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总结

2024-06-25

赣州市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总结(共6篇)

篇1:赣州市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总结

赣州市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总结

节约能源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赣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经贸委的关心、指导下,赣州经贸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省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重点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省经贸委环资处通知要求,现将2006年以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市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情况

(一)节能减排工作情况

1、明确工作目标,抓好政策导向。为逐步形成了全市较为完备的节能降耗指导和调控政策体系,在全市上下树立了既要快速发展,更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节约发展的政策导向,根据 “十一五” 国家、省节能减排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我市“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战略部署,“一条主线,六项重点”、建设“五个十百亿工程”的工作要求,坚持以提高能源总体利用效率为中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加快形成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行动、公众参与的节能工作格局,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工作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到“十一五”期末,全市万元GDP能耗(以2005年可比价计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平均年降低4%;其中,2007年降低5%以上,2008年再降低5%以上。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达到60%以上。

工作思路: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以节能减排项目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察,推进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充分提高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2、做好基础工作,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初步建立了能耗指标统计体系。经多次与市统计局等部门协商,初步建立了对各县(市、区)每季一次的能耗指标统计体系,为促进节能降耗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建立了节能目标责任制。在落实好列入省百户重点耗能企业的国兴集团等7户目标责任的同时,选择了崇义章源、赣州虔东实业(集团)等10户企业为市重点企业,签订 “十一五”节能目标责任书,明确企业节能目标与措施。三是建立了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状况报表制度。对7户省重点耗能企业和10户市重点耗能企业的每季度耗能状况均要求上报至市经贸委,其中省重点企业还必须上报省经贸委,及时跟综和了解企业的能耗动态。四是建立了节能信息工作制度。为做好节能信息报送工作,下发了《关于节能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赣市经贸资字[2007]191号),要求各县(市、区)经贸委、省市重点耗能企业指定专人负责,建立节能信息网络,及时通报工作信息,交流工作经验,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3、开展节能监察,扎实推进节能工作。一是认真贯彻实施《节约能源法》和《江西省实施<节约能源法>办法》,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工业企业节能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赣市经贸资字[2007]215号),组织各县(市、区)对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重点用能企业依法进行用能监察,了解企业用能情况,节能管理制度与措施、节能技术进步情况等。通过用能监察,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合理用能,依法节能的意识,有效促进了企业节能降耗的工作。三季度7户省能耗重点企业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下降7.5%。寻乌县根据企业耗能和资源利用情况,组建了由经贸局、环保局、水保局、安监局四家单位组成的联合执法队,负责对重点监管企业实施节能管理和监察工作。二是按照国办发明电[2007]19号文和赣府厅[2007]34号文件精神,认真开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专项清理工作,重点抓好“十一五”期间淘汰高污染、高耗能工业锅炉(窑炉)的专项工作。按照“七大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市质监局、市环保局下发了实施方案,明确今年淘汰12台锅炉(窑炉)的名单,并按规定及时上报省经贸委工作进展情况。到年底,全市可淘汰26台燃煤锅炉(窑炉),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目标任务。三是对群众投诉的节能减排案件认真处理。在市委、市政府通过赣州电视台、赣州人民广播电台开通的“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市长热线”中,我委接受、处理群众有关投诉8件。对每件投诉,我委都予以高度重视,与环保、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组成调查组,由委领导带队到现场认真调查处理,群众对处理结果的满意率达到100%。

4、抓好节能技改项目,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一是向省经贸委推荐了国兴集团、宝华山集团等余热发电项目,申报国家财政节能奖励项目,于都县华强新型建材公司申报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已列入省经贸委上报项目。二是加大淘汰落后用能设备力度。对一些属于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用能设备的企业,责令其尽快制定出详尽的淘汰计划,尽早淘汰。龙南县经贸委,督促江西源兴钢铁公司进行了两次在的技术技术改造,对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设备进行了更换,生产工艺进行了改造。

5、抓好节能监察队伍建设。一是与省节能中心在赣州举办了一期全市重点企业及重点耗能企业能管员培训班,有四十余户企业的62名工程技术人员参训并通过能管员资格考试,各县(市、区)经贸委的负责人也参加了学习。二是恢复能源监测站,筹建市节能监察中心。在我委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委党组抽调人员,恢复了能源监测站。目前正积极向市政府请示,组建市节能监察中心,争取财政资金支持,购置检测设备。并已到省节能中心、南昌市节能中心进行了前期考察。三是县(市、区)经贸委加强了队伍建设。大余、于都、宁都、崇义等县或成立了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导小组,或设立专职科室,指派专人具体负责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工作。

6、积极开展节能宣传活动。在“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通过在新闻媒体发布,在公众聚集场所、机关、企业张贴节能公约,引导和教育全社会增强节能意识,营造节约风尚。政府机关带头做好节能工作,日常办公做到力行节约。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18摄氏度,并责成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今年七月召开了全市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大会。这是我委多年以来首次召开的专业工作会议,参会规模突破百人,对全面宣传布署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1、加强指导与调度,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一是按照《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和省里的有关政策规定,认真组织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自1996年实施以来,我市已有江西宝华山集团宁都水泥有限公司、兴国赣兴水泥有限公司、江西国兴集团兴国水泥有限公司、于都华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认定,70户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享受了优惠政策。今年1-11月减免税收共计1338.03万元。二是督促企业填报资源综合利用情况报表、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情况报表等,定期了解掌握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并做到了调度面不断扩大,品种增多。

2、加强执法检查,规范报废车辆回收拆解市场。认真贯彻实施《赣州市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管理办法》,对全市报废汽车回收点进行了备案登记。牵头组织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对定南县的一非法回收拆解点进行执法检查,并在赣州电视台、赣南日报等新闻媒体上予以曝光,加强了管理,规范了市场。多次赴瑞金市,对其拆解点的不正当经营行为进行调查,并及时将调查情况上报省经贸委。到目前,今年已回收拆解报废机动车2923辆,比去年同期增加 3%。其中报废汽车906辆,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3、减少污染,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清洁生活审核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会同市环保局下达了全市2007年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计划,在各县(市、区)申报的基础上,安排江西华劲纸业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其中南康大澳公司、崇义章源钨制品公司还分别列入全省今年清洁生产审核企业。今年10月,龙南和利稀土冶炼有限公司通过了省环保局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崇义章源钨制品公司已向省经贸委提出了清洁生产审核申请报告。南康大澳公司的清洁生产也正积极开展中。

(三)墙材革新和散装水泥推广工作

1、以执法监察为着力点,墙材革新工作有新突破。近年来,我市加强了对墙材革新工作的领导,落实了专项基金征收政策,组织开展对贯彻实施《江西省促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进行了执法检查,加大了“禁实”力度,积极发展新型墙材产业,发展新墙材的环境大有改观,新墙材应用难问题得到缓解,墙材专项基金征收政策正在全面发挥调控作用。全市现有新墙材企业60余家,新墙材年生产能力达18亿标块,其中今年新上了34家,新增生产能力10亿标块;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新墙材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多孔砖、页岩多孔砖系列、蒸压灰砂多孔砖系列、煤矸石多孔砖系列、轻质隔墙板等多个品种。全市生产新墙材8亿标块,市中心城区新墙材应用比例达80%以上。绝大多数县县(市)都建立了自己的新墙材生产基地。全市征收墙材专项基金 2033 万元,其中市本级700 万元。全市有17个县(市)开展墙材专项基金征收,县(市)征收专项基金1300万元。到目前为止全市开展“禁实”,已累计关闭实心粘土砖厂120家。在全市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的做法得到了省墙办的充分肯定,在全省推广。

2、加大禁现力度,积极做好推散工作。贯彻实施《赣州市中心城区预拌混凝土管理办法》,在加大宣传的基础上,2007年对市城区内70多家房地产开发房建工地单位以及省定12个建筑节能重点项目进行了行政执法检查,要求他们承建工程项目依法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并多次到新墙材企业、预制件厂进行了执法检查,督促这些企业使用散装水泥。抓了重点工程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推广用,做好专项资金征收工作。经过努力,将搁置了3年的建设工程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重新列入了市政服务中心报建窗口,实行了一站式收费。目前,全市已有预拌混凝土搅拌站4个,预拌混凝土年生产能力达160万立方米,综合发散能力达200万吨。年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200万元,同比增长了150%;完成散装水泥供应116.81万吨,同比增长了10.14%,其中农村发散12万吨;生产预拌混凝土12.9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72.11%。

二、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典型案例

江西国兴实业集团是我市重点企业之一,目前拥有兴国水泥公司、东方红水泥公司、东方红于都旋窑水泥公司和赣州东方红水泥公司沙河厂、水东厂等5家全资子公司(5大水泥生产基地),注册资本近1亿元,至2006年底年水泥生产规模为160万吨,2008年3月于都东方红2#旋窑线建成投产后,年水泥生产能力将达280万吨。2006年企业资产总值4.3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8亿元,纳税总额2017万元。2004年至2006年公司累计生产水泥322.44万吨,比2001年至2003年增长3.44倍;实现销售收入6.91亿元,比2001年至2003年增长3.47倍;纳税总额5777.78万元,比2001年至2003年增长3.04倍。其中水泥产销规模名列全省前

四、赣州市第一,2005年至2007年公司连续三年被认定为江西企业100强。

为了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节能减排目标,国兴集团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成立了以集团总裁为组长的公司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组织《节约能源法》和《循环经济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和培训工作,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认识,形成集团上下节约能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合力,促进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形成。

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实行能源消耗与工资挂钩:各部门的工资都与能耗指标挂钩,提高和强化全员能源管理意识。

三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的工艺装备;2005年,一次性投入500万元左右对三台机立窑、生料烘干系统等安装了目前较为先进的新型长袋脉冲除尘器;投资300万元左右对东方红公司主要扬尘点均安装了大布袋除尘器或者高压静电除尘器,使公司的立窑水泥企业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量要求。2003年以来,筹资3亿元人民币首建赣南具备国内领先水平的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改变了赣南无旋窑水泥生产企业的历史。集团公司2#旋窑水泥生产线竣工投产后,年水泥生产能力将达28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占75%以上(即21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和江西省平均水平(63%)。

四是发挥行业吸纳废渣的优势,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贯彻落实《江西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等有关政策规定,在集团公司所属水泥厂生产中大量使用煤矸石、煤矸石达烧、锅炉炉渣、硫铁矿煅烧渣、炉底渣等工业固体废渣,每年的使用量达到了40万吨左右,据江西省放射卫生监督检测站和环保管理部门检测,没有产生二次污染,产品质量经省、市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规定要求。

五是积极实施余热余压利用等国家支持的节能项目。投资4000-5000万元,配套建设四台余热锅炉、一套7.5MW汽轮发电机组的纯低温余热电站。

六是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公司除在日常的生产组织中十分重视避峰填谷、节约用电外,每年投入各厂的环保和节能技改资金均在100-300万元左右,通过积极稳妥有效的技术改造、技术进步,降低了企业能源的消耗,同时改善了企业的生产环境状况。为了适应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投资30万元左右在旋窑水泥生产线建设污染源在线连续监测系统,自觉接受省、市、县环保部门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的全天候实时监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但当前全市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在省里发布的《2006年各设区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中,我市三项指标都上升,在全省的排名靠后。群众反映投诉企业对环境污染的数量大幅增加,环境污染成为群众投诉的热点。我市企业申报节能、环保、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项目的数量少,能批准、列入国家项目的更少。墙材革新和散装水泥工作进展不平衡,还存在空白县。

产生这些问题,既有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期,能耗呈提高趋势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一是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机制还不健全,难以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二是节能、节约资源的行政执法工作还刚起步,能源监测技术手段比较缺乏。三是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充分调动企业及全民的积极性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所在。四是我市工业基础薄弱,大中型企业较少,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对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发展趋势了解不足,申报的项目难以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与要求。同时,由于申报的程序繁杂、要求较严,加上项目设计、申报等费用,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我市的项目申报。

四、明年的工作打算

1、履行职责,切实把节能减排工作放在首位。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落实。

2、明确目标,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一是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完善单位GDP能耗公报制度,把节能降耗的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市县、企业和班组,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重点能耗企业要按照省节能办制定的《江西省“十一五”期间百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实施方案》提出的5项工作要求,逐项抓好贯彻落实。

二是加强重点能耗企业国兴集团等17户企业统计报表工作。加强对省、市重点耗能企业能耗情况的调度与跟踪,及时准确地报送能源消费统计报表,并建立资料数据库,推广企业网上直报。督促企业制定节能工作方案与措施,实现节能目标任务。

三是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充实人员、增加必要的设备,发挥市能源监测站的作用,开展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核工作,进行企业耗能设备选型审查,从源头上遏制高耗能、淘汰设备进入企业生产领域,着力推进工业行业企业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工作。

四是开展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审计和编制节能规划工作。按照有关规定,能源审计,每两年进行一次。我市列入了省百家重点耗能企业的7户企业,在2008年3月底前要完成第一次能源审计,并将能源审计报告和年度节能规划报市经贸委和省节能办组织审查。对10户市重点耗能企业,在2009年进行能源审计和编制节能规划工作。

五是组织实施《赣州市淘汰燃煤锅炉(窑炉)专项行动方案》,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依法淘汰燃煤锅炉(窑炉)。按时保质,完成工艺落后、效率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作。

六是发展和完善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推行能效标识管理、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节能信息传播等新机制。在工业园区,围绕废渣、废气、废水、余热余压综合利用,以及基础设施共享,开展能量系统优化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七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利用国家对节能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进行奖励、补贴的政策,充分调动企业作为项目建设主体的积极性,鼓励企业申报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技术改造项目,加大节能资金投入,大力推广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对列入省、市重点耗能企业都要求申报节能、或资源综合利用、或循环经济等技术改造项目,并组织实施。抓好宝华山集团、国兴集团余热发电项目组织报送工作,以此为突破口,熟悉程序,积累经验,进行推广。组织申报好2008年节能备选项目。

八是组织开展重点能耗企业用能监察活动,建立企业耗能设备选型制度,从源头上遏制高耗能、淘汰设备进入企业生产领域。抓好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领域和冶金、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节能管理和监察工作。要对全市重点用能单位调查进行疏理,了解企业能耗情况和节能措施,并建立电子档案。

九是积极加强节能监察队伍建设。做好市节能监察中心的组建工作;举办全市重点耗能企业能管员培训班,加强队伍建设。

3、积极引导,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一引导、扶持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落实国家扶持政策,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在全民创业中,引导企业和能人综合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变废为宝,实现效益和环境的统一。二认真做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认定工作。按照规定程序,做好认定工作。同时要根据政策,做好本地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申报工作。三着力抓好重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兴国宝华山集团、江西国兴集团、于都华强建材、赣州鼎强建材等6家列入了省百家重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要大力推广应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制定工作方案,抓好组织实施。水泥行业要把余热余压发电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口,抓紧抓好。

4、保护环境,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重点抓好清洁生产企业认定工作,通过清洁生产企业认定,树立一批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推动全市清洁生产工作。特别要注意发现本地清洁生产企业典型,并组织动员企业申报清洁生产企业。

5、规范经营秩序,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一要加强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监管。继续贯彻执行《赣州市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管理办法》,做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管理的协调组织工作,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促进全市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的规范有序、健康快速发展。二要继续做好废旧物资回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三要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秩序监管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现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认真落实国家废旧物资回收经营政策,大力培育骨干龙头企业,支持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开展废旧物资加工利用。切实解决再生资源业环境污染、偷盗销赃、逃避监管和无序竞争等问题,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健康发展。加强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调度与统计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帮助再生资源企业协调解决经营和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6、加大宣传,强化监察,推动墙材革新和推散工作上新台阶。一要加强对墙材革新和推散工作的考核。2008年,墙材革新和推散工作将纳入经贸工作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要做好墙材革新和推散的基础工作,消除专项基金征收和新墙材发展空白县。为交流经验、互相学习,2008年将召开一次全市新墙材推广应用现场会。二要强化行政执法工作。要以征收追缴专项基金、查处违规使用实心粘土砖以及擅自在现场搅拌混凝土为重点,坚决杜绝违规新建实心粘土砖厂、中心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行为,规范专项基金的征收,严格执行征收标准,不能随意减免。2008年将由市人大牵头,进行一次贯彻《条例》行政执法情况检查。三要规范专项基金管理。要规范的新墙材应用后专项基金返退办法,认真做好企业推广、应用新墙材的专项基金补贴、奖励工作,完善操作程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充分发挥专项基金在墙材革新工作中的调控引导作用。四要延伸新墙材产业链。根据国内外资讯和我市资源条件,有计划地压缩混凝土多孔砖的投入,要扩大废弃矿尾砂、石粉在新墙材中的应用、减少天然砂资源的消耗。在保护环境前提下,发展轻质、高强度的页岩空心多孔砖,鼓励实心砖企业进行“实”转“空”改造,以配合、满足各地城乡建设和建筑节能的需求。要加强空心多孔砖的建筑技术规程业务培训,提高新墙材产品建筑质量。五要做好推广散装水泥及预拌混凝土的宣传,抓好《赣州市中心城区预拌混凝土管理办法》和即将出台的《江西省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管理条例》的贯彻落实。进一步规范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生产与流通秩序,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产品良性竞争,提高产品质量及节能、环保功能。六要强化服务意识。要深入企业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认真做好已到期的新墙材企业产品资质重新认定和审查申报工作,加大宣传,积极为新墙材建筑应用搭桥铺路。要积极筹建市新墙材企业协会,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促进我市新墙材产业的发展。

篇2:赣州市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围绕加速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突出抓好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全面推行工业企业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加强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确保完成今年全省工业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四化两型”建设。

二、工作目标:全省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1年基础上各下降4.5%以上,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降低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

三、工作重点:重点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监测管理系统建设;积极推进“两型”企业示范建设;抓好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工作;推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和企业合同能源管理。

(一)狠抓企业节能降耗,促进节约发展

1、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强化企业节能主体责任,扎实推进500家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督促企业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加强能源统计分析,按要求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建立健全节能激励机制。指导企业认真分析能源消耗状况,编制节能规划,明确“十二五”及节能目标,围绕实现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

2、推进重点节能工程。把实施重点节能工程作为推进工业节能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工业燃煤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工业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组织开展全省工业锅炉(窑炉)在用情况普查,了解和掌握企业重点用能设备节能潜力。充分发挥节能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建立健全项目库,严格按照新修订的资金管理办法和节能奖励办法筛选项目,优先支持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改、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合同能源管理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强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情况的核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建立工业投资项目能评制度。出台《湖南省工业和通信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新建、改建、扩建、搬迁的工业和通信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重点加强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从源头上把好项目建设节能准入关。及时向社会推荐一批有一定技术实力的机构,为企业项目开展节能评估提供咨询服务。

4、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搭建节能服务公司与企业节能技改项目对接合作平台,适时组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供需对接,今年力争实施50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进一步加大节能先进技术推广力度。

5、推进企业能效对标达标。把加强企业能效对标达标作为一项常态化的重要工作,组织企业围绕提高能效水平,选择同行业能效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作为标杆,大力开展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督促企业结合实际,对照先进水平查找差距,挖 - 2 -

掘节能潜力,科学制定能效对标活动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探索建立能效“领跑者”制度,在重点行业中树立一批标杆企业,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6、加强节能监察。继续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把开展企业能耗限额标准和淘汰落后机电设备监督检查作为各级节能监察中心常态化的重点工作,制定节能监察计划,今年着重检查重点用能企业涉及的22项国家强制性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和11项地方标准执行情况、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淘汰情况,及时公布超标企业和仍在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机电设备企业名单。抓好企业整改工作,督促相关企业制定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的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能耗限额标准,按期淘汰落后机电设备。进一步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

(二)加强节能管理工作,推动信息化促进节能降耗

1、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日益成熟的现代信息技术,指导高耗能大型企业集成企业能源系统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控制、调度、平衡预测和管理能源等功能,降低重要能源介质放散,提高能源回收和梯级利用水平,建立多能源介质的协同平衡与优化利用的企业能源管理系统,以“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企业能源管理水平的提高。重点支持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有关行业企业向国家申报能源管理中心支持项目,继续抓好湘钢、涟钢、中盐株化、湖南宜化等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建设。

- 3 -

2、加快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监测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全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监测管理系统,协调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相关信息系统率先与重点用能企业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实现有效链接,分期分步实现对全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耗情况的实时监测分析,逐步实现企业能源计量数据在线监测、实时采集,努力提高全省工业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

3、落实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能源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分别举办全省工业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培训班、国家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培训班和全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监测管理系统培训班,不断提高企业能源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促进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的落实。

(三)加快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1、强化清洁生产审核。立足于从源头控制企业能耗增长和污染物排放,制定清洁生产审核计划,今年继续推进10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自愿性审核。各市州要搞好服务,加强组织协调,逐家落实跟踪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进展情况。

2、落实《湘江流域清洁生产实施方案》。以湘江流域工业污染防治为重点, 以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节能减排、打造湘江“东方莱茵河”为目标,认真实施《湘江流域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大力推进湘江流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清洁生产。

3、推动实施清洁生产项目。根据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提出的中高费方案,发挥省节能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加快清洁生产项目的实施。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组织筛选一 - 4 -

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申报国家相关专项资金支持,通过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全行业的清洁生产工作。

4、规范清洁生产咨询服务。适时向社会推荐第二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实施、评估验收等提供高效、专业化的技术支撑服务。加强清洁生产服务机构能力建设,组织相关机构有序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加强监督和指导,提高服务和质量。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清洁生产专业技术队伍,推进全省企业清洁生产工作。

5、推行清洁生产审核标识制度。依据《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办法》规定,制订《湖南省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标识制度管理办法》,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完成实施清洁生产方案的企业进行评估验收,对验收合格的企业实行标识管理。

6、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着重在高耗能行业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适时召开现场会,通过示范带动,提高全行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

(四)大力发展企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1、促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围绕促进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发展,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循环经济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推广应用,促进企业上下游物料的对接和梯度利用,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链和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总结推广循环经济试点经验,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重点

- 5 -

行业循环经济发展。

2、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发展。抓好列入国家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的单位落实试点方案,对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企业和园区重大项目予以优先支持。适时召开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再制造试点经验,促进全省再制造技术和再制造产业发展。

3、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着力推进工业三废特别是电石渣、矿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水泥旋窑焚烧处理建筑及生活垃圾试点,培育一批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加强矿山尾矿、农作物秸秆等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4、推进“两型”企业示范建设。按照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要求及试点企业名单(第一批)的通知》要求,抓好“两型”企业创建工作,指导和督促湘钢、株冶、泰格林纸3家列入国家第一批试点的企业加快实施试点方案。研究制定“两型”企业建设标准,培育一批“两型”示范企业,积极推进“两型”工业发展。

5、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严格执行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工艺)认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坚持政策激励原则,继续发挥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作用,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现有各项优惠政策,调动广大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积极性。

篇3:宿州市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一) 积极开展法规宣传教育, 增强资源综合利用意识

围绕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法》、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 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举办2期培训班, 培训专业管理人员1 200多人。

(二) 积极扶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优化资源综合利用结构

一是积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生产工艺上着手改造, 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 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 从根本上达到节能降耗, 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目的。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通过典型引路, 带动整个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加快农作物秸秆、果树枝条和林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资源化重点工作建设。推进砀山县秸秆发电项目、金园富民食用菌种植、盛达林业和凤凰工贸细木工板加工等项目建设。安徽天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农产品副产物麸皮、米糠提取植酸再利用项目, 年加工处理农产品废弃物麸皮、为糠14400吨。

三是加大水果加工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近年来, 宿州市的水果加工火速发展迅猛, 已成为主导产业之一, 水果加工后的果渣, 有丰富的可溶性营养物质源。果渣深加工项目的实施, 不仅对资源进行了综合再利用, 而且改善了环境卫生, 即取得经济效益又获得了社会效益。

(三) 建立资源综合利用新机制, 调动广大企业的积极性

篇4:宿州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分析

关键词 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对策建议;安徽省宿州市

中图分类号:S3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宿州市是安徽省农业大市,也是秸秆产量大户。每年产生秸秆在7 000万t以上,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种植为主,夏季全市种植小麦面积45.33万hm2以上,秋季全市玉米种植面积28.67万hm2以上,大豆种植面积14.67万hm2以上。

1 秸稈禁烧基本情况

近年来,宿州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每年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搞禁烧,实行“五级联包”,即,市级领导包县区、县区领导包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干部包村、村组负责人包地块、党员联户的“五联包”和市直部门联系乡镇的立体责任网络。但每年仍然有多处火点出现,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禁烧和综合利用问题。我们认为主要靠行政手段来推动的,没有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的自觉行动,禁烧所取得的成果非常脆弱,稍有松懈,乱烧乱抛现象就会反弹,没有从农艺农机技术上方面下功夫研究解决[1]。

2 宿州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主要现状

根据安徽省大气办2014年发布的火点卫星监控数据,去年夏收期间,宿州市共出现35个火点(其中卫星通报火点17个,省环保厅巡查发现火点18个),秋季仅出现1个火点;2015年夏收期间,截至6月15日,全市共出现19个火点,形势好于2014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未出现因焚烧秸秆造成能见度降低而引发的交通事故,赢得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好评,国内主要媒体也对宿州市综禁工作进行了报道。但宿州市综禁工作主要靠政府行政手段干预,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换来的成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禁烧和综合利用问题,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火点总数仍处高位,禁烧成效好于周边地市,但仍未达到“全面禁烧,实现零火点”要求,究其原因老百姓传统耕作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农艺农机技术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二是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率偏低,秸秆产业化利用途径比较窄,秸秆发电利用率仅为10%左右,其他利用方式还不能成规模地消耗多余秸秆;三是农艺农机水平有待于提高,去年午季,宿州市发生老旧机械自燃100多台,大马力农机数量严重不足,制约了收割和播种进度,产生了群众抢收抢种矛盾;四是秸秆收储、运输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3 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对策建议

3.1 要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提高秸秆直接利用率,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来推进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2]。一是严格农机作业管理。要根据农机装备水平、种植模式和农机农艺融合程度,加强农机组织管理,确定收割播种方式,提高农机作业效率;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农业、农机部门要加强农业生产和农机使用技术指导,大力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成熟技术,通过新农艺、新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加快农作物收割进度,抢墒抢时,加快耕种进度和播种质量。基层农机农艺人员要深入一线,加强技术指导,积极推广高温堆肥新技术、新方法,并着力解决好成本问题。同时,夏收期间气象部门要加强天气监测预警,农机部门要制定农机调配应急预案,随时调度收割播种,及时组织人力、物力做好秸秆离田、粉碎灭茬工作,及时化解禁烧与抢收抢种矛盾。

3.2 要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渠道

秸秆粉碎还田是当前利用的主要途径,要加强技术指导,通过开展试验示范和农机农艺融合攻关,完善秸秆还田技术,切实提高秸秆还田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推广大型动力机械和专业机械,切实提高秸秆的过腹还田水平。一是加快秸秆电厂建设进度,大力提高秸秆利用比例。每个县至少建一个秸秆发电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实力雄厚、管理规范、业绩突出的秸秆发电企业投资建厂;二是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农作物秸秆收储和综合利用,逐步形成以秸秆直接还田为主,秸秆电厂发电利用为辅,秸秆青储饲用、堆沤、载培食用菌、成型生物质燃料为补充的多渠道秸秆综合利用格局。

3.3 要加大资金奖补力度

为发挥资金杠杆作用,省市县各级政府要拿出一定资金实施以奖代补,重点对农机的升级换代进行精准补贴,鼓励购置大型复合机具,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打捆、灭茬等新型农业机械力,争用2~3 a时间,使全市农机水平有质的提升。同时,对秸秆发电、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归集收储体系建设进行资金倾斜;向秸秆综合利用的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3]。

3.4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加强对新型农机、农技、农艺推广以及焚烧所带来的危害进行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和网络等媒体作用,营造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大容量的秸秆综禁宣传攻势。在宣传方式上,采取新闻媒体舆论宣传、印发致农民和农机手一封信、发送手机短信、编发简报等手段的同时,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出动宣传车等,把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 结语

综上所述,禁烧是治标之举,利用是治本之策,我们必须抓好秸秆综合利用,真正解决秸秆出路问题,才能减轻禁烧压力。首先,要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宣传教育和引导,告之广大农民朋友,秸秆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可以通过发电、气化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利用,直接还田有蓄水、保墒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减少水土流失、增产增收的功效。其次,要充分利用法律、经济等手段,疏堵结合,因地制宜,制定相关优惠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民朋友实施秸秆综合利用,从源头控制焚烧秸秆现象的发生。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操作方便、长期效果好的综合利用方法,拓展各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途径,积极开展秸秆肥料化、能源化、工业化、饲料化等的利用,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和层次,才能实现变废为宝。最后,要紧紧围绕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长效机制,综合使用农机购置补贴和补贴专项资金,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针对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中的瓶颈环节,加快农业机械更新换代,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因地制宜地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同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农民群众应用新农机装备、新农艺措施开展耕种收各项生产活动,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使新型农机农艺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汤新明,如皋.堵疏并举强推秸秆禁烧[J].农村工作通讯,2010(13).

[2]宋剑峰.浅谈农村秸秆禁烧的对策措施[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4).

[3]陈玉章,李允杰.大力运用农业机械推动秸秆禁烧工作[J].农业机械,2012(20).

篇5:赣州市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总结

《2010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点》

2010-03-29 来源: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2010年3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印发《2010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点》的通知。通知全文如下:

关于印发《2010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点》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10]18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有关中央企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业和通信业节能减排工作,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我部研究提出了《2010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点》。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和本单位实际认真执行。

二O一O年三月十八日

2010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点

2010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突出抓好节能降耗,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力争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5个百分点,完成淘汰落后产能计划任务,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努力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狠抓工业节能降耗,促进节约发展

(一)深入推进能效对标达标。以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四个行业为突破口,深化推进粗钢、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合成氨、烧碱、纯碱、电石生产企业能效对标达标。组织相关协会分行业按不同生产规模公布标杆指标,树立标杆企业;组织召开达标企业现场会,总结推广标杆企业的先进经验。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对本地区四个行业相关企业达标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制订目标并认真贯彻落实。

(二)加快建设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制度。上半年发布《关于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制度建设的通知》,部署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制度建设相关工作。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按照《节约能源法》要求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建立节约用电、节约用气、节约用煤等能源节约管理制度,规范企业能源管理。发布《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培训大纲》,组织地方和中介机构开展重

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岗位培训。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制度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和服务;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培训工作,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水平。

(三)切实加强行业分类指导。第一季度发布《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和《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上半年发布《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各地工业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要加强钢铁、水泥行业及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区、本企业实际,制订具体落实方案,切实抓好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技术推广、技术改造等具体工作,确保分行业、分领域节能减排取得实效。

(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通知》,4月底前将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分解下达到各省市,并公布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的约束作用,制订和完善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和落后产能界定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尽快修订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切实抓好落后产能淘汰工作的督促检查,对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下半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力度,加强对落后产能企业淘汰工作的督促检查,按季度报告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执行进度情况。

(五)积极推进工业节能技术进步。组织编制和发布第二批《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电子信息应用技术导向目录》、《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和《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推荐车型目录》。组织召开节能技术现场交流会和“两化”融合促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推进会议,总结推广行业节能先进经验,并将信息化促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典型企业和典型项目,纳入国家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继续按照《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推进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编制并发布化工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支持上述行业重点企业实施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充分利用中央预算内技术改造资金支持一批重点节能技术推广技术改造项目。

(六)探索推进节能新机制。制定并发布《创建国家工业、通信业节能自愿协议示范企业管理办法》,在总结与中国移动签订节能自愿协议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广节能自愿协议模式,推动与非重点用能行业中央企业集团签订节能自愿协议。继续推进工业电力需求侧管理,研究制定《加强工业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指导意见》。继续研究和探索推进针对中小型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节能新机制推广工作。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快推进本地区节能自愿协议试点,及时总结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等节能新机制相关经验和成功做法。

(七)加强工业节能管理法规制度建设。制定并发布《工业节能管理办法》,指导工业节能管理工作。制定并发布《关于加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组织编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评价导则》,加强对各地区工业领域能评工作的指导,积极推动能评制度建立和实施,对新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严格把住准入关。召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经验交流会,交流各地推进能评工作的成功做法。

(八)积极推进工业节水和节材代木。以工业节水和节材代木为重点,推动工业节约

降耗工作有效开展。积极开展工业节水工作思路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上半年发布《重点行业用水指导指标(第一批)》,明确钢铁、纺织、造纸、石化等重点行业现有企业用水先进指标、用水限定指标和新建企业(项目)用水准入指标,指导各行业加强用水管理,实施节水技术改造。积极落实《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工作方案》,组织有关地区推荐和选择一批机电产品节材代木包装的生产、使用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试点及示范,制订节材代木包装相关标准,开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加大节材代木技术改造力度。

二、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切实加强减排治污

(九)开展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示范。一季度印发聚氯乙烯等17个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指导各地工业主管部门和有关中央企业按照要求组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继续开展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建设,发布2010年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支持领域和项目指南,各地工业主管部门按要求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切实加强2009年示范项目进展情况、实施效果的跟踪督促。

(十)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加大协调力度,争取上半年发布实施《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导则》和《工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编制通则》。完成钢铁、焦化等9个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启动铬盐、聚氯乙烯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修订工作。编制钢铁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培训教材,指导地方工业主管部门和重点中央企业加大对工业企业特别是涉重金属行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培训力度。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关于报送工业和通信业清洁生产工作情况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09〕224号)要求,于3月底前报送上年清洁生产工作情况。

(十一)推进重点行业污染防治。组织有关行业协会编制铅酸蓄电池行业污染防治方案和废旧铅酸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准入条件。发布和组织实施《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汞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地方工业主管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抓好组织落实,确保方案目标的实现。落实《钢铁企业烧结脱硫实施方案》,组织有关咨询评估机构开展钢铁行业烧结脱硫工业技术后评估工作,引导钢铁企业选择先进适用的脱硫技术。

(十二)继续加强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推进《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立法工作,修订《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调整办法适用范围和规范内容。继续开展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重点管理目录制定工作,推进第一批目录的发布和启动第二批目录调研和制订。会同国家认监委发布实施意见,积极推动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国推自愿性认证,推动企业开展电子信息产品中有害物质替代与减量化。做好贯彻实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配套制度建设工作。

三、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十三)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组织各地工业主管部门筛选一批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技术,发布《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推广技术(第一批)》,树立一批工业循环经济典型示范,充分发挥技术示范工程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指导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建设,组织各地工业主管部门树立一批循环经济园区先进典型,引导推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组织召开甘肃金川等循环经济现场经验交流会,引导重点行业

和地区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十四)抓好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组织召开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工作交流和实施方案编制培训会,指导第一批35家试点单位认真完成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指导推进有关地区加强再制造产业发展。组织有关咨询机构对35家试点单位试点实施方案实施审查和批复,会同有关地区工业主管部门积极推进试点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积极推动试点工作开展。实施再制造示范工程技术改造专项,引导试点单位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尽快形成批量化产品再制造能力和产业规模。研究支持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

(十五)加强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完成《尾矿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起草和发布工作;上半年发布《金属尾矿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和金属尾矿综合利用先进成熟技术目录,召开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现场交流会,支持有关行业协会建立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年底前出台《赤泥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及《碱渣综合利用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培育建设十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选择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等行业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十六)大力推进资源再生产业发展。发布和组织实施《再生有色金属利用专项规划》,制定再生有色金属行业准入条件,研究建立准入制度,组织各地工业主管部门开展国家重点支持的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规模化利用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再生有色金属利用行业发展。制定鼓励、支持和引导废钢铁、废橡胶、废弃电子电气产品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技术政策。发布《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指导意见》。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开展典型企业先进经验交流。

四、加强“两型”工业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十七)积极推进“两型”工业发展。把“两型”企业创建试点作为推进“两型”工业发展的工作载体,制定并组织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方案,选择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两型”企业创建试点,研究提出重点行业“两型”示范企业建设标准,开展分行业“两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和政策研究,组织制定“两型”企业监督、评价和考核办法,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模式,组织各地区工业主管部门加快“两型”工业建设步伐,积极推进“两型”工业发展。

(十八)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组织各地区工业主管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加强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有关措施的研究,制定重点节能环保技术推广专项规划、节能环保设备推荐目录,启动重大节能环保装备首台套应用示范工程,加强对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加快研发和推广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推动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环保设备租赁、项目融资、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组织开展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引导节能环保产业积聚发展。

(十九)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要求,深入研究分析工业应对气候变化形势和工作重点,提出总体思路和重点措施,引导各地区工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传统工业低碳化改造,为履行国家承诺作贡献。加强重点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摸清行业现状,提出工业领域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应对策略,发布工业领域

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组织开展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试点,探索低碳工业发展思路。

(二十)切实做好“十二五”工业节能环保规划思路研究和编制工作。按照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加强组织,深入研究,科学论证,完成“十二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规划思路研究。突出抓好“十二五”全国工业节能、资源综合利用、重金属污染防治等三方面专项规划研究和制定。组织各地区工业主管部门认真做好“十二五”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五、加强形势分析,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

(二十一)健全信息交流和发布制度。进一步畅通工业节能减排信息渠道,建立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信息交流平台。健全能源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监测统计指标体系,建立节能减排信息监测制度,充分利用行业和地方的信息资源,推动建立信息监测体系,稳步推进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基础工作。

(二十二)加强工业节能减排形势分析。建立工业节能减排形势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加强对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重点用能行业和企业能源消耗、用电以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情况的监测分析。组织各地工业主管部门按季度开展本地区工业节能减排形势分析,定期召开工业节能减排工作通气会。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及时上报有关工作情况及节能减排新形势、新进展。

(二十三)加强工业节能减排宣传。组织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有关活动,举办中国绿色工业发展论坛,广泛开展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宣传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成效。研究建立工业节能表彰奖励制度,针对“十一五”工业节能减排取得的优异成绩,结合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对标及各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对业绩好、贡献大的地区、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指导

(二十四)加强组织协调和指导。加强对各地区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工业主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以及相关组织间的沟通协调。各级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快理顺工作关系,创新工作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充分发挥有关各方的积极性,加强业务交流和协作配合,切实抓好本地区工业和通信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工作,开创节能减排工作新局面。

(二十五)充分发挥有关支撑机构作用。建立健全委托服务、购买服务、信息交流等制度,依靠和支持协会加强行业管理基础性工作,会同协会共同开拓行业节能环保工作,不断提升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和支撑作用。切实加强冶金、建材、机械等工业领域研究设计院所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支撑。加强各地工业节能监察能力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职责,做到职能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监管到位。各地区工业主管部门要组织节能监察中心、节能服务中心等机构,加强对工业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的监督管理以及对企业执行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情况的专项督察。

(二十六)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有关国际机构和组织的合作,借鉴国外

篇6:赣州市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总结

(2007年1月)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强化节能降耗、推进循环经济、规范清洁生产、落实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四个重点环节,以重点项目为载体,有效推进了经济向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的转变。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一)综合目标完成情况。全市单位GDP能耗和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基本完成年度压降目标%。

(二)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5项主要工作目标:一是完成监测重点用能单位(企业)117家,(目标100家);二是淘汰落后用能设备339台(套),(年初目标280台);三是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590万吨,实现产值42.86亿元,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四是完成15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目标135家);五是完成重点节能改造项目21项,总投资28亿元。

二、重点工作情况

一是加大了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的规划导向力度。到9月底,编制完成并通过市政府批准了《无锡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无锡市节约能源“十一五”规划》以及发展环保产业、推广建筑节能和散装水泥等专项规划;同时还编制了《无锡工业能效指南》、《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指南》等指导资料,引导企业走低能耗、低物耗、无污染的新型发展道路;同时还在7月26日在全省率先进行GDP能耗公布,首次对二市七(县)区2005年度和今年上半年的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进行了公布。

二是加大了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力度。重点加强对全市471家重点耗能企业的用能跟踪管理,进一步完善计量手段和严格考核制度。特别是对我市列入全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9家重点耗能企业加强了节能监测监察和目标考核,规范了这9家企业的能源统计和能源审计行为。推进了一批重点节能项目的实施,研究制订了《无锡市产业合理用能评估审核暂行办法》。

三是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正式成立了以谈学明副市任组长、市相关部门参加的无锡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22项循环经济发展目标、15个试点园区、50家试点企业和一批重点项目;组织20多家企业参加了“中国国际循环经济博览会”;全面部署15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50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循环经济项目库,在今年江苏省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项目中,我市的烟气生物脱硫项目、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窨井盖项目、高炉转炉煤气回收节能项目、生物柴油研发制造项目、废弃薄膜回收循环利用项目、气体分离改造利用项目等6个循环经济项目获得省财政和省经贸委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扶持。

四是规范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组织专家对列入今年计划的135家清洁生产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业务培训”;对各地区企业清洁生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检查,进一步规范了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审核程序;严格规范了对清洁生产中介机构的管理,明确了中介机构的收费标准和服务内容;全市各市(县)、区共计从企业排污费中提取49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奖励企业清洁生产,其中市区提取110万元扶持奖励了21家清洁生产成效显著的企业。

五是稳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一是拓宽资源综合利用新领域,我市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已从传统的建材产品,发展到目前涉及电力、建材、化工、环保、机械等5个行业,综合利用废弃物从粉煤灰、煤矸石、炉底渣等传统废渣,到目前利用次小薪材、废水、废气、煤泥、生活垃圾、聚苯乙稀、电厂高炉煤气等10个领域的废弃物。二是会同市国税、财政组织好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认定和年检,确保市(县)、区级年审面100%,市级抽检率20%以上;三是确保各项资源综合利用政策落实到位,全年为企业落实减免税2亿元以上。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一篇:五项活动十件实事活动方案下一篇:工业经济运行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