草以一丝不苟的努力拥有了阳光与太阳,而我们也一定会因为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而令我们得到了我们将拥有的成功与微笑。

校园里的文化就好比是我们成功的喜悦,胜利的微笑。让我们把学习之后的成果,努力之后的成果与汗水流下之后的成果,让我们可爱的校园文化完美成长。

事实上,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的乐观与努力学习,让我们把我们的努力溶入校园文化之中,让我们的天空更加蓝,让我们的梦更美,亦让我们的校园文化更真、更好、更完美、更加的一丝不苟吧!

校园文化作文:校园文化

篇2:民族文化校园

5、如何理解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素质养成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般说来,高职校园文化是指以高职院校为载体,通过师生的传承与创造,为学校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涵这些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网络文化所构成。校园文化建设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积极探索和创造富有高职特色的文化环境与氛围;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具有本校鲜明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

篇3:民族文化校园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容器,文化校园

大学是一个文化组织和文化机构,一种有文化积淀、有传承有创新的教育机构。大学的文化建设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内涵[1]。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大学在组织和形式上具有边界,其文化建设同样具有边界性。不同的大学拥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尤其是其校园文化部分,必然存在本土本地性。狭义上,大学是一个文化的容器,是师生的文化读本。广义上,大学应当是一个文化校园[2],能够把传统文化、现代价值观念和人文关怀等融入到专业教育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增加专业知识和生成专业经验,同时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一、教学活动:回归于校园文化生活

(一)教学活动过于重视知识建构而缺乏意义建构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育人,而教学活动是完成这个任务的核心活动。虽然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却处于一种疏离状态。这种疏离,既存在于文本上,也存在于教学实践中。从文本上看,以专业培养计划为代表的系列文本,寄托了专业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的理想,构成了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线索。但是,这个理想本身有无局限性,以其为指导的教学活动又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仍然值得思考和怀疑。例如,以工科专业的教育为例,把零星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当做是人文教育,是否能弥补工程伦理教育的缺失?培养计划是一个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指南,但是它是否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指南?带着这些问题,梳理和调适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弥补培养计划中文化品性的不足,有助于构建一种与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相一致的校园文化,真正完成现代人才的培育任务。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所提出的班级授课制被广泛采用。这种类工业化的组织形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现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以普通理工科院校为例,教学活动仍然是以培养计划为指导,以各类课程为主要单元,并辅之以各种课外教学环节以及学生自我组织的各类活动。课程仍旧是学生个体所必须经历的符号化式的教育活动。

从人类发展过程看,思想和智慧要通过符号化的形式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个体。从人的个体发展看,其成长也必须通过符号化的形式,才能与这些思想和智慧对接成功。但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教学实践,也显示出一些弊端:教学活动越来越趋于符号的形式方面,过于重视课堂与教材的权威性,过于重视教师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至于抑制和弱化了师生之间的自觉交往和自觉交流,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压抑感和受迫感。也就是说,符号化活动中的本来意义,即实现学习者对思想和智慧的发现,反而越来越被忽略掉了。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学生学习活动,未能关注到学生的个体性提升,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生命存在和展开的载体[3]。理论上讲,班级和课堂所提供的应该是一个空间,一个个体与个体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实际上,学习者的这个空间被大大压缩了。究其根本,在以课堂教学为代表的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了知识和技术的单向传播,导致了师生交往的自觉性和平等性的缺失。其结果是,教学活动远离了生活世界,教学活动的文化特性在“教”的名义下被侵蚀和瓦解,甚至教学活动不再被视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不再被视为一种文化活动。这是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教学活动应回归于校园文化生活

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教学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活动,“文化”是其固有的特性或品质[4]。从社会学角度看,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实质上是人学习生命的存在和展开。这里所说的“人”,包括了教师和学生等教学活动的全体参与者。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教学活动接受教育是其成为社会人的一个阶段。不仅如此,校园对于学生来说还可以比喻成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安全岛,校园生活则可以比喻为接受文化的沐浴。接受教育,是学生个体生活中的一个价值诉求。如前所述,教学活动的本来意义是发掘符号化教学中所蕴涵的思想与智慧,并促使个体学习者与这些思想相遇相通,进而生成自己的思想和智慧。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个体体验和领悟的动态过程,是一个生活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活动理应回归于校园文化生活,回归于生活。

教学回归生活并不是否定课堂教学和教师讲授。奥苏伯尔(Au Subel)在关于学校学习的研究中,针对以言语符号为媒介的知识学习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论。按照这个理论,课堂教学仍然是一种具有生命活力的形式。只是应该特别注意,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生命展现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单向授受的过程。所以,应时刻关注来自学生生活世界的诉求,在做好传统式授课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创造和使用更多的课堂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本身的活力,使之更加符合教学活动的本义,符合教学回归生活的本义[5]。

教学回归生活,需要从观念和制度上作一些引导。师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人,应主动参与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制度的制订、实施以及制度革新的过程中,把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反馈到制度建设中。通过制度的引导,师生共同围绕教的自由、学的自由以及交流的自由开展教学活动,赋予教学活动一个生动的色彩,赋予教学活动一种生活的色彩。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则应更多地强调管理的柔性化,增加培养计划的弹性,提倡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比如,开展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改革,为实现师生自觉交往建立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二、文化容器:校园是师生的文化读本

(一)校园文化的边界性与开放性

教学活动应当回归生活,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基于此,教学活动的目标应不单指向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的增加,同时还应指向学生的精神成长。唯有如此,校园内所发生的种种形态的活动,包括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具备一个共性,即以一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把校园本身呈现为一个完备和生动的世界,呈现为一个学生专业知识增长与精神成长同步的场所和容器。之所以说校园是一个容器,还有另一层原因:校园是校园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精神活动家园,校园及校园内的文化活动则是师生共同的文化读本。

校园是一个文化的容器,校园文化存在着边界性。从形式上看,校园与社会之间存在有明显的边界,而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则也存在着显性或隐性的边界。校园文化不能趋同于社会文化,即使不能自立门户,也至少应该是一种经过选择的社会文化。换句话说,大学应当与社会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校园文化应当(也可以)与社会文化保持有距离。

学校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当前,大学规模的扩大,教师和学生群体数量的增加,以及现代社会中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大学提供了与社会频繁接触与贴近距离的可能。例如,有不少的研究者提出了警告性意见:大学有政府化的倾向。能否摆脱这个倾向,能否淡化政府色彩,淡化大学领导者的官员色彩,还取决于校园人,取决于大学自身的传统、学校领导层的传统和领导者自身的精神视野。不可否认,大学领导人的身份之一确实是官员,但作为学校领导者,必然是区别于政府官员的学者,必然是区别于政府官员的教育领导者。再比如说,现代大学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市场、教师与社会的距离。但无论如何,作为教师身份的持有者,文化延续和文化创新的具体承担者,教师应当与市场和社会之间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大学是服务于社会的,但又必须与社会保持边界和距离。保持边界和距离的意义在于,只有保持距离,大学才能对社会作出观察、反省乃至批判,才能形成自己完备的规则、标准、气质乃至自己的精神。只有以自己的精神立世,大学才能在宏观上借助于文化活动完成人类社会文化和秩序的传递、教化功能,在微观上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理解和察觉其外部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因此,校园以及校园文化需要保持自己的边界性,教师和学生需要与外部保持一个自觉的、独立的和审慎的姿态。

校园是一个文化容器,校园文化也存在着开放性。开放是文化的既有属性,一种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自我革新与兼容并蓄。开放之于教师,在于校园内部不同学科、专业的交流和融合。不同学科以及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文化差异。这些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在同一个体系里进行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个体之间、团体之间需要配合、交流和融合。开放之于学生,在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有教育家认为,大学的本质在于实现了优秀年轻人群体的聚合,实现了想象力之间、创造力之间的相互激励和相互作用,并形成了化学反应,使参与者都受益。换句话说,大学内的学习是一种群体性学习。在这个群体性学习中,个体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成长的路径和目标,也模拟着未来走入社会后的岗位状态。同时,不断聚合的一代又一代学生,既接受校园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也以其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活动丰富着校园文化,使得校园文化历久而弥新。

(二)校园是师生共同的文化读本

校园是校园人生活的场所。狭义上看,校园提供了阅读与文化阅读的场所;广义上,校园本身以及校园内的各种活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读本,为师生提供了阅读和亲身体验的机会[6]。校园文化之于个体的作用,是一种通过环境和氛围的熏陶作用。校园文化应该强调和重视美育,创造和培植一个美育的环境和氛围,教师在教学中授业传道,做到言传身教,避免狭义的专业教育,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熏陶的结合。对于校园文化的作用,曾有一种形象化的描述:浸润[7]。浸润所表达的确切语义,是指参与者生活在一种氛围中,多方位接受着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从社会学角度看,浸润的目的就是把自然人塑造成文明的社会人。浸润的过程,既包括了传统理想人格所涉及的道德、理想、情操和信念等元素,也包括了现代理想人格所涉及的独立、自由、诚信和责任等元素,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浸润。

校园文化之于学生,虽然是一种浸润作用,但学生仍然应该是行为的主体。浸润,要通过学生主体行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学生在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实践中不断进行文化阅读,通过对各种文化活动的判断与选择、旁观和参与,完成自我调节与自我提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人与文化正在校园中形成良性的交流和互动。通过这些互动,大学完成文化的教化功能,也完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三、文化校园: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

(一)大学教育是文化化人

校园是一个文化的容器,不仅如此,校园更应该是一个文化的校园:以教育理念和学习精神为核心,把培养人才的理念、制度、器物和活动容纳于其中。有学者因此提出了文化校园的概念:“我理想中的大学是一个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是一个学生可以在其中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由探索、自由读书的大图书馆。”[8]这个概念对如何认识教育的本质作出了一种解释和提示。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人文化的过程或者说是文化化人的过程。大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同步形成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即所谓文化化人。大学因此负有了文化使命:帮助学生实现精神成长,培养道德健全、具有想象力和具有创造力的人。文化化人,不仅是针对学生,同时也是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过程。提倡文化校园和文化化人,始终保持着这样一层含义:大学保障着校园人,包括学生和教师共同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延续。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

把校园看作文化容器,乃至看作文化校园,也就确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那就是:校园人(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和谐发展。所谓学生的和谐发展,就是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学习生命得到尊重,在校园生活中领悟生命存在,实现特殊体验,从事自我成长的、有生命意义的知识学习活动。而教师的和谐发展,除了展现自身的生命存在和特殊体验,还必须包括对学生学习生命的关怀和爱护。

校园人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指向,完全可以反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比如说,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可以进一步确立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和交流。教学活动,是交流而不是指挥,是合作而不是冲突。以此为目标指向,则课堂之上师生的交流与讨论,交流讨论中的任何矛盾与冲突,都在这个目标下被调适。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也可反馈到整个校园内的活动中,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宗旨,无论这些活动的主客体是教师与学生,还是教师与教师或者学生与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将视野置于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中,吸收有利于大学发展的元素,展开与其他社会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对其他社会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选择吸收、学习借鉴。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大学的建设同步,也受到多种要素的制约,包括自身历史、所处地域、领导层视野、师资和生源等。但是,即便受到重重限制,大学必须保持住自身的发展理想和价值取向。例如,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保持有一定精英意识,在外部环境的市场化进程中保持学术品格,在推进校园硬件建设的进程中同步推进软件建设[9]。惟其如此,校园人才能立足当前、立足本地和面向未来,不分教师与学生,不分工作与求学,在未知世界面前保持一个学习的姿态,一个行进的姿态。

参考文献

[1]李延保,朱孔军,屈琼斐.大学文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内涵[J].高教探索,2007,(5).

[2]王宏宇.文化校园:一种新的校园文化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3]靳玉乐,黄黎明.教学回归生活的文化哲学探讨[J].教育研究,2007,(12).

[4]陈秀兰.走向师生自觉交往中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5]母小勇,靳艳芬,刘红.高等学校课程:回归和完善生命[J].教师教育研究,2007,(5).

[6]封钰.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原则[J].江苏高教,2008,(6).

[7]蔡峋.文化浸润与学生素质提升[J].中国教育学刊,2007,(6).

[8]衣俊卿.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凸显大学的文化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7,(2).

篇4:民族文化校园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校园;和谐校园;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228—02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是校园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1]。尽管近些年来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多成绩,但随着高校的扩招,德育教育无法深入到学生个人,在校学生和高校毕业生的“失德”,“非文化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有学者提出“必须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2] 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看似只是词序颠倒,事实上是一场校园建设理念的变革。校园文化是校园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文化校园是把文化的传承融入到校园运作的血液中,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学校各个层面和方面。

因为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巨大压力,现在的大学教育多数关注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和应试教育。然而,“教育的至高境界,不是纯然去传授一种知识,而是通过知识,使学生熏染一种情怀,一种面对世界的人生态度。”(韩军,2003)爱因斯坦曾说过,“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忘得掉的是具体的知识,是特别的技能,剩下的是人文素养,是文化的浸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从软硬件的角度来加深校园的文化内涵

文化校园的建设最重要的方面自然是文化的传承,观念的渗透,思想的影响,但也不要忽略环境的感染力。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从校训,标语,到教学楼树立的伟人雕塑和张贴的人物肖像,再到校园的建筑风格,一花一木都可以传达文化的气息。

二、从显隐性的角度来加深校园的文化内涵

张占一教授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我们不妨把大学里知识文化的传输看成是显性的,那么交际文化的传播就是隐性的。

1.从显性角度加深校园的文化内涵。若要从显性的角度来增加校园的文化内涵,就必须重视高校文化课的开展。我们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必修课的设置上,我们要重视加大文化课的比重。目前我们国家很多高校都取消了大学语文,笔者对此相当不解,同样都是语言课,何以大学英语是一门两年的必修课,而我们的母语——大学语文却不再重要?事实上,我国的升学体制决定了大学之前的教育更倾向于应试,学生很少有机会以欣赏的角度去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采。一旦大学都取消了语文课,学生便失去了接受文化熏陶的优良途径,实在可惜。同时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我认为,任课教师也因时刻牢记语言课注重的不仅是语法语音,更应该侧重在文化的传输上。而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我们进行的是跨文化活动,中西文化的对比应该是重要课题。另一方面,高校应多鼓励有文化底蕴的教师多开设选修课,如书法、汉服等传统文学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毕竟, 民族是才是世界的,尊重传统让我们更自信地面向未来。

2.从隐性角度加深校园的文化内涵。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气息和人格气质,从隐性的角度传播交际文化,高校首要注重宿舍文化建设。学生的校园生活有至少1/3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同时,宿舍包容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涉及到话题包括学习、师生、社团、同学关系、甚至爱情观等等。宿舍文化的复杂性直接决定了其重要性,健康的宿舍文化可以规劝学生走向正确导向,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等等,而恶劣的宿舍氛围也必将影响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构建健康的宿舍文化,高校不妨多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至理名言,引领学生去思考。孟子曾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此可见,宿舍同学相处时“和”的重要性。主张“无为、无欲、无争”的老子曾提出,“上善若水”。《中庸》里记载的“万物并遇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以及《周易》中“君子以厚德载物”都在指引众人人际相交可做到“和而不同”,即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又不会伤及他人自尊。

同时,文化校园倡导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除了一些常规的社团活动,高校不妨鼓励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如民俗风情节,将一个时期全国各地不同的民俗习惯汇集起来,即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也对其他各地风俗有了更好的了解。此外,我们悲哀地发现,在不少学生的头脑里,端午、清明、中秋只是一个多出来的假期,已不具特殊色彩。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如端午、清明、中秋、七夕等等,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去追寻被现代文明抛在脑后的传统美德和情操。一个不懂传统文明的大学生就是一个没有“根”的“读书人”,是“空心人”,他一味追赶时新的资讯,殊不知当新的资讯变成旧的,他已找不回自我。因此,普及中华传统文明刻不容缓,以时下备受重视的“环保”话题为例,其实这并非一个“时髦”的话题,而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就提出“人与自然”观点的延伸。

此外,文化校园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应言传身教,文化育人。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秉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真正做到“仁爱”关心入微。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不忘孔子“政者,正也”,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裁决。

综上所述,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需要高校调整办学观念,更需要在贯彻执行时,全方位地文化育人。

参考文献:

[1]王欣.当代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从“寝室英语”看和谐校园文化[J].科教文汇,2008,(8):54.

[2]衣俊卿.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2):1-2.

[3]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4]韩海燕.“文化校园”视角下的英语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9,(2):92-93.

[5]项仁才.刍议文化底蕴与和谐校园建设[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3):5.

[6]张萦.传承民族文化构建和谐校园[J].广西教育,2008,(4):25-33.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

——from campus culture to culture-oriented campus

WU Dan

(Engineering Colleg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1,China)

Abstract: Culture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advanced education, hence it is essential to cultivate campus culture. What’s more, the educ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should stretch into every facets of the college to construct culture-oriented campu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transferring cultural heritage, the paper tries to explore several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deepe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

篇5:校园文化 浅谈校园楼道文化建设

一、校园楼道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功能

校园楼道文化建设兼具文化建设和育人环境建设的两大功能,即“以文化人”的目的,同时也具有教育功能,我们要让校园楼道文化建设成为思想、精神、德育和文化的教育基地和前线。

校园楼道文化建设应展示学校的核心文化理念。包括校风、学风、校训、学校标识、名人字画、名人箴言等从而增强归属感、成就感,增强向心力、凝聚力,使学校的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校园楼道文化建设,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它们也是校园楼道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楼道文化建设更应该注意各年级、各班级和学校自身的优势、特长、两点,并生动呈现,从而增强全校教职员工、学生以及校友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

校园楼道文化建设,还应对学校的各种制度进行相应的文化成果展示。它们是校园楼道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各项管理、教育、服务的制度章程,各类导视、指引标牌,各种文明警示牌等

二、校园楼道文化建设的几大原则

育才育德,育人优先的原则。校园楼道文化建设的首先功能就是教育,要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

以师生为主体的原则。要树立共建共享的思想,要以人为本,从而让全体师生都能参与进来、融进来

协调和谐的原则:在布局上统一并形成健全的校园楼道文化建设体系,在色彩调性上统一,切记杂乱无章;在风格上要变化中统一,或统一中变化,避免不伦不类,不土不洋,不中不西。

全面建设,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原则。校园楼道文化建设要在全面的基础上,进行重点与主次区分,切忌平均主义;要注意内容与形式主次之分,要明白内容服务于形式;

篇6:民族文化校园

““““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校园发言稿

老师们、同学们: 我常常想起这样一句话“廉政是一把琴,可以弹奏一生的幸福;自律是一杯茶,可以品味一世的清香;正气是一支笔,可以写出终身的辉煌;清风是一首歌,可以唱出永恒的欢乐”。如果看到那一幅幅悬挂的格言警句、廉政漫画,那些格言掷地有声、发人深省,漫画诙谐幽默、令人捧腹。这些字幕、格言、漫画,时时刻刻地提醒着我们:廉政文化在学校深入发展,才能培养出一代良好的接班人。廉政文化实现了廉政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我们通过文化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廉政教育的内容入眼、入脑、入心,增强了我们对廉政教育的感性认识,从而在思想上、心灵上、意志上、行为上给我们以启迪、感召和力量。廉政文化这朵绽放的奇葩,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散发着醉人的芬芳,它犹如春风,时刻引导着每一位教师向着以廉为荣的方向迈进,它犹如春雨,时刻浇灌着宣化二中这盛开的廉洁之花!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当你收到1条廉政短信,你会做何感想呢?你的廉洁之心、为师之情、为生之情是不是会在收到短信的刹那间,得到了升华和提高?而这一切,正是我们创新廉政文化载体、增强廉政文化感染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廉政文化建设置身于教师、扎根于学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不断创新廉政文化载体,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推动着廉政文化建设向更高水平、更高档次迈进。“读书修德,以德律己”的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引导着广大教师读廉文、思廉政、修官德、养正气;“廉政爱心在学校”活动,使每一位教师在“办一件实事、做一件好事、解一件难事”的奉献中得到了廉政熏陶;“说廉事、写廉字、唱廉歌、跳廉舞”活动,鼓励着每位教师淡薄名利、信守平凡,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树廉政典型,剖析典型腐败案件”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广大教师廉洁从政的自律意识;“廉政座右铭”征集活动,让每位教师剖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及时清除了内心深处的不廉洁意识。廉政文化建设既有赖于团队的整体拉动,也离不开每个人作用的发挥。在这里,我真诚地期待着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挥洒起自己的豪情,发挥自己的才智,为我们提供寓教于理、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精品,以优秀的廉政文化,展示我们教师队伍良好形象,以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尊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廉政文化已成为我们宣化二中教师队伍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成为我校廉政文化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我们“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良好风尚的形成,它如春雨、如甘霖,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鼓舞着我们为“加快奔小康,建设新镇小”贡献我们的力量。

上一篇:党委书记关于乡经济情况调研报告下一篇:如何有效复习雅思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