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

2024-06-28

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精选8篇)

篇1: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

爱情,越是将它看得高尚,就越感觉容易亵渎它,就越想珍惜它,它是我们成长一定时期的阶段产物,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似乎上天给人们的爱情都是被精心安排的,无论你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是精神上的独领风骚之师还是穷酸落魄之士,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爱情,并且都可以为爱情“愿意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陶醉其中”,爱情给人们的满足感是其他一切事物难以媲美的。但是当今的人们,或者从产生爱情的时刻起,人们这种无知的家伙就用自己的毫不满足的贪婪欲亵渎着自己少有的爱情。

对自己一时迷恋的人穷追不舍,漫无目的耗费着自己的精力与时间,最终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说是爱情伤害自己。孰不知,就是自己经过深思熟虑想要去过一辈子的人,在精心准备后追求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现这不是自己生命所需要的那个人。况且前者也只是一时的冲动。这伤害或许就是冲动的惩罚,自己伤害自己,就像伊甸园内的夏娃和亚当。但终究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上帝让我们伤害我们自己,就已经是对人们最大的惩罚。

对自己想要倾尽一生的人,我们总是害怕失去,想要争取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彼此在一起,一起玩耍,一起打闹,一起学习,一起厮混,一起流浪等等,多数时候甚至是刻意地安排所谓的邂逅。可是,如果爱情可以衡量为一种定量的东西的话,上天赋予每个人都是相对等量的爱情,经营爱情的时我们不得不支出着这些东西,支出的越多,我们自己拥有的就越少。到最后可能会透支,并且让自己遍体鳞伤,痛苦余生。所以,我们应该都得顺其自然,懂得珍惜。这里我们似乎可以通过阅读大自然变迁的规律来体会和把握平衡感,《物种起源》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或者最近的一部影片《海洋》也还好。

总之,不管怎样,爱情还是让我产生了无限的渴望,也似乎可以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自己,找回更多的自我。

知识,不一样,我们可以随时获取它,相对的容易得到,但是也容易失去,所以“活到老,学到老”,它是终身产物。小时候,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给自己学,这种思想几乎持续到了高中时代。即使是高中时代,也只是知道“只是能够改变命运”,但是如何改变?一片混沌。直到现在,可能对知识的认识仍然只停留在表面的表面,还是不知道知识具体能够怎样改变命运,因为总感学得太少。但不可否认,我已经对知识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渴望,读后感《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

“学无止境”,真是这样。

学习文学,可以培养精神之气,身子薄弱的我们需要文学的积淀,明事懂理,修身养性。“宝剑锋错磨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粉身碎骨浑不怕,却留清白在人间”的顽强,“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气。路瓦栽夫妇的执着,葛朗台的吝啬,变色龙让人厌恶的嘴脸,我对叔叔于勒的冷漠,最后一课的悲壮......我们在文学的殿堂,“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学习自然科学,我们可以了解自然变换,从而体会自身与自然是怎样的格格不入,感慨自然的伟大,“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相比之下自己的生命多么的渺小,但也万不可沉浸于消极悲观之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虽弱,但也可得“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闻成风,目遇成色”。

学习社会人文科学,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发展的文明与规律,朝野更替,兴衰相随,“剩余价值”的产生,社会性质的变革发展等等,足以让我们再次渺小,但是我们尽可在这边海洋打捞自己所想要的,满足自己的贪婪欲望,增加自己的情商,经营自己的人脉网络,将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大增强,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或许这样的理解是极端的,可是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有大家云:“存在即合理”。可是现在的我是排斥这样的,有人会说你还不懂得现实,还不自知。但是我宁愿这样,一个演讲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曙光——罗永浩,就是老罗最近在保利剧院的演讲。

我相信对知识索取到一定程度,我们自然会创造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即便有时也只是灌溉了自己的心田,但我们也会是快乐的。所以,这里我们可以大胆的贪婪。“月满则溢”,我们也不是例外。

对世间苦楚的怜悯之心,似乎是精神与物质的共同作用,有精神没物质支持,我们会力不从心,有物质没精神支撑,更是白搭,所以“人类和平”现阶段依然处于呼吁阶段!

如今的我只是想心怀一颗感恩的心,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能帮助的人们。是在力不从心,我也不会自责,因为把自己管好,尽量减少自己的苦痛与烦恼也算是减少一些世间的苦痛。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最终,还是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给了我生存的前提。再之,感谢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或许,这些只是想象;或许,梦想成真很难;或许,我会变得比现在所想的现实更加现实,但至少,许多年之后我还能知道我曾经这么想过,我曾经尽力去做过。梦是好的,我们都想尽力去做,一点点靠近梦,即使真的不能实现。

篇2: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罗素的名著《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是在上高中时。因为列选在语文教科书中,所以还是有意无意的阅读了。不过因为那时年少轻狂不识人间情愫为何物。草草阅过几遍,也许是青春期的判逆吧,那时的我对那些太富有人生哲理的文章不做细读。因而,虽然现在懂得人生的意义所在,但还是与许多哲理精华失之交臂。

前段时间,综英老师给我们随堂放听力进行练习,其取材就是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那一刻发现这篇文章耐人寻味。另外,因课程需要,马哲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读后感。所以,我带着那份兴致再一次阅读了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在自己心志渐渐成熟和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条件下,仔细琢磨了这篇文章。感触颇多。下面,想要就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读后的感受以文字呈现。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故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罗素为什么而活着?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没错,这就是罗素生活的全部内容。以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他的一生。那么罗素用“纯洁”、“无比强烈”来形容这种激情,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含义?通过细读,我认为作者用“纯洁”,说明其一生的追求,除了这三种之外,别无其他;“无比强烈”与“不可遏制”呼应,也说明这

三种激情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始终左右着自己的行为。通过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困难诠释是他一生为什么活着,同时也显现出了他崇高而伟大的情怀。

通过研读课文,我深入理解了作者的观点,体味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首先,他写道自己活着的第一种激情是渴望爱情。因为爱情给他带来狂喜,可以帮他解除孤寂以及体会美好的人生境界。没错,爱情是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但是,什么是爱情?以及现在的我们需要爱情的理由又是什么?我想这是值得活在当下的人们应该思考的话题。

其次,支配他活着的第二种激情是求知。文章中作者提到自己求知的原因是(1)希望了解人类心灵;在这里我想说“人的心灵”代指有关人本身的知识(2)希望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代指有关自然的知识(3)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而这代指有关人与社会的知识。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形象地表现了渴望了解人类自身、探索自然奥秘、理解社会科学的强烈愿望。这三方面的知识涵盖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作者渴望了解的是一切知识。作为求知的我们,来到大学到底是为了求知还是为了享乐,或者说是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乃至自己的青春?现在竞争日益激烈,有多少人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日夜兼程。而学习这场激烈竞争的序幕才刚刚拉开,谁能大意的可以高枕无忧呢?更何况以后找份满意的工作

是我们的宿愿!我现在的学习,其实是让自己的心踏实一些,我今天的努力,就是今天的从容为明日的从容甚至为了后日而做的准备,可是谁又知道后天会是什么样子呢?一直被谣传的2012 年是世界某日,所以一些人趁机鼓吹不趁着现在好好享受,到那末日到来之时,人就无法再享受到美妙的事物了。倘若2012年真的是世界末日,我相信真正得人是不会因为末日的到来而放下手中的学习,工作的。轻易放下手中学习,工作的是那些心中没有主见的人,是那些没有寄托的人,是那些随波逐流的人

再次,作者提到第三种支配他活着的激情: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他同情苦难:饥饿的儿童、被折磨的受害者和无助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然而也通过这些表达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在司空见惯的环境里,人是脆弱的。各种单调重复的信息和符号切割着视觉、听觉以及包括第六感在内的其它种种感觉,没有人能抗拒,麻木成为最经常的结果。如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所以人类应有的生活,应当是充满着爱,充满着人性,平等和谐、有序发展的生活;而社会中却一直存在贫穷、冷漠、孤寂等现象,这体现了人性的丑恶,社会制度的不公,给人类散布了灾难,破坏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压抑和毁坏了人性。因此,这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罗素在文中提到的三种激情是他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激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当然,也因为这三种激情,使他永远不

会放弃希望。另外,“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提示了孤寂的可怕,它犹如黑洞一般吞噬了作者的心。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反衬了真挚爱情的可贵,从而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在罗素力量的感召下,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虽然问的很茫然,在此,我还是想问活在当下的你们为什么而活着。为了亲情而活着?为了友情而活着?为了恩师而活着?为了所有对我们友善的人而活着?为了良知而活着?为了正义而活着?为了美好而活着?为了成就而活着?为了奉献而活着?为了尊严而活着 ?

人生是一条无法选择的路,我们没有权利选择我们的出身,没有理由抱怨我们的家世背景,也没有理由为生活中的跌跌撞撞而怨天尤人。最后,针对自己提问:我究竟为什么而活着呢?我不想为死亡而活着,否则来人世何用? 既然选择我来到这里,我就为体验生活而活着。因为活着是一种修行!

篇3: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都属于说理性散文。说理性散文往往理中含情, 情中有理, 意蕴深广,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单元教学目标是品味这些散文的情趣和理趣, 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 从而实现能力迁移, 实现“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任务。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 知识积累增多, 思想日趋活跃, 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他们对于社会、对于自己会有更多的思考, 因此, 本文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所以, 可以展开对“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而活着”的思考和讨论, 从而澄清一些错误和模糊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章结构较为简单, 层次分明, 作者观点鲜明, 学生已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归纳, 因此,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清文章结构, 归纳作者的观点, 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本文语言优美流畅、凝练生动, 并无特别深奥难懂的词句, 高二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并不大。因此, 对课文不宜作过多串讲, 教师适度讲解即可。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句子, 由学生提出教师作点拨启发。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清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提高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和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2. 过程与方法

按照“文本—作者—人生思考”的教学思路, 通过文本研习, 归纳作者的主要观点, 并由此引出对作者的认识和介绍, 感受诗人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进而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课文与作者的分析, 逐步引入其对“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而活着”的思考与讨论, 展开教师、学生、作者之间的对话, 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现出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启发学生思考人生追求和人生态度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引导学生对“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五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启发学生思考人生追求和人生态度的问题。

六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 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 笔者主要采用“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1. 导入

学生一起朗诵诗歌《我活着》:

我活着/我活着, /为了报答母亲的辛劳。/我活着, /为了给爱我的人、/我爱的人带来欢笑。/我活着, /为了体验人生百态, /不白来世上一遭。/我活着, /为了人生更加美好!/加油吧, 我活着!/我坚定地活着!

2. 听录音

听录音时要注意体会作者的观点, 感受作者胸中那汹涌澎湃的激情。

3.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 阅读这类文章时主要从观点、感情、语言和写作手法四个方面入手。速读课文, 提炼作者的观点, 请学生分别回答下面各框架的内容。

4. 分析课文

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前言, 也是他生活的宣言书。对此作以下分析:

(1) 分析第1小节:

写作手法:开门见山, 提出观点。

板书:手法——开门见山。

语言分析:“这三种激情, 就像飓风一样, 在深深的苦海上, 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板书:见右下图。

(2) 齐读并分析第2小节:

思考:作者认为, 孤寂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语言分析:“我寻求爱情, 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 在世界的边缘, 俯瞰那冰冷死寂, 深不可测的深渊。”

板书:比喻——孤寂;深渊。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

“在爱情的结合中, 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3) 分析第3小节:

总结:作者所说的包括人文、自然和社会的知识。

作者链接:罗素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文学家。他11岁学习欧几里得几何, 18岁考入剑桥大学攻读数学和哲学, 一生著书71种, 论文几千篇, 平均每天写3000字左右, 涉及哲学、数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领域, 78岁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4) 齐读并分析第4小节:

语言分析:“爱情和知识, 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 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板书:手法——承上启下。

“人类的苦难”这个问题在当代已演变为全球性问题, 如饥饿与贫穷、两极分化、战争、恐怖主义、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人性冷漠等, 下面请观看一个短片来具体地感受。 (播放短片《灰色震撼》)

作者简介:作者是著名的人道主义者、和平卫士, 反对战争, 同情被压迫民族, 追求世界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反对英国参战而入狱六个月, 89岁时因反对美国发展核武器静坐示威被判处两个月监禁, 1955年发表由多个科学家签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禁核声明, 1964年, 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逝世的当天 (98岁) 还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5) 分析第5小节:

“值得活着”:回顾一生, 问心无愧, 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 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5. 合作探究

首先思考:“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是罗素一生的追求, 在这三种追求中, 哪一种占主导地位?为什么?

参考: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诗人为了“自由”, 愿意抛弃“生命”和“爱情”;作者为了“同情心”, 宁愿从天堂回到人间, 这表现了一个学者的良知和伟大情怀。

进一步思考: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杰出的学者、伟大的情怀、光辉的一生。

最后思考与讨论: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而活着?

参考:为了自己的梦想——考大学;为了亲情、爱情和友情;为了生活得更好 (如找一个好工作和好伴侣) ;为了摆脱家庭困境;为了学习知识;为了建设祖国和家乡……

6. 课后作业

篇4:你为了什么而活着

“可我该如何确定这个意义呢?”那就要问问你的心,它最想要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

假设你幸运地来到一个神奇的魔术商店,里面出售的物品非常特殊,可以由你自己定价,但只可以使用魔术币购买,而任何一个光临此店的人都只拥有1000元的魔术币。那么,你会如何制定你的购物清单呢?一起来看看这里都卖些什么宝贝?

1,三五个知心朋友

2,一份甜蜜的爱情

3,健康的体魄

4,崇高的威望/名垂青史

5,美丽性感的容貌

6,一门精湛的技艺

7,无尽的快乐

8,才识渊博

9,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额财富

10,一些优秀的品质,如善良、诚实、勇敢和宽容等等

11,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小岛

12,美满幸福的家庭(此处指你成为家中男主人或女主人的家庭)

13,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

14,

一张可以免费到世界各地旅游的机票

这些宝贝是不是很令你垂涎三尺呢?今天,我们的魔术商店货源充足,可以随意购买。那么,你愿意花多少魔术币,购买其中的物品呢?你问它们的价钱?没有价钱。试想,如果你需要一件衣服,市面上的衣服有十元的,有一百元的,还有上万元的,关键不在于衣服的价钱,而是你愿意花多少钱购买一件衣服,对吧?所以,当你手上只有一千元的魔术币时,你会如何来分配这些钱?强调一下游戏规-则,这一千元必须完全由你自己消费完毕,既不能向别人贷款,也不能将钱贷给别人。

好了吗?噢不,我并不打算评价你的购物清单,让我们继续这个游戏。请先做两个深呼吸,静下心来想象。想象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们都变得白发苍苍、牙齿掉光、老得哪里也去不了,只能坐在摇椅上回想,想起当年你十三四岁时,曾经光临过一个神奇的魔术商店,并且购买了一些物品。看看你手上的购物清单,你觉得这些物品,这些你十三四岁的时候最想拥有的东西,对于七八十岁、也许人生之路即将走到尽头的你而言,还有意义吗?回想你的人生一路走来,经历了中考、高考的洗礼,大学毕业第一次找工作时体验到现实和梦想的落差,二十多岁时成家的波折与立业的坎坷,三十多岁时为人父母的幸福和肩上的重任,四十多岁时为事业达到巅峰而繁忙却发现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五十多岁进入更年期还遇上年迈的双亲病重,六十岁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无所适从……它们,那些购物清单上的物品,还是你这一生最想拥有的吗?

如果你的回答依然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找到自己内心最想拥有的东西了。

也许有的同学会不服气,“老师,我比别人聪明,长得也比别人帅,家里也比别人富裕,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更多的魔术币?”你想到了吗?为什么每个人都只能拥有一千元的魔术币?游戏中的这一千元的魔术币究竟寓意着什么?再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钱不能购买到魔术商店里的任何物品,但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来换取它们?

对的,是时间,是努力!所以,这一千元的魔术币代表着我们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只能拥有一次生命!

因此,我在游戏中总会事先声明,不可先用魔术币购买巨富,再以巨富购买其他物品。当你将时间用在挣钱的同时,你也失去了换取其他物品的机会。也许你是为了工作而熬夜,损害健康;也许你利用周末加班而放弃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也许你为了能加薪而放弃与好友联络感情;总之,你的这部分时间已经消逝,不会再回来。而你认为,这么做值得!你认为,这部分时间用来挣钱比起做其他事更有价值!

其实,这个游戏的目的是想帮助你明确自己心中的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通俗的说,它是你内心关于是非善恶、得失贵贱的标准,它告诉你什么有用什么无用、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值得去做什么不值得,它不仅是你世界观的核心,还是驱使你一切行为的内部动力。虽然价值观的本质是判定好坏,但价值观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也就是说,在刚才那个游戏中,无论你购买了什么,都没有所谓的对错。尽管价值观没有好坏之分,但我认为,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的价值观明显存在健康和不健康的区别。如何判断你的价值观是否健康呢?我想谈谈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理论。

美国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他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内在的需要所推动的,于是他研究了人的需要并将其由低到高进行分类。他认为,只有当人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适当满足之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人类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添加了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人对阳光、食物、水分、空气、健康以及成年人对性的需要等等。当人的生理需要能得到部分满足,人能生存下来的时候,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安全需要。它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如要求社会环境安全、生命财产得到保护,摆脱失业的威胁、生活有保障,病有所医等。这两个层次的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因而马斯洛将它们归之为低级需要,当然动物只存在生理层面上的安全需要。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拥有其他更高级的需要,如第三层次的归属和爱的需要。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每个人都渴望被自己所在团体所接纳,如每个同学都拥有一个家,家里有爱我们的父母;在社会上,你归属于我们的学校;在学校中,你归属于某一个班级等等。而每个人都渴望在团体中得到其他成员的爱,注意这里的爱指的是广义的爱,包括亲人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爱。在生活中,我们不仅希望被某个团体接纳,还希望自己的言行举止得到团体中其他成员的肯定甚至是赞许,这就是第四层次的需要——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在完成了前四种需求以后,个体开始试图认识外面的世界,这是认知的需要,如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除此之外,人们还渴望欣赏美、拥有美,如我们倾听音乐、欣赏绘画和影视作品、购置心怡的服装、旅游观光等,这是审美的需要。而马斯洛认为,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尤其是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人,都拥有最高层次的需要,他定义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指的是内心渴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以达到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你手中购物清单中的物品,它们分别出自你哪个层次的需要呢?

比方说,你渴望拥有才识渊博,你说可令自己考上大学,可你又是为什么要考大学呢?假若是为了将来找工作挣大钱,使自己能吃好住好玩好,那么,这是出自哪个层次的需要呢?假若是因为父母太爱你了,为了回报父母的爱要考上他们所期望的大学,这是出自哪个层次的需要呢?假若是因为某个老师瞧不起你,你要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给他看,这是出自哪个层次的需要呢?假若是因为你立志要成为救死扶伤的一代名医,必须要学好必备的医学知识,这又是出自哪个层次的需要呢?

篇5:《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

“我为什么而活着?”无数智者也跟我们一样面对过这样的人生难题。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文学家罗素。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写出了追求爱情、知识和同情苦难的联系。我是这样理解的: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而同情苦难则是现实。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为了自己,同情苦难则是为了他人。

对人类不可亵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只有对人类心存怜悯,爱情才能纯洁和崇高,知识才能更好的奉献给人类。当这个社会不再需要同情和怜悯的时候,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和谐繁荣!

尽管这样的人生带给作者不安和痛苦,但罗素对自己这样的人生却深感幸福――“这就是我的人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罗素这种源于人类良知和悲悯情怀的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不正是人作为人的伟大之处吗?

作家卢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确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无为和虚度。

篇6: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明确目标: ⒈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⒉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罗素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要求:一边听读一边画出自己难以理解或印象特别深的句子。四、具体分析㈠师生共同讨论“难以理解或印象特别深的句子”示例:⑴这三种激情…肆意地把我吹来出去,吹到绝望的边缘。 ⑵…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⑶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圣徒何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⑷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㈡简析内容⒈作者提出支配自己一生的三种激情,哪三种激情?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明确:① 三种激情-- a 、渴望爱情--带来狂喜M解除孤寂M看到神秘缩影 b 、追求知识--人类M自然M社会 c 、同情苦难--儿童M被压迫被折磨者M老人M整个世界②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⒉讨论: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㈢讨论我们应该为什么而活?五、小结课文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阅读这篇随笔,也是令人愉快的。它短小精悍,层次分明,充满理性的力量;文章饱含巨大的.激情,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他对人类的关爱之情,尤其令人感动。读这样的文章,能让人感到自己在一个巨人面前,显得多么的渺小!它当然也可以激发你努力向上,追求知识,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也许可以说,仅仅是文学家,不一定能写出这样有思想深度的随笔,只有罗素这样的集思想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伟人,才能写出这样感人至深、发人深思的文字。

篇7:《我为什么而活着》

那天早上,我去公园散步,天气不太好,是阴天,转了一大圈以后,心情并没有如期的变好,反而更加的缭乱,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活着?

每个人都有活着的理由,有的为了事业,有的为了自己所爱之人,有的为了权力,有的为了金钱。

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了自己所坚持的信念,星爷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的话,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这就是梦想的力量,如果你想翻身的话,那就努力的去实现你的梦想,不要畏惧这路途的艰难,今天所吃的苦就是明天所享的福,如果今天放弃了,今天所受的累,就是明天所吃的苦,真正的努力就是:“今天很难,明天很难,但未来会很美好。”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坚持的梦想,不要把自己的优点隐藏在自己的自卑这下,站起来,勇敢的向前冲,虽然有时会跌倒,会受伤,会,被伤的很痛,但请不要放弃,因为在这个山包过后,就是鲜花盛开的地方。

篇8: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帕斯卡尔认 为 ,“思想形成 人的伟大”。在高中教材里不乏闪现着思想光芒的作品,《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其中的一篇。读完这篇课文, 我们会惊叹于作者罗素的伟大。作为20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罗素的作品“多样且重要”,其中更是蕴含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以往,教到这一单元时,我总会小瞧这篇文章。有时不教,有时只是 简单地梳 理文章“总———分———总 ”的行文 思路,让学生自学,一般化地了解文章内容。因为我有顾忌,总以为这类文章没味道。而且对于罗素为“对爱情的渴望”而活着心存顾虑,因为“谈恋爱”一直是高中阶段老师规避的词语。

前不久, 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做了一番调整。就以“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课题为研究主题, 让学生自主研读罗素的作品, 并就其中的观点进行辩论; 接着让学生自主思考自己是为什么而活着的, 然后在小组内、班级内进行交流;最后要求学生阅读毕淑敏的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动脑构筑属于自己的高尚的精神小屋, 并写一篇感悟性文章。

这次教学 的改变效 果喜人, 不再是沉闷的我说、学生记, 而是我导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交流乃至辩论,逐渐使学生培 育起良好 的思想境界。 对此,我有三点反思。

第一, 不以个人喜好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各自的教学喜好也各不相同。有人喜欢教记叙文,有人喜欢教议论文或说明文;有人喜欢教现代文, 有人喜欢教文言文……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必须做出改变, 因为教师不能由于自身的喜好而给学生偏狭的教育。对于语文教学而言, 教师要引领学生培养基本的语言素养, 还要培养其终身发展所必须的人文素养, 这就是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义所在。就拿《我为什么而活着》为例,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文章结构方式,鉴赏其中各种不同的语言结构方式(例如“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地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所用的比喻方式,就将抽象的“三种激情”描写得具体、形象而生动)。但是,文本研习仅此就结束, 那么此文教学的核心、 最应该出 彩的地方———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被忽视了。

第二,先解放教师的思想,再培育学生的素养。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思想、个人的行为习惯都会成为学生自觉模仿的对象, 会有意或无意地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中。就以罗素提到的对爱情的寻求言论为例, 教师就不可禁锢自己的思想,进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你不提爱情, 但它是青春期的热点话题, 学生会在影视作品或者各类书籍、文章中主动涉猎。而这些粗浅的涉猎极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因为这些作品里的爱情 并非学生 效仿的理 想对象。再以本文作者罗素为例,他的爱情经历纷繁复杂, 曲折异常,本身就有很多争议的地方。执教这篇课文, 教师有必要解放思想, 大可引导学生排查罗素的爱情经历, 更可以查找更多名人的爱情故事, 自主探究什么样的爱情才是值得为之终身执着追求的, 在辩论中明晰爱情的要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养。

第三,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培育健康的思想。以往的教学,我们往往忽略思想培育的重要性, 总以为这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实际上,一篇优秀的文章必然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芒,教师需要做的, 就是引导学生以本为本, 深入挖掘其中隐含的思想价值, 培养其终身发展所必须的宝贵财富———健康的思想。仍然以本文为例,罗素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就值得学生深入品味。如果前两种激情是内省的话, 那么这种激情就是外向的, 是能直接体现人类素养的。“饥饿的儿童”“无助的老人”等都应该是同情和关爱的对象。教师可以适时引入中国当今社会的一些冷眼面对苦难的现象, 让学生结合罗素的思想, 探讨应该培养起怎样健康的思想, 今后应该怎样正确地面对这些苦难现象。

上一篇:2010年播音主持专业考试模拟试题下一篇:支教计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