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

2024-05-27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精选8篇)

篇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

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

一、总则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院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它承担学院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和专业研究及技术开发、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考核、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功能,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重要基地。为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保障学院的实验实训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办学效益,彰显办学特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创新建设机制,校企合作,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使所有开设的专业都能够满足实训要求。针对学校原有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本着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双方共同自愿的前提下,共同行使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

三、建设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先进性原则。生产性实训基地要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实训基地的设计和建设的方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实验实训设备要注重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符合科技发展的趋势。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核心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

2.生产性原则。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环境、场地、布局以及设备配置要仿照企业典型产品或典型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使学生能够按照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得到有针对性的训练,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在保证实践性教学有效进行的同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综合性原则。生产性实训基地要以骨干专业学生技能训练为基础并覆盖相关专业群;实训基地要将专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实训基地要将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考核鉴定、创业就业训练和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综合功能。

4.开放性原则。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技能训练、竞赛、考核鉴定服务,还要为教师培训提高服务;不仅要为本校服务,而且要为其他院校服务;不仅要为教育系统服务,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使实训基地成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桥梁,社会服务的基地,达到互惠共赢。

四、建设标准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以系统集成、搭建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平台为重点,充分体现基础性、多功能性和共享性,因此应符合以下标准:

1.生产性基地必须配备符合本校学科设置足够数量的、比较先进的仪器设施。

2.生产性基地必须配备符合本校学科设置足够数量的、精通业务的实训指导教师。

3.生产性基地必须配备符合技术要求的房舍、场地、附属设施及配套环境。

4.生产性基地建设必须全盘考虑、统筹兼顾,力求资源共享。5.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必须立足于本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学生实训需要。

6.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具备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课程结构模块化。

7.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专人管理,建立并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五、主要任务

1.根据相关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组织编写实训教材,制定专业技术技能实践教学大纲。

2.根据相关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和专业技术技能要求,制定实训计划和方案。

3.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应用研究,实现学、研、产相结合,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4.校内实验基地要不断改善条件,充实与改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专任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有效落实,在实践教师队伍中应有一定比例的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保证实训教学师资队伍与实训基地管理队伍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注重培训,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综合能力,打造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六、管理办法

一、管理体制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管理,融合校企管理理念,渗透校企管理文化。实训基地实行统一领导和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负责人组成,统筹协调解决全院实训基地的总体规划、建设、布局、实训设备的购置及科学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为学院决策提出建议。1.教务处是实践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全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的管理与宏观协调。其工作内容是:

(1)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组织编写、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实践教学管理文件,拟定实践教学的具体工作计划等;

(2)全面协调学院每学期的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各二级学院编排《实践教学进程表》、《课表》、《实践教学任务书》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指导各二级院(系)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3)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有计划地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2.各二级学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落实。其工作内容是:

(1)根据本院专业设置以及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建设和调整本院的实训基地,对仪器设备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组织编写实践教学计划、大纲、教材和指导书。(3)全面安排本院的实践教学活动,重点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授课计划、师资配备、教学组织、教学考核、总结提高以及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创新指导等方面的组织工作。

(4)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办出专业特色。

二、运行与管理 1.教学运行与管理

(1)实训基地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建设科学、健全、严格的实践教学制度。建立健全规范且能严格执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规程等教学文件。

(2)实训基地要建立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并具有组织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

(3)实训基地要建立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调控体系,并具有规范的教学过程运行管理制度。

(4)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开发新的实训项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2.生产运行与管理

(1)通过校企合作,在保证学生基础及核心技能培养的前提下,主动承接企业生产服务“订单”,推进企业生产和学生实训有效对接。

(2)围绕专业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结合市场需求,有稳定的“实习产品”,全方位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工艺要求、管理规范,“实习产品”逐步走向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实现消耗性实习向生产性实习转变。

(3)实训基地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法规,法令及条例,建立实训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的管理规定,安全操作管理规程和文明生产措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3.科研运行与管理

(1)健全科研申报、管理、奖励制度。注重发挥基地的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和成果孵化功能。

(2)深化校企合作,建设科研团队,积极申请和承担行业企业科研项目。4.物资运行与管理(1)实训基地要建立完善的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做到帐、物相符,仪器设备维修及时,设备完好率达到90%以上。

(2)实训基地要建立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和技术档案制度,实现现代化管理,不断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

七、附则

1.各院可根据本管理办法,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报教务处备案。

2.本管理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

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

教 务 处 二○一三年十月

篇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而校内实训室不仅是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关键场所,也是学生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安全生产意识、团队意识、成本意识和环保意识等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场所。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的定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是职业行为和能力标准。而以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和人才类型的技术性为特征的高职人才培养,必须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来培养。产学双方在校园内以生产性实训基地真实的工业环境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职人才的最有效模式。

1.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毕业生主要面

面向辽宁省物流业,主要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熟悉物流配送、运输、仓储、国际货运代理等业务流程,掌握物流业务操作技能,能够运用物流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一线物流业务管理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岗位可以胜任的工作有仓储配送部业务主管;物流运输部调度、车队队长;国际物流部报检员、跟单员;信息管理部主管等岗位。

根据专业毕业生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和项目课程教学改革与要求,突出“岗位能力为本、工学交替、先进制造技术”的理念,进行校企共建,校企共同建设具有真实岗位,能反映当代生产一线自动化新技术,集“技能与创新训练、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技术服务与科研攻关、新技术推广、省级技能竞赛基地”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实训环境布置要融“教、学、做”一体,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手脑并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就业。

2.实训基地建设要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实训基地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职业氛围的营造,场地的设计、设备的摆放和周围环境布置要体现专业特色,要使学生进入实习场所就能感受到企业工作环境和专业文化氛围。在实训中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注重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才能,使学生在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下全面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实训基地建设还要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改善专业的实训条件,能积极有效地推进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落后观念,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训基地建设要满足实施“嵌入式”教学模式的需要,使各工种职业技能考核内容与各专业实训项目结合,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内容嵌入实训课程中,实现“双证”融通。

3.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制定、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引进先进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企业参与专业实训基地软件建设,共同制定完善实训基地设备管理制度、实训室管理制度、兼职教师实训指导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实训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实训室学生实训守则、安全操作规程等。编写技能训练指导书,开发技能培训项目,完善考核标准。与佳怡物流、圆通快递等企业合作,开发岗位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项目;编写和完善岗位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训练指导书;完善岗位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考核标准。

二、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设计原则

(1)先进性。物流实训基地应体现先进的物流管理思想,采用目前先进的物流管理软件和信息技术,应用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2)实用性。物流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物流业态较多。根据国家物流标准可分为运输型物流企业、仓储型物流企业、综合型物流企业等三种。在设计现代物流实训基地时应选择典型物流企业为原型再现其业务与管理流程。同时使学生通过实训了解不同物流企业的流程,掌握物流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

(3)可操作性。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现代物流实训基地可按认知、操作和管理等三个层面来设计物流业务的范围和岗位职责。认知层面的实训重点是营造各种物流职业场景和物流文化,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物流操作层面的重点是物流业务操作和物流设备操作;物流管理层面的重点是利用it系统进行物流规划和物流方案设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4)开放性。企业的物流模式随着物流政策和物流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物流实训基地应能动态地顺应物流企业的这一变化,具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5)可扩展性。任何周密的设计都有其局限性。随着物流的发展,会出现许多新的物流模式和物流岗位,从而对物流实训基地提出新的需求。物流实训基地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三、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1.加大投入,加快基础硬件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我们聘请了该专业的教授、企业专家及一线教师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一起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

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加大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建立了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的实训企业基地。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我们加强了校企合作,并把校内实训基地向校外延伸。未来几年,我们还将行业内知名企业以合作共赢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中心。主要负责实训基地进行常规管理与运作校企合作的规划发展、对校企合作共建项目。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资源优势,极稳妥地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培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以基本条件建设和开拓市场(拓宽专业设置、开发非学历教育项目、组织生源、合作办学等)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素质为根本,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成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载体,合理分布教学培训站点,组成继续教育的开放式合作网络,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服务顺畅、效率和效益明显的局面。

2.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能力

结合学院师资队伍规划的要求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建设、优化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专业教学团队,重点实施以专业带头人为对象的“名师工程”、以青年骨干教师为对象的“青蓝工程”,以兼职教师为对象的“双师工程”等“三项工程”,健全完善师资队伍管理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研创能力、合作能力,打造一支具有“理实兼备、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合作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实现所有专业教师的企业轮训;通过设立的校企合作中心,吸纳企业派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在教学岗位或管理岗位兼职;建立教师联系企业制度,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开展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技术开发与服务,使教师能及时跟踪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最新技术,在项目实施中提升专业水平。

物流管理专业现有师资6人,具有高级工以上资格的“双师型”教师2人,这六名教师都具有硕士学位,有二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4人,专任实训教师3人。近几年来,学院先后派出5位教师参加了国家或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还聘请了校外的企业高级工程师到校任教。

四、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围绕辽宁省物流产业发展战略,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培养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技能人才,走出一条发展、创新、改革之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专业师资为主体,以挂靠实体公司的形式,建成校企一体、教学做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为解决学生学用分离、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学生顶岗实习等生产性实训的问题,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核心业务处理的特殊性,解决校内生产性实训问题的途径为:

第一,通过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员工培训等互利互惠机制建设,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关系,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同步企业的真实业务,建立动态化真实性业务数据库,在校内计算机软件平台上实现真实物流业务原始单据流转,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物流管理软件平台上进行仿真生产性的技能训练和岗位模拟实训;

第二,将物流运输核心设备安装在易通公司物流的运输设备上通过网络和计算机管理软件,实时监控、采集物流运输信息,通过实时跟踪和信息分析,实现物流运输组织、运输业务筹划等企业物流运输业务的生产性实训。此外,在仓储配送业务实训室建设中,依托易通物流公司,按照企业仓储配送业务实际需要,共建“仓储配送实训室”,采用“业务托管式”为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创造条件。仓储配送实训室的日常业务全部是企业的生产性任务,实训指导教师全部是企业人员,学生实训期间在师傅带领下完成生产性实训作业,达到岗位综合实训目的。

篇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

一、中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容

中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职类院校通过充分发掘并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 与政府、行业及企业等进行联合, 通过建设实训基地的形式, 主要从事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内容,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方式, 不仅可以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高, 因此这种模式受到国内各类院校的欢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培养实践能力的环境与条件, 同时还也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属于一种互利双赢的模式。

二、中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构建

对于中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通常有三种。一种是以学校为主导的运行模式, 这种模式适用于专业基础条件较好, 并且师资力量比较雄厚, 同时实训设备比较先进的中职院校。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一种生产形式, 其过程基本是由学校进行控制, 因此具有比较强的自主性与便捷性, 并且在这样的模式中教学功能比较显著, 效果比较明显。然而其缺点也比较突出, 首先这种以学校为主导的运行模式的管理成本较高, 为学校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其次, 这种模式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除此之外, 以学校为主导的运行模式的生产效益较差。第二种是以企业为主导的运行模式, 这种模式普遍适用于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中职院校。这种模式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能力较强, 并且生产效益较高, 然而其实训安排的自主性与灵活性较差。第三种运行模式就是校企共建模式, 这种模式具备以上两种模式的优势, 同时将前两种模式的缺陷进行了改进, 校企共建模式适用于校企合作融合度较深的院校。主要形式是由学校提供场地与设备, 由企业提供运营资金, 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管理的形式, 这种运行模式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实践的环境与条件, 受到了各类中职院校的认可与欢迎。

三、中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要点分析

在校企共建的中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中, 学校与企业并非是两个独立的机构, 而是一个协同合作的整体, 同为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利益相关者, 因此学校与企业需要加深合作, 从而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配合, 实现共同的目标。

1.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对于规章制度的制定, 需要包括综合类制度, 例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条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目标细则》等, 并且需要包括比较具体的行政工作管理制度, 包括《教职工考核制度》、《行政管理细则》等, 除此之外, 还需要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制度及实际训练操作方面的规章制度等。建立健全先关的制度不仅可以规范生产实训基地中的各类行为, 为实训基地的顺利开展与进行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还可以对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的约束与束缚, 并为其管理行为及操作行为提供参考与借鉴。

2.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与企业需要协同配合, 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实际条件与具体情况,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从而将目标管理开展与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进行有机的结合, 以ISO9000系列标准为主, 充分发挥目标管理的作用, 针对生产及实际训练的每一个环节都制定相关的总目标、分级目标与子目标, 并提高这些目标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其次, 质量保证体系主要针对基地生产经营与学生实践能力两方面内容, 最终目的在于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又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因此中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包括基地内部质量管理、行业企业质量管理与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三部分内容, 最终在学校与企业的协同配合下实现共同的目标。

3. 优化教师队伍

对于中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来说, 要想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同目标, 就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 因此在实际训练过程中, 教师的综合素质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实际训练过程中, 教师队伍不仅需要包含学校的专业课教师, 同时也需要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 因此学校与企业要加强合作, 积极提供机构内部的优秀人员, 建设一支及具备理论水平又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 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教师队伍进行有效的融合, 加强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的沟通交流, 使学校教师掌握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 并使企业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掌握一定的理论技巧与教授能力, 这样才能优化教师队伍, 在中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双方的共同目标。

四、结论

现阶段, 国际竞争与国内竞争日益激烈, 社会呈多元化发展, 这就促使国家与社会急需既具有理论水平同时还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 因此对国内各级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中职院校来说,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因此需要中职院校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 对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进行探索与优化, 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并输送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摘要:时代的发展促使国家与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 这就要求我国各级学校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起高度的重视,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并输送素质全面的人才, 从而促进国家及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对于中职院校来说, 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本文针对中职院校, 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进行研究, 为国内各类中职院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中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

参考文献

[1]贺彩玲, 张玉静.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与管理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4, (2) :169-170.

[2]顾林森.引企入校, 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 2014, (6) :25-27.

篇4: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

摘 要:本文就校内生产性实训体系建设进行分析研究,指出通过对生产性实训项目的主体准确定位、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入企业化的运作模式、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和利益分配均衡制度等措施,解决教学系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数控专业 实训 现状分析 改进方法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一条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路子,也深刻感受到,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对于数控加工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对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开展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导致实训不能顺利进行。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存在的问题

1.校内实训教学要求达不到产品质量要求

产品质量要求不允许出现废品,而学生作为校内实训的练习者,可能会加工出不合格的产品。按教学成绩考核来衡量,只是就某一项扣分而已,但按产品质量来衡量就是废品,影响经济效益。

2.生产效率不高

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学生,其技术水平、熟练程度不高,工作效率低下。法定节假日、公休日、各种学生活动及考试等,也会影响生产任务的按时完成,影响合同履行,影响学校信誉。

3.成本和效益的问题

对合作企业而言,将产品放到学校加工,就是看好学校的设备资源和学生廉价劳动力,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如果上述条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就很难将项目进行下去。

对学校而言,校内生产性实训必然增加如设备折旧、耗电、耗材等教学成本。即使能获得一定的收入作为补偿,但当因废品率、生产效率等原因导致实训入不敷出时,看似不错的项目也会无疾而终了。

4.各方面对生产性实训的认识不同

数控工程系现在主要是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而企业受制于成本,且根据学生生产效率低、废品率高的实际情况,只能开出较低的费用标准。即使是这样,也经常因延误工期而影响交货时间。

教学系除了给指导教师一定补助以外,剩余部分用来支付加班时学生的伙食补助费,经常入不敷出;有的指导教师感觉付出和收入不平衡,产生消极情绪;部分学生也受“金钱主义”思想的影响,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二、改进建议

1.明确目的、准确定位

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技能教学水平,尽量增加学生实习训练的机会。教学系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适时调整实训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块内容,根据企业生产周期,灵活地安排各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训教学计划,承担不同产品要求的加工任务。

2.建立合理的指导教师评价考核制度

调动实训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做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工作重要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训教师评价考核制度,让有生产组织和管理能力的教师得到发挥,调动其积极性,并带动其他教师的参与热情。

3.遵循市场规律,引入企业化运作模式

生产性实训的产品来源于企业,要与企业本着“互利共赢”原则做好项目签约。要把学校在设备、产能、科研、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生产结合好,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逐步完善集“产、学、研”为一体、承担多种功能的综合实训基地。

4.通过科学管理解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问题

(1)质量可按产品加工工艺过程由不同年级分别保证。将零件按照加工工艺要求进行分解,粗加工由一年级完成、半精加工由二年级完成、精加工由三年级完成,精度要求更高的则由技师班的同学完成。在一个班级中也可以“分层”,即由班级中技能水平相对较差的同学完成粗加工、由水平较高的同学完成半精加工、由水平高且稳定的同学负责精加工。

(2)提高效率可采取普通设备与“高尖端”设备结合使用的原则来实现。如在生产中有的零件需要用普通铣床完成部分项目的加工,可以让低年级学生用普通铣床进行粗加工,技师班学生用数控铣床或者加工中心设备进行精加工。

(3)提高实训教师的技能水平保证产品质量和效率。指导教师先行一步,深入企业,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了解企业产品的加工工艺、装备等,结合现有的设备及生产条件,多尝试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为提高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打好基础。

5.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与利益分配均衡机制

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建立一个完整的生产性实训成本核算和利益分配体系。将生产耗材、实训教师的费用、学生的补助等计入生产成本;将场地、设备以及设备的维护和水电等计入教学成本。为鼓励项目开展工作,生产实训获得的利润、对外产品加工、技术服务获得的收益,按照一定比例提留,用以激励师生广泛参与生产性实训项目,逐步达到提高师生技能水平的目的。其余部分可转化为实习经费追加,用以改善实训条件。

综上所述,准确定位生产性实训项目的主体、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入企业化的运作模式、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和利益分配均衡制度等措施,解决了绝大多数问题,使生产性实训步入了良性运转的轨道。

篇5: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意义

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工作过程体验、岗位技能训练、专业知识应用与创新、工作经验获得的必要场所。综观当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以模拟性和仿真性基地为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处于起始阶段,能够真正在校内做到生产性实习的为数不多,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意义、建设模式等基本问题认识不清,更谈不上开展建设的问题。

对于什么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综合他们的观点,可做如下定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职业院校利用各种资源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等生产经营过程,使基地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际意义如下:第一,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实施“工学结合”的必要领地。高职院校只有通过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才能为学生建立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从而使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贴近生产经营实际,实现学习与工作的结合、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二,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教师既是生产性实训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同时又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术骨干,所以必须参与真实的生产过程、企业管理,接受市场的考验,通过真刀实枪的锻炼,必然会造就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第三,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的纽带。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营往往需要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共建共享,基地必然会成为加强校企合作的纽带。第四,校内生产性实训能产生经济效益,促进基地可持续发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创造的经济收入可用于购置设施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技术研发等,这样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及“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篇6: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

竺辉

[摘要]校内实训基地是学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场所。其中,“企业引入”与“学校自建”是较为常见的二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形式。通过对浙江省奉化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这“二种”生产性实训基地比较与分析,提出建设高质量、多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路。

[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式;学校自建式;比较分析

职业学校要实现自己的办学使命,培养深受企业欢迎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建设功能强大、设施齐全并能完全服务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来看,“企业引入”与“学校自建”是较为常见的二种形式。通过对该校这二种实训基地的比较分析,以期为建设校内高质量、多功能的实训基地提供思路。

一、“引”与“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情况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场所,也是显彰职业学校办学活力、体现就业导向和职业性的基本要求。为此,浙江省奉化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以培养具有“人品”和会做“产品”的职业教育理念下,一直不遗余力地加大投入和积极建设“技术先进、环境真实、规模多样并集教学、生产、培训、科研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并按不同培养阶段,在不同层面上积极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其中,电子专业部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由宁波亚茂照明有限公司“引入”的“亚茂车间”,而数控专业部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则是根据专业发展需要由学校“自建”的“数控机械厂”。

1、电子专业部的“亚茂车间”

2006年8月,宁波亚茂照明有限公司因生产需要来校招工,后通过协商,却达成了把企业的“生产车间”搬到学校里来,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利用企业提供的生产车间,做真实产品。为此,该公司投入20万元设备,于2006年9月在校内400多平方米的教室中安装了6条节能灯生产流水线,并命名为“亚茂车间生产实训基地”。每条生产流水线有16个工位,另加6个维修工位、4个测试工位,可以同时满足三个班150名学生的生产实习,包括插件、浸焊、测试、维修、包装等。电子专业部有了这样一个真正企业化的实训基地,促进了校企之间的联系和工学结合,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运营有机地结合起来。

“亚茂车间”建成后,企业派一位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定居在校内,负责车间的生产管理、安全管理和来料进出管理等,而其它技术人员则不定期来校指导。而电子专业部则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和人才培养要求,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指导,并提出了“实验室实习与教学同步、车间实训与产品生产同步、课堂教学与产品原理同步”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穿插讲解元器件、电源、基本放大、振荡、升压电路等基础知识,并加强仪器、仪表的试用常识和基本维修技能的培养。在各年级的实训安排上,一年级每学期安排2周,主要是熟悉企业机器设备、生产过程以及感受企业文化等;二年级每学期安排一半时间下车间实践,感受企业工作环境,并制作实际产品,另一半时间依据实习中的问题学习相关专业理论课程;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安排到学校的“亚茂车间”进行生产实习,第二学期则安排学生到校外企 本文为浙江省2009年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工厂化的职业教育专业发展及其运行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号[SC128]。

业实习。

实训过程中,学生技能进步很快,每月能生产25万只节能灯电路板,一天实习下来,每位学生也能拿到约10元钱的“工资”,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成果,也得到了企业文化的熏陶。目前,“亚茂车间”除生产“节能灯”外还生产宁波奥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的电子产品,使学生实训的内容从单一走向了多样。

2、数控专业的“数控机械厂”

数控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随着数控专业的成长而发展的。2004年9月,在调查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学校开设了数控应用技术专业。为了办出该专业特色,培养企业喜欢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学校依据“教学工厂”理念和“做中学”的思想,根据“新、高、齐、通”的原则,购置仪表车、普通车、数控车、教室、电脑房等基础设施,在校内建起了可供二个班同时实训的工厂,对外称为“数控机械厂”,占地约1000平方米,第一次投入资金150万,随后每年根据开发新技术需要,投入30万至50万不等,累计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工厂作为实训基地,按照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统一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和生产任务以及开展专业教师技术培训与社会培训、技能考核等任务。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大开“绿色通道”,向企业招聘高级技师、高级工,向学校招收研究生和本科生;二是派专业教师去沈阳第一机床厂及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三是让更多的专业教师跟高级技师学技术。目前,数控专业教师整体队伍素质较高,有高级技师2人,高级工程师2位,技师9人,高级工5人,研究生1位,外聘师傅8位。在管理上,实行学校领导下的专业部长负责制。所以专业部长,既是厂长又是任课教师。厂中设有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的管理权、生产经营权以及产品开发自主权等;工厂作为法人单位,进行财务独立核算,但不实行自负盈亏,设备投入和教师工资均由学校产支付。

在实训课程安排上,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模块化整体设计,包括“机械加工技术基础、数控技术基础、数控技术应用基本技能和数控技术应用生产顶岗”四大训练模块。一年级以基础训练为主,包括钳工、车工、磨工等,不做真实的产品业务;二年级每班分为A组实训组和B组生产组,按月轮流。A组又分为“外圆总长控制、台阶沟槽控制、内孔锥度控制、三角螺纹、梯形螺纹和锥度螺纹配合件”等实训小组;B组做真实的产品,以宁波伯玛进出口公司的“电机壳精加工”为主,根据生产流程及机器设备,分为普通车、钻床打孔、攻丝螺纹、清洗包装、打铜印等生产小组。因此,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许多生产小组长和实训小组长。在生产过程中,部分经济收入以班级为单位奖励,再由班级根据学生实训状况进行奖励。三年级学生大多到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数控专业把“学校与工厂”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家长与企业的认可。目前,专业发展形势良好,每年招生爆满,且学生的操作技能进步快,技能大赛获奖频频,企业要人供不应求,也为每年给学校创造了30多万元利润。

二、对“引与建”的二种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比较

建立技术先进、环境逼真的校内实训工厂,是培养 “零距离”适应企业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奉化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企业引入”与“学校自建”的这二种校内实训基地形式,实际上代表众多职业学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特点,也体现了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与专业建设方向。

1、二种实训基地的相同点

奉化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这“二种”生产实训基地,虽然专业不同、建设主体不同,但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共同点。

一是生产性。两种实训基地与各自的企业进行合作,围绕企业生产任务开展学生实训,体现出“产品与作品、学生与学徒、育人与创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是职业性。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通过工学结合,实现了“专业技术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专业技能教学与生产实践、学校教学与职业生活世界”的紧密结合。

三是企业性。二种实训基地,都有完整的企业功能机构、独立运营能力及企业组织形式,并以企业的制度文化与质量文化来规范生的工作和学习行为。

四是有偿性。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是以企业员工的身份从事有创造性价值的劳动,因此学校为学生从事“生产”的学生设立工作奖,这有利于激发学生自力求学的精神与热情。

五是实训项目化。实训内容以产品为逻辑线索,分析出产品生产的项目任务,并明确训练项目的性质、目标、内容和课时安排等,如电子专业分为插件、浸焊、测试、维修、包装等为项目,而数控专业从仪表车、普通车到数控车进行递进式项目训练,使学生在实训中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2、二种实训基地的不同点

“企业引入”与“学校自建”的校内实训基地,因其投入的主体不同,在建设理念、方法、功能和管理模式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

一是经营模式不同。“亚茂车间”是一种典型的“企业引入式”生产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场所,并负责生产任务,而企业则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材料等,因此,其经营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双赢。数控专业的“数控机械厂”实训基地,是一种典型的学校“自我筹建”型实训基地,场地、设备、资金、师资、技术均是由学校自我设计、规划和建设的,并要不断寻求企业订单及项目生产任务。因此,这二种生产实训基地,在自主性、生产方式、经营管理和产品业务征订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

二是课程开发力度不同。“自建型”实训基地,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能面向专业添置设备、征订业务,能兼顾生产和实训,有针对性地开发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如数控专业的学生实训是从简单到复杂分步进行的,其课程开发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产品生产类型,也可以根据企业业料加工的“业务”来调整课程;而“企业引入”式的实训基地,则以完成是该企业的生产任务为教学的起点,因此课程开发受产品的种类限制,如“亚茂车间”长期以生产“节能灯”组件为主要生产任务,课程开发就会受到限制,学生实训范围相对单一。因此,必须建立其它的实验室或调整流水线上的作业品种,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技能。

三是教师管理方式不同。学生在“亚茂车间”实训时,一个专业课教师,可以管理一条流水线甚至一班学生的实习,而数控专业工厂的实训,指导教师必须面对面,甚至是师徒式的。近几年,“亚茂车间”流水线上的生产业务通过学校自己联系,几扩大到多家,学生的实训范围增多,教师的技能提高也快,在09年宁波师生技能大赛中,数控组与电子组,均取得了好成绩,这与实训内容的多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二种实训基地在社会培训、技术开发与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数控机械厂”在社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中发挥了作用,如大学生“回炉”已达几百人。同时,“数控机械厂”作为独立的法人企业,从其业务征订、质量管理、成本核算以及产品销路等过程中,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创业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流水线车间”在社会培训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较弱。

三、建设高质量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议

由上所述,“企业引入”型的实训基地具有“引入产品、引入管理、引入设备、引入企业、引入师资”等优点,能做到管理企业化、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但缺点是学校自主性相对较小,学生实训的技能范围相对狭窄;而“学校自建型”实训基地,优点是学校自主性强,更能面向专业兼顾生产和实训,能有效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缺点是学校资金投入大,包括设备投入、师资引入等,而且这种实训基地如果与校外的企业沟通与合作不多,就会使培养人才培养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因此,对于一个

专业来说,要建设高质量、多功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树立“引与建、内与外、教与产”的统一。

1、“引”与“建”的结合对一所学校或一个专业来说,校内实训基地必须树立“引”与“建”相结合的理念,这样不仅能解决学校资金、设备投入的困难,而且也能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需求进行统筹安排,并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入开展。但在“引”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企业的选择。引入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要跟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相贴近,并不能仅仅考虑企业的规模、效益和声誉;二是双赢机制的建立。要寻找引入企业合作的切人点和纽带,实现校企双方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利益共享机制。学校要针对生产性实训的不同形式,灵活组织教学形式和内容,并采用项目式、过程式、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2、“内”与“外”的联系

由于校内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职业能力要求和教学组织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时,一定把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做到“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校外实训基地为拓展”的格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也应走校企合作形式。无论是政府主导、学校主导、校企共建、企业主导还是行业主导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模式,都需要校外企业的参与。如果缺少企业的实质性参与,即使在校内建立起“新、高、齐、通”的实训基地,也很难做到与企业的需求的同步,且会制约校内实训基地多种功能的发挥。

3、“教”与“产”的统一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行业企业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要把校内的实训基地建成集产品生产、教学实训、社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以及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特别是要通过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做”合一,落实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教育教学与产品生产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能力培养与知识应用结合、学校学习与企业就业结合。因此,将产品生产的工作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是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原则,从而实现“工与学”的结合、“教与学”的统一,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的“零距离”适应。

参考文献:

[1]王志明,马广.“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8,(9):35-37.

[2]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7-58

[3]贺星岳.产学结合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45-46

篇7: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逐步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比例。”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点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其专业实践技能及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专业类的技术岗位,经营类的管理岗位和操作类的智能岗位。他们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需要企业环境、企业文化的熏陶。在计划经济年代,国营企业除了担负经济生产任务以外,还要担负社会政治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生产实训工作基本上由政府部门负责安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发展,一方面,企业经济效益性和经营发展自主权增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高校管理逐步放权,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联系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特别是,近些年来,高校的迅猛发展,每年都有大量学生需要走进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这就增加了难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新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从学校理论走向社会实际有个过渡,在校内就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具备满足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功能,能有效实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教学目标。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能较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所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各高职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相对于教学性实训而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我国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备受推崇的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际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在校内建设的适用于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生产性的教学实践。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进行投资建设,也可以与政府、行业或企业联合共建。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培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质量意识、品质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和爱岗敬业、吃苦奉献精神,以上这些只靠学校单一的教育教学是无法完成的。根据合作形式的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建成公司型实训基地、附属型实训基地和协作型实训基地。

公司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以学院专业师资或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注册成立校企一体、教学实训一体的公司。它面向市场需求,以企业订单生产形式,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批量生产,获得经济效益。经济上独立核算,实行公司化管理,让学生真实体验公司运行情况和生产性实践,增强适应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目前,公司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最急需的是政策上支持,应该像过去企业支持职业教育那样享有一定的税费优惠。

附属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由学院提供场地、劳动力资源和管理,由社会行业或企业提供资助,建成工学一体、学研一体的校办企业。它是企业的附庸,是企业的一部分,或是一个分支机构。企业负责给学生开设技术应用课程,与学校实训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结合技能训练的教学培养目标,组织学生生产。学生定期在基地内开展实训,企业还可经常性地筛选一些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性方面的问题,交由实训基地的师生进行讨论攻关,提高师生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合作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由企业提供技术,学院自主投资或融资的校办企业。它专门承接企业外延生产任务,教师按照图纸技术要求和学生职业培养目标,组织生产。学生在实训基地从事产品生产活动,企业按照图纸,对产品实行检验收购。

以上几种模式,各有利弊,需要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项改革的`新事物,其运行管理和调控在多数高职院校正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

(一)重经济效益和轻学生素质的培养

校内生产性实训具有生产性的特点,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基地的生产和实训目标经常会发生冲突,在经济效益和学生素质的培养这两者关系上发生倾斜。企业通常会以生产工艺复杂、工期紧、安全责任大等情况,减少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学生数和时间,出现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基地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效果。

(二)实训基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有些教师原为实习工厂老职工,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理论知识;有些教师只适应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缺乏一线生产经验;还有一些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根本没有实践经验和一线生产的基本素质。

(三)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通用性和系统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学生就实训什么内容;实训项目安排缺少系统考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缺乏典型性和递进性。

(四)缺乏法律保障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法律上对学生安全管理与责任问题,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途径

(一)建立健全基地体制机制

首先要按照企业实际进行改造和布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配备符合培养目标的常规机械和先进设备,并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运作。要根据各个院校专业特点,设立基于操作型的实训基地、产品生产型实训基地、技术研发型实训基地和营销服务型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实训,能够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企业意识[1]。充分发挥基地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功效,更快更好地促使学生完成由在校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其次,要处理好实训与生产、学生与工人的关系。实训是属于教学的范畴,是教育的环节;生产是一种生产经营行为。学生的生产是为了学习,工人的生产是为了获得劳动报酬。这些都是有着质的区别的。再次,要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突破课程的旧有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调整,引入企业的实际生产题目、教师的科研题目,尽量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相联系。在教学举例、习题、实训等方面尽量取材于企业实际生产的模具零部件。采用项目教学法,零部件、图纸以及工程技术资料均来源于企业,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生产一线的真实情境。同时结合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模具设计制造大赛等技能比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校内实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主动性学习的风气,掌握实践动手能力,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的兴致大增。同时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培养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毕业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职业能力得到认同,必将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二)配齐配强实训教师队伍

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实训基地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与求职就业信息的提供者,又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既具有教师素质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有实训基地教师的个性特征,应该注重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潜移默化地贯串于整个训练教学过程中[2]。因此,建立专业知识扎实、技术应用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全程职业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十分重要。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校企合作,共同来培养。教师队伍从教师骨干、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师及岗位骨干中进行筛选。学校选择专业基础扎实,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理论教学任务,实训指导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形式灵活的思想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骨干侧重于企业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并鼓励考取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企业人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同时积极获取“教师资格证书”。构建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同时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三)合理合适调控实践任务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应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规律与特点,灵活地安排实习实训的时间。例如需要合理分析合作企业生产任务在一年中的分布规律,然后尽量将实践教学安排在任务相对比较轻松的时期,以减轻教学对企业生产任务产生的影响,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应尽量早些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安排以书面的形式递交给企业,以便企业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将这些实践教学任务完成。

(四)建成建好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好质量评价体系,是监控和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职业资格要求、岗位要求、学校标准相互协调的质量标准体系,并由此建立起质量管理制度、作业文件和考核办法。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学生职业能力的质量保障及监控。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通过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认证,使学生“就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顶岗”,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3]。坚持以国家职业标准、骨干行业与企业标准、国家与省的职业技能大赛等标准为依据,推行由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要求、学校标准所组成的三方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现有的成熟技术,而且还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采取学生学习过程表现与成果相结合的全方位学生评价与考核方式,并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工具钳工、数控车(铣)工、CAD/CAM软件应用中级等等折算成相应学分,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上,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强化优化安全法律保障

要明确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安全管理人,院系、教师和学生要签订相应的安全责任书,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要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安全教育,及时排查所用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应该给学生办理相应的安全保险,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定期开展演练,确保发生意外能妥善及时地得到处理。

篇8: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

1城镇规划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 1)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熟练掌握城镇规划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 能在城镇规划设计、城镇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 从事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 2) 建设思路。创造工作情景, 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进入职业工作状态, 了解本职业的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实现城镇规划的基本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结合, 完成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学校与相关设计院合作搭建“企业+ 专业”的工作平台, 借助专业设计院的资源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2城镇规划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 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应遵循科学适用原则。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以城镇规划专业职业特点需求为指导, 建立与社会接轨, 符合社会发展特点的适用的实训基地, 学生掌握的技能适应城镇规划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

( 2)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应遵循满足真题真做需求的原则。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根据城镇规划专业及课程的需求而建设, 并适度考虑补充校外城镇规划专业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模拟出真实的设计工作环境, 通过“真题真做”, 缩短学生工作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达到毕业即顶岗的教学目标。

( 3)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应遵循随时满足学生需求的原则。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满足学生随时应用, 向师生开放, 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的进程和教学内容随时可以到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训。

3城镇规划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标准

3. 1建设目标

城镇规划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参照规划设计院环境布置, 突出城镇规划专业的特点, 使学生感受到规划设计院的工作氛围。在实训基地中按照规划设计院的模式组织教学, 引导城镇规划专业学生了解本专业, 激发对本专业的热情, 培养城镇规划专业学生的团队协作的精神、组织管理的能力、群体沟通的技巧, 提高城镇规划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应满足城镇规划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需求, 积极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现“做中学”,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2管理制度

制定和完善城镇规划专业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 包括实训基地的设备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制度、实训室的管理制度、实训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兼职教师的实训指导管理制度、实训室学生的实训守则及安全操作规程等。编写城镇规划专业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任务书, 计划制定城镇规划专业设计培训项目, 完善任务考核标准。同时与黑龙江建工建筑设计院、大庆开发区规划建筑设计院等设计院合作, 开发综合实训项目; 编写综合训练项目任务指导书; 完善岗位基本能力和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标准。

3. 3实训基地设备设施 ( 见表1)

4城镇规划实训基地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4. 1校内实训基地教师队伍建设管理

4. 1. 1校内实训基地教师队伍建设

( 1) 稳定的校内实训基地教师团队建设, 必须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合理的教学团队结构。

( 2) 实训基地骨干教师必须参与设计院与社会技术服务。

( 3) 校内实训基地教师团队结合教学改革实践, 开展教学研究, 每两年申报院级以上课题1—2项。

( 4) 制定可行的实训基地教师的评价标准, 并进行年度考核。

( 5) 实训基地教师到外地教育培训中心学习, 学习先进的职业教学方法。

4. 1. 2实训基地兼职实训指导教师的管理建设

从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或黑龙江建工建筑设计院、大庆开发区规划建筑设计院、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聘请2名具有高级规划师职称的行业专家, 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 参与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聘请黑龙江建工建筑设计院、大庆开发区规划建筑设计院、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6名优秀规划师担任兼职实训基地指导教师。

4. 2制定城镇规划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及物资管理制度

城镇规划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要做到设备完好率达到95% 以上。制定设备、档案、文件等专人管理制度, 不断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马三生, 陈英.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 (2) .

[2]周莉萍.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三个主要环节[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2) .

[3]宇宙峰.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讨[Z/OL].论文联盟, 2012-05-31.

[4]孟宏琳.依托专业优势, 建设校内特色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以南宁卫校口腔医学技术校内实训基地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11) .

[5]时晓玲, 钟伟.实训基地建设:烫手的山芋, 还是香口的饽饽?[N].中国教育报, 2009-08-29.

上一篇:捐资助学的讲话稿下一篇:乌江学校小学部班级文化建设经验交流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