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与就业难

2024-05-24

用工荒与就业难(精选6篇)

篇1: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

目前,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透过现象和矛盾的表面,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工人出现用工荒,一方面是不少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出现就业难。这两个看似是悖论的现象,在中国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用工荒主要出现在新一代农民工身上,他们与前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还有相对的一方面,随着近年经济结构的调整,一大部分企业借着高科技革命的春风转型,经济模式由粗放转向集约,有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由此催生出一大批新的岗位需求,这些工作不仅需要就业者有充足的精力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更需要有专业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做后盾,这一部分就业市场形成了暂时空缺。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原因也是多层次多方面。首先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要的理论框架、知识结构没有构建起来,自身素质不足,不符合一名合格大学生的要求。其次,大学毕业生没有一个理性正确的就业心态,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大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就得是“大家”,就得担当干部、管理人员,对工作没有一个认真的态度,缺少职业情操,容易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再次,现在一些企业缺少必要的社会责任感,新的岗位需求都要求有工作经验,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大学生,觉得大学生粗出茅庐,空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招收应届毕业生企业就等于承担起来培养大学生的义务,得不偿失。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与其招收大学毕业生还不如招聘有工作经验者来的实际、实惠。最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成了影响大学生教育的瓶颈,管理机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评价机制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专业学科设置不灵活,不能紧跟市场经济结构的转变,各地区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不均等。

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大学生,他们需要的工作社会不能提供,于是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现象,这反映了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不适应劳动力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就业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人对工作岗位的挑拣,不是某些人所谓的“挑剔”、“眼高手低”,而是人的解放,人不再单一地只受经济因素的驱动,而更看重个人感受、发展前景等精神因素,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期,经济结构的转型,劳动力市场、就业市场也要跟紧节奏,要处理好经济结构转型和就业市场稳定良好的关系,既要保证经济有好又快的增长,也要兼顾劳动市场的结构问题,只有一个良好稳定的就业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才有内生的动力。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民生无小事儿、,我们必须实事求是,找出问题的根源,发现问题的本质,从劳动者到企业到政府职能部门每一个环节都找出要害,针对性的处理好、解决好现阶段出现的用工荒与就业难的问题。

用工荒一方面是年轻农民工不满足与现实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另一方面是劳动者胜任不了企业新的岗位需求;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对工作不满意,另一方面是企业对大学生不满意;这两者的矛盾其实大同小异,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只要我们把问题联系起来,就可以统一的解决问题。从劳动者本身、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分别入手,对症下药,用工荒与就业难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提高劳动者素质,理性就业。新一代的农民工必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才能胜任新形势下,劳动力市场的新要求。行成一个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和习惯,做新时代的劳动者,不仅要最求物质利益,更要注重精神最求。大学生要客观认识自己,在校期间要扎实学习书本知识,打好基础,抓住实习实践的机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工作有一个美好憧憬和预期的前提下,愿意到基层工作,从小做起,从底层做起,步步为营,实现自己的理性。

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把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平衡起来。政府给了企业投资环境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同时,企业也肩负了为社会政府分忧负责的义务,企业不仅仅要追逐经济利益,也要吸纳大学毕业生到企业来工作,为民生做出贡献。要对缺少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有一份宽容和担当的心;要理清错误的认识,培养人才的同时,企业本身也是受益者。对不合格的农民工进行专业的培训,加大对职工素质提高的投资力度。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人康大业,人才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承担着塑造公民素质,培养各类人才的重大任务,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突破教育体制障碍,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要更新观念,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多样化人才,系统培养的观念;形成体制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加大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以教育开放,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我们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和谐社会,在经济结构转变的同时,也要注重由此带来的就业市场失衡的问题。反过来,只有就业良好稳定,经济才能又好又快发展!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要充分发挥这个自身优势,劳动者、企业、政府都要身体力行,把我国打造成一个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伟大祖国的繁荣和富强。

篇2:用工荒与就业难

姓名:王子秋学号:210993240专业班级:09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1)班

摘要:春节一过,一场让企业头疼的用工荒像往年一样席卷而来。尽管有太多的不适应,但

仍需面对。然而眼见着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招聘现场,每个企业所招的人数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另一面,大学生也不得不面对找不到工作的艰难局面,过完年就匆匆的涌向人才市场,成功的却是寥寥无几。本来,“用工荒”和“就业难”看起来是两个完全对立的现象,然而,在中国,他们的同时出现不是偶然,其背后实在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企业、大学生、工人

(一)两种看似对立的现象:用工荒和就业难

这两种现象不是这

两年才出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充当世界工厂的中国,以其廉价的劳动力吸

引着国外的企业来华投资建厂,随之而来的是众多农民涌入城市,出现了“农民工”这个词,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经济发展浪潮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如此数量的工人仍满足不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另一边,这几年的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得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据有关

统计,2011年毕业生数量已经达到640万。这个数量无疑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面是企业招不到人,不得不放下身段,提高薪酬来吸引。面是大学毕业生发

出去的一份份漂亮的简历,却不被录用。其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二)存在“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出现这样的问题,不能从单方面找原因。

(1)用工荒的原因

首先,从我们最熟悉的农民工说起,他们作为工人之前,大多是农民出身。由于国家近几年的惠农政策,使得一部分农民工又找到了其他更好的谋生出路。因此导致工人的流失,虽然这是好事,但却是造成用工荒的一个原因。国家的初衷是好的,所以一些政策还有待更深一步的探索,加以完善。

其次,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难保障工人的基本权益。近些年来,有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但是从调查数据来看,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险覆盖率仍然偏低。并且,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工人,他们希望找到的工人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为企业创造效益,而不愿意为工人进行培训花钱,这使得一些刚进入社会的应届大学生和农民工,没什么工作经验,就被挡在了门外。其实劳动力不缺,在利益这方面企业真的应该好好想想。

再来就是季节性劳动力迁移导致企业用工短缺。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的外出农民工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62.5%。春节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探亲的高峰阶段,如此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也是造成东部沿海城市周期性缺工的原因之一。

(2)就业难的原因

存在就业难,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我们学生身上。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高收入、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若渴。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

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水平也是企业招聘的一个因素,而恰恰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只是混日子,专业学习的不够深入,以至于文凭是混出来的,没有真才实学,企业是绝不会聘用这种学生的。所以,学业的“不给力”同样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屏障。

高等教育的过度扩招也是原因之一。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今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导致大学生供给量绝对值增加。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

总的来说,“就业难”与“用工荒”主要是产业结构问题,工资待遇问题,福利保障问题,学校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国内最不缺的就是公务员,原因主要就是工资与福利。所以国内从来不见“公务员荒”,却年年喊“用工荒”。

(三)“就业难”与“用工荒”,多方都应反思

出现了两种本不该同时出现的现象,身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首先应该进行反思。从高中开始,我们就被灌输了“高中努力,大学轻松”的思想,可悲的是我们也确实是这么认为的。孰不知真正应该努力的黄金时期正是大学。国外大学的自修室,凌晨四点还是座无虚席。与他们相比,我们还在天真的生活在这象牙塔里。平时悠闲,考前努力,考完就忘,这就是现在大学生的状态。并且学校应该以学生为主,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多磨练学生们的社会生存能力,不要以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教育学生。

第二,国家政策应该更加完善。“用工荒”实则是“政策荒”,应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中国的产业整体还处于低端,多以“薄利多销”为盈利模式,且目前中西部的低端产业也大有发展,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依然较大,而大学生群体要求的薪资待遇较高,且所学知识适合高端产业。因此,产业升级的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的就业难。试想,如果沿海城市盈利模式调整,利润空间得以打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有望迎刃而解。

第三,从每年的情况来看,用工荒需要反思的是企业的工资、福利保障体系。农民工追求的是制度平等,他们需要尊严,他们害怕拖欠工资。大学生追求的是使生活富裕的薪金。企业不能把这种需求变成工人的奢求。经济高速发展,而工资却没有与之想匹配。如果工资和福利能有更好的保障,目前的就业局势将会大有好转。

(四)解决“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关键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要从学生入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从15岁开始做职业生涯规划是最好的。所以,从高中开始就应该教学生会做职业规划,规划应该是长期的,应该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学生遵循着规划,从小事做起,积累

经验,最后达到自己规划的事业的顶峰。这里有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的眼光放低,放低身价,从基层做起。年轻人需要的不是高薪工作,而是能够学到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用的知识和经验,使得今后能拥有优质生活的岗位。其次就是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打好基础。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国家需要做的是进一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去,到部队去、到中小企业去、到中西部地区去。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加强就业指导,改变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外,还必须继续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并使之长效化。同时,要进一步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鼓励一部分大学生走自主创业的路。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本身就业,而且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有倍增效应。

企业应该尊重劳动力,不能一切都以利益为最终目的,给劳动力以合理的薪资和福利,其实这也是留住企业中意的人才的手段,更是以后吸引更多人才的有效手段。保障农民工的工资能按时发到手,这是最基本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头上到学习中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拓宽知识面,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才能适应全球化趋势,才能在祖国的建设大业中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篇3:用工荒与就业难

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人才的缺口在50万人左右, 物流管理人才更是企业竞相高薪竟聘的目标。同时, 却有大量经过所谓专业培训的待业人员无法就业, 他们捧着诸如各式各样名目繁多的证书, 却在面对现代物流的实际问题时一无所知, 物流人才供需出现严重错位。本文就物流行业目前存在的尴尬局面, 分析了现状, 提出了建议, 指出应该正确认识物流人才荒与就业难问题。

一、前言

“物流”一词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流行的用词之一, 以物流命名的运输型企业在中国可谓多如牛毛, 各地方政府也把优先发展物流行业作为其产业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国内各大高校乃至社会上的培训机构, 也都争相开设“物流专业”的课程, 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和输送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但矛盾的是, 大多数物流企业却正经历着物流人才缺失的痛苦。为什么一方面大多数的物流企业难于招到合适的物流人才, 而另一方面, 社会上却充斥着众多的找不到工作、工资期望值不得不一降再降的物流专业毕业生。

二、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现状

1、物流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

根据抽样调查数据分析, 物流从业人员中拥有本科学历的平均比为3 4% (注:有相当比例人员为继续教育学历) ;拥有普通专科学历的平均比率约为8%;拥有高职高专学历的平均比率为32%;拥有中职学历的平均比率为15%。目前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的学历偏低, 并且基本上是原物资管理专业转过来的, 也有从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转向而来, 其中大多为中专、技校、职高学校毕业生, 且在很多仓储业务中民工人数众多。虽然拥有庞大的员工队伍但却缺乏物流管理和经营人才, 难以达到提供综合物流业务的要求。而根据美国奥尔良大学进行的全美物流业管理者教育程度的调查显示, 大约百分之九十二的调查者具有学士学位, 百分之四十一的人具有硕士学位, 所有人员都具有从业资格证书。相对而言中国的差距颇大, 所以要从战略高度来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2、物流从业人员特别是物流操作人员严重短缺

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 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在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物流所包含的每一个功能环节中, 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去操作。在物流从业人员中, 75%~85%的人员是在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而由于交通限制、客户需求、服务质量要求等原因, 物流操作往往是需要全天候24小时作业, 这种作业特点使得物流操作人员的需求成倍增加。并且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相应设备大量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 以及市场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 对物流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迅速提高。所以, 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并具备一定技能的物流操作人才。但是, 目前国内物流操作人才现状不容乐观。国内各类企业中物流操作岗位的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的搬运、装卸等岗位转移而来;二是直接招聘农民工, 目前国内的大批物流企业中, 操作岗位的从业人员使用了大量的农民工。这些人员很少有接受过系统的物流操作培训, 大部分不具备物流相关知识, 对操作原理、各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知识知之甚少。

三、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1、物流企业人才需求数量分析

据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粗略统计, 全国各类企业中物流的从业人员总数在1000万人以上, 并且,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 物流从业人员的数量也将不断上升。以上海为例, 尽管物流及相关从业人员已达80万, 若按香港目前物流及相关从业人员占总人口13%的比例计算, 到2010年前后, 上海物流及相关从业人员数量至少要达到180万。未来几年几个大城市物流管理人才的缺口为:上海30万, 北京20万, 深圳12万 (数据来源:2005年1月,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关于加强物流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物流专家丁俊发称,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 人才是关键, 物流人才是稀缺资源, 更是战略资源。现在全国物流企业保守的计算约200万个, 这些企业都需要物流人才, 如果到2010年给每10个企业输送1个大专以上的人才就是2 0万人, 每5个企业输送一个就是40万人, 如果给2个企业的物流在职人员培训1人, 就是100万人, 给每个企业培训1人, 就是200万人。所以, 到2010年中职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三十万至四十万人, 全国需培训物流从业人员100—200万人次。而目前中国的各类专业学校每年输送的物流毕业生不足10000人 (数据来源:湖北贸易科技学校吴元佑王佑华杨爱明《关于我国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 , 所以供需矛盾很大。

2、物流企业人才需求质量分析

目前, 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报关等领域的物流人才十分短缺, 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专业操作人才, 电子商务物流人才, 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物流高级管理人才, 更是凤毛麟角。物流人才是中国十二种紧缺人才之一, 物流操作人员、物流规划人员、物流管理人员、物流研究人员出现全面紧缺的局面。

四、物流人才供需双方存在着主要问题分析

物流行业逐渐火暴,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物流人才市场上出现了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矛盾。一方面, 有越来越多的人看中物流行业的前景, 希望进入物流企业;另一方面, 对于物流企业来说, 尽管有大量的人才可供选择, 但究竟哪些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却难以选择, 其中“来之能战”的往往凤毛麟角。就目前情况分析, 物流行业的工作正处于一种相对的不平衡。一方面物流企业需要真正懂管理、信息技术、业务熟练的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毕业生缺乏熟练的工作技巧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 工作期望值过高, 才出现了供需的矛盾。

五、优化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1、规范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复合型人才

高等院校应根据物流市场人才需要, 开办设置符合实际的物流专业与课程, 建立健全物流专业教育体系,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人才。根据物流管理内涵、物流管理实践的要求和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为政府物流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物流咨询人才、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和物流教学科研人才等。并且不同层次的人才需要不同的培养方法, 如研究生教育应重视理论研究与方法, 本科生教育应重素质、基础与知识面的协调发展, 专科生教育应注重技能与实践。

2、校企合作, 实现双赢

近年来, 不少学校广泛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并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结合岗位需求组织教学, 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直接上岗工作。通过校企合作来“按需定做”, 既解决了企业急需专业人才而自己无条件培养的问题, 也解决了学校人才培养把握不准市场需求的难题, 可谓一举两得。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仅仅把“订单式培养”搞成微观培养, 不要针对某个企业, 而是要针对整个行业进行“订单式培养”, 高校应该分析某一行业的状况, 找到行业的标准, 能够科学准确地分析出这种行业的需求。另外, 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 形成政、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一方面, 政府组织有关物流科研教育单位的专业力量, 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物流技术、物流管理和物流规划等, 提高物流理论和技术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 鼓励企业建立物流研究机构, 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合作, 以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3、加强职业认证, 规范继续教育市场

根据有关研究机构预测, 在未来五年中我国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和训练的基层物流管理人员不低于600万人, 中级物流管理人员不低于50万人, 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不低于4.5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及时和适当地给以供给, 巨大的供求缺口直接引爆了物流培训市场, 于是形式各异的物流职业系列培训和短期培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破土而出。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我国各种物流职业资格认证证书眼花缭乱, 个个说自己的证书“最权威”、“最具含金量”, 让众多物流从业人员无从选择。如此体系繁多的证书, 不同的颁证机构有不同的物流培训体系, 而实际培训内容又大相径庭, 造成学员难以选择、没有方向;教材不统一, 学员学习盲目;师资不规范, 不少非专业的、“照搬书本”的物流老师混杂其中, 误人子弟;考试走过场, 流于形式。因此, 规范物流资格证书认证市场势在必行。

六、结束语

篇4:浅析用工荒与产业结构

关键词:用工荒 产业结构

“用工荒”是指人力资源市场上出现的农民工短缺的现象。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本,中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曾经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已经不像想象中那样源源不断。“用工荒”现象不仅在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蔓延,就连中西部地区也已出现。“用工荒”已日益成为企业和地区发展的新瓶颈。从80年代的“民工潮”到如今的“民工荒”,有人不禁发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慨叹,“农民工”似乎始终是一个时代的焦点。

“用工荒”现象不仅仅是就业问题,还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如何优化产业结构,以解决“用工荒”问题,如何协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面临的一大新问题。

耿建泽从产业结构升级与相应的人力资源素质关系分析出发,认为“民工荒”是民工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不适应的结果。辜胜租认为要充分利用“用工荒”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通过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完善劳动力市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及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等措施,推进中国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和健康均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刘亮认为“用工荒”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我国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胡放之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引发“用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确有很大影响,“用工荒”的主要原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而“用工荒”的出现也是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良好契机。

就“用工荒”与产业结构这一问题,项目组于2011年7月赴江苏昆山地区做了实际调研,发放问卷500余张,结合中国的学者专家们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对用工荒背后的产业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并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提出解决“用工荒”这一热点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用工荒现状

从地域角度分析

当前,用工荒问题已在全国蔓延,各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用工短缺问题,珠三角、长三角、福建东南沿海等地区尤为突出。

据江苏省统计局提供的信息,江苏苏南地区有66.6%的企业反映缺工,苏中地区为65%,苏北地区为54.8%,而在苏南地区中,无锡、苏州、常州的缺工程度分别为83.3%、75.0%、75.0%,可见,经济发展水平高、企业密集度高、对外来务工人员依赖度大的地区,用工问题越严竣。

从企业角度分析

不同行业的用工短缺程度不同。根据笔者暑期的走访调查,在我们调查的20家企业中有14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电子装配、汽车零件装配、服装等,另外6家企业中有2家从事建筑行业、3家餐馆及1家福利企业,而出现用工荒情况的大多数为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具体数据请看表1-1。

项目选项数量百分比

是否缺工是1470.0%

否630.0%

缺工时间季节性1071.4%

全年428.6%

缺工类型技工214.3%

普工750.0%

都缺535.7%

缺工性別男321.4

女321.4%

都缺857.2%

表1-1 昆山市企业用工荒情况

一些劳动密集度高、技术水平低的企业,如服装制造业、包装业、造纸业存在严重的用工短缺现象,有些甚至影响了企业正常的运营活动。一些管理严格、苛刻,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的外资企业,较之内资企业,存在相对更为严重的用工短缺现象,而一些管理人性化、工作环境较好、工作强度低、福利保障好的企业,用工短缺程度则较轻。

不同行业的企业都存在熟练工用工难的问题,招不到熟练工已成为不同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一些民营企业还存在着招不到管理者的问题,劳动者素质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性矛盾已日益严重。

一些企业甚至因为用工短缺而降低用人标准,如工人的学历文化标准、年龄标准,加大对员工培训的成本,可见,用工荒问题已给企业的生产质量与生产成本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从劳动者角度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18~22岁的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大,工作更换频率高,稳定性差,工作好高骛远,年龄层次对企业的用工荒也产生着较大影响;当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大多为小学、初中毕业生,文化程度低,工作技能低,这些劳动者大多以提供体力劳动为生,工作强度较大,然而,企业却急需熟练工、高层次管理人员,以服装制造业为例,在昆山某工业园,数家服装企业贴出招工启示,招收缝纫操作熟练工,工作待遇丰厚,但依旧招不到熟练的操作女工,劳动者素质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性矛盾已日益严重,劳动者素质日需提高。

二、昆山产业结构现状

目前昆山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从全国来看,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我国2005年这一比重仅为39.9%。

图1-1 2000~2010昆山GDP各产业比重

然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又在第二产业中占有绝对比重,这些企业大多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资本获取剩余价值,产品增值程度低,利润率低,劳动力需求旺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最大地吸收了中国的农民劳动力。

nlc202309030143

图1-2 2008年昆山地区就业人数比

三、用工荒与产业结构联系

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然而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重较大的第二产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被媒体戏称是“世界工厂”的昆山,出口的都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低端产品,连做衣服都是贴的人家的牌子,赚的是极其低廉的加工费,扮演的是挣钱最少的打工者的角色。根据“微笑曲线”理论,此类企业利润率低,而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却十分旺盛。

图1-4 微笑曲线

另一方面,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如“三农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加上城市看病难、房租贵,农民工在城市里的生活压力更加深重,农民工外出务工机会成本增大,很多人选择就近就业或者从农就业,这也导致了农民工数量有效供给的不足。

供与求的不对称,势必会带来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然而,出于产业结构的企业利润空间有限,无法提供更高的劳动报酬来吸引更多劳动者。

四、启示与对策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曾经源源不断的民工廉价劳动力,如今却又使很多企业“望高工资而退”,如何有效解决“用工荒”问题,是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我经济持续发展关键。

政府角度:

通过上文分析可见,解决用工荒问题的出路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笔者认为,在产业升级与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政府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政府不应仅仅是社会秩序的消极保护人,还应是社会秩序与经济生活的积极干预者。可见,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范围是有限的,政府只是弥补市场的缺陷,而不是取代市场的作用。我国实行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只能在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场合进行有效适度干预,笔者认为,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解决“用工荒”这一问题过程中,应适度干预,完善社会制度,着力于营造更加健康、更加合理、更加规范的市场环境,为劳动力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做好保障工作,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只能决定了它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辅助性地位,政府的辅助性调整工作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具体展开:

1、加强中西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将低利润、高劳动力需求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进行产业转移,一方面可以缓解东部沿海地区的用工压力,为较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打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解决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劳动力适龄人口的就业问题,促进民工就近就业、创业,减少长期以来“候鸟式”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高额成本。

2、积极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对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扩大就业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我国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68%,从业人员占72.9%,为社会提供了主要就业渠道。同时,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更大的活力与动力。在我国,上海的中小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88.5%,可见,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但中小企业自身也存在不足,如中小企业规模偏小、资金来源少,政府应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政府还可以采取例如对中小企业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适当减免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提高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3、建立与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新一代农民工成为打工者主体,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越来越强。高强度、低工资、无保障的工作再也难以吸引越来越城市化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供给以中西部农村为主,而需求在东部沿海城市,两地在社会保障、工资待遇、户籍管理等方面难以对接,社会保障的缺失增加了农民工进城成本,所以,更多的民工放弃进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昆山很多企业都为民工交纳政府规定的保险金,但对于一些小企业而言,保险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在调查中,一个以手工劳动为主要作业方式的纸箱厂,也因用不起工人放弃了很多订单。

政府应加大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投入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医疗保险改革,优化户籍管理制度,早日实现“城镇一体化”,为产业升级做好制度保障。

4、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化、法制化劳动力市场。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加重了劳动者就业成本同时也增加的企业的用工成本,是企业用工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民工法律意识薄弱以及相关法律还不够完善,例如,调查中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和民工比例极少,这也是造成劳力流动性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劳动就业信息平台,对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有显著作用;在法律制度的引导下,建立规范、法制的劳动力市场,对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5、加强职业教育。產业升级的人力资本就是与产业升级需要相对应的人才,政府要与企业、学校共同合作,提高农民工素质,提升劳动力质量,解决企业对劳动力质量的需求与现有劳动力质量不对称的问题,为产业升级输送优秀有用的人才。

企业层面:

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中,政府和企业都是不可缺少的。政府作为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宏观主题只有通过企业才能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分配。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只有通过企业才能更好的实现,因此,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中,政府和企业都是不可缺少的。

1、提高工资待遇,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打造温馨的用工环境,拥有保留人才的通道。一个企业的全部利益都来源于企业员工所创造的价值,没有认可的企业文化,没有留住人才的用工环境,企业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选择到与自己企业发展战略一致的人才,并把他们保留在企业内部,转化为企业的人力资本。针对新一代的劳动力大军——80、90后,企业再也不能用以前的老一套用人方式来对待员工,更多时候,企业应考虑如何打通员工晋升通道,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使员工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增员工的稳定性。拥有了强大的人力资本,企业才能更好地在产业升级中顺势前进。

2、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积极推动企业转型与升级。很多企业自我开发研究能力较弱,大多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技术含量偏低,生产所采用的技术也多为一般通用性技术。出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应积极加大资金投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由利润率低的资本密集型转型升值空间较大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只有企业自身有意愿并有能力进行产业的升级,国家产业结构才能得到优化。

3、加强员工培训。企业应将利润的一部分用于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技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强员工稳定性,员工素质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才更有利于企业转型。

五、结语

改革开放30年,从“民工潮”到如今的“民工荒”,中国的经济经历了巨大的转变,用工荒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加快产业转型与结构升级,相信这一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由于笔者能力有限,还望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耿建泽. “民工荒” 产业结构升级的契机-透视 “民工荒” 现象 [J][J]. 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

[2]辜胜阻, 李华. 以 “用工荒” 为契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J]. 中国人口科学, 2011 (4): 2-10.

[3]刘亮. “用工荒” 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14): 83-84.

[4]胡放之. “招工难, 就业难” 并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基于湖北的调查[J]. 湖北社会科学, 2012 (8): 49-52.

[5] 孙福全. 产业结构调整微观论[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6] 苑广睿.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篇5: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 世界是一个很神奇的环境,当很多人还在为被解雇和失业所困扰时,许多企业却还在为着用工荒的大难题而焦头烂额,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话题,也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究!

关键字:用工荒就业难大学生(正文:)

1、所谓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既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也和农民工待遇问题有很大关联。用工荒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边却企业招不到人。它暴露了我国以前之政策不合理之处,急需要调整。

有业内人士指出,以常规思维来看,“民工荒”意味着劳动力供小于求,市场会依据供求双方的博弈结果自发上调均衡工资水平。但事实表明,低端简单劳动供给者因替代性强而不被企业重视,工资水平仍旧偏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所以“民工荒”不能指望企业单方面解决,必须要有调控部门的积极介入与引导。

而这儿的就业难主要是针对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特殊人群,像大学生等受过专门教育的人!

2、㈠两难问题如此堂而皇之地在我国境内大摇大摆的穿梭于各个地区之间。最近几年,用工荒的状况,一年更甚于一年,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的形势!从2004年的珠江三角洲开始,现如今已蔓延至长三角乃至中西部等众多地区。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面临着用工不足问题,年后或者节后,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以珠三角为例,2006年整个珠三角缺工达100万以上,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纺织业,建筑业,餐饮业等。不少企业纷纷想办法招工,许多企业将工资提升仍收效甚微。

而我国的大学身就业难问题也仍困扰着许多人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达559万人,比2007年比2007年增加了64万(此前,2007年比2006年增加了85万。)截止9月1日,全国有351万毕业生实现就业,仍有144万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富余和剩余转移人员每年需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从劳动需求看,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可安排1200万人就业,但劳动力供需缺口仍有1200万。

㈡两难问题成因简析:①劳动力供求失衡:a可提供的岗位远远少于待就业人员所需的工作岗位,像上文提到的,1200万劳动力仍无工作机会,b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未相应拉动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导致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c劳动力结构失衡,对技工跟女工的需求较大但此类工人较少,但人数相对较多的男工则呈现出无人问津的地步,d劳动力地域失衡,孔雀东南飞现象此乐不疲。工人一直往东南沿海走,中西部工人的数量虽然在近几年有所增长但仍在东南沿海占大头;②教育培养机制失当:a大学生长期以来重学术轻技术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在校时过于注重课本成绩内容而对社会实践跟技术或有所轻视或者根本就不去做那些方面的事情和训练b劳工技能培养不到位,或者为了省时间干脆就不训练,让他们自己摸索③大学生自己的问题,许多大学生太把自己当回事,在面对用人单位是,错误地估计自己所要干的岗位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能力提出不合理的要求④户籍制度及地方保护阻碍了劳动力的正常流通,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重大城市纷纷采取措施保护当地务工人员,户籍制度就是在这个时候新鲜出炉,严重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通。⑤我国的经济结构是一种以密集型工作为主的经济架构,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较大,相反的,对有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的需求不大,况且有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的工资可能相对较高,对企业盈利不利!

归根到底,用工荒和就业难这困扰人的两难问题还是教育和体制的不完善造成的!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还得从国家的政策和教育入手!

㈢用工荒于就业难两大难题的解决方案:①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少的针对性约束,只要能保证不损害国家的利益就不应该过分的干预,这样的话既能减少对工作岗位的需求又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满足更多的人的需要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一举数得!②调整教育机制,提倡更多的人们进行职业学校的选择,选择职校并不是无能的象征,相反的,它能更好的教会我们如何才能在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尽快尽好地融进去并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许多人对高职有着深深的成见,应该试着去纠正人们的观念!③出台更多的经济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应该让劳动力闲置,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跟极大的危害!④重视地域均衡发展,尽可能的保障中西部的劳动力需求的同时兼顾东南沿海对劳动力的渴求⑤加大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同时更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脉络,更快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结论:用工荒与就业难虽然看似是一对互不相容的冤家,但在我国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里却同时出现,在纠结与她们带来的困扰时,也不得不感慨一句不是冤家不聚头!但既然有结,就必然有解。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抓住这个解,将引起事件的源头连根拔起,消除它!

参考文献:①谢建杜,朱明,谢蓬勃,“民工荒”挑战中国用工体制——以珠江三角州为例,学习与实践;

②刘文勇,李国栋,以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现象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③曾湘泉,刘彩凤,我国劳动力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对我国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思考,中国劳动;

篇6:用工荒与就业难

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院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认识

一、背景

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热度不曾减退,“用工荒”也不是真正的无工可用,“用工荒”与“就业难”在中国矛盾地存在。

表面上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是悖论,而将两者联系起来剖析,实质上是人才

结构、产业结构的问题。劳动力市场的整个趋势是供大于求,就业难将长期存在。而用工荒只是暂时的,结构性的。

同时,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有些单位的工作岗位却人员短缺,招不到人,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这两个矛盾体在我国时刻存在,而它们又该如何协调,解决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现状

一方面,大量企业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不少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就业比较困难,有些地方大学生的平均工资已低于农民工群体,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彰显。

首先,从用工方来讲,主要是低端产业的用工荒,用工需求比较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器制造、机械加工、服装制鞋等低端制造业产业上;而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制造业等行业,在国际上还没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用工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大学生就业难。这无疑折射出目前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不足。

其次,从对求职者的要求看,不少企业需要的是掌握熟练技能的技工,而这恰恰是目前农民工欠缺的,也是大学生们所不具备的。

三、原因

就业难与用工荒并不是针对所有企业,也不是针对所有人。第一,就业难主要是针对有稍微较好的待遇的单位,人很多;而对于真正需要高端技术实力的企业,才会出现“用工荒”。就如计算机专业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越来越“热”,无论哪一专业,或深或浅,都要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好多单位也看准了计算机的前景,招技术人员,而且工资也不低,这样就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挤在这样的门槛里,但真正能进的却没有多少人。很多人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技术的掌握差不多,这样,一些非技术因素就成为招聘的主导因素(如责任感,对事件的处理能力„),而不像在计算机刚刚起步的年代,在很少有人懂计算机的年代,技术是主因。而在需要高端计算机人才的地方,门槛很高,而中国很缺少这样的高端技术人才,就出现了企业的“用工荒”。

第二,在一些需要体力劳动的单位,有时也出现了“用工荒”。理由很简单,很多大学生仍有一种思想:大学生应该和笔杆子打交道,对于体力劳动,工资很低,而且感到很丢人。

从深层次来讲,这两种现象的出现与中国发展模式的瓶颈甚至财富分配有很大关系。

不可否认,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让中国成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之中的巨大赢家,中国引起世界的震惊。靠着廉价的劳动力,再加上其他有利条件,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迅速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但是,廉价的劳动力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不在满足于现有工资,跳槽,投奔于更高的待遇的单位。这样也导致了有的单位就业难,有的地方没人干。同时,即使是同一份工作,工资高低差距也大,人们当然选择更好的。因而,劳动力变得“不廉价”。

四、对策

第一,根本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上,保持传统制造业产业优势的同时,在谋求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产业链条,才能解决企业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

第二,对于高校毕业生,首先要进一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去、到部队去、到中小企业去、到中西部地区去;要进一步拓宽大

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鼓励一部分大学生走自主创业道路。其次要加强就业指导,除改变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外,还必须继续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并使之长效化。

第三,解决用工荒,最重要的是解决“民工荒”。农民人口仍在中国占有大部分比例,解决好农民问题才是真正的“以民为本”。可以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这是最简单易行也可能是最有效的办法。农民打工就是为比在家能赚更多的钱,企业不能再把他们看成是一种廉价的劳动力,而应视为企业必不可少的员工,适当提高工资,给予更好的待遇,那么体力劳动也就不会没人干了。

2.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实际上,劳动合同法,不仅保障了工人的权益,同时,也维护了企业的合法利益。我们以前总说台资企业在大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每年春节后他们都会闹“用工荒”;然而台湾老板们早就有了对策,因为他们与自己的员工签订了固定的劳动合同;所以台资企业并没有出现“用工荒”。这样既避免了公司无故裁人,拖欠工资,同时也避免了工人无故旷休,减少企业亏损的风险。

上一篇:解读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下一篇:300字部队贫困申请书范文