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自救知识讲稿

2024-04-28

防震自救知识讲稿(共8篇)

篇1:防震自救知识讲稿

“防震自救知识”演讲稿

各位同学:

大家好!

5月12日国家“防灾减灾日”。5.12汶川地震、4.20雅安地震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灾难给我们带来的强烈震撼,迫使我们密切要关注地震。在这里,我想与大家一起探讨地震问题,了解关于地震的知识:

一、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二、地震的成因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三、地震的类型

天然地震一般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等。

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汶川地震就属于此类地震。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3.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4.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四、地震中的自救

【一】紧急避险 :

1、紧急避险的重要性。经验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从人们发现地光、地声,感觉有震动,到房屋破坏、倒塌,形成灾害,有十几秒,最多三十几秒的时间。这段极短的时间叫预警时间。人们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事先有一些准备,又能临震保持头脑清醒,就可能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成功地避震脱险。

2、逃生原则。破坏性地震突然发生时,采取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的方法是应急避险的好办法。为什么地震瞬间不宜夺路而逃呢?这是因为:其一是现在居民多住楼房,根本来不及跑到楼外;其

二、、是地震时人们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可能性最大;其三是地震时房屋剧烈摇晃,造成门窗变形,很可能打不开门窗而失去求生的时间;其次是大地震时,人们在房中被摇晃甚至抛甩,站立和跑动都十分困难。地震时还应注意不要顾此失彼。短暂的时间内首先要设法保全自己;只有自己能脱险,才可能去抢救亲人或别的心爱的东西。

3、因地制宜,就近避震。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以更低的姿势躲到坚实的家具旁边,如写字台、结实的床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整体性好的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以很低的姿势蹲到各自的课桌旁边。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如果你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行李掉下来伤人。座位上面朝行李方向的人,可用胳膊靠在前排椅子上护住头面部;背向行李方向的人可用双手护住后脑,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地震后,迅速下车向开阔地转移。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4、正确应付地震时的特殊危险。当遇到燃气泄漏时,可用湿毛巾或湿衣服捂住口、鼻、不可使用明火,不要开关电器,注意防止金属物体之间的撞击。当遇到火灾时,要趴在地下,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逆风匍匐转移到安全地带。当遇到有毒气体泄漏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按逆风方向跑到上风地带。

【二】大震后自救与互救

1、自救互救意义重大。自救和互救是大地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基本救助形式。震时被压埋的人员绝大多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在抢救生命的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耽误的时间越短,人们生存的希望就越大。因此应当不等不靠,尽早尽快地开展自救互救。

2、自救原则。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妥善保护好自己,积极实施自救。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寻找和开避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计划着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不远处的有人时,再呼救。

3、地震自救的四大法宝:大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旁边,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人多先找藏身处;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伏身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旁边,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远离危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埋压在废墟下时,至关重要的是不能在精神上发生崩溃,要有勇气和毅力。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是自救过程中创造奇迹的强大动力。被埋压后,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设法爬出去,无法爬出去时,不要大声呼喊,当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叫,或敲击出声,向外界传信息求救。无力脱险时,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寻找食物和水,并计划使用,乐观等待。

同学们,遭遇地震时不要怕,更不要慌,因为大震跑不了,小震不用跑。只要我们时刻警惕,沉着冷静,按照了解的知识来保护自己,就一定能战胜灾难。

祝大家平安!谢谢!

2014年4月15日

篇2:防震自救知识讲稿

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级大地震使人们感受了地震的威力和生命的珍贵,加之近期余震不断,普及地震知识、防震减灾成了人们街头巷议的话题。

一、防震减灾常识

(一)家庭避震秘笈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办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对策。

1.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底下就可以。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2.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3.做好自我保护。首先要镇静,顺手拿上沙发垫、包或衣服顶在头部,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二)高楼避震三大策略

专家建议,地震时身处高楼之中,居民应该有意识地掌握一些科学适用的避震策略。

策略一: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因此专家告诫,室内避震条件好的,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去。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居民楼房应具有抵御烈度为8度的地震破坏的能力。专家建议,地震发生时不要惊慌,首先打开房门,如果正在做饭要关闭煤气、液化气、天然气,关闭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特别要牢记的是,不要滞留在床上;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若地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时要抱头蹲下。另外,要立即灭火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情。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关重要。住楼房避震,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躲避。最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在暖气旁较安全,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动时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气管道通气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员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更重要的一点是,被困人员可采用击打暖气管道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而暖气靠外墙的位置有利于最快获得救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躲在厨房、卫生间这样的小开间时,尽量离炉具、煤气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远些。若厨房、卫生间处在建筑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断墙为薄板墙时,就不要把它选择为最佳避震场所。此外,不要钻进柜子或箱子里,因为人一旦钻进去后便立刻丧失机动性,视野受阻,四肢被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躺卧的姿势也不好,人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击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难机动变位。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这是确保在都市震灾中获得他人及时救助的重要原则。不要靠近煤气灶、煤气管道和家用电器;不要选择建筑物的内侧位置,尽量靠近外墙,但不可躲在窗户下面;尽量靠近水源处,一旦被困,要设法与外界联系,除用手机联系外,可敲击管道和暖气片,也可打开手电筒。

(三)地震时在街上户外行走避震

地震发生时,在户外的人相对比较安全,但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四)在商店遇震应急避震

在商场等空间大的地方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物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二、震后如何自救互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地震发生之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

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窒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篇3:防震自救知识讲稿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意外伤害,自救互救

近几年来, 根据一些意外伤害事故的报道, 在校大学生为意外伤害事故的多发人群。随着现代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 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 而且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对意外伤害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的认识程度较浅。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若能在生命急救的“白金时间”内急救, 则可以减少伤亡, 将伤害降到最低。因此为了掌握在校大学生对意外伤害事故自救互救知识的了解程度, 我们于2013年5~7月, 对江苏大学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镇江市江苏大学1-4年级本科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 抽取医药类专业和非医药类专业的600名大学生作为样本。

1.2 方法

自行设计关于在校大学生对常见意外伤害自救互救知识掌握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将年级、性别、专业等区分开, 并涵盖了对自救互救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获取途径等。采用匿名答卷的方式, 现场发放问卷填写并收回, 共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有效问卷590份, 回收率为98.3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以百分数计数。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590名本科在校大学生年龄18-22岁;其中女435人, 占73.73%, 男155人, 占26.27%;医药类专业170人, 占28.81%, 非医药类专业420人, 占71.19%;大一年级128人, 占21.69%, 大二年级452人, 占76.61%, 大三年级7人, 占1.19%, 大四年级3人, 占0.51%。

2.2 自救互救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

2.2.1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意外伤害自救互救知识的掌握

因学校仅开设校选修课, 所以低年级 (大一、大二) 选修了该课程的学生掌握意外伤害事故自救互救知识的比重较大, 高年级 (大三、大四) 所占比重较小。 (详见表1和表2)

2.2.2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意外伤害自救互救知识的掌握

已掌握意外伤害自救互救知识的男女比例相差较大, 并且女生的掌握情况高于男生。 (详见表3)

2.2.3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意外伤害自救互救知识的掌握

因该课题涉及医药类领域, 医药类专业学生要统一学习与该课题的有关专业课程, 因此选修该课程的医药类专业学生较少;非医药类专业学生很少接触此类课程, 因此选修该课程的非医药类专业学生较多。 (详见表4)

3 讨论

近几年来, 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 并且各大高校为频发地区, 在校大学生为多发人群。但由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于意外伤害自救互救知识的认识程度较浅以及对自救互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自身缺乏对意外伤害事故自救互救的意识以及技能, 不能在急救的“白金时间”内采取正确的自救互救措施, 失去最宝贵的抢救生命的机会。若能在生命急救的“白金时间”内进行自救互救, 则可以减少伤亡, 将伤害降到最低。因此, 我们要学习一些有关意外伤害自救互救的知识, 并且全面普及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在校大学生对意外伤害事故自救互救知识的认知程度较浅,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在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家长对其呵护备至, 因此很少有意外伤害事故发生, 独立自主的能力较差, 缺少对多发意外伤害事故自救互救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因此需要全面普及意外伤害自救互救知识来降低伤害, 让在校大学生在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下学习生活。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普及一些关于意外伤害事故自救互救的知识, 在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时, 能沉着冷静的应对并且采取正确及时的急救措施。研究显示, 女生的自救互救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男生, 医药类专业和非医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意外伤害自救互救的掌握有所差别。因此, 在进行意外伤害自救互救知识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有所区别, 有针对性地拓展他们的知识, 提高他们的技能。

参考文献

[1]吕旺盛, 张克明, 林冰, 刘婷婕, 刘亚东, 王一芬.大学生意外伤害自救与互救能力的评估[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5:1269-1271.

[2]苏红.关于普及应急救护知识的调研与思考[J].唯实 (现代管理) , 2012, 09:50-51.

[3]汤春菊.强化护生救护知识和技能的实践与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13:101.

[4]陈建华, 刘有为, 程瑞玲, 等.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性培训方法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05 (14) :2785-2786.

[5]彭迎春, 李玉娟, 刘兰秋, 关丽征, 王亚东, 梁万年.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培训现状与需求调查[J].卫生软科学, 2008, 06:449-451.

篇4:学点自救知识

然而光有在险境中求生的欲望和本能的自救是不行的,无数悲惨的事件所酿成的惨不忍睹的悲剧;无数绝路却逢生的人间悲喜剧,不可争议地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话题:要绝路逢生,必须学点科普知识。

对于触电者的救护,人们大抵明白了八九,但仍有人目睹亲朋好友触电时,情急之中失智,用手去拉,结果双双身亡;一对安徽巢湖地区的渔民,在妻子不慎落水后,丈夫只要将长长的撑杆伸向妻子,妻子就很可能获救,但他却跳入水中,冰冷的湖水,加之他不识水性,结果夫妻共赴黄泉;有人不慎落入薄冰之中,救险者奋不顾身地冲向冰洞处救人,但他却忘了应匍匐前进,以减少冰层的承重力,还不应忘了自己的腰间要系绳子或其他保护措施;当人们遭遇险情,在仅有一个逃生出口时,大家共争一门,互不相让,很可能人被卡住,一个也逃生不得。

有一架飞机在遇险紧急迫降后,乘客蜂拥至舱门逃生。这时,乘务员小姐大声呼道:"哪位乘客和我共同维持秩序?"一位男乘客应声勇敢地站了出来。结果乘客全部逃生。先逃者生,后逃者可能死,这样的男乘客和这样的乘务员小姐堪称英雄!我们并非完全生存在阳光明媚的季节里,现代科技手段也不可能完全预测到人们可能突遇的灾难。

1999年的世界可谓地震灾情频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地震虽不能完全预测,但人们却可靠自身的努力避免或减少可能发生的伤害,例如,能否在管道颇多(支撑点多,不易倒塌)的卫生间或厕所里备上生存必需的食品、水,以防不测;水火无情,居住在高层建筑里的人们,当火情突发,烈火封门时,人们会奔向凉台设法逃生,这时,多么希望人们不会发出这样的仰天长叹:为什么凉台上不备上一根绳索!人的求生既不能靠迷信和侥幸,也不能单纯靠勇敢和激情,最近发生的两起恶性事件告诉了人们一个不争的事实:科普知识能救命。

去年11月24日发生在山东沿海的"大舜"号轮船沉没事件,截止12月5日,仅打捞上来的尸体就有244具。但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竟有大难不死的人!这位死里逃生的人说,她根本不会游泳,但在遇难之前,她正巧看了一部介绍如何在水中自救的电视片。当她落入水中时,她使劲捏住自己的鼻子,不让海水呛着自己。后来,她干脆将两个手指插入鼻孔中,只用嘴呼吸。当她被海水冲到海滩上时,已冻得失去了知觉。医生说,"这简直是个奇迹,因为她懂得如何不被海水呛死!"

去年12月发生在广东增城的一个私营小作坊里的悲剧更是令人深醒:当楼房底层着火时,楼上20多位打工妹拼命逃向楼道,但不幸的是楼道上堆满了已经燃烧的化学品,打工妹们只好重返楼上,争相逃向凉台,但遗憾的是凉台被封住,女孩子们的手掰不开网住她们生命的铁窗护栏,惊慌失措的她们,真是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结果20多位无辜少女均被无情的有毒烟气熏死!事后,消防人员在勘查火灾现场时,不无惋惜地说:"其实,她们的死亡之门并没有完全打开,她们只要将通向楼道着火之处的铁门关上,便可求求生之门,毒气便很难肆虐于她们。"另外,打碎玻璃,弄湿毛巾捂在嘴上,趴在地上,均有助于她们生命的再生。

篇5:火场逃生自防自救知识(讲稿)

一位渔夫在激流中摆渡,一位哲学家坐在他的船上。哲学家闲着无事便问渔夫:你懂历史吗?不懂,渔夫回答。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哲学家有些惋惜,停了一会,他又问:你懂数学吗?不懂渔夫又好气又好笑的回答。那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哲学家无限惋惜地说。这时,一阵狂风刮来,小船翻了,两人同时落入了激流中。渔夫问哲学家:“喂!你会游泳吗?” 不会!哲学家上气不接下气的说。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渔夫喊到。这个故事寓含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一个人若没有学会在人生长河中游泳,即使其它的东西学得再多,他也难以生活。因为他缺乏基本的适应和生存的能力。有钱有工作不代表您一生富有,在灾难面前,能够逆境生存才是硬道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和丰富,城市规模的迅猛发展,公众聚集场所以及高层建筑的日益增多。

而相对滞后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广大群众消防安全意识的淡漠,所造成的火灾隐患日益突出,发生火灾的机率也在不断上升。

2005年1月20日11时10分左右,南京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主体工程科技馆发生火灾。火灾原因是工人在进行钢结构檩条上加高铝合金支座的作业时,违反规定,致使焊花直接溅到屋顶保温防水层的聚丙乙稀材料上,引燃大火。

2005年6月27日凌晨,南京玄武区碑亭巷195号娃娃餐厅因厨房操作间顶棚电气线路短路发生火灾,3人死亡。

火灾,不仅顷刻之间可以烧掉大量财物,烧毁无法弥补的历史文化瑰宝,而且还危及人们宝贵的生命。火灾现场缺氧、高温、烟尘、毒气和房屋倒塌等突如其来的险恶环境,往往使被大火围困的人们惊慌失措,束手无策,以致葬身火海。人最宝贵的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而且只有一次,因此,掌握一些火场逃生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错误一:从进来的原路逃生

这是人们最常见的火灾逃生行为。因为大多数建筑物内部的道路出口一般不为人们所熟悉,一旦发生火灾时,人们总是习惯沿着进来的出入口和楼道进行逃生,当发现此路被封死时,已失去最佳逃生时间。因此,当进入一幢新的大楼或宾馆时,一定要对周围的环境和出入口进行必要的了解与熟悉,以防万一。错误二:向光亮处逃生

在紧急危险情况下,人们总是向着有光、明亮的方向逃生。而这时的火场中,光亮之地正是火魔肆无忌惮地逞威之处。

错误三:盲目跟着别人逃生

当人的生命突然面临危险状态时,极易因惊惶失措而失去正常的判断思维能力,第一反应就是盲目跟着别人逃生。常见的盲目追随行为有跳窗、跳楼,逃(躲)进厕所、浴室、门角等。克服盲目追随的方法是平时要多了解与掌握一定的消防自救与逃生知识,避免事到临头没有主见。

错误四:盲目从高往低处逃生

特别是高层建筑一旦失火,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只有尽快逃到一层,跑出室外,才有生的希望。殊不知,盲目朝楼下逃生,可能自投火海。因此,在发生火灾时,有条件的可登上房顶或在房间内采取有效的防烟、防火措施后等待救援。错误五:冒险跳楼逃生

火灾时,当选择的逃生路线被大火封死,火势愈来愈大、烟雾愈来愈浓时,人们就很容易失去理智。此时,人们也不要跳楼、跳窗等,而应另谋生路,万万不可盲目采取冒险行为。

那么,在火场中如何逃生自救呢?

一、熟悉环境,暗记出口。进入陌生环境时,要留心查看周围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楼梯方位等以便应急逃生。

因此,当人们进入陌生场所时,尤其是商场、宾馆、影剧院、歌舞厅等公共场所 要留心看一看周围环境、灭火器的位置,寻找安全门、梯、查看有无加锁 熟悉逃生路径,以便遇到火灾能及时疏散和灭火。

公众聚集场所要绘制安全疏散示意图,张贴在每个房间的明显位置,一旦发生火灾,人员可以按安全疏散示意图的指引顺利逃出火场。

• 1985年4月18日深夜,哈尔滨市天鹅宾馆发生特大火灾,起火的楼层住着一位日本客人,他在18日入住进11层客房时,先在门口观察了周围环境,了解了疏散出口的位置。当夜里失火后,便穿过烟雾弥漫的走廊直往疏散通道摸去,得以死里逃生。而住在其它房间的几位朝鲜客人对环境不熟悉,发现楼道已被烟火封锁,就开窗跳楼,结果不是摔死就是重伤。

二、扑灭小火,惠及他人。火灾初起阶段一般火势不大,对人员构不成威胁,此时可以利用灭火器、消火栓水源等及时扑灭火灾。

三、保持镇静,明辨方向,迅速撤离。一旦身受火灾威胁,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地确定自己所处位置,根据周围的烟、火光、温度等分析判断火势,选择最佳逃生路径,迅速撤离。

突遇火灾,面对浓烟和烈火,首先要强令自己保持镇静,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惊慌失措,快速判明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人流相互拥挤、乱冲乱撞。逃生前宁可多用几秒钟的时间考虑一下自己的处境及火势情况,再尽快采取正确的措施。

火场逃生是争分夺秒的行动。一旦听到火灾警报或意识到自己被烟火围困时,或者出现如突然停电等异常情况时,千万不要迟疑,动作越快越好,切不要为穿衣服或贪恋财物延误逃生良机,要树立时间就是生命、逃生第一的思想,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

在火场上经常出现有人为顾及财物等贻误逃生的案例。一般地说,火灾初期,烟少、火小,只要迅速撤离,是能够安全逃生的。已经逃离险境的人员,切忌重回险地,自投罗网。

1999年11月12日,一场大火将南京火车站候车大楼全部烧毁。在火灾中有一人死亡,其就是为了拿卖报纸的钱重返火场而葬身火海的。

四、不入险地,不贪财物。发生火灾时,应当迅速逃生,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搬离贵重物品上,如果已经离开,更不要再次进入险地,以免自投罗网。

五、简易防护,蒙鼻匍匐。在火灾逃生过程中,为了防止吸入过量有毒浓烟,可以将湿毛巾、衣物等捂住口鼻,在撤离时应当根据烟势,采取弯腰或匍匐前进。有水源的地方还应该用水打湿衣物、头发,或将床单、大衣等浸湿后裹身保护,冲出着火带。

火灾的受害者大部分是因有毒有害气体窒息而死。因此,烟雾可以说是火灾第一杀手,如何防烟是逃生自救的关键。研究表明,烟雾的主要成分是游离碳、干馏物粒子、高沸点物质的凝缩液滴等,火灾中的烟雾不仅妨碍了人们从火灾中逃生,还会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损伤。

• 而现代建筑,无论是家居还是宾馆、饭店、商场,人们总喜欢装饰豪华,但几乎所有装璜材料,诸如塑料壁纸、化纤地毯、聚苯乙烯泡沫板、人造宝丽板等均为易燃物品,而且这些化学装饰材料一旦燃烧,就散发出大量有毒气体,并随着浓烟沿走廊蔓延,通过楼梯、电梯、垃圾道、竖井,形成“烟囱效应”,蔓延至楼上各层。

火灾中会产生大量的氢化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

• 烟雾的传播速度: • 水平方向0.8m/s • 垂直方向3-4m/s

• 火灾中产生的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达1.28%时,人在3分钟内即可窒息死亡,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达3%时,人只需吸入几口就可以致命,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达10%时,也会很快致人死亡。

同时,燃烧中产生的热空气被人吸入,会严重灼伤呼吸系统的软组织,也会造成人员窒息死亡。实验表明:一座燃烧的房子距地两英尺的地方温度为华氏200度时,5英尺处为华氏500度,而天花板为华氏800度。也就是说接近地面的温度仅是天花板温度的1/4。

研究者指出:在一个关上门窗的房间里,一只枕头燃烧所发生的烟气量就足以让一个壮汉死于非命——如果他醉酒、沉睡或不知所措的话。

在火场逃生中要如何正确保护自己?

逃生者多数要经过充满浓烟的走廊楼梯间才能离开危险区域。逃生时,可把毛巾浸湿,叠起来捂住口鼻。

无水时,干毛巾也行,身边没有毛巾,餐巾、口罩、帽子、衣服也可以替代。要多叠几层,将口鼻捂严。穿越烟雾区时,即使感到呼吸困难,也不能将毛巾从口鼻上拿开,否则就有立即中毒的危险。

实验表明,一条普通的毛巾如被折叠了16层,烟雾消除率可达90%以上,考虑到实用,一条普通毛巾如被折叠了8层,烟雾的消除率也可达到60%,在这种情况下,人在充满强烈刺激性烟雾的15米长的走廊里缓慢行走,没有刺激性感觉。

同时,湿毛巾在消除烟雾和刺激物质方面比干毛巾更为优越实用,但注意毛巾过湿会使呼吸力增大,造成呼吸困难,因此毛巾含水量通常应控制在毛巾本身重量的3倍以下为宜。从浓烟弥漫的通道逃生时,可向头部、身上浇凉水,用湿衣服、湿床单、湿毛毯等将身体裹好,低势行进或匍匐爬行穿过险区。

六、善用通道,莫入电梯。火场逃生,要选择疏散楼梯、消防电梯等安全通道疏散,千万不可乘坐普通电梯逃生。

在人员逃生过程中,极易出现拥挤、聚堆、甚至倾倒践踏的现象,造成通道堵塞而酿成群死群伤的悲剧。相互拥挤、践踏,既不利于自己逃生,也不利于他人逃生。

逃生时不要乘普通电梯。因为烟气会通过电梯井蔓延,或突然停电打不开而无法逃生。

七、机智应变,固守待援。如果被困房内,则应将迎火面门窗关紧,用湿毛巾等堵住缝隙,并且不断朝门窗泼水,同时打开背火面门窗通风。若逃生通道被大火切断,可以跑到楼顶、窗台、阳台等空旷的地方,避免烟火近身,并及时向外发出求救信号,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在无路可逃的情况下,应积极寻找避难处所,如到阳台、楼顶等待救援,或选择火势、烟雾难以蔓延的房间。当实在无法逃离便应退回室内,设法营造一个临时避难间暂避。

如果烟味很浓,房门已经烫手,说明大火已经封门,再不能开门逃生。应关紧房间临近火势的门窗,打开背火方向的门窗,但不要打碎玻璃,窗外有烟进来时,要赶紧把窗子关上。

将门窗缝隙或其它孔洞用毛巾、床单等堵住或挂上湿棉被、湿毛毯、湿麻袋等难燃物品,防止烟火入侵,并不断地向迎火的门窗及遮挡物上洒水降温,淋湿房间内的一切可燃物,同时可以把淋湿的棉被、毛毯等披在身上。如烟已进入室内,要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在被困时要主动与外界联系,呼救待援。

如房间有电话、对讲机、手机,要及时报警。

如没有这些通讯设备,白天可用各色的旗子或衣物摇晃、向外投掷物品,夜间可摇晃点着的打火机、划火柴、打手电向外报警。

八、缓降逃生,滑绳自救。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可以利用缓降器、救生绳等安全下降到地面,如果没有这些救生器材,可将窗帘、床单、衣物等撕成条,自制简易绳索,滑绳自救。

九、火已及身、切勿惊跑。当身上衣服着火时,应赶紧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或者及时跳进浅水中或让人向身上浇水、喷灭火剂等。

如果身上衣服着火,千万不可惊跑或用手拍打,因为奔跑或拍打时会形成风势,加速氧气的补充,促旺火势。

应迅速将衣服脱下,如果来不及脱掉可就地翻滚,或用厚重衣物覆盖压灭火苗。

如附近有水池、河塘等,可迅速跳入水中。(水深超过安全水位且不会游泳者慎用)如人体已被烧伤时,应注意不要跳入污水中,以防感染。

十、跳楼有术,虽损求生。发生火灾时不要盲目跳楼,非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采取跳楼的方式逃生。在三层楼以下时,若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可采用科学的方法跳楼。

如果有救生气垫,可以四肢展开,朝气垫中心位置跳;或选择有水池、软雨篷、草地等方向跳;如有可能,要尽量抱些棉被、沙发垫等松软物品或打开大雨伞跳下,以减缓冲击力。如果徒手跳楼,一定要扒窗台或阳台使身体自然下垂跳下,以尽量降低垂直距离,落地前要双手抱紧头部,身体弯曲卷成一团,以减少伤害。应当注意,跳楼虽可求生,但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要慎之又慎。

跳楼是造成火场人员死亡的又一重要原因。无论怎么说较高楼层跳楼求生,都是一种风险极大不可轻取的逃生选择。但当人们被高温烟气步步紧逼,实在无计可施,无路可走时,跳楼也就必然成为挑战死亡的生命豪赌。

人们在开始发现火灾时,会立即做出第一反应。这时的反应大多还是比较理智的分析与判断。但是,当选择的路线逃生失败发现判断失误而逃生之路又被大火封死,火势愈来愈大,烟雾愈来愈浓时,人们就很容易失去理智。此时万万不可盲目采取跳楼等冒险行为,以避免未入 4 火海而摔下地狱。

如果被烟火围困在三层以上的楼房内,千万不要急于跳楼。三四楼高和更高处,因为距地面太高,没有任何保护手段地往下跳死亡的危险性是相当大的。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不要冒险跳楼。

如果被火困在楼房的二层或较低楼层,一般3层以下,若无条件采取其它自救方法或短时间内得不到救助,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可以跳楼逃生。跳楼虽可求生,但会对身体会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要慎之又慎。一般超过10米跳楼重伤率在90%以上。

在跳楼之前,应先向地面扔一些棉被、枕头、床垫、大衣等柔软物品,以便“软着陆”。然后再手扒窗台,身体下垂,头上脚下,自然下滑,以缩小跳落高度,并使双脚首先着落在柔软物上。注意选择有水池、软雨蓬、草地等地方跳。落地前要双手抱紧头部身体弯曲卷成一团,以减少伤害。

总之,我们在灾难面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沉着、冷静地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结合实际环境状况,积极地创造生存的机会,选择有效、安全可靠的逃生方法脱离险情。

篇6:防震减灾知识的演讲稿

大家好!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将告诉大家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防震减灾,保护自己,保护家园

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球最刚硬的部分----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石层里面。那里的岩石在力(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成为震源,震动从这里开始。全世界90%以上的地震,就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变动造成的,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现在我们要预报预防的,主要就是这种构造地震。此外,火山爆发、洞穴坍塌等也可造成地震,但数量都很少,规模也很小。因此地震也可以说是现今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根据有关人员统计,在地震发生时,真正由于灾难本身造成的伤害并不大,那又是什么使这么多人遇难呢?原来,真正的“杀手”是惊慌。惊慌使得许多人只会随别人行动,而不能冷静地思考。由于逃身的本能驱使,使得人们不是仓皇跳楼,就是相互拥挤踩踏而死,或是在楼房垮塌前没有及时躲避到相对安全的地方……

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

所以,我倡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1、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2、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3、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

4、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

5、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

6、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全球公民们,地球和我们人一样,也会生病感冒打哈欠,只不过它的一个哈欠威力有点大而已。所以,地震来了,不要恐惧、不要慌张,多看防震书籍,多了解减灾知识,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尽可能地减少地震所带来的损失和伤害,才能有效的保护生命和财产。全球公民们,为了我们的生命之树常青常绿、为了地球的明天更蓬勃更葱郁更有生机,让我们一起举起右拳,庄严宣誓:“防震减灾,你我同行“

祝大家平安!谢谢!

篇7: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内容是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地震是一种使人类文明毁于瞬间的巨大天灾。它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还不能准确地说出它将要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们有办法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防震减灾”。为提高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降低震灾损失。现将有关地震和减灾的常识介绍如下:

一、动物异常:动物行为异常大体有三种: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惊飞、群迁等;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二、地声与地光:地声多数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但也有出现在震前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狂风呼啸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地光: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火样光、柱状光等;颜色多呈红、白、紫、橙等色。

三、地震来了怎么办?抓住时机,利用预警时间紧急避震。大地震的发生虽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强烈震动之前,仍能出现一些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关现象。据统计,预警时间可达十几秒,少数可达20秒以上,在20秒以内的占83%,平均预警时间为13.6秒。地震时,人们如果能抓住预警时机就会有生的希望。

1、在不同环境下紧急避震的要点:如果你住楼房,地震时不能滞留在床上,不能站在房间中央。因为这都是身体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应立即躲在牢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如卫生间;内承重墙墙角。千万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外墙边或窗边去,也不要到楼梯去,更不要去乘电梯。如果你住平房,地震时应立即躲在炕沿下;牢固的桌子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不要躲在屋顶大梁下、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伤或摔伤。如果你正在学校上课,就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震时千万不能慌乱拥挤外逃,待地震过去后再由老师带领,有组织地疏散;如果教室是楼房,一定要记住不要跳楼,不要拥向楼梯。当你在操场或室外时,若在开阔地方,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不要乱跑、乱挤,待地震过去再按老师指挥行动。

2、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时,就地蹲在排椅下,用书包等保护头部;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等地震过后,听从服务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的门窗、橱窗和玻璃柜台;避开高大不稳和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吊灯、广告牌等悬挂物。

3、如果你在户外,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和构筑物。如楼房,特别是玻璃幕墙的建筑、高烟囱、水塔等。注意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

线杆、广告牌等。注意避开其他危险场所,危旧房屋、狭窄的街道、墙等。

4、如果你在野外,应迅速离开山边、水边等危险场地,选择开阔、稳定地方就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背朝风向,以免吸进有毒气体。避开河边、湖边,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变压器、高压线及生产危险品的工厂或危险品仓库,以防发生意外事故时受到伤害。地震发生后,如果被埋压不能自行脱险时,一定要沉住气。先试着把双手从压埋物中抽出来,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这时你要保持呼吸畅通,尽量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如果暂时不能脱险,就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哭喊,勉强行动,尽量闭目休息,维持生命。同时还要与外界联系,当听到人声时用石块敲击铁管、墙壁以发出呼救信号,耐心等待救援。

篇8:学点自救知识

然而,光有在险境中求生的欲望和本能的自救是不够的。无数悲惨的事件所酿成的惨不忍睹的悲剧,无数绝路却逢生的人间悲喜剧,不可争议地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话题:要绝路逢生,必须学点自救知识。

对于触电者的救护,人们大抵明白了八九,但仍有人目睹亲朋好友触电时,情急之中失智,用手去拉,结果双双身亡;一对安徽巢湖地区的渔民,在妻子不慎落水后,丈夫只要将长长的撑杆伸向妻子,妻子就很可能获救,但他却跳入水中,冰冷的湖水,加之他水性不熟,结果夫妻共赴黄泉;有人不慎落人薄冰之中,救险者奋不顾身地冲向冰洞处救人,但他却忘了应匍匐前进,以减少冰层的承重力,还不应忘了自己的腰间要系绳子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当人们遭遇险情,在仅有一个逃生出口时,大家共争一门,互不相让,很可能人被卡住,一个也逃生不得。有一架飞机在遇险紧急迫降后,乘客蜂拥至舱门逃生。这时,乘务员小姐大声呼道:“哪位乘客和我共同维持秩序?”一位男乘客应声勇敢地站了出来。结果乘客全部逃生。先逃者生,后逃者可能死,这样的男乘客和这样的乘务员小姐均堪称英雄!

我们并非完全生存在阳光明媚的季节里,现代科技手段也不可能完全预测到人们可能突遇的灾难。1999年的世界可谓地震灾情频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地震虽不能完全预测,但人们却可靠自身的努力避免或减少可能发生的伤害。例如,能否在管道颇多(支撑点多,不易倒塌)的卫生间或厕所里备上生存必需的食品和水,以防不测;水火无情,居住在高层建筑里的人们,当火情突发,烈火封门时,人们会奔向凉台设法逃生,这时,多么希望人们不会发出这样的仰天长叹:为什么凉台上不备上一根绳索!

人的求生既不能靠迷信和侥幸,也不能单纯靠勇敢和激情,最近发生的两起恶性事件告诉了人们一个不争的事实:自救知识能救命。

去年11月24日发生在山东沿海的“大舜”号轮船沉没事件,截止12月5日,仅打捞上来的尸体就有244具。但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竟有大难不死的人!这位死里逃生的人说,她根本不会游泳,但在遇险之前,她正巧看了一部介绍如何在水中自救的电视片。当她落入水中后,她使劲捏住自己的鼻子,不让海水呛着自己。后来,她干脆将两个手指插入鼻孔中,只用嘴呼吸。当她被海水冲到海滩上时,已冻得失去了知觉。医生说:“这简直是个奇迹,因为她懂得如何不被海水呛死!”

去年12月发生在广东增城的一个私营小作坊里的悲剧更是令人深省:当楼房底层着火时,楼上20多位打工妹拼命逃向楼道,但不幸的是楼道内堆满了已经燃烧的化工品,打工妹们只好重返楼上,争相逃向凉台,但遗憾的是凉台被封住,女孩子们的手掰不开网住她们生命的铁窗护栏,惊慌失措的她们,真是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结果20多位无辜少女均被无情的有毒烟气熏死!事后,消防人员在勘查火灾现场时,不无惋惜地说:“其实,她们只要将通向楼道着火之处的铁门关上,便可求得‘求生之门’。另外,打碎玻璃,弄湿毛巾捂在嘴上,趴在地上。均有助于她们生命的再生。”

上一篇:雅培销售面试经验下一篇:贝恩奢侈品消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